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2022-08-10

第一篇: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黄埔精神”的现代意义与传承

80多年前,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一经建立,就成为当时的革命摇篮。黄埔校友们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

历史上黄埔军校是培养军事将领的摇篮,它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为中国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军事领导人。而如今的黄埔军校虽已不再是军事学堂,但其“黄埔精神”却依然在传承接力,“自尊自俭、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同甘共苦、团结互助、严于律己、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伦理规范”,“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勤苦耐劳的律己意识”,无一不是现代企业的立业之魂,“黄埔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了新的含义,诸如中国电信、中国人寿、华为、美的、同益空气能等企业纷纷与校方合作在此建立长期的培训机制,将黄埔军校作为公司的人才培训基地和员工拓展训练平台,让员工在拓展培训中融入军队生活,再现黄埔军风采,从而传承黄埔精神,延续黄埔光辉,熔炼精英团队,将“黄埔精神”的精髓融入企业大家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

而其中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空气能热水器黄埔军校培训班”,它的创办源于公益化,旨在向全国有志于空气能热水器技术和维修人员提供全免费的学习机会,以黄埔军校亲爱精诚、敢于拼搏的精神,创造一个高水平的空气能热水器技术培训平台,培育一批空气能热水器方面的技术服务人才以服务空气能行业的推广建设,为我国的节能环保事业做出贡献,“空气能黄埔军校”的创办不但推动了整个空气能行业的发展,也成就了同益空气能品牌,使得“同益空气能”成为了整个空气能行业的标杆。

据创办“空气能黄埔军校培训班”的广东同益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壁奎介绍“之所以举办黄埔军校培训班,一方面是希望给行业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黄埔军校精诚合作、勇敢拼搏的精神,来推动空气能热泵这个行业的发展。”如今,同益提供的这一学习机会,在推动空气能行业发展,更好的为我国节能事业做出努力的同时,也无形中不断地在提升同益空气能的行业地位和市场亲和力,可谓是一举两得,正印证了同益人“同心同德创伟业,益人益己传千秋”的创业精神。

第二篇:现代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内容摘要]设计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文化的参与和制约下展开和完成并体现出当时文化的风貌。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心理结构或者说是文化心理逻辑,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它们在工业产品、建筑、服饰、环境建设等设计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纵观设计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任何时代的设计都是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关键词] 儒家文化;天人合一;中庸;

中国的的民族文化是什么?是儒学文化。这些文化随着具体的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如国画、书法、易经、禅学、五行八卦等等。这就是一种文化,是现代设计在中国的源泉。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庸思想对于对现代设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正因为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设计才更具本土特色,更具深厚的文化内涵,儒家思想对中国设计的影响,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立足世界的根本。

现在设计是怎样体现儒家思想的呢?换句话说儒家思想是怎么样渗透到现代设计中的呢,这个问题我只能说是潜移默化的,比如说我们中国人自己本人,在有的时候我们自己没有感觉到我们所具有什么样的儒家思想的品质,国人的谦虚、忠厚这也许是我们渗透到骨子里的品质。设计也是一样的,传统思想不留痕迹的渗透在设计当中,这才是真正的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设计,而不是表面看起来很有中国味道的,比如说:在家的墙上挂一副名人字画,在客厅里摆上一把明式椅子,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设计只是设计的一个附属品而已。下面我们就通过案例来说明一下:

案例1:苏州博物馆(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包括三个方面:天和、心和、人和,它是三者的综合。天和即与天合,即人与人之间的 交流沟通,自由相处。

苏州博物馆设计者是贝利铭,他的作品可以说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运用的如火纯清,博物馆在设计时为了不打破原有的格局和充分考虑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采用了地上一层和地下一层的模式,在这里充分考虑到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新馆在设计时巧妙的借助水面,与紧挨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这风格上也表现出了与周边环境形似而神不是却为一体的效果。在贝利铭的设计思想中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在作品中他没有实时表明自己的思想,而是潜移默化的。

白色的粉墙成为他作品的主旋律,颜色的接取来源于江南传统建筑的灰色,而在坡顶和窗框的设计上他却运用了花岗岩来代替灰色的小青瓦,无论是在色调和材料商都显得具有现代感,但是在整体却没有脱离传统文化。玻璃屋顶和是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是源于传统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也将被现在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顶棚结构所代替,把现在的材料和工艺用传统的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一种相识而为曾见过的感觉。

