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及模式

2024-05-01

需求及模式(精选十篇)

需求及模式 篇1

宜春市政府实施以宜春经济开发区为平台的工业强攻战以来, 经济开发区企业规模和数量都在迅速增长。那么, 园区企业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中, 需要哪些人才?哪些企业需要引进人才?需要引进什么人才?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现状, 沟通企业用人渠道;搜集企业人才需求信息,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调查产业发展态势, 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研究园区企业技能人才需求, 为市委、市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一定参考。基于上述目的, 由陈洪等五位同志组成的宜春经济开发区人才需求结构及培养模式调研组, 从2009年4月开始, 采用走访座谈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园区范围的企业进行了调研。共发放调研问卷200份, 回收127份, 回收率为63.5%。在调研的企业中, 按经济性质分有:国有、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民营等企业;按行业产业分有:机械制造、中医药和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新型材料、服装销售与加工、建材生产与销售等近14个行业。

2 园区企业人才队伍的现状

2.1 企业人才的岗位结构

从本次调研的情况看, 企业正式员工中, 普通工人占到2/3以上, 技术管理人员不到1/3 (见表1) 。这说明, 园区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吸纳社会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表明, 经济开发区的产业群仍然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 具有现代意识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在企业中的比例偏低。

2.2 企业人才的学历结构

从学历情况看, 企业员工的整体学历层次不高, 具有本科以上文化水平的只占总数的16.57%, 50%以上只有高中以下学历, 有19.22%只有初中文化 (见表2) 。这样的学历结构分配不合理, 使企业在市场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2.3 企业人才的年龄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 企业员工中, 年龄在30岁以下的员工占总数的30.16%, 30岁到45岁的占38.06%, 45岁以上的占到了31.78%。中老年的人才队伍接近70%, 老、中、青队伍结构不合理, 不利于企业稳定发展和创新活动的展开。

2.4 人才流向情况

人才外流现象依然严重, 至今仍呈有增无减的趋势。园区企业反映大学毕业生刚熟悉工作就想往沿海发达地区发展, 人才留不住。例如青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去年招聘16名大学生, 现在仅剩7人。江西特种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在2年内招聘7名大学生, 但现在也仅剩1人。

3 当前园区企业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此次调研情况看, 大部分重点企业技术人才少, 懂技术, 会管理的复合性人才缺乏, 营销人才严重不足, 技术熟练工人也很缺乏, 工业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引不进, 留不住的问题。

3.1 人才开发方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虽然招聘的途径多种多样, 但是传统的人才市场招聘会依然是企业最钟爱的人力资源开发方式, 人才市场上提供的人才产品不论是结构、类型、数量, 还是工作经验都更加丰富, 而且提供的服务更加成熟, 能够更好地满足供需双方的要求。调查显示, 有68.1%的企业会首先选择人才市场。同时我们也发现, 只有16.5%的企业选择通过校园招聘会来招揽人才, 这一方面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有关,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目前企业对受聘人员的社会经验十分看重。在本次调研中发现, 当企业有用人需求时, 有69.3%的企业会优先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

3.2 人才招聘过程中的问题。

调研还发现, 一方面, 企业经济实力不强, 无力承担人才引进高成本费用。目前园区企业的人才招聘成本比较昂贵, 一个岗位的招聘成本大致为1500元, 招聘周期在3个月左右。另一方面, 据72.14%企业反映, 他们在人才引进过程中最感头疼的问题依然是难以找到适用的人才。在众多高职毕业生因找不到工作而深感忧虑的今天, 企业这样的回答再次应征了职业教育已经脱离实际需求的事实。

3.3 人才稳定性。

人才稳定对于企业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适度流动对于人才的培养、技术的创新是有利的。优秀企业的人才流动率一般在15%左右, 但是调查发现, 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平均在25%, 有的竟高达50%。究其原因, 大部分企业将其归因于企业间的人才竞争, 也有不少企业认为是毕业生眼高手低, 见表3。一方面人才难求, 企业为人才支付着高昂的招聘成本, 但另一方面, 却又留不住人才, 这已经成为园区企业人才危机的症结所在 (见表3) 。

3.4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在制约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中, 94.5%的企业将人才列为重要因素, 远远高于资金、技术、信息等因素。但是, 调查也显示, 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视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在行动上,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计划性是较差的。已明确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只有35.1%, 大部分企业只有短期计划。进而却不重视培养, 有63.13%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正式的企业培训, 不能满足员工对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另外, 建立健全相关人才激励机制, 为员工提供良好发展空间的企业只有26.3%。

4 经济开发区企业人才需求趋势

4.1 专业要求。

调查显示, 未来园区企业人才需求主要涉及财经贸易、机械自动化、中医药和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新型材料、服装销售与加工、建材生产与销售等20种门类。其中, 接近40%的企业对于经贸管理类人才均有需求, 另外, 机械制造、自动化、电子、化工制药类专业也有较大社会需求 (见图1) 。

4.2 学历要求。

如表4所示, 今后企业对人才的学历要求基本上还是以本、专科学历为主, 对研究生的需求有所增加, 另外, 高中以下的学历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将难有作为。

4.3 人才必备的素养。

调查发现, 企业在人才招聘, 特别是在招聘高职毕业生时, 首先会从勤奋踏实、社会经验、专业对口度、人品、社交能力、敬业精神这几方面来选拔人才。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 获奖情况要求并不高。而另一项调查显示, 企业认为当今职业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恰恰也是吃苦耐劳、实践经验、敬业精神等内容。这从另一面反映了目前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人才评价体系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即企业最需要的品质素养、经验能力往往是毕业生最缺乏的素质, 而传统教育最看重的学习成绩、获奖情况越来越被企业所忽视。

4.4 复合型人才。

在本次调研中发现, 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迫切希望能引进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有91.2%的企业对复合型人才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其中, 近50%的企业需要既掌握工程技术, 又懂得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外, 经济法律复合型、工程营销复合型也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5 对策与建议

宜春市定下三大产业攻坚战以来, 特别是以宜春经济开发区为平台的工业强攻战, 吸引了大批优秀企业进驻经济开发区, 为我市劳动就业和再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施战略性的人才供需策略, 科学地解决好企业人才需求与规范劳动与就业, 创建和谐的社会劳动就业氛围, 保障劳动就业者的合法利益, 对宜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 增强宜春经济实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1 规范用人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目前园区劳动就业的无序, 造成人才资源的严重流失, “孔雀”、“麻雀”东南飞。规范用人制度,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是吸纳社会人才、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 (1) 加大劳动执法力度, 从根本上保障劳动者利益。 (2) 改善工资福利待遇, 完善社会劳动保险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落实“三金”。 (3) 创建良好社会劳动就业环境, 实现“无障碍”就业, 就业无障碍。

5.2 加强校企合作, 实现零距离就业

建立互利互惠的校企合作关系, 是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零距离就业的坦途。校企合作的桥梁, 要靠政府搭建, 山东平度校企结合的经验值得借鉴。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具体措施, 让那些上规模、实力雄厚、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的行列中来, 不但要确保企业正常生产和经济效益不受影响, 更要有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 让企业从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实惠, 尝到甜头, 以利于促进企业的规模生产。

5.3 强化技能训练, 培养高素质人才

新形势下满足技能人才的要求, 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 要有与企业生产过程相配套的设施设备。从目前的情况看, 全市仅有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的护理专业能满足零距离上岗, 其余专业和其它职业院校都不能满足所开设专业的实验实训的需要。宜春有许多企业拥有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技术和设施设备, 要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 让学生参与准员工的培训, 发挥企业直接参与培养所需人才作用。从企业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 站在培养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人才的高度, 建议在我市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实训中心, 选拔一批高级技能指导教师, 负责学生的技能教学与培训, 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培训与生产结合, 发挥资源优势。

5.4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要加强意志品质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热爱本专业的思想,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人格魅力, 比如吃苦耐劳、上进心、学习能力、遵守规则、服从、沟通、关注质量、诚实、团队合作、责任心、执行能力、自我控制、目标意识、承受力等, 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另外, 在校期间应多向学生介绍行业信息, 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市场需求, 正视自身在企业中所处的位置, 避免自视清高, 不脚踏实地。

5.5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学改革

随着知识经济与传统产业知识化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 一是数量少;二是专业技能较差;三是师德建设亟待加强。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许多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产品生产、资质论证的国际化, 生产经营的信息化, 对从业者智力、能力、道德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专多能”、“双师型”、“复合型”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能否培养出企业实用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在建设好过硬的师资队伍。职业教育同样要接受国际市场的挑战, 办学理念要顺应国际潮流的发展方向, 改革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目标、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设置、改革课程评价, 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为学生就业服务。

5.6 加强就业质量分析与市场反馈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就业质量不仅反映了该专业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更是反映了该专业学生的市场需求程度和预期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职业院校应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与回访制度, 定期分析各专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查找问题与差距, 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

[2]张尧学.坚持就业导向推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03 (13-14) .

