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濡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2024-04-27

都濡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精选7篇)

篇1:都濡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都濡镇中心完小农村远程教育工作经验汇报材料

一、学校基本情况简介:

都濡镇中心完小是一所普通农村小学,学校位于务川县北部,学校现有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85人,在职教师45人。我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重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校装备了较先进的多媒体系统、卫星接收系统,这些都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远程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我校农村远程教育接收系统安装于2003年9月,属农远工程的模式三。同年10月调试成功,并开始逐渐正常运行。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填补了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的空白,给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为我校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既是一个信息量大、质量高、资源全面和便利教育教学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为农村学生搭建的知识、技术、信息平台。它把发达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迅速传递给我们,让我校学生享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高质量的教育,有力地推动我校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为了抓好远程教育常规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准备工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农远工程的组织和管理 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国家推行的扶贫项目之一,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其目的就是把先进的教育资源提供给贫困地区,从而实现资源共享,这是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农村教育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对远程教育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1、合理分工,明确责任 成立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我们首先成立了以一把校长任组长的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现代远程教育的筹划和建设工作,作到了统一部署,统筹规划。其次,是由负责教学工作的邓江具体分管远程教育工作,主抓微机室、多媒体电教室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同时负责电教活动的开展。

组长:邹黎明 副组长:彭波、组员:陈术金、邓江、廖习桥

2、建立了较完善的使用制度和管理制度,提高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效率。

为了规范我校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提高了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效率,很好地发挥了它的作用。我校相继出台了五项制度:一是微机室管理制度;二是多媒体电教室管理制度。这二项制度主要从二室的正确使用及卫生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以保室内卫生的清洁和操作的安全。同时,我们专派了邓江和廖习桥两名教师对二室进行跟踪管理,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二室的正常运用。三是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及系统维护管理制度,保障了设备的完好率。四是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登记制度。五是远程教育安全管理制度。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我们专派两位信息技术教师负责远程教育资源接收、下载、处理、刻录及对资源库的管理工作,定期检查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的运行情况,做好防病毒和数据备份及记录工作,负责建立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记录、使用记录和设备维修记录。

3、积极筹集资金,加大对远程教育工作的投入

2011年9月,学校为了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学校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自筹资金进行线路改造、安装防盗门窗,为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创造了方便条件。

二、强化资源的应用

(一)加强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有了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它发挥作用,为教育教学服务。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培训,锻造一支能熟练运用和驾驭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分层培训

首先是骨干教师外出(市区)接受高级培训。其次是由骨干教师在校内集中培训青年教师。其三是由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帮扶培训中老年教师。这样的分层培训,使每个教师都有较大的提高。

2、我校也紧跟教师微机培训的步伐,按要求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到目前为止,我校几乎每个教师都能熟练的使用电教设备,并且能够自主设计和制作出有一定水平的课件。

3、我校邹黎明校长参加了远程教育上岗培训,并取得了上岗证。

(二)远程教育服务于教育教学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备课和教研活动,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

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得心应手,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给我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优化了课堂教学,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我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教学研讨课活动,并明确要求作课教师要制作课件,使用信息技术手段。

4、我校十分强调远教资源对“三农”的服务工作。为此,我校间周开展一次“远教服务三农”的主题讲座。该讲座由我校“远教工程”管理员负责。主要为即将出门打工的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劳技培训等,同时在学生中扩大宣传,积极、主动、无偿地为在家务农的学生家长提供农业生产方面的信息与技术及市场行情。对不能到校的学生家长进行散发传单的形式提供相关服务,或者根据实际情况由部分教师对邻近学校的农民提供上门、免费服务。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的熟练程度还有待于提高。由于我校的远程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因此,经验有所欠缺,这一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资金欠缺,经费紧张,教学资源库建设还不完备,教学软件资源还比较缺乏,制约了对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3、对远程教育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还不够规范,有待于不断完善和提高。

总之,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事业,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今后,我校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和不足,不断探索创新,使我校现代化远程教育工作得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加强管理,深入扎实地搞好资源应用,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缩小农村小学与市区先进学校的差距,以实际行动回报上级教育部门给予的厚望和支持。

二0一二年三月十一日

篇2:株洲市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一、株洲市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株洲市于2008年底启动了首批16个农村社区的建设试点, 其中攸县6个, 醴陵市、芦淞区各2个, 炎陵县、茶陵县、株洲县及天元区、石峰区、荷塘区各1个。这次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旨在推进株洲市城乡统筹发展, 逐步改变农村社会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短缺现状, 让广大农民公平地分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 公平地享受政府公共服务。两年来, 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将按照“一村一社区”、“两委+协会”模式, 围绕“社区配套基础设施、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社区组织体系”三个方面展开, 以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社会保障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和平安建设, 提升农村社区功能, 实现村民“生活服务不出社区”、“文化教育不出社区”、“医疗保健不出社区”、“老年活动不出社区”、“强身健体不出社区”等“五不出社区”。

笔者就农村社区建设做了一次调研, 深入到了列入第一批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单位的荷塘区仙庾镇仙庾村、攸县新市镇新联村、攸县网岭镇罗家坪村、攸县大同桥镇新塘村、炎陵县三河镇星光村。通过调研发现:株洲市农村社区建设基本上采取一村一社区形式, 社区和村委会合二为一, 社区的人员主要是村支两委的人员交叉任职, 并吸收村里热心社会事业、工作能力较强的人参加。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措施主要有:一是做好社区规划, 创造条件让村民集中居住, 集中改造基础设施。目前, 试点村围绕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 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或改扩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建成了“农民书屋”。在攸县新市镇新联村, 基本上实现了集中居住进社区, 基础设施像城镇, 家禽饲养有规划。二是让村民参与社区管理, 形成农村社区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运行模式。在农村社区建立了社区事务通报制度、社区重要工作征询意见制度、社区重大事项票决制度、社区工作民主评议制度等, 逐步规范了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程序, 健全了村民对社区的监督机制。三是瞄准农民需求, 打造农民参与社区的平台。根据农民需求, 有选择地成立了社区农民协会, 设立社会互助救助站、民间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科技信息传递站等农民组织。四是强化社区服务, 加大公共产品供给。在农村社区建设中, 坚持以人为本, 以提高村民素质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来推进社区服务。积极为广大村民的生产、生活服务, 抓社会治安、抓卫生整治、抓文化活动、抓社会保障, 同时通过创办阅览室、宣传长廊、农民夜校等载体, 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两年来的试点, 株洲市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公共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有效地促进了乡风文明, 规范了村庄建设, 农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村社会事业体制得到了初步的理顺, 农村的社会问题得到了有效扼制;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生产发展, 农民生活日益富裕。

