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情感教学的“编、导、演”

2024-04-28

谈语文情感教学的“编、导、演”(通用7篇)

篇1:谈语文情感教学的“编、导、演”

谈剧本教学的编—导—演—评“四部曲”

剧本是编剧和演出所参照的蓝本,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其高度的集中性和典型的舞台性,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的空间。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潜藏于众多学生身上的巨大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剧本,把学生变为“演员”,把课堂变成“舞台”,是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通过多次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发现剧本教学最优化的方法是编—导—演—评“四部曲”,分说如下:

一、编

编剧原本是剧作家的事,且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剧本是剧作家已经编好了的“例子”。可是在新的时期和当前特定的环境下,学习这些“例子”应该赋予它们以新的理解。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此可以要求学生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再创造、再加工,使“故事”得以“新编”。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原剧本提炼要领地编、联系实际地编、发挥想象地编,使“旧剧本”的“新编剧”在主旨内容上、人物形象上,既忠实于原文又不完全拘泥于原文。学生在得其要领、尊重逻辑的原则下,可渗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造性地发挥,甚至可以“添油加醋”。“编”最主要的任务是编台词,台词的重新组织既要能够反映剧本中的人物个性,又要能够合乎学生自身的口吻特点。编写台词小卡片的过程就是对剧本的主动学习和深入分析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这一“编”两得的效果是一般的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取得的。

二、导

学生自己编辑的“新版剧本”为课堂上的“舞台表演”提供了基础。从编剧到演绎的过度需一个较为充分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导”,即通常所说的“排练”。排练的工作更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时教师需要要当好“导演”。班级内部可以依据学生自主组合或教师合理搭配分成若干排练小组,开展演出竞赛。导的主要目的是去粗存精、精益求精,增强课堂表演的舞台效果。导的主要工作有三点:一是要对台词进行推敲,努力追求人物身份的个性化;一是对表情动作予以指点,努力追求表演过程的表现力;一是对时间利用情况予以把握,追求表演过程的完整性。“导”的过程不但是对“编”的内容进行实践和检验的过程,也是集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智慧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的过程,它为成功的表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演

演是表现剧本思想内容、展示剧中人物形象最直观的方式。它以生动活泼、形象可视的舞台艺术代替了传统模式中填压式的枯燥呆板的分析说教,把传统的单一课堂变成了多样化的活动的舞台,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演员”在课堂上面向众多的“学生观众”表演角色的同时也展现了自我。他们亲历剧中事,亲临剧中境,亲味剧中情,这样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绝非单纯的“灌压”效果所能比拟的。另外,“学生观众”也必兴致盎然、津津有味,产生身临其境的共鸣感觉,因此对剧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也会既深刻透彻且又记忆持久。同时,“演”又是同学们自我表现、自我锻炼的有效载体,对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

力、合作组织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等都不无裨益。

四、评

“评”是对编—导—演各个阶段的得失进行总结评论的阶段,是对剧本学习作深化提高的重要一环。尽管学生的编导水平和表演技巧还较为稚嫩,但敢于大胆尝试的老师总会惊喜地发现,几乎每一次的尝试都会有一个新的收获:有的精彩片段需要提炼编演中的成功经验,有的缺陷片段需要集思广益、修改完善,这些恰又为同学们提供很好的现实的讨论话题。“编、导、演”三部曲奏完之后,安排适当的时间给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来一段“剧评”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不但应要求学生每次演出必作评论,而且对评论也应作出某些规定。比如可以这样规定评论程序:首先要求学生用一句话亮出评论的观点;其次要求用几句语义互不重复的话阐明持此观点的理由;再次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得失、提出意见。另外评论的广泛参与和人均评论时间的限制也应在要求之列。“评”的过程是同学们见仁见智的过程,是思维与口语紧张训练的过程,是进一步认识人物形象、丰满人物个性的过程。

编—导—演—评的完美组合不失为剧本教学的最优化模式,教师不上讲台,教学更加精彩。

篇2:谈语文情感教学的“编、导、演”