[3]李英杰, 朱省娥.论高校教育地方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J].商业时代2008, (18) .

[4]曾敏.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职教论坛, 2007, (24) .

需求及模式 篇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外贸企业中,跨境电子商务模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这种销售模式可以降低出口成本,促使我国对外贸易的生存空间更加广阔,这使得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量加大,教师需要不断探究更科学的教学模式。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主要探析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及教学模式,以供参考和借鉴。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模式逐渐兴起。在跨境销售过程中,跨境电商平台成为重要的交易平台,这一销售模式受到了世界各大企业的青睐。在这种大的国际销售背景下,我国需要参与跨境销售拓展我国的商业销售空间,我国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以此提升教学质量。

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分析

在跨境电商背景下,我国需要的商务英语人才综合性较强,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电商知识,而且要了解电商的建设程序,懂得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方法,并能够独立策划电商方案,对于国际物流流程,网络营销知识和跨境支付也要有所了解。同时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要能够运用英语进行顺畅的交流。我国商务英语人才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对相关行业国内外产品的销售情况有所了解,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背景,对于不同国家的消费观念和法律知识都要有所了解。

跨境电子商务相对于传统的贸易形式涉及较多的产品类型,并且更新速度非常快。互联网上的产品信息量非常大,不同形式的产品广告充斥在各大电商平台中。企业需要面对更多的消费者类型。企业为了了解市场上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需要在线调研市场环境和市场形势,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企业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产品。因此跨境商务英语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他们要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和交流技巧,保证销售前,销售中和销售后的各项工作都能严格落实到位。在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对英语经济管理知识和计算机知识非常重视,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对跨境电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对此应该引起我国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

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教学模式探析

为了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教师需要探究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从各个方面努力打造优质课堂,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上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优化设置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师为了提升教学效果,需要优化整合传统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对商务英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平衡,这样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针对性也会更强。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渗透经济管理学知识和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等内容,为学生创设宽广的学习的平台,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拓展是非常有利的。商务电函和国际贸易知识在原来是高年级才学习的,教师可以将其提前,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时间理解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的应用经济学知识,这是学生商务基础知识的重要积累。教师对课堂内容的设置要先从简单的知识着手,再逐渐加大难度,拓展各个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选修科目。让学生丰富自身的知识外延,这样学生的视野也会更开阔,能够更好的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

从各个方面加强教学投入。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教师需要从物力,人力和财力等方面加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投入。?@些投入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只有保证这些基础工作落实到位,才能更好的落实各个教学环节。跨境商务英语人才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资源的共享,同时能够合理分配各种教学资源。第一,高校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高校可以建立专业化的市场调研队伍,通过走访调查掌握第一手商务人才需求信息,这样就能将教学活动和市场需求对接,通过教学活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第二,教学设施的投入是非常必要的。跨境电商环境下需要的教学设施更多,不仅要有宽敞的教室,计算机,而且要有先进的商务贸易软件,引入这些资源需要教育部门对其投入大量的资金。第三,建立激励制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为了调动学生探究商务英语知识的积极性,可以设置专门的奖励资金,这样学生的好胜心被激发出来,他们能够掌握更加系统的知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做出较大的突破。

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师需要根据行业需求优化设置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经常走访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现状,课堂上给学生讲一些电商的工作实例。这样学生就能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从工作实例中掌握相关理论。通过这种授课模式,学生的电子商务能力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同时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要持尊重态度,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基础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并且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此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只有真正走出去,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跨境贸易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商务英语人才需求量加大,并且这些人才要具备多种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文章首先分析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情况,再探析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赵杰丽(1972-)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电子商务系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跨境电子商务,英语教育。张鑫(1981-)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电子商务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法律。张坤(1980-),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国际贸易管理系教师经济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需求及模式 篇3

关键词 服务外包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订单班

1 我国“服务外包”行业的经济政策支持

我国服务外包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迅速。预计到2013年,实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国务院2009年2月9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批复,国家将在这些示范城市实行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支持、实用人才培训、特殊劳动工时、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和改善投资环境等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政策。目前,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对当前保增长、促进就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诉求分析

呼叫行业人才瓶颈抑制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前期发展较快的全国各大城市都正在面临严重的呼叫中心人才短缺,尤其是管理人员的缺乏。因此如何培养呼叫中心方向的人才问题日益受到各大企业的关注。根据调查,服务外包企业对学生诉求主要有如下几点: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学校确定呼叫中心人才培养目标时,首先应培养面向呼叫中心行业企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人才。呼叫中心服务人员也应遵守服务至上、追求完美的职业道德,应具备不断创新、热忱敬业、主动负责、诚实可信的职业素养。

(2)具有全面的综合技能:今后呼叫中心的员工不再仅仅是接线员,尤其是国外大企业外包服务进入中国后,全面掌握各种基本技能尤为重要。包括能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懂外语;会沟通;善管理;能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口才好、应变能力强等。

(3)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是否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也是一个人能否干好工作的核心所在。呼叫中心行业的职业技能包括:善于沟通;掌握呼入呼出流程;熟练处理客户投诉;有营销技巧;了解质量考核过程;具备日常管理方式方法等。

(4)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想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过渡,零对接”,学生进企业无需再培训,就要加大针对性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文化渗透学生思想;将企业讲师请进校园授课;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带进课堂实操练习,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确保学生毕业后顺利与企业对接。同时,由于企业参与教学工作,毕业即上岗,也解决了社会招聘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3 “服务外包”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国内很多中高职院校触到了呼叫行业的前景及发展,对原有的一些专业进行重新定位改革,由于呼叫行业人才的紧俏,其中很多院校不乏订单式培养计划,为社会、企业及时输送具有专业素养、过硬技能的呼叫行业人才。目前呼叫行业的人才培养、输出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学校成立独立“呼叫中心学院”;学校设立了偏向于“呼叫中心方向”的专业,如:电子商务(呼叫中心方向)、市场营销(呼叫中心方向)、信息管理(呼叫中心方向);社会培训。

(1)目前,全国有三家院校设立了独立“呼叫中心学院”:

北京应用技术大学、大连商务职业学院呼叫中心学院、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是目前全国设立独立“呼叫中心学院”的院校。三家院校都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

如:北京应用技术大学是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2009年学院和全球最大的外包型呼叫中心集团公司Transcom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全球最大的外包型呼叫中心外资企业牵手北京应用技术大学,落户中国。

大连商务职业学院呼叫中心学院,是中国第一所培养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呼叫中心管理人才的机构。该专业开办以来,得到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并被列为辽宁省高等学校教改科研课题项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切期待,许多世界500强企业和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纷纷前来预约,要求“订购”全部在读学生。

(2)设立偏向于“呼叫中心方向”专业的学校:

目前,国内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潍坊科技学院、淄博职业学院等近百所高校为了抢占服务外包行业就业形势大好的先机,将原有的传统专业进行改革,设立了偏向于“呼叫中心方向”的专业培养计划,如:电子商务(呼叫中心方向)、市场营销(呼叫中心方向)、信息管理(呼叫中心方向),为服务外包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呼叫中心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大部分院校采取了“理论+校内模拟实训”的模式。少部分院校走在了校企合作的前沿,采取了校企共建、合作共赢的方式建立“实战性实训中心”,让学生能够通过真实企业环境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通过完成“真实企业项目”来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BPO人才培训基地”。

2010年初,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已和“济南盈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在山东商职学院共同建立“BPO人才培训基地”。自2010年5月,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BPO人才培训基地”建成以来,已承接了联通、电信、交行等多家企业的服务外包业务,并且与交通银行签订了“交行订单班”,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参与多种实战性企业项目实训,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真正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资源共享,打造了校企共赢的局面。通过校企合作,融专业入产业,引企业入校园,找准共赢点,建立长效机制,是以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学校提高综合实力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3)社会培训:

新华电脑专修学院、人瑞教育、华兴教育等社会培训机构也纷纷开设了针对于“呼叫中心”人才的培训工作。主要目标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大部分学生为非呼叫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未接触过呼叫的专业知识。此类培训机构大都通过中短期培训,为企业定向输送呼叫人才。

需求及模式 篇4

为把广西北部湾港口群良好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发展的新跨越,2009年4月,经国家交通运输部批准,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三港统一整合,统称“广西北部湾港”;2010年3月1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则通过《广西北部湾港总体规划》,将广西北部湾港的发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科学预测其港口物流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港口物流需求一般以港口吞吐量为主要指标,研究港口吞吐量的历史数据及发展趋势可以大致反映港口物流需求的基本情况,因此,通过对广西北部湾港港口吞吐量的三次指数平滑预测,可以基本掌握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态势,以期对广西北部湾港进行港口建设、发展临港产业、整合港口资源,以及制定配套措施等提供相对科学和可靠的依据。

2 港口吞吐量预测模型的构建

2.1 三次指数平滑预测的选择

指数平滑法作为在移动平均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它是通过计算指数平滑值,配合一定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现象的未来进行预测。其原理是任一期的指数平滑值都是本期实际观察值与前一期指数平滑值的加权平均。指数平滑法一般有一次指数平滑法、二次指数平滑法和三次指数平滑法。指数平滑法的预测模型为:初始值的确定,即第一期的预测值。一般原数列的项数较多时(大于15项),可以选用第一期的观察值或选用比第一期前一期的观察值作为初始值。如果原数列的项数较少时(小于15项),可以选取最初几期(一般为前三期)的平均数作为初始值。指数平滑方法的选用,一般可根据原数列散点图呈现的趋势来确定。如呈现直线趋势,选用二次指数平滑法;如呈现抛物线趋势,选用三次指数平滑法。或者,当时间序列的数据经二次指数平滑处理后,仍有曲率时,应用三次指数平滑法。

三次指数平滑模型为:

式中,at、bt、ct称为三次指数平滑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St(1)———一次指数平滑值

St(2)———二次指数平滑值

St(3)———三次指数平滑值,其计算公式为:

2.2 基于三次指数平滑的港口吞吐量预测

通过整合2000~2009年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三港港口吞吐量数据,形成广西北部湾港港口吞吐量(Port Handling Capacity,PHC;单位:万吨,下同)如表1所示,以及依据10年港口吞吐量数据绘制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广西统计年鉴2009》及广西统计信息网http://www.gxtj.gov.cn/list0.asp?typid=37

经过二次指数平滑后,数列呈现曲线增长趋势,故选用三次指数平滑法即可。根据经验判断法,图1中2000~2009年港口吞吐量时间序列波动较大,长期趋势变化幅度较大,一般应在0.5~0.6间选值,以确保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1],结合试算法取0.5、0.55、0.6分别测试。根据偏差平方的均值(MSE)最小,即各期实际值与预测值差的平方和除以总期数,以最小值来确定α的取值的标准,经测算当α=0.5时,MSE1=6 967.38;当α=0.55时,MSE2=1 201.71;当α=0.6时,MSE3=3 899.16。因此选择α=0.55来预测2010~2012年的港口吞吐量(三次指数平滑模型如图2所示)。

对广西北部湾港总吞吐量进行预测,所选取的历史数据为2000~2009年,因此不能忽略初始平滑值对预测结果的非正常影响,因此,所进行的预测均取历史数据的前3个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平滑值。将相关数据代入公式(2)、(3)、(4),得出PHC及三次指数平滑预测如表2所示。

基于以上模型及表2数据分析,并将相关数据代入公式(1),得出2010~2012年广西北部湾港总吞吐量预测值如表3所示。

3 结论及对策

从模型构建及其预测结果来看,通过2000~2009十年广西北部湾港口吞吐量基本数据的分析,大致可以从港口吞吐量的大小来推断今后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需求。通过模型预测,2010~2012年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需求量分别为9 978.81(万吨)、12 817.36(万吨)、16 058.29(万吨),呈显著递增趋势。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预测结果仅为理论预测值,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港口吞吐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港口物流的发展,因此,实际港口物流需求量与理论预测值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但从理论预测值依然可以看出,目前广西北部湾港口吞吐能力还不能满足实际增长的需要,港口物流的发展空间巨大,因此要加快发展港口物流,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要求。首先,应加强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广西北部湾港的交通、物流体系,加强港口物流网路信息化建设,提升港口物流“硬实力”;其次,做大做强临港产业,积极拓展港口腹地,加速对接东盟港口,加快港城一体化进程,并注重环境保护[2];再者,加强港口物流、航运贸易等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依托科研院所,促进“产、学、研”结合,提升港口物流“软实力”;最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应结合《广西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广西北部湾港总体规划》,制定出符合广西北部湾港实际—面向中国—东盟自由区的港口物流科学发展“一揽子计划”。

注:数据均采用EXCEL处理,为简化表示,小数点后位数均作省略。

摘要:广西北部湾港作为一个组合港,港口物流需求量日益扩大,为掌握其港口物流发展态势,拟采用三次指数平滑法构建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需求预测模型,基于20002009十年港口吞吐量,对20102012年港口吞吐量作出预测,以及对港口物流科学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港,港口吞吐量,物流预测,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陶春柳,等.基于三次指数平滑法的苏州港吞吐量预测[J].中国水运,2010(7):21-23.

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社会需求 篇5

随着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增加,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日益突显,迫切需要长期医疗护理服务,且需求程度逐渐增加,因而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正在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2 空巢老人护理陷困境

我国家庭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日趋小型化,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家庭人口数少,女性广泛就业,家庭结构的转变造成家庭照料功能的弱化,另一方面社会医疗水平进步,老年人寿命延长,“空巢老人”家庭数量增多。老年人身边经常没有子女照料,其日常需求、医护需求、心理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孤寡老人更甚。3 传统机构养老的医疗功能不足

机构养老无法全面满足老年人的就医需求,在长期护理中,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是密不可分的。失能老人大多患有慢性病,长期护理就更需要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在日常护理基础上结合医药治疗、饮食调理、康健护理等更全面的照例。而单一依靠无医疗资质的敬老院的日常护理或社区服务中心明显无法全面满足老人长期“医护 + 护理”的需求。4 社会医疗资源匮乏

需求及模式 篇6

关键词:农户需求,科技支撑体系,运行机制,模式

“农民富,则农村富;农民发展,则农村发展”,只有让农民掌握并应用科技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以农户技术需求为主导,是因为农户对技术的需求是科技支撑体系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涉农科技支撑体系的运行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的双轨制科技支撑体系运行机制

西方经济理论认为,依据权属关系和应用效应可将一般物品与服务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半公共物品”。涉农技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属于“半公共物品”,这对于涉农技术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而言,对于具有“半公共物品”性质的涉农技术就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的引导和监督;而应在政府的引导、监督下,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引导和调节涉农技术在农业、农村、农民中的分配和应用。这种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的涉农科技支撑体系符合中国的国情,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这种双轨制的运行机制下,还要注意对于不同类别的涉农技术应采取不同的推广方式,依靠不同的涉农技术科技支撑组织来推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避免由于受到农业宏观政策目标的限制,导致政府过于重视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而忽视发挥市场机制的其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作用。

只有明确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的需要与时俱进,随时对涉农技术科技支撑体系运行机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协调起来;明确彼此不同分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

二、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生产力的动力机制

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生产力的动力机制,可区分为拉力机制、推力机制和耦合机制[1]。拉力机制是涉农技术需求方,即农户在科技带来农业增产、增收的效益驱使下,产生了对科技的需求,进而通过科技支撑体系引导涉农科技创新主体转向农户需求,以农户的科技需求为中心进行科技创新。推力机制是涉农技术供给方的动力机制。由于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受地域、气候条件限制,涉农技术传播、扩散不同于工业等其他技术传播、扩散。涉农高新技术的扩散是直接输出某种新农业技术,把生产农产品的整个技术和生产过程转移到某一区域,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的传播、扩散。由于技术市场自身存在着风险性以及自然环境的多变性,因此,采用涉农高新技术必然存在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所以,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撑和宣传是十分必要的。耦合机制则是涉农业技术的需求与供给双方之间因相互联系促进的涉农技术开发与应用[2]。从根本上讲,涉农技术需求方为了获得科技创新带来的额外收益而引起的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是科技创新传播、扩散的内在动力机制。