二、株洲市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管理体制不顺。农村社区管理应该是一种农民参与式的民主管理, 就目前而言, 农村社区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我们对农村村民的调查显示:农民对农村现状的总体满意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村民对农村社区管理的参与度不高;农村家族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农村公共资源的垄断和公共服务供给决策的家族控制;农村社区与基层“准行政”组织———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权力范围往往不一致, 影响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决策效率。长期以来, 我国各级政府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唯一合法主体,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实践的是“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 “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模式更是造成了农村社区的决策困境, 由于地域广, 发展差异大, 这种决策模式使公共品的供给很难适合农民的真实需求。同时, “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也不能有效地反映农民的实际需求, 可以说, 农民在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中基本上没有参与权和表达真实意愿的话语权和渠道, 最终形成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脱离真实需求的非均衡供给决策困境。

第二, 投入资金不足、建设资金的匮乏, 是制约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瓶颈。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 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但与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资金相比, 还远远不能满足建设工作的需要。有些村看上去集体资产不少, 但实际上可经营资产很少。而且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特征, 多数地方普遍存在村级经费不足、村干部待遇偏低、基础设施较差的现象, 给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带来诸多不便。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后, 基层政府, 尤其是乡镇政府财力大幅度下降, 不能有效提供农民所需的社区公共产品和服务。三是事权与财权的不一致造成基层政府和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困境。上级政府倾向于自我利益选择, 即把事权下放, 财权上移, 结果造成基层政府“事多财乏”, 难以提供上级要求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

第三, 农民认识不清。农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主动参与农村社区管理的意识不强, 是农村社区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阻力之一。根据调查发现, 大多数村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 认为农村社区就是集中居住, 统一规划。大部分村民还没有领悟到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质, 虽然农民主观上都渴望过上高质量的生活, 但没有意识到农村社区建设是利村利民的事业, 真正能主动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却普遍不高。广大农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建设农村社区的积极性, 进而导致实际行动上的缺位。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 有些农村随处堆积的垃圾是司空见惯, 村民不注意维护村里的公共环境、公共卫生, 导致出现村容村貌长期脏乱差, 严重影响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

第四, 服务能力不强。农村社区重在农村公共服务, 但目前株洲市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体现在村庄规划、村容整治上, 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普遍不强。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失衡。由各级政府和部门自上而下的强制性供给, 导致农户真正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不足, 而不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却存在供给过剩。农民参与和表达机制不健全, 在大量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 农民很难有机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 既缺乏意识, 也缺乏有效的参与与表达渠道。二是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渠道单一, 供给成本较高, 容易造成农村公共服务生产成本向农村居民和企业转嫁, 造成其负担的加重。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单调, 政府供给和生产的公共服务量占了供给总量的绝大部分, 供给效率低下。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体参与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方式, 如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合同承包、公私合作、民间投资、服务购买等并不多见。

三、推进株洲市农村社区建设的战略重点

第一, 注重社区规划:标杆重树的基本前提。农村社区发展规划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首要环节, 是建设农村社区的基本前提。一是要坚持规划先行, 以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农村社区建设。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科学的规划有利于提升村庄整体环境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有利于整合农村有限的资源谋发展。二是农村社区规划应该坚持运用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参与式方法。农民长期生活在当地社区, 并利用社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自我发展。他们非常熟悉社区情况, 清楚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和潜力、困难和劣势, 有立足当地实际发展自己的内在需求和愿望, 但他们同时受到信息、技术、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制约。而政府拥有政策、资本、技术、信息、专家等资源, 但其客观上远离农村社区, 难以真正了解社区的优劣势以及需求和愿望。运用自下而上和上下结合的参与式方法制定社区发展规划, 可以有效克服政府和社区存在的不利因素, 使规划更加符合当地实际, 更好地满足社区和农民的发展需求及其利益, 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规划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效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三是要坚持以规划来指导农村社区建设实践, 用好用活规划。规划是一杆标尺, 农村社区要围绕规划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区建设。社区规划要有一定的稳定性, 不能因基层政权的变动而随意改变, 当然, 也不能一成不变, 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使社区规划更符合当地发展实际。

第二, 重构社区组织:和谐社区的组织保障。构建农村社区的组织管理, 就是要理顺政府间关系, 均衡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间关系。一是界定政府间关系, 主要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匹配。应当合理界定中央政府、省市政府和乡镇政府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权责或合理边界, 设置好相应的财政分配与分担比例, 统一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 有效保障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投入。二是理顺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的关系。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各具优势, 三者“合作”供给公共服务的效率倾向于最优。从传统的以国家为主体的生产和管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方式逐步过渡到以农村社区为主体 (基础) 的服务供给和管理方式, 正代表农村社区全面自治的演变方向。因此, 应当寻求政府、市场组织与社会组织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领域的均衡点, 形成三者相互结合、优势互补的合作供给模式与机制。同时, 将政府职能调整转换到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进行宏观调控、区域均等、规则制定、规范市场和评估监督的任务上来。

第三, 创新社区管理:村民自治的平台构建。构建新的居民参与平台, 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依托。农村社区好比一个大家庭, 要靠家中的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共同管理才能形成“家”的氛围。因此, 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来自农村居民, 必须努力构建适宜农村居民的参与平台。构建适宜农村居民参与的平台, 应以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户代表会议等法定性平台为主, 以社区志愿者队伍等非法定性平台为辅。应逐步健全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 拓宽居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 使农村居民切实享有选举权、罢免权和监督权, 以及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 增强农村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关联度、依存度。同时, 可以考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农村社区建设相互衔接、相互配合。

