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像图特点

2024-05-10

声像图特点(精选九篇)

声像图特点 篇1

1 材料和方法

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02年1-2008年1月在我院肝胆外科行肝脏肿瘤切除术、肝移植术或开腹微波治疗患者的肝脏肿瘤的声像图特点,共计697例,其中,资料完整并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患者,有96例,114个肿瘤。入选条件是肝脏恶性肿瘤的直径小于或等于3cm,并有完整、可用的临床和超声检查结果记录者。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1-3天内行超声检查。入选患者中,男性70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为24~79岁,平均年龄为56.4±3.2岁。其中既往合并有肝硬化或慢性肝病的患者67例。术前已经确诊有其它脏器肿瘤并考虑肝脏为转移瘤的患者有16例。

方法:首先将入选患者按照病理诊断结果,分为原发性肝癌组和肝转移癌两组。再将肿瘤按照小于2cm和2-3cm的肿瘤分为两个亚型。然后按表1、表2和表3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观察指标包括灰阶声像图肿瘤病灶的形态、大小、数目、边界、边缘、内部回声等超声特点。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肿瘤内部及周边有无血流信号及血流信号的多少和血流特点。

所用仪器:为Alock1700,Acuson 512,Logiq9,HDI 8500,探头频率为3.5—5.0Mhz,部分肝表面的肿瘤采用5.0—8.0MHz,术中所有仪器为和Logiq5,探头频率为5.0MHz。

2 结果

96例患者中,原发性肝癌有72例,81个肿瘤,<2cm的肿瘤有28个,2~3cm的肿瘤有53个。72例患者中,除了5例患者没有肝脏弥漫性病变以外,其余6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肝病或肝硬化病史。原发性肝癌的病理结果包括有:肝细胞性肝癌(53例),胆管细胞性肝癌(3例),肝腺癌(2例),肝乳头状管状腺癌(1例),肝细胞增生结节癌变(5例),血管肉瘤(1例),肉瘤样癌(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肝脏转移癌20例,33个肿瘤,<2cm的肿瘤有10个,2-3cm的肿瘤有23个。其中18例患者术前就有明确的转移性肝癌的诊断。另2例患者无肝外肿瘤史,是以肝脏肿瘤就诊并行肝脏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为来源于结直肠的转移癌。转移性肝癌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包括有:乳腺癌肝转移1例,胃癌肝转移1例,肺癌肝转移1例,其余17例均为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率为85%(17/20)。两组的灰阶声像图特点详见表1、表2及表3。原发性肝癌组肿瘤的回声性是以低回声为主(70.4%),转移性肝癌组肿瘤的回声性相对来说是以低回声(60.6%)为主的多元性。而且,肿瘤越小原发性肝癌组的低回声性肿瘤越多见,小于2cm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低回声性肿瘤的发生率分别为81.9%与50%。从形态学来看,两种类型的肿瘤虽然各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注:括号内数据为该项例数占所有总数的百分数(%);结节单发与多发的统计,按照肝内其中一个大的以单发计数,其余结节以多发计数。

括号内是例数和所占百分数

括号内是例数和所占百分数

肝脏恶性肿瘤内部动脉样血流的检出率是54%,其中原发性肝癌的动脉检出率是67%,转移性肝癌的检出率是36%。

3 讨论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原发性肝癌大多是发生在肝硬化或慢性肝病患者的身上,本组资料的发生率为87.5%(63/81)。说明了肝癌的发生是在肝硬化、慢性肝病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成的。因此,对于有慢性肝病或肝硬化的患者要定期进行常规相关内容的体检筛查,以便发现早期无症状性小肝癌。因为,小肝癌患者常常没有肝脏肿瘤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患者可能只有一些慢性肝病或肝硬化的症状或体征,或根本就没有不适。我们认为,对这类高发人群要制定出随访计划。以便达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的医学最终目标。反过来,我们超声科医生也要牢记检查肝硬化或慢性肝病患者时,要对低回声结节(详见后序)给予高度重视,警惕是否有肝癌的可能性。

对于转移性肝癌来说,最多见的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本组肝转移癌中,来源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是85%(17/20)。这种高的发生率与人体的解剖生理结构有关。因为结直肠的静脉血要先回流入肝脏,这就提供了结直肠癌细胞首先到达肝脏并在肝脏内繁殖的前提条件。因此,超声在检查结直肠癌患者的肝脏时,要格外认真仔细,特别是那些容易漏诊的区域更是要重视[1]。

本组资料显示这些小于3cm的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除了在流行病学上有趋向性和不同性以外,在声像图上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和肿瘤的共同性。就原发性肝癌的回声性而言,其声像图表现多以低回声为主,大约占所有原发性肝癌的70.4%(57/81),而且肿瘤越小所占的比例越大。小于2cm的原发性肝癌大约是81.9%(23/28),随着肿瘤的增大,等回声和高回声性肿瘤增多,由7.1%~10.7%增加到9.4%-26.4%。而相对于原发性肝癌而言的转移性肝癌的回声性,则是以低回声为主的多样性。本组转移性肝癌的低回声性肿瘤有60.6%(20/33),小于2cm的肿瘤有50%(5/10)。从数值上来看,低于原发性肝癌。这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类似[2,3,4]。差异可能与病例的构成和数量的不同有关。

分析均匀的低回声性肝癌的病理特点,发现这样均质的低回声肝癌是由癌瘤细胞索构成的,而不均质性癌瘤内掺杂了一些脂肪、纤维等其它组织。由于其比例不同,便出现了不均质性低回声结节、等回声结节或高回声结节。这与声学成像原理[4]有关。

从表1肿瘤形态学的分析来看,两种类型的都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转移性肝癌比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更高。而且,随着肿瘤的增大,两种类型的不规则性都有所增多。这种现象与我们实际工作和多数专家对相对较大肿瘤的研究结果相符。较大肝癌的形态大多表现为不规则性、内部回声也不均匀。我们推测这与癌细胞在癌瘤内部不同区域,其增殖、浸润速率不同有关。增殖、浸润速率快的区域,便形成了不规则向外突出的区域。随着肿瘤的增大,这种表现更加明显。

