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的系统链接

2024-05-11

理论与实践的系统链接(精选七篇)

理论与实践的系统链接 篇1

案主林静, 今年22岁, 弟弟21岁, 林静的父亲跑运输经常在外, 母亲在林静读大二时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 弟弟在外打工, 但是每个月仍要向家里要钱, 父亲由于要承担林静和弟弟的日常花销, 因此家里经济比较紧张。

林静一直无法接受母亲去世的事实, 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现在大学毕业了, 同学们都积极地在找工作, 但是林静每天都很萎靡, 把自己关在家里, 不与外界接触, 朋友打电话给她, 她觉得自己现在工作没有着落, 一事无成, 在朋友面前没面子, 因此总是三言两语敷衍了事, 从不愿多聊。父亲劝她去找工作, 她觉得是父亲嫌她不做事, 只会花钱, 厌烦她了, 因此与父亲大吵了一架, 再不与父亲交流。最近, 林静发现自己的父亲与一个中年女人来往密切, 经常通电话, 并且自从和父亲吵架后, 父亲也不像以前那样关心自己了, 林静感到非常害怕, 担心那个中年女人会把父亲从自己身边抢走。社区工作者了解了此事之后, 想与林静谈一谈, 但被林静拒绝了, 因为林静觉得大家都是想看他们家笑话才这么做的, 根本就不是想帮她。

社区工作者通过居委会的协助以及对林静和父亲生活上的帮助, 终于取得了她的信任, 并与林静建立了专业关系。

二、预估与问题界定

(一) 预估

个人发展是成长中的个人与其环境间长期交流的结果。个人与环境的调和程度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是受到个人生活环境中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所影响的。在本案例中, 案主林静是一个处在家庭、同期群体以及社区之中的个体, 因此本案例采用社会生态图的预估方法。

1. 生态系统图的理论依据。

社会生态系统图也简称为生态系统图, 是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发展出来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有机体或有生命力的系统和其所处环境间维持着持续且交流的关系。个人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也被视为相互依赖且彼此辅助的一个整体, 任何环境在这个整体里互为对方进行持续的改变和塑造。许多现实的案例指出个人与家人、朋友、亲戚、邻居、工作机构以及所在社区的互动所产生的支持网络, 能够减轻压力对个人造成的负面影响, 从而帮助个人走出困境, 提升自身能力。

社工工作者必须致力于为案主搜寻有益的支持网络, 改变案主所处的环境, 增强环境对个人需求的回应度, 促进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调和程度。

2. 林静的生态系统图。

(二) 问题界定

依据社会生态理论发展而来的“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视角和认知行为理论来看, 林静个人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其与环境的不恰当互动, 对环境产生错误认知而产生的, 环境因素是林静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本案例中, 环境因素包括微观 (个人) 、中观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和宏观 (社区) 三个方面。综合人在情境中、认知行为理论以及生态系统图, 我们可以诊断出林静的问题主要有:

1. 亲子关系问题。

案主林静在毕业后由于情绪持续低迷而无心找工作, 其父劝其工作, 林静便与父亲发生争吵, 从而导致父女关系紧张。

2.行为偏差问题。

案主林静在母亲去世后便陷入低迷, 把自己关在家中, 不与外界接触, 毕业后也不去找工作。

3. 社会交往问题。

朋辈群体对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必要时能为个人提供情感及物质上的支持。本案例中案主林静在朋友打来电话时, 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而感到没面子, 因此与朋友交流不多, 甚至逃避交流。

4. 心理情绪问题。

在母爱突然缺失以及林静在之后出现的拒绝与外界交流的现象表明, 林静的心理遭受了极大的创伤, 极有可能对感情的需求会更高。林静对于父亲找女友一事, 表现出担心与焦虑, 更说明在周围环境的变化中所遭受的感情创伤对林静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情绪影响。

三、介入目标

(一) 缓解父女间紧张关系

帮助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强化父亲对林静的支持作用, 加强父女之间的相互理解。

(二) 改变偏差行为

帮助案主改变拒绝与外界沟通的情况, 鼓励其外出找工作。

(三) 促进案主的社会交往

鼓励案主与朋辈群体、邻居等进行交流。从而加强案主的社会支持。

(四) 消除案主不良情绪, 建立积极正面的情绪

帮助案主接受母亲去世以及父亲需要异性感情依靠的事实, 增加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抗逆力。

四、理论基础

(一)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 个体要有掌握资源的机会, 否则将无法建立自己的生活空间。个人的发展是成长中个人与其所处环境间长期交流的结果, 而不是单一的个人特征的产物。个人的行为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 这里的环境指的是社会性的环境, 持续对处于系统中的个人产生影响。个人所在的各个系统层次是一个层层相扣的巢状结构, 大致分为三个系统:微观系统, 是指个人在亲密情境下的人际关系活动形态与角色扮演, 它包括影响个人的生活、心理和社会系统;中观系统, 是指对个人有影响的小群体, 包括家庭、工作群体和社会群体;宏观系统, 是指比家庭等中观系统更大的群体和系统, 包括组织、机构、社区和文化。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个案时, 应该从微观、中观及宏观三个层面对案主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行综合的评估。生态系统理论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对象放在一个系统之中加以考虑, 并将服务对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待, 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个人需求的满足。 (1) 社会工作者需要从案主的社会系统中找出各个系统产生作用的方式以及这些系统是如何影响案主本身的。

(二) ABC人格理论

ABC人格理论是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A代表“行为事件”;B代表“信念系统”;C代表“情绪结果”。该理论认为行为事件会使个体产生一种信念系统, 这一信念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歪曲的, 消极的情绪结果就是由于歪曲的信念所导致的, 因此只要使个体认识到自身不正确的信念, 就有改变偏差行为的可能性。

社工在介入时, 需要对案主的歪曲信念进行干预, 使案主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产生质疑, 进而通过社工的帮助, 产生新的合理的信念, 这样就会引导案主产生积极的情绪结果。在这个过程中, 社工要清楚案主的不合理信念是如何产生的, 并且要辨识这种不合理信念与不良情绪结果是否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五、介入策略

(一) 微观系统 (案主个人)

1. 对案主进行情绪疏导, 可以带案主进入情绪发泄室, 做适当的情绪发泄活动。

在发泄过程中, 社工可以引导林静将人形充气玩偶想象成某个让自己有受挫感的人, 鼓励林静将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在人偶的身上。通过情绪发泄, 可以帮助林静更加理性、平静地看待所发生的事, 从而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

2. 叙事治疗法的运用。

由于案主的问题与困扰并不是一直都存在的, 而是出现在母亲去世之后, 并且在父亲有了女友后有加重的趋势, 社会工作者引导案主将事情外化, 即把问题和案主本身分离, 并通过案主对事件的叙述与解构来重塑生活, 唤起案主的能力意识, 最终重构主流故事, 引导事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在介入过程中, 社工要倾听和了解案主的故事, 以叙事的方式帮助案主辨识挑战并一起寻求这些挑战对于案主的意义, 让案主提升对自身应对挫折能力的认知度, 协助案主外化他们的挑战, 促使案主重构具有能力和优势的个人主流故事, 社工可以通过适当的自我表露来鼓励案主对故事的重塑。

(二) 中观系统 (家人、朋友)

1. 家庭书信。

鉴于案例中案主已经与父亲发生冷战, 所以不宜让父女两人面对面的交流, 但可以通过比较婉转的书信方式沟通。具体措施:林静与父亲每周要写一封信给对方并且要回信, 内容可以是这周所做的事情, 也可以是想对对方说的话。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增进父女间的了解和沟通, 缓和矛盾。

2. 家庭活动。

在一段时间的书信沟通后, 社会工作者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家庭活动, 最好能有林静弟弟的参加。例如可以全家一起吃饭, 看电视或出游, 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

3. 朋友聚会。

社会工作者与林静的朋友取得联系, 进行定期的朋友聚会, 如果确实难以做到, 也可以定期地进行电话或网络联络。

(三) 宏观系统 (社区)

社会工作者联系当地的就业服务中心, 帮助林静获取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动用社区力量 (居委会等) 开展大学生就业培训及宣讲会等活动, 为案主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促进案主的改变与成长。

六、评估

(一) 基线测量

在介入初期, 对林静的行为、社会关系与社会环境等信息进行记录, 每周通过与林静访谈更新这些记录, 并反思介入过程的有效性, 及时改进介入策略。

(二) 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

由本案例中服务对象林静用口头形式表达对介入的看法, 并表述自己在介入过程中的变化, 然后社工需要区分哪些变化是由于介入带来的, 哪些变化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

七、结案

评估整个服务过程, 介入目标已经达成, 林静与父亲和朋友的关系已经得到缓和、提升, 同时林静也正在努力的寻找工作, 经常参加社区内组织的一些就业宣讲会。社工帮助林静回顾了介入初期林静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方法策略, 巩固林静在服务过程中所取得的改变和成功, 巩固林静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告知林静结案后, 社工表达了积极的支持态度, 强调之前的进步是由林静完成的, 鼓励林静今后自己解决问题, 强化林静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冯丽婕等.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儿童个案实践及反思[J].社会工作理论探索, 2010, (9) :21.

