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与对策

2024-05-02

难点与对策(精选十篇)

难点与对策 篇1

在公路工程建设中, 测量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的工作。公路建设之前首先需要选择一条最合理、最经济的施工路线, 那么就需要对路线进行勘察, 计算出土方的数量及横向纵向的断面, 还要标出路面的位置、制作出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图, 这些工作都能够对后期的公路施工建设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而公路测量工作也是很容易出现错误、偏差的工作, 必须要对难点进行分析, 改进测量方式, 以此保证公路测量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1 腾冲县地理交通情况

腾冲县地处云南省西部, 人口66.3万。全县国土面积5845平方公里, 国境线长148.075公里。西部与缅甸毗邻, 历史上曾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十五”以来, 腾冲县紧紧抓住云南建设国际大通道的历史机遇, 以省道重要经济干线为主线, 以重要旅游景区景点、乡镇为重点, 以辐射所有乡村公路为网络, 千方百计克服困难, 切实加快公路建设步伐, 提高公路等级, 改善通达条件, 基本形成了纵横交错、内外延伸、城乡相通、辐射全县、连接邻州邻县邻国的公路交通网络。其中, 投资3.6亿元, 完成了腾冲至板瓦二级油路建设;投资5.8亿元完成了腾密路境外段二级油路建设;并抓紧开展保腾高速公路建设工作。截止2013年底, 腾冲公路通车里程达4260公里 (含乡村公路) , 公路密度65.8公里/百平方公里。腾冲交通将以省道干线为依托, 全面建成“三纵三横”、“三大通道”公路骨架网络, 大力提高农村公路的技术标准及路面质量, 逐步实现县内干线公路油路化、通乡公路弹石化、进村公路等级化、过境通道畅通化, 形成内连保山、德宏、龙陵、怒江, 外通缅甸、印度的运输主干线和通边出口通道, 使腾冲真正成为“云南通向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桥头堡。由此可见, 腾冲县在未来几年将迎来公路建设的高潮, 公路测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主要以近年来腾冲县在公路测量工作中遇到的难点进行分析探讨。

2 现阶段腾冲县公路测量的难点与解决对策

2.1 公路测量存在的难点

2.1.1 是否合理进行中线放样。

中线放样对于能否建成标准规范的公路极为重要。公路施工企业应该利用相应的仪器设备来对导线点的坐标进行核查。为了确保公路建设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 应该以最后导线和最前导线上的点为已知条件, 闭合计算检测方位。而中线放样就是选择最近的一个导线点为观测点来对其相邻的导线点进行观测, 然后对该导线的中线点进行测量。在这三点坐标基础上计算出观测点的距离及观测角的大小。值得注意的是, 应该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及路基高度, 公路沿线每隔二百米设置一个水准点。在公路测量时, 要对操作规范严格遵守。

2.1.2 是否顺利交接动工前的工作。

选择恰当的测站位置是获得精确测量结果的前提, 利用GPS和全站仪能够让测站位置符合公路测量标准, 但仍会出现问题:其一, 不能在多个测站之间实现可视, 或者基于施工的精度标准来选择恰当的测点。其二, 由于不可避免的原因, 使得部分已知点受到破坏, 但这些点在公路建设施工中是必需的。其三, 各个已知点之间存在着不能铺设复合导线、有障碍物的情况;其四, 在测量建筑群内或者山区公路路线, 已知点之间很容易被遮挡, 很难有效地进行观测;其五, 各个已知点之间距离很长, 需要通过后视测量来进行测量, 这样一来, 就使得公路测量存在着较大的不便。

2.2 公路测量难点的解决对策

2.2.1 公路测量单位在交接桩时要仔细研究导线的精度、设计文件要求等, 务必要确保测点具有较强的可使用性。

2.2.2要结合公路沿线的实际情况, 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测量质量控制计划, 杜绝遗漏, 充分了解设计图纸。尤其是要核查易出现问题的工序, 包括人数是否合理、仪器质量是否达标等。

2.2.3公路测量过程中药注意桩与桩之间的穿线工作。尽量要注意缩小中桩放样的误差,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 为了减少中桩放样误差, 应该在放置中桩后, 及时校对改点, 如果已经超出允许范围, 那么应该重新放置;第二, 后视导线点与测站之间的长度要大于中桩到测站的长度。

2.2.4对于存在观测死角、测点被破坏的问题, 应该对观测点进行重新选择, 通常只需要多设置一个观测点即可;对于测点之间不可见的问题, 可采用全站仪的交会法来进行解决;对于各已知点距离太长的问题, 可选择一个位置固定、明显的标志来作为参照。

3 结束语

随着腾冲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公路建设工程日益增多, 确保公路测量精度, 提高公路建设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要进一步改进公路测量技术, 结合公路沿线实际情况来开展公路测量工作, 适应现今及今后腾冲县公路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芳青.山区高速公路测量中的坐标系选择原则及计算方法[J].江西建材, 2011 (02) :110-114.

[2]陈军.工程测量方法及其问题的若干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22) :120-123.

[3]黄志民.探讨建筑工程测量常见错误及应对措施[J].科技资讯, 2010 (29) :145-147.

[4]刘伟.论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若干环节[J].科协论坛 (下半月) , 2009 (05) :120-123.

农村扫黑除恶难点与对策 篇2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当前黑恶势力犯罪的形式、手段和特点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局部地区黑恶势力犯罪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破坏社会生命财产安全的一大突出问题,阻碍经济健康发成为影响和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毒瘤”。一些地方党经济秩序、威胁人民群众政主要领导人对黑恶势力的性质和危害认识不足,担心影响任期政绩和地方经济发展环境,不愿意承认当地有黑恶犯罪以下基层组织的领导打击黑恶势力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打击农村黑恶犯罪的一个普遍难题。深入进行扫黑除恶工作的根本保障,是完善的立法保障,并取得实效因此各级立法机关必须从加强政权建设、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深刻认识黑恶势力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及开展扫黑除恶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尽快完善、修订扫黑除恶的法律法规,建立必要的侦查制度和相关工作制度。一是统一公检法部门对涉黑涉恶案件在犯罪证据、犯罪事实上的认定标准,防止在案件性质、证据、事实的把握上出现偏差。二是在现有刑罚的基础上,提升对涉黑涉恶犯罪的量刑处罚幅度,充分体现刑法“罪刑相适应”。从公安机关的角度出发,结合公安机关的侦查实践,着重研究、发现在侦办农村黑恶势力犯罪案件的问题和困难,探讨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的一些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农村;黑恶势力;对策

一、农村黑恶势力的活动规律和特点。

(一)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演变形态。

1.没有组织结构的结伙犯罪阶段。这个阶段的小团伙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团伙成员较少,临时勾结在一起。没有固定的组织成员和长远的犯罪目标,犯罪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团伙成员之间的联系也不太紧密,大多为临时结伙。通常实施一次或者数次犯罪便散伙,不是长期地、经常地纠集在一起实行犯罪。

2.组织结构松散的团伙犯罪阶段。这个阶段的黑恶势力组织主要靠成员间的犯罪意识、利益及“哥们义气”维系团伙组织,没有明确的帮规条约或者不成文的规定,用于支持团伙发展壮大的资金还不够雄厚。有相对固定的骨干成员,一般成员不固定,由一定地域内的、自愿结合的、具有反社会倾向或越轨行为的人共同组成的落后小群体。成员之间也无明确的、固定的分工,组织结构较松散;从犯罪的特点来看,突发性、随意性强,犯罪前一般没有明确的计划、方案,实施犯罪时往往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犯罪的活动范 围广泛,危害面较大,大多数团伙实施多种犯罪,侵害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复杂性、综合性,侵害对象往往不特定;犯罪手段凶残,不计后果。

3.组织较为紧密集团犯罪—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中级形态。这一阶段的特征:一是犯罪人数多(3人以上),骨干成员固定或相对固定;二是经常纠集在一起,进行一种或数种严重的刑事犯罪活动;三是有明显的首要分子。有的首要分子是在纠集过程中形成的,有的首要分子是在纠集开始时就是组织者和领导者;四是有预谋地实施犯罪活动;五是不论作案次数多少,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性或其具有的危害性都很严重。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经过结伙犯罪、团伙犯罪的发展形态之后,就发展到集团犯罪的形态。

4.组织严密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发展的最高形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针对黑社会在我国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提出的一个法律概念。黑社会性质组织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组织结构比较紧密,人数较多,有比较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有较为严格的组织纪律;二是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三是通过贿赂、威胁手段引诱、逼迫国家工作人员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活动或者为其提供非法保护;四是在一定区域或行业范围内,以暴力、威胁、滋扰手段大肆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严重破坏经济和社会秩序。因此,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发展的最高形态。

(二)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表现形式。

1.通过实施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敲诈勒索、抢劫、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来达到自己聚敛钱财、称霸一方的目的。凭借着人熟、地熟、关系多的有利条件,以地缘、血缘、臭味相投为纽带纠合在一起,强拿恶要,盘踞一方,给当地群众心理上造成恐慌。

2.采取非法手段谋取钱财。主要表现为私设地下赌场、放高利贷,插手各种经济纠纷,受雇行凶,敲诈勒索,以凶、横、霸、狠称霸一方;近年来,农村赌博歪风盛行,赌博窝点相对隐蔽,不易发现和捣毁,赌博方式多样,流动性大。赌徒利用农村地形隐蔽,易于疏散聚赌人员等条件开设赌场、聚众赌博等,极易滋生黑恶势力犯罪,这种所谓的“流动赌场”带坏了风气,污染了乡村文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3.追求经济利益采取暴力手段垄断行业。

在农村,各类黑恶势力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不法经济利益,为达到垄断经营的目的,对不听“劝告”的,轻则恐吓、威胁,重则进行殴打,甚至行凶杀人。在暴力开道下,形成了一批“菜霸‘、“矿霸’、“路霸”等。

4.受雇伤人,暴力插手经济纠纷,恶势力犯罪职业化、市场化趋势明显。调查发现,一些社会散闲人员拉帮结伙,以出卖拳头为业,各团伙均有相对固定的召集人和中介,一 旦受雇于人,依托方便快捷的现代通讯和交通工具,短时间内迅速聚集,动辄数十人,多则上百人,规模越来越大,有的甚至有统一标志,作案工具也有固定的摆放地点,用时统一发放,不用时又由专人收回保管,每次受雇“办事”的路费、伙食费由专人负责开支,“办完事后”每人收取出场费,少数团伙已具有带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雏形。

5.黑恶势力逐步向政治领域渗透。黑恶势力经过最初的明争暗斗、打打杀杀后,有些原始资本积累过程已基本完成。一些组织头目逐步远离犯罪现场,转为幕后指挥,有的沽名钓誉,收买人心,成为“社会名流”戴上各种各样的耀眼光环。有的农村干部甚至插手破坏基层选举,利用宗族势力参加基层选举,捞取政治资本,为了维护私人、宗族、小团体的利益,搞权钱交易,或阻挠、破坏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落实,或发展成黑恶势力,或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农村黑恶势力侵入国家基层政权有两种基本模式:

