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学范文

2022-06-20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教学范文

《政治经济学》教学重点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教学重点参考答案 ——218网管手打(加复制)

第一章

导论 概念: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即经济关系。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思考题:

1、如何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它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对这一规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以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其次,把生产力是否得到发展,作为评价生产关系的唯一标准。

2、论述经济规律的含义、类型及客观性。

(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

○1各个社会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

○3某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联系。(剩余价值规律)

(3)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必然性。

○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挥作用,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经济规律产生的基础:一定的经济条件——主要是生产关系,特别是作为生产关系基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2任何经济规律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和废除经济规律,也不能改造经济规律,更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3、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既代表和体现着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一门具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科学,又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门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科学。

(2) 这是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是同社

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指引的方向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越是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实的、科学地揭示出来,就越是有利于本阶级的利益和实现自己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概念: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决定商品的社会价值。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思考题:

1、 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 商品价值量怎样决定,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少。

3、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因为:它是其他矛盾的根源;它决定商品生产的发展;它决定生产者的命运。)

4、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货币即价值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最后产生了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 货币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世界货币。

5、 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表现形式及其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 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资源配置功能。

供不应求的商品,价格高于价值,生产者获利较多,就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移到这个部门。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低于价值,生产者获利较少或亏本,就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移到其他有利可图的部门。

第二, 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经济动力功能。

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生产者就会得到额外的收益。因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生产者为了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必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每个生产者都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 引起和促进小生产者两极分化,即优胜劣汰功能。

生产条件好的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比较高,个别价值较低,就会获利发展;生产条件差的生产者,劳动生产率较低,个别价值较高,就会亏本破产。结果引起生产者两极分化。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概念:

剩余价值:工人的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新价值。直接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必要劳动时间—工人创造劳动力价值(工资)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

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超额剩余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思考题:

1、 论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中的价值增殖同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相矛盾的。(价值规律是基本经济规律,等价交换,增殖)

(2)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说明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1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等价交换(等值) 不等价交换(分配,麻将,0和博弈)

○2 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产生。在流通中,商品价值只能发生形态变化,不会增殖剩余价值只能来源于一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成为

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概念)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的作用。 划分的意义是: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其他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基础)

3、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绝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称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为什么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因为:第一,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二,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第三,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第四章

资本积累 概念: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用“c:v”来表示。

相对人口过剩—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不变资本部分相对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的减少。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积累的结果是,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这就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思考题:

1、 资本积累的实质、必然性和影响因素?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继续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原因):一是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二是市场竞争,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除了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外,有四个因素: 第一,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第四,预付资本数量的多少。

2、 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

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资本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 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 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一方面,资本积累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减少。可变资本是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因而必然造成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这种减少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减少;二是追加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

另一方面,资本积累的竞争,造成劳动力的供给超过自然增长而大量增加。

包括:童工女工进入劳动力市场;破产农民进入劳动力市场;破产的企业主和个体手工业者进入劳动力市场。

两种趋势作用的结果,必然引起相对人口过剩。相对人口过剩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社会现象。

其次,相对人口过剩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是因为,相对人口过剩的存在,

一是可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波动发展的需要。 二是资本家可以迫使工人接受更加苛刻的剥削条件。 第五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概念:

产业资本—是指投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

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形态,价值增殖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

固定资本—以机器设备厂房等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以原材物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思考题:

1、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三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三种形态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2、 实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有两个:

一是,空间上的并存性 二是,时间上的继起性 两个条件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3、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一、

二、

三、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资本的周转时间

4、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

其一,划分依据的不同:前者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的,后者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的作用划分的。

其二,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中包括全部固定资本,还包括一部分流动资本。流动资本包括全部可变资本,还包括一部分不变资本。

其三,划分的目的不同:前者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资本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后者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第六章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重要概念:

社会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社会所有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是伴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而进行的,这时就会发生第一部类生产比第二部类生产增长更快的现象。 重要思考题:

1、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前提是什么?