[2]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4) .

[3]马尔科姆.派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6) .

[4]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中心.社会工作实务[M].中国石化出版社, 2011.

[5]隋玉杰.个案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理论与实践的系统链接 篇2

当我们质疑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时, 理论研究者通常会从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着手反思和追寻问题的症结。1999年5月, 教育部启动了第八次课程改革, 据称, 此次改革步伐之大, 速度之快, 难度之大, 都是前几次改革所不能比拟的。它实现了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作为职业教育基层战线上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在关注基础教育改革并以此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参照系的同时, 我们不得不追问, 新课程标准有了, 新课程有了, 新教材也有了, 什么还没有?我们到底还缺少什么?

然而, 职业教育在效仿基础教育改革之后, 我们再次审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我们发现, 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有了许多变化, 如以项目课程为代表的各级各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制;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中的课桌的摆放, 教学仪器的运用等等。但在文本化的课程、物化的教学设备和制度化的教学管理的背后, 我们看到的依旧是课堂教学气氛的沉闷和教学效果的不理想。职业教育改革一方面缺少职业教育的课程专家研制课程标准, 编写成熟的课程计划和教材;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不可能由教育行政推动, 实施与基础教育改革那样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职业教育的改革是外部诱因 (基础教育改革) 和内部动因 (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共同推动下进行的自发性改革。正因为如此, 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发性思考更多地来自教学实践。职业教育的改革不仅要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 还必须从教育的另外两个基本要素———学生和教师入手。

二、课程或教学:改革领域的重要抉择

在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 在各类课程与教学术语纷至沓来的现阶段, 是围绕课程进行改革, 还是围绕教学进行改革?大多数的基层教育实践者对此迟疑不决。问题的症结是, 对课程与教学及其关系的认识不够清晰。

新中国建立之后, 受苏联教育家凯洛夫 (N.A Kaйpob) 教学思想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倾向于“大教学 (论) 、小课程 (论) ”的观点。而在西方, 著名的课程论学者塔巴 (Hilda.Taba) 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有区别的, 课程的范围大于教学, 课程的重要性也高于教学;哈利·布朗迪 (Harry Broudy) 和蔡斯 (Rober S.Zais) 也认为课程是个更广义的概念, 课程是母系统, 教学是子系统;著名课程学者坦纳夫妇 (Tanners) 则认为课程和教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布鲁纳 (Jerome S.Bruner) 和麦克唐纳德 (J.B.Mac Donald) 认为, 课程与教学是两个同等重要的不同教育领域, 尽管有时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 但它们仍保持着各自固有的特点和独立性。从整体上看, 西方学者持“大课程观”者居多, 即普遍认为课程论是教学论的上位概念, 课程论包含着教学论。

笔者认为, 作为独立的学科, 二者研究的对象是一定的、明确的。课程论研究的对象是课程, 教学论研究的对象是教学。但是, 由于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 二者的关系是十分密切, 所以课程与教学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课程资源极不丰富的教育初始阶段, 由于教育者垄断课程资源, 教育者和课程资源几乎是合一的, 则教育研究关注的重点是教学。随着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以各种课程资源形式出现, 教育研究关注的重点已经由教学开始向课程转移。

从源于拉丁语“cureree”的“curriculum (课程) ”一词的产生、引入和运用来看, 课程论的重点在“道”还是在“跑”的争论, 就是“课程与教学”之争的根源。前者强调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设计不同的课程体系;后者强调学习者的个人体验, 更重视学习过程。对今天的教育者和学习者而言, 课程与教学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 “课程—教学”是相互关联的。

“课程与教学”有着胎联式的关系, 在行动层面上就教学进行改革固然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然而, 说到底, 作为行动的“道”的课程的选择是基础性的。

三、课程与教学:合辙而行

对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的理解, 绝对不是价值判断的比较和两难的行动选择, 而是合辙而行的建构和解构与螺旋式的上升。

(一) 课程:建构和解构

由于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总体设计方案, 存在于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因此, 课程的建构应该从目标、计划、科目、经验等方面来理解。

首先, 课程即目标, 即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 但不是最高要求。它便于教育绩效的评价与教育行政的监控;其次, 课程即计划, 即事前可以加以规划的一种教学计划或学习计划。它易于规划学习的内容、方法和学习结果的描述;再次, 课程即科目, 即按照课程编制方式, 系统地安排与设计教学科目内容。它支撑着教学预期目标结果的达成;第四, 课程即经验, 即学习者、学习内容与教学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以及交互作用之后所产生的经验历程。它是课程运行的实际状态和结果。

课程与教学专家古德莱德 (J.I.Goodlad) 把课程划分为正式课程、领悟的课程、体验的课程、观察的课程, 这对我们的课程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首先要建构被称为“道”的正式的静态的课程;其次还要关注“跑”的非正式的动态的课程:领跑教师的领悟课程、在跑学生的体验课程、老师和学生协作的能够观察的课程。也就是说, 静态的课程好比新建的公路, 但公路的建设标准能否适应跑的“人” (教师和学生) 和跑的“规则” (进程速度和方法) 的运行状态, 是一个不断调适的动态的课程。解构不是指对课程标准而是对体现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解构取向主要有忠实取向、调适取向、缔造取向。不论是何种解构取向, 都必须围绕课程标准这个核心来解构, 否则就是对课程的错误领会。

(二) 教学:重构和再构

只有从课程的角度谈教学, 教师领悟到的课程才是有效链接的课程与教学, 因为教师总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努力实施课程。

1. 教学是对正式课程的重构

教师领悟的课程是正式课程进入实行课程之前教师对正式课程的重构, 具有个体性、批判性和生成性的特点。

2. 教学是对领悟课程的再构

著名的课程专家斯塞尔贝克 (M.Skilbeck) 指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于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显然, 这里的课程是指教师的领悟课程, 而不是正式课程, 是师生通过对话交流实现的对教师的领悟课程修正和完善, 是对课程重构后的再构, 是师生共同协作后能够观察的课程。

四、课程和教学:动静结合的建构和再构

课程模式是课程改革中的比较深入、具体的层面。基于课程与教学“胎联式”的相互依存关系, 应针对不同的教育类型, 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实施模式, 以满足并体现不同教育类型的课程特质和实施要求。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基于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特点, 选择的是人格本位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即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基础性, 更要彰显实践性。因为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横向的专业门类结构和课程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层次结构的变化, 又决定着职业教育纵向的层次结构和人才规格结构的变化。因此, 基于职业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课程要冲破学科课程体系的藩篱, 选择与职业教育凸显实践性要求相匹配的、体现实践在课程中主体地位的课程模式。

(一) “面向职业生涯”建构静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生涯是指是以心理、生理、智力、技能、伦理等人的潜能开发为基础, 以工作内容的变化, 工作业绩的评价, 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准, 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其课程的设置必须面向学习者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因此, 按照职业生涯中的职业活动的要求, 用以实践引领课程开发和设置的理念来建构“面向职业生涯”的静态课程体系。

