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优势

2024-05-05

社会优势(精选十篇)

社会优势 篇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 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独特优势, 突出表现在它具有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强大的制度供给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项具体制度, 是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制度, 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制度需求。二是强大的捕捉机遇的能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党中央依靠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 总是能敏锐地意识和抓住中国发展的难得机遇, 我国已经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三是强大的发现和化解风险能力。面对“非典”疫情、亚洲金融危机乃至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不可预见或难以预见的风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进行了有效化解。四是强大的包容发展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以其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 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 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 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发挥政协优势促进社会和谐 篇2

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研究人民政协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问题。我们的体会,人民政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作用:一是发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的作用,体现我国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人士参与国家事务的民主权利,实现在我国体制内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充分有序的政治参与;

二是发挥具有广泛包容性和界别组成的特点,把群众中分散的、个别的意见汇聚起来,形成具有界别共性的群体性意愿,为党政领导机关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群众脉搏提供第一信号;

三是发挥特有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把不同党派、团体、界别、阶层的利益诉求反映并体现到党和国家重大决策之中,协助实现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统筹兼顾和总体协调;

四是发挥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作用,特别是发挥各界别和各界代表人物的作用,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维护政治局面稳定和社会和谐。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从认识上、理论上都有了新的升华,着重开展了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彰显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重要机构的独特优势和地位,为营造和谐的政治基础作贡献。政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价值取向。实现政治和谐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发展有序的人民民主相结合,增进公民自由与维护政治秩序相结合,满足社会多样性要求与实现社会一致性规范相结合,使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政治参与在规范的制度框架内有序进行。人民政协包容30多个以界别为单位的政治参与主体,既是社会和谐的象征和缩影,也是促进政治和谐的重要资源,我们发挥政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就要注意开发这一宝贵政治资源,抓住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职能,使各界群众的政治意愿得到及时、通畅、有序的表达,实现多数人的意愿和维护少数人合理要求的统一,促进监督公共权力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统一。今后,我们将按照《意见》的要求,进一步把政治协商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服务第一要务,为实现和谐发展建言谋策。古人云:“天下祥和在民富”,“天下可忧在民穷”。发展是解决中国当前各种问题的关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是化解社会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没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是党的执政理念,围绕发展履行职能也是人民政协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第一要务。近些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政协工作全局,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课题,围绕影响和谐社会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深入调查研究,立科学发展之论,献科学发展之策,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的已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

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形成和谐的思想文化支撑献智出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文化繁荣、求知爱美、讲求诚信的社会,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撑。人民政协聚集了各界精英,许多委员既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多年来,我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组织委员开展调研,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智力支撑。

发挥专业优势 弘扬社会主旋律 篇3

2000年,中国大地刮起一股“法轮功”的妖风。“法轮功”头目李洪志利用一些人的愚昧无知,叫嚷什么“有病练‘法轮功’不用打针吃药可以祛病健身”。在李洪志的歪理邪说的毒害下,几乎所有的“法轮功”练习者生病都不愿吃药,不少人有病拒医拒治,延误病情,临死还祈求李洪志的“圆满”。据统计,因听信李洪志的歪理学说,有病拒医致残的“法轮功”练习者多达1500人,个别中毒更深的人为了成“仙”成“佛”,甚至跑到天安门广场上演自焚的闹剧,落得惨死或终身残疾的下场。

面对如此险峻的形势,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揭穿李洪志的反动本质,教育人民群众相信科学,远离歪理邪说。许多出版单位迅速跟进,出版了一系列积极的出版物配合中央的部署,我们主动与中央有关部门联系,承担编印一套《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宣传挂图的任务。我们深切感到中央有关部门对我们军队出版社的高度信任,决心以最好的质量、最快的速度完成这一重大任务。虽然摄影美术是我们的专业强项。但绝不能掉以轻心。首先要吃透中央的精神,然后一边编写脚本,一边组织最高水准的画家进行绘画创作。经过三个月的紧张运作和多次反复修改充实,一套对开30张的《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大型宣传挂图通过了有关部门的审定,6家实力强劲的印厂开足马力印制,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出版社有关责任人员深入印厂,和工人、技术人员突击攻关,数十万套挂图源源不断通过火车、飞机发运到全国大小乡镇,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挂图受到深刻的教育,大多“法轮功”练习者看穿李洪志的反动本质,与“法轮功”划清界限。为此,中央有关部

门致信解放军总政治部,对我们的工作予以表扬。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受国际毒潮的影响,早已在我国绝迹多年的毒品问题,又在城乡泛滥起来,在短短的20年里,吸毒人数不断攀升,涉毒地区已发展到2148个县(市、区)。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达100万人,其中75%为35岁以下的青少年。毒品在我国泛滥的形势相当严峻,对青少年进行毒品预防教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作为军队专业摄影美术专业出版社,我们应有所作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教育部要编辑出一套对中学生防毒的教育材料,我们主动联系,承担了编印任务。为了编好教材,我们跑遍北京大小新华书店,搜集了各种版本与禁毒有关的图书。然而这些图书但大多存在同样的缺陷,就是忽视青少年阅读的承受心理,无论图片和文字介绍都很恐怖,经过分析比较,我们博采众长,采用青年科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式,图文并茂地对毒品的基本知识、危害、禁毒的法律法规、青少年吸毒的原因以及如何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等娓娓道来,丝丝入扣,帮助青少年增强禁毒意识,提高防毒拒毒能力。2003年4月,這套《初中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材料》顺利出版,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发文,将此书列为全国中学生唯一的预防毒品教育的教材。几年来,该书多次再版,印数达100万册,为青少年防毒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发挥电视媒体优势推进社会法制建设 篇4

1 电视法制节目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

电视法制节目经历了早期发展 (1980年——1993年) 、快速发展 (1994年——2003年) 和电视法制节目的繁荣发展 (2004年——至今) 三个时期。

《观察与思考》是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的第一个带有评论性的栏目。上海台1985年11月开播的《法律与道德》可以说是第一个正式的法制栏目, 它包括了案例报道和人物专访等。同年12月, 中央台最早的法制节目也开播了, 即《规矩与方圆》。1989年, 中央台再次开办法制节目, 定名为《社会经纬》。在1980年至1993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 我国电视事业发展飞快, 电视法制节目也逐渐走向成熟。

