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总结

2023-01-24

时间的流逝很快,我们在季节的变化中,也积累了众多工作佳绩。回首看不同阶段的工作,个人的业务水平也有着提升,为了更好的了解自身工作水平,可以为自己写一份工作总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总结

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汇报

DS镇位于宁阳县城西部,辖49个行政村,6.2万人。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按照县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强化组织领导,科学谋划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初见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社区建设开展情况

(一)强化领导,全力推进社区建设。镇里成立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镇长担任组长,从城建、民政、财政所、管理区等部门抽调人员成立工作组,负责组织协调和工作调度。为加强社区建设,推进小王庄片区先行一步,党委、政府批设成立了疏新佳苑社区党总支,辖小王庄、庞庄等6个村,设立书记、主任等岗位,专职做好社区开发、基础设施配套、物业管理等各项工作。

(二)规划先行,社区建设高起点高境界。DS镇拥有“两疏”文化,大伯集百年古集、红色文化,花园“博士村”等文化、民俗元素,我们结合发展定位、产业特色、文化底蕴等特色,聘请南京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标准编制了总体规划,将镇驻地按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占地3平方公里、可容纳居民3万人以上的一大居住中心,大伯集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刘茂打造美丽乡村。目前,按照省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疏新佳苑、疏秀佳苑、疏瑞景苑、疏祥新苑等四个社区已见雏形。

—1—

(三)强化措施,社区建设初见成效。坚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原则,严格按照规划实施,杜绝私自滥改滥建现象发生,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不走样”。

1、先行试点,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中,以基础设施较好的小王庄村为试点,疏新佳苑社区为示范,形成“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一是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内设办公室、综合活动室、卫生服务室、图书阅览室、信息服务室、警务室。自来水、手机电话、宽带入网、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为90%、100%、20%、100%。二是优化人居环境。让社区村民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环境。社区内路面全面硬化,建有6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购置多套健身器材,社区花园内裁植各种绿树花草,绿化面积达到98%。

2、强化服务,提升内涵。

一是建立社区物业服务中心。由原任职村干部负责电力、给水等日常维护,24小时为社区居民服务。

二是抓好社区宣传阵地。社区办公室新增宣传长廊,显眼处制作宣传标语,原有黑板报、宣传栏、社区信息栏全部翻新。根据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开辟新的宣传阵地,如“公民道德点评栏”、“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宣传栏、“五好文明家庭公布栏”、“社区建设栏”、卫生工作“周比月评栏”、“法制广角栏”等栏目,内容丰富多彩。

三是健全四个服务网络。文化服务网络,倡导科学、文

—2—

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暑假期间,疏写传奇工作室发起成立“梦想课堂”,为农村青少年提供义务的音乐、美术、手工等课程辅导,赢得群众一致好评。综合服务网络,划定党员责任区,开放文体活动中心,利用好远程教育站点,满足了居民科学致富、文体活动,公共卫生、健康生活等方面的需求。治安网络,建立警务室,组建联防队,构建了由民警,居民参加的专群结合的治安防范体制。帮扶救助网络,对贫困户、低保户、富余劳动力进行登记管理,建立台账,联系社区辖区村、周边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帮扶机制,开展技能培训,做好资金争取、用工对接、劳务输出等扶贫解困工作。对已建立的60岁以上老年人档案进行细化,建立孤寡老人、空巢老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不能自理或半自理老人和经济困难老人5种分类档案,实行分类管理。

四是利用社区文化资源,愉悦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为让社区居民能够以充沛的精力、智力、体力投身于工作生活中,把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成立秧歌队、舞蹈队、扇子队、电影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既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提升了社区知名度。2016年度,每周在疏新佳苑社区人民广场播放一场电影,在居民中反响热烈;举办了一次“祝福祖国”专场文艺演出,镇机关干部和各村居民自编、自导、自演,既歌颂了党,歌颂了祖国,又唱出了全镇人民的爱国热情,展示了DS人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3—

三、农村社区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村民参与积极性不足,缺少社区发展内动力。农村青年大多在外打工或在企业工作,在家的多是年老体弱的老人,对社区建设积极性不高。二是社区建设只是把居民楼建起来,住进去了。养老、教育等配套设施还不健全,物业管理、文化生活的质量不高,导致入住率不高。二是社区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专业素质不高,专职人员少,精力有限。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是政府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因地制宜调动群众,加大对社区建设的经费投入。强化市场思维,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

