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

2024-05-16

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精选十篇)

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 篇1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框架, 根据患者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的优质护理。也就是说, 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 以满足患者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在儿科开展整体护理, 就是以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为目的开展的优质护理。儿科的护理对象是0~14岁的儿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 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5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心理护理是满足这些需要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 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 对其进行心理护理非常困难, 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和目的, 甚至还可能达到相反的结果。我们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更好地开展对患儿的护理, 希望通过家长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当前家庭中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一旦发病, 父母格外紧张、焦虑, 他们大都过分照顾患儿, 夸大病情, 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所以, 对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实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身心健康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家长对护士的不满意可以转化为患儿对护士的愤怒。父母的心理倾向可以转变为儿童的心理倾向, 如不让某护士阿姨打针等。家长与患儿在许多心理问题上的表现形式几乎是相同的, 例如家长的恐惧感、悲哀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 又使得家长有一些患儿所没有的心理表现, 例如希望角色转换、代替患儿接受痛苦的治疗等。在此, 探讨患儿家长的不同心理表现以及针对这些心理表现进行的护理体会。

1 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 焦虑和紧张

1.1.1 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 对陌生环境产生的紧张与焦虑

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 希望得到肯定答复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 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治的病床接受治疗等。

1.1.2 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

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 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 担心遗漏病情变化。

1.1.3 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

表现为不安心治疗, 要求提前出院。

1.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1.2.1 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

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 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 表现得很悲观, 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1.2.2 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不敢看或躲开的行为。

1.3 怀疑和不信任

1.3.1 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对治疗方案的怀疑

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 擅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 并以书上的方案为准。

1.3.2 对医护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

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技术水平的不信任, 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1.3.3 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

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 要求转院等。

2 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1 容忍

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因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 对孩子有歉疚感。于是对孩子患病期间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 甚至对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的行为也不加管教;特别是一些绝症患儿的家长, 对患儿在吃、穿、玩等方面不合理的索要和故意毁坏物品的行为不加以制止, 且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等。

2.2 依赖感

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 而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心, 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

2.3 同病相怜感

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 有同病相怜感, 尤其是重症或绝症患儿家长;新入院的患儿家长有时对住院时间长一点的患儿及其家长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

3 护理措施

首先要找出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 分析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 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心理护理。

3.1 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

3.1.1 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

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等。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 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 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

3.1.2 对由于不了解疾病引起的焦虑

可以通过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 介绍病情、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 如饮食护理, 详细说明哪些食品可以吃, 哪些不能吃等。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 并对自己可以为孩子所能做的事情有信心。

3.1.3 对病情变化引起的焦虑

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原因, 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订的, 使家长对医疗方案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 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

3.1.4 对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焦虑

应首先向家长目前的困难表示理解, 但要强调现在所用治疗方案的必要性。说明中断治疗可能对患儿造成的影响, 鼓励家长克服困难, 同时与医生沟通。在用药方面, 从价格较低并有适应症的药品开始使用, 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还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 使家长有信心坚持治疗。

3.2 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3.2.1 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

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 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 在对家长说明时可多用鼓励性的语言, 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对预后差的, 应用婉转的语言, 安慰家长, 给以心理支持, 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尤其对慢性病患儿家长, 应指出科技进步很快, 新的诊疗措施会不断出现, 劝其不要放弃希望;而对病情发展较快的, 要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家长, 医院会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

3.2.2 对患儿进行检查或治疗引起的恐惧

应当主动将检查方法、步骤、检查要达到的目的在检查前向家长说明。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我们将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患儿所承受的痛苦”。在做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 如小儿头皮静脉穿刺, 如一次成功, 可帮助家长减少恐惧感。

3.3 对家长怀疑与不信任心理的护理

3.3.1 对由于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对治疗的怀疑

可以向患儿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 而书籍上治疗方案是针对大多数人的一般治疗。具体治疗要因人而异, 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 通过此类与患儿具体情况相同的治疗方案的分析消除家长的怀疑。

3.3.2 对由于医务人员言行等外在条件引起的不信任

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 注意交流的技巧, 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

3.3.3 对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引起的对医疗水平的不信任和怀疑

可以通过提高医疗诊治水平和护理技术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 以良好的护理服务来增强家长的信心。

