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传播

2024-05-02

网络热词传播(精选十篇)

网络热词传播 篇1

关键词:网络热词,传播,民意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 网络信息传播之快、网络词语普及之广都是超乎人们想象的。可能今天我们还在学着用“幸福体”造句, 明天我们就要接受一种新型语言“私奔体”;或许今天我们还在激烈地谈论着“蒜你狠”和“豆你玩”, 明天我们就要担心“牛肉膏”和“毒豆芽”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危害。每天层出不穷的网络词语已成为各类社会热点新闻、新知识、新观点浓缩的精华, 它既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社会的进步, 同时也从某一方面反映着民众对于生活的想法和愿望。

网络热词的社会传播

网络热词是借助网络平台获得广泛传播的网络词汇, 它所代表的意义已经超出了词语本身的含义, 通常反映着网民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和态度。作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网络热词更是一种社会流行现象。“躲猫猫”、“范跑跑”、“打酱油”等网络热词都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和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态度和评价, 也是一种民情民声的传达方式。

作为网络普及最快的词语, 网络热词除具有新闻性、娱乐性、创造性等特点外, 其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社会属性。从网络热词产生的动因看, 无论是自发形成的网络热词, 还是有人为操作背景的网络热词, 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 直接反映人们社会意识和心理的代名词。

(1) 自发的社会行为。更多的网络热词属于网络受众随意性的创造、使用和普及。2010年10月16日晚发生在河北保定的一起交通事故中, 肇事的官二代高喊的“我爸是李刚”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2010年5月11日, 北京警方在打击卖淫嫖娼专项行动中, 查封了号称北京顶级俱乐部的天上人间, 不仅击破了坊间流传的天上人间“不败”的神话, 更显示了警方治理涉黄的决心。警方这一大快人心的举动立刻成为网民热议的焦点, “天上人间”也成为网民口中“涉黄、奢靡”的代名词。可以说, 这类热词正是由于某类社会热点话题和新闻事件, 给网民带来了非常大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从而促进网民自发地进行传播。

(2) 人为的社会现象。很多网络热词在网络上能迅速形成群体性的行为和文化现象, 其主要原因就是商业利益的推动。由于网络热词快速普及的特点, 使其在传播推广领域的运用显得十分重要, 也就有了制造、聚焦事件的契机, 由此构建某个品牌的知名度就成了一种可能。

“贾君鹏, 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作为2009年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热词, 在短短五六个小时被390617名网友浏览, 并有17028名网友跟帖回复。这句全国知名的网络流行语其实源自国内某游戏品牌的商业炒作, 为获得经济利益, 该品牌人为地在论坛中制造话题, 引发争论, 然后通过网络写手不断地复制传播, 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广泛聚焦。

2010年10月5日一个名为“感谢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的帖子在天涯社区一经发表立刻被疯狂转载, 帖子中的女主角“小月月”成为各大论坛的热点, 网友自制的小月月漫画火速出炉, “小月月”也因此进入百度词条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网络热词。随着“小月月”知名度的不断提高, 媒体纷纷报道此事件的幕后推手为某知名网络社区, 该网络社区正准备上市, 面临影响力衰退的压力, 很需要一个大事件提升影响力, “小月月”因此横空出世。

网络热词折射社会情绪

网络热词的形成和传播, 使得其内容及其引申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意义, 成为网友争议的一个焦点, 网络刚好为公众提供了“观点的自由市场”的技术支持和操作平台, 每一位网络受众都可以借其畅所欲言, 发表个人观点, 甚至宣泄不满情绪。而网络媒体作为能够满足网民宣泄需求的有效载体与手段, 它可以使当事人的不满情绪在最短时间、最大范围, 以最大能量得以表达和释放。

2011年初, 我国抑制通胀压力的政策再度面临新一轮的考验, 入夏以来, 对中国物价上涨的描述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端, 新浪则在“多种商品价格上涨”的专题里列出几十种产品的价格浮动。于是继“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等网络热词后又出现了“药你苦”、“棉花掌”、“煤高宗”等词语, 表达了物价上涨给受众带来的生活压力。

2010年, 一条关于房价走势的消息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国土部部长称房价肯定会下跌。之后在国内几个微博平台上, 该条消息被写成了“国土部部长称房价肯定会吓爹”。“吓爹”这一网络热词迅速在网络疯传并迅速流行, 受众借“吓爹”一词调侃房价将疯涨, 实则表达了民众对于房价居高不下的一种不满情绪。

一直从事网络语言研究的专栏作家黄集伟认为, 在信息透明度增加之后, 当人们发现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完美的事情时, 由于无力而郁闷, 从发泄个人的压力, 到关注公众及不同群体的社会问题, 网络热词感知并记录种种社会心理和民间情绪, 从这一角度讲, 网络热词也可叫做“社会热词”。

网络热词表达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 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网络受众的公民意识更多指的是网民对于社会现象或事件的参与意识、监督意识和责任意识, 从这个角度讲, 网络热词包含的是网络受众对社会热点、某人某事的态度, 是一种情绪和感情的表达。

网络热词是一种民意表达。万瑞数据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师高代鹏认为:“网络热词的发源地, 从某种程度来说, 也可以说是民意代表阵地。”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网络热词除了反映当今的社会意识和文化外, 它更直接地表现出民众的意愿, 网络热词每个字眼的背后都是一种曲线的意见表达, 网络民众正是通过一个个简单的词语, 呼吁政治生活的透明, 为民众争取知情权, 体现了强烈的舆论监督意识。

“联合利华、宝洁、纳爱斯、立白等日化用品生产企业的大部分日化品牌都将提价, 平均涨幅达10%左右。”2011年3月,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 迅速引发网络强烈关注并催生了一个网络热词——“日不落”。民众对于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类事件尤为关注, “涨价”已经成为民众心中“永远的痛”, 随着房价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等一系列涨价风愈刮愈烈, 民众对于涨价的谈论早已成为各大论坛的热帖内容, 人们希望物价能趋于正常, 政府能出面协调, 对于不合理的涨价现象已是深恶痛绝。“苹什么”、“姜一军”、“糖高宗”、“气死你”等一个个网络热词不仅是网民对物价上涨的特别关注, 同时也是网民呼吁相关部门采取诸多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 还百姓一个稳定生活环境的愿望和心声。

2011年3月, 有网友发帖对地方政府豪华办公大楼进行集中曝光, 其中,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作为一个财政穷县竟在建“超过8个美国白宫”的办公楼引起网友热议、声讨, 当地政府辩称此楼完全是为了“节约资源, 并能提高效率”, 于是网友送其一个名字“赛白宫”。短短几天时间, 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赛白宫”, 使其成为2011年上半年最热的网络词语之一, “赛白宫”也成为“节约资源”的代名词。当全国人民都在关注希望工程、贫困地区时, “赛白宫”无疑激起了网民的愤怒, 待在舒适豪华办公楼内的公职人员又怎能真正心系百姓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呢?网友在指责其地方政府弄虚作假、挥霍救济款的同时, 更多的是为政府的不作为、不监管痛心, “赛白宫”不仅仅是一种嘲讽, 更是一种民众的呼喊。

网络媒介下受众民意的正确引导

网络民意和传统民意一样, 实质上反映的都是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因此, 政府作为公权力行使的主体, 有责任、有义务关注网络民众的公民意识, 并对网络民意进行正确引导。第一, 政府要重视网络这一民意传播平台, 面对面地接触网民, 快捷地了解社情民意。第二, 政府要借助网络这一新型媒介与网民沟通, 把政府的想法和主张告诉民众, 使他们能够了解政府、理解政府, 同时也能监督政府。

网络热词更多地体现了受众对于某些事件的关心意识和参与意识, 其流行的根本原因在于网民希望我们的政府在既有法律和传统道德的双重约束下, 真正地做到执政为民。只有正确引导网络民意, 与网民做好双向沟通, 才能使政府做好本职工作, 使民众了解和监督政府工作, 使网络热词更加积极地传播。

参考文献

[1].童兵:《简论新闻传媒的宣泄功能》, 《新闻记者》, 2010 (2) 。

[2].佘宗明:《媒介视域下的网络热词和媒体话语变迁》, 人民网, 2010年5月14日。

媒介热词形成与传播现象探析 篇2

关键词:媒介热词 传播 根源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词新语、网络热词、流行语层出不穷。其中有一类词语(这类词语包括词、短语和特定的句子)较为特殊,它们最初是从某一热点事件、社会问题或媒介文本中提取的关键词,后通过网络媒体广泛传播,形成舆论焦点,成为热点词语,期间公众积极参与,有的后来被传统媒体引用。在形成了特定的词语内涵之后,公众以此去表达同类事件、现象或心理,由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媒介事件词语化传播现象,本文称之为“媒介热词”,如“土豪”“中国大妈”“中国梦”“房姐”“正能量”“给力”“打酱油”“我爸是李刚”“元芳,你怎么看”“且行且珍惜”等。

媒介热词传播现象的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现实根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体制的转轨、利益的调整,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此背景下,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普遍的弱势感、焦虑感蔓延,触发了人们对新闻事件、热点问题、社会现象的极大关注,而这种关注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互作用下表现为对媒介热词的大力追捧与宣扬。

一、媒介热词传播现象

从2008年至今,每年都产生大量的媒介热词,这些热词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各个领域,几乎每个词都有其特定的来历。

2013年的年度热词“土豪”即来源于一起媒介事件。2013年9月,新浪微博发起“与土豪做朋友”和“为土豪写诗”活动,其中一位网友发表了一条相关微博,内容如下:

青年问禅师:“大师,我现在很富有,但是我却一点也不快乐,您能指点我该怎么做吗?”禅师问到:“何谓富有?”青年回道:“银行卡里8位数,五道口有3套房不算富有吗?”禅师没说话,只伸出了一只手,青年恍然大悟:“禅师是让我懂得感恩与回报?”“不,土豪,我们可以做朋友吗?”