二是多元化配备社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下派工作人员或招聘专职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原任村干部分流等办法解决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

2017年3月10日

—4—

第二篇:2011年新农村建设总结 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找准着力点建设新农村

--2011年新农村建设总结

我村紧靠炎帝陵牌坊,是我镇一个规模较大的村庄。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410户,1415口人,党员45名,村支两委班子成员5人;耕地面积1886亩,山林面积500亩。我村自2006年办点以来在市、县基层党建帮扶后盾单位和办点联系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为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长远发展。2006年起被市、县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7年被市委评为“文明村镇”,2008年被市委评为“五个好”党支部。2009年被确定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0年被定为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实验试点村。

一、突出组织建设这个核心,提升了村民素质

一是培养农民主体意识。利用村活动中心的阅报栏、宣传窗、农家书屋等阵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与本村情况,让村民参与到村大事的决策当中来。二是以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积极开展“两带两争”和“文明创建进农家”活动,在村民中开展 “五好家庭”、“和谐家庭” 和“美德在农家”等创建活动。三是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文明公约、村民卫生公约等制度,增进村庄的和谐。四是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五是完善村民文化活动阵地。投资近5万元,建立农家书屋,藏书近一万册,极大的丰富了农民业余生活。此外,我村在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和干部队伍上下了大功夫。一是配优调强了村级班子。通过村支两委换届选举,把责任感强、能力突出、作风过硬、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选拔为村干部。二是加大力度对村干部进行培训。先后组织班子成员、致富能人、年轻

党员到广东增城、肇庆、成都五朵金花、江西赣州新农村示范村、浏阳等地参观学习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拓宽村干部的视野。三是健全各项制度。编印《村民手册》,发到各家各户,各项制度规范上墙公布。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村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村“两委”关系和谐,村干部团结干事。四是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在镇党委的精心指导下,成功借鉴实践活动经验,结我实际情况,按照“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出特色”的要求,活动各个环节扎实推进,确保了活动工作两促进、两不误。在活动开展中,我村主要立足四个到位,动员部署到位。镇里动员会召开以后,我村迅速召集党员组长召开了动员大会,把镇里关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精神和要求传达到了每一名党员。公开承诺到位。按照活动部署,全村45名党员,对照“五个好”党员的具体标准,提炼和总结形成自己的“五个一”个性承诺(即:担一份职责、做一件实事、领一个致富项目、学一门技术、联一家农户),面对党旗进行公开承诺,并在党务公开栏和创先争优活动宣传栏上向党员群众公开,并将党员公开承诺内容制成卡片发给各家各户,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有诺必践行,践行必果,激发了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热情。典型推介到位。组织村支委成员和党员集中学习了兰才干先进事迹;大力挖掘和推介了一批了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人和事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充分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督查指导到位。村支两委采取定期调度、交流研讨、明查暗访等形式,全面督查各党员践诺情况,对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上不得力的,及时提出批评,限期整改。

三、突出规划先行原则,找准了发展定位

我村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以双层经营管理体制为基础,走土地流转集约经营之路,实行“规模生产,集约经营,公司管理,市场运作”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农民增收、公司盈利、区域发展的目标;依托炎帝陵以建设现代农业旅游观光休闲村为目标,规划建设“花香苗木、民

居新貌、我菜园、银河风光、清幽山庄”五个观光休闲区和“银河风光带、民居风光带”两条风光带,力争把我村建成炎帝陵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配套景区。