1. 职业活动的基本要求是职教课程开发的“源头”

没有职业活动, 职教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因为不同职业有不同的组织方式, 所以职业活动的工作图景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职业是以其产品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 如数控加工;有的职业以其工作对象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 如电气自动化;有的职业是以其操作程序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 如电子产品制造;有的职业以设备或系统的结构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 如汽车维修、空调与制冷设备的安装和维修;有的职业是以岗位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 如酒店服务;有的职业是以典型工作情境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 如导游。因此, 职业分析必然是职教课程开发的基础。只有通过与行业专家的密切合作, 职业教育的课程专家才能弄清某一职业或职业群包含哪些工作项目、步骤和要求, 并编制出与职业要求对接的课程技术标准。

2. 职业活动的革新要求是职教课程开发的“动能”

由于职业活动的外延和工作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 在一定的时空中, 所建构的静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也必然会处在一个动态的修正之中。但静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旦建构就会保持相对的稳定, 所以, 要保持职业教育课程准确、及时地反映职业活动的要求, 则需不断地吸纳职业活动革新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 否则就不能反应职业革新的要求, 这也是课程建构后一定周期内要修订甚至重构的原因。基于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尤其是区域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认识,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能像基础教育课程那样稳定且能在较大的范围里得以实施, 职业教育课程“变脸”的时间要短、速度要快、变量要大, 必须保持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时代性和前瞻性。

(二) “面向工作过程”建构动态的职业教育课程行动体系

静态的课程体系建立之后, 课程改革就由体现价值承载的文本开发向制度层面的行动研究转变, 课程改革的行动最终要在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上发生转型。由于长时间受到学科体系的影响, 教学总是围绕抽象而非应用性的知识来系统、有序地传授, 其过程虽有一定的定向性, 但缺少开放性和自主性, 所以, 课程改革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制度层面上的行动展开。因此, 行动体系下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 应该要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特点, 瞄准应用知识, 在生活场景甚至是职业情境中, 让师生自主地获取经验、构建应用知识、形成行动能力。

1. 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是以“面向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的教学行为

行动体系下的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 除了体现教师职业自身的定向行动特征外, 其行动还要以“面向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依据。这里的“工作过程”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 即从典型职业工作过程中确定职业实际工作任务, 并最终转化为职业教育教学任务。这是一个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 最终到学习情景的过程。在学习情景中, 职业教育领域的课程范畴延伸到项目和实践活动中。在任务的驱动下, 专业理论从属于职业实践, 也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实践性强的课程实施的行动特点。由于社会职业活动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从活动的特性来看, 职业学校教师教学主要是以项目、案例、仿真、引导等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 与之相应的是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参与性学习、观察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设计性学习、操作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行动。

2. 职业教育课程是师生共同创造产生的行动体系。

在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中, 课程的“亮点”在于在知识总量不变的情况下, 不仅要让知识在排序的方式上发生变化, 而且要让知识在排序的时空上也发生变化, 成为伴随课程的解构而凸显行动体系的重构过程, 成为与实践整合的过程。在整合的过程中, 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过程不是学生单纯的外在行为动作的习得、巩固、强化的过程, 而是教师对正式课程的领悟以及学生在已有经验背景下的一个充满心智活动、充分展示个性的过程。因此,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未能反映社会生产需要的“空白”与师生教学方法创建的艺术“留白”为动态生成职业教育课程资源提供了可能。又由于学校课程内容的“后滞”, 快速发展的生产技术对教学的“倒逼”, 以及学生获得信息渠道的“多元化”, 职业学校课程与教学间的有效链接已经越来越急迫。虽然说, 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未竟性和非常态性并不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主流, 但是对职业教育而言, 无论是教师领悟到的课程, 还是学生体验到的课程, 都应在师生的交互中来进行, 这对激发课程的生机、活力, 提高教学的意义, 促进学生质疑精神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 相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 教师是课程资源中第一资源, 他们能根据课程与教学的需要, 依据当地的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市场境况的动态变化以及技术的最新发展等影响课程要素变化的实际情况, 确定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教学形态。因此,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有效链接的“节点”是教师, 生成在师生以经验为基础的理解、体验、探究、反思和创造性实践的建构的行动中。

参考文献

[1]顾建军.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J].教育与职业, 2006 (3) .

理论与实践的系统链接 篇3

光电运输的宏观性, 主要表现在电子所选用材料的结果方面, 例如力用, 热运用等。正因为这种情况, 电子所用材料的结构选择领域, 变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1]。而自旋作为电子结构的一项重要参数, 对材料性质尤其是磁学性质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还有其他方面显示, 在超级导体方面, 电子自旋转是一个相互通过对自旋分辨的能带结构研究可以得到电子间交换相互作用的阶段, 例如耦合在一起的电子运行轨迹, 还有其他旋转电荷的运行晶格, 这些方面也有一定的联系。mott的技术, 在目前一段时间内, 是非常受关注的, 他制作的探测器很好。图1所示就是当前这种仪器的结构[2,3]。这种仪器可以直接检测低速的电子发散发射, 通过mcp技术加以验证。这种方式虽然好, 但是不是很稳定准确。内部的一些因素使得结构受到干扰。对高通两极化的自选题电子流动群体进行检查, 场发射极化的流速电子可以达到几百倍, 要是直接检测, 不用自选式系统。这就意味着每秒至少有一百多个电子通过检测口。当前电子自身有界限, 不能查处这么高的电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改善这种不稳定的性能。我们采用来回反复变化的电子流动群体来分别导向左右级, 前后方向。

2 工作原理

当入射电子束在非自旋极化状态时, 入射电子束的自旋方向的电子数与电子束的方向相同。经磁性材料散射作用以后, 被散射的电子和二次电子会在不同散射方向上因为自旋取向数目不同而出现自旋极化的现象, 即不同散射方向上自旋取向不同的电子数显著不同。想要得到极化度是采用自选式检出来的, 还要达到极化度方向运用自选式。探测方法很多。最早的方法可以用mcp的方式直接测量减速运行的电子群, 后来发现, 这个方法不能基数率达标, 又伴随着不抵抗干扰的性能。所以我们想到了在这种方式中, 我们提出了高能量散射电子的高速度和高速的检测方法, 和方法如下。研究表明高速运动并且闪烁的产生的电子数串换为光信号, 用光电配管探测光信号, 随后输出电流脉冲信号的检测结果。最终得到电子自旋的极化度和极化方向。

闪烁探测器的主要由闪烁体、光导、光电倍增管以及相应的电子学系统构成。只有在高能量响应的区域是接近线性关系;我认为这种发射出来的突出的光束必须与印记的光引向相协调, 这样才能使脉冲增大。获得大幅度的光脉冲, 应与光电倍增管的光电倍增管相匹配的闪光灯发射光谱的光谱响应;最后, 闪光灯的性能稳定, 这是小的长期。闪光的应用主要有:有机和无机。从物理形态分为为固体, 液体过液体, 气体的不稳定形态, 还有其他不常见的形态。闪烁体最重要的特性是发光效率和能量分辨, 这些都是由闪烁体本身决定。在闪光灯中带电粒子的能量响应曲线[4], 也被称为能量响应和能量分辨率, 闪光的能量响应并不是完全线性的, 自旋极化的电子的能量分辨曲线是基本线性的光电效应, 二次元电子射流仪器, 和带有敏感度的真空元件所构成的光配增管。在弱光检测的有力工具之一, 它是弱燃烧闪烁的光进入光, 再经过多次倍频输出有用信号。其优点是:高灵敏度、低噪声、快速响应和高倍率。因此光电倍增管在物理、生物、医学、气象以及宇宙等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主要用以诊断相关的物理、化学过程。一般光电倍增管有两个重要属性, 反应了光电倍增管的灵敏度和入射波长的关系:不同材料的光阴极有不同的响应范围。乘法与控制电压的关系:在相同条件下, 控制电压越高, 增殖率越高, 输出信号越大。

3 结束语

我们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前置放大器类型, 每种放大器都有不同的应用场合和优势, 我们按照理论分析选择了一种前置放大器。前置放大器在应用中具有最佳效果和最佳性能。

参考文献

[1]高志刚.BSP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南方农机, 2015, 46 (4) :36-37.

