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需求

2024-05-09

双需求(精选六篇)

双需求 篇1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用水需求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另一方面, 在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 水体污染状况也越来越严重, 可利用水资源不断减少, 使得城市用水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对城市供水能力以及供水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 水资源日益成为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焦点之一。

浙江省第一大河钱塘江流经杭州市, 水资源总量丰富,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城市可利用水资源仅为水资源总量的1/3, 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 杭州市已成为一个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 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杭州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作为城市用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水相对集中, 水质及用水安全要求高,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管理需要高度重视。

本文试图通过建立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的双对数模型, 以杭州市为例, 进一步研究用水需求价格弹性及其收入弹性, 量化收入和水价对用水需求量的不同影响, 并对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以期为城市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1 模型的选择及基本假设

1.1 模型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学者对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影响因素做了多方面研究, 综合不同的研究结果, 可以通过下列模型来反映各种因素对用水需求的影响:

Q=F (P, Z) (1)

其中, Q代表用水量, P指水价, Z指家庭收入、外部环境、天气、家庭构成等相关影响因素[2]。

对现有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函数模型的研究中, 由于考虑到外部环境变量的难以量化性和精确性等问题, 在影响生活用水需求的众多因素中, 水价影响了消费量, 收入则决定了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同时可以量化研究水价和收入的变化对居民用水量的影响程度, 因此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是研究用水需求中两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尹建丽, 袁汝华 (2005) 通过经济学并用积分的方法推导出了城市居民用水需求的函数模型, 并提出如下表达式[3]:

W=K×PE1×RE2 (2)

W为人均用水量, K为常数, P为水价, R为实际人均收入, E1为用水需求的价格弹性, E2为用水需求的收入弹性。

1.2 基本假设及模型建立

鉴于在实证研究中, 由于双对数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以及能够方便地得出各项弹性系数, 因此, 本文对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的众多影响因素中, 选择了水价和可支配收入作为影响居民用水量的2个因素, 而把环境和天气这些难以量化和测量的因素加以排除。依据笔者大量的文献阅读与双对数模型的运用比较, 对尹建丽, 袁汝华 (2005) 提出的模型 (2) 进行改进, 将其转化为如下双对数模型:

LnW=LnK+E1LnP+E2LnR (3)

其中, W为人均用水量, K为常数, P为水价, R为实际人均收入, E1为用水需求的价格弹性, E2为用水需求的收入弹性。

2 实证分析

关于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本文将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将从宏观层面出发, 选取杭州市1990~2007年统计数据对双对数模型参数进行估计, 从而得到杭州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指数, 并对杭州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进行分析。

2.1 杭州市居民人均用水量、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水价变化分析

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水价是影响城市居民用水量的最重要的两项参考因素, 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水价可以体现出居民的用水支付能力, 而人均用水量则直接反映居民的用水情况和节水状况, 因此, 本文将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水价作为解释变量, 而人均用水量为被解释变量, 通过对这3个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定量分析, 建立相应实证模型, 可以得出影响居民用水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并分析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各自对用水情况的不同影响。

由于考虑到物价水平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 本文对杭州市从1990~2007年的人均用水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水价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用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作为衡量物价的指标, 把不同年份, 不同物价水平下的收入及水价统一到相同的物价水平下, 本文以1990年的收入和水价作为基准, 将1991~2007年的收入及水价转化基准值下的相应数值。表1是根据《杭州市统计年鉴》的历年数据直接或间接整理得到的, 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是根据资料用时间加权平均法计算而得到的[10]。从表1可知, 杭州市城镇居民水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0.23%到0.65%之间, 远未达到对居民的用水行为造成负担的程度, 因此水价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水价的杠杆作用还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杭州市1990~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用水量、水价和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等时间序列数据的整理, 建立了以人均用水量为因变量、水价和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的双对数模型, 并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居民用水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总量的不同影响。为提高城市用水效率, 增强居民的节约用水意识, 综合以上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

(1) 杭州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小于收入弹性的绝对值, 且价格弹性略小于如南京、上海、青岛等城市, 说明杭州市生活用水价格还有待提高, 对本来就缺乏价格弹性的生活必需品而言, 过低的水价只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2) 杭州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绝对值远远小于收入弹性的绝对值, 只有当水价的涨幅超过收入的涨幅时, 才会引起居民对用水量的重视, 居民的人均用水量才有可能不变或者缓慢增长。