语文教学是一台重头的情感戏,我们不妨在教学中“编、导、演”并重,扮好教学中集编剧、导演、演员三位一体的综合角色。

一、处理教材?作品?时,当好编剧。

影视编剧须以睿智的眼光挖掘生活中的“亮点”,并按照剧本的需要对素材?如小说?、生活等进行创造性加工,这种加工不是拷贝生活,而是一种匠心独具的开掘创新。同理,语文教学成败的前提便是剧本(教案)的编写。语文老师面对教材,首先要以编剧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教材,既要从宏观上通读教材,了解教材在某一阶段的地位、作用,又要从微观上具体研析每一篇作品,把握编者的目的及作者的情感,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如:“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壮阔,“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等。

二、沟通教材与学生时,当好导演。

语文老师在“导演”时可通过得体的导语、软件的制作、多媒体运用等多种方法创设“表演”情境。比如在教学《枣核》时,老师饱含深情地说起:“乡思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离乡的游子们从古唱到今。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以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余光中临海而吟‘乡愁是一枚窄窄的船票’……同学们,我们也有远离故乡的时候,你曾想起故乡绿草的山坡,遍野的蒲公英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枣核》去体味作者传达了怎样一种乡土情结。”这是导语含情。又如分析《<名人传>序》时,学生通过多媒体感受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教师在振奋人心的旋律中,展示贝多芬、托尔斯泰、米开琅斯基等苦难而伟大的名人图片,一下便让学生进入对英雄的倾慕、追寻情境中,最后画面定格在当代太空英雄杨利伟身上。老师再以精悍的几句评语作结,便能将学生导入追寻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情境之中,这是多媒体入境。当然,课堂主“导”不只是停留在导入、作结上,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导读、导析、导演(指导学生扮演文中角色)上,只有这样,才真正有利于落实教师的主导地位和角色。

三、落实课堂艺术时,当好演员。

从课堂导入到课堂作结,既是一个“导”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演”的过程。老师越是演技娴熟,传情达意到位,课堂就越有艺术性,越有感染力。为此要求老师首先要情感丰富而真诚,以丰富而真诚的情感将自己与作者的感情交流通过表演传达给学生。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课堂上言谈神态、举手投足要像一个演员,以渗透情感的语言,富于变化的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等吸引、感染学生,借此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作品传递的情感。

篇3:谈语文情感教学的“编、导、演”

一、处理教材作品时, 当好编剧

影视编剧须以睿智的眼光挖掘生活中的“亮点”, 并按照剧本的需要对素材进行创造性加工, 这种加工不是拷贝生活, 而是一种匠心独具的开掘创新。同理, 语文教学成败的前提便是剧本 (教案) 的编写。语文老师面对教材, 首先要以编剧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教材, 既要从宏观上通读教材, 了解教材在某一阶段的地位、作用, 又要从微观上具体研析每一篇作品, 把握编者的目的及作者的情感, 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

二、沟通教材与学生时, 当好导演

1. 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 而要达到这种状态, 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主题, 借助音乐, 运用录像、课件等科技手段, 创设某种情境, 做到“以境育情”。比如, 我在教《画山绣水》一课时, 采用了课件再现美、音乐渲染美的方法创设情境, 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具体形象, 教室里响起一片赞叹之声:“多美呀!”“太美了!”屏幕上那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漓江水、奇特的桂林山, 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图。那柔和的色彩、拔地而起的山峰, 无不充满诗情画意, 让人赏心悦目。同时播放音乐, 让学生们在轻快的古筝独奏、高山流水声中看画面, 想像自己来到画中, 成了画中的一员。同学们情绪高涨, 争着发言。显然, 学生好像身临其境, 充分感受到自然之美, 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同时他们的观察、想像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 巧妙引导, 激发情感