一是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为cvm三个组成部分 二是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

2、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基本条件:I ( v + m ) = Ⅱc 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 表明:两大部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必须保持的基本比例关系。 派生条件一:I(c + v + m) = Ic +Ⅱc 即: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之和 表明: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满足两大部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对生产资料的需要。

派生条件二: Ⅱ(c+v+m)= I(v+m)+Ⅱ(v+m)

即: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

表明: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必须满足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要。

3、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是什么?

前提条件:

一是社会上必须有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 二是社会上必须有可供追加的消费资料 实现条件有三个:

 基本条件:Ⅰ(v+△V+m/x) = Ⅱ(c+△C)

即:第一部类原有可变资本、追加可变资本、用于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加追加不变资本。

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必须保持的基本比例关系。  派生条件一:I(c+v+m)= I(c+△C)+Ⅱ(c+△C) 即: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和追加不变资本之和。 表明: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必须满足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

 派生条件二:Ⅱ(c+v+m) =I(v+△V+m/x)+Ⅱ(v+△V+m/x)

即: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可变资本、追加可变资本、用于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

表明: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必须满足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

4、 如何理解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规律?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一个经济规律。

但是,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不能理解为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孤立的增长。因为:生产资料生产的扩大所需要增加的消费资料,需要消费资料生产扩大来提供.生产资料生产的扩大所增加的生产资料,也需要消费资料生产扩大来购买消化。

第七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重要概念:

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期发生的、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再生产周期—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次危机开始的间隔时间。它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重要思考题:

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那几个阶段?

(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

(2) 它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为什么?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因为:

一、

二、 它为资本主义暂时摆脱危机、过渡到复苏阶段提供了条件 它为下次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前提。

第八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重要概念:

成本价格:商品生产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之和。K=c+v 利润:当剩余价值被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平均利润:定量的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

生产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它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重要思考题:

1、 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是什么?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当剩余价值被看做是全部资本带来的时候,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利润率的影响因素有: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不变资本的节约

2、 利润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不同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造成部门之间利润率的差别。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可变资本所占比重较少,利润率比较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可变资本所占比重较大,利润率比较高

其次,不同部门利润率的差别,必然引起资本转移的竞争。

部门之间竞争的基本原则,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否则,就会引起资本转移的竞争,即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来,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包括新增加的资本直接投

入到利润率高的部门)

再次,资本转移引起商品的供求、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资本大量进入,产品供过于求,价格提高,利润率提高了; 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大量流出,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提高,利润率降低了。 这种资本转移,一直持续到平均利润率形成,才会趋于停滞。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最后,一定量的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就形成了,利润就转化为平均利润。

(2) 首先,这一理论科学地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表面上的矛盾。

其次,这一理论也具有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它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整个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3、 商品的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是否否定了价值规律?为什么?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市场价格由生产价格决定。这种背离,不会影响价值规律所要求的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的一致性。因为:

从长期看,市场价格总额等于生产价格总额;市场价格高于生产价格的部分和低于生产价格的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市场价格不会离开生产价格太远。

第九章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重要概念:

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完成商品买卖的商品资本。 商业流通费用—商品在流通中所花费的费用。 重要思考题

1、 商业资本的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商业资本的职能,仍然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实现剩余价值。 商业资本的作用: 一是节约社会流通资本; 二是增加生产资本 三是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四是加快商品的流转

2、 商业利润的来源和本质是什么?

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本质是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3、 商业流通费用是如何补偿的?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通过增加的商品价值的实现得到补偿的。 纯粹流通费用:是通过对剩余价值的扣除得到补偿的。 第十章

借贷资本和利息 重要概念:

借贷资本—借贷资本家为了得到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利息—职能资本家为了得到借贷资本的使用权,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信用—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股票—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 重要思考题:

1、 什么是借贷资本?借贷资本有那些特征?

