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腹疼痛

2024-05-01

下腹疼痛(精选五篇)

下腹疼痛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180例右下腹痛患者均来源于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 年龄在18-46岁, 平均年龄25.6岁, 患者均以右下腹痛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其他症状, 前来行彩超检查, 临床怀疑妇科疾病79例, 外科疾病101例。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GElogiq7、Philipsiu22彩超仪, 探头频率3.5~10.0mHz。扫查范围以右下腹为中心向周围扩展。先用腹部常规探头进行右下腹及周围扫查, 然后用高频探头重点扫查右下腹疼痛明显处, 如遇腹壁肥胖及肠气多者可适度加压探头, 排除肠气干扰, 以获取深部病变的图像, 45例患者经腹与经腔内超声相结合;相关图像存入PACS工作站, 并进行随访登记。

2 结果

临床疑诊外科疾病101例, 经临床、手术病理或X线CT等证实, 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形成21例、右侧输尿管结石38例, 胃十二指肠穿孔3例, 肠系膜淋巴结炎10例, meckel憩室炎2例, 黄体破裂8例, 右侧异位妊娠破裂9例, 右侧输卵管积脓1例, 回盲部肿瘤3例, 回盲部肠结核2例, 超声常规检查诊断符合64例, 总体符合率为63.4%, 结合高频超声检查, 诊断符合89例, 诊断符合率88.1%;经X2检验p<0.005。

临床疑诊妇科急症患者共79例, 经临床、手术病理或X线CT等证实超声诊断符合率为57例, 其中早期右侧异位妊娠及妊娠破裂出血共28例, 黄体破裂7例, 卵巢囊肿蒂扭转5例, 右侧输卵管积脓3例, 急性盆腔炎4例, 回盲部结肠癌1例, 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形成16例、右侧输尿管结石14例, Crohn病肠穿孔1例。总体符合率为72.2%, 结合高频超声检查诊断符合70例, 诊断符合率88.6%;经X2检验p<0.001。

3 讨论

育龄期妇女急性右下腹疼痛是常见的临床问题, 因育龄期妇科病变较多, 因此与男性患者相比超声检查范围应进一步扩大, 诊断思路进一步扩展。超声检查可鉴别疼痛是妇科与非妇科疾病, 由于有些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有相似的临床表现, 如异位妊娠破裂与黄体破裂出血, 卵泡破裂与急性阑尾炎早期, 因此详细的辅助检查非常重要, 超声以操作便捷、有效而成为首选的非介入性影像学检查手段。有资料表明女性育龄期阑尾炎临床诊断正确率仅为35%[1], 而超声对各期阑尾炎诊断符合率平均达91.4%[2]。对于年龄较小、妊娠期患者超声检查因无创无射线, 更有得于保护卵巢及胎儿健康。

超声检查中探头频率的选择, 直接影响穿透力和图像分辨力, 超声频率越高、波长越短, 分辨力越好, 愈能显示小的目标, 相当于把病灶放大而“不失真”, 但其声能易被组织吸收, 穿透力明显下降, 所以高频超声常用于浅表部位的检查, 腹部及较深部位常用2.5~5mHz的超声探头检查, 对于体型较瘦人脏器或病变部位距体表较近的情况, 探查目标距离探头在55mm以内的病人, 因不需要较高穿透力, 故探头频率可以适当提高, 以增强图像分辨力, 使微小病变或较大病变的细节部位, 能更清晰的显示, 对确认细小占位性病变囊性或实性方面更优, 对于观察形态及数目、浸润程度、周围和内部血流情况均比常规探头有较大优势。近年来, 我们已将高频超声应用于儿科、部分腹部或产科检查。

右下腹检查以往超声检查一般用3.5mHz常规腹部探头, 而右下腹病变多数情况下距体表较近, 可利用高频探头良好的分辩率显示小的病变目标, 提高诊断符合率, 如早期阑尾炎经高频超声检查显示率明显提高, 早期异位妊娠及盆腔病变, 用高频腹部和腔内超声探头, 采用5-12mHz频率, 经腔内或腹壁高频超声, 病变检出率大大高于经腹低频超声检查, 因此应该根据不同病人病情及体形、胖瘦情况选择适当的检查方式。

