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谣言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网络传播谣言范文

魏涛:政府公共关系传播策略(网络谣言治理方向)

魏涛:网络谣言与政治安全应对

造谣,虽说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绝对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个人复仇、群体斗争或两国交战的必备利器。造谣以其"源头难控","效果明显",又"不伤肉身"的独特优势,从军事到政治,从官方到民间,从学术到市井,无所不用。而造谣者也深禀祖上之教诲:君子动口不动手。

如今,网络交错,信息泛滥,造谣手法多、影响广、火力大、伤害深,更是盛况空前,令受害者心悸不止。尤其在社会性话题上,由于政府诚信缺失,民众的对立化情绪严重,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谣言一旦发生,传播速率颇为惊人。

谣言因何兴起?

单从政府的立场来说,无论民生、经济还是外事交往,但凡处理公共事务,很难说完全不损害某一方的利益:推广公交先行,必然伤及自驾车者的利益;实施限价诊疗,自然伤及医院的利益;治理市容市貌,必然伤及小摊贩的利益;打压房价,必然伤及地方政府的利益。这些矛盾的双方,不仅没有刑事案件那样明显的善恶伦理界定,而且极具普遍性,让管理者始终陷于两难之中。

假设大家把所有的社会管理中"不合意"都化作仇视情绪,它很快就会被煽风点火,瞬间燎原。

既然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那么人民之间有了利益分歧,究竟该怎样调解?魏涛曾见身边不少"明智的"上任领导暗示下级:保身胜于一切;也听闻身边有百姓口头相告:别信政府,找记者,发帖子!看来,官有保身之策,民有叫骂之门,无意中,双方都亵渎了神圣的法律。紧接着,这些源自基层执法不当或政府干部腐败引发的社会不满情绪,被百姓夸张化、扭曲化,杜撰发展成为新的"文学体",而阅读“告状帖”、“申冤帖”、"发泄帖",快速培养起大众另类的文学审美情趣,成为必要的精神食粮。

谣言,相继诞生了。

造谣带来的连锁反应,呈几何式扩散,且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多次变异、屏蔽、扩大、消解,周期越长越不可控,社会影响越恶劣。假盐荒、假地震、假爆炸、假食品投毒事件,都让地方政府措手不及,无以

应对。经验告诉我们:当民众发现自己上了造谣者的当之后,怒气冲天所指向的,往往不是造谣者。

造谣的四种动机

造谣这种事情,动机并不复杂,不管“一拍即成”还是“精心设计”,不外乎几种幕后力量的差使。参考目前开展的公益营销、商业伦理等研究项目的有关数据(注:公益营销和商业伦理是魏涛主要的研究领域之一),现将造谣动机归纳为四个类别: 1.受人指使:

出于疆土、贸易、外交立场等原因,如今海内外各种反华势力复燃,在中国政府物价、住房、就业、环境问题惹得百姓怨声载道之际,制造谣言就如同扔几颗核弹,必能立竿见影,获得奇效。于是,国内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陆续被反华势力收买,成为造谣的机器,在网上网下一展才华。这种有着幕后经济支持和策略指导的谣言,阴谋性极强,隐患巨大,其造谣者也被有良知的中华儿女尊成为"败类"。

2.哗众取宠:

网络是造就草根明星的大舞台。近些年,随着道德伦理观念发生逆转,因造假而走红者大量涌现。此辈特征是,以哗众取宠获得网友的关注。譬如,编造某恶性事件的“内幕”、爆料某落马官员的若干资产和情妇“黑幕”,多数是无中生有,乱点鸳鸯,只为迎合大众口味,乐此不疲。网友越是好奇,造谣者越是兴奋,殊不知,一言一行,为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埋下伏笔。

3.经营所需:

新闻媒体为了获取更大的发行量和收视率,经营性网站为了获得更多的浏览量,都会放弃本分,利用夸张、扭曲等形式策划新闻,迎合大众胃口,造成新闻的严重失实。目前中国所有的新闻媒体都接受政府管理(网络除外),被授权进行舆论监督,那么,倘若媒体新闻造假且被公众戳穿,政府立刻会被卷入其中,公信力骤减。

4.蓄意报复:

