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体验式教学

2024-05-05

外教体验式教学(精选七篇)

外教体验式教学 篇1

组织行为学因其基础的专业地位和跨多学科的内容结构一直以来被视为衡量管理学科教学水平的试金石。将双语教学引入组织行为学可以让学生领略原汁原味的学科专业知识, 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 能够学会用英语思维方式思考和掌握国外的原著学科, 增强对世界一流学术大师及其思想的深入了解。未来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活动中可以如鱼得水, 运用自如, 不断了解和掌握专业领域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我国高等院校大力推行双语教学迄今已有十多年时间, 将双语教学引入《组织行为学》的学校数以百计, 但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不多。除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双语教师、学生外语应用能力不足的客观条件限制, 还有部分原因在于学科本身,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专业理论基础薄弱, 双语教学效果不理想也在情理之中。为解决这一难题, 我校在2012年引进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一位有多年国际企业管理经验的外教担任组织行为学的任课老师, 外教的教学很受学生欢迎,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外教的成功经验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双语教学的关键不在于英语语言能力, 而在于采用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引入管理学科的教学和培训已经有半个世纪, 自引入之日起就给管理学科的教学模式带来了革命行动影响, 按照国际通行的说法, 凡是以活动开始的, 先行后知的, 都可以算是体验式教学和培训。而外教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体验式教学的精髓, 让学生知行合一, 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专业知识。

一、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1 984年美国人大卫·科尔伯 (David Kolb) 正式提出了体验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建立在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莱文的社会哲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等理论的基础之上;强调学习过程中体验的核心角色和情感成分对学习的作用, 旨在用“体验”这个词来区分体验学习理论和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体验学习模型———“体验学习圈”。一个完整的体验教学过程通常是学习者从具体体验 (CE) 开始的, 它是观察和反思的基础, 通过观察和反思 (RO) , 学习者将自己在体验中的感受和所处的情景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从中提取精华, 形成观点或抽象概念 (AC) , 然后又用这些新发展的概念来检验行为的积极性并作为行动的指南来指导将来的行为, 建立新的目标, 主动尝试及承受新的挑战, 从而再产生新的体验。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 学生接受教育是在一定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 当学生处于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的心理状态时, 就容易接受教育;反之, 教育的影响力就很难内化。当代大学生借助无所不在的网络可以轻易接触丰富的知识和信息, 而亲身参与团队活动、让每个人都有表现和表达自己的机会是体验教学的最大特色。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的同时, 使他们的心理处于良好的状态, 可以高效率地接受教育和理解知识。

成人教学理论研究证实, 与儿童相比, 成人更多地通过经验、实践、理解来接受教育。体验教学使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理解专业知识和语言的实际运用场合, 它与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灌输理论知识相比更容易被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所接受。

体验式教学法主张, 学习是一个通过获得经验来创造知识的过程。它强调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教学, 而是作为辅导者加强对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积极性的培养, 放手让学生进行参加体验。作为学生亲身参与的一系列活动, 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体验式活动, 可以鼓励学生在趣味的环境中轻松领会枯燥难懂的专业知识和术语, 并在活动中加以有效运用。在真实模拟企业管理实践的活动中积极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 有效克服了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的障碍。而和外教的近距离互动, 使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可以有效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 让语言能力不再成为限制学生学习效果的短板。

二、外教体验式教学方法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2.1通过活动设计真实再现管理实践环境

组织行为学是有关组织管理和运作的知识, 具有高度的实践性、真实性和互

动性。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它的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及概念的同时, 还要掌握使用这些相关理论及概念的情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但是,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许多相关知识无法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外教所设计的活动具有高度的拟真性, 因此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它可以将教学目的、训练内容以及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创造情境, 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团队角色和定位的教学环节中, 外教设计了两个活动场景来贯穿整个教学内容, 首先让班上每个同学随机抽取一张扑克牌, 然后将手中牌能凑成顺子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来模拟构建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团队, 这个游戏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现实中个人通常没有选择同事的权利, 在新工作环境中不管在哪个团队、和谁共事, 你都得先接受现实, 然后想办法尽快和同事打成一片这才有可能顺利合作并创造好的工作业绩, 这也是我们平时反复强调过的个人要适应环境的大道理。一个轻松愉快的游戏让学生对一个老生常谈的大道理有了深刻的领会并将受益终生。第二个游戏中, 外教让同一个小组的同学模拟一个创业团队, 通过自主讨论决定创业的项目并确定团队成员的分工, 选择团队领导,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充分地体会团队角色的差异和团队领导的作用。体验活动把真实的世界带进课堂, 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正是这种真实感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情实景之中, 在真切的体验中顺利完成学习过程, 并能够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为学生将来可以胜任组织中的工作做好准备。

