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费用控制

2024-05-01

药品费用控制(精选十篇)

药品费用控制 篇1

一、药品是一种社会商品, 政府有介人其价格管理的必要。世界上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都对药品价格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主要原因之一是药品销售中存在“道德缺损”。世界各国对药品价格进行管理的主要理由, 是因为建立了替患者付费的国家或社会保险体系。由于药品费用由医疗保险或财政支付, 消费者会因为“有别人付钱”而忽视对药费的节约。同样, 医疗服务提供者出于自身营利的目的, 也会在开处方时, 多开药、开高价药。尤其是在患者自费比例低的国家和采取免费或补充保险的国家, 这种行为就更加突出。这种“道德缺损效应”, 即医疗保险可能鼓励消费者和医疗机构滥用药品人最终导致公共和私人保险业减少赔付项目并限制替患者支付的费用数额。

二、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院, 付费方、需求方即患者等方面着手, 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 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 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三、未列入国家、省政府定价药品目录的药品价格, 其零售价格由经营者根据成本和市场供求自主制定, 报省物价局备案。

四、药品经营者应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保持与价格主管部门的经常性联系, 及时掌握价格政策和水平, 并配合价格主管部门做好价格政策培训、药品价格审查、药品价格检查等工作。

五、药品经营者应执行明码标价制度, 做好明码标价和价格公示工作。使用统一监制的标价签, 做到价签价目齐全、标价内容真实明确、字迹清晰、货签对应、标示醒目, 价格变动应及时更换。禁止利用标价和其他价格手段进行价格欺诈。价格公示工作应指定专人负责, 公示栏位置固定、醒目。

药品费用控制 篇2

2016年07月06日 11:23

来源:发改委网站

原标题:关于印发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 发改价格[2016]14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卫生计生委(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财政厅(局):

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制定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地价格、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要按照《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要抓紧制定改革具体实施方案,明确部门分工,加强政策衔接,做好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工作,形成改革合力,确保改革平稳实施。

二、各地要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统筹考虑各方面承受能力,合理制定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并与医保支付、医疗控费政策同步实施,确保群众费用负担总体不增加。

三、此前有关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政策规定,凡与本通知不符的,以本通知规定为准。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卫生计生委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

2016年7月1日

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

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价格机制改革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对推动医疗机构建立科学合理补偿机制,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医疗服务价格尚未理顺,管理方式仍需改进,价格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为深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同步强化价格与医疗、医保、医药等相关政策衔接联动,逐步建立分类管理、动态调整、多方参与的价格形成机制,确保医疗机构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总体不增加。

(二)基本原则。

坚持调放结合。按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要求,科学核算医疗服务成本,控制医药费用总量,优化医药费用结构,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合理确定医疗服务政府定价范围,充分发挥行业监管、医保控费和市场机制作用,引导价格合理形成。

坚持协同配套。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药品流通体制、医保支付、分级诊疗、医疗行为监管等改革协同推进、衔接配套,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形成政策合力。

坚持统筹兼顾。落实政府投入责任,正确处理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保障医保基金运行安全、提高群众受益水平的关系,统筹考虑各方面利益,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坚持稳步推进。加强整体谋划,把握好时机、节奏和力度,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及时完善政策,确保改革平稳实施,防止价格异常波动、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主要目标。到2017年,逐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改革医疗服务项目管理,改进价格管理方式,结合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到2020年,逐步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积极探索建立通过制定医保支付标准引导价格合理形成的机制。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分类管理。

1.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对人力消耗占主要成本,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技术难度和风险程度的医疗服务,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可探索由政府主导、利益相关方谈判形成价格的机制。2.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特需医疗服务及其他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严格控制特需医疗服务规模,提供特需医疗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具体医疗服务项目,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医药部门,根据本地区医疗市场发展状况、医疗保障水平等因素确定,并在2016年底前向社会公布。

3.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落实市场调节价政策。基本医保基金支付的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医疗服务,由医保经办机构综合考虑医疗服务成本以及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与医疗机构谈判合理确定医保支付标准,引导价格合理形成。

(二)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围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统筹考虑取消药品加成及当地政府补偿政策,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重点提高诊疗、手术、康复、护理、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等价格。在此基础上,通过规范诊疗行为,降低药品、耗材等费用腾出空间,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分级定价,根据医疗机构等级、医师级别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对医疗服务制定不同价格,拉开价格差距,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做好与医保支付、医疗控费等政策相互衔接,保证患者基本医疗费用负担总体不增加。

(三)改革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国家负责制定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统一项目名称和服务内容,指导医疗机构规范开展服务,并作为确定医疗机构收费项目的依据。各地依据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确定本地区医疗机构服务收费的具体项目。2020年前,形成全国统一的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并实行动态调整。坚持鼓励创新和使用适宜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受理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医疗新技术尽早进入临床使用。

(四)推进医疗服务定价方式改革。扩大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收费范围,逐步减少按项目收费的数量。到2016年底,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实行按病种收费的病种不少于100个。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价格法的规定,授权设区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并做好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五)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对实行政府指导价的医疗服务,要按照“管细、管好、管到位”的要求,加强医疗服务成本监审和价格监测,完善定价过程中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要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合理制定和调整价格,并保持相对稳定。加强医药费用控制,各地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医疗保障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本地区医药费用总量,明确控费指标,确保区域内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价格监督机制,发挥12358全国价格监管平台作用,依法严肃查处各种乱收费行为。

三、保障措施

(一)明确部门分工。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要求和职责分工,及时细化落实改革措施。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研究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定价方式,合理确定和调整医疗服务项目及价格,强化价格行为监管。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加强行业监管和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制定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政策措施,在2016年底前建立健全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总费用、次均(床日)费用、检查检验收入占比、药占比、门诊和住院人次等指标定期通报制度,督促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费用清单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和医疗机构控费意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要做好医保与价格政策的衔接配合,加强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并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费用控制,制定医保支付标准的政策措施。

(二)协同推进改革。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加快药品流通体制、医保支付制度、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等改革,推动建立经营规范、竞争有序、服务高效的药品流通新秩序和合理用药、合理诊疗的医疗机构内在激励约束机制,切实减轻患者费用负担。各地价格、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中医药等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共同研究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具体方案,出台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时,同时公布医保支付和医疗控费等措施。

(三)鼓励探索创新。鼓励地方按照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在推进医疗服务定价方式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以及控制医药费用、强化社会监督、发挥商业保险作用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累经验,促进改革整体推进。充分发挥第三方在规范医疗服务项目、核算医疗服务成本和开展政策评估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促进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更加客观、公正、规范、透明。

(四)做好跟踪评估。各地要建立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督导、考核和评估机制,加强对改革进展和效果的跟踪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推广好的做法。要密切关注改革后医药费用变化情况,防止出现其他方面未见到实际效果,医疗服务价格却大幅上升,群众和全社会医疗负担加重的问题。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研究分析,提出解决措施。要建立应急处置工作预案,第一时间研究处理社会反映的问题。

(五)加强舆论宣传。强化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准确解读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措施,合理引导社会预期,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凝聚各方共识,为改革创造良好环境,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涉及面广、影响大、情况复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对改革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改革中出现的重大情况,各地要及时报告。