电视法制节目的快速发展时期在1994年——2003年。中央电视台1999年开播的《今日说法》, 首开电视法制节目收视率跻身中央电视台收视率的前十名的先河。节目通过案例介绍, 观众参与和专家点评相结合的形式, 受到观众广泛好评, 播出后收视获得佳绩。中央电视台创办的《法治在线》栏目设置了《第一现场》、《法治聚焦》和《互动地带》三个板块, 播出后受到观众好评。作为地市级电视台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电视台在2000年1月31日开播了法制栏目《法在身边》, 栏目宗旨是:主题锁定法制, 密切关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特别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多角度展示国家法律、法规在人们工作、生活各个层面的实施动因与效果, 最终唤醒全社会的法制观念。

电视法制节目从2004年进入繁荣时期, 法制类节目在众多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 成为荧屏一道宣传法制教育的风景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2004年12月, 中央电视台停播了“西部频道”, 正式开播“社会与法”频道。据统计, 2009年全国电视台播出了《今日说法》、《大家说法》、《法制天地》等556个法制栏目。包头电视台自2007年开始, 全面实行频道化管理体制, 开办了《包头新闻》、《法在身边》、《鹿城600秒》、《包头故事》等自办栏目近30个。各频道都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主题, 加强社会普法宣传教育, 其中法制栏目《法在身边》成为法制宣传的主阵地。在每月全台自办栏目收视率排名中名列前茅。这充分说明了观众对法制宣传节目的喜爱。

2 电视法制节目拓宽法制新闻报道内容, 创新法制新闻报道形式, 全力为推进社会法制建设服务

近年来, 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市电视台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逐步形成了强势电视普法格局, 各专业频道、品牌法制栏目、媒体特别行动、丰富电视法制节目的报道内容和法制新闻报道形式。《包头新闻》节目注重日常不间断的普法宣传报道, 几年来, 栏目重视法制新闻的采访播报, 力争在第一时间把权威、及时、丰富的法制新闻报道呈现在观众面前, 还通过开辟专栏等形式宣传了全市普法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为全市的普法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法在身边》是包头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开办的一档法制电视专栏, 从2000年年初开播, 到现在已经播出十年了, 播出节目500多期。该栏目以不同视角触及法律所能关注的社会各个层面, 发挥媒体公平透明的特性和广泛快捷的影响力, 积极开展普法宣传与舆论监督, 支持单位、部门、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几年来, 该栏目播出了大量涉及民法、刑法、行政法律法规、执法形象、法制动态等方面的相关内容, 并以案说法, 提高了法制宣传的可看性, 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关注, 在全台每月自办栏目收视率排名中《法在身边》名列前茅, 这充分说明了观众对法制宣传节目的喜爱。《法在身边》栏目组还被市政府设立为法律援助中心。2004年度《法在身边》被评为自治区政府奖电视社教类十佳栏目;2005年度再次荣获这个奖项。《法在身边》栏目组还被市政府设立为法律援助中心, 几年来, 该栏目共接待观众的来信、来电、来访两千多人次, 为不少来访群众在解决问题的渠道、方式方法等方面给予帮助, 赢得了大家的信任、支持和感谢, 一位观众说:“《法在身边》让大家懂得了不少法律常识”。

在法制新闻报道形式创新方面, 栏目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大多电视法制节目都从“案件”开始进行深入报道, 并使情节故事化, 悬疑化, 设置悬念, 使得电视法制节目贴近群众, 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根据这几年观众的收视需求, 《法在身边》栏目在叙述方式上做了改变。故事性和悬念性两者关系密切。《法在身边》栏目让采编人员在题材选择、表述手法, 包括与栏目众多的特殊受访对象的沟通交流方面, 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大家在法制节目采编制作上能够迅速找准切入点, 并且驾轻就熟的进行表述, 在节目中善于运用一些技术元素、艺术技巧, 丰富表述手法, 使之节奏协调, 《法在身边》的节目式样也因此而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并受到观众的喜爱。

总之, 电视法制节目在宣传法制教育, 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推进社会法制进程方面,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今后电视法制节目应不断提高社会普法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发挥电视媒体优势, 为推进社会法制建设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智锋.中国法制节目现状及发展之我见.

社会优势 篇5

协商的重要机构,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人民政协只有自觉承担起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历史责任,找准履行职能与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结合点,才能在构建和谐中有所作为。

一、深刻认识人民政协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人民政协的基本属性、主要职能、组织构成、工作原则和活动方式,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论述,集中概括了人民政协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从基本属性看,人民政协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属性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一个共同目标之下,实现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以及一切爱国者最广泛的团结。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这是人民政协的组织基础和组织保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中心任务之一,理所当然地也应成为我区各级政协今后工作的侧重点。

从主要职能看,人民政协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与人大、政府相辅相成。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也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切实搞好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有利于下情上达,保证党和政府的决策既能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能兼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有利于上情下达,促进各方面人士在共同的大目标下形成共识,推动党委、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从组织构成看,人民政协实行“大团结、大统一、囊括一切代表人士”的方针,其参加单位和成员包括了我国各个党派、各人民团体、各个民族和各界代表人士以及其他界别的代表。人民政协发挥作用的范围,主要是广泛联系和团结各方面人士,充分反映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积极推动党委、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决策的贯彻执行。人民政协的这种地位和组织构成,决定其在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上有着先天优势。

从工作原则看,人民政协实行民主监督、求同存异的工作原则。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倾向、价值观念也日趋多样,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使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利益群体和谐相处,各尽所能而又各得其所,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民政协有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显著特点,这种工作原则和特点,能够平衡各方利益,团结各方力量,实现良性互动,最终达成共识,共同为构建和谐宁夏、实现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从活动方式看,人民政协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包括:通过各种会议进行民主协商,组织委员进行视察和专题调研,提出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等。这些活动方式,为各党派团体和各界委员参与国是提供了畅通的民主渠道。我区各级政协组织只要把这些有效的活动方式运用好,就能够奋力推动构建和谐宁夏的历史进程。

人民政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独特优势。一是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各界委员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他们有自己的特长、专长,并且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二是代表性广,包容性强。政协的党派性、界别性突出,是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重要机构。三是团结面大,联系面广。政协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在反映社情民意上渠道众多,具有协助党委、政府做好群众工作的天然优势。四是位置相对特殊,工作形式灵活。政协既与党政机关有着特殊关系,又通过各界委员与广大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可以利用特殊的优势,采取丰富的形式参与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发挥政协独特优势促进和谐宁夏建设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区各级政协应当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自治区各项事业的总体布局,自觉地把为构建我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与为全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摆正位置,找准方位,选好角度,精心谋划,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

(一)促进发展促和谐。要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首

要任务,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发展是硬道理,是构建和谐宁夏的基础。我区各级政协应围绕发展、关注发展、支持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动员和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应立足全局想大事、议大事,精心选择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课题,深入调查研究,围绕中心,多立科学发展之论;拓宽思路,多献科学发展之策。各行各业的广大政协委员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勤奋工作、艰苦创业,努力为构建和谐宁夏尽心出力、作出贡献。同时,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致力干事创业,推进科学发展。

