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手术

2024-05-11

常规手术(精选十篇)

常规手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阑尾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 其中男58例, 女42例;年龄在11~72岁, 平均 (45.56±4.96) 岁;其中化脓性阑尾炎患者33例, 单纯性阑尾炎患者42例, 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数为25例;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这100例患者平均的分为观察组 (2013年9月至12月期间腹腔镜切除术) 与对照组 (2013年1月至8月期间开腹术) , 两组患者均给予了优质护理服务,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阑尾炎类型等方面的比较中, 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下全麻, 麻醉后对患者实施阑尾的腹腔镜切除手术, 对照组患者手术常规麻醉方法用腰硬联合麻醉加强化麻醉, 接受的是开腹切除术, 两组患者均给予了我院护理人员所提供的优质护理服务, 其中包括心理护理、疼痛护理、感染护理预防、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等。

1.3 效果评定标准

1.3.1 有效率

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1) 痊愈:患者经过治疗与护理后, 伤口痊愈、疼痛以及主要症状均完全消失; (2) 显效:患者伤口趋于完全愈合, 疼痛及主要症状消失; (3) 有效:患者伤口基本愈合、疼痛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 (4) 无效:患者伤口出现感染, 疼痛剧烈。在本次研究中, 总显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患者生存质量评定

患者的生存质量主要包括患者的自觉症状、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心理情绪状态以及躯体生理功能状态等几个方面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文中出现的所有数据均以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平均值以 (均数±标准差) 进行表示, 对于计量数据采用的是t检验, P<0.05代表其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均为100.00%, 高于对照组患者94.00%;观察组的总显效率为70.00%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34.00%, 二者之间差异显著 (P<0.05) 。具体见表1所示。

注:在总显效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χ2=7.176, P<0.05)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总费用的比较

观察组住院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2。

3 讨论

人的阑尾是一个细而短的管状器管, 近端开口于盲肠, 远端为盲端, 其动脉是一个无侧支的终末动脉, 当血运障碍时, 易导致阑尾缺血坏死。细菌感染和阑尾管腔的阻塞是急性阑尾炎的主要发病机制[2]。

阑尾炎作为普外科的常见病, 在发病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不一,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方式其治疗的有效率都很高, 关键是在手术过程中的护理, 提高护理效果对提高阑尾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随着对该护理模式认识的逐步加深, 人们逐步意识到优质护理服务通过促使医务人员按照优质护理标准进行护理服务工作, 这不但避免了个人因素所致的护理工作与疏忽, 还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延续性, 从而可以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4]。

由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达到了100%, 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显效率为34.00%, 观察组为70.00%, 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住院天数用显著低于对照组, 但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 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优质护理服务在阑尾炎腹腔镜切除术患者护理过程中具有诸多优点, 优质护理服务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龚莉.阑尾常规开腹手术与腹腔镜切除术的护理分析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20) :173-174.

[2]诸丽萍.护理干预对阑尾术后患者首次下床活动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 :52-53.

[3]李发雨.不同护理模式在阑尾手术患者中的综合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22) :111-112.

妇科手术后护理常规 篇2

一、麻醉后护理:

1.体位:给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全麻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直到麻醉完全清醒,持续硬膜外麻醉硬去枕平卧6小时,腰麻病人去枕平卧6-12小时,以免发生术后头痛。依据病情术后次日可取半卧位。

2.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病人完全清醒前应给予吸氧,氧饱和度较低者应寻找原因,如是否体位不当所致,如改变体位后仍较低者应给予吸氧 2升 /分,保持吸氧道通畅,维持氧饱和度95%以上并将病情报告医生;

二、术后护理

1、伤口护理:患者应包扎腹带,并放置沙袋压6小时。注意伤口有无渗血,2、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给予持续心电监测24小时。记录心率,血压,呼吸,氧饱和度六小时以内1次/半小时,六小时以后酌情1次/1-2小时。监测体温4/日。

3、管道护理:妥善固定尿管、腹腔引流管、胃管,保持其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按无菌操作技术做好管道护理,每日更换尿袋、引流袋。拔尿管后嘱病人多喝开水,拔管后6~8小时自解小便,如排尿困难,应采取多种方法诱导排尿。

三、加强基础护理:

1.预防口腔感染:用复方替硝唑行口腔护理2次/日,禁食水时用温开水润湿口唇,防止嘴唇干裂,必要时予涂唇膏保护。

2.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用温开水行会阴擦洗后洁悠神消毒尿道口。

3.预防肺部感染:每2-3小时指导患者咳嗽、深呼吸,并拍背促进排痰。

4.预防皮肤褥疮:指导并协助患者翻身每2-3小时1次,有褥疮高危因素病人可使用水垫预防褥疮。

四、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1、恶心呕吐 轻微者可观察,严重者可遵医嘱给予止吐药,呕吐时注意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

2、高碳酸血症 表现为乏力、烦燥、呼吸缓慢等症状,应给予低流量吸氧提高氧分压,加快二氧化碳排出,预防酸中毒;

3、疼痛 根据疼痛及病情,遵医嘱及时给予止痛药;