主要表现为“村官”的黑恶化和黑恶势力的“村官”化。“村官”的黑恶化是指农村党政干部向黑恶势力蜕变,这种蜕变不仅表现为他们作为黑恶势力的背景而存在,而且还表现为他们的施政行为在方式和性质上已具有黑恶势力的基本特征;黑恶势力的“村官”化则主要是指一些农村黑恶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进入村两委会获取合法外衣,并运用手中掌握的基层政权从事罪恶勾当。

(三)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活动区域当前我市农村黑恶势力活动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经济相对发展的乡镇、城乡结合部、乡村集贸市场。

二是在饭馆、歌舞厅、网吧、洗浴及其他娱乐服务等治安复杂场所,这些地方是其侵害和活动的主要场所。

三是矿山、建筑、征地、交通运输及一些季节性的水果、野生菌、蔬菜等行业。土地纠纷、邻里纠纷、债务纠纷等各种各样的矛盾引发冲突,以致形成恶势力犯罪团伙,若处理不好各民族之间的问题,极有可能引发更大的群体性事件。

二、公安机关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防范基础工作薄弱,导致农村黑恶势力违法犯罪难以及早发现。

黑恶势力团伙并非一日形成,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演变过程,而这一演变过程使其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运用严密的防控体系、坚实的基础工作在源头上控制黑恶势力团伙的形成,以免其形成气候造成危害。一些农村黑恶势力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由于基层公安机关对黑恶犯罪性质特征不熟悉,加之农村地区是典型的熟人社会,民警和当事人双方都是熟人,有的甚至是亲戚朋友等,因而对一般的治安案件能 调解就调解,尽量不伤和气导致警方不得不在一些案件上有所妥协,致使一些农村黑恶势力难以及早发现。

(二)对黑恶犯罪的定性需要大量证据支撑,实际操作中难于准确把握。

首先,黑恶势力为规避法律,常打“擦边球”,有组织地做一些违法但不构成犯罪的事,对群众形成心理控制,扩大团伙影响力。如果孤立看待这些行为,很难认清其整体危害性,常常只进行简单的治安处罚,不纳入刑事侦查的视野,不利于对黑恶犯罪准确定性以及以后的定罪量刑,不利于将黑恶势力消灭于萌芽状态,不利于从根本上摧垮黑恶团伙。

办案经验欠缺、主观认识不到位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准确定性,把本应该是打黑案件当成一般的恶势力案件进行侦查。随着侦查的深入,逐渐意识到案件的重大时,大量证据已经遗失,一些同案犯罪嫌疑人已经潜逃,打击的最佳时机已错过。

黑涉恶方向侦查,从而常产生两个弊端:一是战线拉得过长,遍地开花,人人负重,办案成本高,办案效果差,不利于充分利用有限警力重点打击;二是随着侦查的深入,黑恶的定性如果在预审、起诉或审判环节被改变,将影响办案部门和民警的积极性,不利于专项行动的顺利开展,社会效果也不佳。

法定侦查羁押期限短是制约黑恶案件侦办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安机关侦查办案,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只有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提请逮捕、逮捕、延长侦查羁押期限、起诉后补充侦查这几个阶段。对于一名犯罪嫌疑人,侦查期限逮捕前最多37天,逮捕后起诉前一般最多7个月,移送审查起诉后退回补充侦查最多有2个月。因此侦办团伙案件,自第一个犯罪嫌疑人到案,一般最多只有10个月零几天的侦查时间。涉黑涉恶案件一般涉及人数较多,涉及面较广,涉案人员反侦查能力较强,同案犯罪嫌疑人潜逃后独立生存的能力很强,受侦查期限的限制,常出现以下情形:一是主要成员在逃,事实不清,期限届满难正常起诉,难有效打击犯罪;二是在逃人员归案时,曾作过案的犯罪嫌疑人因释放、取保候审或未及时采取强制措施而潜逃;三是被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或串供、或反面宣扬,对证人和受害人造成心理影响,不利于缉捕、取证,带来不良的社会效果;四是公安机关迫于时限,不能将个案证据收集充分,或者放弃个案侦查。

(三)调查取证、收集固定证据难。

侦查实践表明,涉黑涉恶犯罪的组织者一般很少直接参与具体的犯罪活动,但其对社会的危害性则远远高于具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组织成员。

办案单位对个案的证据收集比较到位,但疏于发掘单个犯罪同团伙之间的联系,忽视了有组织犯罪证据的收集,或者没有全面收集集中体现有组织犯罪的证据,导致首要分子的组织、领导作用不能通过证据明显体现出来。造成团伙头目罚不当其罪,或遗漏重大案 犯,使犯罪的策划者、指挥者、获利者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打击不力,留下后患。同时,黑恶势力有其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违法犯罪事实复杂,锁定犯罪事实需要大量的调查取证。由于有的证人和被害人忍气吞声、怕打击报复、不想旧事重提,或者老百姓对打击工作心存疑虑,造成群众不愿意履行举证义务,对黑恶势力的犯罪线索不举报揭发、对黑恶犯罪证据不主动如实提供。办案人员取证时,多次遇到证人躲避公安机关、直言受到威胁、对知情的犯罪事实含糊表述、作证时亲属一直阻挠等情况。虽然在询问证人之前都按照规定提供了《证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但实际操作中很难追究一般证人拒绝作证或作伪证的责任,致使证据锁链难以形成。

(四)抓捕、审讯黑恶团伙成员难。

该类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较强,有的曾经是公安机关的特情、耳目,对基本的侦查手段有所了解,甚至掌握,所以给抓捕带来很多困难。

归案后审讯工作难度较大,如审讯时不及时做好声像证据固定工作,以后犯罪嫌疑人很可能当庭翻供。特别是组织领导者对这方面的法律知识有所了解,审讯时极力回避组织特征方面的问题。

同时,当前公安队伍新老交替现象比较普遍,年轻民警经验不足,不能按要求顺利收集固定证据。有的取证之前不认真分析案情、列出取证提纲,取证时随着自己的主观意志确定询问方向、制作询问笔录,取证后不认真梳理完善证据、消除证据矛盾。有的地方熟手不愿教、看笑话,新手不愿学、图应付,致使个别证据取证多次仍达不到效果,个别侦查员侦办案件多时仍不清楚案件情况,影响办案质量和进度。由于缺乏侦办黑恶案件的经验,拿不准侦查的主打方向,力求穷尽案件的人和事,忽略了重点围绕黑恶势力标准搜集证据,以致尽管取回了大量证据,破获的个案很多,但缺少反映团伙成员组织分工、组织纪律、行为因果关系等黑恶犯罪的核心证据,涉黑案件四大特征的证据不充分,不能以黑恶势力定罪量刑。

(五)对农村黑恶势力打击处理难。首先,认定涉黑案件的具体标准难以掌握。

由于办理涉黑案件涉及多个诉讼环节,并且实际情况差别较大,导致实践中公检法司法机关对涉黑案件的定性仍然存在分歧,主要表现在对涉黑犯罪的组织性、经济性、控制性认识不一,从而影响了对涉黑犯罪的打击力度。

其次,一些地方党政主要领导人对黑恶势力的性质和危害认识不足,担心影响任期政绩和地方经济发展环境,不愿意承认当地有黑恶犯罪以下基层组织的领导打击黑恶势力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打击农村黑恶犯罪的一个普遍难题。许多黑恶团伙的头目也是 当地的经济能人,尤其是在他们开办了一定数量的经济实体时,尽管发展早期和壮大后的经营方式和手段涉黑涉恶,但为当地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吸纳了不少剩余劳动力。在处理了黑恶头目之后,如何以及能否正常维系这些实体的运营是个大难题,这也是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打击农村黑恶犯罪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三,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对农村恶势力团伙犯罪只按其犯罪活动所涉及的具体罪名进行处罚,这与其社会危害程度相比未做到罚当其罪。

如恶势力团伙实施的轻伤害犯罪,其社会危害性不同于普通轻伤害,但实践中也往往被判处缓刑,或者处以罚金,有的甚至做了调解处理,致使一些恶势力犯罪分子很快又回到社会,再次作恶,造成新的危害。

三、对公安机关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解决扫黑除恶的法律瓶颈。

完善的立法是保障扫黑除恶工作深入进行并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因此各级立法机关必须从加强政权建设、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深刻认识黑恶势力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及开展扫黑除恶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尽快完善、修订扫黑除恶的法律法规,建立必要的侦查制度和相关工作制度。一是统一公检法部门对涉黑涉恶案件在犯罪证据、犯罪事实上的认定标准,防止在案件性质、证据、事实的把握上出现偏差。二是在现有刑罚的基础上,提升对涉黑涉恶犯罪的量刑处罚幅度,充分体现刑法“罪刑相适应”的原则。三是明确团伙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分子、一般参加者、被胁迫参加者等不同成员的具体量刑标准,达到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目的。四是针对黑恶势力团伙的违法所得,增设罚金、没收财产等附加刑,以摧毁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消除其再生能力。

(二)加强情报信息工作,提高发现控制能力。

按照公安部以及各省区的扫黑除恶工作机制,派出所和责任区刑警队对农村黑恶犯罪个案负有重要的发现责任、立案责任,区县一级公安机关负有重要的报告、打击和主管责任。

首先,派出所责任区民警要密切注意农村的社会治安动态,经常深入责任区,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多到村民中访寒问苦,黑恶势力的蛛丝马迹不难发现。

其次,还应强化对易于滋生农村恶势力场所的阵地控制,对黑恶势力经常涉足的娱乐业、餐饮业、大型市场、交通运输业等重点行业,要积极构建公开管理与秘密控制相结合的群防群治网络,通过公开调查和秘密侦查等多种途径,强化阵地控制,搜集掌握这些行业场所涉黑涉恶犯罪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和打击农村恶势力的违法犯罪活动。

第三,加强对重点人口的管理控制工作,采取灵活可行、具有实际效果的工作方法,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管控,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不漏管、不失控”。要充分依靠治保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切实落实对重点人口的帮教措施,减少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机率。对那些不够打击处理的人员要建立信息档案,将其列为重点人口,纳入视线,加强管理,逐人落实帮教措施,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打击处理。

第四,通过查处的刑事和治安案件,发现、挖掘涉黑涉恶线索和人员,为扫黑除恶工作提供准确信息和线索。

第五,广辟犯罪线索来源,通过开通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开设网上投诉地址等多种渠道,获取黑恶势力犯罪线索。