(3) 需求价格弹性分析有着自身的局限, 只有在水价偏低的情况下, 适当调整水价, 水价的杠杆作用才能得以发挥作用, 当然要实现节水目标, 不能仅仅依靠水价的提高, 还需要形成更为合理的城市水价机制。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居民人均用水量、水价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经济关系, 建立双对数模型, 并以杭州市为例, 对城市居民用水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指数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城市居民用水量将会受其需求价格和收入弹性的不同影响, 当水价增长幅度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时, 人均用水量才有可能大致不变, 从而起到节水作用。同时, 人均水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不到1%, 远未能引起居民的节水意识, 水价的杠杆作用也未发挥出应有的功效, 水价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关键词:双对数模型,城市居民用水,需求价格弹性,收入弹性

参考文献

[1].周新超, 申玮.杭州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分析及解决对策[J].农机化研究, 2006, (10) :95~97

[2].褚俊英, 王灿, 王琦等.水价对城市居民用水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 2003, 19 (11) :32~35

[3].尹建丽, 袁汝华.南京市居民生活用水弹性需求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5, 3 (1) :46~48

[4].刑秀凤, 吴艳丽.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弹性实证分析-以青岛市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2) :35~36

[5].胡峰.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影响因素研究-以南通市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 2006

[6].王英.北京市居民收入和水价对城市用水需求影响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3, (1) :49~50

[7].董凤丽, 韩洪云.沈阳市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水利经济, 2006, (3) :23~26

[8].魏丽丽, 付强, 陈丽燕.哈尔滨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弹性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9 (7) :34~37

[9].王雨, 马忠玉, 刘子刚.城市水价上涨对居民用水的影响分析-以银川市为例[J].生态经济, 2008, (11) :53~56

双需求 篇2

关键词 双渠道供应链;回购契约;随机需求;Stackelberg博弈

中图分类号 F224 文献标识码 A

A New BuyBack Contract Coordinating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 under Stochastic Demand

WEI Guangxing1,LIN Qiang2,WU Qing3

(1.School of Management,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4, China;

2.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ongqing 40067, China; 3.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Sichuan 610054, China)

Abstract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manufacturer and the retailer except the double margin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order to coordinate the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 By developing a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 model with a manufacturer and a retailer under the Stackelberg game theory, this paper designed a new buyback contract, which incorporates the parameter describing the share of effort cost.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as long as the value of the contract parameters meet certain conditions, the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 can achieve coordinati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has a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Key words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 buyback contract; stochastic demand; Stackelberg game

1 引 言

2012年6月底,央行公布了第四批获得支付牌照的95家企业名单.2013年5月底,央行又公布了第一批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27家企业名单.随着电子支付技术日趋成熟,网上在线销售逐渐变得容易,以前只能依靠零售商渠道销售产品的制造商拥有了直接向顾客销售的机会与能力,自建网上销售渠道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国外,如惠普、耐克、戴尔、IBM、Apple等都拥有自己的网上商店;在国内,像海尔、联想等电器生产商也都拥有自己的直销渠道.这促使单一零售商渠道供应链模式逐渐转变为既有零售渠道又有直销渠道的双渠道供应链模式.制造商建立自有的网上直销渠道,一方面可以近距离接触顾客,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与偏好;另一方面可以跳出传统单一零售渠道,拓宽市场份额,增加市场竞争力.然而,这会引起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销售竞争,激化供应链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如何有效协调双渠道供应链,提升供应链绩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1].

事实上,供应链契约协调一直是研究重点.Cachon(2003)[2]回顾并扩展讨论了一系列供应链协调契约,比如批发价格契约、收益共享契约、回购契约、数量折扣契约和数量弹性契约等.杨德礼等(2006)[3]也对供应链契约研究进展作了总结与评述.其中,很多文献专门对市场需求受零售商努力(表现为改善货架空间布局[4]、增加广告投入[5]等)影响下的供应链契约协调进行深入研究.比如,Cachon(2003)[2]研究发现只有数量折扣契约能够协调此类供应链,徐最等(2009)[6]研究发现限制性的回购契约通过限制回购产品的数量能够实现协调,He等(2009)[7]分析了需求价格依存度对此类供应链契约协调的影响,Suo等(2005)[8]研究了零售商损失规避偏好的影响,尹亚先等(2013)[9]研究发现回购契约同样能够协调具有公平偏好成员的供应链.但是,这些研究是针对单一零售渠道供应链契约协调的.

