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2022-09-08

第一篇: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试论中国青少年体育健身的发展

组长:杨澄昱

组员:杨澄昱 黄鼎伦 黄敏杰 林萧鑫 戴新城

一、探究目的

随着近年来中国国情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无数的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出现在我们的身边。自北京奥运会以来,全球的体育目光越来越多的聚集在中国,由此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观点也越来越多。是青黄不接还是在蓬勃发展,谁都没有定论。

通过一些报道,我们对青少年的体育发展产生了兴趣。我们看到的一些报道是:青少年体质下降 67.9%的人认为责任在应试教育、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整体下降等等的报道。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有自己独有的目光来聚焦一切、透视一切,用我们的理解去了解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现状,来寻求真正的答案。

二、论文内容

在今年新加坡举办的第一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代表团在本届青奥会的13大项、16分项和93个小项的比赛中以获得金牌30枚、银牌16枚和铜牌5枚(不含混合组队参赛项目)的成绩独占奖牌榜榜首。

这是中国的荣誉,更是中国青年一代的荣誉。

体育是游戏 快乐是目的。这是青奥会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在新加坡青奥会的开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用“祝大家玩得高兴”结束他的致辞。所谓体育,其实无非就是一种游戏,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从中得到快乐是体育的目的之一。但是在中国的竞技体育领域,比赛成绩往往会与运动员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挂钩,因而被运动员视为成功的“敲门砖”。国内的很多青少年运动员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而早早地被打上了“急功近利”的烙印。

体育的价值理应是在过程中体会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快乐,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更应该成为体育的首要目的。国际奥委会在青奥会上极力营造的就是这种快乐至上的氛围。

为了让大家快乐起来,首届青奥会在设项方面就充分考虑了青少年运动员在体质和心理上的特点,缩短了一些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时间,一些集竞争性、趣味性以及励志作用于一身的奥运衍生项目也成为青奥会的一大亮点、一大品牌。

青奥小赛场 综合大课堂。这是第二个印象。 在中国,“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对一个学生的较高评价,体育也被普遍认同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但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之下,学校体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往往被看做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教育内容。

通过青奥会,国际奥委会正在向人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体育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

“国际奥委会的职责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主办体育赛事,”罗格在青奥会开赛前说,“我们同样应该肩负起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教育的责任,因为体育就是一

种教育。”

与世锦赛和世青赛不同,青年奥运会并非只是由青年运动员参加的“奥运会”,文化教育活动是青奥会的特点和亮点,也是区别于传统奥运会的重要标志。

本届青奥会为运动员设计了5个主题、7种形式的50项活动,为运动员提供了学习、贡献、互动和庆祝的平台,特别强调各国、各地区的青年运动员积极参与。五个主题分别是奥林匹克运动、技能发展、健康生活、社会责任和表达能力,活动形式包括与冠军交流、自我发掘、世界文化村、集体活动、艺术与文化、探索之旅和海岛冒险。

青奥会不仅是赛场,也是一个大课堂。“世界文化村”向青奥运动员展示205个国际奥委会成员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让他们不出青奥村也能了解世界各地文化。“探索之旅”带领运动员走进当地著名的园艺园林以及滨海堤坝,让他们切身了解到绿色、环保以及书本上常说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与冠军交流”的活动中伊辛巴耶娃、布勃卡等体坛名将与运动员们分享成功经验、探讨人生目标。

“年轻人需要接受教育。十几岁的年纪正是一个人最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阶段。我们应该在这个阶段向青年人灌输正确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我们奥林匹克运动要融入教育元素的原因,”罗格说,“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举办青奥会让青少年运动员学到一些体育之外的有用的技能和态度。”

青奥会的文化教育活动或许能给中国的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一些启示。体育课不应该仅局限于组织学生锻炼、应付体育加试,而是可以作为一个平台,让体育与德育、智育相结合,真正地让学生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练好“两条腿” 走稳人生路。这是第三个印象。