答记者问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出《关于印发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坚持调放结合,强化政策联动,逐步建立分类管理、动态调整、多方参与的价格形成机制。就有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问: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答: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放开了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围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有力促进了医疗机构新型补偿机制的建立,医院收入结构得到优化,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得到激发,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医疗服务价格尚未完全理顺,管理方式仍需改进,价格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价格机制改革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去年印发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28号),已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列入价格改革重点任务,并明确了改革目标和实现路径。按照深化医改的总体部署,要求通过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为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创造良好环境。此次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医药价格的重要内容,也是2015年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姐妹篇。通过改革,将逐步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医疗卫生特点的医药价格管理体系,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问: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根据价格机制改革和深化医改的总体部署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

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到2017年,逐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改革医疗服务项目管理,改进价格管理方式,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到2020年,逐步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积极探索建立通过制定医保支付标准引导价格合理形成的机制。

《意见》从5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任务。一是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分类管理。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提供的特需医疗服务和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落实市场调节价政策。二是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围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统筹考虑取消药品加成及当地政府补偿政策,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在此基础上,通过规范诊疗行为,降低药品、耗材等费用腾出空间,动态调整价格,逐步理顺比价关系。三是改革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国家制定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指导医疗机构规范开展服务,各地确定具体收费项目。及时受理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促进医疗新技术尽早进入临床使用。四是推进医疗服务定价方式改革。扩大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收费范围,逐步减少按项目收费的数量。各地可结合实际,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授权设区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五是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加强医疗服务成本监审和价格监测,完善定价过程中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等制度。强化医药费用控制和价格行为监管,合理确定医药费用总量,明确控费指标,依法严肃查处各种乱收费行为。

问: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答: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涉及面广、影响大、情况复杂,因此在改革中必须强化价格与医药、医保、医疗等政策的衔接联动,以确保医疗机构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总体负担不增加。一是协同推进改革,形成政策合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将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薪酬制度、药品流通体制、医保支付、分级诊疗、医疗行为监管等改革衔接配套,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特别强调医保支付、医疗控费政策必须与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同步出台、同步实施。二是明确部门分工,落实改革责任。围绕改革要求和重点任务,进一步细化了任务分工和时间进度,并落实到具体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主要是统筹研究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工作和定价方式改革,强化价格行为监管;卫生计生部门主要是制定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政策措施,加强行业监管和医疗机构管理;医保部门主要是做好医保与价格政策的衔接配合,积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的监管,制定医保支付标准的政策措施。三是稳步有序实施,及时完善政策。要求加强整体谋划,把握好时机、节奏和力度,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同时加强跟踪评估,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研究分析,提出解决的政策措施,以确保改革平稳实施,防止价格异常波动,加重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问:如何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

答: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工作是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医疗服务价格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改革充分考虑到社会和群众承受能力,采取了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方式,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一是围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对于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弥补一部分,并采取有升有降的结构性调整。二是逐步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最终实现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基本理顺的目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重点是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价格,提高诊疗、手术、康复、护理、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不断优化医疗服务价格结构。

问:如何确保改革后患者费用负担总体上不增加?

答:为确保改革后患者负担总体上不增加,《意见》明确了“控总量、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原则,提出了多项配套保障措施。主要有:一是医疗服务价格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医疗服务价格的部分,主要通过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价格,以及通过规范诊疗行为降低药品、耗材等费用腾出的空间,以确保医药费用总量维持平衡。二是与医保支付政策进行配套衔接。调整后的医疗服务价格要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总体上不会增加。三是强化医药费用控制,要求各地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医疗保障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明确控费指标,确保区域内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早在2015年10月,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定期公示主要监测指标,建立医疗费用监测和考核机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每个患者对医疗费用的感受会有所不同。

节省高校公费医疗费用与药品管理 篇3

关键词 公费医疗 费用 药品管理

根据高校特点,制定全年计划、节省药品开支

预防为主,加强保健教育:针对高校教职工多、学生较集中,文化素质高等特点,每年定期为教职工学生进行以预防为主与保健教育相结合,做到有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定期检查校食堂、集体宿舍、医院、幼儿园卫生等。

季节与多发病的特点:根据季节不同,所以多发病、流行病也不同,掌握不同季节,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群体特点:①离、退休人员较多,老教师、老职工都是对学校建设有功之臣,针对老年病人,对他们做好健康教育是很必要的,正确指导用药,应对症下药。②青年学生较集中,集体活动较多(如出队实习等),派有经验的医护人员随队保健。③根据教职工学生和临床用药信息的反馈及药品的使用调剂情况,掌握进药的时间,有突发情况随时解决,严格把好出外就诊、开药关,本着小病门诊解决,大病住院解决的原则,达到节省开支,取得患者满意的效果。

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几年来各高校公费医疗的超支较严重,我院在和各校相比超支比例算较少的,其主要是采取了加强内部管理(如:制定了药房内部和管理细则,使行分摊管理,责任到人,制定了医生开方数量、剂量、天数),做到有计划勤察、勤点、勤采购、少采购的原则,加强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合理用药。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强调服务态度的同时应有计划去上一级医院学习或听取专家、教授等系统知识讲课,做到少发病、早诊断,提高治愈率。

控制医院感染:有资料显示,我国医院感染率10%,美国5%;我国年感染约500万人,美国约210万人;我国消耗资金50亿~100亿元,美国740亿美元;我国年死亡占死亡总人数39.70%,美国7.7万余人。

主要對医院的工作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工作督促检查,完善消毒隔离措施(紫外线灯、洗手设施),使医院感染率降到最低限度,达到节省医疗费用的目的,充分调动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单纯依赖医院和药物。

高校综合性医院不完全等同于社会医院,加强卫生知识和传播健康教育比治疗更重要,推广健康教育,改变人们某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使教职工、学生明白和学会预防手段。

讨 论

高校是公费医疗,需加强综合化管理,成功与否最直观的指标是钱,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教职工及学生的就医满意程度,提高本院就诊率,减少和降低外出就诊看病、住院和购药的浪费。所以高校的公费医疗管理问题是医院药剂部门、医疗护理系统、预防保健系统等需通力合作,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预防保健水平,而达到少生病、早诊断,及时救治和合理用药,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达到节约公费医疗开支。

参考文献

1 李萍.强化医院管理水平.吉林医学,2006,23:3-4.

