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

2022-08-25

第一篇: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

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路径探索

[摘 要]近年来,深圳市盐田区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进行了大胆探索,其改革措施创新明显。本文总结了深圳市盐田区“宽进严管,厚待重托”,先行先试,扎实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的路径与模式实践,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盐田区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治理 社会组织 社会管理创新 深圳市盐田区

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作为社会的第三部门,植根于公众、公益性、民间性、自治性的属性和特点契合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社会治理的需求[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组织正日益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影响和作用日益扩大[2]。充分认识社会组织的重要积极作用,支持社会组织发展, 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发挥其正能量,对于扩大就业、提供公共服务、助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培育市民公益意识和志愿精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3]。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进程中,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推进。近期,课题组对深圳市盐田区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发现盐田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探索具有自身特点,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具有启发作用。

一、盐田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

深圳市盐田区自1998年建区至今,作为深圳市改革创新先行区,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方面作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深圳市盐田区对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高度重视,紧紧抓住服务与管理两方面,围绕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辖区实际,将扶持和培育社会组织融入全区社会建设整体规划与进程之中[4]。区民政局作为全区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致力于促进社会组织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依法有效地实施监督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至2014年底,全区已有登记注册和备案的社会组织168家,其中社会团体73个,民非89个,备案6个(社会团体2个,民非4个),从业人员约1700名。全区4个街道,18个社区实现了社区服务、社工专业化服务的全覆盖,辖区社会组织涵盖了经济(工商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公益慈善(含社会服务)以及综合等5大类,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多样、覆盖面较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它们有效地承接了政府部分公共职能的转移,为辖区居民提供着多样化、个性化的社会服务。目前,盐田区社会组织在辖区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尤其是社会建设中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已逐步成为盐田区推动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盐田、品质盐田的重要力量。

二、发展社会组织的盐田路径与模式实践探索

近年来,盐田区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思路推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连续列为2013年、2014年和2015区社会建设创新重点项目,有效地探索了“宽进严管、厚待重托”的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的盐田路径和模式。

(一)“宽进”举措,政社分离:推动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伙伴关系

盐田区民政局以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在认真梳理、广泛调研基础上,采取了诸多“宽进”举措:制定出台了《深圳市盐田区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和备案管理制度(试行)》,对除法律法规规定需前置审批以外的公益服务等8大类社会组织全部实行了可直接登记,放宽了社区社会组织准入门槛,简化了办事程序,全面施行了登记和备案双轨制[5];盐田区民政局直接登记成立了全区第一家生态环保类社会组织――深圳市盐田区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同时,加大对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力度,对新登记或备案的社会组织全面实行政社分离,回归社会组织的民间化属性。在社会组织年检和调研的基础上,委托专业机构对辖区首批24家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开展定级评估试点工作,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起盐田区“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社会组织目录库”。

同时,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对接与联动,畅通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沟通,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对公共服务和行业决策的参与度。民政局积极配合区编办梳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府放权于社会,探索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库”,推动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

(二)孵化培育,协调联动:构建多元化社会组织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社会组织准入退出、扶持奖励、登记评估等孵化机制,设立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完成专项资金对全区社会组织首批扶持项目的评审工作[6]。打造以区社会组织服务园、工青妇社会组织加速器、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孵化站组成的多元化孵化网络体系。

二是建设运营“盐田区社会组织服务网”,逐步推行社会组织登记备案无纸化办公;进一步简化政府办事程序;建立社会组织服务信息库,借助网络建立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事业单位、辖区居民间的联动机制和互动平台,以更好地实现社会服务供需双方的对接和资源链接[7]。2013年底,已完成网站建设和数据录入工作,全面上线试运行并开始向社会组织征集信息公开的相关内容。

三是在加大对社会组织宣传力度的同时,探索建立针对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的激励机制,开展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和培训工作。2013年底完成相关培训15场,培训人次近千人,帮助提升社会组织法人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其内部规章制度,提高社会组织服务社会能力。

(三)加强党建,严格监管:建设社会组织诚信体系

“宽进”虽然减轻了社会组织负担、激发了活力,但门槛降低了,难免鱼龙混杂,因此“宽进”的同时也必须“严管”。

一是加强社会组织党群工作,把党建工作纳入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定级评估、项目采购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考评范畴,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作用,推动“社工+义工”联动机制,提升社会组织特别是公益慈善类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推动盐田区 “自愿者之城”建设工作。如盐田区社工协会党支部成立后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已升格为党总支。

二是盐田区民政局在全市率先建立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监管评估体系,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工服务由岗位向服务项目的转变,为政府出台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打下良好基础[8]。

(四)依托项目,助推建设:实施“12349盐田服务区” 重点项目

2012年由盐田区社工委指导协调,区民政局组织实施了盐田区民生实事项目和社会管理创新重点项目――“12349盐田服务区”。“12349盐田服务区”是为盐田居民及来盐商务旅游人士提供的公益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只需拨打12349,或登录“盐田服务网”,或使用“呼援通”呼叫系统,即可获得24小时的各类服务[9]。依托“12349盐田服务区”项目,建立盐田区社会组织网上办事和信息披露制度,实现社会组织从登记备案、管理运作、年审评估、服务绩效、经费使用等信息的全程公开,用信息网络手段强化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公信力提升,使政府的监管更加公开、透明。目前,盐田区民政局已完成了有关制度与“12349盐田服务区”的资源整合工作。

三、盐田区发展社会组织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盐田区探索出了一条“宽进严管、厚待重托”的社会组织规范发展新路径,在深圳全市实现了“四个率先”[10]。

(一)率先建成全市首个区级社会组织服务园

2013年10月,盐田区率先建成全市首个区级社会组织服务园,并制定出台了《盐田区社会组织服务园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服务园规模不大,但培育室、孵化室、展示厅、培训室、洽谈室一应俱全,并在机制建立、运作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突破。如探索建立了盐田区社会组织准入退出、扶持奖励、登记评估等孵化机制;采取“本土+引进”、“园内+园外”共同孵化模式,形成了由区社会组织服务园、工青妇社会组织加速器、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孵化站构成的多元化“孵化网络”[4]。“环保中心”、“慈善银行”等6家经评估公示,成为首批入驻孵化园的社会组织,孵化期2年。其中,沙头角“女性绿洲”互助社和“彩虹特殊儿童发展中心”,经孵化目前已登记成立;盐田区街道永安邻里互助会已转型为盐田区首个社区基金会试点――永安社区基金会。此外,服务园还吸纳了恩派、腾讯公益基金会在内的31家市级以上社会组织作为合作伙伴,不仅为处于萌芽期和初创期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地、办公设备和项目资金等支持,还在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和品牌建树方面提供多方面指导。