但是高频超声的局限性也很明显, 由于穿透性差, 对远区分辨力下降, 深部病变观察明显受限, 而且扫查范围小, 所以一般不单独应用于腹部检查, 而是与常规探头配合使用。对于体形较瘦病人, 高频超声显示的图像质量有明显提升;同时适当加压探头, 以减少腹腔肠气干扰, 高频超声也可用于胰腺、腹主动脉、肾动脉等其它腹膜后结构观察。成为常规二维超声的有效补充, 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总之育龄期妇女急性右下腹疼痛病因复杂, 重视超声检查对及时明确诊断非常重要, 超声检查中高、低频超声结合、经腹和经腔内方式灵活运用可明显提高诊断符合率。

关键词:急性右下腹痛,育龄妇女,超声检查

参考文献

[1]郭忠涛.右下腹痛误诊为阑尾炎14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2 (6) :296.

女人下腹疼痛什么原因 篇2

一、排卵性腹痛

青春期女孩在排卵时,卵泡破裂,卵泡液对腹膜可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她们有时会出现左右交替的、每月一次的轻微腹痛。这属于生理性的,表现多为一侧性小腹隐痛、钝痛或坠胀样疼痛,部分少女同时伴有少许阴道出血,即排卵期出血,多在一两天后自行消失,一般不超过七天。这种腹痛多无任何病理改变,妇科检查也完全正常,属于生理性腹痛,一般不需处理。

二、痛经

痛经分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常见于青春期少女,原因与体内前列腺素水平、寒冷、情绪心理因素有关而无器质性病变,随着年龄增长或结婚与生育后,一般可以自愈。继发性痛经常见原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症。表现为疼痛逐渐加重,多呈周期性发作,或非经期小腹有隐痛而行经前后加重。此外,常伴有不孕及月经失调,往往需要药物治疗。

三、卵巢黄体破裂

这是因黄体内出血较多所致,伴有突然发作的小腹部或一侧的腹痛,严重时还可出现休克。卵巢黄体破裂绝大部分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20-26天,发病时可出现小腹部疼痛,轻重不一。卵巢黄体在破裂之前,均有卵巢充血、肿大的过程,当卵巢受到外力或间接外力的影响,特别是月经前期充血时,如因大便用力、外伤、性交、剧烈活动而诱发。卵巢黄体破裂发病后最好立即去医院诊治,不可自行滥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症状,影响正常的诊断和处理。

四、由炎症引起的疼痛

下腹疼痛 篇3

内蒙张凡

张凡读者: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发病起初会出现上腹或脐周阵发性疼痛,并有厌食、恶心、呕吐、低热等症状,可能误诊为胃病。经数小时或十几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呈持续性,这叫“转移性腹痛”。这种腹痛部位的转移是急性阑尾炎的特征之一,70%~80%的病人都有这种典型转移性腹痛的特点,在临床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急性阑尾炎早期的疼痛是内脏受到刺激所致。其特点是缓慢、阵发性,不能辨明疼痛的确切部位,即人们所说的“定位不准”。内脏感觉是经交感神经干传入脊髓,然后与躯干神经通路一起传至大脑,常有牵涉到体表的痛感,多位于上腹或脐周,故又称“牵涉痛”。

倘若病情继续发展,到后期阑尾炎症从黏膜层发展到浆膜层,刺激局部壁层腹膜的表面,而壁层腹膜又是由躯体感觉神经传入到大脑的,定位清楚,所以这时病人就会感到右下腹(阑尾的解剖部位)疼痛了。

因此,当出现不明原因的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切勿乱用止痛药。老年人全身组织器官发生了退行性变化,对痛觉反应迟钝,症状、体征与阑尾病变程度往往不符,起病不如年轻人突然,腹痛多不剧烈,转移性腹痛亦不明显或较晚,呕吐也不多见,加之慢性腹部不适、便秘、腹胀等又可能是老年人常见的症状,故发生阑尾炎容易误诊,应引起警惕。

下腹疼痛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4年经随访及手术证实的159例急性右下腹痛患者, 其中男87例, 女72例, 年龄5~89岁, 平均52岁。所有患者均以急性右下腹疼痛就诊, 部分患者有明确外伤史, 伴有恶心、呕吐、肠鸣音减弱, 同时伴有白细胞升高及发热症状, 部分患者经追问病史有可疑异物食入史。