2.2联系生活体验生动阐释专业术语和理论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知识的边缘学科, 课程中包括大量抽象、枯燥的专业术语和理论模型,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术语和专业知识, 外教设计了一系列真实简单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参与分享生活体验的同时正确快速理解这些难懂的专业术语和知识。

举例说来, 《组织行为学》将学习定义为人的行为发生相对永久的变化, 这有别于人们的常识也不好理解。外教设计了一个与学生平日学习生活高度相关的活动, 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习”这一专业术语的同时, 还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外教在第一天上课时就注意到班上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记笔记的习惯, 他就有意识引导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学习就是相对永久改变人的行为”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探讨, 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一专业术语的理解, 外教当堂决定把记课堂笔记作为平时的课程测验并计入期末总评分数, 一学期下来, 班上的同学都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 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变化, 学习效果有了提高, 对“学习”的概念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对通过学习可以改变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理论有了真实的体会和信心, 而这正是《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核心价值。类似的还有现场让学生移动课桌, 通过分析桌子的移动原因来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归因理论;通过逐步拉长设定距离让学生现场比赛立定跳远来帮助大家理解期望对员工的激励作用等等。这一系列紧贴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在轻松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了枯燥难懂的专业术语和知识, 效果非常明显。

2.3近距离互动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长期以来, 我国英语教学基本上是应试教育, 缺乏听说能力的训练, 大部分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掌握的只是“哑巴英语”, 并不能使用英语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也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深入开展, 教学效果很难保证。但外教的体验式教学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体验教学的特色就是将课堂讲的内容减少到最少, 大部分学习内容交给学生自主学习, 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起到辅导的作用, 大部分课堂时间老师和学生都在模拟真实环境的教学场景中互动交流, 现场背景配合形体动作、表情和多媒体设备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外教的语言和思想, 而角色参与也要求也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互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 同时还得到了英语听说方面的训练, 加强了用英语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三、外教体验式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和改进建议

两个月的教学实践证明, 外教的体验式教学是很成功的, 也给我们双语教学的开展以很多启发, 最重要是让我们的明白了一点, 双语课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讲课方式的选择。但深思之后, 我们也发现外教的体验式教学法也有改进的余地,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体验活动式教学与有限的知识点覆盖的矛盾:体验式教学主张把老

师教授的内容减到最少, 而让学生自主完成大部分学习内容, 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花在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上, 相应就减少了老师讲解专业知识的时间。为弥补这一不足, 国外大学的商学院的老师会列出书单, 有时一门课列出的参考书目和杂志达几百种之多, 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花大量的时间预习和复习。而我国大学的课程设置却无法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预习和复习时间, 以我校为例, 在我校上外教《组织行为学》双语课的是大二的学生, 为挣够毕业的学分他们有的学期要选修多达10以上的课程, 不可能在一门专业课上花过多的预习和复习时间, 而边缘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组织行为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既多又广, 体验教学模式下极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是不够的, 从学习专业知识的角度看, 体验式教学法确实有所欠缺。这个问题解决呼唤我国整体高等教育制度的反思与改革。

2、体验活动式教学与标准化的矛盾:我校外教《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

成功毕竟只是个案,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受个人风格和状态的影响, 现场发挥也很重要。如何把外教的个人成功经验加以复制和推广, 以推进我国整体双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这就涉及到一个课程标准化的问题。就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培训经验, 那就是授课形式的体验活动化, 授课内容的标准化。也即把一堂课所要讲解的全部知识点在一个框架下按顺序列出来, 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案例、小测验、思考题和体验活动并分配相应的教学时间, 把这些内容按顺序排列逐个写成详细的教案, 这样一来, 无论是活动还是案例讨论等都会对应到相应的知识点, 主题明确, 时间也容易控制, 拿着这样一份教案, 那怕是新任课老师也可以很快上手, 自如地开展体验式教学, 教学的效果也可以得到相应的保证。

