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难点

2024-05-17

处理难点(精选十篇)

处理难点 篇1

创面床准备是2003年以来提出的新概念, 定义为通过纠正可能延迟愈合的全身与局部因素, 从而促进伤口愈合的方法。创面床准备的概念已经成为伤口处理的一种系统方法, 创面床准备的原则包括:组织的处理 (tissue, T) , 感染或炎症反应的控制, 湿度平衡的维持 (moisture, M) 和促进伤口边缘收缩和上皮形成 (edge, E) , 简称TIME原则[4,5,6]。

传统的清创术是指清洗、消毒污染的创口, 清除异物, 切除坏死组织, 使之变为清洁的创口, 从而有利于创口愈合。新的清创术概念不仅包括去除细菌性、坏死性、细胞性负荷, 还强调保持创面处于密闭、湿润的易于愈合的环境, 以及去除创缘衰老细胞、有利于新生上皮爬行。根据TIME原则, 清创术清除失去活力的组织, 抑制炎症或感染, 去除多余水分, 刺激创缘连接[7]。

1 不同清创方法的优缺点和难点

1.1 外科手术清创

外科手术清创术是指用手术的方式清除坏死组织, 这是最快的清创方式, 常用于有大量坏死组织的创面或感染创面。其优点是清创快而彻底, 缺点是创伤较大, 特别是深度创口, 实施手术清创后组织大范围缺损, 病情危重、合并症较多者常不能耐受;常常需要全身麻醉;可能损伤有活性的组织;有出血可能。难点是需正确判断创口上的静止细胞是否已被去除和创口的愈合能力。根据愈合能力分类, 创口有3种类型:可愈合创口、静止创口、不可愈合创口。可愈合创口有充分的血供, 而不可愈合创口则无, 静止创口虽有血供和愈合能力, 但仍然存在影响创口愈合的因素如病人营养状态差、血糖控制不稳定、贫血等。对静止创口和不可愈合创口而言, 积极的手术清创是禁忌。

1.2 自溶清创

自溶清创术是在湿性愈合理论指导下产生的新型清创技术, 其原理是使用水活性敷料湿敷于伤口, 通过软化、水解、自溶过程, 去除失活或坏死组织, 达到清创目的。常用敷料为水凝胶、水胶体或藻酸盐敷料。很多人对封闭敷料缺乏认识, 误以为所产生的湿润环境会增加感染。而大量临床研究证明与传统敷料相比, 使用封闭敷料治疗创伤感染的可能性较小。与干燥的创面环境相比, 保持一个湿润的创口环境能使创口愈合的速度提高50%。湿润的创口环境使角质细胞更容易迁移、基质更容易形成, 并具有其他使创面容易愈合的条件。另外湿润的创口环境还能促进自溶性清创过程。在临床上, 对于急性创伤, 应用封闭式敷料创造湿润的创面环境能促进上皮生长, 减少伤口疼痛, 减少纤维化, 降低感染率, 减少伤口疤痕。对于慢性创伤, 该方式能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减少疼痛。其优点在于对组织几乎无创伤, 无明显副作用, 特别适用于高龄、基础疾病复杂患者。但缺点是清创周期长, 自溶过程产生的水分容易浸渍皮肤, 需要特殊的皮肤保护措施。不适用于感染性创面及非常深、需要填塞的创面。当有脓性渗出、异常气味、炎症或疼痛增加时需停止, 否则可能引起创面感染加重或导致败血症。难点在于对创口微环境的评估、感染的控制等[8,9]。

1.3 酶解清创

酶解清创又称化学清创, 是在自溶清创的基础上提出的。通常创口愈合需经历一系列过程:凝血、炎性改变、纤溶、创面收缩、纤维化、血管生成、重塑、上皮生成。在创面愈合的最初阶段, 自溶清创术是通过嗜中性粒细胞酶的作用实现的, 包括弹性蛋白酶、胶原蛋白酶、髓过氧物酶、酸性水解酶以及溶酶体。部分蛋白酶抑制剂也被释放, 作用是限制蛋白酶活动、减少对创口有活性组织的潜在损害。胶原蛋白酶能在生物体内分解胶原, 它存在于创口愈合的多个阶段。初级阶段:协助清除血凝块;后期阶段:协助伤口重塑。各种蛋白酶如果过量会对创口愈合产生不利影响, 其原因在于分解上皮细胞迁移所必需的细胞外基质。蛋白酶在细胞迁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胶原蛋白酶、弹性蛋白酶、胰蛋白酶分解细胞桥粒及半桥粒, 使纤维母细胞及内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 并迁移至创面。纤溶酶发挥同样的作用促使内皮细胞迁移。当蛋白酶抑制剂释放后蛋白酶失活, 迁移就终止了。蛋白酶抑制剂中的一种———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在完整皮肤中的作用于胶原蛋白酶相平衡, 它能够阻止不恰当的细胞分离与迁移。蛋白酶抑制剂能使愈合作用局限于创口。细菌通过产生蛋白水解酶对创伤愈合产生影响, 如透明质酸酶, 它能清除坏死组织并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其他蛋白酶。一些研究表明, 假设细菌对创口愈合有积极作用, 局部清洗剂可能抑制坏死碎片的清除并延长愈合时间。酶解清创的优点在于容易操作、无明显痛苦和副作用, 缺点在于酶制剂成本高[10]。

1.4 生物清创

生物清创又称幼虫清创, 是一种古老的清创方式, 使用蛆清除创面的坏死组织,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快速、有选择性、耐受性好、提高组织的氧化作用。一些新的临床实验表明该方式能用于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以及褥疮。很多研究发现蛆疗具有去除坏死组织、清除细菌、缩小创面、促进愈合、无痛的优点, 但该方法不适于凝血功能异常、对蛆过敏的病人, 也不适于较深的隧道创口。目前, 在美国大的教学医院里有部分正在开展, 而国内已极少开展[11]。

1.5 机械清创

机械清创又称物理清创。有多种方式:敷料法、水疗法、冲洗法、聚糖酐法。尽管这些方法都是常规使用, 但很少有随机实验研究。机械清创的优点是清除坏死组织比其他方法快, 缺点是疼痛和非选择性, 同时去除坏死组织和有活力的组织。机械清创术通常用于较大的、渗出严重的创口, 对于较小的创口润湿痂皮后再清除同样有效。

1.5.1 敷料法

湿润的纱布覆盖在创面上然后使之变干, 坏死碎片植入纱布, 当纱布移除时坏死组织也被清除。这种清创方式会很疼痛, 所以需要充分镇痛。对于干净、有肉芽组织生长的创面, 应用该方法会损伤肉芽组织及新生上皮细胞。

1.5.2 水疗法和冲洗法

是指用盐水或清洗剂以涡流或冲洗方法清洁创面。创口冲洗是指用一些设备提供低、中、高压力的持续或脉冲式液体冲洗。低压力冲洗效果可能较差, 高压力可能损伤正常有活性的组织。脉冲式灌洗是水疗法的一种, 是指运用加压的、脉冲式液体去冲洗并清洁创口, 创口的清洁碎片及冲洗液被吸去。一些学者认为吸引的过程能够刺激肉芽组织的形成。

1.5.3 负压疗法 (NPWT)

近10年来负压疗法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是指对创面进行连续或间断地负压吸引, 通常认为该方法促进创口愈合的机制有:减轻间质水肿;改善局部循环;清除过多的伤口渗液;促进纤维母细胞、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吸引创口周围的细胞向中心迁移;减少细菌数量。

1.6 联合清创

其要点是将上述清创方法联合使用, 形成优势互补, 从而达到加速清创过程、改善效果的目的。

2 清创方法的选择

清创方法的选择是创口处理的难点。选择恰当的清创方法需根据患者的适应证、耐受性及其主观意愿、清创方法的优缺点及其作用特点综合考虑。每种清创方法都有其优缺点、适应症和操作风险, 建议使用联合清创, 以确保安全有效, 减少操作风险和并发症。其目的是有效清创、降低风险、促进愈合。

3 消毒剂的选择

消毒剂是为了减少创口细菌载量和感染率的制剂。一些商业可用产品具有清洁及抗菌功效, 在创伤患者的使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但从1980年代初期部分临床工作者开始质疑它们的安全性。部分制剂包括聚维酮碘、次氯酸钠溶液、双氧水、乙酸等都具有细胞毒性, 大部分是体外试验进行的。随着对这些消毒剂使用的质疑, 它们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最新的数据显示, 否定这些制剂在创面的使用是没有根据的。许多证明有细胞毒性的体外试验是将消毒剂加入单层培养的细胞中, 因此这种方式不能完全评估发生在体内的情况。例如:缺乏血液的缓冲能力、暴露于高浓度的氧气中, 这显然与正常的创面环境不同;从一个研究特定种类的消毒剂在特定创伤中作用的临床试验中得出结论, 随意地将结论推广到包括所有制剂及所有创口上。实际上, 一些体内试验表明某些消毒剂对动物及人体没有毒性, 毒性的强弱跟制剂种类及浓度相关。临床实践表明, 清创术中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有助于创口愈合。各种消毒剂中, 过氧化氢溶液是一种含氧剂, 利用新生氧可清除组织浅层的污物和组织碎屑, 且尚有止血和逆转急性炎症的作用。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消毒剂是各种含碘的物质如聚维酮碘等, 消毒效果佳, 没有明显的细胞毒副作用。

