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钉手术

2024-05-01

髓内钉手术(精选八篇)

髓内钉手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骨科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股骨胫骨骨折患者84例, 经病理或临床确诊后符合股骨胫骨骨折的诊断标准, 按照自愿选择、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 观察组118例, 男62例, 女56例, 年龄18~64岁, 平均年龄33.8岁, 受伤至手术时间3~14h, 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104例, 硬物砸伤9例, 高空坠落5例, 骨折类型按照Gustilo分为I型101例, Ⅱ型9例, Ⅲ型8例;对照组118例, 男71例, 女47例, 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35.2岁, 受伤至手术时间3~11h, 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99例, 硬物砸伤11例, 高空坠落8例, 骨折类型按照Gustilo分为I型103例, Ⅱ型7例, Ⅲ型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进行手术治疗, 具体操作为:术前医生应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选择粗细、长度合适的髓内钉, 以伤口骨折端骨膜破裂口为途径显露骨折端, 牵引下手法复位, 切口位于胫骨结节上缘, 切开组织后, 在胫骨结节上方1.0~1.5cm处, 在胫骨结节与胫骨髁间之间选取插入点用尖锥钻开髓腔, 依次进行有限扩髓后将髓内钉和连接器固定确切, 再次检查骨折端并行手法复位, 然后反阳锤击把手数次, 使髓内钉带动骨折远端断面向近端断面加压, 近端瞄准器锁定近端螺钉[2]。对照组采用AO固定支架进行手术治疗, 具体操作为:采用硬膜外麻醉, 简单清创后, 在X线监视下行骨折牵引复位, 在小腿尽量远离受损软组织的部位使用AO固定支架[3]。

1.3疗效判定

术后随访7~24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采用我国卫生部关于股骨、胫骨开放骨折的治疗标准: (1) 优:治疗后骨折3个月内获骨性愈合, 达解剖或近解剖复位; (2) 良:治疗后骨折成角、旋转畸形在5°~10°, 膝踝关节活动受限10°~30°; (3) 差:骨折愈合超过6个月, 或肢体短缩超过2cm, 或旋转、成角畸形超过10°, 膝、踝关节活动受限大于30°为差[4]。总有效=优+良。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构成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优79例, 占66.9%%, 良38例, 占32.2%, 差1例, 占0.9%,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9.1%, 对照组优34例, 占28.8%, 良75例, 占63.6%, 差9例, 占7.6%,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4%。两组比较,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68, P<0.05) 。

2.2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 临床广泛使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胫骨骨折, 其治疗的优点在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的轴心性符合生物力学原则, 因此可以使骨折断裂处均匀地承受其内固定的轴向压力, 从而提高交锁髓内钉抗折弯、抗旋转的能力, 此外, 交锁髓内钉的锁钉和螺孔之间存在的微动可以使患者体内前列腺素加速释放刺激DNA的合成和血管扩张, 产生较强的骨诱导作用, 从而促进骨折的愈合, 避免了传统的AO支架固定后减少骨折部位正常的生理刺激, 从而使患者的骨质易于松变就容易变得疏松从而引起骨强度下降, 此外, AO支架固定穿针还会压迫骨质, 固定穿针松动, 发生再次骨折, 严重影响穿针的固定效果, 延长骨质愈合的时间。因此, 交锁髓内钉还可以在保证足够强的固定力度的前提下能够增加相应的应力遮挡作用[5]。

在本案例中,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9.1%, 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4%, 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总之, 临床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骨折效果较好, 术前掌握好手术指征及手术方法是提高治疗有效率的关键, 其有创伤小, 固定坚强, 促进骨折愈合等优点, 是一种较好的固定方法, 并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晓东.交锁髓内钉治疗股、胫骨骨折38例体会[J].医学信息, 2009, 1 (8) :128-129.

[2]胡润武, 郭辉, 刘晓英.交锁髓内钉治疗股胫骨骨折45例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19) :2903-2904.

[3]王建民, 韩文鼎, 张峰.交锁髓内钉治疗股、胫骨骨折的临床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 2007, 37 (8) :30-32.

[4]郭凯.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骨折84例体会[J].中国中医药, 2010, 11 (10) :96-98.

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临床观察 篇2

关键词 胫骨骨折 内固定 带锁髓内钉

资料与方法

2004年2月~2006年6月收治胫骨骨折患者35例,男28例,女7例;年龄24~63岁,平均40.5岁;闭合性骨折33例,开放性骨折2例;胫腓骨骨折31例,单纯胫骨骨折4例,其中胫骨多段骨折3例;受伤原因为车祸伤27例,摔伤4例,重物砸伤4例。