(二)加强团结促和谐。要坚持把加强团结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促进各方面的团结合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上指出:“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是集中各方智慧、形成伟大力量的源泉。”突出团结的主题,要求政协开展的各项工作和组织的各种活动都要体现团结、利于团结。要认真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把不同党派、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团结起来。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在政协中的作用,为他们知情明政、参与重要决策的制定、议政建言创造良好的条件。切实做好团结新的社会阶层的工作,鼓励他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为社会多做贡献。努力促进我区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不同宗教群众之间、信教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的和谐共处。

(三)发扬民主促和谐。要坚持把发扬民主作为工作的着力点,畅通民主渠道。社会和谐离不开社会民主。民主有利于统筹各方、广纳群言、兼顾利益,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促进因素。人民政协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反映各界别群众意见的重要阵地。应切实围绕民主这一工作主题,继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畅通民主渠道,进一步发挥各党派、各界别、各阶层代表人士的作用,全面准确地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诉求,多渠道、多形式地广泛集中民智。进一步探索履行协商、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有效形式,完善民主监督的制约机制,加大对各种不合理现象的评议和监督力度,增强政协民主监督的实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弘扬先进文化促和谐。要坚持弘扬先进文化,努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我区各级政协汇聚了文化、教育、体育等社会各界精英,许多政协委员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在推进全区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比较优势。要注意发挥政协自身作为社会组织者的功能和影响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促进全社会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牢固确立;积极推动健康向上文艺作品的繁荣和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大力弘扬包括回、汉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倡导团结互助、扶危济困的良好风尚,大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文史资料工作,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充分发挥文史资料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诚信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进一步形成,为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我区整体人文形象做出新的贡献。

(五)以人为本促和谐。要坚持把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政协“说官亦官,说民亦民,非官非民,亦官亦民”的特点,决定了人民政协的群众性、亲和性。积极开展暖心工作、凝心工作,是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组织要带着感情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了解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情况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社会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区各级政协应在转变就业观念、开辟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积极出主意、想办法;社会保障是安民所在,全区各级政协组织应在推动以劳动、医疗和贫困救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广泛征询意见,提出合理化建议;社会公平是民和之基,人民政协应在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新型人际关系、推动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等各方面开展民主监督;社会民主是民意所求,人民政协应在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方面进行探索;社会稳定是民心所盼,人民政协应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便于监督的改进措施。群众利益无小事。只要把符合群众利益的事情一件件认真办好,构建和谐社会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牢固的社会基础。

三、进一步提高政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民政协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大有作为的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需要人民政协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在改进工作上花气力,在开拓创新上费心思,不断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能力。

(一)进一步推进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要提高认识,开拓创新,以推进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拓宽政协履行职能的空间,完善政治协商的形式、内容和程序,真正把政治协商纳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必经环节,为广大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群众发挥专长、参与和谐宁夏建设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拓宽渠道,不断增强政协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二)进一步提高政协履行职能的能力。加强政协自身建设是政协履行好职能的前提,是更好地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基础。加强政协的自身建设应注重做到:一是抓学习。要把宪法、法律、政协章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宣传和教育,当作自我完善的一件大事来抓,促进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奋发向上、团结和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牢固的精神纽带。二是强作风。要在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中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主旋律,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发扬团结民主之风,形成勤政清廉之风。三是建制度。我区各级政协要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与政协章程相配套的履行职能的制度和程序,加强制度建设,使政协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行为有章可约、成绩有章可嘉。四是重理论。要进一步加强对政协工作的理论研究和探索,为政协更切实地履行职能提供理论指导。

(三)进一步发挥专委会的基础作用。政协各专门委员会是按照联系各界别、各方面人士的要求组建的,是政协组织委员开展经常性活动的工作机构,是政协工作的基础。要积极探索做好政协专委会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进一步发挥政协各专委会的基础作用,为专委会开展工作搞好服务,充分调动起专委会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政协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高政协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整体工作水平。

(四)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首先应重视对政协理论的宣传。要把理论的研究与宣传结合起来,使政协的理论研究过程同时也成为向社会宣传的过程。二是应加大对政协成功实践的宣传。要加强对政协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开展工作的宣传报道,包括对有关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提案办复情况的跟踪报道,对反映和谐社会建设中有关社情民意的重点报道,对政协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开展的重要活动的及时报道,对政协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行的专题调研和视察的突出报道。三是大力宣传政协委员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例。要注意发挥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的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宣传普及工作,使人民政协的理论和人民政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和作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入耳入心。

企业社会责任撬动竞争优势的支点 篇6

前些天,笔者到浙江与企业家座谈,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话题。在听完笔者的概述介绍后,不少企业家说,其实他们已经做了许多履行社会责任的事情:譬如按照采购方要求请第三方对工厂审核、引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捐资助学参与公益,甚至与附近部队组织军民共建活动。总之,他们觉得能做的都做了,钱也没少花,可企业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反而使运营成本变高。他们为此十分迷惑,甚至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出了质疑。

难道,企业社会责任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吗?非也!否则那些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又怎么会对企业社会责任趋之若鹜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呢?笔者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企业看待社会责任问题的角度。角度不同,效果迥异。

企业责任的战略心态

外国公司从战略角度看待社会责任问题。许多公司都制定了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并将其作为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把社会责任和企业竞争优势紧密联结在一起,甚至从制度设计、公司治理上予以有力保障。这样,公司所有与社会责任相关的事务能够得到统一部署,每一个认证、每一笔捐款都要与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相符,从而确保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长远收益的高度一致性,最终实现责任与利润的双赢。例如:汽车公司的社会责任战略是开发节能环保车型、提高汽车运输的便捷性能;石油公司的社会责任则是提供清洁能源、降低对石化能源的依赖。

通过实施这些战略,企业既能善尽社会责任,也可以在未来市场占得先机、赢得持续竞争力。即使在慈善投资中,外国公司考虑得最多的是公益活动与企业核心业务的关系,而不是能带来多大的舆论效应。

反观国内,很少企业会从战略角度看待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在他们眼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各种问题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无关。因而,他们应对社会责任问题的方式是被动的,形象地说就是“碰到一个,消灭一个”。如果采购商要求ISO14000,企业就去申请ISO的认证;如果采购商要求SA8000审核,企业就去申请SAI的认证。这样,企业每解决一个社会责任问题,运营成本就会增加一点,日积月累,社会责任的成本便居高不下;经理人亦疲于奔命,无暇顾及全盘战略。最终,即便企业提高了社会责任绩效,其竞争优势也不见得显著改善。