本届青奥会上的参赛人员年龄都在14岁到18岁之间,除了运动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学生。不同的是国外的许多选手是在校学生,他们是“学生运动员”,而中国的青少年运动员大多来自体校或运动学校,是“运动员学生”。

虽然只是两个身份在排列顺序上的对调,但是区别还是很大的。国外的“学生运动员”是在学习中抽时间训练,而国内的“运动员学生”则是在训练中抽时间学习。如果把学业和运动成绩比喻为两条腿的话,国外选手是在同时训练两条腿的力量,他们大多文化素质相对全面,并没有过早开始系统化训练。而在体校中度过了大量时间的中国运动员则文化素质相对不足,两条腿的“粗细”明显不均。

如此差别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运动员培养体制。中国青奥代表团团长蔡振华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和西方、欧美是不同的一种方式。我们在培养中,发现一些孩子有运动天赋后,会进行系统化专业培养,但带来的问题可能是文化学习相对比较欠缺,因为他们的时间更多用在专业训练上。”

两种体制孰优孰劣也许无从比较,两者也确有可相互借鉴学习的地方,但是对于国内的青少年运动员来说,过于忽略文化课程的学习可能会导致他们在退役后的生活中遇到不小的麻烦。

对此蔡振华表示,近些年中国开始逐渐加强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前不久,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一起研究、制订适合运动员群体的文化教育方案。总体来看,这些措施在解决运动员保障政策,以及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所突破。

英国跳水选手托马斯·戴利在青奥会期间曾经说:“对我而言跳水与学业同

样重要,因为我退役之后,还需要去工作,所以我得好好上学。我必须像所有人一样完成学业,以确保自己能够像别人那样有能力获得一份工作。毕竟伤病随时有可能到来,甚至有可能结束你的运动生涯,所以必须要为自己今后的出路作打算。”

作为罗马世锦赛男子十米台的冠军,16岁的戴利被认为是本届青奥会上最大牌的明星。如此年少成名的“大腕”都如此重视学业,我们更应该对青年运动员的出路问题加以重视,让他们在体育生涯结束后的生活中走得更平稳些。

而对于我们而言,体育健身只是一个娱乐与保持健康的方式。所以,我们进行了一个调查,调查在北新泾区域内学校的健身设施的开放状况。

三、探究方法

调查在北新泾区域内学校的健身设施的开放状况。

开放学校未开放学校

由此可见,在上海能够开放的体育健身设施还是有很多的。

但是,在这些可以使用的场地中,有些几乎没有人来使用。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子女都是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所以,他们都受尽宠爱,对运动等总体力劳动十分反感,而且现在正值暑期,许多学生不愿出门,宁愿在家里打游戏、看书,做一个沙发土豆。

在网上发起的调查中,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主要责任在谁?上周,网上301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7.9%的人首选“应试教育体制”,48.6%认为责任在“政府”,48.1%的人选择“学校和老师”,43.4%的人选择“父母”,41.3%的人认为“青少年自身”也要承担责任。

“大家就关心学习成绩,根本没什么运动时间。”

这是一个广泛的论点。要解决一切,就必须从源头入手。首先,减少一些不是十分必要的课后练习,腾出时间让我们锻炼;其次,培养同学们对体育的兴趣,这样就能够让更多人投入到健身中去。

四、研究步骤和时间安排 调查:3天

寻找资料:2天 讨论并撰写论文:10天 编辑:1天

五、参考资料

第二篇:中国体育产业进入发展黄金期

体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当前体育产业已成为国际公认的21 世纪最具活力,是具有高渗透性、交叉性、拉动性的朝阳产业、健康产业、绿色产业。

体育产业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北美、西欧、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均排在国家十大产业之列。虽然体育产业化的历史还不到百年,但其发展速度远超过其它产业,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目前全世界体育产业的产值在400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体育产业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产值占GDP比重还不到1%,与欧美发达国家有近10倍的差距。在中国宏观经济向好的大环境下,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加,体育消费升级以及《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指导意见》的出台,相信中国体育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阶段。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 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前瞻与领先企业分析报告》显示,经过20 多年的市场化尝试,中国体育产业规模化进程实现了较快的发展。2011年,体育产业呈现出繁荣的发展景象,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赞助总收入达12.27亿元人民币;意大利超级杯吸引了近8万人涌入“鸟巢”,单是门票收益就超过亿元。