手术方法:均采用国产交锁髓内钉,术前拍摄健侧及患侧的胫腓骨全长X片。根据X线片的显示比例,选取与胫骨长度及髓腔大小相适合的髓内钉,并准备相邻型号的髓内钉供术中选择。手术开始前常规应用抗生素。术中以胫骨骨折处为中心,做纵行小切口,暴露骨折断端,给予复位后,充分屈曲膝关节,在胫骨结节上缘至髌骨下极处切长约3cm纵形切口,纵形劈开髌韧带,暴露胫骨结节上部骨皮质,以胫骨结节上方1.0~1.5cm正中稍偏内处为进钉点,用开口器开口,插入胫骨髓腔,然后换髓腔挫从细到粗依次顺行扩髓,至髓腔狭窄处能通过髓内钉即可,髓腔挫经骨折端到达踝关节上2~3cm。充分扩髓后,选用适合的髓内钉,安装瞄准器后插入髓腔,利用瞄准器安装远侧两枚锁钉后,叩击骨折近端,使骨折远近端靠紧,然后安装近侧锁钉。复位满意、固定牢靠后,用庆大霉素盐水充分冲洗切口,逐层缝合,无菌敷料包扎。手术完毕后,必须拍锁钉X线片,以检查锁钉是否锁住髓内钉。

对于开放性骨折,首先应彻底清创,清除已坏死、挫伤的皮肤和污染严重的组织后闭合创面,然后按闭合性骨折治疗。

术后护理及随访: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切口拆线后在床上进行肌肉收缩锻炼。并逐渐进行膝关节屈伸训练,定期复查X线片。术后不用石膏托外固定。

结 果

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35例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7.5个月。功能按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30例,良5例。无骨髓炎、脂肪栓塞、关节僵硬、断钉、松脱、畸形愈合及再次骨折等并发症发生。

讨 论

目前,带锁髓内钉已成为手术治疗胫骨骨折的主要方法之一。距胫骨平台6cm以下及距踝关节平面5cm以上的胫骨骨折均可用髓内钉固定[1]。小切口复位减轻了对骨折断端软组织的损伤,保护了骨外膜血运,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骨折端及周围软组织的血液循环。

我们认为适当的扩髓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虽然在扩髓时破坏了骨内膜的血供,加重了软组织的损伤,较不扩髓出血多,但其优点也是明显的。由于扩大髓腔能使用直径较粗的髓内钉,抗弯能力增加,因此减少了髓内钉断钉的发生率。扩大髓腔增加了钉与骨的接触面,使骨折稳定性加强,有利于早期负重,且扩髓时产生的骨碎屑可刺激骨的生长。扩髓后打入髓内钉,发生变形的可能性减小,有利于提高远端锁钉的准确率。应适当扩髓,使其能通过髓内钉即可。但要避免过度扩髓,防止严重破坏骨内膜的血供,从而导致骨折的迟延愈合或骨不连。并且避免对直径较细的髓腔进行过度扩髓,以免骨皮质过薄,在穿钉时出现意外骨折,或在术后功能锻炼及负重时意外骨折。

交锁髓内钉的优点在于它是通过交锁螺钉横穿髓内钉固定于两侧骨皮质上,可有效防止骨折旋转、短缩及成角等畸形的发生,从而解决了以往髓内固定不能控制旋转的难题。对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多节段骨折,或骨不连后二次手术,用钢板或外固定架难以固定,而利用交锁髓内钉即可解决这些问题。

交锁髓内钉的常见并发症[2]:膝关节疼痛,髓内钉固定不牢,感染,筋膜间隙综合征,动脉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继发性骨折,异位骨化,创伤性关节炎或关节僵硬,热性坏死。

综上所述,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能早期功能锻炼、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可作为治疗胫骨骨折的首选内固定方法。

参考文献

1 罗先正,邱贵兴.髓内钉内固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2-65.

髓内钉手术 篇3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2009年完成PFNA内固定术38例, 病人年龄62岁~93岁, 平均72.5岁。病人术前均有较明显的骨质疏松, 手术时间40min~60min, 38例手术配合顺利。

2 手术配合

2.1 术前准备

2.1.1 病人准备

做好常规术前准备, 重点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使病人及家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病人年龄偏大, 沟通做到耐心、细心, 使其做到密切配合, 达到最佳疗效。

2.1.2 手术间物品准备

常规骨科器械包、电刀、吸引器、电钻、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器械、C臂机、骨科牵引床、急救药品, 同时检查以上备用物品是否处于功能良好状态。

2.2 术中配合

2.2.1 巡回护士配合

病人入室后仔细查对病人, 在医生的协同下协助病人过床, 过床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病人, 避免拖拉病人, 并保持病人患肢的牵引位, 缓解病人疼痛。在患肢同侧上肢用套管针连接三通, 建立静脉通道, 尽量选择较粗大的血管进行穿刺。协助麻醉医生摆放体位, 行腰硬联合麻醉, 麻醉成功后病人取仰卧位, 为病人导尿。病人取骨科牵引位, 伤肢内收10°~15°, 在C臂机透视引导下牵引复位, 手术开始前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 固定于骨科牵引床上。根据医嘱切皮前30min为病人准时准量输注抗生素, 给药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与麻醉用药相冲突。术中行C臂机X线透视过程中应与医生一同协作, 防止损伤病人。全程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手术进程, 准备记录出入量。