第四, 发展社区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整合农村资源, 让分散的村民形成合力, 来促进农村社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 要充分利用农村社区, 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农村各种行业协会、农村各类专业经济组织协会, 努力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一体化服务, 努力为广大村民的生产致富服务。放活发展农村专业经合组织, 放活农村信贷, 放活发展农村商贸流通, 激发农民的创业活力。帮助农村社区成立各种专业协会, 如瓜果协会、蔬菜协会、养殖协会、水产协会、信息流通协会和外出务工组织等;要充分发挥社区各种协会里的致富能手、科技标兵的作用, 帮助村民搞好农产品的流通;积极开展面向农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 为广大村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咨询、农技培训和技术指导, 使他们熟练掌握科学种植、养植、加工、营销技巧, 实现增产增收, 努力为广大村民的生产致富服,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快速发展。

第五, 繁荣社区文化:给村民一片广阔的天空。农村社区建设还要突出文化建设, 关注和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努力提升农村社区的文化软实力。一是要努力发展公益性民间组织创建乡村文化, 农村社区可以组建诸如老年协会、妇女协会等组织, 在增进相互了解的基础上, 适当开展公益性活动, 以和谐农村社区的人际关系。二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艺活动, 组织文艺队伍, 以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三是要传承民间文化, 开发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资源。例如, 炎陵县独特的风土人情, 要借势进一步挖掘, 并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四是要发挥城市文化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加强城市与农村的文化交流, 建立起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 形成“以城带乡”的文化格局。

摘要:农村社区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文章在对株洲农村社区建设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了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战略重点。

关键词:株洲市,农村社区,新农村

参考文献

篇3:都濡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一、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据初步统计,全省总体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000个左右,到2015年,完成35%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到2020年,完成80%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目前,各市、县(市、区)已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300个,500个左右基本建设成型,达到了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制度健全的标准。已入住农民111.2万人,腾出建设用地22.78万亩。各地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策引导。从调研情况看,各市县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通过交流经验、完善措施,加快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滑县出台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通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信访听证会等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新乡市先后出台49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入住,目前正在探索创新社区住房建设和旧宅拆迁利益补偿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节约土地所得到的收益返还农民,让农民自主建房尽可能少拿钱,调动群众积极性。

(二)尊重群众意愿。各地始终坚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严禁违背群众意愿搞强拆强建。新乡市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全程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庄重建、迁建、合并、农民建房方案等,均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2/3以上的成员同意后才能施行,50%以上农户签订同意协议后方启动建设,并让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全过程。在社区建设模式选择上,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形成了农民自建、集体统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建设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三)科学编制规划。目前,《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基本编写完毕,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实施标准。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新乡市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 “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五种建设模式。安阳市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着眼于推进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规合一”,优化了产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

(四)加大资金支持。在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难题方面,各地进行了积极尝试,多渠道筹措整合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新乡市从2009年开始,市县财政每年安排4.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滑县从2010年起,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资金,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对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奖补。二是强化资金整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多层面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09年以来,新乡市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3亿元,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今年以来整合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配套服务项目建设。滑县整合中央、省财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小学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治理等各类资金1.4亿元,用于锦和新城社区建设。三是创新金融借贷。新乡市采取3—5户联保、公职人员担保、质押担保等形式,帮助群众协调3—5万元的建房贷款,并争取国家农总行在该市开展新居民建设贷款试点,对建房农户发放贷款1.1亿元。

(五)加强市场运作。各地注重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一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新乡市通过组建强农投资有限公司,向农发行融资中长期政策性贷款19.74亿元,支持全市119个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淇县建立了政府控股的经投、城投、润淇、新城等4个投融资公司,目前已争取到国开行、农发行社区建设项目资金8亿多元,保障了社区建设顺利开展。二是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淇县阳光社区通过BT开发模式,引进房地产企业投资建设社区,政府根据社区建设验收情况,分阶段给开发商土地补偿。浚县王庄镇在中鹤新城建设中,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将企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借助中鹤集团的经济实力,由中鹤集团提供资金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参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乡市通过组建农村公益基金管理中心,接受社会捐赠资金2.8亿元,鼓励和支持企业家等社会力量以捐资和垫资等形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辉县市孟电集团捐资1.3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南李庄社区),全村351户1200多位村民不用花自己的一分钱,入住社区内近300平方米的住房,由村民变成了社区居民。

(六)强化产业支撑。各地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园、发展现代农业等途径,积极培育社区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舞钢市通过引导社区依托自身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新型现代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主导型、旅游服务主导型的支撑产业。辉县市南李庄社区利用节约的70亩土地,建设农贸市场,群众入市经营,人均增收5000元。

nlc202309030457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好的趋势和态势。但资源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配置仍不合理,城乡利益协调等机制仍不完善,资金、土地等问题仍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瓶颈。

(一)建设资金匮乏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投资巨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据测算,建成一个人口为5000人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就需投入2000万元左右。目前,全省各地已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共2300多个,从资金需求上看,存在着巨大缺口,主要表现在“五难”:一是启动资金筹集难。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引导有限。同时,很多农村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不高,所需资金仅靠地方投入和村集体自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项目资金整合难。据了解,目前直接涉农的有24个部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80多项。在现行项目资金管理体制下,投资渠道不同,资金申报程序、批复时间不统一,需建立和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体制和机制。三是金融贷款难。目前,各金融部门缺乏农村信贷产品,农村贷款门槛高,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进行贷款。同时,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不符合金融部门的贷款选择,尤其是城镇建设起步阶段,存在着选择承贷单位难、担保难、还款来源受限等不利因素,使金融部门很难满足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四是“以地生财”难。由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手续报批难,商业化运作规模受限,土地投放市场不足,“以地生财”融资平台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土地净收益补助要么政策规定不明,要么须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不能适时支用,土地补偿滞后,资金利用困难。五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难。新型农村社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项目回报小、周期长。由于宣传不到位、对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扶持和优惠措施不够等问题,不易于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社区建设多部门管理,程序复杂、协调难、遗留问题多,社会资本收益的制度成本投入大、机会成本高、边际效益低,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设用地难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是搬迁新建的社区,所需土地大部分要占用耕地。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难题之一。国家虽然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由于“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理置换出来的土地指标,目前仅限在县(市)内交易,没有发挥土地指标的最大效益,影响群众拆迁的积极性。