(二)率先设立盐田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

找钱难一直是社会组织发展的难题,对于刚注册的社会组织而言,资金不足更是普遍现象。2013年,盐田区政府从区财政划拨人民币200万元专款,设立了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制定出台了《盐田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深盐府办[2013]5号)、《2013年盐田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申报指南》等系列规章制度。2013年下半年,全区14个社会组织共提出19项资金使用项目申请,经评审,沙头角“女性绿洲”、健康快乐舞步联谊会等7个社会组织和8个公益项目得到资助。2014年,共有16家社会组织递交25份申报材料,经审核,有13家社会组织递交的18项申报材料符合条件,获得了专项资金资助。

(三)率先启动社会组织网上办事、信息披露、接受监督制度

如前所述,依托“12349盐田服务区”建立并启动“盐田区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化数字系统”,探索实现了社会组织网上申请登记备案和年检,方便了居民和社会组织办事;实现社会组织从登记备案、管理运作、经费使用、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服务需求对接、服务绩效、年审评估等信息的全程公开,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加强了监管,接受社会监督,提高了社会组织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11]。目前,该系统已实现了与市民政局、市社管局网上办事系统的互通互联,市、区社会组织基本信息可以实现网络无缝对接,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四)率先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工服务项目监管评估体系

2012年,盐田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全部实现项目化,不再以岗位形式购买社工服务;2013年,盐田民政局制定出台了《盐田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日常监管和评估暂行办法》及社工服务项目绩效评分细则、《盐田区社区服务中心项目日常监管和评估办法》,2014年进行了修订和完善[12]。评估采取委托第三方方式进行,形成了对社工服务项目“每月走访联络、每半年满意度测评、每绩效评估”的日常监管服务机制,为区政府建立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监管评估机制奠定了基础[13]。

四、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的政策措施建议

虽然“十二五”期间盐田区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全社会,包括党委、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对社会组织的功能与作用认识参差不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仍不足;二是区社会组织总量仍偏少;三是区社会组织普遍规模小、法人治理能力差,承接政府公共职能转移和自主运营能力弱。在“十二五”收官之年和“十三五”期间,盐田区应立足盐田实际,继续围绕“新品质新盐田”的发展目标,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宽进严管,厚待重托”,培育和监管并重,通过法治推动、优化政策、机制建设、监管试点、升级系统、提升功能等,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高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大力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发展。

(一)法治推动:推进社会组织治理法治化改革

就对社会组织立法管理和对行政执法监管方面而言,目前,深圳市一方面存在社会组织法律法规严重滞后的现状,因此需要市级民政等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出台更多可操作性、接地气的指引性法规文件,以推动各区社会组织的治理服务;另一方面,由于区一级民政局行政执法力量接近于零,也需要市社会组织管理等部门能下沉执法力量,加强工作指导,促进基层(区)执法工作的推进,市、区联动,推动社会组织治理法治化改革。

(二)优化政策:优化完善出台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指引政策

根据近年来盐田区民生实事项目和社会建设重点创新项目开展情况,在进一步充分调研、邀请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争取早日出台包括盐田区《社会组织服务基础及规范》、《社会组织监管工作指引》、《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社会组织诚信建设指导意见》、《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指导办法》等盐田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1+X系列政策文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实现体系配套体制、机制的落地服务,在社会组织领到“出生证”后,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为其护航保驾。同时,选择发展势头较好的社会服务领域制定社工服务专业标准化指引,塑造盐田优秀的社会服务品牌[14]。

(三)建设机制:持续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机制建设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关于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总体部署及广东省、深圳市有关文件精神,继续加大力度,将“继续完善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机制”列为“十三五”期间全区社会治理创新重点工作,进一步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项举措,建立健全规范化的社会组织管理与服务机制,民政局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作为,扎实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机制建设,与区委、区政府各职能部门紧密合作,大力协同培育和引进社会组织,共同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监管试点:扎实开展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试点工作

根据深圳市社工委、民政局《关于构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制的意见》,争取市社管局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率先实施开展盐田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试点改革工作,深化公开化的综合监管机制等改革,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五)升级系统:升级盐田区社会组织信息公开数字化系统

结合深圳市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的建立,对现有“12349盐田服务区”和“盐田区社会组织信息数字化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力争在2015年实现该系统与市区两级政府网上办事系统的全面对接,并尝试推出社会组织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社会组织、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推介。同时,尽快搭建社会组织信息披露及诚信公开平台,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网上办事流程机制。

(六)提升功能:有效提升社会组织服务园服务功能

2015年服务园首批入园的社会组织2年孵化期将满,区民政局等部门应按《盐田区社会组织服务园管理制度》,对入驻社会组织进行孵化期满后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入驻终期评估(分“孵化成功”、“可孵化成功”、“孵化不成功”)。在对服务园首批运营经验充分评估基础上,对服务园“十三五”时期优化运作做出具体规划,力争扩大规模、改进服务、提升效能。

参考文献

[1]国宇.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3(4): 11-140.

[2]卢文刚.中国民间应急组织现状、特点及发展对策研究[J].学会,2013(4):5-11.

[3]文增显.如何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以湖北省为例[J].党政干部论坛,2010(8):38-40.

[4]深民.深圳市社会组织“十二五”规划[Z].2012-03-01.

[5]张君宇,张昕然.盐田以管理创新促民生幸福[N].深圳特区报,2013-12-18.

[6]杨磊,赖远琴.社会组织蝶化的盐田路径[N].南方日报,2013-11-12.

[7]孙燕.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有效提升社区服务水平[J].社团管理研究,2011(3):16-18.

[8]杨秀娟,沈建良.“双轮”驱动下的嘉兴社会工作发展[J].中国社会工作,2012(4):32-33.

[9]百度百科:“12349盐田服务区”[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2014-07-28/2015-03-07

[10]深圳盐田政府在线.盐田区民政局(残联).盐田区民政局(残联)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思路[EB/OL].http:///cn/a/2014/a14/a160353_475260.shtml.

[11]王先胜,柏萍.大力培育发展广东社会组织[J].广东民政,2011(8):24 -27.

[12]盐田区民政局(残联).盐田区民政局(残联)2010―2014年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Z]. 2014-01-10.

[13]何海兵,刘易.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经验、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会学,2010(1):17 -25.

[14]刘继同.社会工作“实务理论”概念框架、类型层次与结构性特征[J].社会科学研究,2012(4):78 -88.