(三)加强扫黑除恶专业队伍的建设,建立扫黑除恶长效工作机制。组建一支业务素质高、作风顽强的扫黑除恶专业队伍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扫黑除恶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涉及政策法律较广,因此应从公安机关抽调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较高的纪律素养,善于应用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侦查能力的侦查人员组建专业的扫黑除恶队伍。开展专门的业务培训,或以案带训的方法,培训侦查人员熟练掌握并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和办案程序,提高侦查人员对集团犯罪、黑社会犯罪的侦查能力。

(四)提高侦查能力,重视侦查谋略,要有经营案件的意识,要有专案侦查意识和专案专办的决心。

对重大涉黑涉恶案件,要采取异地用警、异地关押、异地审讯的方法进行侦查办案,商请检察院提前介入,法院进行异地审判,以防止犯罪分子通风报信、串供翻供,避开“关系网”、“保护伞”的干扰。在使用传统侦查手段的同时,要注意使用技侦、狱侦、秘密调查、暗访、特情等秘密手段。对于重要线索要安排专人立线侦查,在本着“打早打小、露头就打”这个大原则的同时,要有经营案件的意识,在对黑恶势力的组织结构、主要罪行基本掌握以后,要精心选择破案时机,精心组织抓捕行动。对于该类案件要成立专案组,有明确的专案组长,下面固定专案成员,专案专办。办理农村涉黑案件也不可能完全离开基层公安机关,因此,在安排有关工作时,上级公安机关的刑侦指挥员要充分考虑到当地民警的难处。“专案组撤了,当地民警还要工作生活在当地。因此,两个涉黑案中,对关键人物的抓捕工作和核心的调查取证工作,要安排上级公安机关和异地抽调民警;而宣传动员村民检举揭发、外围取证等工作,当地民警比较合适。

(五)加强对收集固定证据方法的研究,不断提高侦查人员的取证能力。

侦查实践中看,取证难是所有刑事案件面临的难题,在办理农村黑恶案件中取证难尤显突出。尽管如此,一些地方的公安机关还是不断摸索出了一些克服取证难的方法技巧。取证时必须注意充分保护证人,注意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方式。白天不行就夜里去,本地不行就约到外地;证人不愿意出庭作证,要尊重其意愿。取证时要注意承诺有度。在取证之前,有的证人,尤其是一些曾经有过轻微违法犯罪行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参与者和受害者等类型的”灰色证人“,可能会提一些带有交换性质的条件。民警要注意承诺有度,最好是报告专案组或者有关领导研究后,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进行有限承诺。政府向当地群众传达的打击黑恶决心是否坚决。是能否动员大多数受害者检举揭发黑恶犯罪的最主要因素。尽管取证难,但要是带着真情、带着诚心反复做工作,是能够打开大多数受害人和证人的心扉的。

(六)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支持,严查“关系网”,铲除“保护伞”。

对重大涉黑涉恶案件,公安政法部门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与纪检、监察机关沟通,务必深挖幕后指挥者和”保护伞“。对发现有党政干部、政法干警、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黑恶犯罪活动或充当”保护伞“等违法违纪问题,要及时报告党委、政府,并坚决严肃查处。对与黑恶势力有牵连的党政领导干部,要坚决予以调整,严肃追究责任;对包庇、纵容黑恶势力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从严惩处,绝不姑息。对那些虽不是”保护伞“,但与黑恶势力有牵连,给黑恶势力活动提供便利的公务人员,也要严肃处理。【参考文献】:

[1]内部资料《恶势力犯罪的十六种表现形式》 [2]内部资料《摸排涉黑涉恶团伙渠道十六法》

[3]内部资料《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的基本思路》

地方部门预算的难点与对策 篇3

关键词:地方部门预算;难点;对策

部门预算是我国财政支出管理方面进行的一项全新的改革,它是由与财政直接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单位编制,涉及中央地方各级政府、社会各部门、各单位的利益,旨在着力提高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完整统一性,实行一个部门一本帐,推进综合预算管理,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保障公共事业的顺利发展。本文针对地方部门预算改革面临的一些难点,提出了解决并进一步完善地方部门预算的方法。

一、地方部门预算中存在的难点

(一)全口径综合预算仍未真正落实

部门预算的编制要体现综合预算的思想,对部门的预算内、外资金要求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预算外资金虽已列入地方部门预算,但大量预算外资金游离在政府预算控制之外,部门小金库现象屡禁不止,导致地方政府对预算外资金有依赖,破坏了总预算的约束。有的预算单位将罚没收入、预算外资金、专项补助等仍视为自有资金,在分配中随意性较大,同时在基层单位中思想转变不彻底,预算内、外资金结合力度不够,没有落实全口径综合预算。

(二)预算编制时间相对较短,项目经费不准确,审核机制需完善

目前我国部门预算要求提前编制,但各级政府、单位往往到年底甚至下年年初才能研究来年的支出计划,地方政府编制要等上级政府预算草案经人大批准后才能确定,由于各级人大开会的时间差,使得地方政府预算越到基层越难确定。由于编制时间短,许多地方政府项目预算经费不准确,同时由于国家和省、市新出台政策以及执行中政策发生变化等因素出现不可预见性的支出,也造成项目预算的可变性,使得执行中需调整预算,但部门预算中不可预见性支出的编列则缺少可靠依据。另外作为纳税人的代理机构的人大审核时间很短,人大的约束政府行为的职能较弱。

(三)定额标准体系仍需完善

在核定公用经费定额时,针对不同单位的用水电、通讯交通、办公活动等进行量化,以确定定额标准。但实际中,由于单位所履行的职能不同,承担的工作量存在差异,以及统计数据不完整或数据滞后,核定的经费数与单位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有些支出标准明显偏低,而大多数地方财政仅根据财力确定支出定额,并且未真正实行“零基预算”,而是继续按照“基数加增长”,造成地方部门预算与实际支出水平差距较大。

(四)绩效考核机制亟须完善,部门预算法制化须加强

由于我国的预算编制仍是重投入轻效果,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预算的编制注重分配,后续资金管理的缺失使得大量资金缺乏约束。另外资金使用后效果追踪关注较少。因此绩效考核机制成为预算改革的重点。特别针对地方,绩效考核成为衡量地方政府职能的良好措施。另外由于一些地方法律与《预算法》之间不协调,产生矛盾。《预算法》尚缺乏一些与之配套的子法,预算概念界定不当,对于违反预算的事件责任官员也很少追究法律责任。

(五)预算编制人员专业知识欠缺,编制准确性有待提高

编制部门预算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工作人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收集各种编制预算的资料,同时又要根据不断根据变化的情况确定和修正的定额标准,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逐项核实所涉及的事项,预算准确性不高。另外,预算工作编制需细化。由于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工作人员在审核某些专业技术性强的费用开支方面有些力不从心。进一步使得降低了地方部门预算的准确性。

二、地方部门预算推行的对策

(一)加快思想转变,扩大部门预算范围,切实将预算外资金纳入管理

地方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要深入宣传部门改革的政策和意义,更要把政府所有的财政收支活动纳入预算管理,将预算外资金真正的纳入部门预算中,加强综合预算制度的改革和加强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另外应将部门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绩效与部门负责人的绩效考核挂钩,增强预算管理的效果。

(二)提前编制预算,加强项目支出管理,审核机制不断建设

各级地方政府、各个部门要努力提高本部门的前瞻性,尽量提前向预算及财政部门上报相应的预算计划。同时应积极实施项目库管理模式,结合地方财力状况,提高项目管理的预算效率。另外,强化地方人大及其常委对预算过程的审查监督,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参与,提升人大的专业知识水平,缩短审核的时间。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定额标准

各部门、各单位要围绕推行部门预算改革的中心工作,根据财力和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调查,针对不同部门特点,归类合并相近的定额,同时也应考虑特殊部门、特殊支出的需要。另外定额标准还要随着时间推移、政策变化等变化作出适当的调整,逐步制定出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实行真正的“零基预算”。

(四)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加强预算内、外监督

地方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体系应与各部门的预算管理的各环节及项目目标、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充分事前评审和事后追踪。按照“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明确财政资金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责任。对资金低效使用、没有完成目标以及发生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完善绩效考核,加快地方部门预算全面改革的进程。另一方面,加强《预算法》的修订完善工作,明确界定相关概念,保证预算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严格执行预算责任追究制度并修定与财政预算管理直接相冲突的法律和规章。

(五)增强业务培训,增强专家在预算方面的审核

为切实推行地方部门预算,必须加强人员力量,选用专业技能高的人才。同时各地方政府机关人员应转变观念,及时更新业务知识。另外对于一些专业领域的审核工作,必要时可以临时聘请中介机构或者专家团,确保预算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尤明立,杨峰.地方财政推行部门预算的难点与对策[J].四川财政,2000,(11).

[2]师旭辉.部门预算管理改革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7).

彭阳区块施工难点与对策 篇4

1.1 表层施工:本区表层普遍较深 (根据井场地面海拔表层深度在470-610米) , 难点如下:

1.1.1 井段长, 前期施工方案为表层使用牙轮钻头, 从一开至二开需要2-3天时间, 周期较长, 效率偏低。

1.1.2 直井段长, 施工过程中基本是12 2/8三牙轮+单弯螺杆钻具, 容易导致井斜超标, 丛式井的防碰难度增大;

1.1.3 黄土层特别容易发生失返性漏失;

1.1.4 由于失返后抢钻, 周期延长导致黄土层井塌带来的卡钻风险。

1.2 施工对策:

使用钻头青岛石大, 型号PQ5244MJD, 进入石板层后, 钻时20分钟/单根, 但用三牙轮钻时在30-35分钟/单根, 再综合考虑表层施工用青岛石大PDC比三牙轮钻头整体纯钻时间能提速9-10小时, 机械钻速达28.05米/小时, 因此使用石大PDC钻头施工表层还是能够比牙轮提速快。

1.2.1 洛河漏失:

本区块地层不稳定, 华池、洛河组地层承压能力差, 每口井都渗漏严重, 甚至失返, 需随钻堵漏, 日漏失量200-300方左右。

1.2.2 施工对策:

由于该区漏失比较普遍, 进洛河前提前将堵漏浆配置好并随钻堵漏, 观察好泥浆返出时间跟液面变化。如遇失返性漏失, 不打消耗战, 及时注水泥堵漏。

进入洛河前, 加入GD-3, 把泥浆粘度提高到32秒以上, 同时加入细堵漏剂, 锯末和QD-1进行防漏, 每个单根加入4-5袋, 滑动时加入8-10袋, 减少泥浆漏失的程度。对于失返性漏失, 打水泥前, 配制的前置液中粗堵漏剂浓度不宜过高, 一罐为1到1.5吨左右, 防止堵漏剂封门, 水泥浆全部打在井筒内, 堵漏效果差。对于能返出但排量不大的井, 可考虑进行挤封堵漏。

