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

2024-05-05

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精选十篇)

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 篇1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指标的选取

根据指标选取的全面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和目标性的原则,进行主成分分析时选取代表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水平的八项指标:每百万人农村和社区卫生机构数x1(个/百万人)、每万人县级医疗机构(县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专科疾病防治所)人员数x2、农村和社区医疗机构人均床位数x3、农村和社区卫生医疗机构人均诊疗人次数x4、每万人村卫生室执业医师数x5、每万人村护士数x6、每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x7、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床使用率x8。

1.2 数据的获得

上述各指标数据均通过对《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有关指标数据计算汇总而来。华东六省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指标及其指标值。(表1)

1.3 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变量,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变量来代替原来的变量。通常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的变量xi作线性变化,转换为另外一组不相关的新变量yi。最经典的做法就是用y1(选取的第一个线性组合)的方差来表达,即Var(y1)越大,表示y1包含的信息越多,称y1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个变量的信息,再考虑选取y2即选第二个线性组合,则称y2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三、第四,……,第p个主成分。[2]

2 分析过程和结果

按照主成分分析的步骤,将华东六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的指标数据用SPSS11.0软件进行处理,得出以下处理结果。(表2、3)

表2是主成分分析后主成分提取的结果。共提取了2个主成分。第二列式表示主成分变量的方差贡献(特征值),例如第一行中的特征值是5.055,表示第一个主成分描述了原有变量总方差10中的5.055,后面主成分描述的方差依次减少。第三列是各主成分变量的方差贡献率,表示该主成分描述的方差占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比例。第四列是主成分变量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表示前m个主成分描述的总方差占原有变量的总方差的比例。第五列到第七列是从初始解中按照一定标准提取了2个主成分后对原变量总体的描述情况。从表中可见,提取了2个主成分后,它们反映了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88%)。

表3前三列是主成分得分矩阵,它是根据回归算法计算出来的主成分得分函数的系数,SPSS将根据这2个主成分得分系数,自动计算六个省的2个主成分得分。第四列总得分根据每个主成分得分与各自的方差贡献率得出,第五列按照总得分多少将各省进行排名。

3 结论和措施

3.1 结论

由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华东六省的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做得最好的是浙江省,其次是山东省和江苏省,排在第四、五、六位的分别是江西省、福建省和安徽省。浙江省的第1主成分得分最高,远远高于其他省份,第1主成分主要代表农村和社区医疗机构人均床位数、人均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数、人均基层医疗机构数、人均基层医疗诊疗人次数。因此,浙江省的农村和社区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水平最高[3]。山东省的第2主成分得分最高,远远高于其他省份,第2主成分主要代表每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说明山东省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配置水平最高。江苏省的第2主成分得分排在第二位,第1主成分得分排在第三位,其他省份的第1、第2主成分得分相差都不是太大,总体得分相差也不是太大,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

3.2 措施

农村和社区的医疗机构是我国的基层医疗机构,他们的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能否基本建立,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政府等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水平。(1)加大对农村和社区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政府投入尤其应该向落后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2)政府应加强区域卫生规划。要求根据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结构、居民的主要卫生问题及卫生资源状况等,以满足区域内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通过制定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确定卫生资源的总量结构、布局与层次,以及卫生服务结构的规模和比例,使卫生服务体系能向全区域居民提供公平、有效的卫生服务[4]。(3)农村和社区医疗机构定位要明确。县级医院作为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并承担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4)进一步加大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和社区医疗机构的卫生工作力度,城市大医院要与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摘要:依据华东六省的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有关数据资料,选取代表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的八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华东六省的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状况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 显示,华东六省的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存在明显差异。据此,建议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做得不太好的地区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合理规划布局,明确定位,实施城乡对口支援,不断提高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水平。

关键词: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实证分析,华东六省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新医改[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926358.htm.

[2]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252.

[3]张义喜,郭春燕,等.宁波市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现状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9,21(9).

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 篇2

情况汇报

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情况汇报2007-02-18 09:45:1

3公安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边缘,荆江南岸,版土面积平方公里(其中水面占),辖个乡镇,个村,万户,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万)。去年全县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个(其中村级卫生机构个,乡镇卫生院个,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个,其它医疗机构个),从业人员人,病床位张。卫生系统有职工人(在职人,离退休人,分流人员人)。其中,乡镇卫生院人(在岗人,离退休人);全县现有总资产亿元,其中:乡镇卫生院资产万元,县直医疗卫生单位资产万元。去年,卫生系统共完成门诊任务万人次(乡镇卫生院万人次,占),住院治疗人次(乡镇卫生院人次,占),手术台次(乡镇卫生院台次,占),年创业务收入亿元。全县总业务收入亿元,其中:乡镇卫生院万元(占),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万元。在岗人员年创业务收入万元。其中:县直医疗单位人年创业务收入万元,乡镇卫生院人年创业务收入万元。人均分配万元,其中:乡镇卫生院人均万元,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人均万元。医疗卫生单位负债万元,负债率为。其中:乡镇卫生院负债万元,负债率;县直医疗卫生单位负债万元,负债率。

一、关于农村卫生工作

从某年起我们就着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管理体制和人事用工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强了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了农村卫生事业。

(一)理顺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加快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县乡镇卫

生院人员、业务、经费管理权于年移交给乡镇政府,针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县政府于年将人员、业务管理权上收到县卫生局。乡镇卫生院的经费由县财政局下达预算计划,乡镇财政支付。某年,我县实施卫生改革,县政府决定将乡镇卫生院的经费上收到县卫生局按职责管理,有力地保证了财政补助的足额及时到位。

适宜调整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农村卫生资源。某年,随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适时撤并了个乡镇卫生院,并按改革方案压缩、调整了被撤销乡镇卫生院的人员规模和服务功能。改制重组个地名卫生所,裁减人员人。名有执业资格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医疗服务设施与当地村卫生室整合重组。

实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先进县项目建设,共投入资金多万元,先后对斑竹当镇、藕池镇等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业务用房改造,改造面积多平方米,添置设备台(件),有效改善了乡镇卫生

院的基础设施,增强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

(二)、加强农村卫生组织建设,大力推行农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自《卫生部关于推行农村卫生管理一体化的通知》下发后,结合我县实际实施了以“五统一”管理为核心的农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模式。一是机构统一设置。全县共有个村,现设置村卫生室个;达到甲级村卫生室标准的个,占。二是人员统一管理。乡村医生的执业资格通过考试、考核重新认证后,以乡镇为单位由卫生院统一调配到村卫生室上岗;全县现有村卫生室执业人员人,其中卫生院下派人,择优聘用乡村医生人。三是药品统一代购。村卫生室药品代购配发率已达到以上。四是业务统一安排。村卫生室的业务工作特别是预防保健任务、突击性指令性任务等均由乡镇卫生院统一安排、统一检查。五是财务统一监管。村卫生室实行自负盈亏、单独核算,接受卫生院的监督管理。

(三)优化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积极稳妥推行全员聘用制。某年,我们在全县卫生系统推行了全员聘用制。全体干部职工先退出原有的身份和岗位,然后按照“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竞争上岗。把卫生人力资源配置逐步推向市场化、社会化。一是合理设置岗位。设岗时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单位的发展,人才结构和人才培养等多种因素。二是明确聘用范围。凡属医疗卫生单位在职在编干部职工均属聘用对象,经资格审查合格者均有竞争上岗的权利。因病或负伤在规定医疗期间,或者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或者军转干部在单位工作时间不满两年的暂不参加全员聘用。三是公开公平竞争。在进行全员聘用前,将岗位设置及其聘用条件张榜公布。应聘者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竞争。通过个人申请、资格审查,考试考核,竞职演说,民主评议,择优聘用。聘用后,单位法人代表与聘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四是妥善

安置落聘人员。根据落聘人员的不同条件采取一次性安置、离岗学习、转岗安置、病休、离岗退养、待岗等七种安置办法。五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按照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作特点,制定量化考核要素,建立健全适合各类不同岗位的简便易操作的考核评价办法,对聘用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全面考核,作为续聘、晋级、分配、奖惩和解聘的依据。同时,推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按岗、按绩、按责定酬。据卫生部门统计,经过这一人事用工制度改革,乡镇卫生院在职职工由原来的人,减少至人,共分流人(向村卫生室下派了名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分流人员占在职职工总数的。清退了名临时工。

四加强人才培养,实施对口支援,增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去年起,我们实施了五年人才培养计划。到年底,在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医生岗位工作的必须达到本科以上学

历,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在乡镇卫生院医生岗位工作的必须达到专科以上学历。临床医生、护士具有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护士资格。每年送上级医院离岗学习人数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必须达到以上,乡镇卫生院必须达到以上,培训时间在个月以上。现已离岗培训人。同时开展了继续教育、在职函授学历培训等多个途径的人才培养方式。

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经费,根据国家关于教育经费管理和支出标准的规定,按单位业务总收入的提取。人才培养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或挪用。县卫生局每年对单位进行责任经济审计时,对人才培养经费进行专项审计。