4 抗生素的应用

目前很多单位在清创时常规应用抗生素。其实不是所有的创口清创术后都需要应用抗生素, 虽然清创术后有一定的感染率, 但是如果创口感染不严重, 处理较及时, 清创及冲洗充分, 术后早期可以不用抗生素。但是如果有明确的创面感染, 局部出现红、肿、热、痛、脓性渗出 (多见于急性创口) ;或同时出现愈合延迟、分泌物增多、气味发臭、创面扩大等 (多见于慢性创口) , 建议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

5 总结

清创术广泛用于创面处理, 清除妨碍创口愈合的因素。清创术需满足四个原则:清除坏死组织;抗炎、抗感染;维持创面合适湿度;处理无进展以及进一步破坏的创面。

清创术的方法很多, 分为可选择性以及非选择性。选择清创方式时, 医生必须首先分析创伤的原因以及阻碍创口愈合的因素。非选择性的清创方式, 如物理清创法, 是最适用于有大面积坏死组织的创伤。可选择性的清创方式适用于需要仔细清理的创面, 最终清创方式的选择决定于临床工作者的经验和判断, 评估不同清创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有待进一步开展[12]。

参考文献

[1]Anna F.Falabella.Debridement and wound bed preparation[J].Dermalologic Therapy, 2006, 19 (6) :317-325.

[2]Fleck CA, Chakravarthy D.Newer debridement methods for wound bed preparation[J].Adv Skin Wound Care, 2010, 23 (7) :313-315.

[3]Cornell RS, Meyr AJ, Steinberg JS, et al.Debridement of the noninfected wound[J].JVasc Surg, 2010, 52 (3suppl) :31-36.

[4]Schultz GS, Sibbald RG, Falanga V, et al.Wound bed preparation: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woud management[J].Wound Repair Regen, 2003, 11 (suppl S1) :S1-S28.

[5]Panuncialman J, Falanga V.The science of wound bed preparation[J].Surgical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n, 2009, 89 (3) :611-626.

[6]Gregory s Schultz, David J Barillo, David W mozingo, et al.Wound bed preparation and a brief history of TIME[J].Int Wound J, 2004, 1 (1) :19-32.

[7]Mark Granick, Joseph Boykin, Richard Camelli, et al.Toward a common language:surgical wound bed preparation and debridement[J].Wound Repair Regen, 2006, 14 (Suppl S1) :S1-S10.

[8]Emling S, Smola H, Hartmann B, et al.The inhibi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activity in chronic wounds by apolyacrylate superabsorber[J].Biomaterials, 2008, 29 (19) :2932-2940.

[9]Bowling FL, Stickings DS, Edwards-Jones V, et al.Hydrode bridement of Wounds:effectiveness in reducing wound bacterlal contamination and potential for air bacterial contamination[J].J Foot Ankle Res, 2009, 2 (1) :13.

[10]Enoch S, Grey JE, Harding KG.Non-surgical and drug treatments[J].BMJ, 2006, 332 (7550) :900-903.

[11]Sherman RA, Shapiro CE, Yang RM.Maggot therapy for problemtie wounds:uncommon and off-label applications[J].Adv Skin Wound Care, 2007, 20 (11) :602-610.

当前处理林地权属纠纷的难点 篇2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涉及农村为主的各种社会关系不断趋向复杂化,特别是农村山林权属、土地权属等纠纷迅速增多,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同时也成为诱发农村不稳定因素的突出原因。自1982年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后,把山林权属划分到户管理,农民拥有了山林的管理使用权,并进行登记造册,政府颁发了相应的使用证或承包合同书。但因我国刚开始进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在山林管理使用权方面出现证界不符、界址不明、界述不准、权属不清、重复填证等现象,成为当前发生山林纠纷的客观原因。当前处理林地权属纠纷还存在以下难点:

一是取证艰难。从82年责任制至今有26年多了,责任制时的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大多数病故,健在的同志也是年岁很高失去记忆,无法证实当时详细情况,就是知道当时情况的同志也不愿出据真实证言了。当前还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就是出现势力证,利益证(谁出钱就给谁作证,没钱就保持沉默),权利证(谁有权就给谁出证)。

二是佐证难。一是时间演变长,山林权属从76年就开始,先后经历了76年划定烧柴山(村或组登记造册),80年完善烧柴山(核发《社员烧柴山使用证》),82年林业三定,是林业一次全面变革,烧柴山变更为自留山(核发县级人民政府林权证),其它山林承包到户经营管理,2003年全面进行林地权属登记换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二是管理机构变化频凡,从76年至2006年各级组织机构也发生为多次变化,撒区并社、撒社建镇(乡)、撒小并大、合村并组,在机构变更时档案混乱极不规范,绝大部分林地权属存根遗失,部分村组干部将历史资料消毁或私藏、涂改。三是证件管理不规范,领退手续不全。2003年以前的证件《林权证》是县发到区,区发到大队,部分地方大队发到组进行手工填发,当时的存根部分有的填写有的没有填写,就是填写的存根也不上交,至今还有空白证件流落民间(或原村组干部手中),当时公社、大队制的各种林地权属证件也是同样,一但发生权属纠纷无法查证原始证件真伪。三是案件性质界定难。林地(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发展之基、财富之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一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有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第七十四条规定:劳动群众集体组织的财产属于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包括法律规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根据以上法律条款规定,林地权属纠纷认定是一种财产所有权的民事纠纷更为合适。而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所有的林地权属确权都要通过政府裁决,如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林地权属纠纷就变成了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就依行政诉讼法进行审理,政府就成为被告在法庭上出现,本该是民事案件,变成了行政案件。

四是诉讼难。一宗林地权属一但产生争议,就要进行马拉松式诉讼过程,林地权属纠纷案件是双方当事人财产利益的纷争,意味着裁决给甲方,乙方利益受到侵害,如乙方不服就有权依法向法院提出诉讼,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如2002年某县两镇的A村与B村一组在两镇交界处发生林地权属争议,该县人民政府林地权属纠纷调处办公室多次调解不成后以山林决字〔2003〕第5号处理决定,将争议山场林木、林地所有权确权给B村一组所有;A村不服向市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市政府维持县政府的处理决定;A村不服,上诉到县人民法院,法院维持决定;A村上诉到市中级法院,市法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撤销县政府的山林决字〔2004〕第5号决定,并判决县政府在重新做出处理决定。2005年县人民政府在进一步核实证据的基础上,以相同的事实和更确实的理由做出与第5号处理决定基本相同的处理决定。A村不服,再次以同样的程序起诉到市法院,市法院以同样的理由再次撤消县政府的处理决定,并判决县政府限期内重新做出处理决定。直到现在,案件尚未终结,A村发费诉讼费、路费等各种费用10万多元,村里没钱了,村民集资,而沉重的费用开支,村民是难以承担的。就算把纠纷山场卖了也不够各种费用的支出,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五是司法监督难。法院是行政权力的监督,这是法律赋予的职责。而在林地权属纠纷行政案件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法院的职权:一是具体行政行为正确的,维持判决;二是行政行为违法、证据不足,事实不清等因素存在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判决被告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鉴于以上法律条款规定,法院在审理山林纠纷案件中无权直接将争议林地权属确权判决给当事人,只是维持或撤销两种结果,撤销案件最终还要由政府裁决,按两审终审的原则,到中级法院应实现案件终结,但是在山林纠纷案件的实际操作中,因法院职权的区限性,无法进行权利监督,无法保证当事人的权利,只是案件程序上的终审,而案件的实体并未结束。

六是政府左右为难。当前有的行政机关不作为,也不敢作为了,特别是在林地权属纠纷处理中更为突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湖北省林业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森林法》的规定,确认林地和森林、林木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各级政府即是确权机关,又是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机关,还是被告机关。各级政府在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时应当深入调查研究,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先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及时做出处理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三十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依法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政府在权属纠纷中以调解者的身份出现,对调解不成的纠纷案件作出行政裁决,只要当事人对裁决不服,提起诉讼,政府就成为被告在法庭上出现,由当初的调解者变为被诉当事人,如是败诉,不但要承担诉讼费,还要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按《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做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在被法院撤消案件中,如政府改变了原来的裁决,将争议地裁决给相对方,就有失政府的权威性,也严重的影响了政府的形象,政府也将在工作的开展中处于被动地位。在现实的工作中,政府也根本无法改变裁决,因为当初的裁决都是在反复论证,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的裁决。所以,在一些林地权属纠纷案件中,政府想作为而不敢为,导致基层矛盾不断积累,权属纠纷出现多年不调,群众反复上访的现象。