转移性肝癌较原发性肝癌更趋向于肿瘤周围有低回声性晕环。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肿瘤周围晕环的出现,对于提高等回声和高回声性肿瘤的显示率,极为有用,使得癌瘤的显示更为明显,这大大地提高了癌瘤的检出率。据报道[5],肝癌漏诊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癌瘤呈等回声性表现。仔细辨认低回声晕环有望提高这部分癌瘤的检出率。

在对肝脏多发性转移癌的研究分析中发现,同一患者肝内多发性转移癌的声像图特点具有相同性。这一征象预示了未来可能再次发生的转移癌的声像图特征。

肝脏恶性肿瘤内部动脉样血流的检出率是54%,其中原发性肝癌的动脉检出率是67%,转移性肝癌的检出率是36%。这比文献报道的检出率要低,分析可能是因为我们用的部分仪器的敏感性不够高所致。

总之,小于3cm的肝脏恶性肿瘤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的趋势性,结合多种信息,包括基础病,可以提高诊断性。

参考文献

[1]朱世亮.肝脏肿瘤的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3):217-219

[2]Lain D.Lyburn,William C,Torreggiani,et al.Hepatic Ep- 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Sonographic,CT,and MR.Imaging Appearances.[J]AJR.2003;180:1359-1364.

[3]吴荣秀,经翔,吴春华,等.肝脏实性占位病变超声诊断的临床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2;18(2):129-131.

[4]Wernecke K,Rummeny E,Bongartz G,et al.Detection of Hepatic Masses in Patients with Carcinoma:Comparative Sensitivities of Sonography CT,and MR Imaging.[J]AJR 1991;157:731-739.

甲状腺各型腺瘤的声像图 篇2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74-02

为了探索甲状腺各型腺瘤声像图改变的病理学,对66例患者进行了术前超声和术后病理检查。发现肿瘤细胞和滤泡的大小及排列方式,以及血管和纤维组织的含量及分布状态决定了腺瘤的回声强度的不同,而腺瘤的出血和囊性变常导致声像图上腺瘤多以混合性肿块出现。

临床表现

①数目较少:肿瘤常单发,多发性结节较少,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包膜内外组织形态较一致,因其在临床上没有任何自觉症状,稍有不适或肿块达到1 cm以上甚至更大而发现,这种情况下,只有做B超才可以发现肿块。②潜伏期长:发病时间较长,一般为几个月或者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甲状腺腺瘤包膜外多为单纯萎缩的正常甲状腺组织,内外形态不一。③症状明显:肿瘤一般长度为数厘米,甲状腺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坚实,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压痛,可随吞咽上下移动。肿瘤一般在数厘米,巨大者不多见。④危害较重:巨大瘤体可使邻近的气管受到压迫,使器官移位,呼气困难,还有的病情严重者,会因瘤内出血瘤体会突然增大导致局部胀痛。甲状腺腺瘤病理上可分为滤泡腺瘤和乳头状囊性腺瘤两种。前者较常见,切面呈淡黄色或深红色,具有完整的包膜。后者较前者少见,特点为乳头状突起形成。

资料与方法

本组66例甲状腺腺瘤,系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10例,女56例。年龄30岁~70岁,平均42岁。首先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检查仪器为GE200,探头频率10.0 MHz,用直接探测法。分别记录甲状腺腺瘤大小、数目、发生部位、肿瘤边界回声、内部回声等特性。手术后对肿瘤标本进行常规病理检查,记录肿瘤大小、数目、肿瘤包膜、外观、颜色、切面肉眼观及镜下组织学特征等。最后,将声像图与病理改变进行分析,对照观察探索两者之间的联系。

结 果

66例中,腺瘤单发者45例,多发者21例。腺瘤大小0.3~5.6cm。本组甲状腺腺瘤分为三种回声类型,其声像图特征及相应的病理学改变如下。

一、实质回声型

共12例,占18.1%。于甲状腺内见低回声结节、等回声结节或高回声结节,以低回声结节多见。腺瘤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少数回声不均匀。病理改变为:腺瘤有包膜,切面呈鱼肉状,灰红色。镜下见大小不等的滤泡,滤泡细胞较小,呈立方形,滤泡分散于疏松水肿的结缔组织中。病理属滤泡性腺瘤和非典型腺瘤。

二、混合回声型

共44例,占66.7%。呈实质性和液性相混的混合性肿块。实质性成份回声均匀41例或不均匀3例,液区透声良好,少数液区中见散在细小光点,病理改变为:有包膜,切面由实质性和液性囊腔构成,囊腔不规则,其内为棕褐色、咖啡样液体或胶样物,部分为血性。镜下瘤细胞呈低立方形, 内有少量胶质,间质疏松,内有丰富的薄壁血管。病理属滤泡性腺瘤出血或囊性变,少数为非典型腺瘤。

三、囊性回声型

共10例,占15.2%。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液区,透声好,内壁可见小的乳头状突起。病理改变为:切面呈囊状,囊腔内见棕褐色液体,囊壁见粗糙的细颗粒状乳头突起。镜下见肿瘤由分支的乳头状结构组成,乳头中央为血管纤维索,表面被覆单层立方细胞,排列整齐。病理属乳头状腺瘤。

讨 论

一、回声类型与病理分型的关系

实质回声型中,可为滤泡性腺瘤,也可为非典型腺瘤。囊性回声型则与乳头状腺瘤有关,本组5例囊性回声型的病理分型皆为乳头状腺瘤,其病理基础为整个腺瘤以单一囊腔出现,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囊内为棕褐色液体。腺瘤的液性成份则由腺瘤的出血及腺瘤的囊性变所致。出血和囊性变在声像图上的鉴别较为困难,一般囊性变较为多见,出血较为少见,且出血导致的液区其透声性较囊性变稍差,其形态也欠规则。