从今年起,我们又采取有效的措施,实施了县直医疗卫生单位支援农村的活动。规定县直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生在晋升中、高级技术职务以前,必须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一年以上;已经取得中、高级技术职务的医生(男年满周岁以下、女年满岁以下)必须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个月。不完成下派任务的单位,单位负责人不得参与评先,个人三年内不得晋升、续聘、评先、提拔。到基层工作人员,除了为当地群众进行医疗卫生服务外,还要结合实际,制订规划,推广新技术,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发展,解决至个实际问题。今年将有名医生下派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从业务技术上扶持乡镇卫生院的发展。

二、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我县合作医疗从某年月日起实施,已经近两年了。两年来我们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不断创新,健康持续地发展了农村合作医疗。

(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建立符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

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各级党委、政府 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还要有适应合作医疗自身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⒈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某年我县被列为全省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列入到县、乡两级政府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内容。县、乡两级政府分别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的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村成立了合作医疗管理小组。县编委审定批准成立了县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核定编制人,各乡镇相应地设立了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工作人员按参加合作医疗人数:的比例配备;在村卫生室设立了核算员,由乡村医生兼任。县合管办人员和工作经费由县财政按行政事业人员经费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去年列支万元。乡镇经办机构人员经费按预防保健人员经费标准纳入卫生事业经费预算,去年县财政列支万元。此外,今年还增拨改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费用万元,由县财政列入预算。

⒉建立工作责任考核体系。试点工作坚持县、乡(镇)两级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强化政府主要责任人的领导责任和政府的引导责任,农民的合作医疗政策知晓率、参合率纳入政府和主要责任人的述职和考核内容。为明确合作医疗有关部门工作职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县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县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乡镇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县财政局合作医疗工作职责》、《农业银行公安支行合作医疗工作职责》、《县农业税务管理局合作医疗工作职责》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责任,规范行为,促进合作医疗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进一步理顺合作医疗管理体制,实行“管办分离”。从今年起实行乡镇和县直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合作医疗专职管理人员考试考核聘用上岗。合作医疗专职管理人员在全县卫生系统公开招聘。由个人申请、单位推荐,经县合管办组织

考试、考核后择优录用,发给聘用证书。聘用的专职管理人员工资待遇由县合管办考核发放,在县合管办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合作医疗专管员在业务上与所在单位彻底分离,不在医疗机构兼职,独立行使监督职能。合管办专职管理员实行岗位工资制,专职管理员月工资核定~元,略高于同等岗位水平,年底再根据全县在职职工分配水平调整发放水平,就高不就低。县合管办依照《合作医疗专职管理人员考核办法》,每年对合作医疗专职管理人员进行两次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作为其个人待遇和先进个人评选的依据,连续两年不合格的予以解聘。

⒊建立信息网络体系。为达到合作医疗工作快捷、方便、高效运转的目的,建立了公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站,通过公众网络运行。合作医疗各项政策、工作动态、补偿公示等,点击网站就可查询或下载。网站开通以来,点击人数已达余人次。对定点服务医疗机构、乡

镇合管办实行了计算机联网管理,工作质量和服务行为得到动态实时监测,减轻了工作强度,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失误,堵塞了漏洞。同时开发了实用性较强的《公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用系统》,运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

(二)坚持封闭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建立科学有效的基金管理和筹资机制

实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基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⒈积极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筹资机制。为有效解决筹资难,降低筹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防止个别地方借合作医疗筹资捆绑收费、搭车收费、甚至截留挪用农民参合资金;避免合作医疗信息漏登、错登、重登,避免农民年初登记,年尾不交钱,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发生,我们改革登记方式,将今年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实行边登记、边

签合同、边缴费、边发证的“四边”工作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一次性完成。今年开始在全县试行,共有万多农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门收缴率为。

⒉规范基金管理、确保发挥最大效用。保障合作医疗基金安全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我县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严格实行“收、管、支”三分离模式,并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代理银行农业银行网上银行系统,加强对合作医疗基金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农民个人门诊基金纳入合作医疗基金统一管理,分乡镇核算。乡镇建立了农民个人门诊帐户台帐,分村记帐,明细到户,精确到人。农民个人门诊帐户可随时到乡镇经办机构查询,做到了县、乡镇、村、农户“四对口”。住院补偿基金通过政策调整,预测不会出现亏损或过多的沉淀。

⒊推行住院补偿“三级结算审核制”。参合农民因病在定点服务医疗机构

住院治疗,住院时由其进行资格审查,出院时合作医疗补偿部份由定点服务医疗机构直接补偿,并负责对补偿金额进行审查;乡镇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或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合管科负责对定点服务医疗机构的补偿情况进行复审,审查出来的问题由其负责处理;县合管办负责对乡镇经办机构或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合管科上报结算资料进行审核,审核不符合规定的不予补偿,由并责令乡镇经办机构或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合管科限期整改。

(三)坚持从农民利益出发,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切合实际的运行模式

从农民的利益出发,按照农民的意愿调整合作医疗政策,让农民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得到更大的实惠。

⒈适时调整政策,扩大补偿范围。为规范补偿行为,县合管办与参合农户签订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合同。合

同通过书面形式明确了合作医疗供方、需方和管理方“三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在以收定支、保障适度的原则指导下,先后次调整了有关政策。一是调整住院“起付线”标准。在乡镇定点服务医疗机构住院治疗“起付线”由元调整为元,地市级医院住院起付线由元上调至元,引导病人合理分流;二是扩大补偿范围。将地方病血吸虫病、住院分娩、非人为或不可抗力因素所致的意外伤害等纳入合作医疗补偿范围;三是将中风后遗症、糖尿病、恶性肿瘤、肺结核等七种慢性病实行门诊限额补偿。四是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和鼓励中医药参与农村合作医疗,扩大补偿面,降低医药费用。中医医疗机构、组方中药饮片、自制中成药、适宜技术均纳入合作医疗补偿范围。去年有人次得到住院补偿,补偿金额万元,列支慢性病补偿、大病救助、二次补偿、健康体检等万元,大病统筹资金节余万元,大病统筹资金有效使用率达到。

⒉不断探索,努力扩大受益面。去年,为进一步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和受益程度,对门诊补偿方式进行了试点。埠河镇实行的是“镇级统筹,合医不合药”的办法;麻豪口镇采取的是“镇级统筹,既合医又合药”的办法。半年多来,两个乡镇进行了两种不同门诊补偿模式的探索,虽然制度本身还不够完善,运行也欠规范,但却初步体现了“农民互助、政府补助,大病大补、小病小补”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特点,得到农民的认可。

⒊尊重需方意愿,让参合患者自主择医。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患者在本县范围内各县、乡(镇)、村定点服务机构就诊,不需办理转诊手续,合作医疗一证“走”全县。住院治疗直接补偿,门诊属地报销。让参合农民充分行使自由择医权,防止层层设卡截留病员,消除医疗隐患。同时,通过科学设置不同等级医院的住院起付线和补偿比,调节和引导病人合理分流,降低病人医药费用,促进了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良性竞争。

⒋实施公示制度,让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我们将《合作医疗服务项目结算标准》、《手术项目结算标准》、《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参合住院患者结算流程》、《参合农民权利和义务》等规范性的文件制成公示牌,挂在定点服务医疗机构补偿结算处,方便参合人员对照结算。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到月初时,将上月在其单位获得合作医疗住院补偿的基本情况及补偿金额上墙公示,接受监督。县合管办将接受补偿人员的详细情况按月分别在县、乡、村予以公示,让农民知道同村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因病在县、乡、村接受住院、门诊治疗补偿情况。这样,让参合农民直观地感受到了合作医疗的优越性,同时,还有利于农民群众对农村合作医疗补偿的监督。

⒌推行住院医疗费用封顶,补偿保底制度。为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涨,从今年月日起,对合作医疗定点服

务医疗机构实行了参加合作医疗农民住院医疗费总额控制制度,凡参加合作医疗人员因病住院人均医疗费超过控制总额的,超过部分由定点服务医疗机构承担。县合管办每半年按控制标准与定点服务医疗机构结算一次。各级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总额控制标准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人均医疗费控制在元以内;县二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皮防医院人均医疗费控制在元以内;乡镇卫生院人均医疗费控制在元以内。

为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享受到合作医疗制度最大的优越性,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从今年月日起,对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实行保底补偿。即:在乡镇卫生院住院补偿金额未达到本次住院发生的医药总额的,补偿保底到;在县二人民医院、县皮肤病防治院住院补偿金额未达到本次住院发生的医药总额的,补偿保底到;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住院补偿金额

未达到本次住院发生的医药总费用的,补偿保底到;在县外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金额未达到本次住院发生的医药费总额达不到的,补偿保底到。

(四)坚持服务行为的公平性,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建立和完善积极的控制措施

控制医药费用的增长速度,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补偿,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医疗服务机构服务行为的公平与规范管理摆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败的重要位置,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强化监督管理。

一是严格合作医疗用药目录以外的药品使用比例和药品价格的监督。合作医疗用药目录以外的药品使用比例乡镇定点服务医疗机构控制在以内,县级控制在以内,市级控制在以内,超过规定比例的由定点服务医疗机构承担,从补偿基金拨款中扣出。同时,严格执行

