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基本营养物质知识点

2024-05-07

高一化学基本营养物质知识点(共10篇)

篇1:高一化学基本营养物质知识点

一.油脂

性质

1. 油脂是甘油三酯的统称,具有酯的性质,可以发生水解。

酸性条件下的水解——可逆,制高级脂肪酸和甘油

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皂化反应)——不可逆,制高级脂肪酸盐(肥皂)和甘油

2. 若油脂中含有不饱和烃基,则还兼有烯烃的一些性质,可以发生油脂的氢化反应(还原反应):如催化加氢使油生成脂的反应。

辨析

1. 酯与脂的区别:酯是由酸与醇相互作用失去水分子而生成的一类含有酯键的化合物的总称,而脂是甘油三酯,是一类特殊的酯。

2. 油脂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点沸点。

3. 油脂不是高分子!

二.糖类

性质

糖类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

1. 单糖是指不能再水解的糖,葡萄糖和果糖都是单糖,两者的分子式都是C6H12O6。葡萄糖多羟基醛,果糖是多羟基酮,因此两者是同分异构体。

2. 葡萄糖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能够在酶的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氧唿吸),此外也能通过无氧唿吸生成乳酸(动物)或者乙醇和二氧化碳(植物)。

3. 双糖:由两分子单糖脱水形成的糖,蔗糖和麦芽糖都属于双糖,两者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5。一分子的蔗糖水解产生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而一分子的麦芽糖水解产生两分子葡萄糖,因此两者也是同分异构体。

4. 多糖:由多个单糖脱水形成的糖,淀粉和纤维素都是多糖,分子式为(C6H10O5)n,淀粉和纤维素都是高分子。

辨析

1. 淀粉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其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而人体内无消化纤维素的酶,因此纤维素不能为人体供能。

2. 因为n值不确定,所以淀粉和纤维素不是同分异构体。

检验检验

1. 葡萄糖的检验:葡萄糖能被弱氧化剂氧化,因此可以使用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葡萄糖或还原性糖。注意检验需要在弱碱性环境中进行。

2. 淀粉的检验:淀粉遇碘变蓝色。

三.蛋白质

性质

1.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和蛋白质都具有两性(既与酸反应,又与碱反应)

2. 蛋白质的性质:水解反应:在酸、碱或酶作用下天然蛋白质水解产物为多种α-氨基酸。

辨析

盐析和变性

盐析:大量的浓盐溶液(硫酸钠,硫酸铵或氯钠)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在溶液中使之凝聚而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是可逆过程;

变性:在加热、紫外线、X射线、强酸、强碱、重金属盐以及一些有机物如甲醛、酒精、苯甲酸等作用下,均能使蛋白质变性,是不可逆的化学过程。

检验

1. 颜色反应:具有苯环的蛋白质遇浓HNO3变性,产生黄色不溶物。

2. 灼烧气味:产生烧焦羽毛气味,常用此性质鉴别丝、毛织物等。

篇2:高一化学基本营养物质知识点

1.共性和属类

都含C、H、O  三种元素  都是烃的衍生物,其中油脂属于酯类

2.分类与同分异构现象

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鉴别方法)

(一)特征反应(特性)

1.葡萄糖①新制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沉淀,医学上用于诊断糖尿病

②银镜反应   制镜工业,热水胆瓶镀银(还原性糖或者-CHO的检验方法)

2.淀粉—常温下淀粉遇碘(I2)变蓝

3. 蛋白质 ①颜色反应 ②灼烧

(二).水解反应 (共性)

①单糖不水解,二塘、多糖水解产物是单糖

②油脂酸性、碱性水解(皂化反应)

篇3:基本营养物质的水解反应分析

一、基本营养物质的水解反应

1.油脂的水解

跟酯类的水解反应相似,在适当的 条件下(如有酸或 碱在加热条件下),油脂跟水能够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甘油和相应的高级脂肪酸.例如,硬脂酸甘油酯的水解化学方程式为:

硫酸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在酸性条件下,油脂的水解反应是可逆的,利用油脂的酸 性水解可 制备高级 脂肪酸和 甘油.在碱性条件下,因为水解生 成的高级 脂肪酸能 被碱中和,导致水解平衡不断正向移动,所以油脂能彻底水解.

利用油脂的碱性水解可制备高级脂肪酸钠(肥皂的主要成分),故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硬脂酸甘油脂在NaOH的作用下进行皂化后,生成的硬脂酸钠与甘油的混合液,用NaCl进行盐析 再经过滤 即可得到 肥皂的主 要成分———高级脂肪酸钠.

2.糖类的水解

糖就是根据能否水解及水解后的产物来分类的.凡是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如葡萄糖、果糖等;1mol糖水解后能产生2~10mol单糖的称为低聚糖,其中以二糖最 为重要,常见的二糖有麦芽糖、乳糖和蔗糖等;1mol糖水解后能产生很多摩尔单糖的称为多糖,如淀粉、纤维素等.