医院药品费用的控制措施探讨 篇4

1 确定药占比以控制临床用药

药占比是指药品收入占医院业务总收入的比例。目前, 各地卫生主管部门将药占比作为医院医疗质量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多数公立医院也通过制定药占比以控制药品费用, 并将责任分配到各个科室。对用药比例超标的科室, 按规定扣罚相应奖金, 从而利用行政与经济手段促使医师自觉规范用药行为, 以限制门诊和住院患者人均药品费用。某三甲医院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控制药占比, 2008年药品比例就控制为32.41%[6]。

2 实施以临床路径为基础的单病种限价制度

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限制其最高治疗价格, 并将其成效纳入对医师的绩效考核, 超支的费用由医院补偿。此举既可规范医师用药, 降低药品费用, 同时也可防止个别医师将降低的药品费用转移到检查或医用耗材等项目上来。侯同秀[7]报道了100例实施临床路径的子宫肌瘤单病种限价管理, 相比对照组, 平均住院日缩短3.36d, 平均住院费用降低1327.92元, 表明该措施对费用的控制是显著的。

3 推行日间手术

日间手术是指对手术时间短、风险小、术后并发症几率小、术后不需要特殊护理或治疗, 尤其是微创手术, 安排患者住院、手术、术后观察、恢复和出院不超过24h。此举既可减少患者住院等候和治疗时间, 节约医疗资源, 而且使医院获得性感染机会降低, 从而降低了药品费用及其他费用, 但是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

4 执行双向转诊制度

双向转诊是指医疗机构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专科医院间或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间的转院诊治过程[9]。目前, 仍有部分患者盲目地认为, 二、三级医院才能提供良好的医疗质量, 即使小病也去二、三级医院就诊。赖远全等[10]报道了60例从社区向专科医院转诊并从专科医院转回社区的高血压病患者, 平均药品费用为1997.1元, 对照组是同一时期在某医院心血管专科门诊或病房就诊的60名高血压病患者, 其平均药品费用为5662.1元, 且前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后者。可见, 双向转诊可有效引导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院诊治常见病和多发病, 疑难危重的转往二、三级医院, 从而控制需方片面追求优质医疗服务而导致的药品费用不合理增长[11]。

5 规范医师处方行为,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规范医师处方行为, 加强对医师用药的培训和监督, 从而促进合理使用药品。临床医师应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路径、药品说明书及相关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选择适当的药物, 并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 降低药品费用。同时, 医院还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临床医师辅助诊断、用药决策以及监管患者治疗过程等提供帮助, 如某医院通过采用“合理用药软件系统”提供了内容详尽的用药指南和实时监测医嘱的功能, 既规范了医疗行为, 也提高了医疗质量, 且利于临床药学的开展。

另外, 对于医师临床用药, 还可采取以下几点具体的措施限制: (1) 严控每一大类药品的可替代品种, 筛选经济、有效的基本药物, 并限制该类药品的最高价格, 明确可替代药品的使用原则和条件。 (2) 严格控制进口药、新特贵药应用, 可采取高价药品零差价, 低价药品收取一定的差价, 以促进低价药品的销售。 (3) 严控没有循证医学依据及明确临床适应证的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由于其质量不可控性, 易发生不良反应。 (4) 严格患者出院带药制度, 防止医师为患者开具不必要的“人情药”、贵重药。 (5) 严控联合用药, 杜绝药物滥用, 特别是抗菌药物, 合用3种以上药物应有科室主任签名。 (6) 严格使用辅助药品, 尤其是价格昂贵者, 对无理由超药品说明书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6 加强信息化监控手段, 规范医疗行为

利用医院信息中心计算机网络对各科室、医师用药情况进行监测、监督, 定期审计, 建立医疗质量警示系统, 科学地评价医疗质量, 加强医疗费用控制。对纳入病种质量管理的病种采用预设医疗费用、住院时间的警戒线及时予以警示, 促进医疗行为的规范化和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 从而降低药品费用。

综上所述, 规范医师的诊疗行为是降低患者药品费用的一种重要措施。

费用报销控制流程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公司财务管理,提高公司工作效率,落实各部门和各级管理责任人的责任、权利关系,合理控制公司经营费用,特制定此流程。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人员费用报销事项 第三条 公司报销按权限由公司总经理及董事长审批。

第四条 财务人员操作付款时须掌握好审批权限,操作不规范的不得付款。第五条

审核人员的职责:

(一)部门负责人:确认业务的真实性及合理性;

(二)财务部:确认数据正确、票据合法齐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三)总经理、董事长:确认业务的合理性及批准;

第二章 报销流程及时限

第一条

费用报销流程如下所述:

(一)费用报销人报销申请(填制费用报销单)------报销人部门负责人(或上级主管)确认签字------财务审核(单据、数据等方面要求)-------总经理、董事长(或委托授权人)审批(侧重真实、合理性等方面负全责)------出纳复核并履行付款(每周安排付款一次)。

(二)部分费用报销采用预报批制度,报销应酬费,车辆维修保养费,需要先填写相应的费用申请,由部门负责人,总经理确认审批。凭审批单进行借款及报销,未经审批的费用,财务部有权拒绝报销。

(三)在审批流程中,如有任何一级对报销有疑问的,注明后返回上一级审批部门重审。流程为公司各项费用报销的既定程序,以后各项事务的报销均需要遵照流程操作,否则财务部有关人员有权拒绝付款。

(四)财务人员根据财务作帐的及时性、配比性要求掌握好各项报销的时间,原则上各项单据或费用必须在发生结束后按照正常规定的流程操作。

(五)市外出差的费用发生后,于回公司后的3个工作日内报销,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日常发生的报销费用每周一统一报销。当月发生的费用,尽可能在当月报销,所有差旅费用报销需有《出差申请单》。

(六)审批权限:费用报销金额在一万元及以下的由总经理签批有效,凡超过一万元需董事长签批有效。

第三章 报销规定及标准

第一条

差旅费及交通费报销

(一)长途出差:市外出差时间在一天以上的为长途出差,参照各公司执行标准:

(二)市内办理公务经理级以下人员,如有紧急事情需处理,或陪同客户或带有较多公司物品或携带公司大额现金外出时需要乘坐的士,填写《出差申请单》特别注明原因,报销时需附上《出差申请单》。

(三)采购部因处理供应商出货问题产生的交通费(包括打车费,私人车费,公司车费)应出联络单协调由供应商承担。协调不成按公司流程规定报销需附《出差申请单》。第二条 公司车辆费用

(一)公司车辆用油采用充值卡管理,由财务监管,余额不足时及时借款交由车辆管理员充值,收回充值发票.司机每次加油后,及时把小票写上里程和车牌号签名交财务作记录.(二)公司车辆过路费及停车费先由车辆管理员预支备用金备,各司机需在自己经手的费用单后每张签名,写上日期,统一交车辆管理员申请报销, 车辆管理员每周跟据《车辆使用明细表》填写报销单和粘贴相关单据.(三)公司车辆维修保养需执行预报批制度,需先填写费用申请经行政经理确认,总经理审批,遇特殊情况申请表可后补,报销时需附费用申请。第三条 应酬费及聚餐费

(一)销售部客户应酬费每笔超过500元以上,需执行预报批制度,填写费用申请,报销时需附上审批单。

(二)除销售部以外的公司所有人员报销应酬费,需执行预报批制度,报销时需付上经审批的费用申请,否则财务部有权不受理。第四条 快递费和物流费

(一)产生的快递费和物流费,报销时必须取得发票原件,不接受传真件和复印件。

(二)寄予供应商的快递,原则上应由供应商承担,快递费用到付。

第四章 预借款及驻外办费用报销

第一条 公司员工因工作需要事前预借款的,必须填写借款单,写清借款原因、预计的金额和还款日期,财务人员严格控制现金的使用。

第二条 借款单要由部门负责人确认,财务复核,总经理或授权人签字后出纳人员才能放款,单笔借款金额5000元以上需提前一天通知财务部。借款总额不得超出借款人工资的50%。在预定还款日期到期后不能还款或报销的从借款人的工资中扣除。第三条 门店驻外费用报销