(三)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远问题。一些地方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和重视不够,影响了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乡镇规划的管理,点多线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致使一些农村社区规划的起点和标准不高,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没有很好衔接,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层次性。有关村庄拆并、搬迁、整治、扩建等涉及转换用地指标的政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标准、实施办法、补助标准,以及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定不配套、不完善,在具体工作中无所遵循,操作困难。涉及办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规划、用地、施工许可等相关审批手续环节多、周期长、收费高,加大了工作难度。农民户籍、房屋产权、资产要素流动、养老、低保、就业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农村居民难以完全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

三、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政策思考

财政支持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统筹资金、集中支持、创新方式、强化监管”的原则,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资金统筹整合,突出支持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共同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

(一)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以国家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为契机,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二是集中安排各类财政资金。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市县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土地出让金等各类预算财力,结合当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增加财政对社区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道路、供电、供气、生态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提升社区硬件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社区的软件建设,逐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的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统筹使用各类建设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资金整合平台,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有效统筹相关项目资金,集中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配套服务能力;统筹各类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心城镇周边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各类涉企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发展,强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支撑。同时,要明确扶持标准,规范资金管理。

nlc202309030457

(二)突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根据确定的阶段性和年度建设重点任务,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因地制宜地制定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支持重点。一是支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各级财政应支持当地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突出城乡规划统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动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充分考虑资源配置、历史沿革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注重完善社区功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要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城镇规划与乡村规划、长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的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地规划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对于规划之间产生冲突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坚持“统筹联动”,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如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考虑施工用地、管网铺设、用电等因素。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乱占地、乱建房现象,切实做到“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屋,不建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屋”。二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要统筹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镇规划、村镇绿化、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建设、电力入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各方面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校舍安全工程资金、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资金等,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新型农村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引导、鼓励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增设附属幼儿园,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的宽带接入、运行维护及开展文化宣传讲座等有关活动给予补助,支持农家书屋更新书报、举办读书活动等,并对社区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活动给予补助;继续深入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工程,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多样文化需求。统筹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建设等资金,支持开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统筹使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产品流通项目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等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百货供应、餐饮服务、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四是强化产业支撑。统筹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资金,支持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龙头企业。统筹使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资金,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和推动周边社区的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产业与人口的有机融合,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三)创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是创新政府投融资体系与运作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等财政激励政策,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强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合作和支持。以市县级投融资平台为主,对现有投融资平台重组、合并。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优势,通过统贷统还方式,帮助市县解决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缺口大、分散融资成本高的难题。推动市、县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收储土地、引入民间资本等方式,重点培育综合实力较强的城投公司,壮大平台资本实力,增加其信用等级,持续提升融资能力。继续支持地方综合运用BT、BOT、土地开发+BT、打捆成片式开发、资源置换式开发、委托贷款、社团贷款、间歇资金质押贷款等多种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综合开发;逐步扩大农村“五权”担保抵押贷款试点,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二是创新鼓励金融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年度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超过一定比例,且贷款质量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对余额超增的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进一步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的意见》,制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豫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区域性功能中心、后台服务机构和分支机构。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放与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机制,促进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河南的信贷投放力度。三是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建设资金筹措格局。通过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开发企业和农民的共建共赢。对民营企业或个人积极投入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的,予以鼓励表彰。注重激发企业家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荣誉表彰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高社会共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完善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的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在统筹考虑省辖市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优先把区域发展较快、城镇化率高、县域中心承载能力强的县(市)纳入省直管县,既为省辖市城市新区和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预留足够空间,又通过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发展权限,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民工就地转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心镇设立独立的乡级国库,根据中心镇的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收入范围及分成比例,将收入增量逐步向中心镇倾斜,引导中心镇的财政收入有效用于当地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延续对产业集聚区的财政激励政策,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承载功能。二是支持建立全省统一的土地指标流转平台。借助建立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有利的改革和发展环境,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推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三是积极探索鼓励节约用地相关政策。通过对节约土地实行财政奖励、补助等支持政策,鼓励以最大程度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置换节约土地,实现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腾空土地复垦后余出的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统一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并通过招拍挂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获取的土地级差收益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补助,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续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完善其他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申报审批程序,减少、减免规划、国土、建设、人防等有关收费项目,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快配套跟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征用、农村林权、房屋产权、就业、养老、低保等改革,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本文第一作者系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宗宇翔

篇4:都濡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日渐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不仅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国内逐步启动了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的初步尝试。在江苏省境内,以地方为主导的生态补偿实践取得一定成效,如苏州在2010 就发布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2013 年年底,《江苏省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暂行办法》出台实施,该办法以市、县(市)为单位,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作用、提供重要生态产品的生态红线区域列入转移支付测算范围,加大财政性转移支付力度;同时,省级财政在实施该办法时坚持奖惩结合、强化约束,不断维护生态安全。江苏省农业政策机制和体制创新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一些出台的补贴项目已初具农业生态补偿雏形。而苏北属于江苏欠发达地区,其农业生态补偿依然是以财政补偿为主,没有实现补偿主体和方式的多样性,补偿资金缺口较大,这一方面加重了财政负担,同时也不符合“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补偿原则。为此,基于农村社区发展,调研评析苏北农业生态补偿民众认知情况以及苏北农业生态补偿实施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苏北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推动苏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二、苏北农业生态补偿实施现状的调研分析

目前,苏北地区的农业生态补偿项目主要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耕地质量监测、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等,本研究主要针对上述几项补偿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分析。

(一)苏北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支持项目

以2014 年为例,包括苏北在内的江苏省该项补贴重点支持秸秆收储中心项目、秸秆规模综合利用项目和秸秆集中供气工程项目3 类项目,同时也明确提出对在第三方考核、省级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扣减省级应补资金,造成的应补资金缺口由地方财政弥补。由此可见,2014 年江苏省这些农业生态补偿项目为地方政府也施加了不少压力,相关财政补贴政策导向性很强。为了配合省财政做好这些工作,各县(市、区)也在自身财力可承受范围之内积极采取行动,如宿迁的泗阳县安排1000 万元资金支持秸秆发电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购置打捆设备,安排500万元补助从事秸秆收购的农民经纪人;泗洪县安排800万元集中购买打捆机发给乡镇使用,大大提高了各方从事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该区域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