二、腺瘤的回声性质与病理基础的关系

腺瘤实质性成份的回声强弱、均匀程度与光镜下的病理组织学特征有关。凡细胞和滤泡较大、胞浆较丰富、排列松散的腺瘤,其回声强度较低;而细胞和滤泡较小、排列紧密者,其回声强度较高。间质中含较丰富的血管及纤维组织者,其回声强度较高。腺瘤的液性成份则由腺瘤的出血及腺瘤的囊性变所致。出血和囊性变在声像图上的鉴别较为困难,据我们观察,囊性变较为多见,出血较为少见,且出血导致的液区其透声性较囊性变稍差,其形态也欠规则。

参考文献:

声像图特点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到我院行B超检查的30例患者, 随机抽取30例, 期中22例超声提示宫角部妊娠, 8例超声提示间质部妊娠。年龄20~38岁 (平均年龄29.5岁) , 曾做过异位妊娠手术的2例, 停经时间41~73d (平均50.2d) , 伴有下腹疼痛者11例, 月经周期规律4例, 伴有阴道流血15例, 血β-HCG均阳性。

1.2 使用仪器

使用LOGIQ-400超声仪器检查。阴道探头频率7MHz, 腹部探头频率3.5MHz。

1.3 方法

(1) 膀胱适度充盈后, 经腹或经阴道超声联合扫查, 除常规观察内容外, 着重观察妊囊或妊囊样不均质包块是否紧靠宫底 (纵切面) 及紧靠一侧宫角 (横切面) ; (2) 排空膀胱后, 观察妊囊或妊囊样不均质包块与脱膜化内膜关系; (3) 彩色多谱勒血流图:判断妊囊或妊囊样包块外周的血流状态及囊内是否有心管搏动。

2 结果

(1) 经腹和经阴道超声联合检查:一侧宫角部偏大活明显凸出, 妊娠囊活妊囊样不均质包块在纵切面紧靠宫底部 (图1) , 横切面左侧宫角部13例, 偏右侧宫角部9例。脱膜化内膜向宫底及一侧宫角延伸, 且将其包裹, 能见其周围完整的肌壁层。 (2) 脱膜化的内膜不完全包饶妊娠囊, 其内可以看到不均质团块, 回声杂乱, 外周肌层薄甚至消失, 仅有极薄的组织, 超声提示间质部妊娠 (图2) , 总共8例。

3 讨论

临床上发生输卵管的异位妊娠约占90%~95%, 间质部妊娠4.6%, 宫角部妊娠2%~4%, 且宫角部妊娠中右侧的发生率比左侧高, 右侧占4.6%, 左侧占35.4%, 经产妇发生率较高[4]。临床上, 孕早期宫角部妊娠与间质部妊娠的声像图的特点和鉴别有及其重要的诊断意义在于两者在临床上鉴别困难, 但在治疗中采用的方法截然不同。宫角部妊娠一般采用人工流产, 而间质部妊娠须动手术切除, 前者在一般的门诊部处理即可, 后者需要住院治疗。若临床医师仅靠化验和体征检查来判断是宫角部妊娠还是间质部妊娠十分困难, 虽现也用腹腔镜技术来进行鉴别诊断[1], 但其操作对环境的要求过高。宫角部妊娠是一种胚胎种植在接近子宫与输卵管开口交界处的宫角部子宫腔内的妊娠, 因宫角部肌组织薄, 又是子宫血管与卵巢静脉和动脉及输卵血管交界处, 随着孕周的增长, 宫角肌层变薄, 一旦肌层破裂, 出血多, 若诊断不及时则会导致生命危险。在超声动态观察下, 可以看到增大的妊娠囊逐渐移向宫腔, 占据整个宫腔, 但胎盘仍附着于宫角;间质部妊娠是指受精卵种植在输卵管的间质部, 紧靠子宫部, 因输卵管间质部较厚和此处供血丰厚, 故破裂时间晚, 破裂后果严重, 出血多, 在极短的时间内往往发生致命性腹腔出血致休克。

宫角部妊娠与间质部妊娠的声像图的特点及鉴别要点:宫角位于宫腔外侧, 在宫腔回声即将消失的同时还出现胚囊或不均质包块结构, 与宫腔相通, 可观察到蜕膜化的子宫内膜在宫底及一侧宫角部延伸, 可以把妊娠囊和妊娠样包块包裹, 周围有较完整的肌层包饶;输卵管间质部妊娠, 位置靠近宫底部浆膜层, 与子宫内膜不相连, 四周仅有薄肌层围绕[5]。在30例中有8例可探到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并随着怀孕时间延长, 滋养层细胞侵犯肌壁, 此现象更为明显, 为间质部妊娠。22例患者宫角部妊娠血量较少。

孕早期应用超声扫查技术, 安全可靠, 简便快捷, 能为临床提供准确的依据, 为临床早期治疗以及选择治疗方案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林俊.异位妊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1-72.

[2]刘荷一, 刘明瑜.输卵管妊娠声像图与异位部位相关性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6, 22 (5) :390-391.

[3]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04.

[4]陈常佩, 陆兆岭.妇产科彩色多普勒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80-107.

声像图特点 篇4

【关键词】甲状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48-01

分化型甲状腺癌发展缓慢,病人可发现颈部有逐渐增大的无痛性肿块,被自己或体检无意中发现,或在B超等检查时发现。在病变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发音困难、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体检癌肿多质硬,表面或可光滑,边界或可清楚。笔者通过高频超声彩超检查诊断甲状腺癌50例,谈谈超声误诊病例与病理改变的关系。

1 临床资料:选择2008年10月-2012年4月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50例的病历资料,男12例,女38例,其中乳头状癌腺癌47例,腺癌2例,髓样癌1例。

2 彩超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并垫高颈肩部,充分暴露颈前区,仪器为德国西门子Sonoline G 50以及飞利浦 HD 11彩色超声诊断仪,频率为7.5-10MHz的宽高变频探头;常规检查甲状腺,如发现病灶则观察病灶的大小、位置、数目、类型、内部回声,然后观察良恶病灶内的彩色血流情况,血流分级,于病灶内部和周边多点取样进行多普勒流速曲线测量并記录动脉收缩期最高流速峰值(Vmax)、阻力指数(RI)。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血管数目判定标准,采用梁建平等半定量方法进行血流分级评价。使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记录各项数据,各项指标均为二测值的平均值。各参数值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参数间的比较均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x2检验,均以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3 结果:50例甲状腺癌的恶性病灶中,60%例患者为单发,33%的患者为多发,0.7%的患者为弥漫性;肿块最大67mm×46mm×61mm,最小17mm×21mm, <5mm微小癌2例;甲状腺癌中发现20%的患者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50例甲状腺恶性病灶和手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的符合率92.00% 误诊率占8%。