4、感染 加强呼吸道管理和伤口、外阴护理;

五、饮食护理:

术后6小时内禁食水,6小时后酌情进食无糖非奶的流质饮食;肛门排气后,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少量多餐,循序渐进。

六、鼓励活动:

术后可以床上翻身,尿管拔除后或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七、心理护理:

加强护患交流,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八、康复指导:

1、加强营养的补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于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

2、术后多休息,适当下床活动,逐步增加活动时间及活动量;

常规手术 篇3

[关键词] 脑疝复位;天幕切开;常规手术;颅脑损伤;脑疝

[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8-185-01

脑疝有着很高的死亡率,脑疝发生后,行积极的脑疝复位及天幕切开手术,能够明显的提高治疗效果。笔者所在医院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患者时,采用了脑疝复位天幕切开的手术治疗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0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108例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53例)和对照组(55例)。实验组的53例患者中,男27例,女26例,年龄19~75岁,平均(49.2±5.1)岁。对照组的55例患者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16~76岁,平均(48.3±6.0)岁。两组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的麻醉方法均为全身麻醉,麻醉满意后行颅内血肿侧顶、额、颞大骨瓣开颅。对照组患者实施去骨瓣开颅减压手术后,将碎裂脑组织及血肿清除,最后将硬脑膜减张缝合,关闭颅腔。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手术方法的基础上将碎裂脑组织及血肿清除后,缓慢的将颞底组织抬起,将天幕裂孔显露出来,天幕需要切开的地方使用低电流电凝,切开天幕的位置为距离裂孔缘1.5 cm处,天幕切开后电凝止血。随访时间为1年。

1.3 疗效评价标准[1]

根据GOS评估法评定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分为死亡、长期昏迷/重残、恢复良好/中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为14.0的软件包处理,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死亡22例,死亡率为41.5%,长期昏迷/重残的患者为16例,占30.2%,恢复良好/中残的患者15例,占28.3%。对照组患者死亡41例,占74.5%,长期昏迷/重残的患者9例,占16.4%,恢复良好/中残的患者5例,占9.1%。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实验组患者出现应激性溃疡、脑动脉梗死及脑积水的比例分别为32.1%(17/53)、15.1%(8/53)、7.5%(4/53),对照组为:63.6%(35/55)、76.4%(42/55)、72.7%(40/5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外伤患者出现脑疝者常常合并有梗阻性脑积水、大脑后动脉梗死、消化道应激性出血等,天幕裂孔疝中比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为大脑后动脉梗死,能够引起广泛的大脑枕叶积水,而使病情加重。脑疝是颅脑损伤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以往对脑疝患者采用的常规手术方法为经颅血肿清除减压手术,治疗后患者的死亡率较高,临床疗效较差[1-2]。实施天幕裂孔切开的手术方法,能够有效的解除大脑后动脉的嵌顿及压迫,同时能够有效的避免上诉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极大的提高了脑疝患者的存活率,是一种较好的治疗脑疝的方法。在脑疝复位天幕切开手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损伤Labbe静脉,有关研究认为,Labbe静脉可以烧灼阻断[3]。在将颞叶抬起的时候,一定要轻柔操作,分次、逐渐的进入颞底,这样Labbe静脉的损伤就可以得到避免。本研究对53例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患者实施了脑疝复位天幕切开的手术方法,与传统的方法比较,患者的死亡率以及术后出现应激性溃疡、脑动脉梗死及脑积水等并发症的比例明显下降,临床效果更加理想,可以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育驰,张天益,潘梅英,等.脑疝复位天幕切开与常规手术治疗重型脑外伤脑疝的临床对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1):1411.

[2] 李勇,张剑,陈为涛.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超早期手术方法探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1,32(6):451.

[3] 王玉海,蔡学见,胡开树,等.天幕切开术在治疗重型特重型颅脑伤时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5(1):52-53.

常规手术 篇4

近年来几种常规手术合并糖尿病为A组, 未合并糖尿病为B组。A、B组中各随机抽取相同病种及相同手术方式各50例, 对比分析的情况见表1、表2。

2 结果

从表1、表2对比可以看出并发症A组7例, B组3例, 住院天数A组67d, B组员47.5d, 总住院费用A组11730元, B组9850元, 治愈数A组47例, B组50例, A组转院1例, 死亡2例, B组无转院及死亡。两组各项统计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0.01) 。同时对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比分析, 见表3。

如表3所示:A组不仅并发症发生率高, 且严重并发症:严重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栓塞、酮症酸中毒各有1例。B组3例并发症均系一般并发症, 无1例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糖尿病是糖代谢紊乱是以血糖升高为主的慢性分泌代谢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极高, 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本病极易产生多系统多器官的并发症, 外科手术是糖尿病加重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 若围手术期处理不当, 易致原有糖尿病并发症加重, 并发生新的术后并发症, 影响患者的术后转归与康复[1,2]。

3.1 A组资料中全系2型糖尿病患者, 术后A、B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4%∶6%, 治愈率为94%∶100%, 病死率为4%∶0, 转院2%∶0。两组差异显著 (P<0.01) 。说明糖尿病对手术患者的近期疗效及转归的负面影响极大。值得临床外科医师高度重视。