(一)由门店负责人每月25日做一份次月费用预算表,包括办公用品费,产品推广费,招待应酬费,房租水电管理费,通讯交通费,送货车费等,交部门负责人确认,人事行政经理审核,总经理审批。

(二)门店有需要的,可预支部分费用,预支金额不得超出费用预算。

(三)费用发生后分类凭有效单据填费用报销单,各项费用报销标准及报销流程按公司规定操作。

第五章 票据要求

第一条 票据合法性

(一)为了强化公司的财务纪律,规避财务风险,原则上公司一切事项报销的单据均必须取得合法的凭证,票据抬头上印有税务监制或财政监制,即税务发票或财政收据。合法性的认定以国家财务、税务等方面的规定为准,具体操作由财务部负责把控落实,以可操作性为前提。

(二)同次业务的发票必须是同一单位开具,多张同类别、同面额发票必须连号。

(三)公司员工任何不符合报销规定的单据财务部门有权拒绝,各级确认、审核、审批人员也不应予签字。各级签字人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不能随意签字。

(四)公司费用报销必须真实合法,严禁使用白条或其他不合法的凭证,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替代凭证的,也必须由总经理和财务的共同签字认可,同时做到财务操作的安全。替代凭证要求做到时间合理、摘要明确、金额确定,不能真假混杂,且与符合财税法规要求的发票单据分开粘贴,分单报销。第二条 票据整理规范

(一)报销人在报销前必须事先整理好各类单据,首先对单据的类别、时间、批次、项目等进行分类,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清晰准确的用胶水粘贴(不能用订书针)在报销单据的粘贴单上,并写明所附单据的张数。

(二)单据数量较多的要写出报销明细清单附在后面。

(三)单据分别不清晰,粘贴不规范的财务部门可要求对方改正,不改正的有权予以拒绝受理。

(四)报销交通费,需在每次交通费单据上注明所办何事及前往地点。

(五)报销应酬费,需在每次应酬费单据上注明应酬人员数及为何事应酬。

第六章 附则

药品费用控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某市部分三级医院2013-2015年每月上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药占比数据。

1.2 方法

将2013-2015年某市部分三级医院药占比数据分别按照所有三级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等几个类别计算每年的平均数,以反映不同类别医疗机构药占比的整体平均水平;另外,通过观察每月药占比数据,发现在同一类别医院中存在数据偏大或偏小的情况,因此同时计算中位数,从而体现各类别医疗机构药占比的集中趋势或中等水平。

2 结果

2013-2015年某市部分三级医院药占比统计结果分别见表1和图1。

3 分析与讨论

3.1 2013-2015年某市不同类别医疗机构药占比及变化趋势分析

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三级综合医院评价指标“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例”参考值≤45%。据统计,目前全国大多数医院业务收入中45%~60%来源于药品,甚至比例更高[1]。在表1中,以2015年为例,某市26家三级医院(占某市全部三级医院数量的66.7%)药占比平均数为43.2%,中位数为43%。综合类医院平均药占比为42.6%,中医(中西医结合)类医院为60.8%,专科类医院为37.3%。

由图1可以看出,2014年与2015年所有统计的三级医院及各类别三级医院药占比平均数基本持平。较2013年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所有统计的三级医院2015年比2013年下降3.9%,下降最多的是中医类医院2015年比2013年下降5.7%,综合类医院和专科类医院下降较少2015年比2013年下降2.7%。

3.2 医疗机构药品费用比例居高不下原因分析

3.2.1 医疗机构补偿政策不到位,造成“以药养医”或“以药补医”局面

目前,公立医院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补贴、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而财政补贴所占比例很低,为此国家允许医疗机构在药品购入价格基础上加价15%后出售给患者,作为对减少政府财政投入的补偿。为增加收入,医院也更乐于销售高价药以获得更多利润。长期以来,大多数医疗机构已经严重依赖药品收入来支撑医院的日常运转[2]。医疗机构中财务专业人士曾经进行过测算,对很多医疗机构而言,在原有药品加成率15%的前提下,医疗机构药占比必须达到某一数值才能维持医院的收支平衡,这使得药占比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

3.2.2 医疗服务、技术价格低,致使医疗收入相对较低和药占比相对较高

国家已制定政策提高医疗服务、技术类项目价格,以弥补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收入的减少。但同时,也要科学、合理设定医疗服务类、技术类项目价格调整水平和医疗保险费用分担比例,以防止价格调整后仍未能减轻患者及国家的医疗费用负担,有违医改初衷。

3.2.3 医师不正确的临床用药观念及药品回扣导致不合理用药,使药品费用居高不下

比如“大处方”、过多使用贵重药品、大量使用限制使用级或特殊使用级等高级别抗菌药物、重复用药、超量超疗程超适应症用药等是医师不合理用药中最急待解决的问题[3,4]。另外,由于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贵药即好药”不正确观念的影响,患者主动要求使用新特药等贵重药品也造成了药品费用的上升。

3.2.4 药品流通环节不合理及生产成本信息不透明,导致药价虚高

药品从药厂生产出来到患者手中,要经过各级代理商、医药代表、医院及医生等众多的流通环节,很多环节都要层层加价,加之药品研发生产投入成本等信息不透明,政府定价部门无法掌握其生产成本的真实情况,药企虚报药品价格,导致药品价格虚高。同时,医疗机构及医生的药品回扣等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也助长了药品费用的上涨。如何简化药品流通环节、斩断药品回扣链条一直是无比艰巨的任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及药剂科如何发挥好对购进药品品种及价格的监管作用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药品费用的增长[5,6,7]。

3.2.5 药品收入增速高于医疗收入增速,导致药占比不断上升

实行同级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相互认可,在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的同时,无形中也减少了医院的收入,但药品费用并未减少,导致药品费用比例相对上升。另外,医疗机构为方便患者治疗,对慢性病等患者提供便民取药服务,只挂取药号和取药,并且这部分所占比例还不低,比如在某专科医院,取药号能占到每天挂号量的15%以上,多时能达到20%以上,这部分费用仅是药费,导致药占比的升高。

3.3 医疗机构药品费用控制措施

3.3.1 政府层面

降低药品价格,将虚高的药品价格控制在合理水平。对于专利药、独家生产药品、抗肿瘤药物、血液病类药物等超高价格药品及其它零售价格超出出厂价格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药品,需要政府从合理定价压缩药企利润空间、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机制及信息系统、简化药品流通环节、探索药品生产企业与医疗机构建立直接购销关系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将药品价格控制在合理水平。取消医疗机构药品加成率,必须同时出台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或提高医疗服务、技术类收费价格等相应配套政策,以解决原有以药养医或以药补医政策医疗机构收入缺口问题,在相当比例的医疗机构这个缺口还很大,要从政策层面充分考虑这些医院的生存问题,否则医院会为了自身生存而自行采取措施,如过度医疗等行为,不利于整个医疗行业形象和减轻国家及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3.3.2 医疗机构层面

3.3.2. 1 严格开展处方(医嘱)点评和抗菌药物专项处方点评,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加大大处方治理力度

按规定,对问题处方(医嘱)定期开展处方(医嘱)点评,曝光问题处方,对责任医生进行专家质询和合理用药教育,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问题严重的由院领导进行诫勉谈话,直至取消处方权下岗学习,经过学习认识到错误和如何做到合理用药,由院领导批准后方可恢复处方权和临床工作。实践证明,认真做好处方(医嘱)点评对规范临床合理用药、控制药品费用是行之有效的。

