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023-02-04

第一篇:浅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一、前言

二、理论与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四、实践工作中如何应用理论上

五、建议

一、前言

首先我们从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来看,我们都很熟悉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在书上与大家碰面的机会比较多,其实我们可以看看现实与该理论的关系。

A、第一种是学术型人才。在专业领域很强的人我们称之为学术型,这种人专业知识较强,研究层次较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字型人才,然而这种人无实践性,他们的社会财富仅停留在思想层面。将学术的概念界定为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因此学术型人才也就指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存在独特见解,进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和文化群体的人。他们的思想仅仅是社会的精神财富,还未能应用于实践,因为他们的专长只是研究,而往学术方面进行研究也体现了他们存在的价值。

B、第二种人是实践型人才,当然这里所指的这类人没有很专业的知识,他们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摸爬滚打,虽然没有理论知识,但是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因为他们的经验告诉他们在这个社会中遇到什么事怎样处理应该怎样处理。也许他们读过的书也不多,我们也看到

第 1 页 共 1 页

财富在他们那里的积累,片面的认为读书和社会地位不挂钩。其实更本质的看我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现在也有很多暴发户用钱买文凭或是买官,这就是当他们满足了物质需求以及欲望后的求尊重心理,也可以看到他们重视教育的程度并不亚于所说的知识分子,正是因为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才会更加重视孩子文化素养的积淀。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该类人存在的社会价值。

C、三种人是十字型人才,既能熟练的掌握专业知识也能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使知识在社会中运用并得以扩展。因此可以看到他的知识不扩展仅仅是单方面的延伸而在于应用于实践后的扩展。这种人使第一类人的思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结合起来。并且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也就是把思想智慧结晶应用于社会产生真实可感得社会财富。相较于第二类人,他不仅仅是融合与社会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引领社会。

小结:对于这三类人我们自然认为做最后一种更好,但是也不是所以人一来就可以做最后一类人。最后一类人不仅要注意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生活技能能力的培养。而写社会实践报告的目的也就在于此。假期虽然我实践的地方与专业相差甚远但是我相信只要勤于思考,你总是能找到它们之间交叉的地方,总是能在生活中学习。虽然不是学校,但是社会也会教会你很多东西。

二、理论与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A-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第 2 页 共 2 页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

2、理论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理论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点:1)唯一性,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2)理论是有条件的:任何理论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理论就会变成谬误。3)理论是具体的:任何理论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理论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A-

1、理论为实践提供目标 A-

2、理论为实践提供实施方案 A-

3、理论为实践调试提供方向 A-

4、实践是理论的基础 A-

5、实践是理论的来源 A-

6、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 A-

7、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A-

8、实践是理论的目的和归宿。

A-

9、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

第 3 页 共 3 页

螺旋式的上升。

A-

10、理论永远不等于实际 A-

11、理论先于实践

A-

12、工程项目是理论与实际的协调

小结:理论与实践二者是相互 联系、相互推动的。脱离了任何一方,它们就都是独立的,不完整的。正如一个轮子一样缺了任何一方,轮子就无法带动车子前进。工厂就是那架马车,而理论与实践两者就是轮子的组成部分。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而最后也必然要运用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如果没有前人的理论作为指导,那么必然走更多弯路,也就必然导致低效。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低效是非常忌讳的。也造成了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实践中也不能没有理论。二者是相互推动的,我们靠理论来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赋予理论时代性,不断更新理论,使更适应与现代社会的理论指导实践,也在实践中为理论注以新鲜血液,使理论能够在时代前沿领导社会的进步。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们把它们的关系堪称环形链。

四、实践工作中如何应用理论 A-

1、端正态度 A-

2、实践之前先理论

A-

3、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 A-

4、借助于科技,工具

五、建议

第 4 页 共 4 页

A-

1、培养学习理论的能力 A-

2、养成看书的习惯 A-

3、有勇气面对问题 A-

4、善于思考,分析,总结 A-

5、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寻找方法 总结

综上所述,理论贯穿于实践,在生活中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使我们所学知识更具有指导性。同时通过不断学习创新,架构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不但让理论对自己有指导意义,同时也能对其他人有借鉴意义。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 5 页 共 5 页