七是显示公平难。《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确权在审理行政行为的判决是:一是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二是对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违反法定程序等因素存在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判决被告限期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第五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做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如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被撤消,根本无法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相违背的行政行为,否则,政府将失去威性,同时,另一方群众不服又要上诉。老百姓想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法律的局限性,当事人常年跑在政府和法院之中,把积蓄发光了,就算是把山上的树买光了,也不够支付各种费用的支出,失去了对法律公正、公平的信任度。

探索解决途径

一是《行政诉讼法》需进一步完善。因为政府参与林地权属纠纷裁决,法院把政府裁决后的林地权属纠纷案件作为行政案件受理,政府就成为被告。按现在审判程序的审判结果只能是司法程序上的终结,而不能在实体上作终审判决。也就是说不是维持政府的处理决定,就是撤销或部分撤销,并要求政府重新做出处理决定,不能把纠纷最终了结,导致循环诉讼。因此,建议修改《行政诉讼法》的相关条款,把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改为由法院判决,法院有权对经政府裁决后的行政确权案件作出判决。这样既体现了审判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又明确了法院的责任,按两审终审原则,在诉讼程序终审时,案件的实体也终结,防止司法腐败和循环诉讼的产生。

二是林地权属纠纷应归属于民事诉讼范畴调整。林地权属纠纷是双方当事人财产所有权的纠纷,因政府参与纠纷案件的确权裁决,只要当事人不服,政府就成为被告,在案件中周旋,最后变成了政府与法院的较量,林地权属纠纷成为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相互踢皮球,相互推诿,很难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对财产权的争议处理,法院可以适用调解原则,调解不成再判决,同时政府也可以确权,这样就避免了政府与法院在处理林地权属权属争议时相冲突。

浅析历史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处理;教材重点;难点

确定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首先要遵循整体性、独特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原则。其次在选定重点时,应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深入钻研教材,灵活运用推敲课题、分析教材、揣摩词语等方法明特点、理要点,从而抓住重点。最后,提出一篇教材的难点所在,必须是涉及学生理解掌握课文中心内容的知识要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除注意到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外,还应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单独、交叉或综合运用攒聚、图示、表解、重复、阶梯设疑、材料补充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以加深学生对重点与难点的感知和理解,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正确认识重点难点及其关系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蓝本,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学生课后复习和作业的基本工具。为了把纷繁复杂的历史问题讲得线索清楚,主次分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在备课时,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出发,对教材加以精心剪裁和组织。这是课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步骤之一,更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

从教学、学生、知识这三者所组成的教学系统看,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时混杂在一起。这种交叉性关系呈现出两种状态:一是当难点也处在知识系统网络状结构的结合点上时,它和重点是重合的。在这种情况下,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既重点本身也是难点。以《美国独立战争》为例,独立战争爆发的内外因是教学的重点。至于教学的难点,应是独立战争胜利后制定的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容、特点和实质。因为这部宪法几经修改至今仍在使用,其三权分立的模式成了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仿效的对象。二是当难点不处在知识网络状结构的结合点上时,重点和难点是不一致的,及重点不等于难点。如讲到“列宁为巩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这一课时将“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列为重点,而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为难点,因为学生难理解。

总之,重点和难点从不同角度来支撑教学的构想和实施,是对教学任务某些关键性核心性部分的强调,是教学目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是有计划地组织这一教学过程本质特征的内在决定因素,因此它们都是教學中的主攻方向。正确认识重点难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历史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确定教材重点与难点的基本则

(1)整体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处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时必须具有整体意识,即依据历史教学大纲总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2)独特性原则。主要是指研究教材的个性化问题,是对一类或一节课具体的把握,主要解决个性化问题。

(3)创造性原则。对教材的创造性分析和把握,是处理教材重点和难点的高级形式。他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充分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理论因素与隐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4)实用性原则。在教学中对教材重点和难点的处理,还应充分注意其实用性,即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基础进行钻研。

三、怎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如何突出重点

确定重点是为了突出重点,实现教学目的。据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1)攒聚突出法。每节课的内容都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各要素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教师讲述各要素时,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即指向教学重点。

(2)识图突出法。历史教材中的图像,往往与重点内容息息相关。重视识图教学,常常是突出教学重点的有效途径之一。

(3)图解突出法。图解的好处是使学生一目了然,把复杂抽象的层次化为具体的直观;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基本史实甚至基本理论概念能深刻理解和永久记忆。

(4)重复突出法。简单的重复使人厌烦,然而课堂上必要而机智的重复,却不但不会使人厌烦,反而能够通过重复和变化的辩证统一,造成一种递进的层次,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深化,给人一种又熟悉又新鲜的独特感受。

2.难点的突破

教师要端正对难点的认识,找出产生难点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方法,对症下药,加以解决。

(1)阶梯设疑法。就是说设计问题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地解决问题。如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问题,涉及革命派、清政府、立宪派、旧官僚、北洋军阀,以及外国帝国主义等多重关系,疑惑丛生。为把这一问题讲清楚,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①立宪派和旧官僚为什么站到革命一边来?②他们怎样从革命政府内部进行破坏活动,支持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③帝国主义为什么由利用清政府到严守中立,后又转到支持袁世凯篡权活动?④袁世凯用什么手腕逼清帝退位,骗取了孙中山的信任?⑤孙中山又是怎样让袁世凯篡权得成的?⑥资产阶级革命派向袁世凯退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组有阶梯性的问题,于不疑处有疑,层层铺垫,极易讲清又能有效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表解法。即通过表解内容的形式,理清线索,化繁为简,调动视觉功能,增强教学效果。此项方法的教学,最能体现教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补充法。由于教材受到教学时间、篇幅、选材的限制,不可能将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事件,出现的一切人物,不分影响大小,统统罗列进去,并作详尽的叙述。为了充分化解难点,教学中可视具体情况,对教材做适当的补充

总之,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处理的如何,是决定一堂课的质量、效果、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构成教师素质、教学水平、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与难点把握得准不准,解决得怎样,不但极大影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质量、结构和能力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教学的密度、深度、效度,一句话,它关乎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学不可以已”,“在止于至善”。一名好的教师必须处理好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浅析地基施工难点及处理措施 篇4

1 地基问题

概括地说, 地基问题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强度和稳定性问题。当地基没有很好的承载力或者承载力在长时间下产生超负荷变弱的时候, 基地就会受到损伤, 或是局部或是整体剪切破坏。

(2) 压缩及不均匀沉降问题。

(3) 注意施工要点。

下面我用几个案例简单介绍这四点:浙江萧甬铁路发生地基整体下沉事故, 二零零五年五月, 在浙江萧甬铁路余姚西至驿亭区间, 发生一严重的下沉问题, 由于地方一砖瓦厂取土, 致使铁路地基土体严重移位, 路堤整体下沉, 影响了铁路的正常运行, 其他路径此地的客车都改变了行车路线, 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地基承载力不够, 局部剪切遭到破坏造成的, 剪切破坏有以下几种:

1.1 整体剪切破坏

对压缩性较小的密实砂与坚硬粘土地基, 基础埋深较浅时, 就会发生整体剪切破坏, 在基础周围地面有明显隆起现象。

1.2 局部剪切破坏

局部剪切破坏的地基塑性变形区位于基础下方, 滑动面未延伸至地面, 地面略有隆起现象, 但房屋不会明显倾斜或者倒塌。

1.3 冲压剪切破坏

对压缩性较大的松散和软土地基, 当基础埋深较深时, 基础四周的地面不隆起, 建筑物没有很大倾斜, 基础就像切入土中一样, 建筑物产生较大沉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高楼建筑在城市当中层出不穷, 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好看。但是楼房林立的速度并不能代表质量的优良。因为很多房产商为了节省资源, 缩短时间, 想把楼房尽快地盖起来, 尽快地卖出去, 对于楼房的质量并不太在意。所以现在新建高层建筑物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 像墙体渗水、下水道堵塞等等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这是因为地基没有很好的承载力, 造成的不均匀下沉, 所以房子才出现这么多问题。最典型的就是上海青浦地区地基不均匀沉降。

上海青浦地区地基不均匀沉降是因为其地基属软土层, 对于楼层多的住宅, 出现这种状况比较严重。当楼房沉降到一定限度时, 在建筑物底层会出现很多的裂缝, 形状各异, 此类裂缝一般都是在房屋建成后, 不长时间出现的, 而且经不起时间的推敲, 时间越长, 会在原来基础上, 变的越来越多, 直到地基下沉稳定, 才不再变化。

地质钻探报告真实性如何, 对多层住宅的沉降量大小关系很大。所做的工程地质报告能如实地反应当时的情况还有试验情况, 然后结合设计要求, 作出细致对比, 同时给予整体评价, 对设计和施工的不足, 要提出来并给出建议。在往常的地质报告中, 有的工作人员马虎、偷懒, 所提交的报告中有很多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地方, 有的根本就没有做到位, 也没有记载, 有的甚至就直接抄袭。无论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 出具假的报告, 这样建设单位在经济方面的损失就很大。

地基施工最重要的就是确定施工要点:

例如, 我去年监理的宁波市新杨木碶河工程 (百丈路—通途路—杨木碶河) , 该工程是一条3.50公里长的市区内河改造工程, 河岸上是景观、绿化、假山, 沿河堤岸边还有公园式的人行道, 河床底与河岸标高差3.5米, 设计正常河道蓄水标高2米, 河道与河岸采用石砌挡墙砌筑。

做为监理单位, 在工程动工之前就进驻现场进行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和对工程本身情况及周边情况的总体了解。在对工程勘察报告和实地了解的过程中, 发现宁波地区的地下土质一般是面层1至2米是耕作土壤, 以下的土质全都是海泥质的湿显性淤泥, 在这一地区, 很多建设工程的基础施工, 在土方开挖过程经常会出现涌土、土方侧滑事件。在工程开工之前的图纸会审时, 设计人员介绍了本工程是地处邻海地区、内河常年积水、极少出现枯水现象、以及考虑节约投资, 在设定石砌挡墙下土方侧向滑移面时, 安全系数值取定为1.0。由于已对本工程前期情况做了充分了解及根据有关规定的要求, 监理单位在工程开工之前就将河道土方开挖工序列为工程的危险源, 对河岸与河道交接处的石砌挡墙砌筑施工方案进行了详细审核, 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要有一个确实有效的技术保证措施方案, 防范本工程的石砌挡墙侧滑事故的发生, 并强调了在本工程施工过程中绝不能重演类似工程出现过的工程事故。

经多方分析, 一致认为在施工过程中围堰的河内侧会出现枯水情况的可能性, 此时将可能会产生很大的侧向压力而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为解决这一安全隐患, 提出在不改变设计图纸中的4米长钢筋砼桩、2排1.2米×1.2米的情况下, 利用围堰用的6米松木桩, 打在钢筋砼桩之间的位置, 并采用梅花点的形式进行加强补桩, 起到加固地基土方侧向滑移的作用, 最后完成了石砌挡墙的施工, 同时也证实了这一施工保证措施确实可行。施工单位采取了这一技术保证措施在经济上造成一些损失, 但即能有较地保证工程质量和避免施工过程事故的发生, 同时也减少了围堰松木桩用完需外运等费用。

2 地基处理方法

地基处理主要分为基础工程和沿途加固措施。有的工程, 不改变地基的工程性质, 而只采取基础工程措施;无论什么样的工程, 都有选择适当的基础形式来施工, 不需改变地基的工程性质就可满足要求的地基称为天然地基;反之, 已进行加固后的地基则被称为人工地基。地基处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因此, 对地基处理要求实行严格质量控制和验收制度, 以确保工程质量。

地基问题的处理和预防, 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2.1 从钻探报告入手, 确保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地质钻探报告是有很强专业性的, 一般的人是做不了这样的报告。所以必须要严谨和真实。钻探报告是设计人员的主要设计依据, 所以, 地质勘测人员素质一定高, 各方面综合素质也一定要高, 这样才能使钻探报告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2.2 分析报告, 认清所建地基地质

在地质方面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软土问题, 对于处理软土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强夯法。强夯置换法相对于与强夯法适用的环境宽松一点, 它适用于像高饱和度的粉土等, 这样地基上变形控制不做太过严格的工程。在设计之前, 绝对不能少了现场的实验, 这是对它的性能有个大致的掌握。

这两种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目标——都是加强土本身的性能, 提高其强度, 减少压缩性。

还有一种常采用的措施就是砂石桩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地像粉土、黏性土、素填土等等的地基, 它能提高土承载重物的能力同时还有让其保证有好的稳定性, 降低压缩性。就饱和粘土地基来说, 某种条件下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与强夯置换法所适应用的环境一样, 也是地基上对变形控制不严的工程。这种情况下, 砂石桩就要和软粘土混合成复合地基, 这样才能稳固地基、提高承载力。

2.3 从施工入手, 切实提高施工质量

建筑所需的砂浆、砖石的品种、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 地基土层的变化是复杂多变的, 因此, 确定地基处理方案, 一定要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 对重大工程的设计一定要请专家们参加。也有一些大的工程, 因没有一个完善的设计部门, 还一直遵循着保守的概念, 以及不多的经验。所以这些还有待于亟需改善。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中, 地基基础施工是最重要工序之一, 在整个建筑当中地基基础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国家不断的发展, 对于地基的施工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也更加的重视。根据本人多年工作经验, 提出来建筑地基基础设计, 如何发现问题及预防。

关键词:地基问题,建筑材料,处理方案

参考文献

[1]王静.注浆加固技术在建筑物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01) .

[2]黄小玲.建筑电气施工技术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0, (08) .

小议当前处理交通事故中难点办法 篇5

处理交通事故是交通管理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现阶段处理交通事故碰到许多困难,跟不上形势发展,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对事故的处理,既要做到及时、公正,迅速恢复交通秩序,妥善处理善后事宜,还要从已发生的事故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隐患,为杜绝悲剧重演提供预防的方案与措施。因此,交通警

察必须十分重视交通事故的处理,不断改进处理交通事故的体制与机制,不断提高处理交通事故的能力。同时,各级政府也应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公正、公平处理交通事故,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保障。本人就交通事故处理中遇到的困难对策谈谈粗浅的看法,请大家指正。

一、当前处理交通事故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事故处理工作重视不够。随着事故处理改革的进程加快,特别是事故实行阳光处理后,各级领导把重心转移到重预防、重秩序中,往往片面地认为只有事故预防工作才能体现交管工作的政绩,从而对具体事故处理工作重视不足,对事故处理民警关心不够。如一般强调事故处理以勤务中队为主,没有根据形势发展调整勤务机制,导致事故民警疲于应付,刚坐下,又出警,大量警力浪费在路上,使事故民警没有精力分析事故成因提出相应对策。由于事故民警始终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且工作很难出大成绩,面对又是繁琐的群众工作,导致事故民警不安心现状,不想去干事故处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后,事故处理程序规范,手续多,要求高,导致交通事故处理难度增大。

1、救助基金未建立,抢救费用难保障。交通事故发生后,经常有人员伤亡,抢救伤员是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但往往有肇事人无法预付或者拒绝预付抢救费用,医疗机构在抢救伤员的同时也在催促支付抢救费用。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七条之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至今仍未有相关规定出台,直接影响交通事故伤者抢救费的预付;同时,根据新规定事故处理部门既不能指定一方预付抢救治疗费,又不能因拒绝预付而扣留事故车辆,交通事故伤亡人员的经济利益无法从法律制度上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使公安交警部门处理交通事故处于被动的局面,交警常常遭到不能理解的受害者亲朋好友的指责、投诉、谩骂、围攻、甚至殴打,此类事件媒体已曝光多起,严重影响交警形象。

2、对肇事车辆的财产保全难。《安全法》在交通事故处理方面明确规定了交警部门在处理事故中因收集证据的需要可以扣留肇事车辆,规定了二十日的检验、鉴定时间,在对车辆检验、鉴定完毕后五日内通知当事人领取车辆。事故处理民警在处理伤人交通事故时对扣留车辆和驾驶证,只能依法办理,没有任何变通的可能性,一改过去交警部门什么时候不处理完事故什么时候不放车的规定。事故车辆提走后,伤者的抢救治疗费用更是无法保障,民警在放车前通知受害者家属及时向法院提出诉前保全,而法院往往要伤者家属支付至少上万元的诉前保全费用,而事实上这些弱势群体本身就无力支付抢救费,哪有能力支付诉前保全费,导致了交警部门在处理这些事故中非常被动,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不放车违法,放车后受害家属要找你麻烦,指责你投诉你,进一步增加了事故处理的难度。

3、强制措施少,事故办案阻力加大。外地籍驾驶人发生交通肇事后,一般的强制措施如监视居住、取保候审均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刑事拘留是对外地籍交通肇事罪嫌疑人最有效的强制措施,但在具体实施上却遇到很多困难。当外地籍驾驶人在我地交通肇事后,虽能明确其应负主责以上,但因受害人正在医院实施抢救,就很难对肇事人实行强制措施。如果受害人在医院抢救几天后死亡,肇事人就得在公安机关“呆”上几天,这几天因性质尚不确定,就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又不能对他放任不管,如让其走失,一旦性质明确,受害方向公安机关要人,公安机关无法交待;但呆在公安机关,又没有法律依据,如凭重大嫌疑先行刑拘,一旦不够罪,既影响基层的批捕率,又要造成国家赔偿,无奈之下,实践中只得委派警员不分昼夜对其“调查访问”,其实是变相的监视居住,待受害人伤害程度明确后再确定处理意见,这期间使办案人员随时有成为被告的危险。

4、鉴定、检验机构缺乏。现行法规及规定对公安机关的检验、鉴定做出了严格规范,必须指派或委托具备检验、鉴定资质和技术条件的机构及具有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在勘查现场之日起五日内完成检验、鉴定任务。目前,事故处理工作中遇到社会上缺乏有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及具备检验、鉴定资质和技术条件的鉴定机构,给我们的交通事故处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三)事故损害赔偿调解难度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交通事故处理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普通群众基本上不了解交通事故处理的有关规定,对交通事故处理仅仅凭感觉判断。许多受害者不懂、不愿、不敢打官司,一味的要求交警部门来解决赔

