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工类专业

2024-05-03

高职建工类专业(精选四篇)

高职建工类专业 篇1

由于高职建筑技术专业的特殊性,即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培养的是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能适应建筑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等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经过校内学习和实训后,顶岗实习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和质量,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索与思考。

一、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

校外实习基地是高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实习基地选择的好与差,会直接影响实习质量。由于高职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施工企业培养一线施工人员,所以建工专业顶岗实习基地主要是施工企业(施工、监理单位、装饰等),同时还包括少量的设计和造价咨询单位。为了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实习岗位,提高实习质量,在选择实习单位时,我校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 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开拓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学校加强与土建相关的、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的社会企业联系,采取毛遂自荐的方式,向企业介绍顶岗实习,增加企业对顶岗实习的了解,拓宽实习渠道。如我校与广州珠江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的合作,该公司在了解了我校的教学模式后,非常欢迎我系学生到其单位实习,与此同时,与广州珠江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有业务往来的一些兄弟单位也陆续到我系招收实习学生。目前,通过该种方式,我校已在广州、惠州、深圳、东莞等地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除此以外,我校还以广东省建工集团为依托,与建工集团签署实习协议,在其下属企业挂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2. 以地方建筑业协会为依托,开发校外实习基地。

实践表明,通过上述方式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所需时间较长,而且规模有限,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要大规模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可以通过地方建筑协会牵头,开拓渠道,向地方建筑施工企业介绍顶岗实习的政策,使企业能够了解并接受顶岗实习。我校在珠海市实训基地的建立就是通过与珠海建筑协会和珠海市建筑装饰分会合作,通过协会牵头,分别与珠海市建安集团公司、珠海市段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签署协议而实现的。此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建立大规模的实习基地,效果明显,还可以同时解决多个专业的顶岗实习难题,便于管理,可以有效地推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

3. 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与校友所在单位建立长期合作。

由于我校建工专业历史较长,培养了一些优秀的毕业生,而且部分毕业生已在所属的企业处于领导岗位,我校也通过校友在其所属单位或其合作单位建立实训基地。例如我校在佛山市海逸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东莞华锋幕墙、福建溪石集团等建立的实训基地都是通过校友建立的。由于校友对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所具备的专业和业务能力有较好的了解,可以对实习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能够提供较合适的岗位,学生也觉得在这些单位实习有种亲切的感觉。通过校友的帮助,大大加快了我校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校顶岗实习的实施。

4. 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除了学校主动为学生提供实习单位外,我们也鼓励部分能通过其他途径找到合适实习单位的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在自己联系到实习单位后,必须要经过学校审查和核对,学校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单位的信息,对单位的规模、项目情况通过电话联系或走访等方式了解,以确保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岗位,并能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

通过以上途径可以在企业建立校外顶岗实习基地,这样学生就可以走出校门到企业的相关岗位进行生产实习。由于学校和企业是不同的社会机构,各自的运行规律和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育人环境和育人主体都发生了变化。为了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要对顶岗实习实行契约式管理,我校在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时就和企业签署相关协议,通过协议明确学校、学生、企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学校应为学生争取合法的权益,例如培训、安全、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企业应该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为学生指派实习指导老师,实习指导老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等。作为学生也应该与学校、企业签订有关协议,并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

二、实习过程中学生的管理

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它是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为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加强实习过程中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学生的岗前培训。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稍微不慎,即可能发生安全事故,为保障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安全,在学生实习之前,我校安排系部有相关施工经验的老师以及邀请企业相关安检人员对学生进行安全培训并考核,考核合格后才可进入实习单位实习,安全教育一直是实习带队老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同时,我校还为每位学生购买了意外保险。