在此期间,媒体报道了多起当事人摆阔的新闻事件,于是,网民纷纷调侃“要与土豪做朋友”;同时,伴随“土豪诗”的兴起,如“日照香炉生紫烟,土豪能顶半边天”“长海月明珠有泪,我给土豪捶捶背”等,“土豪”一词的使用范围被拓宽。之后,“土豪”成为媒介文本中的高频用词,迅速走红网络,横扫各大社交媒体,不仅成为网民日常交际的常用语,而且还成为个别事物的代名词,例如,金色外壳的iPhone5s被网友们戏称为“土豪金”。

“元芳,你怎么看”是另外一则媒介事件热词化实例。来自古装侦探连续剧《神探狄仁杰》,起初是网友将电视剧中狄仁杰在破案时总要问一句“元芳,你怎么看”的视频截图下来,声称这句话已经成了狄仁杰的口头禅,没料到在网上引起了跟风热潮。之后,许多网民在提及一件事时,总要有意地加上一句“元芳,你怎么看”;不仅如此,网民们还就此进行仿拟,创造出一系列的同构语句,或模仿“元芳”的口吻进行回答。经过网民的竞相模仿,“元芳,你怎么看”成为2013年度的十大热词之一。

“土豪”“元芳,你怎么看?”等媒介热词原都是草根阶层创造的语汇,但一经主流媒体刊发后,便引起了民众热烈的反响,并广为传播。

二、媒介热词传播的根源探析

“土豪”一词之所以如此流行,主要原因在于其词义与当前社会心理样态相互契合。从词义来看,“土豪”原指地方上有钱有势的家族或个人,但在网络媒体所创设的平等对话平台上,网民以自身的体验对“土豪”进行重新阐释,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衍生出新的涵义,成为有钱但缺乏品味又爱炫富这类人的代名词。从社会心理看,一方面,“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反映了普通民众渴望财富而又仇富的心理,“土豪”一词所显示的调侃、讽刺意味,其实是网民以隐喻式的批判宣泄对现实社会不满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土豪”一词在一定社会群体中产生了角色认同之后,个体为了遵守群体规范,通过群体的暗示作用,会依附和支持群体的主流思想,这种从众的集群心理倾向使“土豪”的传播更加广泛。

随着“元芳,你怎么看”的广泛传播,网络上形成“凡事问元芳”的现象,则折射出民众对时政缺乏信任的疑虑心理。在社会信息繁杂、社会压力暴涨的今天,缺乏信任和安全感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而众多棘手的社会问题是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诱因,比如求职问题、教育问题、道德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不仅让人们对生存心存不安,而且易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前景产生消极情绪。对于“元芳,你怎么看”,网友并非想得到一个具体的回答,而是间接抒发内心的疑虑与不安,或是为了自身的诉求,以征询的口吻希翼获得对方的认同与跟从。

从“土豪”“元芳,你怎么看?”等热词的传播可见,媒介热词表面上看似是一个词语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实质上是一种民间舆论形式的体现。因为每一个媒介热词都与一定的新闻事件、社会问题或公众心理相关,都反映了民众复杂的情感和诉求,折射出一种集体心理,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媒介热词的传播也反映了复杂多样、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内涵,如民情民意的朴素表达,对社会负面现象的含蓄抗争,对主流意识形态、精英文化等的无形影射,也有民众追新求异的自我娱乐与解嘲,对美好人性的赞颂与追求,在经历热词狂欢之后,民众压抑的内心得以释放。

媒介热词传播也是“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结果。随着网络科技和移动通讯的快速发展,现今社会已进入“自媒体”时代,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发起者,受关注的事件或现象、碎片化的信息经过“裂变”式传播而浓缩为一个热词,以类似关键词的形式迅速传播。这符合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受众的心理期待,贴近当今时代的受众阅读习惯,也顺应了当前海量社会信息背景下注意力经济的潮流。

媒介热词传播还是话语权的变化结果。如同话语或者符号的生产总是与权力相关,在现实语境中,受权力、地位、身份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弱势群体总是处于失声状态,但在转型期社会主导价值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领域意识形态的控制开始弱化,部分话语权从精英阶层转移至普通民众身上,公民的主体意识增强,开始理性地思考现实的政治、社会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因此,诸如“我爸是李刚”“房姐”等媒介热词传播的背后其实反映了话语权的争夺和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权力寻租的空间。

三、结语

媒介热词广为传播是公民参与意识、舆论监督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社会舆情和民意的一种直接反映。在当前形势下,应完善各项体制建设,加强“官媒”互动,通过各种渠道化解社会矛盾,正确引导舆论走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通过对这些媒介热词传播现象的探讨,有利于了解民心民情,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创设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本文系2013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热点事件报道与城市形象塑造之关系研究——以广州本地媒体报道为例”(项目编号:13Y09)和“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项目”(项目编号:2013WSYS0002)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永军,张彩霞.转型期社会舆情的传播规律与特征[J].山东社会科学,2012(12).

[3]李铁锤.网络热词传播现象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4]吴丹.话语权:网络热词折射出的民意崛起[J].新闻世界,2011(5).

网络热词的发展及对传播的影响 篇3

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从最初的国防用途渐渐向民生方面渗透, 历经远程终端连接、局域网、广域网逐步发展成为现今的信息高速公路。时至今日网络已不再是陌生领域, 人们的生活早已与网络息息相关, 在当下的信息社会中网络以其快捷便利高效的特点已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截至2011年12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 达到5.13亿。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急剧增加, 越来越多的网民在接收信息的同时自愿发出自己的声音, 或就事论事或引申寓意, 并有针对性地总结归纳, 由此热词数量与日俱增, 可以说网民数量的增加在客观上使得网络热词的产生得到了“量”的保证。争议言论及事件一直以来都是网络热词最为火热的“策源地”之一。在这些承载着争议事件及言论的信息聚集在自由的网络之中吸引了众多眼球, 其中的一些现象及论调被广大网友归纳成词, 由此诞生了无数的网络热词。

2 网络热词的发展进程

2008年对所有中国人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如“打砸抢烧”捧红了“做人不要太CNN”;汶川地震成就了“猪坚强”“范跑跑”......多个来自于实时热点的网络热词逐渐走出了原有的局限发生了“质变”——从此热词的主要关注角度从以前的自我陈述、突显个性和无痛呻吟开始向关注社会民生热点的方面发生转变。

网络热词在2009年的发展可谓遍地开花。贴吧成为这一年热词的主要产地。一个“杯具”汹涌“寂寞”当道, “哥”“姐”横行“回家吃饭”的年代就此拉开帷幕。

与之前热词主要流行于网络聊天的情况不同, 2009年的各大贴吧成为了网络热词的高产区。在7月百度贴吧出现了“第一神贴”—无回复内容的标题党“贾君鹏, 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红遍网络并衍生出多个“XXX, 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版本。

2010年可谓得天独厚的一年——新兴网络媒体微博的诞生使得2010年的网络热词在获得更大发展平台的同时, 也开启了繁荣发展之路。

随着微博的异军突起, 其用户量也在飞速增加。而微博自身也被网友们谐音为“围脖”并成为了当年网络热词之一。连新浪首页的宣传语都戏谑到“这年头, 没个围脖, 还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2011年里新闻事件唱起了绝对主角, 使得这一年的热词娱乐与实时交融缠绕, 在网络热词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7·23”温甬铁路特大交通事故。一句“至于你信不信, 我反正信了”被网友疯传效仿, 如“国足能进2014世界杯, 至于你信不信, 我反正信了”等等, 这一些列以该“名句”为结束语的语句被总结为“高铁体”。