因此,构建以涉农技术使用者,即农户系统为主导的科技支撑体系动力机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价值观、知识、劳动以及农民科技创新传播过程中的具体环境、条件以及权利,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沟通、互相学习的机制,将现代科学知识融入推广活动中,最终达到使农民理解、接受并自觉运用农业新技术。

三、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生产力的环境机制

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城乡之间、各区域之间以及行业之间依然存在不平等竞争,这种不平等竞争,在“涉农”行业中表现尤为突出。涉农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面临着地方保护主义,区域市场分割,法制不健全、法制意识淡薄、信用观念缺乏,随意违反合同和协议等问题的困扰。因此,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关键,重点要建立和完善法制环境维护经济公平竞争。

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我国涉农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除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以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据测算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有85%左右的缺口,为此,政府应鼓励开辟多种融资、投资渠道,建立技术创新基金、风险基金来引导和调动市场资金投入的积极性;但由于涉农科技同时要承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单纯依靠市场无法满足资金的全部需求,也需要政府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因此,要大力推动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风险投资做补充,银行贷款作保证的科技支撑体系的融资环境[3]。

制度环境建设。制度对科技支撑体系能否順利发挥作用以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制度环境建设已构成科技环境传播、扩散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企业和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政府直接参与的职能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益激励机制等。

基础环境建设。基础环境是一个区域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载体,是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包括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合作平台、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科技投融资、科技成果交易等公共平台建设以及必要的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科技示范园及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指导培训及教育机构和其他相关的硬件条件设施。

人文环境建设。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价值及其价值实现的社会文化环境。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最终是为人服务,需要创造良好的对科技创新者和使用者的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的环境,构建和营造对社会对自我实现所提供的价值体系、观念意识、舆论导向和行为准则。科技支撑体系的人文环境建设除了要营造一个尊重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人才的氛围外,还应该注重营造对科技创新成果使用者以及科技支撑体系构成人员的尊重的良好环境。

科技支撑体系的行政和组织环境。科技支撑体系的模式是多元化的,而且多以市场机制的运行为主,但行政和其自身的组织环境仍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为,一个国家用于科技支撑体系运转的资金是有限的,必然要求提高其运转效率,一方面要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另一方要提高体系工作的运转效率。提高资金周转率要受到行政环境的制约,而提高体系工作效率要受到组织环境的影响,因此,建设好行政和组织环境对提高科技支撑体系的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态环境。涉农科技研发与科技支撑体系的运作普遍受到农业生态环境的制约,这也是农业科技区别与工业科技的一个重要体现。没有好的农业生态环境,难以培育出世界通用的作物品种。多数国家都尽量在各种生态环境建立研究站,以便使作物品种适应各种生态环境,以研制适宜推广和应有的农业新科技。科技支撑体系同样需要这样的农业生态环境,可以开展普遍适用或具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传播、扩散。

四、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生产力的运行模式

我国现已形成包括政府为主导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涉农科技支撑体系。这些科技支撑体系互相补充,既是对政府主导的科技支撑体系的重要补充,也是政府主导的科技支撑体系所不能替代的。

以政府为主导的涉农科技支撑体系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涉农科技支撑体系是农业科技创新传播、扩散提升农业生产力的核心力量,现已形成了一个从上至下基本完整的体系,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及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撑体系和农业经营管理体系。该支撑体系以国家农业宏观政策为目标,按照事业单位的形式管理,采取项目推广、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兴办经济实体等模式,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项目经费和创收三种渠道。

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主的科技支撑体系模式。该模式产生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是为了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由农民自我提供涉农科技支撑的服务组织模式。协会会员一般以农民技术能手和科技示范户为骨干,按照自愿、自主、互利的原则广泛吸收农民参加,是一种介于政府支撑体系、企业支撑体系和农户之间以及政府科研支撑体系和农户之间的一座桥梁。协会主要功能体现在组织管理、承担技术转化和指导以及信息咨询等方面,对提高农民知识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生产收益、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功不可没。

农业企业型技术支撑体系模式。该模式是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企业生产活动而发挥企业农技传播、扩散的体系组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农产品加工型+农户型;二是涉农企业。在前一种形式下,企业为赢得生产利润不断引进新的农业技术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同时为了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跟农户签订生产合同,由农户按照企业的生产技术标准生产农产品,从而顺利地把农业新技术推广给农户,最终这些农产品又将作为加工企业生产的原材料而被销售。在后一种形式下,企业通常在从事生产或销售农药、化肥、农机具、种子或饲料等生产资料过程,为了提高其产品的销售量和树立产品品牌,而采取多种形式如散发技术宣传材料、聘请专家做咨询、讲课等向农户介绍其产品的特点、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等,从客观上起到了良好的技术推广效果。

農业教育、科研型技术支撑体系模式。我国高等农业院校近60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360多所;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院所1200多所,这些科研院所在提供农业技术支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途径:一是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一方面,针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品种等;另一方面,根据农民的技术需要,指导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成果的针对性;二是技术咨询服务。由专家学者组成科技服务团,通过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方式,为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发展规划;三是技术开发与成果转让。以市场导向,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活动,同时对现有的科研成果向企业进行转让;四是技术入股。以教育、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参股企业的生产经营,促进产学研结合;五是组建科技型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依靠本单位人财物等条件,组建自己的科技型企业,形成研究、开发、推广和转化的良性循环。

总之,我国的科技支撑体系正在由政府主导型向以农户技术需求为主导的市场型多元化模式转变,只有适应并满足农户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涉农科技支撑体系的作用。

作者单位:于桂娥,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财会学院;刘洪彬,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常向阳,戴国海.技术创新扩散的机制及其本质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5:45-47.

[2]刘辉,李小芹,李同升,郭庆仪.农业技术扩散分析——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例[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2-24.

[3]陈朝霞.营造有利于“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社会环境[J].公共管理,2005,6:56-58.

[4]林国华,刘小幸,吴大西.建设现代新型农村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4,1:63-66.

需求及模式 篇7

一、调查设计

(一) 调查目的

了解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需求, 提出工学结合模式下切合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发展实际的有效策略。

(二) 调查对象

被试为成都4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 (国家重点院校2所, 一般院校1所, 民办院校1所) 的29名公共英语教师。

(三) 调查工具与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试个体信息;第二部分根据舒尔曼、叶澜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阐述, 以及张正东 (2003) 、汪子入 (2012) 、周路 (2012) 等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 结合工学结合需求状况, 设计了有关被试对五个维度 (教学理念、知识结构、科学研究、教师进修、自主发展) 的认识和发展需求。目的抽样4所高职院校, 并在其中随机抽样33名公共教师, 采用面对面和邮件的形式发放问卷, 回收后去除多选或其他无效问卷, 共计有效问卷29份 (88%) , 采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整理。最后, 将问卷结果进行综合整理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教学理念

本部分主要根据叶澜关于教师的教育信念的阐释“从宏观的角度来说, 教师的教育信念包括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 以及张正东的“从英语学科的特性看, 教学理念主要包含关于英语学习者特点和学习性质的信念, 关于英语教学特点的信念, 关于学科价值的信念等”, 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并调查。

在对工学结合模式下英语教育观的认识方面, 总体而言, 工学结合的含义还没有被了解并被有意识践行。被试对工学结合的含义总体是基本了解 (59%) , 有21%表示不了解。只有3%表示在教学中有意识践行工学结合的理念, 45%明确表示并未践行。被试仍是传统的英语教育观, 仅有24%表示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仅有10%倾向于将英语学习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可见工学结合的理念还未被广泛了解和接受, 要使其被广大高职英语教师了解、接受并践行还任重而道远。

在对高职学生的认识方面, 所有被试 (100%) 均认为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缺乏动力、基础差、学习习惯和方法差, 而高职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提升与其英语基础密切相关 (55%) , 因此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只抱基本的希望 (66%) 。尽管对学生的现状不满意, 但是调查显示, 仅有10%的教师经常通过不同途径了解高职生, 有为数不少的教师 (31%) 表示不会了解高职生。