2. 实习周记和专项实训。

顶岗实习不等于提前就业,在学生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实习过程中在强化学生的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同时,还应兼顾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增加学生的智力负荷。我校规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除了完成实习任务以外,还要求学生完成周记和相应的专项实训,我系为学生提供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实训》、《建筑施工组织实训》、《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实训》、《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实训》等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习岗位和所在项目的工程特点至少要选择两项专项实训,实习单位也可以结合工程情况和学生的工作岗位为学生提供专项实训,专项训练要求学生在现场指导老师和学校专业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

3. 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

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工作中实行“双导师制”,首先从企业选聘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较高、热心的人才培养的专家和技术能手作为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师傅,对学生的工作予以指导,同时负责学生平时工作的考核。学校对学生的现场指导老师颁发聘书、提供相应的报酬,并对现场指导老师提出要求,明确现场指导老师的职责。对学生的管理除了实习单位人事部门及其现场指导老师以外,由于顶岗实习学生的特殊身份,学校还分配系部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专业老师协同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学校指派的实习带队老师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同时学校其他专业教师也都参与到学生的顶岗实习中,他们除了指导学生完成专项训练以外,还要定期到实习单位参观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总之在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系部、教务处、督导等部门都有教师全程跟踪,经常到企业看望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工作,维护学生的利益,实时提醒学生工作中的安全事项,帮助学生解决顶岗实习中的问题。

三、实习成果的检验

为了提高实习质量,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制定一项严格的评价与考核办法至关重要。由于顶岗实习是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管理,对学生的考核也是多方参与的,不同于学校单一的教学成果考核。对学生的考核包括平时表现、技能考核、实习周记、专项实训及校企共同实施的顶岗实习答辩情况,各部分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0%、30%、20%、20%。其中企业根据学生工作期间的表现给出技能评定成绩和平时表现成绩,实习带队老师结合企业给定的平时成绩和平时检查情况重新给出平时成绩,另外学校根据企业评定的成绩并结合实习周记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出学生的总成绩,学生达到考核合格等级以上者获得相应学分并获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签发的《工作经历证书》。通过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总结与思考

顶岗实习是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到企业实习,这是我院建工专业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的尝试,是实现教学改革、探索工学结合、实现高职教育与就业“零对接”的一项有力举措。经过实践证明,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够较为完善地体验真正的施工作业和施工管理,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大大缩短了学生工作适应期,拓宽了校企合作领域,与此同时企业也选择了优秀的人才,真正实现了“三赢”的局面。

我院建工专业的顶岗实习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作为一种尝试性的教学改革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和改进,如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需进一步改进,以适应顶岗实习的需要;另外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部分岗位比较单一,学生不能得到综合性的训练,一般情况下学生到达实习单位以后都会被安排负责某一项工作,到项目完成或者学生实习结束时学生都可能是一直做同一项工作,如何改进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真正有效地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是今后实习工作的重点。

摘要: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中的重要的实践环节, 本文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途径, 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管理以及实践教学成果的考核与检验等方面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组织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2+1”,顶岗实习,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钟忻.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9) .

高职建工类专业 篇2

一、对毕业生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调查

2009年3、4月间,我们对已毕业工作的学生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走访和调研,访谈的中心议题是:从工作中的体会出发谈在校学习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调研后根据录像资料整理了14000多字的访谈资料。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意见:

1. 人才培养的定位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现场的技术人员,包括施工员、监理员、资料员、质安员和材料员,而不是研究人员和设计人员。因此,其课程体系要以建工行业的这五大员为岗位目标,不应以研究和设计理论为教学的主线,而应以培养岗位职业技能为主线。

2. 对加强实训的教学模式建议

高职教育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议在时间段上将过去原有的2年课堂教学缩短为1年半,而将原来为期不到1年的实训和实习教学增长为1年半;建议在原来综合实训基础上增加一个让学生自己选择岗位的加强的校内实训环节。

3.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意见

一是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建议少讲或简单介绍较难较深的原理,而重点放在实际应用的知识讲述和能力培养。如建筑制图与识图课,不需要讲过多的投影原理,只要把视图产生的原理讲清就行,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实际施工图来教学,教会学生看懂整套图样。对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等也同样作此要求。

