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残余疼痛

2024-05-03

术后残余疼痛(精选七篇)

术后残余疼痛 篇1

关键词:身痛逐瘀汤,耳穴埋豆,PVP术,初期残余疼痛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在临床上发病率越来越高, 经皮穿刺后凸成形术 (PVP) 是治疗此类型骨折的主要方法。研究[1]称, PVP术后初期残余疼痛是PVP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西医主要以雌激素、降钙素、双磷酸盐、甲状旁腺素、钙制剂和消炎镇痛药治疗为主, 但其副作用相对较大。中医药对此目前应用较少, 本次研究通过采用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耳穴埋豆治疗PVP术后初期残余疼痛, 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2例PVP术后初期残余疼痛患者。均符合《实用骨科学》诊断标准[2], 年龄55~85岁之间,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年龄<55岁和>85岁;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和恶性肿瘤;有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和抗精神病类药物;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中男23例, 女13例;年龄56~83 (67.3±3.6) 岁;病程2h~12d, 平均3.2±1.1d;压缩椎体:胸椎12例, 腰椎24例。观察组中男25例, 女11例;年龄58~85 (67.5±3.8) 岁;病程3h~13d, 平均3.4±1.2d;压缩椎体:胸椎14例, 腰椎2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予鲑鱼降钙素50IU肌肉注射, 1次/d, 1周后改隔日1次。连续4w;塞来昔布胶囊0.2g, 口服, 2次/d, 连续4w;阿仑磷酸钠70mg口服, 1次/w, 连续4w;钙尔奇D 600mg口服, 1次/d, 连续4w。

1.2.2 观察组

给予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耳穴埋豆治疗。身痛逐瘀汤药物组成有秦艽3g, 川芎6g, 桃仁9g, 红花9g, 甘草6g, 羌活3g, 没药3g, 当归9g, 五灵脂 (炒) 6g, 香附3g, 牛膝9g, 地龙6g。临床辨证加减:伴畏寒肢冷, 头晕目眩, 精神萎靡, 舌淡胖苔白, 脉沉弱者, 属肾阳虚, 加杜促9g, 淫羊藿6g;有腰膝酸软, 两腿无力, 耳鸣目眩, 失眠多梦, 形体消瘦, 潮热盗汗, 五心烦热, 咽干颧红, 舌红少津, 脉细数者, 当属肾阴虚, 加黄精12g, 墨旱莲9g, 女贞子6g;有疼痛较剧伴发凉, 畏寒惧冷, 遇寒症状加重, 得热症状减轻, 舌淡苔白, 脉弦紧者, 属寒凝血脉, 加丁香9g, 肉桂9g, 吴茱萸9g;痛如针刺, 有定处, 急躁易怒, 舌质紫暗有瘀斑, 脉涩, 为血瘀重症, 加三七9g以加强活血祛瘀之力。水煎服, 1剂/d, 早晚两次分服, 治疗两周为一个疗程。耳穴埋豆法:于患者耳廓取耳穴神门、腰骶椎、坐骨, 然后在压痛点上用一小片胶布将一个王不留行籽贴压在压疼点上, 用拇指、食指揉捻, 按压3次/d, 30~50下/次, 使耳廓有发热、胀、痛感。手法不可过重, 以防压破皮肤。3天更换一次, 两周为一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临床观察指标

VAS评分采用“0”~“10”刻度的尺子, “0”分表示无痛, “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 让患者根据标定物的位置可以直接读出疼痛程度指数, 然后进行统计。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 (ODI) 是由10个问题组成, 包括疼痛的强度、生活自理、提物、步行、坐位、站立、干扰睡眠、性生活、社会生活、旅游等10个方面的情况, 分别计为0、1、2、3、4、5分, 然后进行统计。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进行负面情绪比较, 观察术后即刻、术后第2周及第4周变化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下腰痛疗效结果评价 (LBOS) 进行疗效总结, 治愈为无疼痛, 积分66~75分, 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良好为积分55~64分, 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 工作受限;可为积分30~49分, 日常生活受限, 无法工作;差为治疗前后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治愈率27.78%、总有效率83.33%, 观察组治愈率47.22%、总有效率94.44%, 观察组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上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相关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2周、4周的VAS评分、ODI评分与术后即刻相比显著下降,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观察组治疗后2周、4周的VAS评分、OD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2、4w HAMA、HAMD积分较术后即刻有显著下降,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观察组治疗后2、4w HAMA、HAMD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3。

3 讨论

研究[3]发现, PVP术后出现残余疼痛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术后椎体强度增加, 引起相邻椎体相对应力集中, 出现压缩型椎体内微骨折;加上椎体力学结构不稳定, 造成棘突、棘突间、棘突旁肌肉韧带损伤等。故在治疗上要针对以上几种情况进行对症治疗。西药降钙素、双磷酸盐能抑制破骨细胞合成, 改善骨代谢;镇痛药物能抑制前列腺素释放, 缓解疼痛;钙尔奇D则能补充骨矿物质含量, 改善骨代谢[4]。但这些药物有可能会导致如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和关节肌肉疼痛, 味觉障碍及皮疹瘙痒等不良反应, 一些较严重患者还会因为这些不良反应而停药。而中医药治疗疾病强调的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 能达到宏观和微观的统一, 在PVP术后残余疼痛的治疗方面能发挥出优势, 从机体自身出发全方面调整。

