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目录介绍

2024-04-14

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目录介绍(精选7篇)

篇1: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目录介绍

《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

沈德立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97年12月

随着21世纪的临近,人们正在讨论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人才?

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本着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那些拥有高素质人才的国家或企业才能生存下来。所谓素质是指作为一一个社会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从结构上来讲,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叉包括智刀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作为一个高素质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体格,而且要有正常的智刀、一定的特殊能刀和社会交往能刀、适度而良好的动机、浓厚而健康的兴趣、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的信念、充沛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竖韧不拔的毅力、完美的性格等。

心理素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精神基础。智刀因素直接参与对容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而非智力因素在人类活动中则起着动刀和调节等作用。特别是非智刀因素在人的智力和学习、社会交往、品德行为等实践活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制约着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其中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一个人的学习是否有效率还取决于他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说,非智力因素必须通过适当的学习策略才能充分、有效地调动起智力资源,从而保证顺利地完成智力活动或学习任务。学习策略是个体通过自我意识自觉形成的,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刀因素有机结合的产物。

我们认为,元论是德育、劳动教育、计算机操作教育,还是其它 特殊才能教育,都应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前提,并应以发展学生的非智刀因素为教育目标之一。特别是德育,如果不 能通过教学和其它教育活动,把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落实为正确而稳定的非智力因素。那么,这种教育不过是一种形式,是一种失败的教育。

因此,我们说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关键应该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在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应培养哪些素质?通过什么样的途径?采用什么样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已是当务之急。因为对这些问题认识不清,中小学教师将无法下手培养学生的素质。如果没有一定的1$理学理论(特别是有关智刀和非智刀因素的理论)作指导,即便是开展一些活动,也是盲目的,不会有什么效采。

自1989年以来,我们就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与教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首先,我承担了大泽市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非智力因素与成才》丛书(六本)及(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专著。随后,又承担了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入。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通过问卷,调查了我国中小学生几个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通过访谈,总结了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垮券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经验;通过参阅文献和总结教育经验,初步形成了非智刀因素培养教育的原则、方法、途径以及具体的培养措施;通过在中小学开展自然实验,验证、补充和发展了有关非智刀因素的理论。本书就是对”非智刀因素及其培养“这一科研项目成果的集成,希望它能对目前全国开展的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

参加这一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入·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非智刀因素及其培养"的有全国六大行政区的,$理学工作者、部分中小学校校长与教师。他们是:大泽的阴国恩、李洪王、李幼穗、张兆坤、庄素芳、杨德弟、岳万才、宋达文、许丽珠、张英群、王宏德、王培;吉林的李玉亭、杜仲伦;安徵的李山川、如b本先、龙文祥、承泽恩;云南的沙镐英、宋志

一、闰卫国、邓云等;陕西的欧阳伦、王淑兰、李殿风、况志华、高屹、解丹坤;广西的沈阳、谭荣波;广东的叶忠根等。

为了本书的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二编室的编辑同志、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发展4$理研究室的董军和韩宗义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还要特别感谢参与这一课题研究的全体同志和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便利条件的广大中小学的领导、教师和同学!

目录

第一章非智力因素研究的发展简况

第一节非智力因素概念在中国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非智力因素提出的教育实践背景

二、非智力因素提出的心理学研究背景

第二节非智力因素的含义和功能

一、非智力因素的含义

二、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第三节我国心理学界有关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现状

一、有关非智力因素概念、构成和功能的理论探讨

二、有关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验研究

三、对非智力因素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

四、对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现状的调查

五、对特殊类型儿童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研究

第二章关于非智力因素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非智力因素与全面发展

一、全面发展的概念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三、非智力因素培养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有助于优良非智力因素的形成第二节非智力因素与教育原则

一、教育原则的概念

二、教育原则在非智力因素教育中的应用

第三节非智力因素与德育

一、德育的概念

二、德育的内容

三、德育过程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四、非智力因素是德育的基础

第四节非智力因素与学科知识教育

一、学科知识教育的概念

二、学科知识教育的特点

三、学科教育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主渠道

第三章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第一节我国申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现状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与教育建议

第二节影响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家庭因素

三、人际交往因素

四、个体的认知因素

五、学校教育与社会氛围因素

第三节非智力因素与中小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

第四辈非智力因素的测评

第一节非智力因素测评的原理

一、非智力因素测评的涵义

二、非智力因素测评的性质

三、非智力因素测量属于哪一种水平的测量

四、非智力因素测评的功能

五;测量分数的解释

第二节非智力因素测评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行为观察法

三、行为评定法

四、自然实验法

五、作品分析法

六、仪器测量法

七、投射技术法

第五章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一节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原则

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途径

三、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方法

第二节学生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成就动机的培养

二、交往动机的培养

三、认识兴趣的培养

四、学习热情的培养

五、学习毅力的培养

六、注意稳定性的培养

七、情绪稳定性的培养

八、支配性的培养

九、学习焦虑水平适度性的培养

第一节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的研究

一、实验一

二、实验二

三、实验三

四、问题总讨论

五、结论

第二节初申生学习责任心培养的实验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与建议

第三节小学生好胜心培养的实验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

三、教学申教师要注重情感教育

四、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五、培养学习困难生的学习自信心

六、非智力因素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成就动机

第二节中学教师谈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培养认识兴趣是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培养申学生成就动机的尝试

三、政治课教学申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中学生注意品质的培养

五、中学生的学习毅力及其培养

六、兴趣、毅力与书法学习

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第一节小学教师谈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关于培养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随想

二、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

篇2: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目录介绍

·综述·

有效教学研究概述

·文摘·

一、有效教学的意义价值和历史发展

(一)有效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二)国内外有效教学的发展

二、有效教学的内涵、特征和构成(一)有效教学的内涵、相关概念和特征

(二)有效教学的构成和影响因素

(三)有效教学的教师特质和行为

(四)学生有效学习

三、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目标和原则

(一)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

(二)有效教学的目标和原则

四、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一)有效教学的一般策略方法

(二)有效教学的设计、备课、预设和生成(三)有效教学的课堂控制、情境、提问和对话

(四)有效教学的作业和技术支持

五、有效教学的评价、管理和保障

(一)有效教学的评价

(二)有效教学的管理和保障

六、中小学各学科有效教学

(一)中学各学科有效教学

(二)小学各学科有效教学

(三)中小学音、体、美学科有效教学

七、幼儿园有效教学

篇3: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目录介绍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 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综合国力极大增强。1981—2010年间,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年均增长率高达9.8%, 2010年的GDP总量为6.5万亿美元, 位居世界第二, 人均GDP也超过了4000美元。那么, 改革开放30年来, 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分别对经济增长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什么?今后应该走一条怎样的经济增长道路?在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阶段, 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分析

