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的组建和利用

2024-05-10

学习小组的组建和利用(精选四篇)

学习小组的组建和利用 篇1

传统的教学, 学生往往是知识的吸收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被抑制, 创造性难以开发。因此, 在教改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得很响。那么, 如何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呢?本人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尤为重要了。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并能有力地提高课堂效率。以下是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对学习小组的几点看法, 在此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学习小组的组建

首先, 要统一学生、家长、教师的思想, 让他们明白小组学习的重要性。要让好学生和家长知道小组的学习是互为资源, 不是简单的“一帮一”, 是双赢。优等生给待优生讲解时锻炼了自己的表达力和思维力, 待优生可以从优等生那学到知识、学到语言的表达力等等。优等生帮别人讲解时实际也帮了自己。因为错误是镜子, 是路标, 帮人改错等于帮自己防错。

其次, 学习小组要均衡。在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和课外活动能力等方面, 使各小组的力量保持均等, 大体相当。另外, 尽量尊重学生意愿;在保证基本均衡的前提下, 教师在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 同时注意不把彼此暂时排斥的学生编在同一小组, 以免激发其逆反心理, 影响小组学习及开展其他活动。还要适时调整。一个学习小组确定后, 不是一成不变的, 必须在必要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只有适时调整, 才能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持续地开展。

再次, 选择一个优秀的学习组长。学习组长是小组学习的核心, 选择学习组长时应注意组长的基本条件和产生方式这两个问题。学习组长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 他应当是本组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 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第二, 具有初步的组织能力;第三, 愿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在选举前, 教师可以公布组长候选人的标准。只有充分考虑学生意愿产生的组长, 才容易成为实际活动的核心。

最后, 具体分组。以班主任为中心, 与各科任老师协商分组。学生应面朝前, 4人一大组, 2人一小组;大组长坐后排, 两排相对应的大组长又相邻, 可灵活组成更大的组。

二、学习小组的评价

课堂上的常态评价, 即教师按课堂流程, 安排好小组的合作学习工作后, 对课堂各环节进行评价。课上常态评价的目标是使小组成员一节课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地参与、思考和交流。一节课结束后, 由学科班长结合课堂情况给各小组打分, 各组内的学习组长结合课堂表现给组员打分, 并在班内指定的位置公布成绩。各组的综合得分及组内的成员得分情况, 一周汇总一次, 在各个班级外面的展示板上集中排序公布, 以激励各小组不断竞争、不断进取。

课外的常态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课堂外其他方面的发展。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应用了特色的小组加分制, 先以小组自评, 推出小组内的各项奖励名单, 最后报学校, 学校张榜公示一周。表彰奖励:请家长参与发奖大会发放奖状、奖品。

三、学习小组的指导

指导组长如何讲, “先讲思路, 后讲做法”。语言格式是:这个问题要怎样想?为什么要这样想?还有别的思路吗?最简捷的思路是什么?另外, 组长不要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讲。

组员不能满足于听。让组员明确知识不是听会的, 还要动脑筋去思考。在合作中, 不但要学会知识, 更要学组长的思维方法。

四、学习小组的运用

2人小组主要完成温故互查、纠错、教师讲完关键话后的复述;在学生自学课本后的第一次小组活动时, 学生在练习中出现多种思维需辩论时, 教学的重难点突破时, 用4人小组来完成。

谈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篇2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小组的组织和建设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对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组织和建设,而多采用原有的传统分组方式。一个传统小组并非只要贴上合作的标签就可以成为合作学习小组。传统分组虽有利于教师对课堂和学生的控制,但却无法满足学生交往学习的需要,因而难以满足有效合作学习的要求。因此,要想有效实施合作学习,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分组合作学习小组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建设。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策略

1确定小组规模

合作学习小组的规模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分组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学生的交往技能。如果学生的交往技能水平较高,小组规模可适当扩大;而当学生交往不够密切时,小组规模就要有所减小。

(2)小组学习的时间。如果每节课用于小组学习的时间较多,小组规模可以扩大,反之则要减小。

(3)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如果学习任务较难、涉及范围较广、需要时间较长,小组规模就要适当减小,反之可适当扩大。

(4)学生的年龄。一般看来,年幼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和控制力,小组规模要略小一些,而年长学生的小组规模则可适当扩大。