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住院病人在医院住院治疗时,就诊医院必须将住院病人一日消费卡送到床头,让病人明明白白地消费。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严格执行了药品招标采购,乡镇卫生院实行了实价进药,村卫生室的药品由乡镇卫生院统一配送,药品销售价格一律实行顺价销售,销售价格公开、公示。

二是实行医疗服务项目限额结算。试点工作开始后,我们结合实际,制订了《公安县合作医疗服务项目结算标准》和《手术项目结算标准》,实行医疗服务项目最高限额结算制度。凡超过规定服务项目结算标准的部分,农民不缴,合管办不补,由定点服务医疗机构承担。共核定常用医疗服务项目结算标准:一级甲等卫生院项,二级乙等医院项,二级甲等医院项;核定手术项目结算标准:一级甲等卫生院项、二级乙等项、二级甲等医院项。

三是加强时实监督。监督工作坚持做到巡查到科室,核对到床头,实行“四

查四看”。一查病人,看是否人、证相符;二查病历,看记录和医嘱执行是否真实;三查处方,看用药是否符合规定;四查服务、手术、检验、药品、材料,看收费是否符合规定。县合管办工作人员经常到定点服务医疗机构监督,检查指导合作医疗政策的执行、资金的补偿、服务合同的履行和合作医疗财务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违纪违规行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截止今年月,共查处冒名顶替行为起,扣减违规收费、违规补偿金额元,处罚定点服务医疗机构个。

三、困难和建议

在新时期,我县卫生工作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也给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努力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公共卫生运行成本逐步增高。近几年来卫生工作,特别是公共卫生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艾滋病的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都成为卫生部门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卫生部门为了人民的健康,为了社会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承担了巨额的经济负担。形成了工作量不断增加,而经费不增加或增加力度不大的不合理局面。据测算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参合率达到时,人均费用达到元,全县费用达到万元左右。尽管县人民政府在卫生经费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合作医疗工作经费也倾其所力,但卫生部门仍然承担了应该由政府承担的经济压力,运行成本在卫生部门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长此运行下去,没有上级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撑,势必会影响到卫生事业自身的发展。

二是卫生工作的实际与政策的距离继续拉大。当前的卫生政策与卫生工作的实际的距离越来越大。如卫生改革,近几年来理论上没有什么新进展,实践中你搞你的,我搞我的,比较混乱。是下面等上面的政策,上面等下面的经验。

医疗机构体制改革更是如此,今天说医院要买,明天就叫停。卫生改革在没有上面新的政策支持下,难以再向前推进,只有停留在机制改革上。为了增强医疗卫生单位的活力和后劲,我们决定在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中开展第二轮全员竞争聘用上岗。再如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问题,卫生部门背了不少黑锅,这些不仅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发展,也给有关部门带来了不顾实际,钻政策空子的机会,致使医疗卫生单位有苦难言。社会关注的健康公平、基本医疗服务公平的政府责任问题,至今仍不能明确,再不能继续由卫生部门来承担。

三是农村卫生专业人员匮乏的局面将会加剧。由于人才流动的市场化作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人才缺乏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一方面是中专无人读,大专毕业生引不来。多数乡镇卫生院近年来没有大中专生进入,足以构成一个人才断档期。另一方面是培养成才的想跳槽。

乡镇卫生院条件差、环境不好、待遇低,留不住人才。解决总人数的农民基本医疗服务,首先要解决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问题。培养、支援、改善待遇等问题,是当前应迫切需要研究和实施的政策问题,更是真正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的方向问题。

浅谈农村社区档案管理现状和对策 篇3

关键词:档案;农村;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19-2

0 引言

近年来,农业农村档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带动下,在各级人民政府和档案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室库条件、管理方式、人员配备等硬件配置上已经达到较高的层次,但与现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形势还是不能相适应。基层干部的档案意识依然淡薄、档案员业务水平不高,造成档案工作相对滞后。具体表现在细致工作上,农村基本上只保存有换届选举档案、经济合同档案和会计档案三类资料,尚有大量的民生类档案资料存放在各部门、各工作人员手中,甚至已经流失,起不到农村综合档案室应有的作用。根据实地走访调研,分析农村档案工作的特点得出,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五点:

1 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以经济成绩评定领导干部的政绩,并以此作为考评村级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依据,造成村级领导干部过于注重经济成果,在档案工作中表现为重点关注换届选举档案、经济合同档案和会计档案三类资料,而忽略其他民生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造成大量民生档案流落在相关工作人员手中,甚至出现档案遗失的现象。近年来,虽然农村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但是领导对档案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社区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认识不深等现象,多数档案管理人员错误的认为社区档案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内容,在这一个微小的环境中档案问题并不是很突出,不需要在工作中给予重视,因此在工作中也就不去重视社区档案管理,进而造成工作的失误。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领导的档案管理意识。实践中,各级机关应当加大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宣传力度。利用因档案工作做得好而获益的案例鼓励农村干部重视档案;同时也利用各地已经出现的因对档案工作重视不足造成本社区工作落后,甚至相关人员因此负上法律责任等现实案例,警醒农村干部不能放松对档案工作的督促。使农村社区领导能够真正地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提高他们的档案管理意识,让档案能够服务领导服务人民。

2 领导、同事对档案员这一岗位工作存在一定的误解

未真正整理过档案的人普遍存在档案工作只需要每年抽出一天半天就可以完成的错误认识,村级政府普遍安排学历较低的人员担任档案员职务,甚至安排流动性较大的会计人员、治安队员等兼任,造成档案员业务素质较低且身兼多职,没有足够时间学习消化档案知识和跟进档案工作,在重重工作重担底下档案员大多只能马虎应付,只归档一些容易收集的资料而忽略大部分没有主动移交的重要档案。

针对这一问题,领导、同事应当对农村社区档案员这一岗位工作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应当提高对档案员的重视。农村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础工作,关系着基层组织建设以及社区规范管理。镇街应当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认识到农村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领导、同事,应当对农村社区档案员这一岗位工作的重要性给予高度的重视。同时,还要将档案员的岗位工作重要性,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通过对档案员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这样才能确保农村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才能为民造福。

3 村级政府内各部门对档案工作的误解

大部分工作人员认为把自己的资料移交到档案室整理归档后,等于把这些资料的所有权双手奉送给档案员,以后每次利用都需要向档案员申请审批,将对部门以后的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在主观意识上,认为自己的资料必需自己保存才方便、安全,且自己对这些文件有绝对的支配权,完全没有认识到档案室收集的主要是总结性的、已结案(已完成)的材料,这部分材料保存在档案室基本不会对其日常工作造成不便。部门之间缺少沟通理解,缺乏整体大局意识,只注重个人工作成绩而忽略了集体的长远利益。

针对这一问题,村级政府内的档案部门应当准确定位、消除误解,积极配合民政等其他部门,做好社区档案工作。档案与社区其他部门之间,并非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二者应互相协助、互相指导、相互监督、共同服务群众。实践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档案管理工作,尊重其自治性,找准个人的位置,做好相关协助和指导工作。同时,档案员应注重档案利用开发工作,了解各部门对档案利用的需求,做好档案编研、简化档案利用手续,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和利用质量,消除各部门对档案移交后再利用的顾虑。农村社区档案管理过程中,我们应当深入体会各部门对档案利用的需求,只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民政、计生等部门的参与和支持才是做好工作的保障。

4 档案移交方式造成的工作被动

村级政府档案员普遍于每年年初要求各部门进行一次档案移交,然后再进行统一归档以节省时间和工作量,但这样的工作模式存在一定的漏洞,村级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归档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通常只编制一式一份,或上报或自留,到档案移交的时候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不愿意花大力气寻找或重新打印自己编制的文件材料,基本上只是象征式地随便移交几份文件,甚至是拒绝移交。

针对这一问题,社区应强化领导对档案移交工作的重视,绝不能因档案移交而影响了整个档案工作进度,应对档案室工作实行依法责任管理,把档案移交接收工作纳入社区议事日程和档案规章制度中。实践中,村级档案员应对档案移交方式进行改良,建立新的档案移交制度,各部门每完成一项工作、上报一份材料必须移交一份原件到档案室,可与管理公章的干部通力合作,每一份需要盖单位公章的文件都必需提供一式两份,盖章后一份交工作部门、另一份交档案室,从而做到即时收集即时归档保证档案资源不流失。

5 档案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村级档案员变动频繁,大部分档案员未经过专业的档案业务培训,省、市组织的上岗培训普遍注重理论知识的宣讲,而缺乏实际操作训练,档案员业务水平低下,造成档案室收集的档案文件严重匮乏、档案整理错漏百出,严重影响档案工作质量和档案利用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村级政府应从档案工作的需要出发,选配好社区档案管理的专(兼)职人员,保证档案员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较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保持相对稳定。镇级档案部门应加强对村级的指导力度,适当提供实践岗位让村级档案员可以参与实际档案整理操作,强化岗位技能提高基层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省、市组织的档案上岗培训则可在宣讲理论知识的同时,适当对基层档案人员工作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让基层档案人员更容易理解其将要面对的工作,并能更快融入将来的工作中。要做好农村新型社区的档案管理工作,确保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其关键还是在人,在于促进农村新型社区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

针对以上总结的五大因素,要做好农村档案工作,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加强领导的档案管理意识,提高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档案知识宣传力度,提升人们对档案的认识;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消除部门对档案工作的误解和顾虑;改良档案移交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加大档案培训力度,注重实操训练和解决普遍存在问题。

6 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加强重视,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参 考 文 献

[1] 张珍珍.浅谈如何搞好新农村社区档案管理工作[J].新农村,2014(06).