2012年影视作品流行歌曲融入网络热词, 这年里最为火热的《神探狄仁杰》和《甄嬛传》, 源自其中的“元芳体”和“甄嬛体”不仅爆红网络, 也深得“民心”—诸多话语被竞相套上“元芳, 你怎么看?”和“甄嬛体”古香古色的说话方式, 成为2012年最为人们喜爱的网络热词之一。“神曲”《江南style》风靡全球, 附之的“骑马舞”随处可见, 而其歌曲本身也被衍生出各种版本如“航母style”等“XXstyle”风行网络, 可谓即“元芳体”“甄嬛体”之后年度最火热词。

早在2012年的11月, 习近平主席第一次提出中国梦构想, 此后“中国梦”走红网络, 这个关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热词也更加坚定了当代中国人自强的信念。

从2008到2013的短短6年间, 网络热词在转型后借助多个网络平台不断发展成长, 在历经多个飞跃进步之后, 成就了现如今的繁荣景象。

3 网络热词的发展现状

3.1 出现网络词汇网

时至今日网络热词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数量也十分惊人, 热词正以不断增长的强劲势头席卷各大网络平台。 (二) 即时更新, 周期总结。网络热词作为信息时代的派生物其更新换代的速度丝毫不逊于其他电子产品和科学技术。现如今网络热词正处于繁荣发展的阶段, 新兴热词的频繁产生也早已屡见不鲜,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高速的发展态势, 网络热词逐渐形成了即时更新, 周期总结的“作息时间”。

3.2 新意字词融入生活

新意字词流行开来是网络热词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最为显著的表现。从旧字新意的“囧”开始, 给原有字词赋予新意思的“古为今用”活动一度火热全网, 例如同“囧”一样收录于《康熙字典》的“槑”本是“梅”的异体字, 而如今却被网友将其与“呆”联系到一起, 用于形容人很傻很天真甚至傻到无极限。此外, 诸如烎、兲、嘂等“火星语”也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

4 网络热词对传播的影响

4.1 积极影响

1) 网络热词丰富了传播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 当人类进入文字时代时, 传播又有了长足的进步:首先, 文字突破了语言在空间上的局限;其次, 文字使得语言在空间上被拓展。简而言之, 文字让语言传于异地留于一时,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2) 网络热词活跃了传播符号。在热词出现之后网络文字符号不再是直抒胸臆的“白话”, 而是在准确提炼时下最热话题之后凝练而出的精辟之语, 瞬时这些寓意深刻却又简单精练的字词在网友们的推动下攻占了大大小小的角落, 网络传播符号也从此愈发活跃起来。

4.2消极影响

1) 监管不健全造成粗言秽语的传播。现如今许多网络热词热衷“跑偏”, 大量粗话脏话经过谐音改写被网友们广泛使用, 这严重影响了网络风气尤其对未成年人造成了错误的教育。

2) 随意性过强使得无意义之词走红。热词之所以“热”其主要衡量标准无非是对使用次数和应用范围的考量。当下许多网络热词的走红既不是因词语本身如何犀利深刻也不是该词背后隐藏着多么大的社会影响, 而是“跟风”成性的风气导致了人云亦云。

5结论

当网络热词开始一步步映入眼帘蚕食受众视觉的时候, 原本存在于固有载体的文字世界变得不再平静。作为一种新兴的时尚语言符号, 网络热词在一个时代的背景下书写了人类传播符号精益求精的发展历程。从初期的自我认知到2008年的转折崛起, 此后的5年发展可谓风调雨顺遍地开花以至于形成了当下热词与生活相互交融的繁荣景象。社会的进步正不断赋予着网络热词新的使命, 一个现实与娱乐相结合、嬉笑与戏谑相缠绕、批评与包容相交融的“务实性”热词风潮正徐徐开来。

摘要:近年来网络热词的兴起无疑是网络传播高速发展的显著表现, 热词从产生至今不过几年光景, 却火速蹿红甚至成为日常口语的一部分, 这种强势的进程实则令人望尘莫及。网络热词的产生无疑是信息社会中网络已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网络热词,产生背景,传播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音频网络传播研究 篇4

【关键词】音频 播客 网络传播 网络电台

网络电台、播客、音频论坛等音频网络传播方式的存在与发展证明了音频具有独立传播的价值。本文所述的音频网络传播借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定,这样的传播形式必须具备三个要件,面向“公众”,公众能在“自己选定的时间”和“自己选定的地点”上获取被传播的音频。①

一、音频网络传播的主要方式

传统电台的网络版,传统电台创办的网络电台,网络原生的网络电台,音频播客,音频论坛,音乐搜索与下载,音频资源网上交易平台7种主要传播方式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下文将详细说明区分方法和各种方式的特点。

1、传统电台的网络版和网络电台以及网络原生的网络电台

广播媒体的网站既有往期传统广播节目的点播,又有传统广播的实时直播,也包括对所有传统电台的节目进行二次包装,添加标签,进行归类组合,再度推广的组合播出方式(比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创建的菠萝台社区)。少数广播台设置了专门的网络广播电台,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广网的银河台(star radio),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的怀旧金曲(oldies online)和英语漫听(free English),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青檬音乐台和外语广播的《在音乐上》等。有的广播媒体网站还设置有音频专区,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设立的“音频世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设立的“听吧”,对有声读物、曲艺、说书、音乐、广播剧等音频资料进行了汇总。

传统广播电台自主设立的网络电台虽然在栏目设计和播音方式上都更为个性化,有别于传统广播节目,但是始终离不开正统和主流的价值观。而网络原生的网络电台实际上是去中心话语的产物②。反主流,反正统,小众的音频传播具有独特的传播价值。

2、播客(PodcastPodcasting)

从Podcast到播客,这种音频和视频服务得以中国化。最早的播客很多是只支持音频播客的。目前而言,视频已经成为了播客的主流,很多时候播客的含义中也不包括通过RSS订阅方式来获得媒体资源这一属性。

音频播客目前存在两大问题。第一,内容单调。相较于美国站点Podcast.com上对音频丰富的分类(美术与工艺,车,喜剧,教育,家庭娱乐,医药,理财,购物,技术等等),国内音频播客的内容和创作从类型上较为单一。第二,音频传播的最佳归属地应该在移动多媒体设备上。没有直达终端的移动传播体验,音频播客很难走远。

3、其他类型的音频网络传播

音频论坛,以网络论坛的形式传播音频。这种方式区别于音频播客的地方在于,音频论坛以主题帖为基本单元,而音频播客以一个制作者的页面为基本单元。音频论坛可以是一个专有的论坛,有特定的主题,比如英语听力学习或者翻唱歌曲分享论坛。相较之下,播客从理念上更清楚,必须直接进入用户的移动多媒体终端中。音频资源搜索与下载和音频资源的网上交易是另外两种音频网络传播方式。这两类网站最大的问题处理好版权关系。

二、国内音频网络传播历史概要

本节以这7种音频网络传播为线索,对国内音频网络传播的历史进行简要的概括。力求在这一概括种厘清各种传播方式的优势和劣势,为文章最后提出建议提供依据。

1、传统电台的网络版和网络电台

1996年12月15日,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最早在中国内地开展网上实时广播。到2000年5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内地广播电台在网上建立独立站点的数量达到68个,以电台栏目名义单独建立网站的14个,跨媒体网站2个。③

2001年到2005年五年间,国内广播电台在网络上的传播活动走完了从仅仅设立文字图片网站过渡到开放传统电台节目的点播和直播业务,再到创立全新的网络电台的几步历程。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创建自己的网络电台方面不断进行着探索。2011年7月,亚太广播发展机构年度广播大奖把2011最佳网络电台授予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银河台。

2、原生网络电台

根据已经搜集到的资料,最早的网络原生网络电台开播于2003年前后。不少商业网站开办的网络电台经过大胆地尝试(21cn网络电台、2004年开始的QQ电台等),曾一度红火。小团体和论坛中的网络电台植根于网络文化,粘附网络听众,以类人际传播给人以情感共鸣。这类网络电台的发展方向是微细化,深度嵌入不同主题的社区,集结相同兴趣的人,进行更为亲密和小群体的窄播。

在2008年1月31日国家广电总局、信产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开始施行后,不少缺乏经营资质的小网站和网络电台被清理出局。④

3、其他传播方式

音频播客的历史概要。就音频播客而言,我国的播客和美国几乎同时出现。美国无限广播公司于2005年5月16日推出了世界上首个以“播客”节目为载体的广播电台时,中国的反波网已开播半个月。土豆网作为播客,2005年4月开始公测,同时支持音频和视频的上传,一直运营到现在。

音频搜索与下载服务历史概要。2002年11月,百度发布MP3搜索服务⑤。其一直经受着版权的争议和官司。根据2011年7月20日《东方早报》消息,百度结束了mp3搜索项侵权纷争,将支付版税并和相关版权方分享收入。

音频资源网上交易平台电子历史概要。Podcast作为iTunes中的重要产品,支持订阅和下载。国内阿里巴巴旗下的淘花网于2010年6月29日正式上线。截至2011年8月,淘花网上进行的交易包括影视,电子书,音乐和有声读物。后两项属于音频产品。不久之后,该网站取消了与音频有关的电子交易,只保留了电子书和视频。