(5)合作学习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对小组规模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的小组规模为4~6人。切块拼接法为5~6人,小组游戏竞赛法为3~4人。

(6)学生的参与程度。从理论上讲,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是随着小组人数的增加而减少的。小组规模越大,某个学生被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

2异质分组

合作学习通常和异质分组联系在一起。异质分组如此被合作学习普遍接受,以至于它已成为合作学习概念的一部分。组内异质将含有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更多的信息输入和输出,便于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看问题,能提高学生知识理解的深度和推理的质量,从而为合作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借助组内异质连带产生的组问同质,则为全班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在竞争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潜力。必须注意,小组有效性的一个潜在的障碍就是小组异质的不充分性。

异质分组需综合考虑以下学生的因素。

(1)学习成绩。教师要尽量保证每组都有学习成绩优、中、差的学生。优等生通过辅导同伴,可巩固学习效果,还可增强责任感与利他行为。另一方面,成绩较差的学生能得到同伴帮助,可提高成绩,增强信心,降低焦虑程度。

(2)性别。男女生在认知、情感和个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能产生互补共进、相得益彰的效果。很多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混合小组合作学习比相同性别的小组合作效果更为显著。

(3)能力。将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有助于学生的各尽所能和全面发展。能力互补的学生比非互补的学生更能有效地通过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4)气质和性格。不同气质和性格的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承担不同性质的任务,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教师要注意将不同气质和性格类型的学生组合到一起。

(5)家庭背景。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往往带有家庭的烙印。从本质而论,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应该扩展为一种生活方式。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的经验将有助于他们应对真实的社会生活。

3确定小组长

小组划分后,教师要为各组指定一个比较有才能的小组长。在合作学习的开始阶段,特别要求小组长应该由成绩优、能力强、威信高、人缘好的学生担当。教师要对小组长进行相应的角色和技能培训,既要给他们一定的权力,又要预防他们成为垄断和包办小组学习任务的“小权威”。小组长主要负责召集并主持小组学习活动、组织小组讨论;领取与分配学习任务;安排值日、做好总结等。随着合作学习的深入,小组长可以由所有成员轮流担当,以充分发挥更多学生的积极性,锻炼组织领导能力。必须注意的是,各组更换小组长最好不要在同一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4合理安排小组座位

小组座位的形式有很多种,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临时会晤型。教师可将小组成员座位按照传统的“秧田式”就近排在一起。当需要小组合作时,二人组可直接进行;四人组的,前排两个学生向后掉头就可进行;六人组三排座位的前排两个学生掉头向后,中排两个学生分别作向左、向右转即可。会晤型的优点是较为方便快捷,缺点是空间较为拥挤,需要花费时间拉动桌凳,且噪音太大。

(2)固定型。固定分组主要包括“田”字型、“U”字型或“T”字型等方式。固定型分组的优点是可免除课堂上拖拉桌凳的麻烦,能增加学生合作学习机会,有利于讨论活动的开展;缺点是部分学生座位的视角和方位不佳,不利于课堂知识信息的获取和身体的健康发展。

二、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策略

1创建小组形象

小组形象的创建能增强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并能指明小组的努力方向。小组形象主要包括组名、组训、组标和奋斗目标。

(1)取好组名。较好的组名能象征小组互助共进、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还能昭示小组发展的方向。

(2)创建组训。组训就是小组的口号,能振奋人心,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进取心。

(3)设计组标。组标既可以是小组的组牌、组徽,也可以是组旗。组标上面有组名、组训,还有小组成员的名字以及一些图片。通过组标把小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让老师和其他同学直观地了解本组情况。

(4)确立奋斗目标。一切合作性学习开始于一个互相共享的小组目标。一旦目标确立,小组成员就能够学习有方向,行动有力量。

2组员角色分工与角色互换

根据角色互换原理,需要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所有成员均需承担一定的角色,并履行相应的职责。就6人组而言,除小组长外,还可设协调员、监督员、记录员、统计员、检查员和观察员等角色。协调员负责调解纠纷;收集意见,并向老师反馈。监督员负责监督本组同学遵守小组活动规则,控制噪音,制止个别不守纪律的现象,督促同学专心学习。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结果;为小组发言人写提纲。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确保小组成员全部参加学习活动。如果小组人数不满6人,则可以将角色整合,如果超过6人,则可将角色细化。