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方面的调查结果与教育观的调查结果有一致性。仅有7%表示完全会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英语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来设计教学活动。教师的英语教学实践仍是传统的:仅有10%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进行讲解, 关注学生的综合成长, 绝大多数 (90%) 是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

在对于教学理念学习的需求方面, 被试最迫切想要了解和掌握的依次是:高职生的特点及发展的信息 (62%) 、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17%) 、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14%) 及其他 (7%) 。此处被试最想了解高职生的特点及发展信息与前面的大多数 (59%) 表示基本会了解, 更有31%的被试表示不会了解高职生的结果看似矛盾, 实际反映出教师迫切想要了解但是却不知如何去了解的实际状况, 这值得我们关注。

(二) 知识结构

本部分根据叶澜、舒尔曼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分类, 汪子入“优化知识结构, 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素质并重”的思想, 结合工学结合的实际情况, 分为普通文化知识、与授课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以及学科教学法知识、个人实践、需求几个维度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 被试有较为广泛的阅读兴趣 (59%) 。但对于是否需要了解与授课学生的专业相关的知识的调查不容乐观, 83%不同程度地表示应该了解, 但是79%坦承实际上并不了解。究其原因, 被试表示困难主要在于授课学生及其专业不断发生变化 (62%) 、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了解 (17%) 。对于自身英语专业知识, 仅有24%表示完全能胜任目前的教学任务, 有7%甚至表示不能胜任。但仅有10%表示课余会经常通过某些方式丰富或更新自己的英语专业知识。对学科教学法知识的认识方面, 仅有10%表示能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 但是大多数被试表示能灵活驾驭和组织课堂教学 (62%) 。不过, 大多数人不太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未来就职是否有帮助 (72%) 。在教师个人实践方面, 45%表示没有获得过1种教师资格证以外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绝大多数 (83%) 表示不了解学生所从事的专业, 也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对被试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 与被试对自身知识结构认识的情况相一致, 最迫切需要提升的依次是:个人实践知识 (41%) 、一般教学法 (21%) 、与英语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 (17%) 、通识文化知识 (7%) 、学科教学法知识 (3%) 及其他 (10%) 。

本部分调查显示英语教师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 对自身的专业知识有危机意识, 不过却较少主动提升自己。被试对自身的教学能力有信心, 不过调查显示, 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 教师并不确信是否对学生未来是否有帮助, 这实际和教师对高职英语的目标不清晰、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 还没有真正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转向与工学结合要求相一致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有关系。

(三) 科学研究

本部分涉及英语教师对科研的看法、是否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关注专业期刊与书籍的频率、是否有擅长或专注的研究方向以及需求等内容。

调查表明, 多数被试认为科研非常有必要, 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 (83%) 。被试中有55%曾有过开展课题研究的经历, 但却仅有28%表示清楚该如何开展科研, 有38%直言不清楚。仅有17%表示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在对自身科研能力了解方面, 仅有21%表示清楚自己擅长或专长的研究方法。被试基本不关注 (55%) 专业期刊。发表科研论文的主要原因是晋升职称 (62%) 和学校的任务 (28%) 。主观上只是基本愿意 (41%) 开展科研, 更有34%表示不愿意开展, 原因是工作任务太重, 没有时间 (52%) 、缺经费 (17%) 、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科研 (10%) 。大多数被试表示大多数学校重视科研 (66%) , 但也有为数不少的人 (34%) 表示没有感觉到明显的支持。绝大多数被试都认为开展科研完全需要得到学校的支持 (93%) , 只是所需支持各异, 依次是:增加经费投入 (38%) 、提供专家培训和指导 (34%) 、减轻教学压力 (17%) 、扩大外语类核心期刊和电子期刊订阅范围 (10%) 。

这部分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普遍认同科研的重要性, 也有为数不少的人曾参加了科研工作, 但却不清楚如何开展科研、不了解研究方法, 主观上并不愿意搞科研, 这是科研水平不高的一个原因和体现。绝大多数教师并未真正体会到科研的作用, 并未真正了解如何进行科研, 因此开展科研迫切需要学校在理论与实际操作上提供支持。

(四) 教师进修

此部分主要关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对进修的认识、现状及需求。

绝大多数被试认为进修或培训的最大意义在于可以更新教育理念 (72%) 和更新知识 (28%) , 所以非常必要 (83%) 。被试反映所在学校较少派公共英语教师参加进修或培训 (52%) , 少部分人才有参加各种形式进修和培训的机会 (34%) , 而且只有极少部分人反复有 (28%) 。不过看来进修现状有所转变, 虽然有48%表示工作至今仅参加过1次进修或培训, 但有55%表示最近一次是在一年内。52%非常希望参加进修或培训, 没有人表示不希望, 最希望通过进修和培训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31%) 、科研方法 (31%) 、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 (28%) 、教授对象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10%) 。最希望的进修或培训的方式是出国进修 (62%) 、短期培训 (24%) , 时间最好是在半年以内 (38%) 或寒暑假 (28%) 。

此部分调查显示教师普遍希望有进行进修的机会, 但调查也表明教师普遍把更新教育理念、更新知识等寄托在进修、培训的外部力量的帮助上, 从教师对进修的需求可以看出, 教师对工学结合英语教学模式要求掌握的教授对象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兴趣不大。当然调查表明教师进修这一情况在发生好转, 但是教师进修机会不平等的问题也值得注意。

(五) 自主发展

本部分根据叶澜对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及意识的阐述以及周路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维度划分, 结合工学结合的实际需要将自主发展发划分为6个维度进行调查, 即自我发展的认识、发展规划、行动、调控、反思及需求。

被试认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59%) , 但是对于自身的专业成长目标仅有21%表示清楚。有45%表示基本有个人的专业成长规划, 有34%明确表示没有。较少的教师知道应采取什么方式和途径去实现专业成长 (28%) , 教师在主动了解、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 (21%) 、自觉了解学生职业相关知识和技能 (17%) 和自觉修正自己的专业成长计划使其更加完善 (17%) 方面较为欠缺。经常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经历或专业行为, 以不断调整现在和未来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14%) 的较少。被试认为现阶段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最大的困难是工作任务太重、没有时间 (52%) 、不知道如何发展 (28%) 。被试多数认为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完全需要 (76%) 学校的支持, 最需要学校给予的支持是减少工作量, 留出时间给予自主发展 (38%) 、给予物质上的支持 (28%) 、提供自主发展的指导 (24%) 、减少对老师的限制, 给教师更多空间 (10%) 。

本部分的调查显示教师普遍认同自主发展的作用, 但是主要的问题是教师普遍不清楚如何做, 也没有实际去做。尽管教师认为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是自主发展的最大障碍, 但综合分析, 可以看出不清楚如何发展、没有主动性才是最主要的障碍。

三、策略建议

(一) 学校应设法调动教师的主动性

调查结果显示, 教师的主动性不高:无论是在理解、了解工学结合涵义, 践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了解学生情况, 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 进行科学研究, 关注专业期刊与书籍, 还是自主专业发展提高等方面, 普遍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教师发自内心的主动性, 工学结合的英语教学将只是一纸空文。因为工学结合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是全方位的, 较之传统的英语教学或者非高职类学校的英语教学而言是一个综合性的转变, 适应并迎接这些变化和挑战需要英语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没有自身的主动性要想完成这样的工作是不太可能的。

调查结果显示出教师主动性不高, 我们不能把主要责任推到教师头上。事实上, 教师的主动性需要学校想方设法来调动, 这需要学校作更进一步的工作, 对各校教师的需求作更广泛、更深入地调查, 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切实有效的措施, 才能最大限度激发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动性。

(二) 学校应在理论和实践上帮助教师了解、接受工学结合理念

调查结果显示, 工学结合的理念在英语教师中基本还处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工学结合还未被广大英语教师了解、认可、接受, 更谈不上有效践行。

但是, 要完全靠教师自身就能进行观念的转变并自觉运用于实践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学校需要提供有效的帮助。首先是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工学结合理念的宣讲, 并提供相关信息, 让教师能有机会接触、详尽了解, 逐渐接受。其次,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合工学结合理念的要求制定相关的策略和措施, 以实际工作引导教师践行工学结合的理念。不能把实践的任务和压力转嫁给教师, 而应该是学校以工学结合理念指导开展工作, 引导教师进行实践, 让教师在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中学会实践工学结合的理念。