第二篇:关于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几点思考

【内容概要】近年来,我县社会组织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但由于我县社会组织发展起步较晚,还存在总量相对不足、形成模式单

一、社会化程度低等问题。今后要加强和重视发展社会组织的理念建设,构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形成机制,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立起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的社会组织。

十七大提出“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这是党在新时期、新阶段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社会组织作为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并列的第三部门,是各类组织中最基本、最广泛、最活跃的一支社会力量,是承接政府、市场、公民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在弥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是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县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社会组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延庆县社会组织包括注册登记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未注册登记的草根组织。通过调查统计,从1992年11月7日,县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和县农机安全互助协会正式在县民政局社团办注册登记,成为我县最早注册登记的2个社会组织,截至到2010年8月底,我县在民政局社团办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共计196个,会员数总数54098人,注册资金共计1357.2万元。

(一)社会团体规模与结构状况。

截止到2010年8月底,全县注册登记的社会团体共计147个,占注册登记社会组织总数的75%。其中学术性6个、行业性11个、专业性123个、联合性7个。社会团体注册资金总数495.2万元,会员总数53297人。我县147个社团组织分别挂靠在44个业务主管单位。业务范围涉及法律、工商服务业、教育、科技研究、农业及农村发展等近12个行业,其中农业及农村发展社团组织89家,占社会团体总数的60.5%。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规模与结构状况。

从2000年4月12日,延庆县帝泉老年人服务中心成为我县第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登记,到2010年8月底,全县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共计49个,占注册登记社会组织总数的25%。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办资金总数916万元,会员总数754人。业务主管单位涉及民政局、教委、科委、劳动局、体育局、司法局、卫生局、街道办等9个部门。分布在教育、社会服务、法律、农业及农村发展、体育、生态环境、科技研究、卫生、职业及从业者组织等9个行业领域。

(三)草根组织规模与结构状况。

截止到2010年8月底,我县草根组织共计150个,其中社会团体性质131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19个。在街道或乡镇等部门登记备案的80个,占草根组织总数的54%,未进行登记备案的70个,占草根组织总数的46%。草根组织会员总数达到4276人,其中党员1033人,占草根组织会员总数的24%。政府资助资金或接受捐助等形式获得的活动经费36.12万元,主要以开展文体活动、慈善公益和提供社区服务为主。按区域分类,我县草根组织分布在12个乡镇和城区三个街道。12个乡镇共有草根组织96个,千家店镇拥有草根组织最多,为35个,乡镇草根组织会员总数2786人,党员总数462人。城区三个街道共有草根组织54个(香水园街道21个、儒林街道19个、百泉街道14个),城区草根组织会员数1490人,党员总数571人。

二、社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随着社会组织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长,社会组织在提供社会服务,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调处不同阶层群体间利益关系、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和谐。

(一)社会组织的社会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经过几年的发展,社会组织服务领域由初期的农业及农村发展拓展到工商服务业、教育科研、慈善公益、卫生保健、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社会服务、法律援助等诸多领域。初步形成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网络体系,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种协会、养老机构等社会组织在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人口等社会弱势群体方面提供了有效的社会援助,增进社会福利,促进了社会公平;诸多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在增加劳动者技能,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社会支持,等等。如县计生协会累计发放小额贴息贷款7449.645万元,帮助4670家独生子女家庭脱贫致富。社会组织的存在有效地弥补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不足,市场资源配臵不到位的缺陷。此外,公民通过志愿参与以无偿服务他人、回报社会为特征的各种社会组织,有效地促使全社会形成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发展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和人民群众社会价值理性的回归,培养了公民社会意识,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组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增强。 社会组织能够动员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有效地帮助政府、市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薄弱环节。首先,促进就业。我县有20多家民办培训学校,在培训劳动技能、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接解决就业700多人。其次,促进农民增收。我县有农业及农村发展方面的社会组织89家,占社会团体总数的60.5%。这几年中,这些社会组织协助政府,为农民无偿提供农业种植、养殖培训技术,规范农产品价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社会组织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组织形式,承担政府放权的一些具体事务,同时也能为企业组织发展提供支持服务。我县社会组织尤其是行业协会、商会等类型的社会组织,在促进政府与企业沟通协调方面起到桥梁作用,在维护市场公平秩序和良好市场竞争环境、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社会组织服务公民利益诉求能力增强。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取向趋于多元化,对政府现有的利益协调机制提出了严峻挑战。首先,中上层群体追求个性化的社会服务,舒适和享受,已经“不差钱”,如看病就医,患者的高需求,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提出挑战,于是医患纠纷逐年增多。其次,弱势群体阶层分享改革成果的诉求不断增强,对政府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的单调性及理念的局限性不断提出挑战。事实说明,政府并非“万能”,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参与调处公民利益诉求,矛盾化解。实际上,近年我县各类社会组织在服务公民利益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据延庆县医学会统计,2009年共发生14起医患纠纷,70%的医患纠纷调处达到了各方满意,有效地化解了医患矛盾,防止问题进一步升级。

三、我县社会组织发展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我县社会组织发展起步较晚,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和借鉴社会组织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努力建立符合具有我县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模式。

(一)总量相对不足,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公共服务等需求日益增强,并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更多的社会组织来承担社会服务管理功能,弥补政府在职能转型过程中提供公共产品不足、无法充分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问题。我县注册登记社会组织总数按28.8万的常住人口计算,每万人社会组织数量仅为6.8个,与其他区县或其他发达地区相比,社会组织数量排名处于下游水平,总量相对不足,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形成模式单一,社会组织社会化程度低。 我县社会组织中,“管办模式”依然是形成模式的主流,政府力量介入成为社会组织创建的一种惯性延续。在我县注册登记的196个社会组织中,55%以上属于官办,其法人代表也大多由行政官员兼任,行政色彩较浓。“政社不分、官民不分”的困局使社会组织运行机制僵化,导致社会组织普遍存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人民群众诉求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民办非企业单位数量在各区县中排名垫底,其民办非企业单位最能体现“民办”之意,但是其数量最少,与北京市民办非企业单位数量多于社会团体数量的总体趋势不相一致。