(1)二糖的水解

在酸性条件下,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在硫酸等催化剂的作用下,麦芽糖水解生成葡萄糖.

说明:1因为它们水解的产物不同,所以用分子式来表示某糖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标明各物质名称.2在二糖的水解实验中,催化剂用稀硫 酸,需要水浴 加热.在用银氨 溶液或新 制Cu(OH)2检验反应的产物时,需要先加NaOH溶液中和催化剂硫酸.

(2)多糖的水解

淀粉在酸或酶的作用 下水解,生成一系 列的产物,最终生成葡萄糖.

纤维素比淀粉难水解,其水解的最终产物也是葡萄糖.

(3)淀粉水解条件的探究

探究淀粉水解的条件需进行对照实验,即一个实验创造水解条件,另一个实验缺少水解条件,然后对比实验的结果.实验时取用的淀粉要事先研得 很细,用量不要 多;催化剂硫 酸加得不要太多,其浓度也要低一些,加热煮沸几分钟.用碘水和新制的氢氧化铜或银氨溶液可以检验水解反应的产物.

3.蛋白质或多肽的水解

蛋白质在酸、碱或酶等 物质的催 化下,水解为相 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肽类化合 物,最终逐步 水解得到 各种氨基 酸:蛋白质→多肽→二肽→氨基酸.

二、有关水解反应的考查方式分析

水解反应的机理可简 单看作是:反应物中 的化学键 断裂,按异性电荷相吸的原则,重新组合 成新化学 键得到产 物.抓住水解反应的特点,可以快速解答有关试题.

1.通过推断形式考查

例1天然蛋白质的水解产物中含有某有机物A,A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A能与NaOH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两分子A发生缩合反应生成有机物B和1分子水,经测定A分子中不含甲基,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12,当蛋白质与浓硝酸反应时显黄色.由此推断A的结构简式为___,B的结构简式为___.

解析:由题意,A是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α- 氨基酸).2A→B+H2O,则A的相对分 子质量为 (312+18)÷2=165,用165减去氨基和羧基的式量之和,得残基的式量为106,所以残基为C8H10.因为残基高度不饱和,可知其中含有苯环,又A分子中不含甲基,故A为苯丙氨 酸,B为A缩合而成 的二肽.

答案:

例2有机物A的分子式为C57H104O6,在硫酸存在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A+3H2O3B+C,其中C中含有三个羟基,相对分子质量为92,B能与等物 质的量的NaOH溶液恰好 完全中和.

(1)B的分子式为___,结构简式为___,该物质的名称为___.

(2)写出A与足量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该反应的反应类型是___ ,列举该反应在生产上的一种作用:___ .

解析:用C的相对分子质量92减去3个羟基的 式量之和51,得残基的式量为41,所以残基为C3H5,即C为C3H5(OH)3(丙三醇).根据A水解的方程式,结合原子个数守恒可 求出B的分子式为C18H34O2.因为B能与等物 质的量的NaOH溶液恰好完全中和,所以B为一元羧酸(油酸),A是油脂.

加成反应制造硬化油(或生产人造奶油等)

2.通过实验形式考查

例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在蔗糖与稀硫酸共热后的 溶液中,滴加银氨 溶液,检验产物中的葡萄糖

(B)在淀粉中加入20%的硫酸溶液在沸水浴中加热,使其水解

(C)在棉花中加入20%的硫酸并用玻璃棒把棉花捣烂,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使其水解

(D)向淀粉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碘水,溶液变蓝,证明淀粉尚未水解

解析:检验醛基要在碱性 条件下进 行,(A)实验中应 该加NaOH溶液中和过量的硫酸后再滴加银氨溶液;纤维素水解较淀粉困难,(C)实验中应该使用浓硫酸(90%);当淀粉部分水解时,也会出现(D)实验中的现象.答案选(B).

例4图1为硬脂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的装置图.

进行皂化反应时的步骤如下:

(1)在圆底烧瓶中 装入7~8g硬脂酸甘 油酯,然后加入2~3g的氢氧化 钠、5 mL水、10mL酒精.加入酒精的作用为___.

(2)隔着石棉 网给反应 混合物加 热约10min,皂化反应基本完成.所得的混合物为___ (填“悬浊液”、“乳浊液”、“溶液”或“胶体).

(3)向所得混合物中 加入___,静置一段 时间,溶液分为上下两层,肥皂在___层,这个操作称为___.

(4)图中长玻璃导管的作用为_______.

(5)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解析:实验时为了便于硬脂酸甘油酯和NaOH溶液充分混合均匀,反应彻底,常加入一定量的乙醇作溶剂.图中长玻璃管的作用,除导气外还兼有 冷凝回流 的作用,以提高原 料的利用率.实验完成后,需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食盐,使硬脂酸钠发生盐析,混合物中上层物质为硬脂酸钠.

