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学

2024-05-01

政治经济学教学(精选十篇)

政治经济学教学 篇1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case-based teaching) , 在教授过程中, 教师不再只是个单一传授知识者的角色, 而是扮演着引导者、激励者和设计者的角色,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讨论, 一改传统教育课堂沉闷的教育氛围。案例教学法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抽象概念和原理, 让学生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整合教育教学中那些“不确定性”的知识。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的美国, 当时哈佛商学院主张用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这种特殊的案例式进行教学, 发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 案例教学法已经深受重视, 美国卡内基小组于1986年在《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里十分推崇案例教学法的价值, 认为它是一种有效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学模式。而中国的教育界对案例教学法的关注和研究则是在1990年后。

二、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政治经济学隶属于理论经济学, 它为其他经济学科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方法论指导。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理论性强、学术观点多而复杂, 再加上其研究的范围相对较广的特点, 学习难度偏大, 成为学生普遍反映较难掌握的课程之一。而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学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务、重传授轻参与的问题, 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死记硬背, 难以完全消化、融会贯通地对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在政治经济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是我国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案例教学法地应用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不仅可以使枯燥乏味的经济学教学生动有趣, 教学环境更加活跃, 也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大大改变以往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兴致不高的情况。在政治经济学的案例教学过程中, 老师根据所教授的内容, 设计或引用各种现实案例来阐释说明经济学概念或原理, 促使学生更加深入思考并提出新问题, 真正达到理论与现实相联系的效果。要实施案例教学法要通过如下步骤进行。

1、课前准备阶段

(1) 挑选恰当的教学案例。在案例教学中, 教学的起点和中心就是案例, 因而挑选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重中之重。案例的选择要结合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属性, 选取社会生活中的例子。选择的案例就必须真实、开放, 有针对性。以“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区别与联系”为例, 案例选取香港富豪李嘉诚。

内容如下:出生于广东潮州的李嘉诚在1950年创立长江塑胶厂。作为新兴产业, 塑胶业具有投资少, 见效快, 适宜小业主经营的特点。他从塑胶制品加工入手, 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1957年, 李嘉诚在香港推出的塑胶花成为热销产品。接着他放眼国际,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成为欧洲和北美市场上最大的塑胶花供货商, 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称号。接着李嘉诚转战地产业, 先后在北角和柴湾兴建工业大厦, 1967年香港地产低潮中, 大量购入廉价地盘物业并大量出租楼宇赚取租金。接下去几年, 他先后收购了多家酒店和公司, 实现了其资产盈利最大化。到1990年, 李嘉诚旗下的长实、和黄及港灯三家上市公司平均年盈利达10亿港元以上。

这个案例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可信度高, 是资本积累的真实写照。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 即“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不断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是指已经形成的若干资本的合并”这些基本观点结合案例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师再适度从各个侧面适度引导学生对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区别与联系、利弊作用、性质与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明确案例讨论问题的核心, 课前做好收集资料、归纳观点的准备。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提前做好预习工作是案例教学正常实行的前提。他们要熟悉案例, 收集相关资料思考解决讨论问题的答案, 归纳自己的观点并提出新的问题或者是观点。对教师则要求掌握案例的详细背景知识, 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案例教学中充分展开讨论, 对案例讨论问题进行深刻全面的剖析, 多层面、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或者观点。

(3) 备好教学资源。在实施案例教学前一周, 把选择好的案例材料以电子邮件或者其他形式发给每一位同学,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和思考, 收集相关材料, 提出有疑问的问题或结合案例讨论自己的看法等等。此外, 诸如在课堂上匹配相关的硬件设备, 运用电子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的教学环境等。值得一提的事准备音频资料、文档材料、视频资料、小道具等其他的案例辅助材料。

2、课堂实践阶段

课前做好教学设计也是保障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重要步骤。完善各个教学活动, 注意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 保证整个教学活动有序地开展。作为讨论案例的主体, 学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 做出不同的引导。若实现学生自主地深入分析、充分论证, 可以追问学生:你为何会认为该方法有效?若要引导集体性地讨论, 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 则可以追问:大家同意该同学的说法吗?若想全面地展示议题则可以追问:我们有没有忽视其他因素的影响?还有没有补充的观点呢?教师要适度抓住时机, 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误区, 有的放矢地促使学生自主思考,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一些糊涂和错误观点, 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结论。例如, 在围绕李嘉诚案例讨论时, 首先让学生讨论何为资本积累, 何为资本积聚, 何为资本集中以及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在李嘉诚的事业发展中起着何种作用,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起着何种作用?

案例教学实践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思想碰撞、观点比对和辩析, 让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相关的经济学概念和获得问题的正确认识。这就改变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枯燥乏味的状况, 尤其是结合学生自身体会, 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3、归纳总结。

充分的讨论能提升整个教学氛围, 提升学生的参与性, 但这并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和理论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讨论结束后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 锻炼学生对自身观点的提炼和升华是对政治经济学教学工作的一个突破。特别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 指出学生讨论中的不足, 纠正学生的错误, 可以启发学生并使之记忆深刻。

三、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和意义

总的来说, 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主要应该起到“授之渔而非授之鱼”的目的。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理论灌输, 案例教学法要求创新性地利用案例教学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增强了解释力, 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同时也增强了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 案例教学法侧重于学生的独立思考, 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总结, 引导学生从个别典型案例领悟到一般原理, 再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增强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地说, 案例教学法对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具有意义。

1、案例教学法活化了教学内容。

在案例教学法中, 教师通过联系国内外现存形势, 对社会生活进行调查研究, 结合政治经济学学科性质和特点, 从实际生活中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案例, 利用案例解说相关的教学内容, 把教材中的原理与实际中的案例相结合, 使政治经济学教学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

2、案例教学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教学推翻传统教学模式, 讲究“从例到理”或者“从理到例”, 讨论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 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让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

3、案例教学法注重实际能力培养。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 这就给学生一个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 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为素质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4、案例教学法增强教学效果。

案例讨论结束后,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他们提出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及时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 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和观念, 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课前学生认真阅读案例的背景资料, 对其进行自己思维的加工, 为讨论发言准备稿件, 甚至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而去图书馆找资料。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大大增强了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5、案例教学法教学相长。

案例教学法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言课”的境况, 也促使教师角色的真正转变, 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思想和行为不受束缚, 可以自由表达他们的观点和疑问。师生一起质疑探索, 学生之间互相协作, 课堂上交流与互动增强, 实现情感共鸣, 教学相长, 知识同步, 思维共振的结果。

