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试卷

2024-05-26

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试卷(共6篇)

篇1: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试卷

《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试卷

3一、单项选择题

1.首次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要论断的是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2.实践基础上的A.理论创新B.观念创新C.知识创新D.技术创新

3.知识创新的行为主体主要是

A.企业、大学、政府B.高等院校、政府、大学、C.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D.政府、大学、社团

4.从1998年6月起,中科院开始实施试点工作。

A.知识创新工程B.技术创新工程C.观念创新工程D.管理创新工程

5.在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成效的情况下的改革和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A.教育体制B.文化体制C.政治体制D.思想体制

二、多项选择题

1.创新的组合原理包括等方法。

A.主体附加组合B.异类组合C.同类组合D.重组组合2.新观念主要来源于A.改造自然的实践B.改造社会的实践C.其他领域的实践D.主观愿望

3.观念创新的方法有

A.革命加拼命的方法B.“破”与“立”相统一的方法

C.以点带面,广泛传播的方法D.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方法。

4.知识创新可划分为

A.科学知识创新B.技术知识创新C.突破型知识创新D.管理知识创新

5.要不断提高创新素质,就要A.确立进取观念B.树立创新意识C.宏扬创新精神D.勇于创新实践

三、判断题

1.国家是通过实施科技计划来提高国家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的,1986年首先推出了《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和《星火计划》。(√)

2.创新是个人发展的阶梯。(√)

3.人类社会的认识史就是人类的观念不断创新的历史。(√)

4.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研究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等。(√)

5.只要有了创新意识,就会取得创新成果。(×)

四、简答题

1.创新主要有哪些原理?

希望原理、组合原理、分解原理、比较原理、联想原理、还原原理、综合原理。

2.增强创新能力,要提高哪些能力?

①提高思维能力②提高觉察能力③增强记忆能力④提高分析能力 ⑤发挥想象能力⑥重视直觉能力⑦提高完成能力

五、论述题(需要进行论述,只答要点给60%分)

论述观念创新的作用?(P25—79)

(1)观念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观念创新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前提

(3)观念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

(4)观念创新是赶先进求发展的起点

篇2: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英语课程标准(二级)中的内容标准分为(D)部分。A、语言技能、听说技能、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和文化意识 B、语言技能、读写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历史文化 C、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D、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2.新内容与学生的原有观念之间存在三种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其中,新内容包含原有观念属于(A)。

3.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D)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

4.在交流与讨论中,(D)的目的是小组学生解决共同的问题。A、头脑风暴 B、同步讨论 C、辩论 D、合作性讨论

5.教学目标的结构或分类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教学理论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最有影响的是布卢姆的分类,他把教学目标分为(A)三大领域。

A、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B、了解、理解和应用 C、生理、心理和情感 D、认知、情感和学习策略

6.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评价可简化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D)的评价,第二阶段是对教学实施的评价,第三阶段是总结经验,形成模式。

A、教学管理 B、教学行为 C、教学科研 D、教学设计

7.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学校必须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师培训。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教师的培训的组织工作存在(A)两种方式。

A、由点及面,逐层推进;全员、全程培训 B、由面到点,分层推进;全员培训 C、由上到下,全程培训

D、由点及面,分层推进;全体培训

8.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的变革,国外称这种变革为“(C)”。

A、第二次教育革命 B、第三次教育革命 C、第四次教育革命 D、第五次教育革命 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多种多样,下面(D)不属于创新型模式。A、合作学习B、探索和发现学习

C、问题解决学习D、基于计算机的课堂讲演、练习、讨论

10.从狭义上说,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A)为主干,结合集成电路技术、光盘技术、机器人技术、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等的综合技术.A、计算机技术 B、文字 C、纸张 D、印刷术

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及即(D)。

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12.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提出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观点,这种交流与讨论形式是指(D)。

A、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B、辩论

13.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D)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14.一般情况下,导航栏由(B)构成。

A、标题和导航文字图 B、题头图和导航文字图 C、题头图和备注 D、框架和导航文字图

15.在执教《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从电影《乱世佳人》中截取几段战争场面,反映葛底斯堡战役底油画,战争形势图以及林肯图像、生平介绍等,并把这些影、像、图、文等资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方式是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地(A)方法。

A、创设历史情景

B、提供多种通道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C、模拟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D、模拟占据空间广的事物

16、下面的(A)不属于科学课程。A、历史 B、化学 C、物理 D、生物

17、(A)是指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体系,它具有特定的教学理论指导,具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定位,对教学因素及其组合结构具有特定的要求,对教学活动及其流程具有特定的规定。

A、教学模式 B、教学结构 C、教学设计 D、教学方法

18、与“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的教学信息组织结构相对应的软件导航是(D)。A、有线性的横向导航 B、线性的纵向导航 C、非线性的树状导航 D、非线性的网状导航

19、(C)主要是按照一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A、客观题测验 B、表现性评价 C、档案袋分析 D、论文题测验

20、在进行教师培训时,认为“技术优先”的是(A)A、分离模式 B、整合模式 C、锯齿模式 D、交替模式

21、帕金斯(Perkins,1991)认为学习环境包括的五个关键成分是(D)A、信息库;符号板;现象视窗;建构工具箱;支持系统 B、信息资源;符号板;现象视窗;建构工具箱;任务管理者 C、信息资源;符号板;现象视窗;认知工具;任务管理者 D、信息库;符号板;现象视窗;建构工具箱;任务管理者

22、下面的结构图,是由(A)提出的。

A、加涅 B、斯金纳 C、皮亚杰 D、罗杰斯

23、信息技术整合于英语阅读教学的优势不包括(C)A、提供广泛的英语阅读学习资源 B、提供支持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活动的工具 C、交流方式单一 D、提供各种学习策略