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 篇4

关键词:苏北地区,农村社区服务,问题与对策

1 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

以社区、家庭和居民 (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重点保护人群、病人) 为服务对象。

2 社区卫生服务特点

以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人的健康为目的、以社区为范围、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 为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快捷、综合、连续的集预防、保健、康复、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生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

3 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与功能定位

(1) 具有公益性, 不以营利为目的。

(2) 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

(3) 以妇女、儿童、老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服务重点。

(4) 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

(5) 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训练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服务。

4 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1) 政府领导、部门协调、卫生唱戏、社会参与的服务格局基本形成市、县 (区) 政府部门都召开了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会议, 制定了相关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规划, 明确了目标、要求及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

(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基本建立。2004年以来, 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相继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 并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要求相继建立了“三部一室”, 即医疗康复部、预防保健部、后勤保障部和社区卫生服务办公室, 增添了相应的康复等器材设备, 服务站也由原破烂不堪的卫生室改建为100m2以上的标准业务用房, 建立了“15min健康服务圈”。

(3) 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观念基本改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卫生主管部门领导基本掌握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范围、要求及工作目标等相关知识, 扭转了以往“坐堂行医”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4) 相关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目前对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妇产、公卫骨干医师”、“乡村医生”等转岗培训基本结束, 相关人员持证上岗率达90%以上 (新聘用人员还没有培训) 。

(5)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相继开展并日趋完善。2004年以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内容也由原来的“以医疗为中心”逐步过渡到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尤其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也逐步由虚到实, 工作也不断由机构内逐步转到社区、家庭。

5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5.1 地方政府领导不到位

大多数市、县 (区) 政府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 只是趋于形式的开开会、发个文, 而没有真正地按行文要求去落实、督查, 致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缓慢。

5.2 管理体制不健全

部分市、县 (区) 的管理体制和新医改的相关内容及政府的投入机制相违背。如某市某区将仅有的5所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中的4所改制为国有企业, 1所卖给个体老板经营, 还在某市将所有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转为个人所有, 致使相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及党的惠民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同时也给政府部门减少或不投入提供了“理由”, 严重阻碍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

5.3 社区卫生服务经费严重不足

苏北地区经济比较落后, 市、县 (区) 的财政较为困难, 对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不能如期按标准到位, 机构的发展只能靠机构本身, 导致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得不为了增加收入而仍以医疗为中心, 有的市区就连公共卫生服务配套资金也难以足额到位, 更有甚者有的地方只玩资金循环游戏 (在省政府检查时将足额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下拨到相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检查结束立即抽回) , 使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无力开展, 同时也失去了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心目中的信任度。而本应由政府提供房屋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也因县 (区) 、乡、村无这笔资金, 而导致一部分合格社区卫生服务站房屋不得不由乡村医生集资所建, 从而加大了乡村医生的管理难度, 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带来更大的困难。另外, 一再推迟实施的“基本药物制度”也是因为经费无保障所致, 这是涉及国家政策和民生的大问题。

5.4 缺乏方便、快捷、共享、健全的操作平台

到目前为止, 苏北的所有地级市都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让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共享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尤其是居民健康档案及慢病管理 (高血压除外) 软件系统, 致使各县 (区) 各自为政, 自行开发, 质量低下, 使医务人员不能正常操作, 使健康档案 (活) 、双向转诊等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或虚假上,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严重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5.5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不足, 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般在30~50人之间, 服务人口在3~5万人, 而由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致使日接门诊100~200人、日占用床位20~40个, 导致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得不把工作重心放到医疗上, 从而相应减少了公共卫生服务的时间, 降低了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同时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缺乏专业人才, 现有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等也只是通过短期培训, 有正规国民教育学历的公卫人员是少之又少, 正规全科医学人才至今尚无, 因而无法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全方位的需求。

5.6 群众的认知度不高

苏北农村经济条件差, 农民总体文化层次较低, 对健康及自我保健意识淡薄, 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客观需求不高, 不能积极主动配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个别的还有抵触情绪, 导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受限, 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6 对策与建议

6.1 开发领导层, 强化政府职能, 明确领导责任

转变政府领导观念, 强化政府职能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关键, 要让政府领导知道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落实惠民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 是一项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 搞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也是领导责任之一, 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

6.2 健全管理体制, 理顺管理关系

按照新医改精神及相关规定建立公有、公益、事业性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 这是搞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6.3 落实国家政策, 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力度

将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并按国家相关政策应由政府埋单的经费按时足额拨款到位, 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自食其力的以医养医转到政府养医, 把工作中心转到公共卫生服务上来, 这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保证。

6.4 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定向培养和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的农村卫生人才稳定机制、培训机制及人才吸引机制, 为搞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1) 定向培养本地的适合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 (2) 实行优惠政策, 吸引本科院校毕业生到苏北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使高学历专业人才“请得来, 留得住, 用得上”。以改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知识结构, 提高其整体业务素质。

6.5 开发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软件系统

卫生行政主管理部门要主动牵头开发全省乃至全国统一使用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软件系统, 建立方便、快捷、共享的操作平台, 以便统一标准, 统一管理, 减少浪费,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6.6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宣传

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 篇5

总结

全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年终工作总结

全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年终工作总结

目前,省已建社区警务室2312个,配备社区民警4910人;建立农村警务室4054个,配备驻村民警4400人;有社区专职巡逻队2865个,队员万余人。

我市把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三基一化”总体战略部署之中,并作为重中之重强力推进。今年市政府把社区农村警务纳入“十件实事”之一,市里拨款,为县以下级别每个警务室划拨专项建设经费万元,每个乡镇投入万元用于配套建设,为每个警务室

配备了电脑、摩托车、工作包。

与此同时,市里还充分运用公安机关综合考评和“三基一化”验收考核手段强力推动社区农村警务建设,各级公安机关党委纷纷把做好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作为改善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形象的重大突破口,增强了抓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今年5月份开始,市公安厅坚持每月对全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进展情况打分排名,直接通报到各市州公安局,抄送各级党委、政府,强力推动落实。针对每月通报反映出的问题,实行带队分片包干的做法,重点深入落后地区进行督导,并将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纳入治安业务工作考评,推动了全省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发展。

立足实际多措并举,突破五大难题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里各级公安机关借鉴外省市的成功经验,结合本省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突破了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缺人干、无阵

地、怎么干、考不实、留不住”五大难题。

去年以来,按照省公安厅机构改革方案,对一些机构进行了清理,精简下来的警力全部下放到派出所,用于充实社区民警和驻村民警,同时规定新进民警一律先到派出所和社区、农村从事基层基础工作,较好地解决了警力来源问题。同时,公安厅制定出台了《全省社区和农村警务室建设规范》,从警务室建设、工作制度、民警的职责任务等七个方面对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对各市如何开展警务建设和民警怎样开展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工作中,严格考核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并严明奖惩,将全市社区和驻村民警工作考核以群众见警率、情况熟悉率、信息提供率、辖区发案率、人民群众满意率和群防群治组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把考核重点放在社区和驻村民警工作的实效上。各地公安机关采取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办法,全面推动全省社

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发展。

在见实效、上台阶、可持续上狠下功夫

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从过去重“硬件”、轻“软件”转变为“硬件”、“软件”协调发展,在着力提高社区民警素质能力、提升工作实效方面下功夫,确保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方向正确。

市各级公安机关狠抓“三化”建设,推动了派出所警务、勤务机制体制改革。他们通过建立基层待遇优于机关的利益导向机制,使民警乐于在派出所、警务室工作;通过实行文职人员聘用制度,置换非执法岗位上的民警到警务室工作;通过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增加编制和精简内部机构,让没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和新招录警力全部下沉警务室,实现警力配置科学化;按照“警务跟着警情走”的理念,进一步调整了警力投向和勤务方式,实现了勤务方式实战化;加快了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了民

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 篇6

关键词: 社区教育 农村社会发展 管理创新 关系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社区建设及教育功能发挥正日益成为全国上下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重点问题。农村广大基层组织不负众望、全力施为,一方面认真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自身现有资源,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奋力拓新,正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实力和潜能日新月异般地显现出来。令人惊喜的是,农村社区教育功能越发加强,不仅为基层社会经济建设带来无限活力,而且为农村区域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焕发勃勃生机。本文从农村社区教育和创新社会管理角度试简要阐述。

一、农村社区教育的主要基本功能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政治功能。这是由它的社会属性决定的。相对于政治和经济制度来说,农村社区教育是“来自于斯、服务于斯”,而后者的社会实践已经对其政治功能做出了事实上的诠释。如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伦理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各类诚信教育等即是如此。②经济功能。“社区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是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它发挥着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能力,进行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质量的作用。”③文化功能。通过社区教育传播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促进社区全面和谐发展,提高社区成员的思想、身心、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等素质,以及价值观念、劳动态度、合作精神、创业意识等。④聚合功能。社区教育充分发挥载体性作用,逐步建立以志向、兴趣等为纽带的各类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共同体,把社区居民有效聚合起来,把社区发展和个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步实现社会、社区与人的共同发展。⑤整合功能。把社区内的政府、单位、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种教育因素有机整合起来,并形成较强合力,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这种整合功能是其他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根本无法做到的。

二、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内涵和根本目标

所谓“创新社会管理”,主要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通过现有资源和经验,依据社会运行规律主要是相关管理理念和社会规范,积极研究并充分运用新的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元素,对传统管理模式及其方式方法进行“三改(改造、改进和改革)”,从而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相应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一种过程性活动。根本目标就在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性因素,同时减少不和谐因素,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从而有效确保社会发展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个方面:确立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准则;维护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加强硬件与软件建设;顶层设计与重心向下。

三、正确认识社区教育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关系

总体来说,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依靠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必须为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一言以蔽之,“服务与依靠”就是社区教育与创新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呢?