答案:(1)溶解硬脂酸甘油酯 (2)胶体(3)NaCl上盐析 (4)导气兼冷凝回流

3.通过计算形式考查

例5某天然油脂10g,需1.8gNaOH才能完全皂化,又知该油脂1000g催化加氢需H212g,则1mol该油脂平均含碳碳双键( )

(A)2mol (B)3mol (C)4mol (D)5mol

解析:由油脂的结构可知,1mol油脂水解后生成3mol高级脂肪酸,所以油脂与NaOH发生皂化反应时物质的量之比为1∶3.

1mol油脂可与4molH2发生加成反应,即1mol油脂中平均含碳碳双键的数目为4mol.答案选(C).

例6利用淀粉、纤维素等可再生资源合成多种化工产品.

(1)以淀粉为原料可 制取香料 乙酸乙酯,生产流程 如图2所示.

若用1000kg含 (C6H10O5)n90% 的淀粉 (杂质不参 与反应)为原料制取乙酸乙酯.生产中,淀粉的水解率为90%,乙醇的产率为85%,酯化反应中乙醇、乙酸的转化率均为90%.计算生产中得到的乙酸乙酯的质量(kg).

(2)纤维素的结构可表示为[(C6H7O2)(OH)3]n.10.00g脱脂棉花(纤维素含量为100%)与乙酸、乙酸酐[(CH3CO)2O]的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可制得15.19g醋酸纤维 (纤维素乙酸酯).请通过计算推断该醋酸纤维的结构简式.

解析:(1)有关计算的关系式为:

(2)酯化反应时,纤维素分 子中的醇 羟基不一 定都发生 酯化.设每个纤维素分子中有x个羟基发 生酯化,根据反应 后固体质量的增加量可以列式计算:

解得:x=2,故该醋酸纤维的结构简式为

篇4:高一化学基本营养物质知识点

五大功能构建人类新的健康宝库

植物性食物在人们的膳食构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们每天由食物中摄取的植物化学物就多达数百种以上。研究发现,如果摄入脂肪量过高、蔬菜水果不足或者食品种类较少,无法满足身体对多种营养素的需求,就会导致癌症、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增高,而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可以降低多种癌症的发生率。

植物化学物质是人类新的健康宝库,除了抗癌的作用,还有抗氧化、调节免疫力、调血脂等功能。

抗癌 在癌症的发病机制中,有1/3与营养因素有关。欧洲一些国家坚持推荐食用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的谷类食品,结果明显降低了胃癌的发生率。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过程,水果、蔬菜、粗粮等植物性食物中数以万计的植物化学物质,大多具有较好的防癌和抑癌作用,几乎可以在每一个阶段抑制肿瘤的发生。因此,若每日膳食中适当摄入一些富含植物化学物的食物,建立食物抗癌屏障,加固抗癌防线,对预防癌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抗氧化 植物化学物如类胡萝卜素、植物雌激素、蛋白酶抑制剂和硫化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某些类胡萝卜素(如番茄红素)对单线态氧和氧自由基具有更有效的保护作用。另外,茶、坚果等食物中的多酚类是植物化学物中抗氧化活性最高的一类物质,具有抗炎、抗过敏的特性。

调节免疫力 免疫力是人体对抗各种外界病毒和有害细菌入侵的关键防线,如果免疫力低下,人就容易受感染并得病。植物中的多糖是一种广泛的免疫调节剂,另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对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此外,皂甙、硫化物等也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降胆固醇 血清中“坏胆固醇”的降低程度与食物中的胆固醇和脂肪含量有关,以皂甙、植物固醇、硫化物等为代表的植物化学物质有降低血胆固醇血清水平的作用。

抗微生物 自古以来,某些食用性植物和调料植物就被用来处理感染。现代研究已证实,球根状植物中的硫化物具有抗微生物作用,例如蒜素是大蒜中的硫化物,具有很强的抗微生物作用。在日常生活经常食用一些大蒜、酸梅和黑莓类浆果等食物,可起到抗微生物作用,能用来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多种果蔬含有植物化学物

植物化学物质作为近年来一大重要发现,其重要意义可与抗生素、维生素的发现相媲美。既然它对人体健康有这么强大的保护作用,那么从哪些食物中可以摄取到植物化学物质呢?其实很简单,从天然蔬果中就可以获得这些有益于健康的物质,例如富含叶绿素的绿藻,富含β胡萝卜素的深绿、红、黄色蔬果,含儿茶酚的茶叶等。其中,以下几种常见的水果蔬菜含植物化学物质较多——

番茄 番茄中的番茄红素是一种天然的类胡萝卜素色素,是很强的抗氧化物,抗氧化作用为维生素E的100倍。番茄红素还有保护血脂蛋白的效果,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预防癌症发生。每天摄取30毫克番茄红素,就能达到预防前列腺癌、消化道癌等的效果。但人体不能合成番茄红素,必须从膳食中摄取,最好的食物来源当然非西红柿莫属。不过,生吃1个西红柿只能吸收0.05毫克的番茄红素,所以西红柿最好煮过或用开水烫一下,其中的番茄红素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