24、在(C)视图下,不能完全显示三个区域也不可调节各区面积的大小。A、大纲视图 B、幻灯片视图 C、幻灯片浏览视图 D、普通视图

25、斯滕伯格关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看法是(B)A、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 B、内容知识;教学法的知识;实践的知识

C、学科内容知识;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

D、广泛的普通教育;所要任教的学科内容;教育文献;反省的实践经验

26、最适合课堂讲演、操练和练习的硬件排列方式是(A)A、横排 B、纵排 C、环形 D、两侧

27、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二阶段中,又可以划分为(B)四个层次。A、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作为个别辅导工具、作为协作工具、作为研发工具 B、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作为协作工具、作为研发工具 C、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作为演示工具、作为开发工具 D、信息技术提供资源、作为信息处理工具、作为协作工具、作为交流工具

28、(A)是学校情境中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学生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环境中的经验。

A、隐性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性课程 D、活动课程

29、美国信息素养国家标准的(C)内容描述的是理解技术系统的特性及操作,精通技术的使用。

A、技术效能工具 B、社会、伦理及人文问题 C、基本操作和概念 D、技术通信工具 30、在空间与图形部分与信息技术的链接中,“能使用绘图软件为一个房间设计各种布局”的信息技术可以与(A)的内容标准相结合。

A、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B、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C、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D、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

二、判断题:

1、地理、历史、思想与品德都属于自然科学。(错)

2、计算机操练和练习反馈的设计是关系到操练与练习软件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内容。任何计算机操练与练习的反馈,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反馈原则。(对)

3、整合的教学情境是指使用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错)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的简单过程,存在着固定的模式,教师只要掌握这个模式,就能在教学中应用自如。(错)

5、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广度则可以划分为完善型和创新型。(错)

6、整合课程实现的是学生的经验整合、社会整合和知识整合。(对)

7、认知学徒制是一种典型的认知主义教学模式。(错)

8、将气旋与反气旋运动过程设计成三维立体图与二维平面图结合运用的表现形式,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气旋中心气流以及反气旋中心气流辐散下沉导致凝云雨或晴朗天气的全过程。使学生能直观的认识气旋与反气旋。(对)

9、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得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对)

10、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正式的课程是指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错)

11、[美]国际教育技术协会认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应该能够利用技术资源(如计算器、数据采集探测器、录像、教育软件)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并开展扩展性学习。(错)

12、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学生能获得更多的标准英语语音的刺激,更丰富的英语单词学习情景,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被结合在一起,围绕单词的学习。(对)

13、接受学习一定是被动的。(错)

14、我国在2001年启动中小学“校校通”网络教育工程。(错)

15、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于学生先前经验和教学内容的情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同学资源、教师资源主动建构知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从中心走向边缘。(对)

16、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只需关注本学科内容,不需要注意信息技术对本学科内容的影响而导致学习内容的变化。(错)

17、在美国的“社区”案例中,“运用交互式的教育节目”的活动是NETS绩效的“使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并举例说明想法、观点和情节”指标。(对)

18、传统的课堂教学很容易实现个别辅导。(错)

19、信息技术必须与学科课程整合才能实质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对)20、电子邮件调查法属于被动调查法。(对)

21、理科课堂中的解题练习都属于操练和练习的范畴。(对)

22、利用信息技术的情景性、真实性,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

23、操作与练习型游戏是利用环境进行建构,学生自己控制情节发展,生成情节。(错)

24、在信息技术整合于合作学习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习专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对)

25、在小学高年级段的数学标准与信息技术整合点中,在统计与概率部分,学生可以运用数学符号使用TCT交流运算结果。(错)

26、人们对于教师隐喻的微观层面指在教学中师生的交往之中的地位,如“教师是蜡烛”。(错)

27、为了进行有效的整合实践,教师首先必须刷新头脑中学生观、学习观以及教学观,需要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习看作是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把教学看作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对)

28、信息技术和教育相整合大约要经历这样五个阶段:计算机素养培养;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改。(对)29、2000年,陈至立同志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将从两个层面推进,第一个层面是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第二个层面是网络的普及和应用。(错)

30、自我调控是指在实施学习计划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为、策略的效果。(错)

PPT操作题:

POWERPOINT操作用到的文件均存放在c:SL01目录下;

1.应用模板“沙石型(SANDSTONE)”,将“茶文化”的标题设置为“黑体”,大小为“72”,删去第一张幻灯片的副标题占位符,在此位置添加“c:SL01”目录下的“TEA.GIF”图片。

篇3:教学评价的理论再构与实践创新

一、评价的发现价值功能之理论研究

评价的功能是评价活动固有的功用性属性,评价的目的是评价活动的预定性追求方向,二者在理论上具有内在的联系,反映了评价实际上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认识,直接导致了在教育评价实践中产生的不同行为和效果。

关于评价功能的理论研究,一个最普遍、被广泛认同的认识是“评价是对事物的价值关系的判断活动。”由此得出,评价的最普遍的功能就是判断价值。但在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长期以来忽略了评价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发现价值的功能。

关于评价的发现功能并非首次提出。一些理论工作者在论及评价活动的本质属性时,都从理论上谈到了评价的发现价值。如认为“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2这个定义就蕴含了发现价值的内容。还有人直接指出,“教育评价的目的包括判断价值和发现价值两个基本方面,建构价值可以通过判断价值和发现价值实现。”3但是,关于评价发现价值的功能在理论上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展开探讨,与之相应的,在实践中更没有得到实现。因而,有必要对此进行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和论证。