这是最常见的造谣动机之一。造谣者处于泄愤或复仇的目的,可能将谣言指向特定的人或事,也可能毫无保留地任意编造,其终极目的就是:解恨。此举,多会伤及无辜。

最常见的八类造谣手法

1.“断章取义”法:常以某公开发表的文章或某采访材料为标本,故意断章,曲解原意,攻击指向明确。

2.“以偏概全”法:常以社会关注的事件为标本,不加考证,将事件中某一家之言(常常是消极论点,有些媒体也惯用此术)断定为事件实质,大肆传播,误导观众。

3.“移花接木”法:常以照片或视频为标本,利用软件处理加工,制造假象,杜撰内涵,蒙蔽大众。

4.“指鹿为马”法:常以百姓不知情(或难以了解,譬如科技、经济领域某些计算方法)的事物为标本,肆意造作,搬弄是非。

5.“夸大其词”法:常以已经发生的负面事件、消息为标本,添油加醋,刻意恶化,煽动仇视情绪。

6.“空穴来风”法:常以敏感话题为标本,纯粹虚构。

7.“等量齐观”法:常以中西文化体制话题为标本,将不同社会背景下发生的现象混为一谈,这类造谣者一般具备高级思辨和语言能力,以便于攻击某一方。

8.“被动误解”法:此类谣言的发起,并非蓄意,而是受限于个人理解水平且受他人煽动,主观上不能独立(情况也较普遍)。

造谣与辟谣:中国人民都需要

谣言的危害不言而喻,但今天魏涛却要从另一种角度,为大家分析一下它的益处所在:造谣和辟谣的反复交战的过程中,让中国人逐渐学会了独立思考,培养独立人格。同时,魏涛也斗胆这样做一下定义:可能每个中国公民都是社会性谣言的受益者,因为,它间接地整顿了社会秩序,也改善了社会公平。媒体不能监督的,造谣者能监督;体系不能

推进的,谣言能推进;计划不能突破的,造谣能攻破。所以,科学地看待谣言,塞翁失马,焉之祸福?从长期的、辩证的角度来看,谣言的益处有三点:

1.警示反思:

没有切肤之痛时,所谓的“反思”仅仅停留在思想理论层面。历代领导集体屡次重申“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但仍有地方官员不以为然,从不反思自身作为之优劣,依然我行我素。此时,谣言如同一声惊雷,中伤了某些利益个人或群体之时,也惊醒了同僚们沉睡已久的缠绵的美梦。谣言爆发,必然对行政管理中某些旧观念、陋习俗产生震慑,进而有所收敛。

2.消解矛盾:

过去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里,政府对于百姓提出的质问很少去做太多的深入的澄清,这是一直以来的惯例。正常质疑方式和抱怨受理渠道遇阻,百姓们则更乐意求助媒体解决,甚至利用网络传谣进行泄愤。试想,如果连造谣的渠道都堵死了,连用口头上的泄愤都不允许了,那么后果会怎样?可想而之。谣言一旦影响大了,造谣者暗自高兴的同时也会暗自心虚。时间一长,加之政府主动回应,积怨便消退。

3.揭发腐败:

谣言往往是揭发腐败的导火索,重大贪腐案件常是被民间传言或网络谣言揪出来的(魏涛以为,这倒像是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一条意外线索)。

辟谣法则与政府公共关系传播

没有引发社会动荡的谣言,可以适当存在,但不宜超越某种尺度,否则将危害同胞,祸国殃民。根据多年公共关系传播经验,魏涛提出了地方政府预防谣言和解决衍生问题的两个基本法则,建议如下:

1.“治标”法则:

(1)不辟谣:有人说:“谣言一定要第一时间澄清”,我并不十分赞同。谣言初现,一般是社会关注关切、情绪最激动的阶段,无论是作如何澄清,很有可能将问题更加复杂化。所以,对于一些不直接指向国家利益、暂时无损于社会正常秩序的谣言的散布,做好监控,可以不作澄清。然而,不辟谣并非无动于衷,要伺机处理。

“不辟谣”的处理态度,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有效进行内部反省和整顿;第二,不树立对立情绪和进一步激化矛盾。其最大的问题是对谣言传播的控制力弱。

(2)公共关系活动与传播:公关事件的操作,是直接让公众了解真相和进行事件澄清的最佳平台。但要本着客观、真诚的态度去执行,否则会弄巧成拙,将事态恶化。我经常用这句话告诫自己:“在枪响之前学会彼此敬畏”,也同样适用于执政理念。

那么,哪些公关活动形式更加稳妥?魏涛依照过往经验,提供两种工作思路:

第一,配合例行的主题活动开展辟谣工作

配合本城市或本行业“年度主题活动”进行,例如在“创城”期间增设民众话题互动的公共关系活动,将有利于对环境、动物保护、城市生活压力、住房问题等方面的质疑、谣言做好客观的阐释;再例如,在