1.3 环河-安定组地层可钻性差:

二开到安定组局部含石英砂岩, 且有大量砾石夹层, 地层可钻性差, 钻头磨损严重, 无法使用PDC钻头, 只能使用三牙轮, 导致机械钻速偏低。

1.3.1 施工对策:

二工艺改进后, 目前摸索出的最佳施工方案为2+1模式, 二开使用2只牙轮钻头将安定打穿, 之后用1只PDC钻头完钻, 共需要9天时间, 缩短1天。为了进一步缩短钻井周期, 将2+1模式变为1+1模式,

1.4 直罗组过后, 地层造浆严重, 泥浆较浑, 滑动时拖压严重, 造成滑动效率差。

完钻时, 转化泥浆太迟, 泥饼较厚, 起钻遇阻严重, 电测时在直罗段容易遇阻。

1.4.1 施工对策:

对于直罗组过后, 地层造浆严重, 泥浆较浑, 滑动时拖压严重的问题, 可以在洛河组下部就加入KCL, 然后在直罗组地层配合加入K-PAM进行防塌, 在2000米过后, 不加KCL, 以免影响电测, 同时减少PAM的用量, 以免造成泥浆转化时白土不能分散。

进入油层前50米调整钻井液性能, 先冲烧碱水, 再加入CMC, 正常钻进循环钻井液2~3小时后, 当全井钻井液PH值平均在8-9左右时再加入2%白土, 控制钻井液粘度38-40秒, 密度小于1.04g/cm3, 避免转化体系后出现漏失现象。

钻口袋时再继续加入白土、CMC、FT-342, 把全井钻井液粘度提高到65-75秒, 适当加入一些细堵漏剂, 处理完后应充分大排量循环3周以上, 同时工程上要转动转盘结合大幅度上下活动钻具, 将井底钻屑携带干净, 以保证起钻及电测的顺利。起钻至直罗组下部地层时可考虑配制一罐密度为1.15g/m3左右, 粘度在80-90秒的重浆封堵易塌层, 提高电测一次成功率。

2 总结

2.1 提速重点要抓好表层直井段施工, 直罗地层防塌和四合一钻具轨迹控制等技术的成熟应用;

2.2 抓好以井眼净化为核心的钻井液处理技术措施、地面循环系统、设备保障等措施, 是该区块钻井提速的根本保障;

2.3 优化目前PDC钻头的优选方法, 攻关试验适配该区块地层寿命长、抗磨损、钻速快的PDC钻头是当务之急;

2.4 技术提速是各项技术措施相互配合应用的结果, 各项措施既相辅相成, 效果又互相影响和制约。

抓住每个施工环节的主要矛盾, 重点加以解决, 才能最终实现钻井提速降本的目的。

摘要:彭字号井位于宁夏区固原市彭阳县, 该区系定向井, 平均井深2400米左右, 目的层为长8。本文通过总结今年的施工经验, 主要根据该区地层复杂、可钻性差、机械钻速低、易发生漏失等难点进行分析, 分析制约该区块提速难点, 提出针对性解决该区块提速技术瓶颈对策, 通过PDC钻头优选, 优化钻具结构、钻井液性能, 提高轨迹控制和电测一次成功率, 杜绝井下事故发生, 达到持续提速的目的, 并形成一套可行性施工技术措施, 以达使本区块钻井速度能得到提高。

实施ERP的难点与对策 篇5

中华财会网()2002-01-21

------------------

作者:卞华舵

摘要: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球化、信息化、过剩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快捷、高效、动态的反应系统,而目前中国企业却普遍适应不良。信息化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利器和手段,但企业实施ERP难点多、矛盾多、不可控因素多。针对诸多矛盾,企业需精心策划,正确选择软件供应商,切实做好BPR,实施行之有效的培训,加强进度控制,选好突破口。

一、企业面临的环境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完全进入全球经济的竞争环境中。经济全球化将导致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跨国公司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正在日渐上升。同时,信息化的到来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和传统经营模式的改变,人类正在实现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的跨越。我国经济在未完成市场化转变的情况下,已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在未完成工业化转变的情况下,又面临着企业重组和改造的要求;在没有建立战略管理体系和创新体系的情况下,又面临环境变化加快所引起的不确定问题的困挠;在未完成国际化经营的情况下,又面临着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这是我国企业面临的处境危机。

企业的竞争环境面临着全新的态势。社会商品过剩,生产能力过剩,客户导向的“买方市场”形成,因此,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与客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成为企业的重大课题。产品种类丰富,生命周期大大缩短,规模竞争让位于速度竞争,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反应速度提出挑战。

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这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的能力。竞争空前激烈,且不受地域限制,企业唯有持续创新才能赢得竞争优势。

面对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建立快捷、高效、动态的反应系统,而目前中国企业普遍适应不良,下面仅就生产型企业作一分析。

第一,计划性差,用调度行为替代计划职能。企业内部缺乏有序计划经营,工作随意性大,生产忙乱,信息传递不及时,经常出现疏漏,供应矛盾突出,生产任务不均衡,影响产品交货期。

第二,营销资源没有最大利用。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起面向未来的营销管理系统,销售政策、策略缺乏统一性,客户管理系统和信用系统未建立,营销资源没有实现共享。

第三,供需不成链。产供销三方仍然停留在单一的买卖关系中,企业没有意识到自身竞争的成败正受制于产供需三方的新型产业链关系,供应链成本过高,库存过高。

第四,缺乏严格有效的企业监控系统。对生产、销售、管理等成本,无动态控制体系;财务管理仅限于事后核算而无监控,从而导致成本无法控制。

第五,运营效率低下。业务流程不规范,影响企业赢利能力分析;部门职能划分不合理,部分职能界限模糊,不利于业务重组;事务性工作占用大部分时间,效率低下。

第六,信息不畅。对采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认识模糊,对先进管理思想缺乏手段的支持。重内轻外,对市场变化反应滞后,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建立,不能及时掌握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动态。

二、实施ERP是提升竞争力的利器

为适应竞争环境的改变,实施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是提升竞争力的利器。ERP系统的实质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高科技的管理工具有机融合,从而达到企业绩效改善的目的。就日常业务处理而言,ERP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将企业内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集成,使其协调动作,从而实现整个系统工作绩效最优。

信息流是企业的神经网络系统。管理信息在企业中的流动有三个方向:一是向上流动信息,从基层到中层再到高层,这是信息的汇总过程;二是从上层向中层再向下层的向下流动信息,这是对战略、目标、方向的分解过程;三是水平流动信息,这是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过程。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和及时,才能保证组织的效能,实施ERP可以带来高效率的信息传递,这主要表现在信息格式规范化、传递渠道固定化以及预警提醒功能,从而使信息的传递顺畅、不失真。

物流好比企业的消化系统。改善物流速度和质量的关键是业务流程的优化(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运用信息化手段会对业务流程产生诸多影响,它可以自动去除某一环节的人工操作,改变流程顺序或实施平行化,严密监视过程的状态和目标,实现不同任务和过程间的集成,消除过程中的中介活动,越过空间来协调过程,改进对决策信息的分析,从而使得基础管理周全、规范,领导监控及时准确。

资金流宛如血液循环系统,也是企业运营质量的综合反映。借助工具可及时发现和控制原料过量与停工待料现象、产品积压现象及销售环节的呆帐现象,及时解决浪费问题,及时暴露管理瓶颈,解决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财务管理仅限于事后核算而无事前和过程控制的问题。

ERP实现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对信息的及时高效处理,减轻了加工负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挖掘,提炼了知识。综上所述,实施ERP确能有效解决企业的诸多困扰,提升综合绩效。

三、实施ERP的难点与风险

企业信息化是中国企业的必由之路。这已越来越成为普遍的共识,甚至已上升为政府的政策导向,但成功率低下这一客观事实却成为企业挥之不去的障碍。据1998年对美国ERP项目的统计结果表明,75%的项目宣告失败,其中28%中途撤消项目,另有47%的项目超预算和延期,因此分析和解决ERP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风险,对健康有效地推动中国企业信息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目前实施ERP的主要难点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认知偏差多。在对作用的认识上存在无用论和万能论的极端倾向。在方法论上要么缺乏系统观,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出现半吊子工程和应急工程;要么不顾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导致投资过大、收效甚微、实施乏力的状况;对内涵的理解上也存上偏差,只视为计算机项目,对管理思想、管理软件、管理信息系统三个概念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计算机系统不是管理目的,而是管理手段;ERP不是计算机项目,而是管理工程,是企业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是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实施周期长,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系统工程。

第二,企业管理欠帐多。中国现有企业的成功大多是利用政策的成功、单一资源优势导致的成功,企业基础管理薄弱,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现象十分普遍,企业缺乏战略观念、系统观念,这些先天不足因为对手的薄弱而被掩盖,但加入WTO后,随着拥有战略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的跨国公司的进入,这些薄弱环节已凸显出来。由于管理欠帐过多,企业根本不具备实施ERP的前提条件,甚至不存在业务流程再造的问题,而是业务流程新建的问题。长期缺乏先进理念始终如一的贯彻,势必无法实施与运用奠定在一定管理哲学指导下的ERP系统,即使是素质优良的企业也会因外部市场环境的不规范而难以规范运作。所幸的是从无序到有序这一趋势不可逆转。

第三,技术难点多。企业自行开发软件费时、费钱,人才匮乏;软件供应商各有长短,用户难以辨别优劣及适用性。新知识面广量大,更新速度快,难以全面掌握;企业个性与行业个性差异大,企业管理基础与侧重点各有不同,导致难以开发出既先进又经济实用且能具有市场推广价值的软件。

第四,实施矛盾多。ERP的着眼点上效率性与合理性的矛盾,ERP的集成性与实施中部门间协调困难的矛盾,ERP的先进性与企业人员素质差的矛盾,应用范围广与数据准备工作量浩大的矛盾,计划的精确性与IT系统基础数据差的矛盾,长实施周期与IT技术快速更新的矛盾,企业需求与系统工作重心偏差的矛盾,高投入与慢收益的矛盾,长实施周期与一把手能量投入及心理承受的矛盾等。

第五,不可控因素多。ERP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因此被称为一把手工程,但一把手工程本身就不可控;对基础数据的唯一性、完整性、准确性要求不可控;因实施人员的素质因素使得实施质量不可控;因不同层次需求不一致,使得需求与验收标准不可控;因各方存在职能与观念的错位,常导致实施主体缺位现象。这些因素最终导致实施周期、成本不可控。