体验式教学法引入我国高校课堂的时间并不长, 我校外教的成功实践启发了我们的教改思路并树立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在体验活动中学生的表演才能、表达能力、创作构思能力、组织能力等都被调动起来运用到课程的学习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 效果明显, 是很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 体验式教学法一定会帮助我国双语教学开创一条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吴昊, 覃美绒, Role-play在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中应用研究, 现代工贸商业[J], 2010, (22)

难忘的一次外教体验三年级作文 篇2

三年级刚开学,我们班主任就告诉了我们一个好消息:“从这学期开始,英语课就由美国的外教‘大海冰激凌’给大家上课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都很兴奋,期盼着英语课的到来。

星期二的英语课终于来了,我们互相猜着“大海冰激凌”的样子。“大海冰激凌”推门走了进来,哇!!他高高的个子,黝黑的皮肤,寥寥无几的`头发散在头上,强壮有力的大手来回挥着一进门就朝着我们微笑地说了一声:“Hello!”我们全班就开始哈哈大笑看上去蛮可爱的呦!

直到“大海冰激凌”高声说了几次“stop!”的时候,我们才停止了大笑声,全班安静了,静得掉一根针都能听得见。外教老师开始讲课了,他用洪亮的声音教我们读单词和句子,他读得非常顺利,我们跟着“大海冰激凌”一起高声读着,他一会儿教我们“apple”怎么读,一会儿又教我们“Whatcanyousee?”怎么念,他走到我跟前,让我读一读英语书上的一篇小短文,我站起来,流畅地读完了英语小短文,“大海冰激凌”还连夸我“verygood!”他还给了我一个毛绒玩具呢!我非常高兴。我时而随着他遨游英语的海洋。时而漫步英语的花园,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惬意。我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时间过得真快,往日觉得漫长的英语课不知不觉就下课了,我们恋恋不舍地依偎在“大海冰激凌”的身边,我们盼着下一节英语课快点来到。

体验式教学 篇3

如果组织学生在盛夏暴晒几分钟,如果让学生在暴晒的条件下还从事一份劳动如打扫卫生,然后让学生再走进教室去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有了身体力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体验,学生对于诗中当时农民辛苦割麦却清仓缴税的悲苦命运会不会有了深刻的理解与同情······,这是我在上完《观刈麦》一文后突发的教学随想。

《观刈麦》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陕西盩厔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感动人心的魅力即在于诗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劳动人民悲苦的命运与诗人借诗歌传达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这样一种强烈的为民请命的精神。

通读本文,理解意思不成障碍,把握作者的情感也不会成为阅读障碍,但对于现代衣食无忧的中学生 “感同身受”当时的农民辛苦与贫苦却会成为很大的理解障碍。通过一课时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放入到当时民不聊生、民生疾苦的社会环境下,想象自己为文中的刈麦人或拾麦人,猜想他们遇到白居易这样为民请命的官员会说些什么话。这一教学设计的目的旨在让学生不仅通过字面意识去认识到刈麦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苦与拾麦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贫苦,更在心理层面上去接近与同情辛苦的劳动人民。但是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把这一学习任务当成了一个有意思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有些小组甚至用了表演的形式,通过夸张的语气去模拟农民向官员述苦。展示者乐在表演,观赏者乐在表演的喜剧效果中。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觉得教学效果的未达标不能苛责学生的肤浅理解,因为学生的经验不可能去感同身受当时农民的那份疾苦。但如果本文的教学仅在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去告知学生当时民生的疾苦,语文真沦为一个无关痛痒、远离生活的无用学科了。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同情心与强烈的关注民生疾苦的价值取向是我认为本文之于学生的的重要意义。