从理论上说,评价首先是一种认知活动,评价主体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是建立对在事物的认知基础之上的。认知性特征是高等教育评估的本质性特征,评价的主客体之间是一种认知性关系。“主体行为与活动的直接目的在于认识和了解客体的状况,评价客体的行为、条件、结构、活动及其后果的价值,诊断客体存在或表现出来的薄弱之处(劣势),探讨客体发展与完善的可能性及可供选择的途径与策略。”4所以,评价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将认知包含于自身的、更高一级的认识活动。”5

评价既是建立在认知活动基础上的,那么对事物的“认知”就必然超越于“感知”层面,使主体对事物的认识上升到对事物全貌及特征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一种理智层次的认识。它意味着:不仅对事物表面的特征进行认识,而且对事物隐性的特征展开探究;不仅对事物既知的现象认识,而且对其未知的或潜在的价值去发现和挖掘。与之相应,评价活动也包含这几种状态的认知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更高一级的价值选择,即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发现。价值判断是依据评价主体的需要和一定的评价标准来对事物进行的“陈述性评价”,而价值发现则和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是根据事物的规律和发展逻辑,运用创新性思维对事物进行的“反思性评价”。

关于这两种评价形式,可以用“规范性评价”和“超规范性评价”来表述。从规范性角度来看,教育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准则对教育活动和现象进行好坏、优劣及其程度的判断,这就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价值判断;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人类活动不仅在实现已有的价值,同时也在不断开拓着价值的新领域。教育评价活动通过不断发现教育活动中蕴含的新价值实现价值的不断创新。而“价值的发现与创新是评价特别是超规范性评价的重要功能”。教育活动中新的价值内涵不能通过判断形式得出,因为判断只是依据特定的价值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判定,判定是判不出新的价值意义的。但是在超规范性评价中,通过评价主体依据各自的观点,进行研究充分、有效地交流、磋商,并在特定的交往活动中逐步达到共识,就可能产生新的价值内涵。6

二、教学评价的发现价值与建构价值

在现实的教学评价活动中,判断价值多表现为评价的鉴定性或总结性功能,发现价值多表现为评价的形成性或诊断性功能。但不止于此,发现价值还应表现为评价的探索功能,而只有探索才可能会出现创新。特别在教育活动中,评价的发现价值表现为超越对事物既存样态的判定,而对事物潜在状态的、隐性状态的、未知状态的价值去发现和探索,以完成在判断价值基础之上新的价值建构。

(一)建构价值是教育活动的目的,也是教育评价的目标

教育是一门具有价值性征的学科,其创价活动和增值过程都表现为从教育本然性到对教育应然性的价值追求。“以教育活动的理解方式来理解教育规律,把教育规律理解为教育活动的规律,就应把应然性的教育价值、目的理解为教育规律的内在构成,就应把教育的合目的性联系或应然性联系理解为教育活动的规律。”而“人们对于教育规律的理解,不在于是否承认教育规律有没有价值、目的设定,而在于如何建构合理的教育价值、目的并以此来指导教育活动”。7教学评价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使评价对象实现既有价值的提升和新的价值建构。这正是人的合目的性的体现,因为人类的一切发现价值、判断价值、创造价值都是为了实现价值和享受价值而进行的。只有通过评价,使教学评价对象原有的价值在认知、选择、博弈中重新调整、组合、扬弃,优化肯定的价值因素,发现新的价值内涵,建构新的价值结构,这就使教育对象有了质的飞跃。

(二)教学评价的判断价值和发现价值是建构价值的基础

建构是一种创新,需要借助各种评价的信息,在研究和决策的过程中,完成新的价值构想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判断价值是一种基本手段,研究者、管理者和决策者都需要通过价值判断手段对教学评价对象进行鉴定或总结性评价,从中获得丰富的评价信息,从而对教学活动形成总体的认识,然后根据其运作的规律进行价值重构,做出决策。其中,发现价值是把研究和决策推向深入的必不可少的步骤。通过探索性和反思性的评价视角,对教育现实和活动进行深入的考察,深刻地认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其症结所在,从而实现价值的提升。

在判断价值和发现价值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教育价值,这是教学评价的最高形式。它的特点在于,根据已有的信息,在思维中建构未来的客体,并对这一客体与教育主体的需要的关系做出判断,从而预测未来客体的价值。这一未来客体,有可能是现有客体所必然导致的客体,也可能是新创造的客体。“这时的评价是对这些客体与教育需要的满足关系的预测,或者是对一种可能的价值关系的预测。人类通过这种预测而确定自己的实践目标,确定哪些是应当争取的,哪些是应当避免的。”8

(三)建构价值是在评价主客体交互协作的过程中完成的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共同建构”理论主张,评价过程应该由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建构统一价值观,评价结果是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交互作用的产物;评价就是要通过对参与评价以及与评价有利害关系的人的需求、关注点和问题的应答,并通过对话和协商,逐步达成共识。枯巴(E·Guba)和林肯(Y·S·Lincon)特别强调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和评价客体民主、平等、协作、交互作用的关系,认为“评价是各方力量(评价参与人)合作的产物,评价是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评价是一个连续的、问题反复呈现的、并可能有众多分歧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应急的过程(不是按部就班的过程);评价是整体上可能产生许多非预期结果的过程;评价是一个产生(形成)事实的过程”。9