豆瓣网(豆瓣网中的豆瓣音乐和豆瓣电台部分)综合了上述多种传播方式。豆瓣电台最大的特点是有足够的细分的频道、直达用户终端、对用户偏好的记录和使用。豆瓣音乐最大的特点是集结了不少新音乐人,以音乐小站的形式连接了新兴音乐人和听众,同时在版权人的授权下开放一定程度的在线播放和下载。

三、音频网络传播的发展建议

综上,音频网络传播的盛行始于21世纪初,2005年前后传统广播电台的网络版和网络电台、网络原生网络电台和音频播客开始迅猛发展。音频资源的搜索下载起始时间略早于各类网络电台和播客大量出现的时间。随着iPod文化进入国内,Podcast上由国内公司制作的音频播客不断丰富。淘花网为代表的音频资源网上交易虽没能持续,但也是一次很好的音频网络交易的正式尝试。音频资源的网络传播在朝着进一步保护版权,利于各方价值实现的方向转变。

笔者认为根据上文对传播样态和历史概况的讨论,可以归纳出两方面的建议:

一方面,以用户手中的移动多媒体终端为落点谋求发展。音频不同于视频,在电脑端的网络上,视觉的呈现更容易捕获注意力。音频的优势更易于在移动多媒体终端上实现。现阶段,一方面应该进入用户的移动多媒体终端,满足方便使用无线网络对音频进行下载和在线收听的用户。一方面要方便那些没有无线网络的用户可以容易地把音频从电脑传入移动多媒体设备中(增强推送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同时使用多种传播方式。一个优秀的音频网站往往综合使用了这7种传播方式中的多种。这样做可以增强用户黏性(使用博客和音频论坛),给用户提供了多种选择(收听网络电台或者下载收听或者只查找更新信息),离用户更近(播客,搜索与下载,网上交易平台)。

参考文献

①王军:《传媒法规与伦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09

②邓炘炘,《网络传播环境下的中国广播发展》,《国际新闻界》,2006(7)

③曹璐、罗哲宇,《关于网络广播数字化生存的思考——中国内地在线广播现状及发展走向》,载陈卫星等编《全球化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55-167

④王春美,《国内网络电台的发展模式与运营对策研究》,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4月第十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WC2010)

⑤王利:《中文搜索引擎迎来春天?》,新浪IT业界论坛,2005年8月,http://tech.sina.com.cn/i/2005-08-06/104

0685249.shtml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2010级硕士)

责编:周蕾

浅析苏轼词在日本的传播 篇5

关键词:苏轼,宋词,日本

日本文化是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兼容与对本民族优秀文化挖掘、承传的集合体。今天的日本文化, 既是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也是传统的日本与外来文化尤其是汉文化在不断接触、交织、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结晶。所以说, 日本文化充满东方情调却又有其独到的特点, 既散发着中土文化的浓郁茶香, 又透出一股特别的岛国海风气息。

日本著名汉学家神田喜一郎 (1898-1984) 先生所著《日本的中国文学——日本填词史话》中揭示了中国的词早在唐代就传入日本, 并且有了嵯峨天皇、兼明亲王等最早的词人。嵯峨天皇的《渔歌子》是仿张志和的《渔歌子》而作, 兼明亲王的《忆龟山》是仿白居易的《忆江南》而作。之后的日本词创作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而这些创作大多都受到汉文化中词的影响。其中, 北宋时期的大量优秀词篇引起了日本的广泛研究, 也对日本的词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村上哲见在《唐五代北宋词研究》中对苏轼这个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进行了突出的描述, 他认为苏词正处在张子野或者以张子野为中心的文人们开拓的新潮流的延长线上。苏轼作为北宋词坛的泰斗人物, 也是词史上转捩风气的关键人物, 日本对苏轼给予了高度关注。

一、苏轼其人其词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 扩大到词的领域, 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 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 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 扩大了词的题材, 丰富了词的意境, 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 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 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林语堂先生在其著作《苏东坡传·序》中这样写到:“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 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是散文作家, 是新派的画家, 是伟大的书法家, 是酿酒的实验者, 是工程师, 是假道学的反对派, 是瑜伽术的修炼者, 是佛教徒, 是士大夫, 是皇帝的秘书, 是饮酒成瘾者, 是心肠慈悲的法官, 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 是月下的漫步者, 是诗人, 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些评价大概已足以概括苏轼的一生。

二、日本学者对苏轼词的研究及创作

日本对苏词的研究扩大了苏词在日本的影响力, 也为日本词人在创作中借鉴苏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日本, 关于苏词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保苅佳昭的《新兴与传统:苏轼词论述》, 保苅佳昭在《新兴与传统:苏轼词论述》中提出:苏轼的“诗和词各有不同的品格”, “两者的表现手法并不相同, 相同的是主题、题材”。“词不是直接地吟咏主题, 而是着重于风景意象描写”, “作者本身的形象和思想比较含蓄。”

这些研究虽然是当代学者所完成的, 但是却集中体现了日本历史上对于苏词的研究成果。当然, 仅仅对苏词的研究并不能完全表现出苏词乃至汉文化的词对日本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些影响还体现在日本历史上大部分著名的词人所创作的词都从汉文学中吸收养分。

森槐南 (1863~1911) , 日本明治时期著名汉学家及汉诗词作家, 名大来, 字公泰, 号槐南小史, 小名泰二郎, 他精通中国古典诗格律研究, 在日本词人中, 他尤其推崇苏轼。比如他的作品:

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

我思坡老, 铁绰板歌, 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 试问南飞乌鹊, 斜月荧荧, 明星烂烂, 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 仰天长啸寥廓。渠固一世之雄, 而今安在也, 江山犹昨。君岂灰飞烟灭去, 剩此文章卓荦。曲误谁知, 词成自笑, 杯影须眉落。小乔佳婿, 向人频顾遮莫。

这是一首与苏轼隔空对话的词, 当年苏轼在开封大牢里关了一百零三天, 以差点掉了脑袋的代价, 才换回一些顿悟, “大江东去”这四个字足以将他心胸中的全部郁闷统统扔进长江, 付诸东流。人生在世, 宦海沉浮, 在得意之时很难写出深刻的觉悟, 只是到了困顿的境遇之中, 才会对天高地厚、世事深浅、人际浮沉、逝水斯夫等诸多人生感悟, 有了多多少少的思考, 而此时被囚禁的森槐南如同乌台诗案的苏轼一般, 失意之中却在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旷达。苏词追忆周瑜, 作者缅怀曹操, 并在这里将曹操的名句“乌鹊南飞, 月明星稀”运用的恰到好处, 借曹操之口抒发自己的失意。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 作者对中国的古诗词已经到了信手拈来, 自如化用的程度。

另一位与森槐南同时期的著名日本词人, 高野竹隐 (1862~1923, 汉诗人, 名古屋生。名清雄, 号竹隐, 别号修箫仙侣、白马山人) , 也对苏轼情有独钟, 其作品:

水调歌头

天风吹散发, 倚剑啸清秋。功名一念消尽, 况又古今愁。漫学宋悲潘恨, 休效郊寒岛瘦, 恐白少年头。我欲乘槎去, 招手海边鸥。吹铁笛, 龙起舞, 笑相酬。大呼李白何处, 天姥梦游否。杯浸琉璃千顷, 月照山河一片, 万古此沧州。何似控黄鹤, 飞过汉阳楼。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用典和套化, 在某些方面与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宋人“以才学为诗”,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开创了江西诗派, 讲求“夺胎换骨”和“点铁成金”, 而此词极善于将汉文化融入其中, 隐隐之中渐显词人深厚的汉学功底。例如, 孟郊和贾岛的语言追求瘦硬奇僻, 故人称“郊寒岛瘦”;又如, “恐白少年头”一句化用了岳飞《满江红》“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一句;再如, “大呼李白何处, 天姥梦游否”则是借太白之诗, 浇自己心中块垒。其中最妙一句乃是“我欲乘槎去, 招手海边鸥”, 此句化用了苏词中“我欲乘风归去, 惟恐琼楼玉宇”一句, 与东坡词达到了情感上的契合, 表达了一种超脱的向往。“琼楼玉宇”是月宫景致, 月的意象轻盈飘渺;“海边鸥”的意象则旷达悠远。在这一同一异之间, 词人绝非深搬硬套前人词句, 而是在汉学的基础之上, 注入了岛国独有的情思和意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文化传播有其复杂多样的一面, 文学的国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模糊。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自奈良时代到江户时代, 一千多年以来, 中原的诗词歌赋深入日本各个阶层, 不论公卿贵族, 还是文人武士, 或是舞女艺者, 连歌俳句的创作都从汉文化的诗词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词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广受日本文人雅士的喜爱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东坡词以其恢弘的气魄和兼收并蓄的胸襟, 更是在异域独受青睐, 开创了一代盛世之词风, 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神田喜一郎.日本填词史话[M].程郁缀, 高野雪,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神田喜一郎.日本填词史话[M].程郁缀, 高野雪,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2]钱锡生.梦路何由到海东——唐宋词在日本的传播和接受[J].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2006, 3.[2]钱锡生.梦路何由到海东——唐宋词在日本的传播和接受[J].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2006, 3.