3.4 对其他心理表现的护理

3.4.1 对家长容忍心理的护理

要向家长指出一味容忍孩子的溺爱行为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 指出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 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希望家长在护士对患儿进行教育时, 不要一味袒护。

3.4.2 对家长依赖心理的护理

可以利用家长对护士的依赖,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但不是将家长原本能够进行的对患儿的日常护理工作全部交给护士来做。而是教给家长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 如怎样正确更换尿布, 怎样保持患儿皮肤清洁, 如何正确喂养患儿, 如何及时添加辅食等, 帮助家长独立地进行日常护理。这样做既使患儿得到了正确的护理, 也增加了护患感情, 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3.4.3 对家长同病相怜心理的护理

可以利用这一心理, 向广大家长推荐因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使疾病恢复良好的病例。由这些家长亲自指出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和有利之处, 可以使家长能够主动配合护理。但要避免家长间乱传所谓的偏方, 一旦发现, 要及时制止, 并向家长指出这样做的错误和严重后果。

4 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注意的事项

4.1 要具有真挚的同情心, 要理解家长由于孩子生病带来的痛苦

只有设身处地为患儿着想, 才能赢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4.2 要注意观察和仔细分析不同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 才能发现家长的需要并满足这些需要。

4.3 要有良好的形象

良好的护士形象是与家长交流的前提。护士应保持干净整洁的仪表, 和蔼可亲的态度, 亲切美好的语言。只有这样, 家长才能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

4.4 注意沟通的技巧

能够专心倾听家长的陈述, 帮助家长更好地交谈, 鼓励家长提出疑问, 认真解答疑问等。

护理部整体护理督查记录(定稿) 篇2

科室 检查情况

综合护理

1:病房物品摆放不整齐。2:护士文明用语使用不到位 3:用药宣教不到位

4:未做到主动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沟通

整改措施:

1:护士长每周对科室进行检查分析整改

2:科室组织学习整体护理标准

3:责任到人分工合作

4:加强科内自主管理及健康宣教力度

5:护士长及科室质控护士重视整体护理检查

6:护理部不定期督查及抽查

效果评价

科室经过两周时间的整改,整体护理质量大有提高,基础护理情况有所改观,床单位基本整洁,急诊观察室内健康宣教还有待加强。

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 篇3

[关键词] 高龄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 R657.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9-168-0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胆囊疾病的最重要措施之一。但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可导致较强烈的心理和生理应激反应,尤其对于高龄患者,基础脏器功能差,耐受力弱,这些反应过强可对神经、内分泌及循环等多系统产生影响,引起焦虑、抑郁、耐受性减低、舒适性下降等。2009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对高龄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开展生理、心理的整体护理干预措施,改善了术后心理状态,提高了患者对手术的舒适度及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的高龄患者82例,其中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37例,胆囊息肉12例,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33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整体护理组(41例)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41例)。整体护理组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65~83岁,平均(73.13±7.69)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68~81岁,平均(72.52±7.48)岁。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诊断、手术时间、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不强调术前访视及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讲解腹腔镜手术的特点及手术前后注意事项,为患者做皮肤等准备,术中强调在手术期间的配合,术后给予生理及生活护理,如口腔护理、协助翻身、肢体锻炼等。

1.2.2?整体护理组?(1)术前访视及准备:手术前1天到病房对患者进行访视。访视护士需查阅病历,向患者着重介绍腹腔镜手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手术优点,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手术室环境、及麻醉配合相关注意事项,讲解手术气腹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及应对方法。针对性对患者存在的担心予以说明,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手术当天,由访视护士简述护理计划,当日早会讨论并完善后通过。检查手术间的设备、常用物品、药品。(2)术中配合:调节适宜的手术间温度、湿度。对于手术室陌生环境,易引起老年患者恐惧和不安,护士需热情相迎,与患者进行亲切的交流,手术前对患者讲明患者的体位,摆体位时动作轻柔,使患者舒适。应由熟练的护士建立静脉通道,需大量输血输液时应适当加温。器械护士熟悉手术步骤,确保配合迅速无误。手术结束前,认真清点纱布、缝针、器械及手术标本。术中术后及时为患者采取保温措施,防止着凉,促进苏醒。患者苏醒后轻柔呼叫患者的名字,告知手术情况,注意保护患者切口及引流管。(3)术后随访:术后48~72 h手术室护士至病房随访,先与病房责任护士电话联系,至病房了解患者术后机体状态、手术切口疼痛、感染及并发症情况。根据病情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与功能锻炼,卫生宣教,征询患者对手术室工作不满意之处及建议,评估满意度及舒适度等,填写整体护理反馈表。