情感教育,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教学时, 教师从教材出发, 及时抓住学生心理, 利用课文中积极的情感去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能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在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 我提出疑问:船长完全有时间和机会安全离开“诺曼底”号, 但他却一定要与“诺曼底”号同存亡, 这样的英雄还值得我们学习吗?这一设疑, 学生的学习情感被调动起来, 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认为哈尔威船长在船下沉之前沉着镇定, 从容指挥, 果断处理, 表现出色, 不愧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很值得学习;有的说生命是可贵的, 我们应该要珍惜生命, 善待生命, 难道船长在危急的情况下, 一定要与船共存亡, 才能成为英雄?……学生七嘴八舌, 你一言我一语,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样一来, 人人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英雄人物的讨论中去, 学生在对英雄形象进行深刻剖析的时候, 进一步加深了对英雄人物的理解, 从而更加敬佩英雄人物的壮举, 内心中涌动一股学习英雄的情感。这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当然, 面对开放的课堂, 面对个性化的阅读和自由表达时产生的情感应进行必需的富有人情味和说服力的正确引导和评价。

3. 搭建平台, 内化情感

由于情感是具有瞬时性和不稳定性的, 所以在对事物评价以后, 教师要将学生获得种种情感的体验组织到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内, 使之内化为用来指导自己行动的某种理念, 才算是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情感教育。阅读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后, 学生的情感体验已被父爱和母爱所感染。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为学生搭建平台, 让学生讨论:你认为父亲和母亲的做法你更欣赏谁?结合你自己, 说说你最需要那种爱?让学生的切身体会用语言得以表达。最后让学生来写写自己讨论中的感受或收获, 引导学生试写《爱的启示》, 并收集1-2句关于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三、落实课堂艺术时, 当好演员

从课堂导入到课堂作结, 既是一个“导”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演”的过程。老师越是演技娴熟, 传情达意到位, 课堂就越有艺术性, 越有感染力。为此要求老师首先要情感丰富而真诚, 以丰富而真诚的情感将自己与作者的感情交流通过表演传达给学生。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课堂上言谈神态、举手投足要像一个演员, 以渗透情感的语言, 富于变化的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等吸引、感染学生, 借此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作品传递的情感。中学课本中, 一些教师的形象都是充满激情的典范, 我们不妨借鉴:三味书屋中的先生读书到动情处“总是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拗过去, 拗过去”, 虽然不是在指导学生读书, 但是他的充满激情的表现给学生做了极好的示范, 以至学生“疑心这是最好的文章”。魏巍小学的老师蔡芸芝是“温柔和美丽的人”, “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 使学生“直到现在”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 背诵她教的诗。韩麦尔先生在敌军占领祖国后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上, “感情激动, 连声音都发抖了”“哽住了”“说不下去了”, 使平时淘气的小弗郎士也终生难忘。

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在深厚的情感积淀中, 感到语文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为此我们须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实现“编、导、演”, 将情感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我们相信, “学习着并快乐着”将成为语文教学一道新的风景线!

情感, 让语文教学如此美丽!

摘要: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在深厚的情感积淀中, 感到语文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为此我们须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实现“编、导、演”, 将情感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篇4: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演”

一、演课文情节,助情境再现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描述了生动的场景,学生通过朗读,这些场景已在脑中留下初步印象,若进一步组织学生表演,静态的文字就会化为一个动态的“社会文化情境”,既有声,又有情,此时,声情并茂,内容会更加直观,形象,丰富,学生的体验也就愈发深刻,进入文我交融的情境之中。如我在教学寓言《守株待兔》时,文字内容很浅显,农夫整天不干农活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的来到是怎么样的场景呢?我就让学生把自己的桌子当成树,自己就是那个农夫,把当时课本中的剧情放在实际中来演一演,让学生在走进文本的过程中,更体验了文采。

二、演文中空白,助补充想象

内容留有空白,也是多篇选编课文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大都能引导学生根据空白想象说话,而我常让学生在充分的练说上表演这些空白。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想象、补充这些“空白”,以使他们进一步理解课文所蕴含的丰富内容。

