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4-05-01

人民美术出版社(精选十篇)

人民美术出版社 篇1

《美术观察》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美术观察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大型综合性美术月刊,为国家艺术类核心期刊。《美术观察》关注美术发展的前沿和热点,深入探究美术理论和创作的基本问题,大力传播美术学知识和相关信息,以丰富的栏目反映美术领域的多样景观,致力于有中国文化立场的现代美术形态的建设与繁荣,在美术学科创造性地体现国家发展的文化战略和宏观精神指向,《美术观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调学术至上、质量第一的编辑原则。

《美术观察》以中国艺术研究院蓄养半个多世纪的优良学风、雄强学力和磅礴阵容为滋养和后援,突显贯通人文学科和艺术创作的学术性;所设〖观察家〗、〖美术家〗、〖美术学〗、〖国际视野〗四大栏目,以图文并茂的内容和形式,对大视野的“美术”构成全方位的“观察”,以高品位、高质量、高学术性的专业期刊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赖和好评,是中国美术界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媒体。

《美术观察》的志趣是:精诚问道,但不囿书斋;侧重建设,却不懈批评;着意前瞻,亦勤于反思;力求全面,也力避浮泛;尊重客观,更崇尚良知;基调严肃,又饱含热情。

《美术观察》创刊于1995年,2012年4月恰逢出刊200期。为纪念《美术观察》出刊200期,欢迎大家就“《美术观察》与当代美术进程”主题进行讨论,发表高见,本刊择优选登。以下方面供您参考:

1、您阅读《美术观察》的感受与经验。

2、您曾经参与本刊[热点述评]、[现象]等栏目选题讨论的感受与收获。

3、对如何进一步办好《美术观察》,您有何建议。

截搞时间:2012年5月31日

电子邮箱:meishuguancha@sina.com (注明孟繁玮收)

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杂志社(注明“《美术观察》与当代美术进程”投稿文章)

二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人民美术出版社 篇2

教 学校:刘教者:潘

学 设 计 湾 小 学

2015年 9 月 1日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册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美术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美术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能进行完整的画面构思、表现。但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部分学生自理能力较差,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记得带或带错美术工具,作品缺乏表现力,还有部分学生完成作业比较较慢,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坚定的美术学习目标。

二、教材解析

本学期选用的是人美版第三册教材,该册教材编排有很多漂亮的图片,展示了学生活动过程及其学生作品图片,便于教师进行教学参考和学生自学。全册共21课,活动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单一到综合、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注重将观察、想象和表现能力的发展结合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学习过程中对美术活动的多角度的体验和尝试;注重学科内容和学科间的综合效应。便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拓展,利于教学形式及课评方式的探索、改革。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三、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爱美、寻美、创美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2、在美术游戏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各种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3、鼓励学生观察生活、欣赏美,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4、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多种综合、探索体验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安全地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

四、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通过有趣的美术表现和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欣赏、评价自己或别人的绘画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绘画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

3、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进一步熟练彩笔、油画棒的表现技巧。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2)、教学难点:

1、提高学生自主欣赏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表现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细致、充分地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2、培养学生立体造型能力,由简单的平面折纸逐步转为立体造型,发展空间想象力

五、教学措施:

1、以情导入,以趣启智,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

2、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感悟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营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到教学相长、互相学习,尊敬和爱护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创造成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尊重。努力成为学生的老师、学伴和朋友。

4、广泛利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象、范画、参观、访问等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探究性的学习突出评价的过程和个性差异性,建立发展评价体系。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第一周 会变的线条

2课时

第二周雄伟的塔

2课时

第三周捏泥巴

2课时

第四周小扇子

2课时

第五周漂亮的小钟表

2课时

第六周下雨了

2课时

第七周百变团花

2课时

第八周摆花样

2课时

第九周我们身边的痕迹

2课时

第十周杯子的设计

2课时 第十一周绘画中的节日

2课时

第十二周好吃的水果

2课时

第十三周刷牙

2课时

第十四周茂密的花

2课时

第十五周大树的故事

2课时

第十六周会变的小手套

2课时

第十七周动物乐园

2课时

第十八周节日的装饰

2课时

第十九周过春节

2课时

1会变的线条

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A.初步感受不同线条带给人的美感。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B.能用不同线条组织一副画面,表现出一定的美感。C.通过对作品的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2)隐性内容与目标:A.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初步感受、体验艺术作品中线的美感。(2)难点:如何运用不同线条表现美感。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具准备]相关图片的课件、有各种线条的范图。[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画有各类线条的绘画作品给学生欣赏。

2、启发学生了解线条的作用,体会线条组合的美。

3、揭示课题:会变的线条。

(二)、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景物照片,了解大自然中各种和绘画方法。

2、线条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画几组不同排列形式的线条。(2)展示交流,教师指导评价。

3、以一些图形让学生选择其中—种并用线条加以装饰。

4、用投影讲解同一种图案添加不同线条产生的不同效果。

5、欣赏范例,了解用线条可以表现一幅完整的作品。

6、分组练习,用线表现一幅作品。

7、师生交流,明确用线排列方法。

8、学生明确方法、构图设计完成制作。

三、实践操作的要点指导:

1、观察书中图片时,要引导学生观察景物中线条的排列规律,从中体会密集线条排列的美感。

2、作线条的练习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出各种不同的线条以及排列方法,为以后的作业作铺垫。

3、以小组形式讨论及绘画,能让学生集思广益,开拓思路。让学生先添加后创作,由易到难,解决了难点。

4、绘画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用彩水笔直接作画,培养学生肯定用线的能力,同时要鼓励画出新颖独特的线条。

四、评价建议:

1、先小组评选,再集体交流

2、展示作品,学生互评。

第二课时

—、情景导入:

1、课件欣赏图片,使学生初步了解线条的种类和作用。

2、揭示课题:认识线条。

二、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

1、回忆大自然中不同形式的线条。

2、线条练习。

(1)在纸上用水彩笔画几组不同的线条。(2)展示并评析。

3、欣赏范例。

(1)讨论范例中线条的排列方法。(2)教师小结归纳。

4、讨论图案中不同形式的线条的变化。

5、让学生选择一个图案添加花纹,也可自己创作添加。

三、实践操作的要点指导:

1、回忆大自然中的线条,引导学生开扩思路,启发他们了解并认识线条的美感。

2、线条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想象出不同的线条以及排列方法,鼓励他们思维的独特性。

3、在欣赏书中范例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用线条也能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

4、老师出示图案让学生添加花纹,为了降低难度,认识和练习线条。

四、评价建议:

1、集体评价。

2、分组评价再集体交流。

2雄伟的塔

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A.应知: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塔,不同国家(地区)的塔造型不尽相同,还有各种各样的纪念意义。B.应会:学习比较、分析、描述塔的特征,能将自己记忆中的塔或设计的塔画下来,并可以进行简单的装饰。(2)隐性内容与目标:让学生了解更多塔的知识,认识古今中外的塔,并对自己家乡的塔进行考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古迹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自己见过的塔画下来,或设计一座既漂亮又有新意的塔。(2)难点:根据塔的特点,进行表现或设计。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关于塔建筑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二、新授:

1.看图片课件,找找塔建筑都有什么相同点? 2.总结:塔身上小下大,单层,中心对称。3.师介绍绘画步骤。

(1)在画面上端画出最上层塔顶和塔身墙。(2)接着一一往下画,直到你画完为止。(3)添加宝塔上的门、风铃和塔檐上的瓦片等。(4)画好宝塔的通道台阶和周围的环境,最后涂上颜色。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1.及时纠正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添加背景。2.引导学生画出各种各样不同形状的宝塔。3.注意塔身的对称。

四、展示作业、进行讲评。1.学生互评、2.教师评讲。(选构图适当,造型独特,色彩鲜艳的画幅来进行讲评。)

3捏泥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①通过学习探究各种泥器的制作方法,体验泥的特性,感受捏泥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并通过捏泥,体会陶艺的捏制成形的方法,尝试制作各种泥器皿。

②☆重点学习简单的陶艺制作方法,体会中国陶艺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创作源泉进行创作。

③△难点小器皿的捏制方法及造型设计。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及创作能力。

教具:陶泥、简单工具、陶艺作品课件 学具:陶泥、简单工具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好玩的玩具,看看有什么?(展示泥玩具的图片)仔细观察这些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泥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玩捏泥巴。(板书课题)

二、师生交流,表现创新

1、找同学上台摸一摸泥制陶罐,提问:泥制的物品摸起来有什么感觉?(很粗糙)2.说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器物是用泥制作的?

3.看看陶艺的发展历史吧!(展示陶器图片)提问:上面的这些部件都是做什么用的?(把手、装饰„)

4.展示陶泥,师:这些陶泥就是用来制作陶器的材料,(找同学上台摸一摸,说一下感受—-很软)由于材料很软所以很方便造型。

5.怎么样才能让这些陶泥变形成我们需要的形状呢?(讲解变形手法---揉、捏、搓、压)6.展示图片,教授造型方法。(盘条法、手捏法、泥板法)用这些方法同学们可以随意制作出自己想要的形状。

7.老师示范制作一件陶器。(讲解装饰与连接的手法。)

三、学生实践:出示作业要求:运用学到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想象,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小器物。

四、讲评,小结: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讲评,表扬有创造性的学生。

五、作业设置:运用学到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想象,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小器物。板书设计:

9、捏泥巴 变形手法:捏、揉、搓、压 造型手法:盘条法、手捏法、泥板法

4小扇子

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A.应知:简单了解有关扇子的文化、种类及欣赏价值,尝试采用多种材料来制作小扇子,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进而创造出形状各异、图案不同,可以在不同场合使用的小扇子。B.应会:能用各种不同的制作方法,制作出材料不同,外形各异、美观的小扇子。(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习与人交往与合作,增加同学之间的亲和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设计思想,勇于展示自己的个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扇子的文化,学习小扇子的设计与制作。(2)难点:小扇子的构思设计、不同材料的选择利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动画片、各种扇子、彩纸、筷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1.看动画片《借芭蕉扇》。

2.“芭蕉扇”有什么用处?扇子还有哪些用处? 3.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把“小扇子”。

二、讲授新课:

1.提问:同学们见过扇子有哪些形状、颜色?生活中、电视、画报等可以看到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扇子。

2.教师展示自制扇子若干给学生观摩。3.教师讲述制作要点并示范制作:(1)提问或讲述扇子的组成。扇子由扇面、扇柄组成。(2)扇子的形状分析:

长方形、圆形、扇形、组合形等。3.制作要点介绍并示范制作。(1)选择扇面形状、颜色并剪下。(2)折制、绘制扇面。(3)安装扇柄。

三、实习作业:

注意事项:1.扇面要有明确的形状。2.颜色要鲜艳有变化。

四、课堂小结、讲评。1.选几幅优秀作业由学生讲评。

2.教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努力方向。第二课时

一、总结上节课学生作业情况。

二、学生介绍怎样装饰自己的小扇子

三、创设情景,体现扇子的使用价值。

四、小结:

请同学们说说制作小扇子的感受

5漂亮的小钟表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A.通过欣赏,了解钟表的文化及造型特点。B.通过对不同钟表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C.通过钟表的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设计与制作能力。D.引导学生利用自己设计制作的钟表,认识表盘上的时间,进行跨学科的综合。(2)隐性内容与目标:A.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B.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不同种钟表的特点及其设计制作方法。(2)难点:如何巧用材料以及对表盘的设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刀、胶水、腊光纸、纸杯、圆盖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一些漂亮的小钟表,并让学生说说时间。

2、揭示课题:漂亮的小钟表

二、重点、难点的解决:

1、选材。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所准备的材料来设计表盘和外形,并且找出做表针的材料,以及固定表心的图钉。

2、观察钟表的特征。(1)表的外形:各式各样。

(2)表盘的形状:圆、方、三角、多角等。(3)表符的种类:数字、几何形、装饰形等。

(4)表针的特点:时针粗短、分针稍长稍粗、秒针最粗最长。(5)表的装饰:剪、贴、画各种形象。

三、实践指导:

1、根据材料做出外形和表盘。

2、制作表符。引导学生分清大刻度和小刻度,并将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表盘上。

3、制作表针。表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万变不离其宗,三根针的长短不变。

4、添加小装饰。

四、评价:

1、学生展示作品并自评。

2、评选出最漂亮的小钟表。第二课时

一、总结上节课学生作业情况。

二、拿出自制小钟表,认识钟表时间。

1、说说日常作息时间,并在钟表上拨一拨。

2、小组合作互相说时间,拨时间。

3、试想将小钟表的附件进行变化。

4、互相对对方的表针进行变换。

三、创设情景,体现小钟表的使用价值。

小组进行活动:同学们每到作息时刻就表演应做的事。

四、小结:

请同学们说说制作小钟表的感受 下雨了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动态,利用色彩、粗细、疏密、节奏不同的点、线及细小的形状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雨及雨中的情景。

2、训练学生观察、记忆和表现能力,锻炼学生以人物、动物、线条再现情景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尝试体验下雨给人与动物带来的不同的感受,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教学重点:利用不同色彩、粗细、疏密、节奏不同的点线创造性的表现不同的雨。教学难点:表现雨中的人物动态,处理好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层次。教学准备:幻灯片,范画,学生习作,水彩笔,钢琴曲《雨滴》等。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吗?上课前老师出个谜语来让你们猜猜,大家听好了:千条线,万条线,掉在水里看不见。(谜底:雨)

表扬猜对谜底的小朋友。

创设情境:播放下雨情景的幻灯片,引导学生进入下雨的情境。

二、讲授新课

(一)认识不同的雨

师: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你们喜欢下雨吗?为什么? 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下雨可真好!滋润了大地,净化了空气。雨像我们人一样也有不同的性格脾气,时而温柔,时而暴躁,时而顽皮,你们知道不同性格脾气的雨叫什么名字吗?

1、温柔的雨是小雨。

师:打在我们小朋友身上都没什么感觉,还有春天的毛毛细雨。

2、大雨很暴躁。

师:大雨脾气暴躁,还有雷阵雨,又打雷又下雨挺吓人的。

3、太阳雨很调皮,边出太阳,边下雨。

(二)模仿雨的声音,用肢体语言表现雨

师:你们能模仿雨的声音吗?或者用动作表现雨? 滴答、滴答 沙沙沙、沙沙沙——这是春天的小雨 叮咚、叮咚 哗—哗——说明雨已经很大了 学生用动作表现: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

(三)了解下雨时自然界的变化

师:下雨时自然界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来闭着眼睛来听一听,感受下雨时的情景。(播放课件)

师:你刚才听到了哪些声音?——风声、打雷声、下雨声......

(出示范画)下雨时会刮大风,树木、小草被风吹歪了,女孩的头发飘起来了,还有围巾和衣裙都被风吹得飘起来了。

师:下雨时除了听到这些声音,还能看到自然界有什么变化?下雨前天空是什么样的?——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雨滴下落...

(四)表现雨中的人物形象

师:小雨下呀下,来到大街上,人们会怎样呢?是怎样避雨的?(出示范画)避雨时的情景:

1、匆忙避雨,撑起雨伞,披起雨衣......