1.3?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1)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前和手术后14天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评定的临界值为50分,分值越高焦虑倾向越明显。抑郁评定的临界值也为50分,分值越高抑郁倾向越明显。(2)对患者对手术主观满意度分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级,调查问卷评价。(3)术后24 h采用0~10级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1]评价手术舒适度,在标尺的两端,标有从0~10的数字,轻微不适1~4、中度不适5~7、重度不适(无法忍受)8~10。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檢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4天SAS和SDS比较

经过比较,整体护理组术后14天 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对手术满意度比较

整体护理组对手术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舒适度比较

整体护理组对手术感觉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传统的手术室护理局限在手术室内,重视手术当时与手术医生的配合,护士与患者术前-术后的接触少,使患者作为人的心理及社会需求被忽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重点由单纯的功能性护理转向包括疾病、心理、社会的“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作为一项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技术,多数患者虽然愿意接受,但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常常可导致心理和生理应激反应。如果患者对手术实施者,手术过程及手术室的环境了解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增加焦虑和恐惧感。临床工作中发现术前焦虑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会肌肉紧张,麻醉效果不佳,手术疼痛强烈,这是由于手术前焦虑常降低患者痛阈和对麻醉的耐受性,有的患者虽手术成功,但手术后感觉一直不佳,这是因为手术后仍保持术前的焦虑[3-4]。而高龄患者由于心理和生理特点,对手术的耐受性更差,本资料对于患者手术前SAS及SDS的评分结果分析也证实部分患者术前存在一定的焦虑及抑郁。成功的术前访视对消除缓则顾虑有着明显的作用[5],因此对于该类患者,先对其心理特征进行评估,了解病人最担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地进行心理护理。在此过程中发现多数患者对手术介绍、术中配合及术后恢复情况等方面的知识需求强,笔者通过术前24 h内访视,向患者详细讲解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手术特点,微创的优点及并发症的注意事项,介绍成功病例,有针对的对引起焦虑等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与调适,提高了手术适应能力。术前准备及术中配合采取的积极护理措施,保障了手术顺利进行,全部患者手术过程中杜绝了接错患者,手术部位的错误及输血用药等错误,使手术配合更有针对性和预见性。术后访视和教育在术后48 h内进行,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手术后的一些不适感及应对策略,指导患者学会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方法,消除了不必要的疑虑,并对患者发生的情况及时取得反馈信息及建议。

针对高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通过术前访视、术中护理和术后随访三个方面的整体护理,有效消除了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较大程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通过从单纯的疾病手术期配合过渡到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模式,体现了手术室护士自身工作的价值,为病人治愈康复创造了优良的整体护理和服务。

[参考文献]

[1] 佟术艳.疼痛的护理评估[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2):123-124.

[2] 张敏.手术患者术前访视需求和满意度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6):4019-4020.

[3] 刘晶,邢昭晶.手术室开展整体护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6):759-760.

[4] 杨凤英,郭亚利,付去萍.整体护理管理在外科的具体应用[J].吉林医学,2009,30(4):349.

[5] 吴敏,周芳,马育璇,等.术前访视对手术前病人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9):62.

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 篇4

1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1.1 现代整体护理学的发展要求必须重视心理护理

以往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局限在“没有疾病”即为健康。近年来随着经济及文化水平的提高, 健康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 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这种先进的理念渐入人心。现代整体护理要求由护理疾病转变到以人的全身心健康为中心, 工作对象由患者扩大到全人类, 工作场所由医院扩大到社会各角落, 因此必须重视心理护理。

1.2 心理护理是患者的需求

人们对健康要求的增加, 许多不良心理问题必须得到及早发现和疏导,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情况实施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在心理上战胜疾病, 使其正常面对生活, 并积极配合治疗, 从而促进其尽可能地恢复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的功能平衡。

1.3 心理护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近年来医疗纠纷不断增加, 护患沟通缺乏引起的医疗事故呈增多趋势, 如果在早期通过心理护理进行积极的护患交流, 可以解决护患矛盾, 避免类似纠纷, 并有利于患者康复。