以上诸多矛盾,如不加以妥善解决,就会加大实施ERP的投资风险。

四、实施ERP的若干对策

ERP实施成功的标志是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监控动态化、管理改善持续化。成功实施ERP会给企业带来看得见的效益,会使市场反应速度加快,产品生产周期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加.快,客户满意度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总成本降低,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针对实施ERP过程的诸多矛盾和风险,本文站在企业的立场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精心筹划,搭建班子,统一认识。实施 ERP是一项深刻的管理革命,是一场耗资大、实施周期长、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进行战略规划,做好立项分析,包括对经费预算、过程控制、人力配备、组织保障等问题进行系统设计,明确实施目的,分解项目目标,并成立由一把手挂帅的专题项目组,选择并配备得力的受托人,并进行层层动员,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对项目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确定合理的期望值,对项目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要有充分的预估。凡事预则立,矛盾和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风险浑然不觉。

第二,全面考察,选准软件供应商。首先企业要明确自身的目的与需求,先作自我分析与诊断,然后要深人考察多家供应商及供应商服务的客户,必要时请管理咨询机构参与谋划和鉴别。企业要做好投入产出分析,注意成本的合理性,既不要片面追求功能全面的软件造成浪费,也不必为节约一时成本致使所选软件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兼顾实用与开放。软件应为管理服务,而非管理适应软件,不能本末倒置。软件要适合于企业的流程,吻合度要高,这样才能减少二次开发量,保障实施周期,顺利进行BPR。供应商最好有同行业客户的服务经验,这样会降低实施风险,并能在软件编码体系等基础数据准备中大大缩短实施周期。同时要考察软件供应商的综合实力、实施人员素质及其后续服务的能力。选软件供应商如同选择婚侣,不可不慎,选好合作伙伴就成功了一半。

第三,培训开路,并贯穿始终。ERP是借用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来改造原企业旧的管理模式,是先进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基于管理思想、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成就,反映了企业的供应链。成功实施ERP,必须加大培训力度,舍得在培训上投入,培训必须要有完整的培训知识库,注重科学性、有效性、实用性,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借助培训手段统一认识,提升管理理念和技术技能。否则软件用上了,但员工未必真正接受;观念上接受了,数据、制度未必能到位。ERP是整体管理解决方案,要防止将软件降格为对手工操作的电子化。

第四,切实做好BPR。BPR曾被称作是“恢复美国竞争力的唯一途径”,BPR是成功实施ERP的基础。在进行BPR之前,必须对所有的流程从有无效率、是否合理的角度进行审视,然后从不合理且无效率的业务流程入手,逐一规范和调整。由于管理流程效率低下,导致产销周期长,决策过程迟缓,使得企业无法承接多批小量订单,无法承接短交期订单,无法及时推出适应市场变化的新品;更有甚者,出现流程出错偏失,导致管理决策错误、不当库存、不当采购、重制重修、不良品产生等。BPR须遵循以下原则:面向供应链设计流程,注重整体流程优化,组织依流程定,而不是流程依组织定,充分发挥每个人在整体流程中的作用,利用IT技术协调分散与集中的矛盾,实现从职能管理到面向业务流程管理转变。

第五,加强进度控制。ERP的实施大体上分三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基础数据准备,进行标准化;中期进行交接面界定,业务流程重组;后期是实施适应期,实行手工与计算机并行作业,逐步解决原手工作业对计算机作业的不适应性。实施过程具体包括项目启动、组建队伍、设计、编码、测试、数据准备、软件安装、软件调试、项目试运行、二次开发、项目正式运行等众多环节。每一阶段都需要领导强有力推进和各方协调,否则会有中断、延时、超预算的风险。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忘记预期目标,在各种利益均衡和困难面前降低原有目标;项目可能暂时影响正常的业务,产生负效应;不可预见性因素影响项目进程,动摇领导的决心。针对以上种种情况,领导必须谋划得当,意志坚定,监督有力,实施项目管理,及时沟通,及时分析过程中偏失的原因,积极寻求对策。

第六,选好突破口。企业管理变革绝非一蹴而就,选择突破口、入手点及目标很重要,企业应慎重论证,认清现状,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从短期内易见效处入手,以便树立成功的信心。

乡镇财政面临的难点与对策探讨 篇6

【关键词】乡镇财政;难点;经济发展;对策

一、乡镇财政面临的困难

(一)乡镇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呈现出负增长状况

乡镇主要存在于以传统的农业为主的地区,地区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种植业是部分乡镇地区的主导产业。这就导致了许多乡镇以农业税作为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自从我国取消了农业税之后,这些地区的乡镇财政就缺少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这些地区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十分缓慢无法作为乡镇财政主要收入来源,使乡镇企业的财政收入缺乏稳定性。每年在乡镇的上级部门也要在乡镇收入中收取相应的费用,不仅乡镇财政收入缺少收入来源,每年还要向上级缴纳一定的费用,增加了乡镇财政的支出,造成了乡镇财政的困难。

乡镇财政主要收入来源的减少,而每年要支出资金保证乡镇公共服务工作的开展,就导致了乡镇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状况愈演愈烈,使乡镇财政出现了负增长的状况。

(二)乡镇财政部门无法发挥作用,出现经济危机

乡镇财政的主要任务就是支出经费做好乡镇内的公共服务工作,做好国家在乡镇内普及的各项工作,如:乡村九年义务教育,道路的建设,乡村的医疗保险等等,但是由于乡镇财政困难无法切实落实好这些工作,导致了乡镇财政该做的没有做好,可以做的也无法进行。导致了乡镇财政部门无法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出现了经济危机,迫切需要解决。

二、为什么会造成乡镇财政困难

(一)乡镇财政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

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有些地区第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快。有些地区由于交通封闭等许多因素,仍以第一产业发展为主。这样第一产业就是乡镇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我国实行了农业税收减免政策,这样导致了部分地区失去了财政来源。导致了乡镇财政的经济来源的缺失,但是仍在不断地进行支出,就出现了收入大于支出的状况。

乡镇级别的政府在我国“遍地开花”,而国家的财政支出有限。所以,国家财政对乡镇财政的扶持十分有限,许多乡镇缺少经济来源,依靠国家每年的财政分拨进行财政支出,由于国家的扶持有限,就导致了乡镇财政困难。

(二)财政收入与分配不协调

乡镇财政收入主要是依靠各种产业的税收,以及各项违规的罚款。而这些费用是由乡镇上级部门的相关单位收取。而作为下级单位的乡镇就没有收取这些费用的权力,及时收取了这些费用也需要上交到上级部门,这就导致了乡镇财政困难,同时也严重打击了乡镇部门的积极性。

在乡镇上存在着许多公共事业部门,例如:学校、消防队、公安局等等。这些部门需要乡镇自己承担费用支出,本身这些部门的收益就全部上缴给上级部门,而乡镇财政还需要承担费用支出,这也打击了乡镇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也严重威胁了乡镇财政。

(三)乡镇机构过多,人事支出费用大

造成乡镇财政危机另一个原因就是乡镇人事部门职能低下,乡镇的人员编制严重过多。据相关数据表示:在我国乡镇人事编制比应有人员编制高出了2-3倍,超编制现象十分严重。由于乡镇在我国比重大,进入乡镇部门方便,在乡镇工作也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这就导致了许多人都热衷于乡镇部门,导致了乡镇人员编制严重超编。

同时,乡镇人事严重超编加大了乡镇财政的支出,乡镇工作人员多每年财政支出的薪酬量增大,导致了乡镇财政困难。

(四)乡镇财政随意的参与社会建设工作,回报率低

乡镇财政的职能是什么?乡镇财政的职能就是做好乡镇内部公共服务,为乡镇人民做好公共服务工作。而目前,我国乡镇财政随意的支出财政,乱建设。为了早日进入所谓的“城市化”,随意的建设楼房,随意的加入到公司投资建设中去,不计较回报。这样导致了乡镇财政支出大,回报低,导致了乡镇财政困难。

三、如何解决乡镇财政困难

(一)减少乡镇机构人员,降低财政支出

乡镇部门机构存在着人员超编制的现象,许多部门人员过多,“人员无用”现象屡屡发生,不仅人员过多无用,还需要乡镇财政支出费用保证他们的薪酬。使乡镇财政支出过多。

乡镇就需要裁剪人员,控制乡镇工作人员,减少乡镇财政压力。对乡镇工作人员进行择优录取,选取工作能力强,录用责任心强的人员。使乡镇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乡镇要努力发挥好应有的职能,把没用的支出费用减下去。使乡镇财政呈现良好的态势发展下去。

(二)转变支出观念,发展乡镇企业增加收入来源

乡镇财政要转变经济支出观念,努力发展乡镇企业,这就要求乡镇财政部门要做好财政预算,计算出支出费用,在自身条件所承受的支出费用内对各个所需要费用的部门进行合理的财政支出。这样才能保证乡镇财政的合理支出,不会出现财政支出过多,使财政出现危机。

乡镇要学会利用当地的优势,例如:资源优势,对资源进行利用,如果拥有煤炭等资源可以建立火力发电站等发展经济。如果拥有森林资源,要进行合理的开采对林木进行初次加工在进行销售可以增加乡镇经济来源。如果拥有人员优势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玩具制造业,服装业等等,增加财政收入。如果拥有许多食品原料,可以发展食品加工业,增加财政收入。

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原有的财政危机,也可以增加财政来源,同时也可以使乡镇经济得到发展,使乡镇财政进入良性化发展阶段。

(三)优化支出结构,改变负增长状况

乡镇财政部门应该做好相应的财政预算,计算好在公共服务方面每项财政支出,在财政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支出,改变原有无限支出的面貌。同时,乡镇财政要学会做好投资,注意收入与回报,改变原有的负增长状况。使乡镇财政进入良性健康的发展阶段。

结束语:乡镇财政在乡镇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乡镇财政良性健康的发展,乡镇才能进入经济发展高速阶段。这样乡镇政府就要完善财政制度,优化用人制度,发挥好财政应有的职能。把乡镇财政带入高收益,高支出,社会建设好的阶段。乡镇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只有把乡镇财政发展好才能优化我国乡镇发展,乡镇要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增加乡镇财政的收入,为乡镇的公共服务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使我国能够快速的进入社会主义高阶段的国家。

参考文献

[1]赵金叶.当前乡镇财政面临的困难与解决对策[J].企业研究,2014,06:148-149.