2.2.2 器械护士配合

碘酒、乙醇消毒皮肤, 无菌铺巾贴无菌保护膜。在大转子顶端以上5cm~10cm范围内做1个3cm~5cm的外侧切口, 肥胖病人则适当扩大切口, 触到大转子顶点或稍偏外侧作为进针点, 插入导针, 沿导针放置瞄准器, 用开口器沿导针钻透骨皮质, 插进3cm~4cm, 保持手柄直的部分要与骨干成一条直线并用力旋转加压。沿导针充分扩髓, 扩髓应从直径8cm髓腔钻开始, 每次增加1cm, 扩髓应缓慢, 不要用力过大。一般扩大的髓腔钻比插入立钉粗1cm~2cm。有些骨质疏松的老年病人不用扩髓。将选好的PFNA主钉插入钉座, 固定螺栓与主钉固定在一起, 轻轻旋入主钉或用锤子轻轻敲击, 切忌暴力, 以免导致骨折移位或医源性骨折。根据经过主钉打入股骨头内的螺旋刀片位置调整主钉的插入深度, 螺旋刀片应位于股骨颈的中下半部分, 但不要紧压股骨矩, 否则不易打入。主钉位置满意后连接侧方瞄准器, 经过瞄准器 (用金色标示) 插入保护套筒 (金色标示) , 然后经套筒插入股骨颈内导针, 直至关节面下5mm, 测深, 扩外侧皮质, 将选好长度的螺旋刀片置于解锁状态后直接打入标记好的深度, 锁定螺旋刀片。定位杆上瞄准器 (用绿色标示) 插入锁钉套管 (用绿色标示) 下做小切口, 向下钝性分离达到骨面。将套管向下推进至骨面, 插入后测量针的长度, 选6.5号钻头钻入相应的长度, 选择等长的远端锁定螺钉, 然后沿瞄准器将锁钉旋入。根据病人情况选择静态或动态锁定。拆除瞄准器和插入手柄后拧入髓内针尾帽, 再次透视证实位置满意, 固定牢固后冲洗切口放置引流片并逐层关闭伤口, 结束手术。

3 体会

股骨粗隆间骨折好发于中老年人, 而中老年人身体较弱、多虑、精神压力大, 所以术前1d必须访视病人, 与病人沟通, 使病人在第2天的手术中密切配合。术中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术毕过床要轻稳准。手术室护士必须熟悉PFNA手术的步骤和器械的使用。 (1) 术前复位是手术的关键, 手术应在C臂机X线监视下在骨科手术牵引床上牵引维持复位[3,4,5]。因此, 巡回护士要协助医生调整好牵引力度和患肢方向, 并在切开后通过探查再判断或矫正复位。 (2) 置入螺旋刀片的位置和深度很关键, 护士需准备好定位器, 带螺纹导针, 攻丝、合适长度的螺旋刀等, 必须准确无误, 为医生正确置钉提供有利条件。 (3) 病人一般年龄偏大, 大多数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巡回护士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预防PFNA手术中与护理直接有关的并发症。 (1) 预防术中输液反应及术后肺部感染。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人大多为老年病病人, 铺无菌巾前将手术间的温度尽量保持在24℃左右, 同时还要对病人做好保暖措施, 防止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再者温度过低, 会使病人发冷, 容易诱发输液反应。 (2) 预防压疮。病人年龄多数偏大, 骨质疏松, 皮肤耐受力差, 维持下肢牵引复位的过程中由于压力集中在某一点, 加上时间的不确定性, 易造成骶部、会阴部、足部发生压疮, 需在这些部位加衬垫保护, 避免过度牵引, 一旦PFNA固定完毕立即将牵引放松。 (3) 预防血管神经和韧带损伤。下肢过度牵引也可使血管神经和韧带损伤, 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坐骨神经或腓总神经麻痹, 所以在术中以至术后要注意观察足部的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 以防过度牵引。 (4) 预防低血压和失血性休克。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和骨质疏松将给手术复位固定带来困难, 延长手术时间, 失血相对增多;血压高时会增加出血量, 出血多又会造成血压下降。护士必须配合麻醉医生观察出血量和血压情况, 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出血多者应及时应用止血材料、升压药并输血, 防止发生低血压和失血性休克。术后随访病人, 在观察其病情恢复的同时, 收集病人及家属反馈意见, 以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建辉, 刘长贵, 刘瑞波.PFN和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学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 19 (11) :739-741.

[2]黄俊, 纪方, 曹磊, 等.DHS、Gamma钉和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8, 29 (10) :1261-1263.

[3]伍子英.PFNA髓内钉内固定术中的X线定位方法[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 16 (6) :470-471.

[4]冯彩云.平卧位时人工全髋置换术的护理配合[J].全科护理, 2012, 10 (1C) :219-220.

髓内钉手术 篇4

胫腓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3.7%[1],交锁髓内钉具有微创、髓内固定等优点,已成为治疗胫骨等长管状骨骨折的主要手术方法[2],以往行胫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时需专人扶腿或在骨科牵引床上方可进行[3],存在扶腿不稳影响操作、增加助手的X线辐射量和操作繁琐等弊病,自2005年7月至2007年12月,我们采用自行研制的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该支架已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应用于胫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中操作,使手术更加简便快捷,减少了人力且疗效满意。