2 患者的心理需求

2.1 接纳的需求

患者到医院就诊希望能得到及时的诊治;需要住院时, 希望医院接收其入院。入院后患者进入一个陌生环境, 在由医护人员、病友共同组成的新群体里, 又希望能成为受欢迎的人, 渴望能与人沟通, 融洽相互之间的关系。2.2 尊重的需要 患者往往因暂失部分能力, 处于被动状态, 更渴望被人尊敬。渴望通过与医护人员亲切的情感交流而使自己受到重视, 不善交流者也希望得到一视同仁的关照, 而和谐的关系可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提供诊疗信息的需要

患者住院治疗, 希望了解有关情况, 对于疾病诊疗的信息尤为关心。护理人员应及时向患者介绍住院制度、相关诊断和治疗措施、疾病的进展和预后、如何配合治疗等情况, 有助于减轻患者的担心和焦虑, 使其保持平稳的心境, 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2.4 安全的需要

疾病的检查和治疗总带有一定的探索性, 有时可能会具有危害性或危险性。患者对于各种检查、抢救设施和措施, 既寄予希望又充满恐惧, 此时护理人员应做到详细、耐心地告知义务, 消除其心理压力。

3 具体措施

整体护理总结 篇5

2015年在医院里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关心下,我科扎实开展各项护理工作,现总结如下;

1.提高了护士素质,改善了服务态度,获得患者好评

护士以六心服务患者,做到来有迎声,去有送声,语言文明,微笑服务,衣帽整洁,举止大方。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护士对患者处处体现人性化,让患者感受到年到院如到家,收到患者好评。

2.病房管理做到规范化

病房定期消毒隔离,物品摆放有序,床单位清洁整齐,定点安放病人的生活物品,病区内严禁吸烟,地面保持干燥无垃圾做到规范化管理,圆满完成全国文明城市检查。

3.患者入院后的整理护理

病人入院后及时宣教科室环境和规章制度,24小时内完成护理首页,危重病人及时完成大病历的书写。告知床位医生、护士,有针对性对疾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明确治疗的目的,告知康复锻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体现专科特点,在护士长的带领下,病房内开展良肢位的摆放,病人未出现足下垂、压疮、肩关节综合征等,提升了护理质量,使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护士的凝聚力和进取心也增强了。

4.制定专科护理常规,积极开展辩证施护。提供疾病护理常规和康复及健康指导,不断加强康复科的规范化建设,全科共制定4个疾病护理常规如脑卒中、截瘫、腰突症、颈椎病,科室开展脑卒中、腰突症、等临床路径,护士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按计划做好对病人的基本宣教,未出现病人投诉。

5.打造科室文化,树立团队精神积极响应医院的号召,科室坚持每月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参加医生的查房,请中医医生讲解中医知识及中医操作,不断提高我科护理人员的中医知识水平。在护士长的领导下,我科护理人员积极参加自学考试,提升自身。

在2015年,我们会更加努力,争取成为院内优质护理满意单元。

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 篇6

【关键词】整体护理;胃癌;干预;疾病不确定感;社会支持水平

不确定感是指人对事情无法给予恰当的组织及分类时产生的一种认知[1],这种认知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动态变化,当患者对疾病状态无法预测时,就会产生疾病不确定感,产生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012年我院普外科为降低癌症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对胃癌术后患者实施了整体护理措施,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臨床资料:选取我院普外科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胃癌术后患者63例,男性38例,女性25例,年龄44岁-71。所有患者经组织学确诊为胃癌,并行胃癌根治术,病情相对稳定,排除高血压及淋巴系统疾病患者。

1.2研究及分组方法:63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在患者住院期间及每月回院化疗期间对两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价两组患者MUIS和SSRS评分的差异。

1.3研究工具[2]:①MUIS,含25个条目,采用5分评分法,非常同意记5分,同意记4分,不确定记3分,不同意记2分,非常不同意记1分,得分越高,表示疾病不确定感越高。②SSRS:包括3个维度共10个条目,为主观支持4个条目,客观支持3个条目,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条目。