[2]吴姗姗.乡镇政府财政风险的评价与预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光缆线路维护难点与对策分析 篇7

1.1维护管理环境复杂。

我国光缆线路有架空光缆、直埋光缆、管道光缆等铺设方式, 不论采用什么布设方式, 都存在线路长、分布广、环境开放性强等问题。在光缆管理维护中,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维护管理的作业条件极为复杂多样, 且光缆线路受外力因素的影响极大, 给维护管理带来很多不确定性的影响, 甚至大量突发性影响。

1.2维护活动存在局限。

光缆线路散于极广的地域, 且都是固定设置, 在维护管理中, 如果线路设备出现问题通常需要现场进行修复, 返厂修复的情况比较少。光缆线路的这种分散性与固定性, 使得维护管理中所需要的人员、设备、备品、备件等都必须根据光缆线路分布和架设情况的合理布局, 并确保其机动性能, 便实践中要完全作到往往存在很多困难, 使得光缆线路的维护管理不够及时, 尤其是故障抢修时很难及时到场。

1.3专业性强劳动密集度高。

光缆通信是现代通信技术, 在光缆线路设备以及维护管理设备上, 都凝聚着大量先进技术, 光缆线路维护管理工作并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 对维护人员有着很好的专业性要求, 需要维护人员掌握丰富的光纤、光缆、光器件、仪表、工具等方面的知识, 并具备测试、分析、接续、施工等多方面的技术。

二、光缆线路维护对策

2.1提高光缆线路维护管理信息化程度。

光缆线路维护管理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复杂, 是光缆维护管理的一大难点, 提高光缆线路维护管理信息化程度, 能有效地提高维护管理效率和质量, 提高维护管理响应速度。传统的光缆线路维护管理, 通常采用目标控制和指标控制的方法, 需要大量人力的参与, 对事件响应速度远远不足。提高光缆线路维护管理信息化程度, 从线路基础信息采集、维护管理信息采集、纤芯资源管理、设备状态监测、作业现场管理、作业流程控制、信息统计分析、维护管理决策、信息点巡检等等多个方面, 建立光缆线路维护信息化管理中心进行管理, 能很好地提高光缆线路维护管理效率和质量。

2.2建立完善的维护管理机制。

在光缆线路维护管理中, 巡检极为重要, 应当建立起完善的维护管理机制, 加强巡检与维护管理工作。巡检包括定期巡检、督查巡检、特殊巡检和故障巡检几种。定期巡检应当定期进行, 由维护单位巡检员负责完成, 通常需要逐段线路人工巡检, 一方面需要做好线路运行状况、环境变化情况等方面的检查, 另一方面还需要做好光缆线路保护的相关宣传工作。故障巡检则是在线路出现故障后进行的巡检, 此时需要迅速发现故障发生原因和位置, 并及时进行维护抢修。

2.3提高光缆线路社会化维护能力。

社会化维护, 是指在光缆线路维护管理过程中, 利用社会资源参与维护管理, 包括如政府、军队、单位、社区、宗教团体、个人等, 虽然这些社会资源非专业的光缆维护人员, 但依然能作为光缆线路专业化维护的补充和延伸。光缆线路的社会化维护, 需要加强政府的组织协调工作, 与相关单位建立起联营共护机制, 同时加强向社会公众的光缆护线宣传。其中, 尤其是与其它相关单位建立联营共护机制以及加强向社会公众的光缆护线宣传尤为重要。与相关单位建立联营共建机制, 能有效减缓光缆维护管理人员不足问题, 一方面提高事件响应速度, 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社会公众发现光缆线路存在的问题, 及时获取光缆线路运行状态数据。

2.4提高维护管理人员思想素质。

在光缆线路维护管理中, 维护管理人员素质并非只是专业技术方面的不足, 还有思想认识方面的缺陷。在实践中, 经常存在维护工作不到位, 规章制度未认真落实等现象, 这些都与维护管理人员思想认识有关。应当提高维护管理人员素质, 严格落实维护管理作业计划, 包括不同季节、不同维护段落的维护管理作业计划, 尤其是巡检制度的落实, 不仅要确保巡检的广度和深度仅, 还要确保巡检的频次和时间表。为了避免巡检流于形式, 应当加强督查工作, 以便更好地发现巡检策略、维护管理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有维护管理人员思想素质提高了, 切实将工作做到位, 才能保证各种制度、作业计划等都做到位, 避免流于形式无法及时发现隐患。

参考文献

[1]段景汉, 饶学军.光缆线路维护管理系统设计[J].价值工程, 2010 (03) .

中医护理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篇8

1 中医护理管理的难点

1.1 护理人员与医疗患者之间的思想差异

社会的进步让患者本身对于护理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因此患者会越来越重视护理的精密度, 而护理人员对于护理工作始终存在于偏重于治疗和操作, 这也是中医护理本身所存在的特性, 因此护理人员与医疗患者之间的差异让中医护理管理遇到了很大的困难[7,8]。

1.2 中医专业护理人员人才稀缺

因为西医院校远远高于中医院校的数量, 这就造就了目前很多中医院的护理人员都是来自于西医院校, 再加上现行体制的中医医院对于护理人员的中医知识没能做到系统的培训, 所以让很多中医医院的护理管理很难再上一个台阶。

1.3 中医护理重点环节管理不到位

普遍看来你中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短缺, 再加上管理人员对于护理质量并没有着重管控, 这就造成了人员配置不合理, 许多医院的护理人员需要承担大量协调工作, 这样就极大的浪费了资源。

1.4 护理管理体系有缺陷

很多中医医院始终秉承着老式的管理制度, 这就让护理质量无法更进一步, 这也是护理管理改善的重中之重, 有些中医院甚至是对于护理管理没有丝毫的认识, 认为护理工作就是眼睛看到的和需要做的事情, 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来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 不能够切实的保证患者的护理质量也是护理管理体系的重大缺陷[9,10]。

1.5 中医护理管理无法与时俱进

现代化的管理是需要不断的创新, 而目前来看中医院没有很好的和现代现代医学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应用进行很好的接轨, 同时相应的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不能够进行即时有效的思路转变, 这对于我国中医护理管理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2 中医护理管理的对策

中医护理管理的前提就是让相关人员能够迅速的转变服务理念, 以患者为前提来进行相应的改革, 同时还要提供人性化服务, 一线护理人员也要有一个明确的行为规范来制约, 这样才能够让中医护理管理更上一个台阶。

2.1 加强管理理论学习

根据现实的中医护理需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同时根据临床护理工作需要定期集合人员并聘请有关专家进行讲座, 不断的拓展护理人员的医疗水平, 同时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同时对于一线的护理工作更加要进行科学的管理, 做到深入、细致的和患者的需求进行接管, 在日常管理中做到有奖有罚, 这样才能够让不断的提高病患的满意度, 无形当中就提高了中医护理管理的质量[11,12,13]。

2.2 提高中医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中医护理人员的素质是保障护理管理质量的前提, 只有人员素质提升上去才能够让管理理念深入到中医院日常的管理当中。护理管理者和护理工作者的素质培养包括很多, 如职业道德素质, 工作心理素质, 业务执行素质等几方面, 所以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事情, 需要不断的潜移默化转变人们的思想才能够做到令行禁止。

2.3 建立切合实际的管理体系

对于中医护理管理工作需要做到切合实际, 在加强思想教育以及奖励机制的前提下还要去根据当前中医院的情况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医院要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各种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例如建立其护理部主任、科护长、区护长三级负责制, 实行全面化的现代化流程管理, 同时也可以设置护理部主任、主管护师与护师三级护理查房制度, 让每一个岗位责任更加的明确化。同时还要针对目前现下的管理弊端, 进行整体的研讨和改进方案制定, 这样就能够让工作不会再因为内容广、项目多, 很难做到而停滞不前, 从而真正的实行一个管理层面的体系制度。

3 结论

未登记私房评估难点与对策(上) 篇9

房屋的分类方式多种多样,通常按用途分为住宅、商业、办公、工业等类型。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房屋抵押贷款、课税、房地产交易等用途,房地产评估大多针对的是已登记房产,即在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过登记并依法确认过房屋产权归属关系的房产。与之对应的是未登记房产,市面上所谓的小产权房、违法建筑、统建楼、农民房等,基本都属于这一类别。

小产权房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只是对于完全产权的商品房而言,乡镇政府或村委会在农民集体土地上单独或联合开发商开发建设的住宅称为小产权房。小产权房问题涉及国家的土地政策、住房政策,还关乎到大多数居民的切身利益,如何对待小产权房已经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违法建筑”是指城市规划区内未经规划土地主管部门批准,未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擅自建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违法建筑”产权是一种不完全产权。我国土地产权包括集体产权和国有产权两种类型,从“违法建筑”使用的土地产权类型看,“违法建筑”主要建设在集体用地上。从“违法建筑”发生的区位看,主要分布于经济发展速度快、快速城市化的地区。在这些地区,集体用地与相邻国有用地“同地不同权不同价”。

本文所指未登记私房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上,由开发商和村委会合作或由村委会、村民自行组织开发建设的房屋,在未交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各种税费的情况下自行销售,并向购房者发放由乡镇人民政府制作的“房产证”,俗称“小产权房”、“农民房”;另一种是在国有土地、集体企业用地、农民自留地、自留山或者占用耕地违法建设的房屋。两种情况下的未登记私房,都没有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土地使用权证、建设许可证、销售许可证等,国土房管部门也不给予备案。

未登记私房指违反规划、土地、建设等城市管理性规范,未经相应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许可或者违背审批、许可的范围建设,且未经房地产登记机构登记确权的建筑物以及其它建造设施。“小产权”和完全产权是从土地权属角度进行分类,违法和合法是从法律法规角度进行分类,已登记和未登记是从行政管理角度进行分类,三者基于不同角度、不同范畴,在本文中统一称为未登记私房。

未登记私房评估背景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现有已登记房产在开发、销售、交易、征用等方面均已得到有效的统筹和管理。未登记私房在我国普遍存在,虽然国家曾三令五申禁止未登记私房的建设、交易、租赁等行为,但却屡禁不止,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未登记私房本身存在许多争议,主要在于土地权属、土地利用规划、建筑质量、价格争议等方面,学术界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以及治理的对策等。

未登记私房在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在深圳甚至占据全市建筑总量的一半。由于所处区域以及价格等因素的影响,未登记私房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在建筑外观、人口构成等方面与城市现有合法社区存在明显的差异。未登记私房的存在,在城市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等方面为政府部门提出了综合治理难题。

未登记私房对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显而易见:第一,未登记私房大量侵占土地资源,加剧了当前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土地无法集约利用,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张,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第二,未登记私房市场作为一个自发形成的市场(非正式房地产市场),是正规房地产市场的一个补充。从当前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而言,由于缺乏对未登记私房市场的数据监测和跟踪调查,无法得知该市场真实的供给需求,也无法研究其对整个国民经济、房地产业等的影响效应;从而使得未登记私房市场成为政府房地产调控的真空地带,影响了房地产政策制定和决策科学性与有效性。

目前房地产评估行业的业务对象绝大部分都为已登记房地产,而在未登记私房价格评估方面基本处于空白。国内在未登记私房价格评估方面的实践经验也仅仅体现在个案拆迁评估或个案查处评估两个方面。在对未登记私房价格进行个案拆迁评估时,是通过比较法或收益还原法评估出完全产权条件的市场价值,然后根据房屋的不同性质,扣减相应罚款和应补地价,以确定未登记私房价格;在对未登记私房进行个案查处评估时,是通过测算建筑物工程造价来评估出未登记私房价格。相对来说,上述这些实践经验较为适用于规模较小的未登记私房价格评估工作,而对于大批量、大规模的未登记私房价格评估来说,尚需引进批量评估技术、整体评估技术等先进估价模式。