身痛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中, 其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当归、川芎、地龙、香附等活血理气;桃仁、红花、当归活血养血, 瘀祛邪除且不伤正;牛膝补益肝肾、具有扶正功能, 羌活、秦艽祛风湿散寒;甘草调和诸药。现代药理学认为, 活血化瘀中药能改善血管通透性和循环, 消除炎症, 改善局部营养供应, 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5]。而祛风湿药物则有很好的镇痛和抗炎作用。牛膝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激活巨噬细胞对细菌吞噬作用, 且能扩张血管和促进炎性物质吸收。香附则有解热、镇痛、镇痛和消炎作用, 达到缓解疼痛目的[6,7]。

中医学认为, 耳为宗脉之所聚, 十二经脉皆上通于耳部, 现代药理学认为耳穴和体液、神经、脏腑和生物电等有多层关系[8]。古籍记载:“耳者, 宗脉之所聚也”。中医认为人体虽分脏腑经络、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器官和组织, 他们都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耳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刺激耳穴, 可以调整脏腑, 平衡阴阳,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耳穴神门有良好的镇静止痛作用, 可以止腰痛;耳穴坐骨有疏筋通络, 活血止痛的功效, 可以疏通腰部经络, 活血止腰痛。耳穴腰骶椎能益肾健腰, 通经活络, 祛瘀止痛, 所以在以上部位耳穴埋豆可以治疗腰痛[9]。报道[10]认为耳穴埋豆能有效止痛, 且对内分泌和交感神经有良好调节作用, 其对负性情绪有较好调节作用。结果显示, 运用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耳穴埋豆治疗PVP术后初期残余疼痛后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明显下降, 这说明该方法能很好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同时HAMA、HAMD也有明显下降, 这说明中医药能改善患者不良情绪, 而这和耳穴埋豆的关联性最大。另外, 本研究操作方法简单, 服用药物方便, 不良反应低, 医疗费用支出少, 患者接受程度高, 可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丁小方, 王元利, 王书堂, 等.阿仑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疼痛的早期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3, 32 (3) :260-262.

[2]盛晓文, 钱宇锋, 薛峰, 等.阿仑膦酸钠治疗腰椎侧凸术后疼痛的疗效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 2014, 12 (10) :877-880, 899.

[3]苏健.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PVP术后残余腰背痛的治疗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21 (11) :74-76.

[4]张明.椎体成形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早期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5, 5 (7) :51.

[5]田山, 刘志军, 何胜娟, 等.中药外敷治疗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腰背痛30例[J].湖南中医杂志, 2013, 29 (2) :62-63.

[6]张延辉, 刘琳琳, 郝琳娜, 等.身痛逐瘀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和生存质量评定的影响[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4, 20 (7) :84-87.

[7]高晓明, 王爱玲.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术后下腰部疼痛62例[J].当代医学, 2010, 16 (4) :154.

[8]陈月峰, 陈卫衡, 李䶮, 等.耳穴埋豆治疗骨科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7 (4) :1-3.

[9]陈珺, 徐佳美, 翁宁, 等.耳穴埋豆对肾穿刺术后腰酸腰痛的临床疗效[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7 (3) :345-346.

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相关因素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26~71岁。胆囊切除术前症状:胆绞痛反复发作及发热25例,上腹胀痛感12例,胆绞痛伴发胰腺炎3例,其余8例无症状。术前检查全部行1~2次B超检查,对伴发胰腺炎3例行CT检查。术前诊断结石性胆囊炎,未发现胆囊外的其他胆道结石。

1.2 手术方法

均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其中,急症开腹手术15例,其余33例均择期手术,其中腹腔镜手术15例。术中见胆囊多发性结石40例,单发性结石8例。术中诊断与术前相符合。其中2例胆囊切除致胆道损伤,行十二指肠镜逆行胆道造影,未发现胆道结石。6个月后因胆道狭窄再次手术时发现胆总管上段结石。术中胆道探查方法:经胆囊管残端插管造影18例,胆总管探查16例,其余均行胆道外手法触摸,均未发现结石。

2 结果

18例术后15 d内出现梗阻性黄疸,8例经T型管造影发现结石后,经胆道镜取石。22例于术后1年内出现胆绞痛。上述48例除2例经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成功取石外,余均再次手术取出胆总管残留结石后治愈。

3 讨论

胆囊切除术后胆道残留结石的来源,多数是术前并存的胆道结石漏诊,少数是胆囊结石术中移入胆道。据文献报道,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率14.9%~41.5%[1],胆囊结石患者10%~20%同时伴有胆总管结石是胆石症再次手术的重要原因之一。