大豆 大豆除了含有我们熟知的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和优质蛋白外,还含有大豆皂甙、大豆异黄酮等植物化学物质。大豆皂甙有抗氧化、调节免疫、抗肿瘤、调血脂等多种功效。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的萃取物,又被称为“植物雌激素”,这是因为它能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受体相结合,可以改善女性生理期不适,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针叶樱桃 针叶樱桃是目前已知的植物中维生素C含量仅次于剌梨的水果,每100克中含有1800~4000毫克维生素C。另外,针叶樱桃还富含类黄酮等植物化学物质,可促进维生素C更好地吸收利用。

葱蒜类 除洋葱外,这类食物通常被作为调味品,它们的特色是含有刺激的气味,主要的成分来源是含硫与硒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抗突变及抗癌变的的功效,并且可以阻断细菌所产生毒物的毒性。此外,蒜头中的蒜素可以降低肝脏中胆固醇的合成,还可以防止消化道的细菌感染。

柑橘类 此类水果包括橘子、柳丁、柳橙(香吉士)、柠檬、葡萄柚、文旦(柚子)等。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膳食纤维,同时也有一些其他的抗癌成分:柠檬素和帖烯类,可以阻止乳腺癌的扩大。

茶 茶叶具有抗癌和调节血脂的作用。多喝茶的人,其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会降低,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会上升。

篇5:高一化学物质知识点

(1)阳极连结电源的 阴极连结电源的

(2)阳极产物是 阴极产物是

(3)阳极产物鉴别方法是

阴极产物鉴别方法是

(4)实验开始时,同时在两边各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则 极附近先 。

(5)阳极一般用 制作;阴极一般用 制作。

(6)电解反应方程式:

(7)电子从电源的 极流向电解池的 极;又从电解池的 极流向电源的 极。

二、物质的量

1、定义:物质中所含一定数目“微粒集体”的多少物理量

微粒集体:0.012Kg12C中所含碳原子的数目(约为6.02x1023)

2、单位及符号:用“n”表示物质的量,单位:摩尔,用“mol”表示

3、用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时,必须用化学符号表示 1mol O

4、阿伏伽德罗常数

1mol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约6.02x1023

符号:NA 单位:mol-1

“粒子集体”的微粒数=12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1mol的微粒数=阿伏伽德罗常值≈6.02x1023个

n=N∕NA

三、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当物质用摩尔为单位时,可定义为: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表示符号: M表示摩尔质量 单位:g∕mol

3、摩尔质量的数值;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相同,但意义不同。

4、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N∕NA= n = m∕M

四、物理性质:

1、色态:均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金属

2、密度:按由上到下的规律排列,其密度遵循由小到大的趋势,但钾钠反常。

3、熔沸点:由上到下依次降低。

五、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的共同点:最外层电子数目均为1,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

2、原子结构的递变性:由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电子越易失去,还原性越强。

点燃 三、化学性质: 4Li+O2 === 2Li2O

点燃 与氧气发生反应 2Na+O2 === Na2O2

点燃 1、与非金属反应 K+O2 === KO2(超氧化钾)

Rb、Cs氧原子的个数比越来越大 与Cl2、S反应只有一种产物

2、与水反应:Li与水反应较平稳,而K与水反应有可能爆炸,Rb、Cs遇水就爆炸,均生成强碱(LiOH是弱碱)ROH

六、焰色反应

1、焰色反应:用于检验元素(化合物固体、溶液、单质)

2、Na为黄色,K为紫色(透过蓝钴玻璃)

篇6:高一化学基本营养物质知识点

原理:

根据物质特有的性质及反应现象对该物质(或离子)进行确认,其对象常是一种物质或一种离子。

检验方法:

【物理方法】依据特殊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等)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如:SO2和NH3均有刺激性气味;NaOH溶于水放热,NH4NO3溶于水吸热,NaCl溶于水无明显变化等。

【化学方法】利用物质特殊的化学性质,反应时产生的特征现象,如:溶液颜色的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常见气体的检验

(1)O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

(2)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3)H2O:通过白色CuSO4粉末,白色粉末变蓝。

(4)NH3: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

常见离子的检验

(1)H+

①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

②用pH试纸测定其pH,pH<7;

③加入少量活泼金属(K、Ca、Na除外)

如:锌、铁等,有气泡产生。

(2)OH-

①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

②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③用pH试纸测定其pH,pH>7;

④滴入CuSO4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⑤滴入FeCl3 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3)CO32-:滴加盐酸,出现气泡,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Cl-:滴加稀硝酸和AgNO3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沉淀不溶解。

(5)SO42-

①滴加稀盐酸酸化后,再滴入BaCl2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②滴加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白色沉淀不溶解。

(6)NH4+:加入强碱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试纸变蓝。

(7)Ag+:加入HCl(或可溶性氯盐)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且沉淀不溶解。

(8)Ba2+:取少量试剂滴加适量Na2SO4 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沉淀不溶解。