未登记私房评估可行性分析

房地产评估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登记房产评估的应用范围主要有房地产抵押、房地产征收、房地产税收、房地产拍卖、房地产分割、房地产损害赔偿、房地产保险、房地产转让和租赁、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行政管理等方面。未登记私房因其合法性问题,导致权利缺失,比如无法进行抵押、拍卖、分割、转让、租赁等。有权利瑕疵的未登记私房能否进行评估?我们需要小心谨慎地进行分析。

一、行政管理的需求

1. 违建处罚参考标准

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对于未登记私房的处罚的手段主要有拆除、没收和罚款。《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做了补充,“违法收入,按照该建设工程的销售平均单价或者市场评估单价与违法建设面积的乘积确定;建设工程造价按照有违法建设情形的单项工程造价确定,其中房屋建筑工程按照单体建筑物工程造价确定。”《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办法》对处罚细节做出说明,“销售违法开发建设的违法建筑的,由主管部门依法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无法计算的,按照所实际销售的违法建筑经评估的工程造价额计算违法所得;涉嫌非法经营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2013年7月29日,武汉市人大召开《武汉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立法说明会。该《条例(草案)》的一大亮点是强化了规划监管,根据上位法的规定,违法建设的处罚从上限,罚款数额按市场价格处罚。

上述法律法规中,多次提及“销售平均单价”、“市场价格”,但在我国规划土地执法实践中,较少运用没收违法收入处罚作为违法行为人承担的法律责任。在针对执法现状和典型案件的调查分析中发现,由于一线执法人员对违法所得的认定和法定程序存在较大困惑,因而更倾向于选择使用拆除和没收未登记私房进行处罚,导致行政处罚手段单一,处罚效果有限,越来越跟不上违法形势。

通过没收违法所得给予违法行为人行政处罚的案件寥寥可数。具体有以下原因:首先,一线执法人员对违法所得的数额认定认识不一致,存有疑问。违法行为人所得中哪部分是违法所得?是否应当扣除有关成本费用?实际销售无法确定的如何认定违法所得?其次,一线执法人员对没收违法所得执行程序不确定,存有顾虑。

没收违法收入可以大大增加违法建设成本,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行为人的利益驱动。考虑未登记私房的特殊性,其房地产市场均价约为工程造价、基准地价以及所得利润之总和。未登记私房由于未缴地价等有关费用,工程造价成本非常之低,其市场价格通常为其造价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以工程造价为标准处罚明显过轻。在实际处罚过程中,违法收入所得通常以售卖方或出租方提供的租售合同为依据。由于阴阳合同的存在,导致处罚金额基本偏低,无法达到处罚的目的和效果,不利于遏制违法现象的蔓延。因此,客观公正的评估未登记私房的市场价值,可以为未登记私房处罚提供有效的依据。

2. 拆迁补偿

如学者所述,未登记私房不合法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即违法用地、违规建房、无证售房。其中,最根本的就在于未登记私房下面的集体土地。同时,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一条和《物权法》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我国不动产采取“建筑物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相结合的房地产权结构,实行房地一体主义,即房屋所有人和土地使用权主体一致;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同时转让。所以,有人就会认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未登记私房未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上面的房屋就属于违章建筑,对其拆迁也就无需补偿。

未登记私房有很多原本就是农村居民住宅,即使是在集体建设用地上新造的楼房,其大多也在村镇的规划范围内,只是不能作为商品房销售。土地违法并不意味着房屋违法。房屋作为物,其所有权自建造之日起就原始取得,任何人不得侵犯,只是这种权利受制于土地所有权的瑕疵,在流转过程中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如果将所有未登记私房认定非法而强制拆迁,不仅在实践中难以操作,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群体冲突。当然,未登记私房的存在样态是鱼龙混杂,参差不齐,所以,目前折中的办法应该是在杜绝新违规建房前提下,对未登记私房区别对待:对于非法占用农田或者一些严重的违章建筑,要坚决拆除。

在我国立法上,关于拆迁补偿的原则一直语焉不详,理论界对此应该是完全补偿还是公平补偿也争论不休。实践中,对被拆迁人的补偿标准上,尤其是征地拆迁中,往往是适当补偿或者相应补偿。具体体现就是:1.在拆迁房屋的估价中,大量使用成本法而舍弃市场比较法;2.对拆迁房屋所有人因拆迁所受损失的补偿不足。其中前者,因政府制定的估计依据一般低于市场价格,据此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结果要远远低于市场比较法,因此对于拆迁人是有利的;后者则可能会因拆迁许可证颁发时补偿数额不能体现拆迁房屋的预期利益或者产权交换中差价过大,而使被拆迁人丧失赖以谋生的手段或负担过重,降低生活水平。

关于补偿标准上,应当尊重购房者的财产权益,建立公平补偿的标准和利益分享机制。虽然集体土地使用权本身很难估价,但我们认为可以区分征收房屋的原用途是住宅还是商业用房,同时考虑征用后是公益使用还是商业使用,进行相应的拆迁补偿。对于未登记私房的补偿方式,是实行货币补偿还是房屋产权调换,可以给予被拆迁人选择权,而且由于未登记私房往往处于城乡交界地段,货币补偿时更应该采用市场比较法,进行房屋估价补偿。通过对未登记私房的评估,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未登记房产本身的客观价值,这样既考虑了房屋拥有者的客观经济收益增长,同时避免了集体土地估价这一难题。

3. 房地产税征收

未登记私房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解决外来人员和中低收入人员住房问题,安抚原住地失地村民等。实际上,未登记私房问题的本质,就在于没有履行从农村用地改造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合法手续,所以造成了国有土地转让金的流失。

对于未登记私房是否该征房产税,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房产税是财产税,其征税基础是产权。而未登记私房没有土地使用权,如果对其征税,就赋予未登记私房与城市商品房完全一样的合法地位,这不仅违反我国基本土地制度,危及农业安全,而且也造成很大不公平。第二种观点认为购买和居住未登记私房属于钻政府的空子,有很多人还带有投资性,如果对其免税,不符合税法的公平性。

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贾康认为在房价过快上涨的情况下,未登记私房不需缴纳土地出让金及与房地产开发相关的各项税费,其开发成本较低,售价仅为同区域商品房的1/2甚至1/5左右。未登记私房购买者享用了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设施以及由此带来的物业增值,因此,向未登记私房业主征收房产税在中国是惟一合理的征收行为。通过征收房产税的形式,让购房者把过去要一次性支付的土地出让金,分期支付,可以把购房者的经济负担分散化、长期化,解决购房者一次性支付成本过高的问题,让更多的人能够买得起房。对于未登记私房征收比普通商品房更高的房产税代替土地出让金,可以探索出治理未登记私房的新路径。

未登记私房的治理肯定不能一拆了之,对存量的未登记私房问题也许可以依赖房产税征收来解决。

未登记私房的治理肯定不能一拆了之,对存量的未登记私房问题也许可以依赖房产税征收来解决,不妨考虑房产税首先从未登记私房开始征收,即未登记私房要从第一套就开始征收房产税,而不像商品房可以从第二套开始征缴。当然,征税的前提是政府应该将这部分税收用于小产权项目附近的公共设施与服务,比如增加学校、医院,建设道路、公园、运动场所等,毕竟在不合法的未登记私房项目周边,政府没有进行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的投入。通过对房产税进行调节,可使其持有成本增加,房价下降。当房价低到一定程度,修建未登记私房也就无利可图了。

用房产税的办法破解未登记私房之困局,可达到以下四个目的:首先,社会财富得到了保存,避免了建设材料和劳动力的浪费,减少强制拆迁可能导致的社会矛盾激化;其次,建房者的土地出让获利仍基于农业价值,因为土地的商业价值已经被资本化到房产税中,而国有土地转让金的流失可以通过房产税来弥补,相对公平;第三,对于囤积居奇的投机者,如果实行高额的房产税和多套房产的累进税制度,其持有成本大大增加,投机动机也会下降;最后,对于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可以考虑房产税与其收入挂钩的原则,在其经济情况较差时可以少收,在其收入增加之后则可增税,比较公正。当然,房产税只是解决未登记私房问题的一步棋而已,还需要和其他的配套法律法规一起协调,比如建立长期的城乡发展规划,合理分配城市化的土地升值收益,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教育、福利等民生问题,才能从长远解决这一困境。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破解未登记私房之困,也是一样的道理。

国务院已经明确指出: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未登记私房。但不合法的未登记私房仍大行其道,一方面是价格优势吸引购买者,另一方面还在于开发未登记私房的获利空间大,开发商受利益驱使大量建造。而由于开发主体不规范,相关部门监管措施不到位,未登记私房销售行为的存在不仅仅有悖于税收公平原则,造成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更严重冲击了税务机关对房地产行业的税收管理。

未登记私房评估难点与对策(下) 篇10

二、民事纠纷的诉求

1.交易合同纠纷

未登记私房是城镇常住人口的重要住房来源,以深圳为例,深圳市的未登记私房提供了深圳55.61%人口的住宿。在未登记私房租售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交易合同。在法院的审判实践中,对于买卖未登记私房的合同效力问题,各地法院的审理思路基本一致,即涉及到未登记私房的买卖合同均属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出卖人返还房款及赔偿相应的装修添附损失,买房人腾退房屋,应无争议。但对于出卖人是否应当赔偿买受人信赖利益损失以及如何确定期待利益损失数额,在审判实践中争议很大。

所谓信赖利益,是指一方基于对另一方将与其订约的合理信赖所产生的利益。尽管在最终判罚上存在观点分歧,但基本都围绕着房产本身的价值引发的利益补偿。因此,也有人提出,虽然国家禁止未登记私房交易,但毕竟未登记私房的实际交易价格是存在的,可以征询数家房地产中介机构,了解类似未登记私房的实际交易价格与买受人原购买价格之间的差额,并考虑双方的过错程度酌定补偿数额。这种方法既有失公允性,也无法应对现实中大量的赔偿裁决需求。

以实际案例解析:北京画家村农民曾大规模向画家出售集体土地性质的房屋,后来房子升值,农民纷纷要求画家退房子,农民也同意退还当初的购房款。最终法院同意农民的诉讼请求,但是认为农民应当弥补画家的信赖利益,判决结果是画家退还集体土地性质的房子,但是农民赔偿画家几十万元的信赖利益。

2.财产分割纠纷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和有关政策规定,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或未登记私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租用、占用集体土地搞房地产开发。所以,现行法律及政策规定均禁止未登记私房基于买卖、交易等法律行为发生物权变动(所谓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力,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于贯彻和落实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以保护耕地。