四、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虽然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但是其中也存在种种问题, 每一个政治经济学教师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了继续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选择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教师要选择有时效性的案例。作为教师应该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及新进发生的经济现象密切注意, 结合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搜集近期的典型案例。以弹性理论为例, 我们可以针对当前物价猛涨, 如网络上流行的“蒜你狠, 豆你玩, 糖高宗”等实例说明物料的价格上涨了多少, 销售量减少了多少, 然后计算弹性, 取材于学生身边的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不仅如此, 案例的选取也有空间上的限制。教师应该尽量选取本地和国内的案例来讲述。这是因为国内发生的经济现象, 学生一般都有切身体会, 有着直观感性的认识, 这样教学效果比较好。

2、引导学生参与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注重互动性, 这点在案例教学法中尤为重要。作为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欲望, 根据教学需求适当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 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教师除了在讲授理论时直接引用案例外,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分析一些比较简单的经济现象。在章节总结阶段, 教师可以选取综合性案例进行分析, 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讨论、辩论等形式开展案例教学,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其独立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3、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自己查找阅读相关资料, 了解案例的背景知识;而体验式案例则需要创造一个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亲身体会了实际发生过程;而这些都离不开相关的电子设备和多媒体手段。借助于多媒体展示可以缩短有限的时间, 更可以声像并茂地展示给学生, 对于学生理解经济概念和原理有着重要作用。

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其实并不难教, 它是一门技术, 更是一门艺术。提高教学效果, 让学生学有所获是每位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的应用相对比较容易地达到教学目标。它将使政治经济学摆脱教条和枯燥的面孔, 变得更富趣味性、启发性、时代性。同时, 案例教学法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 提升了能力。

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道路上开拓创新,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善于将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真实的事件引入课堂, 使原本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和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性,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摘要: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基于政治经济学自身属性特点, 成为学生普遍认为较难掌握的一门课。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和原理, 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能力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学方法,政治经济学,传统教学

参考文献

[1]洪丽君:《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教学中应用探析》, 《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0) 。

[2]陈满堂:《案例教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交通高教研究》, 2003 (2) 。

[3]张旺清、杨晓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探讨》, 《广东医学院院报》, 2004 (11) 。

[4]方贵洲:《谈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科技信息》, 2009 (4) 。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篇2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 商品经济一般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商品内部的矛盾及货币的形成、本质和职能,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问题是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商品价值量的确定,商品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运用本章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了解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和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问题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及意义;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第四章 资本积累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地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明确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问题是资本积累及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资本有机构成和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相对人口过剩;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化。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产业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理论。理解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以及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问题是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第六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的过程。了解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和地租的真正来源。

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问题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平均利润率的形成;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利息的本质和影响利息率高低的因素;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及原因。

第七章 资本社会和垄断资本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正确认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新现象、新特点的基础上,把握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认清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问题是垄断产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以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垄断竞争及其特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

第八章 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生产和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经济现象。了解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以及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问题是生产资本国际化的特征;资本国际化的客观必然性;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成为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九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其本质特征,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分配制度。

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问题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原因;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多种分配方式存在的原因及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形式。

第十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创新,是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和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政治经济学教学 篇3

一 对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主题的简单划分

1 以经济理论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

作为理论经济学课程的政治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客观的经济理论和逻辑出发,不带意识形态色彩地向学生讲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解释现实的经济现象和解决热点的经济社会问题。事实上目前在各个高校开设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也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它论述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和完美,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可是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感觉不到其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并不知不觉地受其影响,其中的重要原因可能是西方經济学旨在论述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而没有提及其他制度的好坏,而政治经济学在阐述剩余价值时通篇提及“资本家剥削”工人,很容易让学生将其与意识形态联系起来,从而无法将其看做是具有现实用处的经济学理论。由此在编排作为经济学教材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是否可以将书中有着明显和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词汇用其他合适的经济学名词代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去回避“剥削”这样的字眼,因为即使用中性、温和的词汇去描述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不合理分配,学生也很容易领悟其不合理之处。

2 以社会理想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

作为马克主义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使学生充分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为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讲授价值形式的演化、货币的产生、商品经济的起源、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过程。让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决定着上述事物的产生、发展以及最终命运。让学生理解高中学到的人类社会的五种社会形态是如何来的,国家为什么产生,由哪一个阶级统治以及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国体是由什么决定的。比如可以让学生探讨欧洲在封建社会末期有哪些社会阶层,这些阶层是不是从来就有的,是怎么样产生的,每一个阶层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资产阶级能够战胜封建地主阶级取得国家政权。通过这样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并不是马克思或某一个人头脑中的一厢情愿,而是由于无产阶级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的绝对主导作用决定的。

以社会理想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要立足于当今中国及西方社会的社会现象和矛盾。比如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商品货币关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使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现象比比皆是,医患矛盾、暴力拆迁、见到老人摔倒不扶、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传销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都与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货币关系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密切相关。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为争取物质利益的竞争关系,人与人之间是否能建立普遍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马克思为追求真理,在艰难环境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和《资本论》的写作,坚持领导工人运动为解放全人类的事业而不懈努力的事迹也是优秀的思想教育素材。不论初学者是否能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不论其是否可以树立起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不论其是否最终确立共产主义的信仰,作为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教师,要让学生理解马克思创立政治经济学的美好动机和初衷。

3 以科学预言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

在政治经济学中,有一系列的结论由马克思得出,并由接下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实践所证实,并能很好地解释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比如马克思关于价值形式演化的结论,论述了作为价值化身的货币的演化形式,可以让学生思考目前正在使用的货币有什么缺点,并思考未来的货币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此外,价值形式的演化、货币的演化间接地论述了商品交换方式的演化,可以让学生考察现在的商品交换是如何进行,讨论电子商务与网络金融出现的原因并思考它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如果商品交换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那么商品交换方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将会发生什么。

比如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导致相对人口过剩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社会发展从工业社会过渡到后工业社会的原因,而不是西方学者仅仅从社会发展的历史中简单地描述这样的事实,并可以预见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导致第一部类优先增长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前苏联以及我国建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而两大部类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前苏联社会发展的最终失败以及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果调整,论证国民经济比例协调的重要性,并分析欧美部分国家产业空心化在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导致农业绝对地租消失的结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西方国家农业的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可以让学生分析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表明生产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生产资料朝着被越来越多的所有者共同占有的方向发展,由过去被历史所证实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分析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 主题式教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考核