4 讨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病人甲状腺功能检查多正常,但如果是由其他疾病如甲亢或桥本氏甲状腺炎转变而来,则有相应的甲状腺功能异常。B超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非常有帮助。分化型甲状腺癌在B超中大多数为实质性肿块,但部分也可为以实质成分为主的混合性肿块。甲状腺乳头状癌在B超中多呈低或极低回声,实质内多出现微小钙化或砂砾样钙化,其后方不伴声影;肿块的形态可异常呈垂直位或竖立状,肿块周边血供多丰富。甲状腺滤泡状癌在B超中多为非常均质的高回声肿块,血供丰富。而肿块的大小,边界是否清楚,形态是否规则、肿块周边是否有声晕并不是判断肿块是否是恶性的重要指标。 目前比较主张对B超怀疑恶性的肿块在B超定位下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此方法可进一步明确肿块的性质。但由于这一检查最好要在B超定位下进行,且对细胞学诊断的医师有较高要求,因此暂时无法在国内普及。 一般分化型甲状腺癌在同位素扫描中多呈冷/结节。但现在同位素检查对判断甲状腺肿块的性质意义不大。如果怀疑分化型甲状腺癌有淋巴结转移或已侵犯周围器官和组织,如气管、食管和神经血管等,则最好行增加CT或磁共振检查来了解淋巴结转移的范围和肿块与气管、食管或神经、血管侵犯的程度,以利手术方案的制定和判断是否能手术切除。鉴别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病人应该和结节性甲状腺肿、亚急性甲状腺炎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硬化性甲状腺炎进行鉴别诊断。

彩超鉴别甲状腺病灶的良、恶性是基于二者的血流差异。大多数恶性肿瘤, 因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肿瘤, 在肿瘤区形成丰富的血管网, 随着肿瘤的生长不断的增加血管的数量。本文甲状腺癌的血流信号检出率为:周边90%; 内部91.7%,而且以Ⅰ、Ⅱ级的集中在病灶内部为主的杂乱的血流信号。在一些较大的癌块病灶内血流尤其丰富, 这是由于癌块大的肿块依赖血管形成和生长, 致血流丰富、血管形态粗大、行走杂乱。脉冲多普勒流速曲线显示, 不管是在病灶的周边还是在内部,甲状腺癌的收缩期最高流速峰值、阻力指数都明显高于良性病灶(P<0.05)。而另一方面, 从数据上也显示出, 在极少数良性结节内部也有丰富的血流信号;极少量恶性肿瘤中也可存在少量血流信号。因此, CDFI能客观地反映大多数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特性。笔者认为本组误诊原因是:结节性甲状腺肿伴腺癌结节、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癌、癌变组织微小混于结节中,这种多源性结节,增加诊断难度,超声很难作出合并癌的诊断,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其次内部回声呈混合性的囊实团块以腺瘤多见,但本组2例误诊的乳头状癌就是以混合性声像图出现,仔细回顾癌肿内部声像图,还是发现内部有细粒钙化灶,由于乳头状癌间质成分少,癌细胞大而重叠,故肿瘤内部透声相对好,内部呈混合性回声,符合Hatabu等提出的“囊内钙化性结节与乳头状癌密切相关”的理论依据。另外<5mm的微小癌,尚无浸润性生长,形态上不具有结节感明显的甲状腺癌的声像图特征,缺乏特异性,造成漏诊。

笔者认为:对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如果双侧甲状腺中只有一侧甲状腺有结节者且这个结节手术中证实为乳头状(微小)癌,可以行该侧甲状腺叶+峡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如果是双侧甲状腺均出现结节且术中证实一侧甲状腺是乳头状(微小)癌,由于一侧是癌另一侧甲状腺结节有20%-40%的可能会发展成为恶性结节[1],因此,可以行双侧甲状腺的全切+患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如果双侧甲状腺均出现结节且术中病理为双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者,可以行双侧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对于非微小侵润型甲状腺滤泡状癌,可以行双侧甲状腺全切+患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目前又提倡保留颈丛的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这样可保留颈部皮肤的感觉功能,特别对于生活在寒冷地区的病人,可以预防术后冻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急性阑尾炎超声的声像图特征 篇5

1诊断依据[1]

主要依靠临床表现, 以及实验室检查, 单纯阑尾炎超声特异性不高, 化脓性阑尾炎时超声可见阑尾肿大, 腔内有不规则的液性暗区或粪石强回声, 阑尾周围可见游离液性暗区。严重包裹时可见与周围肠管粘连造成的较大包块, 常常边界不清, 内部回声杂乱, 可有彩色血流信号显示。

2声像图对比

2.1 正常阑尾声像图表现

纵切时呈一长条形, 长约5~7 cm, 外径约0.5~0.7 cm, 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为线条状略高回声, 中部肌层回声较低, 外部浆膜层回声较高;横切时呈一圆形, 各层回声特点同纵切。

2.2 阑尾炎时声像图表现

单纯阑尾炎表现为阑尾轻度肿胀呈管样结构, 壁稍增厚, 层次尚清晰, 直径约为0.6~1.0 cm, 管腔内呈低至无回声, 部分其内可见点状强回声, 后方伴声影。化脓时表现为阑尾肿胀明显, 呈囊袋样改变, 张力增高, 直径约为1.0~2.0 cm, 阑尾壁增厚、毛糙、层次不清晰, 腔内回声不均匀, 可见点状中强及弱回声, 部分周围可见形态不规则无回声区。坏疽性阑尾炎则表现为阑尾轮廓不清晰, 阑尾壁明显增厚, 不连续, 结构紊乱, 内部回声杂乱。如阑尾合并穿孔时, 表现为右下腹的高低不均匀回声包块, 形态不规则, 其内可见点状、条状强回声, 周围可见游离性液体。鉴别诊断:女性生殖系统病变如右侧宫外孕或卵巢黄体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等;消化系统病变如克隆病、局限性肠梗阻等;泌尿系统病变如右侧输尿管结石等。当阑尾位置靠后或异位, 又有肠气干扰时, 即使阑尾发生炎症改变, 超声也不易显示。Wan MJ等统计学分析资料表明, 急诊检查首选超声, 当超声结果阴性或无法明确诊断时, 进一步行增强CT检查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诊断策略。