正直酷暑,外面热浪连连,教师避在办公室备课纳凉,学生躲在教室吹风扇学习,整个校园只剩个大太阳在炫耀自己的热能。回家途中,不得不与太阳正面冲突,尽管举着太阳伞遮阳,汗水还是止不住地从身体的各个部位流出。看着一个个全副武装的行人,看着一张急切想回家纳凉的面孔,我开始体会到“足蒸暑土气”的那份无处可逃的炎热。我也想到了在农村生活一辈子的奶奶,在我的映像中,她经常在酷暑去经营她的那份农田,衣服像刚被水洗的,脸因为流汗而变得煞白,货真价实地“背灼炎天光”。我的脑海中突然跳出一个念头,即本文在开篇提到的那个设想——“如果组织学生在盛夏暴晒几分钟,如果让学生在暴晒的条件下还从事一份劳动如打扫卫生,然后让学生再走进教室去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有了身体力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体验,学生对于诗中当时农民辛苦割麦却清仓缴税的悲苦命运会不会有了深刻的理解与同情······”

真正的语文学习,应该不仅学习文字经过雕琢后的美感,更应该学习文字背后传承的某种精神;真正的语文课堂不仅要萦绕着袅袅“语文味”,也应该学会让文字直指人心、针砭时弊。这才是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真正统一吧。试想我们的学生在烈日下劳动,有了汗流浃背的体验,应该轻而易举理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一诗句;也更能理解刈麦人与拾卖人的悲苦命运,因为他们汗流浃背却食不果腹。有了这样深刻的情感共鸣后,我们的学生应该也更能理解诗人目睹这一场景后“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那份愧疚。说不定更有这样的学生,当面对不公的社会现实时,也能学白居易以笔为枪、针砭时弊,做一个真正的公民。

变验证式教学为体验式教学 篇4

我思考的问题是:作为一名教师, 施教对象确定后, 怎么教, 学生就会了?

为论述方便, 我把原文提及的测试题和三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赘录如下:

古埃及各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 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 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砌成, 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 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 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 需要60万个车皮。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 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 几千年过去了, 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 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原文第3自然段———笔者注)

3.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具有___的特点。 (参考答案:宏伟、精巧)

教师1 (学生答题正确率14%) : (1) 找出过渡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 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2) 然后让学生分别找出表现金字塔“宏伟”与“精巧”的语句, 品析。 (3) 朗读体会。

教师2 (学生答题正确率42%) : (1) 请学生自读后说说金字塔有什么特点? (2) 学生说出“高大宏伟”后追问: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学生找到相关语句阐释。 (3) 教师再问:你还从哪儿体会到金字塔的其他什么特点? (4) 学生找相关语句, 教师指导用文中一个词概括, 学生找到“精巧”一词。教师小结, 练习朗读。

教师3 (学生答题正确率25%) : (1) 请学生自读后说说金字塔给你留下的印象。 (2) 学生说了“多”“大”“雄伟壮观”“工程浩大”“坚固”“耗时长, 付出的艰辛大”等, 老师请同学一一说出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3) 当教学到第4自然段时, 请同学画下这段的第一句, 说说有什么特点。 (4) 当学生体会到这是过渡句时, 教师再让学生到第三自然段找写“精巧”的语句, 简要说说体会、分析讲解。

第一, 既然是测试, 如果对王老师列举的那道阅读题追问一下, 这道试题是考查学生什么语文能力的?估计大多数人会说, 这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能力的。那么, 反观三位教师的课堂实录, 发现他们基本上是按照学生阅读文段, 说说金字塔有什么特点或者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找出表现金字塔特点或者印象的语句, 然后加以品析阐述的流程来授课的。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在按照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能力的方法施教吗?非也。正如王老师所说, 这样的阅读课, 实际注重的是“教课文”而不是“教阅读”。“教”的是课文内容, “考”的却是语文能力, “教”和“考”不一致, 能考好吗?这恐怕就是教师对新课标提出的语文“人文性”的误解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吧, 其危害, 阅读测试的结果就是明证。

所以, 要教会, 首先要明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指向语文能力的。也就是说, 教语文首先是教能力的, 人文教育只是相机进行的, 语文的“工具”性承载着它的“人文性”, 而不是相反。