3.2 并发症种类与严重程度, A、B组分别为单纯切口感染为2∶1, 单纯切口脂肪液化为1∶1, 严重并发症 (切口感染、酮症酸中毒、下肢深静脉栓塞) 3∶0, 对比显示:积极预防和控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

3.3 A组病例中死亡2例, 其中1例, 女, 41岁, 化脓性阑尾炎行阑尾摘除, 腹腔引流术。术前未诊断糖尿病, 术后输入大量葡萄糖液体, 未用任何降糖药物, 至术后6d, 患者伤口全层裂开, 腹腔残余脓肿形成, 感染性休克, 酮症酸中毒时方才做出糖尿病诊断, 终因病情过重, 抢救无效死亡。另1例男性, 81岁, 患糖尿病近20年合并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因胆囊结石、化脓性胆囊炎, 行胆囊摘除, 腹腔引流术后, 虽大剂量联合抗生素静脉滴注, 按常规使用胰岛素, 但终因血糖未能有效控制, 感染加重, 死于感染性休克。由此, 建议对35岁以上 (资料显示:平均发病年龄在45岁) 拟行外科手术患者, 术前常规作血糖检测, 以早期诊断。术后血糖监测对指导治疗, 改善预后很有必要。对老年、长期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抵抗患者, 对胰岛素的用量应严格个体化, 以满意控制血糖为度, 可望改善其手术预后。

3.4 患者女性, 45岁, 子宫肌瘤, 行子宫全切术后, 常规给予酚磺乙胺 (止血敏) 2g, 氨基乙酸6g, 静脉滴注1次/d;术后第3天右下肢麻木酸痛, 给予盐酸哌替啶注射后缓解, 次日出现右下肢Ⅰ度水肿未引起重视, 继之水肿逐渐加重至整个右下肢, 大腿周径较健侧延长约1/4, 诊断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转上级医院得到确诊并治疗。糖尿病患者本身由于代谢紊乱, 易致血液黏稠度升高, 血脂肪升高, 血管内壁损伤, 血栓形成, 加之术后卧床, 活动减少, 又常规给了止血药物3d, 对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能起到了诱发作用。故术后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 早期活动, 尽量避免使用止血药, 适度降低血液黏稠度, 可望防止血栓形成的发生。

3.5 外科手术合并糖尿病者, 由于术前准备时间长, 术后并发症多, 故A、B组比较, 平均住院时间延长39%, 住院医疗费用增加18.4%。

综上所述, 术前早期诊断, 术前、术后有效控制血糖, 胰岛素用量个体化, 合理抗生素使用控制感染, 尽量避免使用止血药物, 适度降低血液黏稠度, 术后早期活动, 对减少外科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预后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目的 了解外科手术合并糖尿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同类手术合并糖尿病及未合并糖尿病各50例, 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转归对比分析两组间的临床差异。结论 合并糖尿病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处理不当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且住院时间延长, 费用增加, 病死率高。

关键词:常规外科手术,糖尿病,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藏洲, 梁军, 刘凭荣.普外科疾患15例合并糖尿病的围手术期处理[J].海南医学, 2001, 12 (9) :18-19.

腹腔镜手术护理常规 篇5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

在术前应让患者和家属充分了解手术方案、此次施行腹腔镜的目的。另外,虽然腹腔镜手术是“微创”手术,但若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大血管损伤或空气栓塞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造成“巨创”。因此,护士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向患者讲解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以减轻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2.皮肤护理

术前备皮,其范围包括会阴部和腹部较重汗毛。脐窝部去除污垢。告知患者术前1日沐浴,做好个人卫生。

3.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

遵医嘱进行手术带药的过敏试验。二.术后护理 1.术后即时护理

全麻清醒后患者返病室,连接引流管并固定好,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顺畅,调节好滴速。向医生了解术中情况、术后诊断及注意事项等。2.生命体征观察

术后24h内应密切监测,每30min测血压、脉搏1次,平稳后可1~2h监测1次。如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应加快输液速度,纠正血容量不足。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伤口敷料有无渗血,考虑有无内出血的可能,并及时通知医生。

3.尿管护理

注意观察并记录尿量及尿液的性质,当出现问题而原因不明时,应及时通知医生。一般术后1日晨拔除尿管。4.引流管护理

术后应保持引流管通畅,随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术后1日患者为半卧位,以利于引流,如引流液<20ml/24h,体温正常可拔除引流管。5.术后不适症观察及护理

术后疼痛:术后疼痛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伤口疼痛及气腹引起的双肋或肩部疼痛可在术后24h内遵医嘱给予止痛剂;气管插管引起的咽部疼痛,可给予雾化吸入以缓解不适。术后呕吐:一旦发生呕吐应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误使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者给予胃复安,必要时禁食给予补液。

6.预防感染 :术后每日测体温3次,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若48h内体温<38.5℃,则无需处理。7.饮食护理

手术当日禁食,术后1日患者可进半流食,术后2日改为普食,若患者未排气或排气不畅时,应嘱患者禁食产气食物。术后要加强营养,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以促进伤口愈合并恢复体力。术后腹内气体多,影响肠蠕动,应多吃富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保证大便通畅。8.出院指导