3.1 胆道术后结石残留的发生原因

3.1.1 急诊手术时患者病情的限制

本组除15例经非手术治疗控制症状延期手术外,其余均为急诊手术治疗。由于急诊手术时患者全身情况不佳,局部组织炎症严重,充血水肿,甚至胆道积脓、穿孔、组织粘连、解剖部位不清楚,不可能作深入细致的胆道探查,往往只作一些简单的减压、引流手术,对于胆管的狭窄情况,结石的数量及颁布部位,尤其是肝内胆管分支中的高位病变,更难发现及处理,这是胆道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的主要原因。

3.1.2 手术探查时的遗漏

由于术者工作经验、技术水平等,在胆道探查过程中,只满足某处明显病灶的发现,而忽视了进一步寻找并存其他病变,特别是肝内二、三级胆管的病变。3.1.3解剖部位的关系在本组病例中,半数以上结石残留发生在肝管。其原因可能是左肝管与总肝管的交角小,少数成锐角,胆汁引流阻力大,流速慢,容易发生胆汁残留,加上左肝管口径小,炎症时胆管肿胀易致管腔堵塞,结石更难以发现。

3.2 胆道术后结石残留的防治措施

3.2.1 术前检查

胆囊结石的诊断主要依靠B超检查,本组全是B超确诊。B超对胆囊结石诊断的准确率高,为95%以上;而对胆总管结石,因受肠内气体干扰,准确率仅为80%。因此有漏诊可能。反复多次B超检查,可提高诊断率。胆道结石的其他诊断方法有静脉胆道造影、CT及ERCP,对可疑病例适当选用,可减少漏诊。

3.2.2 术中轻柔操作

胆囊内小结石或胆囊较粗时,结石易滑入胆总管内,操作时应轻柔[2]。本组有8例结石较小,术后分析结石滑入胆总管致结石残留。

3.2.3 多途径探查胆道

单纯采用手法触摸胆道,判断结石是否存在很不准确。本组5例误诊。目前,术中胆道造影已视为常规,不仅能发现绝大多数胆道结石,而且可避免盲目切开胆道。但是,若操作不当可致误诊,如造影时注入气泡,造成假阳性;造影剂过浓导致假阴性。本组3例胆总管结石术中造影漏诊,是因造影剂浓度过高 (30%~35%泛影葡胺) ,掩盖了结石影像。造影剂浓度一般以12%~17%为宜,但具体浓度需根据胆总管直径作适当调整,直径细者,浓度应较高,反之则较低。作者将常规胆道造影方法加以改进,即当常规造影摄片结果为阴性时,反复注水将胆道中的造影剂冲掉,再补摄1片。因结石表面吸附了未被冲掉的残余造影剂,可显出浅淡的结石影像。对有胆总管探查指征的患者,当探查阴性或取出结石后,也应行术中胆道造影。有条件时,可使用术中胆道镜检查,防止胆道结石残留[3]。

3.2.4 术后复查

对置T管引流者,术后应注意观察胆汁引流量及性质。有时出现小结石排出或间断引流不畅,提示残留结石可能。拔除T管前,应再行T管造影检查,一旦发现残留结石,可经T管窦道取石,本组4例是如此。有人认为对术后T管造影阴性的患者,在拔除T管时,亦应经T管窦道行胆道镜检查,仍有发现残留结石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黄志强.黄志强胆道外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49-62.

[2]苗海全, 齐世荣, 孙玉英, 等.纤维胆道镜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临床分析[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6 (3) :26.

术后残余疼痛 篇3

关键词:胆结石,胆道镜,胆管残余结石

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是胆道外科常见病之一, 既往多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部分患者术后结石残留仍可发生, 自内镜在胆道外科应用以来, 胆道镜经T管瘘道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 取得满意疗效, 再手术率明显下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患者中, 男性37例, 女性53例, 年龄28~75岁, 平均56岁。均有胆总管探查及T管引流手术史, 院外手术14例, 院内手术76例, 多于术后2周行T管造影, 和/或B超检查提示有胆道残留结石。其中单纯胆总管结石24例, 左右肝胆管结石18例, 肝内外胆管结石48例。

1.2 操作方法

采用Olympus公司生产的CHF-T20型纤维胆道镜、取石网篮、活检钳和冲洗器。于胆总管探查及T管引流术后4~6周经T管瘘道取石。术前准备妥当后, 拔T管, 常规消毒, 铺单, 将胆道镜经T管瘘道置入, 用含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持续冲洗胆道以保持术野清晰, 遵循见孔进镜原则, 观察瘘道及肝内外胆管, 以明确结石的部位、数量及性质, 采取网、套, 钳、冲等方法取出残留结石。术毕重新置入乳胶管24 h以上引流减压, 固定乳胶管以防脱出, 如有剩余结石则行再次取石。两次取石间隔时间不低于7 d, 每次取石时间1~2 h, 胆道镜下认为取净结石后, 再次行T管造影、B超检查, 确认无残余结石后方可直接拔管。