[2]胡星.电子自旋探测仪电子学系统研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3]车驰.基于FPGA的数字电子系统学习板设计[D].重庆:重庆大学, 2013.

理论与实践的系统链接 篇4

1 高绩效工作系统内容维度未明确界定

Pfeffer在1996年的时候指出高绩效工作系统包括16项实践活动, 其中包含了就业安全、招聘时的挑选、高工资、激励薪金、员工所有权、信息共享、参与和授权、团队和工作再设计、培训和技能开发、轮岗和交叉培训、缩小工资差别、内部晋升等等[1]。在这以后的高绩效工作系统理论研究中, 许多研究人员对高绩效工作系统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 逐渐将目光投入到雇佣安全、员工参与、团队工作、人员招聘、工作分析、培训与开发、绩效评估、薪酬计划、领导方式等方面。

但实际并非如此简单, 由于高绩效工作系统涵盖的内容非常广, 想要形成统一的研究框架在目前情况下还具有一定的难度。研究发现, 目前高绩效工作系统研究涉及了22项人力资源实践活动, 近年来又增加了如转换型领导、人际关系发展、雇佣关系等10多项新的实践[2]。2011年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下, 研究者们得出我国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的8个维度:结果评估、广泛培训、沟通分享、员工福利、工作团队、雇佣安全、权变薪酬和严格甄选[3]。

众多的实践活动使得高绩效工作系统内容囊括甚广, 错综复杂, 研究人员各执一词, 无法统一, 难以清楚解答到底何为高绩效工作系统。目前西方学术界对“高绩效工作系统”也还没有形成严格的定义, 而且有许多不同的提法, 如高绩效工作系统、高参与工作系统、高承诺工作系统、最佳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弹性工作系统等。这给中国企业良好地运行高绩效工作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使其运行失去了理论支持。

2 高绩效工作系统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仍为研究“黑箱”

提高企业组织绩效正是研究高绩效工作系统的初衷, 也是各个学者热衷于研究高绩效工作系统的目的。但是, 高绩效工作系统与组织绩效间关系到底如何,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学者一直持有不同的观点。

一方面, 研究表明, 高绩效工作系统的使用和企业绩效评价的各项指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高绩效工作系统能够对组织绩效起积极促进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会影响组织承诺, 使员工产生对组织的感情依附和认同感[4]。当员工感受到组织的支持就会更加积极努力工作以提高员工绩效;众多研究表明高绩效工作系统与组织承诺、员工满意度、组织绩效之间具有正向关系。也就是说, 高绩效工作系统的采用会减少员工流失率, 加强团队凝聚力, 提高生产效率和员工满意度, 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但另一方面, 很多严谨的研究者却不能完全认同这一观点, 他们认为这种影响是有限制条件的, 或者认为这种影响是不成立的。尽管很多研究成果能够为高绩效工作系统对组织绩效产生正向影响提供支持, 大量的调查数据也能够为此提供强有力的事实依据, 但不同的样本特征、内容设计、研究方式、实践活动、组织绩效指标和测量方法使得研究的结果各不相同, 结果也很难预测。差距和误差对研究结果产生的影响使得学者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研究的正确性和精确性, 有些学者研究发现高绩效工作系统并没有对组织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 虽然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其部分评价指标貌似存在一定相关性, 但是不能排除其他因素对其也产生了影响。还有学者认为, 笼统地讨论高绩效工作系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没有实质性价值的, 即高绩效工作系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有条件的。这种有条件既包括应用高绩效工作系统的企业的自身特征, 也包括企业绩效的测量层次[5]。高绩效工作系统与组织绩效间的关系仍为研究“黑箱”[6], 使得中国企业运行高绩效工作系统忧心忡忡, 实施效果欠佳。

3 中国企业实践国外高绩效工作系统理论“水土不服”

目前许多关于高绩效工作系统和组织绩效的实证研究都是在国外企业中进行的, 在各自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高绩效工作系统明显地反应了本土社会的组织和文化特点。其中以美国为主的高绩效工作系统的研究, 对中国的影响最为深刻, 中国的学者也一直都是以美国的研究作为理论依据, 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就必然导致了并不是所有的研究成果在国内都是适用的结果。正如之前所言, 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是有条件的。同样道理, 对于企业的适用范围也是有条件的。一味的模仿永远不能够将别人的知识真正融到自己体系里来, 化为己所用, 强搬硬套只会适得其反。美国的人力资源体系、经济制度和高绩效工作系统有着自己的特点, 很多中国企业在运行高绩效工作系统的过程中, 盲目照抄照搬, 结果导致“水土不服”。中国企业应针对中国具体国情,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结合中国企业特点, 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准绳, 融会贯通, 趋利避害, 充分发挥高绩效工作系统的正面积极作用, 促进企业绩效和经济发展。

4 高绩效工作系统对企业中个人绩效的影响缺乏关注

高绩效工作系统是建立在高参与组织和高承诺组织原则基础上, 这些原则包括信息共享、知识开发、绩效与奖励挂钩、平等对待员工等, 这些都是竞争优势的来源[7]。高绩效工作系统的分析对象是整个组织, 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高绩效工作系统通过工作结构、人力资源措施、管理程序最大化组织绩效和员工福利, 不同的企业在设计高绩效工作系统时会有相应的侧重和调整。如果用员工满意度、员工生产率、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 那么不论从哪一个角度切入, 都不可否认的是员工在组织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然而, 高绩效工作系统对组织中个人绩效的影响缺乏关注, 使得组织中个人工作积极性受挫, 不能更好地融入企业组织中以最大限度发挥其个人优势。现代的企业发展秉持着“以人为本”的人性发展观念, 有利于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提升企业竞争力;制定以人为本的企业规章制度, 有效建立绩效机制, 激励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既然员工是组织中最重要的活跃因素, 更加关注个人发展, 以小见大, 以点带面, 才是追求企业整体上的平衡和谐发展的关键。但同时应该注意, 一些特例和个别与组织相冲突的因素, 应遵循个人服从组织, 下级服从上级, 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利弊权衡, 可以做到保留意见而非完全否定, 即确保员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又必须顾及企业组织绩效管理和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 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Pfeffer, J.When it comes to“best practices”, Why do smart organizations occasionally do dumb thing?[J].Organizational Dynamics, Summer, 1996.[1]Pfeffer, J.When it comes to“best practices”, Why do smart organizations occasionally do dumb thing?[J].Organizational Dynamics, Summer, 1996.

[2]Combs, J, Liu, Y., Hall, A.How much do high-performance work practices matter?A meta-analysis of their effects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Personnel Psychology, 2006, 59 (03) .[2]Combs, J, Liu, Y., Hall, A.How much do high-performance work practices matter?A meta-analysis of their effects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Personnel Psychology, 2006, 59 (03) .

[3]王虹.高绩效工作系统的结构维度研究及其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J].软科学, 2011, (25) .[3]王虹.高绩效工作系统的结构维度研究及其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J].软科学, 2011, (25) .

[4]Arthur, J., B.Effects of Human Resource Systems on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and Turnove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37 (03) .[4]Arthur, J., B.Effects of Human Resource Systems on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and Turnove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37 (03) .

[5]张一驰, 李书玲.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战略实施能力的中介作用[J].管理世界, 2008, (04) .[5]张一驰, 李书玲.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战略实施能力的中介作用[J].管理世界, 2008, (04) .

[6]程德俊, 赵勇.高绩效工作系统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组织信任的中介作用[J].软科学, 2011, (25) .[6]程德俊, 赵勇.高绩效工作系统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组织信任的中介作用[J].软科学, 2011, (25) .