借贷资本家为了得到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其一,借贷资本是一种商品性的资本,即资本商品。 其二,借贷资本是一种财产性的资本,即财产资本。 其三,借贷资本是一种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2、 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利息率是如何决定的? 利息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率由三个因素决定:平均利润率、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法律和习惯

3、 资本主义信用有哪些基本形式?基本形式是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商业信用运行的特点是:职能资本家之间提供的信用;提供的对象是商品资本;提供的规模和期限受到企业资本状况和商品使用价值运动方向的限制。

4、 股票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股票价格(股息的资本化)=股息/银行利息率 股息和利息率——根本因素

股票供求关系(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人为投机因素)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地租 重要概念:

地租(本质)—农业资本家为了得到土地的使用权,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剩余价值,即农业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级差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农业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无论租种什么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垄断地租—指的是由某一特殊地块的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垄断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

重要思考题:

1、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优劣的等级差别,(包括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土地距离远近的差别)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土地资本主义经营的垄断) 级差地租的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2、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

(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高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条件下,来自于农业资本家的平均利润和对工人工资的克扣)

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绝对地租形成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3、 资本主义土地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土地价格由两个因素决定:地租和利息率

土地价格与地租收入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第十二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重要概念:

垄断——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垄断利润,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的联合控制。

金融资本——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混合形成的新型资本。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特征:国家干预经济

重要思考题:

1、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如何?垄断竞争主要有哪些形式?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垄断与竞争并存,并使得竞争更加激烈。

垄断竞争有三种形式: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2、 如何理解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对垄断资本主义的统治?(还没讲)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其主要形式有哪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三种形式:国有垄断资本、国私共有垄断资本、国家从外部对垄断资本的调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有四个:日益严重的市场问题需要国家解决。新兴工业需要的巨额投资私人资本无力解决。日益严重的生产无政府状态需要国家协调。科技开发的社会化,私人资本无力承担。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什么?

实质: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国家作为资本家阶级的总代表,目的在于保证垄断资本的剩余价值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 历史作用

一方面,具有促进作用——缓和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

一方面,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5、 如何认识垄断资本的国际化?(还没讲) 第十三章 资本国际化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重要概念:

国际价值——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

资本国际化——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活动越出国家的界限,在国际范围内不断运动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重要思考题:

1、 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 何谓资本国际化?它包括几种形式?

资本国际化:资本在世界范围的转移和配置。

资本国际化的形式有:借贷资本国际化(货币借贷)、生产资本国际化(投资)、商品资本国际化(外贸)

3、 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和主要特征是什么?它有哪些影响?

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经济状态。主要特征是: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如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科技传播速度加快等。)

消极影响是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矛盾。(比如国家之间贫富差距扩大、国家主权受到冲击等。)

(注意:每一章的概念和思考题,不加黑体字的,不区分轻重!) 12

第二篇:初三年级政治备课组教学计划-政治计划-政治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落实推进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程的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政治教师的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政治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加强大家协同作战、教学研究的能力;跟各位政治老师一起定位在新的教师角色上,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进度:

1、 20XX年9月1日----20XX年3月中旬,完成初三年级所学内容;

2、 20XX年3月中旬----4月中旬,完成第一轮复习;

3、 20XX年5月中旬前,完成第二轮复习;

4、 20XX年升学考试前,完成第三轮总复习。

总之,以学校为单位认真组织综合训练和模拟测试,努力提高初三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建议:

1、 转变观念,二期课改“进头脑”。

要求全体政治老师一起定位在“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的角色上;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超越教材,创造课堂情境,灵活把握当时的课堂资源,教出兴趣,教出美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联系实践案例,在政治备课组、教研组活动中通过思维碰撞,使二期课改的理念真正走进大家的头脑。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区、校教案的征集、教育教学论文的征稿、课题的研究。

2、 改革备课,减负增效“磨好课”。

在制定规划、教学目标时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维设定;备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活动、合作学习、探究方式,以教学方式的改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明确重点、难点及其对策,强化支撑点;将备课大而化之、实而共享,加强备课组的管理,实施分工合作备课,鼓励提倡电子备课;以质量的教后反思作为考核的依据,将教师从烦琐的备课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备课的质量和信息收集的能力,把解放的`时间用于“磨好课”,创设氛围,掀起高潮,力争随堂课好课率达50%以上。

3、 提高素质,提供舞台“练内功”。

要求各位政治教师努力学习掌握娴熟的教学推理能力和综合的教学理念;倡导鼓励跨学段、学科听课,加强大家协同作战、教学研究的能力;开展系列的基本功、教研评比活动,为更多的青年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请相关高级教师、带教老师跟踪听青年教师的课,在区、校的听课验收中提高优课率;努力请进名家示范上课、做讲座,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创造走出去的机会。

