尝试科学探究教案

2024-04-23

尝试科学探究教案(精选9篇)

篇1:尝试科学探究教案

尝试科学探究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进行物理问题的科学探究.教材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的案例,让学生初步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本节安排在物理学入门《1.1希望你喜爱物理》和《1.2动手做实验》之后,在1.1节让学生走进物理世界,进而知道物理,喜爱物理之后;1.2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物理实验,知道了什么是物理实验,物理实验并不神秘,物理就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而1.3节进而将实验提高了一个档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物理实验中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安排是循序渐进、更上层楼的.教师在中要体会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抽象和假设检验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事实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

【教学理念】:

本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操作、讨论.实验中,不要太过要求严密(例如,规定怎样测量线长、摆动次数、实验顺序和总结报告的格式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探究法、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探究钟摆的奥秘

师: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展示摆钟实物,让学生观察+观察摆钟的外部构造.

师:最近,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邻居张师傅帮忙,只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

1、 提出问题:

师:对这个现象,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张师傅拧摆钟下面的螺母究竟调节了摆钟的什么?改变了摆钟走时的准确性?

生:钟摆来回摆动的时间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

师: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2、 猜想与假设:

师:对于以上问题,你们的猜想是什么?(想想看,问题的真正答案可能是什么?)

生:摆动的.快慢(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可能与摆锤的轻重有关.

生:摆动的快慢可能与偏离的角度大小有关.

生:摆锤下面的螺母位置估计会影响摆的长度,看来,摆动的快慢跟摆的长短有关.

师:好,前面几位同学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猜想,是否还有同学有不同的猜想和假设?如果没有,那么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设疑)其中是只有一位同学说对了,还是有若干同学正确?切忌从老师的表情上揣度答案,这不是一种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

a、如果你认为,摆锤的轻重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轻的快,还是重的快.

b、如果你认为,摆动的角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摆角大的快,还是摆角小的快.

c、如果你认为,百的长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思考、交流、回答)

师: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探究中,猜想不是胡猜乱想,它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的解释.

3、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师:对于以上的猜想,你们准备怎样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生:用细线系住小球代替钟摆,用秒表测量摆动的时间.

师:设计实验应针对探究目的,选择探究的器材,在此,对具体的实物进行了简化,用细线悬挂小球代替,是一个很好的设计.下面请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表格.(若学生初次探究设计表格有一定困难,可由教师示范表格设计方法:控制变量→待研究变量(纵向列表)→实验次数/顺序(横向列表)→待测数据)

生:探究步骤如下:……

4、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师: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操作中要注意观察,把观察到的重要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数据的记录要尊重事实,不可拼凑、不可杜撰.

生实验.

5、 分析与论证:

师:实验数据只是一堆原始材料,必须通过分析、论证,才能形成结论.好比建造房子,一堆砖块、黄沙、水泥等材料要经过设计、施工、装饰,才能变成宏伟的建筑.下面请根据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得出你的实验结论.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重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动的角度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板书』:摆动的快慢只与摆长有关,与摆重、摆角无关.

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6、 评估:

师:探究过程是否恰当?探究得到的结论是否合理?探究过程中是否出现新的问题等,都需要再进行充分的考虑.

生:如果我们再多做几次,总结出的结论可能会更可靠.

生:我们测的摆动时间还真准确呢.

生:我认为结论是可靠的,刚才看见张师傅把螺母往下拧,估计起了增加摆长的作用,使摆动变慢,原来走快的钟就准了,张师傅的做法和我们实验的结论一致.

生:我认为可以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钟的快慢可能跟它所处的地点有关.