2 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的研制

2.1 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制作方法

选用杉木板作为制作材料。由2块厚为15 mm、宽150mm的衫木板制成,长度分别为350 mm和450 mm,在两木板的侧面对称的,每间隔50 mm钻一直径6 mm孔,深度30 mm;两木板用2个不锈钢活页连接,连接后两块木板可折叠于0°~90°。再用不锈钢或硬铝条做成两对可调节长度的支撑结构。每个支撑结构主要由3个部件组成:2个长宽厚分别为250 mm、15 mm、3 mm的硬铝条,在一端钻一直径5 mm的孔,孔上焊上一个直径5 mm、长30 mm的不锈钢螺钉,再设计一个用螺钉拧紧后能将2个硬铝板固定的滑槽锁定装置,将2个铝板组合起来(见图1)。各结构组合后形成如图2的支架,供术中使用。支架折叠后能方便地进行高压消毒或甲醛熏蒸消毒。

2.2 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的使用方法

患肢常规消毒铺巾后,将消毒后的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展开形成三角形,将患肢屈髋屈膝置于支架上,用厚棉垫或手巾垫于患肢腘窝处,调整支腿架的角度使其适应于肢体长度及术中所需的膝关节屈曲角度,并将双侧旋钮拧紧固定。如患者肢体较长,可将长板朝上。使用情况如图3所示。使用时展开形成三角形,将患肢置于支腿架上,用厚棉垫或手巾垫于腘窝处,调整支架的角度使其适应于肢体长度及术中所需的膝关节屈曲角度。

3 讨论

3.1 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的研制

随着交通业和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胫腓骨骨折的发生率日益增高,目前长骨干骨折的治疗主要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以往行胫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手术时,术中需至少1名助手扶腿或在专用的骨科牵引床上方可进行操作,尤其在基层医院或夜间急诊手术时,人手常常较为紧张,且术中助手扶腿不稳则扩髓及穿钉时易穿出骨折端,加重了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甚至需开放复位,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感染概率也影响了骨折愈合。骨科牵引床价格昂贵,术前安装不方便,费时且踝部操作易污染。我们在总结该手术操作时,决定研制该支架。

1.底板;2.活动板;3.支撑结构

该支架的材料选择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耐高温高压,不会变形,以便消毒重复利用;(2)有一定的强度,能够承载一定的负荷;(3)可透X线,以便术中X线透视;(4)轻便,以利随时搬动和消毒。

支架的设计还必须满足以下要求:(1)能折叠,以利于携带和消毒;(2)能自由调节屈膝角度及高度;(3)能对下肢有明确的支撑作用。

我们选用能耐高压和透X线的杉木板作为材料。

3.2 应用该支架手术的优点

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的应用,明显减少了胫骨交锁髓内钉操作过程中的许多弊端:

(1)节省了人力。一般进行该手术至少需要3~4人,使用支架时只需要2个人即可完成手术操作,其中一人维持骨折复位,一人进行扩髓和进钉等操作,同时也减轻了术者的劳动强度。

(2)减少医源性创伤,缩短手术时间。由于支架的支撑作用具有比专人扶腿更具稳定性,尤其在扩髓和进钉需要维持复位时,人工扶腿容易引起骨折端再移位,而使用该车支架后减少了操作过程中的医源性操伤,也减少了开放复位的概率,使手术更加微创,也减少了骨不连的发生率。我们自应用该支架后,术中无一例需切开骨折复位。

(3)避免了医护人员的辐射损伤。由于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主要为木质结构,可透X线且支撑可靠,无需助手扶腿即可完成正侧位的透视,见图4。

(4)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制作成本低廉,制作方法简单,适合于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3.3 手术中应用支架的注意事项

(1)下肢消毒后铺单时应用一块大的中单或剖腹单于患肢大腿中段处包裹起来,这样屈髋屈膝时,会阴部及臀部不会暴露出来而污染术区,放置支架时,也不会把支架污染;(2)要用厚棉垫或中单垫于患肢腘窝处,否则支架顶端容易伤及腘窝部的神经和血管。

3.4 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的拓展应用

随着该支架在百余例胫骨交锁髓内钉手术中成功应用,我们也采用该支架(原名为支腿架)进行闭合复位胫骨交锁钉治疗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4],也同样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我们进一步将该支架拓展应用于:(1)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手术;(2)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的重建手术;(3)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5]。支架在这些手术中的应用,取到了节省人力,减少污染机率等优点。

摘要:目的:针对胫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研制出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并应用于该手术操作中。方法: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由组合在一起的2块杉木板和支撑结构组成,可调节支架的高低和所需要的膝关节屈曲角度;术前高压消毒,术时展开将患肢放在上方,完成胫骨交锁髓内钉手术。结果: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应用在胫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中,手术操作及X线透视无需专人抬腿,节省了人力,减少医源性创伤,有利于骨折愈合,避免了医护人员的辐射损伤。结论: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应用于胫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中,具有制作方法简单,成本低廉,节省人力、手术更微创和减少辐射损伤等优点。

关键词: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

参考文献

[1]葛宝丰,胥少汀,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731-735.

[2]王满宜,杨庆铭,曾炳芳,等译.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26-531.

[3]荣国威,翟桂华,刘沂,等译.AO骨折内固定[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34-236.

[4]郭志民,练克俭,洪加源,等.闭合复位胫骨交锁钉治疗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7,10(2):175-177.