四、教学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使初三学生学得好,以确保中考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发挥集体智慧,打好团体战。本学科要做到“统一要求、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考查”。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做到经纲为纲、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同轨老师要互相学习,正常开展听课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校统一订购的复习资料统一使用,以充分发挥其效益。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五、奋斗目标:

合格率;

升学率;

优秀率。

【初三年级政治备课组教学计划-政治计划-政治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1.初三年级政治备课组教学计划

2.关于政治备课组教学计划

3.教学计划初三政治

4.政治教学计划2020

5.政治教学计划

6.政治的学期教学计划

7.高三政治-教学计划

8.政治教学计划的写法

9.初中政治老师教学计划

第三篇: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优化政治课堂教学

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优化政治课堂教学

【内容提要】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解决政治知识的抽象性和实际问题具体性之间的矛盾,实现教学环境的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提高政治课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情境 整合优化 政治课教学

中学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人才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政治理论知识,更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运用政治、经济和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围绕上述政治课教学目标,我们广大政治教师都在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引人入胜、轻松和谐的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的实质,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中利用CAI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一、多媒体教学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现实问题是具体多样的,但政治知识大多是纯理论的知识,往往深奥、抽象,形成了政治知识的抽象性与实际问题的具体性的矛盾。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进行灌输式的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创造性。严重影响了政治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提高教育效果一直是我们政治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手段,它可以有效地模拟现实情境,将文字、音响、动画、图像等信息组合在一起,传送送给学生,还可以自由拆卸,自由的放大、缩小,且不受时空限制,从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接触实际、探究知识的氛围,有效地解决了政治知识的抽象性和实际问题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一个模拟实际的典型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促使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地参与。这比学生直接接触现实,获得知识有时更能提高学习效率。下面就本人在《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教学中,具体是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整合优化政治课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二、多媒体教学情境的创设

1、巧设话题,导入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目标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雅典奥运会是学生热衷于讨论的问题,提起我国体育健儿为祖国赢得了多少枚金牌,学生几乎都能答上来。所以我一开头就提出了这一问题:你们知道我国共获得多少块金牌,主要分布在哪些项目上,然后顺水推舟地说:我国的体育健儿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我相信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会为中国健儿的出色表现而感到骄傲,我想你们一定想再欣赏一下我国体育健儿的风采吧!(播放体育健儿夺冠的片断)

在学生兴奋之余,教师及时引入议题:我国的体育健儿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他们无疑是事业的成功者。然而,对他们的成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认为他们的成功是苦练加巧练的结果,也有人认为,他们的成功是在于有好的机遇。你们认为怎样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个别发言。但学生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和派别,可以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说谁有理,但究竟谁更有理呢?当这个时候,可以说水到渠成,教师点明课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这堂课我们就来探讨与这个话题有关的哲学问题:事物发展的原因。

这样,直观、形象、生动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避免了单凭教师“独白”的平淡开头,同时为学生探究打下了伏笔。

2、忆旧育新,层层深入

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讲授新知识一般要求复习旧知识,这也是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继承传统教育的优点和长处。因此我在讲授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求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知识,如什么是发展和联系,发展和联系的关系怎样,什么是因果联系。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及时出示动画《小鸡的出生》(见下图),让学生在小鸡的“叽叽叽”的叫声中,思考鸡蛋是如何变成小鸡的。

同学通过思考和讨论,一般就能回答出:要孵化出小鸡必须要有种蛋和适宜的温度等。 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只有种蛋或者只有适宜的温度能不能孵化出小鸡,学生一定会知道不能。从而可以得出结论: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和外因是同时存在的,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学生知道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后,教师就可以点明这里所讲的内因和外因的“因”就是指矛盾。

教师在此时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事物的内部矛盾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的作用是否一样?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演示图片《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见下图)。请同学思考:同样的温度和湿度下,为什么鸡蛋只能变小鸡,鸭蛋只能变小鸭,而石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学生从图中可以比较、讨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在了解了内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外因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中的作用。

出示动画:孵化器(见下图)。

教师请学生比较思考:同样的鸡蛋为什么在不同的温度下,结果不同?从中得出外因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的作用: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到加速、促进或延缓、促退的作用。然后请同学们举例印证上述观点。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那么,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都一样大? 提问:古莲子为什么会沉睡千年?

