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022-07-08

第一篇: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申建伟

以前,在学习中见到的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

(1)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即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

(2)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则有阻碍作用。

(3)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它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抓住了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反映了事物发展规律,因而能够使我们综观全局,高瞻远瞩,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确定事物前进的方向,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

(2)能提供科学的方法,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给人们探求真理提供科学的认识工具。

(3)能成为人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思想武器。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不可缺少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以上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描述尽管管科学、全面,但不免读来费时、高深难懂。

今天拜读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文章,对于她关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描述令我耳目一新、佩服之极。故有意与各位教师一同分享。

她认为:“理论和实践就是老鹰和小鸡的关系。一旦掌握了理论,你就会势如破竹,不可抵挡。有了这样的理论,你才会有效地指导你的工作实践。” 她还说过:“专家是围绕一个专题使劲的、一个劲地研究研究,研究到大家都听不懂了就是专家。”

对于这两点我是深有感触。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自己早就知道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并没有真正花大的力气去记诵和深刻领悟。不真正掌握理论,怎么能够在新课改的教学活动中“势如破竹、不可抵挡”呢?由此充分说明,要想使自己的专业得到迅速成长,自己太需要好好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理论了。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深深感觉到:专家讲的长篇大论,有时竟能让渴求知识的听众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就是听不太懂,这时候主观意识再强制自己打起精神去听,大脑就不堪重负,用起了保护机制,人就感到昏昏欲睡了。相反,身在一线的名师有自己的理论、有自己在实践中积淀的成功经验和智慧做法,能把厚的说薄、难的说易、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他们是在用大爱做小事,用自己的智慧、辛劳书写爱的宏伟篇章,近距离见证他们“平凡中见伟大,平凡而不平庸。”

第二篇:浅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摘要: 理论贯穿于实践,在生活中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使我们所学知识更具有指导性。同时通过不断学习创新,架构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不但让理论对自己有指导意义,同时也能对其他人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理论、实践、人才、环形链

自小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的关系都没有很具体的定位过。我们经常觉得学习与生活相差甚远,觉得很多东西都没有学以致用,然而我们看待这两者关系视觉度就存在问题。我们在答政治时经常会说到“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践或是理论指导实践”其实就我们自己很难把这两者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可以尝试从这几个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

一、 辩证理解二者关系

首先我们从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来看,我们都很熟悉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在书上与大家碰面的机会比较多,其实我们可以看看现实与该理论的关系。无论是何种学科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是两个独立的整体而连接这两者的桥梁则视你的能力而定。(1)在专业领域很强的人我们称之为学术型,这种人专业知识较强,研究层次较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字型人才,然而这种人无实践性,他们的社会财富仅停留在思想层面。当代人学家张荣寰将学术的概念界定为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这个词对应的英文Academia更常见的意义是指进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与文化群体,在作这个意义用时对应于中文的学术界或学府。因此学术型人才也就指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存在独特见解,进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和文化群体的人。他们的思想仅仅是社会的精神财富,还未能应用于实践,因为他们的专长只是研究,而往学术方面进行研究也体现了他们存在的价值。(2)第二种人是实践型人才,当然这里所指的这类人没有很专业的知识,他们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摸爬滚打,虽然没有理论知识,但是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因为他们的经验告诉他们在这个社会中遇到什么事怎样处理应该怎样处理。也许他们读过的书也不多,我们也看到财富在他们那里的积累,片面的认为读书和社会地位不挂钩。其实更本质的看我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现在也有很多暴发户用钱买文凭或是买官,这就是当他们满足了物质需求以及欲望后的求尊重心理,也可以看到他们重视教育的程度并不亚于所说的知识分子,正是因为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才会更加重视孩子文化素养的积淀。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该类人存在的社会价值。(3)第三种人是十字型人才,既能熟练的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使知识在社会中运用并得以扩展。因此可以看到他的知识不扩展仅仅是单方面的延伸而在于应用于实践后的扩展。这种人使第一类人的思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结合起来。并且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也就是把思想智慧结晶应用于社会产生真实可感得社会财富。相较于第二类人,他不仅仅是融合与社会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引领社会。

对于这三类人我们自然认为做最后一种更好,但是也不是所以人一来就可以做最后一类人。最后一类人不仅要注意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生活技能能力的培养。而写社会实践报告的目的也就在于此。假期虽然我实践的地方与专业相差甚远但是我相信只要勤于思考,你总是能找到它们之间交叉的地方,总是能在生活中学习。虽然不是学校,但是社会也会教会你很多东西。