可以看出,这种评价观超越了以往的评价认识,其意义在于消解评价标准的作用,而用评价中人的交往和互动来形成新的评价价值,实现评价的目的。在这种评价思想中,引入了主体间的“交往”概念,评价作为交往的实践活动,其主要结构由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评价主要是以交往价值为基础而展开的。在这种评价模式中,评价的合理性“主要是涉及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获得和运用知识的一种素质的合理性,只能在主体间的生活世界中去寻找,在主体间的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互理解、融合、接纳和取得共识的交往中形成”。10这种评价思想建构下的评价活动,必然不同于评价主客体关系中的评价行为。“通过评价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开展的评价活动,主要功能不在于进行价值判断,而是把重心转移到批判、反思、理解和创造上来。它可以是对已有价值规范的批判、反思,可以是对评价主体价值观念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也可以是新的价值规范的创造等。”11

三、发现价值、建构价值与教学评价创新

发现价值和建构价值对于教育评价来说,是一种新的思想观念,是用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去对评价活动进行设想和重构。对于现实的大学教学评价来说,发现价值、建构价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评价方法,而应该把其作为一种思想理念或思维路向去理解,用这样的思想去寻求和构建一种评价模式,突破固有的程序化的评价路子,寻求教学评价创新。

(一)教育性的思考——评价大学教学本身的问题

在现有的一般评价模式中,评价者往往是根据既定的评价标准,对现实的大学教学运行状况进行考察,对评价对象是否达到标准或既定目标进行判断。但是,本着发现价值的评价理念,评价不仅要看到对象表面的东西,而且要探究其深层的问题;不仅要问是否达到了目标,而且要寻求其为什么的深层原因;不仅要求结果,而且要找根由。这就是要从教育性价值的角度出发,寻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一种反思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对现有的、既定的、习惯的、已程序化的一切教学因素发出诘问和挑战。

我国目前运作的大学教学水平评价,其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根据大学教学的既存状态与评价目标的达成程度来进行设计的,而没有对大学教学本身的问题从教育的规律和逻辑出发进行探究,这样的评价方案就使教学评价只停留在浅层次的表面问题上,不能从深层次上促进教学创新。我国大学教学长期以来在教学质量上没有大幅度的提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如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关于教学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由一级指标“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来表述的,其中包括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三项二级指标的内容。在二级指标“专业”的教学观测点中主要包括“专业结构布局”和“培养方案”。关于培养方案的等级判定标准,其A级标准是这样描述的,“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养、科学素质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执行情况好”。12但是,如果用发现价值的思维去对这项评价内容进行重新思考,会对“培养方案”本身进行进一步探索,如从大学教育教学的规律追问“教学培养方案”本身的合理性程度如何,其知识的选择、知识的构建、知识的体系是否具有价值,其合理性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的相关性如何等。实际上,长期以来,影响大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并不在于对现有知识体系的贯彻和安排问题,而很大程度上在于对知识体系本身的研究和追问问题:在大学阶段中,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课程结构是最核心的学科基础?这样的问题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根本问题,也是教学创新的重点所在,但这也正是现行的大学教学评价常常忽略的问题。例如,现有的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较为常见的往往是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等塔式版块组成,但是,这种组合方式是不是适应所有专业的培养模式?组合的科学性和教育性如何?很少得到进一步研究和追问。

这个问题也关涉到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问题。传统的教学评价讲求课程教学要“丝丝入扣”、“样样俱全”,往往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表达形式、教学风格等方面去评价,但是却常常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对教学知识的选择。因为长期以来在大学中教的东西、学的东西完全是既定化的、规定化的知识的延续,而它的合理性、科学性往往没有得到审视和评价,教师选择什么样的知识去组织教学,这个环节往往被忽略,也没有纳入教学评价的视野。但这些问题可能正是教学质量不能提高、创造性人才匮乏的原因。学术自由中教师教学的自由和学生学习的自由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缺失的,因为缺乏了选择文化的活动与要求,创新文化也就失去了相应的基础。

在研究课程评价的问题时,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家斯克里文(M·Scriven)提出了内部评价与结果评价的问题。内部评价只关注评价课程计划本身,而结果评价关注课程实施的结果。前者是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这项课程计划好在哪里?”而后者则是回答“课程达到目标的实际情况如何”的问题。斯克里文用研究斧头作为内部评价的例子:人们可以假定,设计良好和选材合适的斧头砍柴会很快,但一般人们不会去直接测量砍柴这个事实。因而人们在研究斧头时,更关注研究斧头的设计、所选用的材料、重量的比例、把手的形状和合适性等。对于内部评价的课程评价者,“也可以就课程计划所包括的特定内容、课程内容的正确性、课程内容排列的方式、课程计划所涉及的学生经验的类型,以及所包括的教学材料的类型,来评价课程计划本身的价值”。13斯克里文所说的内部评价就体现了用评价的发现价值功能去构造评价活动,最后创建新的价值的思想。

(二)质化的研究——揭示评价对象本质的价值所在

与传统的判断价值的评价模式相比,发现价值的评价并不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或评价指标体系去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和评判,而是更多地通过对评价对象的分析、研究和归纳,去发现评价对象的价值问题,然后沿着问题的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建构新的价值。这种评价模式不同于传统评价模式的定量分析方法,而是更多地采取定性研究的方法,也称为质化的评价方法。

质化的评价方法是对质化技术的运用,所谓的“质化”技术,就是将事物现象本质化表示的技术。“在质化评价中,评价者事先不能提出价值的结构假设,评价无价值先行组织者,评价就是用价值形式表示事物的现实价值,目的是寻求事物的价值所在,揭示事物的本来价值”。14也就是说,评价者依据对事物质的理解,作为发现者发现评价对象潜在的价值,丰富价值世界的现实价值。