3.3.2. 2 将全院药品费用比例指标分摊到各临床科室

按病种、科室制定药品费用比例标准,并纳入医院每月对临床科室、科主任绩效考核,并根据每月实际完成情况兑现奖惩,科室进一步细化到各诊疗组,责任到各主诊医师。比如每超过考核指标1%,扣除科室月资金3%,每年累计2个月超出考核指标的科室,取消科室和科主任当年评优资格,医院也对于药品比例控制较好的科室进行相应的奖励。

3.3.2. 3 加强临床药师服务职能

医疗机构应按照床位数配备相应数量的临床药师,并真正参与到医生和患者临床用药指导工作中,比如临床药师参加处方(医嘱)点评、查房、监控处方或医嘱、药物不良反应处置等,对出现医生及患者出现的用药问题随时进行纠正和指导,定期进行合理用药的培训,帮助临床医生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规范医生不合理用药行为,减少不必要的药品使用和费用负担[8]。

3.3.2. 4 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并纳入科室和医生个人考核指标

制订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目录和科室、医生个人基本药物使用率考核指标,要求科室和医生个人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并达到规定比例,否则将对科室或医生个人进行相应的处罚。

3.3.2. 5 开展临床路径、单病种付费、DRGs等医疗服务的标准化管理

将以上措施再与医保支付标准相结合,鼓励更多的病种或手术进入临床路径或按单病种付费管理,通过医保付费控制包括药品在内的医疗费用支出,非路径项目或超出单病种付费标准的部分医保不预支付,由医院自行承担相应费用[9]。通过此手段要求医生严格执行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和用药品种、剂量和疗程,规范医疗机构及医生按规定合理用药,控制药品费用不合理增长。

4 结论

医疗机构药品费用比例普遍较高源于政府补偿政策不完善、药品价格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低、不合理用药等,要控制或降低药品费用比例需要从以上方面采取措施,取消药品加成、完善定价机制以降低药品价格,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完善政府补偿机制,简化药品流通环节、治理药品回扣降低药品流通成本,医疗机构加强规范合理用药及诊疗流程标准化管理力度,需要多措并举,进行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肖平,何光明.控制药品比例降低医药费用的探讨[J].中国医院,2005,9(1):34-35.

[2]周国朝,陈勇,石志凤.公立医院源头控制“药占比”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739-741.

[3]王守勇,董瑞祥.控制药占比所采取的措施[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9,10(5):427-429.

[4]乔丽名,张殿勇,杨国士.某院降低药占比的做法与成效[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21(4):373-374.

[5]张平原,周利.药品占医药收入比率逐年上升原因的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22-25.

[6]严忠文.行政干预控制药占比的实践与体会[J].医药导报,2012,31(6):830-831.

[7]王岩.强化药事管理合理降低医院药占比[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6):167-168.

[8]李有富,李魏林.从药占比谈临床药学服务[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4):5-6.

药品费用控制 篇7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费用,药品,控制

近年来, 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 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 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是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 因而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

1 药品费用控制问题分析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 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 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 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二是不合理因素, 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 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 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 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院, 付费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着手, 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 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 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 如药物利用评价, 药品价格控制, 风险共担合同, 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 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 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 以及职业道德教育。

2 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

药物经济学 (pharmacoeconomics) 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 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 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 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

2.1 最小成本分析:

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 比较何种药物治疗, 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

2.2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 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 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 而采用临床指标。

2.3 成本效用分析:

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 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 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 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 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重、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 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 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采用效用函数变化, 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 (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QALY) , 而非健康结果变化。

2.4 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 还具有普遍性, 既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 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 甚至疾病治疗与其它公共投资项目, 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 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然而, 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 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 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 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 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3 药物经济学实施步骤

药物经济学分析的实施需要10个步骤来完成:明确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问题;确立研究的观点;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确立;选择恰当的药物经济学方法;结果的货币价值;资源的区分;确立结果事件的概率;决策分析;进行成本兑现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结果表示。

必须明确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观点。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可来自于社会、付费方、机构、部门、病人、任何或所有这些方的一个结合。其次, 必须区分治疗方案和与它们相关的积极或消积的后果。选择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将其治疗结果用货币价值来表示。药物获得成本与医疗成本包含在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的成本之中, 也可来源于文献或者历史记载, 也可以将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

4 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

4.1 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

药品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 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 其需求同样的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 (效果) 。药品的成本效果 (效益) 越大, 其需求量也越大。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 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4.2 用于制定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

该药物名录适用于全民, 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进行的。用药报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 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 它没有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 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 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4.3 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

它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 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 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 以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 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 阻止不合理用药。

4.4 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

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 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 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 因而其针对性较强, 目的比较明确。

4.5 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 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逐步增强, 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 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 尤其是药品服务, 越来越多的病人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 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 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较好的药品, 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病人这方面的需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和运用上存在不小差距, 在我国, pe研究已有十多年的时间, 但开始对其重视只是近几年的事。我国作为一个医药大国, 成立药物经济学专业的院校寥寥无几, 在数万药物研究人员中从事药物经济学研究、教育的工作者更是凤毛麟角, 再加上资金设备跟不上, 导致研究与临床运用脱节。人才奇缺, 方法落后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与我们这个医药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认识观念落后导致巨大浪费, 由于临床用药缺少药物经济学评价, 在众多的医生及病人中错误地认为贵药即好药。不管疾病的具体情况, 只要用贵药, 医生就觉得比便宜药管用, 患者就觉着放心, 以致造成药物的巨大浪费。

药物评价体系落后, 无论是报批的新药, 还是公费医疗报销药品, 我们的药品评价还基本上停留在安全性、有效性两个方面, 对它的经济性很少考虑, 即使考虑也大多只是考虑药品的直接成本, 而对间接成本、隐性成本往往考虑不够。众所周知, 新产品开发缓慢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之一, 缓释、控释等新剂型开发步履蹒跚。据了解, 发达国家的药品新剂型占全球成品的20%以上, 而我国却不到1%。

医保药品费用支付管理亟待发力 篇8

药品支付政策是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控制医疗卫生费用与保障居民健康之间起着不可替代的平衡作用。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其作为改革医疗卫生体制的重要一环, 不断创新, 使药品费用支付政策能够适应医保制度建设和民众健康的需要。

在我国,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住院药品费用占住院总费用的比例高达40%-50%, 一级医院更是高达80%以上。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中最重要、最有弹性、最可控的组成部分。医疗保险作为医疗费用的支付方, 通过制定科学的药品支付政策, 减少药品不合理使用, 抑制药品费用过快上涨, 减少药品滥用对民众身体的伤害, 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医疗保险药品费用支付管理简介

(一) 药品目录的管理

我国医疗保险体系属于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在职工医保启动之初就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制度 (以下简称《医保药品目录》) 。《医保药品目录》作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三大目录之一, 是基金支付的重要政策依据和标准。

从1998年启动城镇职工医保以来, 我国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09年发布了三版《医保药品目录》。2009年版《医保药品目录》更是把307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 全部纳入《医保药品目录》甲类部分。