(三)管理侧重约束,培育、扶持机制较弱。 所有社团在向登记管理机关(民政局)申请登记前,必须“经过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审查同意”。“业务主管部门”及“登记管理机关”构成当前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由于社会组织注册登记前,必须在政府相关部门或国家事业单位挂靠,而被挂靠单位既不能从中获益,又必须为挂靠组织的任何问题负全责,无形之中增加了挂靠单位的政治风险。这也是当前社会组织面临的“注册困境”。所以“双重管理”的重心仍偏向于规范和监管社会组织登记行为与日常活动,限制约束机制较强,而对社会组织的政策扶持、税收优惠、购买公共服务等核心内容很少涉及,造成社会组织发展缓慢、社会组织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四)制约因素繁杂,自身生存发展困难。 资金、场地、人才等因素是当前所有社会组织共同面临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册门槛高。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等法规规定,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创建初期必须具备注册资金、固定场所、会员数量等硬件条件,很多社会组织,苦于诸上限制条件而无力成为法定的社会组织,只好“法外生存”。第二,运转经费来源少、无保障。官办社会组织资金状况相对较好。但是,自发的社会组织,因没有政府背景,以及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质,只能依靠捐赠或寻求政府资助,到处“化缘”,很难维持。此外,社会组织的活动场所和公益活动等必须交税,无营利,还交税,无形中又增加了社会组织的负担。从1992年我县开始有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起,先后有20个社会组织被注销,占非官办注册登记组织的20.7%。第三,社会工作人才缺乏。由于社会组织的公益性、非营利性质,在人才引进方面不具吸引力,即使引进了人才,队伍稳定性也较差,导致社会组织不能向社会提供有效的专业性服务,社会组织的专业化也就很难实现。

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几点建议

总的来看,我县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既具有我国社会组织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和重视发展社会组织的理念建设,构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形成机制,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起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发展。

(一)树立“小政府、大社会”理念,逐步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的有效机制。

“小政府,大社会”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而社会组织是实现这一个目标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要转变政府总揽一切事务的思维模式,调动社会组织这一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分担政府事务,发展经济,服务公民利益诉求,调处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公民意识。大力弘扬、宣传组织规范、社会实效好、发挥作用大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先进事迹,鼓励和号召公民自发地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吸引更多社会精英参与社会组织发展,营造社会建设人人有责、社会和谐人人共享的局面。

(二)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构建培育社会组织新机制。

建立专项资金,有序“释放”出一部分政府承担的社会公共事务,通过政府购买、补贴、奖励社会组织服务的具体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探索用社会力量解决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不足的问题。政府在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时,要降低对社会组织的门槛儿,鼓励草根组织参与项目申报,以此来培育和孵化社会组织。在项目评估审定、资金使用监管、项目成效验收、引入奖惩机制等方面,逐步规范,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培育新机制。

(三)搭建“枢纽型”组织体系,健全社会组织监管机制。

通过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推进“政社分开”,使社会组织与主管行政部门在机构、人员、资产、财务等方面彻底分开,逐步把业务主管职能从政府部门剥离出来,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承担起业务主管单位职责,对相关社会组织进行日常监管,依法坚决取缔非法社会组织,严厉打击各种非法活动。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以服务为工作切入点,反映社会组织实际问题,解决社会组织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建立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联系和信息沟通,提供服务,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推进社会组织的社会化、专业化。

(四)突破制度约束,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发展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手段。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通过“税费减免”,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因社会组织具有非营利性质,因此,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方式:社会组织审计费用由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承担。社会组织活动场所免征税。社会组织接受捐赠数额较大适当缴税。允许社会组织适当收取服务费,维持其正常运转。试行社会组织星级评估机制。从社会组织保障条件、活动能力、社会实效、群众满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评出等级分别给予不同奖励,形成推动社会组织发展的激励机制。

(五)服务管理草根组织,创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新机制。

草根组织具有“民办”特性,更贴近群众,群众参与积极性更高,生存也更困难,是重点培育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建议在乡镇(街道)成立社会组织服务机构,负责草根组织的备案和指导工作。社区(村)居委会设臵专职人员,负责草根组织服务和管理工作,反映草根组织实际需求,协调解决草根组织资金、场地、人才等实际困难。加快草根组织备案工作。将有条件的草根组织,通过培育引导规范,发展为合法的社会组织,纳入“枢纽型”管理。

第三篇:成都市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市级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根据《预算法》、《会计法》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市级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市财政设立用于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社会组织是指经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

第四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必须符合社会组织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的方向,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全面深化改革整体部署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以下简称:四类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第五条 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改变用途。

第六条 专项资金由市民政局负责统筹安排;市财政局负责资金保障和预算执行流程监督。

第二章 专项资金分配及使用

第七条 市财政局每年根据市民政部门报经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审核的资金使用计划,纳入专项资金预算草案。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由市民政局组织实施。区(市)县应根据当地社会组织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制度,共同做好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工作。

第八条 专项资金的分配原则:

(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三)坚持资金整合、突出重点的原则。

(四)坚持评审程序的原则。

第九条 专项资金分为培育社会组织一次性补助资金、扶持项目资金、项目推广建设及管理运行经费,支出范围为:

(一)一次性补助资金。对新设立或引入社区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开展社区服务的运行成本给予一次性补助。此资金采取据实据效的方法分配。

(二)扶持项目资金。包括公益创投、慈善救助服务、抢险救灾活动、城乡社区服务、社工队伍建设、社工专业服务、发展能力提升、行业自律及规范、诚信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承接政府委托事项费用。此资金采取竞争立项的方法分配。

(三)项目推广建设及管理运行经费。包括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信息平台、服务平台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社会组织发展分析研究、专家咨询、专业培训、成果展示交流、先进经验推广、直接登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多媒体宣传;项目进行评审论证和项目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调研、会议、咨询、专家评审、审计、评估、考核验收等必要费用。此资金采取据实据效的方法分配。

项目推广建设及管理运行经费支出总额应控制在当年专项资金总额的15%以内,其中委托社会组织承担的平台建设、科研课题、专业培训、能力提升、媒体宣传、评估结果补助等项目推广建设费用不低于10%,原则上应采取服务外包的方式通过政府采购确定项目承办单位;其他一般性项目评审及管理费用控制在5%以内,市民政局根据实际需要并按规定使用。

第十条 专项资金不得用于下列各项支出:

(一)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各种奖金、津贴、福利补助。

(二)弥补社会组织亏损和偿还债务。

(三)购置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汽车、手机等)。

(四)购买或修建楼堂馆所、缴纳罚款罚金、对外投资。

(五)其他与专项资金使用不相符的支出。

第三章 一次性补助资金和扶持项目资金支

持对象

第十一条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坚持分类扶持、公开透明、绩效导向的原则,重点扶持社会需求度高、影响力大、品牌效果突出,在特定领域发挥独特所用、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社会影响力的四类社会组织,重点支持以下项目:

(一)社会公共服务类

1.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 2.抢险救灾服务项目

3.特殊人群社会公共服务项目 4.全民健康知识普及项目 5.社会文明素养提升项目 6.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项目 7.专业社工服务项目 8.推动科技创新服务项目 9.促进产业发展项目

(二)社会公益服务类

10.公益理念传播项目 11.社会志愿服务项目

12.人文关怀与社会心理服务项目 13.邻里互助项目

14.下岗人员再就业服务项目 15.特殊人群社会融合项目 16.高校社团公益服务项目 17.应急救援社会协作项目 18.网络文明自律引导项目 19.绿色生活方式推广项目