1.4整体护理干预方式及内容:①心理指导:根据患者入院时MUIS量表评价结果,有针对性的采取鼓励、暗示、安慰、解释、倾听等方法,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册,向患者普及疾病的疾病知识、应对策略,向患者展示成功治疗的病例及照片,回答患者疑问,引导患者主动寻求支持,树立健康观念和战胜疾病的信心。②知识宣教:向病人讲解胃癌的相关知识,包括诱发胃癌的原因、疾病的性质、临床表现、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预后情况和康复期需注意配合的事项,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③一对一沟通: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就疾病的治疗与护理事项进行一对一沟通,保证患者安心治疗、积极配合护理,保证各项治疗措施得以顺利实施。

1.5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用 ±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疗效比较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轶和检验,选用Z统计量,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不满足χ2检验条件的采用fisher 精确概率法,所有数据经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视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发放调查问卷63份,回收63份,有效回答问卷63份。

2.1两组患者MUIS评分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各维度得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而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MU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MUIS各维度得分(不明确性40.86±6.73分,复杂性27.11±4.41分,MUIS总分68.03±10.1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不明确性46.54±7.41分,复杂性30.62±5.81分,MUIS总分77.26±11.96分)(P<0.05)。

2.2两组患者SSRS评分比较:干预后观察组社会支持评分中主观支持维度和社会支持总分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SS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42.61±8.55)显著高于对照组(38.53±8.55)(P<0.05)。

3讨论

护理人员利用专业的护理手段,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支持,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我们对32例胃癌术后患者实施了整体护理措施,同时与31例实施常规护理的胃癌患者进行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程度及社会支持水平评分,结果发现,以心理指导、一对一沟通、健康教育为重点的整体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胃癌术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社会支持水平。

当病人对疾病状态无法预测时,就会产生疾病不确定感,一些患者因不了解医护人员对自己进行治疗的目的,而拒绝治疗,或不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而胡乱猜测,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我们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入院介绍和健康教育外,还详细向患者讲解关于胃癌的基本知识,包括胃癌的病因、治疗及预防知识,及术前麻醉和准备,术后注意事项等,同时积极宣传成功治疗的病例,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配合。有研究表明[3],及时向患者提供疾病的相关知识,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减轻患者对疾病和治疗产生的不确定感。

稳定的婚姻、和谐的家庭关系,可影响患者的行为,让患者感觉到被重视,而医护人员的心理护理、沟通等,可增加患者安全感。我们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单独走访患者,一对一沟通,了解患者内心感受,明确患者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患者提供支持。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邀请患者家属参加,患者可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整体护理干预后,患者社会支持水平显著提高了。

日常工作中,我们建议患者刚入院就评估其疾病不确定感水平,然后有针对性的对患者提供信息支持;术前、术后详细讲解正确康复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从专业角度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总之,整体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胃癌术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社会支持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护理整体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许乐,柯熹等,肝癌患者个体特征症状困扰对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33-37.

[2] 刘继文,李富业等,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l(3):21-23.

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 篇7

关键词:护理,初产,心理,分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母婴的保健与安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近年来产妇尤其是初产妇的心理状态在分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与产力、产道、胎儿一起被列为影响分娩的四大因素[1]。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可调整不良应激而致的心理—生理功能紊乱。我科近年对初产妇进行整体护理,观察其对初产妇心理状态及分娩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0月在我院待产的初产妇190例,年龄21~35岁;孕37~41周;文化水平初中以下32例,初中40例,高中68例,大专以上50例。将所有初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5例。2组产妇年龄、文化程度、孕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健康指导。干预组给予整体护理措施:(1)入院时: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作息时间,陪护制度,物品的保管,安全制度,医院的规章制度;发放母乳喂养知识小册,健康教育处方,一对一床旁讲解关于饮食、母乳喂养和母婴安全等知识。(2)产前、产时全程陪伴分娩。向产妇讲解分娩知识:根据产妇目前的情况指导进食;指导产妇如何在宫缩间歇时放松休息、如何屏气用力及新生儿出生后立即给予皮肤早接触、早吸吮。(3)产后责任护士床旁指导母乳喂养知识、乳房按摩和挤奶方法、产褥期护理和新生儿一般护理要点、用药情况及出院指导等。为达到教育效果,责任护士要每天评价护理效果,直至产妇掌握。(4)出院时提供促进产妇产后机体恢复的知识、子宫复旧的方法、必要的性生活和计划生育指导以及产后检查的时间和重要性。发放满意度调查表,了解产妇对责任护士工作的满意度。

1.3 观察指标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对2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价。比较2组分娩方式和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SASSDS评分