为什么?因为企业将社会责任从企业战略中孤立出来了,因而无法发挥社会责任要素间的协同效应,更不能借社会责任撬动竞争优势。

社会责任影响竞争优势

国内企业要做好企业社会责任,必须要站得更高、望得更远,从战略角度上剖析企业所面临的社会责任问题。

管理大师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对竞争优势的战略意义。迈克尔•波特2006年12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指出:“如果公司能够用他们选择核心业务那样的方法和框架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机会,他们就会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其实并不简单意味着成本、约束或者说是慈善活动的需要,而是企业实现创新和提高竞争优势的潜在机会……这样的思维在未来的竞争中将是决定成败的因素。”《麦肯锡季刊》2006年第2期也刊载了一篇题为“当社会问题成为战略要素”的文章。文章指出:药品安全、儿童肥胖、客户隐私等问题正在改变商业社会的游戏规则……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可见,把社会责任等同于成本,或简单认为是个面子问题,都不准确;社会责任对企业还意味着创新、机会与持续发展。它可以与研发战略、营销战略、人力资源战略有机结合,给企业一个撬动竞争优势的支点。支点的位置决定了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杠杆放大程度。如果您的企业还没有感受到社会责任的愉悦,那可能是社会责任的位置放错了,您应该重新寻找最适合企业社会责任的支点。

(本文作者系商道纵横有限公司总经理)

发挥电视媒体优势推进法制社会建设 篇7

关键词:电视媒体,优势,法制社会建设

伴随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 进行法律宣传, 实现全民普法, 以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的步伐, 促进我国社会法治建设的发展。电视媒体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平台具有极大的优势, 尤其是发挥其舆论的职能, 极大地发挥其教育及引导的作用, 以此使得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可以让人们认识到, 电视法制节目是我国进行法律宣传和教育的主要途径, 江苏省盐城广播电视台作为一个地市级媒体, 在法制节目的完善方面进行了努力, 实现普法, 并以多种方式来促进法制节目的创新, 发挥着法制栏目的作用, 将其作为法律教育的重要平台, 推进着法制社会建设。

一、我国法制节目的发展历程

电视媒体作为我国发展较早的媒体, 电视法制节目历经了几个发展阶段, 分别为1980-1993年初期发展时期, 1994-2003年迅速发展时期, 2004年-2015年繁荣发展时期。

(一) 我国法制节目的初期发展时期

1.1980年, 中央电视台创建了《观察与思考》节目, 其特点评论性较强, 也是我国第一个带有法律宣传意义的节目。

2.在1985年上海电视台推出了我国第一个法制节目是《法律与道德》, 这个节目主要有人物专访及案件报道的形式。

3.1989年, 中央电视台开展了法制节目, 即《社会经纬》。

这一时期的我国的法制节目只是刚刚开始, 但是, 明显其发展的势头是迅猛的, 为下一阶段的成熟及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我国法制节目的迅速发展时期

1999年,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的播出成为法制节目发展的一个巅峰, 甚至可以与其他节目一起占领着收视率。这个节目以案例为分析对象, 专家对其进行点评, 观众进行参与两种结合的方式, 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获得了收视上的较好成绩。同时, 中央电视台创制了《法治在线》, 成功将三个板块融入其中, 即“法治聚焦”、“第一现场”、“互动地带”, 观众的反映也很热烈。法制节目以多个角度来剖析法律, 让观众得到了很多的法律知识, 使其可以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普法的效果也较为明显。

(三) 电视法制节目发展的繁荣时期

从2004年开始, 我国法制类节目已经以教育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其特点独特受到了观众的热爱, 以节目创造形式也越来越多, 比如《今日说法》、《一线》、《法律讲堂》、《法制天地》等各种节目。盐城广播电视台也创建了自己的法制节目《7点看法》, 经过精心打造, 这个节目已经成为盐城市进行普法宣传的主要平台, 并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颁发的2013—2014年度“全国十佳法制栏目”奖。

二、盐城广播电视台法制节目作用的发挥

《7点看法》作为一个法制节目是与盐城市委政法委联合开办的, 节目时长为30分钟, 其节目板块为7点封面、第一现场、7点拍案、记者调查、律师信箱、政法新闻速览等。自改版以来其收视率一直稳定保持在盐城广播电视台自办栏目的最前列, 作为一个重要的普法平台服务着盐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7点看法》主要以重大新闻事件和典型案例为报道主体, 从法的视角关注民生, 传播法治精神。同时该栏目也为群众提供了法律热线, 以帮助群众解决法律问题。《7点看法》已成为一个具有特色的品牌存在于法律栏目中, 得到了外界的肯定。该节目创建了省级“青少年维权岗”, 并对此展开“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 使其电视媒体的宣传优势得以发挥, 以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为基准, 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栏目开展了“遵纪守法、崇德向善”为主题的报道, 以作为普法的重要平台, 运用典型的案例来进行普法宣传, 并且将舆论向正确的方面引导, 以传递正能量为主要目标, 以宣传法律知识为基本原则, 以达到公益普法的目的, 这正是发挥电视媒体优势的重要的表现, 也是推动我国法制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时期, 社会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之下, 加强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让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要将还原事件为主要展现形式, 加强新闻的感染力, 并且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以获得群众的信任, 不但可以促进节目的发展, 同时对法制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

电视媒体的优势发挥直接关系到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进,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法制节目的发展历程, 并且以江苏省盐城广播电视台的《7点看法》为例, 以表现在法制社会建设中电视媒体优势作用的发挥, 为其他法制节目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高一然.电视媒体官方微博的框架比较分析——以新浪微博影响力榜排名前三的卫视微博为例[J].现代传播, 2012, 34 (5) :120-123.

[2]梁英, 毛竹.论灾难性事件中地方电视媒体的报道特征与传播价值——以成都电视台“4·20雅安芦山地震”特别报道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3, 34 (7) :163-167.

[3]赖黎捷, 赵红勋.创新与责任:电视媒体生存路径——从2011年电视“娱乐乱象”谈起[J].新闻界, 2012 (13) :22-25.

