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炼字

2024-05-05

古典诗歌的炼字(精选九篇)

古典诗歌的炼字 篇1

炼字, 就是对诗中的每一个字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 使其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 就叫做炼字。因为汉字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 所以炼字往往也是遣词造句, 运用字词的功夫。前人曾有“一诗要炼字, 字者眼也”、“字为句眼”和“日锻月炼”等说法。意思是说有的诗句往往因为一字之异而决定一句的优劣, 甚至看出这首诗的高下。炼字既重要, 更是难以达到的佳境。如何炼字,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炼动词。一般地说, 诗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充当谓语的动词。把这个动词炼好了, 就是所谓一字千金, 诗句就变得生动、形象了。著名的“推敲”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相传 贾岛在驴背上得句“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他想用“推”字, 又想用“敲”字, 犹豫不决, 用手作推敲的样子, 不知不觉地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前导, 韩愈问明白了, 就替他决定了用“敲”字。这个“敲”字, 也正是充当谓语的动词。因此, 炼字往往就是炼动词。

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 而“见”是无意识的, 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 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 人仿佛在自然之外, 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 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 人在自然之中, 与自然一体, 我见南山悠然, 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 与宇宙一体, 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 就成了有意所为, 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 乃至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

张先的“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来花弄影”词少意多, 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 中间又用“破、来、弄 ”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 :云破而有月来 , 月来而有花影, 花影引出弄字, 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 从天上写到地下, 云横皓月、风弄花影, 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 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 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王勃的“雨去花光湿, 风归叶影疏”。这两句诗, “湿”言“光”, “疏”言“影”, 本身就不寻常 , 王勃写春雨 , 雨下的时间短, 雨后日出, 花上已没有雨水, 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 所以说“花光湿”, 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 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 在日光照耀下, 夜影清疏, 一个“疏”字, 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 显得有诗情, 用字尽妙于此。

贾岛的“边雪藏行径, 林风透卧衣”, “藏”字运用拟人手法, 描写人行之迹很快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 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卧”字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 意境耐人寻味。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 少不了绘景摹状, 化抽象为具体, 变无形为有形,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如触其物, 如临其境。这种任务, 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承担的。

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枯”、“疾”、“尽”、“轻”, 都是谓语。但是, “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 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 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 诗人不说看得清楚, 而说“快” (疾) , “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 马蹄走得更快了, 诗人不说快, 而说“轻”, “轻”比“快”更形象。

贺铸的“绿净春深好染衣”, 一个“净”字, 既是对暮春时节芳菲凋尽、大自然呈现出纯净绿色的客观描绘, 同时结合全诗的意境主旨看, 又是词人超然物外、完全没有心机的纯净的心境的自然流露。 (宋《钓鱼归》)

曹伯奇的“贪夫倦听空低首, 远客初闻已断肠”, 一个“空”字既传神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 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 怕梦轻还被愁遮” (《高阳台·寄越中诸友》) , 以“轻”字描状梦魂, 化无形为有形, 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 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 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 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 另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 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 应疑春色在邻家”, 这是王驾写的《晴景》, 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除了易“蝴”为“蜂”, 易“应”为“却”之外, 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 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王安石诗“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据洪迈《容斋随笔》称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 初云‘又到江南岸’, 圈去‘到’字, 注曰‘不好’, 改为‘过’, 复圈去, 而改为‘入’, 旋改为‘满’, 凡如是十余字, 始定为‘绿’”。这里的“绿”就是形容词当动词用。这些佳话都说明古典诗人非常注重动词 的锤炼。

3.炼数量词。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 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有这样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 三竿两竿之竹”, 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前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 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 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周邦彦的《风入松》是一首追悼昔日情人的词, 其中“一丝柳, 一寸柔情”就是对数量词的贴切锤炼。诗人追忆昔日, 那楼前小道上的履痕足印, 花前柳下的笑语轻声, 携手分离处的黯然神伤, 都勾起词人难以消除的隐痛, 数量词“一丝”和“一寸”形成的贴切暗寓, 使这种伤痛更加形象、更加感人。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 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 , 一树早梅何处春”, 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 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 同时, 一树梅花绝非早梅, 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 “几点”本身并没有奇特之处, 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 却符合生活的真实, 也使全诗气机流畅, 韵味平添。