[3]林语堂.苏东坡传[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3]林语堂.苏东坡传[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网络热词传播 篇6

也就是说,词最初是来源于民间。在隋唐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是被文人学士所鄙弃、排斥的;然而在唐末、五代,被视为“下里巴人”的词却跻身宫廷、庙堂之列,以其活泼、生动的形式,被君王、士大夫所青睐以寄寓情思;由五代入宋,词成为王侯将相、文人学士、歌妓乐工竞相唱作的对象,是以有宋一代终成词创作最为灿烂夺目的时代。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隋唐之词孕育于俚俗,继而在唐末五代由俗入雅,最后成为宋代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形式,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受众随着时代不断发生变化。而究其本源,当与其社会时代背景是紧密联系的。

一、晚唐、五代之前词的传播

1.以敦煌曲子词为代表的唐代词概况。要研究晚唐五代词之特点,就必须对比其前一时代作品的特点,即中唐之前主要是初唐、盛唐时代词之特点。而这段时期的词尤其以敦煌曲子词存世量最为巨大。

关于敦煌曲子词的时代判定,任二北先生指出“研讨敦煌曲之时代,应分四方面:一,创调时代;二,作辞时代;三,选集时代;四,写卷时代。各为一事,不容牵混”[3]225。写卷时间,也就是抄录在敦煌文书上的时间,“写卷时代可考之二百四十八首内……属五代者二百三十六首”,而先生所能考定创作时间之曲辞83首,属晚唐词的有“懿宗时写菩萨蛮一首、望江南二首,僖宗时献忠心一首,昭宗时菩萨蛮七首”;属五代词的则更仅“后唐庄宗时望江南一首、同类辞二首,后晋高祖时望江南一首,后晋出帝时望江南二首”[3]243,足见敦煌曲子词以初唐、盛唐词居多。

2.敦煌词之内容与传播群体。关于敦煌词之内容,经任先生考订,大概有“疾苦、怨思、别离、旅客、感慨、隐逸、爱情、伎情、闲情、志愿、豪侠、勇武、颂扬、医、道、佛、人生、劝学、劝孝、杂俎”[3]26720大类,题材庞杂繁芜,其作者“散在社会之多方面”。观敦煌词之内容,其得以传播与传抄后世于河西地区并非偶然,如写本之中的《菩萨蛮》一篇“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效节望龙庭,麟台早有名。只恨隔蕃部,情恳难申吐。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4]3。又如《望江南》之“敦煌郡。四面六蕃围。生灵苦屈青天见。数年路隔失朝仪。目断望龙墀”[4]14。此类或激昂慷慨,或豪迈悲凉的词在情感上更能被特定历史、地理时空下的河西军民选择与接受。而敦煌词里自中原传播而来的,如“良人去住边庭”[5]23、“良人住边夷,三载长征”[5]24,则明显带有闺怨色彩。这类中原词传播到河西经由何人虽然无考,但大致或随新戍兵丁、或随充戍之伎工奴婢而来,最终成为河西地区戍边将士中传唱之音而保留下来。其他如医、佛、道题材往往为相关人士传抄、讲学之用[5]24。总而言之,敦煌词其内容之俚俗庞杂,创作者又“散在社会之多方面”,足见敦煌词之传播、流布亦散在社会多方面,正如任二北先生所赞“敦煌曲富于社会之实际性”[3]274。

晚唐、五代词与敦煌词相比较,任二北先生有言“而尊前花间则名副其实,为有闲阶级,于尊前花间,陶冶享乐之文艺而已”[3]274。任先生的这个论断,既指出了五代词的内容“陶冶享乐之文艺”,又点明了其传播群体,所谓“有闲阶级”。既然上述篇幅论证了以敦煌词为代表的唐词传播、流布之广泛,那么何以到了晚唐、五代时期,词竟成了“有闲阶级”之专属呢?

二、晚唐、五代词的传播:大变乱背景下的由下及上

1.“诗衰词兴”之格局初显。中晚唐至五代时,诗衰词兴这一文学表现形式上的巨大变化在宋代就有学者注意,宋代王灼称其“唐末五代,文章之陋极矣,独乐章可喜,虽乏高韵,而一种奇巧,各自立格,不相沿袭”[6]59。陆游认为,“诗至晚唐五季,气格卑陋,千家一律。而长短句独精巧高丽,后世莫及”。明代王世贞亦说,“五代文运萎敝,他无可称,独所作小词浓艳隐秀”。汤显祖更盛赞五代词是“不独苏黄秦柳之开山,即宣和、绍兴之盛,皆兆于此矣”[2]26。王国维亦评道:“诗至唐中叶以后,殆为羔雁之具矣。故五代、北宋之诗,佳者绝少,而词则为极盛时代。”[1]22诗经过初唐、盛唐的大盛,大诗人辈出,到唐末已是千篇一律,自然难以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诗的式微固然伴随的是词之兴起,但若将诗词兴替的原因仅归结于这两种文学形式本身之优劣高下,研究视野恐是过于狭隘了。这种看似文学形式上的嬗变,应是晚唐到五代的社会变迁在社会意识上的反映。

2.词兴的社会背景:晚唐五代之动乱。中晚唐以前的唐代社会,是一个氏族政治主导下的稳定社会,下层民众得以跻身上层社会的合法途径基本只有科举一条。而仕途拥挤,且唐代进士取士额极少。安史之乱、黄巢之乱与藩镇战争完全颠覆了这种稳定的社会秩序,正如诗人韦庄所叹“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7]695。晚唐的节镇,大多为军功出身的行伍之人,而各方节度使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网罗人才不拘一格,社会动荡打破了原有秩序,社会底层纷纷跻身名流,而公卿子孙沦落闾巷。第一位伟大的词家,晚唐温庭筠的一生际遇正好为此作了诠释。

3.词的由俗入雅:向上传播的开始。词的由俗入雅,由下及上这一传播过程,开创者当是晚唐的温庭筠。温庭筠本是唐朝宰相之后,家道中落,门第寒微,科举受挫,仕途不如意,常出入青楼楚馆,深受社会最底层俚俗之乐与民间词曲影响,故而温庭筠能以当时一般俚俗作者所不及的文采与智识加以发挥,所作的词也就不单能为广大市民阶层所喜爱,俗雅共赏,其传播之广,连上流社会的宰相令狐绹、宣宗皇帝也十分喜爱[4]75。王国维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1]5,是究其神韵而言,而从创作主体来看,从温庭筠以后,君主、士大夫阶层真正成为了词创作和传播的主流人群应是不错的。

三、五代词传播的上层化及其原因

1.囿于贵族圈子里的创作与传播。如前述,词在中晚唐以前是俚俗文学,传唱仅限于民间,至于中唐文人词者,也仅张志和、刘禹锡、白居易、韦应物等,词作亦不多。而温庭筠之后文人词家迭出,词终于传布于文人之流、宫廷之间。

从创作群体来看,五代传世的词大多收录在《花间集》《尊前集》二本集子里,二集中五代词家二十五人,除李存勖、李璟、李煜外,基本上都是官宦词家[2]26。具体而言,《花间集》收录的词家主要是前蜀后主王衍、后蜀后主孟昶两位国君身边的一批宫廷御用文人。而《尊前集》有三人无考,但其中显然官员无疑;其外则有三家君王,除了后唐李存勖,又都是西蜀与江南词家。庾传素、欧阳彬是前、后蜀显宦;南唐君主李璟、李煜父子,成彦雄为南唐进士。而南唐词的创作队伍以二主一相为代表[8]175,那么整个五代时期的词以君臣为创作主体,以宫廷为传播中心的特点也就很明显了。

2.词上层化之社会因素。原本来自民间的词,五代时期在民间的流传几近于销声匿迹,而被广泛创作、传唱于各个割据政权的宫廷与教坊之间的上层社会,亦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

其一,民间受众群体彻底的瓦解,应该说这是词的创作与传播在民间没落的主要原因。宋人陈师锡在为《新五代史》作的序里描述五代时期各割据政权“刑戮相高,兵革不休,夷灭构祸,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生民膏血涂草野,骸骼暴原隰”[9]。朝廷“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般换代易姓,乱臣贼子已经让人民无所适从,也就没了唐代敦煌曲子词中那种“为国竭尽忠,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10]68的豪迈陈情。而“生民膏血涂草野,骸骼暴原隰”,城市成了军事堡垒,原野成为杀戮场。词文学在民间的主要创作与接受者———市民阶层辗转于沟壑,罹难于兵火,小民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家业、性命尚且难保,就更遑论文学、艺术创作了。