1 主题式教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严整,内涵丰富,上述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主题的简单提炼,授课教师应该认真研读《资本论》,从中挖掘更多的教学主题以便更好地充实和丰富政治经济学教学实践。

在上述三个主题中只有经济理论主题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其他两个主题则只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理论。因此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是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的讲授有所侧重。比如作为“两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重点讲述第一章,拓展讲述政治经济学的起源、研究对象,并可以拓展详细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贡献,对其他理论知识的讲授要偏重涉及社会理想主題的知识点。对于作为经济理论课的政治经济学则侧重于各个理论的讲授,对意识形态的问题采取中立的态度,同时适当涉及社会理想主题。上述三个主题中的预言主题,则可以同时作为“两课”和“经济理论课”的教授重点,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预言,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魅力之所在,也正是这种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对未来社会的天才预见才有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和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结论。

2 主题式教学条件下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考核

以经济理论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于课程的考核应该以考察基本的概念和理论为主。至于应用型的题型应该与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有关,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去对相关问题发表观点。因此在课程考核时可以选定一个主题,比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题,重点考察政治经济学中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知识点,并让学生用这些知识去解释和分析经济社会热点问题。

对于预言主题的政治经济学考核,应该让学生在了解相关经济事物过去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理解事物的发展方向,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能够发表看法。预言主题的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可以以预言主题,比如通过对货币的演化历程的理解,让学生谈谈货币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于社会理想主题的政治经济学考核,可以以社会理想为主题。要让学生在思考商品经济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假冒伪劣、医患矛盾与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人与人的物质利益竞争关系相关,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我们是否能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

政治经济学教学对策分析 篇4

1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近几年的政治经济学讲授中, 深感教学的困难, 具体表现在: (1) 在教学中煞费苦心地强调政治经济学学科的重要性, 反复讲解重点概念, 基本原理, 学生仍是不理解, 学生学习兴趣丧失。 (2) 政治经济学教学的长期道德说教, 尤其是社会主义部分, 使学生认为政治经济学是既讲政治, 又讲经济, 而学生普遍对政治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甚至厌烦。笔者就曾经遇到有学生一学期学下来仍认为学的是政治。 (3) 学生课堂听课积极性不高, 为得学分而学。 (4) 学完后不知道如何运用理论, 考试死记硬背, 考完忘完。这些情况使得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尤为不好讲, 形成“教师不好讲, 学生不爱听”, 最后教师和学生都在应付的局面。

2原因分析

2.1政治经济学的部分原理与高中政治重合, 学生学习不感兴趣

政治经济学的部分基本原理与高中政治重合, 学生认为再重新学习一遍意义不大, 自然提不起兴趣。而且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又一般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 学生入校接受的都是如英语、思想政治, 数学等的基础教育, 也容易使学生认为政治经济学就是单纯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而对政治的学习, 学生普遍不感兴趣。

2.2课程内容过于抽象、理论, 不容易理解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抽象程度很高的学科, 学生学习这门课普遍感到困难的是内容抽象、深奥, 基本范畴多而且含义丰富, 难以迅速掌握不同范畴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细微区别;也很难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知某些概念, 感觉理论与自己很遥远。最后是虽然认真学了, 但效果不好, 久而久之产生了厌学。

2.3教师创新意识不够, 教学方式单一, 制约学生兴趣提高

长期以来, 教师的创新意识弱, 教学方式单一, 主要就是教师静态地传授知识, 学生被动地接受, 而广泛运用于管理学等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讨论等方法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相对薄弱。教师认为只要向学生灌输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学生就能够把它自觉地运用于实践中。所以虽然课前教师做了大量的备课准备, 但课堂气氛仍是死气沉沉, 调不起学生的兴趣。而当今国际经济环境不断发展变化, 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不仅使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更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 社会阅历浅等后果。

2.4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强, 对现实问题解释力不够

主要体现在:第一, 在马克思所处的年代, 阶级斗争矛盾较为尖锐, 马克思很强调阶级斗争。而现在敌对阶级已基本消灭, 再强调阶级斗争就显得脱离实际了。第二, 政治经济学主要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宣扬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 社会主义制度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制度。而现实是前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倒退回资本主义, 而原资本主义国家非但没有灭亡, 反而经济高速发展, 使得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产生了疑问。第三, 由于市场化改革引发的道德疑问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动摇心理, 这种心理也辐射到了政治经济学上。在我们实际的经济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私有制, 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现象, 那会不会存在有剥削, 我们现有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不是马恩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等等, 使不少学生产生了质疑, 也使政治经济学中宣扬的大道理不能令人信服。第四, 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比如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全球金融海啸, 欧债危机, 人民币升值等学生关心的问题都没有及时在教科书中反映, 教材与实践相比存在明显滞后性。由于教材中不能完全解释出现的众多经济现象和问题, 使得学生认为政治经济学已经过时了。

2.5政治经济学学科内容体系不够成熟、完善

与西方经济学相比, 政治经济学学科内容体系不够完善。西方经济学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 运用边际分析、均衡分析、实证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如何高效配置和使用资源展开研究, 研究对象从个体到整个社会, 体系条理清晰。而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较成熟, 以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 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抽象法、定性分析等分析方法对经济的本质问题进行研究。而社会主义部分内容体系很不完善, 研究对象既有生产关系, 也有基本经济制度, 既研究经济运行, 又研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出现的众多新问题。研究方法什么好用用什么。研究的内容与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学等学科部分内容重合。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就是一个大拼盘, 各个章节庞杂、零碎, 学生学起来抓不住重点, 主线不明确。

3解决对策

3.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学

法国重商主义学者蒙克莱田在1615年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 在经济学前面加“政治”, 意指“社会结构”或“国家”, 也就是说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家庭或庄园经济的范围, 而是以整个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此后许多经济家也都沿用了这一概念, 不管是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 还是在马克思看来“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所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属于经济学范畴, 不是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当然, 对于各个社会形态来说, 经济是基础,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经济学研究与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同时还要弄清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 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包括资本主义部分。因为在马克思那个时代还没有社会主义, 当然也不可能撰写出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是在斯大林主持下编写的。目前国内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社会主义部分是在前苏联教科书的影响下又加入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而形成的, 所以不能一说政治经济学, 特别是它的社会主义部分就认定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

3.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所以改革教学模式至关重要。笔者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将传统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方法。而由于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不同于一般应用性课程, 它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案例教学, 所以要认真选取部分内容采用案例教学。