髓内钉手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对82例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 男53例, 女29例, 年龄17~68岁, 平均年龄34岁, 车祸31例, 机械冲击力29例, 打架斗殴17例, 其他原因5例, 均为股骨干粉碎性骨折, 严重程度有所差异。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粉碎性骨折病因多为车祸、巨大机械冲击力、打架斗殴等, 发生骨折的起因对患者的心理会造成阴影, 多为恐惧、后怕, 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心理开导尤为重要, 帮助患者摆脱恐惧心理, 营造轻松、温馨、舒适的环境, 利于患者接受手术和康复训练。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是严重的骨折, 如果治疗不当或者康复阶段恢复不佳, 会造成终身残疾, 因此患者的心理负担很重, 通常担心下肢康复不佳成为残疾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整个化疗过程都很重要, 对于患者的早日康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护理人员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多一些理解和体谅, 言语要温和, 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和负担, 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工作, 完全康复的希望是很大的, 粉碎性骨折在先进的现代医学面前不再是难题, 帮助患者心情舒畅、愉悦, 进而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要沟通患者家属, 使家属明白亲情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骨折带来的伤痛, 要亲人给予理解和安慰, 让患者的顾虑、绝望消失。护理人员在安慰和悉心照料患者的同时, 为患者讲解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原理, 列举医院已经成功进行该治疗的患者经历, 开导患者积极乐观面对病情, 不要消极恐惧, 给患者增加信心, 减少患者焦虑和担忧, 减少心理压力, 以便患者配合治疗工作的展开。

1.2.2 术前护理

首先, 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出血量一般很大, 并由于外力创伤造成巨大疼痛, 患者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休克, 因此, 患者人员要严密观察并且记录患者的脉搏、血压、体温、呼吸、意识状况等生命体征, 对于严重创伤患者需要进行输全血、血浆及胶体溶液等补充血容量, 输液过程中要严密监测脉搏、血压、及尿量变化, 以及时调整输血和输液的数量和速度。第二, 手术前需进行常规检查, 例如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X光检查等, 对于年老患者需要评价器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合并症, 以制定合理手术方案, 减少手术危险性。第三, 加强对患者基础护理, 防止褥疮的发生。创伤骨折的患者活动少, 很容易发生褥疮, 护理人员要保持患者病床整洁、干燥, 按时为患者翻身、换体位防止压迫肌肉, 并且按摩受压部位, 在容易受压的臀部可垫上棉垫给予保护。老年患者身体虚弱, 反应迟钝, 恢复力差, 需要给予额外细心的护理, 不仅要防止褥疮还要防止受凉。第四, 手术器械、药品的准备。第五, 交锁髓内钉固定术的手术为早期手术, 可明显减少患者因长期卧床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在术前卧床期间为了减轻骨折部位的损伤程度和疼痛感, 需要对患肢进行小夹板暂时外固定和骨牵引, 每日对进行骨牵引的局部皮肤使用医用酒精消毒随后用无菌纱布敷盖, 要避免患肢收到挤压、划伤。第六, 帮助患者适应病床, 学会使用便盆, 习惯病床上排尿排便, 要注意防止牵拉患肢和拉伤肌肉。

1.2.3 术中护理

首先, 检查好手术的器械、设备是否齐全, 并做好消毒工作, 保证手术无菌进行。第二, 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创伤性比较大, 需要扩大髓腔, 因此, 患者需要连续硬膜外麻醉, 麻醉穿刺部位选择在健侧肢体血管, 防止影响X光机显像。第三, 手术中若出血过多, 需要及时止血。第四, 手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制, 防止意外发生。第五, 注意保护患者的易受压迫部位, 例如臀部、髋部。

1.2.4 术后护理

首先, 将患者安置在病床上, 定时检查其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一旦出现意外要及时汇报医师。第二, 做好患者创口清洁工作, 定时使用消毒酒精清洁患肢, 及时更换敷料, 观察创口是否渗出液体, 防止出现感染。第三, 定时为患者翻身、改变体位, 防止褥疮和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第四, 协助患者进行适当活动, 防止长期卧床造成肌肉萎缩、变形。

1.2.5 康复指导

首先, 骨折患者因固定石膏或夹板而活动限制, 加上伤处肿痛, 精神忧虑, 因此食欲往往不振, 时有便秘。所以, 食物既要营养丰富, 又要容易消化及通便, 做到少食多餐, 热量适中, 切记大补和偏食, 忌食山芋、芋艿、糯米等易胀气或不消化食物, 宜多吃水果、蔬菜。第二, 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 积极乐观的心情对于康复很重要。第三, 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不能因为疼痛而怀有逃避、抵触心理, 要明白康复训练对于骨骼的愈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结果

本组82例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 经过各期护理和康复指导, 完全康复79例, 合并并发症死亡3例, 有效率96.34%。。