按照规定, 统筹地区对于甲类药品需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全额支付, 不得再另行设定个人自付比例。对于乙类药品可根据基金承受能力, 先设定一定的个人自付比例, 再按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给付。

(二) 结算办法管理

我国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是平等的民事主体, 其责任和义务通过医疗服务协议来约束, 而协议的核心是结算方式, 协议控制指标和标准是结算方式中的主要内容。多数地区药品费用结算方式以按项目付费为主, 总额预付、单病种付费等为辅, 按DRGs付费仍处于探索阶段。

湖南省在不断完善协议指标和标准形成机制的基础上, 对医疗服务费用实行按项目收费基础上的定额指标控制为主, 辅以单病种管理和总额预付等多种结算方式。湖南省省直医保每年签订年度协议前, 根据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前三年的平均医疗消费水平, 参考卫生部门公布的指标和标准, 结合周边省市情况, 通过周密的测算, 制订科学合理的控制指标和标准, 特别将药品比例作为重要指标, 一直坚持。

(三) 湖南省《医保药品目录》管理

1. 药品目录制定政策

湖南省药品目录是结合本地用药习惯、疾病特点, 在国家药品目录的基础上调整新增部分品种而形成的。坚持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适应;坚持基本医疗保障;坚持政策稳定与适度发展;坚持专家评审工作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统筹各项社会保障用药范围管理。

2. 药品目录支付和管理

(1) 湖南省药品目录严格执行四个统一:结合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 全省统一名称、统一编码、统一支付标准、统一增补调整流程。在新版药品目录执行中, 对药品目录所有品种通用名进行了统一分类和编码, 确定统一支付标准, 形成全省统一的药品目录, 既保证全省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享受统一的待遇标准, 同时为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奠定坚实的目录基础。

(2) 中药饮片由排除法改为准入法。收集中药饮片目录, 汇集全省各地目前医疗机构使用的中药饮片名称, 进行统一分类编码, 并依据2009年版国家药品目录的规定, 确定支付标准。共计946个品种, 其中单方复方均不予支付的34种, 单味不予支付的102种, 单味复方均支付的810种。

(3) 建立全省统一的医院制剂纳入流程。对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批准的治疗性医院制剂, 由医院申报, 市州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初审, 报省医保局统一汇总、编码, 确定统一的支付标准, 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定期发文, 全省统一进行系统维护。目前将8个市州正在使用的医院制剂进行编号。

(4) 省本级协议中药品比例考核指标。定点医疗机构收治住院参保患者的药品费用 (西药费、中成药费和中草药费用之和) 占参保患者住院医疗费用总额的比例, 三级医院低于45%、二级医院低于52%、一级医院低于55%, 其中甲类药品费用占药品总费用比例不得低于30%。定点医院收治住院参保患者的全自费药品费用 (全自费西药、中成药和中草药费用之和) 占参保患者住院药品费用总额的比例, 各级医院均要求低于4%。

3. 药品目录使用效果分析

在湖南省2005版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中, 省厅结合湖南用药习惯和疾病特点, 在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基础上, 新增乙类药品通用名244个 (其中西药138个, 中成药106个) 并调整限制性范围药品29个。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药品目录, 实现了以下目标:

(1) 符合区域用药特点。根据对省直异地安置在湖南其他地市人员药品使用情况的统计, 异地报账人员使用的药品中90%以上属于省医保目录范围, 目录充分满足了湖南本地用药习惯的要求。

(2) 满足了参保病人需求。通过对省直定点医院初步调查, 多数医院药品配备中70%左右的属于医保目录范围内;对省直医保病人和非医保病人的用药情况调查显示, 使用药品中80%以上是重合的;近几年省直医保病人全自费药品费用所占比例都控制在2%-6%, 说明目录内药品保证了病人用药需求。

(3) 引导用药趋势。通过限定药品报销范围, 将一些性价比低的药品拒于目录外, 抑制了药费过快增长的趋势, 杜绝了一些昂贵、易滥用药品的使用。

二、湖南省医疗保险药品使用现状分析

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政策的出台, 保障了居民基本用药需求, 对医疗费用控制和医药行业发展都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对目录的定期审核及更新, 保证了目录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协议指标的控制, 有效控制了医疗机构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切实降低了个人药品自付比例;通过对全省药品目录的四个统一管理, 形成了规范程序, 统一的操作办法, 为经办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医保药品目录》政策实施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 仍存在一些需要不断探讨改进的问题, 最突出的是医疗保险孤军奋进, 困难重重。下面分析两大医疗滥用问题:抗生素及静脉输液。

(一) 药物滥用特别是抗生素滥用严重

1. 现状:以2010年省本级药品数据为例

(1) 医院等级分布情况:2010年省本级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中52.33%为药品费用, 超过2009年全国卫生公报公布的平均药品比例 (44.0%) 8个百分点 (见表1) 。

(2) 药品支付分类情况:2010年药品费用中甲类药品占16.54%, 较2009年的21.33%下降5个百分点, 而乙类药品由2009年的72.66%增加至80.64%, 全自费药品明显下降, 从6.01%降至2.81% (见表2) 。

(3) 西药药品类别分布情况:2010年药品使用中, 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品种数最多, 占到了住院医疗总费用的13.53%, 占西药费用比例最高, 为32.07%。

从以上统计数据看出, 抗生素费用在医疗费用中达到了相当大的比例 (见表3、表4) 。

2. 结果:

从2010年省直住院病人药品费用统计数据看到, 药品费用占到医疗费用的一半以上, 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抗微生物药物费用排在各类药品费用的首位, 尤其是抗生素类药品, 比重较大, 存在滥用现象。

3. 分析:

我国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率2007年以后高达74%, 一些医生甚至将抗生素视为万能药。我国人均抗生素用量是美国的10倍, 每年因抗生素滥用导致800亿元医疗费用增长, 同时致使8万病人出现不良反应死亡。

40年前, 全球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700万, 40年后这一数字猛增至2000万。这种尴尬境遇和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有着直接的关系。

卫生部医管司评价处负责人表示, 目前我国每研制一个抗生素要10年, 而细菌产生耐药性只需两年。我国医院“每年20万死亡患者中, 40%是死于抗生素滥用有关。”“如果我们再不加以控制, 过不了多长时间老百姓看病吃药就没有有效的抗生素可以用了。”

我国医院在门诊感冒患者中约有75%应用抗菌药物, 外科手术应用抗菌药物高达95%;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率为75%, 远远高于英国的22%和世界平均水平的30%。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是世界上滥用抗菌药物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由此造成的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 临床分离的一些细菌对某些药物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

(二) 静脉输液滥用严重

静脉输液用于临床是为了解决患者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上吐下泻重度失水的病人经静脉输液抢救可挽回生命。但随着临床静脉输液技术的不断提高, 近些年来把静脉输液推广到了可怕、恐怖的滥用地步。

1. 现状:

2009年新版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甲类药品503种, 涵盖了全部基本药物307种 (西药205种, 中成药102种) 。2010年全年湖南省省本级参保人员住院使用307种甲类药品2228.24万元, 仅占全年住院总费用的5.35%, 占全年住院药品费用的9.44%, 其中大输液占50%以上, 突出现象是静脉输液大量使用、滥用。

2. 分析:

多数国家的医院输液比例占住院病人的45%左右, 我国有些医院的比例高达90%, 也就是说, 几乎每一个住院病人必定输液。国外门诊输液只有5%, 国内达50%。有关数字显示, 我国护士工作时间有75%用于输液治疗。

药物使用途径的医学原则:“能吃药不打针, 能打针不输液”的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 在中国早已被颠覆。各方利益驱动下, 中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输液大国”。

美国国家药监局早在2007年就曾发出警示, 两岁以下的小孩, 原则上不使用抗感冒药。至于通过输液治疗感冒, 在美国更是难以想象。

在我国, 输液“搭起了一个收费平台”, 拉动了相关产业, 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中国的输液产品虽然量大, 但出口比例极低, 绝大多数用在国内患者身上。自1998年到2009年, 短短11年间, 中国输液产量增长了4倍多, 人均水平超出国外两倍以上。

输液问题引起国人强烈关注, 是因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透露出来的几个数字: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 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 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

3. 原因:

(1) 医院、医生原因: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驱动, 输液常常是药物特别是抗生素滥用的最佳途径; (2) 病人的原因:不能正确认识到输液的危害, 习惯性地认为输液是最佳治疗方法。

三、对策及建议

根据国家现有医疗卫生体制运行模式, 很难找到万全的解决方案。建议最好的办法是多部门结合, 深化医改, 形成联动, 真懂、真管、真干, 切断利益链条。

医疗保险在药品费用控制、引导药品合理消费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还可以有所作为。

(一) 改变观念, 加强宣传

医保管理者要有危机意识, 充分认识引导合理用药的责任与使命, 小到减少费用、减少浪费, 大到挽救中华民族基因。要加强对参保人用药基本知识的宣传。

(二) 完善协议管理, 规范合理用药, 完善结算办法

加强协议指标控制, 完善指标形成机制。规范抗生素的使用, 严格掌握指征, 严格掌握适应症, 严格控制预防性用药。探索结算办法的多元化, 逐步试行DRGs支付方式。

(三) 动态管理医保药品目录

定期对医院药品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对费用位于前几位的医保目录药品动态调整个人自付比例, 滥用情况严重的考虑调出药品目录。

(四) 积极开展医疗保险参与药品价格形成及与供应商总体费用谈判。

两家综合医院药品费用影响因素研究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了广州市某三甲综合医院及某二级综合医院2008年和2009年6个住院率排位较前的样本病种的住院病历首页信息资料,在删除特殊病历及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病历后共6324条。信息内容包括:①患者社会经济学特征变量,如年龄、性别、患者来源、费别等;②患者的临床特征变量,如出院诊断、入院情况、出院转归情况、是否手术、有无抢救等;③医疗消耗变量:如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其中住院费用分为6大类:药品费用、手术费(包括手术费、麻醉费)、检查费(包括放射费、化验费等)、治疗费(包括诊疗费、输血费、输氧费、护理费等)、床位费、其他费用(包括陪床费、空调费等其他费用)。

1.2 研究方法

将原始数据资料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住院费用构成情况

由表1,样本病种患者的住院费用构成中,药品费用支出居首位,占总费用的构成比为41.18%。治疗费、检查费分居二、三位,占总费用的构成比分别为22.0%、20.3%。

2.2 药品费用的单因素分析

各种因素对患者人均药品费用的影响分析结果详见表2。由分析结果可知,患者入住医院级别不同,其药品费用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三甲医院的平均药品费用明显高于二级医院。对患者的社会经济学特征变量的影响分析中,男性患者的平均药品费用为3734.65元,明显高于女性患者的2842.30元。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平均药品费用越高。不同来源的患者,按平均药品费用由少至多排序,其患者来源依次是医院所在区县、外省市、本市其他区县、本省其他市、港澳台地区的患者(国外患者只有一例,不作讨论)。不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患者中,自费的平均药品费用高于医保与公费。以上因素药品费用的差别均统计学意义。

对患者临床特征变量的影响分析中,不同入院情况患者的药品费用存在明显差异,病危患者的药品费用最高,其次为病急患者,再次为一般病情入院患者。不同出院转归患者的药品费用同样存在明显差异,出院时病情治愈患者最低,其次为好转,再次为未愈,最高为死亡。有抢救情况患者的药品费用为13426.10元,明显高于无抢救情况的2898.30元。有手术患者与无手术患者的平均药品费用的差别存在明显差异。不同住院天数的平均药品费用存在明显差异,随着住院天数的增多,平均药品费用越大。

2.3 药品费用的多因素分析

对药品费用进行自然对数转换作为应变量,将可能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因为入院情况、出院转归属于无序多分类变量,所以采用哑元化进行处理后进行分析。最终结果为医院级别、年龄、入院情况、是否手术以及住院天数均对药品费用有影响(P<0.05),结果见表3。具体表现为医院级别越高、入院患者年龄越大药费越高;入院属于危、急的患者与入院病情一般的患者相比,药费费用较高;无手术的患者以及住院天数较多的患者药品费用较高。

3 讨论

3.1 住院患者费用构成分析

两家医院药费占住院总费用的比例最高,达到了41.18%。其次为治疗费和检查费。这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一致[3]。有报道,西方发达国家的药品费用占住院费用比例只有5%~20%,而某些发展中国家药费比例也只有15%~40%[4],说明两家医院的收费补偿模式存在不合理之处,“以药养医”现象依然存在。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调整医疗费用结构,降低药费比重,适当提高医疗技术费用比重,对于体现医务人员技术价值,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3.2药品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住院患者药品费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医院规模因素,又有患者社会经济学特征(如性别、年龄、费用支付方式、患者来源等)、疾病状况、诊疗状况等因素。对患者药品费用的多因素分析发现,住院天数是药品费用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住院天数越长,药品费用越高。这结果与曹志辉等[5]的研究结论一致。平均住院日是反映医疗资源利用率和医院总体医疗服务质量的综合指标。缩短平均住院日可提高床位利用率和周转次数,使医院有限的资源能为更多的患者服务,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6]。降低平均住院日,是实施医疗卫生费用控制的重要和有效手段。医院级别也是药品费用的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级别较高的医院,其药品费用高于较低级别的医院。这提示有关部门应该合理引导医疗消费,积极推行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实施向低级别医院政策倾斜,避免患者盲目流向大医院,从而逐步实行“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格局。

3.3采取综合措施控制药品费用要改变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现象,控制药品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必须通过多种措施多管齐下方能见效。

一方面,医院需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自身的医疗诊治行为,努力降低平均住院日,提高疾病诊疗治愈率;其次,相关部门应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健全医院补偿机制,加强药品价格、生产、流通等环节的控制和管理,并调整医疗资源布局,合理引导群众医疗消费。第三,需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避免“开大方、拿回扣”现象。最后,应加强对群众的医疗健康知识教育。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两家医院药品费用的影响因素,探讨控制医疗机构药品费用的有效措施。方法 收集两家医院2008年及2009年住院病历首页信息资料及其药品费用信息,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对患者药品费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医院级别、年龄、入院情况、出院转归、是否手术以及住院天数均对药品费用有影响(P<0.05)。结论 降低药品费用势在必行,需采取综合措施控制药品费用的不合理上涨。

关键词:药品费用,影响因素,综合医院

参考文献

[1]赵郁馨,万泉.2001年中国卫生总费用测算与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3,22(3):1-3.