7、 交流:

生:……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师祝贺学生成功完成了探究实验.总结探究的环节

三、自我评价与作业

小玲、小红和小丽在操场上玩荡秋千。小丽把小红、小玲分别轻轻推一下,细心的小丽发现,她俩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几乎一样。那么,秋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三人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人的质量有关。

猜想2: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的绳长有关。

猜想3: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摆动时离开中心线最大距离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她们来到实验室,找来刻度尺、细线、秒表、小球,依照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方法,按右图进行实验,得到下表中数据。

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验证猜想1,应选用序号为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2)为验证猜想2,应选用序号为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3)为验证猜想3,应选用序号为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4)实验结论:小球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与 有关,

与 无关。

五、板书设计:

篇2:尝试科学探究教案

探究性实验是指探究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实验。这种实验一般都具有试探的性质,因此也称之为试验。探究性实验以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教学目标,它不仅关注“正确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实验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发现的主题,然后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在实验和探究的基础上,准确地获得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事实和现象,随之利用这些现象和数据,进行思维加工并得出科学结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定律、原理,有机化合物知识等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对实验程序不作详细指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一般的程序是:提出问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查阅书刊、浏览各种资料或上网等途径,筛选其中有用的信息,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假设);制订计划(根据猜想假设,设计合理的、详细的实验探究计划,并就猜想和假设设计出实验的方案,教师检查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收集、记录实验数据);解释与结论(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与实验前的猜想假设进行对比,再对结论进行分析,进行小组或班级讨论,讨论收集的数据和对数据进行的解释,发现问题,提出进一步实验的建议);反思与评价(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实验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具体的建议改进自己的探究活动);表达与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等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让各个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促进,进一步完善整个计划)。

当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被激发时,才最有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科学课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无疑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性思维,如何在科学课中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下面就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一探究性实验课的模式不唯一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教无定法之”说,凡是能够很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学生学起来轻松易懂的教学方法我认为我们都应该大胆地去尝试去探索,不断更新和完善自

己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实验探究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区别。有着它自己的特点:

探究活动的地点不唯一。比如很多的探究实验内容可以在课堂上完成比如关于《风的形成》的一些小实验,气流问题实验器材简单已取得,用纸条等就可以,在课堂上可以完成。比如《关于气象的问题探究》一般需要在操场上进行。像《探究水的沸腾规律》一般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小草和大树》问题的探究可以在田野里进行„„这样的不同的探究活动场所,给老师们组织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等。

探究活动的时间不固定。有的探究活动需要一节课,有的需要几节课完成如《生豆芽》和《做酸奶》的探究实验活动,需要一天以上的时间。探究“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我在讲台上铺了一张大纸,堆了一堆潮湿的土壤,和一堆很干燥的土壤,结果上午堆的,到了下午同学们吃了午饭回来上学,都惊奇地发现,蚯蚓们不约而同地钻到了潮湿的土壤里去,结论便不言而明了。那就是说连课余时间也要用上。探究《蛇卵的孵化》至少要60多天的时间。所以,这需要学生们和老师们花费一定的课余时间。

探究活动的内容有更多的延展性。探究某一个问题时候,有的学生呢捎带着探究了需要其他教材以外的知识。不一定在课堂上完成,在时间上也不是一节课或者几节课一定能够完成探究活动。每当学生们有了兴趣探究课本以外的知识,我都鼓励他们大胆去研究,当然有的时候时间上不是很允许。(延展实例)

由于探究实验与课堂教学的诸多不同而且探究的的课题多种多样样,决定了探究实验课的模式多种多样。很难拘泥于一种模式。

二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全面考虑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所处的具体的问题情境。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合作情况,及时发现他们在认识上或操作上的错误,以便给予必要的指导或矫正,并及时回答一些问题,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动手能力,交流协作的能力各有不同,班级里不乏有不合群的孩子。他们大多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习惯不好。有的自卑,有的自暴自弃。这样的学生一般全靠兴趣而参与探究活动。一旦失去了兴趣,就没有了持之以恒的决心把探究活动进行下去。所以教师还要肩负着把游离于小组之外的成员“拉进”小组中。

2、学生实验过程中需同一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间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如果每小组都由个别学生

完成,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时间会明显不足,这样就造成45分钟内无法完成任务,因此学生实验过程,是教学生小组间的合作学习的一次很好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提高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3、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或问题解决的策略出现多样化时,需要小组合作与交流。课堂上需要学生解决的一些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探索这些问题出现困难时可采取小组间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展开讨论,或与老师进行交流,教师适当时给予指导。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合作内容的选择,例如:辨析概念性问题的合作;发现知识性规律的合作;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合作。这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取对物理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挥。