以大学特色评价为例,大学特色包括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毕业生去向等基本方面的特色,也包括培养模式、科研、学校管理、学校传统、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大学的特色就是应体现在这些方面的独有性。例如,同为师范大学,有的提出将学生培养成为“能说会道、能写会画的教师”,侧重于对学生的师范技能培养;有的则提出将学生培养成为“面向世界的、具有一定教育科研基础的科研型教师”,侧重于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具有一定教育科研的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大学特色评价常通过收集办学过程的历史记录和现状等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出大学在培养模式、科研水平与方向、学校管理、学校传统、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以此初步得出大学的概貌;再通过补充材料完善并确认所得的特征,并将得出的结论与其它大学已形成的特色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大学特色评价的结论。15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特色评价的结果具有发现新价值的功能,而且永远是鼓励大学进行价值创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质化评价也是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建构新价值的过程。”16

质化评价与枯巴和林肯代表的“第四代评价”相比,在评价过程的价值发现和价值建构方面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第四代评价又称为“自然式探究评价模式”,强调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对评价对象的价值探究形成建构过程。从研究的方法论上,第四代评价具有这样一些特征,与质化评价有相似或相同的地方:

第一,注重自然情境的研究,而不是通过人为方式操纵变量来形成所要检验的情境;第二,注重定性的研究方法,而不是量化的方法;第三,注重从事实归纳中获取理论,而不是由理论演绎假设,再由实验加以证实;第四,注重个案分析,而不是大范围调查;第五,注重缄默的或不言而喻的知识,如“直觉”、“感受”等,而不只是涉及语言呈现的命题的知识;第六,研究设计适当距离,以便处于客观地位。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自然探究性评价主要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研究、探讨等方式进行收集和形成数据,并对研究结果的可信性、推广性、可证实性和客观性等,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解和解释。17比如,对好的教学的评价,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共享教学”、“共建价值”,强调教师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学术意识的养成、学科素养的形成、学习品德与人格形成等方面的影响作用,而不只是仅仅注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生成性和共同参与性。

篇4: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试卷

[关键词]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在面对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挑战时,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进行科技战略创新,促进技术进步,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变,加快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来实现的,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则是制度创新。

一、科技创新是新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总趋势来看,高新技术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国际经济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知识与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科技创新已成为实施科技兴企战略的基础内容。

1.科技创新代表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日趋紧密结合,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思想和行为方式,以科技的发展带动经济的繁荣和企业的振兴正在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轴心。

2.科技创新是企业创建国际化大公司的必然要求。国际大企业大多在使用先进科技和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上具有优势。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上应用的加快,今后的世界商战将更加直接地表现在先进科技的开发和应用上,体现在科技创新的力度和实效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积极引进国外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体制、科技和管理创新,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同一些世界著名企业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不足是主要表现。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企之路,在科技创新上有大作为,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3.科技创新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加经济增长点的主要手段。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对于企业来说,能否把新的科技成果与生产经营实践紧密结合,结合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也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决定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市场经济将一改过去那种资源、资本总量和增量决定模式,更加强调创新的作用,在这样的形势下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但是,为什么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科学技术能够得到迅速发展以及大规模应用,而在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则不能?在同一国家里,为什么一些企业科技创新如火如荼并成果显著,而在另一些企业里则不能?这促使我们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因素,即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二、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紧密联系

1.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关系。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schumter)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创新”概念引入经济学。他的概括揭示了创新所包含的两种类型:科技创新和制度(组织)创新。对于这两者的关系,经济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阿里斯坚持“技术决定论”。他认为,制度对科技创新只有阻碍作用,资本主义制度对科技创新不具有任何积极的作用。而拉坦认为,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虽然互相影响,但一方不能决定另一方,二者是互不决定的,即主张“互不决定论”。美国新史学派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是制度创新决定科技创新,即“制度决定论”。他指出,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科技创新不过是制度创新的结果或者说派生物。正是由于制度的创新,才有了科技的创新、教育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从而才会有经济的增长。

实际上,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是一个交互决定的动态演进过程。动态的科技进步是制度得以变革的首要力量,制度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得以变迁;而创新后的制度又反过来给科技进步以决定性的推动,促使其飞速向前发展。

2.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为经济主体实现科技创新提供有效激励,使经济主体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相联系。其次,为科技创新提供约束,为经济主体在科技创新中实现合作创造条件。再次,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等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最后,可以协调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减少由于不协调而带来的成本费用,使科学技术产业化,并促进经济发展。

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现存的制度成为科技创新的阻碍或不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时,制度创新便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了。良好的制度安排通过减少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外部性,降低创新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和减弱不确定性来增加创新者的预期收益,鼓励创新活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制度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生产力中内在的自发力量的推动。

例如专利制度,它能保护发明人对新成果在一定时期内的排他独占权,持续地激发人们进行发明创造的热情。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研究认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药品不能被研究出来,65%不能被利用;化学发明有38%不会被研究出来,有30%不会被利用。可以这样说,没有制度的保护和支持,就没有今天如此高的科技水平。

目前,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要求我国必须走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第九届北京科博会“2006中国经济高峰会”上指出,国际经验和中国已有的经验表明,仅仅有科技创新而没有体制、组织和政策的创新,科技创新很难推进,甚至是寸步难行。

三、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几个途径

1.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首先,要建立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机制。这里,明确政府和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关系十分重要。要区分政府和企业的职责与分工,政府应引导企业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并完善宏观科技创新体系的激励机制的建设,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在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的同时,还要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从而保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其次,处理好国家科研机构与大学、企业之间的关系。第一,在科研上,国家科研机构必须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开展定向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而大学更适宜于从事自由的科学前沿探索 ,促进以学科深入为主的科学发展。第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创新投入与行为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在技术创新领域不发挥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应与社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走社会化之路,实现规模产业化。