1.丰富社区教育内涵就是深化创新社会管理。农村社区教育经过最初阶段的发展,已不再是青少年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也不再仅限于老年人的娱乐和保健教育。新时期的现代农村社区教育,已全面涉及科学文化知识、生产劳动技能、公民思想道德、文化价值理念和闲暇娱乐生活等众多领域。社区教育在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同时,由此产生不断丰富的社区教育内涵;社区教育内涵的不断丰富,日益扩大自身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扩大社区教育功能就是加强创新社会管理。随着社区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丰富多元的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数字化学习、各类组织学习和各类社会培训等现代化模式,已经成为其发挥影响力的良好载体和重要手段。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为主要目标的社区教育,有效促进社区内成员的自主化发展、全面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性发展,提高整体性生活质量,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与此同时,加速社区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进程。随着社区教育功能的不断扩增,它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必将更明显与突出。

3.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就是促进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新型教育形式,社区教育充分发掘和统筹社会资源,引导并形成大量各类学习型组织,从而加速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现代社区教育系统能量输出功能的有效发挥,加速社会系统整体能量的增加,发挥积极作用。这种系统相互作用的工作原理,科学地反映社区教育对育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影响力,同样表明社区教育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良好影响力。

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 篇7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相辅相成

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目的是相同的

合作医疗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一种互助共济的制度为农民提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医疗保障, 减轻农民医疗负担, 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社区卫生服务的目的是通过提供持续的、廉价的、可及的、有效的干预措施, 为农民提供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保障, 使农民无病早预防、小病早发现、大病早治疗, 从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反映了现在的医疗卫生服务价格与患者承受能力之间的不和谐。这个不和谐要通过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和提高农村的卫生保障能力的方式来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为该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连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供方”和“需方”的桥梁, 在向农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方面可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社区卫生服务可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方法是相似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的, 不能强迫农民参加, 这就要求把合作医疗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告诉农民, 也即宣传到位。除了电视、报纸、广播、公告、标语等外, 还要深入农户, 进一步把政策讲清, 把道理讲明;社区卫生服务是由社区医生即责任医生或驻村医生提供的, 而社区医生必需走村入户, 提供预防、保健服务, 才能实现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 才能了解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两者的方法是相似的, 只是前者是由包括社区医生在内的合作医疗工作者提供的, 后者是由接受过专门培训的社区医生来提供。

1.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是相通的

桐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求拉开不同层次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 越基层医疗机构报销比例越高;在社区定点医疗机构看病实行“零基数即时刷卡”报销制度, 而县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设起报线的政策, 引导病人“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可上医院”, 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 有效缓解了大医院忙不过来、小医院没病人的现象。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公共财政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政府支持、引导、组织, 农民资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一制度明确规定了政府是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出资主体之一, 目前从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看, 各级政府的补助额超过筹资总额的50%, 我县农民个人筹资额低于40%。“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出资为社区居民购买卫生服务, 即以预防为中心, 负责社区内公共卫生工作, 做好计划免疫、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以基本医疗为切入点, 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 同时开展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工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以及为参合农民提供的每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工作, 政府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给予财政支持和补助, 并全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在广大农村地区, 广大农民支付能力不足, 加上传统习惯的束缚, 缺乏对健康投入的热情, 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存在很大的阻力。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形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服务模式, 其萌芽、发展和完善也受到质疑。因此, 政府努力转变观念, 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广泛宣传发动, 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和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在具体政策上, 政府建立合理的、持续的公共卫生财政转移支付手段, 购买公共卫生服务。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社区卫生服务可以在更高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催化剂。

3.1 合作医疗政策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对象是农民, 为了积极引导农民就地就诊, 减轻农民医疗经济负担, 达到“小病进社区, 大病上医院”的初衷, 在政策上向社区医疗机构倾斜,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

3.1.1 报销比例不同。

规定参合农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的报销比例比在县级医院高10%, 而县级医院就诊发生的费用报销比例比省市医院高10%。不同层次医疗机构发生费用的报销比例拉大差距, 引导病人尽可能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3.1.2 “零基数即时刷卡”报销制度。

规定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报销, 不设起报线, 实行“零基数”报销。桐庐县于2005年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农民在村里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可以刷卡报销, 方便、及时、实惠。

3.2 措施上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必然刺激农民的卫生服务需求, 王禄生等认为, 根据国家卫生调查, 农村居民门诊医疗服务需求中两周就诊率由1985年的97‰上升到1993年的159.7‰和1998年的164.7‰, 略高于城市161.9‰的水平。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多数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是农村卫生服务供给可及性的改善[1], 使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病员增多, 而对参合农民开展健康体检工作, 进一步拓宽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3.2.1 定点医疗机构向社区延伸。

桐庐县除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 现已批准65家够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合作医疗报销定点单位, 实行即时刷卡报销。

3.2.2 为参合农民提供每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

浙江省于2006年起建立农民健康体检专项资金, 为全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 (以下简称参合农民) 每两年提供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通过免费体检, 达到了无病早预防、小病早发现、大病早治疗的初衷, 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积极做好体检建档和体检结果反馈工作, 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把体检结果反馈工作纳入责任医生、驻村医生的工作职责中去, 从而同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3.3 经费上支持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乡镇卫生院属社会公益性事业, 对当地经济建设和群众健康安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2]。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 由于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卫生事业投入严重不足, 卫生事业经费增长与财政收入不同步, 造成乡镇卫生院经济困难。1994年以来, 职工工资大幅度增长, 而增加部分只给政策不给拨款, 使职工只能发60%~70%的工资, 而同时增加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更是使支出大幅度上升;再是医疗服务收费偏低, 与物价上涨幅度差别太大, 导致医疗成本上升, 而乡镇卫生院只能靠多卖药品增加收入, 乡镇卫生院入不敷出[3]。

3.3.1 财政对合作医疗的投入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

政府引导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逐步加大对合作医疗的投入, 以满足农民获得更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 通过合作医疗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支付能力, 激发了农民的医疗需求, 增加门诊人次和收入, 获取利益。

3.3.2 引导卫生资源向农村基层社区流动。

目前在开展新型合作医疗的同时, 各地加大了对农村卫生投入, 加强了对乡 (镇) 卫生院房屋和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优化地配置卫生资源, 引导卫生资源向农村基层社区流动, 满足农村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同时, 为开展健康体检工作而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 如设备设施投入、人员培训投入等, 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整体水平, 由政府提供的体检费增加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收入, 而开展体检也进一步挖掘闲置人力、物力的潜力, 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效率。

摘要:桐庐县于2004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并同期开始乡镇卫生院向社区卫生服务转型, 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结合工作实践, 文章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关系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禄生.农村卫生服务需要及需求变化趋势[J].中国卫生经济, 2004, 23 (1) :21.