3总结

阑尾位于右髂窝内, 是一条细长的盲管, 其近端开口于盲肠之后内侧, 长5~7 cm, 直径0.5 cm。因阑尾管腔狭小, 容易潴留来自肠内的粪便及细菌, 且由于阑尾壁富有神经, 其根部有类似括约肌的结构, 遇刺激时易收缩使管腔更窄, 同时阑尾动脉是回肠动脉的一条终末分支, 故因刺激发生痉挛或阻塞时, 常导致阑尾缺血甚至坏死。当阑尾发生炎症改变时, 由于阑尾充血、水肿、化脓、周围大网膜包绕, 使阑尾周围组织形成了明显的影像差异, 构成了阑尾炎病理显像的病理基础。所以, 当有细菌感染和管腔阻塞时就成为阑尾炎发病的主要因素。血循环障碍、梗阻与感染形成了恶性循环。如果血管受损引起阑尾管壁的坏疽, 进而发生穿孔。急性阑尾炎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3种病理类型。由于阑尾位置不恒定, 可随盲肠位置异常而变化, 因此正确查找阑尾位置对诊断急性阑尾炎尤为重要。正常阑尾内径3~5 mm, 超声难以显示。即使有高频探头, 正常阑尾只有30%可被发现。当阑尾发生炎症改变时, 由于阑尾充血、水肿、化脓、坏死及周围大网膜包绕, 使阑尾周围组织形成了明显的声阻差异, 构成了急性阑尾炎显像的病理基础, 此时二维图像多能显示出异常图像, 与临床症状和麦氏点压痛相结合, 更有助于诊断。自1986年Puylert首次报道应用加压超声探头法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结果后开始不少学者重复这项研究, 阑尾直径≥0.7 cm以上被公认为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标准。急性阑尾炎具有典型的声像图特征, 只要操作熟练, 扫查方法得当, 绝大多数急性阑尾炎可以确诊, 同时可根据其声像图变化做出病理分型, 特别是对临床症状不明显、体征不典型易引起误诊的右侧输尿管下段结石、右侧附件区宫外孕、卵巢囊肿蒂扭转、右侧黄体破裂等疾病引起的右下腹痛进行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对急性腹痛患者在行超声检查时以下三点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急性阑尾炎的要点:①右下腹部回盲区探及低回声肿块, 符合前述的声像图特征, 能鉴别是否为肿瘤性肿块, 位于近腹壁或腰大肌前方腹腔内;②该低回声肿块在探头加压试验时疼痛敏感或剧烈;③伴有或不伴有升结肠腔内和 (或) 回肠腔内积液, 肠腔积液区域以回盲区为中心指向盆腔, 上腹部小肠内则无积液回声。在检查过程中如发现怀疑为急性阑尾炎的异常回声肿块时, 即可重压探头 (凸阵探头效果更好) , 观察患者出现的不自主疼痛反应则可以证实诊断。少数患者在阑尾炎早期或因阑尾位置较深或肥胖等原因。疼痛较轻, 应在患者指定的最痛处做重点检查, 而用上述方法不能显示病态阑尾时仍需用加压探查法, 使肠气被驱逐, 使视野更清晰, 常规切面未发现阑尾者, 从侧腹部进行加压扫查结肠后位阑尾。总之, 目前急性阑尾炎无其他特异的辅助检查方法, 彩超以实时、动态、方便、快捷、无痛苦等优点, 已成为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常规检查方法。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急性阑尾炎超声具有典型的声像图特征, 只要超声仪器分辨率高, 操作方法得当, 结合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化验检查资料使临床上绝大多数急性阑尾炎得以明确诊断, 并为外科手术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超声还是一种经济、无创、准确的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高频超声对乳腺肿块的声像图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组120病例系我院2009年5月-2010年6月门诊及住院患者, 本组均为女性患者, 年龄25岁-76岁, 平均46.5岁。

使用仪器为PhilipsNeusoftFlying型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 线阵探头频率为12MHz~3MHz。

1.2 检查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 充分暴露两侧乳房, 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连续有序地扫查, 对四个象限、乳晕区及腋窝分别进行多切面扫查, 分析指标包括乳腺肿块的形态、边界、纵横比、有无微小钙化点、阻力指数、后场回声、肿块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等。

2 结果

高频彩色超声检查共检出120例乳腺肿块, 经分析研究, 良性乳腺肿块的声像图特点为:1、形态边缘规则, 边界清、内部回声均匀、一般后方无声衰减, 有时可见侧方声影。CDFI特点:血流分级大多数为0-Ⅰ级, RI值<0.7。恶性乳腺肿块的声像图特点为:形态绝大多数不规则, 边缘粗糙, 内部回声不均匀, 可见微小钙化点, 可见后场衰减, CDFI特点:血流分级多为Ⅱ-Ⅲ级, RI值>0.7。