三、演成语故事,助理解记忆

小学语文教材的练习中,均编写了“熟记成语”练习,其中有许多成语情节性比较强,组织學生将成语的情节演一演,会有助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表演,无论是演者还是观者,都对成语的意思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记忆也更加深刻,同时,从编排到表演,语言、思维、创造力的训练始终贯穿于其中,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四、演结尾推测,助内容延伸

教学的结束意味着学生新的语文学习的开始。有许多文章结尾意犹未尽,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在这时引发学生对结尾进行想象、推测,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就会被进一步激活,从而有效地训练其思维创新能力。

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也只有如此,学生创新的花蕾才能自主绽放出艳丽的花朵。

(作者单位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乐坝镇小学)

篇5:谈语文课堂演议结合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演义结合 兴趣盎然

我在这些年的的语文教学当中,尝试了在人物对话多的课文中采用“读演议”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有滋有味地读

曾记得,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由上所见,朗读的重要意义自然不言而喻。在教学过程中,渗入朗读训练是我授课的一项重要方法。我要求学生在学新课的过程中有滋有味的朗读课文,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

《晏子使楚》这篇文章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婴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他,晏子进行了反驳,为自己和齐国赢得了尊严的故事。编者们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感受正义和智慧的力量,培养他们的正义感。文中大篇幅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根据课文的特点,我首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第一步,是指导朗读。本人先对朗读作抑扬顿挫、缓急轻重的技术性处理。例如文中写到晏子不肯钻洞进城时,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廖廖数语,就把头痛的问题“抛”回给了楚王。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这部分时,语气是临“辱”不惧,心平气和,语速是相对平缓的,“狗洞”、“狗国”两个词应该是读重音。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晏子对楚王做法的讥讽与不屑。第二步,是教师范读。我本人在朗读方面有一定的技巧,因此,我会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精彩范读。以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运用声音的技巧读出文章喜、怒、哀、乐等情感、味道后,让学生从中品尝个中滋味。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与范读,学生同桌之间可以试着对话朗读,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以达到较高的朗读效益。

二、有板有眼地演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根据课文中出现的角色,让学生分小组派角色。角色分派好后,我让各小组的成员离开座位,找地方抓紧时间排练。课堂上顿时呈现一派生动活泼的场面。接着,我让学生分组到教室前面来给全班同学表演,其它同学当“评委”,看他们表演得怎么样。对于“小演员”,我还规定:除了对话,其余的动作、神态等,都要尽量表演出来,不加旁白,让人一看就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中有段哈威尔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和奥克勒福大副简短有力的对话。一个小组表演完毕后,大家共同总结出优缺点,如有“演员”读哈威尔船长的话时不够威严,不够有力,体现不出哈威尔船长的临危不惧与镇定自若。接着其他组的表演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表演就会更出色。如此下去,无论是“演员”还是“评委”,对课文的理解都会更加深了。其实,学生的表演天赋及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是不容忽视的。《晏子使楚》一文的“分角色表演”就叫我不由得拍案叫绝。文中讲到晏子与楚王见面时,双方又进行了一次针锋相对的对话,楚王的冷嘲热讽,晏子的机智沉着,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加入了惟妙惟肖的动作神态。楚王说话时,有的加入了冷漠的语气词“哼!”,有的加入了不可一世的叉腰动作,还有的一本正经地板着脸。晏子辩说时,有的背着双手,临危不惧;有的一手捋须,胸有成竹;有的踱着方步,沉着机智……人物的形象经学生的“艺术加工”,栩栩如生,叫我看了心中暗暗佩服,暗暗高兴。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才能表演得如此逼真啊!