最后,应该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以促进科技创新的良好发展。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与引领作用,发挥大学的基础作用和生力军作用,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其中关键的是要鼓励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中介服务系统。三是政府应给予政策引导、服务与支持,形成全社会崇尚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2.建立并不断完善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管理模式。在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同时,还应加大力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科研机构管理机制,并根据实际中的具体发展状况不断将其同步完善。第一,应加大对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对提高国家竞争力有直接影响的重大项目,加大支持由科学家自由选题的探索性研究;第二,建立起与原始性创新相适应的评价制度。鼓励具有原始性创新、风险大的研究项目,高度关注创新性强的小项目、边缘项目以及学科交叉项目,邀请国外专家参加重大、重点项目的全程评估,减少和简化评估程序,完善评估活动的监督体系等等;第三,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激励机制。鼓励技术开发更多地在市场中实现其价值和取得相应的回报;第四,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大力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对有思考能力和独立创新精神的人物和青年人才积极给予支持,加大力度引进在国际科学前沿作出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的顶尖人才。

3.重视企业技术中心的制度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中心与研究院,是开展自主创新的主要实施者,因此要高度重视企业技术中心与研究院的建设发展水平。技术中心的定位不应局限在为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技术供给,而是面向企业3年~5年,甚至更长远的技术创新,从而支持企业的发展从满足市场的需求到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的转化。技术潮流和科学进展的预见、开展技术集成和融合、研制新兴技术,甚至部分基础研究,应该是企业技术中心的新任务。

同时,企业还要充分认识到自主创新是一个充满试错的过程,为了加快这一进程,企业必须动态地确认自己的领先供应商及领先顾客,并永不间断地与之建立战略性的、真诚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加强交流与合作。一个富有成效的创新型企业,除了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占尽优势外,也要拥有极强的社会资本,这包括建立与各类科研、教学部门,产业界,政府以及非营利性组织广泛而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任冬梅:关于增强国有大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 山西焦煤科技,2004年第7期

[2]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尚林林泉: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从四次技术革命中得到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01期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没有制度创新技术创新难推进.科技日报,2006年5月31日

篇5: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试卷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20分)

1、社区睦邻运动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它的发起人是英国牧师(A)。A、巴涅特 B、索里 C、汤恩比 D、哥尔亭

2、最早提出社区发展概念的是(D)。A、罗杰斯 B、罗斯曼 C、谭马士 D、法林顿

3、(A)称为西方社会救济立法和贫民救济事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各国社会事业的制度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伊丽莎白济贫法 B、德国的汉堡制

C、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D、德国爱尔伯福制

4、在社区工作的程序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制订一个良好的社区发展计划,这是社区工作的关键一环 B、建立社区机构是落实社区计划的根本保证 C、协调社区力量是社区工作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D、解决社区问题主要依靠社区工作者

5、在社区发展模式中,当地居民应该是确定社区发展具体项目的(B)。A 一般参与者 B 主要决策者 C 听从任务者 D 意见反馈者

6、下列属于社会策划模式的是(C)。

A、我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B、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C、为了促进就业,制订针对性的训练项目 D、为了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 7、6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罗斯曼提出的三大经典社区实务模式不包括以下哪一项?(B)

A、地区发展 B、社区整合 C、社会规划 D、社会行动

8、社区工作者经常与居民领袖并肩工作,帮助群众或团体维护自己的利益,运用传媒的力量向政府施压,影响正式组织的决策过程,在这里,工作者扮演的角色是(B)。A、倡导者 B、行动者 C、教育者 D、资源提供者

9、社会行动通常是由最温和的方法起步,当行不通时才提升行动的层次。这是社会行动的(B)。

A、让步原则 B、渐进原则 C、破坏原则 D、连串性原则

10、(B)在中国农村的种种实验却开创了农村社会工作实验的先河。

A、为政治服务的社区教育模式 B、乡村建设运动 C、社区服务 D、社区学校

11、(D)是一个人顺利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A、技能 B、性格 C、气质 D、能力

12、下列有关院舍化说法错误的是(C)。

A、生活在院舍中的人通常被社会上的其他人视为“弱者”。B、接受长期院舍照顾的人丧失了自立能力,变得过分的顺从。C、生活在福利院中的人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D、院舍化就是把各类需要照顾的人集中在一起照顾。

13、社区工作者应具备的自我完善能力不包括(B)。

A、自我学习能力 B、自我批评能力 C、自我反省能力 D、自我控制能力

14、下列不属于确定社区工作者身份的标准的是(C)。

A、工作内容或内容 B、职业身份 C、工作性质 D、社会工作认证制度

15、建立关怀型的社区意味着(B)。

A、关怀型的社区所关注的只是那些“有需要的人” B、关怀型的社区关注的是整个社区的福利 C、社区照顾是由社区工作者本人发动的

D、采取何种社区照顾方式是由社区工作者来决定的

16、关于社区照顾的具体目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协助需要照顾人士融入社区 B、培养需要照顾人士的参与意识 C、强化居民的社区意识

D、社区照顾是以非正规照顾取代正规照顾

1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问卷法的特点(C)

A、书面性B、间接性C、直接性D、标准化

18、关于社区服务的资源共享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社区服务的资源来源可以完全依赖依靠政府提供外部资源 B、社区服务的资源来源可以完全依赖依靠社区的内部资源

C、社区服务的资源来源依赖于靠政府提供外部资源和社区的内部资源的结合,不分主次 D、社区服务的资源来源以开发利用自身资源为主,接受政府等提供的外部资源为辅,而不能颠倒了两者的位置。