自现代经济学诞生以来, 就开始了对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和探讨。主流经济增长理论先后经历了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注意到了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以及分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但技术进步的连续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因此经济很难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在生产函数中引入了技术进步因素, 对经济增长的研究是一大进步, 但该理论仍把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来研究, 故无法解释到底什么是技术进步, 以及技术进步是如何发生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知识和技术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并认为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特殊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而把技术和人力资本内生化处理, 解决了经济的长期增长问题。主流经济增长理论是对各国经济增长规律的共性认识, 它同样能够解释我国的经济增长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等因素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深刻理解并借鉴主流经济增长理论有助于研究和把握我国的经济增长规律, 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理论支持。

根据上述主流经济增长理论, 能够得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内部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除此之外, 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还有“外部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出口、外商直接投资 (FDI) 和人民币汇率。这要从考察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入手。进入21世纪, 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崛起为背景, 全球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中国。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特点, 可以将经济发展模式定义为由政府主导的外资—出口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由自力更生和进口替代转变为对外开放和出口拉动, 对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 FDI不仅弥补了国内资金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出口和FDI都为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 汇率政策是高速增长的进出口贸易和FDI的前提, 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存在密切的联系。人民币汇率变动通过影响国内的价格水平、进出口贸易和FDI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1.物质资本存量。充足的物质资本存量是保证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经济增长中的物质资本存量主要是指一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投资等。在我国, 物质资本投资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投资总额的比重平均在80%以上。本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永续盘存法来测算物质资本存量, 计算公式为:物质资本存量=上一年的固定资本存量× (1-折旧率) +本年的固定资产形成额+存货增加, 取折旧率为5%。

2.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本, 会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果人力资本水平低下, 经济增长速度就会较慢。因此, 一个国家即使不增加劳动力数量, 只是提高劳动力质量, 如增加劳动力的知识存量、提高其技能、素质、学习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等, 同样可以推动经济增长。由此说明, 人力资本存量是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就业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来测算人力资本存量, 计算公式为:人力资本存量= (小学在校学生人数×6+初中在校学生人数×9+高中在校学生人数×12+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16) /总人口数。

3.劳动力人数。现代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人不仅是生产者, 而且是消费者。适度的人口规模可以为一国再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但单纯依靠劳动力人数的增加并不会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过多的低素质人口反而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因此, 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并努力提高现有人口的素质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本文选取我国各年的就业人数来测算劳动力人数。

4.出口。出口是国内市场的外延和进口的保证, 也是企业开阔视野、参与国际竞争和享有外溢效益的重要手段, 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之一。一国通过出口能够参与国际分工,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发展有特色的对外经济, 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通过出口能够吸收别国先进的科技成果, 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差距, 加速工业化进程;通过出口还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促进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 出口也是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选取我国各年的实际出口总额来测算出口。

5.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一直采取鼓励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政策, 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我国利用外资的最主要形式, 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之一。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将对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推动经济增长,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我国各年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来测算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6.人民币实际汇率。汇率作为一国主要的经济杠杆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汇率的变动和调整会对从内部到外部, 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方面及各个层次对一国的经济运行产生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由于实际汇率是在名义汇率的基础上剔除了一国的物价和通胀因素, 所以更能体现一国总体的汇率水平, 更加符合经济的内在规律。因此, 实际汇率亦是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选取我国各年的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来测算人民币实际汇率。

三、我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 实证方法、指标来源与数据选取

本文运用目前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格兰杰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检验来研究内外部环境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于大多数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 因而运用传统的计量回归的方法可能存在虚假回归 (Spurious Regression) 问题。因此, 在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之前, 首先要对各个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即进行单位根 (ADF) 检验。其基本思想在于, 只有具有相同单整阶数的序列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所以在进行单位根检验后, 如果检验结果显示序列非平稳, 则要对序列的单整阶数进行检验。一般而言, 大多数非平稳序列可以通过一次或多次差分变为平稳序列。

格兰杰 (Granger) 提出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针对平稳时间序列的一种检验方法, 主要研究变量之间在短期内是否相互影响和作用。其基本思想在于, 当两个变量在时间上存在先导—滞后关系时, 能否从统计上考察这种关系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即主要研究是一个变量的过去行为在影响另一个变量的当前行为, 还是双方的过去行为在相互影响着双方的当前行为。本文通过格兰杰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来考察在短期内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内外部环境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相互的影响和作用。

恩格尔—格兰杰 (Engle—Granger) 提出的协整分析方法是针对非平稳时间序列的一种标准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在于, 虽然一些经济变量的本身是非平稳序列, 但它们的线性组合却有可能是平稳序列。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 或被解释为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即协整 (Cointegration) 关系。关于协整分析的研究已经发展为两种主要方法, 即EG检验和Johansen检验。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考察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内外部环境因素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恩格尔—格兰杰 (Engle—Granger) 提出的格兰杰 (Granger) 定理认为, 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之间的短期非均衡关系总能由一个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VECM) 来表述。其基本思想在于, 虽然协整检验能够得出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但却无法考察变量之间的动态趋势与影响过程。因此, 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能够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来考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动态关系以及短期内各变量之间的影响过程。本文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检验来考察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内外部环境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动态关系, 并调整短期内我国经济增长的实际值与长期均衡值的偏离。

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 (GDPt) 代表经济增长。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永续盘存法来测算物质资本存量 (Kt) 。采用就业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来测算人力资本存量 (Ht) 。选取各年的就业人数 (Lt) 代表劳动力人数。对于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和人民币汇率的衡量, 本文分别选取出口总额 (EXt)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额 (FDIt) 和人民币实际汇率 (RERt) 3个指标。上述7个指标的数据均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并均以2000年为基期。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为年度数据, 样本期为1981—2010年。本文所有实证分析都借助于Eviews6.0来完成。