四、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培育了主导产业

我村始终坚持发展这第一要务,围绕强村富民这个核心,充分发挥本村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劳动力多等优势,制定措施,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我村先后引资发展提升了“一个长廊、两个企业、三个基地”,即千米葡萄长廊、永丰陶瓷厂、盼亮机砖厂、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花卉苗木基地、香椿基地。永丰陶瓷厂、盼亮机砖厂年产值2000余万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00余人。2009年挂牌成立的强兴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以每亩500斤稻谷价格承包村民农田1000亩种植大棚蔬菜。还聘请50岁左右的村民到蔬菜基地打工,每月工资750—1000元不等,为村民增加收入27-36万元。花卉苗木基地种植了红继木、丹桂等品种优良的花卉苗木,目前长势良好,已陆续接到相关单位订约。2009年,我们规划新建了清幽山庄,现建成大小包厢16间,是集餐饮、垂钓、娱乐为一体的农村休闲场所,开业即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消费。今年10月份,在镇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成功引进了香港银丰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电子芯片及汽车零部件项目,该项目选址我村,前期投资2.1个亿,项目建成后,年产量达3亿件,年销售收入可达12亿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村民年平均收入从2005年的2110元增加到去年的6500元,全村集体收入从以前的几万元增加到现在的60万元。

五、突出新村新貌这个目标,改善了村庄面貌

近年来,我村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三清”(清垃圾、清乱堆乱放、清闲杂房屋)、“三改”(改水、改厕、改路)、“三化”(环境绿化、村庄靓化、家园美化)工程,完成旧房装饰20000平方米,拆除旧房10000多平方米,新建垃圾卫生池20

个,安装垃圾桶210个,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装修、统一风格,新建房屋23栋,按照徽派风格改造房屋70栋,粉刷房屋20000平方米。沿环形村道的民居风光带和沿河农民休闲风光带初步形成,“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优化、住宅美化”的新农村蓝图逐渐显现。

六、突出基础设施这个重点,夯实了发展基础

我村共投入5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投资40余万元新建一栋村支“两委”办公大楼,将其建设成为集村支“两委”活动中心、村民文化娱乐场所、村医疗卫生保健、农技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并投资13万余元对办公楼余坪进行硬化、美化和绿化;二是村级公路全部硬化,硬化村中心道1400米,硬化并绿化了环形村道6公里,完成清幽山庄道路硬化2000米;三是农田水利建设日趋完善,修建了一条长1400余米的主水渠和一条长1100米的排洪渠,对防洪堤进行了增高加固,目前正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三是完成了沿河段2000米环形村道路肩填补绿化,修筑清幽山庄桥梁等3座;修筑花卉苗木基地排洪道1100米,砌好了宋家段护坡500米,硬化了防洪堤迎水面。

第三篇: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村工作

刘田喜

2006年第2期 ——特别策划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当前农村工作实际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我省实际出发,2006年应着重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以促进粮农增收为前提,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在当前,发展粮食生产的关键点是要促进粮农增收,切入点是正确处理好农民、政府、市场三者关系,使“农民愿种、政府愿给、市场愿要”。如果沿用过去由各级政府层层落实指标、依靠牺牲农民利益的方式来实现粮食增产目标,或者在粮食短缺时用价格刺激农民,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粮食收入安全和效益问题,发展粮食生产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因此,要将粮农的收入增长和国家的粮食安全统一起来,以促进粮农增收为前提,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我省今后粮食策略的正确选择。2006年,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完善促进粮农增收的各项政策,特别是要继续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粮食直补政策,加大良种、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补贴支持力度。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主产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三是扶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特别是在收购资金、税收政策、配套服务等方面加大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手,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对湖北来说,主要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在许多产品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湖北具有规模优势的农产品,按总产量在全国的排序依次为:第1位是油菜和淡水产品、第3位是水稻、第4位是蔬菜、第5位是生猪、第6位是柑橘。因此,应该集中力量重点培育这些优势产品和优质产品,因地制宜地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二是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和安全性的需求。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培植壮大一批龙头企业,要树立做强、做大的思想,建好一个大龙头,带动一个大产业,要整合资源,加大扶持,突出抓好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千方百计地培植一批支撑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公司、大集团。四是加快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尤其是要鼓励农业技术创新。

——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重点,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加快