同时,中国职业足球联赛、CBA、乒超联赛等等一系列职业赛事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正不断完善,日趋成熟;体育彩票业成为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体育彩票全国年销量达到创纪录的937亿元,较上年增加243亿元,增幅达到了35%。

此外,体育场馆数量日趋增加,运营管理体制日益完善,体育传媒业趋向网络新媒体发展,体育中介业日益繁荣,中国体育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

在体育事业从公益型向产业型、从计划经济型向市场经济型、从国家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的转变过程中,体育产业资本的来源正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目前,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长春北方五环公司通过上市分别募集资金2.6亿元和1.5亿元;以中华体育基金会为主要机构的中国体育基金市场,正式建立起来并开始运作;国内多数足球、篮球俱乐部正通过和大企业、大公司联姻的方式,寻求风险资本的注入。此外,中国体育产业还受到包括证券、基金、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内的国内外资本的青睐。

前瞻产业研究院体育产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地承办或举办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赛事,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着空前的机遇。深圳、成都、晋江、北京龙潭湖、乐陵等国际体育产业基地成立以及全国各地区对体育产业规划的出台都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国体育产业正在进入发展的黄金期。中国人均体育消费按照目前欧美人均体育消费的一半来测算,就将至少形成一个每年2 万亿元的大市场。

本文作者:罗娟 (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请尊重版权:本文知识产权归前瞻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第三篇: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目标及发展方向解读

网址: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目标及发展方向解读

2016年7月13日,国家体育总局官网发布《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总结了“十二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201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35万亿元,实现增加值4041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64%,2011-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2.74%。

并提出,“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5大发展目标:

1、产业总量进一步增长,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0%;

2、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

3、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社会组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建设5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4、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明显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8平方米,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过2.5%;

5、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备,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市场主体诚信自律。

附全文: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统筹“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建设健康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体育产业发展乘势而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全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201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35万亿元,实现增加值4041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64%,2011-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2.74%,凸显出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

二是产业体系日益健全。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驱动,体育用品为支撑,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业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体育与科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

技、文化、传媒、健康、养老、旅游等相关行业日益融合。

三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体育用品业稳定增长,体育服务业比重逐步提升,体育产业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的格局。

四是产业政策取得重大突破。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体育产业的地位,指明了发展方向。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取得积极进展,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五是体育产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取得突破,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稳步推进,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国体育产业总体实力、产业覆盖面、社会参与度、市场认可度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不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推进;公民体育健身意识不强,大众体育消费激发不够;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体育产业公共服务水平有待加强,体育产业距离国民经济转型升级重要力量还有明显差距。

“十三五”时期,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体育需求将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方式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体育产业将从追求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扩展,体育产业必将迎来重大战略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引领。强化改革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大力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着力破解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各种障碍。

坚持市场主导。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

坚持创新驱动。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引导各类主体在组织管理、建设运营、研发生产等环节创新理念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更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坚持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业全面发展,推动东、中、西部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意见》有关要求,为完成《意见》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初步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各种经济成份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发展格局。体育供给更加丰富,体育消费不断扩大,体育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总量进一步增长。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明显提升,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0%。

——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融合发展,产业组织形态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足,层次多样。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

——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社会组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建设5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明显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8平方米。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过2.5%。

——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备,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市场主体诚信自律。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市场环境

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全国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破除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着力清除体育产业中妨碍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实施体育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体育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提高设施建设、服务提供、技能培训、人员资质、活动管理、器材装备等方面标准化水平,推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体育市场规则。

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度削减体育活动相关审批事项,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促进空域水域开放。结合行政体制改革、体育行业协会改革,进一步开放体育资源,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融合,不断调动体育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