案例2:床的设计(中庸的设计思想)

说到中庸,人们往往会误以为“和稀泥”、折中主义。折中主义的东取一点、西取一点的做法实则与孔夫子的中庸之道相去甚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从古到今床的设计演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代雕花精美带有帐的床发展到今天的平床,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思想却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我们现代的床(上课老师的案例)床头采用弧线型深色,在整体上没有很大的菱角,当我们看到它的时候,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不张扬,忠厚,实在,踏实。可以说我们在它的身上看不到什么优点,但是如果我们联想下儒家文化中庸思想的话,那么它全身都会成为它的优点。

床不是现在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它是在不停演变,就像河床上得石头,河水已经把它打磨的很光滑,床也是一样的,经历着历史的车轮,历史已经把它打磨成了精华,中国传统思想的的一个小得缩影。

在听老师上课时,老师曾经提到韩国的海女博物馆,它的建立是为了培养一种情感,培养一种韩国人自己的传统情感。而反观我们自己的中国传统5000年的文化,我们在考虑设计的时候用到了多少,我们在做设计时(以家装为例)做个什么风格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借鉴了什么样的建筑风格,我们会回答:洛可可风格,巴洛克风格,而我们为什么没能说徽派的,北方的四合院呢。也许我们真的忽视了我们自己真正美好的东西,它才是我们信手拈来的东西,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明。

第三篇:论广告语借鉴和传承古典诗歌的实绩概述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空前繁荣,商业和公益广告的创作也随之空前繁荣。其中,广告语的创作,传承和借鉴古典诗歌的现象十分突出,并创作出不少经典广告语,取得了较好的实绩。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与收集,拟对此作一个简要的梳理和介绍。

关键词:广告语创作 古典诗歌 文学借鉴 创作实绩

引言

在广告中,或是意境需要,或是形象相合,很多广告语都引用古诗文名言名句作为广告语,这种方式,一是快速有效,因为古诗文在长久的流传中早已家喻户晓,为人熟知。优秀的广告语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运用各种古典诗词材料,极力使表达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有感染力。这不仅要使人领会,还要使人感动。要求语言不仅意思明白、准确,而且还要生动、形象、活泼,富有感染力。根据表达的需要,它可以运用各种诗词材料,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

一、对古典诗歌原作的引用

在中国诗歌史上,不少诗歌在流传过程中客观上成了后人广为接受的诗体广告。基于这个传统,中国当代广告语在创作中,根据现实广告的需要,对一些优秀的古典诗歌进行整首或截句的引用,在广告之林中,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景观”。这些古典诗句以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很好地实现了广告宣传的目的。

(一)整首诗引用

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苏东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历代都将其视为西湖风景最佳的广告语。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泰山风景的联系,早已是密不可分。另外,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崔灏《黄鹤楼》、李白《望庐山瀑布》等诗作,皆成为洞庭湖、黄鹤楼、庐山最佳的宣传用语。这些优美的诗歌,以其浑厚的文化内涵、动人的意境和流畅的语句,跨越千年,仍然产生着不可替代的广告效果。

(二)截句引用

古今人生情境和广告宣传的需求多有相似之处,因此,在当代中国广告语创作中,这种原句引用现象更是多到不胜枚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招聘);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通信公司);连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重庆大足荷花山庄);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形象)。此外,白居易、王铎的佳句“村杏野桃繁似雪,行人不醉为谁开”“寻常阅尽浮云事,花开花落满旧溪”,也被援引为洛宁县熊平山北坡神灵寨的山水形象广告语。岑参的“忽如一春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被作为哈尔滨冬景形象广告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常常作为苏杭旅游的广告宣传用语。

(三)改造引用

不少古典诗歌的名句,千百年来深入人心,以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为基础,稍加以改造后使用,常常能使广告语更容易引起共鸣,收到良好的广告效果。例如:描写桂林山水的广告语“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对古典诗词进行了合理的改造,读起来朗朗上口。