比如在讲价值决定时, 让学生分析“梵高的画为什么那么值钱?”讲价值规律的作用时, 我们可以举铁路火车票价或电价的调整, 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价格的走向, 以及关系社会民生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等例子进行分析。讲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局限性时, 笔者结合当时网络热议的“萝卜哥”由于萝卜价高而大面积种植却又遇上萝卜烂市, 卖不出去的事件来说明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特点, 学生不仅由此轻松地掌握了理论知识, 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讲虚拟经济的发展作用时, 可以举例美国的次贷危机, 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的危害。讲劳动力商品时, 结合理论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劳动力是不是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否与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矛盾等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案例教学的内容较为丰富, 教学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的案例特点和课程实际需要,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重点难点时穿插借助案例进行解释, 也可以围绕着某一问题开展案例讨论或辩论形式, 让学生参与进来,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各抒己见, 这样不仅能引起师生互动,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最后还可以辅导学生以案例为基础完成课程论文, 提高其经济论文的写作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 使学生感到理论与实际是有密切联系的, 抽象的理论也变得不再枯燥, 增强了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提高了其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改变了其长期以来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纯理论课程而厌学的态度。

但是尽管案例教学有很多优点, 鉴于政治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特点, 不可能像管理学、西方经济学那样以案例教学为主。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仍然应该是基础和依据, 案例教学是辅助, 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

3.3加强与当代重要经济问题的结合, 提高政治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力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科学, 应该能帮助我们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 而不是进行枯燥的政治说教。在教学中如果不能联系现实, 就不能打消学生心中的疑惑, 就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而目前学生之所以对其学习提不起兴趣, 很大程度上是认为其理论过于抽象、空洞, 与现实结合力不强, 学生不知道学习它有什么用, 或认为其已经过时了。其实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 特别是在我国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企业改革, 医疗改革,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科学发展问题, 三农问题, 收入分配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 以及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等等都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结合这样的实际问题讲解, 从而打破政治经济学“无用论”、“过时论”的说法。

3.4讲解要有条理, 帮助学生抓住重点

政治经济学的各个章节庞杂, 如何讲解才能使学生思路清晰, 抓住主线和重点呢?这就需要教师下功夫总结。比如讲解资本主义部分时,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但是这部分内容分散于各个章节中, 学生不好把握。教师就要说明剩余价值理论包括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实现理论和分配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包括对资本总公式矛盾,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工资和资本积累理论的分析。剩余价值实现理论包括对资本循环, 资本周转, 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研究。剩余价值分配理论包括对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地租的分析。

讲解社会主义部分时, 由于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出现一个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至今不过五十多年时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只有十多年, 所以不可能出现一本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也不可能建立起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的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面对内容体系不够成熟完善的社会主义部分, 教师首先要明确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太多了, 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 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其次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讲授的出发点, 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主线, 以市场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石, 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关系发展的规律, 对比与资本主义制度本质性质的不同进行讲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思路清晰, 讲解才会有条理, 学生才能抓住重点。

3.5改进成绩衡量标准, 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

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成绩衡量标准, 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经常会有学生抱怨平时课堂上认真听讲了, 课后作业做了, 可最终的成绩却不理想, 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改进成绩衡量标准, 对于平时课堂上听讲、讨论、提问等环节表现良好的学生加分, 并以平时成绩形式计入期末考试成绩中, 在期末考试时加大案例分析题型的比重,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刺激其的竞争意识, 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宏.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困境与出路[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 2008, (4) .

[2]谷书堂.论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位置和功能[J].经济纵横, 2008, (5) .

[3]张景春.关于政治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一些认识[J].铜仁学院学报, 2008, (2) .

政治经济学教学 篇5

一、政治经济课如何组织案例教学的模式

其实政治经济学有许多案例,所以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案例丰富,内容多样。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选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不然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的。

(一)在讲解重难点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

政治经济学的知识比较抽象,如果只按照课本来讲解原理,很多学生是无法专心听讲或者对于知识点一知半解,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仔细讲解知识点,让学生明白知识点的意思和用法。在遇到重难点时,老师可以结合案例来加以说明,让学生通过案例记忆相关知识点,这样就不会出现对知识点一知半解的现象了。

(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案例研讨

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适时进行案例研讨也是提高政治经济学学习效果的方法之一。案例研讨可以分为小案例研讨和综合案例研讨。小案例研讨指的是老师在讲完一章的知识点后,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小案例,然后让学生们根据这一章的知识点来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由老师来进行总结和点评。而综合案例研讨指的是老师在讲完相关联的几章内容后,让学生先对这几章的知识点有一个系统的理解,然后由老师提出一个综合性的案例让学生们分析和讨论,最后也是由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利用知识点的能力。

(三)专题论文

老师在讲解了一部分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点之后,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时政给学生们提出一个论文的大体要求,让学生们根据学会的知识点写出一篇千字左右的

二、政治经济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科学出来处理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

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占了主要地位,但是这一部分知识具有抽象而且深奥的特点,经常会让学生觉得这门课的难度较大,也没有学习的兴趣,而案例教学法则可以弥补一部分的空缺,把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会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时,明白理论的意义和用法,还可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说,老师在教学时,要科学处理理论和案例之间的关系,不要为了课堂的活跃氛围而选择一些和理论无关的案例。老师要根据讲课内容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把理论和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选择一些和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案例

老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仅要选择一些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还要和社会经济有紧密的联系,最好选择学生们可以接触到或者熟知的案例。这是因为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案例中才是案例教学法的任务和目标。而选择一些和社会经济相关的案例会让学生觉得政治经济学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在选择学生们知道的案例则可以让学生们学会以后遇到相似的案例,会首先用政治经济学的知识来思考案例,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多媒体来进行案例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老师要在黑板上写出大量的教学内容,不仅仅耽误教学进度,还会让一些同学失去学习耐心。而科技的发展则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讲解课件,不仅仅节约了时间,还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老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还可以适当地加入声音、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们学习政治经济学。

老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还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渐习惯案例教学法。而且老师要注意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老师要做的事情则是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点评,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理论和原理来分析和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中的采用的意义和目的。

参考文献:

[1]马爱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3):51-52.