和创造力,向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打造服务平台。着力打造体育用品、体育旅游和体育文化等展示平台。建立全国体育产业投资项目库,加强对体育产业项目的招商推介工作。加快全国性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推进赛事举办权、场馆经营权、无形资产开发权等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完善政府在体育产业领域的管理服务职能,积极为各类体育活动举办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体育政务发布平台和信息交互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督。

(二)培育多元主体

培育骨干企业。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骨干体育企业。深化体育类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体育产业领域中国有资产的价值。引导有实力的体育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上市。鼓励体育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积极支持体育产业的海外并购,鼓励吸引国际性的体育组织、体育企业或体育学校落户中国。

扶持中小微企业。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采购、信贷支持、加强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群体。鼓励各类中小微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鼓励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为体育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培育体育社会组织。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运作,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体育服务的体制机制,鼓励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引导各级运动项目协会积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组织,提高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水平。

(三)提升产业能级

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用品业升级工程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支持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提升体育用品业发展层次,引导体育用品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形成全产业链优势。加快体育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培育专业人才、品牌、知识产权等高级要素。以足球、冰雪等重点运动项目为带动,通过制定发展专项规划、开展青少年技能培养、完善职业联赛等手段,探索运动项目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完善产业布局。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合理规划布局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峡西岸等体育产业圈建设。充分挖掘冰雪、森林、湖泊、江河、湿地、山地、草原、沙漠、滨海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体育人文资源,研制出台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冰雪运动、山地运动、户外休闲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武术运动等各具特色的体育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带。

加强示范引领。完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方式,提升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和服务水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

平,建成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体育产业基地。加强对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和单位的政策指导,督促相关地区和单位切实做好联系点组织实施工作,加快出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创新成果,为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引导经验。拓宽体育服务贸易领域,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开展体育产业政策创新试点,培育一批体育服务贸易示范区。

促进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与文化、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通航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制定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编制国家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鼓励国内旅行社结合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项目和路线。推动体医结合,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

(四)扩大社会供给

加强场地设施建设。统筹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合理利用,适当增加体育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配建比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区域,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设施,形成城市15分钟健身圈。结合智慧城市、绿色出行,规划建设城市慢行体系。充分挖掘水、陆、空资源,重点建设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

丰富体育产品市场。以足球、路跑、骑行、棋牌等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以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摩、航空、电竞等运动项目为重点,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以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为引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

积极推动“互联网+体育”。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体育服务,提升场馆预定、健身指导、交流互动、赛事参与、器材装备定制等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在线体育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体育产业新生态圈。

(五)引导体育消费

深挖消费潜力。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合理编排职业联赛的赛程,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活动供给,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的示范作用,激发居民健身休闲消费需求。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业余运动等级以及业余赛事等级标准,增强项目消费黏性,提升健身休闲消费水平。加强体育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引导体育企业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以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为平台,加强资源营销,丰富体育消费文化内涵。

完善消费政策。支持各地建立体育消费个人或家庭奖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面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间发放体育消费券。加强与金融企业合作,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试点发行“全民健身休闲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实施特惠商户折扣。引导保险公司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开放场地责任保险、运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全学校体育活动责任保险制度。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

四、重点行业

(一)竞赛表演业

加强体育赛事评估,优化体育赛事结构,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体系。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探索完善赛事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积极推进职业体育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发展道路,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体育明星。加强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职业联赛建设,全面提高职业联赛水平。

(二)健身休闲业

制定健身休闲重点运动项目目录,以户外运动为重点,研制配套系列规划,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健康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各种资本进入健身休闲业。贯彻落实《意见》关于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套建设体育健身设施的有关规定。支持体育健身企业开展社区健身设施的品牌经营和连锁经营。

(三)场馆服务业

积极推动体育场馆做好体育专业技术服务,开展场地开放、健身服务、体育培训、竞赛表演、运动指导、健康管理等体育经营服务。充分盘活体育场馆资源,采用多种方式促进无形资产开发,扩大无形资产价值和经营效益。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发展体育商贸、体育会展、康体休闲、文化演艺、体育旅游等多元业态,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推进体育场馆通过连锁等模式扩大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和资本输出,提升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水平。