19、美国心理学家(B)将需求划分为五级: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A、罗杰斯 B、马斯洛 C、班杜拉 D、沙利文

20、社区的服务组织有两个特点,一是街(委)、企(事)结合,二是(B)。

A、政府主导 B、社区自治 C、居民自治 D、社区、居民结合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中国古代的民间社会救济和社会救助主要包括的形式有(ABCDE)。

A、家族 B、同乡 C、行会 D、宗教 E、社仓乡约

2、下列属于社区发展模式中的过程目标的是(BD)。

A、社区经济开发 B、各种社会网络的重新确立 C、社区社会发展 D、居民及团体间重建紧密的联系 E、社区科学知识教育的普及

3、在社区发展模式中,社区工作者的角色主要包括(BCDE)。A、组织策划的角色 B、支持鼓励的角色 C、协调联络的角色 D、资源中介的角色 E、启发催化的角色

4、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的方法包括(ABDE)

A、拜访关键人物 B、与居民进行街头接触或深入访谈 C、与居民进行深入交谈 D、事件的介入 E、参与和组织公益活动

5、关于社区照顾的含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D)。

A、社区照顾是为社会上有需要照顾者提供照顾及支援 B、非正规照顾不属于社区照顾

C、需要照顾的对象能够继续留在社区或他们原本的生活环境下维持独立的生活 D、由志愿者、亲属等进行的无偿照顾不属于社区照顾

E、社区照顾倡导的是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的携手合作

6、下列属于社区照顾提供的具体服务的是(ABDE)。

A、家长义工计划 B、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C、政府在社区内筹建房舍 D、为孤独老人解决心理问题 E、提供老人的护理服务

7、西方介入式社区工作过程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BD)。

A、技巧性 B、阶段性 C、静态性 D、时序性 E、福利性

8、我国社区工作过程时段性的工作包括下列(CDE)。

A、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 B、某项政治宣传教育的实施C、社区环境卫生评比 D、社区计划生育的宣传与登记 E、居民纠纷的调节

三、判断正误题(每题1分,共计20分)

1、社区工作的重点应该是解决个体所面对的问题,或个别居民所关心的社区事务。(×)

2、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工作者提供的社区服务,应全部是无偿服务。(×)

3、确立社区工作目标时,要注意分别确立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4、滕尼斯关于社区的概念,他的视角始终关注着社会价值取向这个核心,并以人际关系状况、形成、变化为观察对象。(√)

5、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指社区工作的某个特定领域或策略、方法所遵循的原则。(×)

6、一旦居民决定采取社会行动,社会工作者会坚守一系列的原则,使行动能够朝着理

性的方向发展。(√)

7、美国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往往将社区发展理解为社区组织的工作模式之一的是。(√)

8、社区发展作为一种专门的社区工作方法,形成于20世纪初。(×)

9、社区发展的具体的策略措施主要是以冲突和竞争策略为主。(×)

10、社区问题的调查只包括社区内的调查。(×)

11、建立关怀社区的过程,就是实现社区照顾终极目标的过程。(√)

12、从事社区照顾的组织和工作者应该扮演倡导者的角色,而不是全权代理人。(√)

13、香港式的社区照顾主要有三种推行形式:家居照顾、社会支援网络、义务工作。(√)

14、社区工作者的平民意识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民主意识。(√)

15、工作情景的界定和评估是社区工作者事情,与工作对象没有关系。(×)

16、社区服务是一种群众性的互助服务,不需要政府的倡导和支持。(×)

17、一套完整的社区工作价值体系,包括对服务对象的价值取向、对社会(国家)的价值取向与对个人(自身)的价值取向三部分。(√)

18、作为一个关怀型的社区, 它所关注的仅仅是那些“有需要的人”,而不是所有人。(×)

19、优抚服务针对社区内孤寡老人、无经济来源的贫困户,以及下岗工人就业困难而提供的扶助服务。(×)

20、街道办事处作为市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是社区服务的直接实施者。(√)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1、简述社区工作的专业价值观特点

答:(1)集体取向的人的价值和尊严(2)制度取向的社会正义(3)民主取向的社会参与(4)互助取向的助人服务

2、简述社区发展策略的具体措施

答:社区发展策略的具体措施有五个方面:(1)以协商一致策略为主,避免冲突和竞争,(2)立足社区基层群众公共利益的扩大,通过沟通、对话和讨论促使成立不同居民小组,(3)社区组织之间的协商、妥协、合作,(4)对社区精英的争取、团结和支持,(5)对社区大众的争取、包容,并使其参与到发展项目中来。

3、简述社区照顾提供的服务类型

答:(1)是针对服务对象的压力心理的及专业的支援(2)是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些具体和实际的协助(3)是为服务对象提供稍作休息的空间(4)是协助服务对象善用服务资源,并加强他们对社区活动的参与(5)是为服务对象提供足够的、高质量的照顾,减轻照顾者的负担。

4、简述社区服务的原则

答:社区服务的原则包括(1)政府支持的原则(2)开发和利用社区内部资源的原则(3)公民参与的原则(4)立足社区的原则(5)科学化、专业化的原则(6)宣传先行的原则(7)义务与报酬相结合的原则

五、论述题

1、试述社区工作的行为守则

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论述:(1)注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目标。(2)强调社区成员的自主参与。(3)充分开展组织工作。(4)注重协调发展。(5)尊重社区成员自主决策。(6)采取民主和理性的社区行动方式。(7)做好预防性的服务工作。