(四)意境的借用与翻新

当代中国广告创作对古典名诗名句的意境多有借用,并时有翻新。“飞流下千尺,银河落九天”(黄果树专线旅游社)将李白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各删去两字,借用其意境,简洁其语句,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节”),此句借孟郊《游子吟》中的意境,略加改造,营造子女努力回报慈母的意境,婉转动人地提示受众,作子女的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白云边酒的广告语:“往事越千年,陈酿白云边”在李白的“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意境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元素,创造出新的意境,颇具感染力。“欲穷千里目,常饮视力健”(眼保健医药),这则广告语,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名句化出,由“登高才能望远”的意境,转入“视力好才看得远”的意境,称得上巧妙。另外,“莫愁前路无知己,‘跃进’伴你万里行”(跃进牌汽车)、“网上轻松寻书看,何需书海苦作舟”(网站)、众里寻他千百度,想要几度就几度(伊莱克斯冰箱)等等,或借“境”,或翻新,各得妙趣。

二、古典诗歌形式的采用与借鉴

(一)整句句式的采用

整句广泛使用:从三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例如:中国固镇第四届梨花节的广告语“寻梦梨花,相约固镇”。其中最著名的是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中采用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里的著名诗句,与现有的任何一种酒都没有关系,但是却被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引用来作为广告语。仿佛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的景象就在眼前,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

(二)长短句的采用

古代词曲作品中富于节奏的长短句式在广告语创作中也有较为广泛的使用。“同出一曲,五粮液,尖庄曲酒”(尖庄曲酒),采用古典诗歌中的散句形式,语音跌宕起伏的句式,道出了尖庄曲酒“系出名门”的“身份”。 这无形之中就为酒增添了一丝古意,一丝文意。再比如,“新乐、新乐、新的欢乐”(新乐牌洗衣机),令人想起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上述广告语,音韵和谐,节奏错落,有的广告语颇似一阙“小令”,给受众留下鲜明的印象。

(三)对旧体诗歌模仿式创作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具有广告效能的诗歌作品,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一种“广告诗”。 中国当代广告语创作对这些古典诗歌作品进行了有效的模仿。例如:黄金海岸,葡萄酒城,人间仙境,醉美烟台(烟台旅游区);丰饶鱼米地,优雅水云乡。江南何处好,宜居在吴江(江苏吴江旅游)。这些当代广告语以古典诗歌的体裁和形式出现,诗句合辙押韵,节奏感强,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三、对古典诗歌创作手法的借鉴

(一)比兴

比者,以彼物比喻此物;兴者,由对彼物的描写作为引导,从而引出此物。这是自《诗经》起,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手法。当代广告语的创作,对此多有借鉴。

以生动的比喻形成广告宣传:“古有千里马,今有日产车”,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广具赞誉的“千里马”来比喻日产车。以期获得中国消费者的认同。由彼及此,增加广告语的丰富度:“四海同心,潍柴动力”( 潍柴动力),“四海同心”这个“彼”,一方面引出了“潍柴动力”这个要宣传的“此”;另一方面暗含着一种“四海同关注,共认同”的潜台词,丰富了广告语的表达。比与兴的兼用:“鸟恋山林蝶恋花,环境卫生靠大家”(旅游景区公益),“鸟恋山林蝶恋花”比喻人对“环境”的喜爱与依恋,是“比”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另外,此处还有“兴”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即由前句引导出“环境卫生靠大家”的内涵。文采裴然,入情入理。

(二)对偶

对偶是一种以前后句式一致,字数相同,词性相近为特色的修辞手法。对偶手法整饬工稳,是一种独特的、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听之,铿锵悦耳,读之,朗朗上口,易记、易诵,故成为当代中国广告语创作常常借鉴使用的手法。在广告语中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往往会显得朗朗上口,易于传诵,便于记忆。对偶式的广告语,易于传播记忆,在广告语中极具特色。例如:中国(云浮)石文化节的广告语“一城山水画,千年石文化”, 苏州碧螺仙子芳香四溢,吴中洞庭茶农艺高八斗(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这非常便于记忆朗诵,这种对偶式的广告语大都具有一种文学语言美,读后使人感到一种享受,这更给广告语增加了内涵。