“科技宣传年”期间,分设“科技辟谣”公关活动,让公众参与进来,对已发生和易发生谣言的(地震、食品安全、健康知识等)领域展开互动式科普。

第二,单独策划知识普及与辟谣公关传播活动

公众对谣言的认同,一方面是因为对科学规律和自然知识掌握的匮乏,另一方面是官方对辟谣工作的不重视、不系统。针对特殊的谣言易发领域,可以专门策划公关传播活动。例如,经济领域易发生的造谣事件,主要有金融、物价、暗箱交易等几个方面,这些问题影响着民生每个角落,可以接触网络传播工具专项组织“经济知识”全民竞赛、“真假1000问”等活动,在互动中辟谣,增强百姓对真伪的辨析能力。再例如,我们常见有工商、质检部门联合打假使用“集中销毁”形式,对于谣言假话,也可以如法炮制。

当然,无论怎样的活动形式,都应当加大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力度,以便于兼顾到角角落落。

2.“治本”法则:

治造谣病痛之本,如同治理一个浩繁的社会,谈何容易。任何时期、任何制度下,都无法杜绝谣言的存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对舆论环境的主动“优化”和“改善”。那么,从何做起呢?

魏涛以为,治理环境,应先从治理自身做起。公众的镜头24小时紧盯着各级官员的三种口才——随性的口才,高调的口才,避而不答的口才,所以今天登上都市类媒体、门户网站头条的,不再仅是明星绯闻,更猛增了地方官员之笑料。

改善中基层干部的公共关系素养,迫不及待,文章必须做深、做透,但因篇幅受限,此处不再赘述,全部内容可参考魏涛免费提供的《面对公众的镜头:中基层干部的四项修炼》课件(关注作者微博可索取该课件)。课件对中基层干部的公众形象与行为进行了要点性规范,对“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策划与执行”、“媒体交往技术”等进行了系统和深入讲解。

作者概况:魏涛,中国青年策划人,公共关系策略专家,公益营销与商业伦理专家,曾任央媒总编助理、执行主编、咨询公司总经理等职,10余年公共关系活动策划经验,在理论创新、管理哲学等领域亦有创见(微博:http://weibo.com/rhymewei )

第二篇:基层热议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给信息交流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谣言“插上了翅膀”。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手机短信、即时通讯工具和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崛起,网络谣言也呈激增之势。从严重诋毁雷锋形象的虚假信息,到“7•23”动车事故中政府花2亿天价赔偿外籍旅客等耸人听闻的“内幕消息”经过微博发出并且经“意见领袖”转载后,个个都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网络谣言具有隐蔽性、炒作性、攻击性、报复性、宣泄性、诱惑性、强迫性等特点,且不限于特定人群、特定时空、特定范围传播,已成社会‘毒瘤’,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现实或潜在的威胁,甚至损害国家形象,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8月21日,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拉开序幕。将“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奉为圭臬的“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因涉嫌寻衅滋事罪和非法经营罪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傅政华履新公安部副部长之后,第一把火烧向了网络犯罪。此次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赢得了基层群众的普遍赞誉。

基层群众认为,网络谣言散布的根子基于两大方面:一是社会管理和网站规范存在的漏洞是网络谣言得以散布和传播的主因;二是公民自身缺乏常识教育和理性思考成为了加重网络谣言散布的次因。

基本建议,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的言论无所约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铲除网络谣言。一是要加强立法。应将遏制网络谣言在内的社会舆论监管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加强互联网管理,依法追究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法律责任。如在立法方面,美国先后通过《联邦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等百余项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传播内容。二是加强监管。加大法律监管力度,对包括传播网络谣言危害国家核心利益、煽动诱导犯罪、损毁他人名誉、侵犯隐私、色情侵扰等行为追究责任,严加惩治,形成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建议设置网络安全监管机构,通过设立社交网络监控中心等措施,对网络论坛、博客、留言板等进行常规监控。三是要全民行动。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都应坚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传播正能量。

第三篇:抵制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

【热点材料】

●一段时间以来,网上连续发生多起传播谣言事件,如“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改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规定的47号公告”、“歼——10B战机试飞坠毁”、“保定252医院确认一例‘非典’”、“云南绝症男子连杀8名村官”、“新疆籍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等。目前,发布上述谣言的微博账号已被注销,刊发谣言的相关网站已被责令整改,公安机关已依法对恶意编造谣言者予以行政拘留。