第二篇:数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双基”变成“四基”: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数学的思想:抽象、推理、模型、审美。

3、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分为四种:直接、间接、设计、思考。

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实践,但也不能缺少理论的指导,无限扩大教学实践的功能而忽视理论的学习,一个教师的发展前途也极其有限。譬如以上四个知识点,只有当我们认真学过、深入思考过才能“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所以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个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才能常教常新,教学相长,高瞻远瞩,渐入佳境。

第三篇:浅析人群关系理论对班级管理的作用

人群关系理论克服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以“社会人”为中心,强调管理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为基础,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是科学管理转向人本管理的开端。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为提高生产效率开辟了新途径,对管理科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是管理史上的一次革命,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人群管理技术。人群关系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它从新的角度来考察员工劳动生产率提高,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必须关心员工在社会和情感方面的需求,从社会和心理方面来激励员工。在管理过程中通过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关注,增加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个人成就感,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 人群关系理论的核心是发现了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内存在着的非正式组织使得企业中人群关系变得微妙。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中,由于抱有共同的社会感情,形成了非正式组织,这些非正式组织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每个成员的行为,非正式组织有其约定俗成的惯例,其成员必须服从。梅奥认为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率影响很大。

3.职工的“士气”是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士气”是指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协作精神结合成一体的精神状态。“士气”的高低又取决于工人在安全感、归属感、受人尊重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高,士气就越高,生产效率就越高。

人群关系理论为世人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提供了一个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班级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都是由人组成的,班级组织中人的因素更为突出。因此,人群关系理论对我近一年的实习班级管理具有很大的启迪。

一、班级管理要以学生为本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共同构建和谐的班级环境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信、协作互助的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班级建设和班级管理的参与者,每一位学生都是班级组织的主人翁,要树立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责任意识。教师是学生与学生、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关系的调节者。

1.关爱尊重学生。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爱为起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发现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兴奋点与闪光点,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凡是正当合理的要求,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尽力满足。只要教师真诚对待学生, 爱护、尊重、信任他们, 学生就会亲近教师, 对教师敞开心扉, 乐听教诲。反之, 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积极和学生交往或者态度冷漠,甚至随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就会引起学生的厌恶、抵触。逆反心理一旦形成, 就成为管理与教育的一大障碍。

2.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主管理。中学生由于生理的逐渐成熟,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他们渴望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班级的一些重大决策,由师生共同商讨,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老师放开手脚,让学生独自去做,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信任、理解。班级管理的原则就是每个学生都是决策者、管理者,注重班级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和情感的融合,让每个学生都有归属感,调动学生爱班的情感和培养学生管班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中学生逐渐能运用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衡量和评判许多社会现象,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学生互相配合,制定出人人都须遵守且能遵守的班级管理目标。教师以平等、公正为出发点,本着宽容、严格相结合的态度和学生一起营造一个争先创优、团结和睦的班风,帮助学生树立班级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让班级目标成为大家的意志和行为的准则。教师还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出自己的个体目标,和学生一起在班级目标和个体目标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当班级目标

和个体目标发生冲突时,教师决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损害他们的自尊心。

二、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

班委会、团委会是班级中主要的正式组织。信任班干部和团干部,充分发挥这些正式组织的作用,是班主任工作的应有之义。同时,在长期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之间会积累深厚的友谊,基于共同的情趣、爱好,以友情为纽带,形成了班级中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组织。这些非正式组织是学生们满足自身社会和心理需要的重要途径。非正式组织有自己的“头领”或核心人物,有不成文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且常常是靠情感维系,成员间的制约性较强,稳定性较差,可塑性大。班级管理中应当尊重学生正常的需要,正确对待这些非正式组织。