(二) 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通过单位根 (ADF) 检验、格兰杰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VECM) 检验来研究内外部环境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能够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1. 序列GDPt、Kt、Ht、Lt、EXt、FDIt和RERt经过一阶差分后的ADF检验值均小于其各自对应的临界值。因此, 这7个序列均不存在单位根, 是平稳的, 且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满足对相关变量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的前提条件。

2. 序列Kt、Lt、EXt、RERt分别与GDPt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在短期内, 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人数、出口总额和人民币实际汇率分别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存在影响, 反之则不存在影响。同时, 序列Ht、FDIt分别与GDPt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在短期内, 人力资本存量和FDI分别对经济增长存在影响, 反之亦存在影响。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6个内外部环境因素在短期内能够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3. (1) 序列GDPt、Kt、Ht、Lt、EXt、FDIt和RERt之间存在1至6个协整向量, 7个变量之间存在同期的影响关系。即我国的经济增长同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劳动力人数、出口总额、FDI及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6个内外部环境因素在长期内亦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2) 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各自每增长1%, 将分别推动GDP增加0.618640%和0.861136%, 两者均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改革开放30年来, 资本积累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其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这意味着, 我国通过增加教育投入, 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 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内涵式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3) 劳动力人数每增长1%, 将推动GDP增加0.008145%, 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作用并不显著, 这与一般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的增加劳动力投入会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并不相符。究其原因在于,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 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某些就业岗位饱和, 一些企业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 效率低下。 (4) 出口总额和FDI各自每增长1%, 将分别推动GDP增长0.632514%和0.559336%, 两者均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改革开放30年来, 在政府主导的外资—出口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下, 在经济追赶这一特定时期, 外资和出口作为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两驾马车, 对促进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经济增长的外源性驱动势头十分明显。并且, 在外源性驱动势头中, 应该更加重视出口的作用, 因为它的影响更是决定性的。 (5) 人民币实际汇率每下降1%, 即人民币升值1%, 会导致GDP下滑0.142095%, 人民币升值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微弱的负向影响。因此, 我们不应过于担心人民币升值的负向作用, 而应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出发, 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这不仅有利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还可以为我国创建一个和谐的国际环境。

4. (1)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系数为0.035316, 说明每期经济增长的实际值与长期均衡值的差距有3.5316%得到调节, 调节速度较慢, 我国经济增长从短期偏离恢复到长期均衡所用的时间较长。 (2) 滞后一期的GDP每增长1%, 将促使本期GDP增长0.447963%, 滞后一期的经济增长对本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可能是由于上一期经济增长具有持续效应, 本期的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上一期经济增长状况影响的原因。 (3) 滞后一期的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各自每增长1%, 将分别促使本期的GDP增长0.213665%和1.142967%, 滞后一期的资本积累是本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尤其是人力资本, 无论是本期还是上一期, 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4) 滞后一期的劳动力人数每增加1%, 本期GDP将下降0.024557%, 滞后一期的劳动力投入将对本期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造成的一些就业岗位饱和及一些机构设置臃肿、效率低下的特殊国情造成的。 (5) 滞后一期的出口总额和FDI各自每增长1%, 将分别促使本期的GDP增长0.064505%和0.215395%。滞后一期的FDI比滞后一期的出口对本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上一期的出口增长为我国带来资金流入的同时也引起了进口增加的原因;以及上一期的FDI发生后, 本期需要追加固定资产, 如机器、设备等投资, 从而带动本期经济增长的原因。 (6) 滞后一期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每下降1%, 即人民币升值1%, 会导致本期GDP下滑0.062630%, 上一期的人民币升值会对本期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并不显著。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了内外部环境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探讨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规律,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对于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而言, 无论短期还是长期, 对经济增长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尤其是人力资本存量, 在内外部环境因素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2.对于出口而言, 从短期来看, 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作用并不显著;从长期来看, 则对经济的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于FDI而言, 无论短期还是长期, 对经济增长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出口和FDI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两驾马车。综上, 我国经济增长的外源性驱动势头十分明显。并且, 在外源性驱动势头中, 应当更加重视出口的作用, 因为在长期中它的影响更是决定性的。

3.对于劳动力人数而言, 从短期来看, 对经济增长存在负向影响;从长期来看, 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也并不显著。对于人民币实际汇率而言, 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 对经济增长均存在微弱的负向影响。因此, 这两个因素并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基于上述结论, 本文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经济发展, 这就需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 要把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与保护环境、科学利用资源结合起来, 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良好循环的基础之上,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另一方面,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把经济增长由原来的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切实转向依靠科技进步, 依靠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走集约型发展道路。

第二, 要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必定要继续发挥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但是, 在目前单纯依靠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的投入无法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 加快科技进步, 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 一方面, 我国应加快科技进步, 提高自我创新、自我研发能力。另一方面, 我国要加大教育投入, 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加大对农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教育支持;鼓励国内企业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素质和技术培训, 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第三, 要实现我国的经济增长, 还应重视拉动经济增长的两驾马车——出口和FDI的作用。一方面, 政府应鼓励企业开发具有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 带动新的产业集群发展以保持对外贸易的稳步增长。同时, 还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政策扶持力度, 从而保持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 政府应采取措施引导国外先进产业进入, 鼓励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国内进行投资。同时, 还应采取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和限制政策, 促使FDI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 并加快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的步伐。

第四, 不应过于担心人民币升值会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负向影响, 而应从经济社会的实际出发, 实行逐步扩大汇率制度弹性和渐进式的人民币升值。一方面, 这样支持了国家现行的汇率政策, 有助于抑制短期投机资本的套利活动, 从而使人民币逐渐回归均衡水平, 扭转国内经济的不平衡, 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同时, 还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建一个和谐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 如果中国在经济基本面良好, 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的条件下进行汇率制度改革, 可以实现汇率制度的平稳转型。

参考文献

[1]Choe.Do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rossDomestic Investment Promote Economic Growth[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3 (7) :44-57.

[2]Liu, X., Burridge, P.and Sinclair, P.Relationshipsbetween Economic Growth, Foreign DirectInvestment and Trade:Evidence from China[J].Applied Economics, 2002, 34 (11) :1433-1440.