第二, 尽管三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尽一致, 效果也有好有坏, 但学生答题正确率最高的也只有42﹪啊。我们试着按照主要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目的对教师2的教学设计做了两次改进, 并在七年级三个班学生中做了同题测试实验。

改进后的教学过程1是:

(1) 请学生自读这一自然段, 给文段分层次。 (两层) (2) 追问学生分层的依据。 (总写;分写金字塔特点、工程浩大) (3) 学生讨论, 分层意见统一后, 追问:写金字塔特点的一层还可进一步分层吗?如果能, 怎么分? (4) 问, 你又是依据什么分层的? (宏伟、精巧) (5) 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是写这两个方面的?请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 让学生再次朗读一遍文段, 问:金字塔如此宏伟、精巧, 那它是怎么建造起来的呢?引导学生想象, 体会古埃及人的智慧。

改进后的教学过程2是:

(1) 请学生自读这一自然段, 用序号标出本段中的句子数。 (8句) (2) 分别概括出每一句话所写的内容。 ( (1) 胡夫金字塔, (2) 高, (3) 大, (4) 重, (5) 石块多, (6) 精巧, (7) 用人多, (8) 工期长) (3) 根据8个句子之间的亲疏关系, 把他们分成几个层次, 并概括出层意。 ( (1) 总写最大的胡夫金字塔, (2) (3) (4) (5) 都写宏伟, (6) 写精巧, (7) (8) 写工程浩大) 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 读出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和工程的浩大。 (重读数量词、时间词以及体现精巧的语句, 让学生想象体验其特点和工程浩大) (4) 那么, 这四个层次还可以进一步合并层次吗?如果能, 怎么合并?层意又是什么呢? ( (1) 总写胡夫金字塔; (2) (3) (4) (5) // (6) / (7) (8) 分写胡夫金字塔的特点、工程浩大) (5) 让学生再次朗读这一自然段, 问:金字塔如此宏伟、精巧, 那它是怎么建造起来的呢?引导学生想象, 体会古埃及人的智慧。

实验测试结果如下:

看来, 我们七年级的学生语文基础比王老师所在的小学还要差得多, 但我们改进后的教学过程2效果毕竟好多了, 是因为这个设计从学情出发降低了教学的起点, 真正是从逐句概括、逐层概括、句间关系分析、层间关系分析等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能力的角度施教的。 (当然也有属于人文教育的内容) 教学过程2之所以测试结果距100%还有相当距离, 教学中发现, 主要是学生逐句概括也成问题, 看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基础确实很薄弱。

所以, 始终按照语文能力培养的规律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来进行教学, 学生就能学会。

第三, 教师1的教学效果之所以最差, 他和教师2、教师3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是根据过渡句自己先说出了金字塔有“宏伟”“精巧”的特点, 然后让学生分别找出表现金字塔“宏伟”“精巧”的语句。这有两点需要探讨:一点是结论由谁得出。由教师还是由学生?二是结论怎么得出。是教师主动传授给学生, 还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体验感悟得出?答案不言而喻。教师1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印证式教学, 严格讲, 仍属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教师2和教师3则是先让学生阅读文段, 然后问学生“金字塔有什么特点”或者让学生说说“金字塔给你留下的印象”, 不论回答“特点”还是“印象”, 学生都要自己去阅读文段, 自己去感悟体验, 然后才能得出结论。这正是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生成式教学。

所以, 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变验证式教学为体验感悟式教学, 学生才能学会。

第四, 教师2和教师3虽然都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法, 但效果不一样, 这除了学生基础有差别外, 与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处理也有关系。教师3发问“说说金字塔给你留下的印象”, 问题本身就比较宽泛, 学生的印象自然是五花八门了。在学生回答零散的情况下, 教师未作进一步的指导。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分析 (2) (3) (4) (5) 句虽然分别写了胡夫金字塔的高、大、重、用石多, 但却都是表现金字塔的宏伟的, (7) (8) 虽然写用人多, 工期长, 却都是表现工程浩大的, 那么, 学生的思维就会从局部上升到整体了。其实, 这个问题的处理又得返回到语文知识———句群的分析这个原始问题上去:句群中各个句子总是围绕一个中心来谈的。抓住了中心, 学生就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思维就会从点状思维提升到整体思维上去了。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没有知识支撑, 能力形成便是空中楼阁。现在新课改不再刻意强调语文知识, 教师虽然不系统讲解, 但授课必须坚持低起点高观点, 即教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 起点较低, 但教学时却必须在相关语文知识的背景支撑下来进行。只有这样, 学生相应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所以, 深深扎根于语文知识的土壤里进行教学, 学生就学会了。