(四)体育中介业

重视体育中介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开展赛事推广、体育咨询、运动员经纪、体育保险等多种中介服务,充分发挥体育中介机构在沟通市场需求、促进资源流通等方面的作用。优化体育中介机构的组织结构体系,逐步建立公司制、合作制、合伙制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培育以专业体育中介公司和兼业体育中介公司为主的市场竞争主体。

(五)体育培训业

大力发展各类运动项目的培训市场,培育一批专业体育培训机构。鼓励和引导各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创办一批高水平的国际体育学校。鼓励学校与专业体育培训机构合作,加强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的培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健身活动。加强不同运动项目培训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高体育培训市场的专业化水平。

(六)体育传媒业

大力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传媒产品,鼓励开发以体育为主、融合文化、健康等综合内容的组合产品,积极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鼓励发展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APP等体育传媒新业态。鼓励利用各类体育社交平台,促进消费者互动交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

流,提升消费体验。创新体育赛事版权交易模式,加强版权的开发与保护,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兴媒体参与国内赛事转播权的市场竞争。

(七)体育用品业

结合传统制造业去产能,引导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合资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提升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等高端器材装备的本土化水平。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技术对接体育健身个性化需求,鼓励新型体育器材装备、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的研发。支持体育类企业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用品知名品牌。

(八)体育彩票

加快建立健全与彩票管理体制匹配的运营机制。加快体育彩票创新步伐,积极研究推进发行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为竞猜对象的足球彩票。适应发展趋势,完善销售渠道,稳步扩大市场规模。加强公益金的使用管理绩效评价,不断提升体育彩票的社会形象。

五、主要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稳步推进体育场馆运营、单项体育协会和职业体育等领域改革。对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的体育场馆,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现代公司化运营机制等,推广“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分离改革模式。落实《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做好单项体育协会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和完善职业体育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运动项目探索职业化发展道路。鼓励发展职业联盟,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

(二)强化政策落地,完善政策体系

切实落实现行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费价格、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加大对政策执行的跟踪分析与监督检查。进一步与有关部门合作,研究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推动社会广泛关注的赛事转播、安保服务、场馆开放和产业统计等政策创新。加强对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市场的引导以及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监管。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吸引社会投资

鼓励有条件的省市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优化资金使用方向、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设立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各地政府引导设立地方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新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方向、优化资金支持项目,充分发挥转移支付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金融机构拓宽对体育企业贷款的抵质押品种类和范围。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

(四)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

继续落实《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鼓励校企合作,培养各类体育经营策划、运营管理、技能操作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开展“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高校、金融机构进一步有效对接。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提高体育健身场所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投身体育产业。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建立国家体育产业智库体系。

(五)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基础工作

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完善其中体育产业的内容。加强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评价与监测机制,定期发布体育产业及体育消费数据。大力推进体育产业标准化工作,提高体育产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职能,充实产业工作力量。加强体育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体育产业环境。

(六)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建立体育、发展改革、财政等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分析解决体育产业发展的情况和问题,落实文化、旅游等相关政策惠及体育产业。各地要把体育产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将体育产业工作作为衡量体育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准确把握工作重点,明确职责分工,做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要健全规划实施的督查落实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本地区体育产业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十三五”体育产业规划的顺利实施。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第四篇:中国体育场馆行业运营模式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关 键 词】体育场馆行业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体育场馆行业运营模式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体育场馆行业运营模式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居民生活娱乐消费升级的宏观背景下,体育产业迎来了“全民体育”时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发挥优势,而体育产业本身拥有的体育精神使其完全符合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而得以加速发展。同时,作为体育产业发展重心的体育场馆业也顺势得以快速发展,并普遍被认为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