1.正确认识,积极引导非正式组织。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客观的,是学生心理成长发展的需要。从整体上说,这些非正式组织对学生健康成长既有利也有弊。其利在于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彼此尊重,获得友谊和支持,缓解心理压力,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满足学生归属、依存和相互承认的需要,弥补班级正式组织在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的不足。其弊在于容易助长小团体主义,可能抵制班委会、团委会,甚至班主任的正常班级管理工作,不利于班集体的团结统一,可能损害和谐进取的班级文化。因此,班主任要密切联系学生,深入学生,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班级中各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和活动的具体情况,根据具体情形,因势利导,积极、主动地引导各种非正式组织围绕着班集体既定的目标健康发展。

2.大胆利用非正式组织,兴利除弊。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班主任对非正式组织积极的方面可以大胆利用,对消极的一面,要善于创造条件,化消极作用为积极作用,兴利除弊。首先,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可以转化差生。差生是指那些学习基础不好、纪律性较差的学生。处在竞争很强的学习环境中,差生往往居于弱势地位,是弱势群体。在心理上他们对非正式组织有着更强的依赖,他们的思想行为受非正式组织的影响更大。所以,班主任可以利用非正式组织来转化差生。依据组成成员的不同,差生所属的非正式组织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优生和差生搭配构成的非正式组织。在这类非正式组织中,差生出于追求进步和得到尊重的需要,主动与优生交往,有意无意地以优生为榜

样,由于榜样的作用,差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成优生。对于这类非正式组织,班主任要鼓励、要倡导。第二类是单纯由差生构成的非正式组织。这类非正式组织往往是班级不宁的发源地,是班主任耗费心力、高度关注的对象。对这类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转化班主任可以采取两种途径进行:一是擒贼擒王,集中精力先转化其中的灵魂成员。二是化整为零,盯紧、孤立灵魂成员,对其他成员各个击破,逐步转化。

3.鼓励竞争,促进学生共同进步。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主要以友情为纽带,成员们年龄相仿,经历相同,目标一致。直面考试竞争的压力,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们既合作又竞争。适当的竞争是学习的动力。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利用非正式组织,提倡其成员之间比、学、赶、帮、超,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使大家共同进步。

4.利用非正式组织解决班级管理中的其他常见问题。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大都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解决,有时甚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处理学生早恋问题。早恋问题是中学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很敏感、不好处理的问题。任何陷入早恋的中学生都明白,早恋会影响双方的正常学习,会遭到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反对,是不可取的。同时,对异性之间的关爱的本能渴望又使他们难以自控。渴望、恐惧、兴奋、紧张、焦虑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极为复杂、敏感、脆弱的心理状态。这时,如果班主任贸然采取直接、强制的办法来处理,往往事与愿违,甚至引起严重后果。反之,班主任通过非正式组织间接地做工作,往往事半功倍。这是因为,陷入早恋的学生的心理极为焦虑、脆弱,他们会百倍地依赖非正式组织,向其他成员倾诉、求助,缓解心理压力。他们往往只信任这些朋友,听从这些朋友的意见。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要细心观察、详细调查、周密思考,通过这些非正式组织的其他成员对陷入早恋学生进行间接的说服、教育,增强他们的理性力量,使他们用理智战胜感情,自觉自愿地从早恋的泥淖中走出来。

三、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班集体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成长的摇蓝。实践证明,良好的班集体始终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使得学生心情愉快,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与工作当中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于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形态的形成,个性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

的养成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1.建立规章制度,夯实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基础