4、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够全面,需要小组合作,让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对现象进行分析,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相互补充,并不断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得到正确答案,扩展思维空间,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5.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我的班级里都是4人一个小组。其中有一名组长。不要小看了组长,组长的号召力探究的精神直接影响了整个小组的探究活动的质量。分组时候,多让一些积极向上的孩子当组长。

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而教师要营造好良好的探究氛围,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

2、提供探究材料。感知材料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切入点。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而在物质方面要给学生提供材料和时间,保证其活动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还应该提供足够的实验用具,以此来激发探究和创造欲望。

3、指导探究方法。探究,是指学生运用以有的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但是小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比较

在讲三年级科学上册《蚯蚓》一课时,采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用“差异法”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研究蚯蚓喜爱的环境,使科学探究训练,方法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人人观察,人人动手,独立设计实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蚯蚓生活的环境。在研究之前,让学生做出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观察,怎样分工等。首先把准备好的蚯蚓放在垫有白纸的钳子解剖盘内,借助我们感官看到蚯蚓的外形是圆筒形,一环一环的,还有一个大环,头离大环较近的一端,颜色是棕红色,有的地方较浅。用湿手沿蚯蚓腹面触摸,有粗糙感,指导学生说出这是刚毛。用放大镜观察蚯蚓前端,背面、腹面、辩认口、肛门、环节、体节,提醒学生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就是蚯蚓长,蚯蚓长度是4厘米,然后把蚯蚓放在平滑的玻璃的上和粗糙的纸上,发现光滑玻璃上蚯蚓不能向前移动,把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能缓缓的向前运动。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蚯蚓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交替舒缩以及体表刚毛的配合进行运动。那么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大胆猜想,利用“差异法”引导学生实验。

篇3:探究活动法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尝试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分工与合作,交流讨论

一、明确师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一堂成功的教学课, 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使课堂充满生机。相反, 如果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的教学, 缺少学生的自主探究, 课堂上就会出现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随着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目前, 课堂仍是科学探究学习主要活动场所。提高科学课探究的质量, 才能真正落实“以探究为核心”,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如何提高科学课探究质量呢?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 我发现在科学课的教学探究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作为教师, 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 不能越俎代庖, 也不能放任自流。科学课重在实践, 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我在教五年级科学下册《沉和浮》时, 准备了七种物体、一个水槽、一把小刀、十枚回心针、三块大小相同的小木块和记录表, 同样也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 如小石块, 泡沫塑料, 蜡烛, 萝卜, 橡皮, 带盖的空瓶等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先让自己动手, 感知哪些物体会沉, 哪些物体会浮, 然后全班讨论、思考物体或沉或浮的原因是什么?进而让学生理解重量与体积对沉浮的影响, 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实验得到结论: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 而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这样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选择性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 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教材。另外, 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 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 有时, 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 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 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如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一课时, 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 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 但把他们对发明放大镜的意义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 让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对比观察照片及电视屏幕, 让学生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观察的结果不仅图像放大了, 而且还会发现肉眼不能发现的秘密, 那就是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这样的观察和发现, 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他们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

三、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亲身体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性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引导者, 组织者, 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 提出问题时, 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 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 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 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 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 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 让学生多“看一看”, 多“想一想”, 多“说一说”, 多“做一做”,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 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 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 体验挫折, 体验合作, 体验质疑, 体验挑战, 才能健康成长。即使探究失败了, 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 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六年级科学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时, 学生通过各种感官, 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 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 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嗤嗤声, 又看到淀粉滴在碘酒上产生的蓝色物质, 更是兴趣高涨, 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参与的重要性。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及时展开交流讨论

科学探究之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以探究过程为基础,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 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 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 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 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 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 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 再加以必要引导。例如, 我在教学六年级科学下册《观察混合后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取出少量的沙和豆子进行观察, 我鼓励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观察, 摸一摸, 闻闻气味, 看看颜色和形状, 猜一猜混合后是什么样, 再倾听他们的不同表述, 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 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分析他们这些想法的原因, 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 进一步探究。

