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框架内的体育经济论文

2022-04-27

【摘要】全民健身的目标导向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健康中国视野下加强全民健身的价值认知有助于把握全民健身的发展背景及实施路径。发展全民健身要通过政府主导、媒体扩展、社会组织以及体育教育等方式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地生根。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国梦框架内的体育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梦框架内的体育经济论文 篇1:

中西体育新闻报道的差异

【摘要】由于中西方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体育新闻报道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报道理念上,中国体育新闻报道注重政治宣传与舆论引导,西方注重新闻报道客观化。在报道内容上,中国关注体育赛事本身,西方则关注赛事内外;中国注重赛事结果,西方注重赛事特点;中国注重表层信息,西方注重深度挖掘。在报道技巧上,中国对数据淡化处理,西方重视并超越数据;中国较少使用引语,西方较多直接引语;中国偏重激情性叙述语言,西方擅长客观性描写语言;中国善于宏观报道,西方则擅长微观切入。

【关键词】报道理念 报道内容 报道技巧

“体育是人类生活的玩耍场所。”中西方因为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体育新闻报道理念、报道内容、报道技巧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中西体育新闻在报道理念上的差异

1、西方体育新闻报道理念:客观化报道

西方新闻报道理念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客观报道。西方经历了多次新闻观念的嬗变,到今天特别强调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要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客观性原则,“只报道事实不发表意见”。反映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就是追求体育本身的新闻价值。趣味性、冲突性、情感性、娱乐性和审美性等个性化要素构筑了西方体育新闻的新闻价值要素。西方注重个体意识,赞扬并鼓励竞争,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个人自我价值为荣,体育经济带来的对金钱的追求毫无遮掩成为正当的目标,在体育新闻报道中通常用充满羡慕与肯定的语气报道通过竞争角逐获得高额奖金,强调个人主义。

2、中国体育新闻报道理念:注重宣传与舆论引导

中国体育新闻报道理念受我国新闻事业整体性质的影响,体育部门与各级新闻宣传部门密切配合,制订了比较完备的体育新闻报道政策。这些体育新闻报道政策反映在体育报道中便是注入了一些宣传的要素,不仅影响记者是否报道某一新闻,而且影响记者报道新闻的框架与角度。中国体育新闻报道以重要性为核心价值要素,强调团队意识,注重对舆论的引导作用。

请看下面两则同题报道:

路透社:北京时间8月11日下午14时30分,第29届奥运会男子双人十米跳台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上演,中国林跃/火亮组合技压群雄为东道主再添一金。这是继奥运首日中国跳水皇后郭晶晶/吴敏霞夺冠后,中国游泳梦之队进帐的第二枚金牌。世锦赛冠军组合林跃/火亮首次登上奥运赛场,在上万本土观众的关注下,小将组合顶住了压力从首轮领先直至胜出,最终以468.18分的绝对优势获得金牌。

新华社:北京奥运会已经开赛三天……今天的男子双人十米跳台比赛,林跃承载着为北京队夺取首金的任务,也许这个任务早已被捍卫中国跳水梦之队荣誉的压力所掩盖,但是客观地说,这个任务也极具历史意义。……或许最后一跳并不完美,但是结果却是相当完美。林跃为国家争了光,也为北京这座美丽城市添了彩,他为北京奥运会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对比这两则同题奥运赛事报道,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体育新闻报道注重新闻的原生态性,如实报道了中国林跃/火亮组合在第29届奥运会男子双人十米跳台项目夺金,只报道事实没有发表意见。中方的报道带有一定的宣传色彩,如“林跃为国家争了光,也为北京这座美丽城市添了彩,他为北京奥运会书写了浓重的一笔。”将体育赛事上升到了政治高度,强调了国家和集体的荣誉。

二、中西体育新闻在报道内容上的差异

1、在报道题材上:西方关注赛事内外 中国侧重赛事本身

中国体育新闻报道的内容侧重于体育赛事,西方的体育新闻报道则会尽力将报道范围扩大。美国新闻学教授梅尔文·门彻认为作为一个体育记者要撰写:赛事报道;人物小传;非法的和不适当的活动;其他:选手选拔、薪水、私生活以及回忆。西方体育新闻记者会永不知足地收集和积累奇闻轶事,以备在适当的时刻使用。另外“今天的体育记者远不止于叙述一番运动赛事,他们报道劳工协议、大学体育运动的商业化以及有时候它的腐败、运动员的场下活动与他们的私生活”。①西方体育新闻记者会报道与金钱相关的新闻以帮助读者了解比赛之外的商业运作。

2、在报道角度上:西方注重赛事特异点 中国注重赛事结果

西方体育记者认为任何体育事件都不可能与别的完全一样,一位出色的体育记者总要能够找出一场比赛与其他赛事的不同之处,善于发现独一无二的事实,可能是某场比赛,或者是裁判的一次有争议的判罚,或者是不合时宜受伤,或者是某个运动员的缺席等等,并以此作为报道的角度和写作的切入点,给读者独一无二的享受。中国体育新闻报道角度比较单一,那就是比赛结果。

3、在报道深度上:西方注重深度挖掘 中国注重表层信息

西方体育新闻报道善于挖掘赛事背后的故事。西方记者认为仅仅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不够的,对于为什么会以这样的结果告终新闻都加以解释——至少会提供一部分解释,挖掘出体育中的“为什么”和“怎么样”。他们会去采访比赛中的运动员、站在一旁的专家、助理教练。作为体育记者,他们认为需要问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读者想知道什么,然后努力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大多停留在交代赛事的告知性新闻,侧重对赛事过程作简单报道,缺乏深度感。