所谓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一规一则,班规班纪都是对合格人才思想品质,个人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规章制度,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求实创新的学习风气,活跃热情的课堂气氛,安静有序的自习纪律„„我想,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规矩,同学们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将来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集体主义责任感,是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前提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才可推波助澜,掀起千层浪。同样地,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中,才能使其潜能得到发挥,一个不爱自己集体的人是谈不上爱祖国的。因此学生必须有集体主义荣誉观念。 集体主义,也就是全班同学一条心,相互团结,互相帮助,齐进步,共发展,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但是90后的这批高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优越的家境,长辈的溺爱以及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他们中许多形成了“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心理。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外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缺乏应有的爱心,更缺乏集体主义观念。为此,老师必须要求学生抛开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要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众人划桨开大船”的道理,在班集中不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个人服从整体的意识。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即个人要服从集体,小集体要服从大集体,既要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又要维护学校这个大集体的荣誉。明确同学之间的团结是集体力量的源泉,没有集体的荣誉就没有个人的荣誉。为此,老师可以尝试一些让学生为集体争光的方式方法。如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班级之间的足球赛、篮球赛、乒乓球赛等),争创优胜班级,爱护公物,助人为乐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才能把班集体建设好。

3.充分运用舆论力量,推动优良风气的形成

舆论是风气的向导,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离不开班级舆论力量的有力配合。一个班集体,如果好事无人夸,坏事无人敢于批评,要形成良好风气,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当好风气还处在萌芽状态时,舆论力量应该为它“浇水、施肥”,使之更快地生根、开花、结果。当好风气已初步形成时,舆论力量应加大

宣传力度,帮助它发展、壮大、巩固;当好风气遇到挫折、干扰时,舆论力量应该鼓舞士气,用思想武器帮助排除干扰因素。当好风气已经稳定,成为一种优良传统时,舆论力量应该进行强化宣传,提出更高要求,使之发扬光大,更好地促进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

4.精心培养典型,树立身边榜样

任何好风气的形成,都需有人做带头人。老师应密切注意在活动过程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发现好风气的带头人,就应大力加以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使之成为更自觉地行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观察,表现稳定后,就可以树立他们为集体中的榜样了。好风气的形成,不能靠口头介绍,要多让事实说话。这样,才能发挥榜样的力量,榜样抓好了,好风气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第四篇: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学112500283

姓名:王敏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是现在教育的主流问题,也是难以根治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与我们本身的社会政治制度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强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素养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有关系。教育本身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技能,对国家的兴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偏离这个轨道,而是一味的注重其分数和升学率。这本身就使理论和实践产生了脱节。脱机的根本目的是目标的异向。这很难立刻的解除,是需要时间的考证的。我很赞同教育文化一说,将教育与人的生活相紧密联系,将教育理解为不是一再的分数化,而是将其文化化。当教育水平成为国家文化素养的体现时,理论与实践就能在慢慢的摸索中达到共识。想必那一刻,我们的国家也即将强大!本论文将先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定义阐述,再来是两者的关系,接着是现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就是自己对这些问题希望能处理的方法美好期望。 一:什么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但具体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什么却难以明确作出定论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得出的结论不同,如赫斯特从理论的实践性特点出发认为:教育理论是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的理论。而奥康纳认为,尽管理论可用来表示“指导或控制各种行动的一组或一系列规则、或一整套的箴言”,但理论是“表示已被观察所证实的一个假设或一组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假设”的术语。而穆尔则试图将这两种视角结合起来,认为“理论是合理解释的工具”也是“指关于应该做什么的规定和建议。不过,赫斯特和奥康纳的观点被认为是关于教育理论的两种对立的基本观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一个强调从实践性来揭示教育理论,一个强调从逻辑性来认识教育理论;一个从功能性来定义教育理论,一个从结构性来解释教育理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解释教育理论,总要符合理论本身的特性,即理论的概括性、理论的抽象、理论的结构性、理论的系统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性,这些理论特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实践,是对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人类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有独特的对象与领域。教育以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这是其与别的社会活动领域的标志性区别。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进行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这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的坚信密切相关。从完美主义的理想出发,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同处于一种和谐化的状态。既保持各自的优势,又相互融合,但现实中二者又往往以一对矛盾的姿态出现。正确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意义重大。本论文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号:

关系的现实中的问题及理想的憧憬。我更倾向于两者处于一种和谐化的状态,因为这更有利于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具体实际的意义,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教育实践能很好的改造现在教育的现状。在实践的过程中,同时也能验证理论的价值,发觉不足,再去寻求更好的理论模式,在实践中改造,在改造中进步。这是实践对理论的意义。同样理论对时间也有指导的意义,在指导的同时,理论也是实践的最好的依据。如今的最好的问题,就是现实中实践的展开找不到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这使得很多实践只是一种经验之谈,而经验就促使很多实践行为没有施展型,很难将一切好的经验普及,只有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实践!