二是对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作适应现代施工要求的调整,如对建筑制图必须重视“平法”的教学;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重点在水准仪和全站仪,少讲经纬仪;建筑机械不需要讲很深,而重在教会根据工程性质和规模进行机械选型;施工课要教会质量检查、验收等。

三是对实操类的课程提出是否要考虑增设的问题,提出要懂得基本工种的操作,学生要亲手去做会一些看起来简单的工作,如绑钢筋、钢筋和模板下料等。

四是对施工课要求把一个工程从进场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都讲清楚。并要加强安全施工意识的教育。

4. 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建议课程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多跑现场,到现场不能仅满足走马看花,学生一定要亲手去做,一些看起来简单的工作,要花一定的时间练会。到现场教学,要培养学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处理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是校内实训教学要多安排时间,建议将实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先以施工员为主要岗位考虑,针对该岗位的要求设置综合实训;然后让学生按自己选择的岗位意向,在综合实训的基础上再做一阶段拓展的实训培训。

三是建议多结合工程实例进行教学,比如建筑制图拿一个实际的工程施工图来教学。加强形象教学,最好有图片,有实物就更好。

二、新课程结构的构建

基于上述基础工作,我们设想在建工专业实施工作过程导向应整体体现在课程的整体结构上,确立了加强校内实训的课程改革方向,设计了1.5+1+0.5的课程结构,即1年半的课堂教学阶段,1年的校内实训阶段,半年的企业实习阶段。课程结构总体框架图见图1。

图1 课程框架图

对比我院原来主要基于学科完整性的课程结构,新的课程结构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1. 凸显了岗位能力的培养主线

原来的课程结构以我院08级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该方案中尽管改了一些课程类别的名称,但实质上还是以学科完整性为主线的课程组合。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沿用本科教学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是泛泛地针对整个专业的。新的课程结构考虑到技术行为的综合应用性和多工作过程的重叠性,仍保留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系列。但是新课程结构针对学生就业的岗位设置了两阶段的校内实训环节,并设置了针对岗位能力加强的任选课组,因而凸显了岗位能力的培养主线。

2.加强了校内实训的教学环节

不仅是增加了校内实训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把校内实训分成了核心岗位实训和拓展岗位实训两个阶段,考虑到施工员岗位的能力要求对其他几个岗位的能力要求具有较好的覆盖性,故确定以施工员岗位能力的实训培养作为核心岗位能力培养。学生在此基础上还可再自选一个岗位进行实训培养,这样就扩大了学生就业的范围和提高了今后的岗位迁延能力。

3.体现了工作过程的导向作用

由分为制图与设计系列、力学与结构系列等四个系列的专业基础课作为专业的基础,由建筑施工技术等专业课程作为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过渡,然后进行针对工作岗位的实训教学,这样的课程系列,充分体现了建工行业的多工作过程综合特点的导向。这里要说明的是,它不像单一工作过程、单一工序的行业,一门课程甚至于一堂课本身就体现了工作课程,是由整个课程结构来完整地体现工作过程导向的。

4.新课程结构隐含了对于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内容,按照“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改革的意向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最大贡献,在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我们考虑这一工作不能在课程结构中表示,而应在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体现。因此作为课程结构研究的继续深化,应该通过教学大纲的研究和制定来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序化。目前我们正在进行这一步工作,拟首先将专业的主干课程大纲按照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

5.强调了双证书培养的特点

新课程结构将施工员考证的复习辅导安排在专业课教学的末尾,强调了双证书培养的特点。在上述教学大纲的研讨中规定了必须考虑学生考证的内容,具体来说,以二级建造师的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内容为基准,这样既照顾了学生在校施工员的考证需要,又满足了学生毕业工作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高职建工类专业 篇3