[3]Sylviane, G.J., Hua, P.Real Exchange Rate andProductivity in China[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the Chinese Policy, 2003 (10) :43-58.

[4]程惠芳, 岑丽君.FDI、产业结构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研究[J].经济研究, 2010 (9) :17-28.

[5]靳涛.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增长模式特点及存在主要问题—对“中国式增长”再认识[J].中国经济问题, 2008 (5) :62-69.

[6]林毅夫.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思考与政策建议[J].世界经济, 2007 (3) :3-12.

[7]莫涛.汇率变动、产品附加值和内涵经济增长[J].国际金融研究, 2007 (1) :58-62.

[8]文魁、谭永生.把握规律,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 (2) :3-8.

[9]姚树洁, 韦开蕾.中国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的互动实证分析[J].经济学 (季刊) , 2007 (10) :151-166.

篇4: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目录介绍

一、基本概念和内涵

制定和发布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目录,必须厘清一些基本概念。

(一)人才需求

人才需求(require)是有购买能力的需要(need)。用人单位有人才需求,前提是该用人单位能否给目标人才提供合适的工作条件和有市场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对于落后地区、小微型和效益不佳的企业,往往有人才需要的事实,但没有人才需求的能力。因此,调查统计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时,要判断是真需求还是假需求。

(二)急需人才

急需意味着迫切需要。急需人才强调的是人才需求的时效性。有的需求很迫切,要求目标人才马上到位,越快越好。比如,现在很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国际化人才就是他们急需的。急需人才并不意味着人才缺乏,造成人才急需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人才配置方式缺失。这类人才社会上有,但是短时间内很难搜寻到位,人才供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二是配置制度缺失或不完善。这类人才很多,但是由于制度缺失或不完善,人才很难配置到位。比如民营医院、广大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急需专业医生,而每年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很多,由于制度原因,很多大学生很难到民营或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工作。

(三)紧缺人才

紧缺人才是指因非常缺乏而导致供应紧张。紧,是时间的概念,表示形势严重。缺,是数量的概念,反映的是数量不足。反映紧缺至少有三个指标。一是数量指标。人才是否紧缺的判断依据是人才是否供不应求。二是比例指标。人才紧缺并不意味着这类人才一个都没有,而是有缺口。三是严重性指标。判断依据是人才紧缺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缺乏这类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不大,那么就不属于紧缺人才。

(四)专门人才

专门人才是指系统接受过某一领域至少一个专业的专门教育或专门训练,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并能从事该专业工作的人才,如律师、工程师、会计师等等。专门人才有助于促进专业技术的创新,有利于提高竞争力。

(五)人才目录

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目录一般来说应该包含以下内容:哪些区域、行业、产业、专业需要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对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是高级、中级还是初级;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数量;急需紧缺程度;各类专门人才的释义。

(六)目录发布

发布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目录要选择合适的主体,以政府名义,还是以人才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发布,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要根据受众范围,选择不同的发布方式。有时候还要根据人才目录内容的安全性,选择密级,选择受众对象。

二、地方实践:经验和不足

近年来,有些省市从各地具体实践出发,在发布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目录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很好效果。地方发布人才目录,主要有几种方式: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发布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目录,而不是发布全区域、全口径的人才目录。比如上海市原人事局和文化、金融等产业主管部门等早在2005年7月就首批发布了文化、金融、生物与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港航等六大领域的人才开发专项目录。2006年8月,上海市原人事局、市经济工作党委等共同发布了该市第二批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目录,涉及汽车、航天航空、装备制造、船舶制造、工程建设和轨道交通六大领域。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导,收集汇总各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再统一发布。如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于2011年3月发布《2011—2012年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人才需求目录》,目录显示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职位1063个,人才需求总量超过17000名,其中需求高层次人才3973名、高技能人才5005名。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导,收集汇总各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再整理需求信息,分地区、分行业发布人才目录。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1年12月发布了《“十二五”广西人才开发目录》,目录以5年为时间划度,系统涵盖了三大产业、社会事业、人才小高地等五个板块共计810个岗位。目录对每个板块每类人才的地区导向有明确说明。该目录既显示了产业事业的人才紧缺情况,也显示了各地区人才紧缺情况。

实践证明,地方发布人才目录对于引进人才、激励人才、有针对性培训人才,促进高校专业学科设置和调整,促进地区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地方目录发布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人才范围太广,没有聚焦。很少地区能紧紧抓住“急需”、“紧缺”和“专门”三个核心词汇做文章。有些地方发布的人才开发目录,每年排第一位的都是市场营销人员,显然这对重点领域人才开发意义不大。二是目录倾向于信息汇总,缺乏深度统计分析。有些地方只是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问卷回收汇总后,发布每个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这种目录层次很低,意义不大。三是和产业发展结合力度不大,特别是与本地区战略性产业结合度不大。脱离产业和事业发展需要谈人才,导致了人才不敢来,产业如何引进、开发、培养和管理人才无所适从。四是统计手段落后。问卷设计、发放渠道、样本选择、问卷收集、问卷处理等缺乏统一标准,科学性差。五是措施没有跟进。发布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目录只是手段,如何开发、培训、服务目录中的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才是目的。但是很多地方目录发布之后,没有跟进措施。

三、几点思考

(一)总结实践

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在制定发布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目录进行了很多实践探索,总结了很多规律,积累了很好经验。有必要总结经验,将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地方实践提升为全国政策。对各地实践存在的不足,也要总结、要反思,避免其他地方重蹈覆辙。

(二)制定制度

考虑到制定和发布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目录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地方政府有责任、有必要开展这项工作。在总结各地实践基础上,制定全国性的制度方案。中央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可以研究出台专项制度,要求各地参照执行;也可以以每年工作要点的方式,要求各地落实实施,并将完成情况作为一项年度考核指标。此外,中央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应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地方制定和发布人才目录。地方根据中央部门的做法,积极申请地方财政的专项经费。