学生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教师小结,并出示《小结》:综上所述,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事物的内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原因则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3、课堂总结与练习

三、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优化政治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1、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在思想政治课教育中,应注意与时事材料或客观事例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设计必须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真实情境。设计真实情境,有利于克服政治课教学枯燥的理论讲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把真实的情境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知不觉中学到新的知识,并内化到自己新的认知结构中,形成自己新的概念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教学情境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特点。

素质教育就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多媒体教学情境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式,考虑在教学中如何与学生合作,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表述思想。我们在情境探究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认识到: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生之间的合作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在多媒体教学情境的设计中,应该设计一些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合作和充分的讨论,提取有效信息,来发现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在实际的多媒体情境创设时,我们往往容易忽略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实际上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才能对教学情境所展现的整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作出必要的反思,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体系,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3、多媒体教学情境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多媒体教学的情境创设,必须在形式、内容上,都应该有相应的不同的安排,这一点虽然是我们已有的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又往往被我们忽略。这需要我们广大政治教师,努力更新教学观念,真正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

4、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实现各种教学情境的优势互补。 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创设的教学情境各有各的长处,多媒体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但传统教学手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决不能全盘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如在复习课的时候,多媒体的大容量是有效率的,但必须注意中间的停顿,保证学生有思考和把要点记下来的时间,否则往往会适得其反,影响效率。

5、为学生创设必要的课外多媒体学习情境,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情境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的逐步普及,许多家长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性,为自己的孩子配备了电脑。教师应该考虑课外的多媒体教学,制作课外的多媒体学习软件,或将课堂教学的软件交给学生,以帮助学生消化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消化的知识和方法,这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的确不失为一个好的补偿方法。

总之,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走”进教学,而不是教师去“赶”或“拉”他们进来?我认为,重要的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情境,当他真正融入其中的时候,一切就会变得主动。当然情境的创造方法很多,但现代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多媒体这项技术,它无疑给我们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供便利的条件,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利用它,就一定能让学生在合适的教学情境

用心

爱心

专心

中愉快地学习政治,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整合优化,提高思想政治课用心

爱心 专心 4 堂教学的效率。

第四篇: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刍议

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刍议

“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用了新的标准的问题。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它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突出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观是对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一次大的革故鼎新。它对课程价值的认识体现了更多的人文精神。“把学习当作是人发展的一部分”。这一全新的理念贯穿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始终。

我们不难看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实际上也是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直接追求。我们讲的有效教学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而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我们努力改变我们的教学思想,使之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推进新课程改革,也正是为了追求教学行为的实效。

一、讲究策略,关注不同层次学生,从学生参与中感受有效教学。

教学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也必然带有很强的策略性。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行为方式。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善意把握“教学策略”,尤其体现在对待不同层次学生及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上。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特别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政治课堂教学必须尊重并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每一个班级里都必然有优生和差生之分,他们之间的兴趣爱好,交往团体,思维方式,判断能力,天性禀赋都有千差万别之分。每一个人的智力都由多种智力因素组成,它们各不相同又各有所长,每一个学生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对社会现象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这是矛盾的特殊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坚持“因材施教”,既兼顾全体学生又注意针对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性格气质,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教学。要求不同智力层次、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并在不同基础上学生学习质量有整体意义的提高。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对学生学习的帮助针对性要强,对于学有余力并对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应指导他们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思考,以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学科才能。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全体学生的基础、情趣、能力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找出最适合每一个个体的目标和方法,才能使他们团体共同进步。教师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制定具体化的学习方案上面。

我们常常为之苦恼的后进生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教师应该充满爱心的对待每一位学生。首先应深入调查,仔细分析他们后进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因势利导"。作为教育者 1 应该全面转变旧的观念,要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承认学生的差异,不能“一刀切”“一风吹”,更不能以教师自己甚至教师也难以达到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大多数后进生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会因为他们的“不良”表现而缺少关心与温暖,教师则更应尊重他们的人格,怀着极大的热情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学习、生活上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心、从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鼓励他们从点滴做起,不断进步发展。这不仅仅是一个教师的爱心体现,也是一个有策略的教师应该坚持的教育教学良法,也必然有利于教学行为实效的体现。

二、结合实际,研究学生知识结构,从学生体验中体现有效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与学生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及社会相结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突出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它的实践性、工具性特点非常明显。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升学科能力及自我社会素养!