关键词:大类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的“宽专业基础、多专业选向、综合素质教育、深度融职业技能考证 (资格证书) ”的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指导思想。所谓大类招生即按门类招生, 而非按具体专业招生。实施“大类招生”已成为高校招生方式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作者结合省重点专业群“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 积极探索与实施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建工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 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工作, 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实施背景

目前很多的高校采用一种新的招生方式———大类专业招生, 即高校按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 对教育部专业目录内同属一类的专业进行合并归类招生。实践证明, 大类专业招生方式存在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大, 专业分流时间仓促, 课程体系适应新的培养目标难度较大等问题, 但是, 大类专业招生的学生入学后, 经过一段时间 (一般这1年) 的基础课学习, 再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爱好及职业规划, 进一步选择更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专业方向, 以提供更大的专业选择空间。此招生方式不仅保障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而且注重通才与专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从而促使人才培养良性发展。

目前, 我校建工类专业设有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4个方向, 本专业群主要培养学生学会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 能适应建筑工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职业岗位 (群) 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适应的岗位 (群) 有建筑业施工企业、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建设工程项目咨询管理企业、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各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等的土建类专业技术、管理岗位。且毕业后的3~5年内, 主要就业岗位是施工现场一线的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材料员、监理员等。5年后, 通过国家相关的行业执业资格考试, 以取得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高级执业资格, 达到项目经理、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岗位要求, 成为企业专业技术骨干和核心竞争力。

二、实施思路

课题组坚持“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 以教学改革为核心, 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 以注重提高质量, 努力办出特色”为宗旨, 根据大类人才培养特点, 组建建工大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按照行业人才需求, 构建基于建筑工程专业群的“就业面宽、整体素质高、岗位技能硬、迁移能力强”且能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高职建筑工程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充分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变换的适应能力,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组织领导

课题组十分重视建工专业大类招生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工作, 在多个层面上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

四、实施成果

(一) 构建了双循环大类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的改革思路, 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质三者紧密结合, 以培养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要目标, 探索和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平台下的“1+1+0.2+0.3+0.5”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双循环培养模式。

“1+1+0.2+0.3+0.5”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中第1个“1”表示学生进校后第一学年, 主要学习基础课程模块;第2个“1”表示学生进校后第2个学年, 主要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并学习相关专业方向课;第3个“0.2”表示0.2个学期, 即第5学期前安排毕业班学生利用当年7月至9月的暑假进企业实习, 主要是跟岗位实习;第4个“0.3”表示第5学期学生返校学习, 主要完成能力拓展互选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 (论文) 。第5个“0.5”表示第6学期回企业实习, 主要是顶岗实习。该成果获得了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 优化构建了专业大类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及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思路, 积极组织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优化具体思路是:通过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深入分析, 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

建工大类专业包含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4个专业, 大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四个专业具有同样的专业基础课平台, 能够实现“底层共享”。将各专业共同的建筑制图、建筑材料应用、工程测量技能、CAD应用技能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构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根据四个专业不同的职业岗位及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 开设不同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实现“中层分立”。主要结合企业生产实际,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实现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思路, 优化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存在差异的课程, 形成“中层分立”的职业岗位能力模块。

以充分学会专业理论及核心技能为基础, 开设四个专业交叉互选的拓展课程平台, 实现“高层互选”, 高层互选旨在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强化学生对知识及岗位的迁移能力, 实现学生个性人化的发展。课程体系见表1所示。

(三) 培养建设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坚持“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内培外引”的方针, 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质量, 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培养为重点, 努力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及技术骨干构成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为建工大类专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近几年来, 引进博士2名, 引进硕士8名, 自培博士2名, 有11名老师通过江苏省建筑领域考评员资格认定, 5名教师参加省培项目, 4名教师参加国培项目, 5名教师参加境外短期进修项目, 参加企业下厂实习人次达到近40人次, 且有2名教师评为教授, 2名教师评为副教授。