社会优势 篇8

一、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学团队划分模糊

目前, 大多数高职学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团队的成立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 基本上是以教研室为基础, 将会计教学团队与教研室看成是同一关系。高职会计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主要有企业外部会计岗位和企业内部会计岗位。涉及企业外部会计岗位主要有税务会计、债权债务方面的会计, 而涉及到内部会计岗位的主要有出纳、会计、成本核算。对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划分可以采取细分的方法, 即按照内部与外部会计岗位进行设计, 但彼此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相互区别, 这样对教学与研究更具专业化。

( 二) 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目前在高等职业教学中团队合作的意识不强, 团队合作似乎流于形式, 团队教师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很好地发挥。针对这一现象在团队合作中需要发挥各位教师的优势, 结合实际将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对在团队工作中表现优秀与突出的教师给与一定的奖励, 不断加强团队合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三) 教学团队建设没有相关保障制度

要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专业教学团队, 如果没有保障制度, 难以实现。高校师资建设和管理模式更加剧了理论教学队伍与实践教学队伍泾渭分明的现象, 重理论、学历、学术, 轻实践、技术、能力的现象。现行高职院校职称评定重研究与论文, 轻教学与应用, 不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教学团队的内涵建设。大多数高职院的会计教学团队既没有通过制定与教学团队建设相配套的制度, 也没有为教学团队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不利于团队内部的有效管理。

二、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 一) 未来会计人才需求及培养新型会计人才的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已经有了质的改变, 而应用型、高素质、国际化会计人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要围绕未来社会对会计人才应该具备的相关素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会计人才服务, 注重实验实训教学环节, 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1. 熟练应用计算机和相关学科知识、视野广阔的专业人才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和会计模式, 传统的经济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给经济环境和经济形势带来冲击和机遇, 信息网络发展到现在, 已经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媒介, 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环境和经营方式。因此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会计人员应擅长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够熟练操应用财务软件, 提高工作效率。未来社会所需的会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会计业务技能、具备财务管理、审计等多元知识结构的复合型的人才。

2. 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 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知识经济对会计人员知识提出更高要求。面对知识经济社会, 会计人员应接受和适应知识经济带来的巨大变化, 打破传统的会计理论框架, 积极探究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发展新路, 通过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会计是一个技术性与政策性很强的职业, 会计人员拥有会计职业必备的职业道德非常重要。

( 二) 提升高职会计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学团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学院的主要工作是教学, 可以说,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 团队建设非常重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相信未来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会计教学团队建设, 创立新的教学模式, 加大对会计专业的改革, 不断提升高职会计教学质量, 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高端会计人才。同时要求教学团队各成员要不断完善自我, 以终身教育的观念为指导, 积极开展教研、教学改革, 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加强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

教师的劳动特征极具个性化, 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工作的个体性较强, 相对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因此, 加强会计教学团队建设, 打通团队成员沟通、交流的渠道, 有利于促进团队的形成。

( 一) 注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青年教师一方面发挥专业知识所长, 同时应虚心地向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企业专家学习实践经验与技能。另一方面根据教学课程的具体要求, 不断反思自身的薄弱与不足, 查找差距, 制订个人发展、提升计划, 努力积累实际工作经历, 并努力在教学与社会实践中改进、提升自己, 不断提升自己教学能力。

1. 鼓励并支持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上, 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科研课题, 以科研促教学, 以教学带科研, 促进教学科研协同发展;与此同时, 鼓励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积极申报校级和省级课题, 以培养并不断提高其科研能力。

2.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严把上岗授课关, 积极培养后续师资力量。每学期授课前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日历、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文件进行检查;中期进行期中教学检查;课程结束后对本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为不断完善授课内容和提高授课效果, 通过教研活动组织集体备课。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 专门配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给与授课经验的辅导。在正式授课前由系老师组成评审组对新教师的试讲进行考评, 考核合格后方能独立开课, 并由负责的老教师进行跟踪指导一个学期年。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听课, 以吸取不同教师授课的长处。3.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合作的平台, 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交流访问以及兼职教师。同时, 聘请长期从事财务、会计工作, 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实践导师, 以弥补团队实践教学经验不足的缺陷。

4. 支持教师外出进修, 并鼓励教师参加全国或地方的教学和科研学术会议, 提高学术水平。教师通过配套相应的经费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理论素养: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尤其是高质量的大会论文交流将会提升会计专业的品牌效应和专业影响。

5. 重视对中、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 激发他们的教学兴趣, 增强教学的责任心, 提高中、青年教师个人素质。通过培养, 使教学团队的中、青年教师成为理论、实践教学、教改和科研的骨干, 形成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年富力强、勇于创新的团队。

( 二) 创建学习型教学团队

促进教师成长、实现专业教师不断自我超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探索者和实践者, 以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先导,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是完善学习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任务。学习型教学团队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进步的组织, 将工作与学习融为一体的组织。当一个人的工作与他的愿景融为一体时, 就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表现出最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 对师资力量的提高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 最终也会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发展。其实每个教师都有独特的资源系统, 如果不同的资源能够取长补短, 加强资源融通和共享, 无疑会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 创建学习型教学团队, 通过多种途径, 促进教师成长。

1.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教学团队定期展开教研活动, 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归宿感, 有助于教学团队学习氛围的形成。作为教学团队的负责人要在每学期做好教研活动的计划安排。要提前制定一个共同的学习时间, 并保证在这个时间段所有的教学团队成员都不安排教学任务, 为学习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了时间保障。同时, 教学团队要提前对教研活动内容做一些比较详细的安排, 避免教研活动仓促、盲目开展, 达不到学习目的。教学团队教研活动要保证人人都参与, 每次活动都有主题, 有专人负责, 教研活动内容可以安排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探讨及科研方法、科研团队组建等方面。通过教研活动, 可以将教学团队成员团结在一起, 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 增强成员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习的效果, 有利于学习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师之间的研讨是教学信念和灵感的巨大源泉, 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师创造力的发展。学习型教学团队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能增强教师的研究能力、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最终促进教师的全面成长。

2. 适当引入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人的积极性, 作为“理性”人的教学团队成员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来引导其进入常态化的学习状态。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教学竞赛活动, 并对竞赛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 能够鼓励教师挖掘最大潜力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 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对科研成果进行经济奖励, 鼓励教师在课余将精力放在科研上, 从而促进学院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学习型教学团队的建设。

综上所述, 唯有把教学团队建设好, 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余秀琴.顶天立地构架职业教育科研的国家格局--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调研综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07) .

[2]胡柏翠, 周良才.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3) .

[3]陈华.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体会[J].机械职业教育, 2010, 10 (04) .

[4]潘伟洪.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团队的内涵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09) .

[5]赵欣.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研究探讨[J].商, 2014, 38.

[6]白艳.未来会计人才需求与培育新型会计人才的措施[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1 (06) .

[7]王维新.高职高专院校请你教师的成长意识及超越[J].教育观察, 2012 (05) .

[8]张安富, 涂娟娟.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契机创新高校教学基层组织[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08) .

[9]郝杰.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9.

[10]曾爱民.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教育观察, 2011, 30.