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如今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往往有两方面意思:一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二是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脱离。关于两者脱离的原因,研究众多,李秉德先生曾经提出的“两张皮”的理论来说明。李先生指出:“第一种情况是,有些教师并未认真系统地学习理论,只是照着别人的老路子亦步亦趋,盲目模仿;第二种情况是,有些教育教学理论工作者,对于教育理论并未真正掌握,对于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更是不甚了了,这样的人写起文章、书籍来只是照搬照抄,罗列教条;第三种情况是,由于理论表达深浅的程度与教师已有的水平不相符,因而产生不能很好地结合的情况;第四种情况是,从较高的教学理论到实际应用,这中间还缺乏相应的一系列过渡性学科的建设问题;第五种情况是,教学实际工作者运用理论的态度与方法问题。教育理论工作者把自己置于教育实践代言人的位置上,故意用高深、晦涩的语言描述浅显的问题,以显示理论的“阳春自雪”。

实际上,是希望以理论指导实践,或是呼吁理论更多地关注实践,致力于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同时,这种脱离也是双向的,即教育实践也存在脱离教育理论的一面。由于教育工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少在教育中做出成绩的人的确积累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因而很容易出现唯经验的倾向。现实表明,有不少实践工作者漠视理论的运用,完全凭自己的经验从事。这种仅仅靠自己的经验、无视理论指导的教育不仅不能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更不能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

(二)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

“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是人们对二者关系的解读,但现实生活中有的理论对实践起不到指导的作用。其原因之一是理论不是来源于实践,有的理论只是纯理论,是思辨。这种从文本到文本所得出的结论,其价值取决于第一个文本的正确程度。如果所参照的文本也是理论文字,正确与否都不可知,又怎么能保证得出确且有指导性的结论。因此这样的理论确实不敢指导实践,也难以指导实践。原因之二是理论即使参照文本来源于实践,现实条件的变化也使这种理论缺乏现实指导意义。理论是否具有操作性、是否为实践者提供了理解和应用教育理论的过渡性知识,难以把握。然而仔细推敲,不难发现根本问题之所在:人们在期待理论指导实践时,总认为理论是正确的,这就犯了认识上的错误。只要仔细分析理论,就会发现理论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也有超前和滞后之分。正确的教育理论有促进实践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的可能,而片面、错误的理论从长远来看必然会危害实践。单纯提“教育理指导实践”本身极易使人忽视对理论本身合理性

的审视和分析。这种关于“理论指导实践”的观念,实际上假定所有实践工作者是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工作的,并假定实践工作者的头脑中是一片“理论的真空”,可以听凭别人把理论塞进自己的头脑。由于这种假设不能成立,故要求理论指导这样的“实践”,实际上是对理论的苛求。

四: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以及建议

对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其主要可以寻求两个主体,即: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这两个是核心。而在其中间还夹杂着教育理论应用者,这一群体往往受到忽视,但是他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主体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完善我们的教育目标,尽可能的统一化。只有当双方主题都有同一个目标的时候,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才能更好的起到作用,才能将他们的价值最大化。

(一)教育理论研究者

对现有理论思考、质疑、批判的习惯和能力是每一个教育理论工作研究生应有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在不断的质疑改进中进步。但他们采取的不应该仅仅是思辨,似乎只要用了这种方法就能解决问题了,这也只是似是而非的言论。而不加入实证的方法,这个理论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纸上谈兵”只能有指导思想,但是没有实际的作用。所以,教育理论研究者,不仅仅要具体文本的能力,也需要洞察社会现象,教学实情。要促进研究人员观念自我更新和形成新的问题,发展理论的价值。这是时代的实践对研究者精神的滋养过程,基本理论研究者要想与时代对话,要想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自己研究领域里有所作为,不能没有这样的面向时代变革实践的研究。只有把实践纳入理论者的研究视野,并培养新的研究能力,才有可能实现专业化水平新的提升,才有可能对理论与实践作出新的贡献。