二、 两者的联系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该理论告诉我们不论两者是什么,我们都可以在两者之间找到共同的交叉区域。即使费劲心里还未能找到不妨试着转化一下角度,换种思维方式。或者试着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可以充当中介的东西。建立一道桥梁把两者联系起来。接下来就从假期的实践和学科的联系为示范,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旅游包含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其实我认为旅游也就是异地的吃住行游购娱,而这几个要素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是当这六个要素在地域上存在差异性时这种差异性带来的文化差异性对其他地方的人也就构成了吸引力。这样看来当地的文化对其他地方的人也可以包装为旅游产品,而我们的生活区与该地的文化区也就有了联系,在平时的生活也可以与本专业有了联系。当然不是说我们学习这个专业就与其他专业失去了联系,我们有饮食文化概论、也有人力资源、也有经济学、还有市场营销等等,而依次对应的我们也可以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多收集信息,勤于思考尽量整理成自己的东西,你的存在价值就逐渐体现了。然而知识的积累是个过程,不能以冲刺的速度去跑马拉松,不能急于求成。因此学习也就是需要我们不断更新创造,尽自己的努力学习到的东西然后加上自己的思考。这个是知识的积淀过程。当然我们提到的还有实践能力,这个就是我这个假期在做的事了,我们在各种事情背后找到实践中与我们理论联系得起来的地方,然后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也结合实际,在以原有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不断联系结合,使理论更适应社会。也就是在自己的意识里也可以使理论具有时代性,理论与时间同步与现实同步。使理论的指导性最大化。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就是我们所获得的东西。

三、 理论与实践的环形链

理论与实践二者是相互 联系、相互推动的。脱离了任何一方,它们就都是独立的,不完整的。正如一个轮子一样缺了任何一方,轮子就无法带动车子前进。社会就是那架马车,而理论与实践两者就是轮子的组成部分。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而最后也必然要运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脱离实践的理论就不能称之为真理。在社会实践中,如果没有前人的理论作为指导,那么必然走更多弯路,也就必然导致低效。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低效是非常忌讳的。也造成了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实践中也不能没有理论。二者是相互推动的,我们靠理论来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赋予理论时代性,不断更新理论,使更适应与现代社会的理论指导实践,也在实践中为理论注以新鲜血液,使理论能够在时代前沿领导社会的进步。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们把它们的关系堪称环形链。

综上所述,理论贯穿于实践,在生活中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使我们所学知识更具有指导性。同时通过不断学习创新,架构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不但让理论对自己有指导意义,同时也能对其他人有借鉴意义。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第三篇:请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1.请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斗争中的正确选择,它适应历史发展规律,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起了重要作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即“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体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位一体”,它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在理论方面进一步深化了它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位一体”主要包括坚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内涵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内涵思念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辅相成,构成“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理论、制度这三方面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深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首先,“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方式,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路径,离开“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就会成为空谈;其次“理论”反映了道路、制度的本质,是引导实践和制度运行的行动指南,是对“制度”和“道路”的科学理论指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运行的保障,离开“制度”,“道路”和“理论体系”就容易出现偏差。因此要从整体上把握道路、理论与体制,做到三者的有机结合统一,以坚定不移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篇:产权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的关系

如果一定要说关系,那么产权理论是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产权理论认为,私有企业的产权人享有剩余利润占有权,产权人有较强的激励动机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所以在利润激励上,私有企业比传统的国营企业强。 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也就是,产权理论明确了企业主对企业的所有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随着专业分工化,企业主保留对企业的所有权,而将管理权和使用权等委托给有相应能力的人进行代理,更加高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但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当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代理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而世界——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产权理论: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是现代产权理论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被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是产权理论的创始人,他一生所致力考察的不是经济运行过程本身(这是正统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而是经济运行背后的财产权利结构,即运行的制度基础。他的产权理论发端于对制度涵义的界定,通过对产权的定义,对由此产生的成本及收益的论述,从法律和经济的双重角度阐明了产权理论的基本内涵.以马克思对产权的定义为指导,全面深刻地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研究科斯产权理论(主要是"科斯第二定理")的实质和特点。

可以说产权理论经过逐步的发展衍生出了委托代理理论,而委托代理理论也在逐步的完善这产权理论的不足,二者相辅相成吧。

第五篇: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摘要: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学习机制的解释各有不同,它们对教学设计也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关键字: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论在近20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仅教学设计模式更加多样,其基础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其中学习理论就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那么,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学习理论有对教学设计有怎样的影响呢?

1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的相关定义 1.1 教学设计

在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中,由乌美娜主编的《教学设计》一书将教学设计定义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还有学者提出,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教学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1]强调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工作对象是由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构成的教学系统;强调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的桥梁。

1.2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智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也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条件。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 1.2.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1.2.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是在批评联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最初是沿着两条途径发展起来的:一条是现象主义的研究途径,另一条是实验心理学的途径。作为认知派学习理论的鼻祖,格式塔心理学家采用了现象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猿猴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有机体的学习是通过神经系统的组织作用达到“顿悟”,从而建立与新情境相应的“完形”的过程。布鲁纳、奥苏贝尔大致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研究方式或途径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认知操作活动(主要是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思维活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奥苏贝尔则主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同化活动将材料纳入原来的认知结构中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加涅力图将联结派与认知派调和起来,用一种折衷的观点来解释人类的学习。他富有创建地提出了关于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条件等重要观点,使认知观点得以确立。