社会优势 篇9

珠海市位于珠江西口岸, 陆地面积1701平方千米, 有大小岛屿146个, 有“百岛之市”的美誉, 是广东进行试点改革的重要城市, 也是中国六个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岛及喀什) 之一。

香港大学薛凤旋教授曾提出珠三角都会经济区概念, 即以经济全球化为动力, 以香港为核心, 深圳、 珠澳为两翼, 涵盖经济发展水平相当高的珠三角外围地带。[1]由于珠澳一体化程度低, 在区域中的地位不突出, 尚不能成为区域次中心, 地区集聚效应相应削弱。为了进一步发展珠三角都会经济区, 珠澳合作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 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 》, 明确提出“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深化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珠海再一次站在了改革的风口浪尖。

横琴岛隶属于珠海市香洲区, 位于珠海市南部, 毗邻港澳, 面积106.46平方千米, 是珠海诸岛中最大的一个, 也是澳门现有面积的3倍。2009年6月, 全国人大授权澳门对设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 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与横琴岛其他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随后, 2009年11月, 国务院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横琴新区, 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后第三个国家级新区。

二、珠海海岛社会资源优势

所谓社会资源, 即人们用以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经济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资源的总称。与自然资源不同, 社会资源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等密切相关。作为经济特区的珠海, 受到国家政策倾斜的影响, 拥有良好的社会资源优势, 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珠澳合作的资源优势。

珠海与澳门陆地相连、水路相通, 历来联系十分密切。这种紧密的联系,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被推向高潮, 并在澳门回归之后被拓展到更加广阔的领域。澳门是一个国际性商埠和经济自由港, 但是“地小、水浅、人力资源缺乏”, 这成为束缚澳门经济发展的严重“瓶颈”;而珠海作为内地贸易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口岸, 可以说是“地广、港深、人力资源丰富”。[2]因此, 两地的优势互补性极强, 促成了珠澳两地的合作。此外, 珠澳合作使彼此成为了对方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 使珠海更好的融入世界, 使澳门更好的了解内地。珠澳合作带来了明显的资源优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金流。珠澳合作促进了两地之间的资金流动, 又主要的表现为澳门对珠海的投资;二是贸易流。珠澳之间的贸易流分为城际贸易及转口贸易, 由于香港作为对外贸易桥梁已显拥挤, 澳门正逐渐成为珠海及其他城市进行转口贸易第二桥梁;三是信息流。珠澳两地间的信息流, 作为特殊的经济要素, 随着两地间的资金流、贸易流等要素而流通。[2]

(二) 外地劳工的资源优势。

外地劳工是指以合约形式在珠海工作的流动人口。在地区之间收入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已经商品化的劳动力会不断追求其价值的最大化, 而交通网络的普及又正好为劳动力流动提供了便利。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珠海作为经济特区以及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力资源蜂拥而至, 形成了庞大的外地劳工群体。2009年, 珠海年末常住人口为1, 491, 204人, 其中年末户籍人口1, 026, 504, [3]可见流动人口为46.5万人左右, 大约是珠海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 其中外地劳工占了很大的比例。外地劳工的涌入, 解决了珠海劳动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表现出以下优势:一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外地劳工的输入增加了人力资源的总量, 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保证了人力资源的供给;二是年轻的人力资源。外地劳工多为年轻力壮、身体强健的工人, 拥有更充沛的体力承担工作任务、面对工作压力;三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大学生作为外地劳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较高的素质以及技能, 能够更好的满足一些技能性行业的需要。

(三) 社会团体的资源优势。

社会团体, 又称公民社会、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非营利部门等, 萨拉蒙运用“结构运作”的定义, 提出了其组织性、私有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及自愿性等特征。[4]著名的政治学者施密特也曾提出法团主义, 又称“社团主义”, 它作为一个利益代表系统, 其作用是将市民社会中的组织化利益联合到国家的决策结构中。[5]珠澳两地早期的居民以渔民为主, 海外作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不可预知性, 这就需要寻求一种降低风险、保护生产与生活安全的生存策略。所以, 家庭与家族就作为基本功能单位, 提供有形保护;而众多的水神也被创造出来, 从心灵安全上给予一种无形保护。血缘组织与信仰组织构成渔民寻求生存安全策略的民间形式。但是, 灾难总在无休止的发生, 伴随非常态性移民的涌入, 民间公益组织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产生, 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随着经济的发展, 商人也需要找到一个有效的方式来保护和促进共同利益, 其中的集体方式就是组织社团, 即工商性团体。[6]从消极意义上来说, 社会团体会制衡国家的力量, 但这也正表明社会团体是保障自由和防止权威倒退至集权政治的最后屏障。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表现为:一是多元利益集团。多元利益之间的良性互动与相互制衡, 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避免大规模政治波动的发生;二是利益表达渠道。社会团体可以通过各种非正式的渠道参与国家政治决策, 使国家代表的普遍利益与社会团体代表的特殊利益结合起来;三是人才培训机制。社会团体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 培养了公众对社会的参与感、使命感及归属感, 给国家机构培养并输送优秀人才。

三、珠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针对珠海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借助其社会资源优势, 笔者提出以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对策。

(一) 试点珠海横琴新区, 整合优势社会资源。

从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的建立, 到珠海横琴新区的揭牌, 无疑彰显了横琴新区作为 “一国两制”体制下, “粤港澳”合作新创举的强大吸引力。珠海应抓住政策机遇, 因势利导, 以横琴新区为试点, 整合优势社会资源, 扩大珠澳合作范围, 促进珠三角都会经济区的发展。

1.促进珠澳政府互动。

之前, 珠澳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绝大多数来自民间, 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 呈现波动性及分散化特征;然而, 政府之间的合作协调不足, 使两地丧失了优势互补的机会, 阻碍了珠澳一体化的发展。[2]珠澳政府应努力打破制度性差异, 利用横琴新区的区位优势做出特殊制度安排。可以考虑在横琴岛土地所有权归属珠海的前提下, 以横贯横琴岛的中心河为界, 把横琴岛一分为二, 分别交由澳门和珠海管理, 并由双方合作开发, 形成“一岛两区”、“一岛两制”的促进澳门和珠海人员自由往来、要素自由流动的特殊跨境经济合作区。[7]

2.加强基本设施衔接。

珠澳政府的互动有利于两地基础设施的衔接, 形成珠澳的优势互补。一是, 澳门向珠海租用一个条件良好的海岛建设外港, 或是珠海选择深水港兴建保税区, 并配特别通道与澳门相连。[8]二是, 利用珠海机场的现代化设施、用地资源充实的条件, 弥补澳门机场规模小、货运能力不足的缺陷。三是, 协调建设和发展珠澳两地的水电设施, 以满足澳门基本生活及生产的需要。目前, 珠澳的陆路交通主要经由拱北口岸, 而连接凼仔岛与横琴岛的莲花大桥已成为连通珠澳的第二条陆路通道, 为两地的社会经济联系提供了便利。[2]