干预组治疗后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妊娠结局

干预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分娩对产妇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产妇能否顺利分娩除取决于产力、产道、胎儿等主要因素外,更易受环境因素、精神因素、心理因素等影响[2]。心理因素可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孕妇的情绪状态对于分娩影响较大,尤其是对于初产妇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而言,90%以上有焦虑、抑郁或恐惧等不良情绪,对宫缩的质量和宫颈扩张产生消极影响,恐惧增加紧张,紧张增加疼痛,疼痛反过来又增加焦虑、恐惧,从而形成不良的循环状态[3,4]。究其成因,大多是由于缺乏孕期知识及对婴儿的担忧等所导致,因此系统、规范的孕期综合护理干预不仅能提高孕产妇对妊娠分娩这一生理过程的认知水平,缓解对分娩的焦虑、抑郁情绪,而且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产妇的主观能动性,且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提高宫缩质量,促进了自然分娩,降低了剖宫产率,缩短产程。此外,对减少分娩并发症的发生也有显著意义。

医护人员在孕妇入院后,就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前教育,详细讲解妊娠、分娩知识和育婴知识、自我照顾方法、产褥期保健,指导孕妇进行产前运动练习,使她们认识到分娩是一个自然的不可抗拒的生理过程;与孕妇讨论心理因素对分娩的影响,告知能否完成分娩与精神状态有很大关系,恐惧和紧张只会增加分娩的难度;指导孕妇的睡眠及合理饮食;在分娩过程中,护理人员持续给予产妇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鼓励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饮食,保持足够的营养和体力;改善其不良状态,减轻了紧张和恐惧感,树立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愉快、乐观的心情顺利完成分娩。

参考文献

[1]涂开蓉.产前指导对孕妇产前焦虑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6(12):58-59.

[2]翟晓珍,郑淑萍.心理护理对分娩的影响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101-102.

[3]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2.

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 子宫全切患者80例, 年龄35~50岁, 均已婚已育, 初中以上学历。

1.2 方法

选择2011年6-12月的40例为对照组, 给予围术期常规护理, 2012年1-6月的40例为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分别于住院当日及出院时采用1979年Zung定制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进行评分, 并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于患者出院当天进行满意度调查, 统计平均住院日。

1.3 护理干预方法

(1) 环境:经常评估病房环境, 坚持每日两次病房大整理, 随时更换床单、被服, 随时整理床单位, 病房环境更加清洁、舒适, 使患者在温馨的环境内得到有效的治疗,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 (2)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指导贯穿于患者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 包括入院、疾病指导、手术前后、治疗用药、各种操作告知、出院宣教等等, 责任护士以良好的沟通技巧, 温柔体贴的话语, 娴熟的护理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耐心地与每位患者交谈认真听取他们的诉说及心理表达, 运用护理程序收集详细资料, 评估患者的心理动态及需求, 加强沟通, 关爱患者, 实行微笑服务, 用尊称称呼患者, 积极热情的与患者或家属交流, 倾听其感受, 解答其疑问, 消除顾虑, 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护理[2]。 (3) 基础护理:责任护士认真评估患者, 夯实基础护理, 严格落实晨晚间护理, 术后6~8 h, 为患者翻身拍背、温水擦浴、足部清洁, 床上洗头, 每日两次会阴护理, 持续导尿及引流者, 给予引流管护理, 由护士倾倒引流袋, 严密观察引流量、颜色、及引流管位置, 将基础护理落到实处。 (4) 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 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丰富服务内涵, 提高护理质量, 推进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满意的护理服务, 增进医患和谐。 (5) 饮食指导:进行饮食与手术关系的教育, 正确的饮食指导能减轻术后腹胀及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预防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6) 情感支持:包括护理人员的情感支持和家庭的情感支持。护理人员通过术前宣教, 纠正患者对手术本身不正确的认识。家庭的支持在术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特别是丈夫的理解支持, 丈夫应充分理解妻子, 更加关心妻子, 增强患者被爱的感觉, 恢复自尊和自信, 使其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手术, 减轻内疚感, 并鼓励患者保持适当的社会交往, 以维护其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 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关心, 减轻不良情绪。