在学生能熟悉原有角色,并能熟练履行相应职责的情况下,为了使学生能有机会扮演更多角色,丰富角色体验,不断强化他们的交往意识和角

色规范,为了增强学生沟通、理解和合作等社交技能,培养其良好的价值观、情感体验和社会态度,形成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必须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互换。

3,小组定期重组

小组成员应该有足够长的时间在一起学习,以便小组完全成熟。Vemette强烈倡导“小组必须保持完整和足够长的时间,以形成一种舒适和承诺的感觉,获得一种同一性的感觉,给小组成员提供被接纳的感受”。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后,小组成员在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的同质性会增加,而异质性相应减少。为了保证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防止因组间差距拉大而使落后小组失去进取的信心和勇气,也为了避免产生小团伙而影响班集体的团结,教师需要定期重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重组能使学生与更多的拥有不同特质的人进行合作学习,从而学会与更多人相处和交往,特别是要学会和那些自己“不太喜欢”的人相处。小组重组能使学生意识到他不仅是在与小组同伴进行合作,也在与全班所有同学进行合作。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小组每6~10周可重新组建一次。

4明确学习责任

教育的一种重要目标是培养每位学生对公益事业及自己的行为具有责任感。学生只有能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习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所有的合作学习方法都包括这样一种思想,即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并对自己和同伴的学习负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必须承担的责任。

(1)个体责任。每个学生都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都必须尽最大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因为个人的成功将成为被同伴接纳的条件,而不负责任的失误则可能成为同伴排斥的因素。

(2)小组责任。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奖励评价是以小组集体成绩为依据。每个学生都要为同伴的学习负责,个体与同伴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要想获取小组成功,在自己学会的基础上,他们还必须帮助同伴,以保证所在小组所有成员都能学会。

5教授小组合作技能

为了确保学生将来能有更多的合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正式的小组技能的教学。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时,才可能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项有效的干预必须训练学生的社会技能,他们需要以此来建设性地与同伴互动并提供参与机会。因此,教师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合作技能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每一种技能。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运用合作技能的情境,可利用班会课、社会课和课外活动等来引导学生加以练习。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小组加工,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

一般而言,小组合作技能有四个维度。

(1)基本礼貌,包括表达感谢——接受感谢、诚心道歉——接受道歉、鼓励赞赏——接受鼓励、公开认错——谅解宽容、耐心等候——尽快答复。

(2)交流沟通,包括先想后说——仔细聆听、积极提问——合理应答、合理建议——接受建议、分配任务——优化组合、据理说服——接受说服。

(3)控制协调,包括解决冲突——接受调停、适度批评一接受批评、委婉拒绝——接受拒绝、礼貌打断——一接受打断、部分否定——反思让步。

(4)互助共进,包括寻求帮助——提供帮助、同伴支持——表示感谢、主动检测——接受检测、寻求反馈—提供反馈、主动监督——自控自律。

6明确小组合作学习规则

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小组学习规则能规范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自我管理,包括不讲废话、控制音量、不扰他人、发言有序。

(2)听人发言,包括不要插嘴、边听边想、听完再议、恰当评价。

(3)自己发言,包括口齿清楚、耐心解释、独立思考、先想后说。

(4)互帮互助,包括虚心请教、关心同学、主动热情、耐心细致。

谈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篇3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策略

1. 确定小组规模

合作学习小组的规模并没有固定的标准, 分组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 学生的交往技能。如果学生的交往技能水平较高, 小组规模可适当扩大;而当学生交往不够密切时, 小组规模就要有所减小。

(2) 小组学习的时间。如果每节课用于小组学习的时间较多, 小组规模可以扩大, 反之则要减小。

(3) 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如果学习任务较难、涉及范围较广、需要时间较长, 小组规模就要适当减小, 反之可适当扩大。

(4) 学生的年龄。一般看来, 年幼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和控制力, 小组规模要略小一些, 而年长学生的小组规模则可适当扩大。

(5) 合作学习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对小组规模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 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的小组规模为4~6人, 切块拼接法为5~6人, 小组游戏竞赛法为3~4人。

(6) 学生的参与程度。从理论上讲, 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是随着小组人数的增加而减少的。小组规模越大, 某个学生被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