五、科学探究活动还需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 奥秘无穷, 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 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变化有哪些特点, 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等等。另外, 一堂课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各种好奇心,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由教材扩展到生活, 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的限制。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 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4:尝试科学探究教案

【关键词】 小班化 自主 有效 科学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5-097-01

一、小班化教育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教育效益观首先于发达国家有了改变,这就催生了小班化教育。随后小班化教育的理念传播到全球各地,也随之来到了中国。小班化,就是强调公民接受义务教育在权利和机会上的平等,强调让每个学生受到充分公平的教育,强调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体验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自主权。尝试课堂教学改革以来,虽已从不同角度尝试改变,但尚还未取得显著成效,未触及教学改革的深处。

二、科学课堂的启示

新课程标准要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方式方法。有的学生喜欢看,有的喜欢做;有的喜欢合作,有的喜欢独自;有的喜欢动物,有的喜欢植物,这些都是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他们成长生活的经验习惯使然。同时,新课程还从学生整体出发,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热爱科学,把科学融入生活,这是所有学生都应培养出的科学素养。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更要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而课堂的组织形式的改变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和学习效果。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习惯,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鼓励他们寻找开辟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逐步提高。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在小班化科学教学中开展个性自主教学带来新的启示。

三、科学实验探究形式的新探索

小班化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差异,创造适合的教育,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以科学实验探究的形式为切入点,尝试科学课的小班化教育改革。

(一)自主选择的实验方案器材

传统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只是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对比设计方案,导致最终的实验基本限于教材中的既定实验,学生对实验有自己的不同方法,有部分学生甚至对教材中的实验已了然于胸。这就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亲自探索知识。如能将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则会从中悟出更多书中所没有的知识技能。

1. 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虽然通常情况下,教师有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但最终通过引导,还是会统一成书上的方法,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允许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案。如《金属会热胀冷缩吗》一课中,研究金属条受热后的变化,有的选择跟一根相同的不加热的金属条进行对比,有的选择能否伸张扎破气球,有的选择金属框内夹住的金属条会否变形……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不同的方案达十余种,这就极大激发了学习和探究科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 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在多样化的实验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学生便可根据自己的方案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研究。学生自己选择的方法探究起来会更有兴趣,更积极投入。器材的自主选择不局限于多种实验方案,同一种方案也可以选择一些相近的器材替代,这样就增加了实验的多样性。这就促使学生的实验更有趣,更有创造性。

(二)自由随性的实验团队组建

小班化教学经常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科学课堂更是不逞多让,实验探究以小组活动开展最为适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同组的合作伙伴,志趣相投的学生凑到一起。科学课的小组成员之间需要密切配合,分工合作,一个好的团队就是成功的一半。学生自主选择组建的团队,能有效地减少以往出现的某个成员不合群,某个成员独霸实验,某个小组配合不默契导致实验失败等情况。

当然,自由组队也有一些弊端,如关系要好的几个学生都是研究能力较弱的学生,这样这一个团队的整体实力就较弱,可能会完成不了一些复杂的实验。或者某一成员更喜欢别的小组的方法,可是跟他们关系不是很好,加入不了。所以,教师应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在适时、适量地结合“按类分组”、“随机分组”等形式,以补足自主分组的不足。

(三)自主多样的汇报展示形式

科学探究中的表达与交流,不仅是探究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探究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环节中,学生要描述物体和事件,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并且把自己的发现传达给别人,甚至如果实验没成功,也可以交流自己实验失败或失误的原因所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不断改进的探究精神。

但很多时候,由于一些原因,导致只有个别学生在汇报,没有全体交流,或是流于形式,草草收兵。因此,让学生学会找寻适合自己的汇报形式,适合当时探究的汇报形式,就尤为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尽量多的形式汇报展示。

小班化教学让每个孩子真正在学习主人的位置上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在小班化科学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寻找一种适合孩子发挥主见和特长的自由快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去研究科学,感受科学,点燃科学的求知火花,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态度与情感体会,获得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第S1期.