常规手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住院治疗的周围型肺癌患者共190例, 其中男性126例, 女性64例, 年龄在36~77岁之间, 平均年龄 (53.9±7.5) 岁。根据患者选择手术方式不同, 分为全胸腔镜组103例, 常规手术组8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 并通过头颅和胸部增强CT、腹部超声、纤维支气管镜、肺部穿刺活检、肺功能等辅助检查, 确诊断为周围型肺癌Ⅰ期或Ⅱ期, 并排除中央型肺癌和其他转移性肿瘤。所有患者入院手术前与患者沟通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全胸腔镜组

采用Olympus胸腔镜系统OTV-S7, 行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患者均取健侧位, 手术过程中首先进行胸腔粘连的分离, 以明确病灶, 并分离出病灶的肺叶支气管以及动、静脉, 采用胸腔镜切割缝合器将其切除, 然后行肺门以及纵隔淋巴结的常规清扫。

1.2.2 常规手术组

患者同样取健侧卧位, 并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开胸后进行肺叶病灶常规切除, 同时对肺内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进行清扫。

1.2.3 研究指标

比较全胸腔镜组和常规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同时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 (气胸、胸腔积液、静脉栓塞、切口慢性疼痛) 的发生率。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计数资料, 以百分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全胸腔镜组和常规开胸手术组的手术效果比较

结果如表1所示, 全胸腔镜组与常规手术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全胸腔镜组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常规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全胸腔镜组和常规开胸手术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全胸腔镜组术后气胸发生2例、胸腔积液发生3例、切口慢性疼痛发生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7.8% (8/103) ;而常规手术组术后气胸发生4例、胸腔积液发生7例、静脉栓塞发生4例、切口慢性疼痛发生9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7.6% (24/87)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227, P<0.01) 。

3 讨论

目前,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各种癌症之首, 如何实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7,8]。目前, 对于早期周围型肺癌的根治性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治疗, 需要进行开胸行肺叶切除术、切口大、愈合慢、住院时间较长, 同时患者还需要承担较高的医疗费用。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胸腔镜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手段, 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初步应用。

该研究结果表明, 全胸腔镜组和常规开胸手术组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 (560±90) m L和 (825±108) m L, 前者少于后者 (P<0.05) 。全胸腔镜组和常规开胸手术组术后引流时间分别为 (3.7±1.9) d和 (5.0±2.2) d, 前者亦少于后者 (P<0.05) 。全胸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手术组。但两组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 全胸腔镜组手术治疗周围型肺癌与常规开胸手术相比, 因创口小, 可有效减少术后引流量和引流时间, 同时还可为患者节约医药费用。这一点与文献报道相符[9,10]。

肺癌手术后常可出现气胸、胸腔积液、切口慢性疼痛、静脉栓塞等并发症。该显示, 全胸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8% (8/103) ;而常规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7.6% (24/87) ;前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后者 (P<0.05) 。这说明全胸腔镜组与常规开胸手术比较, 具有术后并发症少, 愈合较快等优点, 与文献观点一致[11,12]。

由此可见, 全胸腔镜术从总体上来说, 是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的手术方案,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但该研究未对两组手术治疗方案的长期疗效和预后进行跟踪和比较, 这将是今后研究的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胡碧波, 闫昆, 华奇峰, 等.周围型肺腺癌的高分辨率CT表现与最新病理分型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癌症杂志, 2014, 24 (5) :397-400.

[2]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9, 1798-1799.

[3]唐志健, 韩宝勇.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J].河北医药, 2014, 36 (5) :757-758.

[4]许胜水, 段明科, 吴艺根, 等.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14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1) :80-81.

[5]张宏飞, 褚红军, 施海, 等.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的初步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 2014, 19 (2) :380-382.

[6]田界勇, 徐美青, 马冬春, 等.直径&gt;5cm周围型肺癌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经验体会[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 13 (7) :577-580.

[7]Goldfinger LE, Lee S.Emerging treatments in lung cancer-targeting the RLIP76 molecular transporter[J].Lung Cancer (Auckl) , 2013, 4:61-69.

[8]Hernández AM, Vázquez AM.Racotumomab-alum vac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Expert Rev Vaccines, 2014 (25) :1-12.

[9]李刚.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19) :35-36.

[10]胡志远, 何理祥, 何相锋, 等.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早期肺癌35例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8) :1227-1228.

[11]李伟民.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0) :530-531.