(三) 学校应采取措施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使工学结合英语教学有效开展

学校除了帮助、引导英语教师进行工学结合教学实践外, 还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教师实现专业的成长, 让教师的素质不断提升, 从而使工学结合的英语教学得以更好的开展。

根据调查的情况,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为教师提供学生发展情况的信息。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发放相关资料、推荐相关信息网站等形式帮助教师了解高职生的普遍特点、青少年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生的普遍情况及就业特点等, 帮助教师对学生的总体特点有客观的把握。

二是为教师提供教师授课专业学生的相关知识。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发放相关资料、提供相关网站信息、让英语教师进入学生实践地实地学习等方式帮助教师了解。这也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是为教师提供科研引导。学校可以采取请专家开设讲座等方式帮助教师弄清楚什么是科研、如何进行科研, 并请专家带头带领教师进行科研, 让教师真正体会到科研对个人素质的影响、对个人教学的影响, 让客观上的成功促进教师主观上的乐意开展。

四是为教师提供进修、实践的机会。学校尽量给予教师更多的、平等的进修和培训的机会, 让教师通过进修得到提高。同时, 应尽可能多地给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 包括与自身专业学科知识和与授课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有关的实践机会。

五是帮助教师进行自主发展。学校可以通过请教育专家进行讲座的方式帮助教师了解专业发展的理论, 以及如何进行自我发展。

(四) 教师积极应对挑战

除了学校想方设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自身也要主动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和变化。因为这种转变既是新形势下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要求, 也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师教学的方向和出路。教师可以主动向学校寻求合理帮助;主动了解工学结合的内涵和相关思想, 树立工学结合的英语教学理念;主动了解学生、了解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等。

结语

本调查仅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从教师的角度对其专业发展现状、需求及相应建议作了阐释, 且被试有区域性及性别限制。关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的发展还有待更多的研究者从更多的角度进行研究讨论, 共同呈现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发展的全貌, 最终有效促进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的共同发展。

摘要:本文对抽样的4所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在分析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发展现状及发展需求的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发展的建议策略。

关键词:工学结合,公共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2]张正东, 李少伶.英语教师的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11) .

[3]Shulman, L.S.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6 (2) .

[4]汪子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的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2 (12) .

需求及模式 篇8

高校具有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适用型人才的职责, 具有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目标, 因此, 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的过程中, 高校应担负起更加重要的职责与使命。山西素来是一个煤炭资源大省, 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今天, 以煤为主的经济发展逐渐凸显出资源枯竭、成本上升、污染严重、发展滞后等特点, 因此, 迫切需要进行全省范围内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在此区域背景下, 山西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 进行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安排, 但是如何实现转变、能否转型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支撑。此外, 随着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 经济体制及经济结构的多元化趋势也愈发明显,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及全国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企业的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 尤其是英语过硬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由此可见, 如何培养和输送合格的英语复合型人才来帮助全国的企业进行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调整, 来帮助山西在这次转型跨越发展中成功转型、走向世界, 是摆在所有高等院校、尤其是山西各大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山西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

1. 山西经济发展现状及转型跨越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山西是一个地处内陆的中部大省, 是一个依托煤炭资源而兴建和发展起来的煤炭资源大省, 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初期, 山西提供了巨大的能源支持, 为推动我国工业化, 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 在产业结构上以煤炭资源开采为主, 呈现出产业结构单一的特点。目前,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开采量的逐年增加, 山西的煤炭经济出现了资源渐趋枯竭、开采成本上升、支柱产业单一、产品初级化、接替产业发展滞后、失业人员增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特别是环境污染严重, 所有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山西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 山西省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在山西省“十二五”规划中, 提出以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为总体战略目标, 实现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是在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国际大背景下提出的, 全省各行各业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的往来本已日益频繁, 随着经济转型跨越式的发展, 全省与世界各国的往来沟通将会更加密切,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 以往单一型的外语人才已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求。各种企业和组织越来越需要既有专业知识, 又懂英语, 能用英语流利顺畅地和国外合作商进行洽谈、沟通、切磋、商讨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 要想实现这些目标, 英语复合型人才是关键。如何为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英语复合型人才保障, 已经成为摆在山西省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全省高校审时度势, 依托各自的办学优势和实际情况, 探索出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 高校学生对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

针对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对于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及对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现状的满意程度, 笔者对太原理工大学大一和大二的共100位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随机进行问卷调查, 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既要提升语言能力、为了自己以后就业增加筹码, 又要取得学分或者毕业证 (如四六级考试) 、为将来考研或者出国做准备, 同时也可以看到, 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取得学分或毕业证以及为以后就业考虑是最广大在校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为了能达到学习者的学习目的,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 绝大多数学生期望目前英语学习教材的内容应该是既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目标结合, 要与现行的科普知识结合, 又要与现行的时事结合。此外, 认为英语学习教材的内容应该与学生所学专业目标结合是学生普遍认同的观点。

在回答“关于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各个方面的需求程度的感受”问卷时, 62%的学生表示希望以英语为工具, 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75%的学生表示希望学校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 (如专业英语等) ;61%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专门用途英语 (即针对职业目标的英语课程, 如新闻英语, 财经英语等) 。

由此可见, 大多数的学生都不满足于将大学阶段英语学习内容局限在仅仅通过四六级考试之类的通用英语 (EGP) 学习上, 更希望以英语为手段, 涉猎更多相关的科普知识, 了解与其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 (GEAP) , 最终顺利地过渡到专业英语课程 (ESP) 的学习上。通过对于学生内在需求的分析, 不难看出学生渴望能够通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 使自己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英语复合型人才。

如何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满足学生对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 为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英语复合型人才, 成为山西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英语复合型人才指的是既懂英语, 又懂专业知识, 能与外界用英语就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顺畅沟通和交流的复合型人才。目前, 全国对于这种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大, 而山西的供给尤为匮乏。针对这样严重的供需矛盾, 为了满足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太原理工大学在借鉴其他高校先进做法的同时,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主要采取四种人才培养模式:

1. 调整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英语学习时段的课程设置。

与英语专业的本科生相比,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是高校教育中占绝大多数的群体, 因此, 输出的复合型人才总体英语水平的高低关键取决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如何调整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英语学习时段的课程设置, 使其更好地与专业挂钩, 更好地向高年级的专业英语过渡, 决定着未来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多寡与优劣。

调整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英语学习时段的课程设置, 引入模块类教学模式, 彻底改变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时段只有通用英语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输入的状况。

首先, 将针对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本科生传统的大学英语一至四级的课程设置调整为分级授课。在学生入学伊始, 进行分级考试, 按成绩高低, 将其分为一、二、三, 三个等级, 根据其水平差异选取不同级别的教材, 进行语言模块的基础教学, 因材施教。其次, 针对在随后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已通过国家英语四级的学生开设语言模块类、文化模块类、学术模块类和专业模块类的课程, 学生可根据其专业方向、未来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等选择不同的模块类下设的不同课程进行学习。

语言类课程模块旨在夯实语言基本功、侧重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训练, 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为日后英语六级考试及考研、出国打下基础。主要课程包括大学英语 (五、六) , 大学英语翻译, 英语视听说 (初级、高级) , 实用英语写作等。

文化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学习兴趣, 使其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法制等,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课程包括英文影视欣赏、西方文化与翻译、英美文学赏析、英美概况、英语演讲与辩论等。

学术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学生讲解学术英语的语体、学术论文的写作、学术英语的翻译及学术报告的陈述等, 使学生掌握学术英语在词汇、句型、表达、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提高其学术能力, 实现了由通用英语 (EGP) 学习向学术用途英语 (GEAP:General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 学习的转变。主要课程包括学术英语写作、学术英语阅读、学术英语翻译、学术英语听说、学术英语交流等。

专业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通过学习和阅读专业类的英语科普文章、英语论文等, 了解专业英语的语体, 扩大专业英语词汇量, 实现与高年级专业英语学习的对接, 实现了由学术用途英语 (GEAP) 学习向专业用途英语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学习的转变。主要课程设置包括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函电、法律英语、工程英语 (如矿山英语、化工英语、土木英语) 等。