体验式阅读教学初探 篇5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指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提供相关背景,创设研习情境,师生合作交往,学生互相感悟,最终获得心理觉解与情感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关注阅读对象对文本内涵的心理感受、对言语形式的读解把握,要求阅读对象通过个体的独特体验来领悟言语,生成情感,调整心境,丰富个性,完善人格。尝试体验式教学模式,结合文本内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的人生经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智慧,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加快学生的经验转换,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一、创设情境,引入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首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进入情感体验的情境,教师应运用情感语言和诗意语言,激发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习领域,产生联想与想象,理解文本精髓。引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人文精神,生成领悟能力。当然体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体验教学的设计者是教师。所以教师要提供有助于学习的情境材料,围绕学习目标,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诱发积极感悟。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动力功能,能驱动主体投入学习客体,并对学习客体进行研习和体认,最终把握事物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自身的关系和对自身的意义。

如,教学韩愈的《师说》一文,可先介绍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然后补充介绍相关背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在唐朝,有人却以从师为耻。可适时板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的一段话:“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并作口头解说,然后提示: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由此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

二、解析言语,加深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还要抓住文本语言形式的解读来最终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的情感指向,实现言语内蕴的“意义情感”和学生解读的“感性情感”的对接,以此深化体验。在解读言语形式的时候,要促使学生在理解和联想中生成领悟和意义。领悟和生成虽然与灵感和直觉的产生有关,但灵感和直觉的出现要以理解和联想作为基础。

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可设置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学生似乎看到了作者描绘的画面。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三、诵读文本,强化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要注意抓住读本文体特点,加强朗读训练,从读中“生情”,从读中“悟情”,以此强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情感体验,产生真切实在的心理感受。为此,教师要依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或诵读一些富有激情并蕴涵哲理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获得情感体验,感受文本哲理。

如,《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深刻的怀念和无尽的追思,而这种情感又是透过通篇的雨表现出来的,也是通过其奇巧清丽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为此,就应强化朗读,读出诗歌的行板,读出音乐的神韵,读出春雨的绵绵,读出秋雨的潇潇,读出雨声盈耳,读出雨丝濡目。学生自由读,班级齐声读,前后比较读,小组竞赛读,等等。以读引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作者所表现的那种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四、对话讨论,丰富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内化与丰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动。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它以情感为核心,通过师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使课堂教学成为富有活力、充满激情的一个流程。对话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促使学生的感悟和体验走向更高的层次。学生阅读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阅读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情感通过不断的对话与文本作者的情感达到有机的交融。

论体验式教学 篇6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积极作用,思想政治课程

一、关于体验式教学

1. 体验。

“体验”在《辞海》中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 亲身经历。《朱子语类》卷十:‘少看熟读, 反覆体验, 不必想像计获。’《元史·贾鲁传》:‘至政四年, 河决白茅堤……帝甚患之, 遣使体验。’”可见, 认识过程中的体验是指主体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和现象, 并通过自身的感悟把握本质的过程。

2. 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教学来源于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是个人通过体验建构知识、获得技能并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 它强调从体验者自身的感受中去学习并获取知识和技能。因此, 体验式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或现象, 或者说, 通过使受教育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3. 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和现象, 用体验者的经历去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较新的教学方式。

体验式教学, 就是教育者通过精心设计活动让受教育者体验或者对过去经验进行再体验, 引导体验者审视自己的体验, 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 达到对对象本性或内涵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关照和透察, 使心智得到改善与建设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体验式教学的积极作用