●近期,有个别网民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微博中编造、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北京市公安机关迅速展开调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在网上编造谣言的李某、唐某等6人依法予以行政拘留,对网上传播相关谣言的其他人员进行了教育训诫,对16家造谣、传播网站予以关闭。

●2012年2月27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牵头,全国“扫黄打非”办、工信部、公安部等9家部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在全国深入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传播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此次专项行动从3月初开始,至8月底结束,历时6个月。

【角度透析】

1. 网络谣言频频出现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1)误导广大网民和社会舆论,严重破坏社会诚信。

(2)污染社会文化环境,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

(3)严重损害互联网的形象和公信力。

(4)容易诱发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5)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浏览并传播谣言等不良信息对上网者有哪些危害?

(1)危害身心健康,不利于个人成长和进步。

(2)使人不思进取,沉迷于不良诱惑,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使人无视法律尊严,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4)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

3.简要说明国家整治网络谣言和低俗信息的必要性。

依法治国的我国的基本方略,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

网络谣言误导广大网民和社会舆论,导致信任危机,污染社会文化环境,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容易诱发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和谐。

(意义)国家对加强对互联网谣言的整治力度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形成健康的舆论环境和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利于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公安机关依法对恶意编造谣言者予以行政拘留,这说明了什么?恶意编造谣言属于那种违法行为?

说明:(1)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

(2)我国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3)法律有强制力保证实施。

是一般违法行为中的行政违法行为,利用互联网编造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在社会上形成不良影响,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违反了国家行政法律法规,应受行政处罚的行为

5.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传播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属于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哪个方面?除此以外,未成年人还享有哪些特殊保护?

(1)社会保护。

(2)学校保护、司法保护、家庭保护。

6.编造网络谣言违背了做人的哪一基本要求和原则?

违背诚信守则。诚信的基本要求是对人守信、对事负责,要实事求是的表达事物的本来面目,而编造和散布谣言捏造事实无中生有违背了对人守信对事负责的基本要求和事实就是的原则,是不讲诚信的表现。

7.为打赢遏制网络谣言之战,政府、网站、网民、受害当事人分别应该怎么做?

(1)政府:加强立法,完善有关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互联网信息的审查监管力度,依法打击利用互联网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网络管理,加强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使谣言不攻而破。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网民的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依法自律诚信上网的自觉性。

(2)网站:加强对信息发布的管理,封堵技术漏洞,不给谣言滋生提供土壤。

(3)网民:增强法制意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道德修养,要诚信做人,对人守信对事负责,要事实就是表达事物的本来面目,做到文明上网,不发布、传播谣言;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那些来源含糊、似是而非、危言耸听的信息,要善于分辨,不听、不信、不传播,做到对他人负责。发现网络谣言要及时举报,担负起一名“网络公民”的责任。

8.运用所学知识对利用互联网造谣的行为加以评析

道德角度:(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实在在做事是个人得以立足和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实事求是地表达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诚信的出发点,诚信要求我们对人守信、对事负责。利用互联网制造散布谣言违背诚实守信的原则,会导致社会信任危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是道德素质低下的表现。

法律角度:作为公民必须正确行使言论自由权,在行使言论自由权的同时,要增强义务意识,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通过合法的方式行使言论自由权,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利用互联网散布谣言,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做了法律禁止做的事情,容易导致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做了法律禁止做的事情,是没有履行义务的体现,是法制意识淡薄的表现。

9有人说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或批评建议权),在网上随意表达自己的言论公民的自由。请对这句话加以评析。

错,是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低下的表现。是要权利不要义务的行为。世界上不存在为所欲为的权利。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每个公民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也是履行义务的主体。虽然公民依法享享有言论自由权(或批评建议权),但是必须正确行使言论权利,在行使言论自由权时要增强义务意识,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而利用互联网制造散布谣言是在行使权利时没有履行义务的体现,会导致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会扰乱社会秩序,损害国家社会利益,影响社会稳定,是法制意识淡薄的体现。所以作为公民,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要做一个具有高度法制意识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10.请运用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知识,谈谈公民如何正确行使言论自由权,做一个合格的网民。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每个公民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也是履行义务的主题。在我国公民依法享有言论自由权(或批评建议权),公民要增强权利意识,要积极行使言论自由权,依法维护自己的言论自由权,同时要正确行使言论权利,在行使权利时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行使权

利,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总之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要做一个具有高度法制意识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11.为了让同学们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请你就安全上网提几点建议。