2 结果

两组SAS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 满意度及平均住院日比较见表2。

3 讨论

子宫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一个重要器官, 流行病学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30%~50%子宫全切患者为育龄妇女[3], 其对于女性来说是极大的生理和心理创伤, 对患者的躯体、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影响, 而整体护理干预是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的过程中实施的积极的各项护理措施,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近年来, 随着医学模式及健康观念的改变, 护理模式也随之改变。护理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 更应注重“以人为本”的护理过程, 整体护理干预已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疾病的治疗。对子宫全切患者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干预, 能减轻患者术前焦虑, 术中恐惧以及手术后不适, 使患者的情绪得到改善, 生活质量得以提高[4]。

摘要:目的:研究整体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心理影响。方法:通过心理测量与患者的主观评价相结合, 评价整体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的心理影响。结果:整体护理干预后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焦虑现象减少, 患者满意度提高, 平均住院日缩短。结论:整体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子宫全切患者术后焦虑恐惧情绪, 提高了患者身心健康, 有助于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及减轻患者痛苦, 对子宫全切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整体护理,子宫全切,心理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彩霞.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及丈夫心理反应的调查研究[J].现代护理, 2006, 12 (24) :2299-2300.

[2]邓月香, 曾玉娥.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14) :14.

[3]周锁娣.护理干预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症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8) :58.

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 篇9

关键词:素质,临床护士,护理,教改

随着医疗的不断改革, 患者临床护理不仅仅局限在医疗机构, 已经逐渐迈向社区和家庭, 由于我国对于临床护士的护理教育主要以中专教育为主, 护理教育层次水平依然偏低。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维护医院的社会经济利益与社会荣誉, 需要对临床护士进行专业的护理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而提升临床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护理质量又是缓解目前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此, 需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改革措施来提高我国护理教育的水平, 提高临床护士整体素质。

一、临床护士整体素质调查

(一) 调查范围与调查方法

1. 调查范围。

对广东省地区19个地级市内分别选取一家三级甲等医院, 其中被调查者拥有2~10年的护理工龄, 被调查者的职务有: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及副主任护师。

2. 调查方法。

通过建立问卷调查微信公共群, 将11家三级甲等医院的被调查者加入其中, 采取投票和问答的形式, 总共有618人 (其中护士575人、护师21人、主管护师11人、副主任护师11人) 加入了问卷微信公共群, 并对公共群内发布的所有问题进行了投票与答复。

(二) 投票结果

1. 被调查者对护理职业认知的投票结果。

通过对于职业认知相关问题的投票率数据分析, 我们发现, 随着护理人员职称的提高, 对于护理职业的态度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护理人员职称越高, 越是热爱这份工作, 所以说只有自己热爱并对职业负责的护士才有可能得到晋升, 这同样与护理人员由于主观因素选择护理的投票率的规律相一致。同时, 有一半以上的护士在从事护理工作过程中最头疼的问题就是不被理解和尊重。

2. 三甲医院护士心理压力来源 (见表1) 。

我们从三甲医院护士心理压力来源主要原因投票结果可以看出, 有11%的护士压力主要来源为工作强度和工作性质, 有47%的护士由于自身护理技能不够完善, 导致自己工作和心理压力加大。总结来说, 临床护士的压力主要来自三大方面:一是自己护理的主观意识;二是临床护士专业技能不够全面;三是工作强度较大, 收入较低。

二、护理教育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一) 建议

针对护士对于我们选取问题的投票结果, 反映出护理行业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实施护理教育改革是十分必要。为实现现阶段临床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医院在进行护理教育改革时, 应充分尊重护士, 帮助建立护理工作的自信心, 结合本文调查的结果, 不但要注重加强护士的专业护理技能的继续教育, 还要加强对于护士个人的关怀和鼓励。

(二) 具体教改措施

1. 加强对于护士的心理健康教育, 实现护士自我调整。

由于从事护理的大多为中专生, 心理状态不够稳定, 在实际工作中, 面对某些患者, 难免会受到指责导致对工作充满抱怨, 有的还对自己的护理能力产生怀疑, 自我心态调整能力较差。可以通过以实际护理案例教育的形式来增强护士与患者的沟通和应变能力, 多教护士一些心理自我调整方法和技巧, 同时让护士学会引导患者心理,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2. 建立优秀护理护士奖励机制, 提高护士学习的成效。

在对护士进行专业护理技能教育的同时, 定期对于护士进行学习考核。通过奖励表现优秀的护士, 来提高护士学习的积极性, 给予表现优秀的护士一定的物质奖励, 来增强护士工作的动力和从事这个行业的自信心。