1.2.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它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其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等情感因素,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反对行为主义对人的机械化,认为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主义虽然注重人的内部信息的加工,却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习的影响。理解人的行为,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改变人的行为,也必须先从情感方面入手。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1.2.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在此基础之上的学习理论与以往的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它采用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我们的个人世界总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界世界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建构主义更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2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的关系 2.1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当前主要的学习理论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支配教学设计的思想和观点,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其教学评价方面。

2.1.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的关系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设计模式上。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就是基于行为主义提出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肯普模型”。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教学设计者力求在实验室情境中对一个一个的独立变量进行研究,通过数量化的统计验证从而做出推断和控制。最初人们认为是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联结过程而导致新经验的产生,这一认识促使教学设计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设计一套程序性教学以促进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联结,从而使学习有效地发生?

在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中。程序教学的步骤是:首先,确定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其次,小步子呈现信息。将刺激物比如教材分成许多个小片段,依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一步步地呈现于学生的眼前。两个步子之间依次增加的困难是很小的。再次,学生对刺激物做出积极的反应和教师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即时的反馈。假如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的,教师给予奖励或者表扬以示强化,鼓励学生有信心去解决下一个问题;假如答案是错误的,教师指出错误的原因,并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解题,一直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才可以进入下一个问题。可见,教学过程完全是教师程序讲授的过程,学生仅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2.1.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的关系

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类似,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也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设计模式上。加涅吸收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两大学习理论的优点,提出了第二代教学设计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为“史密斯—里根模型”。

当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产生影响时,教学设计者从纯实验室环境中走出来,开始关注教育情境中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运用理论推衍的方式。此后又引发了一个新的教学设计问题:怎样才能设计一种教学策略,帮助学习者进行信息加工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认知主义者认为,与其说教学目的的实现是旧知识的引申,毋宁说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的,而学生的认知水平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的认知愿望、情感的要求。因此,上课伊始,具有认知主义观点的教师不是先要复习旧知识,然后开始授新课,而是先把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摆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然后追索旧的知识和经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而且他们认为教学过程是不断产生和爆发思想火花———顿悟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们承认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学过程作为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 2.1.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被释放出来的。由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信任学生的潜在能力,以他们为中心,激发他们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从而使他们能够对自己进行教育,最终把他们培养成“完整的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中心地位,这为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十分重视学生个人意义的学习。这里所说的意义学习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价值观发生重大改变的学习,它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它又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人的情感与认知全部投入学习活动。这是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前提;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这充分展示了个体在学习中的地位;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这意味着学习能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这说明学生自己对有意义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只要学生具有了学习的中心地位,他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自觉地深入地进行学习,才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促进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2.1.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学设计也被称为第三代教学设计。其在看待知识、学习者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对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提出了挑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促使教学设计者关注怎样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习者构建对事物的意义理解,此后,教学设计者又从本体论转向主体论,研究方式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角色转向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协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因为采用了自主学习策略,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并以自定的进度进行学习。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2)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3)随机进入教学(RandomAccessIn2struction)。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尽管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又有其共性,即它们的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在协作、讨论过程中当然还包含有对话,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结束语

从上述不同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观的综述中我们发现,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具有影响与制约的作用。还可以发现随着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融合,其相应的教学设计思想也日趋丰富,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学习理论本身并非是一个成熟的理论,它的许多结论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得到的。因此,教学设计作为一门联结教学实践的应用性学科,不可能找到一个成熟的、包罗万象的学习规律作为惟一的理论依据,除了对不同学习理论作科学分析、选择外,还必须从别的学科领域中汲取营养。 4参考文献

【1】 李克东&谢幼如. 多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上)[J ]. 电化教育研究, 1990; 【2】施良方. 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3】赵丽霞. 学习理论流派及其教学设计观(D).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4】余胜泉等.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 电化教育研究, 2000-12; 【5】屈林岩. 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学习创新(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01;

【6】李林英, 学习论和导学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R). 信息技术环境构建和教学运用, 2009-06; 【7】谭敬德等. 维特罗克生成学习理论认识论特征分析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J). 电化教育研究, 2009-08;

【8】文冬&杨九民. 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J). 电化教育研究, 2002-12; 【9】李芳. 从学习理论的发展看教学设计的嬗变(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6-12; 【10】李音. 浅谈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2-09;

【11】刘志华. 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影响(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09; 【12】邱婧玲. 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综述(J). 河西学院学报, 2008-10; 【13】 刘志华&李金碧. 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理论关系的探讨(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02; 【14】费振新. 建构主义与传统认知学派学习理论的比较(J). 常熟高专学报, 2002-11; 【15】姜和忠&徐卫星. 浅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评价与教学考核(J). 江西教育科研, 2001-11; 【16】 潘勇&张伟平. 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研究(J). 软件导刊, 2007-04; 【17】何克抗. 建构主义信息技术革新高校教学的理论基础[R ]. 1997 年香港“教学技能与教学技术学术会议”特邀报告.

上一篇:落实党风廉政报告下一篇:离任审计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