三、各抒己见地议

通过了“朗读”、“表演”的环节,最后还要进行“评议”,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评”的过程,就是深入阅读,深入理解的过程。学生会“评”了,就说明他们读懂课文了,“评”错了,就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个时候,我就可以重点组织有针对性的训练。如独幕剧《奴隶英雄》一文表演完毕后,同学们情绪高涨,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演贵妇人的语气很冷漠,体现不出一点儿对奴隶的同情心,很成功。”有的说:“演奴隶丙的也不错,当他读到‘用铁链锁着,用鞭子打着,逼着赶着要我们做工,饭也不给吃饱……'我听着也快为他们掉泪了。”还有的说:“演斯巴达克的语调太沉,速度太慢了,我要是奴隶,听了也不会激动。”……学生个个评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从他们的“议”中,我知道,学生已学会正确地评价人物并理解文章的内涵了,我的教学目地也达到了。

篇6:谈语文情感教学的“编、导、演”

一、精心设计教案,“编”好“一出剧”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编”的重要性,教师只有“编”好,才有可能“导”好、“演”好。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必须围绕教材内容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实际接受能力,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我非常重视课前的“编”。不管是哪一节课,我都是认真阅读课标要求、仔细研究教材内容、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多方搜集有关材料、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同时,我还注重详尽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情况,并且对容易引起争议的重点内容进行多角度的设计。例如,在准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节课时,结合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估计到学生对“宽容是宽厚和容忍、原谅和不计较他人,是美德的重要内容”这个问题可能不会完全理解,甚至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宽容是一种懦弱、胆怯的表现等情况,我选取了历史小故事《负荆请罪》让他们欣赏,并围绕故事内容设计问题:为什么蔺相如两次见到廉颇绕道而行?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意见分歧,我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蔺相如这样做到底是高风亮节,还是懦弱胆怯?让学生对宽容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又设计活动:请他们列举自己熟悉的有关宽容的典型事例。通过活动使他们对宽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导”好“全盘戏”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教师上课也要像导演一样,充分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不能仅仅停留在赞赏学生的见解上,而是该点拨时点拨、该提升时提升,要根据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呈现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精讲。

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典故、名人名言及社会现象等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回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讲“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的内容时;我以我校开展的“为身患绝症的华小岩同学献爱心捐款”活动为例,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华小岩同学,你会怎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有的学生说:“我会大哭一场发泄一通,然后配合医生好好治疗。”还有同学说:“转移注意力,多看一些名人战胜病魔的书籍,向他们学习,增强意志力。”对于这些比较好的建议我立即给予鼓励,加以肯定。但是有些同学对此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出的主意只是停留在表面,如有个同学说:“先不去想它,过一天快乐一天。”还有同学说:“自认倒霉吧。”对这些不可取的建议,我及时引导、点拨,告诉他们这实际是逃避现实的表现。同时引导他们:“人生难免有挫折,要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战胜挫折的关键是战胜自己。”通过给华小岩同学出主意、想办法,学生对“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思考:自己是怎样战胜挫折的?名人是怎样对待挫折的?最后引导他们对“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进行归类总结。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对所学知识有了更理性的认识;是一方面不仅使学生学会了书本知识,而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三、深入领会角色。“演”出“满堂彩”

在课堂上要做到真正打动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的“演”就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必须深入领会自己的角色,靠自己的课堂感染力、语言艺术、表情动作、得体的教态、人格魅力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

还以前面提到的“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的教学为例,在上这节课前我刻意作了准备,穿了一套得体的套装,给人一种自信、干练的印象。在分析贝多芬重新振作起来的原因时,我声情并茂地说:“不甘退出乐坛的强烈信念,对音乐的追求,使他重新振作起来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播放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上。获得冠军的片断时,我带着喜悦的心情,很自豪地看着大屏幕,随着音乐的响起唱起国歌,同学们在我的带动下也大声唱了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他们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在介绍中国女排的主教练陈忠和的事迹时,我富有深情而且怀着一种敬佩之,隋;当讲到他家里遭遇不幸时,我声音哽咽;当讲到他面对打击“仍然没有动摇他深埋在心中的信念,那就是率领低谷中的中国女排东山再起,登上世界之巅峰”时,我坚定怕勺语调、有力的手势使同学们沉浸在感动、鼓舞之中,引起了学生共鸣。从同学们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已经懂得了:要战胜困难和挫折,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这样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演出了“满堂彩”。