2、匆忙收摊。

3、收衣服、关门窗......

4、到处是积水,小水坑......湖面上泛起波纹......

(五)表现雨中的动物形象

师:小雨下呀下,来到了森林里,小动物们又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播放)

小朋友们不怕雨,穿上雨衣,打起雨伞,下雨了真好玩!师:下雨了小动物们都在干什么呢? 生看着图片,说说小动物忙碌的情况!师:小动物们除了运用自己的方法躲雨,还有的会怎样呢?(出来喝水,洗澡,开心地玩耍...)

(六)引导学生表现雨中有趣的情景和内容

师:小雨下呀下,来到了校园里,小朋友们会怎么样呢?下雨时你们见到过什么情景?发生过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吗?下雨时你在做什么?

学生描述雨中的场景和互助友爱的小故事。

(七)明确雨的表现方法

师:同桌相互讨论可以用哪些细小的形状和线条来画不同的雨?

(用一串串的雨滴,细密的点,小斜线和长斜线来画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生分小组讨论怎么表现雨,并请学生上台示范。

(八)谈下雨时的感受

你们能用一个词语表达下雨时的感受吗?

各种感受:开心,美,好玩,害怕,寒冷,凉爽......

(九)欣赏作品(播放课件)

师:下雨天我们有不同的感受,有时觉得很兴奋,有时觉得很好玩,有时会很惊喜,有时又有一点点害怕,我们在下雨天会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下雨时的景色也是很美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画家们和其他小朋友的作品,看看他们是怎样表现雨中的人和小动物的?

课件和小朋友作品展示。

第二课时

一、学生练习

布置作业要求:看了这么多小朋友和画家的作品,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呢?

师:接下来就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大胆地表现雨中的人物或动物并添加环境。你们可以单独完成或者小组合作完成,运用绘画或彩色纸剪贴的方式都可以。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播放钢琴曲:肖邦的《雨滴》)

二、作业评析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自己的创作意图,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的思想及较好的画面效果,并及时表扬和肯定。

2、评析:情景感人,形象生动,构图饱满,涂色完整,从不同的角度表现雨景。

3、鼓励学生更加细心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4.一起唱首《下雨沙沙》,感受下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五、总结,课后延伸

小小的雨点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好像在跳舞。五颜六色的雨伞像绽开的花朵,庄稼、小树受到雨的滋润长得高高的,森林里的小动物都能快快乐乐地洗澡,雨中的景色是多么美丽!

7百变团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A.了解团花的基本特点。B.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团花的过程种,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感知、思考、探索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欣赏与学习制作团花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团花的特点及设计制作方法。(2)难点:纹样的设计及镂空的面积大小。[教具准备]:剪刀、胶水、腊光纸。录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录像,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欣赏剪纸作品在生活中运用的录像,如:过年、结婚时人们用剪纸作品布置环境以增加节日气氛。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欣赏剪纸作品,认知剪纸作品的图案的特点。

1、教师出示剪纸作品,介绍不同剪纸作品的不同特点。

2、介绍剪纸的有关知识。

多面剪纸其实就是民间所称的“团花”,它利用纸的重复折叠,剪出中心对称的图案。团花的历史极为悠久,对称原理在剪纸中的灵活运用,更使着古老的艺术充满迷人的魅力。

3、揭示课题:百变团花

三、制作五面对称剪纸。

1、五面对称折纸。

教师用较大的纸,带领学生边折边讲解。

2、画五面对称剪纸。

(1)、教师示范两种不同的画剪方法,分别剪出分散和连接的两种图案,请学生找出图案分散的原因。

(2)、教师示范,要求学生画时注意:先定大,再画细部,剪时且慢要细心。

3、学生开始画剪五面剪纸。

四、引导小朋友制作自己设计的图案,剪出五面对称剪纸作品。

五、作业展示、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自己的剪纸作品布置教室的玻璃窗,教师适当指导作品之间的排列。

2、欣赏作品,体会剪纸作品给教室带来的欢乐气氛。第二课时

一、回忆、欣赏、比较。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陈述制作五面对称剪纸的过程。

2、欣赏书上的剪纸作品,找出各个异同点。

二、学习制作六面对称剪纸。

1、教师示范单独对称图案的剪纸作品在对折以后起的变化,指导学生怎样把对折的图案设计到对折以后的纸上。

2、提醒学生画剪时要注意图案的简洁明快,图案与图案之间要有连接点。

三、装裱剪纸作品。

四、作业讲评(欣赏、游戏)。

1、展示学生制作的剪纸作品,欣赏、互赠。

2、欣赏用剪纸手法创作的儿童作品。

3、总结:剪纸作品的内容源于生活,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摆花样

教学目标:

知道有规律的排列组合会使普通造型更具有艺术美感,会有选择地将不同形状、颜色的物体进行排列,组合出自己想表现的图形。通过造型活动,丰富学生视觉与触觉的感受,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鼓励大胆创新。并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发现身边的日常用品等各种物象的外形、色彩特点,利用这些物体排列组合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教学难点:有选择地利用物体的形与色进行排列组合。

教学准备:各种自然物(水果、花生、豆子、花、树叶、石子等)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教师情景导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品,你们高兴吗?出示礼品: 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他们这样呆着很乱,谁能上来摆一摆。让他们呆得更舒服一些,也更漂亮一些?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是这样,随意放就很乱,动手摆一摆就美观。不信,你们看(课件)。

二、欣赏课件里的摆花样。

三、、教师出示课题——摆花样。并请学生为老师摆一组花样作为礼物(要求是:可以用材料袋里的材料,也可以用你铅笔盒里的所有用具来摆)

组织一个小比赛。要求:可以用你自己带的东西也可以用“百宝箱”里的用具设计拼摆一个美丽的花样,看谁摆的最漂亮。

四、欣赏评述:自由的互相欣赏,评出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花样。

教师展示优秀作品并启发思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用来摆花样?课下可以试一试。

9我们身边的痕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能够发现、采集不同肌理的材料,并利用材料再创作。(2)隐性内容与目标: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发现问题,渗透学生对生活美、环境美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感知种采集不同材质的肌理。(2)难点:拓印的技巧。[教具准备]铅笔、油画棒和蜡笔、树叶等实物。[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组织纪律,将材料和工具摆放有序。

二、讲解拓印。

教师演示与学生体验同步进行。

学生与教师演示做法相同:将薄纸蒙在有纹理的实物上。拓印时,左手伸开,手指用力按住薄纸。右手指按遍薄纸,使纹理凹凸分明。任用一色蜡笔,轻轻均匀磨画,印出纹理为止。

三、组合实物。

1、看实物的形状,想这些形状的实物能组合成什么形象呢?

2、试着拓印一些纹理。

四、学生作业。

1、摆实物。

2、蒙纸。

3、拓印。

五、小结。

整理用具,材料。展示较优秀的作品。鼓励学生下课寻找事物拓拓,玩玩。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讲评上节课作业。

展示拓印纹理清晰、完整的作业。

三、学生继续作业。

提出要求:选与上节课纹理不同的实物进行拓印,并且添加背景、装饰。

拓印:根据上节课的经验,用不同色的油画棒一部分地一部分地拓印纸下面的实物的花纹。每一部分都拓的花纹清晰。

添画:在拓印完的画面上,用油画棒加几笔使画面中的形象完整,画面形成一体,并富有个人特色。

四、展示优秀作品,鼓励学生尝试多种绘画方法。

10杯子的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杯子各部分结构、材料、功能等方面的知识。2.掌握设计理念和方法,运用了解的知识,设计出既实用又美观的杯子。教学重点:观察、分析杯子各部分的设计意图,了解功能与形象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设计意识,设计出既实用又美观的杯子。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一只一次性纸杯)

师:图片中的物品是什么?——一只一次性纸杯。

你别看它长的普普通通,它可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物品。它的家族成员可多啦,而且有着各不相同的外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杯子大家族”,去领略一下杯子的风采吧!

出示课题——杯子的设计

【设计意图】一次性纸杯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之一,由造型简单但非常实用的它引出课题,自然贴切。

二、杯子展厅

师:从古至今,杯子的主要功能便是用来饮酒或饮茶。古代的杯子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参观一下“杯子展厅”,看看这些古代的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古代的杯子

*折线纹彩陶杯(新石器时代)——陶

一个古朴、大气的杯子,制作于新石器时代。

*象牙雕夔(kui)鋬(pan)杯(商)——象牙

商朝的这个杯子高30.5厘米,是用象牙根部制成的,米黄色,杯身上布满花纹。

*玉云形杯(唐代)——玉

这个杯子很特别,呈云朵状,表面雕有许多云的图案。

师:你喜欢哪一只,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说说喜欢的原因。

小结:这些古朴、精美的杯子充分显示出了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的设计意识和制作水平。

2.现代的杯子

师:古代的杯子已经制作地那么精致美观,那现代的杯子一定是更加漂亮实用。请你回忆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其他材料制作的杯子。

生自由答后出示图片。

——用玉、玻璃、陶瓷、竹、木、金属、塑料、石、搪瓷、纸等材料制作的杯子。

【设计意图】美术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一门学科。借古代的杯子图片,让学生看到祖先的设计意识和制作水平,感受杯子的悠久历史。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回忆并观察生活中各种材料制作的杯子,初步感受杯子在材质、外观上的区别,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分析探究 1.杯子的结构

师:刚才见到的这些杯子虽然材料和造型各异,但是它们在结构上却较为相似。以图片中的这只杯子为例,请你分析一下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杯子的结构——杯身、杯口、杯底、杯柄、杯盖。

2.杯子的各部分的作用

杯身——放置液体。

杯口——方便喝水。

杯底——使杯子平稳放置。

杯柄——便于手握住杯子。

杯盖——保持杯中液体的温度;卫生;便于携带。(杯盖的大小要与杯口相符合。)

【设计意图】以一只较为典型的杯子作为分析对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杯子的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设计出杯子奠定了基础。

四、精品欣赏 1.新颖独特的杯子

师:为了让杯子显现出新颖独特,聪明的设计师们往往会将杯身、杯口等设计得与众不同。下面一起来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漂亮的杯子图片。

(师点击图片作简单介绍。)

杯身:有简单的几何形体、动物或物品的造型;对称形和不对称形。

杯口:不再局限于圆形。

杯柄:这个杯子的把手弯弯曲曲的,有什么作用?

杯盖:这个杯盖有什么用?设计者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2.特殊功能的杯子

师:随着科技的进步,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更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杯子家族中又添了许多新成员——特殊功能的杯子。

——磁化杯、保温杯、电热杯、变色杯、量杯、旅行杯等。(师简单介绍)

小结:这些各不相同的杯子足以让我们看到了设计者的聪明才智。

【设计意图】美术学习中,借助素材呈示,能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对新颖独特的杯子图片加以分门别类地展示,能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展示多种功能的杯子图片,更是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设计中体现出作品新颖独特的一面。

五、作品设计

1.杯子的设计学问:

师:一只小小的杯子,里边可藏着不小的设计学问。想一想,设计师们为何这么设计?他们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首先,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

*其次,实用与美观相结合。

2.如何绘制设计图

那我们该如何把想象中的杯子设计在纸上呢?一起看看同学们的设计图,找找一张设计图包含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杯子设计图——杯子图形、简单的功能说明、各部分的尺寸、物品名和设计者。

再对其他的学生作品作简单分析。

【设计意图】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教师详细介绍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了解设计与应用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掌握设计方法,设计出新颖作品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学生作业

1.师:如果你是一名设计师,你准备设计一只怎样的既新颖独特又美观实用的杯子?学生思考回答。

强调注意点:

(1)画面上包括三个方面:*杯子图形。*简单的功能说明。*各部分的尺寸。*右下角标明物品名。(2)文字请用水笔写。(3)比一比,看谁的想象力丰富,表现力更强。

2.学生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七、举办“新颖的杯子”设计作品展。

1、开新产品设计发布会,要求设计师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并阐述自己的设计意图。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功能奖、最佳外形奖和综合奖。

2、评价要求:是否能积极地参与观察和研究;是否在设计作品中体现了以人为本、既实用又美观的设计理念;能否绘制出体现自己设计理念的设计图。

【设计意图】借“新品发布”这一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引导更多的学生在自主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更好地体验到了美术学习的愉悦和成功。绘画中的节日

一、交流信息,初步感受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节日

二、导入课题 1展示图片,(1)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猜出这是什么节日?

(教师出示不同节日的图片,学生说)

2、师生共同探究

我们国家有这么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于是就吸引了画家用画笔来表现它们。(1)《火狗舞》:画中人物在干什么?你们能表演给大家看吗?画面表现了什么样的气氛?这种气氛在色彩上是怎么表现的?

色彩的神秘感,火光映在人身上金灿灿的感觉。在画人物时的特殊表现形式。(2)《腰鼓》:画面中人物与生活中的人物相比,哪个更夸张?画面中的色彩与生活中色彩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选用这样的色彩进行表现?

色彩上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人物的动势以及人物动作夸张的表现形式。色彩主要是为了表现节日的喜庆祥和的气氛。

(3)《枣园来了秧歌队》:谁是画面上的主要人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知道这是哪儿的农民吗?

毛主席和几个农民在画面的中间位置,醒目、显眼,所以成为画面的中心点。

3、引导学生分析

这些节日不但吸引了画家的画笔,而且还吸引了与我们同龄的小朋友的目光。下面我们再一起欣赏同学的作品吧。

(1)《吃饺子》与《火狗舞》:用这种构图方法表现节日的祥和气氛。在绘画形式上主要用剪贴的形式。这位同学在选择纸材时非常注意色搭配的问题。

(2)《龙舟》:众多的人物动态表现出节日中的热闹气氛。利用油画棒的特殊效果使画面有了一种动感。

(3)《印尼朋友来中国》

在这幅画中鲜艳的色彩起到了什么作用?