理论与实践的系统链接 篇5

1 系统工程理论

系统工程是从总体出发, 合理规划、开发、运行、管理及保障的一个大规模复杂系统所需思想、理论、方法与技术的总称, 是组织管理系统的科学方法[2]。系统工程处理问题的主要观点包括:

1) 整体性观点:在处理问题时, 采用从整体出发、以整体为归宿的观点, 遵循从整体到部分进行分析, 再从部分到整体进行综合, 首先确定整体目标, 并从整体目标出发, 协调各组成部分的活动。

2) 综合性观点:在处理问题时, 把对象的各部分、各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查, 从关联中找出事物规律性和共同性。

3) 科学性观点:要准确、严密、有充足科学依据地去论证一个系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 必须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必须以定性分析为前提, 从而达到系统最优化的目的。

4) 实践性观点:要勇于实践和探索, 在实践中采用“问题导向”, 摒弃“方法导向”。

2 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节能管理模式

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节能管理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以“节能降耗、效益发展”为中心, 坚持“整体规划、归口管理、各负其责”的原则, 建立健全规范的节能管理组织、制度、考核、运行、保障体系, 利用定量、定性分析科学确定整体和分系统、分项目节能降耗目标, 按照整体性、综合性、科学性、实践性的观点优化热注、注水、集输、采油、电力运行, 以管理为基础, 以技术为手段, 加强统筹规划, 通过制度充分发动全员参与、强调过程控制、注重效果评价, 实行油藏工程、采油工程、地面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管理, 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手段和技术, 实现油田节能工作的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全过程化、全员化、全要素化[3]。

3 应用与实践

欢喜岭采油厂按照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节能管理模式, 从组织体系完善、设备能效准入、措施实施等方面强化全过程、全要素管理, 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能耗大幅降低。

3.1 健全节能体系和管理制度, 理顺节能管理流程

3.1.1 健全组织体系

成立以厂长为组长, 主管副厂长为副组长, 各科室、直属部门、作业区、大队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节能管理委员会, 各单位也相应建立节能管理组织机构, 由技术监督中心专职归口, 健全厂、作业区 (大队) 、队、站“四级”节能管理网络, 强化“一把手”节能职责, 对节能工作统一领导、整体规划、全要素管理, 在“横向”上有机衔接, 在“纵向”上一插到底, 规范各级节能管理制度, 理顺各部门、各系统、各环节的节能管理流程, 做到有专人“抓”、有标准“管”、有规范“行”, 形成管理执行有力、措施落实到位的立体节能组织体系。

3.1.2 完善指标和考核体系

按照油田公司节能节水考核评价标准, 结合实际完善《欢喜岭采油厂节能工作达标考核标准》等管理制度, 进一步细化、量化节能节水考核指标和完善节能奖惩制度, 积极推行节能减排工作的“四到位”制度 (用能用水计划到位、节能减排目标到位、节能挖潜措施到位、节能节水制度到位) , 要求既要考核结果, 又要考核过程, 特别强调重点耗能项目、技措实施、能耗监测等管理考核。建立群众性“金点子”奖励制度, 对节能技术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和合理化建议采纳后取得效果的人员给予特别奖励, 努力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同时,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指标管理体系, 用定量分析科学确立节能指标, 用制度保证指标分解、考核, 将节能量作为硬性指标纳入业绩考核中, 与“一把手”签订责任状, 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 强化定期考核。各单位根据耗能设备台数、老化程度、能效情况及上年度节能节水完成情况, 科学预算、定量分析, 将指标层层分解到站 (班组) 、岗位、个人, 建立重点耗能设备定额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内部考核奖惩制度, 采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方式, 形成“压力层层传递、节能人人有责”的绩效考核体系, 严考核、硬兑现。

3.1.3 建立监督运行和保障体系

从整体和全局出发, 从生产、设备、工艺等各系统和环节入手, 采油管理科、热注管理科、资产管理中心、工艺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科技科、生产协调科等部门齐抓共管、紧密协调, 积极围绕“节能降耗、效益发展”这个中心, 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和目标管理法、6S管理法、方案优选法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开展能耗测试与分析、节能技措实施、能耗设备准入、生产协调运行、地质工艺设计等工作, 注重源头控制, 规范项目管理, 强化直线责任和属地职责, 做到地面与地下相结合、管理与技术相结合、节约与挖潜相结合, 加大对重点耗能用水设备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力度, 在所有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督、全要素控制、全方位管理, 进一步完善监督监察机制。

同时, 充分利用“全员精细管理、杜绝百种浪费”、“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和载体, 加大节能宣传和培训力度, 提高全员节能意识;积极依靠科技进步、小改小革等深挖节约潜力;严格加热炉、锅炉、抽油机等能耗设备的日常管理, 巩固技术、管理节能效果。

3.2 严格节、耗能设备准入和使用管理, 强化源头控制

3.2.1 强化节、耗能产品监督管理

严格执行油田公司产品质量认可管理的有关规定, 建立节能技术论证制度, 坚持安全环保、经济实用、质量可靠的原则, 强化耗能设施和节能产品的监督管理, 严禁使用明令淘汰的产品, 定期对耗能设施和节能产品的能耗指标进行抽查和检测。实施的节能项目及节、耗能产品必须严格遵守《欢喜岭采油厂节能节水管理办法》中相关管理规定, 严禁伪、劣产品进入。同时, 强化节能产品运行监督与检查, 节能产品必须在节能状态下运行, 确保所有耗能产品节能、高效、环保、平稳运行。

3.2.2 强化能源计量和能耗监测管理

能源计量是节能管理的基础。欢喜岭采油厂认真宣贯国家、行业和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标准, 配全、配齐、配好能源计量器具, 积极按照《辽河油田节能节水监测管理规定》组织实施年度节能监测计划, 加大对抽油机、注水泵、输油泵、锅炉等重点耗能用水设备和节能改造项目的监测力度, 定期校验能源计量设备, 强化能源计量和能效对标分析, 严格按照“真实、准确、统一、及时”的要求执行节能统计信息报告制度, 要求重点能耗设备有监测计划、有实施、有分析、有改进、有复测, 形成PDCA循环管理模式。

3.2.3 强化专项投资项目管理

严格履行节能专项投资“四关一报告”制度:一是立项关, 要遵守基层立项论证、采油厂审查论证的程序;二是实施关, 要符合采油厂投资管理、内控体系和市场管理要求;三是验收关, 要有节能监测机构的项目耗能用水指标监测合格证明;四是评价关, 要实施“节能项目应用评价工程”进行应用评价, 重点加强节能节水项目的后评价管理;五是报告制度, 要认真执行节能专项进展报告制度, 做到随时发生、随时填报。

3.3 坚持管理和技术两手抓, 确保节能措施效果

欢喜岭采油厂坚持“技术先行, 管理护航”的方针, 一方面突出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 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和新工艺、新产品应用, 提高节能技措水平和系统效率;另一方面强化宣传培训、制度建设、能耗分析、措施监督等管理, 精细生产运行管理, 激发员工自主创新动力, 提高员工节能意识和管理效益。为了将节能工作有效贯彻到全厂各项工作中去, 要求年初整体、科学规划, 各系统、各部门部署生产运行、安排项目等都要考虑“节能”, 在实施中强化细节管理、强调全过程控制, 全力做到管理和技术两手抓、两手硬。

3.3.1 节油措施

1) 实行单车定量考核制度。根据上年度车型平均耗油量规定各种车型的百公里油耗基数, 分车型、按任务性质给出单车月度指标, 对基层队实行总量控制, 建立单车耗油台账, 如实记录单车行使公里数和耗油量。

2) 强化控制和避免油料流失。实行油卡统一管理、定时定量加油和加油登记制度, 并利用车载GPS系统对拉油罐车、热洗车等大型车辆的用油管理进行抽查监督140余车次。