(三)社会福利及慈善服务类

20.妇女儿童保护项目 21.农村留守儿童服务项目 22.农民工抚慰等服务项目 23.扶老助残和扶贫济困项目 24.慈善救助和特殊群体帮扶项目

(四)社区便民服务类

25.社区服务拓展项目

26.社会服务资源共建共享项目 27.居民出行便利服务项目 28.社区生活智能化服务项目 29.老旧院落自我服务管理项目

(五)社会治理服务类 30.基层民主自治创新项目

31.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服务管理项目 32.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项目 33.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探索项目 34.行业标准制定和规范管理项目 35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项目 36.社会矛盾调解项目

37.推进社会组织诚信建设项目

38.推进各类社会主体履行社会责任项目

(六)社会治理决策咨询服务类

39.社会体制改革调查研究项目 40.社会治理体系创新调查研究项目

41.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 42.社会可持续发展调查研究项目 43.社会组织党建创新调查研究项目 44.社会动员机制建设调查研究项目 45.社工队伍建设调查研究项目 46.社会企业发展调查研究项目 47.社会心理服务调查研究项目 48.社会舆情监测与分析研究项目 其他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项目。

第四章 项目的申报、评审及立项

第十二条 建立组织机构。市民政局成立扶持项目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由熟悉社会组织建设相关工作的9至19名委员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对扶持项目进行评审立项。评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项目办),负责制定专项资金申报指南、评审程序、评审标准和评审委员会日常工作。

第十三条 一次性补助资金申报、评审及立项方式:各社区社会组织自愿向区(市)县民政部门申请,各区(市)县民政部门初审后统一报送项目办,项目办提交市民政局局长办公会审定并立项。

第十四条 扶持项目资金申报、评审及立项方式:各社会组织自愿向业务主管单位提出申请,获准后由其业务主管单位将申请项目相关材料统一报送项目办;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向项目办报送申请项目相关材料(详见申报指南)。

项目办对社会组织提交的项目相关材料进行初审,将初审通过的项目汇总提交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评审委员会以召开评审会议的形式,对扶持项目进行评审立项。

评审委员会对初审通过申报扶持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效性等进行综合评审,按照“四优先”原则即优先考虑四类社会组织申报的项目;优先考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民生服务项目;优先考虑在特定领域发挥独特作用、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社会影响力的项目;优先考虑有多渠道获得配套资金的项目(包括已有政府购买服务支持)。

评审委员会召开评审会议须有2/3以上委员出席,采取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扶持项目评审立项,评审立项结果须经出席评审会议委员半数以上通过。

第十五条 项目推广建设及管理运行经费申报、评审及立项方式:委托社会组织承接服务的项目按照社会组织申报、项目办初审、市民政局局长办公会审定后立项。

第十六条 项目办将相关情况向社会发布公告,公告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

第十七条 部门职责:

(一)市民政局职责:负责根据社会组织发展状况和政府转移(委托及授权)职能等因素编制专项资金预算建议,编制专项分配方案,提交市委、市政府领导审定;负责将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分别报告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并抄送市财政局、市审计局;负责制定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办法以及专项资金项目库的建立和管理,对项目进行绩效自评。

(二)市财政局职责:负责根据市民政局专项资金预算及用款计划,结合市级财力,核批专项资金预算;负责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使用的专项资金预算方案,按国库集中支付的相关规定拨付项目资金;负责专项资金预算申报、预算执行环节的流程监督;指导、监督和检查项目绩效评价工作。

第五章 资金拨付

第十八条 市财政局根据项目办提出的资金使用方案,将一次性补助资金支付项目立项社会组织的属地区(市)县财政局,由当地拨付社会组织。扶持项目资金、项目推广及管理运行经费直接拨付市民政局。

第十九条 扶持项目资金的使用应当按照《成都市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资金管理规定》执行。扶持项目公告立项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项目办公室按程序申请拨付资金。扶持项目分两次拨付,第一次拨付70%的资金,项目中期报告审查通过后,拨付剩余30%的资金。其他资金类按照财政经费使用管理有关规定和程序组织实施。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项目办应将专项资金的申报、分配、拨付等信息主动向社会公开。社会组织应当向社会公开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提高透明度,接受财政部门、民政部门、审计部门及社会监督。 第二十一条 执行单位应当于每年8月30日前,完成扶持项目活动的50%,并与9月20日前向项目办报送中期报告。扶持项目执行单位应当于每年11月30日前,完成扶持项目全部资助金和项目活动的执行,于12月10日前向项目办报送末期报告。市项目办汇总后报分管市领导、抄送市财政局和市审计局,并接收审计监督。项目完成后六个月内,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根据项目计划的有关内容和项目验收要求,组成项目验收评审小组或者委托社会专业机构,对重点项目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再次申请支持经费的重要评审依据。

第二十二条 建立专项资金到位和管理使用的定期审计、检查、监督制度,对查出的违规问题及时依法处理。

第二十三条 市民政局、市财政局有权对专项资金所支持项目的进展及资金管理情况进行随机检查,发现下列情况的,将终止向实施该项目的社会组织拨付资金,并收回已拨付的款项,三年内不再接受该社会组织的申请:

(一)扶持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有无特殊原因执行进度严重滞后预定计划的。

(二)专项资金被用于与扶持项目无关或者严重超出规定范围开支的。

(三)扶持项目资金财务管理混乱,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

(四)有弄虚作假以及挤占、截留或挪用专项资金等行为的

(五)其他违反专项资金使用原则和规定的。

对因项目资金管理不善或挪作他用,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的,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予以处罚或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 附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第四篇:关于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县广大农村应运而生。最近,笔者就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通过调查后认为,我县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出现时间虽然短,但已逐渐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及其运作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把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的农民、组织或其他人员自愿组织起来,以搞好服务、促进发展、增加收入为目的,通过提供技术、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服务和其他方式,实行自我管理、民主决策、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我县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1998年成立的郭家坝镇原桐树湾村科普协会。截至2004年底,全县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达30多个,加入组织的农户有1180户,辐射和带517878秘书网动周边农户近12000户。从组织类型上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1、龙头企业依托型。由龙头企业(公司)牵头发起,创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组织。其特点是:通过订单的形式,连基地连农户连市场,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如杨林桥镇以富锋魔芋公司为龙头组建的天鹅魔芋生产加工营销合作社等。

2、主管部门扶持型。依托政府或财政、农业等主管部门组建起来的农民专业组织。其特点是:在资金筹集、内部管理等各方面较多地依赖于政府或各部门。如郭家坝镇童庄河脐橙生产营销合作社、梅家河板栗协会等。