目前, 该专业大类现有专任教师40人, 兼职教师20名, 其中有教授3名, 副教授 (高工) 13名, 博士 (含在读) 5名、硕士30名, 双师比例达90%, 已建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四) 建立了面向大类专业的共享型实训基地

以央财支持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 针对大类专业 (专业群) 面向的行业 (产业) 与岗位群, 合理整合、优化现有实践教学资源, 建设实训基地, 为大类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目前, 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已建成为集建工类人才培养、职业岗位培训与鉴定、对外服务及建筑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的推广应用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型实训基地。该基地包括建筑节能及保温技术重点实验室、建筑施工技术实训中心、建筑力学及结构实验室、工程造价实训中心、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等28个实验实训室 (中心) 。

(五) 深化了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成效

学院依托“南通铁军”的优势, 先后与南通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龙信建设集团、江苏南通三建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苏中建设集团等40多家企业签订了协议, 成立校企合作联盟。并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方面不断地创新体制和机制,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11年以来, 学院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信息、设备及教学资源优势, 加强校企联合, 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改革与创新, 与南通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华夏建筑工程学院”, 与江苏南通三建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三建冠名班”, 与南通华新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华新冠名班”等办学实体和订单培养班, 加强了学生就业能力、创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

五、主要亮点

1.构建了“1+1+0.2+0.3+0.5”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全面深入的专业分析, 根据建工大类专业特点, 以“工学交替、实境育人”为切入点, 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1+1+0.2+0.3+0.5”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了建工大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2.构建了校企合作“双主体”的人才培养平台。根据“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责任共担, 利益共享”校企合作办学的原则, 主动赢取行业、企业的支持, 主动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 积极调整办学的思路, 以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 主动践行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 构建了校企双主体人才共育平台。

六、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优化专业分流实施方案。结合分流前的两个学期的学习成绩综合考核学生, 在分流中充分考虑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规划等各因素综合评估学生, 以便更好地疏导学生的个人志愿, 真正实现引导学生选择好专业方向。

2.加强班级重组后的管理。学校应加强引导, 组织新班级开展各类活动, 让新的班级同学之间尽快熟悉, 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

参考文献

[1]吴志强.基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33) .

[2]孙红卫, 董艳萍竺.高职“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12 (4) .

[3]樊秀龙.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J].成人教育, 2011, (7) .

高职建工类专业 篇4

随着现今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高职院校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并重的培养方式凸显出其重要性。针对高职院校的建工专业来说,除了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外,还要求学生对相关的辅助软件能够熟练掌握,以便更好的适应建工行业对专人人才的要求,在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如Auto CAD软件、3Ds MAX软件、广联达软件、神机妙算软件、天正软件等。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泛指一种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的技术,Auto CAD软件就属于常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软件之一。一般意义上讲,Auto CAD软件是一个用于工程设计的软件,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土木、建筑、航空、航天、轻工、纺织等专业业界,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功能最强大的通用型辅助设计绘图软件,主要用于二维绘图,也具备有限的三维建模能力。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让设计人员用计算机完成从构思、初步设计、结构计算到绘出各类设计图、施工图的整个过程。因此,熟练地运用Auto CAD软件,已成为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

针对高职院校来讲,Auto CAD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对Auto CAD软件相关应用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Auto CAD软件来绘制建筑和结构的平、立、剖面图及施工图等,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好的为专业服务。

1 Auto CAD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

在高校中建工专业已逐步的将Auto CAD课程引入到了日常的教学计划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机房等良好的授课环境,为学生介绍和讲解Auto CAD绘图课程的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但在传统的理论讲授模式转变为实践授课模式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未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具体问题分析如下:

1.1 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建工专业开设的建筑制图、识图等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为学生介绍建工图纸的绘制方法与绘制技巧,以及相关建筑制图的标准与规定,通过大量的图纸绘制,使学生在熟练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提升学生手工绘图的能力。Auto CAD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为学生讲授该软件的基本绘图命令、绘制方法和绘制技巧等,通过实例训练,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两门课程的重要性是相同的,但在授课时间与实践教学时间的安排上,重点更加趋向于手工绘图,只把Auto CAD课程作为一种绘图手段,而不是建工专业必备的专业技能,忽略了计算机绘图的重要性。