经 济 数 学第 31卷第3期

魏光兴等:随机需求下双渠道供应链的改进回购契约协调

在双渠道供应链的冲突与协调方面,也有不少文献进行了研究.Raju等(2005)[10]研究指出虽然存在冲突但是直销渠道也可能增加零售商的利润, Dumrongsiri等(2008)[11]具体分析了直销渠道增加零售商利润的均衡条件,Geng等(2007)[12]在多渠道库存竞争条件下分析了同时增加制造商和零售商利润的均衡库存策略,Takahashi等(2011)[13]通过引入库存设置与交付成本重新构建了双渠道供应链的库存模型,Huang等(2012)[14]研究发现双渠道供应链的定价及产量决策具有一定的抗外界扰动的鲁棒性,李书娟等(2011)[15]通过构建两级供双渠道应链模型分析了风险偏好对双渠道供应链运作模式选择的影响,Chen等(2012)[16]采用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发现包含批发价格与直销价格的两部收费或者收益共享契约能够实现双渠道供应链协调,徐广业等(2010)[17]在线性需求条件下给出了协调双渠道供应链的收益共享契约,曲道钢等(2010)[18]在零售商努力影响需求条件下研究设计了协调双渠道供应链的改进收益共享契约,禹爱民等(2012)[19]在线性需求和联合促销下研究发现回购契约能够同时提高双渠道供应链中各方的利润但是不能实现双渠道供应链协调,陈树桢等(2011)[20]从分销与在线直销价格竞争角度研究发现利用创新补偿能够同时提高制造商与零售商利润但也不能够实现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王虹等(2011)[21]在随机需求条件下研究发现网络收益共享契约能够减少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利润冲突并实现双渠道供应链的协调.可见,现有文献对线性需求和随机需求下协调双渠道供应链的收益共享契约的研究较多,但是在考虑随机需求时没有考虑零售商努力对需求的影响,而且没有得到能够实现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的回购契约.

下文将考虑市场需求是非线性随机的且受零售商努力影响的一般情形,通过建立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实现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的改进回购契约,分析得到各个契约参数取值的具体解析式.

2 假设与符号说明

2.1 假设

为了必要的数学简化而又不失一般性,遵循文献中的通行做法[2,3,5,18],根据问题背景和研究目标作如下假设:

供应链中只包括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二者都是风险中性的.制造商一方面通过零售商销售产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直销渠道直接向顾客销售产品.零售商面临报童问题,只有一个随机的销售季节,在销售季节到来之前,零售商只有一次向制造商订货的机会.市场需求是非线性随机的,且受零售商努力水平的影响.零售商的努力可以提高零售渠道的销量,但是也会同时提高直销渠道的销量,而制造商在直销渠道销售产品会降低零售商的销量.因此,双渠道之间存在竞争与冲突.这是在双重边际化之外使双渠道供应链难以实现协调的特有问题.

制造商和零售商作为相互独立的决策主体,二者之间是典型的Stackelberg博弈关系.其中,制造商是领导者.制造商首先决定直销渠道的销售价格和零售渠道对零售商的批发价格以及相应的回购价格,零售商再决定自己的努力程度和零售价格,二者的目标都是追求自己的最大期望利润.其中,根据Cachon(2003)[2]的研究,回购契约并不能协调需求依赖努力的供应链.因此,在回购契约模型中引入努力成本分担参数φ(0<φ<1)[18],φ表示零售商承担其努力成本的份额,1-φ为制造商承担零售商努力成本的份额.

此外,为了数学简化,设商品净残值、制造商的单位缺货成本、零售商的单位缺货成本和直销渠道的单位缺货成本均为0.

2.2 符号说明

根据文献通行做法[2,3,5,18],符号说明如下:

7 结束语

上文建立了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Stackelberg博弈模型,在市场需求为随机非线性且受零售商努力水平影响的条件下,设计了协调双渠道供应链的改进回购契约.由于传统的回购契约不能够协调需求依赖零售商努力的供应链,在改进回购契约模型中引入努力成本分担系数,即由制造商分担部分零售商的努力成本.结果表明,通过恰当的契约参数取值,改进回购契约能够使双渠道供应链达到协调.并且,只要契约参数满足相应条件,这样的改进回购契约可能有很多个.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但仍具有局限性,如没有考虑制造商的努力因素,而制造商也可能努力提高直销渠道的销售量.这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A TSAY,N AGRAWAL. Channel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ecommerce age [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4,13(1):93-110.