偿问题,严重影响了案件的正常办理,事故处理民警常常陷入整日接待群众的工作中,无法开展正常的事故调查。在事故赔偿调解过程中,民警即使是有理有据,讲得口干舌燥,当事双方也未必能够接受,常常是费力不讨好。

(四)部分民警的综合素质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有的是业务知识与交通事故处理信息系统等应用技能还有待提高;

有的是办案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粗糙马虎,比如引用法律条款错误、发案时间写错、笔录潦草、词不达意等;有的是该送达签字的,未让当事人签字,或虽签字但无日期,或无送达文书文号等;有的是办案水平不高,凭习惯办案,按老办法处事,以致在程序上不合法。如此“冒、跑、漏”的错误不断出现在整个事故处理过程中,很难达到高要求、高标准的水平。

二、对策与办法

针对上述困难,本人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高度重视事故处理,调动民警积极性。各级领导要一如既往,高度重视交通事故处理工作,充分调动事故处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使事故处理做到公正、公平,为预防交通事故提供有益的对策,使整个交管工作化被动为主动。为此,要改变事故处理的勤务机制,要让交通民警都学会处理交通事故,真正做到一警多能。巡逻中队首先要在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进行先期处理,遇到重、特大或疑难事故,才由勤务中队二线支援,把事故民警的主要精力从大量的接处警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保持充沛的精力,充足的干劲做好重、特大事故与疑难事故的处理,同时腾出时间,认真研判该地区事故发生的成因、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对策。其二,要把勤务中队建成交警中的精英,干部培养的摇篮,使广大干警既安心此项工作,又主动、热情地做好该项工作。其三,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使警队如虎添翼。

(二)积极争取政法委领导,搞好公、检、法、司的协调。因社会形势的变化,交通管理已不是简单的工作,它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交警一家难以独打天下。我们在事故处理中遇到各种困难,应多向政法委等上级领导汇报,求得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解决我们一家难以解决的困难。首先要呼吁各级部门,尽快创造条件建立“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让《安全法》落到实处,为处理交通事故打下良好基础。其次遇到对交通肇事案的不同处理意见时,要请政法委及时协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求得最大的社会效果,使处理工作顺利进行。

(三)积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调解简易交通事故。交通事故调解,始终是交警事故处理中的难点,根据现有的实践,我们可以发动广大群众,依靠基层组织来化解大量简易交通事故的调解。可以让乡、镇、街道的治调机构参与事故调解,也可以在安全村中进行事故调解。如2005年7月沪蓉高速武汉段江夏区前进村附近一辆外地大货车冲出高速公路,翻倒在一鱼塘边,车上所载化工原料,以及油箱内的柴油流入鱼塘内,在村调治组织的工作下,双方愉快达成协议,了结事故,村调组织充分发挥了基层政权在群众中的权威。通过调解,保护了双方的平等利益,使村民更信任、依靠基层政权,达到和谐的社会效果。我们还要充分依靠法庭的权威,象对待自己工作一样,支持法庭,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邀请法庭尽可能到各基层中队进行现场受案、调解,这样既能方便群众打官司,又能宣传群众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能解决我们在事故处理中的难点与困难。

(四)充分运用现有法律武器。在行政拘留、刑事拘留等强制措施上求得突破,保证我们的工作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依法进行,尽量避免民警违法运作,不能让民警既流汗又流泪的情况发生。

处理园林施工中的技术难点解析 篇6

关键词:园林施工;技术流程;技术难点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生活理念和城市管理理念的巨大变革,不同于以往青睐于修建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城市规划,环保、自然成为了新兴的主体,城市基础设施也是在逐步的围绕这两个主体进行配套建设。要打造生态城市,一个最为重要的方法就是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因此,城市园林建设成为众多城市的首选。城市园林规划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园林的选址布局到园林植被的育种、栽种,再到园林管理,这期间,充分的体现了园林系统规划技术、园林植物培养栽种技术以及园林管理技术的价值。毋庸置疑的是,园林施工是整个园林建设的重头戏,也是园林建设中技术含量最为复杂、技术难点最多的流程,本文从分析园林施工的整体工作流程出发,对于园林工作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而有针对性的分析,对于园林施工中的植被种植、园林规划以及园林管理中的技术特点进行了阐述。

园林景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新动态,在园林施工中也凸显了新技术对于提高原理施工效率的广泛意义,同时,由于园林管理涉及的内容复杂,从管理方法和管理人员的培养上也是园林施工中的一大技术难题;在园林施工中我们也要看到现存的问题还很多,无论是从园林景观效果上来讲,花叶搭配不合理、草灌乔的相互结合不够、生物多样性的配置表现力不足以及景观层次性不好等等都是我们急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我们将有针对性的對园林施工中的一些技术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结局方案。

1 园林假山建设中的技术难点及其解决对策

城市园林多坐落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地形起伏较小,难以利用天然的地形条件来构造原理的假山山体,因此,假山制作过程中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去搭建假山,还要充分考虑假山与植被的兼容性以及假山对于当地环境的污染程度,而且在实际施工中,假山搭建时带来的粉尘、噪声污染以及假山土壤深度不够带来的植被低成活率的问题。因此,这对于园林设计者和施工方来说都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程。在实际施工中,假山应当尽量利用其他施工项目中的土方和石方来搭建,通过逐层回填堆积,既能保障假山山体的自然性,保障植被的生长养分,对于施工效率的提高也是极为明显的;对于设计者来说园林建设应当尽量选址在那些地形起伏较为明显的地段,方便园林取土和地形重塑。

2 园林树木、花卉栽种中的技术难点及其解决对策

考虑到园林是一个重新构造的生态环境,为了提高园林植物的成活率,保护本地的生态环境,园林植物大多采用的是本地植物,但是由于原理的土壤肥度不够,往往还是难以成活,补种率很高,这大大的提高了园林数目栽培的成本,同时对于园林花卉的培育,选用什么品种的花卉、花卉之间如何搭配布置、不同花卉之间是否会造成生长抑制都是让园林施工即为头疼的事情。针对这些问题,在实际的园林施工中,要尽量的选用本地的苗圃的数目进行栽培,提高树木的适应性和成活率,同时对树木进行分批次栽培,保障成活率。对于生长环境要求较为严苛的花卉品种,适当的做好土壤预填,提高土壤肥力,根据不同的花卉品种和生活习性,对花卉进行合理的布置,保障花卉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不同的生长周期能够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

3 园林施工管理中的技术难点及其解决对策

园林施工管理是园林工作的舵手和风向标,当前园林施工管理上的技术难点主要是来自于两方面:首先是园林施工管理体制混乱,基本上还停留在建筑施工的阶段,指向性不明确,这大大影响了园林施工的专业化程度;其次是园林施工管理的管理团队专业性不够强,在实际的施工管理中还存在大量的疏漏。因此,针对以上两点,在实际的园林施工中首要的是要完善园林施工管理体制,明确园林施工的项目规划,规范园林施工的技术流程,对于园林施工的分工情况的责任意识进行强化,最终打造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园林施工队伍。其次,对于园林施工管理人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园林专业知识培训,对于园林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流程、技术难点以及常见的施工问题和解决方案要有所熟识,增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4 总结

园林施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项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仅要综合考虑环境地形因素、植被栽种因素以及园林设计方案的影响,也要对园林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在保障园林施工建设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同时,更进一步的提高园林施工企业解决园林施工技术难题的能力,为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园林建设施工单位做好技术积淀。

参考文献

[1] 叶颖,论园林施工的技术难点与管理措施,民营科技,2011(9)

[2] 王文佳,园林施工新工艺的管理与技术难点分析,现代园艺,2013(4)

垃圾渗滤液处理难点及其对策研究 篇7

1.1 垃圾渗滤液与城市污水结合处理

这种处理方法简单易行, 其处理原理主要如下:垃圾渗滤液与城市污水当中的一些物元素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起到彼此稀释的作用。因此, 将垃圾渗滤液与城市生产、生活污水结合起来处理, 使两者彼此之间产生相互缓冲、相互稀释的作用。运用这种方法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具有一定的优点, 主要表现在能够对处理的成本进行有效的降低。但是, 这种方法不具有普适性, 容易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比如如果垃圾填埋场与污水处理厂之间的距离较远, 那么就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来对垃圾渗滤液进行运输。而且垃圾渗滤液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以及多变性, 因此在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时, 需要进行有效的控制, 如果控制不当, 就会对处理的效果以及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1.2 运用渗滤液回灌技术进行处理