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 , 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 , 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 富贵归故乡”, 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 富贵而归故乡”, 使文义大为增光, 那么, 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 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 兴冲冲地登上翠楼, 去赏春景。这时候, 作者用了一个“忽”字, 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 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 想起了丈夫, 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 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参考文献

《古典诗歌的炼字技巧》教学反思. 篇2

语文组

王静

一、经验

在将诗歌鉴赏之炼字前,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有关常识,了解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了解诗歌中的各种形象以及鉴赏诗歌的方法等等,有助于学生赏析字词的妙处。为使学生思路清晰,我从动词、形容词、数词和虚词四个方面 逐步深入,引导学生掌握不同词性的字词的相同和不同的妙出,同时,巧用比较鉴赏,这样既能够拓深拓宽课堂教学的内容,使课堂具有厚重感,也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举一反三,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有利于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所谓师之道,重在教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让学生诵读、想象、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融入诗境,真正掌握诗歌炼字技巧。

二、不足

高考诗歌炼字试题 篇3

关键词:炼字;空字;高考诗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96-01

“空”字在咏史怀古诗、思乡怀人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这几大常见的诗歌题材中多被诗人援引。在不同题材的诗歌中,担任了不同的抒情角色。较好地掌握古人对“空”字的灵活运用,是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主题的。

一、“空”字所寄寓的情感

1、抒发对社会人生盛衰无常而自然宇宙永恒的慨叹

这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对比。例如王勃的《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高阁之中的滕王李元婴现在在什么地方?此地只看见栏杆外的长江水波涛汹涌,不舍昼夜地永恒流淌。人生的短暂与江水的永恒使得诗人生发慨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凤凰来寓意着朝廷的兴盛,凤凰去象征着朝廷的衰落。社会人生是盛衰无常的,唯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2、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这种“今衰”是由统治者的昏庸腐朽造成的,所以也蕴含着规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历史覆辙的思想。这一点在咏史怀古诗中较为常见。例如姜夔《扬州慢》,昔日的扬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繁华之极。而今却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萧条冷落。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六朝三百年的历史恰如一场梦,“鸟空啼”暗含着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同样地主题还有欧阳炯《江城子》“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诗人凭吊六朝古迹,怀古而伤今。这也是在警告当朝者该如何治国理政,才能避免政权的倾覆。

3、寄寓着羁旅漂泊的愁思、思念家乡的惆怅、孤独寂寞的哀怨、壮志未酬的愤懑

这一点在思乡怀人诗、送别诗中多有体现。柳中庸《听筝》:“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只能与灯影为伴,是何等的寂寞!“空”更增添哀伤的氛围,离愁别恨之意呈现纸面。同样地,如王维的《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空堂”表达的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空”蕴含了绵绵无尽的不舍之情。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报国之志得不到伸张,空有一腔爱国热忱。一个“空”字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倾泻而出。

4、热爱山水、渴望归隐、淡泊名利、超然脱俗

这在山水田园诗中多有体现。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里的“空”就是一种闲适、一种宁静。《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大山幽静,不闻人语。《过香积寺》:“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描写了水潭清幽。《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环境的清洁空明,也是诗人淡泊名利心态的有效折射。再如常建的《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大自然的山水能够去除内心的杂念、纯洁心灵,超然脱俗。

二、答题技巧与示例

释含义,点手法+描景象,摹情态(结合特定诗句翻译)+谈感情,明作用(艺术效果)

例如:《湘中》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萍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注:该诗写于贞元末年(804)韩愈无端被贬连州阴山(广东县名)的赴任途中。相传屈原贬逐,遇一渔父到:“举世混浊,和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说罢,“鼓枻而去”。

问题:请简要分析最后一句中“空”字的妙用。

分析:有效理解诗歌,我们需要从宏观与微观处着眼。从宏观处着眼,即抓住诗歌的题目、作者、诗句以及背景介绍等环节。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诗人无端被贬,那么这种情感或者是乐观豁达的或者是壮志未酬的。需要我们再做进一步的确认。从微观处着眼,就是抓住诗歌的典型意象。中国古代文人都有“渔父”情结,其背后蕴含着两种情感:一是渴望归隐、淡泊名利;一是壮志未酬,被迫归隐的无奈。下一步就是抓住诗歌的整体去分析,第一句出现了“愁”的心绪,第三句描写的是寂寥的情境。综合以上分析,诗人想要表达的是壮志未酬的情怀。而一个“空”字将那种怅然若失的心理展露得淋漓尽致。