[2] G P CACHON.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contracts[C]//Handbooks in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Supply Chain Management. North Holland:Edited by Steve Graves and Ton de Kok. 2003,229-271.

[3] 杨德礼,郭琼,何勇等.供应链契约研究进展[J].管理学报,2006,3(1):117-123.

[4] Yunzeng WANG,Y GERCHAK.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hen demand is shelfspace dependent [J].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1,3(1):82-87.

[5] T A TAYLOR.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under channel rebates with sales effort effects [J]. Management Science,2002, 48(8):992-1007.

[6] 徐最,朱道立,朱文贵.销售努力水平影响需求情况下的供应链回购契约[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28(4):1-11.

[7] Yong HE,Xuan ZHAO,Lindu ZHAO,Ju HE. Coordination a supply chain with effort and price dependent stochastic demand [J].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ing,2009,33(6):2777-2790.

[8] Hansheng SUO,Jingchun WANG,Yihui JIN.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sales effort effects and impact of loss aversion on effort decision [J].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10(1): 102-107.

[9] 尹亚仙,魏光兴.公平偏好下基于回购契约的供应链协调模型[J].经济数学,2013,30(4):45-48.

[10]J RAJU,Z J ZHANG. Channel coordin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a dominant retailer [J]. Marketing Science,2005,24(2): 254-262.

[11]A DUMRONGSIRI,M FAN,A JAIN,K MOINZADEH. A supply chain model with direct and retail channel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187(3):691-718.

[12]Qin GENG, S MALLIK. Inventory competition and allocation in a multichannel distribution system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7,182(2):704-729.

[13]K TAKAHASHI,T AOI,D HIROTANI,K MORIKAWA. Inventory control in a twoechelon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 with setup of production and delive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1,133(1):306-314.

[14]Song HUANG,Chao YANG,Xi ZHANG. Pricing and production decisions in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s with demand disruptions [J]. 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12,62(1):70-83.

[15]李书娟,张子刚,黄洋.风险规避对双渠道供应链运作模式的影响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16(1):32-36.

[16]Jing CHEN, Hui ZHANG, Ying SUN. Imqlementing coordination contracts in a manufacturer Stackelberg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J].Omega, 2012,40(5):571-583.

[17]徐广业,但斌,肖剑.基于改进收益共享契约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0,18(6):59-64.

[18]曲道钢,郭亚军. 需求与销售努力相关下混合渠道供应链协调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0,19(4):8-13.

[19]禹爱民,刘丽文.随机需求和联合促销下双渠道供应链的竞争与协调[J].管理工程学报,2012,26(1):151-154.

[20]陈树桢,熊中楷,李根道,文海鸿.考虑创新补偿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25(2):45-52.

双需求 篇3

1 高职院校的体能和职业双需求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包括生产、管理以及服务领域,随着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对职业工作者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就必须具有高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不仅仅掌握相关知识以及专业就能,同时还包括了良好的体能以及心理素质等,为适应社会工作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中就需要提高学生的体能,尤其是在生产一线中的工作者,更加要求具有高的体育技能,若是因为身体素质无法胜任工作,就很难以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机遇。职业体能是近些年所提出的一种概念,主要包括了身体承受能力、心理能力、身体素质、职业技能等[1]。

当前社会中的分工越来越精确,职业已经成为划分标准,高职院校教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要求毕业的学生具有先关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心理素质以及职业体能等,所涉及到的专业可以说涉及到个各类领域中,社会对职业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现有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必要进行改进。

2 基于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的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2 . 1 职业体能重要性分析

体育教学在高职院校中长久被认为属于一种公共课程,在教学中, 仅仅是对学生 开展一些简单的 体育训练。虽然在教学 目标上,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妥之处,主要培养服务于生产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但是面对社会的强大竞争力和压力,这种培养方式显然不足,无法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身体素质。职业体能是指学生在以后的职业工作中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非常有利于日后的日常工作。开展职业和技能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