运用这一技术时, 首先需要对渗滤液进行一定程度的收集, 然后通过某种方式将收集到的渗滤液重新打到填埋场覆盖层表面位置或者下部位置。这样一来, 就能够对生物降解的作用以及垃圾发生化学反应的作用进行利用, 使其对垃圾渗滤液做出处理。这一技术具有诸多的优点, 主要表现在:其设施一般相对简单;处理的成本较小;对垃圾填埋场的稳定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等。然而, 渗滤液回灌技术仍然存在固有的弊端与问题, 首先, 在回灌的过程之中, 会产生一定的恶臭气体, 且这些气体很容易进行挥发;其次, 回灌技术的运用会导致产气量逐渐增加,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发生安全问题的可能性;然后, 回灌技术使渗滤液重新回到填埋场覆盖层表面位置或者下部位置, 这可能会影响到垃圾填埋场的正常运行。

1.3 现场建造渗滤液处理厂进行处理

目前状况下, 一些欧美国家在现场建造渗滤液处理厂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而对于我国而言, 虽然在某些城市也已经建立起了大型的渗滤液处理厂, 但一些技术、经验仍不到位, 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当前处理渗滤液所采取的工艺是对污水处理工艺的模仿, 主要存在着3种工艺, 分别是生物法、物化法与土地法。这3种工艺方法互有利弊, 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2 渗滤液处理的新型组合工艺

通过对渗滤液处理的相关工艺进行研究与分析, 发现通过将渗滤液的处理工艺进行有效的组合, 可以提高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的效果。因此, 通过对渗滤液处理的各项工艺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 提出了微电解+氧化沟+砂滤的组合工艺。

2.1 微电解处理工艺

运用微电解处理技术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的机理主要如下:首先, 对金属腐蚀原理进行有效的利用, 使得原电池对渗滤液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 往往涉及到一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化学范畴当中的氧化还原反应;2) 物理吸附的作用;3) 金属的混凝作用;4) 铁离子发生一定程度的沉淀, 对渗滤液处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 着四个方面的作用通过有机的配合, 共同对渗滤液处理起到一定的作用。

2.2 氧化沟处理工艺

目前状况下, 在国内一些城市对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中, 都采用了氧化沟的处理工艺, 这种工艺的优点主要表现在耐冲击负荷强、脱氮效果较好, 同时, 它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产泥率进行有效的降低, 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

2.3 砂滤处理工艺

这一处理工艺的主要运作原理如下:通过对粒状滤料层进行有效的运用, 使其能够对水中的悬浮杂质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截留, 以此来促使水变的澄清。过滤对杂质的全面去除涉及到3个方面的激励, 分别是迁移机理、附着机理以及脱落机理。而将这种工艺运用都渗滤液处理当中去, 主要作用是对渗滤液当中的悬浮固体进行有效的去除。

2.4 微电解+氧化沟+砂滤的组合工艺

首先, 利用微电解技术去除渗滤液当中的有机物, 对其进行有效的氧化。然后再对氧化沟处理工艺进行有效的利用, 去除掉垃圾渗滤液当中的污泥。但是氧化沟技术并不能对由于微电解而产生的Fe (OH) 2以及Fe (OH) 3絮体进行有效的处理, 这时, 需要通过砂滤工艺发挥作用, 经过砂滤工艺的处理, 出水变得澄清。三者结合, 达到了良好的处理效果。

3 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垃圾渗滤液处理难点及其对策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研究与分析, 组合工艺能够增强垃圾渗滤液处理的效果, 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给读者提供参考并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赵由才, 龙燕, 张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2]楼紫阳, 赵由才, 张全.渗滤液处理处置技术及工程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3]王宝贞, 王琳.城市固体废物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与处置[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4]邓贤山, 周恭明, 高廷耀.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方法[J].工业用水与废水, 2003, 34 (1) :43-44.

处理难点 篇8

在此只列举几个常见的处理难点:

一、高层建筑的压迫感

当人站到高层或超高层住宅的下方时, 无论人在远处还是到近处都会有种压迫感, 如何减轻这种压迫感, 依靠绿化来解决是合理的方法之一。在不影响住户采光的情况下在建筑的首层周边位置群植一些长势快的高大乔木, 而北方则可以选择常绿树种, 同时又能解决冬季景观单调的问题。居住者在宅间路上行走时可以被浓密的绿荫吸引, 淡化了两层以下的建筑轮廓线, 从远处看也能削弱建筑的不利效果, 让建筑隐藏在绿化之中。也可用高低错落的构筑物或景墙等竖向上的景观元素结合植物来削弱楼体过高的缺陷。

二、地下车库出入口

常常由于车道坡度过大而使入库门口两侧形成高大的挡土墙, 而这种出入口大都离小区出入口或小区主要干道较近, 如处理不当, 必将会影响到小区的景观效果。入库坡道上方可用轻钢结构或木结构等配合玻璃及阳光板等各式轻质材料做可遮荫蔽雨的造型棚, 无顶的造型也可将攀援植物引入;除安装的棚架外也可在两侧挡墙上做出创意, 采用阶梯式的树池、花池来削弱侧墙的高度, 夜间再配以灯光照明, 将原本被忽略而又难处理的难点做成了景观亮点。

三、地下车库人行出入口

人行出入口可以做成封闭的空间, 功能性会增强, 在北方还可以保持车库内的温度, 还可为居住者提供一个临时遮风挡雨的处所;也可结合周边景观及居民需要按照景观构筑物或小品的标准来设计, 外形可做成不封闭的亭、廊等, 来虚化它对景观的影响, 而在其周边增加绿化配置又能淡化构筑物的突兀感及生硬感。任何形式的设计都要注意排水的合理性, 尽量不要将地面的水反流回地下, 要做好恰当的收水系统, 以保证排水通畅。

四、采光井及通风井

为了满足地下车库的采光及通风的需求, 一般需在车库顶板上设置采光井及通风井, 而有时过多数量且位置不合适的井座会景观设计带来很多棘手的问题。高起的井座的处理方式目前也是五花八门, 根据井座的位置决定它除建筑赋予它的特定的使用功能外还可做装饰作用及景观作用, 主要表现在可做雕塑、花钵的底座、居民使用的休闲桌椅等等, 而一些特殊处于水系中或道路上不可去除的井座可做成与地面齐平的全玻璃结构, 但要重点注意其密封性和安全性。除以上可随景观布置进行特殊处理的之外, 其它的井座应尽量隐藏在绿化当中, 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合理的解决方法, 既经济又实用, 而周边可以选用长势茂密的灌木, 北方则可采用常绿的品种。

五、挡土墙

某些小区内部地形高差较大, 建筑施工完毕后需要景观进行地形整理, 必然会形成挡土墙, 而过多挡土墙给增加景观的生硬感。简单又实用的方法是将挡土墙分级做出台地, 可将台地间的距离加宽, 种植一些景观效果好或具有攀爬功能的植物, 能突出景观的层次感, 也能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有时也能充当休闲空间, 免去重复设置景观的麻烦;任何形式的挡土墙在用景观的手法处理时都不要忘记遵循挡土墙的设计规范, 注意墙体排水通畅, 既要保证好的景观效果又要保持挡土墙的使用寿命才是最优秀的设计。

六、居住区配套设施室外控制点

为满足居住区的配套要求, 在园区内会出现水、暖、电、通信等方面的室外控制箱或大型的构筑物以及大量的检修井盖, 既占用了景观面积又影响了景观的效果。大型的构筑物在不影响其作用的前提下可作景观背景, 兼作景墙、水景等硬质景观, 也可用高大植物遮挡, 变废为宝, 符合景观设计中合理性及安全性的要求;室外控制箱等可尽量集中安放在靠近建筑墙体或景观隐蔽处, 既避免了非工作人员操作的危险性又减少了景观处理的难度, 一般的室外控制箱的尺寸相对较小, 用植物遮挡即可, 避免不必要的设计浪费;由于目前大部分的小区都有地下车库, 那么很多管线都可以在车库内的布线, 同时地面上的检修井的数量就能减少, 在进行设计之前应根据小区的综合管网图纸进行初步校对, 设计时就应该将道路、水景等景观节点避开管线及井盖, 也可和管网设计部门沟通合理调整井盖的位置, 避免井盖落在台阶或路牙石上, 极大的影响了景观的细节表现;井盖落在路面或草地里皆可, 可用隐形井盖代替原有的硬质井盖, 以削弱其对景观的影响。

旋流沉淀池施工难点及处理方法 篇9

沉井是修筑深基础和地下构筑物的一种施工工艺。施工时先在地面或基坑内制作开口的钢筋砼井身, 达到规定强度后, 在井身内部分层挖土运出, 随着挖土和地面的降低, 井身在其自重或在其它措施协助下克服与土壁的摩阻力和刃脚反力, 不断下沉直至设计标高就位, 进行封底。优点:施工较深 (可多达50米) 的地下工程, 对环境影响较小;可在地质水文复杂条件地区施工, 可以减少挖和回填的土方量。缺点:施工工序较多;技术要求高, 质量控制难。沉井适用于工业建筑的深坑、设备基础、水泵房、桥墩、顶管的工作井、深地下室、取水口等。