1.2 建工专业知识相脱节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学习方法的适当引导和启发,学生在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能力上表现较差。以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和Auto CAD课程为例,学生在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学习中掌握了建工绘图的规范、标准、具体要求等知识,在Auto CAD课程中学习了绘图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却因为对建筑制图的一些标准和规定的忽略而难以利用Auto CAD绘制出符合标准的施工图样,图纸缺乏专业性。

1.3 教材的选择不合理

由于Auto CAD软件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市面上该课程的教材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包括机械类、建工类、平面设计类等等,内容的趋向性有很大的差异,难易程度也不同,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如若只考虑其基本功能的讲授,而不考虑教材的专业性,会影响学生专业制图思维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对该软件的学习与具体应用。不同类别的教材所趋向的课程重点各有不同,所以在进行教材选择的时候,应该适当考虑课程的针对性,结合课程的教学目的,选择难易程度适中,适合学生学情、适合专业要求的教材。

2 Auto CAD课程的教学推陈创新建议

Auto CAD课程教学应该从建工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出发,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要求,理论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的进行Auto CAD课程的教学。为学生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上机操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除了要提升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选择合适的教材以外,针对常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教改建议如下:

2.1 突破章节的束缚,引入案例教学法

实现学以致用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对具有一定真实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典型事例、实例或个案,通过分析、辩论、演绎、推断、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精选案例,所选例要具有较强针对性。通过该案例教学,学生对如何利用Auto CAD软件绘制建工图纸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比以往仅靠死记硬背收到的教学效果好。

2.2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引导

部分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对教师所讲授的绘图方法有一定的依赖性,形成了惯性思维,缺乏灵活应用能力,导致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绘图方法单一,缺乏自主性思维。所以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注重对学生自主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做到绘图方法多样化、绘图技巧多样化,对在课程中有创新性表现的学生给予肯定。同时要还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专业课知识灵活地应用于Auto CAD课程的学习中,使得所绘制的图纸更加具有专业性,更加符合规范性标准的要求。

2.3 快捷操作的引入

学习Auto CAD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利用该软件快捷的绘制出高质量的建工图纸,逐渐替代手工绘图,提升工作效率。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制图速度的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建议在完成基本操作教学的基础上,引入Auto CAD软件的快捷操作,如快捷键的使用、制图技巧的灵活应用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制图速率,让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好的为建工专业服务,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2.4 Auto CAD课程的考核

由于Auto CAD课程所具有的操作性、实用性的特点,不能够将纸笔测验作为唯一或主要评价手段,因此,应将重点放在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上,体现职业能力本位的特点,建议采用考查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另外,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日常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与发展性功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建工专业Auto CAD课程的相关考级考证、技能竞赛等,针对Auto CAD课程,建工专业可以考取的资格证书有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CAD模块、绘图员、制图员等,肯定自身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早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计算机辅助软件的不断出现和升级,使建工行业以往传统的手工绘图模式逐步被计算机绘图所替代,大大的提高了绘图的速度、质量,简化了建工制图过程。同时,对图纸的准确度、规范性有了进一步的把握。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应用性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把实践教学放在第一位,本文以Auto CAD软件为例,结合高职院校建工专业Auto CAD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经验,对现行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说明,并提出相应的推陈创新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工专业,Auto CAD课程,推陈出新,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程玉,韩剑.《建筑CAD》与《土木建筑制图》融合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

[2]吕大为,朱晓菲.浅谈《建筑CAD》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

[3]李红群.AUTO CAD与建筑制图组合教学方法研究AUTOCAD[J].中国科技信息,2005,22.

上一篇:聚焦金融高管下一篇:实数中的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