其二,宫廷生活的相对安逸,弑戮频仍、富贵无常的现实让统治者寄情声色,是词得以在宫廷大行其道的客观因素。五代时期的君主,词家众多,如后唐庄宗、前蜀后主王衍、唐中主、唐后主、蜀后主孟昶。庄宗取河北、灭后梁、收蜀地,几乎统一半个中国,志得意满,纵情声色,豢养敬新磨、郭从谦一干伶人以唱作附和,俨然一乐曲家,据说“《如梦令》就是他自己制的曲调,而为后人所沿用”[2]27。再如南唐中主李璟,在位前期颇欲振作,无奈后周强大的军事进攻击碎了他的中兴之志,惟每日与冯延巳等唱作附和而已。拓土之艰、统一无望的残酷现实境况,是很容易终让中才之主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庄宗算是五代前期大有为之君,李璟亦有中兴之志,二者尚且如此,更不必说王衍、孟昶、李煜之流。

最后一个原因,《十国春秋》曾载前蜀后主王衍“凡有所著,蜀人皆传颂焉”[11]531。可见五代词之传播虽然以宫廷为中心,但影响也是遍及民间的,即使这种传播也因为割据纷争的时代局限而在影响范围上大打折扣。且这一时期民间作品之创作与传播情况也湮灭无闻,民间词作估计也无从为宫廷创作群体所接受。至于原因,大概如王国维评价李煜所言“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1]5。以前后蜀和南唐几位君主为中心的西蜀、江南词创作主体是不识稼穑、贪图享乐的寄生阶层中又最无视民间疾苦、最昏聩无能的一群,其创作素材既然不能汲取民间之养分,那么创作内容局限于“有闲阶级”狭隘的“陶冶享乐之文艺”,与民间难以产生什么积极的交流、影响,也就不难理解了。

网络热词传播 篇7

网络对音乐传播的积极作用

进入21世纪, 网络几乎囊括了音乐的所有传播方式。在网络上:有专门的音乐讲座视频, 使那种面对面的原始传播方式有了新的突破;有各种各样的音乐会、演唱会视频, 人们不用再买票去剧院, 坐在家里就可以欣赏到;有各种各样的网站给你提供音乐下载;有网络电视、网络电台、网上直播, 给你提供全方位的音乐服务。

1. 网络改变了音乐的产生方式, 解放了音乐创作者

在唱片的时代, 音乐产品的诞生, 要经过创作、排演、灌制、宣传、发行的漫长过程, 而其中技术专业的含量很高, 除了付出昂贵的资金, 同时还需要一大批从业人员为之付出劳动。在网络化的今天, 你可以用网络共享的音源软件和MIDI技术组建成一支庞大的乐队, 可以通过个人网页来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 可以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或个人资料库里了解你想知道的各种音乐知识, 并借鉴和运用他们, 可以通过电脑合成技术来制作自己独特的音色, 这些无疑是对传统音乐观念的一个挑战。网络在改变音乐产生方式的同时, 也把你从和声、旋律和节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让你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开创未知的音乐世界。

在不断发展的音乐网络传播中。创作者只要将创作好的音乐作品推上网络, 音乐的传播和交流活动就已经开始了。在这种独特的音乐网络传播中, 创作者与创作者之间、创作者与音乐接受者之间、音乐接受者与音乐接受者之间可以就作品的多种形态进行直接的、及时的和全面的艺术、技术交流。音乐创作者不必担心演奏技术上的困难, 也不必担心完成创作后发行时在机遇、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遇到的困难, 网络可以随心所欲的为你进行全球性的音乐传播。

2. 网络使音乐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

网络传播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也给音乐传播史带来了一次革命。就音乐传播的现代方式来看, 网络传播方式有着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优势在与远程性、交互性、开放性, 真正给音乐传播带来的革新就应该从网络的这些特征出发。

(1) 广泛性与无限性

网络世界是一个没有国家、民族, 没有太多约束和限制的自由世界, 是一个真正民主和平等的世界。我们都知道传统音乐的制作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当你创作好之后, 能不能得到一个公司的包装也要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而这一切在网络中都得到了改变, 无论你属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 无论你的外貌如何, 无论你的身份地位如何, 都可以参与到网络音乐的策划中来, 唯一的条件是最基本的硬件设施、上网技术和你个人的才能。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网络音乐传播的门槛, 使更多的音乐作品、音乐人才有了展现的机会。网络的容量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网络环境的时间和空间具有无限扩充性和多样性。网络时间处于无始无终状态, 用户实时交互, 网民时时在线, 信息无时不在, 始终处于全天候运行状态。这就使音乐传播具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性。

(2) 双向互动性

网络具有双向甚至多向交流的功能, 使人类的交流方式获得一次重大的变革, 使传统的定时单向传播转变为立体式发布、即时双向互动传播。在网络音乐出现之前, 我们除了自己购买磁带、CD等欣赏方式外, 还可以通过电台、电视欣赏到我们喜欢的音乐。可是电台和电视音乐的选择性很窄, 不能自己随意选择, 而且与音乐互动的过程也很复杂。而网络音乐带给我们的是优越的自主选择性和即时性, 我们可以在网上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 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回应。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自己创作的音乐或演唱的歌曲放到网上, 凭借网络的交流平台将自己的作品推广出去, 及时得到的大家的评论或认可。

3. 网络音乐的发展推动了音乐的传播

21世纪初, 一批网络歌手开始在我国出现, 将音乐的传播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在网络上走红而成为知名歌手的, 除了与《老鼠爱大米》相关的杨臣刚和香香, 还有之前的雪村, 后来的庞龙、东来东往等。

网络音乐是音乐的一种网络传播形式, 它的迅速崛起, 已经成为音乐圈内的热门话题。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向网民提供音乐下载与视听服务 (尤其是彩铃、手机铃声下载的出现, 为音乐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彩铃和手机铃声下载无疑使网络音乐的传播达到了“街知巷闻”的局面) 。网络一时间成为人们的音乐天堂。网络音乐不仅成了最热门的网络娱乐方式之一, 也受到了音乐界和文化界的重视。网络音乐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音乐的传播也将随网络音乐的发展演变出更多的方式, 变的越来越广泛。

网络对音乐传播潜存的种种忧患

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交流平台, 包含有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传播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是在这个大背景的背后, 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成为潜存的种种忧患。

1.单从网络本身而言, 就存在着以下几种:

(1) 浏览成本太高:

首先必须有电脑, 而且需要联网, 更不用说什么电费之类的了。虽然现在有很多网吧, 但网吧几乎成了游戏爱好者的聚集地, 没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2) 不健康的内容太多:

网络包含的信息资源丰富, 很多人就利用网络来宣传暴力、色情。虽然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来屏蔽那些不健康的内容, 但是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杜绝。

(3) 垃圾东西太多:

在网上, 寻找有用信息有时候比浏览信息所用的时间都多, 尽管有搜索引擎, 但是网站做的太过复杂。即使知道了哪个网站, 也无法尽快查到信息。网页上的广告也太多, 一个有用的页面几乎有更多的广告在跳动着。

2.商业角度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现在这个什么都讲效益的社会, 既然有钱赚, 那么大家就会纷纷向这个方向靠拢, 混乱和不规范就会出现。其中有两个方面表现的特别突出:

(1) 质量问题

网络歌曲只是歌手们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感情创作演唱的歌曲, 是个人情绪的宣泄, 自然不如唱片公司经过精心挑选歌词、曲谱、精心包装歌手等制作出来的歌曲精致。同时, 一些网络歌手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 难免会用一些黑色、灰色甚至黄色的歌词来表现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和反叛。质量问题成为首要问题。在加上网上娱乐休闲活动越来越受更多网民的欢迎, 尤其是在线音乐和在线影视, 在商业因素的日益影响下, 网络音乐能否保持不带功利的特点也令人怀疑。

(2) 版权问题

近几年来, 因网络而起的音乐版权官司日益增多, 原创性的网络音乐也不例外。像《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等网络歌曲都曾陷入版权纠纷。现如今国家对网络音乐的相关法规还不完善, 因此, 网络音乐的创作者和歌手都应该重视自己的网络版权。网络是大家的一个交流平台, 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来维护好。

结语

在我看来, 网络对音乐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 而这种影响和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不容易分割开来, 只能全面的来进行分析。音乐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 一项一项的传播媒介添加进来。发展到今天, 迎来了21世纪的音乐网络传播时代。新时代, 是一个音乐语言多元化的时代, 是一个旋律构思五彩缤纷的时代, 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在新时代, 网络将进一步完善, 将进一步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音乐的网络传播将在新一轮的岁月流动中, 向我们展示它惊人的成就和迷人的色彩。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

[2]张海鹰.《传播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匡文波.《网络传播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4]曾田力.《中国音乐传播论坛 (第一辑)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年