3) 应用燃油锅炉技术节油措施。在注汽锅炉上组织安装使用4台LCH燃油节能器、高能燃气脉冲吹灰装置, 提高燃油利用率。

4) 优化车辆运行。生产协调科、道路运输科两部门每天整合好用车工作量, 合理安排车辆运行, 杜绝重复派车、“大马拉小车”等现象, 减少车辆耗油。

3.3.2 节气措施

1) 加大套管气、零散气回收力度。2011年, 完善和新建套管气回收工艺16井次, 对欢2-017、齐15-3012等53口井实施套管气回收270余井次, 对双7、齐22-07等长停井定期收气。

2) 动态实施冷输、控温、高架罐定时温油节气, 优化注汽和燃料结构。对欢6-1021、齐21-209等井长年冷输, 对部分中高液量井摸索夏季冷输;对输油、采暖强化控温管理, 要求油井进站温度不超过30℃、外输温度不超过50℃、冬季室内采暖不超过22℃ (特殊生产需要除外) ;火烧罐拉油井定时温油, 油温不允许过高 (够放油就行) 。

3) 加强周边用气管理。对周边15家有证厂点实施“控制生产数量和规模”措施, 强化节约用气。

4) 持续加大打击盗气力度。组织掐气行动8次, 掐掉盗气点21处, 回收盗气管线1.3 km。

5) 加大引进、更新、改造节能高效耗气设备和新技术、新工艺, 实施管线降黏、管网保温等措施。将燃烧效率低的老旧加热炉更换成真空相变加热炉;对油稠、回压高井应用管线智能清污清蜡器降黏, 取消加热炉带压运行, 控制加热炉温度从而节约用气;在外输炉、干线炉上积极推广应用XQ型全自动燃烧器。

3.3.3 节电措施

1) 紧紧抓住减容、停关负效井站、推广绿色照明工程工作。由水电管理中心牵头, 在内部用电上加强整体节电管理, 每月对高损线路进行摸底监察, 加大在线用户监管力度, 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合理减容;根据经济评价模型及时对齐13、齐12-3107等负效井关停, 对齐11-8等33口井间开, 对40#、新19#负效站撤并;各科室、各单位加强照明、电脑等设备用电自我管理, 根据季节变化灵活照明开、关时间, 降低照明灯功率, 同时技术监督中心、采油管理科等部门强化日常用电监督检查, 杜绝长明灯等浪费现象。

2) 加大非法、违规用电现象的查处力度。在外部用电管理上, 水电、作业区 (大队) 、小队、站共同行动, 加大巡查力度, 及时发现、上报和取缔非法用电点, 掐除盗电点3处。

3) 积极推广节电新产品、新技术, 优化电网线路, 激发员工节能技措小改小革热情。在抽油井上安装ZJB变频柜、CWE-1型交流同步电动机变频调速控制柜、直联驱抽油机节能装置、XL-JBK变频配电柜、FYT成套电气设备等节电设备;在注水泵、输油泵上使用变频装置;实施无功补偿、线路改造等措施优化电网;应用光杆对中器、站内照明自动控制器等群众性“金点子”项目。

4) 优化注水工艺及流程, 降低电能损耗。根据注水方案优化注水泵、电动机等配套设备, 杜绝“大马拉小车”现象;采取解堵、酸化等措施改善地层渗透性, 降低系统注水压力;定期清洗注水管线, 降低管线摩阻。

5) 实施系统效率、能效对标PDCA循环管理, 合理调整机采参数、实施油井间开、优化设备匹配。利用因果图等工具对系统效率低的抽油井进行系统效率分析, 找出要因, 应用抽油井系统效率分析软件与工艺部门配合优化井下管杆匹配, 及时调整机采参数、实施油井间开;开展季度能效对标分析, 对影响能耗上升的系统、区站用电单元进行宏观调整和改进。

3.3.4 节水措施

1) 加强定额管理, 严格考核。对用水大户定期进行流量监测, 对“跑、冒、滴、漏”现象进行严厉处罚。

2) 加大巡检频率, 提高综合利用率。水电、作业区 (大队) 共同行动, 及时处理问题, 合理使用水资源, 掐掉利用率低、漏失严重的部分水管线1.7 km。

3) 创新工艺和优化管网, 减少用水损耗。针对来水水质差、水处理设备老化引起的再生效果差等问题, 实施在水处理树脂罐加装气反洗装置等措施, 延长锅炉水处理运行周期6~8 h, 减少水处理再生次数;在清水管线上加装站内溢流控制阀, 减少冬季放溢流量。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 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节能管理模式的应用, 有效地理顺了节能管理流程, 提高了员工的节能意识和企业竞争力, 保证了节能降耗管理效果。但是, 节能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企业特别是油田企业需要不断转变价值观念、创新管理思路, 在实践中应用、发展系统工程观点和现代化管理方法, 在“人”、“物”、“技”等方面多管齐下, 才能真正见到实效, 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效益发展。

摘要:随着石油储量的下降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许多油田面临着资源接替难、能耗成本高、单耗指标高、系统效率低等困难, 探索和应用新型节能管理模式已成为油田效益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欢喜岭采油厂从健全节能体系和管理制度、严格节能设备管理、坚持管理和技术两手抓等方面入手, 应用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节能管理模式, 理顺了节能管理流程, 提高了员工的节能意识和企业竞争力, 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系统工程理论,节能管理,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武俊宪, 马强, 关天势.基于测试数据的节能量计算方法[J].石油石化节能, 2013, 3 (8) :56-58.

[2]穆剑.油气田节能监测工作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3:55-57.

理论与实践的系统链接 篇6

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具有在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环境下连续生产的特点。钢铁工业还是制造业中的耗能大户,能耗问题日趋成为制约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能耗指标核定产能的时间已经指日可待。因此,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钢铁工业,通过两化融合实现科学用能,是钢铁工业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节能减排、能源二次回收是科学用能的首要条件,也是钢铁工业提高产能、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大量先进技术的采用和现代化冶金工艺流程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能源二次回收已经成为冶金工业发展的重点。其中,各种冶金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焦炉煤气)的回收、利用余热发电等,不仅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已经成为冶金工艺流程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工艺流程实现节能减排方面,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首钢京唐钢铁公司)铁水包“一包到底”新工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包到底新工艺系采用一种具备铁水承接、运输、缓冲贮存、预处理、保温及转炉兑铁等功能的包(罐),将高炉冶炼出来的铁水,在经过必要的工艺流程处理后,不更换铁水包直接兑入转炉内,该项工艺过程称之为“一包到底”铁水运输技术。采用此工艺后,可提高炼钢用铁水温度70 ℃,按照首钢京唐钢铁公司898万t/a铁水量计算,每年可节约16.85万t标煤,减少烟尘排放4 700 t。因此冶金工业的节能减排、能源回收利用工作大有可为。在能源二次回收利用的基础上,冶金企业对能源的利用真正做到“按质用能、各取所需、热值对口、分配得当、有序利用、榨干吃净”,才能称之为实现科学用能,而建设科学的能源管控系统是实现科学用能的重要内容。首钢京唐钢铁公司能源管控系统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先进的能源管理理念对首钢京唐钢铁公司的科学用能进行了全面落实与实现。

1 系统组成及特点

1.1 系统组成

首钢京唐能源管控系统主要由计量、数据采集、能源生产过程监控与调度及能源管理等模块组成。计量系统主要采集存储厂区各生产部门进出口能源计量数据,用于公司各分厂的计量核算。由于计量模块的技术内容和本文关系不大,因此下文不展开讲述。数据采集模块主要从现场采集能源数据,具有现场能源生产监视调度与远程控制功能。能源生产过程监控与调度模块实现了对现场大型设备的遥控、遥测和遥信。能源管理模块主要把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归档并分析处理,完成能源日常业务管理功能。

1.2 特点

传统的能源管理只是对风、水、电、汽各自独立管理,相互没有联系。除技术方面的原因外,传统的管理理念束缚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多种能源介质的集中一贯式管理是能源管理与控制在思想、理论和技术上的一次新的升华,也是能源管理由传统生产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化的成功体现。其系统特点是:(1)通过统一平台,同时可以实现对能源的管理、控制和系统后续升级。(2)所有能源的管理实现统一操作模式。(3)数据统一集中管理并实现共享。