常规手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集85例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病例, 纳入标准[3]: (1) 主要的临床体征表现为放射性根性痛或间歇性跛行; (2) 经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3) X线提示过伸过屈位无节段性腰椎; (4) 通过保守治疗半年以上无明显临床疗效。排除标准: (1) 临床体征、症状与影像学表现具有差异性; (2) 先天腰椎管狭窄者, 或者伴不同程度的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显微镜下治疗组 (A组) 42例, 男20例, 女22例;年龄 (38~75) 岁, 平均年龄47岁;病程6个月~11年, 平均 (37±3.5) 个月。本组中有18例患者合并腰椎间盘突出, 6例合并马尾神经损伤。包括腰椎管狭窄 (中央型) 19例, 其中骨性狭窄8例 (椎间盘突出钙化、关节突增生等原因) , 11例为纤维性狭窄 (黄韧带肥厚等因素) ;神经根管和/或侧隐窝狭窄20例, 其中骨性狭窄18例, 纤维性狭窄2例;混合型3例。常规手术组 (B组) 43例, 男21例, 女22例;年龄 (35~78) 岁。平均46岁;病程6个月~15年, 平均31年。其中合并有腰椎间盘突出症16例, 合并有马尾神经损伤症状8例。包括24椎管狭窄 (中央型) , 其中纤维性狭窄11例, 骨性狭窄13例;15例侧隐窝和 (或) 神经根管狭窄, 其中纤维性狭窄8例:骨性狭窄7例, 混合型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

注:①与B组比较P>0.05, ②与B组比较P<0.05, ③与同组比较术前比较P<0.05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取俯卧位并使腹部悬空, 全麻。术前经X线、术中经C型臂X线机进行准确定位。

A组:以病变间隙为中心作长约 (2.5~4.0) cm纵行切口。为便于显微镜下操作, 首先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在病变相对严重侧沿棘突缘剥离骶棘肌, 暴漏病变间隙椎板及小关节。然后调节显微镜角度, 切除所有致压的软组织及骨性组织 (如黄韧带及增生的内关节突) , 对同侧及对侧的椎管和神经管完全减压, 彻底止血, 反复冲洗后负压引流。术后1天行仰卧抬腿练习, 拨出引流后指导患者行腰背部肌肉锻炼, 术后约1周出院, 腰围固定4周后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4]。

B组:沿病变间隙作长约 (4.0~7.0) cm纵行切口, 暴漏病变间隙椎板及小关节, 行椎板开窗或半椎板切除减压, 切除致压椎管的软组织及骨性组织。充分减压椎管及神经根管, 给予彻底止血, 经反复冲洗后采取负压引流措施。术后1d进行仰卧抬腿锻炼, 术后约10天出院。

1.3 评估方法

通过ODI评分对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及手术治疗后1年病情改善情况进行综合满意度评估[5], 改善率=[ (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 /治疗前评分]×100%。疗效评定标准:改善率I>75%为优;50%~75%;可为良, 25%~50%为可, <25%为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SAS9.2统计学软件分析, 一般资料对比通过X2检验及t检验, 临床疗效评估中综合满意度评估及ODI评分通过配对t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硬脊膜破裂, 均缝合修补配合以明胶海绵及生物蛋白胶封闭, 术后抬高床尾, 术后无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感染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ODI评分明显优于术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之间对比无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综合满意度评估及手术时间对比均无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 两组影像学复查均无复发。B组术后10个月后发生腰椎失稳1例, 经腰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ODI评分及综合满意度评估详见表1。

3 讨论

3.1 回顾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1882年Lane为缓解马尾综合征而实施椎板切除术[6], 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 半椎板切除术及全椎板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重要方法之一。Iida[7]等认为传统的半椎板或全椎板减压术破坏了腰椎后柱结构, 存在椎管再狭窄的复发率高等缺点。显微腰椎管减压能够将腰椎后生理结构有效保留、同时也保证了腰椎的稳定性, 从而在临床中得到广泛认可, 近年来国内外主要采用显微镜下与内窥镜下手术[8]。

3.2 显微镜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优点

与常规手术相比, 显微镜下手术优点在于[9]: (1) 镜下操作更精细化, 手术切口小, 避免了医源性肌肉损伤。 (2) 由于新型显微镜都自带光源, 通过调整显微镜对椎管内的结构关系显示清晰, 保证可彻底减压。 (3) 常规手术方法是椎板开窗或椎板切除, 常导致椎体峡部或关节突等结构破坏, 同时棘上及棘间韧带等非致病组织切除, 使腰椎稳定性下降, 显微镜下手术操作, 非致病组织切除少, 既能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又能减少并发症。

与内窥镜下减压手术比较, 显微镜下手术优点在于[10]: (1) 临床适应症广, 均可应用于开放式手术能够包涵的范围。而内窥镜因通道影响限制了适用范围。 (2) 内窥镜下手术操作对需行椎体间融合病例椎间撑开困难较大;显微镜下手术可行椎间融合器放置。 (3) 内窥镜下操作时“手眼分离”, 容易引起操作失误;而显微镜下手术呈现三维立体图像, 且术者和助手视野相同, 利于手术配合, 提高效率。