职业体能是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压力的逐渐增大,学生想要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就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仅仅重视工作能力,忽视了身体和心理的培训,因此需要进行改进[2]。职业体能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学生步入社会后面对的压力逐渐加大,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有必要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课程的设计中可以模拟职业环境,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的教学能够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更加专业化,高职院校在体能训练中,与本科院校采取的方式基本一致,忽视了学生的特殊性,在教学中需要与职业结合,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2 . 2 转变体育教学理念, 重视职业发展

在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需要转变体育教学理念。在以往的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不是很重视,因此在创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体系中需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职能和体能,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发展,得到更好的发展。

高职院校在发展中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高职业素养的应用性人才吗,因此高职院校体育在发展中需要以职业发展为基础,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职业性的体育培养,根据学生具体专业的差异,采用更加实用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安排不同内容的职业技能训练等,使学生的发展更加专业化,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2 . 3 构建合理教学体系,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需要结合职业的发展所需求,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体能教育的开展中,根据专业的不同设置相应的体育锻炼形式和强度等。

高职院校在创新体育教学体育中需要根据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岗位来设置,根据学生的专业来设置体育锻炼,建立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特色体育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等。在教学体系的开展中需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根据培养目标和特点进行设置,不断完善教学课程的能力标准,分析课程、就业单位以及体育部分的相关压球等,设置教学大纲和教学课程,模拟职业情境,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形式方面,高职院校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可以将学生的职能体系训练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处体系的完善中需要加强职业体能理论相关的学习,职业和体能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安排相关的理论知识等,向学生传授运动保健、职业病以及技能训练相关知识,保证学生能够认识到职业和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开展中,可以向学生讲解职相关的职业病、未来的职业特点以及职业对体能的要求等,并与学生共同积极探讨相关的锻炼方法等,为学生体能训练做好铺垫[3]。

在相关职业体能的培训中,需要根据学生具体的职业来设置体能教学内容等。如针对流动变资类职业,在工作中身体不断处于运动状态,需要随时变换姿势,如旅欧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与之相关的关键体能要求腰部以及持久力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可以包括形体训练、力量和耐力的提升以及体育游戏等;静态站姿类专业,在工作中,要求处于静止状态,相关的专业包括酒店管理、保安等,关键的体能包括腰部、腹部以及平衡能力等,在体育训练中可以采用形体训练、健身瑜伽等方式;静态坐姿类职业要求在工作中处于静止坐立姿势,如计算机专业、文秘专业等,关键的体能包括颈部、腰部以及上肢等,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设置相关的形体训练以及球类训练中;针对车间操作类专业,对学生的四肢力量、身体灵敏度有很高的要求,在体育锻炼中可以采用拓展训练、球类训练等。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创新中,为保证学生对今后的工作更加明白,需要开展职业情景模拟,为学生制定具体的体能要求,在日常的体能训练中,增加职业操作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保证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在学校内可以 定期开展情景 模拟,加强学生的职业 发展意识。在模拟情景的社会中,需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符合学生专业发展的生活体验和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未来的职业生活和工作背景,完善自身的不足,适应社会的需求。

2 . 4 重视课外活动, 改进考核模式

在教学的开展中,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体能,仅仅依靠每周的两节体育课来达到,显然不太现实。在课外活动的开展中,需要与课内教学结合在一起;学校在课外活动的布置中可以与社会紧紧结合在一起,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如,可以通过一些课外技能竞赛以及课外体能竞赛等方式进行展开,保证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体育和职业之间的关系,形成完善的课程机构,全面提高职业体能。

考核方式在教学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想要教学体系的效果得到体现,必须改变传统的体育考核模式。建议在职业体能考试中在包括活动参与部分、专项技能部分以及体育理论部分等,在理论部分的考评中,可以采用笔试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方面的考核采用课堂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活动方面的培训可以根据学生平常的表现来评价。

3 结语

双需求 篇4

1 结合职业对体能需求, 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不少高校体育教学受教学大纲影响, 仍采取传统方式进行教学, 部分教学内容处于缺少状态, 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提升职业体能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未能使学生体能达到社会岗位需求, 更没有提升职业体能。此外, 还在教学中过度提升学生整体体能, 忽略对相关专业所需具备的职业体能训练, 使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有所欠缺。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根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体能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有侧重点, 以高校现有的软硬件设备决定教学开展形式, 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身体素质制定其训练强度和密度, 确保体育课程教学顺利实施的同时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需强调的是, 所选择教学内容要经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 使教学有理有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设置课程, 不断完善体育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例如职业类型强调静态站姿美的, 未来就业方向则为空中乘务员、营业员、酒店前厅接待, 主要选择体育舞蹈、形体训练、有氧健身操、瑜伽辅导等教学内容。职业类型强调静态坐姿美的, 未来就业方向为行政办事员、会计、IT行业及文秘等, 选择体育舞蹈、拓展训练、球类等。职业类型强调流动变姿美的, 未来就业方向为导游、营销员、物流工作人员等, 选择太极拳、体育游戏、健身、拓展训练等教学内容。