(三)回环

回环(亦称顶真)手法,是指将上句结尾之词语,用做下句的开头词语,形成首尾蝉联,前后贯通的表达效果。“石雕的世界,世界的青田”,这是第四届中国青田石雕文化节暨第八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的宣传语,运用回环的手法。

(四)押韵

押韵是形成诗歌内在节奏感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法的使用能使语句产生铿锵和谐之感,增加表现力,对此当代中国广告语的创作多有借鉴。例如:黄山旅游的广告语“一品黄山,天高云淡”。

(五)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人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描绘的客观的生活场景、景物画面交融在一起形成的境界。意境的营造,在当代广告语作品中有不少成功之作。最为有名的句子有:“人间长虹,天上彩虹”,长虹电视机的广告语以意境的营造见长,意境壮阔而深远。

结语

综上所述,从以上三部分的各种实例中,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当代广告语创作与古典诗歌多方面的血缘关系,发现当代广告语创作传承借鉴古典诗歌的创作实绩。在广告用语中,引用古典诗词的运用不一而足,形式多种多样,但不论是何种方式的运用,其本质都使消费者获得深刻印象,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深入探讨广告用语中修辞方法的运用,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对广告用语中修辞方法的运用的探讨才是有意义的。语

参考文献

[1]杨莉,周丁力.各地节庆广告语中的古典诗歌观察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6).

[2]张秀贤,马军主编.广告语创作技巧与金句15000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3]吴文杰.广告用语中修辞用法的运用[J].语文建设,2012(12).

[4]陈邵桂.古代诗词对广告语创作的影响[J].当代传播,2007(7).

[5]管琰琰.语用视角下网络广告语言的语体探讨[J].语文建设,2014(29).

[6]杨莉.借鉴古典诗歌进行广告语创作的弊端[J].语文建设,2014(29).

【基金项目:本文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中国广告语创作对古典诗词的传承之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SKT09,项目负责人:杨莉】

第四篇:感悟现代音乐 传承民族文明

音乐作为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比拟的独特功能。它跨越时间,贯通古今;跨越空间,传承文明。叠加于音乐上的这多重“跨越”,在2008年4月举行的名为“中韩作曲家作品交流”的音乐会现场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本次中韩作曲家交流活动的重头戏是首都师范大学四位中国作曲家与TACM作曲家音乐联盟的三位韩国作曲家的现代作品交流音乐会。音乐会演出曲目都是中韩两国作曲家的新作。聆听这场音乐会,使人感受到这些作品不仅吸收了本民族传统音乐的精华,还大胆使用了多种现代音乐元素。贯注在音乐中的是节奏、节拍、旋律形态的多样变化,及在探索新音响方面的诸多创造成果。两国作曲家运用各具特色的音乐语言,在倾诉内心思绪的过程中,诠释出当代作曲家对现代音乐的理解,其所传达出的创作激情与灵感,映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体现了中韩现代音乐创作的独具魅力。

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中国现代音乐作品

音乐会上,中国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表达出浓浓的中国情结,又不失现代的音乐元素,是古老音韵与现代技巧的完美结合。尹铁良教授的《辞章四阕》,是为竹笛、琵琶、二胡、扬琴等中国民族乐器而作的一首民族室内乐。作品由相互联结的四部分组成:《沁园春――春之思》、《十六字令七叠――夏之舞》、《如梦令――秋之梦》、《清平乐――冬之夜》,名为“四阕”。从标题可以看出,每一部分分别借用不同的传统词牌,表现春、夏、秋、冬四季。作曲家以诗词的格律描述四季,又将不同季节的景致与音乐的不同音响色调巧妙糅合。从作曲手法来看,以《十六字令七叠――夏之舞》为例,作者巧妙地以音符与词牌字符进行和应,用十六个音符构成的固定乐句与十六字令中的字符对应;又以这样的七个乐句对应词牌中的七个诗句,名为七叠。以此创造将传统词牌的“十六字令七叠”与音乐创作进行巧妙融合。此外,在作品构思的许多细微末节之处无不体现出作曲家细致精巧的构思。如运用休止符与大跨度跳跃的旋律音程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词牌的格式;卡农手法的运用,使乐句重叠得错落有致,形象地展现了“夏之舞”的热烈与梦幻。还有第四部分《清平乐――冬之夜》中,也有明显的词牌韵律效果。而在第一部分《沁园春――春之思》和第三部分《如梦令――秋之梦》中,则将词牌的句式结构在多声音乐织体的各个层次中进行布局,使音乐整体形成了一个具有表现力的音响时空,作曲家在其中还运用新颖别致的音色搭配表现出了春天和秋天如思如梦的意境。