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学生教师教学有效性和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呈螺旋形、往复递进的上升结构。客观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渠道去获得社会体验,他们在走进课堂之前,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社会知识,不再是我们传统上理解的“一张白纸”,全是空白,等着我们去填补。存在的不足只是他们对他们拥有的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够或者说不能客观、正确、灵活的运用而已。这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已有的知识点相联系。尤其是要注意知识结构之间的逻辑内在联系。教师应通过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从事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切身的体会学会作出合理的判断,体会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联系,这样使新的教学既能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之上又能逐渐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实践性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应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坏,终应由学生的学习所体现。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它是针对每一课堂而言的具体而特殊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结合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和时代的要求,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上创设和维护良好情景是十分必要的。要创设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有效学习的学习环境。教师应使学生处于有效的学习情景中。这种有效性还往往体现在情景创设与学生的社会体验一致性上。教师应尊重学生和他们的想法以及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发性;筛选课题,使学生能由此产生新的观念并加入和扩展原有的知识;鼓励学生导出和证实他们自己的结论;敏锐地察觉并尊重学生多种多样的兴趣、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肯定和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和持续进行学习。所以,教师选择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政治即是生活,生活就是政治”, 2 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问题情景的设置还应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使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切实提高自我修养和能力。

而且,这也必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我们在学生的切身体验中实现教学的有效,也能进一步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客观要求。

第五篇:初中政治教学论文《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从50年代末开始,教学改革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各国都根据本国的原有基础将教学改革不断向前推进。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掀起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加快培养科学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运动。这一改革很快波及许多国家,并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改革浪潮。进入7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在总结前十年教学改革的成败经验的基础上,又将改革引向深入。从80年代开始、美国、前苏联、日本、法国等都先后开展了一次新的教学改革,进入90年代,各国的教学改革仍方兴未艾。目前,世界各国在中学增设劳动技术课、职业课程已成为一大趋势。美国70年代推广生计教育,强调把普通教育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法国在75年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强调职业教育,在初中

三、四年级必须开设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科目。80年代末,法国更加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提出学校必须“面向生活”、“面向企业”、“面向劳动市常”。我国也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 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是我国当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努力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政治课教学的特点,从实践教学的视角来探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的问题。

一、 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就是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所有环节之中,使他们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列宁从认识论的角度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是时代的发展的客观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创新的时代。创新能力是人的重要能力。创新能力又来自哪里?它必然来自教育。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基础。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较量,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与较量。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素质,是摆在我国教育面前重大而又迫切的任务。

思想政治科的实践教学是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探索、重知识掌握轻知识创新等等倾向。而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则强调教学实践。特别是学生的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操作要点

中国几十年的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思想政治科的实践教学也是对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探索。第

一、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首先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参与”

人本观念是以现代人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认识。它认为,各项活动都应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使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成为组织管理的参与者,使每一个人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学习和工作,从而全身心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用心爱心专心 1

由此可见,人本观念要求在一切管理活动(包括教学管理)中都必须解决好人的问题,即应解决好人的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技能等问题。用人问题是管理活动的根本着眼点,即任何管理都必须以人为本。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作业这一个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把学生着是教学主体,努力唤醒、激励和鼓励其“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主体参与”,是指不仅把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而且要看着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实行灌输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记和听。而素质教育则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上,即把学生视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思想政治科的实践教学,就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出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更好的发挥其主体作用。

如我在讲授《联合国》一节时,我代表联合国秘书长,每一个学生代表一个国家,用四十分钟模拟联大的程序召开联合国大会。又如在讲授《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时,由学生扮演一个消费者和一个售货员进行小品表演,然后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小品中二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分析,等等。学生情绪高涨,学生不仅把握了的相关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把那些用文字很难表达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更主要的是很好地激发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充分张扬了他们的鲜明的个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