3 讨论

乳腺良恶性肿块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是乳腺癌治疗的关键。超声诊断乳腺癌有几项重要的指标。 (1) 超声测量的肿块大小与临床触诊所及肿块大小的比值<1, 此为诊断乳腺癌的重要指标之一, 触诊所触及肿块的大小往往包括癌肿周围的炎性侵润和纤维组织增生。 (2) 大部分癌肿形态不规则, 边缘毛糙, 无包膜, 边界呈锯齿状、毛刺状或蟹足状, 少部分肿块边界清楚, 呈小分叶状边缘改变。肿块周围可见厚薄不均匀的高回声环, 即"恶性环", 是由于肿块周围结缔组织出现增生反应所致。 (3) 部分乳腺癌的纵横比值>1, 即"站立征", 这是由于肿瘤的生长脱离正常组织平面而导致前后径增大。 (4) CDFI血流信号按国际上认可的Adler半定量法分级为标准, 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的特点主要有:肿块内部血流信号多为Ⅱ-Ⅲ级;内部血管走行不规则, 粗细不一;部分肿块出现高速高阻型血流频谱, 可能与肿瘤细胞增殖过快, 侵润破坏微细血管或压迫周围组织导致血管扭曲、狭窄, 甚至出现血管闭塞, 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有关。部分肿块出现低速低阻型血流频谱可能与动静脉瘘形成有关[1]。 (5) 50%-55%的乳癌伴有微小钙化灶, 呈砂粒状分布, 这是乳癌的重要征象。高频超声能检测出比钼靶摄像更小的微钙化灶。 (6) 少部分乳癌超声不显示肿块, 仅表现为局部腺体增厚, 失去正常组织结构, 排列紊乱。在本次研究中即有一例, 超声仅发现于右乳外上象限腺体结构紊乱, CDFI示该区可见Ⅲ级血流信号, 血流粗细不一、颜色明亮, 血流RI>0.7, 经活检病理证实为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这种类型的乳癌少见, 易被超声医师忽略。 (7) 癌肿后方回声可衰减、不衰减及增强, 当细胞恶变过程中产生的胶原纤维组织>75%时, 可见明显的回声衰减, 癌肿出血、坏死、液化时, 后方回声增强。 (8) 高频超声检查已经成为腋窝淋巴结首选的检查方法[2], 其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69%-90%。隐匿性乳癌在乳腺内无法发现肿块, 但能首先发现腋窝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转移癌的声像图特征有:淋巴结形态异常, 长径/短径≤2, 部分淋巴结边界不清;淋巴结皮质非均匀性增宽, 回声减低, 难以辨认淋巴结门, 可见淋巴结融合现象;CDFI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分布于淋巴结周边, 且血管走行不规则。

综上所述, 高频超声检查乳腺肿块, 对于肿瘤分期、手术术式的选择、预后估计及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还可用于对乳腺癌术后的随访, 观察放、化疗的疗效。作为超声医师, 我们要结合手术病理结果, 不断总结经验, 提高彩超诊断的符合率。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肿块的各种声像学特征, 评价高频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重要价值。方法 观察120例乳腺肿块, 对比分析了乳腺癌与良性结节的声像图差异。结果 120例乳腺肿块均行手术或活检, 病理证实结果为, 恶性23例, 良性97例;其中无明显肿块以片状低回声区伴微钙化为主要表现者1例。乳腺癌与良性结节在肿块的形态、边界、纵横比值是否>1、微钙化点、恶性环、血流信号、阻力指数>0.7、峰值流速PSV>20cm/s,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其准确性为89.2%。结论 高频超声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符合率高, 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乳腺肿块,高频超声,彩色多普勒

参考文献

[1]张蒂荣, 鲁树坤, 王双双, 等.乳腺肿块的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形态与病理对照研究.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4, 13 (6) :439-441.

19例骶尾部肿块的超声声像图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19例骶尾部肿块患者,为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就诊患者,其中男13人,女6人,年龄18~78岁,平均54岁。临床表现为腰痛者5例,局部疼痛不适者7例,肿块大小约15~89 mm。所有病例行超声检查后,均经手术病理或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 HDI 5000型及ACUSON se-quoia 512超声显像仪,应用7~12 MHz高频线阵探头,必要时结合使用4 MHz凸阵探头。嘱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骶尾部,对肿块区作多切面检查。观察包块位置、大小、形态、回声及周围组织回声情况,并辅以彩色多普勒观察分析并详细记录。

2 结果

19例患者中7例病理诊断为脂肪瘤,占37%;5例为皮脂腺囊肿,占26%;2例肌纤维瘤,占11%;2例神经鞘瘤,占11%;1例脊索瘤,占5%;1例脑脊膜膨出,占5%;1例外伤后血肿,占5%。本文19例患者中18例患者的超声诊断均与病理符合.,有1例脂肪瘤被误诊为皮脂腺囊肿,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5%(18/19)。该组19例骶尾部肿块的声像图特征表现见表1。

2.1

脂肪瘤位于皮下脂肪层内,呈高回声或偏低回声,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楚,形态尚规则,有包膜,推之可活动,彩色多普勒5例未显示血流信号,2例其内显示点状血流信号。

2.2

皮脂腺囊肿位于皮下,边缘略厚,内部呈弱回声或混合回声,回声分布不均匀,透声较差,压之可变形,彩色多普勒其内未显示血流信号。

2.3

肌纤维瘤位于肌层,边界清楚,形态尚规则,有包膜,内部呈条状稍高回声,与周围肌纤维回声相似,后方回声无衰减,彩色多普勒中有1例显示点状血流信号。

2.4

神经鞘瘤位于深筋膜层或肌层,呈椭圆形的低回声,包膜完整,边界清楚,形态尚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呈少量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其内均显示血流信号。

2.5

脊索瘤位于椎管内,骶骨区较大不规则低回声区,分布不均匀,边界尚清楚,椎体骨显像欠清晰,其旁见散在点状强回声,近浅表部分见点状和条索状强回声带,连续性较差,彩色多普勒其内未显示血流信号。本例超声诊断为骶尾部实质性肿块,脊索瘤可能。在超声引导下对肿块穿刺,病理诊断证实为脊索瘤。

2.6

脊髓脊膜膨出位于椎管内,可见形态欠规则的低回声区与深部相通,具有与脊髓脊膜相通的弱回声髓腔,包块受压时可见变形、缩小,彩色多普勒其内未显示血流信号。本例患者超声诊断为骶尾部囊性团块,脊髓脊膜膨出可能,在超声引导下对肿块穿刺,病理证实为脑脊液。

2.7

外伤后血肿多有外伤史,可见浅筋膜层至肌层间混合回声团块,内部部分呈无回声,透声较差,边界尚清楚,形态欠规则,彩色多普勒内未显示血流信号。

3 讨论

骶尾部肿块病理类型多样,且临床上往往不易触诊。笔者认为超声检查时应该注意观察肿块的解剖位置,肿块的形态及内部回声,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从而判断其物理性质,并进一步推断病理结果。现按病变的解剖位置分三组进行讨论。