[2]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案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教学 篇6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经济增长 比较教学法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当中都有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教学内容。一方面,马克思从资本增值的本性和资本家追逐利润的动机出发,理解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是从外部现象入手,通过分析的方法认识不同要素对增长的作用。

讲授这两门课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两门课程中的增长理论的差异?笔者尝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讲授,向学生展示两种理论对增长问题不同的解释。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对相关问题能有更深刻理解。

一、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

马克思在1862—1863年间,仔细研究过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魁奈的《经济表》。他高度赞扬了《经济表》,把它称为“一个极有天才的思想”[1]。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的19章强调:“魁奈的《经济表》用几根粗线条表明,国民生产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年产品怎样通过流通进行分配,才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它的简单再生产即原有规模的再生产进行下去。”[2]受到《经济表》的启发,马克思构造和发展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理论,这成为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按照使用价值分为两大部类,按价值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这也构成了他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

(一)静态的单一部类经济。社会总产出w可以写成如下形式:w=αc+v+m,其中c代表不变资本,α是折旧率,v是可变资本,m是剩余价值。另外假定全部预付资本一次全转移到商品中去,即α=1。

定义如下比例关系:γ=c/(c+v)=c/k,其中k=c+v。γ这一比值测量了资本有机构成,它等于不变资本c比上预付总资本k,其中预付总资本k等于不变资本c加上可变资本v。

定义剩余价值率μ等于剩余价值m与可变资本v之比(利润/工资),即:μ=m/v。

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和剩余价值率(或利润率)正相关,与资本有机构成负相关,这在本质上与哈罗德—多马模型是一样的。马克思的增长理论与哈罗德—多马的两部门均衡增长模型非常相似,而马克思的模型比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提出早了半个多世纪。吴易风[3]指出,马克思在这个领域的科学成就不仅在他自己的时代全然是开创性的,而且在半个多世纪中他开创的这个科学领域几乎无人进入。这不能不说是科学史上一种相当罕见的现象。

二、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虽然凯恩斯本人的理论具有短期静态分析的性质,但是,他的后继者却把凯恩斯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进一步动态化和长期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当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端,其标志是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和多马分别在1939年、1946年独立地提出了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增长理论。由于两个模型的思想基本一致,因此经济学家通常把两个模型联系起来而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一模型要回答如下问题:经济要如何才能维持持续增长而不会陷入周期性波动的衰退之中?

在现实中,哈罗德—多马均衡增长条件很难满足。也就是说,这个模型不具备自我调整的能力,一旦出现不均衡,就只能任其发展。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的均衡增长的这种不稳定性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即具有“刀锋”性质。为了摆脱这种理论困境,索洛1956年发表了《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开始创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三、索洛增长模型

索洛首先认为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同样的产出既可以用资本密集的方式进行生产,又可以用劳动密集的方式进行生产。为了简化推理,假定不考虑技术进步的情况,即A=1,是常数。同时假定生产函数是一个“一阶齐次方程”(Homogeneous Degree One),这样的生产函数意味着服从要素规模报酬不变的原则,同比例增加所有投入要素,产出的增长比例与投入要素增长比例相同。即:F(λK,λL)=λF(K,L),λ≥0。

通过这些假定,就可以将总量生产函数写成人均生产函数:y=Y/N=F(K/N,1)=f(k)。式中,y表示人均产出,k表示生产过程中的人均资本。于是一个经济体的人均产出水平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取决于其掌握的人均资本。再进一步,我们假定方程式具有以下性质,f′(k)>0,f″(k)<0,即随着人均资本的增加,人均产出增加。但是,人均产出增长的比率随人均资本增加而递减,也就是人均资本的边际产出是递减的。

这样资本产出比可记为:Y/K=y/k=1/v。它描述了人均产出与人均资本之间的关系。

关于人均产出的使用(或者称需求),我们可以将它分成两部分:人均消费c和人均投资i,有y=c+i。人均投资来自于人均储蓄,我们假定人均储蓄率为s(0≤s≤1),那么人均消费就是:c=(1-s)y,从而y=(1-s)y+i。根据上式,人均投资由人均储蓄决定:i=sy,进而i=sf(k)。上式表明,人均投资取决人均储蓄,而人均储蓄又取决于人均产出,进一步地人均产出又取决于人均资本,人均资本又受到人均投资的影响,这些变量和因素就构成了经济的动态循环关系。

在现实经济中,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会有磨损,假定资本折旧率为δ。在一个劳动力没有增长和不存在技术进步的经济里,人均投资i的主要用途就是替代生产过程中被损耗的人均资本δk,以保证人均资本保持不变,维持经济的简单再生产状态。也就是说,当i=δk时,经济中人均资本不变,人均产出不变,由人均储蓄转化的人均投资替代生产过程中被损耗的人均资本,经济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当人均储蓄大于人均资本折旧时,人均资本有可能增长:dk/dt=sf(k)-δk。

这一理论以资本积累为核心,以资本收益递减规律为基本假设,能够以简单的、易于处理和计量检验的方式,为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提供基本的分析框架。在索洛模型诞生后,一些学者对其思想进行了进一步扩展,将微观基础引入经济总量的动态分析之中,构建了具有无限期界和代际特征的增长模型,并得出了与索洛模型类似的结论。

四、比较与评价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动因。马克思从资本增值的本性和资本家追逐利润的动机出发,理解经济增长,预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真正找到经济增长的动因和障碍。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对增长问题的研究是从外部现象入手的,通过分析的方法认识不同要素对增长的作用。如哈罗德—多马模型从投入角度说明了经济增长的原因,得出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能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结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假定资本—产出比是一个变量,资本和劳动可以相互替代,并将技术作为外生变量,部分解释了20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但这种分析无力说明由于资本积累和边际收益递减导致长期增长停滞的现象。

马克思将扩大再生产的基础确立在追加投资上,并将生产和消费放在一个对立统一体系中,这一思想对后来的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实质上,从凯恩斯开始,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也开始触及消费和生产、储蓄和投资的关系。在他们的理论中,也承认了资本品和消费品的区分对分析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二)关于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马克思认为,自发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能满足这种实现条件或平衡条件。资本家阶级生产的动力不是消费,而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生产如果过剩,则其原因不在于需求,而在于增殖。并且,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无法避免。马克思认为,不改变整个社会的根本经济制度,经济增长是无法持续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增长只能是间断性的,必须通过强制性的调整,才能使社会资本再生产恢复期均衡条件。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只是考虑增加投入或提高要素效率,单纯地增强生产能力和增加产量就可以实现,不需要考虑实物补偿问题,价值补偿只是资本品和消费品的补偿,不存在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区分问题,所以当经济增长无法达到均衡或均衡遭到破坏时,其增长理论无法提供解释,更无法解决问题。他们只能从表面上暂时解决长期增长的均衡条件,但无法从根源上解决经济的长期的可持续增长。只能是强调政策和国家干预,不断强制地使其恢复到长期均衡增长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吴易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07(9):11-17.