1.2 方法

采用GE16排螺旋CT进行螺旋扫描, 所有患者均行下腹部平扫, 部分患者选做全腹部及增强扫描检查。CT扫描参数:120 k V, 100~240 m A, 层厚及层间距均为5 mm, 0.625 mm标准重建, 所有图像均传至工作站, 应用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以及调节多种窗宽、窗位等方法对病变部位进行重点观察, 部分患者选做全腹部增强扫描, 经右前臂肘静脉高压注射碘海醇 (370 mg I/ml) 90 ml, 速率3.5 ml/s, 行常规三期扫描, 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2]。

注:左侧附件区可见不完整的孕囊

注:表现为与肠管有一定距离的网膜密度不均匀增高, 局部渗出

2结果

159例右下腹疼痛患者中, 阑尾炎60例, 所占比例最高, 均可曲面重建阑尾形态, 10例阑尾有穿孔, 8例并发阑尾周围脓肿。消化道穿孔16例, 右侧输尿管下段结石12例, 宫外孕及黄体囊肿破裂出血14例, 右侧盆腔炎、输卵管积水10例, 附件囊肿合并扭转3例, 肠道恶性肿瘤15例 (结肠癌1例, 小肠淋巴瘤5例, 盲升结肠癌9例) , 其中1例回盲部肿瘤伴有小肠梗阻。盲升结肠憩室炎8例, 肠脂垂炎及脂膜炎4例, 肠道异物2例, 肠系膜及小肠破裂8例, 胰腺炎4例, 肠系膜淋巴结炎2例, 大网膜栓死1例。关于阑尾炎的MSCT诊断、CT表现见图1~图7。

注: (1) 、 (2) 所示阑尾形态正常, 憩室周围可见点状气体密度影, 周围有渗出

3讨论

急性右下腹疼痛病因很多,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定性诊断困难, 传统X线及腹部超声诊断价值有限, 随着MSCT的广泛应用, 尤其是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的应用, 即使在没有良好的扫描前肠道准备下, 也能较好地显示胃肠道管壁的厚度、有无肿块和周围脂肪层、系膜受累情况, 判断临近器官和组织有无侵犯及远处转移等, 对定位、定性及手术评估具有更大价值[3]。

3.1 急性阑尾炎及憩室炎

急性阑尾炎是引起右下腹痛的最常见原因, 所占比例最高, 但有一部分阑尾炎临床表现不典型或阑尾异位, 临床极易误诊, 而CT95%以上能重建出阑尾大体形态, 表现阑尾增粗, 成人>6 mm, 儿童>8 mm, 管壁增厚, 管腔内积液, 部分伴有阑尾粪石, 周围系膜模糊, 回盲部周围有散在条片状渗出, 盆腔可有少量积液, 形成阑尾脓肿时回盲部可见混杂密度包块, 周围模糊, 合并穿孔时阑尾管壁周围、临近腹腔内可见散在点状气体密度影, 局部肠淤积改变。回盲部憩室炎表现为盲升结肠边缘囊袋样突起, 部分密度较高, 边缘模糊, 伴散在条片状渗出灶, 以憩室为中心分布, 而阑尾形态大小正常, 周围无渗出, 两者容易鉴别[4]。在组织层次对比良好的患者当中, 阑尾炎诊断应该不难, 但在小儿、瘦弱的患者 (组织层次对比不良) 及患者屏气不良时, 诊断有些困难, 需结合临床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注: (1) 、 (2) 所示重建图像显示增粗阑尾, 渗出

注:手术证实为鱼刺伴肠管穿孔, 局部腹膜炎

3.2 急性肠系膜及肠管损伤

随着交通事故及意外损伤的增多, 肠系膜及肠管损伤也日益增加, 肠系膜及肠管损伤的CT表现主要有肠系膜周围脂肪层密度增高, 局部可见毛玻璃样密度增高影, 边缘模糊, 沿肠系膜血管走行区可见条片状渗出, 合并肠管损伤、破裂时肠壁密度增高, 周围可见高密度积血, 主要分布在肠管边缘、腹盆腔间隙及隐窝, 即所谓的哨兵血块征, 而早期腹腔内游离气体并不明显[5]。笔者认为, 见到此征象就可明确提示临床有剖腹探查指征, 而无需等到明确腹腔游离气体, 从而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并发症。本组部分患者因未见明确游离气体, 而未能及时手术, 以致部分患者有肠坏死征象, 而4~6 h后复查, 所有病例均能见到明确游离气体。