4、教师示范。

5、欣赏不同形式创作的作品,开拓学生的视野。

6、学生实践创作

教师发现在创作过程中有特点的学生作品及时鼓励。好吃的水果

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显性目标,一是隐性目标。显性目标主要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达成情况,隐性目标主要是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情感态度等问题。

(一)、显性目标:

1、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创造出有情趣的画面。

2、在感知活动中,启发学生去体会和表现物体特征、形状及带给个人的不同感受。

(二)、隐性目标:

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体验生活中的美。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想象、敢于创造的精神。小精灵儿童网站出品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生动的感受生活、表现生活,从而热爱生活。谁都知道,水果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几乎人人都会画,这本身并没有难度可言。有难度是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大胆地运用表情、动作、画笔恰当而有美感地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让人一见画面就感受到了水果的“好吃”,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解决方法:

课堂上的情境创设很关键,学生的兴趣被激活了,思维也就跟着活跃起来了,这对降低教学难点很重要,也很关键。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在进行创作时可能会出现想象不够丰富、表现不够多样等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表演、观察、品评书中图片作品等方式,激发孩子的想象。

教具准备:玩具猴、钢琴曲、多种水果、简笔画、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彩笔、图画纸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激情引入

1、(老师先将一只毛绒绒的玩具猴藏在身后,然后面色神秘的面对学生)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想不想知道是谁呀?(生:想)(老师这才亮出玩具猴)谁呀?(生:是小猴子)大家看得真准!这只小猴子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呢!它叫甜甜。甜甜不但长得漂亮,而且还特别勤劳。三年前,它亲手种植了一处果园(老师边说边拉开遮住半个黑板的幕布,露出简笔画画出的彩色果园)。这不,今年果园获得了大丰收。今儿个,甜甜给我们带来了好多宝贝,就藏在我们眼前的桌子上,快拿下报纸,看看是什么?(生拿下报纸:呀!是水果)(老师将“水果”两个大大的美术字贴在果园右下方)

2、喜欢这些水果吗?(生:喜欢)那谁愿意第一个告诉甜甜,你最喜欢哪种水果?为什么呀?(生1:我喜欢吃香蕉,因为它是金黄色,像弯弯的月亮。生2:我喜欢吃梨,因为它又甜又脆,长得像个小脑袋。生3:我喜欢吃桔子,因为它圆呼呼的像个金黄色的小皮球,甜甜酸酸的,又好吃又好看。生4:我喜欢吃西瓜,因为呼完西瓜西瓜皮还可以当帽子戴呢„„)(此处学生尽情地说,老师相机点评表扬,如:真会观察、想象得真好、还会边品味边说、好聪明呀等等)

二、激情感受

(一)初步探究

1、刚才你们把老师都说馋了。①生表演:那谁愿意上前来表演一下你平时吃水果的样子?(指生选一种最喜欢的水果到前面表演吃相。(生表演后)师问: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他是怎么吃的?(生:大口大口吃)。(此处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回答)看来是真好吃呀!那谁会狼吞虎咽地吃?(生上前表演)谁会文文静静地吃?(生上前表演)你还会怎么吃?(生上前表演)②师表演:哎呀!老师忍不住了(边说边抢过一个香蕉咬了一大口,腮帮子立刻鼓了起来。滑稽相逗得学生哄堂大笑,老师翻着白眼吞下了香蕉)说说,你刚才看见老师怎么了?(生:抢着吃都咽着了,脸都憋红了„„引导致学生根据观察自由回答。)

2、刚才咱们表演得真带劲!下面的小朋友都流口水了耶!没关系,甜甜说了,它十分愿意把这些好吃的水果送给大家吃。边说边在果园上方依次贴出“好吃的”三个大大的美术字)。听了这个消息,你们高兴吗?(生欢呼:高兴!)

3、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我们在吃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注意一下自己是怎么吃的?还要注意别人是怎么吃的?看谁的吃相最能证明水果好吃!那就开始吧!(学生尽情吃水果)(老师将小猴子贴到黑板果园右方小猴子的家里)边贴边说:甜甜呀要坐在家里透过窗户看你们吃呢!

(二)、深入探究

1、好了,孩子们,咱就吃到这儿吧!没吃够的,咱们课后再接着吃完好吗?(生:好)谁来告诉大家,你刚才是怎么吃的?看到别人是怎么吃的?(生:我是狼吞虎咽地吃,我旁边小朋友是边笑边小口吃)那你为什么要狼吞虎咽地吃?(生:怕别人吃了我就没有了)(此处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老师随机引导点拨,指说3~4人即可)

2、(老师举起了小猴子)孩子们呀,甜甜刚才看大家吃得这样开心,真想给你们拍些照片带回家去。可惜,它忘带照相机了。那咱们帮帮它好吗?(生齐快活地:好呀!)

3、可我们怎么帮它呢?对了,咱们用画笔把咱刚才吃水果的样子画下来送给甜甜怎么样?(生齐:好)我们画的题目就叫“好吃的水果”。

4、我们的画像要突出什么特点?(生齐:好吃)(师在“好吃”二字下面边打上重点号边赞美学生会思考。鼓励的话随机说,力求准确动听)

5、好吃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出来呢?(生:表情、动作)

6、下面我们快速打开书,翻到第17课,这是别的小朋友送给甜甜的画像,咱们看看他是怎样把吃水果的样子画下来的?可以边看边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生看书交流)

7、书上是怎么画的,你能看出他们爱吃什么水果吗?想说哪幅图就说哪幅图。(生1:我说第三幅图,那个小女孩坐在西瓜里,西瓜还开了窗户,她乐呵呵地在西瓜房里不想走了,我知道她爱吃西瓜了,生2:第一幅图里的小男孩儿嘴巴张得老大老大,两只手往嘴里放香蕉、桔子、西瓜、菠萝,还有樱桃,这些水果他都爱吃„„ 此处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说清楚了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就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你真细心;这么细节的地方你都看到了;说得又准又流畅;这么会观察,一会你的作品肯定比他还好;再说得清楚点就更好„„)

三、激情创作(做画时配乐)

1、下面轮到我们自己画了。在画画之前,老师还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你可以画自己吃水果的样子,也可画别人吃水果时的样子。可以画全身的,也可画半身的,还可以画一个大脑袋,听明白了吗?还有,画画时,可以小声研究,看谁画上的表情动作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来他选的水果最好吃!画完了,就交给甜甜,老师帮你把画贴到甜甜家的墙上。来,快动笔吧!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2、(学生画画)老师巡视。①个别指导,帮助(如画面布局、色彩选用、水果造型、表情体现等等)②集体纠正共性的不足(如人物大小的安排水果大体形状等等)③随时发现闪光点并及时表扬。

3、画完的同学上前来把画交给老师。然后回去可以帮助别人画,也可以再画一张,甜甜可是最喜欢既好学又爱助人的孩子呀!

四、评议升华

1、(孩子基本画完)好了,孩子们,咱们就画到这儿吧。个别没画完的孩子课后再补完。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的画像,看谁把“好吃的”感觉画出来了。(在大屏幕上展示大部分作品,然后和几个学生一起将作品贴到甜甜家的墙上)

2、孩子们,咱们来猜猜看,这么多作品中,甜甜会喜欢哪些画呢?(例:生1:上前面边指边说:甜甜会喜欢这幅画,因为这幅里的小主人嘴里都塞满了好几种水果了,可他的手里还抓着两个大苹果,多好吃呀!生2:我说甜甜会喜欢这幅作品,因为这个小朋友躺在西瓜地里,大肚子比西瓜还大,是吃西瓜吃的呀„„学生此环节的回答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拨)

3、刚才说的作品是哪些孩子画的?请站起来。(生站)你们可真了不起呀!刚才甜甜还真的悄悄告诉老师,说你们几位真聪明,想象力真丰富,比书上那几位小朋友画得还棒呢!这不,让我给你们奖品呢!(在这几个孩子脑门上分别贴上一朵小红花)咱们掌声祝贺他们好吗?(学生热烈鼓掌)

4、再猜猜看,甜甜会认为哪些作品再稍稍改动那么一点点就会变得更好看呢?(例:生上前指一幅作品说:这幅画要是把嘴画得再大些,再流出几滴口水就好了,苹果画得再圆些,就能看出水果好吃了„„此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回答,老师相机引导和鼓励)

5、这些作品的孩子也请站起来。刚才大家的评议你们听见了吗?愿不愿意接受呢?(生:愿意)真好,能虚心接受建议就说明你们正在进步呀!瞧,甜甜也给你们准备了奖品呢!(将写着“你进步了”花瓣贴在孩子的脑门上)(掌声再起)

6、(面向同学)那你觉得甜甜会不会喜欢你的画呢?为什么?(例1:我觉得它会喜欢我的画的,我牙齿逢里都挤满了水果,水果也画得像,好吃的表情也画出来了,所以甜甜会喜欢我的。生2:我觉得甜甜不会喜欢我的,我只画了吃一种水果,嘴还画得小,甜甜会认为我不喜欢它的水果,可我是不想让嘴里的水果掉下来呀„„ 此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自由回答,老师适时点拨和激励、引导)

7、好了,孩子们,咱们就说到这儿吧。其实呀,甜甜喜欢你们每个人的作品,喜欢你们每个人的吃相,因为你们是在分享它的劳动果实呀!它很开心的。(指黑板)瞧,他把画都挂在了自家墙上了,有几个没画完的小朋友,甜甜希望你们能在课后画完送给它,好吗?(生:好)

那从今天开始呀,你们就都是甜甜的好朋友了,高不高兴呀?(生:高兴)那是不是应该用掌声祝贺一下自己?(生鼓掌)对了,甜甜给我们 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朵小红花做奖品,课后到老师这里拿呀!

五、激情延伸

1、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又吃水果又画画,这可多亏了甜甜呀!此时此刻,面对善良、勤劳的甜甜,你最想对它说什么话?(例:“甜甜,你真好!” “能和你交朋友,我 好开心!” “甜甜,你教我种水果好吗?”„„此环节学生回答会多种多样,老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

2、老师发现你们都有话想对甜甜说,那就让我们一起把想说的话喊出来吧!(生喊出自己想说的话)

3、甜甜也有一句话让老师转告给大家,想不想听?它说呀,会观察、会想象、再加上爱劳动,就能创造美!能记住吗?(生:能!)

4、孩子们,这节课,我们是用画的方式来表现好吃的水果,课后我 们还可以用剪贴等别的方式来表现这个内容,大家愿意回去尝试一下吗?

13刷牙

教学内容与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和发现生活中有趣的细节,并以生动的观察和回忆作基础,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和记忆能力。锻炼学生细心观察和大胆创作的精神。本课以一般的绘画创作为主要上课形式,重点在于启发学生尽可能细致地回忆和大胆地表现。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学生的作品表现形式既可以生动的动态形象为主,也可以以表现某个具体的细节为主。同时,在生动表现自己生活的基础上,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同学们认识到口腔保健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养成适时刷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内容虽然可以借助相关的影像资料,但是关键还要看教师的启发引导。可以在课前布置观察作业,还可以在课程启发阶段以教师和同学们即时的动作进行启发。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录像、牙刷、刷牙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看电脑课件:《小松鼠刷牙》。

2.提问:看完动画片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要天天刷牙? 3.揭示课题:画刷牙

二、新授:

1.观察:听刷牙歌,表演刷牙,同桌互相观察对方刷牙的方法是否正确,刷牙的姿态是怎样的?

2.看课本,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画自己刷牙的样子。3.先请几位学生板演,并指出他们的优缺点。4.请“小老师”上讲台修改。5.教师出示作画要求:

(1)画面构图要饱满,人物位置要突出。(2)人物动态要明确,并适当添加背景。(3)用彩笔直接画,用笔要肯定。6.其他学生自己画。

三、作业讲评,提出希望。

1.看黑板上小老师修改的画幅,进行欣赏点评。2.投影展示同学们的作业,说出优缺点。

3.同学互相说说刷牙的必要性,教师提出希望:从小好好保护牙齿,才能有好身体。课后记:正逢学校进行“爱牙周”宣传活动,结合讲座、活动,我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大胆表现,将刷牙的动作、表情、场景等等,都详细的表现出来。加上学生自己的创造,这次作业的效果非常的好。

14茂密的花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回忆,分析与交流,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花的知识及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茂密的花。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造型能力。

2、能初步表现出不同种花的特点,用前后遮挡的方法画出茂密的花。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花的美感及外形的不同特点和前后关系。教学难点:如何表现花的不同特点和前后遮挡关系。

教学用具:多媒体、小花盆、一块布、吸铁石多个、手工小花园。学生用具:铅笔、勾线笔、彩笔、油画棒。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揭开课前猜谜游戏的答案:一盆花。

2、课件出示有关花的几张图片:牡丹花,菊花,郁金香。学生欣赏花的同时,说出其名称。引出课题《茂密的花》。板书:茂密的花

二、讲授新知

1、课件欣赏单独的一朵花,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出花的基本结构。得出花组成部分主要分为:花芯、花瓣、花茎、花叶。(板书:花芯、花瓣、花茎、花叶)

2、课件欣赏大师表现的茂密的花:奥地利著名画家克利姆特的《葵花园》。师生共同分析作品的美丽之处。

3、课件出示教师范画4张,让学生观察,总结出花有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等特点。

4、课件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有前后遮挡关系,一幅没有,让学生找出不同,更好地理解前后遮挡关系。(板书:前后遮挡)

5、课件欣赏教师示范成品图,分4个步骤图,让学生直观地通过步骤图,了解作画步骤。

6、欣赏课本中茂密的花,欣赏美得同时,了解不同的绘画方法,丰富知识。

三、发散思维

花除了能生长在花园里,还可以生长在哪里?周围都有哪些环境?生:花篮中、花瓶里、池塘里等。

四、布置作业

今天的任务就是把花的大体框架打起来,有时间的同学还可以把颜色涂起来。作业:用你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工具,用前后遮挡的方法画一幅“茂密”的花。要求:画面中的花朵要有大小、高低、前后遮挡关系。

五、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辅导要点:

(1)指导学生在做作业时进一步理解茂密的花。(2)注意画面的饱满。(3)注意遮挡关系。

15大树的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A.通过回忆、观察,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树根、树干、树枝、树杈、树叶等)。B.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儿童画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2)隐性内容与目标:A.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种,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B.通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围绕大树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表现。(2)难点:画面构思和组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水彩笔、蜡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受环境,揭示课题。

1、看图片,认识校园里的树。

2、看校外的树,如:松树、柳树、椰树等。

3、说说平时见过那些树?

4、每棵树都有各自不同的样子、千姿百态,它们也都有不同的故事。揭示课题:大树的故事

二、观察树、学画树。

1、让小朋友回忆以前画过的树,怎样画的?在黑板上板示。

2、多媒体出示“各类树木”录象,让小朋友找自己画的是哪些树,学生找不到那些模式化的树,让他们发现自己画的树与观察到的树有差距。

3、指导观察树:(1)树的整体外形。

(2)树干:主干上粗下细,挺拔或弯曲;树皮光滑或粗糙;树叉排列各异。(3)树叶:形状各不相同。

4、一棵自己喜欢的树画下来。讨论画树的步骤、运用的材料。

5、学生动手画树,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三、作业交流、评讲,课堂小结。

1、作业交流评讲可分步进行。(1)画树干、树枝中途评讲。(2)画树叶中途评讲。(3)图色中途评讲。(4)画树完成后评讲。

2、表扬鼓励,特别是有特色的作业。

3、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看图编故事。

1、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上学生作品“以树为主的图画”,或课外儿童画中以树为主带有故事性的绘画作品。

2、学生看图编故事讲故事。

3、让学生拿出自己第一课时完成的作业编故事。然后讨论:哪幅画编的故事更生动?怎样使自己的画能编出生动的故事?

二、添画。

1、引导讨论:怎样在上次的基础上添加?