[2]谢扬.加大改革力度巩固和发展乡镇医院[J].现代医院, 2003, 3 (2) :17.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绿化布局和模式 篇8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河南省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中, 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我省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现代城镇体系, 并将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 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先后启动新型农村社区试点2 300个, 初步建成350个, 形成了不同类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随着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 新型农村社区的绿化美化也日益受到重视。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和各地新建的新型农村社区的具体情况, 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绿化布局和模式, 对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1河南省概况河南省地处中原, 总面积16.7万km2, 北有太行山, 西有伏牛山, 南有桐柏山、大别山4大山脉环绕, 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平原, 平原面积占55.7%, 山区丘岭面积占44.3%, 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4大流域。河南属北亚地带与暖温带过渡型气候, 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 四季分明, 雨量充足, 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 是全国第1农业大省。河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拥有4大古都, 文物古迹众多。河南是全国人口第1大省, 现有常住人口9 405万人, 城镇的人口3 651万人, 占38.8%, 乡村的人口5 754万人, 占61.2%。河南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生产总值全国第5位, 居中西部地区首位。2新型农村社区的绿化规划思路和原则2.1生态优先的原则新型农村社区的绿化建设, 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 建立以新型农村社区绿化为主体, 以环村防护林带绿化为屏障, 以公路绿化和农田林网为骨架, 以节点绿化为镶嵌的“一区一环二带多点”的生态网络体系。新型农村社区绿化美化, 在植物的选择上, 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 点缀特色园林植物为辅的原则, 运用不同种类、不同色彩、不同观赏特性的园林树种, 以丰富的园林造景手法, 构建具有乡土特色的园林景观, 充分体现植物的多样性和景观的多样性。在绿化布局中, 以人为本, 合理布局, 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生产、民俗文化的需要, 达到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2.2因地制宜的原则新型农村社区的绿化要切合本地实际情况, 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人文景观、气候条件, 尽可能的应用乡土树种, 营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性景观。新型农村社区的绿化要立足于展现田园风光, 在保持村庄的现有风貌的基础上加以绿化, 展现新农村千姿百态的优美景色。2.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 要符合农民的切身利益, 既要为农民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也要为农村的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新农村的绿化建设要结合实际情况, 找出有本土特色的优势项目, 统筹布局, 政府引导, 带动农民的增产增收。2.4保护乡土文化的原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文化逐渐向乡村渗透, 乡土文化日益衰落。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宝贵财富, 我们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要以弘扬和传承乡土文化为前提。在新型农村社区的绿化中, 不仅要保护好现有古树大树、文物古迹, 还要体现当地人文历史、乡土文化特色。新农村的建设不是城市的翻版, 更不是千村万村同一道风景, 要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彰显传统文化、人居和谐, 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共同发展。3新型农村社区绿化布局及绿化重点新型农村社区绿地参照城市绿地分类系统, 结合农村绿地实际情况, 将新型农村社区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 (见表1) 。表1新农村社区的绿地分类类别功能适用范围综合公园为乡村居民服务, 活动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绿地远郊村庄和基层村不适宜设置社区公园为居住范围类的居民服务, 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绿地中心村镇适合设置专类公园具有特定内容和形式, 有游憩功能的绿地有文物古迹和当地特色产业的适宜设置公园绿地小游园为一个居住小区的居民服务、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一般村庄都必须设置生产绿地为生产服务的农田用地和果园、茶园、苗圃地等有生产需要的都要设置防护绿地对村庄进行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必须设置居住绿地居住绿地中除社区公园的绿地必须设置附属绿地单位绿地机关、学校、企业和医院等单位绿化用地必须设置道路绿地道路用地内的绿地必须设置3.1公园绿地公园绿地是新型农村社区的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社区居住人口的数量和离中心城市的远近等因素, 建设符合新农村文化和游憩需要的综合性绿地。新农村乡村公园不宜搞大规模、高档次的形象工程, 应以绿化为主, 少量的铺装硬化, 搭配园林小品, 为居民提供一个绿色、环保的休闲娱乐的场所。在植物的选择上, 以乡土树种为主, 以乔灌草相结合, 以自然、自由的园林手法, 体现具有乡土风情的园林景观。3.2生产绿地包括经济林、绿化苗木和工业林等。生产绿地以经济效益为主, 兼具生态效益。根据河南的实际情况, 主要有灵宝的苹果园, 信阳的茶叶园, 新郑的大枣基地, 潢川的苗木花卉基地, 焦作的中药材基地和速生杨基地等。生产绿地的建设, 一要突出当地特色, 二要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在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 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开发和利用, 为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3.3防护绿地加强农田林网和河流沟渠防护林建设, 提高生态防护功能, 丰富乡村外围景观。在植物的选择上, 避免单一树种, 尽量做到以几种乡土树种为主, 乔灌草合理搭配, 形成多功能的立体防护林群落。重点突出防护林节点绿化, 应用丰富多彩的植物造景, 配以园林小品、园路等, 营造朴实、自然、和谐的节点景观, 使防护功能和景观功能相结合。3.4附属绿地附属绿地主要包括居住公用绿地、庭院绿地和道路绿地等, 是新型农村社区绿化中的核心, 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新型农村社区的居住绿地在规划上, 以改善居住环境, 体现乡村文化特色, 满足居民娱乐、休闲、健身的需要。在植物配置上, 选择种类多样、色彩丰富、有益身心健康的植物, 以乔木为主, 花灌木点缀其中, 营造鸟语花香、景色各异的田园环境。庭院绿地适宜种植花卉、果树和园林植物, 一种或多种组合。庭院绿地要结合实际, 建成风格独特、一村一景的园林景观, 避免单调、呆板的高度统一。在保证大的框架格局、整体风格一致的情况, 住户可根据个人喜爱在局部自由种植。道路绿化根据需要, 可选择一板二带型、二板三带型和三板四带型, 本着节约土地、节约成本, 选择经济型的建设规模。道路绿化避免选择严重落花、落果、有飞絮的树种, 尽量选择抗污性强、病虫害少、易于管理的本地树种, 以乔灌为主, 以保证道路安全为前提, 建成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的绿色长廊。根据河南的实际情况, 适合道路绿化的树种主要有杨树、法桐、臭椿、国槐、雪松、大叶女贞、红叶李、樱花、紫薇、黄杨、月季等。4新型农村社区的绿化模式新型农村社区根据地形地貌可划分为平原村庄、丘陵村庄和山区村庄3类;根据所处位置可划分为近郊和远郊型两类;根据功能可划分为居住保健型、自然生态型、产业经济型和休闲观光型四类。结合河南省的自然条件、人文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 把我省的新型农村社区的绿化划分为以下几种典型模式:4.1“居住—生态环保”型绿化模式该模式适合平原地区, 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绿化要以加强生态保护, 防止污染, 改善居住环境为主。在植物的选择上, 应多选用乡土树种大乔木, 如杨树、国槐、柳树、法桐、大叶女贞等, 搭配紫荆、金叶女贞、月季、黄杨等花灌木, 高低错落, 形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景观。“居住—生态环保”型绿化模式适合我省中部平原地区, 绿化重点在于加强现有路网、水网、农田防护林的绿化, 增加乡村聚落公园和公用绿地的建设, 做好新建社区周边的绿化。4.2“休闲—乡村旅游”型绿化模式该模式适合丘陵和山区, 以休闲旅游功能为主。绿化要以加强生态建设, 丰富园林景观, 营造不同氛围的乡村景观为主。在植物的选择上, 尽可能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 选择地域性强的本土树种, 营造各具特色的乡土景观。比如豫南信阳地区, 山清水秀, 植被丰富, 宜选择垂柳、广玉兰、大叶女贞等乔木, 搭配栀子、棕榈、桂花等花灌木, 营造花香怡人的江南水乡意境, 促进农家乐的发展, 开发休闲乡村旅游。“休闲—乡村旅游”型绿化模式适合我省豫西豫南山区, 绿化重点在于突出本土特色, 打造自然、优美的田园景色。4.3“采摘—特色经济林”型绿化模式该模式适合平原、丘陵地区, 以采摘、休闲为主要功能。引导农户对特色经济林的种植, 进行品种优化, 扩大种植规模, 改善周边环境, 突出农耕文化。绿化上以具有当地特色的经济林为主, 以园林花木为辅的原则, 突出乡土气息。例如闻名全国的河荫石榴产自荥阳, 因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 石榴个大、籽软、味甜, 成熟季节, 吸引大批市民前往采摘、游玩。“采摘—特色经济林”型绿化模式适合我省近郊的平原、丘陵地区, 绿化重点在于打造本土特色经济林, 改善生态环境, 提供一个具有乡土特色的景观环境。4.4“观光—产业经济”型绿化模式该模式适合平原、丘陵和山区, 以特色产业观光为主要功能。绿化以产业经济林发展为主, 以丰富园林景观为辅, 营造自然、优美、突出产业经济林的田园风光。例如河南的“花木之乡“鄢陵, 种植大面积的观赏植物, 常年郁郁葱葱, 四季鲜花盛开, 淳朴的乡土景观加上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 是不可多得的适宜于观赏、休闲的好去处。“观光—产业经济”型绿化模式适合我省有特色产业经济种植的地区, 特色经济带动观光、休闲, 为产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提供了良性循环。4.5“环保—工业园”型绿化模式该模式适合平原地区, 以工作功能为主。绿化的重点在于保护生态, 防止工业园污染, 创造一个优美、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 以具有抗污染、降噪防尘、净化空气的乔木为主, 以花灌木为辅, 以乔灌草相结合, 营造多层次立体防护园林景观。适合工业园区种植的植物有臭椿、刺槐、合欢、垂柳、紫穗槐、侧柏、夹竹桃、桂花、木槿、冬青等。例如巩义的竹林镇, 全镇有制药、耐材、电子、化工企业82家, 在发展工业的同时, 不断推动园林生态建设, 绿化覆盖率达到84%。“环保—工业园”型绿化模式适合我省工业园集中的地区, 在发展乡镇经济的同时, 提高生态防护和环境保护, 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绿色、环保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新型农村社区的绿化, 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突出特色,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责任编辑:王团荣)

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 篇9

1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文献归纳分析

通过系统收集与农村卫生职能、项目界定相关的期刊、文件、技术文献、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操作手册等,归纳整理出可借鉴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界定的原则、已有公共卫生职能、类别和服务项目的相关内容等。文献收集来源主要是国内外相关期刊、书籍、政府文件以及政府网站等。