[2] 《小学科学·教师版》,2011年第9期.

篇5:尝试科学探究教案

背景资料

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六个环节上完整地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三项探究活动就地取材、简便易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再通过本章设计安排的其他探究活动,促使学生:①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②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③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④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⑤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

教学目标

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难点: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实验关键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的应用。

实验器材

金鱼、鱼网、温度计、两个小鱼缸、冰块或热水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科学探究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科学探究是人类揭开自然界的奥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2.学案之一: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师:其实,探究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有同学可能会说:我们每天学习、吃饭、睡觉并没有进行什么探究呀!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生活中探究的例子:当你走进车棚想骑自行车时,发现自行车没气了,你首先想到什么问题?

生:跑去找打气筒

师:当你把打气筒找来的时候,结果发现气门芯被人拔了,那你不白跑一趟。显然并不是急着找打气筒。

生:我认为首先想到的是:自行车为什么没气呢?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这个问题是最直接的,也应该是最先想到的。这实际上就是探究的第一步: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1、提出问题)

师:提出问题以后,那你认为自行车没气会有几种可能原因?

生:可能是轮胎破了。

生:可能是气门芯被拔了。

生:可能是气门芯橡胶皮老化了。

生:可能是被人给气放掉了。

师:这就是探究的第二步:建立假设。把问题的几种可能性都提出来。(教师板书:

2、建立假设)

师:提出自行车没气的几种假设以后就应该针对不同的假设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然后按方案进行实验。

师:针对第一个假设,应该怎样进行检验?

生:将轮胎取出,充足气,浸在水中,如果会冒气泡,则说明轮胎破了;如果不冒气,则说明轮胎没有破。

师:针对第2、3、4个假设,请提出你的解决方案。

生:检查一下气门芯就知道是否被拔。

生:拿出气门芯看看橡皮套是否老化。

师:这就是探究第三步: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在按解决方案,逐一操作,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实事与证据。这就是第四步:收集实事证据。(板书:

3、设计实验方案。

4、收集实事证据)

师:根据收集的实事证据,对前面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并以口头或书面报告等形式表达出来,与别人进行加流和讨论。这就是

第五步:检验假设;第六步:交流。(板书)师:刚才我们就是用探究的方法解决了自行车没气的问题,也是我们第一次体验探究的方法,如果我们这个方法,就可以成为――?

生:科学家。

师:不,就可以去修自行车了。

师:科学家是怎么样进行科学探究的呢?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师:1.提出问题: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2.作出假设:可能是肉汤会自动生出细菌,也可能是细菌从空气中跑到肉汤里去了。

3.制定计划:把肉汤分别装入两个圆底烧瓶。

4.实施实验:把两个圆底烧瓶中的肉汤加热煮沸,静置数天。鹅颈烧瓶内的长时间不变质。另一个烧瓶内很快变质。

5.得出结论:是细菌从空气中进入到肉汤里,使肉汤变质。

3.学案之二::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师:我们学习了科学家是怎么样进行科学探究的了,那么我们自己也来尝试一下。

师:生物的生命活动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鱼的生活会不会受到影响?

师:首先我们来设计一下几大步骤。提出问题——金鱼的呼吸是否会受到影响?

生:是。

师: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吧。接下来作出假设——根据大家的意思可能会随水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师:制订计划——分成9个组,每组4个人,推选一名同学为组长。并且制订实验的方案。

生:1.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改变水温。

师:怎么样来改变水的温度?你有什么办法吗?