3.3 显微镜下微创手术的体会

我们认为手术成功与否的前提是严格把握显微镜下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充分掌握手术部位解剖结构, 熟练掌握显微镜下操作, 具备传统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经验, 其中关键几点: (1) 术前详细分析患者病史、症状、体征与影像学之间反复印证, 严格选择病例, 不能强迫手术。 (2) 采取X线、术中C型X光机进行反复定位, 降低手术失误率, 保障手术成功率。 (3) 手术应选择具有明显症状或相对狭窄重的一侧进入, 在病变相对严重侧沿棘突缘剥离骶棘肌, 暴漏病变间隙椎板及小关节。然后调节显微镜角度, 切除所有致压的软组织及骨性组织 (如黄韧带及增生的内关节突) , 对同侧及对侧的椎管和神经管完全减压, 术后抬高床尾。本研究两组中各有1例硬脊膜破裂, 原因为患者病史较长、硬膜囊粘连严重。 (4) 术中可用脑棉片、明胶海绵、凝血酶、等方法彻底止血, 随后用碘伏水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尽可能清除炎性介质、脆裂组织等。 (5) 充分减压后, 密切分析神经根的游离状态, 当出现自然松弛或张力消失时提示减压满意。 (6) 对于过度切除腰部骨性结构者可联合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以防术后发生腰椎不稳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 与常规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相比, 显微镜下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而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康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生, 郭鹏, 韩玉东.显微镜下单侧开窗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43例[J].陕西医学杂, 2012;41 (3) :370~372.

[2] Fairbank J C, Pynsent P B.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J].Spine, 2000;25 (22) :2940~2953

[3] 易红蕾, 王昕辉, 李红, 等.腰椎管狭窄症特异性自我评价量表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2;22 (5) :466~469

[4] 李兵, 胡朝晖, 谢湘涛, 等.显微镜下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8;18 (5) :345~348

[5] 严军, 茅泳涛, 段文旭, 等.显微镜下经椎问孔椎体问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疾病[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2;35 (4) :315~317

[6] 杨圣, 芦健民, 赵德伟, 等.显微外科手术单侧人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1;34 (3) :179~181

[7] Iida Y, Kataoka O, Sho T, et a1.Postoperative lumbar spinal occurring or progressing secondary to laminectomy:spine instability[J].Spine, 1990;15 (11) :1186~1189

[8] 何勃, 阮狄克, 侯黎升, 等.单纯减压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I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2;22 (5) :412~415

[9] Wilste LL.History of spinal disorders.In:Frymoyer JW.ed.Adult spine[M].New York:Ravenpress.1991, 33~35

常规手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行肺大泡手术治疗的患者76例, 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VATS治疗组和行常规开胸治疗组。VATS组55例中, 男43例, 女12例, 年龄16~68岁, 平均42岁。发生于左肺者38例, 右肺者27例。伴破裂自发性气胸者36例 (首次发病29例, 复发或多次复发7例) 。开胸治疗组共21例, 全部为男性, 右肺14例, 左肺7例。自发性气胸伴血胸患者4例 (首次发病6例, 多次复发患者15例) 。

1.2 方法

1.2.1 术式选择

本组病例: (1) 经济条件较好, 有微创手术意愿的; (2) 无明显全麻禁忌的; (3) 根据术前X线及胸部CT评估肺大泡范围、胸膜粘连重的患者可在胸腔镜下完成切除或缝合的患者均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行VATS。对于不满足以上情况特别是术前检查估计VATS下肺大泡切除困难, 有可能附加切口或中转开胸手术的, 为节省手术时间, 均直接选择常规开胸手术。

1.2.2 VATS手术方法

VATS (奥林巴斯30°镜) 手术方法为:55例患者全部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双腔气管插管, 健侧卧位。第一切口取腋中线第6、7肋间或第7、8肋间, 用于插入胸腔镜套管并经套管放入胸腔镜。在监视器镜下选择其他器械操作切口。第二切口位置应该根据监视器观察的胸腔内的情况选择, 一般在第四、五肋间, 腋前线与锁骨中线之间, 长1~2cm。第三切口一般在第五、六肋骨腋后线与肩胛下线之间, 长1~2cm。术中可在镜下探查胸腔内有无粘连、渗液、出血、漏气等。用卵圆钳翻拨肺组织确认有无破裂、肺大泡。有顺序的探查肺组织、胸壁、纵隔、心包和膈肌。分离粘连, 全部病例使用COVIDIEN (泰科) 切除肺大疱, 用钉匣1~3个, 平均2个。直径<0.5cm孤立肺大疱电凝处理。应特别注意对于下叶背段肺大泡的处理:本组病例有12例在下叶背段段发现肺大泡, 其中单个肺大泡5例, 群集性肺大泡7例。于第一切口胸腔镜孔放置多孔胸腔引流管达胸顶, 固定胸管闭合两操作孔结束手术。

1.3 随访及评价指标

统计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72h内体温、术后24h内氧饱和度、术后疼痛时间及止痛药用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情况。术后1、2、3、6、9、12定期门诊随访, 记录伤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患者获得门诊随访, 6例患者采用电话随访 (胸腔镜组5例, 常规开胸组1例) 。所有病例无术中死亡。VATS组患者随访时间2个月~3年, 平均1年8个月。手术切口愈合良好, 1例60岁男性患者术后1d发生左侧自发性气胸, 再次胸腔镜显示左肺尖后段的肺大泡破裂, 再次予以结扎, 至随访时未见复发。常规手术组, 8个月~3年, 平均1年6个月。2例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 持续性低氧血症, 经预防感染, 雾化, 持续面罩吸氧1周低氧血症好转。无肺大泡复发者 (见表1) 。