1.2 专家咨询和论证

为了确保研制出的项目具有代表性和可接受性,本研究邀请在全国具有丰富工作和管理经验的专家,包括实践和研究领域的专家15名进行6轮58人次专家咨询,并从上海市、江苏省、青海省各选择一个样本县(市),组织3个样本地区县、乡、村级农村公共卫生项目技术操作人员进行5轮59人次的咨询和论证,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内容、职能和项目共进行11轮117人次互动完善,最终完成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界定。

2 界定原则

2.1 严格围绕服务提供的“农村”范围

依据《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以县(区)为研究基本单元,服务项目的界定适用于县(区)、乡、村三级所有卫生服务机构,即农村卫生服务体系[3]。

2.2 以“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性质为依据

根据卫生服务的经济学特点,将卫生服务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个人消费品3类。其中,公共产品是为了满足公共消费的需要,具有共享性,人人均可受益,不具有排他性;准公共产品具有正外部效应,即一部分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可以对不消费这种产品的人产生间接的影响[4]。本研究中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部分,并界定为由政府组织和提供。

2.3 以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定位为基础

2006年,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包括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卫生执法监督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以此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为基础,进行项目的细化和解释。

2.4 超过半数的专家认可方可纳入

从公共卫生职能、类别和项目的初步形成到逐步完善,再到最后一轮论证定稿,研究始终遵循大多数专家认可方可纳入和保留的原则,低于半数认可程度的职能、类别和项目予以删除或根据专家提供意见进行修订。

3 结果与分析

3.1 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类别和项目

研究初步界定出的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卫生基本服务包括疾病监测与报告、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督、基本医疗、爱国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8大类职能。

对每一类职能进行细分,得到23个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类别:传染病监测与报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监测与报告,妇幼卫生监测与报告,疫情调查,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综合管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寄生虫病、职业病预防与控制,免疫规划实施及预防接种安全管理,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生殖保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处理,卫生行政许可,食品、生活饮用水及健康相关产品、公共场所、职业、放射、学校卫生监督,医疗卫生监督,疾病诊治,住院分娩服务,计划生育有关临床医疗服务,危急重症病人的紧急救护,特殊困难群体的医疗救治,巡回医疗,农村卫生环境改造,健康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

对每一服务类别进行细分,得到59个农村公共卫生具体服务项目,各职能、类别和项目的归属见表1。

3.2 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类别和项目的论证

研究虽已清晰界定了农村公共卫生职能、类别和项目,但是界定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能否准确反映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能否真实客观地反映农村地区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能否科学的界定和表达农村三级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

为此,本研究针对形成的公共卫生职能、类别和项目进行了专家论证,参与项目论证的117名专家中,男85.9%,女14.1%;平均年龄44.2岁,最小29岁,最大56岁;所有参与论证专家的平均工作年限24.5年,其中,从事农村卫生工作平均11.8年,最长的达到了31年。调查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5.8%,本科占69.2%;正高职称者15.0%,副高25.3%,中级33.6%;参与论证专家的所学专业中临床医学占39.6%,预防医学占36.6%,卫生管理学占7.2%。

论证主要针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职能、类别和项目分3个层次展开。首先,从8大类职能来看,其总体认可程度达到了95.8%。其中,将“基本医疗”部分内容纳入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没有获得太高的认可,认可率只有56.5%,刚刚超过半数;其他7项公共卫生职能的认可率都达到95.0%以上,其中“妇幼保健”认可率为97.3%,剩余6项公共卫生职能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

其次,从23项类别来看,其总体认可程度达到了96.1%。其中,“疾病监测与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督”、“爱国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类别的认可率均达到100.0%,具有较高的认可一致性,其中大部分项目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归为农村公共卫生项目已在情理之中;而“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妇幼保健”中虽有部分类别没有达到100.0%认可,但认可率仍达到95.0%以上,而“基本医疗”中“疾病诊治”、“住院分娩服务”、“计划生育相关临床医疗服务”的认可率均在86.0%以下,特别是“疾病诊治”只有57.4%,存在一定的争议。

最后,对59项具体项目的论证,结果与23项类别的结果基本一致,其总体认可程度达到了97.1%。其中,对“基本医疗”的部分项目划入公共卫生范畴仍存在一定异议,如具体项目“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认可率仅为57.4%。详细结果见表3。

综上所述,除“基本医疗”外,本研究中对农村公共卫生项目的界定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高度认可,这将为进一步进行基于农村公共卫生项目的经费投入水平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分析“基本医疗”认可程度较低的原因时发现,专家们普遍认为当前国力情况下,把“基本医疗”,尤其是“疾病诊治”类别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项目纳入到国家财政投入的公共产品范畴为时尚早。当然,在国家财力充足的情况下,逐步提高百姓的就医可及性,逐步将其纳入到国家财政投入的范畴,是可以考虑的。该思路也为本研究形成我国不同发展阶段和时期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投入标准奠定了基础。

据此,研究最终确定的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包括表1中除了“基本医疗”对应的职能、类别和项目,共7大类职能17类别44个项目。如果考虑到长远发展,可以把基本医疗服务职能、类别和项目列入投入标准的范围。

3讨论

对于农村公共卫生项目的界定,国内外不乏研究,但是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得到公认的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界定甚为罕见。为此,研究对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共职能、类别及其项目进行尝试性界定,在广泛文献归纳分析的基础上,以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判断为导向,并经过全国具有丰富工作和管理经验的15名专家6轮58人次的完善,以及上海市、江苏省、青海省3个样本县县、乡、村级5轮59人次的咨询与论证,逐步形成的8大类职能23个类别和59个项目,总体认可程度分别达到了95.8%、96.1%和97.1%。剔除认可程度较低的“基本医疗”职能及其类别和项目后,最终形成的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卫生7大类职能17个类别和44个项目,总体认可程度分别达到了99.6%、99.2%和98.9%。

因此可见,研究所界定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类和项目,在充分考虑到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基础上,具备一定实践可接受性。因而,据此进行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卫生项目投入标准测算具备一定的可信性。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各职能、类别和服务项目的合理性、现实可操作性如何,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摘要:综合运用文献归纳分析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围绕服务提供的“农村”范围,以“公共卫生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性质为依据,以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定位为基础,遵循超过半数的专家认可方可纳入的原则,界定了我国包括疾病监测与报告、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督、基本医疗、爱国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在内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8项职能、23个类别和59个项目。经过11轮117人次的专家论证显示,8项职能、23个类别和59个项目的总体认可程度分别达到95.8%、96.1%和97.1%,具备一定可接受性。为进一步进行项目投入标准测算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职能,类别,项目

参考文献

[1]陈璐.关于基层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2):172-173.

[2]孟庆跃,卞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果、成本和筹资政策研究之一:研究框架和服务项目[J].中国卫生经济,2000,19(12):10-12.

[3]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印发《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卫规财发[2006]340号).2006:7.

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 篇10

1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

1.1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和种类划分

1.1.1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农村医疗服务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医疗服务是指由政府、政府的职能部门、非营利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集体及私人性质的诊所向农民提供的常见病、多发病等疾病的诊断及医疗服务。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是对农村一定范围内的疾病预防与保健、健康教育、环境卫生、医疗保障,降低农村居民群体的健康风险,确保农民获得最基本的初级卫生保健。

农村医疗服务具有一般医疗服务的共性: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诱导性医疗需求、外部性、不确定性和供方垄断。同时由于农村医疗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医疗服务的特点。

其一,农民医疗费用负担过重。2003年卫生部“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显示,从1998年-2003年的5年间,农村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增长了2.4%,而年医疗卫生支出却增长了11.8%,后者是前者的5倍[1]。2004年,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为3.21:1。但是,医院看病收费标准却是没有城乡差别的,相对于农民的收入,农民医疗费用负担过重,因病致贫的问题更突出。

其二,资源的可及性偏低。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在城市和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以及不同收入阶层的差距拉大。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中医疗服务的距离可及性数据显示农村地区距最近医疗单位距离均大于城市,医疗资源可及性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显著,同时城乡医疗机构分布的密集程度差异扩大趋势明显。

其三,医疗服务需求不足。如图1, 由于农民医疗缺乏医疗保障,费用负担过重,资源的可及性偏低,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有48.9%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医疗需求受到抑制[1]。C和B交叉部分代表的有效需求低,而农民的医疗需要B更是远大于A,因此是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农村医疗有效需求不足。

1.1.2 农村医疗服务公共物品属性及种类划分。

根据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农村公共卫生、农民基本医疗服务和农民非基本医疗服务三个层次。

农村公共卫生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典型的外部性,应由政府提供。农民基本医疗服务是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它属于准公共产品,这类产品排他性比较小,但属于使用边际成本较高的拥挤性公共品,遵循使用者付费的原则,同时正的消费外部性要求政府应该对此类服务的提供进行补贴。农民非基本医疗服务是纯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政府不提供统一的保障,由居民自己承担。

1.2 政府干预还是市场配置?