2. 异质分组

合作学习通常和异质分组联系在一起。异质分组如此被合作学习普遍接受, 以至于它已成为合作学习概念的一部分。[2]组内异质将含有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更多的信息输入和输出, 便于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看问题, 能提高学生知识理解的深度和推理的质量, 从而为合作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借助组内异质连带产生的组间同质, 则为全班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在竞争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潜力。必须注意, 小组有效性的一个潜在的障碍就是小组异质的不充分性。[3]

异质分组需综合考虑以下学生的因素。

(1) 学习成绩。教师要尽量保证每组都有学习成绩优、中、差的学生。优等生通过辅导同伴, 可巩固学习效果, 还可增强责任感与利他行为。另一方面, 成绩较差的学生能得到同伴帮助, 可提高成绩, 增强信心, 降低焦虑程度。

(2) 性别。男女生在认知、情感和个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能产生互补共进、相得益彰的效果。很多研究发现, 不同性别的混合小组合作学习比相同性别的小组合作效果更为显著。

(3) 能力。将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 更有助于学生的各尽所能和全面发展。能力互补的学生比非互补的学生更能有效地通过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4) 气质和性格。不同气质和性格的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承担不同性质的任务, 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教师要注意将不同气质和性格类型的学生组合到一起。

(5) 家庭背景。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往往带有家庭的烙印。从本质而论, 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 更应该扩展为一种生活方式。[4]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的经验将有助于他们应对真实的社会生活。

3. 确定小组长

小组划分后, 教师要为各组指定一个比较有才能的小组长。在合作学习的开始阶段, 特别要求小组长应该由成绩优、能力强、威信高、人缘好的学生担当。教师要对小组长进行相应的角色和技能培训, 既要给他们一定的权力, 又要预防他们成为垄断和包办小组学习任务的“小权威”。小组长主要负责召集并主持小组学习活动、组织小组讨论;领取与分配学习任务;安排值日、做好总结等。随着合作学习的深入, 小组长可以由所有成员轮流担当, 以充分发挥更多学生的积极性, 锻炼组织领导能力。必须注意的是, 各组更换小组长最好不要在同一时间, 以免顾此失彼。

4. 合理安排小组座位

小组座位的形式有很多种, 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临时会晤型。教师可将小组成员座位按照传统的“秧田式”就近排在一起。当需要小组合作时, 二人组可直接进行;四人组的, 前排两个学生向后掉头就可进行;六人组三排座位的前排两个学生掉头向后, 中排两个学生分别作向左、向右转即可。会晤型的优点是较为方便快捷, 缺点是空间较为拥挤, 需要花费时间拉动桌凳, 且噪音太大。

(2) 固定型。固定分组主要包括“田”字型、“U”字型或“T”字型等方式。固定型分组的优点是可免除课堂上拖拉桌凳的麻烦, 能增加学生合作学习机会, 有利于讨论活动的开展;缺点是部分学生座位的视角和方位不佳, 不利于课堂知识信息的获取和身体的健康发展。

二、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策略

1. 创建小组形象

小组形象的创建能增强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并能指明小组的努力方向。小组形象主要包括组名、组训、组标和奋斗目标。

(1) 取好组名。较好的组名能象征小组互助共进、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还能昭示小组发展的方向。

(2) 创建组训。组训就是小组的口号, 能振奋人心, 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进取心。

(3) 设计组标。组标既可以是小组的组牌、组徽, 也可以是组旗。组标上面有组名、组训, 还有小组成员的名字以及一些图片。通过组标把小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可让老师和其他同学直观地了解本组情况。

(4) 确立奋斗目标。一切合作性学习开始于一个互相共享的小组目标。[5]一旦目标确立, 小组成员就能够学习有方向, 行动有力量。

2. 组员角色分工与角色互换

根据角色互换原理, 需要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在合作学习小组中, 所有成员均需承担一定的角色, 并履行相应的职责。就6人组而言, 除小组长外, 还可设协调员、监督员、记录员、统计员、检查员和观察员等角色。协调员负责调解纠纷;收集意见, 并向老师反馈。监督员负责监督本组同学遵守小组活动规则, 控制噪音, 制止个别不守纪律的现象, 督促同学专心学习。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结果;为小组发言人写提纲。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确保小组成员全部参加学习活动。如果小组人数不满6人, 则可以将角色整合, 如果超过6人, 则可将角色细化。