2、试述我国社区工作者的角色要求

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1)应具备的意识:一是,大局意识;二是,责任意识;三是,任务意识;四是,发展意识(2)要有创新的工作思路:一是,制定社区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二是,激发居民的参与意识;三是调动和发挥社区组织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四是解决百姓闹心、领导操心、人人关心的事情入手

篇6: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试卷

正确

错误

2、丁元竹教授指出,社会管理中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的最核心问题就是要发挥公众的作用。

正确

错误

3、丁元竹教授指出,据有关部门估计,目前全国有各类精神病患1600万人,重性精神病人200多万。

正确

错误

4、丁元竹教授指出,2010年,全国因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总量的五分之一。

正确

错误

5、丁元竹教授指出,社会生活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以社会交往为核心,以精神满足为目的。

正确

错误

6、丁元竹教授指出,社会生活是指发生在个人与家庭、与社区、与群体、与社会的交往以及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

正确

错误

7、社会资本指的就是政府投资以外的股票、基金等财产性资本。

正确

错误

8、蒂法妮•萨帕塔-曼席拉认为,个人的生活取决于他(她)所处的社会环境。

正确

错误

9、丁元竹教授指出,我国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对能源、电信、石油、金融等部门的改革。

正确

错误

10、丁元竹教授指出,我国应通过公众参与、公开讨论等方式,让公众参与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决策、社会政策的制定。

正确

错误

11、丁元竹教授指出,推动公众参与社会事务,在我国现阶段要发挥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基层组织的作用。

正确

错误

12、丁元竹教授指出,提高处置社会问题能力,是社会管理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一种日常管理。

正确

错误

13、丁元竹教授指出,世界银行建议,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规划、重大政策在实施前,要搞社会听证、社会监督,要进行评估、进行文献的研究。

正确

错误

14、丁元竹教授指出,互联网是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正确

错误

15、改革社会体制,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促进社会进步,只要肯下功夫,是短时期内能够马上实现的。

正确

错误

16、丁元竹教授指出,社会不公平问题、干群关系紧张问题等都属于客观的社会问题。

正确

错误

17、丁元竹教授指出,解放思想和创新理念最核心的要解权力和责任、利益和风险的关系问题。

正确

错误

18、丁元竹教授指出,农民工问题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格局、城乡分治造成的。

正确

错误

19、丁元竹教授指出,国际化主要通过产品、人口、信息的交流,形成了全球趋势。

正确

错误 20、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子女未成年犯罪辍学率高。

正确

错误

21、丁元竹教授指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绝大部分。

正确

错误

22、我国提出要大力推动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这意味着政府将不再承担社会管理的任务。

正确

错误 23、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来华三个月到六个月有9万人。

正确

错误 24、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来华两到五年有近25万人。

正确

错误

25、丁元竹教授指出,任何国家都存在着由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也都遇到过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正确

错误 26、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来华一到二年的人有18万人。

正确

错误 27、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来华六个月到十二个月的有14万人。

正确

错误 28、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来华人员,主要经商、就业、学习、定居、探亲等。

正确

错误 29、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外地户籍未成年犯占到未成年犯罪案件的70%左右。

正确

错误

30、社会管理的主体只能是政府,不能是企业。

正确

错误 31、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的人口到总人口的()

39.68% 49.68% 59.68% 69.68%

32、丁元竹教授指出,社会生活是以()为核心的。

社会交往

物质生活

精神满足

文化教育

33、丁元竹教授指出,到2010年底,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所有制构成达到()

30% 40% 50% 60%

34、丁元竹教授指出,至2010年底,我国博客用户为()

1.94亿

2.94亿

3.94亿

4.94亿 35、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比,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多少个百分点?

3.46个百分点

13.46个百分点

23.46个百分点

33.46个百分点

36、丁元竹教授指出,至2010年底,我国手机用户为()

6.59亿

7.59亿

8.59亿

9.59亿 37、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民工流入城市,家庭空心化严重。

1.4亿

2.4亿

3.4亿

4.4亿

38、丁元竹教授指出,至201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1.57亿人

2.57亿人

3.57亿人

4.57亿人

39、丁元竹教授指出,到2010年底,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占到整个从业人员的()

40% 50% 60% 70% 40、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人口到总人口的()

30.32% 40.32% 50.32% 60.32%

41、根据丁元竹教授所讲,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两转”新特征指的是()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由进口经济向出口经济转变

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转型

42、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带来的问题,也有我们工作不到位带来的问题。

既有长期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有社会深刻变革带来的问题。

既有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

既有国内敌对势力的反对,也有国外敌对势力的破坏。

43、根据丁元竹教授所讲,战略性社会管理的重点在以下哪几方面?

穷人等弱势群体

农村社区

边远地区

大型城市

44、根据丁元竹教授所讲,战略性社会管理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知道发生了什么

了解了群众的想法和需求

告诉群众情况进展

强化了诚实和承诺

45、根据丁元竹教授所讲,社会规范内部法则的核心是()

诚信

责任

良心

自由

46、丁元竹教授指出,当前我国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存在问题包括()

征收范围过宽

征地人员素质太低

征地补偿过低

征地程序混乱

47、丁元竹教授指出,社会规范主要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具体包括()

社会资本

内部法则

社会心态

由富而贵

48、根据丁元竹教授所讲,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包括哪些?

经济结构巨大变化

利益格局巨大调整

社会结构巨大变革

思想观念巨大变迁

49、根据丁元竹教授所讲,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五化”新特征指的是()

工业化

城镇化

市场化

信息化、国际化

5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的社会心态。

奋发进取

理性平和

开放包容

上一篇:开票软件服务合同(飞灵)下一篇:中国历史文化知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