3.引导各类要素沟通。

珠澳之间基础设施的衔接, 为两地的社会经济联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渠道。珠三角都会经济区的建立, 有赖于消除一切不利于区间生产要素和人、物、资金、信息等流动的行政和政策等人为阻碍。[9]提升资金流的质量, 珠海政府引导澳门、香港等地投资的集团化、集中化;加强城际贸易流的同时, 突出转口贸易的重要性, 使澳门成为珠海贸易纽带上的重要一环;利用澳门的葡语优势, 使澳门成为珠海与葡语国家进行交流的“跳板”。珠澳两地之间的要素沟通, 有利于珠海更好的了解市场信息, 提升珠海的经济地位

(二) 加强外地劳工管理, 提升整体水平素质。

外地劳工的大量涌入是一把“双刃剑”, 在带来丰富的、年轻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同时, 也对珠海的社会治安、城市管理及基础设施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外地劳工普遍文化程度不高, 且身处异乡, 容易滋生地缘型小团体, 并发生小团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这就需要珠海加强对外地劳工的管理, 以扬长避短, 努力实现外地劳工问题上的“帕累托最优”。

1.正确认识外地劳工。

外地劳工的到来, 对本地工人的工资和就业方面是否造成影响, 主要视乎他们会相互取代还是相互补充。外地劳工主要集中于非技术性行业或技术处于中低水水平的行业, 同时这些行业也是大部分本地工人寻找工作的地方, 外地劳工所起的作用是取代作用多于补充作用。[10]所以, 外地劳工很自然地受到本地劳工的歧视, 也就在社会中产生了一种针对外地劳工的社会排挤情况。然而, 这也符合珠海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求, 只是需要注重限制外劳数量、提高外劳质量。

2.三方主体良性互动。

政府对外地劳工的数量、行业和地位等进行限制, 并加强劳动监察, 以保护外地劳工的合法权利, 及时处理违反劳动法规的案件;企业规范招工行为, 从源头上加强对外地劳工的监管, 包括身份核查、合同备案以及社保手续等, 以解决外地劳工的后顾之忧;[11]外地劳工同时也应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修养及职业技能, 扩大求职行业范围, 向技术性行业发展, 以适应珠海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政府、企业及外地劳工三方主体的良性互动, 尽量激发外地劳工的优势效应。

3.提高外劳职业技能。

针对外地劳工大部分来自农村、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 为适应珠海市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需要, 珠海应把加强对外地劳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11]政府通过各级综合性培训中心、工人文化宫等培训基地对外来工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培训;并倡导企业对外地劳工进行在岗培训, 以更好的适应工作的需要, 也有利于外地劳工的未来发展。

(三) 借鉴社会管理经验, 凸显社会团体作用。

社会团体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有利于社会民主的最终实现。澳门具有悠久的社会团体传统, 从早期的民间结社发展至今, 不仅有利于政治体制的完善, 而且对多元化社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虽然珠海与澳门在政治制度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然而社会团体的经验对于社会民主的实现依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1.营造社会文化氛围。

社会团体作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在发挥其强大力量之前, 必须首先得到政府、社会对其社会职能的支持及认同。政府应当主动提倡“社团主义”文化, 支持居民对社会团体的参与, 让许多对社会作出贡献的社会团体有青少年加入, 以保持其历久不衰;并在整个社会中培养出关心政府的生活习惯, 让原来已有的反馈机制得以充分发挥, 理性支持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反映。只有政府本身的改变, 才能营造一种社会文化氛围, 给社会团体创造出更大的发展空间。[12]

2.理顺社会团体关系。

澳门经验来看, 社会团体要更好的履行社会职责, 维护社会稳定, 必须理顺社会团体的内外部关系, 从而满足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内部方面, 在高效的组织结构基础上建立流畅的运行机制, 保持内部运作的透明化、公开化, 让政府的投入、居民的参与充分的在年度总结和财政报告上反映出来, 减少有损于社会团体声誉的事件的发生;外部首先应理顺与政府的关系, 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获得政府投入, 但同时也应与政府保持距离以维持其独立性, 促进社会团体的健康成长。[13]

3.构建二元博弈结构。

构建政府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二元博弈结构, 为公众提供一种参与国家政治决策的适当机制, 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和制衡关系。政府加强对社会团体的管理, 完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制度, 一定程度上开放社会团体, 并吸纳一些优秀的社会团体成为政府的智囊团, 为政府决策出谋划策;同时, 又要保持社会团体的独立性, 使社会团体逐渐成为政府的一种监督机制及沟通渠道, 作为一种外部力量, 不断促进政府的完善, 努力形成政府与社会团体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

(四)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关爱弱势群体利益。

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其中以残疾人和退休者为主的弱势群体是任何社会都不能避免的一种自然性现象;而以贫困者、失业者为主的弱势群体是任何国家在现代化起飞时, 市场经济中的伴生现象。究其深层原因, 是由社会结构转型中, 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的摩擦、不协调所引发的。[14]如果不正确对待弱势群体, 将会产生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挤效应, 从而诱发群体性事件, 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倡导公平友爱社会。

公平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最重要基石, 其核心意义是机会均等, 即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成功。为了营造一个公平的社会, 政府应该以身作则, 加强其决策行为中的透明度, 并在社会中倡导公平竞争, 特别是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现象。[15]公众之间互帮互助, 关爱弱势群体, 帮助弱势群体解决侵权问题, 以免由于弱势群体自身的收入低微、地位低下以及法律意识淡薄, 而产生恶性循环现象。

2.扩大社会保障覆盖。

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 努力实现对外地劳工、老年人口、低收入群体等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险全覆盖, 包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医疗等在内的五项社会保险, 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使他们能够安心的在珠海工作和生活。对弱势群体发放特别拨款, 通过社会保障基金设立多项不同的援助项目, 减轻他们的困难和压力;对外地劳工和低收入群体实行最低工资标准限制, 保障这一类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3.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优势 篇10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点优势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在实践中已经并将继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实行民主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我国政治制度的运行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要成为掌握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需要有一个反映人民整体利益的政党将人民组织起来, 形成自觉地意识, 采取有效的行动。在中国这样有13亿人口的大国, 只有共产党能担当这一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核心。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都是通过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实现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人民政权, 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人民当家作主, 就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形式, 掌握国家政权, 行使民主权利, 管理国家事务。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当家作主的权利, 党的领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是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根本特征。离开了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制度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必须与法制建设相统一。在当代中国, 无论是党的领导, 还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 都必须在法制范围内进行, 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离开了法制, 人民的权利就要落空, 就没有保证, 就会出现混乱。我们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2、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也是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和保障的民主和政治权利的主体。人民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一方面, 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 用民主和法治的方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尊重和保障人权, 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 依法制裁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贪污贿赂和渎职等各种犯罪行为, 维护法律秩序, 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 不仅真实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 使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得到充分表达和反映, 而且能够通过人民行使选举、监督、罢免等民主权利, 保证社会公职人员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