3 讨论

近20年, 腔镜技术飞速发展, 已能应用于全身绝大多数腔隙性器官。胸腔镜应用于胸外科疾病的诊疗中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 如创口小、对肺组织影响少、恢复快等, 长期临床疗效也随着其临床应用时间延长而得以肯定[3,4]。而VATS下肺大泡切除或缝合术, 已逐渐成为肺大泡外科治疗的趋势, 尽管有学者认为VATS有其局限性[5], 但大多数文献均倾向于选择VATS[6,7]。

我院近几年引入胸腔镜技术, 除第1例手术患者因术前评估不充分, 肺尖部位处理不够完全, 于结扎后肺尖部位一处肺大泡漏气导致自发性气胸 (失败率1.8%) 外, 其余患者未再发生复发及其他并发症。而同时期开胸手术2例并发肺部感染, 术后出现严重低氧血症, 呼吸机正压通气2周才拔管, 呼吸功能恢复正常。尽管在花费上VATS组比常规开胸组要高 (大约是常规开胸手术组的1.5倍) ,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也无统计学差异, 但VATS组在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恢复时间均较常规开胸组有明显减低。我们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肺大泡患者, 尤其对于年龄较大, 开胸手术可能并发症较多的情况者, 在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可建议选择行VATS治疗。

摘要:目的 观察胸腔镜和常规开胸手术治疗肺大泡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7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行肺大泡手术治疗的患者, 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行电视胸腔镜手术 (VATS) 治疗组和行常规开胸治疗组。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VATS组1例手术患者术后漏气导致自发性气胸 (失败率1.8%) , 无其他并发症。同时期开胸手术组2例肺部感染, 术后严重低氧血症;在花费上VATS组比常规开胸组要高, 大约是常规开胸手术组的1.5倍;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VATS组在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恢复时间方面均较常规开胸组有明显减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VATS在肺大泡手术治疗中效果确切, 优势较多, 对于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肺大泡患者, 在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可建议选择行VATS治疗。

关键词:胸腔镜检查,肺大泡,手术

参考文献

[1]Sabiston, Spencer, 石应康 (主译) .胸心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版社, 2000:342-343.

[2]刘伦旭, 周清华, 陈桂枝, 等.青年自发性气胸、血气胸的临床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01, 8 (2) :136.

[3]Waller DA.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 in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J].Thorax, 1997, 52 (4) :307-308.

[4]Schramel FMNH, Sutedja TG, Braber JCE, et al.Cost-effectiveness of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ersu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for first time or recurrent spontaneous[J].Eur Respir J, 1996, 9:1821-1825.

[5]康培良, 吴晓阳, 杨栋.89例肺大泡切除术式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2, 22 (5) :68.

[6]彭学锋, 李成继, 龚立宏, 等.肺大泡破裂致自发性气胸51例的外科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 2003, 19 (1) :64-65.

常规手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8月在我院行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的肺大泡患者56例作为观察组, 同期选取行常规开胸手术治疗的肺大泡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44例, 女12例;年龄22~62 (43.2±16.3) 岁;肺尖型40例, 肺叶型11例, 弥漫型3例, 双侧型2例;合并气胸50例, 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3例。对照组中男40例, 女16例, 年龄23~65 (46.1±15.2) 岁;肺尖型38例, 肺叶型12例, 弥漫型4例, 双侧型2例;合并气胸48例, 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开胸手术, 对照组采取电视胸腔镜手术, 术前准备同常规开胸手术,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胸部CT检查, 明确肺大泡位置, 术中取健侧卧位, 腋下垫软枕, 胸部垫高, 取腋中线第七或第八肋间做一观察孔, 腋前线第三或第四肋间及腋后线第六肋间各做一操作孔, 切口长1.0~1.5cm。术中三个切口呈近似等边三角形, 以利于手术操作[1]。若胸腔内有粘连带, 用电凝钩靠近肺侧给予电凝离断;若粘连带较粗大, 则用钛夹夹闭后, 再给予电凝离断;若为膜性粘连, 则实施锐性结合钝性分离即可。术中探查肺大泡位置, 特别注意肺大泡好发的上叶肺尖后段、下叶肺的背段, 使用腔内直线切割缝合器于肺大泡基底部切除。如果肺大泡基底部较宽, 可应用2~3个腔内直线切割缝合器。术后胸腔内注入温生理盐水, 嘱麻醉师膨肺, 以观察有无肺漏气, 明确病灶是否切除干净。于观察孔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一根, 并于腋前线第三或第四肋间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一根至胸顶。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时,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无明显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详见附表。

3 讨论

肺大泡是胸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的开放手术切口大、创伤大, 且患者住院时间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 部分患者对于美观的要求高, 对此类手术的抵触情绪大。进入21世纪以来, 电视胸腔镜在临床逐步应用和推广, 已经成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且该类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术后疼痛小, 术痕隐蔽, 不对患者美观造成影响, 患者较容易接受[2]。现在用电视胸腔镜治疗肺大泡已成为公认的首选方法[3]。