2. 调整英语专业学生课程设置。

英语专业应在夯实学生英语基本功的前提下, 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在课程设置时, 应在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 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 如商务、财经、法律、医学、公关、文秘、旅游、计算机等。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 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拓展其视野, 增强创新能力和对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3. 开设国际班。

各个专业可以根据专业性质、国际需求及职业发展开设国际班, 诸如在校内学习两年专业基础类课程后到国外的合作院校再学习两年专业类课程, 而后取得学位。这样通过国外的学习可以接触到更多更丰富的专业知识, 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英语能力, 真正意义上完成了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任务。

4. 开设二学位。

此类模式中, 在大学二年级末、三年级初的时候,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英语专业作为第二学位或者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另外一个专业, 如法律、计算机、管理等, 进行学习。在学习期间, 如果达到了该专业的学习要求, 则可在大学本科学习期满后获得除本专业的学位外的另一个专业的学位。相对于第一、二类培养模式, 此种模式中的学生对于另一个专业的学习有更多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和时间投入, 因此在大学本科的学习过程中, 就会将专业学习与英语学习更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了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在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大背景下, 太原理工大学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摸索出了一套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期望在不久的将来, 能为山西经济建设, 转型跨越发展输送一批批合格的英语复合型人才, 解决目前此类人才匮乏的现状。同时, 也希望山西其他高校对此方案提出宝贵意见, 共同为山西的发展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的英语复合型人才。

摘要:在“十二五”规划中山西省明确提出了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安排, 这次转型能否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 尤其是英语复合型人才的支撑。作为人才摇篮的高校, 如何培养和输送合格的英语复合型人才来帮助山西在这次转型跨越发展中成功转型、走向世界, 是摆在山西各大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立足太原理工大学,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摸索出了一套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期望能解决目前此类人才匮乏的现状。

关键词:转型跨越发展,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余瑾, 覃成强.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M].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常俊跃.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3]林景英.泛北部湾经济建设背景下广西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13 (5)

[4]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 1999 (4)

需求及模式 篇9

关键词:企业,法律,就业,人才培养

一、调研的背景分析

近期, 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近日发布了最新一期的调查报告, 首次披露了“就业困难”的10个“红牌”专业, 法学专业被列在其中。法学就业难问题凸显, 若干年的热门招生, 使得法学院在整体就业形势偏紧的状况下, 法律本科生的就业压力亦不断增大。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 法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带有显著的行业特点。一是职业化的门槛高。法律本科毕业生的传统就业密集于检察官、法官、律师 (包括企业的法律事务部门人员) 这类法律职业。国家统一司法资格考试的实施提高了进入法律职业的门槛, 2002年3月的首次全国统一司法考试, 三十余万名考生参加考试, 录取率仅为7%, 虽然通过率在逐年上升, 但是所有国家考试中合格率仍为最低的, 被民间誉为“天下第一考”。二是择业范围较为集中。法律相关的职业多与国家、社会管理层面有关系, 如国家机关, 各种职能管理部门等, 但在国家机构体制改革及精简人员的情况下, 名额稀少造成竞争更为激烈, 如愿者也只能占毕业生总数的很少比例。三是兼容性、跨行业性不强。在现有法学教育状况下, 法律本科生的企业经营管理、外语、外贸及营销等方面均为弱项, 影响择业范围。四是毕业生自主就业的渠道很少。除非毕业生脱离所学专业, 否则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 很难自谋既与法律专业相关联, 又可以无需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职业。就业数据告诉我们, 除极少数学生从事和法律相关工作之外 (主要是第一、第二类。据有关数据显示这组人数为15%左右) , 大部分学生基本从事与企业相关的工作 (据有关数据显示这组人数为85%左右) 。这种就业的事实让我们感到, 法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发展远远滞后于社会的需要。

二、调研方法及结果

这次调研我们采取问卷调查、走访询问等方法对中小企业对法律人才需求和工作岗位内容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大型企业4家, 中性企业25家, 小型企业10家。对资料进行整理后, 我们发现, 即使是4家大型企业对专业法律人才的需求也不是很大, 只有1家大企业才有自己的法律部门, 其他的设有法律顾问, 也是形同虚设。而中型企业, 均没有专门的法律部门, 5家有专门的法律顾问。而小型企业 (500万以下企业) , 10家小型企业中只有1家有专门的法律顾问。基于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他们基本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 为了拉住客源, 主要倾向于私了的办法解决纠纷, 严重的使用调解、仲裁的方式解决, 很少选择诉讼途径, 以免产生诉累。在几个主要问题上调查结果如下: (1) 该企业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状况? (调研该企业所需求人才专业及学历状况) 人才的需求集中在经济管理专业、会计专业、营销、广告专业及相关生产对口的专业人才上面等。法学专业人才需求者较少。 (2) 该企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状况 (是否需要法律人才, 需要突出什么知识的法律人才) ?在触及本问题的肯定答案中显示企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 突出集中在商法、国际商法、合同法、劳动法等专业法律知识人才的需求上。而对OEM加工商来说, 更强调的对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的需求。 (3) 你认为该企业存在什么样的法律风险?除常见的贸易纠纷外, 主要涉及诸如产品低价容易招致外国企业的反倾销的问题、企业间联营容易有合同纠纷、企业与职工间纠纷、产品质量安全纠纷及劳工纠纷等法律问题。 (4) 需要为该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法律服务?除多数小型企业表示基本不需要法律服务外, 中大型企业多选择了需要产品安全及质量认证办理、销售业务中的法律手续顾问、解决投诉纠纷、代理商务谈判、代理追债、参与企业制度设立研讨及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法律知识教育等法律服务。

三、就业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新型的法律教育体系, 应该围绕社会的需求而展开。现实中法学院多数学生走进企业的就业状况对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法律教育观要求从职业需求出发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 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 学生不仅具备法律职业需要的法律知识, 同时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学生不再仅仅是单一型的法律诉讼及法律事务人才, 而是成为能够涉猎多领域职业的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各种人才以及复合型的人才;学生的素质能力亦不再仅仅局限于处理法律诉讼问题, 而要扩大为具有运用法律处理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等多方面问题的能力。法律本科毕业生作为高素质的新增劳动力, 既可以因用人单位的要求定向培养解决就业, 也可以在人才市场自行应聘, 甚至自己创业, 多方面、多渠道、多途径地解决就业问题。但是, 我国法学教育体系并没有因为社会需求的改变而及时改变。我国法学教育恢复以后, 法学专业本科课程的设置深受部门法划分理论的影响, 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并重, 外加法理学、法制史、国际法, 由此构成法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或称为专业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具有扎实的民商法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在法律人才中的需求比例将越来越大, 并将成为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类型。

四、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法律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律师职业为例, 从每年趋之若鹜的司考大军们的身上, 我们不难发现众多莘莘学子的梦想--做一名律师, 为社会服务。但从律师职业的角度看, 全国的律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 较以往已经有很大程度的变化。诉讼业务在缩小, 而需要多种专业法律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支撑的非诉业务在急速扩大, 做一名律师, 只是停留在二十年前的理念, 精通诉讼法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以浙江省六和律师事务所业务为例, 其业务范围包括:公司与证券、金融与保险、基础设施与建筑房地产、国际法律、网络与知识产权、刑事、民商事、行政、劳动人事、海事与海商、破产与债务重组等多方面。而每个领域又包含诸多种类的具体业务, 如公司与证券类业务, 主要包括: (1) 股票的发行与上市; (2) 公司的设立及治理结构的完善; (3) 公司股份制改制; (4) 兼并、收购与资产重组; (5) 公司股权转让、质押和收购; (6) 债务重组、破产和清算; (7) 产权界定; (8) 配套法律服务。分析这些业务范围的设定, 我们应该明白这是对法学院学生的学习提出新的挑战。这些业务的完成不是仅懂得诉讼法、公司法就可以胜任, 还需要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证券法、银行法及税法等复合知识的支持。以现在课程的设置来看, 我们的学生差距还很大。

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法律本科的教学改革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必然导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从简单的技术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需求的主流方向, 用人单位也更青睐综合素质强的毕业生。进一步加大民商法类课程的比重, 应成为我国本科法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 调整并逐步实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法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务之急。对之, 调研组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 重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法律人才在企业的发展空间。