(二)苏北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贴项目

针对常规性农作物秸秆利用项目———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2014 年省财政共计下拨补贴资金51830万元,其中苏北地区受益总额36673 万元,约占该项目省财政给予各市县补贴资金总额的70.76%。为了更好地发挥省财政补贴的政策导向作用,省财政厅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苏政办发〔2013〕184 号)确定的省级秸秆还田补助标准和各市县实际执行等情况,审核兑现省补资金。课题组对苏北主要市(区、县)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调研的结果显示,各市县基本上都能按照省财政厅、省农机局要求组织实施该项作业,认真履行第三方监管核查职责,奖惩结合,严格按规定支付补助资金。以宿迁市为例,2014 年全市秸秆肥料化率达75%(主要是秸秆还田),其下辖的宿城区安排600 多万元,按照每亩20 元的标准补助秸秆还田;下辖的沭阳县对没有焚烧的田块每亩奖励5 元,这些区域差别性激励措施的实施推动了秸秆还田作业的有序开展。

(三)耕地质量监测、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耕地肥力与质量测点项目的实施。以宿迁市为例,其耕地质量监测项目实行市财政国库代管,财政资金支出,财政报账的核算方式。在项目资金下达后,严格按照细化项目合同资金使用方案进行报账,以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2013 年,宿迁市耕地质量监测项目资金计划金额27 万元,已报账金额19.14 万元,已实施尚未报账7.855 万元。同时,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各地区先后又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宿迁市为例,其2013 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计划使用资金50 万元。在项目资金支持下,宿迁市2013 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28 万亩,应用配方肥的土地面积达到20 万亩,推广配方肥0.8 万吨,小麦亩节本增收36 元,水稻亩节本增收44.8 元,累计节本增效731.6万元。尽管这些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因为其技术性较强,其推广中的人、财、物的匹配与协调需要各方面特别是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三、基于农村社区发展的苏北农业生态补偿民众认知调研评析

农业生态补偿问题较为复杂,通过对基于苏北农村社区发展的农业生态补偿民众认知现状问卷回收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当前人们对农业生态补偿的认识不是很深入,农民对农业生态养护给予的补偿满意度较低。

(一)调研的主要内容

1.对农业生态补偿知情状况的调研。调查数据显示,有18%的调查对象表示借助各种信息渠道比较了解农业生态补偿;40%的调查对象对农业生态补偿有一般程度上的了解,但不是很详细;30%的调查对象对农业生态补偿不太了解,有点陌生;12%的调查对象反映很少听说有关农业生态补偿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对苏北农村农业生态补偿的知晓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对农村社区在农业生态补偿作用发挥的调研。实地调查反映,调查对象对农村环境维护机构不是很了解,对农村社区在农业生态补偿中的作用不是很熟悉。在农村环境维护认识上,认为农村环境无人维护的占16%,村委会维护的占32%,社区维护的占39%,自己管自己的占10%,不清楚的占3%。当前,有关农业生态补偿的相关政策法律不多,不少人缺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只有广大农民树立起正确的环保意识并得到相应补偿,才能促使他们运用正确的环保型生产方式,进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

3.对社区发展的农业生态补偿优势的调研。在被问及通过农村社区实现其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生态利益补偿的诉求有什么优点时,调查结果显示,32%的调查对象认为通过农村社区实现生态补偿资金分配具有较为透明的优点;25%的调查对象认为实现自主管理成本较低;23%的调查对象认为能较快实现对农民的补偿;27%的调查对象认为能够在社区成员间进行公正的分配;6%的调查对象认为没有什么优点;2%的调查对象表法对此不太清楚,不愿发表意见。

4. 对农村社区参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态度的调研。农村社区作为一个农民自治组织,可以使农民有效参与农村社会的公共产品供给。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调查对象对通过农村社区建设来实现农业生态补偿持有的是充满信心、积极参与的态度或期待参与的态度,同时,基于社区发展的农业生态补偿可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农民谋求福利、提供农村生态文化得出广大农民的认可。

5. 对以社区为载体的农业生态补偿存在问题的调研。调查数据显示,39%的调查对象认为最主要的是补偿资金来源困难,即国家财政给予的支持不足以来补偿农民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所付出的代价;35%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农业生态补偿中如何确定补偿范围、补偿数额、补偿类型存在较大困难;27%的调查对象认为补偿标准不明确,在资金分配过程中易出现混乱和纠纷;此外还有34%的人认为农业生态补偿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补偿方式不确定等问题。

6.对农村社区农业生态补偿的建议及意见。在当地被问及农业生态补偿问题上农村社区应从以下哪些方面进行完善时,调查结果显示,42%的调查对象认为社区应从经济上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偿;23%的调查对象认为社区应从社会权益上来对农民进行农业生态利益补偿,如加强对生态农业生产的项目投入;27%的调查对象认为应从政治权益上保护农民权益,即通过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来实现农业生态补偿;同时,也有8%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采取其他方式保护农民权益。

(二)调研的结论

调查资料显示,江苏省农村社区发展中的农业生态补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农民对农业生态补偿认知度不够、农村社区在农业生态补偿中的作用发挥有限、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改善力度不大、农民维护自身农业生态补偿权利的意识较弱。但是通过调查也同时发现,多数调查对象对通过农村社区来构建和实施农业生态补偿制度持积极的态度,希望通过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使之能更好的维护农民权益和农业生态环境,并从补偿方式、补偿标准、补偿资金来源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以期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做出自身贡献。

四、基于农村社区发展的苏北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措施

围绕对苏北农业生态补偿实施现状的调研分析、基于农村社区发展的苏北农业生态补偿民众认知调研评析得出的结论与发现的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完善苏北农村生态补偿机制。

(一)完善农业生态补偿的资金投入机制

目前,江苏省对影响农业生态的一些主要项目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推广使用等主要给予财政资金补助或奖励。尽管各级财政的共同努力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江苏省的农业生态补偿依然是政府主导“输血型”补偿。因为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单一,投入资金有限,难以满足农业生态建设强大的资金需求。为此,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充分运用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物价补贴等多种手段加大对具有农业生态功能的区域、产品和项目的支持;另外,要进一步培育农业环境要素市场,逐步放开环境基础设施的市场准入,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对农业生态保持与维护的投入,如为扩大资金来源可考虑适当发行生态环境补偿基金彩票。