唐山850mm中宽带旋流沉淀池工程设计深度较深, 施工场地狭小, 优先选用沉井施工工艺。流沉淀池位于中宽带主厂19线北5米, D列以西39米, 圆形混凝土结构, 外筒内径18米, 壁厚随标高变化, -20294米至-16.92米, 壁厚1.3米, -16.92米至-9.42米, 壁厚1.2米, -942米至+0.200米, 壁厚0.8米, 内筒内直径3.5米, 壁厚0.4米, 圆型底板底标高-27.42米, 厚度为1.80米, 刃脚底部标高-20.294米, 内有两层有梁板平台, 顶标高分别为:+0.200米, -9.420米;旋流沉淀池顶标高为+0.200米, 总高度为27.62米, 外筒壁和底板混凝土为C30p6级, 其他为C25混凝土, 混凝土量约4500立方米, 钢筋约400吨。 (图1)

2 制作下沉

由于旋流沉淀池底板底高-27.492米, 外筒刃脚底标高为-20.29米, 考虑现场实际, 采用分三节制作一节下沉的方案, 水文地质情况 (业主提供的地质勘查报告) :

勘察报告显示第二层为细砂地基承载力185pa较大, 决定将此土层-4.5米标高处作为地基, 制作第一节井壁, 垫层为200厚1.6米宽C20砼。地基承载力验算Gk= (R2-r2) ×π×h×rc+ (R2-r2) ×π×h×1.1×1.2 (R=筒身外径;r=筒身内径;h=一次施工筒身高度;1.1KN/m3为模板及支架自重标准值;1.2=模板及支架荷载分项系数) Gk= (10.22-9.02) ×3.14×8.5×25+ (10.22-9.02) ×3.14×8.5×1.1×1.2=15373.44+810.31=16183.75KN;1.1KN/m3代表模板及支架自重标准值Pk=Gk/A=16183.75/ (10.52-8.82) ×3.14=157.09 Kpa<185 Kpa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

外筒池壁模板采用组合定型钢模板和木模板, 池壁内外均采用双排脚手架。模板用钢筋Ф18@1000mm箍紧并找正, 模板间用对拉片 (带止水环) 固定。施工缝处设钢板止水带, 规格为δ=3mm, 400mm宽。井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后外侧回填土止±0.00米制作第二节, 制作高度7.0米。 (15.5米-4.5米=11米, 高度小于12米) 。地基承载力验算 (-20.294米到-9.42米壁厚按1.2米计算;-9.42米以上壁厚按0.8米计算) :Gk1= (10.22-9.02) ×3.14×11.0×25+ (10.22-9.02) ×3.14×11.0×1.1×1.2=20945.5KN;Gk2= (9.82-9.02) ×3.14×4.5×25+ (9.82-9.02) ×3.14×4.5×1.1×1.2=5593.41KN;Pk=[ (Gk1+Gk2) -Tf]/A= (20945.5+5593.41-3.14×20.4×2.0×13.0) / (10.52-8.82) ×3.1=241Kpa>185Kpa经过计算地基承载力不满足第二节筒身的施工要求。要在浇筑过程中均匀对称浇筑。第一节筒身完成, 在筒身上做出沉降观测点。以便第二节筒身施工时监测筒身沉降情况。第二节筒身完毕, 进行沉降观测发现, 筒身平均下沉30mm, 模板及支撑体系良好, 但东侧筒壁向外变形100mm。一周后继续观测, 未发生变形。验算下沉系数K=Q/πD (H-2.5) f;Q沉井自重及附加荷载;D沉井外径;H沉井下沉高度;f井壁与土的摩阻力 (平均值) ;下沉系数K=Q/πD (H-2.5) f= (19895.1+5312.88) /3.14×20.4×13.5×11.1=2.63>1.25说明下沉系数较大。其中f= (16.88×1.8+5.73×5+13×8.7) /15.5=11.1KN/m2 (2~4层计算得井壁与土的摩阻力平均值) 当下沉系数较大时, 据刃脚下地基土反力R算下沉稳定性:K0=Q/[πD (H-2.5) f+R]= (19895.1+5312.88) /[3.14×20.6×13×11.1+185× (10.52-8.82) ×3.14]=25207.98/ (9333.9+19059.3) =0.89, 在0.8~0.9范围内, 筒身满足稳定性。

旋流沉淀池下沉前的准备工作:a.对原有的定位控制点检验, 在井壁上部做与控制桩对应点的标志。b.在井壁内侧弹出4条线, 以吊线锤观察沉井的倾斜。c.在池壁外侧4个方向用红漆画标尺, 100mm为一个刻度, 并标出下沉前标高和下沉后标高。d.为保证井壁下沉不倾斜, 下沉前将井身高度4.5米范围内回填土, 对井身产生扶力。

封底:1在井壁内底板中心处埋设1个直径0.82米, 长2.70米的滤水钢管, 管身外侧焊两道止水环, 管底和管底上1.0米内掏孔, 外包两层钢丝网, 钢管内置潜水泵不间断抽水形成集水井, 同时在底板、集水井周围填300厚碎石形成滤水层。2在底板侧壁间距3.0米铺设直径32.5mm的PVC管, 使外筒壁刃脚处和锅底侧壁的渗透水通过PVC塑料管流到集水井, 上面铺一层塑料布两层钢丝网;3施工底板和侧壁的混凝土垫层;4底板侧壁钢筋的绑扎和混凝土浇筑;5待底板和侧壁混凝土达到70%设计强度后, 对集水井停止抽水。用防水混凝土墩把整个钢管外露部分包裹起来和底板浇筑平。

3 施工遇到的难点及处理方法

3.1 测量控制与观测:

沉井位置的控制, 在地面设置十字控制桩水准基点, 在井壁上设十字控制线, 在四角及各边中心设水平点于壁外侧, 红漆画标尺在井筒内壁四点上标出垂直轴线, 各吊一个线坠对准下部标板来控制。用经纬仪进行垂直偏差观测, 挖土时随时观测垂直度, 当线坠离墨线边达50毫米或四面标高不一致时应立即纠正, 下沉过程中每班至少观测两次。当沉到离设计标高2米时对下沉与挖土情况加强观测。

3.2 筒壁发生倾斜、未下沉到位的处理:

地质勘察报告与实际有偏差, 外筒下沉到离设计标高差1.20米遇岩石, 具体为:东侧刃脚底标高-18.805米, 南侧刃脚底标高-18.774米, 西侧刃脚底标高-19.054米, 北侧刃脚底标高-19.218米;旋流沉淀池外筒上口中心坐标:南北轴没有发生位移, 东西轴向西侧位移95mm。倾斜度:东西轴向西倾斜1.46度, 南北轴向北倾斜1.25度;东侧与西侧高差0.249米, 南侧与北侧高差0.444米;东侧、南侧已遇到岩石层, 西侧、北侧有大量流沙。处理方法:在东、南侧上部加57吨的钢坯来增加自重, 但经十天的观察测量并未明显下沉;中心、内筒中心以现外筒上口中心为中心点, 三点在一条垂线上;在挖锅底土方时为了防止大量流沙涌入采取在刃脚底浇筑一条混凝土挡墙带。 (见图2-4)

3.3 平台达不到设计标高的处理办法:

旋流沉淀池未下沉到设计标高, 预留二层平台钢筋比原设计北侧高920mm, 东侧1180mm, 南侧1400mm, 北侧1100mm, 施工中把原预留钢筋全部割除, 从新定位-9.42米平台, 用冲击钻打眼采用固牢特-GGM钢筋锚固料植筋。施工中植筋深度为400mm。

4 发生倾斜和下沉困难的原因

倾斜原因:a.方案设计的错误:旋流沉淀池外筒制作高度大于1米, 下沉时易发生倾斜。外筒壁制作高度为15.5米。b.下沉时未在筒壁外回填土:旋流沉淀池在挖土下沉开始时均匀对称的下沉。在筒壁外侧回填砂可以防止周围土的塌方, 减小影响周围的建筑物的范围;对池壁有水平扶力作用, 避免了下沉时倾斜现象的发生。

下沉困难的原因:a.下沉时未在筒壁外回填土来减小筒壁的摩阻力。b.由于气温比较低, 有可能使刃角下部土成为冻土, 增大摩擦力, 是沉井不易下沉。

摘要:结合实际, 谈谈旋流沉淀池施工难点及处理方法

关键词:旋流沉淀池,施工难点,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工程招投标投诉处理难点与对策研究 篇10

1 投诉处理工作难点

厦门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投诉处理目前存在的难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投诉件多, 工作量大

厦门市招标办光去年一年处理的投诉件就多达176件, 分析投诉件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随着法制化进程的推进, 大家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都大大加强。二是在城市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下, 建设任务量逐年加大。三是投诉成本低, 尚未建立投诉处罚机制。四是从以前局限于对评标结果提出异议扩大到投诉招标、开标等其他招投标活动及对招标文件本身内容进行质疑。五是厦门市取消财政投融资项目招标人担任评标专家资格后, 部分招标人对评标结果不满意就会提出投诉。