3 小结

对于股骨干粉碎性骨折, 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是治疗的首选方案, 对肢体创伤性小, 治愈率高, 风险小, 手术操作简便。心理护理在骨折患者中很重要, 帮助患者消除其悲观、焦虑、恐惧的心理, 使得患者积极乐观面对和配合治疗。手术前的护理中要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 及时补充血液防止患者因休克发生死亡, 同时, 防止发生褥疮是关键, 病床要整洁、干燥, 按时为患者翻身、换体位并且按摩受压部位, 在容易受压的臀部垫上棉垫给予保护。患者术前需要对患肢进行小夹板暂时外固定和骨牵引以减轻疼痛感, 对骨牵引的局部皮肤每日使用医用酒精消毒随后用无菌纱布敷盖。术中护理要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做到器械消毒, 麻醉方式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 麻醉穿刺部位选择在健侧肢体血管, 防止影响X光机显像, 并且注意手术中出血过多时需要及时止血。术后护理要注意创口的清理, 按时更换敷料, 防止发生感染, 协助患者进行适当活动, 防止长期卧床造成肌肉萎缩、变形, 期间也要注意防止褥疮的发生。康复指导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患者的营养药全面、科学, 不宜挑食、偏食, 要少食多餐, 多食用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减少便秘的发生。康复训练需要坚持进行, 不可因疼痛而减少训练量和强度, 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张淑英, 刘俊连.骨折病人术后康复指导方式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2C) :509-510.

[2]刘兰香.影响病人肢体骨折功能锻炼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及对策[J].护理研究, 2007, 21 (5C) :1348-1349.

[3]胥少汀, 葛宝丰.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436-446.

[4]王春, 孔祥标, 刘成招, 等.小切口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 23 (1) :10-11.

髓内钉手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病患42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 对照组女10例, 男11例, 年龄35~74 (46.25±5.17) 岁;观察组女9例, 男12例, 年龄37~79 (48.37±5.64) 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患肢皮肤牵引, 行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检查, 对患者全身情况评估, 并评价耐受手术能力。术前0.5h开始应用抗生素, 并持续至术后3~5d, 术后常规引流24~36h, 并行患肢功能康复锻炼。 (1) 对照组:采用DHS术, 自股骨大粗隆顶点上2cm处纵向沿股骨外侧切开, 将骨折处显露, 对大粗隆及粗隆下外侧骨皮质钝性分离, 完成牵引复位操作。打入定位导针, 透视满意后, 上DHS, 活动髋关节和透视满意, 将切口关闭。 (2) 观察组:协助患者取仰卧位, 保持患肢与躯干为15°内收, 外展健肢。行牵引复位操作后, 于大粗隆顶端约5cm处将皮肤沿股骨纵轴切开, 导针于大粗隆顶点插入并入骨髓腔。扩髓, PFNA主钉沿导针插入, 透视下对主钉方向和深度调整, 将导针拔出。由瞄准臂引导, 将导针打入股骨头颈区, 使导针侧位于股骨颈正中, 正位于股骨头颈中线偏下, 对深度调整。在股骨外侧皮质扩孔, 沿导针将螺旋刀片捶入股骨头, 锁定。锁定远端螺钉, 将尾帽拧紧。

1.3观察指标

根据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相关判定标准进行疗效判定, 共分为三个等级:无效、有效及显效;无效:经治疗无改善迹象且病情加重;有效:有明显改善, 髋关节活动度达到80%以上;显效:症状消失, 髋关节活动正常[4]。1.4 SPSS 17.0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17.0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行t和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

1.2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 对照组为71.43%,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71, P<0.05) 。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也在随之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 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次数越来越频繁, 使得近年来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若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引发各种并发症, 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治疗方式, 帮助病患改善症状减轻痛苦,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就显得极为重要。

近年来, 有学者通过相关研究显示, PFNA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有着较好的疗效, 可以有效缓解病痛、提升生活质量。此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42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病患, 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动力髋螺钉DHS治疗和观察组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 对照组为71.43%,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924, P<0.05) 。以此研究结果可说明, PFNA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通过PFNA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可将螺旋刀片在置入时自由旋转并尽可能使翼片周围松质骨压紧, 使内固定-骨界面的质量增强, 骨折稳定性好, 有利于骨折愈合[6]。PFNA钉内固定治疗较动力髋螺钉DHS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快速且固定效果较好的优势, 能使病患顺利地进行早期肢体活动和康复训练, 缩短治疗时间[7]。有利于病患身体快速恢复, 避免及减少并发症状的发生, 从而有效提高治疗效率和病患的生活质量, 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能够有效改善症状、减轻病痛, 从而提高病患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普及和运用。

摘要:选取收治的42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病患者, 随机分组, 对照组21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手术 (DHS) 治疗, 观察组21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 (PFNA) 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 对照组为71.43%,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924, P<0.05)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具有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 能够有效改善症状、减轻病痛,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普及和运用。

关键词:PFNA钉内固定,治疗效果,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参考文献

[1]王国胜, 魏宁波, 曹明宇.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系统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 22 (2) :121-120.

[2]闫军, 周劲松, 李雷.闭合复位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5, 15 (2) :163-166.

[3]吴昊, 徐南伟.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对比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5) :36-40.

[4]徐剑锋, 谢学义, 李金生.DHS、PF-LCP、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比较[J].临床医学工程, 2015, 21 (43) :112-115.

[5]王汝武, 衣英豪, 李祥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 31 (6) :89-90.

[6]阮剑, 杜涛, 陈震.PFNA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4, 24 (7) :71-73.