(1)、添加内容:花草、房屋、汽车、小鸟、蝴蝶、活动的人„„(2)、添加方法:可以树为主体添加背景,房屋等可与树重叠。(3)、图色要鲜艳。

三、学生画一幅以树为主的图画。学生练习、教师个别辅导。

四、作业展示、评讲、课堂小结。

16会变的小手套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初步感受适形造物的艺术表现手法。应会:能大胆地创作,通过对手套进行简单的添加创作出某种新形象。(2)隐性内容与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适形造物的方法,发散学生思维,创作出较生动的形象。(2)难点: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形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小手套、橡皮筋、碎布头、彩纸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安定学生情绪。

二、讲授新课。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出示几件手套包扎的小玩具,问小玩具里包着什么? 变魔术般打开手套口,露出废纸团,让学生吃惊。总结:废旧的东西经过包扎修饰变成了有趣的艺术品。板书课题——会变的小手套

(二)包扎材料的选择。

1、包裹材料:小手套。

2、被包裹物:纸团、泥团、稍大一点的干果、各种形状的鹅卵石等。

(三)制作方法课件

1、构思。

2、包扎。一头扎,两头扎,长扎,短扎,留穗扎,圆头扎,多节扎等。

3、添加装饰。方法:剪贴与描绘。

原则:包扎后的原形特点,突出事物形象特征,去掉不必要的环节,做到画龙点睛。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

1、讲评保持原形特征、添加得当而生动的作品。并借此再重申突出事物的主体和特征。

2、布置下节课所带工具、材料。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习用具,安定学生情绪。

二、复习前次知识。

(一)提问回答:

1、你认为适合做被包裹物的材料有那些?你选择了什么材料?

2、你准备用小手套做什么物体?

3、包扎的方法有那些?

(二)教师概括小结。

(三)布置作业:每人继续制作一个小玩具,形象与上节课不同,必须突出特征。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辅导要点:

1、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可以多节包扎。

2、启发学生根据物象特征选择好包扎方法。

3、装饰要多样化。

四、小结:

1、分组欣赏作品。

2、请几位优秀的小设计师叙述一下自己的构思、制作过程。

3、教师小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17动物乐园

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A.应知:雕塑动物由基本形体入手,要抓住动物特征,确定动态,用加、减法,采用粘接、切削、刻划等多种手法进行创作。B.应会:参考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采用揉、捏、粘、切、刻等技法,临摹或创作泥塑动物形象。(2)隐性内容与目标: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珍稀动物,关注艺术,增强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习圆雕的基本知识,学习用基本形体塑造动物形象。(2)难点:作品的完整、牢固、美观、生动、新颖。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橡皮泥、彩泥、示范作品。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启发回忆,揭示课题。

1.教师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最喜爱的动物。

2.学生说出动物,教师可出示简笔动物。出示课题:动物乐园

二、尝试练习,进行造型。

1.通过投影欣赏泥塑动物,欣赏书上的学生作品,提高学生的尝试愿望。2.教师示范一个动物。例:母鸡下蛋 步骤:(1)用一团泥搓成鸡蛋形;(2)捏出头部和尾部。

(3)用红色捏出鸡冠、肉垂、耳朵;(4)用黑色给它贴上眼睛;(5)用各色彩泥给鸡加上翅膀。3.鼓励学生大胆练习,塑造动物。

(1)提醒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喜爱的动物来塑造;(2)帮助学生回忆,概括动物的形体特征;(3)彩泥和橡皮泥的软硬要正好,不要太软;(4)有些细小凹进去的地方,可用尺或小刀帮助。(5)塑造时注意颜色搭配;

(6)根据不同程度,鼓励学生自由创造。

三、作品展示,充分欣赏。

1.请做完的学生将作品放到投影仪上,让大家欣赏,并给自己的作品编一段小故事。2.集体欣赏、评判,让学生间互相取长补短,增加制作经验。

3.鼓励学生课后多做练习,充分体验在捏制过程中的乐趣,体会泥的体块感觉。

18节日的装饰

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A.应知:通过学习,了解运用美术方法可以将我们的生活装扮的更美。B.应会:学习描述节日不同的装饰,谈自己的感受。学习发现身边的饰物,并能从色彩、线条运用等方面有目的地学习。(2)隐性内容与目标: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包容多元文化,欣赏现代、传统的装饰,体验人们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认识各地区不同的节日装饰,以及各种类型、形式的装饰方法。描述自己对各种装饰的印象,体验其美感,初步了解节日装饰的色彩、造型特点。(2)难点:学习描绘节日装饰的造型、色彩。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有关节日及民俗的录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观看有关节日及民俗的录像。

2.思考:节日,我们穿什么漂亮的衣服?不同民族有什么不同表现?人们都会进行什么样的庆祝活动?

3.节日中的气氛都是由美丽的装饰渲染的。揭示课题:节日的装饰

二、学生实践,教师指导。

1.基本形定位,用铅笔轻轻画人物动态。

要求:人的姿态表现出节日的快乐;服装色彩缤纷;各种装饰艳丽夺目。

2.描画具象,用铅笔在人物姿态骨式上画出各部分结构:头(五官、发式、头饰);再整体形的局部位置用简单的直线、曲线装饰服装样式;画颈、四肢、手、足。各部分不要求规范和比例。

3.勾线:用彩色水笔、油画棒,勾画人物的具体形象,细致生动的描写各部位。如:五官表情,头发样式、染黑头发,细致的刻画服饰纹样。

人物服装组合图:

4.添加背景:烟火、礼花、彩旗、彩灯以及各种装饰道具。

三、展评作业:

1.同桌互评。分别说说自己和对方的不足。

2.教师选出构图合理,人物动态协调,背景丰富的作业进行表扬讲评。第二课时

一、教师引导:

节日中最活跃的是人,人是节日中最美的风景线,而服装又使人变的更加美丽,服装的色彩首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节日中的服饰色彩一定要鲜艳夺目,再陪上其他美丽的装饰就更加烘托出节日的欢乐气氛了。

二、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1.染人物皮肤。用橙、浅橙、肉橙、粉色等平染裸露的四肢、手、脚和面部。用深色描画五官,有神采、有表情。

2.描绘服饰。

引导学生试着用一用深色和浅色。比如黑色可以协调任何色彩,黑色和其他鲜艳色相间,能产生对比,形成斑斓、并有跳跃的视觉效果。纹样色和服饰底色要互不干扰,形成整体效果美感。

3.涂染背景。

三、作业展示、讲评。

1.布置“多彩的节日”展览会,请同学介绍节日民俗。2.选画面色彩浓郁的作业进行点评。

19过春节

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A.应知:了解有关春节的文化、历史,欣赏不同地区的不同习俗,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体会美好生活的情趣。B.应会:尝试着采用多种材料和工具来制作春节的小礼物,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将记忆中春节的美好场景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画面要体现出春节喜庆的气氛、热闹的场面。(2)隐性内容与目标:使学生简单了解有关春节的历史、文化、习俗、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而体验到生活的乐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了解春节的历史、文化、习俗,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赞美之情;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种小礼物,来表达自己节日愉快的心情和对他人的美好祝愿。(2)难点:绘画要表现出欢乐的场面,画出生动有趣的画面。工艺制作时各种材料的选择、设计、制作。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范作、各种绘制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春节序曲》的乐声中,电子课件(拓展)、(让学生分组交流后回答感受)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进行小结。

学生交流自己对我们民族的节日——春节的看法。谈一谈自己过春节的时候的见闻。二:欣赏范作,归纳绘画方法和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表现春节的各种艺术作品:绘画、雕塑、剪纸、泥塑、布玩具、农民画等。学生分析他们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

教师出示范作,小组讨论范作的艺术特色,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归纳总结:构图——繁密,色彩——鲜艳,笔触——欢快,造型——生动。三:探索实践。

在学生感受、欣赏、了解各种节日及作品的基础上,自己创作一幅作品,表现节日热闹、欢快的气氛,或是自己在节日里的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或是表达一种美好的祝愿,鼓励学生采用诗配画,书法,手工等形式进行尝试,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完成,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并巡回指导。

四:作业展评。

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小结,引导学生从选择的材料、构思、构图及用色等方面进行评价,讨论改进方法,把所有作品贴在一起,构成各民族、各地区(学生个性奔放的节日联想画面)欢庆节日的盛大晚会,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

五、教学拓展。

邵宇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开创者 篇3

邵宇7岁那年,在庄河县立小学读书。九一八事变后,他在孤山中学读书。孤山中学曾有个日文教员,经常向学生灌输“满洲国就是王道乐土”等谬论。儿时的邵宇痴迷于画画,有一次,邵宇画了一张丑化日本鬼子的漫画,被那个教员发现,抓起教鞭就要抽邵宇的头。邵宇钻到课桌下面,抓住他的脚,将他扳了个脸朝天。

1934年春,邵宇考入奉天美术专科学校。绘画,把邵宇引入一个美妙的世界。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任意杀戮,奸淫掳掠,让他十分痛恨。他写了几篇小说,其中一篇是以汉奸李寿山枪杀抗日英雄邓铁梅的事情为背景,小说在美专校刊上登载,他还为自己的作品画了插图。

1935年冬,邵宇考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在这里,邵宇眼界大开。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还有法国画家杜米埃、米勒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当时在北平的吕骥、崔嵬、陈波儿、郑君里、张瑞芳,以及其他院校的热血青年,联合组织演出了话剧《保卫马德里》《阿比西尼亚的母亲》,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邵宇在《阿比西尼亚的母亲》中扮演一个反法西斯的士兵。

七七事变后,邵宇经香港转道广州,到了长沙。他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刊物上发表了《开会》等木刻作品,在《力报》《申报》上发表了《无妻之夫》《无母之儿》等作品,这些作品传达了民众救国的声音。

1938年长沙大撤退前夕,邵宇被共产党地下组织派到衡阳,在基督教负伤将士服务协会湘南大队担任第三中队队长,并将共产党支部建立在这个组织中。邵宇在这里结识了后来的夫人沈尹。不久,邵宇加入了新四军。

1941年1月4日,为顾全抗战大局,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北上。6日,突遭国民党军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英勇奋战7昼夜,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除约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叶挺军长和军部8个干部隐蔽在一片竹林里,邵宇也在其中。由于国民党军队缩紧包围圈,眼看已经冲不出去,叶挺只得下令毁掉武器全体被俘。后叶挺被国民党单独关押,其余人被押往上饶集中营。

上饶集中营是国民党囚禁新四军战士的几个集中营之一。被关押时,邵宇所在的编队里有党的秘密支部,其中邵宇年纪最小。因为邵宇过去是画画的,特务对他不像对别人那么注意,邵宇便担负起自己所在编队与其他编队联系的任务。

在集中营秘密党支部的支持下,邵宇和另一位青年木刻家赖少其千辛万苦地逃出了集中营。经过艰苦的辗转,他和赖少其来到苏中根据地。不久,党组织分配邵宇在《苏中报》工作,后相继担任专区工农科长、区委书记、地委及新四军某旅部秘书及苏中新华分社副社长等职务。

沈尹得知邵宇到了苏中区后,也辗转来到他的身边。1945年,日本投降。《苏中报》欢送东北籍战士调回东北工作,同时为邵宇和沈尹举办了别致的婚礼。同年11月,邵宇夫妇到达东北。邵宇被分配到东北日报社任通讯采访部部长。不久,邵宇又被调到土改工作队。

邵宇一边带队消灭土匪,一边将搜集到的素材编成连环画。他仅用一个半月时间便创作成一套两册的连环诗画《土地》。通过东北的庄稼人王奎五父子两代人的血泪身世,控诉地主、日寇、汉奸、国民党欺压农民的罪行,宣传土地革命的意义。这部为农民创作的连环画册受到徐悲鸿先生的称赞,认为其画风“用来描写中国社会非常适合……可称简约、紧凑、扼要而极具力量”。

1948年春天,邵宇作为新中国美术工作者的东北代表出席全国文代会,见到了从延安来的蔡若虹、古元、王朝闻等同行。

1949年底,因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部委,中央从各个解放区调集干部,邵宇奉命调往北京。在等待分配的那段日子里,他天天拿着画笔到处写生。

1950年,邵宇参与了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筹建;不久,他调往《人民日报》美术组任组长。195l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文联组织画家到朝鲜战场深入生活,邵宇去了朝鲜。他作为文艺战士,在战争年代里一直跟随部队行进,战场上的英雄人物感染着他、鼓舞着他将激战的场面和战斗中涌现的英雄用速写记录下来。他画了《行军》《炸不断的桥》《肉线》《志愿》等组画,并自己配诗,歌颂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1952年,邵宇从人民日报社调回人民美术出版社,任总编辑兼副社长。当时,北京的大街小巷,文化产品极为匮乏,不少书摊摆放的多为旧时代的七侠五义、言情等内容的小人书。邵宇了解情况后,提出“美术出版社应该着手出版有益于青少年身心的、反映新中国文化的读物”。他召集全体编辑人员开会,动员大家改编古典名著、革命小说绘制连环画。大家热情高涨,很快出版了一系列题材内容积极健康的连环画读物。出版周期最快的时候,曾达到平均每三天就出一本内容新颖的连环画。在大家的努力下,新华书店和各书摊出现了许多新型连环画和人民大众喜爱的小人书。刘继卣画的《鸡毛信》以及《水浒》《西游记》等传统题材的优秀连环画,取代了书摊上那些旧时代的出版物。当时,除了出版连环画以外,人民美术出版社还出版了不少单幅宣传画和年画。如《我们热爱和平》《开国大典》《毛主席走遍全国》等。

nlc202309032214

进入发展时期的人民美术出版社,除了出版大量的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等通俗读物外,还开始注意搜集整理中国传统美术精品,出版了许多高档次的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古代、现代名人画册。在此期间,邵宇主持出版了《宋人画册》《清明上河图》以及世界美术史上知名巨匠的专人画册,如《列宾》《珂勒惠支》《伦勃朗》《苏里柯夫》等画册,还为中国当代大师齐白石出版了四本精装大画集,为徐悲鸿出版了大型画册。

这些作品集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外美术经典作品出版方面的不足。

邵宇还注意发掘许多有潜力的中青年画家。如古元、王式廓、董希文、黄胄、亚明、李少言、叶浅予、赖少其等,这些画家的作品出版给画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日后,这一批人成了中国画坛的中坚。

1954年,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以卓越的外交能力与许多亚非国家首脑缔结了友好关系,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苏加诺本人的藏画很多,原打算在日本出版。周恩来了解这一情况后,提出由中国为苏加诺总统出版藏画集,并委托人民美术出版社具体操作。为此,邵宇专赴印度尼西亚与苏加诺总统面谈,第一次就在印尼待了9个月,之后又去了两次。邵宇带领出版社的同志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周总理的重托,《苏加诺总统藏画集》(共6册)陆续出版。画集出版后,苏加诺总统给予了高度赞许,亲笔写来贺信。该书1959年荣获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博览会金质奖章。这是中国首次获得国际图书大奖。

“文革”期间,邵宇同许多老干部一样,受到了冲击和迫害。1970年,邵宇和出版社的部分同志被下放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当时邵宇已年过半百,但他不顾多病的身体,带领大家自己动手盖房、种稻子,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工作和生活。

到干校初期,在政治运动中持相反观点的两派仍然打派仗,互相调查对方的问题,都找他取证。邵宇始终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地回答提问,是则是,非则非。邵宇的坚定和正直受到了同事们包括军代表的肯定和尊重。