在学生能熟悉原有角色, 并能熟练履行相应职责的情况下, 为了使学生能有机会扮演更多角色, 丰富角色体验, 不断强化他们的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 为了增强学生沟通、理解和合作等社交技能, 培养其良好的价值观、情感体验和社会态度, 形成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必须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互换。

3. 小组定期重组

小组成员应该有足够长的时间在一起学习, 以便小组完全成熟。Vermette强烈倡导“小组必须保持完整和足够长的时间, 以形成一种舒适和承诺的感觉, 获得一种同一性的感觉, 给小组成员提供被接纳的感受”。[6]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后, 小组成员在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的同质性会增加, 而异质性相应减少。为了保证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 防止因组间差距拉大而使落后小组失去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也为了避免产生小团伙而影响班集体的团结, 教师需要定期重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重组能使学生与更多的拥有不同特质的人进行合作学习, 从而学会与更多人相处和交往, 特别是要学会和那些自己“不太喜欢”的人相处。小组重组能使学生意识到他不仅是在与小组同伴进行合作, 也在与全班所有同学进行合作。一般情况下, 合作学习小组每6~10周可重新组建一次。

4. 明确学习责任

教育的一种重要目标是培养每位学生对公益事业及自己的行为具有责任感。[7]学生只有能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 学习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所有的合作学习方法都包括这样一种思想, 即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 并对自己和同伴的学习负责。[8]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必须承担的责任。

(1) 个体责任。每个学生都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都必须尽最大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因为个人的成功将成为被同伴接纳的条件, 而不负责任的失误则可能成为同伴排斥的因素。

(2) 小组责任。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奖励评价是以小组集体成绩为依据。每个学生都要为同伴的学习负责, 个体与同伴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要想获取小组成功, 在自己学会的基础上, 他们还必须帮助同伴, 以保证所在小组所有成员都能学会。

5. 教授小组合作技能

为了确保学生将来能有更多的合作, 必须对学生进行正式的小组技能的教学。[9]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时, 才可能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项有效的干预必须训练学生的社会技能, 他们需要以此来建设性地与同伴互动并提供参与机会。[10]因此, 教师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合作技能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理解每一种技能。其次,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运用合作技能的情境, 可利用班会课、社会课和课外活动等来引导学生加以练习。最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小组加工, 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

一般而言, 小组合作技能有四个维度。

(1) 基本礼貌, 包括表达感谢——接受感谢、诚心道歉——接受道歉、鼓励赞赏——接受鼓励、公开认错——谅解宽容、耐心等候——尽快答复。

(2) 交流沟通, 包括先想后说——仔细聆听、积极提问——合理应答、合理建议——接受建议、分配任务——优化组合、据理说服——接受说服。

(3) 控制协调, 包括解决冲突——接受调停、适度批评——接受批评、委婉拒绝——接受拒绝、礼貌打断——接受打断、部分否定——反思让步。

(4) 互助共进, 包括寻求帮助——提供帮助、同伴支持——表示感谢、主动检测——接受检测、寻求反馈——提供反馈、主动监督——自控自律。

6. 明确小组合作学习规则

不以规矩, 难成方圆。小组学习规则能规范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 自我管理, 包括不讲废话、控制音量、不扰他人、发言有序。

(2) 听人发言, 包括不要插嘴、边听边想、听完再议、恰当评价。

(3) 自己发言, 包括口齿清楚、耐心解释、独立思考、先想后说。

(4) 互帮互助, 包括虚心请教、关心同学、主动热情、耐心细致。

(5) 说服别人, 包括学会质疑、先同后异、尊重诚恳、以理服人。

参考文献

[1]蒋波, 谭顶良.合作学习:种种误识与基本要素[J].全球教育展望, 2006 (12) .

[2]Baer.J.Grouping and achievement in cooperative learning.College Teaching, 2003 (4) .

[3]Veenman, S.Kenter, B.&Post, K.Cooperative learning in Dutch primary classrooms.Educational Studies, 2000 (3) .

[4]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3) .

[5][美]约翰逊.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在教与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M].刘春红, 孙海法编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20.