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多种能源介质的集中一贯式管理是现代化冶金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建设的基础,通过对多种能源介质的交叉、创新、智能管理,实现多种能源介质在使用过程中的统一管理与平衡,从而实现优化、综合和节约用能目的,既降低了能耗成本,也实现了对能源的“榨干吃净”,使循环经济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在建设能源管控系统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企业能源管控大胆变革,采用了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多种能源介质的集中一贯式管理与控制模式,对原有的管理方法与手段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与优化,采用并自主开发了多项自动控制技术,在数据传输、接口设计、数据库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更大的创新与发展,保证了平台的顺利建设与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2 系统功能架构

我国钢铁企业生产过程需要的能源介质主要有:煤炭、电力、生产用水、动力风、蒸汽、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等,其中许多都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能源即二次能源,科学地管理和利用这些能源介质,实现能源利用的动态平衡和安全,是建设能源管控系统的根本宗旨。首钢京唐钢铁公司能源管控系统采用集能源生产过程监控、能源设备管理、能源预警、能源调度平衡分析及优化等主要内容为一体的集中一贯式模式,充分开发与利用生产过程中科学用能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以及实现二次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体现了现代钢铁企业利用能源流的先进理念,实现了能源利用的集中、高效、平衡与协调。能源管理模型与能源控制模型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能源管控系统就是先进理念与先进技术的集成。首钢京唐钢铁公司能源管控系统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3 系统功能

首钢京唐钢铁公司能源管控系统是一个集数据采集、能源生产过程监控与调度、能源管理为一体的厂级管控一体化计算机系统。

3.1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实现能源生产过程监控和能源管理的基础,它还涵盖了计量系统,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需要采集的数据量大(达13万点)、覆盖全厂区、实时性强、数据上传及时和准确以及超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数据采集在实时、实体、实位的基础上,实现了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对各种能源介质的集中监控、统一调度和平衡优化,充分满足了过程控制、信息管理和现场操作的一体化系统集成需求,同时采用冗余稳定的网络技术与可靠的数据库技术,缩短了数据处理时间,有效提高了数据处理速度,满足了不同系统海量数据网络传输的快速性和安全性要求。数据采集系统逻辑如图2所示。

实时数据采集主要将能源管理中心所需要的5大系统(即供配电、燃气、供气、热电和给排水系统)的实时数据、计量数据、能源设备运行数据采集到能源中心,进行远程在线统一监视、管理和控制。采集到的实时数据存放在实时数据库中,主要进行数据处理和短期归档等。历史数据存放到历史数据库中,在首钢京唐能源中心,历史数据大多以5 s一条的频率进行存储,可连续存储20年,以实现数据建模及进一步处理等的需求。用户可以随意选择一个时间段,进行历史数据的查询、对比、故障分析等。首钢京唐管控系统的计量数据主要用于厂级计量结算以及能源数据管理分析用。能源设备运行数据主要是现场能源设备的运行状态等生产工况数据,用于对现场生产状况的监视。这两种数据都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3.2 能源生产过程监控与调度

能源生产过程监控与调度模块,主要完成生产监视和对现场设备进行控制与调整功能,以保证能源生产稳定运行,同时完成能源信息的归档,具体包括以下功能:(1)生产监视。主要对现场能源设备、能源的流量、压力、温度等属性等进行监视。(2)控制与调整。主要根据生产需求对现场可控能源设备进行远程控制与调整。(3)短期过程预测。利用煤气消耗预测分析等数学模型,对未来短时期内的煤气产耗情况进行预测,为能源的调度运行提供决策依据。(4)大屏幕监视。大屏幕直观显示重要能源数据,同时显示现场视频信息。(5)信息处理与归档。分析处理能源数据并存储归档。(6)报警。及时反映现场生产异常信息,提醒运行调度人员及时处理。

3.3 能源管理

能源管理模块具有能源计划调度、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报表管理、设备管理、平衡分析、预测、实绩管理、运行支持管理和系统管理的功能。

无论是能源管理还是能源监控,都涉及数学模型的应用,本能源管控系统的模型主要包含管理模型和控制模型,其中,管理模型主要有煤气产耗预测分析模型,该模型属于能源管理模块中能源预测模块。控制模型主要有电力设备智能软五防模型,该模型属于能源生产过程监控与调度功能模块,软五防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软件模型的方式实现电力系统安全逻辑判断,从而实现甚至优于传统五防硬件实现的联锁控制。电力五防是指:(1)防止误分合断路器;(2)防止带负荷分合隔离刀闸;(3)防止带电合接地刀闸;(4)防止接地刀闸合着时合断路器;(5) 防止不合理反送电。

3.3.1 煤气产耗预测分析模型

首钢京唐钢铁公司能源管控系统中的煤气主要是指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焦炉煤气。冶金钢铁企业中,煤气的产生、存储、分配和使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煤气产量和需求量的因素很多。要对煤气的发生和消耗进行有效预测,就要对影响煤气产生和消耗波动的因素一一进行分析。引起波动状况的因素和影响程度大都随机产生,影响短期煤气流量波动的因素众多且错综复杂,很多情况下,很难或不可能用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某一变量的变化,而基于历史数据的分析预测只在工况正常的情况下才能做出合理预测,一旦工况发生变化,规律性被打破,将产生很大的预测偏差。

考虑到上述煤气预测技术难点,首钢京唐能源管控系统在煤气预测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及相关冶金工艺流程规律,建立了自己的专家知识库,根据实时工况变化通过煤气产耗预测分析模型进行煤气产耗量预测[1]。煤气产耗预测分析流程如图3所示。

undefined—模型求解的煤气平均瞬时流量;Tstart—预测开始时 刻;H—预测周期

从预测开始时刻Tstart开始,首先统计预测时刻之前的一段时间之内正常生产状态下焦炉煤气出口处的煤气平均瞬时流量undefined,若静态因素(是指由于原料条件或工艺要求,在较长一段时间之内对煤气流量影响比较稳定的因素,如焦炉正常生产时)没有改变则直接进行预测计算,若静态因素改变(如焦炉计划停产时),则根据工艺信息建立静态模型,然后进行预测计算,预测计算的周期为H。在此过程中根据焦炉煤气生产情况,输入预测时长L,在预测计算的过程中可以查询生产状态经验知识库中的表以获取生产状态信息辅助预测计算。预测计算之后,输出单元内能源介质发生或消耗量的预测结果[2,3,4]。

煤气平均瞬时流量基本模型为:

undefined

式中,QRecentNorm(t)为离当前预测时刻最近的正常生产状态下T时段内煤气流量随时间的变化值;Q工矿为不同工况下的煤气平均瞬时流量;x1,x2,…,xn为影响煤气流量波动的n个静态因素[5]。

由煤气平均瞬时流量基本模型得到的能源预测模型为:

undefined

式中,ts,tn分别为预测起、止时间;yp为预测时段内预测单元内能源介质的发生或消耗量。

根据预测模型可以计算未来L段时间内焦炉煤气流量预测值,能源管理运行人员可根据这个结果,提前做出生产调度调整。

3.3.2 电力设备智能软五防模型

首钢京唐钢铁公司的电力设备五防系统共分3级,分别是设备级、变电站级和能源中心级。在设备级即最底层的五防由硬件来保证,而变电站级及能源中心级的五防都由软件来实现,通过数学模型的运算与判断,实现安全操作,方便工作。同时从电力系统调度的角度出发,软五防模型不仅要考虑复杂的逻辑判断,还要考虑变电站间互相作用关系,模型对每一个电力设备、断路器、刀闸,甚至界面上每一条联络线都要分别进行逻辑控制分析,最终保证电力控制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电力系统软五防逻辑流程如图4所示[6]。