十年动乱,曾经迫使邵宇放下了工作,也放下了画笔。

1971年,国务院组织文化代表团赴加拿大访问,进行文化交流,周恩来总理指名让邵宇任团长。在加拿大时,大使馆的同志告诉邵宇,驻法大使黄镇同志已向国内申请,邀请邵宇回国途中到法国访问。邵宇离开加拿大后到了法国,见到大使黄镇同志倍感亲切。那一次,黄镇派驻法大使馆文化参赞陪邵宇参观了卢浮宫、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巴黎公社墙等名胜古迹。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邵宇和身边许多人一样万分悲痛。深夜,他拿起画笔,画了一个烛台和红烛。他将寓意心血的红、黄两种颜色饱蘸在笔尖上,一笔画成了明亮的烛光。邵宇在画上题词:“心线正直,表里通红,浑身是火,一生光明,风吹不熄,磊落始终。”

1977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任命邵宇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这期间,邵宇创作了组画《难忘的回忆》,共3幅:一幅是他在“文革”前画的人像,被撕破了(寓意“文革”初期画家作品遭遇浩劫);一幅是被砸残了的石狮子(寓意文物在“文革”中受到严重破坏);一幅是荷花,花茎被折断。这组画的寓意是:十年浩劫,石头狮子也未能幸免,但沉痛的教训可以化为营养,只要有藕,不染之花仍会开放。

1978年9月,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再次访华。不久,人民美术出版社接到一项任务,与日本讲谈社合作出版5卷本彩色摄影画册《中国的旅行》。这一次,又是邵宇亲自挂帅,用多半年的时间,完成了在全国28个省市约100多个市县的拍摄采访工作。这套书1980年出版,先后再版4次,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版界第一次与外方合作的项目。

邵宇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考虑出版《中国美术全集》的计划。这是一项重大的出版工程,将承载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1984年,在中宣部召集的400多位专家学者的会议上,邵宇把拟定的《中国美术全集》出版大纲拿给大家讨论。经过多次讨论、修改、补充,出版大纲最终被敲定,邵宇任《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出版领导小组成员和编辑委员会主任,具体负责主持和领导这项工程的进行。

《中国美术全集》(60卷)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五大门类,总共收集各类作品1.3万余件,国内专家撰写的论文共计300余万字,其编辑出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参加这项工作的单位包括艺术院校、科研单位、文博部门、出版社、物质材料供应商、印刷厂、发行单位等,有许多涉及学术研究的问题和组织协调的工作。为了保证《中国美术全集》的学术性、权威性,编辑委员会抽调编辑、考证、摄影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共计400余人。为了使《中国美术全集》具有国际水准,邵宇多次召集会议讨论研究,并专程拜访专家讨教,对编辑体例、学术观点、内容取舍、装帧设计进行逐一研究和落实,甚至对有的卷本亲自审阅,重点把关。

《中国美术全集》(60卷)最终于1989年全部出版。邵宇主持与台湾锦绣文化公司合作,将《中国美术全集》(60卷)繁体字版输出台湾,在台湾地区发行3000套,这在当年是轰动出版界、文化界的大事。台湾出版界如此评价这部巨著:“古今中外唯一最周全、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美术权威套书!”

1988年,在《中国美术全集》(60卷)尚未全部出版之际,在中宣部的直接领导下,由邵宇任《中国美术分类全集》(计划出版400卷,后改为304卷)总编辑,主持这项出版工程的规划编辑工作。此书历时25年,至2012年时出版了302卷,最后两卷《目录卷》于2013年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遗憾的是邵宇本人未能见到全书的出版。

nlc202309032214

邵宇是编辑家、出版家、美术事业的领导者,也是一位有个性的画家。他早期的作品有《盲人》《求乞者》,主要反映旧社会中国农民的苦难,连环画《土地》则画出了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争。他的笔触准确而又饱含深情,充满了力量。创作于1950年上半年的《上饶集中营》,是邵宇亲身经历了皖南事变的九死一生后,用心血画出来的,具有时代意义。作品中真实惨烈的画面令人震惊。比如《集中营的四周》,画面上树木被砍秃、草被拔光,因为国民党军队的宪兵怕新四军战士逃跑。《抗日囚徒》表现了被俘战士的愤怒。他们忍受饥饿,却丝毫不减英雄气概。邵宇倾尽心血,将人物刻画得十分传神,表达了自己对新四军战友的热爱与怀念。《不许你们有思想》,表现的是国民党特务不许被俘战士有思想,没日没夜地让他们“跑步”。画面上一群战士在操场上跑步,传达出来的感觉却是类似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油画《呐喊》!邵宇曾被关在上饶集中营,有亲身的生活体验,因此作品《上饶集中营》让人感到格外震撼。

1951年,邵宇创作了水墨画《万水千山》,表现了两个青年在抗日战争时期从国民党监狱逃出来,在奔赴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途中所见。《万水千山》是叙事诗插图,曾发表于《新观察》杂志。这应当是《上饶集中营》的续篇,两个青年人物则是以当年逃出集中营的邵宇本人和赖少其为原型。这套画作1953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与之前作品相比,画风更趋成熟,人物造型准确,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这两部作品不仅表现了邵宇纯熟的绘画技巧,表达出其强烈的思想感情,也是珍贵的文献资料。

诗配画《首都速写》大约创作于解放初期,作品洋溢着欢乐的情绪。新中国成立了,一切都有了新的变化。这一时期,《到天安门,看毛主席》是邵宇的代表作。画中描绘了一对夫妻带着孩子在观看毛主席像。天安门前,悬挂的毛主席像画得真实生动。诗文写道:“毛主席,你让我们有了房子有了地。要不是住在乡下,我们天天来看你!”表达了老百姓翻身作主的喜悦心情和真实感受。《儿童游戏场》充满了动感和欢乐,仿佛都能让读者听到儿童欢快的笑声。

1953年出版的《朝鲜战场素描集》,选用了邵宇的3幅作品,其中《炸不断的桥》是他的经典之作。邵宇能在炮火和硝烟中作画,表现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往无前的勇敢精神。

从早年开始,速写一直是邵宇最擅长的表现手段,他出版了不少速写集,如《首都速写》《在我们的首都》《在祖国的边疆》《创业时代——大庆速写》《新疆行》《长江行》《在日本的日记》等多部速写集。

邓拓专为邵宇题写了一首诗:“年年占得百花先,红满枝头态自妍。最是画坛春不老,岚光香雾绕窗前。”邓拓的这首原诗题为《题梅》,在为邵宇题写时他将原诗的“江南”改为“画坛”,将“山前”改为“窗前”。

邵宇的中国画作品大多创作于国家改革开放后。此时的邵宇“醉心于寻求以民族绘画为基础与西画有益方面相融合,以求中国画的发展与创新”(《邵宇画集》作者后记)。与大多数中国画家将速写的造型和线条融入画作的做法不同,邵宇始终在用速写线条表现对象,强化线条之美。这应该是艺术家另辟蹊径的探索。看邵宇的画作,总有大块的色彩扑面而来,而老到厚重的线条总能压住色块的恣肆和扩张。

邵宇的中国画庄重,有大家气派,如黄钟大吕。邵宇是从西洋画入手的,除了速写、素描功夫外,其水彩也有成就。他的水彩人物、风景都有很好的表达。在他早期的中国画中,有着水彩的透明轻快、准确的造型,也有中国画的线条;而晚年的作品,突出作品的厚重感,追求视觉的大效果,构图更为自由,线条简约。他强调物体的特征和细节,追求画面整体的意境和韵律,以此形成个人鲜明的绘画风格。

邵宇是画家,更是一位画家的伯乐。国家改革开放后,他力主建立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这个创作室与20世纪50年代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不同,不再承担出版社下达的创作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的任务,而是近乎画院的创作任务。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品牌建设过程中,有《中国美术全集》等大型美术画册带来的好评,有美术教材带来的品牌认知,有多种美术、少儿期刊带来的社会影响,有年画、连环画、领袖像带来的普遍认同,再有就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室的画家给人民美术出版社带来了声誉;同样,80年代的创作室也给人民美术出版社带来了声誉。各地的画家朋友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是必去的地方。他们说,这里的创作人员并不多,但人人都有个性,都是美术创作的领军人物。他们认为:人民美术出版社是美术新思潮的发源地之一。

邵宇在承担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管理工作之外,还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常务理事,曾参与组建中国书法家协会并任主席。他为美术界健康发展做了大量工作。1992年在深圳工作期间,邵宇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2011年,我去拜访《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总负责人许力以先生,谈起邵宇的心脏病,他说邵宇社会兼职太多,做事又认真,是累的。

邵宇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生涯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为新中国美术创作和美术出版事业鞠躬尽瘁,为打造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金字招牌呕心沥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9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韬奋基金会授予邵宇“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称号。

人民美术出版社 篇4

本文拟对2007年全年《人民时评》的文章作一次调查分析,文中所有资料均来自人民网观点频道的《人民时评》栏目。该栏目分为“政治”、“经济”、“国际”、“其他”四类。

笔者认为,《人民时评》的文章从言路、文路和立意三方面体现了公民写作的特色。

一、广开言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如今,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受众迫切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缘由和体制因素,迫切希望媒体对新现象、新问题予以及时迅速的解读和干预。作为国内权威新闻网站的评论栏目——《人民时评》的文章以深刻的思想评说百姓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疑点问题,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对社会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07年的425篇文章对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均有涉及,尤以政治类和其他类(包括教育、文化、健康、民生等)为多,共407篇。其中有关时政的评论占总量的近33.18%,涉及的问题包括政策解读、反腐倡廉、依法行政、机构改革和舆论监督等多个方面。而关于科教文卫和民生方面的文章占了近62.59%。评论文章的指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有批判,也有褒扬;有争鸣,也有建议;有阐释,也有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章都有意识地为公众提供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引导公众对问题进行理性的关注,有利于形成有效的舆论环境以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民时评》的文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读者意识使评论能从平民角度说出人民的心里话。例如:在政治评论《今天,让我们体味祖国的关怀温暖》(2007年10月8日)中,作者就国庆期间人民网推出的“十大惠民政策”网上评选活动有感而发。回顾了国家的多项惠民政策,如: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使许多曾因贫困失学的农村娃回到课堂;取消农业税打破了千百年“皇粮国税”的定式传统。还有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建立城乡居民低保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等等,都体现了党和政府正视民生疾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的信心和决心,让读者从心底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在经济评论《从猪肉价格暴涨成为热议话题说起……》(2007年5月23)一文中,作者认为当前的猪肉涨价情况有很大的人为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曾专注于解放生产力,养猪的规模化、产业化积极性被激发,屠宰市场也全面开花。此后,政府关注食品安全,围剿私屠乱宰,但对于如何保证在一定警戒价位下满足猪肉供应的关注度有所减弱。因此,对于此番猪肉涨价热潮,政府应以系统化的眼光和思路,深挖政策原因,把好脉、稳调控才能见实效。文章分析透辟,对平抑肉价及防止今后类似情况的发生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春运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迁徙活动,关乎亿万国人的出行。在评论文章《春运不涨价,叫好同时更有追问》(2007年12月7日)中,作者对铁路、交通部门的惠民之举表示赞赏,但也提出了问题,比如:老百姓能否真正买到车票?公路票价在所谓的“政府指导价规定幅度内适当浮动”,会不会成为难以降服的“怪兽”?春运不涨价能否制度化?这些提问真可谓想百姓之所想、言百姓之所言。

二、广开文路,在标题制作和言论写法上追求平民化文风

《人民时评》栏目的文章短小精悍、言之有物,少了居高临下的说教、多了平易近人的亲切。从标题制定到谋篇布局都精于构思、巧于安排,体现出明显的平民文风。

在标题制作上刻意求新,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艺术性。例如:《春节了,莫忘困难群众!》(2007年2月16日)、《请关注男士找媳妇的难题!》(2007年1月15日)等标题,用平民的口气讲话,朴实动人;而《岂能纵容“公款不花白不花”?》(2007年6月16日)、《节能减排,必须冲破“拦路虎”!》(2007年5月14日)等标题语言犀利、爱憎分明;还有《“关系骗子”、“特权崇拜”及“狼狈为奸”》(2007年7月15日)、《从贫困县的“文化遮羞墙”看里子PK面子》(2007年4月19日)等标题文采斐然,读来让人感觉清新明快。

在言论写法上,《人民时评》追求公理和正义,力图发出作为一个公民追求社会进步的肺腑之言,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例如:《吃“霸王餐”征“小姐税”“匪化”的权力》(2007年12月27日)一文,作者对福建省安溪县地税部门吃拿卡要、权力寻租,企业稍有不从便疯狂报复的行为予以了无情批判。文中没有晦涩的说教成分,朴实的话语既把问题讲得清楚明白,又对相关的权力机关进行了监督和警示。在五一前夕(2007年4月29日)的《黄金周近了,景点涨价“理直气壮”?》评论中,作者对我国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不良现象作了思考和剖析,体现了一个公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社会建设均得以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各类社会矛盾和冲突也日益增多。中央一再强调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并将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这就需要借助每一位公民的参与和努力,需要在社会公共领域中孕育一种公共精神,而网络评论为此目标提供了一个最为有力的平台。正因为《人民时评》的文章用平民视角和大众语言据理点评,不厌其烦地呼唤文明和进步的公民意识、一点一滴地营造民主和法制的社会氛围,因此也获得了最高的点击率、转载率和网友反馈率,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从高处立意、小处着笔,注重人性化,体现人文关怀

网络评论相对于传统的报刊社论和评论员文章来说,通常开口较小,往往以某些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为由头生发议论,以使话题具有针对性。但言论的灵魂在于具有思想性,因此,网络评论在缘事而议的基础上还必须揭示其本质意义,升华主题。《人民时评》的评论多注意从小处着笔、从高处立意,把思想观点作为红线贯穿于全篇,使其具有比较普遍的指导意义。例如:在评论《从小小表格看管理思维的僵化落后》(2007年3月29日)一文中,针对“北京流动人员信息登记表”中要求外来人员必须填写“高危人员信息”、“绰号”等带有歧视性的内容这一情况,作者发表议论认为:小小的表格反映了政府部门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僵化和落后思维,也反映了一些人对人权的漠视。文章通过身边可观、可感的真实情况来评说国家建设过程中的成绩和问题,引人思考、发人深省。

随着社会民主与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文关怀”愈来愈受到新闻媒体的重视。新闻的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就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以人为本,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目前,我国存在数量庞大的政策性弱势群体,如城市下岗职工、农民工等。他们在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强烈失落感、内心真实需求以及现实带来的冲突矛盾,都需要新闻媒体提供社会、伦理甚至政治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媒体不仅应真诚地关注他们,还要积极探求减少弱势群体数量与缓和社会矛盾的解决途径,促进制度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为维护他们正当的权益寻求制度和法规上的保证。

《人民时评》十分注重从人性、人文的角度关注热点人物和弱势群体,发表了大量相关评论文章。例如:在《孕妇的“一尸两命”能换来什么?》(2007年11月29日)一文中,作者对在北京某医院发生的孕妇死亡事件表示痛心的同时,剖析了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作者认为,在一些人的意识里,人的生命并非放在最高的位置,风险、利益、担心、麻烦甚至那些确实需要完善或改革的制度倒是占了上风,这与文明、和谐、人道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在《农民工进城就业之路,还靠政府来指!》(2007年7月11日)一文中,针对北京市执法部门在取缔自发劳务市场时遭遇多位农民工求职者“游击”战的新闻,作者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靠政府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从根本上保护农民工的利益。

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媒体对弱势群体的人性关怀有利于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从而有利于促进弱势群体与其他群体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相处。

四、一点不足及建议

《人民时评》栏目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表达公民的愿望和思想,对我国的民主、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舆论促进作用,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不足。从2007年对《人民时评》的文章统计中可以看到,“政治”和“其他”两类评论的数量分别占总量的33.18%和62.59%;“经济”类评论仅占4.23%,而没有一篇“国际”评论。这种数量上的失衡现象也存在于以往的《人民时评》中,这与我国日益重要的经济和国际地位不太相称。

人民美术出版社 篇5

【课程名称】:美术 【任课老师】:王佑应 【课题】:色彩的对比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时间】:45分钟

【授课年级】:七年级 【授课时间】:2013年5月9日

【教学内容与目标】:通过教学,使同学们掌握掌握色彩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分析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对比现象,培养学生的感知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习色彩的对比,感受对比的形式美感(2)难点:艺术实践中对比色的选择与搭配。

【教学方法】:启式法、观察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图片、教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互动游戏《正反义词》

同学们,在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互动,《正反义词》大家都会吧?那我们就来看一看那位同学反应最快。长——、高——、胖——、黑——、同学们表现的很棒,都能快速的答出它们的反义词,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今天的课题《色彩的对比》

同学们,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对比现象吗?