3.3 右下腹回盲部占位

回盲部占位主要是肿瘤出血、穿孔或造成梗阻以及腹膜网膜转移引发急性腹痛, 包括盲升结肠癌、回盲部淋巴瘤等, CT表现盲升结肠软组织密度肿块影, 肠壁不规则增厚, 肠腔狭窄, 可有浆膜外浸润, 表现为浆膜面模糊, 少许条片影及淋巴结, 增强后病灶有不均匀强化, 伴有穿孔可见肿块周围、局部腹腔内散在游离气体影, 淋巴瘤CT表现主要分四型, 即肠壁弥漫增厚型、广泛浸润型、息肉肿块型及混合型, 肠腔管壁增厚和腔内外软组织密度肿块以及伴有肠腔动脉瘤样扩张是淋巴瘤等特征性CT表现, 其原因可能是肿瘤破坏了肠壁的植物神经丛, 导致肠管平滑肌张力下降, 引起肠管扩张, 所以淋巴瘤一般不引起肠梗阻, 增强后呈轻、中度均匀强化[6]。肠系膜、腹膜、网膜转移患者往往有原发肿瘤病史, 盆腹腔积液, 腹膜、网膜增厚伴软组织密度肿块, 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 部分可见网膜饼及腹水污垢征。

3.4 妇科急腹症

妇科急腹症主要是宫外孕、黄体囊肿破裂、右侧附件炎伴输卵管积水、卵巢囊肿伴感染以及合并蒂扭转。宫外孕及黄体囊肿破裂CT主要表现为盆腹腔积血, 患者就诊时往往伴有休克症状, 不同的是宫外孕可见到不完整的孕囊, 表现为附件区以囊性为主低密度结节, 内密度可不均, 壁连续性中断, 而黄体囊肿破裂由于囊肿破裂往往在附件区看不到囊性密度灶, 实在难以鉴别可结合HCG检查, 右侧附件炎伴输卵管积水, 往往与阑尾炎相混淆, 合并反射性长淤积时易误诊为肠梗阻, 需要仔细观察鉴别, 输卵管积水典型表现为附件区腊肠样或串珠样低密度影, 呈管状及多房样改变, 增强后管壁或局部可见蜂窝样强化, 卵巢囊肿较大时可合并蒂扭转, 局部可见扭曲的管状结构影, 增强后轻度或无强化[7]。

3.5 肠道异物

肠道异物主要是鱼刺及枣核, 异物容易在回盲部停留, 造成局部肠管穿孔, 最大密度投影及VR可清晰显示肠道异物大小、形态及位置, 穿孔可见到局部肠管周围、腹腔内散在点状游离气体, 局部系膜增厚, 模糊伴有渗出, 提示有局限性腹膜炎, 易与阑尾炎相混淆[8]。

3.6 右侧输尿管下段结石

右侧输尿管下段结石主要是盆腔段、膀胱壁内段结石, MSCT图像上显示结石嵌顿输尿管内, 其上方输尿管不同程度扩张, 急性尿路梗阻可有尿液外渗而引起腹痛症状, 曲面重建可全程显示扩张输尿管, 薄层原始图像可上下追踪输尿管走行, 了解结石所在位置及与盆腔内静脉石、血管壁钙化相鉴别。

3.7 其他少见原因

其他原因主要是消化性溃疡穿孔、胆囊穿孔、胰腺炎, 是由于腹腔渗液经结肠旁沟流入右下腹而引起症状, 诊断一般不难, 肠系膜脂膜炎、肠脂垂炎及大网膜梗死则更少见, 肠脂垂炎特征型表现是比邻结肠浆膜面的高密度环绕的低密度脂肪病灶, 大网膜梗死则是表现为与肠管有一定距离的网膜密度增高, 伴条片状渗出, 二者鉴别相对较难, 肠系膜脂膜炎则表现为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 血管被包绕[9]。