3.1 位于皮下及皮下脂肪层至浅筋膜层的肿块本文论及三种,为皮脂腺囊肿、脂肪瘤及外伤后血肿。

脂肪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多发生于皮下,瘤周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包囊,内有被结缔组织束分成叶状成群的正常脂肪细胞,有的脂肪瘤在结构上除大量脂肪组织外,还含有较多结缔组织或血管,即形成复杂的脂肪瘤[1],其内脂肪细胞坏死时还可出现液化,故超声下显示为囊实性混合回声,可被误诊为皮脂腺囊肿。本文19例患者中有1例脂肪瘤即被误诊为皮脂腺囊肿。一般皮脂腺囊肿包膜较薄,与皮肤紧密相连,故超声医师在作声像图分析的同时可触诊有助于鉴别。外伤后血肿有外伤史,应不难鉴别。

3.2 位于深筋膜层或肌层的肿块本文论及两种,为神经鞘瘤和肌纤维瘤。

神经鞘瘤一般属良性肿瘤,常生长于脊神经后根,如肿瘤较大,可有2~3个神经根粘附或被埋入肿瘤中,神经根粗大,亦可多发于几个脊神经根,少数患者可见患者皮肤上有咖啡色素斑沉着及多发性小结节状肿瘤[2]。肌纤维瘤是从纤维组织发生的良性肿瘤,实质部分由胶原纤维和纤维细胞组成,作为它的间质只是血管和神经周围的一些疏松结缔组织,纤维呈束状,纵横交错,瘤的周围有结缔组织构成的包膜,故超声下显示其内部呈条状稍高回声,与周围肌纤维回声相似。

3.3 位于椎管内的肿块本文论及两种,为脊索瘤和脊髓脊膜膨出。

脊索瘤属椎管内硬膜外低度恶性肿瘤,临床上较为少见,可表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类似的症状,即腰痛、双下肢麻木感等。腰椎间盘突出症除椎板和椎体骨强回声带外,在靠近椎体侧的椎管内,可见进入硬膜外腔的椎间盘碎片,呈较强回声和低回声髓核组织,形成所谓“三重密度”回声征象[3],有助于鉴别。本例脊索瘤的声像图表现为边缘较清楚的实感性强回声或低回声病灶,并有椎体骨质破坏。而本例脊髓脊膜膨出患者有先天性发育异常史,骶尾部中央有囊状隆起,超声可见形态欠规则的低回声区与深部相通,具有与脊髓脊膜相通的弱回声髓腔,包块受压时可见变形、缩小。

总之,结合文献[4]及笔者的经验认为,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能够快速对骶尾部肿块作出较为符合病理的初步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光华.病理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6-107.

[2]张炜,冯景丽.高频超声对浅表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03:339-340.

[3]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1265-1267.

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声像图特征 篇8

1 退行性膝关节病

退行性膝关节病膝关节是最容易发生软骨退行性变引发骨关节炎的部位。李艳君[3]发现超声检查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膝关节病变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为观察病情变化和药物疗效提供客观依据。超声扫查能可靠地评价膝关节关节软骨的厚度和完整性[4]。当膝关节积液时,超声检查不仅可发现膝关节软骨表面不光滑或软骨低回声带模糊、消失等轻度变化,还能对严重的患者检查时清晰显示软骨的破坏和缺失[5]。超声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具有非损伤性、快捷、可重复性强及可直接显示半月板及其内部结构等优点,可作为重要的筛选检查手段应用。半月板退行性变时,超声表现为半月板内部回声不均匀,表面毛糙,并可出现钙化;半月板小的及不完全分离性裂伤,多显示为线状强回声。半月板完全性断裂时,呈条状低回声[6]。膝关节腔空间狭小,检查后角时患者采用俯卧位,膝关节伸直或屈曲15°。

2 肩关节周围炎

超声检查在肩部主要用于肩袖撕裂的诊断,其敏感性大于90%,对完全撕裂的诊断特异性甚至可达100%[7,8]。肩袖撕裂的高频超声表现包括:肌腱不显示、肌腱局部缺失,三角肌与肱骨头间距变小,肌腱连续中断、断端回缩,肌腱变薄,肌腱内低回声带或异常不均质回声等[9]。林发俭等[10]认为,超声表现仅有肌腱局部轻度变薄而不伴其他异常征象时,超声诊断部分撕裂可能会出现假阳性。Teefey等[11]对24例急性肩袖撕裂患者和20例慢性撕裂患者分别行撕裂病灶大小、位置和积液情况的观察,发现肌腱内撕裂伴关节或滑囊积液者常为急性撕裂;肌腱不显示,无关节或滑囊积液者常为慢性撕裂。90%的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积液的患者,盂肱关节常有病变,如炎症、退化、损伤[12]。

3 退行性髋关节病

髋关节周围有丰富的肌肉等软组织,少量积液和轻度软组织肿胀常无症状和体征。超声可清楚的显示关节腔内无回声区,有时还可见股骨颈处关节囊被推开,以及关节腔间隙增宽。而X线难以发现髋关节积液和软组织肿胀,易导致漏诊。Grassi等[13]证实超声可检测小的骨质缺损,骨质破坏最容易发生在关节软骨与滑膜交界处,即边缘侵蚀是早期骨质破坏的典型表现,超声显示为沿关节软骨边缘的骨轮廓有“火山口”样缺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超声表现为股骨头软骨面区域性增厚,回声粗糙或软骨面形态失常,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以及关节腔积液[14,15]。关节渗液多少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关节渗液是产生骨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当关节渗液较多时,即使股骨头信号强度无异常,仍应高度警惕骨缺血性坏死的可能[15]。