明确概念: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品放在一起,相互影响显示出差别的现象叫对比。色彩的对比是指两个以上的色彩,以空间或时间关系相比较,能比较出明确的色差时,他们的相互关系就称为色彩的对比关系,即色彩对比(结合图片)

二、同时对比与连续对比

1、同时对比

两种色彩同时并置在一起,对方都会把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红和绿并置,红得更红,绿得更绿;黑和白并置,黑显得更黑,白显得更白。这就是色彩的同时对比。

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等,都是在同时对比作用下产生对比效果的。

2、连续对比

连续对比和同时对比都是由视觉生理因素作用发生的视觉色彩现象。同时对比是指在同一时间下颜色的对比效果;连续对比是指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或者说在时间运动过程中,在不同颜色刺激之下的对比。

例如,我们在阳光下长久凝视一张大红色的海报,当你转动眼睛看周围的人时会觉得他们的脸色很绿;当我们在暗室洗印黑白照片,突然来到正常光线下时,会觉得正常光线变得很冷。视觉残像也属于色彩的连续对比现象。

掌握连续对比的规律,减轻紧张工作条件下所造成的视觉疲劳,设计师利用它来加强视觉传达的印象。

二、明度对比

每一种颜色都有自己的明度特征。饱和的紫色和黄色,一个暗,一个亮,当它们放在一起对比时,视觉上不仅能分辨出它们的色相不同,还会明显地感觉到它们之间有明暗的差异,这就是色彩的明度对比。

三、纯度对比

鲜艳的红色与含灰的红色并置在一起,能比较出它们在鲜浊度上的差异,色彩的这种鲜浊上的性质的比较,称为纯度对比。纯度对比既可以体现在单一色相中不同纯度色的对比中,也可以体现在不同色相的对比中。纯红和纯绿相比,红色的鲜艳度更高;纯黄和纯黄绿相比,黄色的鲜艳度更高。当其中一色混入灰色时,视觉也可以明显地看到它们之间的纯度差。黑色、白色与一种饱和色项对比,既包含明度对比,亦包含纯度对比。

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降低饱和色相的纯度。(1)混入无彩色——黑、白、灰色。(2)混入该色的补色。

四、色相对比

不同颜色并置,在比较中呈现色相的差异,称为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可以发生在饱和色与非饱和色之间。用美丽的、未经掺和的色环纯色相比,可以得到最鲜明的色相对比效果。鲜明的颜色对比能够给人们视觉和心理带来满足。

1、原色对比

在色料中,红、黄、蓝三原色是色相环上最极端的色,它们不能由别的颜色混合而产生,却可以混合出环上所有其他的色。红、黄、蓝表现了最强烈的色彩气质,它们之间的对比属最强的色相对比。如果一组色仅是两个原色或三个原色的搭配,就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极强烈的色彩冲突,这样的色彩对比很难在自然界的色调中出现,它似乎更具精神的特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选用原色作为国旗的色彩。

2、间色对比

橙色、绿色、紫色为原色相混所得的间色,其色相对比略显柔和,自然界中植物的色彩呈间色为多,像橙、绿、紫这样的对比都是活泼、鲜明又具有天然美的配色,许多果实都为橙色或者黄橙色,我们还可以经常见到紫色的花朵

3、补色对比

在色环两端的色互为补色。确定两种颜色是否为互补关系,最好的办法是将它们相混,看看能否产生中性灰色,如果达不到中性灰色,就需要对色相成份进行调整,才能寻找到准确的补色。

补色的概念出自视觉生理现象——视觉色彩补偿。与其把它们看作对立的色,不如看作姻缘之色,因为补色的出现总是符合眼睛的需要。一对补色并置在一起可以使对方的色彩更加鲜明,如红与绿搭配,红变得更红,绿变得更绿。

在最简单的6色相环中,每一个原色都与一个间色构成补色对,这一间色包含着另两个原色。因此,一对补色总是包含三原色,也就包含了全部色相

红与绿=红+(黄+蓝)蓝与橙=蓝+(黄+红)黄与紫=黄+(红+蓝)

补色相混、三原色相混、全色相相混,都将产生中性灰。

通常,在我们的概念中,最典型的补色对是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

4、邻近色相对比

在色环上顺序相邻的基础色相,如红与橙、黄与绿、橙与黄这样的色并置关系,称为邻近色相对比。临近色对比属色相弱对比范畴,这是因为在红橙色对中,橙已带有红味,在黄绿对比中,绿已带有黄味,它们在色相因素上已有相互渗透之处;但像红与橙这样的色在可见光谱中具有明显的相貌特征,都为单色光,因此仍具有清晰的对比关系。

邻近色对比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统一调性。或为暖色调,或为中性调,或为冷色调,同时在统一中仍不失对比的变化

5、冷暖对比

人们对一部分色彩产生暖和的感觉,对另一部分色彩产生寒冷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不特色相特征上。从色环上看,明显的寒冷印象的色彩是蓝绿至蓝紫的色,其中蓝色为最冷的色,明显有暖和感觉的色是红紫至黄的色,其中红橙色为最暖的色。

色彩的冷暖性质在色彩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视觉上,冷暖对比产生美妙、生动、活泼的色彩感觉。冷色有后退感和收缩感。在艺术表现中,冷色与暖色都有极丰富的精神内涵

五、面积、形状、位置与色彩的对比感觉

1、面积与色彩对比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共存于同一视觉范围内,相互间存在面积比例关系。不同面积的比例,显示色彩不同量的关系,因此产生不同的色彩对比效果。

当两种颜色以相等的面积比例出现时,这两种色的冲突就达到了高峰,双方势均力敌,色彩对比自然强烈。如果将比例变换为2:1,一方的力量削弱,整体的色彩对比也就相应的减弱了。当一方的力量扩大到足以控制画面的整个色调时,另一方就能成为一色调的点缀或陪衬,此时,色彩对比效果很弱,并转化为统一的色调。

2、形状与色彩对比

色彩的形状往往是同时出现的,不同的形能使色彩对比产生强烈与柔和、紧张与放松地感觉。

形状对色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的聚散方面。形状越集中,色彩对比效果越强;形状越分散,对比效果越弱。这是因为分散的形状分割了画面的底色,双方的面积都缩小并且分布均匀了,使对比向融合方面转化;若分割得很碎,则发生空间混合的效果。因此形的聚散是影响色彩对比的重要因素

3、位置与色彩对比

两种不同的颜色,由于它们之间远近不同,对比效果也不同。在灰底上放一块橙色圆盘和蓝色圆盘,当两色远离时,对比最弱,随着距离推近,对比开始加强,当两色相接或其中一色包围另一色时,同时对比总会是双方都相对立的方向强调,因而对比效果最强。

人民美术出版社 篇6

传统文化的新文化体系、新价值体系、新道德体系

2010年12月,蔡洪滨被任命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时,他刚刚度过43岁生日不久。作为一位年轻的院长,蔡洪滨教授一直非常低调和务实。有着丰富留美经验的他曾表示“我个人更喜欢做研究”。日前,《中国经济报告》记者就广泛的话题对他作了专访。

中国经济报告:你有在中西方求学的不同经历,在你看来,中国和美国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区别在哪?你如何看待现在国内的经济学研究?

蔡洪滨:在我看来,中国的情况可能并不完全适用所有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国的市场经济与西方非常不一样。在中国,一个简单的现象,你都很难概括。光华管理学院的大多数老师都是从海外回来的,他们对中国的经济问题都非常感兴趣。我跟这些年轻的老师说,你们研究中国的问题,一定要到地方和企业多看看。但在国外不一样,在国外做经济学研究是没有调研这一说的。为什么国外就不害怕脱离实际的问题呢?这就是中国与国外的区别。

具体来说就是,首先,国内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分工的层面,系统性的数据也不是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多人去收集;有了数据以后,也没有那么多的专家去分析。第二,美国的经济和中国经济不同。在美国,研究一个政策问题,这个政策一出,联邦法案一旦成为法律,各个地方都得执行,不执行就会有人来起诉你。而中国出一个经济政策,在沿海地区是一个执行结果,在中西部又是另外一个执行结果。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不同的情况,各个地方的执行结果五花八门。根据这些情况,收集一个全国的数据,你根本不知道数据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只有到各地了解实际情况,才知道收集到的数据是什么。所以,国外的经济学家不主张调研,但是回到中国一定要做调研。

以国际贸易理论为例,最新的贸易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出口应该是有效率的企业出口,在中国做一些实证研究会发现,这个结论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形式完全不一样,和现有的贸易理论也完全不一样。不能简单说这些理论不对,应该思考,这些理论在中国为什么会不对,不对的原因是它的假设和中国的现实不一样。它的假设是说,一个企业要出口到海外,比开发国内市场要难。但是,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如果你是一家广东、上海的制造企业,你去开发国际市场,比开发成都和西安的市场可能还要容易。所以,不同的理论,在中国的适应程度不同,研究中国问题,就一定要对实际情况非常了解。

20世纪80年代,市场机制的理念被引入,对推动当时中国的经济改革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9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系统的教学体系和研究方法。一批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学者建立了一些学术机构,如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也采取了新的研究和教学方法。21世纪以来,经济学研究进一步扩展,逐渐形成研究中国问题的氛围,研究成果持续增多,水平日益提高。可以说,一方面,经济学研究在中国发展良好,另一方面,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中国的整体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经济学研究人员从数量到质量都还非常不足,经济学研究社区建设还不成熟,学术评价体系和人才市场有待完善,很多领域的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等等。当然,也要看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学研究正在变得日益重要起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现阶段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重要经济问题的解决需要严谨细致深入的经济学分析。讨论和制定重大经济政策的需求对于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经济报告: 国外经济学研究一直非常注重模型分析,近年来国内的研究也越来越模型化,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蔡洪滨:国外经济学的分工非常细。有专门出具数据的,有专门分析数据的,还有各个层次的分析。在美国做研究,你拿到一份数字,它说的是什么,那么我们相信这背后就是什么。所以,即使一辈子在学校里做理论,当你碰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把不同的文章和研究报告拿过来,基本上就可以掌握比较全面的事实。在别人已经分析出来的很多事实基础上,你可以就这个现象深入挖掘,最终按照自己的理论维度,朝着有意思的方向去探索。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经济现象都是很复杂的,没有一个模型可以客观、完美地描述清楚现象。模型不是来描述现实的,而是抽象化之后用来发现原来没有发现的东西。模型不是试图更真实地描述现象,而是帮助我们理解真实。

中国经济报告:那么,在你看来,如何才能把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中国经济理论研究应如何创新?

蔡洪滨:中国经济理论的创新,从研究方法来讲,我个人认为应该走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做有世界水平的中国学问。应该说,国际学术界有一些非常好的研究方法,比如在大样本的数据基础上,怎样提炼出有意义的因果关系。这是很好的工具,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有一种看法是,现在要建立中国的经济学,要把经济学研究大本营放在中国来。有些人为此拼凑一些概念,拼凑一些方法,这些是站不住脚或者经不起实践检验的。还有另外一种看法:中国在搞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模型是不是搬到中国来就可以用?我认为这也是非常不对的。我觉得我们需要掌握好方法,只要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好用的分析方法都可以用,但要确实了解中国的情况,把这种好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做出有意义、有创新性的理论成果。

经济学的主要功能并非为了取悦大众

中国经济报告:你认为,经济学家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里面,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或者说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蔡洪滨:经济学家当然应该扮演经济学家的角色。经济学的主要功能并非为了取悦大众,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它的最终目标是“of the people,from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属于人民,源自人民,并服务于人民)。经济学在当今中国,好像是一个所谓的显学,大家都在讨论,大家都觉得经济学家很重要。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我是反对这种说法的。说经济学是经世济民的工具,这把经济学太过工具化了。经济学如果能起到这个作用当然好,但是,我认为经济学首先是一种社会科学。我想强调的是它的科学性,经济学跟社会学、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对所研究问题的分析框架,它的前提条件,需要比较清楚,要在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下讨论我们所关注的社会经济现象。

总之,经济学是一种社会科学。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家,我觉得科学精神首当其冲。科学精神就要求经济学家对所研究的问题,要有深入的分析,要有严谨的态度。

“决定性作用”这一提法排除了任何理论上的含糊

中国经济报告: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的既定国策。你如何评价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决定?

蔡洪滨:《决定》的内容非常丰富,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16个方面60条重大部署。经济体制改革是此次改革中的重点,主要有三个重要突破:第一,更加清晰地明确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这一变化反映了我们对市场化改革的决心更加坚定。“决定性作用”这一提法排除了任何理论上的含糊和不清晰,这应该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探索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最明确的说法。第二,明确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目标。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市场体系还是一个不统一、不够开放的市场,也存在很多无序竞争。这一目标的提出对未来如何通过改革构建一个良好的市场,从微观基础上做了非常清晰的阐述。第三,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放在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决定》非常明确地指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这赋予两种市场主体以平等地位,其实这也是市场经济能够真正发挥效率的一个必要条件。

“调结构”的危害是取代了深层次体制改革

中国经济报告:你曾讲过,传统“调结构”的危害是往往取代了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这些危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政府又该在“调结构”中扮演何种角色?