(9)Ca2+:取少量试剂滴加碳酸盐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温馨提示:

物质检验的关键是:必须熟练掌握各物质的特征反应,并且正确的选择试剂和实验方法。

二.物质的鉴别

原理:

根据各种物质在性质上的不同及反应现象的不同对几种物质进行区分,其对象一般是多种物质。在试剂选择上有自选试剂、指定试剂或不加试剂之分。

鉴别的方法

【物理方法】颜色、气味、溶解性,溶解时放热还是吸热等现象鉴别。

常见物质或离子

(1)依据颜色鉴别:含Cu2+溶液显蓝色;含Fe2+溶液显浅绿色,含Fe3+溶液显黄色;KMnO4 溶液显紫红色。

(2)依据气味鉴别:SO2、NH3均有刺激性气味。

(3)依据溶解性鉴别:CaCO3不溶于水、Na2CO3溶于水。

(4)依据溶解热现象鉴别: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NH4NO3固体溶于水吸热、NaCl溶于水后无明显变化。

(5)依据磁性鉴别:铁丝可以用磁铁来吸引,而铝丝不可以。

【化学方法】

(1)特征现象法:利用物质间物理性质(如颜色等)的不同,通过感观找到突破口,然后利用已鉴别出来的物质作为试剂将剩余物质鉴别出 。

(2)两两混合法:当无法通过物理性质入手时,可以采用两两混合的方法,若能各自产生不同现象,便可加以区别。

(3)借助产物法:若用以上两种方法还不能将组内的物质鉴别出来,可借用相关反应产物和酸反应加以鉴别(组内物质一般含有酸)。

物质的鉴别和鉴定

同学们千万不要傻傻分不清

鉴别既然有个“别”

那是用来区别两个

或两个以上物质的

正如它的定义

“根据几种物质不同的特性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把它们区分开来”

而物质鉴定则是

“用实验方法确定或证明该物质”

三.物质的除杂

除杂原则:

(1)不增:不引入新的杂质。

(2)不减:提纯或分离的物质不能转变成其他物质,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

(3)易分:杂质易分离。

(4)复原:被保留的物质应能恢复原状。

常用的除杂方法:

【物理方法】

1.过滤:适用于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分离。如:粗盐提纯。

2.结晶:

(1)蒸发:适用分离溶质与溶剂,除去可挥发的杂质,从含有HCl的NaCl 溶液中分离出固体NaCl。

(2)降温:可溶性固体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小不同,从含NaCl杂质的KNO3中提纯KNO3。

【化学方法】

1.转化法:将固、液、气体中的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物质。

2.沉淀法:将杂质转变为沉淀而除去。

3.气化法:将固、液体中的杂质转变为气体而除去。

4.加热法:杂质受热易分解,通过加热将杂质除去。

5.溶解法:将固体中的杂质转变为可溶物而除去。

6.置换法:类似于转化法,选用合适的试剂将杂质置换出来而除去。

温馨提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因题而异,也可以几种方法合并并灵活地运用。

四.拓展

常见气体的除杂(括号内为杂质)

1.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3.O2(HCl):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4.CO2(HCl):通过饱和的NaHCO3溶液,干燥。

5.H2(HCl或水蒸气):通过装有足量生石灰和烧碱混合固体的干燥管。

6.O2(H2O):通过浓硫酸。

常见固体的除杂(括号内为杂质)

1.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或稀盐酸,过滤。

2.Cu(Fe2O3):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过滤。

3.CuO(Cu):在空气中(或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4.CaCO3(CaCl2):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常见液体的除杂(括号内为杂质)

1.NaOH溶液(Ca(OH)2):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过滤。

2.NaOH溶液(Na2CO3):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充分反应,过滤。

3.NaCl溶液(Na2CO3):加入适量的盐酸,蒸发。

4.CaCl2溶液(HCl):加入碳酸钙粉末,充分反应,过滤。

5.CuSO4溶液(硫酸):加入过量CuO粉末充分反应,过滤。

篇7:高一化学基本营养物质知识点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

初步认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大意义。

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激发更多的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重点和难点

蛋白质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实验准备

一组精美图片(或制作成多媒体)、研钵、滴管、小烧杯、量筒、医用维生素C、蒸馏水、漏斗、滤纸、玻璃棒、石蕊、碘酒、米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情景创设

同学们都吃过饭了吗?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饭啊?为什么光吃饭还不行,还要吃菜呢?