(二)教育理论应用者

对于应用理论研究人员来说,如今最大的问题是人们对现在一些基本理论研究人员对应用研究的莫明小视。其二是认为应用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理论,这反映在应用研究人员的个人学习实践中,往往忽视理论学习的部分。这带来应用理论研究人员的个人内在理论中相应理论背景的缺乏和相对滞后,其可能造成的后果是,用由旧基本理论作文撑而得的应用理论去直接指导和规范生动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这并不是要求应用研究人员要直接从事基本理论研究,而是说他们应具有这方面的修养和敏感性。在这个问题解决后,应用研究人员需要有两种不同于基本理论研究人员的修养,才能形成个人内在理论与社会实践间的积极关系。一是善于把偏重于认识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对实践具有行为指导意义的应用性理论。二是善于从实践工作者那里吸取实践的智慧,并把个别的典型的案例与经验,上升到结构的层面,进而丰富应用研究的理论。在这里,实践对应用研究人员来说,同样具有滋养个人内在理论的价值,而不只是被指导、改造的对象。

(三)教育理论的实践者

教育实践工作者人数最多。他们是蕴含着最大潜能的群体,也是对我国教育发展最终有决定性影响的群体。在开放改革的当代中国,解放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潜能是当务之急,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破除实践工作者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理论与实践关系认识的忽视。这种忽视,首先表现为招个人实践的改变寄托在他人提供具体的、操作性指导上。对理论的分析缺乏应有的理解兴趣和能力。其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不知道个人实践的改变是要通过个人认识,包括个人内在理论的改造来实现的。所以,在行为上即使有所变革,也会陷入到简单执行他人指令或模仿他人的新做法的境地,不能成为教育改革能动的、自觉的创造者,并在

创造性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这种把研究与实践分离的认识,常常是来自于基层。值得庆幸的是,这些问题在近年来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能从自己的创造性实践中形成或提供新的理论成分的,更富有自主能动意识、使个人实践与社会理论发展息息相通的教育实践工作者的队伍正在成长。

(四)理论和实践目标和实施方式上的统一

教育理论和实践没有达到很好的结合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两者目标的不统一。 不过这也取决于我们国家的体制和教育方针。理论的目标是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技能,而在实践过程中,确往往偏离这个目标。这就是使得两者本身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自然很难结合。另一个就是实施方式的差异性,也可以说是文化差异,地域差异,使得很多理论很难真正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而处理这些问题,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可以使教育的文化化。就是将教育本身定义为一种文化。当教育成为一种文化的体现的时候,教育可能会更好的发展。我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建立,只有自我更新的主体队伍的形成及互补互动、合作才能实现。总之,最终决定的因素是人自身的质量。

第五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和实践的浅析

彭文雯玉城街道办事处

【摘要】:随着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我们国家也吹响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军的号角。究竟小康社会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有些什么特质? 如何确定小康社会的实践取向?如何建成小康社会?本文就上述问题作一个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从“解決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责任制展和完善,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境界,步入新阶段。着眼地解決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各项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战略性、指导性,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实际,把各项任务贯彻好、落实好。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要正确认识小康社会的本质

在推动小康社会由建设向建成转化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正确把握两个基本前提。这两个前提是: 小康社会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有些什么特质?认识小康社会的本质,需要从当代中国的社会形态来入手。当代中国的小康社会发展,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基本背景的。对现代化发展作出小康的定性要求,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基于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用是首要任务,现代化发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的考量。这是从生活层面提出的一种阶段性的社会理想或者叫发展的目标导向。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在回答对方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问题的提问时,用了“小康之家”来直观、形象的描述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