2 结果

本组90例患者中, 取尽残余结石82例, 治愈率达91.1%, 其中1次取净者为45例, 2次以上者37例。其余8例未取尽结石。主要原因:2例是因术中安置T 管粗细不当及T 管脱出后未及时插管瘘道狭窄致取石无法进行, 6例是因结石位于肝内胆管的远端, 胆道镜无法探及。治疗期间合并症:发热2例, 恶心呕吐2例, 腹泻3例, 胆道出血1例, 经保守治疗均痊愈。

3 讨论

3.1 胆道镜的临床应用价值

胆管结石术后残留一直困扰着胆道外科医生, 尽管近年来随着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 如胆管成型-胆肠吻合术, 以及肝部分切除术的应用等, 使得残留结石的发生率有明显下降, 但术后结石残留率仍达30%~30.36%[1]。术后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非手术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方法之一[2], 胆道镜为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患者开辟了最有效的治疗途径。取石成功率可达91%以上, 而且无严重并发症和病死率, 见效快, 费用低, 不需要麻醉和住院, 门诊即可施行, 有操作简单, 直观安全, 创伤小, 避免再次手术的优点。

3.2 胆道镜取石要点

首先术者应掌握正常和变异胆道的局部解剖特点, 通过仔细阅读B超报告、T管造影片, 对结石的部位、数目及大小有个初步判断, 对年龄较大, 营养较差及糖尿患者因窦道形成时间较长, 应推迟取石时间, 选择在6-8周。进镜遵循见腔进镜的原则, 按顺序逐支逐段检视, 先总后分、先大后小的次序分次取石[3], 即先处理胆总管、肝总管等主要胆道, 然后处理左右肝管及其分支。肝内胆管结石往往合并有胆道狭窄, 有的胆管开口可极度狭窄, 残留结石可藏于其中, 此时可根据慧星征定律[4], 即狭窄的胆管开口处脓性漂浮物呈慧星状即可确认其内必藏有结石。本组有4例就是根据慧星征定律找到狭窄胆管支开口, 并取出其内隐藏的结石。对于探查阴性而结合术前病史、B超、术前胆道造影等检查高度怀疑结石者需加做术中B超或胆道造影。本组中有3例就是因为加做术中B超或胆道造影而发现遗漏的肝内胆管结石, 因此, 术中辅助B超或胆道造影可帮助降低术后结石残留。

3.3 胆道镜取石失败原因

①胆总管下端节段性狭窄者多由于术者把其误认为胆总管末端而没有继续认真探查而造成结石残留, 本组中有2例符合此原因而经二次取净结石, 因而向胆总管远端探查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通过oddis括约肌观察到十二指肠黏膜, 但oddis括约肌痉挛收缩忌强行通过, 避免乳头肌撕裂致严重后果;②术中安置T管的粗细不当也可影响术后取石。本组有1例因T管过细 (16F) 致胆道镜不能插入胆总管致取石失败。还有1例因引流管脱出未及时重插致窦道狭窄使取石无法进行。因此, 胆道术后应放置较粗T管, 应建立一条粗、短、直的通道, 为术后纤维胆道镜取石创造条件。T管应牢固固定, 并注意保护, 防止脱出, 以利于引流及再次检查或取石;③胆道腔狭细无法通过胆道镜充分探查者不必过分依赖胆道镜, 以免副损伤导致不良后果, 应采取其他合理手术方式。

3.4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胆道镜用于取除胆道术后残留结石有直观安全的优点, 但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并非罕见。应注意提高胆道镜取石的安全性, 降低或避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5]。本组治疗90例中, 发热2例, 呕吐2例, 腹泻3例, 胆道出血1例, 均经保守治疗痊愈。①发热。多为一过性低热 (低于38℃) , 术后开放引流管12 h以上则自行消退, 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治疗;②呕吐。考虑为滴入盐水过快致胆道内压过高所致, 未做特殊处理, 自行缓解;③腹泻。多为取石过程中灌注盐水过多 (3000 ml) 所致, 操作时应调节灌注速度, 减少进水量, 一般短期内可自行缓解, 必要时服用思密达治疗;④胆道出血。多系患者肝功欠佳、出凝血时间异常或胆道壁炎症重、黏膜糜烂且取石时间过长所致, 经T管引流1 d后可自行停止。本组无严重的其他并发症, 如窦道穿孔、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等。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285.

[2]杜锐锋, 张冰, 和红春, 等.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治疗胆道残石.中国内镜杂志, 2007, 13 (8) :830-832.

[3]李坚, 张阳德, 何剪太.胆道镜治疗胆道术后残石155例分析.中国内镜杂志, 2006, 12 (7) :725-726.

[4]张宝善.肝内胆管“彗星征”的临床评价.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7:17 (3) :182.