本题参考答案:“空”字是“只”的意思,“空”字所在的诗句为用典艺术手法。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了空阔的汨罗江畔只留下渔父扣弦而歌的寂寥情状。这里用“空”字写出诗人面对茫茫水天的怅然若失,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三、高考真题汇编

(2009年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问题: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04年全国卷)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诗歌炼字的重要性 篇4

一.炼字能够更加准确地突出事物的特征。

任翻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 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 有观者, 取笔改“一”为“半”字。翻 (任翻) 行数十里, 乃得“半”字, 亟欲回易之, 则见所改字, 因叹曰:“台州有人。” (李东阳《麓堂诗话》) 既然是“前峰月照”, 那么山峰一定会部分地遮掩月亮, 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唐代诗人任翻所炼“半”字更准确的反映出了峰上月照江水的实际情况。

又如2003年的高考题, 赏析“诗眼”、“咽”、“冷”:

过香积 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五六两句写声写色, 逼真如画。山中危石耸立, 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 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 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夕阳西下, 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 颜色清冷。这两个字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了环境的幽冷。正是诗工于炼字, 才将事物的特征淋漓尽致地描绘给了读者。

二.炼字能增添诗歌氛围, 创造深远意境。

性与天合, 物我两忘。天性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这是司空图所推崇的最高境界, 或者说是对创作、对“意象”提出的最高美学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无疑需要诗人的斟酌推敲, 苦吟琢磨。炼字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它能增添诗歌所需的相应氛围, 创造深远意境。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改动了十多次, 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 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绿”字有吹绿的意思, 是使动用法, 将春风拟人化, 富于情调, 用得绝妙。而其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 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绿”字化静为动, 把一种流动的、带色的动态美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意境优美, 引读者回味无穷。

2004年福建高考题:下面这首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秋夜》诗全诗无“情”字, 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

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

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凉”字既写天凉, 又写心境的孤寂 (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 过渡 (顶针) 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 共同营造出孤寂 (离愁别怨) 的意境。

三.炼字能使诗歌更贴切地传情达意, 深入地表现主旨。

一切语言形式, 都只是诗人思想情感的一个载体, 炼字是为了更好地为诗人传情达意, 更深入地表现诗歌的主旨。

如2007年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 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 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 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 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清秋傍晚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独坐无聊, 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注家评曰:“此联本平, 然用‘穿’、‘数’二字, 便觉精神振竦。”精炼的二字深入贴切地传达出了诗人在南宋亡国后的孤愤苦闷。

《诗歌鉴赏之炼字》的教案 篇5

1、体会诗歌炼字的妙处,掌握诗歌炼字的技巧

2、规范诗歌鉴

赏中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掌握诗歌炼字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故事导入

简述贾岛的“推敲”故事。

二、初步感知,体会炼字的妙趣

(一)回顾古人有关炼字的名言,从中体会炼字的重要性。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

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欧阳修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二)炼字的定义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三)体会诗人的炼字魅力炼动词

1、示例: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渊明)

提问: 将“悠然见南山”中“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见”好。两字意境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看见南山,表达了整个诗句中那种悠然自得的感触,好像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山中美景,符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而“望”则显得有些刻意,不是那么自然。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提问:此句中哪几个词用的好?请简要分析。

解析:“穿、拍、卷”。穿,化静为动,写出山高峻;拍,描绘出水石相搏情状;卷,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景象。整个画面雄伟壮丽,富有动感。

2、小结:动词的表达效果:赋予画面动态感,形象生动,意境特点更加鲜明

炼形容词

1、示例: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

提问:分析“润物细无声”中“细”字。

解析:一个“细”字,写出春雨脉脉绵绵,润物悄无声息的特点,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王安石)

提问:此句中哪个词用的最好?请简要分析。

解析: “绿”写出了江南两岸在春风的吹拂之下一下子变得到处绿油油的画面,把春天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活了。作者借此景表达对家乡无限思念之情。