3、基层组织主导型。基层组织结合本村产业实际组建起来的专业组织。其特点是:村“两委”干部为合作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一并行使合作组织的各项管理职能。如梅家河乡郑家岭村西瓜协会则为这种类型。

4、能人效应带动型。在一些具有生产技术专长的乡土人才或销售能人的带动下,周边农民在技术、销售等方面以其为依托自发组建起来的组织。其特点是:完全由农民自发组建而成,并以能人为依托发展。如杨林桥镇响水洞村第十三社区桑蚕协会就是这种类型的组织。

尽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17878秘书网建设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且这些组织也仅具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雏形,但在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自身的优势,及时掌握生产技术和市场动态,组织和指导广大农民生产适销对路、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品种,形成规模化生产,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形成主导产业和专业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梅家河乡郑家岭村农民专业协会自2000年成立以来,按照“远抓柑桔、近抓瓜果、狠抓畜牧、多经致富”的思路,带动农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出了特色,调优了结构,调富了农民。

2、推广了农业生产技术。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在技术和品种改良方面,亟需提供服务,但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从服务手段、方法及内容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成立后,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显示出独有的优势。如全国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单位之一的郭家坝镇童庄河脐橙生产营销合作社,自2001年成立以来在指导农民生产、促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标准化应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社在华中农业大学引进“红心”脐橙枝条,聘请专家现场传授柑桔嫁接技术,再通过社员辐射全镇柑农,不仅提高了童庄河流域17个村的柑农种植技术,而且为全镇乃至全县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

3、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成联合体,联合起来闯市场,实现了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连接,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如2004年刚成立的梅家河乡板栗协会,积极主导全乡的板栗销售,改变了过去外地商贩、本地小贩各自为阵的混乱收购局面,维护了栗农的利益,全乡通过协会有组织地销售板栗,均价比上年提高了0.4元/公斤,仅此一项栗农增收近20万元。

4、发挥了能人带动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一大批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致富能手为主心骨,产生了“能人”聚集效应,促进了资金、技术、信息合理流转和发挥更大的作用。如童庄河脐橙生产营销合作社把全镇90多名柑橘销售大户吸纳到合作社,充分整合这些大户的市场信息资源,主导了全镇的柑橘销售。2004年该镇脐橙社会产量达6万吨以上,有近60%是通过合作社有组织地销售出去的,其中仅该社理事长韩永武为外地客商代收和自行组织外销就达4000多吨。

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亟待规范完善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与国内外先进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比,其组织方式、管理办法、合作形式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组织形式上的依赖性。一是组建上依赖。我县现有的初具发展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由政府及农业、财政等部门及基层组织创建而成。二是管理上依赖。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起来以后,仍由政府、主管部门或基层组织行使管理职能,背离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理念和原则。由于这种从组建到管理自始至终纯粹的依赖性存在,导致行政色彩浓厚,许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重大项目和活动中决策不民主,社员(会员)没有自主活动的空间,没有表达自己独立意

志的途径,民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二)合作形式上的松散性。517878秘书网一是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在管理部门登记,其名称极不规范。二是绝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仍处于“三无”状态,即无章子、无牌子、无场所。三是9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极不规范,有的没有制定《章程》,有的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等,最关键的是组织与社员(会员)间的利益联接和分配机制不健全,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联合体。

(三)生产经营上的局限性。一是合作范围上的局限。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部为镇、村内合作,没有摆脱行政区域的圈子,合作范围较窄;产业也只局限于柑桔、魔芋、桑蚕、高山蔬菜,且大都为同一产业内合作,没有跨产业合作。二是产业规模上的局限。我县除柑桔产业外,大多数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不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三是服务手段上的局限。我县95%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无收益,服务功能较弱且服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四是人员素质上的局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懂技术会经营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四)发展规模上的艰难性。一是资金瓶颈制约。全县95%以上的合作经济组织自身无经济收益,由于资金运作困难,许多想办的事情办不成,更谈不上发展。二是配套的法规政策不到位。国家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进程缓慢,远远不适应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迅猛发展,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身份、登记等一些老大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三是缺乏政策支持。虽然中央、省、市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性文件,各级财政每年拿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合作经济组织,但仍不能满足经济组织发展的需要,同时,地方也没有结合实际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三、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有可为

(一)加大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宣传教育,宣传教育的对象应当分层次,宣传内容应当有所侧重。一是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进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意义和合作经济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其明确政府部门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作用。二是在拟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地方,对农民群众进行合作社基本知识的宣传,使其明白合作社的性质和作用,以达到唤起或增强农民群众的合作社意识的目的。三是对已经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的地方,则主要是对合作社成员特别是管理人员进行合作社基本制度和经营管理技能的教育,以提高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性和经营水平。四是在合作社基本知识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合作社骨干和合作社企业家(发起人)的发现和培育,通过他们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二)抓好现有典型,总结经验推广。现阶段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不能片面追求数量,大面积推开,而必须是认真培育好现有的经济合作组织典型,注重成效,通过成功个案的示范作用,帮助农民认识合作经济,带动农民开展专业合作。具体到某一个地方,农民专业合作要注意产业种类、服务领域和领办主体的多样性。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合作的切入点。要针对农民的意愿,把重点放在技术服务、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上。可以首先重点开展某一个方面的合作,取得经验后逐渐扩大合作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应当包括组织制度规范性的建设,要始终坚持自愿、民主、互助、平等以及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的民间性和服务性。

(三)加大政策扶持,优化517878秘书网发展环境。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出台优惠政策及办法,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企业、社团组织区别开来,在工商登记、税收优惠、信贷扶持、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扶持力度,千方百计突破发展的资金瓶颈障碍,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鼓励相关部门牵头兴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现有的农村经纪人逐步过渡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来,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跨区域跨行业发展,不断壮大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队伍。

(四)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模式。从我县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种形式探索,多种模式发展。比如在合作组织形式上,可以兴办农产品专业、销售协会,也可以兴办中介、科技服务型协会;在合作机制上,可以是以产品或生产要素为纽带的股份合作制,也可以是其他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在合作层次上,坚持多层次并举,可以由农村经营大户、有专长的农民牵头兴办,可以依托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兴办,也可以依托农技部门、供销部门兴办;在合作范围上,可以由村(组)、乡(镇)举办,也可以跨村(组)、跨乡(镇)举办;可以围绕第一产业办,也可以围绕第

二、第三产业办,还可以与外来农户或外地企业办。

(五)把握发展重点,提升产业层次。一是围绕地方优势资源特别是特色优势产品、产业来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与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只有与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做大做优、上规模上水平。三是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组织。围绕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需求,发展农资消费合作社;围绕优质资源和主要产品,发展专项的生产加工企业,通过一体化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效益;围绕交通优势和物流,发展运输合作社;围绕社区服务,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四是实行标准化生产。把产品标准化生产作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环节,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推广新技术、新标准的载体,