[5]赵士林, 彭红.《网络传播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年

[6]匡文波.《网络传播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网络热词传播 篇8

目前, 网络群体事件的界定纷繁杂多、褒贬不一, 部分学者对于网络群体事件的内涵存在误解或过度解读, 主要表现在理解的泛化和定义的贬化。所谓理解的泛化, 是指泛泛将其理解为任何与网络相关的聚众行为。网络群体事件可分为两类, 一是停留在网络舆论层面的“网上群体事件”, 一是由网上舆论引发网下现实行为的“网上与网下并存的群体事件”, 两者在性质上存在明显的区别。所谓定义的贬化, 是指其定义带有明显的贬义感情色彩。网络群体事件并不等同于群体暴力, 它也具有正面效应, 特别是在对公权力的监督方面, 如南京天价烟局长事件, 就彰显了网络群体事件的正面能量[1]。

结合学者们的研究, 笔者认为, 网络群体事件的内涵包含以下方面:首先, 事件中的民众是有着共同或相近利益的群体;其次, 事件是通过网络而形成舆论热潮;再次, 事件的发端既可以是网络也可以是现实生活;最后, 事件必定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综上, 网络群体事件为:有着共同或相近利益的民众, 通过网络的形式对发端于网络或现实的某一现象或事件进行议论并形成舆论热潮甚至引发现实行动, 且对社会造成一定影响的集群行为。

二、网络群体事件的传播特性

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是传播过程模式中的经典, 为人们研究事件的传播特性提供了出发点。结合传播的主客体关系, 5W模式中的传播者、传播对象属于事件传播的主体, 传播信息、传播方式属于事件传播的客体, 因而可从以下方面对网络群体事件的传播特性进行分析。

(一) 传播主体分析

在网络群体事件中, 由于网络自身的特性, 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皆为网民, 因而对传播主体的分析即对网民的分析。

1.传受结合的双重角色。网络让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日益模糊。在网络群体事件中, 网民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可对信息进行再传播, 因而网民集受众 (传播对象) 与传播者于一体。传播主体的传受结合, 使得信息更加便于反馈、传播, 从而促进网络群体事件的扩散。

2.集体无意识与群体极化。1895年,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发现了集体无意识现象, 盲从性是其显著表现之一。在网络群体事件中, 网民盲目的跟帖, 不仅会加剧舆论甚至可能会导致网络谣言、虚假事件, 如2009年九江女生内脏被挖网络谣言的散布, 就是大众盲目跟风的典型事件[2]。受集体无意识和沉默螺旋等机制的影响, 个人往往会屈从于群体大多数, 导致群体决策向某一极端倾斜, 即群体极化。集体无意识与群体极化两者在本质上相似, 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 传播客体分析

在网络群体事件中, 传播方式主要是指各种网络渠道或平台, 如网络论坛、微博等。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虚拟性等特点, 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网络信息的传播特点, 两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

1.网络信息的可视性与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在网络群体事件中, 网络自身的特性决定了网络信息有着不同于一般群体事件信息的特性, 其中最为直观、明显的就是网络信息的可视性。在网络群体事件中, 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传播形式的运用, 使得信息更加直观、形象, 更具易接受性和易传播性, 进而促进事件的扩散, 例如华南虎事件等。

2.网络渠道的多样化与信息传播的迅捷化。在网络群体事件中, 由于网络传播渠道日益多种多样, 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实时化、迅捷化, 从台式电脑到平板电脑、手机等, 从论坛、博客到QQ、微博等, 网络信息传播日益突破时空限制, 这也调动了网民参与舆论的热情, 催生了网络群体事件。

3.网络平台的匿名性与信息传播的变异性。网络既是开放的平台, 也是匿名的平台, 任何人都可以在不暴露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进行信息的发布、转载甚至再处理, 致使信息来源不明且容易变异, 即信息的缺失或失真, 特别是有些人会借此肆意制造谣言、传播虚假消息来误导民众, 致使人心不稳、社会紊乱, 例如最毒后妈事件等。

(三) 传播效果分析

在5W模式中, 传播效果是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方式、传播对象四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也是对前四者的信息反馈。

1.蝴蝶效应与泡沫化效应。蝴蝶效应, 简而言之即微小的机制引发巨大的变动。许多网络群体事件最初都是由一段文字、一张图片等简单的信息而引发, 通过层层扩散, 进而在传播规模、传播效果上达到质的飞跃。网络群体事件的蝴蝶效应, 突出表现在事件的瞬间爆发性, 与此相对应, 也会迅速走向衰退, 即“泡沫化”效应, 如我爸是李刚事件, 初期在极短时间内出现大幅阶跃呈现瞬间爆发性, 随后几天迅速衰退到最低值[3]。

2.网上与网下虚实交互。虽然网络群体事件基于网络, 但越来越多的事件呈现了网上与网下联动的趋势, 如2007年厦门PX项目事件, 先是在网上形成舆论热潮, 进而在网下引发上千厦门市民上街“散步”的集体行动。网上动员与网下活动的结合、虚拟与现实的交织, 让网络言论转化为现实力量, 也让网络群体事件的影响力愈发强大。

只有正确认识网络群体事件的内涵和传播特性, 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应对网络群体事件, 才能促进网络和现实社会的和谐。

摘要:文章在对网络群体事件的内涵进行解读的提前下, 基于5W传播模式并结合传播的主客体关系, 从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效果三个方面对网络群体事件的传播特性进行综合分析, 以期对网络群体事件的传播过程和传播特性有更加合理、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网络群体事件,5W传播模式,传播特性

参考文献

[1]赵继娣.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网络化[J].探索与争鸣, 2012 (10) .

[2]吕德生, 梁冰.网络舆论特点及其引导方案[J].云南社会科学, 2010 (6) .

金融信息网络传播研究 篇9

关键词:金融信息;网络舆情;应对

一、引言

随着web2.0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传媒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网络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介质和手段,给社会带来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网络传播正在以锐不可当的趋势,迅速地渗透到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诸多领域,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作为信息产业的金融业,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其提供了一个更加巨大的舞台,同时也给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使人们之间的联系通过网络越来越紧密,使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快捷。信息的传播通过网络像原子弹爆炸似的迅速而又广泛地扩散,然而由于网络民主不健全、非正式化,隐匿性使得网民不用承担责任,发布和传播不实信息,造谣诽谤,甚至蓄意捏造歪曲事实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了使金融业有个健康的运作环境,维护金融稳定,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树立品牌形象,需要对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传播进行监测预警,引导其向正确、有利于行业更好发展的方向传播。

二、金融信息网络传播

(一)金融信息的传播内容及传播方式

金融信息的传播主要包括金融组织信息的和金融业务信息的传播。为了能够塑造金融组织的形象,提高金融组织的信誉,更好地树立金融组织的品牌,因此需要对金融组织的信息进行广泛、有力度的推广。当然对金融组织信息的传播是为了推出金融产品和提供金融服务,只有让人们对金融组织有一定的了解和信任,然后才能够让消费者认识和运用金融产品、接受金融服务,从而发展金融,推动经济,达到金融组织和消费者的共赢。

金融信息主要是通过报纸、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媒体进行传播,金融企业为了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位置,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加大了金融信息的宣传力度,可谓是手段丰富花样百出,使得金融广告和营销活动弥漫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网络信息传播特点

网络信息传播是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同时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的。与传统金融信息传播相比,金融信息网络传播的特点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影响力及传播的隐匿性四个方面:

传播方式:传播方式多、途径广。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借助网络新闻网站、微博、博客、BBS等方式对信息进行传播。人们只要拥有一个网络终端就可以参与到网络信息传播中来。传播速度: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基于网络的数字化特性,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和广泛性。信息一经产生发布,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渗透网络,并能够以几何级数扩散到网络的各个节点中。

传播影响力:网络信息的影响力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即全球性。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地域和时空局限,信息的影响力可遍及世界的任何角落;

传播隐匿性: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信息发布者不会轻易暴露、不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了可能。

(三)金融信息网络传播过程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而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网络舆论是舆论在网络中的反映和表现,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舆情的聚集,可以向网络舆论进行转化,形成良性或不良舆论。

网络舆情的传播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八步:①平面媒体的采访与报道;②网络媒体转载;③网友留言或在论坛发帖;④形成民意体验;⑤概念化的网络舆论;⑥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互动作用;⑦具体化的网络舆论(提升观点化的民意);⑧影响政府决策。本文将金融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过程描述如下:

(1)信息的产生:金融组织发布企业信息、某些突发事件或金融问题的发生。有网民将该信息传到网络中或者经媒体、网站论坛报道后,引起网民的关注。

(2)信息的传播与加工:网民从各个角度对该信息进行挖掘、讨论、评述,形成一系列新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播。信息在互联网中进行传播时,信息与用户即网民之间的互动传播如图一所示。

(3)信息集的产生:网络舆情的产生。各种影响因素如意见领袖、传统媒体、网络媒体、金融组织的介入促使信息经过(1)(2)两个步骤形成人们对该事件不同认知、态度、倾向的意见的集合。