从世界范围行动实践来看,医疗保健已成为生存权的一部分,由公共财政支持医疗保健制度的运作。我国宪法也赋予公民获得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了“农民群众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需求”的目标。

从公平方面看,无论是实行计划模式的英国,还是实行混合模式的德国、日本,都强调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即使是市场化的美国,也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来弥补其在公平性方面的不足。

纠正医疗市场的失灵也需要政府干预。当然政府干预也存在失灵的问题。李玲认为在中国的医疗卫生领域,既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现实问题是医疗卫生公平性下降,效率也下降。作者认为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和农民基本医疗保障建立前抽象讨论依靠市场或政府并无现实意义。

毫无疑问,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既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也需要政府干预。虽然绝大部分医疗保健的消费具有外部性,但鉴于大部分医疗卫生服务的私人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性质,政府干预的作用并不能完全取代市场机制和个人责任。转型期政府的责任在于承担起公共物品的供给,健全公共物品供给的再分配职能,化解社会矛盾,满足人民对基本公共物品的需求,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责任在于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当前的重点是农村,具体包括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构建。

2政府建设农村医疗体系的理论依据和职责定位

2.1 政府建设农村医疗体系的依据

2.1.1 历史经验和医改教训。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向农村倾斜,形成了以县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集预防、医疗、保健功能于一体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大幅度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定位明确,不以营利为目的,突出“预防为主”,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合作医疗制度和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相互配合,形成了低水平、广覆盖的初级医疗保障机制,为全国绝大多数农民提供了初级的医疗卫生保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医疗体制改革研究报告认为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商业化、市场化取向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本课题组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在没有保障公民基本医疗之前试图通过市场化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由此造成:其一,医疗服务资源在层次布局上向高端服务集中,在地域布局上向高购买力地区集中,广大农村地区则重新回到了“缺医少药”的状态;其二,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从分工协作走向全面竞争,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转变为全面追求经济目标。直接后果是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破损和整体功能的丧失。

2.1.2 功能完善医疗网络是落实政府职责的基础和保证。

第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本身必须是多层次的、布局合理的,特别是终端的乡镇医院和村卫生室网络的健全,才能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确保农民都能够得到及时和便捷的医疗服务, 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医疗需求。

第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有效运行才能发挥网络的整体功能。首先,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各医疗机构必须定位清晰。农村医疗服务网络是承担农村公共卫生和提供农民基本医疗服务的系统。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是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业务指导中心,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以及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等工作。乡镇卫生院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要职能,提供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医疗卫生服务。村卫生室在乡镇卫生院指导下,主要承担由乡镇卫生院交给的公共卫生信息报告、健康档案建立、常见病初级诊治和转诊等农村公共卫生项目相关工作。其次,医疗管理系统与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应尽量集中、统一,在基层,公共卫生与医疗机构更应该合一,从而建立起一个信息畅通、反应灵敏的防治网络。再次,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各医疗机构必须从全面竞争走向协作,建立起三级转诊制度。最后,保持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动态适应性。随着农村疾病谱和农民医疗需求的变化,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及管理体制也要做出相应的变化,政府要适应医疗服务提供者产权多元化下的管理渠道、方式和手段。江苏宿迁农村医疗改革直接“甩包袱”简单地一卖了之,破坏了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正视农村和城镇的医疗需求的差异,大病和小病的差异,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差异,在理顺县级医院和乡镇医院的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医疗机构间的协作关系。

第三,农村医疗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发挥作用的基础。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是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

第四,确立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解决非营利性医院的财政投入问题。

2.2 政府建设农村医疗体系的职责

2.2.1 农村医疗网络的规划建设。

国家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指导原则,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地市级人民政府据此制定当地区域卫生规划,通过分析区域经济、人口情况、卫生事业发展和资源配置现状对卫生未来发展需求进行预测,对主要卫生领域的机构、床位、人员、设备、经费的配置做出规定。各区域政府要对区域内全部卫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监督和统一管理。规划还必须充分体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支持公立医疗机构加快发展,鼓励民办医疗机构参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2.2.2 农村医疗网络的运行维护。

农村医疗网络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加快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要尽快完成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划归县级管理,加快纵向整合。另一方面,要实现由“办”向“管”,由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过渡,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对卫生机构的卫生服务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打击不法经营,维护患者利益,加强监管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项目,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服务市场的运行规律,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卫生服务行业运行机制。

2.2.3 农村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

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调整卫生人力资源城乡分布、地域分布和专业分布,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组织、推动和支持。为此应加大现有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在职培训,鼓励、吸引高等医药院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服务,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制度,发挥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建立稳定的农村医疗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长效机制。

3政府建设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和职责定位

3.1 政府建设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

3.1.1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再分配的职能。医疗保障是指公民因患病负伤或生育需要治疗时由国家社会或劳动者所在企业机构向其提供必需的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一种制度。包括商业保险,2003年城市居民医疗保障覆盖率为55.2%,农村居民医疗保障覆盖率也只有20.9%[1],差异明显。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没有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也无法保证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还承担着再分配的职能。再分配的是区域间和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这也是补历史的欠帐。

3.1.2 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具有现实的重大意义。其一,农村医疗保障可以发挥“安全网”和“稳定器”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其二,减轻农民农民医疗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强化国家竞争力的需要;其三,解决城乡的“二元”经济,减小城乡收入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1.3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只能由政府主导解决。农村医疗保障作为制度变迁,需要集体行动,而且制度安排作为公共物品,“搭便车”便成为固有的问题,因此,由自发过程提供的制度安排的供给将少于最佳供给,只有由垄断强制权力的国家作出安排,通过强制式的变迁,才能实现制度的“规模经济”。此外,纠正制度演变的路径依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过分向城市倾斜,也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干预。

3.2 政府建设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职责

3.2.1 农村医疗制度的目标规划。

第一,制定基本政策和发展规划。

首先合理界定“基本医疗”的水平、范围、项目和保障方式,低水平、高覆盖率起步。其次,同步推进配套制度改革,降低制度的边际成本,提高制度的边际效力。

第二,把城乡居民纳入一个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逐步建立农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衔接。

3.2.2 农村医疗制度的设计。

在设计农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同时,尽快研究制定其他补充医疗保障方式,建立对基本医疗进行补充、多种形式、满足不同保障水平的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第一,确保农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中的基础性的作用。政府作为主要筹资主体的农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一个重要突破,具有帕累托改善的意义,但不可避免地面临路径依赖的压力,因此必须在政府公共财政收入增长的条件渐次推进。目前定位于农民基本医疗保障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需要过渡到强制性的社会医疗保险。

第二,准确定位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处理好救助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关系。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起最后“兜底”的防线作用,它与新型合作医疗在制度性质、保障对象、实施内容均不相同,不存在替代关系。因此,医疗救助制度必须与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同步推进,使两者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牵制。

第三,商业医疗保险作为农民健康保障制度的补充形式,可以满足农民较高层次的医疗需求。必须规定农民只有在参加基本医疗的前提下,才能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3.2.3 农村医疗制度实施

首先,协调一致,因地制宜,建立起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需要各方的良好配合、协调,而客观上存在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要求农村医疗保障的主体、项目、资金筹集、管理方式、待遇标准等方面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和区别。在制度推进的初期政府要大力宣传,建立示范效应,在制度的稳定期要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监管。政府还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筹资增长机制,减少财政支持的随意性,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形成农民对医疗保障制度的稳定预期。

其次,及时纠正制度的漏洞和缺陷,建立起制度调整的反馈机制。任何政策、制度都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保持制度稳定性的前提下要及时修正实践与制度冲突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否则,制度的效力必然逐渐弱化,过早进入制度衰退期。必须明确试点基础上的全面推广的制度仍需要不断完善。在农村社会保障领域,最早推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这个必须的环节[4]。

3.2.4 监管。

政府的监管是必须的,作为筹资主体之一的制度的提供者和需求方的农民具有参与、知情和监督的权利,具体包括基金的筹集、使用、补偿水平的确定,农民的监督才是农村医疗卫生的治本之策,增加农民群体的表达自己愿望和维护自己利益的能力,才能维护自己的健康利益。当然农民必须以组织形式参与监督,组织化程度越高,监督成本越低。利用农民组织的共有规范建立委托制,实现农民与基层卫生机构之间委托与受托、服务生产与服务监督的相互制衡,真正实现“民办官助”。

4全面落实政府职责的根本所在

第一,提升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律层次,增强制度的稳定性和规范化。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均是以行政法规和文件的形式实施的,在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上存在致命的缺陷。一方面提升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律层次具有必然性,在西方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立法先行的原则,我国的渐进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经过近几年的试点阶段后,已基本具备立法条件[5],另一方面以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明确各利益主体——农民、定点医院和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的权利义务,对他们的行为形成刚性约束,可以减少政策的自由裁量空间,推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朝着稳定的、规范的方向发展。

第二,建立农民、定点医院和政府的信任合作关系。

政府可置信的承诺是关键。在2003年的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之前曾有过两次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的工作,但都由于投入太少和基层的应付性行为等原因而终于失败,极大地打击了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心。过度商业化和市场化引起的医院的诱导性医疗需求也破坏了农民与医院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恢复和重建农民的信心也是制度低成本实施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http://www.moh.gov.cn/newshtml/17221.htm.

[4]厉昌习,满广富,薛兴利.从个案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方向[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4):20.

上一篇: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下一篇:国内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