[4]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蒋雅文,耿作石,张世晴.西方经济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张彤玉,张桂文.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浅析 篇7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古老的理论经济学科, 是我国主流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 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 制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学习政治经济学, 有利于我们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 站在经济全球化的高度, 探索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了解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理论研究前沿动态, 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点及其运动规律, 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 领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不断增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感。

学生如何学好这门指导实践的重要学科, 作为传授这门学科的教师如何能教好学生, 如何使这门理论性较强且略显枯燥的课程让学生欣然认可, 这是政治经济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2 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政治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不足。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的《资本论》。当今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使得政治经济学中的部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对现实经济运作的解释力不足。例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以批判揭露资本主义腐朽性和过渡性, 颂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主。然而,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的稳定与繁荣。而社会主义则在苏东剧变后陷入了低潮, 公有制、国有企业的诸多弊病逐渐浮现出来。另外,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引入了与资本主义社会一样的“市场经济”,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虽然根据中国的经济实践进行了一些个别理论、个别概念的理论创新, 但是仍然远远无法满足解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的需要, 甚至有些创新在逻辑上还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存在冲突, 相同的范畴、内容和理论常出现此处否定, 彼处又肯定的现象, 降低了政治经济学的信服力。理论和现实的差距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越来越难教了。

2.2 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

政治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偏重传统的逻辑推理, 陶醉于制度的优越性, 大谈“特点、意义和作用”等问题, 造成实证匮乏和孤立抽象的说教局面, 削弱了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现实说服力。政治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性太强, 许多院校的教师仍然沿袭普通高等教育所通用的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 教师为中心, 局限于现有知识的单纯传授, 而不是以学生为以开发学生潜能为出发点, 使得学生较难理解、记忆。

2.3 学生的认识和学习热情不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理论基础课, 也是多数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入校后首先接触的第一门与经济有关的专业课。由于我国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从小学开始一直贯穿到博士研究生教育, 所以学生很容易走入把经济学基础课当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心理误区, 这一现象在高校学生中也比较普遍, 出现的问题是学生把这门课程摆在了从属位置。再加上市场化改革引发的道德疑问动摇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长期的道德说教使学生对政治明显存在一种冷淡和排斥的心理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3 改革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建议

3.1 教师对政治经济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理论和问题进行规范的、完整的、通俗的阐述和介绍。

政治经济学中的很多理论如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和宏观调控理论等都比较抽象, 学生仅从教材字面是很难理解, 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过程中, 要注重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联系实际、语言生动形象, 这样才能把问题讲透彻, 让学生能真正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特有的理论体系及研究思路与方法, 切实增强其思辨能力。

3.2 激发个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现课堂讨论与对话教学相结合。

增加学生讨论和演讲的机会, 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研讨式教学, 甚至可让学生选择某些章节进行讲授。传统教学中, 学生少有或没有动口的机会, 但并不意味着其只是盲从或盲动者。他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也在思考, 一方面在理顺老师的思路, 另一方面也在探寻自己的想法。他们或困惑, 或质疑, 他们实际上也渴望能表达自己对于某个问题的真知灼见。因此, 我们必须把学生的这种积极性调动起来, 多拿出一些学时组织他们讨论, 或让他们走到讲台讲授某个章节, 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这样, 有利于教学互动, 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 使课堂更精彩。

3.3 采用多媒体教学, 实行传统教学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

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提高课堂讲授的效果和质量。多媒体教学是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它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教学信息于一体内容新颖生动, 信息量大, 寓教于乐。这种教学方法通过电、光、形、声的结合, 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抽象的理论课, 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 因此, 可用的教学素材很丰富, 从电视、电影、VCD、DVD等视听材料以及新闻报刊、杂志图片中可以找到大量适合上课用的素材, 经过电脑制作, 加工成上课用的多媒体课件。如果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这些资料, 通过可视、可听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就如虎添翼, 从而很好地驾驭课堂, 提高教学效果。

3.4 适当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增加社会实践的环节可以克服政治经济学学习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 和一些企业建立长期联系, 尽可能地建立一些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 组织学生考察实习;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区进行专项社会调查实践, 引导学生更好地将所学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用于分析、认识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及热点经济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诗白.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政治经济学教学 篇8

一对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主题的简单划分

1以经济理论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

作为理论经济学课程的政治经济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客观的经济理论和逻辑出发, 不带意识形态色彩地向学生讲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 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解释现实的经济现象和解决热点的经济社会问题。事实上目前在各个高校开设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也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它论述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和完美, 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可是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感觉不到其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并不知不觉地受其影响, 其中的重要原因可能是西方经济学旨在论述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而没有提及其他制度的好坏, 而政治经济学在阐述剩余价值时通篇提及“资本家剥削”工人, 很容易让学生将其与意识形态联系起来, 从而无法将其看做是具有现实用处的经济学理论。由此在编排作为经济学教材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 是否可以将书中有着明显和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词汇用其他合适的经济学名词代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去回避“剥削”这样的字眼, 因为即使用中性、温和的词汇去描述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不合理分配, 学生也很容易领悟其不合理之处。

2以社会理想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

作为马克主义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要使学生充分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为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讲授价值形式的演化、货币的产生、商品经济的起源、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过程。让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决定着上述事物的产生、发展以及最终命运。让学生理解高中学到的人类社会的五种社会形态是如何来的, 国家为什么产生, 由哪一个阶级统治以及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国体是由什么决定的。比如可以让学生探讨欧洲在封建社会末期有哪些社会阶层, 这些阶层是不是从来就有的, 是怎么样产生的, 每一个阶层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为什么资产阶级能够战胜封建地主阶级取得国家政权。通过这样的学习和讨论, 使学生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并不是马克思或某一个人头脑中的一厢情愿, 而是由于无产阶级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的绝对主导作用决定的。

以社会理想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 要立足于当今中国及西方社会的社会现象和矛盾。比如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的商品货币关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使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现象比比皆是, 医患矛盾、暴力拆迁、见到老人摔倒不扶、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传销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都与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货币关系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密切相关。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为争取物质利益的竞争关系, 人与人之间是否能建立普遍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 马克思为追求真理, 在艰难环境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和《资本论》的写作, 坚持领导工人运动为解放全人类的事业而不懈努力的事迹也是优秀的思想教育素材。不论初学者是否能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 不论其是否可以树立起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不论其是否最终确立共产主义的信仰, 作为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教师, 要让学生理解马克思创立政治经济学的美好动机和初衷。