(4)网络舆论的形成:网络舆情经过分化、集合形成具体化的网络舆论。

(5)影响金融组织:正面的舆论使金融机构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的美誉度、金融业务得以推广,进而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然而不良舆论会使金融机构的形象倒塌,使其面临网络舆论的压力,在品牌危机的情况下,有可能一蹶不振,退出金融业的舞台。

金融信息的网络传播过程如图二所示。

三、不良金融信息网络传播的管理

网络舆论对金融信息传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金融机构应做好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建立风险预警及危机应急预案管理机制,及时应对处置危机事件。

针对网络上传播的不良信息,金融企业要迅速介入,坚持诚实透明的理念,及时进行信息公开,让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真相,强化网上正面宣传,驳斥各类不实传言,以遏制虚假金融信息的进一步传播,消除不良影响。为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金融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成立专门的监测部门。金融机构通过主动搜索和本企业或业务相关的关键词,来掌握金融信息传播的情况,形成对金融信息的主动跟踪。要能够在第一时间觉察到虚假金融信息、造谣事件等不良信息的存在,以便能够迅速对危机事件做好应对准备。

(2)成立网络媒体编辑室。组成发言人团队,在官方网站、新闻网站、微博、论坛等平台上进行金融信息的即时发布、推广;组成网络评论员团队,参与到网民对信息的讨论、交流过程,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把握网民心理,利用各种流行的网络传播手段,运用网民熟悉的语言和方式,通过大量有理有据客观的信息,有组织有规模地去纠正引导舆情向有利于金融机构的方向发展。

(3)处理好跟传统媒体的关系,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利用权威媒体的公信力,即时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减少谣言和猜测,避免出现不良舆情。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

[2]赵瑞华. 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功能研究.广州: 暨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5.

[3]陈万怀. 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机制及控制分析[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23(3): 33-36.

网络热词传播 篇10

一、微博的传播特性

微博作为网络传播中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与前几年如火如荼发展的博客有许多相似点。“微博,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 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 并实现即时分享。”[2]同样作为WEB2.0时代的产物, 微博相较于博客而言又有许多新的特性。

(一) 迷你性

作为即时化的传播工具, 微博具有迷你性, 有人将微博的这种迷你性形象地称为网络时代的俳句。大多数微博网站的发言窗口是限制在140字以内的, 因为有了140字的限制, 像五言七言一样, 在限制中创造了可能。微博的迷你性使“微传播”的传播过程变得更加便捷和即时。

传播效率的提升也更容易吸纳更多参与者参与到“微传播”。人们在闲暇时间即可随时参与微博的信息发布、评论或情感发泄, 把“零碎”变得有价值, 把“无聊”变成充实。与博客相比, 这种短消息的形式更有利于网络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二) 即时性

微博的迷你性又使其传播带有明显的即时性。这种即时性不同于博客的写作, 不需要长时间的酝酿, 可以是你不经意间的一个想法或者当下正发生在你身边的小事, 恰如新浪微博的口号是“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这种即时性使得微传播的传播周期大大缩短, 拉近了传受二者之间的距离, 减少了传统传播方式中由于传播过程漫长而造成的传播障碍。

微博的时效性使其对敏感事件、突发事件的反应更加迅速, 使信息的传播在短时间内的传播范围变得更广, 确保了传播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的传播效果。许多社会乱象和违法乱纪的行为借助微博即时性这一优势得以迅速传播, 甚至引起轩然大波。

(三) 互动性

微博传播的互动性即传受两者的参与互动, 在微博中通过跟随、回复、打招呼等方式, 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为传受的关系。微博传播的迷你性和即时性使得“微传播”中传受二者的良性互动成为了可能。

在微博中通过“转发”“评论”“回复”“关注”这些互动设置, 一条微博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可以由一个人传播迅速扩散到其他个体或群体, 传播更加直接、互动性强。同时, 通过转发和评论的次数, 也可以清晰地了解受众对每一条消息的反馈以及受众的“关切”和“兴趣点”在哪里,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许多电视节目在播出的同时通过微博的形式与网友互动, 拓展了传统媒体的新空间。“微传播”中受众的互动与反馈相对于其他传统传播方式都要有效和即时的多。

(四) 平民化

从电视选秀节目的草根明星到近几年的平民化电视剧, 越来越凸显平民化的倾向。微博也毫不例外, 微博之所以在WEB2.0时代迅速“蹿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平民化倾向。微博传播的平民化特性或者说草根化, 指微博是以广大平民为主体的交流互动平台。在这里, “微传播”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微传播”中, 意见领袖的门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 在这里每一个平民都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 微博的诞生迎合了大众的平民化诉求。

微传播中平民化诉求更表现在话语权正在向平民倾斜。微博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 而单个个体组合的力量是强大的, 很多情况下这些个体可以用一个声音讲话, 通过微博传播的“接力赛”可以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二、微博传播的社会功能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 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 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3]

(一) 政治功能

政治民主化的推进使得政治日益生活化, 作为网络传播时代的新势力, 微博传播的政治功能使普通民众与政治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两会期间, 许多微博网站都开设了“微博看两会”的专门网页。人大代表通过微博直播两会的进展情况, 在微博上与网民进行交流。而网民们又将个人的想法或意见通过微博反馈给人大代表。代表们又可以将收集到的网民的反馈整理后提交议案, 这样代表与网民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网民们也间接地行使了自己参政议政的权利。

微博的舆论监督作用不容小觑。通过微博传播对丑恶事件进行揭露、曝光, 从而规范政府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行为。通过微博这个互动平台, 政府部门将更加乐于和善于倾听民声。

(二) 经济功能

传播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同时也是一股具有极大潜力的经济力量。微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营销模式即“微博营销”, 它是通过微博平台为商家、个人等创造价值而执行的一种营销方式。微博庞大的使用人群, 使企业扩大了与客户之间的互动范围, 同时该营销方式注重价值的传递、内容的互动、系统的布局、准确的定位, 使得其营销效果尤为显著。

微博营销, 使以往企业与消费者单一的买卖关系发生了变化, 为企业与消费者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提供了机会。而企业与消费者通过微博建立的这种关系随时可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顾客和经济效益。

(三) 文化功能

我们常将“传播工具”看作是“文化工具”, 这是因为传播与文化如影相随, 相辅相成, 不可分离。

微博的传播特性使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更加便捷。通过零散化的知识传播, 使受众逐渐形成知识积累, 在点滴的积累过程中获益。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 这种零散连续的接受方式也不失为知识积累的有效途径。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科学知识通过微博传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微博作为一个多元化的传播平台, 在文化的选择上也更加包容, 同时也成为网络文化滋生的又一片沃土。

三、“微传播”面临的问题

从微博诞生之初起诸如信息失实、监管不当等问题便接踵而至, 这些都制约着微博传播的效果和健康发展。

(一) 信息失实与话语权滥用

2010年底, 新浪微博上“金庸去世”假新闻的传播备受关注。这则假消息在微博传播的接力赛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后经多方辟谣, 证实此则微博为假消息, 此事才渐渐平息下来。

微博假消息的传播一方面与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及发展水平有关, 另一方面, 微博的诸多传播特性容易导致传播的信息失实, 话语权滥用等问题。由于微博的低准入门槛以及即时性、碎片化等特性, 使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缺少把关人, 制造谣言变得轻而易举。任何人都有发布信息的渠道, 任何人也都有发布虚假消息的可能。此事件不只是微博传播的个例, 微博传播谣言与辟谣的战争仍将继续。

(二) 信息的“去深度化”

微博诸多的传播特性使传播更加便捷的同时也导致了信息传播的“去深度化”。微博不像报纸、博客等传播形式可以将话题和内容展开阐述, 进行论证。微博140字发言字数的限制,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微博对其传播内容的深层探究。

微博传播一般不会对其传播内容作深度论证和探讨, 也不会深入挖掘传播信息的内在价值, 信息深度和内在价值往往被忽视。很多时候网友对他人所传播的信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其深层价值却在流失。

时至今日, 网络传播事业的发展仍方兴未艾, 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特性和传播价值带领我们进入“微传播”时代的同时, 我们更要认真审视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 需要普通大众、媒体和政府部门三方的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微博这个新生事物沿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行, 才能正确认识到微博对于未来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

摘要: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 是微博发展风起云涌的一年, 随着Twitter在全球的风靡, 中国也迎来了微博发展的高峰期。微博的诞生, 使网络传播的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化, 网络传播进入了“微传播”时代。微博在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信息失实、话语权滥用以及监管不当等新问题, 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和对待。

关键词:微博,传播,微传播,互动,守门人

参考文献

[1]微博用户超5亿国内服务器逼近饱和[N].深圳晚报, 2013-06-17

[2]百度百科.微博.[O 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567099/11036874.htm

上一篇:变频器应用于微机下一篇:创业公司面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