(三)技术选择

为确保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目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选择合适的统计技术至关重要。一是目录标准化,各地人才目录的构件和要素应该基本一致。二是明确制定和发布目录的主体。为了体现权威性,应由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和统计部门负责,教育、科技、商贸、卫生等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参与,以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积极性。但是可以委托第三方统计调查机构具体承担人才目录的编制。当条件成熟时,可由人力资源服务业协会联合其他行业社会组织制定和发布目录。三是完善信息收集方法。改变传统信息上报的单一收集办法。要综合应用各类统计方法,做到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问卷调查和座谈、专家咨询相结合。

(四)制度试点

形成全国性政策之后,应选择有代表性和有积极性的若干地方做试点。可以设计几种不同的模式和统计方法,分别试点。待试点一段时间之后,总结经验,确定理想模式,逐步推广到全国。

(五)制度宣传

制度实施时,宣传要跟上。对于人才目录,有些地方出现政府热、企业和人才冷的现象,有些企业消极对待,甚至不配合。为提高用人主体和人才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关键在于宣传。让企业意识到人才目录对企业人才工作和企业发展作用重大,让其明白参与人才目录制定是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让人才主动关注人才目录,让目录成为他们职业选择和职业流动的参考依据。

(六)目录使用

发布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目录的目的是引进、开发和管理目标人才。在目标人才的调配、引进、培训、福利、项目、服务等方面要有所倾斜、有所聚焦。唯有人才目录落到实处,该制度才可持续,才会得到用人主体和人才的关注、参与和拥趸。

篇5:室内环境理论与实务(目录崔)

前言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室内环境与人体健康

第二节:室内环境污染及特点

第三节:现阶段我国城市住宅及办公室内环境现状

第四节:现阶段我国农村住宅室内环境现状

第五节:我国室内环境保护行业的现状

第六节:室内环境相关的其他主要行业

第二章:室内环境基本理论

第一节:室内环境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室内环境研究的主要检测理论

第三节:室内环境相关的主要检测标准及规范

第三节:室内环境研究的主要治理理论

第三章:室内环境主要污染物特性、来源及危害

第一节:甲醛的特性、来源及危害

第二节:苯及苯系物的特性、来源及危害

第三节:氨的特性、来源及危害

第四节:TVOC的特性、来源及危害

第五节:氡(放射性)的特性、来源及危害

第六节:生物性污染物的特性、来源及危害

第四章:室内环境检测

第一节:室内环境检测方法

第二节:室内环境检测常用仪器与设备

第三节: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

第四节:室内环境检测从业人员

第五节:室内环境实验室的计量认证

第六章:室内环境检测仪器的校正

第五章:室内环境现状评价及预评价

第一节:室内环境的现状评价

第二节:室内环境的预评价

第六章:室内环境污染预防

第一节:室内污染预防为主

第二节:室内污染预防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室内污染预防方法

第七章:室内环境污染治理

第一节:化学治理方法

第二节:物理治理方法

第三节:生物治理方法

第四节:设备治理方法

第五节:综合治理方法

第八章:车内环境检测及污染治理

第一节:车内环境现状

第二节:车内环境检测

第三节:车内环境污染治理

第九章:室内污染治理产品

第一节:光触媒理论与应用

第二节:清除剂类产品

第三节:空气净化设备

第十章:建筑工程与室内环境

第一节:建筑物本身造成的室内污染

第二节:建筑结构与通风

第三节:预防因建筑物本身造成的室内污染

第四节:环保节能建筑

第五节:建筑工程竣工验收的室内环境检测

第十一章:装饰装修与室内环境

第一节:装饰设计与室内环境

第二节:装修工艺与室内环境

第三节:预防因装修引起的室内污染

第四节:环保装饰的发展

第五节:装饰工程竣工验收的室内环境检测

第十二章:装饰材料与室内污染

第一节:人造板与室内污染

第二节:木地板与室内污染

第三节:石材瓷砖洁具卫浴与室内污染

第四节:油漆涂料与室内污染

第五节:粘胶剂与室内污染

第六节:环保装饰材料的发展

第七节:新型节能环保材料

第八节:预防建筑装饰材料造成的室内污染

第十三章:家具与室内环境

第一节:家具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控制家具污染的途径及方法

第三节:家具污染检测与室内环境污染检测

第三节:家具污染的治理

第四节:家具行业的发展

第十四章:空调及通风设备的清洗

第一节:空调及通风设备造成的室内污染

第二节:空调及通风设备的清洗

第三节:空调设备清洗的发展

第十五章:室内电磁环境

第一节:室内电磁污染的危害

第二节:室内电磁污染的来源

第三节:室内电磁污染检测标准

第四节:室内电磁污染的预防及控制

第五节:绿色家电

第十六章:室内环境资质与管理

第一节:室内环境从业人员培训

第二节:室内环境从业人员资质

第三节:室内环境检测机构资质

第四节:室内环境治理机构资质

第十七章:消费者室内环境权益的保护

第一节 消费者的室内环境权益保护

第二节 保护消费者室内环境权益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保护消费者室内环境权益的基本法律法规

第十八章:室内环境典型案例及法律分析

第一节 室内环境污染案件适用法律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室内环境污染案件的特点

第三节 室内环境污染典型案例分析

第十九章:我国室内环境行业的发展

第一节:室内环境检测及认证行业的发展

第二节:室内环境治理行业的发展

第三节:室内环境行业研究及技术领域的发展

第四节:室内环境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的发展

第五节:室内污染预防及评价的发展

附录一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节选)(GB/T 18883-2002)

附录二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节选)(GB 50325-2001)附录三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限量(节选)

附录四 室内空气净化器国家标准(GB/T 18801-2002)

附录五 空气净化产品与材料净化效果评价测定方法

附录六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选)(GB/T 50378-2006)附录七 我国室内环境检测单位名录(部分)

附录八 我国室内环境治理企业及产品名录(部分)附录九 室内环境网简介

附录十

1、建筑(装饰)工程验收室内环境检测报告(范本)

2、建筑(装饰)材料检测报告(范本)

3、室内环境预评价书(范本)

参考文献

篇6: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目录介绍

(1) 居民收入水平。

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实证研究采用人均国民收入这一指标得出其与人寿保险需求正相关的结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们只有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后, 才会逐渐关注更高层次的需求, 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一个地区的居民收入在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后, 才会有能力购买人寿保险, 寻求财务上的安全性。国民收入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来讲, 人均国民收入高也就意味着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能较高。本文选用可支配收入 (PCD) 作为消费者收入水平的衡量指标。