3以科学预言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

在政治经济学中, 有一系列的结论由马克思得出, 并由接下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实践所证实, 并能很好地解释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比如马克思关于价值形式演化的结论, 论述了作为价值化身的货币的演化形式, 可以让学生思考目前正在使用的货币有什么缺点, 并思考未来的货币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此外, 价值形式的演化、货币的演化间接地论述了商品交换方式的演化, 可以让学生考察现在的商品交换是如何进行, 讨论电子商务与网络金融出现的原因并思考它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如果商品交换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那么商品交换方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将会发生什么。

比如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导致相对人口过剩的理论, 可以用来解释社会发展从工业社会过渡到后工业社会的原因, 而不是西方学者仅仅从社会发展的历史中简单地描述这样的事实, 并可以预见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导致第一部类优先增长的理论, 可以用来解释前苏联以及我国建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 而两大部类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前苏联社会发展的最终失败以及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果调整, 论证国民经济比例协调的重要性, 并分析欧美部分国家产业空心化在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导致农业绝对地租消失的结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西方国家农业的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 可以让学生分析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表明生产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生产资料朝着被越来越多的所有者共同占有的方向发展, 由过去被历史所证实的发展趋势, 让学生分析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主题式教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考核

1主题式教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严整, 内涵丰富, 上述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主题的简单提炼, 授课教师应该认真研读《资本论》, 从中挖掘更多的教学主题以便更好地充实和丰富政治经济学教学实践。

在上述三个主题中只有经济理论主题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内容, 其他两个主题则只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理论。因此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是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 对相关知识点的讲授有所侧重。比如作为“两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需要重点讲述第一章, 拓展讲述政治经济学的起源、研究对象, 并可以拓展详细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贡献, 对其他理论知识的讲授要偏重涉及社会理想主题的知识点。对于作为经济理论课的政治经济学则侧重于各个理论的讲授, 对意识形态的问题采取中立的态度, 同时适当涉及社会理想主题。上述三个主题中的预言主题, 则可以同时作为“两课”和“经济理论课”的教授重点, 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预言, 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魅力之所在, 也正是这种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对未来社会的天才预见才有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和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结论。

2主题式教学条件下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考核

以经济理论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对于课程的考核应该以考察基本的概念和理论为主。至于应用型的题型应该与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有关, 让学生学以致用, 能够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去对相关问题发表观点。因此在课程考核时可以选定一个主题, 比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题, 重点考察政治经济学中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知识点, 并让学生用这些知识去解释和分析经济社会热点问题。

对于预言主题的政治经济学考核, 应该让学生在了解相关经济事物过去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理解事物的发展方向, 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能够发表看法。预言主题的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可以以预言主题, 比如通过对货币的演化历程的理解, 让学生谈谈货币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于社会理想主题的政治经济学考核, 可以以社会理想为主题。要让学生在思考商品经济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 假冒伪劣、医患矛盾与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人与人的物质利益竞争关系相关,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我们是否能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改革研究 篇9

(一) 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脱离了实践

首先, 教学体系尚不完善, 而且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虽然当前关于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教材很多, 可是具体的内容大同小异, 在整体上来看相同的部分居多, 主要都出自于马克思《资本论》, 而研究对象普遍都是资本主义背景下的生产方式, 教材当中涉及的内容过于陈旧, 无法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形势, 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教学知识指导性欠缺。因马克思所处的特殊时代在, 其经济方面的研究大多都是关于经济规律相关理论的, 而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并未有确切的解释。因此, 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要想提升, 必须努力提升本专业课程的吸引力以及说服力, 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感以及针对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提升。

(二) 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当前, 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大多都是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 其中涉及的实际案例较少。因为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理论性较强的因素, 一部分老师在思想上认为这门学生主要应该以知识的讲授为主, 要想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授课困难是较大的。因此, 在政治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当中, 演堂灌这种教学方式仍然比较普遍, 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偏低, 教学的效果也较差。这种情况下, 学生是为了上课在上课, 教师也是为了教学在教学, 毫无兴趣可言。因此, 要想提升教学效果, 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 教师必须以科学发展作为指导思想

作为政治经济学教师, 在授课前一定要让学生对政治经济学所具备的科学性以及存有的问题进行详细的了解, 避免学生在思想上出现绝对化的倾向, 鼓励他们从批判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本人以为充分认识马克思理论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具备的科学价值, 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理论, 并运用理论知识去思考问题, 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另外, 对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关系要进行正确的区分, 明确西方经济学替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一理论的错误, 主要在于西方经济学并未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这一问题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正是这些问题, 因此, 必须以科学发展作为指导思想, 明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占有的主体地位, 并积极宣传这一课程的重要作用, 提高学生对此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

(二) 明确政治经济学教学目标

教育部门印发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当中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目标, 主要是为了引导并帮学生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 明确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 并掌握当代经济的新特征, 明白社会主义必须会将资本主义取代的这一历史规律, 还要充分的认识并借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规律、管理方法经及经营方式的实际意义, 并坚定信念, 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努力奋斗。不难看出, 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树立进行正确的引导。政治经济学教师也只有在对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的前提下, 政治经济学教学才能更具针对性。

(三) 积极改进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方法

针对目前政治经济学满堂灌述的教学方式, 必须积极改进。因为高校的课堂是思想碰撞、知识更新的场所, 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 将会使高校失去应有的批判性与创造性, 所以, 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 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 例如: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等。以多媒体教学为例, 因其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设备, 可使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那些内容过于抽象且难度较大的知识, 并将其掌握。而且,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时效性, 也使得教学和社会实践之间相脱节的问题得以弥补, 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知识, 并将其用于实践。以案例分析教学法为例, 此教学方法能够将经济理论更加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例如:剩余价值理论, 就可以将其融入目前社会上的某企业运用绝对延长或者是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来取得相应利润的案例当中, 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的运行广漠。在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 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有效提升, 教学效果提升显著。

(四) 拓展政治经济学知识范围

教师必须积极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 丰富政治经济学教材内容。对此, 教师可组织学生在业余时间阅读马克思经济学相关的经典书籍以及我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的相关著作、具有代表性的专业期刊以及杂志以及视频资料等, 并让学生作好笔记。对于某些思想和理论问题, 教师要搜集与其相关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 提高学生分析并讨论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政治经济学课程, 有利于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 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经济专业他相关课程的学习,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加强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摘要:政治经济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而实际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却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水平, 笔者在下文分析了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探讨了推进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问题,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隽鸿飞.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J].学习与探索, 2013 (02) .