企业是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 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 以占30%的社会资产创造了70%的国民产值, 并且提供了7400万个就业岗位。高校法学本科教育, 不能置这一巨大的市场需求不见。传统的课程设置体系已经十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重视经济类课程的设置以补充法学院学生经济理念的缺失, 充实商事类课程的安排, 调整具体的课程使之紧密服务于社会需求。有必要在教学中增加对经济组织包括非国有经济的中小企业法律事务的有关课程, 让学生不是单纯从公司法、劳动法、合同法等单行法律法规的角度, 而是从企业运作、经营、管理的角度认识了解企业、企业主的需求, 教授学生了解掌握企业经营运作中有关法律事务的内容、特点、处理及运作方式, 更要及时将社会发展变化导致对课程的核心内容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出来, 使学生能够处理如合同的签订、知识产权、商务谈判、企业兼并、融资信贷、劳务纠纷等等企业内部与外部经营管理中的各种经济、法律事务, 从而为法律本科毕业生扩展就业领域。

2. 实现法律学科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的统一。

实际上, 国内的各种法律都有其各自的规则, 而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商事法律规则以及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海商法、国际经济组织法、国际金融法、网络法和知识产权法等领域, 在所谓的行为规则里, 更是包含了各自的专业知识内容。但是这些专业内容, 在大一统法律本科教育方式下, 泛学并不能加以掌握, 更谈不上具有专业能力成为专业服务领域的人才。法律本科生进入专业服务领域依旧是个生手, 要寻找相应的职业并无人才素质上的优势, 可谓有学历无能力。法律本科教育必须改变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 培养学生在完成法学基础教育后接受相应的专业学习以及训练, 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 才有利于就业谋职。

3. 实现法律学科教育与拓展就业领域的兼顾。

学法、懂法、依法是国家与社会管理机关及人员履行职能的基本要求。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新形势下对公务员素质的基本要求, 法律学科教学内容应该辐射、包含国家与社会管理职能的需要, 使得学生了解国家公务员履行国家及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关知识, 掌握相应技能, 通过处理公文、写作、调研能力以及口才练习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但是当前在中国中小企业和基层党政机关中, 仅就秘书这个岗位来说, 很多毕业生也不能胜任。专业化程度很低, 法律意识淡薄, 培养模式也很单一, 基本上还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培养自己的秘书, 其知识面窄、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 应变能力差, 工作上仍属于事务型, 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领导决策法制化、民主化、现代化的需要。所以, 法学教育, 不仅是培养法官、检察官和律师, 还应该培养从事政府管理的公务员。

4. 实现理论学习与实际能力培养的统一。

法学教育应该转变只要灌输法律概念、理论框架, 学生就可以将之运用于具体案件分析的观念误区, 注重学习方法的教育, 读书、讨论、分析、演练、写作等应成为法学教育的主要方法。比如可以增加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专题讲座、社会调研和实务操作等内容。在教学过程应更多地体现出启发性、互动性、试验性, 侧重培养学生驾驭信息和对信息进行深度分析的能力。教师的主导地位应放在讲授最新法学发展趋势以及研究成果, 提出问题, 传授思维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 画龙点睛式的释疑解惑, 重在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操作等实际能力的提高上。

当前, 对现有高等教育的体制、内容乃至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已经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改。调研组认为, 改革应该在现有的教育体制、教师队伍、教学环境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改革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一方面通过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改革适应市场的需要, 提高法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新要求, 对教师的工作提出标准和评价。高等教育, 面临着市场化的竞争, 如何审时度势, 与时俱进, 在改革中发展,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为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北京青年报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百姓蓝皮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2:303.

[2]沈峰.要赛马不要相马[N].深圳商报, 2003-09-18.

适应用户需求 变革信息服务模式 篇10

一、新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

1. 多样化和多层次性。

随着电子信息资源的急剧增长, 联机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网络化信息资源等正成为图书馆资源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读者对信息载体的需求, 已不再局限于印刷型文献, 而愈来愈多地转向各种类型的电子文献。由于信息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专业不同, 受教育的程度不同, 用户个体的知识特征和知识储备不同, 使其产生了类型多样的信息需求, 也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信息需求层次。同时, 技术领域的专门化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化、综合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 也使用户产生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尤其是现在这种需求更加突出, 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2. 个性化和专指化。

当今时代人们更加关注自我的发展完善、个性的彰显, 对信息的需求也相应出现了个性化、专指化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发展, 个人获取信息变得容易, 且获取途径更加多样, 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增强。由于社会分工的持续细化, 在获取信息主题上更趋于专指化;信息利用意识的强化也使得用户不再满足于一般性、表层性的信息, 而寻求专指度更高、针对性更强的信息。

3. 实效性和准确性。

伴随网上信息爆炸式增长, 信息的无序现象更加严重, 大量“无效信息”、“垃圾信息”出现。面对信息的冗余, 人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 花费最少的成本, 获得价值较高、符合需要的信息资源, 用户的实效意识逐渐加强。在获取信息时, 信息的准确度、获取方式的方便程度、信息成本等成为用户必须考虑的因素。

4. 新颖性和快速性。

在激烈的竞争中, 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是抓住机遇, 正确决策的前提, 也是个人、企业生存的必须。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 改变了信息的存储形式, 使信息更新更加方便和快捷, , 加上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 进一步激发了用户快速获取新颖信息的需求。

二、新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模式

1. 用户驱动模式。

用户驱动模式是指在网络信息服务过程中, 一定要遵循由用户驱动, 以需求定服务, 以多层次信息产品进行全方位信息服务的原则。信息导航员要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 并随着用户需求层次的不断升级而改变自己服务的层次。这种信息服务模式使用户成为发布、传递信息的中心, 从客体变成主体、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变为信息内容的创造者。信息服务活动通过用户的参与实现知识分享和创造, 实现内容与服务的融合, 从而使服务无所不在, 并在用户体验中趋于完善。

2. 用户中心模式。

要真正体现以用户为中心, 就要高度重视用户信息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增加用户的自主性, 要通过自主培训, 提高用户的信息能力;其次要建立专用信息服务系统, 不仅可以满足专业用户的需求, 而且各专用信息服务系统之间可彼此协作, 相互补充, 提高检全率和检准率;再者要形成自己信息资源收藏特色, 依据用户的需要, 努力挖掘网上有特色的信息资源, 建设自己的特色数据库, 为用户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创造条件。

3. 一站式服务模式。

一站式服务模式是指用户通过网络, 一次性地检索到多个书目数据库, 并且可通过查询, 一次性地获得从印刷型到电子型的各种原文信息。这些原文能以读者指定的方式, 如邮寄、传真、E-mail等借助馆际互借网络尽快送达用户手中。该服务方式提供的是全方位的服务, 打破了传统的服务方式, 充分体现了人文服务的理念。真正实现了信息存取一体化, 服务一体化和管理一体化。这种服务强调的是千方百计地方便信息用户, 节省用户时间, 这是“服务至上”、“用户第一”原则的具体体现。现在网络信息传递服务已出现了信息多样化、方式网络化、范围全球化、服务一体化、结算电子化的发展态势, 为用户提供了一步到位的周详服务。

4. 网络咨询模式。

网络咨询模式是以网络咨询为主导的电子文献信息服务, 是咨询顾问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 利用各类网络检索、选择、加工、传递信息, 最终形成咨询报告并提供给用户的过程。在网络化、数字化信息环境中, 信息服务机构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提供各种资源与服务, 用户不必到图书馆来就可以使用各种联机目录和电子资源, 用户不受时空限制地提出相关的咨询问题并获得可靠答案。这种服务模式的运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典型的网络咨询服务, 包括接受咨询委托、用户洽谈、信息调研、撰写咨询报告和提交咨询报告等步骤;是从传统的信息咨询服务发展而来的。二是网络参考咨询服务。利用馆藏文献开展参考咨询服务, 是传统参考咨询服务借助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开拓的新的服务方式。

5. 资源主导模式。

资源主导模式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一种模式。主要是指文献信息机构直接生产数据库产品和提供馆藏电子文献信息服务。它是由传统图书馆印刷型的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服务脱胎而来,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通过数字化转换后提供服务的一种新方式, 它起到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此模式具体运作方式包括数据库的开发和馆藏电子文献信息的服务。

上一篇:INI文件下一篇:安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