2、小结:形容词的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特征,营造氛围,体现意境。

炼数词

1、讲解:齐己《早梅》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一枝孤梅迎寒怒放,更富意境,同时还能表现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因此,郑谷被称为“一字师”。

2、示例: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山村咏怀》邵康节)

提问:体会诗中的数字之妙。

解析:把一到十的数字嵌入诗中,形象、真实展现出一幅静美如画的山村风景图。

3、小结:数词的表达效果:

①具体真实,符合情境。

②夸张渲染。

炼叠词

1、示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解析:寻寻觅觅:动作,写出词人心中无定,如有所失,反复寻找。

冷冷清清:写外在环境的寂寞。

凄凄惨惨戚戚: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经历不幸遭遇后的飘零、孤寂心态。

2、小结:叠词的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三、结合历年高考真题,总结归纳炼字题的答题要领。

1、真题回顾

(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问:请对首句中的“网”字

进行赏析

解析:①

网,有网子,网罗之意。

②丝丝的小雨被编成了网子,想要网住春天,③诗人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新奇地表达了想要留住春天的思想感情。

2、技巧点拨——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①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②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③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3、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课堂演练

咏 柳

宋 ·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问: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解析:“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析义)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述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作用)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人炼字的魅力。同时,又深入学习了古诗炼字的作用及炼字类型。古人写诗“一花一叶见世界,一字一词总关情”,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积累把握这个

美妙的世界,体会这份动人的情感。

六、课后作业

《步步高讲义》训练与总结第1、4。

七、板书设计

一、炼字的定义

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二、炼字表达效果

1、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写活画面,传递感情。

2、形容词——形象特点,营造氛围,体现意境。

3、数词——①具体真实,符合情境。②

夸张渲染。

4、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三、炼字答题要领

1、析义

2、述景

唐诗中的炼字 篇6

所谓炼字,又称“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鹤林玉露》中有“作诗要健字撑柱,要话字斡旋。”这里的“健字”即与“炼字”同义,“活字斡旋”即是指词性的变换。又有《诚斋诗话》中:“诗有实字,而善用之者以实为虚”即是认为炼字的技巧就是词类的活用。简言之,古人的炼字,其实主要是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一、炼动词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中的“望”与“思”,两个动词的运用形成鲜明的对比,睹物思乡之情跃然纸上。“望”字照应了前句“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表明诗人之前在迷迷糊糊中的判断是错误的,那不是地上的霜而是窗外月光的投影。诗人重回清醒,睹月愚人,他望着此时的明月,想到的是他的故乡,那里是否也有一样的月光,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思什么?思故乡的人?思故乡的事?思故乡的山?思故乡的水?……诗人没有详细加以说明,却恰恰因为没有详细说明而留下了无穷想象的空间。这在诗词的创作中称为“留白”艺术。全诗是一幅望月思乡的画面,诗人那种凄凉寂寞的羁旅生涯,萧索而缠绵的游子情怀,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又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中的“溅”和“惊”字。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此处的花、鸟互文见义,其实是诗人本身的象征。那些泪水,那些难过,又岂是花的感受、鸟的心情?恰情是诗人自己在面对长安城的断壁残垣、杂草遍地时的感叹。国已破,家还在否?诗人已无力去追问。他饱含泪承,眺望远方,一种难以名状的忧愤情绪涌上心头。眼前的一切让他有了一种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此处的“溅”与“惊”二字中也包含有“移情作用”。花、鸟本届平常物,花、鸟本是无情物,在此时也与人融为一体,被人的情绪所感染,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境界。

二、炼形容词

如:“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岑参《登总持阁》)中的“低”与“小”二字。这两句是形容总持寺阁之高——从阁中向外观望,栏杆外的秦岭显得低矮,窗中见到的渭水也显得很小。“低”、“小”二字用得很巧,暗含登高之意,使俯瞰之景,十分美妙。