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体育场馆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主要分析了体育场馆行业的发展环境;国内体育场馆运营状况;体育场馆行业消费分析;体育场馆行业运营管理模式;大型体育赛事对中国体育场馆的影响;体育场馆行业融资模式以及发展前景;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体育场馆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根据体育场馆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体育场馆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体育场馆运营企业、主管单位、投资企业准确了解体育场馆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以及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本报告将帮助体育场馆运营企业、主管单位、投资企业准确了解体育场馆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及早发现体育场馆行业市场的空白点、机会点、增长点和盈利点„„,前瞻性地把握体育场馆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形成企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有效规避体育场馆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体育场馆行业运营模式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第五篇:发展萍乡市竞技体育的对策和建议

安源区教体局——漆勇、宋发福

摘要:为尽快提高萍乡市竞技体育水平,改变在全省的落后面貌。本人就萍乡市竞技体育落后原因、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合理建议。

主题词:竞技体育、发展、萍乡市、问题、对策、建议

近年,萍乡市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群众体育开展的蓬蓬勃勃,多次评为江西省群众体育先进地市。但竞技体育一直徘徊在江西省的下游,与快速发展的萍乡城市建设格格不入,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体育部门担负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尽快提高萍乡市竞技体育水平是广大萍乡人的梦想。要提高萍乡竞技体育水平就要抓好青少年训练和市体校的建设。但是,目前体育发展的基础环节——萍乡市体校在生存及发展上面临很大的困难,如不切实加以改变,必将影响到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输送和萍乡市竞技体育在全省的落后局面。

一、萍乡市体校生存面临的困难

(一)、选材难:

1、政府方面:因体育与教育部门协调不到位,各乡镇、校的年终考核未把输送体育人才纳入,所以各乡镇、校包括教育主管部门都不重视或重视不够;而且目前中小学校的公用经费是根据学生数下拨,造成选到了体育苗子学校不肯放人,甚至做家长的反面工作。

2、家长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从事风险高、吃苦多的专业运动训练,致使愿意从事竞技体育的人越来越少,运动员来源渠道越来越窄;客观上体校文化教学质量不如一般学校,而今天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日益重视,对子女未来职业的选择呈多元化趋势,不愿意放弃完整的义务教育而参加体育训练。

3、社会方面:由于日益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导致许多有培养前途的青少年运动员放弃专业训练,转入普通学校学习,业余体校招生困难很大,导致不少萍乡市的青少年业余训练项目萎缩,人数大量缩减,造成了体育人才资源的流失;从1998年以后市体育学校毕业的学生就没有工作安排,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及家长的积极性。

(二)教练缺:

人才是训练质量的保证,萍乡市体校应根据省、市文件要求,开齐相关的项目,拓宽输送渠道。这就要求有一批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精通专业技术、擅长业余训练的专职教练员。省、市、各级体育部门应定期组织对教练员的培训,使现有教练员的素质能不断提高,了解最新思路,拓宽视野。目前萍乡体校的现状是教练人才紧缺,特别是各县区体校没有一个教练员偏,都是体育教师兼搞业余训练。二是因人事制度等原因,有一定专业特长的教练员又进不来,使得一些项目很难开展,这就从根本上遏制了我市体校的竞争力,影响了萍乡市业余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费紧:

1、目前萍乡市地方财政部门都未能把体校作为特殊学校看待,公用经费仍和普通学校一样按学生数测算,而体校的学生数和普通学校的学生数无法相比,这样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导致日常工作很难开展;

2、因体校的特殊性考虑不足,日常运转都举步维艰,更不必说体育专项业务费的足额到位了,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萍乡市体校的发展;

3、训练场馆的维修、器材的添置经费得不到落实,致使有些项目无法训练,如体操、柔道、田径的田赛项目等。

二、思路与对策

青少年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工作的基石,萍乡市体校的状况好坏决定着体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认真排查问题,深刻分析原因,结合我市六个县区的现状,确立了以下工作思路和对策:

1、目前萍乡市只有萍乡市体校仍属体育部门直接管理,其他县区都属教育部门管理,因此我们可以打破体育、教育围墙,把优秀运动队办到有条件的学校中去,探索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特色共建”,体教双方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共享的资源,既是体育场馆硬件的建设资源,也是人才资源的共享,既为素质教育目标服务,又要为竞技体育目标服务,以此达到互惠互利,走出一条新的体教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实行教练员委派制。由教育局、体育局共同发文,委派市体校教练员到普通中小学担任体育专项教练员,人事、工资等关系不变,享受学校的福利待遇,工作上接受双重领导。此举现实意义有三: 一可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力量;二可扩大选材范围,发现、培养、输送体育苗子;三可加强体校教练员和各学校体育老师的相互学习交流。如果在实践中能加强管理,并在工作目标、管理办法、考核细则、奖惩制度等方面不断完善,完全可以形成一种固定模式,总结出成功经验,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推广。

3、实行人才计划培训制。抓好教练员队伍建设是做好体校工作、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教练员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和组织协调、思想教育的管理能力。因此,应通过各种培训活动,培养和锻造一支有创新精神、能力强、素质高、爱岗敬业的教练员队伍。

4、积极拓宽外部空间。萍乡市体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采取多种措施,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利用现有场馆,积极协助政府、工会等部门开展举办各种职工体育竞赛活动,加深其对体校工作的印象,引起领导的重视;对兄弟学校要常联系多沟通,加深友谊,巩固团结,优势互补,互相支持;对企事业单位提供体育活动的组织服务,诚心交往,充分利用体育平台的优势,互惠互利,求得双赢。

三、几点建议

(一)、从体制上入手,建议萍乡市体校在人、财、物等各方面全部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这样便于从各方面改善体校的办学条件、生源问题、师资配备等:

1、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对全县各乡镇及中小学的《输送体育人才考核制度》以及相关的奖励政策,将输送体育人才纳入到乡镇和学校年终的工作考核中,引起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大力支持和各学校的全力配合,从源头上解决萍乡市体校选材难、招生难等问题;

2、省、市体育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出解决目前萍乡市体校生存问题的相关文件,由地方政府为主要责任人推进实施;

3、市教育局、体育局应加大投入,改善体校的办学条件。目前萍乡市体校的教学设施和本市重点中学相比已有差距,和我省其他地市体校更是无法相比,为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应配备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等教学硬件设施;

4、配齐从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文化课老师,保证文化课的教学质量;萍乡市体校的任务是选拔、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这就要求从小、从基础抓起,而目前部分体校因师资不足等原因,只能开设初中部,选到的小学生只有安排在其他小学插班借读,这样小学生的文化成绩很难保证,训练、管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大多数辛辛苦苦选来的小学生毕业后就离开了体校;所以配齐小学四年级以上的文化老师很有必要;

(二)、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

1、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应考虑到体校的特殊性,在经费预算上不能等同于普通学校,不能按学生数下达公用经费,要保证萍乡市体校的正常运转,否则体校将无法生存;

2、在县教体局的统一管理下,确保业余训练经费能足额使用到业余体校的发展中来,给体校以更大自主发展的空间;

3、建议在体彩公益金分配上,要确保一定比例的公益金用于业余训练。

(三)大胆尝试,探索新的模式:

1、在群众基础好、家长认可度高的项目上如游泳、乒乓球、跆拳道等,积极推行“一校两制”,即一所业余体校同时从事以提高为主和以普及为主两种训练模式,后者进行有偿训练,所获收入补贴业余训练的经费不足;

2、根据我省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萍乡市体校训练在项目设置、年龄结构、选材标准、训练内容和训练竞赛机制上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要求,使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青少年儿童体育训练体系相融合,避免人力、财力、物力的重复建设和浪费。既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又能使体育后备人才得到全面发展,既造就出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又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劳动者;

3、教育部门牵头、体育部门协助,共同举办各类省、市体育比赛。在成果共享的原则下,充分调动各级教育部门、各类学校参与竞赛的主动性,检验“体教结合”工作的成效,从而调动普通学校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的积极性;

(四)、政策扶持:对取得省运会冠军以上的优秀运动员,政府应出台相关的就业、安置政策,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体育之树长青,体育事业无涯。暂时的困难挡不住体育人坚定前行的脚步,只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迎来萍乡市竞技体育的春天。

上一篇:中国是个可怕的国家下一篇:中国历任国家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