(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得出我们人类维持生命和健康所需的六大营养物质)

群体互动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在生物学和化学中已经知道了不少。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常见的盐,本单元所涉及的无机盐将在下一个课题中进行研究。本课题我们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四类有机物的营养物质。

请分组阅读教材p88~94,讨论并完成p89、p93两处的课堂练习。

交流汇报

各小组汇报小组的讨论成果。

巩固提高

①特殊的蛋白质──酶;维生素的音译名:Vitamin-维他命;

②演示:碘与淀粉的反应:单质碘+淀粉显蓝色。

组间抢答

给我们平时常吃的食物找“家”:米饭、羊肉、苹果、白菜、牛肉、花生、糖果、猪肉、黄瓜、鲜奶、鱼肉、玉米、鸡蛋、柑橘、萝卜、蒜苗、雪梨。

主要含蛋白质的有 ;主要含糖类的有 ;

主要含油脂的有 ;主要含维生素的有 。

探究辨析

①抛砖引玉:警方常用“指纹显示”来破案。方法一:取一个蒸发皿,加入少量的碘酒后,微微加热,将留有手指印的.证物(纸张或器皿)放在蒸发皿上方,过一会儿可显示出清晰的指纹(其原因是手指上的油脂在器皿或纸张上,而碘可溶于油脂中,从而显示出指纹来);方法二:将硝酸银溶液小心地涂抹在案情证物上,再用光照,则在物证上会显示出黑色的指纹来。(其原因是手指上的汗迹中含有无机盐NaCl等,与AgNO3反应生成了AgCl,经光照,AgCl分解产生黑色银的微粒,而显示出黑色指纹)。

②学生实验探究维生素C的性质:取3片医用维生素C(也可用学生自备的水果、果汁),碾碎后溶于10 mL水中并过滤,取少量滤液向其中滴入几滴紫色的石蕊试液,观察,可见 。说明维生素C的水溶液呈 性,医学上常把维生素C称之为 (可查阅资料或访问医护人员)。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中比较稳定,在高温条件下易被破坏。请想一想,如何食用新鲜黄瓜,才能充分利用黄瓜中丰富的维生素C。

交流展示

(“我”在维持人类生命和健康中的作用)

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收集四类有机营养物的生理功用(每小组负责一类),并用第一人称“我”写成汇报交流材料。

警钟长鸣

(多媒体展示)

①吸烟与疾病。图片:肺癌患者的肺与正常人的肺的比较。

②资料:甲醛浸泡的鸡爪和水产品。

③资料:硫黄熏制的白木耳。

④市场上销售的毒大米和毒笋。

⑤关注生活中所见到的“黄曲霉菌”。

⑥关注居室装修中的“隐形杀手”──甲醛、苯。

感悟交流

看了之后你们有何感受?

学后反思

①我们应怎样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②我们应怎样合理安排膳食?调查我们学校的食谱是否符合健康要求,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③我们为什么不能偏食、挑食?我们为什么要多吃蔬菜?

课后调研

你认为“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民间说法有科学道理吗?建议你做一做下面的调查研究:参考课本p94页习题3中提供的数据,记录自己(或他人)每天行走多少路,大约消耗多少油脂?根据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之比,制定一个科学的走路锻炼计划,并坚持实施,做好记录,分析结果,在适当的时候完成调查研究报告。

点评:本节课从“民以食为天”的吃开始,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从而使本课题顺理成章地导出。

在学生互动活动中又设置了一栏:“其他,你感兴趣的内容”,更是体现了“以人为本”张扬学生个性的理念。值得一提的是滕老师的“课后调研”给学生提供了七年级数学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可谓用心良苦。

背景资料

①11月10日楚天都市报

掺有矿物油的大米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一次性进食了较大量的含矿物油的食物,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腹泻、偶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鉴别掺油大米的简便方法是:用少量热水浸泡大米,手捻有油腻感,严重者水面有浮油。

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p116

篇8: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颜色

Fe(OH)3(红褐色固体)

Cu(紫红色固体)

溴蒸气、NO2(红棕色)

品红溶液(红色)

石蕊遇酸性溶液(红色)

酚酞遇碱性溶液(红色)2.紫色:

KMnO4固体(紫黑色)

MnO4—(紫红色溶液)

钾的焰色反应(紫色)3.橙色:溴水(橙色)

4.黄色:

AgI(黄色固体)

FeS2(黄色固体)

Na2O2(淡黄色固体)

S(黄色固体)

碘酒(黄褐色)

Na的焰色反应(黄色)

Fe3+的水溶液(黄色)

5.绿色:

Fe2+的水溶液(浅绿色)

Cl2、氯水(黄绿色)

6.蓝色:

石蕊遇碱性溶液(蓝色)

硫、氢气、甲烷、乙醇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蓝色火焰)

淀粉遇I2变蓝色

7.黑色:

绝大多数金属在粉末状态时呈黑色或灰黑色。8.白色:

Fe(OH)2沉淀在空气中的现象:白色→(迅速)灰绿色→(最终)红褐色

pH试纸:干燥时呈黄色;中性时呈淡绿色;酸性时呈红色,酸性越强,红色越深;碱性时呈蓝色,碱性越强,蓝色越深。

红色石蕊试纸:红色(用于检验碱性物质)

蓝色石蕊试纸:蓝色(用于检验酸性物质)