之家。从生活角度看,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从此,建设小康之家,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目标。而建成小康之家,也成为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最终体现。2002 年1 月14 日,江泽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他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将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这一要求,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维度延伸到与民生相关的各个领域,使小康社会发展有了新目标,小康之家建成有了时间表。而在2012 年11 月18日中共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在离我们确定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剩下不到十年的时候,胡锦涛又一次明确强调了这一时间。

通过几代领导人的论述,我们对小康社会的本质可以作这样的理解: 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和时间的概念。从历史维度看,它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某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社会形态; 从时间维度看,它处在由温饱有余向现代化的转化期,贯穿这一时期的主线,是以民生为导向的现代化发展;从其基本表象看,它是一种极具动态性的社会形态,随着历史的演进、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总是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为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发展准备着必要的条件。

小康社会的这些特质,虽然给我们带来了认识和把握它的难度,

但也为我们与时俱进、因时而变不断推动其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依据主客观条件的改变不断调整发展目标,提供了可能。循着这一理解和认识,要把握目前在我们理论视域中的“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去为其全面建成打下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可以从历史和时间的维度出发,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几代领导人关于小康社会的相关论述,从中抽象出我们将要努力去建成的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

(1) 经济方面: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经济发

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进展,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减小,生态良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2) 政治方面: 党的领导制度进一步完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提高;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扩大,民主形式丰富、民主渠道拓宽;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取得新进展; 全面改革的攻坚期基本结束,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

(3) 文化方面: 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上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

发展;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

(4) 社会建设和民生方面: 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和

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趋于合理; “五有”问题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在以上成果的基础上,冲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以及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为核心内容的,超越了“生活型的”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发展,就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政治保障、智力支持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强劲的主体动力,中国的发展将进入新阶段。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取向

(一)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

坚持科学发展, 就是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

巨大潜力, 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 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 转变为消费、 投资和出口协调发展。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改造提升制造业,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使经济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 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 集约化、 专业化水平,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发展。 可见, 坚持科学发展,其实质和核心是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战略性的转变, 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科学规律和自然规律。

(二)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 就是要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 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政府保障能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广开就业门路, 促进就业增长和基本稳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完善收入分配格局, 合理调整收人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人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往重公平, 改变以往在分配中过分强调效益为先的做法, 把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

置。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 积极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 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切实维护社会

和谐稳定。可见, 十七届五中全会解决民生问题更加系统全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表明了党和政府在今后

五年将以更大的决心继续改善民生, 以更高的执政智慧破解民生难题,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基础。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

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思想, 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大力培育文明风尚,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育新人。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重点文化惠

民工程, 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和谐文化, 加强人文关怀, 注重心理疏导, 培育奋发进取、 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加快推进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 促进文化与科技相结合, 不断增强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 不断提升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构建统

一、 开放、竞争、 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努力构建充满活力、 富有效率、更加开放、 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三、展望未来,全面建成小康新玉城

党的十八大召开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

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新玉城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身上。面临全街道人民尽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期待,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措施,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尽心尽责促和谐,努力把玉城街道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动力,加强科学发展,率先全面建

成小康新玉城。玉城街道办事处作为玉州区政府的派出机构,理所当然要按照玉州区的部署,按时按质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同时,还要组织全街道党员和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文件,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明确新时期的目标任务,投身到街道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去,扎实工作,有所作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新玉城贡献自己力量。

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新玉城为目标,谱写玉城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华章。按照上级部署,抓好推进城乡一体化、创新社会管理、服务街道民生、传承街道文化、强化生态建设等工作。主要抓好旧村旧城改造、市场建设、购物街建设、推进“一服务两公开”工作,大力倡导开放包容、睿智灵性、重商立业、诚信义利、敢为人先、敬业奉献为主旋律的主旋律,提升文化软实力,彰显文化魅力。兴文化,聚民心;重教育,强民基,促进文化大繁荣。在创造宜居环境上下功夫,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抓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广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把为民办实事工作办好办实,让玉城街道干部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间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领会其实质,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为全面建成小康新玉城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气象先进集体事迹材料下一篇:趣味运动会闭幕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