3、坚持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 选择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在国体上,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保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在政体上,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在政党制度上,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民族关系上,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保证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利益;在民主结构上, 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同时, 实行基层群众自治, 保障城乡基层广大人民的直接民主权利。这些民主制度, 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 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同中国国情的统一, 内容真实性与形式多样性的统一, 民主与效率的统一, 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4、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党和国家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正确集中各方意见, 协调不同利益, 集体行使权力, 科学作出决策, 保证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实现,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它既尊重多数、保护少数, 反对把个人意志凌驾于集体之上, 同官僚专制主义根本不同, 又反对把民主和法制相割裂, 同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划清原则界线, 从而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集中力量办大事,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途径

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把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基础上, 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同党的执政方式的完善同步推进, 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和人大、政府、政协、群众团体的关系, 支持各方依法履行各自的职责。要善于把党的主张上升为法律, 主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 使国家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要完善决策规则和程序, 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保证决策和决策实施符合客观规律和人民利益。

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通过体制创新, 健全民主制度, 丰富民主形式, 拓宽民主渠道, 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不断扩大和保障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 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不断推进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 保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贯彻落实。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

城市竞争力的解读及提升

刘胜花1高红岩2李健1 (1河北廊坊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廊坊科森电器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 城市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 城市竞争力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本文力图准确解读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及实质, 提出其提升战略, 以期为各城市政府提升其城市竞争力有所裨益。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界定评价提升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使世界全国的城市普遍面临着发展的机会和竞争的压力。如何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无论对于城市本身, 还是对其所属的国家和区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竞争力问题的提出

1. 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 使每个城市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与中心, 城市对国家乃至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城市功能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国内城市竞争国际化、国际城市竞争国内化的态势已愈演愈烈, 并激发了更广泛、更深度的竞争与合作博弈。而信息革命浪潮, 为城市竞争增加了更多变数, 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 使城市竞争力的成本内涵不断扩张, 从单一的成本竞争走向综合成本竞争, 城市竞争所倚赖与追逐的也从有形向无形过渡, 竞争格局转瞬即变。另一方面, 由于城市政府决策权的扩张, 城市在战略制定与资源配置等方面, 享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城市官员、企业主与居民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冲动, 最终以城市整体竞争形态呈现。

2. 现实意义

分析城市竞争力是提高整个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必然前提。原因有三: (1) 分析城市竞争力, 可以为其提供“一面镜子”和“一把尺子”。从这面镜子里, 城市可以看清自己的“面目”, 通过这把尺子, 城市可以度量自己的“长短”。 (2) 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了可以比较的依据, 是企业的“指南针”。城市竞争力的理论框架提供了认识和把握城市的一般模式, 城市竞争力评价提供了不同城市之间比较的可能, 城市问题的新框架和新方法, 给出了解决城市问题的新思路。 (3) 分析城市的竞争力, 将政府管理纳入竞争力模型, 反映政府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明确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为政府提升城市竞争力提供努力的方向, 成为政府的参照。

二、城市竞争力的内涵与实质

提升城市竞争力首先必须准确界定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实质。

1.城市竞争力的内涵

这一概念可从4个方面予以理解: (1) 从竞争主体来看, 它强调城市的实力基础, 即城市在现有的自然、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参与竞争; (2) 从竞争对象来看, 它强调影响城市发展的具有流动特点的稀缺资源要素; (3) 从竞争过程来看, 它强调更强的集聚、吸引和利用竞争对象过程中的城市能力; (4) 从竞争结果来看, 它强调城市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市民福利水平的提高程度。

与国家企、企业竞争力不同, 城市竞争力具有自身的一些独特的特征: (1) 城市竞争力的主体是城市而非国家或企业。它是处于国家和企业之间的中观层次的竞争主体。 (2) 城市竞争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特征。城市是由多种要素综合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而城市竞争力是一种系统合力, 非局部或环节上的个别能力。 (3) 在全球经济化背景下, 城市竞争力更强调动态特征, 更多表现为动态的发展和变化。 (4)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时空概念。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强弱或大小, 并不仅仅取决于城市自身, 还与其他比较对象的竞争状态有关。

2.城市竞争力的实质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的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耦合的非常复杂的力,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定义它都难免失之偏颇, 但它的实质却得到共识:即城市竞争力就是积聚和辐射能力。

首先, 集聚是城市产生的条件, 辐射是城市产生和存在的目的。因为城市起源的根本解释就是:那些能够集中人口和财富自然条件优越的或位置重要的地方就是城市的起源地。而城市产生后就可以对周围地区进行控制:以政治、军事或宗教的权力控制周围的居民, 以经济手段或渠道控制周围地区的生产。其次, 积聚和辐射能力随着城市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变化。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可知, 集聚是城市的天然属性和内在要求, 没有集聚就不可能有城市。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 不仅这种天然的集聚属性继续自发的发挥作用, 而且在集聚的同时总在不断地进行扩散—辐射。城市就是在这种扩散过程中, 其实力进一步增强, 集聚里进一步增加。集聚—辐射—集聚—辐射,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这一对矛盾永远交织在一起, 互相促进, 互相制约, 城市竞争力就在这对矛盾的运动中消长。

三、城市竞争力的评价

城市竞争力是通过选择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 即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 定量地表现城市竞争力所包括的各个方面, 进而比较和分析不同城市的竞争力变化状况。

1. 指标选择的原则

在指标选择时遵循以下四点原则: (1) 针对性, 城市竞争力是由一系列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的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其指标选建应以城市竞争力模型作为指导, 能科学全面的反映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内涵; (2) 变动性, 城市竞争力的相对性特征决定了在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 其指标体系应作相应的调整; (3) 可操作性, 即指标的数据必须能易于搜集和计算, 以减少主观臆断的误差; (4) 层次性, 由于机构城市竞争力的要素较多, 按照其层次的高低和作用的大小可以不断细分。

2. 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城市竞争力的模型, 第一层次可以大致划分为七大要素, 然后在第二层次上再进行细分, 各自形成一个系统。

上一篇:美术绘画中的构图下一篇:军队院校图书情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