政治经济学教学法创新问题解析 篇10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困境,意识形态,方法论,理论知识

一、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困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程逐步加快,各类市场主体日趋成熟壮大,主体之间的“所有制边界”越来越模糊,体制内的矛盾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经济主体的行为乃至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多地受到微观利益冲突的影响,人们对经济制度的关注程度正在逐渐下降。基于此,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得不大量增加对体制与机制的解读,进而推演经济制度的量变与质变。尽管说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符合理论认知的一般逻辑,但是,过多的现象解读很可能误导或弱化学生对“经济制度”这一核心理论的掌握。比如,在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时,学生的兴奋点大多集中在公司制度、社会保障、公平效率、价格机制等紧密结合社会实践的命题上,而对于这些体制机制与生产资料所有制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热情。这种现象经常导致教学过程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一般的解决办法是先讲制度后讲体制,把体制看作是制度的实现形式,很少有教师能够在讲解体制问题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困境在地方高等院校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受到课时量和教学效果的限制,大部分教师都安排了较多的课时解读资本主义制度的现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问题,相对而言,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量变与质变,以及对市场经济造成的公有制主体地位变化等重要理论命题则“没有足够的时间”予以解读。在一些经济学科排名较高的“211学校”中,由于课时充足,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困境稍显缓和,但是也同样面临着“体制重于制度,现象多于本质”的教学难题。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固然很多,比如国内外的社会经济环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以及各高校对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定位等,但是从教学角度看,最直接的问题还是教学的方式与方法。面对“有限的课时、复杂的背景和庞大的理论体系”,讲好这门课的关键在于:凝练教学目标,归纳内容体系。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三位一体”教学法,即确立“意识形态教育、方法论教育和理论知识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导向确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目标中的意识形态定位

政治经济学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这不仅要取决于政治经济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还要取决于社会需求以及理论体系本身的特点。从学科地位来看,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殊的地位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承担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对此目标,部分教师认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应归口于思想政治学科,而不应该放在经济学科。这种认识最主要的误区在于对意识形态教育的界定过于狭窄。意识形态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任务,而是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共同任务,这一界定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要求,而且对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制度同样适用。以西方经济学为例,这些年来,中国学生和西方经济学的学者都很推崇西方经济学的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认为西方经济学注重分析工具的运用,而没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说教。其实,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是效用价值论和功利主义哲学观的结合体,其解释力集中表现为:以稀缺性为基础,以资本要素配置为核心,进而说明按资分配的合理性。在这一理论体系中确实没有意识形态教育的痕迹,但是整个理论体系无一不是为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合理性服务的。由此可以推出一个结论: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本身并不排斥意识形态教育,正相反,社会科学是否具有科学性,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能否科学地解释意识形态的合理性。这一点正是我国政治经济学学者应该借鉴和学习的。由此,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教育不仅不能忽视意识形态教育,而且应该把意识形态教育作为首要目标,科学地凝练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增强对劳动价值论、阶级性和经济制度的专业解读。

三、政治经济学教学目标中的方法论定位

政治经济学是国内大部分财经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而且一般都安排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课。作为基础课,传授基本的研究方法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对于应该讲什么样的方法,各院校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现有的教材版本来看,大部分教材倾向于对马克思科学抽想法的解读,而对其他研究方法采取一带而过的方式。科学抽想法固然是马克思经济学体系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但却不应该是政治经济学唯一重要的研究方法,包括数学方法在内的其他研究方法在解释政治经济学理论和认识社会实践活动方面都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课程的开篇增加对研究方法的介绍,使学生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基础地位。此外,受西方经济学的影响,部分学者倾向于认为传授分析工具应该是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教育的重心。从根本上讲,这种理解没有错,但却忽视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身的特点。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整体性很强的理论体系,各部分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性,对政治经济学理论(包括对分析工具)的解读必须联系整体认识局部,不能断章取义。这就要求在讲授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建立前后关联的整体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整个逻辑体系中了解局部分析工具的运用和作用。为此目的,在方法论教育方面,既要注意专业术语和分析工具的讲解,还要注意思维方法的传授。

四、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中的理论知识定位

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是理论知识教育。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和方法论教育的基础和载体。没有理论知识教育,意识形态和方法论就是空中楼阁。同时,所谓的意识形态教育和方法论教育都要融于理论知识教育当中,而不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即便是课时安排最多的院校也不可能全面系统地讲授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内容,而只能通过精选凝练,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结合社会经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地解读马克思的部分理论内容以及部分重要的理论发展,这种方式已为国内大部分院校采用。其主要的缺陷在于缺少经济思想的升华。马克思经济理论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除了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之外,还有其立意深远的经济思想,如果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升华经济思想,则很容易陷入“解释力困境”。可见,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教育不仅要包括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还必须包括经济思想。

五、化解教学困境的几点建议

1. 内化意识形态教育。

在现有的政治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对资本主义部分的解读基本贯彻了马克思的研究逻辑,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的解读则缺少对劳动价值论的贯彻。基于此,解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问题(特别是经济制度问题),有必要首先分析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劳动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分析公有制条件下的价值创造、价值增值,以及价值分配问题。进而突出劳动在公有制条件下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凸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差别和创造性发展。

2. 推动方法教育与理论体系的融合。

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政治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程,还应该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具有“通识”意义的认识方法。基于这样的要求,政治经济学应该强调“专业术语”、“分析工具”与“思维方法”三位一体的方法论教育。为此目标,一方面必须强调政治经济学专业术语的规范性,既要反映理论体系的严谨性,又要反映相关应用学科的时代性。另一方面必须要求学生增强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和掌握。再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矛盾运动分析方法,更加清晰地解读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演变,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

3. 强化理论知识教育与经济实践的结合。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要求经济理论既来源于经济实践,又能够回到经济实践。这要求主讲教师:一方面把握历史资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认识经济理论,并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历史事件。另一方面紧跟经济时事,运用经济理论解释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并在经济发展中推进理论创新。再一方面注意经济思想的解读,基于理论又不局限于理论,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思想,从而实现理论知识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相结合的目的。

综上几个方面,意识形态、方法论于理论知识教育“三位一体”教学法不仅对现有的教材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对主讲教师提出新的任务。具体来说,一是主讲教师需要具有更高的理论素养和更加全面的知识储备。二是教材内容在理论逻辑上要更加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规范,但在内容体系上要更加能够体现时代需要。三是统一规范各类高校和专业的课时安排。四是凸显政治经济学作为中国主流经济学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资本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

[3]笛卡尔.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4]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纲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上一篇: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下一篇:城市更新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