2 构建合理教学体系,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高校体育教学应结合职业发展需求采用灵活教学方式, 根据专业不同在具体体能教学中设置相应的体育锻炼形式和锻炼强度。创设体育教学需结合学生未来岗位需求, 以学生专业设置体育锻炼, 建立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方式, 从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开展教学体系中要充分体现高校教育特点, 不断培养学生适应力, 完善教学课程的能力标准及分析课程、体育部分及就业单位相关要求, 模拟职业情境设置教学课程和教学大纲, 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如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效果。一般大学课程较为轻松, 有时常常受师资和教学时间等因素限制影响教学效果, 如何使学生掌握相关职业病预防知识和体育理论知识是高校教育者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对此在创新体育教学方式中可通过构建相应的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体育理论知识交流平台, 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时间在课后选择学习体育理论内容和学习时间, 体育教师也可在网络课堂上解答学生疑问和辅导学生学习, 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可将构建网络课堂作为构建合理教学体系的重点内容, 进一步保障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得到强化。除此之外, 为使学生更加明白今后的工作, 在创新高校体育教学中有必要开展职业情景模拟, 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开展符合学生专业发展的生活体验活动, 目的在于让学生切身体会未来职业生活, 从而毕业后能更快地融合社会。

3 借助学生联赛教学框架, 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习惯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指导思想影响, 以致于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 严重阻碍高校体育的完善和发展, 更不利于提升学生社会适应力。对此高校可开展“学生联赛”教学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学生联赛教学框架类似于实习企业和实习基地功能, 即利用学校资源组建学生联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此教学模式是由学校举办, 教师引导和学生参加并在联赛中完成教学任务, 整个过程有效结合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某种程度上高校实施的学生联赛和传统师徒式手工作坊相似, 两种教学方法都注重学以致用, 相互验证学生知识和技能。但不同之处则在于学生联赛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和实用技能构建, 即符合高校体育教学要求, 为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学生联赛将课堂定义延伸到教师之外, 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所以高校可多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前往企业实习等实践活动, 增强社会适应力。

4 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热情

体育课程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成功的重要方式, 也是验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和形式决定学生学习方式, 参与热情和重视程度。当前高校体育课的考核评价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竞技成绩, 忽视学生提高幅度、学习态度、心理健康、运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评价, 考核内容方面评价成绩方式和标准也缺乏科学性。高校院校的必考项目之一为体育课程, 应全面评价体育教学, 即考查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兼顾学生心理健康、学习状态及职业体能储备等方面, 对此可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社会适应、心理健康、职业技能6个方面着手。根据学生所学不同专业对职业体能需求确定考核所占总分数比例, 改革传统只从竞技成绩和运动技能对学生体育成绩评定的方式, 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职业体能。在具体考核方面, 对于运动参与型, 主要考核内容为学生是否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或参与校内体育活动次数, 考核形式为上课参与运动积极度和出勤率。对于运动技能型则考核田径、球类、基础力量、体操、体育舞蹈类及其他运动项目, 考核形式为学生在学习期间进步幅度和对运动技术水平掌握等。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类主要考核内容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考核形式为通过课上观察评出成绩或通过完成团结协作任务评出成绩。职业技能类主要考核内容为上肢灵敏协调性和手指灵活性测试等, 考核方式为根据会计职业特点设计与岗位需求相关的技术动作进行考核。

5 结语

总之, 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对加强学生职业体能和提升人才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而要求高校体育教学立足于行业, 以学生体能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创新体育教学。在创新中结合职业对学生体能需求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借助学生联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健康习惯, 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使体育课程充分发挥提高人才素质的作用。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需结合社会实际人才需求制定相应的职业人才培养方案。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还不完善, 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影响教学质量。所以要求体育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体能条件和社会职业需求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对策。多数学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已具备成熟的心理特征, 可将体育教学工作重点倾向于对学生体能训练, 进而培养学生就业能力。该文则从教学体系、学生职业体能需求、创新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创新高效体育教学。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体能,职业,创新

参考文献

[1]王访清.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模式创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1) :144-146.