生:加开水。

生:加冰块。

生:用酒精灯。……

师:实施计划——根据上述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重复几次。

师:将你得出的结论填写在实验报告中。

4.课堂小结

师:希望同学们可后再继续体会一下科学探究的方法。

作业布置

1.完成实验手册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提出问题: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的?[2.作出假设:可能是肉汤会自动生出细菌,也可能是细菌从空气中跑到肉汤里去了。

3.制定计划:把肉汤分别装入两个圆底烧瓶。

4.实施实验:把两个圆底烧瓶中的肉汤加热煮沸,静置数天。鹅颈烧瓶内的长时间不变质。另一个烧瓶内很快变质。

5.得出结论:是细菌从空气中进入到肉汤里,使肉汤变质。

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教后反思

篇6:中班科学探究教案

1、喜欢小动物,乐意探究动物的鼻子。

2、认识动物的鼻子,了解其形状特征。

3、能通过鼻子的不同来辨认动物。

活动准备

课件、动物鼻子及动物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鼻子,而且人的鼻子还分不同的种类,小朋友们还记得有哪些吗?(引导幼儿说一说鼻子的种类)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见过小动物的鼻子?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动物的鼻子。

二、开拓视野。

1、利用课件,观察动物的鼻子。

教师出示大象的图片,请幼儿说说大象鼻子的特点,说说大象鼻子的作用。

出示小猪的图片,请幼儿观察小猪的鼻子,相比大象而言,小猪的鼻子有什么特点?(猪鼻子短)

出示牛和马的图片,请幼儿观察牛马的鼻子,说说它们的特点。(扁、平、大)

出示小熊图片,请幼儿观察小熊的鼻子,说说其特点。(小熊的鼻子圆圆的)

出示小狗图片,请幼儿观察小狗的鼻子,说说其特点。

3、快乐游戏。

教师把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用白色的纸蒙住,只露出鼻子,请幼儿根据鼻子来判断这是什么动物。

三、学习儿歌《不一样的鼻子》。

教师有感情地念一遍儿歌。

教师带领幼儿念儿歌。

教师带领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活动应变

在介绍动物的鼻子外形特点时,也可以顺便介绍动物鼻子的作用。例如,大象的鼻子可以卷东西放进嘴里等。

活动延伸

让幼儿继续探索动物的奥秘,例如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有鼻子?鼻子都是用来呼吸的吗?

区角活动

益智区:

1、将动物图片和鼻子图片放在区域内,让幼儿将鼻子和动物逐一配对。

2、“给动物贴鼻子”游戏:将动物图片上的鼻子剪下来,请幼儿将它们贴回去。(剪下的鼻子部分形状要一样)

环境创设

主题墙展示区:贴上动物鼻子及动物的图片。

家园同步

请家长给幼儿搜集一些动物的图片,请幼儿观察它们的`鼻子,并说一说其作用和特点。

随机教育

篇7:尝试科学探究教案

教学难点

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

教学准备

台灯、插座、灯丝烧断的灯泡、灯泡、螺丝刀、磁铁、多个黑盒(内置铁球、木块、苹果或香蕉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1:看到什么现象?

2:导致台灯不亮的原因有哪些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许多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

如:①电饭锅没有火苗,为什么可以煮熟食物

②蚯蚓生活在土壤里,是不是靠吃土生存?

对于这些问题,你想过、但有没有研究过?你想知道该如何去研究吗?

桌上有三盏台灯,请同学上前操作台灯的使用

学生操作:一盏灯亮,有两盏灯不亮

引入课题:科学探究

二、探究活动1:台灯不亮的原因

导致台灯不亮的原因有哪些,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可能有几种假设:

可能停电了

可能开关坏了

可能插销未插好

可能灯泡坏了

……

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学生通过思考上台操作排除故障

得出结论

由于灯丝断了、接触不良导致台灯不亮。

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身边发生的现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探究活动2:人的脚印与人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并回答人的脚印长短与人的高矮、胖瘦、男女、大人、小孩等都存在关系。

[讨论]主要探究脚印的长度与人的身高有什么关系

问(1):谁知道自己的的身高,再用刻度尺测量一下自己的脚印

找两个同学用刻度尺测自己的脚印(鞋长度)

问(2):从这两个学生的个案能不能得出结论?

分小组讨论、回答

[强调]:还应测量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重)的身高和脚印的长度,进行统计、得出结论。

问(3):怎样记录测量数据?提出的方法有何优点?