(二)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农业生态补偿模式

农业生态环境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广大农村社区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构建农村社区为载体的农业生态补偿模式就是在农业生态补偿过程中探索一种社区成员共同管理、共同参与协商、决策、执行或监督处理的一种新型农业生态补偿运作思路。这会涉及生态保护、建设资金筹措和补偿资金使用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不断探索科学的管理制度、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法、补偿渠道、补偿方式等。江苏省内各区域应学习苏州相城区望亭镇新埂村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确定自身农业生态补偿示范区,不断研究适合本区域的以社区为载体的农业生态补偿标准、资金来源、补偿渠道、核算方法、补偿方式等,以点带面,积极探索试点区域内农业生态坏境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以期为建立科学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提供理论、实践和技术支撑,为全面建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更科学的方法和经验。

(三) 建立社会化监督评估机制促使农业生态补偿健康长效

长期以来,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实行上级主管部门监督和评估其下级部门的工作,结果造成目标扭曲、评估和监测标准不够准确等。建议借鉴欧盟的监测评估经验,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生态补偿政策监管和评估人才队伍,并以此为基础上发展成独立的监管评估机构。这一方面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和制度,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对农业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的成效进行认真评估;同时还应当将农业生态补偿绩效考核纳入当地政府考核目标体系,实施绿色GDP核算和考评标准体系。在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机制的过程中,明确农业生态补偿的责、权、利,加强农业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监管,做到追踪问效,确保补偿资金规范使用,以期形成健康长效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摘要:针对目前苏北地区实施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耕地质量监测、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生态补偿项目,本研究在对其实施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苏北农村社区发展对该区域农业生态补偿民众认知现状也进行了调研评析,发现当前农民对农业生态补偿认知度不够、农村社区在农业生态补偿中的作用发挥有限、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改善力度不大、农民维护自身农业生态补偿权利的意识较弱。为此,应从完善农业生态补偿的资金投入机制、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农业生态补偿模式、建立社会化监督评估机制促使农业生态补偿健康长效等方面完善苏北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关键词:农村社区,苏北农业生态补偿,调研,对策

参考文献

[1]吴昊,梁永红,等.江苏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14(4):308-310

[2]李长健,邵江婷,等.农民权益保护视角下的农业生态补偿法律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9):554-558

[3]秦小丽,陈沛然.国内生态补偿财税政策研究述评[J].财会月刊,2014(10):49-51+52

篇5:分析农村新型社区的档案管理工作

【关键词】农村档案;社区档案;档案管理;问题和对策

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城乡结合部的管理也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我国的农村新型社区工作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字、图像、照片等记录形式,需要进行建档保存,以保证未来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所依据。可见在进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对档案的管理工作十分必要,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档案服务,减少档案管理失效所带来的问题,提高档案管理效率,能够为未来农村新社区建设带来更多的便利。

一、农村新型社区的档案管理特点

1.1档案内容较为繁杂

农村新型社区具有我国当前较为复杂的社会形态,即是社区形态,也不能完全脱离农村生活方式,因此涉及的内容较多,相对的档案的种类和内容也较多。在档案内容当中,包括土地规划、村居改造、居民创业、就业等基本建设内容,也有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内容,还包括社会救助、残疾人权益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具有其相应的档案管理需求,也使得农村新型社区的档案管理呈现出内容繁杂的特点。

2.2形成周期差异较大

许多农村新社区建设过程中,有着规划-建成-投入使用等较长的时间跨度。时间跨度大,意味着农村新社区档案的形成跨度较大,对农村新社区的档案收集和管理,需要较长的形成周期,而不同的是,如计划生育、医疗、社保等档案的形成周期较短,这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这对不同形成周期的档案,需要不同方式的管理。

二、农村新型社区档案管理问题探究

2.1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许多农村新型社区在建设过程中,经常将社区建设和居民利益放在首位,进而忽视了档案管理的工作需求,特别是领导层,对档案管理的认识不足,造成当地新社区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工程建设、美化建设上,新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无法跟上发展步伐,甚至出现未设立相关管理部门的问题,档案资源严重不足,档案利用率低下的问题。

2.2未建立起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

在农村新型档案的管理工作当中,一些新社区并未设置档案管理制度,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处于“闲置”状态,而一些新社区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管理过程中,并未按照管理制度的规定进行档案管理工作,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缺失,最终直接影响了新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建立档案不够全面,无法健康开展新社区的档案管理工作。

1.4档案管理投入不足

当前许多新社区的档案管理部门不受重视,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空间非常狭小,甚至有些没有固定的部门办公室和档案存储室,档案在公共区或借用的临时办公室内放置,不单单影响档案的归档和分类,在档案收取时造成档案的管理问题。而信息化档案管理在农村新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当中极为少见,许多档案的收集、利用和管理都需要工作人员通过手写方式进行,这极大的降低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提高农村新型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对策

3.1加强农村新型社区的档案管理意识

从认识上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意識,是保障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这对当前许多农村新型社区的档案管理意识不足,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问题。可以从社区领导层开始,进行宣传和培训,帮助领导层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工作当中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和安排。与此同时,对新型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档案管理和收集意识的宣讲,充分的在整个社区工作过程中将档案管理工作深入人心。对于出现村、居合并形成新型社区的,则要充分保证原档案的完整性,并在原档案的基础上,对新的档案进行衔接,保证档案的合理性和时效性。作为新社区档案的关键,将农村新档案的变革资料保存完整,是帮助未来新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保障和前提。

3.2建立严密的规范制度

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关键和基础。特别是当前的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加复杂,为了保证工作的科学性,对档案管理工作设置严密的规范制度十分必要。当前我国对档案管理制定了一定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标准,规范中严格要求了档案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工作内容,如档案装具的消毒、出事和消防措施;档案的调阅、查询流程等。农村新型社区在进行档案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和把握上述管理规范的原则,将管理制度与管理现状充分的融合起来,使档案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在已经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但并未有效开展和实施的新型社区,则要对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严格规范日常工作,并保证档案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

2.4提高档案管理硬件水平

针对当前档案管理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无法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有效落实的问题,应充分的认识到档案管理硬件设施完善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设施投入,积极的建设高配置的档案管理设施,特别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越来越高,建立起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办公室,并进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存储、调阅体系,通过信息化技术帮助档案管理制度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徐蔚. 对农村新型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探讨[J]. 北京档案,2014,01(01):28-29.