前几年,我国的思想政治课以“升学———应试”为唯一目标,强调学科内的细分化,带有完全的学术化的倾向。这种教学,往往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强调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性和结论的唯一性,忽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价值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知识内容比较陈旧,脱离学生与社会现实需要;重记忆而不重理解,窒息儿童的个性。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则“吃不了”或“吃不消”,造成中学生厌学、辍学,影响了我国全民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有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特点,即理论性强,政策性强,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登。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从这意义上说,掌握理论就是掌握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著名的教育家斯卡特金说:“理想的教学主要是讲授基本的、少量的知识,而在这些知识中,支架着科学的联系。”我们认为,他说的“联系”既是知识的内在联系,也是作为知识形态的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而且,后一种联系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等于给学生一把开启生活之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过去的应试教育只满足于学生对观点的死记硬背,以记得牢、会答题,作为衡量以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而实际上,这必然出现那种考试完了,脑子里的死记硬背的东西也就随“分”而去,不留任何痕迹了。从某种角度看,我们过去的那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不成功的。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科教学不能使学生了解理论观点的实质,掌握理论思维及其方法,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可以说是失败者。过去我们也说理论联系实际,但是那只是教师的事,或者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思想政治科实践教学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做法,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任务由学生来实现和完成,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使课堂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是向社会延伸的。进一步说,就是

让学生运用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在求知、探知和用知中都充满学习的乐趣,达到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增长才干的目的。

比如,我在讲授国有企业的改革时,带领学生到我县的一个国有企业做实地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在讲授商品的价格时,带领学生到我县最大的农贸市场做市场价格调查,并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市场的价格现象;在讲授依法治国问题时,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案件审理的全过程。等等。

由于我国理论界和广大教师对双基的重视,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教师比较熟悉双基教学的操作程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实。我们欠缺的是对基本能力和基本观念态度进行理论与实际操作程序相结合的研究和实践。但是我们也应当防止出现一强调基本能力和基本观念态度,就忽视甚至否定双基教学的偏向。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给学生们不仅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的机会,而且为他们还提供了一个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舞台。不仅重视双基教学,而且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程序相结合。总之,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较好地实现了思想性、教育性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当今素质教育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在这里,我们应该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杜威在他的教学实验中基本上完全尊重儿童自己的意愿,儿童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教师基本上对学生采用放任自流的态度。虽然杜威的教学实验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有所忽视,但杜威的实验成果无论是在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在教育界影响很大。将“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进一步运用于中学和大学教育就成为今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面便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通常采用集体的、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相应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是一种隐含的特征。同样一种教学,持不同教学观念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可能有些人认为,这种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另一些人可能会认为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判断一种教学是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另一个外显特征便是“谁是学生学习外部活动的控制者和管理者”。如果在教学中学生自己负责控制和管理学习活动,那么这种教学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反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围绕“学生”进行教学改革,以“是否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

但是,为了以上目标,国家还要进行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课程。这就要求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这里至少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第一对关系是学生发展与学科体系、社会需求的关系,即儿童与知识、社会的关系。这三者的关系是动态平衡的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决不是以儿童为中心。学生发展离不开学科体系的教学,同时,学生发展既是根据社会需求又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当前,以学生发展为本主要是针对学科本位论而提出的。这里所说的学科本位论

的主要表现,一是过分强调本学科的完整性,以致忽视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二是只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各学科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三是只强调学科课程、学科教学,而忽视活动课程、活动教学的作用。第二对关系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即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未来教育越来越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将显得越来越重要。第三对关系是智能发展与知识传授的关系,一方面,智能发展有赖于以知识传授为基础;另一方面,知识必须转化、升华为智能,才可能最迅速最有力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这应当是“知识经济”的正确含义。第四对关系是智能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不等同。总之,学生发展的内涵同素质教育是完全一致的,不仅必须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必须注重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等,成为目前课程领域的主流词汇,这对我们树立现代的、科学的课程现是极大的推动。

只有加强中学教育教学的各项配套改革,我们的教学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 height="30" align="center">

上一篇:制作方案的框架范文下一篇:出差补助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