(表格法和图象法)

记录有何优点?(便于数据处理、分析,得出结论)

如何再次检验结论是否正确?(同学间讨论交流)

学生对脚印的了解,更多的是来自书本和影视知识,属于间接经验。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探究活动1总结的方法,感受脚印探究的意义,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探究活动3:黑盒探究实验

简述:在台灯的探究中,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台灯各部分的结构

在我们研究的脚印实验中,我们可直接测量脚印的长度。但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的。

如:我们生病发烧时,不能直接观察到病变的器官,就像手里拿的黑盒子。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里面的东西,对这样的问题应如何探究呢?

最简单的方法是打开来看看,但很多东西是不能打开的。现在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和已有的知识来探究盒子里装的物体有多大?什么形状?估计是什么材料做的?……并将操作记录在表中,最后阐述自己探究的过程。

[实验]:探究盒子里装的东西。

分组实验进行黑盒探究

学生上台交流,阐述探究过程,检验推测结果

根据推测结果,思考如何使设计方案更完备。

思考:黑盒是否一定是黑的?日常生活中,有那些问题是黑盒问题?

此活动的目的是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利用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给学生更大的展示空间,并通过相互协作和交流发挥所有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评析:同学们的探究过程是在不断建立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而最后得出的结论只能说明“可能是”什么,只有打开才能证明。

举例:科学家对科学探究的过程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通过“台灯不亮”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脚印的研究”熟悉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又通过“黑盒”问题参与了探究的实验,我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习的科学探究方法应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板书设计

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二、一起探究

篇8:科学认读的尝试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进行识字

“知识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我们依据这一理念尝试用“生活识字”的方法,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如家庭、学校、超市、大自然等,使儿童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会简单常用的字。在形式上,可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让他们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地识字。如:学生学完“认识班级一家人”的拼音后,我们把学生的姓名做成大卡片,一面是汉字,一面是音节,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拼读音节和认识汉字。我们在国庆节前致家长的信中还附上了全班学生的姓名,供孩子们练习识字。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了“我认识的路牌”“有趣的商标”“参观动物园”“逛超市”“水乡小导游”等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自主识字。金秋时节,我们在学校的一楼大厅布置了秋天的果园,然后又给各种水果写上标签,学生在果园认识水果的同时,也在无意中识字。这时我们结合情境教了“果”和“园”。学生很快发现,“果”就是一只果子挂在树的上头;“果园”就是种着许多果树的地方,它的四周都有果树包围着,因此“园”是全包围的字。在这样丰富而鲜活的情境中,学生的语言也随之变得精彩,十分灵动:

“苹果娃娃脸蛋红彤彤,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金黄的梨子挂满了枝头,把树枝都压弯了。”

“大块头柚子娃娃,它圆圆的肚子里藏着鲜嫩的果肉,我真想尝一尝。”

……

接着,让学生学习课文《秋天的果实》。(秋天,各种果子熟了。苹果、梨子和柿子挂满枝头。一阵凉风吹来,果园里飘出甜甜的香味。)学生在这模拟的生动情境中,在果实累累的果树下,在甜甜的果香中,轻松地学习了这篇课文。

根据儿童喜欢韵文的特点,我们不失时机地翻印了《新三字经》,帮助学生背诵积累。另外,我们还选编了少量的童谣儿歌和短小的童话故事,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巩固识字。真可谓一举多得,他们既认识了许多汉字,又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启蒙。

根据儿童“喜欢听童话,喜欢读童话”的特点,在“童话引读,立体识字,综合发展”的理念引领下,我们开发了《儿童童话识字》校本教材,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喜爱。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我们在形式编排上,由“倾听童话”到“认读童话”再到“表演童话”,每篇童话的后面都安排了“读读认认我真棒”和“想想画画我能行”的学生自主练习活动,让孩子们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中接触文字,认识文字,感受语言,并且认识了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

在每周一节的阅读欣赏课教学中,我们以“游戏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和学习形式。教师在教学时创设童话的故事情境,通过有声的语言朗读,通过无声的动作模仿,通过丰富的故事道具,再现故事的生动形象,让学生在情境中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认字和阅读童话故事。除此之外,我们还安排了“亲子识字”“亲子阅读”等活动,让家长给孩子创设一个学习后的展示平台,鼓励孩子把所有的故事讲一讲,演一演;把所学的生字读一读,认一认;再和孩子合作,教会孩子制作汉字卡片,制作头饰,课外帮助孩子选择儿童童话故事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巩固所学的字。