蔡洪滨:一个危害是“调结构”成为一个大筐,什么都往里装,容易掩盖经济中的主要矛盾。对于“调结构”,可谓众说纷纭,但是我们并没有讲清楚究竟要调整什么,为什么调,也没有分清什么是可以调整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调结构”往往取代了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很多亟须推动的改革踏步不前。传统“调结构”的另一个危害是:往往造成更严重的资源配置扭曲。

在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情况下,不存在政府动不动就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情况。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经济结构是市场运行的自然表现,其本身没有优劣之分。机械地“调结构”是一种计划经济惯性。现在我们也延续了计划经济时“调结构”的一些手段和做法,其实这阻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发挥。这也常常体现在政府不断制定的产业政策支持计划上,一轮一轮地“调结构”之后就形成一轮一轮的产能过剩,陷入了一种越调越乱、越乱越调的怪圈。我们应该彻底放弃机械地“调结构”这种做法。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能起的作用,一个是宏观调控,另一个是通过各项改革去完善市场环境,包括法制环境、商业环境、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市场主体的公平性等等。只有把这些市场微观机制完善好,才能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真正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经济能够相对稳定地运行。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最核心的因素是增强社会流动性

中国经济报告:你对中等收入陷阱也非常有研究,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借鉴别国经验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你曾公开表示,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最核心的因素是增强社会的流动性,为什么?

蔡洪滨: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社会上讨论得很多,能不能化解中等收入陷阱,对于中国未来二三十年的发展至关重要。仔细研究世界各国经验和教训就会发现,有些国家,看其经济政策很一般。比如韩国,韩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去的时候,它用的经济政策,无论是替代政策,还是工业化政策,或者其他政策,从经济理论角度来看,并不完全合理,在其他国家看来,也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另外一个例子是墨西哥。墨西哥可谓占有天时、地利、人和,市场环境优越、交通离美国便利,美国又专门开放了自由贸易,墨西哥自身也进行了很深入的改革,出台了宏观调控政策,但是几十年来,墨西哥经济一直在中等收入水平徘徊。有些经济学家研究它的经济政策,发现它的经济政策并没有问题。所以,没有事实能明显地证明,一个国家某些方面做对了,这个国家就一定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再深入分析,你会发现另外一个问题:哪些国家跨过了中等收入陷阱?是日本、东亚四小龙等国家。哪些国家是陷入中等陷阱最典型的国家?是拉美这些国家。这两类国家的区别并不在于他们的政策和资源禀赋等方面;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在社会流动性方面。这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尤其拉美国家,其社会流动性很差,社会结构非常固化。以教育为例,拉美国家的小孩要接受好的教育,最好的机会是必须出生在教育背景很好的家庭;如果出生在父母背景不好的家庭,基本上没有机会得到良好的教育。反观日本、韩国等国,对教育的公平和重视程度,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这充分反映了这些国家间的最大差异是社会流动性,是全社会的年轻人能不能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能否公平参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看到这样一种希望:不管自己的出身怎么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改变命运。

中国消费被低估,投资被高估

中国经济报告:你之前曾说过中国的消费被严重低估,世行报告也认为中国消费是被低估的。理由何在?

蔡洪滨: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学术界有不少批评的声音。体现在当前政策导向中的一种主流观点是内需失衡,即所谓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过多,消费太少”。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其主要原因是对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存在误读。我认为,如果按国际可比口径算,中国消费被严重低估了。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的住房消费被低估。美国住房消费占家庭消费的20%,占GDP的14%。其计算方法是:如果你租房住,租金就是你的住房消费;如果你是自住房,也按等价租金来计算。中国的住房消费仅仅占居民消费的8%,占GDP的3%,比例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统计口径不一致。我们不是按等价房租计算,而是对房子的历史价格按照50年折旧来算。如果按国际同口径计算,中国住房消费占GDP的比重至少被低估了5%。

第二,服务部门的消费被严重低估。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印度是57%,泰国是53%,而中国仅45%。人们经常拿这个数据来论证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服务业比重太低,但是数据背后的不可比性往往被人们忽略。以医疗和教育消费为例,中国医疗价格是国家管制的,教育价格也被人为扭曲,都未能反映真实的市场价值,被严重低估。中国服务业存在大量的家政、中介等非正式的现金交易,其劳动产出没有纳入统计。此外,在中国特殊的会计制度下,政府部门的“三公”消费、企事业单位的各项招待费用,这些条目都没有被统计成消费。我们曾经用世行大范围的企业调查数据做过一个研究,发现中国企业的差旅费和招待费占GDP的比重远远高于国际水平,这些不同形式的消费,在中国的会计制度中都变成了企业成本。如果用以上因素对统计结果进行调整,我觉得最保守估计,中国的消费占GDP的比重可以提高大概10个百分点。

第三,投资。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多年来被严重高估。将每年各省公布的当地GDP数据加总起来,都要高于中国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数据。例如,2009年各省GDP高出全国2万多亿元,2012年高出5.76万亿元,2013年高出6万多亿元。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各省之间在统计中存在重复计算,二是地方政府的政绩注水,这两者都主要集中在投资领域。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认为中国经济中消费被低估了10%,投资被高估了10%,两相抵消,跟公布的GDP总数可能差不多。现在官方统计投资占GDP比重47%,其实,其比重应该减少10%,也就是37%左右。日本、韩国早期经济增长的时候,投资占GDP比重也是40%左右。据此判断,中国经济不存在严重失衡问题,投资比例仍在正常区间。有人说37%的投资比例还是过高,美国现在投资仅占17%,发达国家普遍不到20%。这种简单类比是非常错误的。经济学上并没有最佳投资比一说,因为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情况都不一样。投资比例多少算合适,不能一概而论,没有人能明确告诉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例应该是多少。

中国经济报告:这种错误的估计会对中国经济政策造成何种影响?又该如何纠正呢?

蔡洪滨:对经济形势的错误判断,干扰了我们对政策导向的选择。中国经济现在增速放缓,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在所谓的调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框架下,一些正常的合理投资受到质疑,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速明显放缓。不但公共投资的积极性下降,民间投资积极性也受影响,很多民营企业家持观望态度。

刺激消费抑制投资,也就是所谓的再平衡,不会使中国经济回到正确的轨道,只会使经济在错误轨道上越行越远。中国经济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民营企业投资没有信心,没有可能做长期投资,这是经济持续下滑的最深层原因。如果这种认知错误中加以改变,中国经济还会持续下行,真的有可能导致衰退甚至危机。

我们要纠正这个错误判断,就必须回归经济增长的本质。官方所谓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都是从需求角度讲,总需求的调整只是短期调节宏观经济的平衡,解决不了经济的长期增长问题。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增长要依靠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是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质量改进提升生产率,这才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唱衰中国的言论并不正确

中国经济报告:有人说中国股市长期疲软,房地产成交率也不高,行业也不景气,中国经济在走下坡路,国际上很多人也在担心中国经济。你对中国经济的现状持何看法?

蔡洪滨:我个人的看法正好相反,短期内我们没什么问题,我们现在短期调控的能力应该还是不错的,但是长期来看,面临很多挑战。从短期来看,我还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我觉得我们在预测经济形势的时候,往往会犯一个常见的错误:如果当下大家感觉比较好,就会认为以后会一直好下去;如果当下稍微碰到点困难,这种悲观情绪就会使得所有人预期看空。事实上,中国现在的经济确实困难很大,而且这些困难可能比官方数据所显示的还要严重得多。但是,如果我们观察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力量,我认为这些困难都是短期的,中国经济短期内走出这种困境问题不大。所以,对于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我还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中国经济报告:国外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在唱衰中国,你对此如何评价?

蔡洪滨:前段时间的确很多西方经济学家都在唱衰中国,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比美国次贷危机更严重的一次危机,对于世界经济是一个难以想象的灾难。这些经济学家用他们的方法看中国,用他们所熟悉的模型和分析框架看中国,往往会看走眼。这些方法本身没有错,理论逻辑也没有错,但是背后的假设并不符合中国实际。比如,不少经济学家说美国货币政策中最主要的一个理论是货币主义,货币主义最简单的公式是说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乘以社会经济总量等于货币供应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这个公式有四个变量,如果经济总量一下子很难改变的话,价格和货币供应量就联系在一起。从大面上讲,这没有错,或者说没有太大的错,对美国来说是挺适合的。但据此判断中国房价的走势,就是简单照搬。在美国,上述公式的四个变量中,两个变量较为固定,基本不变,另外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关系。在中国,还没有这样类似深入的研究,货币流通速度在中国实际上是经常变化的,不是一个不变的因素。所以,有的时候货币供给量增加了,价格不一定上升,因为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了。这个假设在美国和在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唱衰中国的言论也不都是正确的。

常来中国的美国人对中国经济往往会很乐观,从来没来过中国的美国人,对中国经济往往比较悲观。虽然这些常来中国的美国人也不见得对中国经济有多了解,至少他们看到的东西多一些。对于美国人来讲,很容易把他们看美国的角度自然地套用在中国。实际上,这两个国家的背景、制度、国情差别太大,制度、文化发展阶段都有相当大的不同。另外,中国确实很复杂,像我们这种在海外学习、工作过很长时间的人,回到中国后,要真正对中国有了解,也需要相当多的实践,需要非常用心地去了解,更不用说对中国不熟悉的国外学者了。

理性看待中国GDP成为全球第一

中国经济报告:据世行的一个报告,按照PPP(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2014年已经超过美国。你的判断呢?你认为,应如何理性看待中国GDP成为全球第一?

蔡洪滨:我自己并不觉得这是一个重要事件。第一,购买力平价这一方法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它的计算方法有很多随意和主观的因素在里面。有时候用作国际比较,有一定意义,但它依然不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指标。第二,即使我们认可PPP的做法和指标,拿总量来做这个比较的意义也不是很大。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指标是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均收入,或者简单一点,人均GDP的水平。我刚才讲了,中美还是处于非常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人均GDP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左右,所以,过分强调中国的整体数量很大,并没有太大意义。

人力资本投资可能是影响长期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经济报告:在长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蔡洪滨:在国外的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要素由资本、技术、劳动力这几个因素构成。西方的经济制度保护产权,其作用是让人们有积极性投资于资本、投资于创造。所以,西方的经济理论关注资本积累和创造的积极性,他们并没有关注的一点是劳动力的投入。不是说他们不重视劳动力,西方这些理论也认为,劳动力不只是指一个人能否干活,而是指这个人能干多少活,所以是人力资本的概念。但是,现有的经济理论从来没有关注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为什么在有的社会,年轻人愿意读书,愿意去学各种各样的技能,愿意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力;而在有的社会,年轻人愿意呆在家里面,愿意看电视,愿意聚在一起抽烟、赌博、在街上闲逛。观察年轻人的状态,你就知道社会有没有活力。实际上,人力资本投资可能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未来中国既要重视正式制度建设,更不能忽视非正式制度建设

中国经济报告:你认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要着重注意哪些方面?

蔡洪滨:我认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当然要强调市场机制的完善,当然要强调法制建设,当然要强调政府行为的规范。还有,我们绝对不能够忽视非正式制度的建立。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既符合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又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文化体系、新价值体系、新道德体系。这个问题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正式制度,市场也好、政府也好、法制也好,都有很大缺陷,所以,需要在非正式制度建设上面更加着力。

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挑战的确很大,但中国经济总量很庞大,要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需要时间和耐心,关键要保证投资质量和效率。

中国经济报告:你为何重点指出非正式制度建设?

蔡洪滨:从制度学派的观点来看,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式制度,一种是非正式制度。这些所谓非正式的制度就是文化价值体系、道德体系在一个社会里对公民行为的规范和影响。比如说北京的堵车,有人说新的交通规则——闯黄灯扣6分——加剧了这一现象。其实我们想一下这个红绿灯制度,尤其是黄灯,它的设立本意上是为了红灯和绿灯之间有一个缓冲,要司机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该过的、能过的快点过,不能过的快点停。这个黄绿灯制度实际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其他国家都实行得很好,但是在中国就出现问题了,因为很多司机没有把黄灯当做一个缓冲器。所以,交管部门开始下重手,把闯黄灯的处罚变成闯红灯的处罚。这个现象说明,再好的制度设计,其运行好坏,取决于文化的因素、习俗的因素、人的规范和人的道德水准。

模型不是试图更真实地描述现象,而是帮助我们理解真实

蔡洪滨。CFP供图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尤其是拉美国家,其社会流动性很差,社会结构非常固化

中国经济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民营企业投资没有信心,没有可能做长期投资,这是经济持续下滑的最深层原因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经济新常态孕育持久新机会。

蔡洪滨简介:

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并获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2005年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2005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曾任应用经济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2010年12月至今,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教授还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以及民盟北京市副主委等社会职务。

从示范美术到涂鸦美术 篇7

一、示范美术到涂鸦美术的发展转变

一直以来,传统的幼儿美术教学,教师总是习惯性地采取示范美术教育,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示范进行绘画,不能随意瞎画篡改。这样的教育形式过于局限,把孩子们的美术思想禁锢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中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但是在教师眼里,这就是一种最为切实的美术教学,为了约束孩子进行美术学习,不能太过于放纵他们,否则不仅产生不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无法为幼儿打下坚实的美术基础。事实上,示范美术的约束力太强,而孩子恰恰处于释放天性的阶段,他们这个阶段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十分强,一味地进行约束限制,往往不利于幼儿的教育成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改要求的提出,幼儿教育也开始转型,除了要注重幼儿的知识技能成长之外,还要求提升孩子们的素质修养。为了切实地实现这一教育需要,教师必须优先转变美术的教学观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美术教学。因此,教师开始释放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展涂鸦美术。涂鸦美术是现代幼儿美术教育中十分提倡的一种教育方法,主要以幼儿的乱涂乱画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美术绘图为主,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十分强调幼儿的主体作用。对于幼儿的涂鸦活动,教师不应该直接干涉,偶尔可以对幼儿遇到的美术绘画问题进行指导。在欣赏幼儿的“涂鸦作品”时,幼儿美术教师不应该以专业的眼光进行欣赏,而应该让幼儿描述这幅画,通过幼儿的想象力和内心深层理解这幅涂鸦作品。

曾经有这样一则故事,在某一天,幼儿教师开展美术教学,要求孩子们画出自己心中最美的事物,可以画人、花、树、鸟等等。一个幼儿一直没有下笔,不停地思考,想要下笔时又在不断犹豫,最后,本节美术课结束了,他还是一笔未动。当教师引导大家展示作品的时候,一个接一个的孩子为大家展示了自己心中最美的作品。轮到这个孩子时,他唯唯诺诺地走向了讲台,然后举起了手中的画板。这时,大家发现,他的画板里什么都没有。幼儿教师十分平静地询问他:你为什么不画呢?难道你心里没有最美的事物吗?那个孩子红着脸答道:我觉得白色的画板就是最美的事物!很多孩子都觉得他是在为偷懒找借口。直到很多年后,这个孩子成为一名有名的美术画家。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他们内心有着独特的美术思想,教师不应该约束他们的美术绘画。因此,涂鸦美术才得以被社会作品的认可和接受。

二、涂鸦美术的开展方法

1. 配合游戏活动进行涂鸦教学

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天性十分活泼,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游戏,其注意力很自然地在游戏中维持的时间较长。涂鸦美术虽然强调幼儿的美术思想和天性的发展,但它还是一种美术教育,需要在教学中对幼儿产生一定的教育功能。为此,教师不妨采取涂鸦游戏。一方面可以迅速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沉浸在美术教学的乐趣中。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适当地提升审美能力和绘画能力。比如,教师可以以一幅白色的画为模板,复印多份交到幼儿手中,让他们描绘出这幅画的“颜色”,由他们自主发挥,描绘出最好看的颜色。幼儿会从中感受到莫大的新鲜感,迅速进行绘画,很大程度上培育了幼儿的美术思想,使他们的审美能力获得有效的提高,而美术教育也很自然地贯穿在了整个涂鸦游戏中。

2. 以涂鸦美术作为语言交流基础

很多的小孩子喜欢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教师可以在涂鸦美术的过程中合理地引导幼儿通过涂鸦绘画展现自我。比如,有的幼儿内心较为孤僻,不善于交流,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涂鸦绘画,通过绘画来了解这些孩子的内心想法,并切实地以涂鸦进行深层次的语言交流,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美术教育。

总而言之,涂鸦美术必将替代传统的示范美术成为主导的幼儿美术教学方式。幼儿教师应当及时转变美术教育观念,积极地完善和促进涂鸦美术的发展,进而产生最为实际的教育作用,全面释放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摘要: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首先都是从示范美术开始的,由幼儿教师进行美术绘图的指导示范,幼儿根据教师的指导一笔一画地模仿,进而完成。这样的美术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冲击已然不再具有较高的教学活力,而且不符合当前的素质教育观念。为此,幼儿教师开始采用涂鸦美术的方式开展美术教学,并迅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关键词:示范美术,涂鸦美术,创造力,想象力

参考文献

[1]董倩.小班幼儿科学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9).