淀粉试纸:白色(用于检验碘单质)

KI—淀粉试纸:白色(用于检验氧化性物质)

①黑色:CuO、Fe3O4、MnO2、炭粉、铁屑

③红色:Cu、Fe2O3(红棕)、Fe(OH)3(红褐)。

⑤紫黑色:KMnO4。

篇9:高一化学物质量的计算

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用物质的量可以衡量组成该物质的基本单元(即微观粒子群)的数目的多少,符号n,单位摩尔(mol),即一个微观粒子群为1mol。如果该物质含有2个微观粒子群,那么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为2mol。对于物质的量,它只是把计量微观粒子的单位做了一下改变,即将“个”换成“群或堆”。看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有几群或几堆微观粒子,当然群或堆的大小应该固定。现实生活中也有同样的例子,啤酒可以论“瓶”,也可以论“打”,一打就是12瓶,这里的打就类似于上面的微观粒子群或微观粒子堆。

2.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它的符号是mol。“物质的量”是以摩尔为单位来计量物质所含结构微粒数的物理量。

使用摩尔这个单位要注意:

①.量度对象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或它们的特定组合。如1molCaCl2可以说含1molCa2+,2molCl-或3mol阴阳离子,或含54mol质子,54mol电子。摩尔不能量度宏观物质,如“中国有多少摩人”的说法是错误的。

②.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种类。如“1mol氢”的说法就不对,因氢是元素名称,而氢元素可以是氢原子(H)也可以是氢离子(H+)或氢分子(H2),不知所指。种类可用汉字名称或其对应的符号、化学式等表示:如1molH表示1mol氢原子,1molH2表示1mol氢分子(或氢气),1molH+表示1mol氢离子。

③.多少摩尔物质指的是多少摩尔组成该物质的基本微粒。如1mol磷酸表示1mol磷酸分子。

3.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建立在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之间的计数标准,作为物质的量(即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或微粒群)的标准,阿伏加德罗常数自身是以0.012kg(即12克)碳-12原子的数目为标准的,即1摩任何物质的指定微粒所含的指定微粒数目都是阿伏加德罗常数个,也就是12克碳-12原子的数目。经过科学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一般取6.02×1023,单位是mol-1,用符号NA表示。微粒个数(N)与物质的量(n)换算关系为:

n=N/NA

4.摩尔质量(M):

摩尔质量是一个由质量和物质的量导出的物理量,将质量和物质的量联系起来,不同于单一的质量和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指的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因此可得出如下计算公式:

n=m/M

由此式可知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摩(g/mol)。根据公式,知道任两个量,就可求出第三个量。当然对这个公式的记忆,应记清每一个概念或物理量的单位,再由单位理解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而不应死记硬背。

①.摩尔质量指1mol微粒的质量(g),所以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或化学式式量。如1molCO2的质量等于44g,CO2的摩尔质量为44g/mol;1molCl的质量等于35.5g,Cl的摩尔质量为35.5g/mol;1molCa2+的质量等于40g,Ca2+的摩尔质量为40g/mol;

1molCuSO4·5H2O的质量等于250克,CuSO4·5H2O的摩尔质量为250g/mol。

注意,摩尔质量有单位,是g/mol,而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或化学式的式量无单位。

②.1mol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或化学式式量。

5.物质的计量数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粒个数之比等于微粒的物质的量之比。

2H2 + O2=2 H2O

物质的计量数之比:2: 1:2

微粒数之比:2: 1:2

物质的量之比2: 1:

2高一 化学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物质量浓度与质量百分数的换算

这是一个经验公式,c=1000pw/M

其中,c是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p是溶液的密度,单位g/mL,w是溶液的质量分数,M是溶质的摩尔质量,单位g/mol

推导过程可以有2种方法:

方法一

设1L溶液,质量分数w

则溶液质量1000p

溶质质量1000pw

溶质物质的量=1000pw/M

溶质物质的量浓度c=(1000pw/M)/1L=1000pw/M

方法二

设1000g溶液,质量分数w

则溶质质量1000w

溶质物质的量1000w/M

溶液体积1000/p 毫升=1/p 升

溶质物质的量浓度=(1000w/M)/(1/p)=1000pw/M

建议这个公式能记住,这在解题时会更快

【高一化学】摩尔质量公式推导》》

根据一定质量(m)物质中的粒子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求相对分子质量(或摩尔质量),即

M=(NA*m)/N

书本上只有求摩尔质量的4条公式,分别是n=N/NA,n=m/M,n=V/Vm,n=c*V,但谁能告诉我这个式子怎样推导出来的?

n=N/NA n=m/M

推出 N/NA=m/M

把M移过来 M=(NA*m)/N

求关于高一化学三度转换的公式及推导过程,还有做有关摩尔质量题的思路.要详解。最佳答案

推导:

m1表示溶质质量,M表示溶质的摩尔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1/M;m2表示溶液质量,ρ表示溶液密度,溶液体积V=m2/ρ。但是化学中质量单位一般用克,密度单位用克/厘米3,所以求出体积的单位是厘米3,而物质的量浓度单位是摩尔/升,要换算成升,所以除以1000。