本组研究中, 消化性溃疡穿孔、胆囊穿孔、胰腺炎是由于腹腔渗液经结肠旁沟流入右下腹而引起类似临床症状, CT提示局部有腹膜炎改变。右侧输尿管下段结石可导致泌尿系急性梗阻, 尿液外渗, 进入右下腹区而引起类似症状, MSCT可以重建出全程扩张的输尿管, 清楚显示结石及梗阻部位及尿液外渗情况。附件囊肿较大时, 可合并扭转时, 局部可见扭曲的管状结构影, 增强后轻度或无强化。回盲部占位亦可以引起右下腹部疼痛, 主要是淋巴瘤、盲升结肠癌, 主要表现肠壁增厚、管腔狭窄及软组织密度肿块影, 可合并肠梗阻, 致梗阻点上方肠管扩张, 积液。憩室炎主要为盲升结肠突出的囊袋影, 周围模糊伴有渗出, 局部系膜及网膜脂肪层密度增高, 而阑尾形态正常, 周围无渗出[10]。回盲部异物, 特别是鱼刺及红枣核, 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可以显示异物形态, 位置及有无穿孔。肠系膜及肠管损伤早期主要表要为肠系膜密度增高, 模糊, 伴有渗出, 合并肠管损伤、破裂时表现肠壁密度增高, 周围有高密度积血。另外恶性肿瘤肠系膜及网膜转移形成网膜饼时也可引起右下腹痛, 表现为局部系膜网膜增厚伴软组织密度肿块影, 伴有腹水污洉征。肠脂垂炎特征性表现比邻结肠浆膜面的高密度环绕的脂肪灶, 肠系膜脂膜炎表现为肠系膜脂肪层密度增高, 血管包绕, 大网膜梗死表现局部与肠管有一定距离的网膜密度不均匀增高, 有少许渗出。

综上所述, MSCT在对急性右下腹疼痛病因定性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是临床诊断首选方法之一, 特别是应用曲面重建、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方法进行全面观察, 并可以调节多种窗宽、窗位进行观察, 对普通放射、常规超声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要尽早行MSCT检查, 以尽快明确病因, 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及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荣冰水, 陈巨坤.螺旋CT诊断和鉴别诊断急性右下腹疼痛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 16 (1) :45-49.

[2]王小鹏, 杨军, 李永亮, 等.急性右下腹疼痛的MS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2, 31 (10) :1420-1425.

[3]董莘.右下腹疼痛的CT鉴别诊断[J].沈阳部队医药, 2011, 23 (1) :64-65.

[4]韦璐, 陈刚, 许彪, 等.多层螺旋CT在诊断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 2012, 33 (1) :112-114.

[5]杨光明, 谢雨帆, 刘亨波.多排螺旋CT对原发性肠脂垂炎的诊断价值[J].江西医药, 2012, 47 (9) :823-824.

[6]王卓, 张维俊, 孙世毅.多层螺旋CT外伤致肠系膜破裂的诊断价值及CT表现[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5) :65-66.

[7]范合灯, 易利华.螺旋CT在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中的诊断价值[J].影像与介入, 2013, 20 (21) :115-116.

[8]李光明, 刘林, 曾军.回盲部憩室炎MSCT检查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杂志, 2012, 22 (4) :598-600.

[9]张志国.输卵管积水的CT诊断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0) :105-107.

老人左下腹疼痛的原因是什么 篇5

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便秘等疾病,由于久治不愈等原因,都有可能会诱发胃肠功能紊乱。

2、饮食原因

不良的饮食习惯,暴饮暴食,工作等原因不吃早餐,食无定时,过饱或是过度饥饿,促使胃肠道蠕动的紊乱,最终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

3、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诱发胃肠功能紊乱最主要的原因,经常是紧张、压力过大、情绪的变化直接的影响着人体器官的功能变化,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肠胃,不良的情绪刺激大脑皮层,导致下丘脑功能的紊乱,通过植物神经系统也好影响胃肠道功能。

4、药物因素

上一篇: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下一篇:丰产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