术后残余疼痛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06年5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305例采用半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有106例术后出现患肢疼痛及麻木的残余症状。10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他们均经术前X射线、CT、MRI或术后髓核病理切片等检查确诊患有膨隆型及突出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本院行腰椎间盘突出症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后均出现了患肢疼痛及麻木的残余症状。106例患者中男56例,女50例,年龄为34 ~ 71岁,平均( 48±6. 5) 岁。随机将这10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 53例) 和观察组( 53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1. 2. 1对照组本组患者给予0. 5 g胞磷胆碱钠( 山东长富洁晶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为20060425 ~20120523) + 100 ml 0. 9% 生理盐水( 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为20060218 ~ 20120404)静脉滴注,1次·d- 1,疗程7 d; 2 ml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 山西晋新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生产批号为20060313 ~ 20120615) + 10 m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 江苏长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为20060314 ~ 20120502) 静脉注射,1次·d- 1,疗程7 d。

1. 2. 2研究组本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中药内服,主方为蠲痹健腰汤,组成为淫羊藿15 g、独活15 g、桑寄生12 g、女贞子12 g、川牛膝12 g、木瓜12 g、蜈蚣2条、地龙12 g、蜂房15 g、鸡血藤12 g、赤芍15 g、桃仁10 g、川芎15 g、延胡索15 g,每日1剂,水煎,黄酒30 ml为引,分早晚两次内服,疗程7 d。

1. 3 评价指标

参考北美脊柱外科协会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指南》,( 1) 临床治愈: 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患肢活动正常,可进行正常的生活与工作,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 ( 2) 显效: 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劳动过度或遇阴雨天时患肢稍有疼痛或麻木; ( 3) 好转: 患肢疼痛及麻木有改善,能少量活动,但仍然有部分临床症状和体征; ( 4) 无效: 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总有效率 = 临床治愈率 + 显效率 + 好转率。

1. 4统计学处理

本次临床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7. 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P < 0. 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1周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73. 58%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 70% ,两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表1) 。治疗3周后,研究组临床治愈22例,显效18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达90. 57% ; 临床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表2) 。前述说明中医药方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后出现的患肢疼痛及麻木中,疗效与疗程时间长短有关。

注: 括号中为所占百分比

a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P < 0. 05注: 括号中为所占百分比

3 讨论

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气血凝滞,瘀阻经络,不通则痛,引起患者腰腿痛,从而出现压迫性疼痛[3]。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式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手术治疗的对象一般是症状较严重的患者或者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治疗会出现较多并发症,比如术后患肢疼痛及麻木等,这些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病情的康复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术后并发症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4]。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传统手术方式有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术、半椎板切除术、椎板间开窗术并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等多种方式,新兴手术方式有椎间盘镜,能在行腰椎间盘突出术时把传统开窗手术与现代的内窥镜下微创技术融为一体,去除增生的黄韧带、关节突及骨化的椎间盘、后纵韧带,有助于完成神经根管扩大,且出血少、创伤轻微,保持了腰椎的力学稳定性,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手术治疗方式之一[5]。不管采用何种手术方式,主要原则是解除腰椎间盘突出及神经根管狭窄,并最大限度地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或预防术后遗留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在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熟练的手术技巧亦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对于初次手术或是手术经验不丰富的医生,如果不熟悉解剖位置,操作速度过快,操作程序简化、粗糙常致神经根损伤及硬膜囊破裂、间隙错误等[6]。即便操作熟练出现术后患肢残余疼痛及麻木等症状也不鲜见,所以术前应进行常规定位,防止因移行椎造成定位错误,或因椎板发育异常致术中找不到椎板间隙[7]。

在半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因切除椎板、部分关节突关节及小关节囊范围较大,损伤了脊柱的稳定性,亦因为手术损伤范围大、出血多、瘢痕粘连范围广而致压迫范围大,极有可能造成神经根的压迫,更因脊柱稳定性遭受了较大破坏,日后患者可出现神经牵拉或压迫症状,表现为患肢疼痛麻木不缓解或者缓解不明显、下腰痛、腰部酸胀等不适[8]。现阶段的研究结果提示,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出现残余症状的主要原因是维持腰椎稳定性的结构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引起的,“微创手术”、组织工程学或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必将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方法[9]。

中医认为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后患肢疼痛及麻木的发生多起自淤血闭阻,加之患者风、寒、湿邪不祛,跌扑损伤久不能修复,久痛入络,气滞血瘀,不通则痛[10],故只要采取有效手段散淤行血,通痹止痛,使气血畅通无阻,必然可缓解疼痛[11]。蠲痹健腰汤正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后的病机,散寒除湿,通痹止痛,方中淫羊藿、桑寄生、女贞子温阳补肾,益精血,强筋骨,止腰膝冷痛; 独活、木瓜祛湿通络; 蜈蚣、蜂房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地龙攻坚散结,专攻风、寒、湿痹疼痛; 延胡索行气止痛; 桃仁、赤芍、鸡血藤、川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川牛膝引药下行[12]。