1.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体验式教学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 成为课堂的主角, 而非传统教育方式下的受众, 教师是中心, 学生只需要听讲及记好笔记就行。体验式教学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并且通过教师的课堂设计,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想象力与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指出:“理想的学生, 应该是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 善于学习, 勤于思考, 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用最少的时间赢得最高的学习效率的学生。”也强调想象力的重要性。而想象必须基于现实, 脱离现实的想象只能是幻想、空想。因此, 必须使学生掌握大量感性材料和基础知识, 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从而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在接受访谈时谈道:“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 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 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 通过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倡的素质教育, 以及2009年苏州市在全市百万中小学生中开展的暑期“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的“三会”活动, 都强调要把人当作全面发展的生命体看待, 强调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各方面主动和谐发展。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分门别类的知识, 为将来适应社会做准备, 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让学生享受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

三、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体验式教学

1. 创设情境, 鼓励参与。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来源于实践, 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及从他人的实践经验中获取认识。当代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 各种现代化工具为他们提供了很多便利, 但是通过自身的直接经验, 学生更能获得较为深刻的体验和认知, 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来说。理论来源于生活, 因此可以通过模拟现实情景, 让学生体验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与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有一定的联系, 但是差别也是很大的, 为了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如在讲解《经济生活》中货币与商品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些情境, 让高一学生逐步适应高中阶段的教学方式, 并要注意培养高一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到货币产生过程时, 可以将课堂变成古代的集市, 以区别于现代的超级市场等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各种市场。古代商品交换由于商品品种、商品数量及交易场所等各方面的因素, 使物物交换变得十分不方便, 可以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体验物物交换的困难, 从而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以及为什么金银会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不仅可以积极参与, 培养学习政治课程的兴趣, 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 掌握知识。

思维, 让有限的知识空间变成无限的智慧乐园

孟巧云

(淮安市渔沟实验小学, 江苏淮安

摘要: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而是发展思维。因此, 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其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能力。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帮助学生消除思维的障碍, 不仅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而且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思维能力

前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学生的主要精力不应当用在记忆上, 而应当用在思考上。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他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 而是发展思维。“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从另一层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思”是以“疑”为先导的, 有“疑”才会有创造。因而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应着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让有限的知识空间变成无限的智慧乐园。

一、消除学生思维障碍

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使学生积极思考, 自觉学习, 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而学生的思维障碍除了兴趣不浓、知识面不宽等因素外, 还更为严重地表现在对老师的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我在“百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 当消费者走进“雨林咖啡厅”, 首先听到滋滋的声音, 然后会看到迷雾从岩石中升起, 皮肤就会感觉到雾的柔软、冰凉, 最后消费者可以闻到热带的气息, 尝到鲜味, 内心被打动。“雨林咖啡厅”是连续使用五种感官刺激的成功例子。实事表明, 体验所涉及的感官愈多, 就愈容易成功, 愈令人难忘。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可以使用各种电教手段, 如计算机多媒体。这种媒体能实现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交互传递, 并能适度运用色彩来增强感染力, 音响和动画相结合可增加真实感, 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形象, 使学生有亲身经历的真实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针对考题中的时事政治试题, 以及培养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正式上课前, 可以播放一些重大的时事新闻, 并利用课堂的时间对部分重大时事联系教材内容进行点评。此外, 课堂所使用的材料, 尽可能多些图片与视频, 如在讲哲学知识时, 可以播放一些动画, 以动画、图片、视频取代枯燥的文字材料。课堂实践表明, 视听化的材料的使用效果较文字材料要好, 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记忆也更深刻。

3. 根植课堂, 延伸课外。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在充分使用课堂时间的基础

依赖心理和对自己缺乏信心上。那么, 教师应如何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呢?