又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中的“孤”和“独”二字。这首诗的前二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千山”,“万径”皆是虚指,而非实数,形容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所有的小路上都看不到人走过的痕迹。这当然不是事实,实是雪下得太探而使人造成的错觉,营造出一种空灵之感,且为下文“孤”、“独”之境进行了铺垫。千山,万径与孤舟、独钓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反衬。谁又能说那老翁不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呢?那一叶扁舟,偏偏独行于它?舟不行之际,那一个老翁,偏偏垂钓于他人不钓之时,岂不快哉?表面看来,老翁是分外孤独的,这里人迹罕至,这里冷清异常。可老翁的心里却一点帮不落寞与迷惘。他所要表现的正是在静谧的环境中的独立的人格精神与魅力。单薄的是身影,高傲的是精神。人生境界的高远非在这幽冷孤寂的环境中表现不可。

还有一些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形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例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悦”、“空”二字即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山中的晴光使鸟儿都喜悦地叫个不停,澄清的深潭使人的心中的杂念也消失得无影无踪。诗人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一个“悦”字,使鸟儿有了人才有的灵性,一个“空”字,让我们读出了环境的幽雅,这静止的环境仿佛如流水一般,能冲刷人的一切烦忧,能净化人的心灵。

三、炼虚词

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自”和“空”两字。“自”字表明青草任凭世事沧桑变化,到了春季,依旧由着自己的意愿自由生长;“空”字表明柯堂的荒凉冷落,所以黄鹂也空有好音。这两旬诗表达了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的感叹。王国维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句寓情于景,别有一番风味。又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中的“岂”和“应”二字,“岂”字是表面上是诗人的谦虚之词,又隐约古有自负之意;“应”字表面上是诗人对现实的一种坦然的心态,实则是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和自嘲。

古典诗歌的炼字 篇7

“咬文嚼字”在现今多被人理解为贬义认为“咬文嚼字”就是死抠字眼。可在文学上谈到“咬文嚼字”是指在文字上下功夫。正如朱先生所说“咬文嚼字’, 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死抠字眼, 更关键的是字词的变动影响思想和情感的变动, 一个字的更改, 意境大为不同。由此可见“咬文嚼字”不仅在散文中需要, 在诗歌中更应得到重视。

在诗歌中“咬文嚼字”主要表现在“炼字”上。

一、动词的锤炼

诗歌是由诗人经过长时间的艺术构思结合多个意象组合而成, 而动词往往突出意象的鲜活、灵动。动词的提炼, 是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炼动词的例子举不胜举, 正如大家都熟悉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和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诗。这两句历来被人们传颂, 就因为其中有动词炼字的妙处。“弄”和“闹”在教材当中也是反复地讲解。“弄”字写出了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同样“闹”字用了拟人的手法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 而且他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燃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也有声。

二、名词的锤炼

名词的锤炼主要表现在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千古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 写出了个人的坎坷经历, 写尽了自己正处于人生低谷的遭遇。但沉舟侧畔, 正千帆竞发;病树前头, 正万木皆春。“春”名词活用为动词, 即“呈现春色”的意思。一个“春”字表现出春意盎然的美好前景, 暗示着必将战胜失败和黑暗, 成功与希望终会到来的美好信念。

三、形容词的锤炼

有些诗歌描写了生活的画面, 但诗歌是艺术的生活, 它所描写的事物是传神的但又是含蓄的。这时需要一个形容词来传达写景状物的意蕴。大家都熟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其中有这样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的“绿”字, 斟酌过无数次, 王安石曾屡次使用“过”、“到”“、入”“、满”, 均觉平淡而弃, 最后冥思苦想终得一个“绿”字。“绿”字给人春天的色彩感觉, 让人满目绿色, 具有浓厚的春天的气息。也有了动感, 就像是春天把绿色带到了江南。似乎一切都苏醒过来了, 经历过一个严寒的冬天, 如今一切又都焕然一新了, 由以前的光秃秃变成了现在的绿茵茵。所以一个“绿”字一下子把春天写活了, 让人如临其境地感受到春的气息。

四、叠词的锤炼

叠词一方面强调韵律感, 一方面增强思想感情。一提到叠词的锤炼我们很容易想到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起句十四个叠字写出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寻寻觅觅”写诗人心中漫无目的若有所失的样子, 似乎在寻求什么可最终也没有得到什么, 把精神上这种恍惚迷茫, 无助无奈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冷冷清清”点出周围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凄凄惨惨戚戚”写出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的情绪。这字字血声声泪的十四个字从神态、环境到心情多层次地表现了女主人闷坐无聊、怅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凄楚痛苦的心态。