立足美术本体, 强化美术语言 篇8

美术教学必须立足于美术本体。美术本体指的是美术语言在教学中的运用, 其具体内容为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 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 以及将这些基本因素组合成完整作品的基本原理, 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只有这些内容才是构成美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真正内涵。如果美术课堂离开了美术本体, 不去把握美术语言的运用与学习, 那么美术教学就会丢掉自身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也就成为空谈。

基于以上认识, 近年来, 笔者在美术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环节上作了有益尝试。

一、立足美术本体, 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教学目标的制订应明确而具体, 避免过于笼统。

例如, 在《徒手画》一课教学时, 若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能运用徒手画正确表达物体”, 则缺乏针对性。如果在教学目标中未明确指出需要学生掌握美术语言中关于线条和图像的具体要求, 那么学生对什么叫“正确表达物体”是茫然的, 这样的教学目标不具有可操作性。《徒手画》一课教学时, 笔者遵循立足美术本体的思路, 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层面上制订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徒手画是一种绘画形式;掌握徒手画的基本特点, 认识到不但可以用简单的线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 还可以用线条代替语言, 表达自己的情感。

能力目标

学会对线条的流畅运用;知道布局的详略关系;敢于坚定自信地画出想表达的事物和情感。

情感目标

乐于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运用徒手画记录自己所见、所闻及所思。

运用美术语言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后, 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以下几点:1.徒手画主要是为了表达情绪, 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2.不强调正确空间透视关系;3.要尽可能把看到的如实画下来, 画得细致;4.表现要有重点, 用线条的疏密变化体现画面的节奏感。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 学生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也就敢于并善于表达了。

课堂教学需要分别制订每节课的目标及单元目标。美术语言涵盖面广, 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学好的, 教师应当从课本内容中概括提炼, 使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既各自有所侧重, 又能保持连续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不断积累、层层递进, 最终学到比较系统的知识。同时, 在教学目标中指出每节课的侧重点, 并明确每节课之间的内在联系, 上课效果也就比较理想了。

二、立足美术本体, 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当前的美术教学存在着一种倾向, 即将唱歌、跳舞、讲故事、做游戏安排进美术课堂。用非学科因素作为美术课的补充, 对美术教育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度”, 过分强调动觉、听觉、触觉, 追求形式上的活泼新颖, 则容易形成一种泡沫式的、大杂烩式的凑合。从教学效果看, 就可能达不到良好了, 甚至使学生得不到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

美术课本中的有些内容, 很多在其他学科中涉及过。如讲授《校园环境标识设计》时, 学生反映在社会课上做过;又比如《故宫》欣赏课, 学生反映在历史课上讲过。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选择和组织这些课的教学内容时, 要特别注重美术本体的体现。其他学科因素介入美术课堂, 必须为美术教学服务, 更好地培养学生掌握美术语言。因此, 在选择和组织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时, 必须立足美术本体, 切忌喧宾夺主。

以《校园环境标识设计》为例, 社会课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体验, 而美术课的教学重点就应该是在设计中标识的形状、颜色等元素要点。再以《故宫》为例, 历史课强调的是故宫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建筑布局的历史发展, 而美术课的重点就应该是故宫的建筑美学, 并由此延伸到中国两大不同建筑风格的介绍等。

笔者认为:美术课和其他课相比, 在内容的选定上, 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要点来增加或减少教学内容, 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结合过程与方法, 组织好教学的基本内容。

三、立足美术本体, 以美术语言贯穿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是立足美术本体, 运用美术语言的最重要的环节。在新课程标准下, 美术课堂中必须克服的另一种倾向, 就是过分注重教学过程有趣, 而忽略了美术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当去掉很多“花头”的表面文章, 使美术学科知识深入到学生内心。

例如, 笔者在设计《标志设计》的教学案例时, 始终围绕知识要点, 指导学生具体进行标志设计, 而没有仅通过资料图片的展示、简单的分析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模仿。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把标志设计分为从文字转化考虑、从图形转化考虑等不同的方法, 对每种方法都具体展开讨论并进行示范, 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最基本的标志造型手段。

在学生透彻理解标志设计的美术语言原理基础上, 笔者要求学生为学校艺术节设计标志, 学生都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从学生的作业看, 有的用中文“艺”字作为标志主体;有的利用喇叭、毛笔、音符、颜料这些在学生艺术节中常用元素的图形构成标志主体;有的将与艺术节有关的文字和拼音融合进图案;有的将文字和拼音转化成图形来构成标志。由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落实了, 所以学生在创作时将这些知识点都表达了出来, 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作业。

教学过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手段就是课堂讨论。如何立足美术本体、组织好课堂讨论, 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过程必须重视的问题。开展课堂讨论, 让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才能给课堂注入活力,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使学习取得更好效果。

四、立足美术本体, 做好教学评价和反馈

教学评价与对作品的欣赏水平和艺术的理解能力有密切关系。为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习作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收获,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从美学角度欣赏美术作品。常有这样的现象:当教师示范作品或学生的优秀作业时, 学生总会发出惊叹声, 但请他们说出这些作品究竟好在哪里, 学生往往又说不出所以然。教师应在对艺术作品的诠释上, 向学生传递正确而明了的信息, 让学生知道作品的美之所在, 学会欣赏, 进而学会表达。

笔者在讲授欣赏课《齐白石》时, 要求每个学生用心感受齐白石老人的艺术作品, 并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 可以是词语、句子或段落。这一要求较为明确, 即使是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寻找到几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笔者给予了一定的引导, 如“色彩上感觉如何”“内容上、形式上感觉如何”等, 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方向。用笔记录欣赏美术作品的感受, 其好处是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实践表明, 学生所描述的感受大都非常到位、出色, 如学生用“朴实、清淡、童趣”等词汇描述了自己对齐白石作品的感受, 让笔者觉得非常准确, 并深深地感动了笔者。但并不是每个学生的每一条感受都说得很好, 教师要从全体学生的描述中选出比较好的进行归纳和综合, 形成最终的评价。

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的基础上, 开展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也十分重要。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认识到必须足够重视对每次作业的评价与批改, 必要时还可以采用书面评语的方式, 因为学生通常都很在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笔者尝试给学生写评语, 发现其效果与打分数相比要好很多。因为评语更有针对性, 能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鼓励其保持优点。从反馈上看, 教师写了评语, 有学生会在下次作业空白处向教师提问, 或表达困惑, 学生的这些反馈都是难能可贵的, 这样的沟通也是让人欣喜的。

人民美术出版社 篇9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要学会辅导、鼓励,让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喜悦,使其慢慢消除胆怯的心理,克服不敢下笔的心理障碍。这种方法是针对缺乏自信心、心理素质脆弱、想象力差的学生。这些学生总怕自己做不好,怕老师、同学会笑话他,所以不敢画。久而久之,会形成内向不合群,对交际、生活、学习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千万不能当面挖苦、训斥他,更不能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揭示他。应从最简单的形式入手,进行引导,引发想象。课堂上哪怕他们有一点的进步,教师也要进行表扬、鼓励,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在教授线条装饰画一课时,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在作业时构图太小,我马上让学生停下笔,采用赏识教育法进行指导:“同学们,你们画得画都很漂亮,如果再画大一些会更美丽。”然后,以有的学生画鱼为例,先出示样板后,我又在鱼的外面画了一条大鱼,说:“我们把这条小鱼变成大鱼身上的花纹,或想象一条大鱼在教另一条小鱼学游泳,这样一改鱼也变大了,构图也漂亮了。”通过这种添加、特殊的引导、赞赏,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其信心和他们的应变能力,从而对美术更感兴趣。这种方法主要针对审美能力较差、画面缺少美感的学生。形成的因素多因为觉得自己画得不如别人好,因此,教师发现后不能当学生的面批评:“你画得像什么?构图这么小。”从而打击其自信心,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集体讲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有一种学生总觉得圆画得不好,直线不直,感觉每画一笔都不令自己满意,这样反复画来擦去,一节课结束,他的画纸还是空白一片。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对于绘画来说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美和再美一点之别,所以,同学们要相信自己的画并不差,这样好的画被你画出来又擦去多可惜啊。”这样经过正确的引导,使其改掉了坏习惯,更提高了学习美术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中国美术观与国际美术观 篇10

以前“人穷志短”,崇崇洋,乃人之常情。当然,学界要崇洋,就不简单是人穷,还有复杂的思想方法和史观方面的原因。从思想上讲,我们盛行国际主义,国际主义在中国流行也快一百年了。我们又盛行科学主义,以为西方文化科学,中国文化不科学,中国美术当然也就不科学,不科学的就落后。从史观上讲,我们一百年来又盛行历史进化论,历史进化论也是科学主义在历史学上的反映。按这种观点,全人类,不管你是哪个民族,哪个国度,都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走同样一条进化之路。而这条路又是分阶段地从落后到先进地逐级进化,走在前面阶段的先进,后面阶段的落后。社会的进化是如此,美术的进化同样如此。标准在哪里?公理般地在西方在美国,而中国又宿命地被科学规律——其实相当于上帝——安排在了落后的阶段。你不认输怎么办?所以中国只能跟着西方跑。多年前,我曾在中国美术馆跟一群学者争论中国艺术是否该跟西方走,他们那种大义灭亲的正义感就出自这种西方理论。然而这些国际主义、科学主义、社会进化论即使在西方均早已受到质疑和批判。

但真实存在的“国际”本来应如联合国般多国之集合,与美术“国际主义”者们的看法完全不同。国际主义者们心中的国际是他们心中先进的美国和西方,其他“国际”概不包括。因此就其“国际”而言,实际是个乌托邦。从常理来说,“国际”亦如共性一般,只能是由个别构成,由一个又一个的国家构成,共性只能抽象存在,国际也只能多国集合。我们找不到一个共性的真实存在,也找不到一个真实存在的国际,亦如我们找不到一个只有共性的人一样。共性中包括着个性,共性也只能以个性的方式存在,因此,“只有民族性才有世界性”这句老话确实颠扑不破。其实“国际主义”者们也真的找不到一个“国际”可以去“接轨”,他们也只能去找一个个性的存在去接轨,例如找美国、找德国,甚至找更小的存在,例如“威尼斯双年展”、“惠特尼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去接轨。接轨的结果就是“国际主义”变成了“美国主义”、“西方主义”!在这个意义上,今天能把热得过火的虚幻的乌托邦主义放一放,来对真实得多、现实得多也个性得多的“中国美术观”关注一下,就更有必要了,大有改邪归正的意义了。

当然,还是马克思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道理。国家发达了,经济强大了,国民的心理也变了。多年前,笔者把上述道理说干道尽时还补充了一句万般无奈的话:“或许真的只有等待国家之经济与政治实力强势发展到与民族文化的过分弱势形成喜剧性的巨大反差时,才是国人民族文化觉悟警醒之时。”现在,国家的综合国力强势发展和我们文化的弱势心态真到了“喜剧性的巨大反差”的时候了。时运在变。当饱受金融危机之苦的美国和西欧不能不另眼相看这个生气勃勃的中国时,当五千年文明的这个大国正信心十足地重新崛起之时,“中国美术观”的讨论可谓应运而生。我甚至惊诧地看到中国美术界若干颇具名声的国际主义者们似乎也在改弦易辙,占尽先机的习惯使他们也不能不另投他机。这让我想到马克思“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真正有力的武器似乎还是国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尽管如此,摆在中国美术界(当然也包括这些国际主义者)同行们面前的任务可不这么简单!

一百年了,我们习惯用西方的思想去思想,习惯用西方的术语去言说,洋化了的我们对自己传统的一切——按“五四”以来的说法,那大多都是“封建文化”的糟粕,是民族前进的包袱,是“文化大革命”的“革命”对象——都陌生,我们甚至到了害“失语症”的麻烦程度。例如我们经常说“笔墨形式”,但内涵深富的笔墨与西方偏重视觉直观的“形式”相当吗?但不归“形式”又能归什么呢?我们用纯西方的“视觉张力”来评价本来精神性较强的中国画,弄得张惶失措的画家们全都去拼大画……近百年了,我们对西方似乎如数家珍(其实又极为表面),但对自己的家当,却视如弊履。我们已不太弄得清,甚至也没人想去弄清中国美术的本质性特征,也没人弄得清中国美术的系统构成,中国美术有哪些范畴?中国艺术思维特点怎样?它的空间意识?它的欣赏与批评标准?甚至,连自己的美术史,研究的专家都不多,20世纪初期几乎没有,倒是日本人、西方人在研究。到今天,唐宋元及以前阶段的美术史专家都极少。美术界对画论的研究专家更是凤毛麟角。美术评论则沦落到了几乎没有“准入”标准的可悲地步!一个世纪以来,我们洋得太过份,抛弃与破坏自己宝贵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太狠!面对民族美术研究的如此现状,我们还能有什么基础和底气去研究“中国美术观”?我不无感慨地想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那个宝贵的时代,那是一个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方文化的失望而引起的国学复兴的时代,那是一个连梁启超、蔡元培、毛泽东、梁漱溟、胡适、陈立夫、何炳松、郭沫若、邓以蜇、宗白华及美术界几乎全体名家大师们都介入的民族文化乃至民族美术的复兴思潮。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里,讨论的广度与深度都达到后无来者的地步。或许,今天,我们美术界诸君对民族美术文化的热爱与研究热情真到了上述诸家的程度,我们的“中国美术观”的讨论才会有实质性的成果。

上一篇:测绘与城市规划建设下一篇:药品费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