张大龙教授的室内乐作品《探戈――为七件乐器及打击乐而作》是应瑞士新音乐团委约,于2007年创作完成并于同年由瑞士新音乐团进行世界巡演,在国内先后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新音乐节以及中韩作曲家现代音乐会上演出,获得好评。笔者认为作品以其非凡的创造力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特色好似“突兀的悬崖,直截了当地呈现出奇强的力量。它冷热并重――这正是节奏突出的擅长之一”。由小军鼓演绎的探戈节奏配合钢琴的固定音型贯穿全曲,使得音型饱满并富有节奏感。钢琴音色的固定音型从横向上看是统

一、简洁、协和的二声部单旋律,但纵向上却构成增

四、减

五、小

二、大二等各种具有一定尖锐性的音程,双声部旋律架构将现代感和表现力完美统一,这也是全曲匠心独具之处。作曲家以长笛、双簧管、黑管等不同音色的各种组合使探戈节奏型在不同声部、以不同音色层叠出现。其中双簧管还多次运用了现代吹奏技术,由哨片单独演奏的音色如同柳叶吹出的声音,像是在寻找童年的回忆,有很强的中国写意色彩,从而使得这部在形式上更多地运用外来元素的作品,不经意间营造出富有中国意境的音响空间。弦乐部分将探戈节奏进行了富有效果的拉伸,无论节奏还是旋律都与其他声部形成对比,从而富于技巧地填补了探戈节奏形成的声部空档,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充实和支撑声部的作用。此外,作曲家在乐曲的开始与结束处运用沙球演奏呈示探戈节奏音型,在获得首尾呼应效果的同时,音效上也有淡入淡出的效果。

周雪石教授的《山韵》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慢板:由音色低沉的古琴和埙联合演奏,并以突强突弱的有序结合引导全曲,渲染出神秘的音响色彩。随着女高音的加入,音响趋于明亮。主题旋律速度较慢,梆笛、曲笛等乐器的快速流动音型穿插其中,赋予音乐以“紧拉慢唱”的艺术效果。第二部分快板:围绕古琴演绎的固定旋律展开发展,木鱼、颤音琴、马林巴联合演奏的节奏型作为支撑乐曲的重要基础,音乐在渐趋热烈的氛围中趋向高潮,继而以一声强奏引出女高音,乐曲进入短小尾声,埙的古朴深沉音色与乐曲首部遥相呼应,在悠远、神秘的色彩中趋向结束,突然,全体乐器强奏两小节,作曲家以这个突如其来的“点睛”之笔为乐曲划上结束的句号,也为听众留下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

青年教师胡艺芳博士为箫、二胡、琵琶、筝等而作的民族室内乐作品《菩萨蛮》,运用复调手法将二声部、三声部和四声部连缀递进发展,构成整曲的阶梯式发展。在第二部分的发展中,两个对比主题在四种乐器中两两搭配,声部逐层加厚,最后又引入第一部分材料再现结束,是一首富有特色的现代复调小品。

融合现代创作技巧的韩国音乐作品

《鸟打铃》是韩国作曲家李镇宇由一首韩国民谣有感而发创作的。乐曲中不同乐器精巧地将一些看似零散的旋律片段联结一体,在片段的旋律中又隐含着韩国传统民谣的音调,从而构成乐曲的主要旋律,由此看出韩国作曲家严谨而扎实的作曲技术功力,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将本国民族音乐的精髓已经深化到作品之中。

女作曲家陈圭英的《归乡》为卢森堡交响乐团的委约之作,2007年7月在卢森堡首演。这首作品取材于哈里?海涅的诗,其创作体现了韩国音乐创作的传统,又以时隐时现的小军鼓节奏型贯穿全曲,鲜明地融合了西方的音乐元素。作曲家综合东西合璧的艺术素材与手法赋予了乐曲优美的内涵,烘托出海涅诗歌的意境。