(2) 人口结构。

随着医疗技术条件的改善, 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愈益关注,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加剧。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意味着人们在收入减少以后的生存时间更长, 需要的养老费用更多。在社会保障无法满足这种需求时, 中长期寿险产品成为人们的现实选择, 本文选用少年儿童抚养比 (ODR) 和老年人口赡养比 (ODR) 来衡量这一指标。

(3) 保险费率。

最基本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 正常情况下, 价格与需求成反比, 寿险保险费率越低, 寿险需求越大。保险费率是指保险人向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收取的每单位保险金额的保险费, 亦即保险的价格。本文通过历年寿险总保险金额除以寿险保费收入来计算得出保险费率 (LPR) 。

(4) 社会保险。

从理论上说, 在社会总资源一定的情况下, 用于社会保险方面的资源增多, 用于商业保险方面的资源将会减少, 可见社会保险抑制了商业保险的需求。但从另一方面来看, 社会保障属于政府转移支付,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居民的收入, 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 产生有效的保险需求。基于此, 本文选用城镇职工年人均社会养老保险金 (SP) 以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这样两个微观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社会保险情况。

(5) 通货膨胀率。

由于保费的缴纳和保险赔付存在时间差, 因而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较高的通胀率可能会降低人们的投保意愿。本文中当年通货膨胀率 (IR) 用当年城镇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计算。

(6) 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的高低与预期寿险需求呈正相关。本文中教育水平用每10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人数衡量 (EDU) 。

2实证分析

保费收入数据来源于《唐山统计年鉴》, 由于1995年及以前的保险业务明细数据未将寿险业务单列, 统一包括在了人身险当中, 为保持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 本文选取了1996年以后的数据。

由于经济活动的惯性, 一个经济指标以前的变化态势往往延续到本期, 从而形成被解释变量的当期变化同自身过去取值水平相关。从具体数据来看就体现在宏观经济中的大多数时间序列都是不平稳的, 具有明显的趋势性或异方差性。我们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选取的变量做序列图和自相关图, 发现几乎所有的变量都是不平稳的时间序列。本文摒弃简单线性回归方法, 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ADL) , 模型一般形式为:

Yt=α+β0Xt+β1Xt-1+β2Xt-2+…+βsXt-s+γ1Yt-1+γ2Yt-2+…+γqYt-q+ut

其中, s, q分别为滞后解释变量和滞后被解释变量的滞后期长度。

为此, 本文建立寿险保费收入与相关因素的一阶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结合前面的分析, 选择平稳时间序列变量初步建立模型如下:

lnLPt=α+C1 (lnPCD) +C2 (lnCDR) +C3 (lnODR) +C4 (▽lnLPR) +C5 (▽SP) +C6 (▽lnIR) +C7 (lnEDU) +C8 (lnLPt-1) , 其中▽为差分算子。

代入数据进行分析, 从回归结果看, 模型拟合良好, 决定系数R2为0.937, 总体拟合优度检验统计量F值为656.909, P=0.000, 模型拟合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模型中存在滞后因变量, 回归元不是严格外生的, D-W统计量无法检验随机误差自相关, 我们用Breusch-Godfey统计检验回归误差的自相关, 检验结果不存在自相关, 表明模型设定正确。LNEDU、DIFF (LNLPR, 1) 、DIFF (SP, 1) 、LNPCD和lnLPt-1的检验统计量在P=0.0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 其余三个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剔除不显著的变量得到最终模型:

lnLPt=α+C1 (lnPCD) +C2 (▽lnLPR) +C3 (▽SP) +C4 (lnEDU) +C5 (lnLPt-1)

从拟合效果看, 决定系数R2为0.993, 拟合优度检验F值为351.612, P=0.000, 具有统计学意义, Breusch-Godfey检验也提示回归残差独立, 拟合效果较好。最终回归方程为:lnLPt=-18.993+0.518 (LNPCD) +0.219 (LNLPR) -0.292 (▽SP) +2.016 (LNEDU) +0.309 (lnLPt-1)

由此可知, 居民可支配收入、寿险费率、社会养老保险状况、教育程度以及前期保费收入都对寿险保费收入具有显著的影响。

3结论

由前述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对寿险保费收入的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寿险费率是影响寿险保费收入的重要因素, 寿险产品定价很关键;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状况对寿险保费收入也有显著影响, 相关分析表明二者是正相关的关系 (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764, P=0.001) , 当然, 也可能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使得职工原来受益于政府的支持, 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保障水平的下降, 这就增加了向商业保险转移自己面对的风险的可能性;前期寿险保费收入对当期保费收入有显著影响;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寿险保费收入产生了较大的正向影响。

摘要: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唐山市1996~2010年15年间寿险保费收入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居民可支配收入、寿险费率、社会养老保险状况、教育程度等因素具有显著的影响, 对这些因素加以适当利用和控制将会促进保费收入增长。

关键词:寿险保费收入,影响因素,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唐山市

参考文献

篇7: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目录介绍

2010年初我国的通货膨胀预期成为经济中的最热点的话题之一。从今年年初开始, 物价指数出现了加快上涨的势头。2010年一季度我国CPI同比上涨2.2%, 4月份CPI同比上涨2.8%。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温家宝总理明确表示今年的通货膨胀目标就是把CPI的涨幅控制在3%左右。

通货膨胀预期对实际通货膨胀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 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 从而提高物价水平;另一方面, 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会导致生产成本上升, 减少总供给, 从而提高物价水平。因此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将会通过增加总需求和减少总供给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基于市场上人们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强, 各政府官员在不同的场合都提出要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因此, 通货膨胀预期决定因素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外对预期的研究非常多。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先后出现了以下几种理论:静态预期理论、外推型预期理论、适应性预期理论和理性预期理论。但是每种理论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决定因素的阐述总是存在着一些缺点。静态预期理论、外推型预期理论、适应性预期理论均认为人们在对未来作出通货膨胀预期时, 只考虑上一期的通货膨胀率和对上一期预期的准确程度。这显然忽略了预期时所拥有的经济数据的作用。而理性预期认为人们能够根据现有的经济信息对未来的通货膨胀率作出理性的预期, 却不能很好地解释通货膨胀粘性, 也无法被现实证明。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预期的本质出发, 研究其决定因素。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模型假设;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论。