炼字不仅仅是对字词表面上下功夫, 构成字音的和谐, 更重要的是表情达意, 正如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中所说, 如果一个字用的不恰当, 有可能整首诗表达的感情都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由此可见诗歌炼字的重要性。

摘要:看了朱光潜的《咬文嚼字》, 更加意识到诗歌也需要“咬文嚼字”, 这样不仅使文字顺畅和谐, 而且更深地表达了诗歌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那么诗歌教学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得从诗歌语言来研究, 深入细致地研究语言就要抓住“炼字”这一技巧。“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 在遣词用字时要经过精细的推敲和琢磨。“语不惊人死不休”是“炼字”艺术达到的很高的境界的一种效果。

关键词:咬文嚼字,诗歌,炼字

参考文献

[l]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浅析《彷徨》的“炼字”艺术 篇8

关键词:鲁迅,彷徨,炼字

长期以来, 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小说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果从1913 年《小说月报》发表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怀旧》时所附的编者评点及“附志”算起, 鲁迅小说研究至今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 论著资料真可谓汗牛充栋。本文仅以其小说《彷徨》来探讨鲁迅先生小说中对词语的锤炼与选用, 结合《彷徨》中的具体作品《祝福》、《在酒楼上》、《肥皂》等进行例证。

一、选用词语的要求

吕叔湘先生在《我对于“修辞”的看法》中说:“修辞学, 照我的看法, 应该是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语言手段之间——各个 (多少是同义的) 词语之间、各种句式之间、各种篇章结构之间、各种风格……之间——进行选择, 选择那最适合需要的, 用以达到当前特定的目的。”这就需要词语的锤炼。词语的锤炼, 古人叫做“炼字”。锤炼的目的在于寻求恰当的词语, 既生动贴切又活泼的表现人或事物。而鲁迅先生的语言恰恰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的精华。在他的小说中既有对词义的锤炼, 又有对声音的锤炼。

二、意义的锤炼

意义是词语的内容、灵魂, 不从意义入手, 就没有词语的准确、鲜明和生动。意义的锤炼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点:

1、力求准确妥帖

准确、妥帖是用词的第一要求, 它要求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妥帖地表达思想感情。鲁迅先生在用词上非常讲究, 以求达到准确妥帖。

例如:

……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的说:

“不早不迟, 偏偏要在这时候, — — 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地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 几乎跳起来, 脸上大约也变了色…… (《祝福》)

对于祥林嫂的离世,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鲁四爷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者, 在年底“祝福”时, 有很多忌讳, 而祥林嫂偏偏在“祝福”时去世了, 鲁四爷觉得很不吉利, 但又不能把“死”字说出口, 所以只能怒斥其为“谬种”。而短工则由于深信迷信思想, 认为当临近祝福时, 谈“死”字不吉利, 所以用了一个比较隐讳的词“老了”。而“我”是一个知识分子, 有着新思想新观念, 所以“我”选择的是“死”字。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用词准确精当, 妙不可言。

2、力求色彩鲜明

词语色彩是否分明直接关系到用词是否准确, 表达是否鲜明有力。词语的色彩表现在三个方面, 既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

(1) 大儿子进来了, 胖到像一个汤圆。 (《高老夫子》)

“汤圆”本是中性词, 在这里由于语境的作用, 由中性词变成了贬义词, 改变了感情色彩。

(2) 煮熟之后, 横七竖八地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 可就称为“福礼”了…… (《祝福》)

“横七竖八”在这里是贬义词, 形象地描画了“祝福”的虚伪性。正因为他们追求的只是表面的形式, 不是真正的“福礼”, 所以他们才会把筷子放的“横七竖八”的。

词语的形象色彩:

树枝笔挺地伸直, 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血红的花来。 (《在酒楼上》)

“乌油油”和“血红”色彩鲜明, 给人浓重的色彩感。

三、声音的锤炼

词语的声音美体现在:音节整齐匀称, 声音平仄相间, 韵脚和谐自然, 叠音自然等。

1、平仄相间

鲁迅小说的语言在词语声调的搭配上也是十分讲究的, 或者平仄相间, 或者前仄后平, 或者此平彼仄, 总之, 每句话中词语的声调多是平仄交替, 读起来起伏跌宕, 富有变化美。