4 肱桡关节炎

肱桡关节是肘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滑膜关节,由于创伤、运动等诸多因素导致这些滑膜和脂肪组织充血、水肿,关节腔积液,关节软骨破坏,从而产生局部疼痛、关节功能受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6]。临床上因为疼痛部位、性质与外上髁炎相似,往往误认为“网球肘”。超声能够清楚显示肱桡关节囊厚度,关节间隙大小,关节内积液多少,关节面是否光滑,有无骨赘形成,结合临床和查体能够明确诊断,对特殊发现能够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能够为临床穿刺、注射药物提供引导[17]。张敬东等[18]对肘部超声检查的方法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应注意以下方面:(1)定位检查以前后经肱桡关节失状切面、前侧经肱尺关节失状切面、内外侧分别经肱尺关节和肱桡关节冠状切面、肱骨远端前后侧横切面能较好地反映肘关节内外的解剖结构。(2)健侧对比扫查。(3)检查内容包括关节囊的厚度、关节间隙大小、关节是否有积液、关节软骨变化。

声像图特点 篇9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超声,诊断价值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也是外壳临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疾病。该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 以青壮年人群的发病率较高。临床实践中, 主要依据临床典型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作出确诊, 其中超声检查在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意在探讨急性阑尾炎的声像图特征及超声诊断价值, 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洮北区长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术前经急诊超声检查, 术后证实为阑尾炎的12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性66例, 女性61例, 男女性别之比为1.08∶1;年龄在19~72岁之间, 中位年龄43岁;发病时间在2h~5d之间;从临床表现看, 共有的表现为腹痛, 部分患者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 白细胞总数以及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均升高。

1.2 超声检查方法

超声诊断仪的探头频率在3.5~3.75MHz之间。检查时, 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 以前者为主。探头常规行全腹多切面 (纵、横、斜) 扫查, 以右下腹麦氏点为重点, 必要时行右下腹麦氏点逐渐加压即“渐进性加压法”扫查, 以观察声像图表现, 这有助于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

2 结果

确诊的患者中, 45例为单纯性阑尾炎 (35.43%) , 其中男性25例, 女性20例, 男女性别之比为1.25∶1, 年龄在20~39岁之间;47例为化脓性阑尾炎 (37.01%) , 其中男性22例, 女性25例, 男女性别之比为1∶1.14, 年龄在19~72岁之间;26例坏疽性阑尾周围有包裹、渗出等 (20.47%) , 其中男性15例, 女性11例, 男女性别之比为1.36∶1, 年龄在25~69岁之间;9例患者阑尾区未见明显异常 (7.09%) , 其中男性4例, 女性5例, 男女性别之比为1∶1.25, 年龄在22~63岁之间。29例腔内可见粪石强回声 (22.83%) 。

3 讨论

阑尾又称蚓突, 是细长弯曲的盲管, 在腹部的右下方, 阑尾的长度平均7~9cm, 也可变动于2~20cm之间;外径介于0.5~1.0cm, 管腔内径静止时仅有0.2cm。超声一般不易显示正常阑尾, 即使在高频探头下, 被发现者仅占30%左右[1]。病理学中, 急性阑尾炎有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穿孔性和阑尾周围脓肿之分, 应注意加以鉴别诊断。

3.1 正常阑尾声像图表现

纵切呈长条形, 平均长度介于7~9cm, 外径一般在0.5~1.0cm之间, 亦可有一定变动;黏膜及其下层、中部肌层和外部浆膜层回声呈“略高-低-较高”的特点。横切时呈圆形, 各层的回声特点与纵切完全相同[2]。

3.2 急性阑尾炎的声像图表现

(1) 单纯性阑尾炎:阑尾轻度肿胀呈管状 (直径约0.6~1.0cm) , 层次尚清晰, 阑尾壁稍增厚, 腔内呈低至无回声, 部分患者见点状强回声, 后方伴声影, 横切面图像呈同心圆或“靶环征”。 (2) 化脓性阑尾炎:阑尾明显肿胀呈囊袋样 (直径约1.0~2.0cm) , 张力增高, 纵断面呈肿胀、弯曲的长管状结构, 层次不清晰, 壁增厚、毛糙, 腔内不均匀的点状中强及弱回声, 有的周围见无回声区, 形态不规则。 (3) 坏疽性阑尾炎:阑尾轮廓不清晰, 壁不连续增厚明显, 结构较为紊乱, 腔内回声杂乱。 (4) 穿孔性阑尾炎:右下腹的回声不均匀高低包块, 形态不规则, 腔内回声较强, 呈点状、条状, 周围可见游离性液体。 (5) 阑尾周围脓肿时, 阑尾呈不规则团块 (因阑尾肿大失去正常形态) , 回声低, 边界较为模糊。

3.3 急性阑尾炎的超声鉴别诊断

急性阑尾炎时, 应与右侧宫外孕、卵巢囊肿蒂扭转、卵巢黄体破裂等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相鉴别, 与克隆病、局限性肠梗阻等消化系统疾病相鉴别, 与右侧输尿管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相鉴别。

当阑尾位置随盲肠的位置而变化出现异位或靠后且受到肠气干扰时, 由于阑尾尖端活动范围较大可指向任何不同的位置, 加之炎症的刺激改变了正常的肠蠕动, 使超声声像图不典型或不易显示阑尾的炎症病变, 有时临床会出现误诊, 尤其单纯性阑尾炎较多出现假阴性结果[3]。因此, 对声像图不典型的阑尾炎患者应进一步进行相关辅助检查, 以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临床研究证实, 急诊检查首选超声, 当超声无法确诊或为假阴性时, 经济有效的诊断策略为进一步行增强腹部CT扫描[4], 可明显提高急性阑尾炎诊断的准确性, 其真阳性率在90%~100%之间, 真阴性率约为95%, 而超声分别为92%和85%。但是, 临床诊断应结合患者的典型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作出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不能仅仅依靠超声检查和腹部增强CT扫描等作出诊断。

综上所述, 只要超声诊断仪的分辨率高, 操作者方法得当, 可以发现急性阑尾炎的典型声像图特征, 结合临床典型的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资料, 一般可以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大多数急性阑尾炎患者。可见, 超声诊断仪是一种经济准确无创的检查手段, 可以在作出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同时, 为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客观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缙熙.新编超声诊断问答[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124.

[2]徐智章.现代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277-281.

[3]曹海根, 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417.

上一篇:幼儿园民间游戏研究下一篇:工会劳动合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