[2]黄艳楠,许立强. 抓好农村社区档案管理 提升新型社区建设水平[J]. 山东档案,2013,02(02):32+46.

篇6:都濡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 示范区以重点镇建设和城中城改造为突破口, 狠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并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原则, 规划建设了五泉镇中心社区、揉谷镇中心社区、大寨镇中心社区, 以及邰东社区、邰北社区、温馨社区、永安社区等7个新型农村社区及五星家园、东苑家园、景苑家园等3个农民安置小区, 其中, 五泉镇中心社区、揉谷镇中心社区、大寨镇中心社区是在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形成的, 邰东社区、邰北社区、温馨社区、永安社区及五星家园、东苑家园、景苑家园均在城中城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目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呈现出统筹发展、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 以小城镇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为抓手,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通过制定出台了《城中村改造管理暂行办法》、《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关于加大力度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吸引集聚农民进城落户, 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城中村改造步伐, 不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同时, 在推进新型农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 搞好基础设施、园林绿化、教育卫生、社区服务等配套建设, 促进了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目前, 五泉镇中心社区一期建设10万平方米, 可容纳828户居住, 2012年底全部可交付使用, 社区二期项目已开工建设, 社区三期已完成规划设计。揉谷镇中心社区占地119.601亩, 总投资约3.4亿元, 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8.73万㎡, 总户数1936套, 现正在建设之中。大寨镇中心社区占地314.979亩, 总投资约8.17亿元, 规划建筑面积55.13万㎡, 总户数5242户, 现正在建设之中。同时实施了11个村的搬迁改造任务, 启动了温馨社区、景苑家园、阳光社区、邰南社区、邰北社区、永安社区等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小区建设, 累计建成安置房66.5万平方米, 1700多户6000多名农民搬迁新居, 40万平方米的安置房正在加紧建设中。

2. 依托村居组织管理, 不断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全区农村新型社区, 其组织管理模式大都还是依托所在地的村或社区原有的自治组织进行管理。自2009年以来, 实施了“村改居”工作, 制定了村改居实施办法, 并在征得村民同意后, 将李台街办的东桥村、北崖村、南崖村、永安村、穆家寨村、陈小寨村、五星村、淡家堡村、杜家坡村、李台村、胡家底村、徐东湾材、西桥村、徐西湾村以及杨陵街办的梁氏窑、彭家窑和付家庄等17个村进行了改制, 整合成永安社区、邰北社区、温馨家园等社区。在社区管理过程中, 制定出台了《失地农民安置小区管理暂行办法》、《社区物业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文件, 实行社区党总支、物业管理公司、社区居委会一体化办公模式, 物业基金和维修基金按每个在册农村居民5000元的标准从拆迁改造后的土地出让金中提取, 由拆迁入承担, 按照自主管理模式核拨费用。诸如温馨社区、景苑家园等社区, 均已成立物业管理办公室, 由社区党 (总) 支部书记兼任物业办主任, 社区主任或副主任兼任物业办副主任, 每个小区设电梯管理员1名, 水电工1名, 按照每10万平方米设保安4名、保洁员4名、勤杂工1名的比例选聘保安员、保洁员和勤杂工, 组成社区物业管理队伍, 共同参与新型社区的日常管理。

3. 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坚持“群众自愿、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的原则, 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 扎实做好群众基础工作。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 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民意, 宜搬则搬、宜建则建, 不搞一刀切、行政命令和大拆大建。坚持民事民决, 真正把中央的惠民工程变成农民群众自觉自发的行动, 由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当地实际, 最大限度地尊重群众意愿, 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 取得了较大成效。

三、存在问题

1. 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及物业管理费不足, 有待进一步落实。

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 新型农村社区大部分为新入住社区, 社区运行中各项投入和支出较多, 且居民不承担物业管理费用, 致使社区的规范运行和物业管理经费相对不足。加之, 安置小区物业管理执行标准较低, 仅执行0.3元/m2 (七层带电梯) , 而区内其他六层不带电梯的小区物业费的收费标准为0.45元/m2。物业基金未足额到位, 目前仅有不足200万元维持运转, 无法满足物业管理的正常运转。

2. 社区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社区工作力量不足, 社区干部物业管理不专业, 服务水平低, 且社区管辖范围大、人数多, 既有安置群众, 又有社会小区的群众和外来人口, 缺乏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开展居民服务工作。

3. 部分社区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尽管很多新型社区都在陆续完善配套设施, 但配套服务设施滞后于新型社区整体建设, 给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社区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诸如景苑家园无配套的农贸市场、便民超市等设施, 社区门口逐渐形成了“马路市场”, 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不便, 同时也存在着交通安全隐患。同时, 部分社区体育健身器材和公共活动场所缺乏, 无法满足群众公共活动需求。另外, 居民的农用车辆等生产经营工具无专用场地停放, 仅能放置在楼前, 既不安全又影响社区环境。

四、对策及建议

1. 加强社区管理。

一是建议将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对此项工作给予保障, 结合区内实际, 适当提高安置小区物业管理执行标准, 同时, 进一步落实物业基金资金及时到位, 采取有效措施, 充分发挥物业基金和维修基金的使用效益, 确保资金增值, 保证社区物业管理工作正常运行;二是加强社区工作力量, 聘用专业管理人员, 充实各新型社区, 不断提高社区管理工作水平, 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加强对新型社区物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服务和监督;三是结合实际, 逐步推行物业管理市场化, 将安置小区物业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进行物业管理, 也可以将小区环境卫生、治安保安等方面的服务外包给物业公司, 逐步实现物业管理由政府主导过渡到居民主导的转变, 建立起新型社区物业管理的长效机制。

2. 加强社区服务。

一是尽快转变居民的观念, 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社区居委会要充分发挥好教育、宣传作用, 开展经常性的文明宣传活动、科教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 不断强化新型社区居民的文明教育, 引导居民转变思想观念, 改变生活方式, 提高生活质量, 提升社区文明形象;二是加大投入, 打造服务平台, 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 进一步完善党员服务、民主监督、为农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事务、卫生医疗、文体娱乐、警务综治、综合管理等服务功能, 让广大居民群众充分享受到身边的贴心服务;三是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同住共建的意识。同时, 紧贴社区群众的工作、生活实际, 帮助居民解决就业、就学、医疗、低保等方面的问题, 帮助广大新社区居民安居乐业。

3. 加强社区配套建设。

在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 确保道路、绿化、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全部及时配置到位, 加快完善商业网点用房、农贸市场、超市、学校、幼儿园、小公园、文化娱乐等一系列生活服务设施, 为农民集中居住后正常开展各类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创造条件。

摘要:文章在对杨凌示范区温馨社区、景苑家园、永安社区等新型农村社区调研的基础上, 总结了杨凌示范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分析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邓蓉.农民居住形态改变与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的重构——关于都江堰市农民集中居住后相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0 (02) .