篇7:谈小学语文导学案教学

小学语文导学案高效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在“高效”的召唤下,开展了导学案教学。导学案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就我们语文学科来说,它主要有课时学习目标——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拓展延伸·巩固——教(学)后反思这几部分组成。最基本的构成应该有三个部分,即“自学部分——导学部分——检测部分”。这三个部分是环环相扣、唇齿相依的关系。自学部分主要是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点的梳理。如查阅并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等。通过这一环节,仅仅是实现了《课程标准》中知识能力的目标。第三部分的检测题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一种检测、反馈与提升。因此,我认识到导学案的设计必须把学生的学习目标放在第一位,从学生的角度及其学习实际来考虑,帮助并促进其自学。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体现了教学的“双主体性”

我们知道,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导学案的使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导学案是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明白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并能够在预习导学的引导下预习课文,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力量,合作探究,达成共识,以至于解决问题。在课堂巩固、延伸及教学后反思中,都是学生主动去完成,这些都是学生的自主的形式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教师则是主要负责对导学案的编写,在课上协调学生学习,听取汇报,然后对学生质疑提问。教师的引导、点拨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表现,因此导学案的教学体现了教学的双主体性。

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导学案的使用过程,既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还课堂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知识,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提升自己的情感。

比如,在《落花生》一课的导学案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1)文中结尾处记录了“我”和父亲一番对话,作者说要做个有用的人,怎样才算是有用的人呢?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有的说是能挣钱的人,还有说有才华的,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等等。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精彩,甚至还进行了激烈的争辩。

在问题(2):为什么文末说“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用“印”字,而不用“记”字?在经过短时间的小組交流后,开始成果展示时,“老师,找我们组!”的恳求,爽朗的笑声,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学习激情高涨。当铃声响起时,学生“唉,又下课了”的叹息,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使用导学案的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有利于学习型团队的建设

现在都提倡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当然学习也离不开合作。班级要有学习气氛,学生要有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共同解决,共同提高。当然学习型团队的建设我认为必不可少,也就是班内必须有学习小组的成立。这样的学习小组应该人人都能参与其中,有学习的热情。而导学案的使用,就是充分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之间还形成竞争趋势,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型团队应运而生。

例如,在《和时间赛跑》一课的导学案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三个探究题供各小组自由选择:

(1)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2)“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3)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

小组成员组长的带领下,选好题后,就进行明确的分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来定好记录人、发言人。组内成员开始就选题各抒己见,并形成相对统一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小组团结一致的精神,努力使本组的发言做到尽善尽美。此时,也可以就近与邻组成员进行纵向沟通交流,这样在小组内,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又能和其他组员合作,形成一种组合力,以提升教学效率,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对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

使用导学案教学,对我们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果不研读教材,不翻阅资料,不了解学情,那么所编写的“导学案”能说是高质量的吗?课堂上教师既要是导演,又要成为参与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少而精,不要大讲特讲。学校给我们规定,一节课,教师讲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如果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是很难适应这种教学形式的。

对生来讲,要求具有宽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合作学习的能力,把学习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形式,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创作。

总之,“导学案”这一教学载体,为建设语文高效的课堂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口。要通过“导学案”,提升了教学质量。为此,每一堂课之前,我和同组的战友们携肩作战,共同出谋划策,认真编好导学案。为了修正一节教学案,我曾先后在三个班里上同一节课。一节节导学案,凝聚了我们集体智慧的力量。劳动是艰苦的,然而收获却是让人喜悦的。学生的热情与参与,让我们班所有的任课老师在上课时感受到了惬意、轻松。各科老师上公开课都愿意选择在我们班。看了期中考试成绩之后,原来的担心不再,三个学科,我们班有两科成绩位居学校第一,各科成绩在全县的位次中几乎都居于前三位;和以往相比,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通过导学案教学,我深信是课堂的有效促进了质量的提高。虽然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相信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将会结出累累的硕果。

参考文献:

[1]王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教育学,2011,(9).

上一篇:UFO飞碟自行车周记下一篇:周老师来上课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