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既是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我省转移农村劳动力起步较早,目前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已达560万人。在一些地方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总体来看,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不快,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务经济发展规模不大,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不高,这也是我省农民收入难以快速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最近,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意见》,力争全省“十一五”期间每年稳定地转移农村劳动力80万人以上,到“十一五”期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逐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无序向有序、由自发向有组织的方式转变,真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一是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要加大向省外劳务输出的工作力度,扩大劳动力输出规模;要积极探索境外输出领域,促进农村劳动力走出国门就业创业;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二是因地制宜,打造劳务经济品牌,依靠劳务品牌带动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转移。三是大力培育劳务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四是加快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争每年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培训50万人,组织社会培训50万人。五是营造发展劳务经济的良好环境,落实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有关政策,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依法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继续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2006年,我省应在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的同时,继续稳妥地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重点是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转变职能为重点,切实把乡镇机关改革全部推进到位。从目前情况看,全省绝大多数乡镇机关机构设置、人员定编、党政领导交叉任职等已基本到位。下一步要在继续把乡镇行政机关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的同时,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乡镇政府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典型示范、提供服务、营造发展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上,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建设服务型、法制型政府。二是以加快农村公益性事业发展为重点,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要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转制,除农村中小学校、卫生院、财政所及规定的延伸、派驻机构外,乡镇其他事业单位要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或服务组织,成为独立法人;全面建立乡镇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以钱养事的新机制。三是以编制实名制试点为重点,不断推进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改革。我省确定先在京山县等13个县(市、区)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试点工作,对机构设置、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实行公开化管理。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一是搞好乡村规划和整治,改变村容村貌,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农村教育建设,继续加大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力度,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三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抓好农村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四是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十一五”时期,全省每年选择500个重点贫困村开

展整村推进工作,力争每年“搬迁扶贫”1万人。五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六是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为重点,加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农村政治文明进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扎实开展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安全祥和的农村社会新秩序。■

(作者系湖北省农办主任、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办主任)

第四篇:加强农村环保工作助推新农村建设

今年的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号文件,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以“村容整洁”为要求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写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此前,我市于2004年9月在全国率先启动新农村建设。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应审时度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统筹城乡环保工作,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建功立业。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让广大农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开展农民环保知识培训。将环境保护作为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计划,让广大乡村基层干部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熟悉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掌握生产“绿色食品”的基本技能,通晓“绿色消费”的基本要求,在生产生活中自觉履行环保义务,既做一名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又当一名农村环保的先行者。要组织农村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借鉴城市、社区绿色创建活动的成功经验,选择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使环境教育走进课堂,让农村中小学生从小树立环境意识,通过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把广大农民打造成拥有环保意识的“新农民”。

环境影响评价是把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关口”,是保障科学发展的“利剑”,也是环保部门最大的权力。各地环保部门要正确运用这一权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村发展新产业把关。要搞好新农村建设环境规划,通过对规划进行环评,使新农村的村镇建设总体规划能明确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村镇建筑设计能遵循经济、节约的原则;村镇道路的修建能从实际需求出发,注重环保,节约土地。要通过规划环评,合理布局村镇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改变以往村镇工农业生产和居民建房分布散乱、质量不高的状况,促使村镇工业向工业区集中,农民建房向居住区集中,实现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的“双赢”目标。要严把农村建设项目审批关,提高农村的环境准入门槛,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过度投资和污染严重的产业拒之于新农村之外,防止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要通过环评把关,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引导推广发展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主的生态农业产业,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农村产业经济体系。