禹东熙为大提琴而作的《SORI》,更多地使用了现代作曲手法,多变的节奏、艰深的技巧对大提琴的演奏提出了挑战,对这门乐器的音乐表现力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挖掘,其散板式的长线条旋律吟唱,将听众引入了一个充满冥想的音响空间,作曲家旨在以此挖掘人性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

中韩作曲家音乐交流活动带来的两点启示

这场音乐会由来自两个不同国度的作曲家共同演绎,两国作曲家共有的东方文化传统,使这场音乐会具有古老的亚洲文化乐韵,同时,作为当代音乐家,两国作曲家在旋律、和声、调性、织体、曲式和节奏等方面又充分展现了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创新和突破。聆听这场音乐会,主要带给我们两点启示。

第一,这次中韩作曲交流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当前世界文化趋于多元化发展的重大变革的环境中,两国当代作曲家们在时代的呼唤中,将古老的东方文明与现代的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创作出新体裁、新风格、新品种的现代音乐作品。其所显现的多方面拓展和颇具价值的创新,对丰富和发展当代音乐创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以自己的创作给器乐演奏提出了许多精巧演绎的课题;此外,蕴涵于作品中的创作思想和个性追求,都呈现出了独特的锐气和活力。这些对于现代音乐创作与研究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第二,这次中韩作曲交流活动也为我国的作曲教学带来诸多启示。二十世纪的音乐发展中,前所未有地涌现出诸如新维也纳乐派自由无调性、十二音序列及其后的全序列,兴德米特的作曲体系,巴托克的轴心体系及黄金标界方法,简约派的写作方法,艾伦?福特的音级集合体系等一系列新方法、新理论。然而,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无限丰富的创作理念与技术体系产生于特定的条件下,是音乐发展到当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的一种风貌,它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孤独者”,而应该也必然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一个新事物。以张大龙教授的《探戈》为例,作曲家本着现实主义的作曲理念将古老的探戈节奏加以新的注解,听众从中既可领略到传统经典的美妙,又能为新的音响、新的色彩而感动,从而真切地理解了“继承一创新”的本质内涵。我们历来强调作曲教育要“注重基本训练,加强通识教育,贯彻因材施教,提倡多元发展”,在掌握经典的基础上,打开视野,努力培养出带有前瞻性的艺术眼光、思维开放的新一代作曲人才。聆听本次音乐会使我们感受到,作曲家们不仅对西方作曲技术能够娴熟地掌握,同时,对作曲艺术发展进程中具有影响的作曲知识体系也能够全面完整地洞察与运用,从而获得了进行深入探索和挖掘的无限可能性和丰富性。这些无疑是我国当今作曲领域在培养后继人才的教育工程中所特别值得借鉴和应从中获得深刻启示的。

中韩作曲家通过此次新作品的交流活动,把自己优秀的传统和现代音乐作品介绍给了对方,也成为当代世界音乐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有利于传承和繁荣中韩两国的民族音乐,另一方面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中韩现代音乐发展进程的窗口。

李刚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 于庆新

第五篇:传承文化经典 创新中医现代化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之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与现代西方医学在基础理论、诊断过程、治疗机理和施治方法上存在巨大差异,目前中医学不仅缺乏国际同业的认同,而且缺乏符合现代生物医学的理论模型与解释,导致外界对中医的科学性产生了质疑,这些不利因素也成为了中医学发展、普及和步入国际化道路上遇到的巨大挑战。今天,如何借助创新科技帮助处理中医临床诊疗实践中大量的中医学知识和诊疗信息,使得这些信息用于分析中医临床诊疗的疗效并将经验知识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已成为中医学现代化研究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并推进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科技部的支持下,近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主持的“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技术体系与中医现代化技术研讨会”得到了多方的密切关注。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创新推动中医信息化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必将对中医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该项目将会是中医现代化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也是中医现代化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多方鼎力支持 发展中医现代化