通过对设备行为建模,软五防模型得以成功应用。电力系统智能软五防模型的开发,更好、更安全地保证了电力系统的远程控制。软五防控制模型的应用实现了电力系统调度与集中控制系统的有机融合,在冶金行业率先实现了电力系统站内在硬五防基础上的能源中心软件远控模式下的软五防。通过应用模型科学调整用电模式,从而有效提高了用电效率,并全部实现了遥控、遥测,各个变电站实现了无人值守,为进一步实现首钢京唐公司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4 结束语

首钢京唐公司能源管控系统建成后,对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仅从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的数据统计来看,每年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154.191 9亿m3,回收各种煤气综合利用后经折合可节约标煤5万t,其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同时,对保证正常生产,有效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系统认真考虑了网络安全问题,从根本上保证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实时数据采集点数、传输速率、采集频率以及数据处理方式等都在国内冶金行业达到了领先水平,为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的能源中心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摘要:通过两化融合实现科学用能是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而建设科学的能源管控系统是实现科学用能的重要内容。结合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在分析了能源管控系统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描述了能源数据采集、能源生产过程监控与调度及能源管理功能,并从能源管控系统的管理模型和控制模型展开,对其中的煤气产耗预测分析模型和电力系统智能软五防模型进行了介绍,为钢铁企业实现科学用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能源,数学模型,管控,创新

参考文献

[1]郑照宁,刘德顺.多年时滞动态能源投入产出模型[C]//200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711-713.

[2]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3]白泉.提高能源终端利用效率要依靠科技进步(上,下)[J].节能与环保,2005(6):7-9;2005(7):14-17.

[4]陆亚飞,张玉庆.沙钢转炉煤气实时调度系统应用分析[J].冶金自动化,2010,34(1):30-34.LU Ya-fei,ZHANG Yu-qing.Analysis on application ofrealtime management and optimization system for convertergas in Shagang[J].Metallurgical Industry Automation,2010,34(1):30-34.

[5]黄银祥,孙彦广.钢铁企业电力系统能源仿真模型研究[J].冶金自动化,2010,34(6):25-28.HUANG Yin-xiang,SUN Yan-guang.A simulation modelfor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in steel enterprise[J].Metal-lurgical Industry Automation,2010,34(6):25-28.

理论与实践的系统链接 篇7

1 现代战争的指挥控制与突发事件处置的比较

现代战争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复杂性、破坏性、立体性、交叉性、机动性、连续性等特点。现代战争是高科技战争, 战争指挥的现代化具有突出位置。在新军事变革中, 战场指挥信息系统以信息化作为高科技战争的平台, 建立了完整的信息情报收集、处理、存贮、显示、分发装备与设施。

“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也具备突发性、复杂性、立体性、交叉性、连续性、破坏性等特点。“突发事件发生后,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针对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 立即组织有关部门, 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应急处置指挥控制、监测预警、情报收集、信息处理、分析判断等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2 借鉴新军事变革C4IS R系统理论与实践, 建立应急指挥信息自动化系统

C4ISR系统 (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及监视与侦察的英文单词的缩写) 正在成为现代军队的神经中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环节中, 与C4ISR系统中指挥、控制、通讯、情报等有相近之处。要提高应急指挥的快速、准确、协同、高效, 有必要借鉴C4ISR系统打造应急指挥系统。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突出的情报获取能力、信息传输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处置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在军队现代化建设和高技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完整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分系统:“神经中枢”—指挥系统;“手脚”—控制系统;“神经脉络”—通信系统;“大脑”—电子计算机系统;“耳目”—情报、监视、侦察系统。可见, 应急指挥信息自动化系统应包括以下5个部分:

2.1 应急指挥系统

实现应急信息收集、传递、处理的自动化和决策方法的科学化, 以保障对各部门的高效指挥。其技术设备主要有处理平台、通信设备、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等。要制订各种应急预案, 建立各部门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 集成若干数据库 (专业人才数据库、物质储备与资源数据库、突发事件信息资料库等) , 建立数字化、程序化、系统化的综合分析系统, 实现即时自动化研判。

2.2 应急控制系统

用来搜集与显示情报资料, 以便发出命令、指示的工具, 主要有提供应急指挥用的直观图形图像显示设备、通信器材、控制键钮等。如建立大屏幕电子地图、大型数据显示系统、主要因素监测分析预警系统、网络视屏系统、灾害警报按钮等。要提供敏感的时空聚集性探查工具, 能自动预警的计算机系统, 并与监测预警、快速风险评估、致病原因快速诊断、医疗救治、病原体/病媒生物/化学/核辐射污染物洗消、安全防护等专业技术实现链接。

2.3 应急通信系统

包括由专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若干自动化交换中心以及若干固定或机动的通信枢纽。有电话、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网络视频系统、计算机手机短信等。

2.4 电子计算机系统

大容量、高速度的电子计算机系统构成应急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技术基础, 是应急指挥系统中的核心设备。需要设计管理指挥软件, 形成各部门联网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2.5 情报信息监测系统

包括情报信息搜集、处理、传递和显示等光学/电子监控系统。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测报系统、气象报告系统、安全生产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消防安全预警系统、社会治安预警系统、社会舆情监测系统等, 以全面监测辖区地貌、气象、地质、疫情、社情、舆情状况, 实时掌握动向, 及早对突发事件“苗头”进行征兆预警、早期预警, 把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

3 借鉴新军事变革体制编制理论与实践, 建立矩阵式扁平化管理的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和根本要求, 就是改革军队体制编制。为克服传统的“树状”指挥结构的弊端, 外军以“有利信息快速流通”为原则改革指挥体制。如美军依靠C4ISR系统, 按照矩阵式结构原理, 把纵长“树状”指挥结构变为扁平“网状”指挥结构, 实现了指挥体制“外形扁平、横向联通、纵横一体”的指挥新体系。改变了过去各级人员只听命于直接上级领导、在横向关联性较差的状况, 使任何人都受“双重”领导 (上级行政领导、上级职能领导) , 使上级职能部门可以一竿子插到底, 从而提高作战指挥效率。

3.1 科学的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要实行矩阵式扁平化管理突发事件的特点, 决定了突发事件处置的应急性、综合性、协调性和集成化、规范化、准军事化, 需要多部门、多兵种、多层次迅速出击、联合作战、有效应对。

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统一领导是核心, 综合协调是基础, 分类管理是策略, 分级负责是保证。一个与应急处置相适应指挥管理体制, 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层级, 增加管理宽度, 实现指挥管理的扁平化;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专业队伍。矩阵式的组织架构, 使指挥管理中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分权化与集权化有机结合起来, 便于各管理部门之间协调顺畅, 信息线路缩短, 反馈加快, 使组织应变能力增强。

3.2 应急组织指挥的扁平化, 要靠应急指挥信息自动化支撑

扁平化管理是在信息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功能强大的管理软件基础上形成的, 借鉴C4ISR系统建立的应急指挥信息自动化系统, 为应急组织指挥扁平化奠定了基础。

3.3 结合部门联动成功范例, 构筑矩阵式扁平化应急指挥管理网络

应急指挥组织结构不同于现行政府与部门之间的直线职能型结构, 需要在政府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 对牵头各类突发事件处置的职能化、专业化部门明确授权, 确立战时指挥协调体系。如公安“110”集成了公安、消防、城管、卫生、供水、供电、煤气、环保等部门的社会联动, 是以110报警服务台为龙头, 政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社会救助服务机制。这种多部门联动机制很值得借鉴。

依照国务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按照突发事件类别, 确认相应的协调联动的牵头部门 (责任部门) 及其权责关系。 (图1) 3.4建立点线应急信息处置流程, 形成“一杆到底”的信息报告/指挥/传递系统美国新军事理论变革后, 依靠C4ISR系统, 形成信息化军队的扁平式网状结构, 指挥层次压缩, 运用先进的侦察、导航、通讯、信息处理手段, 借助发达的互联互通指控信息系统, 一军士长五分钟内可呼叫航空兵火力突击, 一单兵两分钟内可呼叫地面炮火支援。反之, 一些对点攻击可直接指挥到单兵, 提高了单兵作战能力, 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指挥顺畅。

上一篇:西安市养老问题调查下一篇: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