鉴于广大农村目前尚无环保职能机构,因此,强化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应为此群策群力。要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始于2003年的全国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虽已告一段落,但不能就此结束,要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把它作为调高调优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契机,不断加大力度,推向纵深。当前,应重点对分布在城乡接合部和广大边远山区农村的“十五小”、“新五小”项目,污染严重且治理无望的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逐个加以清理整顿和淘汰,净化农村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要巩固“三清三改”成果。我市新农村建设从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路等农民最关心的切实利益问题入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得到了农民的拥护。今后要在巩固“三清三改”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措施。在条件具备的村镇推行环卫管理社会化试点,建立规范有序的乡村环境卫生管理体系,逐步推广使用地埋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要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有重点、有步骤、分层次地加以推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第五篇:做好农村水利工作 促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一直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工作。这次厅党组又组织中心组专题学习,对新农村建设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安排部署,将使我们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目标,把握前进方向,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做好服务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下面,我结合农村水利的实际,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认识和想法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一、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与之密不可分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虽然只有20个字,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包括了对生产水平、生活质量、人居环境、精神文明与民主政治等五个方面的要求。前三个方面可大致概括为生产、生活和生态,而以饮水安全、灌溉排水、水库除险加固、水土流失治理、农村水电开发和农村水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水利正是为生产、生活和生态服务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水利建设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农业是农村的基础产业,生产发展首先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核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作为农村水利重要内容的灌溉排水事业的发展。我省排灌区域覆盖了全省43%的耕地,生产了全省70%的粮食、80%的商品粮、90%以上的经济作物,充分说明灌排工程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农村水利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生活宽裕有两个条件不能少,一是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建设和改善与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近年来,全省通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尤其对24个大型灌区实施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和42个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建设,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29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2亿公斤,部分灌区因粮食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多元。事实证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是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作为农村水利另一重要内容的农村安全饮水建设,对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是体现在多方面。一是及时提供卫生、方便的饮用水,可为农户节省取水时间和劳力,减轻劳动强度;二是以供水为龙头,可带动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有效降低介水疾病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三是供水工程的综合利用,可为发展乡镇企业和庭院经济创造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自来水入户,可带动洗衣机、淋浴器等现代生活设施进入农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第三,农村水利建设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因此,要实现村容整洁,为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就必须在一个流域、一个区域甚至更大的范围内,统筹考虑水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的防治措施。而以农村饮水安全、水土流失治理、小水电代燃料等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实施,就能达到这一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说农村水利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二、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任务繁重而艰巨

新农村建设,水利的任务十分繁重。据“湖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水利规划”,全省需实施的重点项目有8大类18项之多,投资规模达470亿元。就农村水利而言,任务也极为艰巨。

范文网[CHAZIDIAN.COM]

一是农村饮水安全。“九五”以来,我省虽然解决了一部分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但在广大农村,饮用高氟、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疫水等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目前,全省有2927.79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和不安全因素。其中受高氟水、苦咸水、疫水和重度污染水等严重威胁的有1999.17万人,这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极不相适应,急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是灌排体系建设。我省灌区众多,但多建于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期,受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工程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差,配套不完善,以致大多数灌区的灌溉面积达不到设计标准;同时,由于灌区工程运行大多在数十年以上,且在工程运行中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渠(沟)系及渠(沟)系建筑物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致使渠道渗漏、淤塞及建筑物老化、破损现象十分严重,工程完好率仅30-50%,造成工程效益和灌溉面积逐年衰减,抗御干旱灾害能力下降,急待整治配套。

四是小型农村水利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建成小型农村水利工程200多万处,这些小型水利工程的建成,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小型水利工程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灌区配套不全,效益衰减;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效率降低;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水利用效率低;工程建设标准低,抗灾能力弱,建设整治迫在眉睫。

五是农村水利改革。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许多工程运行管理措施不强,一些建设成果难以巩固和持续发挥效益。基层水管单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设施落后,队伍不稳,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安全维护和良性运行。近年来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任务依然繁重。

三、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全力服务好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对农村水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既是巨大的挑战,更是极好的发展机遇。对此,我们将抓住有利时机,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突出解决影响农村生产、生活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创新发展,务真求实,全力做好有关工作。

1、狠抓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厅党组“力争‘十一五’期间解决全省160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的决定,认真组织做好工作。一是认真修订完善《湖北省“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二是切实抓好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三是精心组织好项目的实施;四是研究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总之,经过努力,使所建工程做到水质达标,水量够用,取用方便,保障有力,长效不衰。

3、坚持不懈地抓好小型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确保完成好国家基建项目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面上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抓好“民办公助”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总结、推广成功的改革经验,指导、引导搞好面上的农田水利建设,力争使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施工方式、投入模式、组织形式上有新的发展。

4、全面深化农村水利改革。一是积极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水价改革和基层水利站改革。将按照厅党组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积极配合有关单位做好工作,力争如期圆满完成任务。二是规范“一事一议”。进一步建立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以加大建设力度。三是推广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规范协会管理。四是探索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新模式。充分依靠广大农民力量,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联户合作等经营管理方式,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正常效益的发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做好服务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职责,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的部署安排,扎扎实实做好有关工作,力争为加快我省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农村小学图书管理制度下一篇:农村消防工作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