物质的量浓度c=n/V=(m1/M)/[(m2/ρ)/1000]

用P%表示质量分数,P%=m1/m2。整理,得,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百分比浓度之间的转换公式为

c=1000ρP%/M

高一化学反应怎样用电子转移配平

双线桥法

1.双箭号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号起止所指的均为同一种元素。

2.线上标出得失电子的情况及价的升降、被氧化或被还原等内容。

单桥线法

1.箭号由还原剂中失电子的元素指向氧化剂中得电子的元素;

2.线上只标出转移电子的总数。

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根据电子守恒来做题。

举个例子。

Zn+HNO3=Zn(NO3)2+NO+H2O

这个反映,来说,那么得到电子的是N元素,从+5到+2,所以一个得到3个电子,而失去电子的Zn从0价到+2价,失去2个电子,得失电子守恒,所以要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是2×3=6,那么,NO ×2,在题中体现出来,然后,在给Zn×3,在题中体现出来,在找出反应物中N原子个数,加在一起,在HNO3前体现,HNO3×8,题中体现,最后在看H的个数,H2O × 4,就是本题答案。正确的是,3Zn+8HNO3=3Zn(NO3)2+2NO+4H2O

其他的几乎都是这个样子,为了方便看的话,你还可以这样:

N +5 →N+2==3e×2

Zn 0 →Zn +2 == 2e×3,这种方式体现出来,然后现在生成物中先加上序数,尤其是单个元素只在1个物质中的,最后在找出所有的添加在原来的反应物中。

过氧化氢和氯气反应生成1摩尔氧气转移多少摩尔电子,为什么是两摩尔不是一摩尔,氧不是由负一价到零价么

H2O2 + Cl2=2HCl + O21个氧原子是由负一价到零价,转移1e-,但总共有2个氧原子变化,所以转移电子总数是2e-,生成1摩尔氧气即1摩尔O2分子,有2摩尔氧原子,所以转移电子是2摩尔

实验室可以用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当有0.10摩尔电子发生转移时,生成氯气的体积为多少?

16HCl(浓)+2KMnO4=2KCl+2MnCl2+8H2O+5Cl2↑(实验室老师这么做,但是所谓的实验室制氯气却用的MnO4)

Mn由+7-+2,Cl(-1-0)

所以0.1摩电子转移=0.1molCl-被氧化=出0.05mol Cl2,标况下是1.12L

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制氯气,当有3mol电子转移时,问生成的Cl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________

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制氯气,当有3mol电子转移时,问生成的Cl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________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关系式为:MnO2---4HCl---Cl2

所以每生成1molCl2,就有2molCl-变为1molCl2

即转移2mol

所以有3mol电子转移时,生成1.5molCl2V=33.6L

用43.5克二氧化锰与足量浓盐酸反应产生氯气体积是多少(标准状况下测定),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MnO2+4HCl=MnCl2+Cl2↑+2H2O

看价态变化,Mn +4→+2得2个电子

Cl-1→0 因为是Cl2 失去2个电子,得失电子数相当,反应比为1:1

篇10: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回想起节接课后的心理,很是紧张,自己已经很多年不上这种大型公开课了,很是不安,怕是辜负了教研员老师一片苦心,也担心浪费同行们的时间,一时也无法定下课题,思来想去,还是选一节比较好上轻车熟路的课题吧:中和反应的探究。教研员的一席话改变了我的想法:

一、定课题

谁上课都愿意有实验探究,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但最后还是选了这么一个内容比较枯燥、很少有教师用来上 “物质的分类”这一课题,说来也简单。一是基本概念的教学在我们区还是一个空白,教研员老师从整体考虑,提高我区基本概念教学的角度出发,希望有新的尝试;二是考虑到这个课应该对学生的基础要求不是很高,所以就选了它。就我个人来说,我还有个想法,就是,为什么公开课就一定要有实验探究呢?没有实验的课就真的体现不了新课改的理念了吗?就为了赌这一口气,说来有些好笑。

二、进行教学设计

这是此次活动的核心内容,到底怎么样做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呢?说实话,直到快试讲了这个问题还没有想通。平心而论,有实验探究的话,这个问题就简单了,毕竟有一个基本的程序在指导教学(有实验的课又难免陷到一个新的框框里去,大家都这样做也没什么意思了),可是这个内容既没有实验,也很简单,怎么样做才好呢?到底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何方呢?几天来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心里始终没有底,还是李老师高明,听了我准备的课后,指出了我的很多不足,并帮我进行了改设,使课有了一个良好的思路,我想在今后的基本概念教学中我就再也不会烦恼,我有了讲此类课的雏形,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补充并有所提高。

三、教学后的想法

上一篇:基层团组织规范建设下一篇: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