二、文献综述

(一) 预期理论

1. 静态预期

在预期理论史中, 最简单的预期是以蛛网模型为基础的静态预期。该理论认为, 人们完全是根据本期价格来对未来的价格做出预测, 其基本公式为:

静态预期理论说明了预期的重要性, 但是它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过于简单, 同时排除了人们通过实践学习到更准确预期的可能性。

2. 外推型预期

1941年, 梅兹 (Metzler) 提出了外推型预期的概念。他认为, 对未来的预期不仅应以经济变量的过去水平为基础, 还要考虑到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化趋势。其基本公式是

其中α为预期系数。α=0时, 外推型预期即静态预期;α>0时, 之前价格变化趋势将持续下去;α<0时, 价格变化方向将发生改变。这种理论同样也有一个缺陷, 即人们不会根据之前做出的预期的错误来修正自己对未来的预期。

3. 适应性预期

卡根 (Cagen, 1956) 在《超通货膨胀的货币动态理论》中提出了适应性预期理论。他认为, 人们会根据之前的预期误差程度来调整未来的预期, 基本公其中, β为适应系数, 其值介于0和1之间, 决定了预期校正其过去误差的速度。对适应性预期理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它忽略了人们对其他信息的利用。如人们如果要预期未来通货膨胀率, 肯定要考虑到当下的货币政策和未来可能的货币政策。但是适应性预期理论中, 人们只对过去的预期关心。

4. 理性预期

穆斯在1961年提出了理性预期理论。理性预期是指人们为了避免经济损失和谋取利益最大化, 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信息, 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做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和最佳预测。其基本公式是

理性预期完全肯定人们的预测能力, 认为人们会尽其所能收集信息, 并且做出正确的判断。人们在预测未来时绝不会犯系统性错误。理性预期是预期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但是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文认为, 理性预期最大的缺陷在于它将预期这一人类的心理活动完全理想化、科学化, 混淆了预期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所在。

(二) 国内关于通货膨胀预期的研究综述

国内对于通货膨胀预期的研究非常多。李拉亚 (1992) 认为, 西方经济学中的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均不符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他认为, 适应性预期过于简单, 解释不了1988年为什么物价突然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样的事实, 同时, 我国当时的经济环境, 生产者和消费者又难以作出理性预期。他认为, 要寻找一种处于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之间的预期理论, 才能说明经济行为者作预期的实际情况。他提出了粘性预期理论, 认为长期内预期是基本正确的、短期内预期可能会出现误差、预期具有粘性。

肖争艳、陈彦斌 (2004) 通过对微观大样本调查数据的研究, 发现我国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是无偏的, 但是由于消费者的通货膨胀预期的认知偏差存在自相关, 所以不是完全的理性预期。他们还认为, 实际通货膨胀率规定了预期, 而预期则反映了自我动态运行的实际通货膨胀。

肖争艳、唐寿宁、石冬 (2005) 认为, 我国居民通货膨胀预期存在异质性问题, 即不同群体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不尽相同, 且大部分群体的通货膨胀预期都满足无偏性。

刘金全、金春雨、郑挺国 (2006) 利用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 采用具有区制转移的状态空间模型进行分析, 发现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呈现不同的适应性预期。

张蓓 (2009) 认为, 我国消费者的通货膨胀预期会影响到实际通货膨胀, 而他们是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情况和自己过去的预期偏差来形成未来通货膨胀预期, 预期有自我实现的特征。即认为我国消费者的通货膨胀预期是典型的适应性预期。而李永宁、赵钧、黄明皓 (2010) 认为, 中国经济学家通货膨胀预期也采取适应性预期的方式。

综上所述, 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性质是适应性预期。另外有的学者认为我国通货膨胀预期满足无偏性, 但又不是严格的理性预期。几乎所有对通货膨胀预期的研究都是围绕其性质的, 但是无一例外, 每一种通货膨胀预期理论都忽略了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引入锚定效应理论和应力学理论, 来研究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因素。

(三) 锚定效应理论

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 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 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

1974年, 卡纳曼和特沃斯基通过实验来进一步证明锚定效应。实验要求实验者对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所占席位的百分比进行估计。因为分母为100, 所以实际上要求实验者对分子数值进行估计。首先, 实验者被要求旋转摆放在其前面的罗盘随机地选择一个在0到100之间的数字;接着, 实验者被暗示他所选择的数字比实际值是大还是小;然后, 要求实验者对随机选择的数字向下或向上调整来估计分子值。通过这个实验, 卡纳曼和特沃斯基发现, 当不同的小组随机确定的数字不同时, 这些随机确定的数字对后面的估计有显著的影响。例如, 两个分别随机选定10和65作为开始点的小组, 他们对分子值的平均估计分别为25和45。

Chapman、Johnson (2002) 认为, 产生“显著”的锚定效应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受试者对“锚值”充分注意;二是锚值与目标值相兼容。

(四) 应力学理论概述

1. 材料力学与应力学

材料力学是研究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应力、强度、刚度和导致各种材料破坏的极限的一门自然科学。而应力概念是材料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设在某一受力构件的m-m截面上, 假设该截面上的内力是均匀分布在各点的, 取截面面积为S (见图1) , 截面上内力的合力为P, 这样, 在P上内力的平均集度定义为

其中δ称为S上的平均应力。应力通常可分解成垂直于截面的分量σ和切于截面的分量φ。σ称为正应力, φ称为剪应力。应力的常用单位是兆牛/平方米, 记为MN/m2。应力主要分为正应力、剪应力、扭应力等。

三、用锚定效应理论与应力学理论研究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因素

预期是指决策者对与其决策有关的不确定的经济变量所做的预测。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公众对后一段时期内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及其幅度大小的事前估计。本文认为, 通货膨胀预期本质上是客观经济活动在人类思维里的反映, 符合马克思对意识的定义, 应当属于经济意识范畴。既然如此, 通货膨胀预期必然受到人类思维方式、心理活动以及经济现实的双重影响。接下来本文以锚定效应理论和应力学理论为基础, 从人类心理活动和经济现实两个角度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决定因素进行探讨。