为此,本研究采用中药内服治疗与西药静脉注射治疗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内外结合协同作用,使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高,通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治愈22例,显效18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 达90. 57% ; 临床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中医药方法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半椎板切除术后出现的患肢疼痛及麻木残余症状的患者疗效显著。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药方法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5月至2012年7月的10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半椎板切除术后出现患肢疼痛及麻木残余症状的患者,将这106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5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与中医药治疗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经治疗3周后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残余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术后患肢疼痛及麻木残余症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药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半椎板切除术后出现患肢疼痛及麻木残余症状的患者进行治疗,与单纯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相比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术后康复率,在临床中有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的意义。

术后残余疼痛 篇5

1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本组236例中合并腹腔残余感染9例, 其中男6例, 女3例, 年龄最大75岁, 最小8岁, 自发病至手术时间最长48h, 最短8h。9例中2例术中合并阑尾穿孔, 其余7例为化脓坏疽性阑尾炎, 且合并急性腹膜炎;其中盆腔脓肿6例, 膈下脓肿3例。

1.2 临床表现

症状出现在术后5~10d。主要表现为发热、腹部不适和腹泻。或伴有明显的直肠刺激症状, 如排便次数增多、黏液样便、排便不尽感等。触诊时可有下腹部压痛, 或可及痛性包块, 直肠指检, 在直肠前可触及触痛的肿块。

1.3 诊断

根据患者术后临床症状、体征结合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 腹部彩超可见腹腔脓肿等, 可明确诊断。

2治疗

(1) 一般治疗:根据患者全身情况给禁食、水或流食, 半卧位, 如腹胀明显可胃肠减压;静脉补充能量及电解质。 (2) 抗菌素应用:致病菌多来自于肠道的厌氧菌、大肠杆菌、克雷白菌、脆弱拟杆菌混合性感染, 术后针对性选抗生素, 对厌氧菌感染一般首选甲硝唑或替硝唑。 (3) 中药口服:以清热解毒, 活血化淤, 通里攻下为主, 采用大黄牡丹汤加减:大黄10g (后下) , 芒硝10g (冲) , 苡仁30g, 败酱草30g, 牡丹皮15g, 桃仁15g, 冬瓜仁15g, 紫花地丁15g, 金银花15g, 炮穿山甲6g, 皂刺7g, 甘草6g, 水煎取汁, 每天1剂, 分2次口服。 (4) 甲硝唑或温盐水保留灌肠及坐浴, 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促进脓肿吸收。①B超和CT引导经腹部穿刺引流腹腔脓肿。对单个的与腹壁间无肠管阻隔的脓肿, 可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②盆腔脓肿的最适当治疗方法是经直肠引流。在适当麻醉后, 首先用细针经直肠壁穿刺入脓腔以明确诊断, 然后用止血钳开放脓腔, 留置引流物2~5d。引流物应柔软以防穿入邻近器官。③肠间隙脓肿、多发性脓肿或经皮引流失败者需行开腹手术引流。

3结果

本组236例中合并腹腔残余感染9例, 发生率3.81%;9例患者中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7例经穿刺引流治愈, 平均住院时间12d。

4讨论

腹腔内残余脓肿在化脓坏疽性阑尾炎手术后较为常见, 因此明确腹腔残余脓肿原因, 早期诊断, 采取有效治疗, 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减少患者痛苦, 缩短病程。此外阑尾炎术后并发腹腔残余感染更甚于原发病, 应重视预防, 阑尾切除术中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 能够减少并发症出现。

4.1 原因

阑尾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手术者操作技术。①阑尾根部因化脓水肿坏疽或穿孔, 残端不易行荷包包埋, 增加处理难度。②根部处理动作粗暴, 损伤肠管壁。 (2) 腹腔脓液排出、清洗不彻底或腹腔血肿继发感染。 (3) 腹腔引流管放置不合理, 引流不通畅。 (4) 粪石存留。 (5) 术后患者长期卧床, 导致脓液积聚。

4.2 诊断

阑尾炎术后腹腔感染要求及早做出诊断, 早期诊断、正确定位对预后至关重要。除盆腔脓肿有典型直肠刺激征外, 其他部位腹腔感染常缺乏突出典型症状。对于阑尾切除术后数日内出现发热、腹痛、腹胀、白细胞计数升高者, 均应考虑腹腔感染可能, 并行B超等检查, 明确部位。诊断的点为: (1) 结合手术情况, 如有腹膜炎者术后残余感染机会较多; (2) 需排除切口感染; (3) 注意腹部有无固定压痛部位或肿块, 盆腔脓肿时直肠指检常能触及直肠前壁肿块; (4) X线检查在膈下脓肿病例常会提示胸膜炎性改变; (5) 超声检查对腹腔脓肿诊断和定位准确度较高, 是常用的诊断手段。

4.3 治疗

中药口服清热解毒, 通里攻下及温盐水保留灌肠可促进脓肿吸收, 减轻局部症状。对脓肿已明确定位者, 应及早引流。有急腹症表现, 如肠梗阻、腹腔多个脓肿者, 宜早期剖腹探查。