1.2 材料设备招标项目投诉问题专业性强、争议大、难解决

在工作实践中, 设计、监理、施工招标投诉相对比较好处理, 材料设备招标投诉则往往涉及到很多专业性问题和法律问题, 处理起来比较棘手。举例来说, 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很多都要求进口名牌产品, 就算只是要求国内品牌, 但生产产地往往在外地, 造成调查取证困难, 由投诉人、被投诉人双方自己举证的话, 整个过程下来又需要很长的时间, 造成的结果就是让外界感觉招标办处理投诉动作太慢, 时间太长。

1.3 投诉处理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

建设项目标的额通常都比较大, 利润也比较可观, 在僧多粥少的建设市场里, 竞争的激烈是可想而知的, 在投诉处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

2 措施和建议

上述三个难点中最突出的就是投诉件多, 因而如何降低投诉量是关键,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以非法手段获取的信息进行投诉的应当予以驳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第六十八条又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 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实践中有些投标人从评委或工作人员口中得知与评审有关的一些信息, 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投诉,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四条条第三款“评标委员会成员和参与评标的有关工作人员不得透露对投标文件的评审和比较、中标候选人的推荐情况以及与评标有关的其他情况”的规定, 投诉人的投诉依据是不合法的, 应当根据《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处理办法》第二十条“投诉缺乏事实根据或者法律依据的, 驳回投诉”的有关规定予以驳回。

(2) 增加投诉不予受理的情形, 以减少投诉量。一是非投诉人本单位在职职工办理投诉事宜的不予受理。实践中会遇到一些挂靠投标的包工头不满意评标结果进行投诉, 但是企业并不一定支持, 这时候可以要求办理投诉手续和接受投诉咨询的人员必须是投诉人本单位的在职职工, 应提供本单位在职职工的证明, 如若无法提供的不予受理或作出不利于投诉人的决定。二是严格要求投诉主体资格, 不能满足的不予受理。严格按有关规定要求投诉人必须是投标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投标人应提供其为招标投标活动的参与者的相关证明材料, 例如投标文件递交签收单等;其他利害关系人应提交利害关系证明和权益受到侵害的说明, 没有提交的不予受理。

(3) 规范招标代理行为, 减少投诉隐患。一是规范招标代理编制招标文件的行为。招标文件编制不完善是造成投诉难处理的一大原因。部分投诉人往往抓住招标文件中容易引起歧义的文字做文章, 钻字眼, 胡搅蛮缠, 加大投诉处理难度。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规范:①加强对招标文件的审查力度, 遇到不按照规定编制标书或标书前后矛盾等情况向招标代理机构发出行政监督意见书。②完善已推行的设计、监理、施工招标文件范本, 为施工招标中的装修等特殊专业招标制定范本, 及时推行材料设备招标文件范本。③对于因招标文件编制不完善或前后矛盾引起歧义导致投诉的计入招标代理机构不良行为记录。④出台招标代理机构招标行为指导意见, 要求招标代理机构建立招标文件等资料的二级审核制度, 审核人应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职称, 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⑤加强对招标代理机构从业人员的管理。目前从事招标代理工作的人员水平普遍偏低, 都过份依赖于范本, 编制标书质量偏差, 可要求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编制招标文件的人员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和中级及以上职称, 并应在招标文件等文件上签字以示负责。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推出招标代理从业资格制度, 要求招标代理从业人员必须通过培训考试取得相应资格后方可从事招标代理业务。

(4) 加强对评标专家的管理, 规范评标专家行为。目前对评标结果的投诉占绝大多数, 要减少投诉量, 规范评标专家行为是关键。一是继续推行专家考试、考核制度。加强评标专家严格按照评标定标办法进行评标的意识, 提高评标专家的评标水平。二是细化评标表格。要求评标专家详细写明废标原因和各项评审结论依据, 引导专家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评标, 对拒不写明原因的由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代表及时向招投标监管部门反映, 计入相应评标专家不良行为记录。三是继续完善评标专家诚信档案。不定期公布专家履责和执行标准情况, 对不能履行职责、不按照评标办法规定的评标标准进行评标或出勤率低下的评标专家名单, 按规定记入不良行为;对于在评标中有违法违规行为的除记入不良行为外, 取消其评标专家资格并上网公示;需要追究法律责任的转请有关部门追究法律责任;对于表现一贯良好的专家应予以通报表扬。

(5) 增加投诉成本和投诉风险, 减少投诉量。一是对虚假投诉、恶意投诉进行界定, 对符合规定的驳回投诉, 给予警告, 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例如①捏造事实、伪造证明或提供虚假投诉材料的;②明知其投诉属于不予受理的情形, 仍然投诉而干扰招标投标后续工作正常开展的;③一年内三次以上投诉均查无实据的;④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二是因处理投诉发生的鉴定费用、律师咨询费和专家论证费应当按照“谁过错谁负担”的原则, 由过错方负担;双方都有过错的, 由双方分担, 增加投诉成本。

针对投诉处理中人为因素的干扰这一难点,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尽量缩短投诉处理的时间。实践中大部分投诉一开始的时候一般不会有人为因素的干扰, 时间拖得越久, 投诉人四处找人的时间就越多, 人为干扰因素也就越多, 因此尽快处理投诉是减少人为因素干扰的最直接办法。一是对于投诉的违法、违规行为事实清楚、情节轻微, 经指出后当事人能够及时纠正, 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一般投诉, 适用简易程序, 由承办人直接提出处理决定的建议、承办监管部门领导审核确定后即可报单位分管领导审核签发, 此类投诉可以规定承办人5天内作出决定, 10天内处理完毕。二是对于投诉的违法、违规行为比较严重, 已经或者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或改变中标结果, 情况复杂、涉及面广的重大投诉事项, 适用一般程序。可以对投诉处理程序中各个节点应完成时间进行细化规定, 以加快投诉处理进度。例如要求对决定予以受理的投诉应在接到投诉信后5个工作日内将投诉书副本发送给被投诉人, 并要求被投诉人收到投诉书副本后在5个工作日内, 以书面形式向招投标监管部门作出答辩, 并提交相关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逾期提交的视同未提交处理。对于比较复杂的内容经单位领导批准可以适当延长递交时间, 但最长不得超过20天。三是实行投诉资料和被投诉资料一次提交终止制度。即投诉人和被投诉人都只能有一次提交资料的机会, 过后不再接受新的资料, 以避免双方多次举证造成的迟迟不能裁定的被动局面。

(2) 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制度健全是防止人为因素干扰的有效办法,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对于重大复杂投诉案件, 可报请上级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行政监督部门联合调查, 共同研究后由受理部门做出处理决定。二是建立类似“判例制”的投诉处理制度, 将经过一般程序进行处理的案例作为判例, 今后类似投诉应参照执行, 可直接适用简易程序, 不再启动一般程序。三是建立法律顾问专家库, 对涉及法律或专业疑难问题的报单位分管领导批准后从法律顾问专家库中随机抽选法律专家进行咨询。四是建立投诉处理监督机制。可以作出以下规定:①投诉人对投诉处理决定不服的, 可向招投标监管部门的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复核;对招投标监管部门不及时处理投诉的可以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投诉。上级主管部门发现招投标监管部门对投诉不处理或者不及时处理的, 应当责成其处理, 或者直接处理;发现处理不当的, 应当责令改正, 或者依法直接予以纠正。②对适用一般程序的投诉, 招投标监管部门应当将投诉处理依据和结果进行公布, 接受舆论和公众监督。③成立评标监督委员会专家库, 定期抽取相应专家对已评审项目进行抽查, 查出违反规定进行评审的专家并记入不良行为记录。五是设立招投标投诉处理报告制度。招投标监管部门应每半年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一次办理投诉案件的综合情况。

针对材料设备招标投诉难处理这一难点, 在针对前两个难点的应对措施中都有谈到, 笔者总结如下:

(1) 尽快出台材料设备招标文件范本, 从源头上减少投诉隐患。

(2) 加大对材料设备招标文件的审查力度, 对一些歧义条款坚决予以剔除, 必要的时候可以先向法律顾问进行咨询, 防患于未然。

(3) 严格实行投诉资料和被投诉资料一次提交终止制度, 因为就如前面所述, 材料设备的生产产地往往在外地, 造成调查取证困难, 由投诉人、被投诉人双方自己举证本来就需要较长时间, 如果再不规定证据材料提供的次数, 无休止的提供下去, 整个过程下来会耗费很长的时间。

(4) 对现有评标专家库进行梳理, 把材料设备专家专业进行细化, 并规定针对招标项目抽取的专家人数中相适应专业应不少于一定人数, 以保证评标质量。因为设备种类很多,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 如果专业划分不够细, 抽取的专家如果都不是很专业的, 很难保证评标质量。

(5) 对监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以上几项措施如果都能够实施, 相信投诉处理工作将会步入快速公开、公正的良好轨道。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寻找原因并提出一系列合法有效的应对措施, 有一些措施已经在工作实践中成功运用。

关键词:工程,招标投标,投诉处理,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2]《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处理办法》.

[3]《福建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投诉处理试行办法》.

上一篇:血红素氧化酶下一篇:《世说新语》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