电视胸腔镜的手术适应证为: (1) 二次以上发作的自发性气胸或持续漏气的气胸; (2) 双侧同期并发或单侧发作但对侧曾有气胸病史; (3) 经CT检查有明显的肺大泡患者; (4) 急性血气胸者; (5) 自发性张力性气胸; (6) 复发性张力性气胸; (8) 因气胸导致精神紧张影响工作、学习、日常生活。电视胸腔镜手术相对于传统手术方法虽然优势较大, 易于被患者接受, 但是对于胸腔内存在广泛而致密的粘连者或合并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 不能耐受单肺通气的患者, 则不适宜实施该类手术。

综上所述, 电视胸腔镜手术在治疗肺大泡上相对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及小切口, 不仅安全、实用、有效, 而且其较好的治疗效果也容易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临床可应用推广。

摘要:选取2012年3月2013年8月在我院行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的肺大泡患者56例作为观察组, 选取同期行常规开胸手术治疗的肺大泡患者进56例作为对照组, 对比两组的手术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肺大泡患者行电视胸腔镜手术相对于常规开胸手术, 具有疼痛小, 创伤小, 恢复快等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电视胸腔镜,常规开胸手术,肺大泡

参考文献

[1]贾敬周.胸腔镜下双侧肺大泡同期手术治疗70例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16) :52-62.

[2]朱晓枫, 范军, 马冬春, 等.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 (附126例报告) [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8, 8 (7) :40-41.

常规手术 篇10

关键词:胸部放射,异常,术前检查

近年来,胸部X线放射检查应用十分普遍,不仅是诊断病症的重要方法,也逐渐成为患者术前检查的一个重要环节[1]。许多临床医师均将X光检查视作常规临床检查的延伸,使放射诊断在非体外循环手术的术前检查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临床诊断的附属物变为一项常规的术前检查手段。与此同时,对诸如童年时头骨急性创伤后的颅骨造影、神经放射成像、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常规的胸部放射检查、外科手术前的胸部X射线检查、静脉泌尿系造影、医护人员的侧位胸部X光检查及急诊室的放射诊断等进行常规的研究已经屡见不鲜。本文从放射检查和临床检查的参照性出发,对放射检查中的异常现象进行研究,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67例进行非急性、非体外循环的手术的患者。其中515例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X线的表现以及放射科报告医师的姓名等信息均有完备记录。另外152例患者的记录中又补充了吸烟习惯、距离上次拍摄X光片的间隔时间以及慢性支气管炎,Ⅲ级呼吸困难,心肌梗塞,心绞痛,高血压和肺结核等既往病史的类似信息。

1.2方法异常的X光线发现被归为六类:心脏、织脉和肺动脉、肺野、胸膜、骨系统以及胸腔纵膈。对这六类的放射结果分别进行分析,并根据其与全麻和外科手术的相关度将在每个部分发现的异常分为显著的和无关紧要的两类。

2结果

如表1所示,放射结果显示有126例显著异常和173个无关紧要的异常之处。男性患者的60例重要发现中,27例(45%)为心脏肥大,10例(17%)为慢性阻塞性心肺疾病,而女性患者中的60例重要发现中41例(62%)是心脏肥大,7例(11%)为慢性阻塞性气管疾病。

表2显示,根据年龄和性别统计的总的异常情况。年龄在20岁以下的患者未发现任何异常,30岁以下的患者也未发生显著变化。

表3显示出,X光放射发现和既往临床病史之间的一致性。X线的变化支持7例患者中有1例曾患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另外4例的放射结果在缺乏既往临床病史的情况下,为慢性阻塞性心肺疾病提供了佐证。在有明确结核病(5例),高血压(14例),心绞痛(6例),三级呼吸困难(10例)以及心肌梗塞(1例)病史的患者中,X线放射报告分别证实了1例,3例,2例,2例和1例的临床诊断。在没有既往临床病史的情况下,另外6例患者的X射线变化与陈旧性肺结核的诊断相一致。

3结论

研究表明,对30岁以下患者进行的术前胸部X线放射检查基本未见异常。如果将此类人群排除出术前检查的筛选过程,放射科在术前胸部X线放射检查方面的工作量大为减少。研究表明,放射发现异常中有54%源自心脏肥大,19%源自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脏肥大的普遍性因年龄而异(年龄在30~49岁占5%,50~59岁占8%,60~69岁占15%,70~79岁占27%,年龄超过80岁的为40%),显现出显著的年龄依赖性。

发现表明,在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塞、呼吸困难等疾病的检测方面临床检查更加灵敏、高效,而放射学对肺结核等疾病更敏感。两者在慢性呼吸道疾病方面的差异则尚不明确。然而放射线所带来的辐射备受争议[2],接受放射检查的利与弊引起重视和关注,故而应将放射与临床检查有机结合[3],增强术前放射检查的合理化程度,以提高临床操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J W D Bull.What Is Diagnostic Radiology's Place In Medicine[J].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74,10(5927):394-400.

[2]Emillington.Radiology[J].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43,4329(25):829.

上一篇:钢结构抗火设计方法下一篇:数学作业中的一题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