[2]郭胜民,范晓雯.国内外医药市场现状分析与趋势展望.中国药房,2000,11(5):201-202.

[3]陈虹,陈俊国,邓学才,等.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住院费用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西北医学教育,2888,16(3):423-426.

[4]胡明礼.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学中的应用.现代医药卫生,2007,23(3):426-427.

[5]曹志辉,李亚莉,李萌萌,等.药费与住院总费用之间比例关系的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14):1210-1211.

药品费用控制 篇10

关键词:2型糖尿病,药品费用,门诊特殊病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上升,而且在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占90.0%以上[1]。2型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持续治疗,且糖尿病药品费用较为昂贵,其医疗费用特别是药品费用给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通过问卷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及药品费用、医保报销情况,对减轻糖尿病患者的药品费用负担、完善相关医疗保险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天津市红桥医院、天津市人民医院、天津市三潭医院的内分泌科,对260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药品费用及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38份,有效率为91.5%。调查的内容包括三部分,即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情况、其患病用药情况、药品费用及医疗保险报销情况。

1.2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录入原始数据,并对2型糖尿病患者药品费用及相关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调查中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女性多于男性,占到了总人数的58.0%;年龄45~59岁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0.8%,其次为60~70岁;其中128人为离、退休,占总人数的53.8%;在家庭人均月收入方面,1 500~4 500元人数占总数的74.8%;所享受的医保类型主要是参保城镇职工有135人,占总人数的56.7%;在门诊特殊病待遇方面,享受与不享受糖尿病门诊特殊病的患者基本相当。

2.2 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及用药情况

患病时间6~10年的患者占调查总人数的37.8%,其次是患病1~5年的患者,占调查总人数的30.3%,患病时间在10年以上的患者也占到了19.3%;74.8%的患者患有合并症,其中患有1种合并症的为42.4%,患有2种合并症的为18.9%,患有3种合并症的为13.4%。

2.3 2型糖尿病患者药品费用及医保报销情况

在医保报销后,32.8%的人的每年承担药品费用为3 000~6 000元,占比重较大,其次为6 001~9 000元,占到28.6%,少数患者<3 000元或>9 000元,分别占到19.7%或18.9%;在药品费用占总医疗费用的比重方面,47.1%的患者选择了60.0%~80.0%,其次是40.0%~59.0%,占31.1%。由此可见,药品费用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医疗费用中占到较大比重,是导致该病种患者经济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医保相关药品政策满意程度方面,其中满意度最高的一项是某些慢性病药品额度提高,有76.1%的患者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这一项政策方便了许多老年患者和行动不便的患者;其中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程度最高的是门诊特殊病限额刷卡,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程度达到了76.9%;在医保药品相关政策总体满意程度上,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人是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占54.2%,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患者仅占到18.5%,表示一般的占27.3%。

2.4 胰岛素使用情况与药品费用比较胰岛素的使用情况是影响患者药品费用高低的因素之一。有8 7.9%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药品费用>6 000元,只有1 2. 1%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药品费用≤6 000元;在不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中,只有14.5%的患者药品费用>6 000元,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药品费用明显高于不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94,P<0.01),见表1。

2.5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种类与药品费用比较

交叉分析显示,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中,选择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最多,占到22.4%,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中药品费用>6 000元的最多;接下来依次为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和超短效胰岛素,分别占7.1%、6.2%、5.9%、3.0%。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中,不管使用哪种类型的胰岛素,大部分患者药品费用集中在6 001~9 000元和>9 000元,由此可见胰岛素的使用种类与患者药品费用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619,P<0.01),见表2。

3 分析

3.1 医疗费用负担沉重,药品费用占较大比重

根据调查显示,年门诊购药所需费用相当一部分在6 001~9 000元甚至>9 000元,这样算来每年将产生1~2万元甚至更高的费用,而90.8%的患者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足4 500元,医疗费用负担沉重。其中药品费用占较大比重,调查显示,62.2%的人药品比占到60.0%以上,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药品费用明显高于不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中,选择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最多,其费用也较高。

3.2 门诊特殊病相关医保政策不完善

调查显示,在调查的238名患者中有118名患者享受天津市糖尿病门诊特殊病待遇,占到调查人数的49.6%,而不享受糖尿病门诊特殊病待遇的患者为120名,占到了调查人数的50.4%,有一半以上的患者难以享受门诊特殊病的待遇。而且在天津市糖尿病门诊特殊病医保政策中规定了门诊特殊病鉴定限定医院、门诊特殊病医院最多可选四家、门诊特殊病限额刷卡等几个方面,对这几项门诊特殊病医保政策大部分患者不满意。虽然门诊特殊病政策给患者减轻了经济的负担,患者办理门诊特殊病的意愿非常强烈,但同时也给那些真正患病、经常购药的糖尿病患者带来许多麻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享受到门诊特殊病待遇,进而造成其对医保政策的不满。3.3医保管理不严格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糖尿病药品方面违规骗保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并不需要糖尿病药物或者不需要那么多药物的患者,希望从医院中多拿药,这样自己花费少量的钱财拿取药物,然后到药物黑市中倒卖给不法分子去获取非法的利益,这样不仅造成了医保基金流失,也给医疗资源带来了浪费。

4 建议

4.1 改革药品流通机制,降低药品价格

药品流通环节众多且层层加价,医药生产商、医药商业公司、医药代表、医院、医生等形成不可分割的利益链条,药品到患者手中价格已成倍翻番。尽管政府为了降低药品价格,出台多项政策,但收效甚微。同样,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费用中,药品费用的支出占了绝大部分,应当结合我国目前药品流通机制的改革,降低降糖药品价格,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的经济负担。

4.2完善糖尿病相关医保政策由于骗保、倒卖糖尿病药物的行为屡禁不止,医保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进行控制,但同时给患者增添了许多困难,需要频繁往返于医院之间。在加大信息化监管力度的同时应使医保政策更加便民,发挥其社会效益。如对“某些慢性病药品开药额度提高(由1次最多只开7 d药到如今可开具15~30 d用药量)”这项政策患者满意度最高,达到了76.1%,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另外,社区医院或者药房可以通过与医保局联网在核实信息及身份后进行有偿或者无偿地送药上门服务,这样既可以分散大医院的患者,也可以提升社区医院或药房的服务水平。同时针对糖尿病的管理,逐步实现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过渡,在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将健康管理概念纳入支付范围[2]。

4.3 加强健康教育,非药物干预与药品治疗相结合

糖尿病的防控,应从根本上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居民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降低糖尿病带来的经济负担[3]。可以在社区设置专职人员,开展糖尿病的健康教育,通过定期举办讲座和血糖监测等宣传糖尿病的危害,引导形成正确的生活、饮食习惯以积极预防糖尿病。另外,药品治疗不仅会产生高额费用,而且会对身体其他机能造成影响。对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采用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等非药物干预与药品治疗相结合才是一种费用效益最优、所需资源较少的好方法[4]。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8):2-42.

[2]赵忠毅,刘洋,任莹,等.沈阳市某三甲医院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5,32(6):926-928.

[3]张庆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糖尿病患者住院药品费用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5,24(15):40-41.

上一篇:人民美术出版社下一篇:能源“展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