(1)必须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

(2)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是非能力和抗诱惑能力。

(3)文明上网,遵守道德和法律。

保护智力成果权

1.对购买盗版书籍或手机的行为加以评析:

法律保护公民的智力成果权,购买盗版书籍或手机等是侵犯智力成果权行为,是对他人劳动的不尊重,既违法也不道德。这样会主张制假售价行为,挫伤著作者或发开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科技创新。而且盗版商品往往质量存在问题,还会导致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

2.有人说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权,买不买盗版商品是消费者的自由,请你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加以评析。

这种观点错误,割裂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法制意识的表现。世界上不存在为所欲为的权利。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每个公民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也是履行义务的主体。虽然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权,但是消费者要正确行使权利,在行使自主选择权时要增强义务意识,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而消费者购买盗版商品是侵犯他们合法智力成果权的行为,做了法律禁止做的,是违法行为。

第四篇:打击网络谣言

打击网络谣言,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当今,互联网的开放性、时效性、信息的共享性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以此同时,互联网也成为某些造谣者肆意散播谣言的平台,诸如“军车进京,北京出事”,“抢盐风波”,“艾滋病患者滴血传播艾滋病”等没有事实根据的谣言大肆传播,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导致了民众的恐慌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政府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网络谣言,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网络谣言,就其表现形式可以解释为利用网络介质,如社交网站,微博,社交论坛等,传播没有事实根据的,编造的言论,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名人要员,公共领域,离经叛道等内容。而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大肆传播,大行其道,甚至到了肆意妄为,其背后的根源在于:造谣者抓住了网民的猎奇心理,把原本事件进行夸张的渲染和包装。从而吸引网民点击并转播。网民自身辨别事实的意识较弱,间接帮助了造谣者扩大谣言范围。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的失位,缺乏有效的网络信息监控机制,再者对于造谣者的惩罚力度低,造成了违法成本低。作为互联网网站来说,其管理者和负责人也难辞其咎,在网络信息的管理方面缺乏应有的审查,出于利益考虑,对于明显是缺乏事实根据的谣言未及时删除,助长了造谣者的嚣张气焰。打击网络谣言,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政府有关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如手:

建立健全互联网信息管理的法律法规。当前我国互联网信息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对利用网络传播谣言的责任人的惩罚力度不够,就拿“军车进京,北京出事”来说,造谣者只受到了行政拘留10天,罚款500元的惩罚,如此低成本的造谣,对造谣者的震慑力不够。而国外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于网络谣言的惩戒力度远比我国的大,除基本的罚款外,影响恶劣者还有追究造谣者的刑事责任。打击网络谣言,立法部门就切实建立健全互联网信息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惩戒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推动规范化、常态化、透明化信息公开建设。

强化互联网行业的监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网络谣言要传播,首先就是要有网络信息平台的支持。而作为搭建网络信息平台的一方,也就是网站的管理者和负责人就有责任对其网络信息进行管理,维护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只有在源头就对网络谣言进行有效的遏制,网络谣言就失去了生存和传播的可能。但目前有些网站却为了提高知名度,增加人气,过于追求眼前的些许利益,从而给网络谣言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网站管理者要强化网络信息的管理,对于网站发布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查,出现的网络谣言要及时删除,防止谣言的传播。完善信息发布的注册审批,对信息发布者要有严格的资格审查,确保信息发布者身份真实有效,对于可能出现的网络谣言能快速搜索到事件的责任人,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从而促进互联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加大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科学认知水平。网络谣言能够肆意传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民缺乏必要的科学认知,对谣言没有进行有效的辨别和论证。而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公开滞后,信息公开的模糊不清,这些都会无形中增加了民众的不安全感和恐慌情绪。因此,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使各类事件的发生、经过和结果都能第一时间给予充分的公开,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教育,通过举行宣传讲座,发放科普资料,在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和科学认知氛围,提高民众的科学认知能力,让谣言止于智者。

打击网络谣言,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还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网络谣言终将得到切实的整治,维护互联网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五篇:网络散布谣言

散播谣言者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尤其是在当今发达的信息时代,以网络为平台的新传播媒介上,发表言论同现实生活中承担法律责任是一致的,原因是在网络上散布谣言轻则侵犯公民或法人等的个体权利,重则危害社会管理秩序....

散播谣言或承担以下责任:

一是民事责任

二是行政责任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是刑事责任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第二百九十一条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上一篇:我好什么作文范文下一篇:武功山导游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