根据上述规定,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中,对于夫妻共同购置的未登记私房屋不作为物权分割,但可以对房屋的财产权益予以分割,分割后的财产权益仅限于夫妻相对方,不具有绝对权(绝对权又称对世权,是指其效力及于一切人,即义务人为不特定的任何人的权利。绝对权的主要特点在于,权利人可向任何人主张权利。各种人身权、所有权都属于绝对权)。这是因为未登记私房是“房”,具有房屋的一切物理属性,它与大产权房屋在使用性质上是一样的。夫妻离婚时争执最大的就是房屋,对该财产法院不分割显然不会消除纷争。而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21条规定:“离婚时双方对尚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尚未取得完全所有权的房屋有争议且协商不成的,人民法院不宜判决房屋所有权的归属,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判决由当事人使用。”但这一规定是建立在争议房屋有国家合法产权基础上的,而未登记私房屋不可能取得商品房的产权,法院不会将其作为商品房进行分割,但可以对房屋本身具有的财产权益进行分割。因为购买时不是按照有商品房产权的房屋价格购买的,所以分割时不能按照有商品房产权房价格来对待。不过,房屋毕竟有一个增值因素,双方对争议未登记私房屋的市场价可以进行议价,议价不成时还可以进行重置价评估,使用房屋的一方应给对方适当补偿。

现实中未登记私房房屋本身作为一种财产,存在着围绕财权的各种纠纷,法院在处理相关纠纷时,大多尊重未登记私房的客观价值,在赔偿金额方面也参考市场价格,虽合情理但难以操作,未登记私房的市场价格并不公开,在赔偿数额方面会存在二次纠纷的可能。目前对已登记房产的评估工作已日趋成熟完善,但对未登记私房的评估工作鲜有开展,因此,对未登记私房的评估可以扩大不动产评估对象的范围,为未登记私房民事赔偿纠纷方面的工作提供房产的价值参考,作为赔偿金额认定的参考依据。

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未登记私房的统一治理和规范管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正在制订的新版房地产估价规范已倾向于放开对房地产产权的限制,不再要求房产本身权属明确才可进行评估,对于有产权瑕疵的房产在评估后只需做出说明即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未登记私房买卖合同纠纷、拆迁费用补偿纠纷、处罚金额混乱等实际问题,这些基本都涉及到未登记私房本身的市场价值,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需求不断推动未登记私房的评估工作的发展。因此,进行未登记私房的评估工作是可行且十分必要的。

评估所需数据极度匮乏

未登记私房评估工作需要大量的房地产相关数据作为支撑。由于未登记私房交易市场受法律约束,处于半公开、隐蔽、不规范的灰色状态,而公开调查也难以开展,因此与商品房销售市场相比,未登记私房销售市场的公开、权威、全面的数据较难获得。除了通过传统的途径(从政府部门批量收集,通过专门机构或公司收集等)进行数据收集之外,为了准确掌握未登记私房数据,需统一部署对全市各区在售未登记私房拉网式排查工作,以实现对在售未登记私房楼盘常态化监控。

在数据收集时,根据评估工作的需要和整体估价模型的要求,可以有的放矢地收集房地产地理空间数据、属性特征数据、价格数据、收益类成本类数据和关联特征数据等。这些数据来源广泛,既包括原始积累的数据、从其他房地产部门或机构定期交换的数据、也包括开展数据调查获得的调查数据,这直接导致了数据格式不一、精度不一以及互相之间没有关联等问题,难以在实际评估当中使用。为了有效利用这些数据,我们参考和制定了相应的数据标准和规范、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与工具、按照质量控制要求和数据特点对收集到的数据建立数据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私房评估数据库,以便对房地产数据进行批量、统一地处理、分析和存储,从而满足评估与监管工作的需要。

一、调查数据来源

为保证数据真实性、可靠性与全面性,尽可能使研究成果建立在全面、权威、真实的数据基础,我们采取了多途径、多手段、多种方法去收集各种信息源的数据,该部分数据来源包括网络调查和线下调查:网络调查来源主要包括深圳小产权门户网、58同城(58同城小产权专卖店铺)、赶集网、搜房博客等各大网站上未登记私房销售数据、来源于深圳未登记私房QQ交流群的信息以及通过“小产权房”等关键词基于网络搜索引擎得出的搜索结果等(虽然通过两次土地国有化,深圳在严格意义上已经不存在小产权房,但在各大网站、QQ群以及民众交流时,小产权房一词更为普遍)线下调查来源则主要包括统建楼村委集资楼的路边张贴销售广告、散发的传单、个别楼盘调查或现场踩盘信息。

二、案例调查流程

和商品房成交由政府强制登记不同,未登记私房的案例数据获取是一件困难的事。历经两年时间,通过不断试错和情报收集,我们充分使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移动导航GPS、街景技术和卫星对地观测RS技术,探索出案例调查六步走的套路。

1.锁定目标

我们以两部委紧急通知、主流媒体集中关注“小产权房”等事件为切入点,引入重点排查对象,从主流媒体报道、土地监察支队的梳理报告等途径寻找线索,结合政府巡查、网络监测、销售传单等三大情报来源,将收集的楼盘与未登记私房一张图地址匹配,最终锁定需要实地排查的楼盘量。

2.制订排查计划

我们基于全市成交私房楼盘线索分区划分调查路线,确认在售未登记私房巡查区域,调查楼盘数量,加强重点楼盘核查,统筹调查进度安排,做好人员任务分工,保证调查不重不漏。

3.内业图斑准备

在外业调查出发前,内业监测人员使用规划国土一张图系统,运用GIS技术制作调查底图,模糊框选出在售未登记私房所在区域,并在图上标识信息制成调查底图,然后根据调查区域、楼盘分布及道路实际情况制定最佳调查线路和相关导航信息。

4.外业勘察测点定位

(1)实地调查。根据现有影像图查找到未登记私房具体位置后,核实楼栋名称是否内容一致,查看建筑形态、楼层、建设时间、建筑面积、现状用途、权属调查等项目。在影像图上确认并标识出来,然后采用手持GPS设备对楼盘的界址点进行测量,精确定位在售楼盘的经纬度。

(2)拍摄照片。将建筑物外观形象、建筑形态(塔点式、有无裙楼)、本栋入户门及门牌号等情况拍摄完整、清晰,其中楼盘照片包括楼盘正面、背面、周边信息等。

(3)填写调查表格。考察楼盘门牌地址信息、楼层数,确认各楼层用途,并将外业调查表格填写完整。

5.楼盘定位和矢量化处理

(1)运用RS技术和卫片成果,对在售楼盘界址点进行矢量化处理,按栋为基本单元勾画在售楼盘基底图斑和最近两期卫片对比图斑。

(2)在遥感底图上标识的位置信息上,通过矢量化手段或者与未登记私房一张图叠加确定楼盘矢量图形;通过手持GPS确定的楼盘,确认楼盘位置,并进行矢量化。然后运用GIS叠加地质灾害图层、橙线图层、道路红线图层、耕地及基本农田图层执行专项核查,最后绘制成果图。

6.“一楼一档”建数据库

(1)整理楼盘信息及存档工作。做好纸质和电子信息存档。纸质存档需分类、分区存档,便于查询。分类为一楼一档,包括一张表、一张照片、一个底图(楼盘位置标识)、一张卫片(测量示意图)。图片信息保存应根据区一街道一楼栋照片分级、清晰、合理的保存,并保证电子信息和纸质文档一一对应,便于以后的成果制作展示、查询与应用。

(2)建立未登记私房楼盘数据库。补充未登记私房面状要素属性信息,建立未登记私房楼盘数据库。

三、数据处理

1.数据匹配

数据匹配采用计算机自动匹配和人工匹配两种方式。计算机自动匹配主要是通过发现两种数据间特定的对应规律,将其内化为具体的计算机程序来实现匹配。根据匹配精度的不同,分为完全匹配和模糊匹配。当两种数据间的对应规律不明显或者毫无规律,无法内化为具体的计算机程序去自动匹配时,需要借由人工判断完成匹配,这种匹配过程叫人工匹配。

一般来讲,计算机自动匹配效率高,匹配过程可控,匹配结果较为准确,而人工匹配效率较低,匹配过程可控性较低,匹配结果准确度因人为判断依据的不同而不尽相同,但人工匹配仍然是数据匹配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对计算机自动匹配最有效的补充。

2.数据转换及数据标准化

数据转换是将数据从一种表现形式变为另一种表现形式的过程,通过转换,可以确保不同的源数据在语义上的一致性。包括数据格式转换、数据类型转换以及数据内容转换。数据格式转换是指将不同格式的数据文件转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类型,如将Excel、Access、Oracle文件类型统一转换成Oracle格式在统一的数据库平台中使用。数据类型转换是指同一特征在不同的数据格式中,由于其数据类型(如文本型、数值型、日期型)不一致,需统一数据类型的转换,如楼层特征,有文本型和数值型,在评估中需要将文本型统一为数值型。

数据标准化是指将不同表现形式的数据转换为指定规则的标准化信息,使其能直接被计算机程序识别和应用。数据标准化是数据转换的重点,也是评估数据处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由于原始特征数据表达在登记的过程中缺乏规范性要求,特征值为不规范的描述性信息,因此我们还要对评估过程中的关键特征进行数据内容转换,如物业名称、户型、物业类型等特征,通过建立规则,对数据进行合并、清理和整合。

下面以在我们的实践中常见的地址数据标准化工作的两种情况为例具体说明。其一,我们所获取到的私房地址数据,有些只记有“凤凰社区”,但凤凰社区在黄贝、光明、平湖、布吉、福永5个街道都有,这样会影响该记录的惟一性;因此,我们需要依据该记录具体所在的村落、道路信息或X、Y坐标进行空间定位,对其进行标准化转换,最后把571万套私房数据格式规范为区+街道+社区(或道路)+号码的标准数据。其二,很多私房数据都有重复信息,比如某地址表达为“龙华新区城市明珠花园1栋~3栋1栋8D”,我们需要对其标准化,能准确提取到楼号“1栋”及房号“8D”等关键信息。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开发了智能地址识别软件,对上述大部分原始数据实现了标准化规范。

未登记私房评估展望

未登记私房是深圳市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现象,也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产物。由于土地产权的二元属性,造成了城市化背景下未登记私房的大量衍生。与国外房地产市场相比,未登记私房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未登记私房规模不断扩大,并与合法入市的土地和房地产相互并存,形成了中国独具特点的“城中村”现象。由于所处区域以及价格等因素的影响,未登记私房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在建筑外观、人口构成等方面与城市现有合法社区存在明显的差异。未登记私房的存在,在城市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等方面为政府部门提出了综合治理难题。

上一篇: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下一篇:高考志愿填报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