例如:

(1) 忽然, 他流下泪来了, 接着就失声, 立刻又变成长嚎, 像一匹受伤的狼, 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 惨伤里夹杂着悲愤和悲哀。 (《孤独者》)

其中“悲愤和悲哀”是平仄对平平。

(2) 深冬雪后, 风景凄清, 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

我看她的神情, 是害怕而且希望, 大约怕自己调得不好, 愿我们吃得有味。 (《在酒楼上》)

其中“懒散和怀旧”是仄仄对平仄。“害怕而且希望”是仄仄对平仄。

2、叠音巧妙

叠音, 古时叫做“重言”或“复字”。恰当地运用叠音词语可以突出词语的意义, 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

(1) “但我现在就是这样了, 敷敷衍衍, 模模胡胡。” (《在酒楼上》)

“敷敷衍衍, 模模胡胡”传递出一种对一切都漫不经心, 已没有什么生活热情与抗争勇气的信息, 比起“敷衍”、“模胡”更准确, 更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2) “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团, 漆漆黑黑地, 领他去看, 说是已经吹熄了。” (《长明灯》)

“漆漆黑黑”的重叠表现出说话者语速加快甚至略带夸张的神情, 这与茶馆女主人灰五婶说话时的语气、节奏保持一致, 与人物自身的经历和身份相吻合。

总之, 鲁迅先生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他的著作具有各方面的典范意义, 在语言方面, 其用词之练达不愧为现代汉语的典范。

参考文献

[1]鲁迅.彷徨[M].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0.

[2]黄伯荣, 廖旭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杨晓黎, 鲁迅小说中AABB式词语的巧用[J].修辞学习, 第5期, 2003.

品“诗眼” 析“炼字” 篇9

考点阐释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显示全诗的思想,这就是诗眼。品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语品味,看其在拓宽加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作答指津

这类题目的提问方式主要是: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答题步骤为:(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该词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典型试题

1.(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2分)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6分)

解析 本诗“乱”字既是环境描写,又暗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时要结合整首诗,抓住“病身”、“归梦”、“凄凉”等词。

答案 (1)驿站秋夜难眠图(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解析 “怆情”二字是全诗感情的集中体现,统领全诗。分析时要抓住中间两联的环境描写和诗人的行为、心理,落实到每个字眼上,如叠词、虚词、数量词的使用。

答案 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与“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3.(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 “伤心”二字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和诗的主题。两首诗均以写景为主,“伤心”二字熔铸在环境描写之中。分析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及环境描写来谈。

答案 (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析炼字

考点阐释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表现效果。“诗眼”和“炼字”有所区别。某个字炼得好,能显示题旨,这个字就是诗眼,如四川卷中“乱”字;湖南卷中“怆情”、江西卷中“伤心”二词无特异之处,但能揭示题旨,也是诗眼。有的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使得全句增色,它是炼字,并不是诗眼,该诗的主旨是在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中表达出的。

作答指津

这类题目的提问方式往往是: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他某字比较提出问题。)答题步骤为:(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典型试题

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解析 诗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而能给名词以生动之态的,主要就是动词,因此,炼动词是炼字的主要内容。如陶潜“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中“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二字,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撼”具有夸张色彩。本诗“穿”、“数”二字是典型的动作细节,体现了作者的心理。分析这两个字时要结合环境描写及“馀思”、“孤”等表现作者心理的词来谈。

答案 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2.(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解析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答案 两诗中“独坐”二字是典型的动作细节,“独”字体现了作者的心理,分析时要结合环境的不同特点,挖掘诗人不同的感受。

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3.(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 诗歌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炼形容词,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如王驾有诗“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飞来”改为“纷纷”,写出蜂忙蝶乱的景象,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再如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本诗中“明”字属于此类。

答案 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4.(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解析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富有韵律感,强调了作者孤苦寂寞的情感。本诗以环境描写为主,要分析出“葱葱”、“靡靡”在描摹情状方面的作用。

答案 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上一篇:质量安全追溯下一篇:全程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