[2]陈贵春.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探究[J].科学与财富, 2015 (10) :150.

[3]吴慧超.基于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的体育教学模式创新[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5 (11) :98-99.

双需求 篇5

我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方向在学院2013级人才培养意见的指导下, 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毕业生访问和专家、教师的多次组织讨论, 完成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一、关注行业发展新趋势和新要求, 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

(一) 连锁行业发展的趋势

1.连锁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进入稳步成长期。根据中国连锁协会数据统计, 2012年连锁百强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87万亿, 同比增长10.8%, 增长速度比前几年稍有降低。连锁行业度过了快速的成长期, 开始逐步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2.电商与传统模式的有机结合促进了连锁企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带动了商品或服务销售的数量和速度, 很多连锁企业在保证传统销售模式的同时越来越关注自身电子商务的发展, 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同步运营。据统计, 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已经有将近70%拥有自身电商业务, 并且为适应不断更新的消费需求方式而继续创新着。

3.供应链优化速度加快。供应链管理是连锁经营的重点管理对象, 建立高效、合理的供应链体系成为连锁企业追求的目标。随着物联网的建立以及先进物流技术的应用, 物流配送更加有效率, 更加科学合理化。

4.信息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连锁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提高了连锁管理的水平。连锁企业想要提高竞争力, 获取市场优势, 必须建设先进、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掌握更高水平的管理技术, 对各个职能部门和经营环节做好严格把控, 确保整个企业有序发展, 有效规避经营风险。

基于连锁行业发展出现的新趋势, 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比如所需人才必须掌握不断变化的商业管理技术和服务管理技术;拥有更专业和更综合的管理能力以及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因此,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需要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做出切合实际的思考。

(二) 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

连锁行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直接表现就是门店数量的持续快速增长。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 2012年连锁百强企业门店数量达到17.6万, 比上年增长了8%, 与此同时, 扩张的加剧导致门店管理人员的缺口不断扩大, 尤其是中层和基层管理者更是成为抢手的“香饽饽”。通过调查, 75%的连锁企业认为缺乏总部、门店优秀的管理人员或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根据以上情况, 将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适应全球连锁经济高速发展需求, 面向泛珠三角经济圈, 掌握现代连锁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技能, 具备与连锁企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 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 能够胜任连锁企业服务与管理岗位的复合型、发展型和创新型人才。具体的定位为连锁门店的基层和中层管理者。根据连锁企业基层和中层管理者的职业能力要求, 需要连锁人才掌握几大核心技术, 包括门店开发及设计技术、商品管理技术、物流配送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根据这些技术在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分解和技术活动执行过程两个维度来确定连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几种核心技术涉及到门店管理的各个方面, 根据技术细化结合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连锁人才应该具备复合型的特征。再加上职业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连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渐渐清晰, 即在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训、实习经验基础上, 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最终培养出符合连锁企业要求的复合型、发展型和创新型人才。

二、结合“双需求”培养目标, 构建课程体系

连锁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依托于“双需求”的分析, 即以岗位需求和技术活动全过程需求为主线, 来解构岗位所需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素养。根据分解的要素来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既要强化技能训练, 又要强化技术训练;既要教授实务知识或技能, 又要鼓励学生能够有创意、具备创新和创业精神, 在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 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协调发展。据此, 连锁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大组成部分: (1) 博雅教育课程。主要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职业道德, 培养职业素养, 掌握最基本的工作应用技能。 (2) 专业教育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技能和技术, 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 (3) 技术技能训练课程。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实训实现能力的提升, 实现和社会岗位“零距离”对接, 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并帮助学生提升后续职业发展能力。

以核心的专业教育课程板块分析为例, 从连锁门店中层和基层管理者必须掌握的四大核心技术为分析要点, 从岗位工作需求和技术活动过程为主线, 分解出若干具体的技术技能, 以技术技能训练板块分析为例, 为实现学生的技术技能应用能力, 设置了基本技术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术技能训练模块、综合技术技能训练模块和创新的技术技能训练模块。模块按照循序渐进提升应用能力的原则设计, 体现由点到面的过程。同时为了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专门开设了跨专业技能实训项目 (包括电工实训、现代物流技术实训) , 使学生多掌握一到两门技术, 增强竞争力。