4.4 预防

阑尾炎术后腹腔感染常较原发病更为严重, 故应重视预防: (1) 彻底清洗腹腔, 吸净脓液是预防术后腹腔感染的重要环节。对于阑尾炎继发腹膜炎, 特别是弥漫性腹膜炎, 本身感染已扩散整个腹膜腔, 采用腹腔冲洗可迅速减少细菌数目及浓度。在手术中选择性对继发弥漫性腹膜炎及脓液 (虽局限于下腹部但脓液稠厚或局部坏死组织较多者) , 采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2) 重视引流, 特别对阑尾穿孔致腹膜炎者尤为重要, 引流重点应是盆腔和阑尾窝, 引流管必须安放到位, 避免扭曲, 并注意通畅情况。根据外科引流原则, 以下情况时应放置引流管:①阑尾残端处理欠满意;②有明显脓腔者;③全腹膜炎行广泛腹腔冲洗者。术后, 对于引流管的无菌护理也十分重要, 尽量避免逆行性感染的发生, 一般在术后48h左右拔管。 (3) 阑尾穿孔较大者, 应注意有无粪石存留。 (4) 牢固结扎阑尾系膜, 重视阑尾残端处理, 荷包埋入困难时, 宜用“8”字或“U”字缝合, 避免肠瘘引起腹腔感染。 (5) 对包裹、粘连于阑尾的大网膜应一并切除, 因炎性大网膜亦可引起腹腔感染及肠粘连。 (6) 术后患者应早期取半卧位, 下床活动, 以利脓液吸收引流。

摘要:目的:探讨坏疽性阑尾炎术后腹腔感染的原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6月—2011年1月收治化脓坏疽性阑尾炎患者236例, 术后腹腔残余脓肿9例, 给予抗感染及中药保留灌肠, 并根据脓肿的部位、量而采用不同的引流方式治疗。结果:9例中2例经保守治疗痊愈, 7例经穿刺引流痊愈, 平均住院12d。结论:阑尾术后腹腔感染根据症状及B超等可早期诊断, 正确定位, 并根据脓肿部位采取保守治疗结合穿刺引流的方法, 取得满意疗效。并提醒重视阑尾切除术, 充分引流, 防止术后腹腔感染发生。

术后残余疼痛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行急诊手术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其中男45例, 女35例;年龄20岁~74岁, 平均年龄 (48.7±4.8) 岁;患者均行腹部手术且术后出现疼痛, ASA分级Ⅰ~Ⅱ级。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以自身经验与习惯为患者展开术后疼痛护理。观察组给予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 具体措施为: (1) 健康教育:展开积极的健康宣教, 主要内容为术后疼痛产生机制、危害、疼痛强度评估方法及止痛药物使用等知识, 加深患者对疼痛的认知, 促使不愿主诉疼痛或担心止痛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打消疑虑, 缓解其心理压力。 (2) 超前镇痛:在术前8 h给予一定剂量止痛药物如塞来昔布, 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 (3) 镇痛护理:在术后巡视病房时重点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并记录, 每隔4 h进行1次静息疼痛评分, 当评分在4分以上时及时向医师汇报并遵医嘱给予相应处理, 可以多种模式联合镇痛方式进行处理。 (5) 松弛疗法:嘱咐患者有规律地呼吸, 并对肌肉节律性运动方法详细掌握, 不断消除其肌肉紧张及情绪紧张。可在病房中摆放患者喜欢的摆设, 或播放轻音乐, 分散其注意力, 缓解术后疼痛。

1.3 观察指标

以世界卫生组织疼痛划分标准判断2组患者干预后疼痛程度:0度为无痛;Ⅰ度为存在间歇性疼痛但不需使用止痛药物;Ⅱ度为持续的重度疼痛, 可对睡眠造成影响, 需服用止痛药物;Ⅲ度为存在持续性重度疼痛, 需用止痛药物;Ⅳ度为有持续的严重疼痛, 且有血压、脉搏上的相应变化。利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2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情绪进行评价, SAS评分高于50分时为有焦虑。同时利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疼痛情况比较

经护理干预, 观察组0度及Ⅰ度疼痛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Ⅲ度及Ⅳ度疼痛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2组Ⅱ度疼痛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前对照组与观察组SAS评分为 (56.8±3.4) 分、 (56.4±3.5) 分;干预后对照组与观察组SAS评分为 (50.7±2.1) 分、 (45.2±1.9) 分;2组护理干预前S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t=0.163, P=0.098) , 护理后均显著下降 (对照组护理前后对比t=6.008, P=0.041;观察者护理前后对比t=9.341, P=0.038) , 且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t=8.751, P=0.039) 。