并在引导标准化生产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协调能力和发展水平。

(六)加强部门指导,完善内部管理。明确合作组织的业务指导部门,改变多头管理,缺乏有效指导的现状,强化部门责任,搞好对合作社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做到“搭台不登台、参与不干预、服务不增费”,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管理机构517878秘书网,选举产生理事长、监事长,明确其职责任务。二是指导会员在民主议定的基础上,制定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明确发起人、合作内容、经营要素、权利及义务、经营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三是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章程》建立健全内部风险储备、利益分配、契约约束机制,真正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会员形成“利益共同体”,确保为社民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保护社(会)员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篇:广州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规范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建设管理,根据《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社会组织培育扶持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建设、管理与服务等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社会组织培育基地,是指由市、区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主导建立的,经市民政部门核定,承担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具体事务的公共服务场所,包括:

(一)市社区服务中心(市社会组织服务交流中心)主导建立的市一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

(二)各区民政部门主导建立的本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

(三)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主导建立的本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

(四)市、区有关部门主导建立的社会组织培育基地。 第四条

市民政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统筹指导、建设核定、资助审核、考核评估、监督

1 管理,负责按照财政资金的管理规定,按照预算编制规定和程序将项目资金纳入部门预算,做好资金的使用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估等工作,并组织实施本办法。

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统筹协调、业务指导,负责按照财政资金的管理规定,按照预算编制规定和程序将项目资金纳入部门预算,做好资金的使用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估等工作。

市、区有关部门按照“谁建立、谁保障、谁监管”的原则,负责本部门主导建立的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业务指导、运营保障、监督管理工作。

市、区财政部门负责按规定对部门预算进行审核,并与民政部门一起做好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估等工作。

第五条

市社区服务中心(市社会组织服务交流中心)作为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业务指导单位,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具体业务统筹协调;

(二)协助市民政部门制定和实施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业务考核和运营评估标准;

(三)协助市民政部门进行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管理体系建设;

(四)统筹开展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管理系统平台和数字化培育平台建设;

(五)负责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工作人员业务培训;

(六)组织开展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业务交流。

第二章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建设

第六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场所:建设面积应不少于200平方米,用于社会组织培育服务的区域应不低于培育基地建设面积60%的比例;场地属租赁性质的,租赁期限应不少于3年。

(二)基础设施完备:培育基地应具备必要的办公条件,包括基本的场地装修、办公设备等,消防管理必须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

(三)内部管理完善:培育基地运营主体明确,运营管理制度健全,工作人员不少于3名,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1名。

(四)使用功能清晰:应以社会组织培育为唯一用途,不得兼顾商业或其他用途。

(五)培育重点突出:市社区服务中心、区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主导建立的培育基地入驻的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含未注册成立,但已开展公益慈善、城乡社区服务项目的社会组织)应占入驻社会组织总数的60%,且不少于5个。

第七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建立运营后,由主导建设的主管部门(单位)向市民政部门提交申请材料。市民政部门委托第三方开展实地勘察和综合评估。符合条件的,由市民

3 政部门予以核定,纳入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管理体系,统一规范标识并向社会公布,并按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予以一次性资助。其中,街(镇)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由区民政部门受理,加具意见后报市民政部门核定。

第八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提供办公及服务的业务场所、会议室、培训场地及相关设备设施。

(二)负责提供相关政策指引咨询,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协助落实社会组织优惠扶持政策。

(三)负责提供符合社会组织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培训、讲座等多元化服务,重点引导社会组织提升内部治理、项目策划、服务开展、资源筹集等方面的能力。

(四)负责提供项目资讯、转介服务、社会捐赠、公益资助、合作交流等信息共享、资源链接服务。

(五)负责提供活动策划、项目推介、品牌推广、风采展示等服务和平台。

(六)负责提供有助于规范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的日常行政管理服务,协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及有关政府部门开展相关业务指导和行政管理工作。

(七)负责提供社会组织党群活动场所、党建工作培训等服务,协助有关政府部门开展社会组织党建和工青妇工作。

第九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专业运作、品牌培育”的原则,重点培育、优先培育发展行业4

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

(一)市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及市级群团类社会组织培育基地重点培育在社会治理、公益慈善领域有行业影响力,能示范、引领和带动同领域社会组织发展的枢纽型社会组织。

(二)区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重点培育在其辖区内起示范引领作用,能带动和服务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的枢纽型社会组织,注重引进培育社会需求度高、发展前景好、服务潜力大的初创型社会组织。

(三)街(镇)社会组织培育基地重点培育扎根社区、贴近基层,直接为社区和居民群众提供服务的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

(四)其他群团类和行业类、科技类社会组织培育基地重点培育其领域内有鲜明特色的,有助于促进本领域创新、健康发展的社会组织。

第三章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管理与服务

第十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主管部门(单位)可通过委托或者购买服务等方式,将培育基地交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运营管理。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应建立健全社会组织轮候、入驻、出壳等管理制度,加强入驻社会组织管理,为入驻社会组织提

5 供低偿或无偿的培育服务,其中,应为初创型或尚未登记成立的社会组织提供无偿培育服务。

第十一条 申请入驻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社会组织按照已登记成立和尚未登记成立的类别,应当分别满足下列条件:

(一)已登记的社会组织。

1.申请前3年(成立未满3年的自成立以来)均按时提交年度报告并通过审核,按照《广州市社会组织信息公示办法》的规定进行公示;

2.申请前3年(成立未满3年的自成立以来)未受过行政处罚;

3.有规范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独立的财务账户; 4.有具体的组织负责人和稳定的工作团队;

5.在本领域内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作用发挥较明显或具有较突出的发展潜力;

6.已办理税务登记并依法纳税和规范使用税务票据。

(二)尚未登记的社会组织。

1.有具体的组织负责人和相对固定的工作团队; 2.有清晰的机构宗旨、组织目标和发展方向,具有一定发展前景、服务潜力和社会需求;

3.有较为成熟的工作项目或工作计划; 4.有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应当按下列程序办理入驻:

(一)申请受理。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运营管理单位应当在收到社会组织入驻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予以受理;

(二)初审评估。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运营管理单位应当在受理入驻申请之日起的10个工作日内,自行组织或委托第三方对提出申请的社会组织的服务宗旨、活动项目、社会效益、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提出初审意见,报主管部门核准;

(三)复核核准。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主管部门(单位)应当在收到运营管理单位呈报的入驻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予以核准。核准同意入驻申请的,进行结果公示;不同意入驻申请的,应将申请资料全部退还并书面说明理由;