[2]陈黛媛.关于农民集中居住后建设管理问题的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 2009 (10) .

[3]赵美英, 李卫平, 陈华东.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生活形态转型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 (11) .

篇7:都濡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 中国农村基层 社会工作 制度

为了推进我国农村发展,让我国早日步入现代化进程,党中央制定并推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农村一直处于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各方面基础设施不健全,社会保障不够,公共服务扶持力度不够,这些问题严重束缚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解决,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推进建设新农村。建设好新农村基层社区工作,不仅可以有效将政府的关心和人们的爱戴联系在一起,还可以改变中国农村的面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至今,在中国沿海的发达城市,新农村基层社区社会工作已经步入发展正轨,但是在内地不发达城市,基层建设还没有完全实施开来,需要国家重视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展开,努力推进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开展,促进农村发展。

一、农村基层社区社会工作现状与问题

社会工作,一个起源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护制度,是重视社会安全制度的重要成分。社会工作主要是进行社会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帮助解决社会上贫弱者的生存问题,展开社区服务,完善社会的基础功能,用来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需要社会工作协助开展社会新农村基层建设。

上个世纪中期,为了使新中国变得强大,国家实行了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把中国变成一个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80年代的改革浪潮,拉大了城乡之间的距离,城乡分离面貌被打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变化。近几年国家惠农政策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但是,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组织管理方面还没有得到提高。

(一)没有完整的公共服务和管理体系。

目前,国家实施的农村社保主要围绕农民家庭保障展开。现今社会由于老龄化人口增长,一对年轻夫妇要养活四个老人,还有一个或两个小孩,造成了养小不养老的社会现象。物价的飞涨、薪资的微微调整已经无法满足年轻人的生存需求,由于经济有限、能力有限,很多年轻人为了顾家不得不将老人搁置在一边不理不睬。农村基层社区社会工作应该提供专门的社区服务与管理,努力完善社保制度,帮助年轻人解决眼前烦恼,解决老人吃住问题,让老人可以安度晚年。

(二)农村贫富差距问题。

在中国的农村里,有的农民衣食无忧,每天大鱼大肉,优哉游哉地过着生活;而有的人则每天起早贪黑地,只能养家糊口。农村贫富差距是非常严重的,有的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丢下家中老母和小孩,去大城市打工,留下家中老小相依为命。有的人勤勤恳恳地一年才赚了为数不多的零花钱,有的人投机取巧靠非法手段发家致富,这种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可以激发仇富心理,越大的贫富差距越不利于农村社区社会工作开展。

(三)农民知识水平滞后。

基层社区教育一般是面向整个社区群众的,社区中的群众各异,大部分还是农民。这些民众对土地种植非常在行,关于土地之外的文化知识、科技知识就非常薄弱。除了种植农作物,无法从事其他行业。中国人口一半以上都是农民,这些农民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技术条件限制一直处于“失业”状态。因此,社区有必要对农民进行培训,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提高社区知识和技术水平。

(四)基层组织与群众关系不和谐。

在农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冲突一直存在。干部作风不正,做事不公正往往会激发民众的愤怒;群众不听从指挥,擅自主张,目无王法也会激怒干部。农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没有合作意识,遇到冲突时采取极端做法,要么闹事要么逃避。因此,社区组织有必要与群众增进沟通,加强交流。

二、农村基层社区社会工作对建设新农村的作用

(一)完善公共服务与管理体系。

农村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管理体系一般包括农村基本文化服务体系、基础教育服务体系、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系、失业就业扶持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医疗防疫体系。政府要充分发挥好社区社会工作的作用,积极维护服务职责,调动一切社区可用因素,构建村村之间的互助组,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生活问题。当今不少农村中还存在不少困难群众,社区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解决群众的困难,还可以领导群众自力更生,与周围企业合作,将失业群众进入企业基层服务,解决群众就业问题。

(二)社区社会工作代表最底层群众的利益。

农村基层社区社会工作要积极倡导公正、开放、合理的工作制度,不能欺压底层劳动人民,将工作重心与底层劳动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社区工作者可以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和医疗问题。拓宽群众参与要事的渠道,对村社中实施的举措,群众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可行性意见,社区工作者要考虑实施,尽力让基层民众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

(三)社区工作者要做好政府和农民沟通的桥梁。

基层组织是政府与农民进行管理和沟通的代表人,社区社会工作要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努力为群众谋取福利,全面提升社区建设。社会工作者要将农民遇到的困境及时反馈给政府,反映农民意见,促进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提高。

三、完善基层社区的社会工作制度

(一)加强社区教育,普及社会工作意识。

教育是一国发展之计,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有必要加强教育计划。全面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一些当代人必须掌握的技能,有必要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技术水平。

(二)对于社区任职人员要提升其专业性。

社区工作者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了解决农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设置的岗位。所以社区工作者要有极高的专业素养,热情为人民办事,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政府有必要对社区工作者进行专门培训,鼓励更多群众投入到社区工作之中。

基层社区社会工作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织机构,社区工作者不仅要进行专门的培训,还要让社区工作者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努力建设新农村,摆脱落后面貌和水平,让中国农村得到很大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丁伟.新形势下服务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2014(06).

[2]王金荣.中国农村社区新型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2(11).

[3]范宏.农村基层党员教育资源和机会配置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32).

上一篇: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验收权限范围下一篇:2011年在职GCT考试语文要点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