2.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护理满意14例, 基本满意15例, 不满意11例, 护理满意率为72.5%;观察组护理满意20例, 基本满意19例, 不满意1例, 护理满意率为97.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25, P<0.05) 。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及护理理念逐渐更新, 有效控制术后疼痛已成为提高外科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虽然现阶段镇痛药物及技术均有一定的发展, 然而对于急性手术患者而言, 只是通过镇痛药物或技术予以镇痛[2], 并不能对患者的术后疼痛有效控制, 在临床中还需通过合理的护理干预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在目前的护理工作中, 大部分护理人员是以自身经验与习惯为依据, 对患者展开疼痛护理, 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控制疼痛效果[3], 且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率较低。因此, 对患者、护理人员及医师强化管理, 促使镇痛药物及镇痛技术的效果得到充分发挥, 对术后疼痛予以良好控制意义重大。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是以护理人员为基础, 在麻醉师与医师共同监督下展开的疼痛护理, 目前已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 且实践证明该护理方式优越性明显。我院在为急诊手术术后疼痛患者展开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时, 从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镇痛护理等方面进行干预, 并在术前经超前镇痛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程度, 在术后使用松弛疗法转移患者关于疼痛的注意力, 缓解患者的疼痛感。结果显示, 经相应护理干预, 观察组0度及Ⅰ度疼痛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Ⅲ度及Ⅳ度疼痛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 2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均显著下降, 且观察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通过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与此同时患者因疼痛引发的焦虑等情绪也可随之减轻。另外,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说明规范化术后疼痛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降低医疗纠纷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 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可有效缓解急性术后疼痛, 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在改善急性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行急诊手术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展开常规护理, 不进行疼痛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对比2组护理后疼痛情况、焦虑情况及护理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0度及Ⅰ度疼痛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Ⅲ度及Ⅳ度疼痛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均显著下降, 且观察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可有效缓解急性术后疼痛, 减轻患者不良情绪, 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手术,疼痛,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潘建琴.外科术后疼痛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6) :16-17.

[2]魏健.新型疼痛管理模式对PPH术后疼痛的护理效果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16) :2744.

术后残余疼痛 篇7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行急性手术患者89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45例) 与对照组 (44例) 。观察组中男29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49.5±2.7) 岁;对照组中男27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50.2±3.1)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如日常基础护理、用药指导、注意事项等, 不进行疼痛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 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超前镇痛、术后镇痛以及松弛疗法等。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具体措施如下: (1) 健康教育。护士首先要对入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将术后疼痛危害、止痛药物使用与相关疗效、疼痛评价方法等为主要教育内容;详细为患者解答止痛药物副作用等方面知识, 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 消除患者疑虑; (2)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术前患者进行交流, 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与安慰, 缓解术前患者紧张、恐惧、不安的心理;在术后第一时间里, 通过观察患者面色、情绪等, 掌握患者心理状态, 给予对应的护理干预;还可以通过按摩、轻触等非语言行为鼓励患者; (3) 超前镇痛。在手术前8 h, 给予患者适量、有效的止痛药物, 减轻术后疼痛感; (4) 术后镇痛。术后, 护理人员要加强病房巡视, 定期评估患者疼痛程度, 并详细记录;若术后患者疼痛评分>4分, 则需要立即向主治医师汇报, 根据具体病情, 进行镇痛处理, 同时也可使用多种镇痛方法进行缓解; (5) 松弛疗法。护士可指导患者进行规律性呼吸, 学习掌握肌肉节律性运动的具体方法, 缓解情绪、肌肉的紧张状态;调查患者喜爱的轻音乐, 并为其播放, 也可在室内摆放绿色植物、摆件等, 转移患者注意力, 消除患者疼痛感[3,4]。

1.3疗效判断标准[2]使用10分制来评价患者疼痛程度, 在术后2 h候进行疼痛评分, 每隔4 h (除睡觉时间外) 评估1次, 持续3 d, 得分越高, 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重, 疼痛感越强。采用医院自制问卷调查表的形式, 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总分为100分, 得分≥80分表示非常满意;得分≥60分且<80分表示比较满意;得分<60分表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 /总例数×100%。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术后, 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为 (2.1±0.5) 分, 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为 (3.9±0.8) 分,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护理期间, 观察组出现切口感染1例 (2.2%) , 恶心呕吐1例 (2.2%) ,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 (2/45) ;对照组出现嗜睡1例 (2.3%) , 切口感染2例 (4.5%) , 恶心呕吐3例 (6.8%) ,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 (6/4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8%, 对照组为75.0%,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镇痛技术与新的镇痛药物也不断被研发, 对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情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但是仅使用镇痛技术与镇痛药物治疗, 难以完全消除术后患者疼痛问题;经临床经验得出, 加用有效的疼痛护理干预, 能够大大提高镇痛技术与药物的镇痛作用。近年来, 以护理人员为基础的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不仅明显改善了术后患者疼痛程度, 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疼痛评分为 (2.1±0.5) 分, 对照组疼痛评分为 (3.9±0.8) 分,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 对照组为13.6%,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结束后,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8%, 对照组为75.0%,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之, 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改善急性术后疼痛的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改珍.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效果观察.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8) :2367-2368.

[2]赵萍.疼痛护理干预缓解胃部手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4) :21-22.

上一篇:智能门禁系统下一篇:呼吸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