综合几大板块而成的课程体系, 注重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 同时也体现出与以往人才培养方案相比的不同之处:比如在工作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设计中, 注意连锁企业商品管理、配送管理和门店开发等工作的层次性、渐进性和关联性;结合连锁行业新趋势对以往课程进行了重构, 增加了《连锁物流管理实务》、《连锁企业信息管理技术》等课程;在总学时中适当减少理论课程比例, 加大了实训课程比例, 实训课时达到了55%等;课程以理论为基础, 更加突出实务性等。

三、深化校企合作, 保障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都是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的主线进行的,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实质手段。深入开展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工作, 需要建立校企双方互利互惠的合作平台。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企业资源的保障、需要企业提供更多的实训实习平台, 也需要企业在项目运作中引导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时也需要学院教学资源和设备的完善和配套, 进一步完善老师下企业进行实地锻炼的制度, 让教师在充分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构建更科学、更合理的课程体系, 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摘要:在连锁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要求, 高职连锁专业如何结合这些新特点和新要求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出真正的连锁管理人才是当务之急。本文从行业发展新特点和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出发最终确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和目标, 提出合理的课程体系, 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双需求 篇6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关于企业对“双转移”政策了解。

在回答“您对广东省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的了解程度”这个问题上, 回答不了解的占15%, 回答了解一点的占61%, 回答比较了解的占18%, 而回答很了解的只有6%。这一结果表明大部分企业对于双转移政策的了解不深, 当然不了解的也很少。南华工商学院毕业生的流向主要是服务业, 而“双转移”在前期影响比较大比较直接的应该是制造加工类型的企业。

2、关于“双转移”政策对企业人才的需求的影响。

在回答“双转移”政策对贵公司人才需求的影响程度时, 回答没有影响的占18%, 回答有一点影响的占42%, 回答有较大影响的占29%, 而回答有很大影响的只有11%。

3、关于高职毕业生需进一步提高的相关知识。

43%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毕业生需进一步提高基础课知识, 68%认为需要提高专业知识, 63%认为需提高外语计算机知识, 77%认为需进一步提高实践课成绩。这表明用人单位非常看重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而对基础课程并不怎么看重, 用人单位希望学生在学校期间多掌握一些实践操作方面的知识。

4、关于需要提高的能力。

80.50%企业的认为高职业毕业生需要提高工作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78.80%认为需要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 63.40%认为需要进一步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69.10%认为毕业生需要提高专业技能。

5、关于需提高的综合素质。

36%的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需要提升个人仪表、形象、健康状况等身体素质, 85.30%的认为需进一步培养塌实肯干、吃苦耐劳的素质, 82.10%的认为需要提升职业道德、思想品质, 73%的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需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锻炼。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毕业后最欠缺的是踏实肯干和职业道德, 毕业生中还普遍存在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 不愿意从基层做起, 不能吃苦, 工作中跳槽现象很明显, 更有带走公司的客户资源及泄露公司机密的现象时有发生。

6、关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1%的企业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设置最重要, 17%认为师资水平最重要, 42%认为专业能力最重要, 30%认为综合素质最重要。

7、关于对教学的建议。

80%的企业认为学院要加强工学结合和实践教学, 86%的企业认为需加强综合素质的教学, 58%认为需加强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 只有21%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需加强理论知识教学。

二、结论与思考

一方面,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与企业的互动。要加大对技能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多途径、多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 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 大力培养与劳动力就业市场和“双转移”形势下人才市场需求相吻合的技术性人才。各高职院校要从教师进入环节把好关, 适度控制从学校到学校型教师的比例, 更加重视教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为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资水平, 要提供渠道定期将现有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的教师进入企业锻炼和培训, 特别是充分利用寒假和暑假深入企业交流, 及时了解企业的高职人才需求情况, 同时鼓励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到职业教育发展中来, 通过开设讲座、交流会、专业实习邀请他们来学校讲课。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一定要打破传统的以填鸭式教育为主, 实践教学为辅的模式。要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 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多种教学模式,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双需求】相关文章:

从女人的四个需求解析经销商的需求04-10

职教需求04-30

需求产生05-04

电信需求05-04

调度需求05-04

带宽需求05-07

需求调查05-09

需求知识05-18

货运需求05-24

大众需求05-25

上一篇:评价方法对策下一篇:发展节约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