髓内钉手术 篇7

1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本组25例,男17例,女8例; 年龄22 ~ 65岁。左侧13例,右侧12例。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伤16例, 高处坠落伤2例,生活伤7例。采用Johner-Wruhs分型,A型15例,B型7例,C型3例。车祸伤18例,重物砸伤7例。 胫骨开放式骨折5,闭合性骨折20例; 腓骨开放式骨折3例, 闭合性骨折22例; 腓骨多段骨折2例。急诊手术20例,择期手术5例。

1. 2治疗方法

1. 2. 1手术方法完善术前检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实施手术,患者取仰卧位,患者大腿束气压止血带计时止血,术区常规刷洗,消毒铺无菌手术单,对于闭合性胫骨骨折采取骨折处有限切开复位,对于开放性损伤在清创后,直视下或者延长伤口,复位后常规开髓、扩髓,插入胫骨髓内钉,安装髓内钉远近端瞄准器,远端锁3枚锁钉,矢状位1枚动力锁钉, 冠状位1枚动力锁钉和1枚静力锁钉,近端锁2枚静力锁钉,完成胫骨的髓内钉固定,胫骨端用自体髂骨松质骨或人工骨浆植骨,关闭胫骨手术切口后再处理腓骨骨折。根据术前X线片测量腓骨髓腔大小,选择直径2. 0、2. 5、3. 0 mm的弹性髓内钉,于外踝尖处切开皮肤皮下约1 cm,开髓器沿腓骨髓腔方向开髓,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向腓骨近端插入弹性髓内钉,通过直接推进或者反复旋转的方式将髓内钉置入到骨折远端时,将尖头方向朝向移位的近端骨折,通过手指挤压闭合复位或通过弹性钉撬拨复位,闭合复位困难时,可于骨折端做长2 ~ 3 cm外侧纵切口,有限切开复位,能顺利插入弹性钉。钉头近端达腓骨小头下,钉尾折弯、剪断埋于皮下,切口缝合包扎。

1. 2. 2术后抬高患肢,予甘露醇脱水消肿,规范使用抗生素,根据术区情况适时换药,术后2 d可行踝、膝屈伸功能锻炼,术后视骨折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部分负重练习行走。每月复查胫腓骨正侧位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2结果

本组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 ~ 48个月。胫腓骨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 ~ 10个月。按照胫骨骨折后Johner-Wruhs[2]结果标准评定,本组病例优18例,良6例,可1例。未出现慢性骨髓炎病例,无骨不连病例,无断钉病例。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 ~ 4。

3讨论

胫腓骨属于长管状骨,骨折后使用带锁髓内钉固定能有效防止骨折端短缩,具有抗旋转、内固定坚强、感染率低等优点[3],临床上普遍使用的胫骨带锁髓内钉远近端各有2个锁孔,近端有1个动力孔和1个静力锁孔,呈90°夹角垂直于髓内钉纵轴,远端2各静力锁孔平行,在冠状面垂直于髓内钉纵轴。骨折复位后采取静力型固定,骨折端存在应力遮挡, 骨折端缺乏轴位的加压刺激,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病例较多,以胫骨中下1 /3骨不连多见。Duwelius等[4]对于不稳定骨折先静力固定,术后3个月骨痂形成不明显,取出骨折近端的静力锁钉进行动力化,以刺激骨折断端促进骨折愈合。在去除近端静力锁钉动力化后,近端只有1枚锁钉位于滑动孔内,可出现摆动骨折端不稳,且髓内钉上移刺激髌韧带导致疼痛,如取出远端2枚锁钉,抗旋转能力消失,骨折愈合时间较长,多出现骨不连,需要二次手术治疗,患者身心创伤较大,医疗费用高昂。

胫骨远端髓腔粗大,取远端锁钉动力化,可左右摆动和旋转移位,容易形成肥大型胫骨骨不连。若采用新型动静力交换型胫骨髓内钉[1],取出远端冠状面静力锁钉动力化,骨折端受到生理应力刺激促进骨折愈合,若矢状面滑动锁钉失去动力化作用,骨折仍然未愈合,可再取出矢状面滑动锁钉再次动力化,骨折仍然未愈合,可再取出近端冠状面锁钉动力化,直致骨折愈合,该新型髓内钉在抗旋转防止骨折短缩情况下,提供了动态固定和静态固定相结合,更符合骨折愈合的力学特征[5],可多次实施动力化,且在动力化过程中的联合交锁作用,保障骨折端的纵向和横向稳定性[6],有利于骨折愈合。