在认识大自然中进行识字

大自然中清澈的小河、碧绿的草地……都是儿童识字的最形象的教材。每次野外活动前,我总是先进行实地观察,选取孩子们感兴趣的、熟悉易懂的事物,把事物的名称或描写其特点的字词写在识字卡片上,然后就带着孩子来到大自然中学习字词。

一次,我们来到沧浪河边,看着清清的河水,一位老师出示了一组词语:小河、水波、浪花。我便问学生:“你们发现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地方了吗?为什么?”孩子们纷纷说:“河、波、浪,都有三点水旁。”“因为它们都和水有关, 所以是三点水旁的字。”“那你们还知道哪些三点水旁的字呢?”“清清的河水, 清是三点水旁的字。”“小河流入长江, 又流入大海, 江海都是三点水旁的字。”……在大自然中, 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方块字中解脱出来, 他们在与自然的交流中有意识地记录下了周围的世界, 自主地、主动地识字, 与此同时, 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

大量阅读, 为识字引进源头活水

在教学中, 我们总是想方设法给那些优秀的、聪明的学生一片任其飞翔的蓝天———让他们一本接一本地读书, 为学生开掘识字的源头活水。

大半学期过去了, 我们还组织学生学习了一本韵语识字课本。这30多则韵文包含了600多个生字。

一年级下学期, 学生的阅读活动踏上了高速快车道, 一个月的时间, 三个班的150多名学生都能背诵课文认读生字。《百家姓》《弟子规》《三字经》《好妈妈儿歌400首》《日有所诵》《韵律启蒙》都成了语文课堂上的“教材”, 一年级结束时, 中等水平的学生能认识2500多个汉字。如今, 当您走进我们的小学部时, 一定会被孩子们的天真、快乐所感染。您会发现六、七岁的孩子手捧一本本图书, 自由地阅读着, 快乐地学习着。他们会识字, 会阅读;他们能说会道, 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他们大胆自信, 表演节目时连老师和家长也不得不赞叹。

篇9:探究活动法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尝试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分工与合作交流讨论一、明确师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一堂成功的教学课,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课堂充满生机。相反,如果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的教学,缺少学生的自主探究,课堂上就会出现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随着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目前,课堂仍是科学探究学习主要活动场所。提高科学课探究的质量,才能真正落实“以探究为核心”,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如何提高科学课探究质量呢?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我发现在科学课的教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科学课重在实践,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我在教五年级科学下册《沉和浮》时,准备了七种物体、一个水槽、一把小刀、十枚回心针、三块大小相同的小木块和记录表,同样也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如小石块,泡沫塑料,蜡烛,萝卜,橡皮,带盖的空瓶等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先让自己动手,感知哪些物体会沉,哪些物体会浮,然后全班讨论、思考物体或沉或浮的原因是什么?进而让学生理解重量与体积对沉浮的影响,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实验得到结论: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而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这样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选择性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如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一课时,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但把他们对发明放大镜的意义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让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对比观察照片及电视屏幕,让学生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观察的结果不仅图像放大了,而且还会发现肉眼不能发现的秘密,那就是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这样的观察和发现,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他们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

三、學生积极参与活动,亲身体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多“想一想”,多“说一说”,多“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即使探究失败了,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六年级科学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嗤嗤声,又看到淀粉滴在碘酒上产生的蓝色物质,更是兴趣高涨,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参与的重要性。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及时展开交流讨论

科学探究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再加以必要引导。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科学下册《观察混合后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取出少量的沙和豆子进行观察,我鼓励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观察,摸一摸,闻闻气味,看看颜色和形状,猜一猜混合后是什么样,再倾听他们的不同表述,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分析他们这些想法的原因,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探究。

五、科学探究活动还需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变化有哪些特点,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等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各种好奇心,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教材扩展到生活,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的限制。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我好想有一台飞翔车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发布会活动方案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