[6]Gupta, M.L.Enhancing student performance through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physical sciences.Assessmentand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004 (1) .

[7][美]查尔斯·森特.小学课堂管理[M].吕良环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127.

[8]Slavin, R.E.Cooperative learning in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Clearing House, 1996 (4) .

[9]Leon, L.A.Tai, L.S.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a team-teaching environment.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2004 (5) .

小小双选会——记学习小组组建 篇4

一个分配合理的小组是有效学习的前提。以前,我都是这样分组的:学期开始,我到班主任等其他任课老师那里了解学生情况,主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成绩、能力、纪律等。我根据了解到的学生情况进行分组,选出能力强、学习好,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做组长,其他学生再进行平均分配。

这样的小组形成过程基本由老师操作完成,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宣布各小组名单的那刻,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还掉泪了,甚至有的明确表示不想参加,宁可自己独立成为一个小组。如此局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关系不够融洽

班级中有一些调皮捣蛋或是能力差的孩子,他们往往成为班级中的不受欢迎人群。无论安排在哪一个小组,那个小组的同学都会排斥。这样不融洽的学习氛围,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2.学生被动地接受,心理上排斥

同学们在一起学习了几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亲有疏,他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组成合作小组,同学们也都希望能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这样的想法,导致有的同学很开心,因为他们如愿了;有的同学很伤心,因为他们跟好朋友分开了。

学生被动接受、组内关系不融洽、学生学习不快乐,这些问题存在着,小组学习的效率非常差。合理的小组,既不是单纯的伙伴关系,也不是靠老师自主分配,而是需要让学生参与,教师协作完成的。

一、学生加深了解——你展示,我展示

小组就是一个团队,同学们要在同一个团队中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互相了解非常有必要。只有互相了解,才能更好地接受每一个小组成员,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并能取长补短,在团结融洽的气氛中分工协作,高度有效地开展活动。

石情文是一个学习成绩差、不合群的孩子,以前分组时,她每次都是个难处理的对象,最后总是好心的组长将她“收留”。这次展示中,她还是不说话,拿出了她平时画画的作品,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同学们都啧啧称赞,她还现场展示了画画的本领,唰唰几笔,一位漂亮的公主就跃然纸上了,不得不佩服!

陆浩平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总是不遵守纪律,也在组长的黑名单上。他通过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告诉全班同学,他的动手能力非常强,并且还能改进创新呢!

每位学生写下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用一种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让班级里的同学更全面地了解自己。通过这次展示,我们看到了很多同学发光的另一面,也为后面的小组成员选择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二、学生互相选择——你选我,我选你

经过之前的学习体验,学生了解到,一个优秀的小组需要符合以下几点:能力均衡、组员和谐。考虑到班级的男女生人数不平衡,我又提出了一个要求:男女生比例合适。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模仿人才市场招聘活动,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小小双选会”。

经过全班同学的集体认可,我们首先选出了六位能力强的同学作为组长。

1. 提前招聘

每位组长有一张“优选卡”,可以邀请心仪的同学加入自己的小组。拿到“优选卡”的同学可以选择加入,也可以不加入;同时拿到几张“优选卡”的同学,可以自主选择一个小组。

2. 常规招聘

经过第一轮提前招聘,接下来进入第二轮——常规招聘。每位同学拥有两张“简历卡”,简历卡上写上了自己的优点。同学们可以将这两张卡分别投给两位组长,全部投递结束,组长根据收到的“简历卡”挑选两名成员。如果有两个组同时挑选到同一名同学,那么请这名同学自己决定去哪个小组。

3. 再次招聘

经过两轮招聘,每组的成员应该在四名左右,这时进行第三轮招聘,为了节省时间采取口头招聘的形式,由人员少的那个小组先开始挑选,挑选过程也是双向的,被挑到的同学可以选择加入或是不加入。在挑选时,组长必须遵循男女生的人数,最后剩下的同学,也必须服从加入某个小组。

一个学生自己组建的小组,就像他们共同孕育的孩子。在这样的小组中学习,他们自由、快乐,每个学生都是小组的主人,会努力维护这个小组的荣誉。应该根据儿童的本性,尊重每个儿童的个性与具体性,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带着平常心走向大众。

三、老师协作完成

上一篇:英语儿歌下一篇: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