1.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新课标对学生学习地位的科学阐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确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提高其思维品质。

2.创设积极而灵动的课堂气氛。

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表情进行启发引导, 而且要讲究启发引导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 对学生的进步和成功, 要善于使用多种富有针对性的语言予以鼓励, 如:“非常好, 你读得很有韵味!”“真没想到, 你回答得这么精

上, 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去进行生活体验, 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比如在讲到政府职能的时候, 光是教师进行展示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苏州市政府近几年来为苏州市民办了哪些实事。在成果展示时, 学生将自己通过研究性学习所收集的大量的资料, 特别是由他们拍摄的照片资料展示出来, 使课堂变成了“政府实事成果展”:苏州火车站的改造、苏州轻轨的建设, 苏州虎丘地区的改造, 苏州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彩船巡游视频等。学生通过对政府性质与职能的研究与亲身体验, 会更加支持政府的工作, 监督政府的行为, 增强公民意识, 提高政治素养。

获得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要能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回归实践, 指导实践, 即从生活中体验, 获得准确而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再将认识运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走近最理想的教育.漓江出版社, 2007年9月第一版.

[2]赵晓晖.体验式教学在德育教学工作中的借鉴教育管理.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8年第11期, 第85-86页.

[3]曹长德主编.教育学案例教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8年7月第一版.

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 篇7

一、走进生活 积累体验

我在教学生写《我的课余生活》时,在写作前,我带学生在学校的操场上玩“兔子跳”的游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并把他们当时游戏的快乐情景用相机拍下来,游戏后让学生回忆游戏的过程及同学们的神态、动作和自己的心情,用日记本做好记录,到了教学作文的时候,我把拍的相片在课件里放出来,结合自己做的记录,学生对当时玩游戏的情景印象就非常深刻了,整节作文课上,同学们情绪高涨,踊跃发言,有的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同学们的反应,有的说小伙伴的神态、动作……一下子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他们就像决了口的黄河,一发不可收拾,然后老师再引导他们把自己的语言组织成一篇文章,这样经过实践后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充实,有条理。这让我深深地感悟到: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

二、延伸课外 记录体验

有的同学参加过不少活动,干了很多事,但脑子里没有留下多少印象,所以写起作文来,内容空洞无物,不具体、不生动,这是目前学生作文的通病。宋朝著名诗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课外”。因此,建立开放式作文素材库是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好办法。要建立作文素材库,定格“生活小镜头”非常重要。“生活小镜头”就是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作文时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有关的内容。因此,记录“生活小镜头”就是学生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 如我在教学生写《观察中的发现》之前时,我让学生到大自然去,捉一只蜗牛来,让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习性,还让学生到课外书收集蜗牛的资料,然后把自己看到的,收集到的用一张记录表记录下来。到了作文课时,我让同学们首先交流所记录的东西,同学们各自拿出记录表,畅所欲言,等同学们交流得差不多了,我再引导他们如何布局谋篇,如何组织语言,这样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捕捉素材,再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变平时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确有许多可写的习作素材,他们的作文也水到渠成了。

三、情境创设 诱发体验

许多教师都会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当学生对习作有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写、乐意写。正与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材料可写。往往教师布置下作文题,学生总会感到无从入手,没什么可写,这就陷入僵局。这时,老师必须得想方设法融化这个“冰点”。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写作过程中的特点,精心设计出一些与教学目的相关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因内容、环境、对象而异。教师可在学生的生活中,抓一些片段,略施小计,搬进教室。记得我在教学生写《我的妈妈》这篇作文时,我首先播放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让学生跟着唱,然后再闭上眼睛听曲子,边听边想象妈妈的长相,妈妈平时的工作和她是怎样照顾我们的以及妈妈的种种好处。然后,我趁热打铁,说:“妈妈是我们最熟悉的人,妈妈的样子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脑海中,老师想请一个小画家把妈妈的外貌画一画。”话音刚落,同学们的小手纷纷举起,然后,我请了一位同学上台画画,其他同学边看边观察这位同学画画的顺序,通过画画和观察,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怎样写人的外貌:抓特点、按顺序。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使读者见文如见人。创设情境既能引起同学们的写作兴趣,又能使同学们掌握写作方法,真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参与评价 分享体验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不断提高作文质量。所以我们在作文批改方面可以多管齐下,实施作文评价。学生看学生的作文,自有一种亲切感。因为学生的眼光有相通之处,能发现作文中出色的地方,也能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我最常做的是:学生初成作文后,教师浏览,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几篇,投影在银幕上,全班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所指之处,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人人参与。虽均为口头评改,但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思广益。

上一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分析下一篇:处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