3. 打通护士职业个人发展通道, 落实教育改革目标。

为有效解决护士对于工作晋升的担忧, 最大范围的提高护士护理能力和素质, 建立护士个人职业发展通道, 提高护士工作动力, 让护士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外在要求, 重视自我整体素质的完善与提高, 进而达到教育改革的目标。

三、结语

传统的护理教育属于是强塞式的, 很难达到教育改革目标。笔者结合对于护士的问题的调查结果, 采用以护士为本的教育改革模式, 站在护士的角度来推行护理教育, 极大提高的护士学习的动力与工作信心, 实现了提升护士整体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陶玉霞.临席护士整体素质调查分析及护理教改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27 (11) .

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妇产科2010年9月—2012年5月收治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38例, 其中子宫肌瘤83例, 顽固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2例, 子宫腺肌症33例。随机分为2组, 试验组69例, 年龄33岁~54岁, 平均年龄41岁;对照组69例, 年龄32岁~57岁, 平均年龄40岁, 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

138例患者在入院时及手术20 d各填写1次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术后对自我概念的认知、适应程度。调查时间为20 min, 结束后回收调查表, 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3干预方法

(1) 建立良好、互信的护患关系:患者入院后, 责任护士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相关情况, 为进一步的沟通与护理工作做好基础。 (2) 做好手术的知情通知:责任护士应在手术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相关情况, 以及需要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事宜, 使患者在术前对手术有一定的认知。 (3) 心理干预:在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 责任护士还需不断关注患者的心理与情绪上的变化, 从患者的角度给予理解, 并认同其内心体验, 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相关知识, 使其正确认知。同时, 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该手术对夫妻生活影响较小, 尤其需要做好丈夫的思想工作, 纠正其错误认知, 消除其顾虑。丈夫的理解与支持是让患者接受手术的最有力的支持与安慰。 (4) 行为干预:部分年轻患者担心术后更年期提早出现, 从而对手术有所顾虑, 产生焦躁、抑郁的负面情绪。对于这些患者, 也要适时教育, 建议其采用适当、有效的方式进行调节 (如听一些舒缓、柔和的音乐或患者自己喜欢的、有助于放松心情的音乐, 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动等) , 以减轻其心理上的压力, 提高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样不但可以放松患者的心情, 还可以转移患者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统计分析138例患者所进行的2次调查问卷结果, 对比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发现试验组患者通过整体护理干预后, 对手术及术后生活的信心增强, 其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试验组患者在接受整体护理干预后能够充分认知自我形象, 综合自我认知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t、P为2组干预前比较检验值, t1、P1为2组干预后比较检验值。

注:t、P为2组干预前比较检验值, t1、P1为2组干预后比较检验值。3讨论

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的身心都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致使大部分患者心理上难以承受, 患者担心子宫切除后会失去生育和性功能, 导致夫妻间性生活的不和谐等, 从而出现情绪低落、焦虑、自闭、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现象。在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 这些负性情绪往往一直存在甚至会延续至以后的日常生活中[3]。

整体护理在当今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通过深入患者及其家属的内心, 了解患者对手术的感觉, 有针对性地给予安慰和心理疏导。嘱咐家属在对患者的照顾中, 除了给予生活上的体贴和照顾外, 更应注重心理上的关怀。在临床上, 患者及其家属可通过手术前后的整体护理干预, 对全子宫切除术有一个完整正确的认知。

本文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明显改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患者经过整体护理干预后, 对手术及术后生活的信心增强。说明患者对全子宫切除术带来的负面情绪可以通过正确、合理的整体护理干预方式全面降低。整体护理干预可有效地增强患者免疫功能, 加速其术后恢复, 可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影, 使患者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术后生活。所以, 整体护理干预具有较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手术前后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138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给予常规护理及整体护理, 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抑郁、焦虑情况以及对术后自我形象和概念的认知和适应程度。结果 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后, 降低了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提高了其对自我形象概念的认知和适应程度, 术后恢复较好。结论 整体护理干预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有良好的缓解和改善作用, 可以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影, 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全子宫切除术,整体护理,干预,心理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常明凤.心理干预应用于宫颈糜烂患者对其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12, 18 (1) :39-40.

[2]曾馨文.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14 (5) :150-151.

上一篇:离心式冷水机组下一篇:应急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