(四)结果公示。经主管部门核准同意的,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运营管理单位应当在收到核准结果之日起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五)签订协议。公示期无异议的,由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运营管理单位与入驻社会组织签订协议,明确权责义务,办理入驻相关手续。

第十三条

社会组织申请入驻培育基地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入驻申请书,说明入驻培育基地的具体理由和发展目标;

(二)组织概况,说明组织结构、成立时间、注册资金、组织类型、业务范围等情况;

(三)法定证照文书,包括组织章程,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或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或合伙或个人)登记证书复印件;

(四)财务资料,成立以来的财务年度报表;

(五)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其他有关材料。

尚未登记成立的社会组织,应提交入驻申请书、成立组织或开展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服务活动开展情况、负责人(创始人)及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等有关材料。

第十四条

入驻社会组织培育基地接受培育服务期限原则上为3年,培育期满后由社会组织培育基地按入驻协议约定办理出壳相关手续。

入驻社会组织可以申请提前出壳或终止入驻,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运营管理单位应当按入驻协议约定为其办理出壳相关手续。

申请延长入驻培育期限的,经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运营管理单位评估,能在本领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有品牌项目、重大成果、突出贡献,获得市社会组织等级评估3A(含)以上等级或市民政部门颁发的品牌社会组织等市级以上荣誉,以及其他确有需要延长培育期限的,由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运营管理单位依照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五条

入驻社会组织应当遵守培育基地相关管理规定,出现下列情况的,培育基地运营管理单位可提前终止入驻协议。

(一)入驻协议签订之日起1个月内未入驻或入驻期间每年累计超过3个月不使用培育场地的;

(二)入驻期间不按组织章程正常开展活动的;

(三)因自身原因无法继续开展活动,自行注销的;

(四)被登记管理机关列入异常名录或受到行政处罚的;

(五)有违法违规行为或不遵守培育基地管理规定的。

第四章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资金资助与运营评估

第十六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经市民政部门核定后的次年,按下列标准分两年(每年50%)给予一次性资助。

(一)场地建设面积200平方米(含)以上,且入驻社会组织10个(含)以上的,给予10万元资助。

(二)场地建设面积300平方米(含)以上,且入驻社会组织15个(含)以上的,给予20万元资助。

(三)场地建设面积500平方米(含)以上,且入驻社会组织20个(含)以上的,给予30万元资助。

(四)场地建设面积600平方米(含)以上,且入驻社会组织25个(含)以上的,给予40万元资助。

(五)场地建设面积800平方米(含)以上,且入驻社会组织30个(含)以上的,给予60万元资助。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不得因迁址、场地面积或培育数量增加等原因重复获得一次性资助。

9 第十七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申请一次性资助时间为每年3月,市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由其主管部门(单位)向市民政部门申报,区级、街(镇)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由其主管部门(单位)向区民政部门申报,申报时须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广州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一次性资助申请表》(一式三份);

(三)《入驻培育基地社会组织统计表》,并附每个社会组织情况简介;

(四)培育基地建设运营情况报告,说明场地面积、场地设置、建设运营投入资金、入驻社会组织及开展活动等情况;

(五)本办法第六条第

(一)项规定的培育基地场地使用证明。

申报材料须加盖申报单位公章。其中,街(镇)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须经区民政部门加具审核意见。

第十八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自核定之日起满一年的,应当参加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运营评估。运营评估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由市社区服务中心(市社会组织服务交流中心)按照下列程序,组织第三方对培育基地上年度工作进行评估。

(一)组织评估小组,发出评估通知;

(二)培育基地按照通知要求准备、提交相关材料;

(三)评估小组查看材料,提出初步评估意见;

(四)组织实地考察、调查和综合评审,确定评估结果;

(五)向社会公示评估结果,受理复核申请和举报;

(六)报市民政部门、市财政部门确认评估结果。 市社区服务中心(市社会组织服务交流中心)主导建立的市一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运营评估由市民政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运营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基础建设。培育基地基础设施设备、场地使用效率等情况;

(二)制度建设。运营管理单位组织架构、行政管理和培育基地管理制度等情况;

(三)服务保障。后勤保障、政策咨询、项目策划、宣传推广、资源链接等服务情况;

(四)培育成效。入驻社会组织类型、数量,培育出壳社会组织数量、入驻前后内部治理、综合能力等情况;

(五)党建工作。入驻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党建活动及成效等情况。

第二十条

运营评估结果经市民政确认后,按下列标准给予年度运营补助:

(一)当年度社会组织培育出壳数量占入驻社会组织总数20%或以上,且评估结果合格的,按照本办法中第十六条规定的一次性资助金额的50%标准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

(二)当年度社会组织培育出壳数量占入驻社会组织总数15%—20%,且评估结果合格的,按照本办法中第十六条规定的一次性资助金额的30%标准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

(三)当年度社会组织培育出壳数量占入驻社会组织总数10%—15%,且评估结果合格的,按照本办法中第十六条规定的一次性资助金额的10%标准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

(四)当年度社会组织培育出壳数量占入驻社会组织总数10%以下或评估结果不合格的,不予补助。

第二十一条

市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一次性资助和年度运营补助由市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予以保障,由市级事业单位负责运营且列入市本级财政资金保障范围的除外;区级、街(镇)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一次性资助和年度运营补助由区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予以保障,由区级行政事业单位负责运营且列入区级财政资金保障范围的除外。

各区民政部门、财政部门可以在本办法第十六条、二十条规定资助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建设资助力度,所需经费由区财政部门负责。

第二十二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获得一次性资助和年度运营补助的,应当和相关部门签订资助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第二十三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具体评估标准由市民政部门另行制定公布。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资助、补助资金严格执行福利彩票公益金管理规定,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一次性资助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场地租金、设备购置以及履行本办法第八条职责事项支出,不得用于人员经费。第二十条规定的年度运营补助资金用于场地运维支出,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坚持专款专用、合理合规、严格监控、保证绩效。

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截留、挪用、违规使用专项资金。一经发现,依据相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获取资助补助的资格,不再纳入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管理体系;对已经拨付的资助资金予以追缴,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不按规定参与运营评估或者连续两年运营评估结果为“不合格”,且限期内整改不到位的;

(二)弄虚作假、骗取资助补助的;

(三)擅自改变培育基地的使用性质;

(四)利用培育基地从事经营活动的;

(五)截留、挪用或违规使用资助、补助资金的;

(六)违反资助、补助协议规定的。

第二十六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运营管理单位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视情节轻重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有关法律、政策依据变化或有效期届满,根据实际情况评估修订。

上一篇:审计部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十九大学习心得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