(一) 用锚定效应理论研究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因素

由于通货膨胀预期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 极有可能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而通过对上述锚定效应理论的分析, 本文认为, 我国通货膨胀预期中可能存在锚定现象, 并且最有可能成为锚值的是最近几期的通货膨胀率。这是因为最近几期的通货膨胀率是最符合锚定效应理论的两大条件的。

(二) 用应力学研究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因素———货币应力

本文认为, 货币供应量和经济体规模是对物价总水平产生最大影响的经济变量, 因此将应力学引入, 建立货币应力这一概念, 并且假设货币应力是人们对通货膨胀作出预期时考虑到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

通过应力学理论我们可以知道, 在讨论一个受力构件受到的应力时, 需要探讨受力构件、受力面积、内力大小、受力方向等因素。在探讨通货膨胀预期时, 可以把经济体看作是受力构件。经济体的规模可以看作是受力面积, 即S=GDP。本文认为影响通货膨胀最重要的外在因素就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所以把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看作是作用于受力构件上的外力。当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时, 经济体内部会产生一定的反应, 而这个反应即是受力构件产生的内力。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单方向的, 所以受力方向可以看作垂直于受力平面。这些假设使得我们可以用应力学理论来研究通货膨胀预期与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关系。

另外需要讨论的是经济体的材料性质, 即经济体是刚性材料还是弹性材料。根据经济学理论, 由于存在价格刚性或粘性, 经济体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不会立即完全反映到价格总水平之中。但是货币在长期内是中性的。所以我们假设经济体在短期内是刚性的, 在长期内是弹性的。由于分析预期问题是个短期的问题, 所以可以把经济体看作是刚性的。

分析经济体的受力情况。如图2, 经济体受到一个外力ΔM1的冲击。将经济体从m-m平面剖开, 对其上半部分进行受力分析。由于经济体保持静止状态, 可以知道它必然受到一个与ΔM1方向相反, 大小相等的一个力, 而这个力只能是由下半部分m-m截面提供, 即经济体产生的内力。通过受力分析知, 经济体的内力P=ΔM1。

根据上面的假设与分析, 定义货币应力

其中, ΔM1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GDP是经济体的规模, 即国内生产总值。

四、实证分析

通过上述的分析, 本文假设锚定效应和货币应力是影响通货膨胀预期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预期的因素固然可能很多, 本文仅讨论该二者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决定性作用。

综上所述, 建立模型如下:

其中, a (L) =a1+a2L+a3L2+…+apLp-1, 表示滞后算子多项式。CPIte表示在t-1期期末对t期通货膨胀率的预期, CPIt-1表示第t-1期的通货膨胀率, M1GDPt-1表示第t-1期的货币应力, 即第t-1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当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σ=ΔM1t-1/GDPt-1。εt表示残差。

本文采用差额统计量法来量化通货膨胀预期。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πe表示预期通货膨胀率, Rt、Ft分别表示预期物价将上涨和预期物价将下跌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β系数为如下常数:

本文利用1992年1季度至2009年4季度, 来源于中经网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货币 (M1) 的数据, 对我国通货膨胀预期是否存在锚定效应和货币应力进行研究。

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 首先采用ADF检验方法, 对模型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1:

注:检验形式中C代表截距项, T代表趋势项, 0代表无截距项或趋势项。εt为残差。

检验结果表明, 在置信度为1%水平下, CPIe、CPI和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在置信度为5%的水平下, M1GDP也是平稳的。

对模型进行回归检验, 根据AIC准则, 判断滞后阶数均为4阶, 得到回归结果如下:

注:回归系数下括号内的数据为其对应的t统计量, *表示在置信度在10%水平下, 该系数显著;**表示在置信度在5%水平下, 该系数显著;***表示在置信度在1%水平下, 该系数显著。

五、结语

本文从通货膨胀预期的本质出发, 以锚定效应理论和应力学理论为基础, 分析通货膨胀预期的决定因素, 利用1992年至2009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得到结论如下:

第一、我国的通货膨胀预期存在着锚定效应, 预期主要是前几期的通货膨胀率为锚。

第二、我国的通货膨胀预期存在着货币应力。

由此得出的政策建议是, 要降低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 一是要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二是必须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本文的主要意义如下:

一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通货膨胀预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探讨其本质, 并从其本质以及经济学原理出发, 探讨通货膨胀预期的主要决定因素。

二是把物理学中材料力学和应力学理论引入对通货膨胀预期的研究, 对经济学理论数理化、定量化作出了贡献。

本文的研究还可以继续深入。比如, 本文假设了经济体是均匀介质。而经济体是否是均匀介质的, 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果不是均匀介质的, 经济体的什么部位所承受的货币应力最大, 经济体产生形变的临界值是多少, 这些问题的研究, 对于进一步揭示货币应力与经济体的关系都很有现实意义。

摘要:预期是现代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而通货膨胀预期又是各种预期中最重要的一种。预期是客观经济现实在人类意识中的反映, 并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经济现实, 预期应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双重性质。基于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理论与材料力学中的应力学理论, 对预期的决定因素作探讨。利用我国2001年至2009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 我国的通货膨胀预期中存在着锚定效应与货币应力。

关键词:通货膨胀预期,锚定效应,应力,货币应力,货币供应量

参考文献

[1]江世银.预期理论史考察———从理性预期到孔明预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2]聂毓琴, 孟广伟.材料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3]李拉亚.粘性预期的货币供需模型[J].金融研究, 1992 (8) .

[4]肖争艳, 陈彦斌.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研究:调查数据方法[J].金融研究, 2004 (11) .

[5]肖争艳, 唐寿宁, 石冬.中国通货膨胀预期异质性研究[J].金融研究, 2005 (9) .

[6]张蓓.我国居民通货膨胀预期的性质及对通货膨胀的影响[J].金融研究, 2009 (9) .

[7]李永宁, 赵钧, 黄明皓.经济学家的通货膨胀预期:理论与实证[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0 (4) .

[8]肖本华.我国通货膨胀预期中的锚定效应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7) .

[9]Chapman GB, Johnson E J.The Limits of Anchoring[J].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994 (7) .

上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方案下一篇:全市建设工程质量及建筑安全生产大检查实施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