对于胫腓骨干骨折病例,胫骨复位固定没有争议,腓骨是否需要固定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腓骨不仅是负重骨,可以维持小腿长度、平衡肌力,对于踝关节运动具有重要的稳定作用,陈临炜等[7]认为胫腓骨骨折中腓骨需要固定的有以下适应证: a) 腓骨下1 /3骨折尤其是距离外踝6 cm的骨折; b) 胫骨粉碎性骨折或者骨缺损用外固定架固定后胫骨不是非常稳定而需要腓骨固定支撑的病例; c) 腓骨颈部骨折移位明显并伴有腓总神经损伤的病例。如腓骨采取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手术切口长,剥离骨膜及肌肉附着组织多,手术损伤大,出血过多,且中上段腓骨位置深,手术创伤大,骨折粉碎时复位困难,开放手术增加骨折不愈合及腓总神经、腓动脉损伤的风险。陈临炜等[7]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弹性髓内钉治疗成人腓骨多段粉碎性骨折具有如下优点: a) 属于中央型髓内固定,骨折固定后的力学传导是应力分享式,对肢体的正常生物力学干扰少。b) 对骨折端的稳定不是绝对坚强的固定,肢体主动活动或部分负重时骨折端存在微动,有利于骨痂形成,相对钢板的坚强固定更能促使骨折早期愈合。 我们认为使用弹性钉固定腓骨骨折在胫骨髓内钉动力化时, 允许腓骨骨折端存在微动,减少应力遮挡,动力化更有效,更有利于骨折愈合,也降低了使用接骨板固定腓骨在动力化时腓骨接骨板断裂的风险。弹性钉治疗腓骨骨折对软组织影响小,具有微创性,降低了软组织并发症。

腓骨的髓腔狭窄,只能选用1根弹性钉,需要根据术前X线片,评估腓骨的直径做出选择,有学者认为选用的弹性钉的直径以髓腔的60% 为准[8],也有的学者认为以髓腔最狭窄部位直径的90% 为依据[7],根据我们的经验选用直径2. 0 mm或者2. 5 mm的弹性钉插入较顺畅,仅少数病例可选择直径3. 0 mm,弹性钉的直径过粗插入较为困难,直径细的置入过程中容易弯曲变形,导致插入失败,如插入困难应更换合适的弹性钉。

腓骨弹性钉于外踝尖处作0. 5 cm纵切口,切开皮肤后, 用开髓器于外踝尖部中央开髓,开髓方向与腓骨髓腔方向一致,尽量开髓达腓骨髓腔,通过闭合复位然后插入,弹性钉在置入前应将尖端的弯曲度适当减小,避免因尖端弯度过大导致插入困难、变向困难,甚至突破腓骨皮质形成假道,增加插入难度。如果闭合复位困难,不能一味强调闭合手术,不顾骨折的具体情况,反复闭合复位,会加剧骨折部位的软组织创伤,可增加血管神经损伤的风险,将弹性钉插到骨折端后, 选择局部有限切开,用小的持骨器协助复位近折端,以帮助髓内针顺利穿过骨折端。

腓骨的髓腔于踝关节以上5 ~ 10 cm内最为狭窄,现有最细的弹性钉直径为2 mm,当患者腓骨髓腔最狭窄处直径小于2 mm时,盲目插钉难以准确置入,反复插钉会在腓骨远端形成多个假道而导致置入困难。这时可在骨折端做小切口,暴露骨折,经外踝部开口孔内用比所选用的钉粗的克氏针或钻头,向髓腔方向扩髓,扩髓到骨折端后,保留扩髓的钻头或者克氏针,复位腓骨骨折后继续扩髓,通过狭窄段后,维持骨折复位状态,退出扩髓器,再插入所选择的弹性钉,便可顺利置入。对于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需要应用下胫腓螺钉时,可先置入弹性钉,再置入下胫腓联合螺钉。若先固定下胫腓螺钉,则可能影响弹性钉的置入。

综上所述,对于胫腓骨干骨折的患者,使用动静力型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用弹性髓内钉治疗腓骨骨折,具有对软组织保护好、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皮肤软组织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德俊,李关兴,李龙付,等.动静力交换型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6(2):203-204.

[2]Johner R,Wruhs O.Classification of tibal shaft fracture and correlation with results after rigid internal fix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3(178):7-25.

[3]罗先正,王宗仁,刘长贵.Grosse Kempf带锁髓内钉的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1993,13(3):173.

[4]Duwedlius PJ,Schmidt AH,Rubinstein RA,et al.Nonreamed irr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tibial nailing[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5(315):104.

[5]刘德俊,李关兴,候瑞兴,等.动静力交换型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初步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8):59-62.

[6]刘德俊,李关兴,李龙付,等.动静力交换型髓内钉治疗胫骨不连[J].实用骨科杂志,2012,18(3):277-279.

[7]陈临炜,吴剑彬,余可和等钢板和弹性髓内钉治疗成人腓骨多段粉碎性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骨伤,2008,20(12):10-12.

髓内钉手术 篇8

本书在第1版 (1998年) 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基本反映了髓内钉内固定的最新进展。全书共分21章, 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第一章至第十一章为总论, 主要介绍了髓内钉的进展、生物学, 生物力学及相关材料力学、髓内钉内固定下的骨折愈合的生物学及生物力学。根据十年的临床实践, 对适应证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在总论中还介绍了香港髓内钉使用情况和计算机导航在临床的有关应用。第十二章至二十一章为各论, 介绍了各部位长骨髓内钉的使用。除对第1版的胫骨、股骨内容有所增加外, 对肱骨、前臂的内容有明显增加, 另外增加了锁骨、儿童骨折髓内钉固定及骨质疏松性骨折中髓内钉固定的专门章节。

本书保留了第1版特色, 配有大量线条图和病例插图, 实用易懂;对一些临床经常遇到的问题和争论的观点有详细阐述。

上一篇:农业战略调整下一篇:盗窃罪既未遂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