中医学的发展需要多领域的合作研究,中医学的发展也需要现代化的信息科学手段来辅助医疗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依靠数据分析和知识发现来归纳中医学的规律性,再结合医学专家的理论解释形成医学发现、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最终实现中医学的现代化及与其它医学理论的融合。

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科技部社会发展司、中国中医科学院、卫生部卫生管理研究所以及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有关领导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并就这一平台的构建思路和建设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同时作为全球信息技术领导厂商的 IBM 也应邀出席本次研讨会,在 IBM 首席技术执行官叶天正博士的带领下,IBM 团队也和与会嘉宾一起分享了基于IBM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以及标准术语等技术的基础上,解决中医科研临床一体化技术难度的创新想法和实施建议。

据悉,借助中医信息标准化、数据分析及中医知识发现等技术突破,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科研项目以期在未来三年的时间内,分阶段的针对三大疾病如糖尿病、中风、冠心病,建立以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分析为核心的多维分析系统,并针对多种中医临床问题进行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应用研究和学术交流。

中医现代化的探索之路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及项目负责人刘保延表示,早在200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就开始了“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诊疗评价体系”的研究,该课题研究进行了五年的时间,在去年结题验收以后,在北京市市委的支持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和开展行业专项,希望把这个专项开展到全国更多的医院进行进一步

的深化研究。今天的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科研项目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项目总体的思路和方法已经紧密的和中医现代化的进程联系在一起。”

事实证明,中医的研究离不开临床,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离不开临床的实践。以前的中医研究主要靠经验积累,在大量的原始病例和临床观察的过程中记录下有用的信息,将信息收集起来并进行重组、融合和利用。目前实现这一过程的方法大都用纸张来记录,而重组则是通过大脑来记录。医生再将感悟和记录的结果用到实践当中进行升华,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如果把这个过程进行简化和快速提炼分析,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提高其效率和性能,则是中医现代化在发展当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根据这个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进行了“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研究模式。以人为中心,以临床事实为导向,以假设和模型为驱动,将临床研究与计算模拟研究相交替,最终实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创新方法迎接技术挑战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科学技术出现了从分析向综合、局部到整体、结构到功能、静态向动态、简单向复杂的转变。尤其在生命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创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来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已成热点” 。

中医药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是多门新兴学科在信息技术研究和医学创新方法论上的重叠,其中一些重要的技术挑战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与探索,如:中医术语体系的形式化表达、临床标准术语集与书写术语集的映射与整合和大规模术语加工平台及术语服务发布;中医临床信息内容和组织的信息建模、形式化知识表示、临床自然语言处理、科研数据的抽取与转换和非结构化信息处理;由海量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而产生的对计算性能的挑战,以及由于各类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可用性、有效性及效率的不同,需要寻找适合中医学特点的知识发现框架并对知识建模;其中涉及的相关技术还包括分布式科研数据采集与共享网络架构、海量病历数据的存储技术、异构数据整合、数据服务发布,中医科研数据共享中的数据安全等。

科技部有关领导的发言为这次研讨会做了最好的总结和注释。“西医是从结构的角度、从物质变化的角度认识,而中医是从功能的角度,从现象的角度认识生命和疾病的规律。实际上这两个医学体系认识的是同一个医学对象,这两个医学体系各有所长,应该优势互补、互相融合,两个医学体系都要完善自己。生命现象复杂,中医讲天地人相应、个体化和辨证施治,讲临床和科学用药。两千年前,中医没有任何现代技术的情况下,没有设备帮助的情况下就靠感官掌握着人的疾病和健康的规律,而且通过干预达到了有效的预防,这里面是有它的科学内涵的。如何把中医药历史积累当中有科学内涵的东西转化成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这是科学和医学的前沿问题。这个转述不是简单的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也不是从中文到英文,而是科学内涵的转述、重新表达。这种重新表达需要我们用许多手段转换,包括信息技术手段,把个人的经验变成一个规律性的东西,让别人很容易的掌握、传承应用和发扬。科技部提出的这个命题是对整个现代科学的挑战。今天有很多西医的专家,有很多搞计算机技术的专家,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把中医的发

展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鼓励多学科的合作、产学研的合作、海内外合作,引领科学和整个医学的发展,共同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造福人类。”

上一篇:股东会决议范本变更下一篇:广东省百校联考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