三、中西体育新闻在报道技巧上的差异

1、西方重视并超越数据 中国淡化数据处理

每一种体育运动都有它自己的数据语言,向读者提供数据有助于他们理解比赛或理解比赛的趋势。西方体育新闻记者善于与数据打交道,会根据读者对比赛的兴趣程度或比赛的重要性来决定如何使用数据。他们不仅关注数据而且会超越数据,为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比赛的情况还会关注数字以外的信息,向读者包括现场观看比赛的观众提供他们不了解的信息和见解。中国体育新闻记者更关注的是赛事的结果及意义,对数据进行淡化处理,仅作一般性交代。

2、西方较多直接引语 中国较少使用引语

体育记者的一些最美妙的词句并不是他们的创造,记者所做的便是引用他们的消息来源。间接引语有修饰和重编的嫌疑,而直接引语有可信性和历史性与现场性强的特点,因此西方体育报道中更多的是使用直接引语,尽量避免间接引语。“要想知道一场比赛为什么以及如何产生这样的结果,记者需要挖掘结果之外的事实。记者要走出记者席,找到令人感兴趣的视角,从运动员和教练那里找到重要的直接引语,从而使新闻栩栩如生。”②他们去采访教练,倾听他们谈论自己的行业。当一场比赛结束后,便立刻去与运动员交谈,通过足够高质量的直接引语来揭示运动员个人与事件的特点。西方体育记者也会引用运动员之间的对话,好的对话能让一篇体育新闻报道增色。中国体育报道大多是记者自己的语言、观点,过多掺杂记者的主观语言,较少使用引语,如果要使用引語的话也以间接引语为主。

3、西方擅长客观性描写语言 中国偏重激情性叙述语言

西方最优秀的新闻写作都出现在体育新闻报道当中,西方记者力图保持体育新闻丰富多彩的语言,避免众口一词的陈词滥调。比如他们不会说:“瑞安有出色的速度和极佳的位置。”而会这样写:“瑞安投球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愿意投到哪儿就投哪儿。”西方体育记者会直接让有目的性的文字从体育新闻事件中自然流出。他们认为好的写作应该是准确的,只表达作者所要说的意思;好的写作应该是描写性的,再现事件现场的情景、声音和气氛;好的写作应该和故事本身的步调一致,基调相同——有精彩的比赛时应该有生动的描写,而描写失败者应该笔调低沉。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往往以充满激情的笔调报道赛事的结果,用富有情感和主观性的语言,且报道形容词使用较多,抒情性很浓。

4、西方擅长微观切入 中国善于宏观报道

西方体育新闻报道擅长微观切入,从微观角度看整个事件,而微观切入的实质是细节描写。西方记者认为体育运动的各个方面都吸引着读者的兴趣,虽然读者最想知道的是“谁赢了?”但他们想知道的还很多,比如关键球是如何打的、明星队为什么输了比赛、教练对球队的表现有何评价。因此西方体育新闻报道趋向特稿化,把焦点对准一些细节:有趣的事、关键运动员、明星、关键的比赛瞬间、关键策略、比赛纪录的刷新等等。抓住细节努力让赛事复活,呈现给那些已经收听或观看比赛以及知道“谁赢了”的读者。他们会特別留心动作,因为动作有时候同词语一样具有披露性——观察中的记者收集的这些动作细节经常意味着胜败的差异。中国体育新闻报道擅用宏观报道手法,对事件的具体性信息、细节性信息不太注重传递。

请看两则同题报道:

美国ABC电视台:杨威赢得男子体操全能冠军……在完成了单杠的项目之后,他甚至连最后得分还没有看到,就高高地举起了自己的拳头,宣告夺冠。随后,他的教练递给了他一面国旗,杨威自豪地将国旗拿在了手上,将现场的气氛引至最高潮。随着最终总得分出来,杨威用手扶耳,告诉现场观众,他还需要更多的欢呼声。

新华社北京8月14日奥运专电: 在14日进行的北京奥运会体操男子个人全能比赛中,杨威以高出亚军26分的较大优势夺得这块体操个人项目中分量最重的金牌。杨威的分数是94.575分。这是这位奥运“三朝元老”的第一枚个人项目奥运会金牌,他也成为继李小双之后中国体操的第二位个人全能奥运冠军。

在这则关于杨威夺得个人全能冠军的报道中,西方记者抓住杨威一系列细节进行描写:“高高地举起了自己的拳头”、“杨威自豪地将国旗拿在了手上”、“随着最终总得分出来,杨威用手扶耳”,整个报道显得生动、活跃。中国记者则突出了杨威夺冠及整个赛况,报道虽显大气,但比较呆板。

中西体育新闻报道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总体来说,中国的体育新闻报道与西方相比还显得不那么成熟。体育是超越国界的,中国体育新闻报道要与世界接轨,就需取长补短,采写出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应国际潮流的体育新闻。

注释

①[美]梅尔文·门彻著:《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第559页,2004年版

②[美]布雷恩·S·布鲁克斯著:《新闻报道与写作》(第7版),新华出版社,第427页,2007年版

(作者: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责任编辑:姚少宝

作者:陈 瑶 魏明革

中国梦框架内的体育经济论文 篇2:

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

【摘要】全民健身的目标导向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健康中国视野下加强全民健身的价值认知有助于把握全民健身的发展背景及实施路径。发展全民健身要通过政府主导、媒体扩展、社会组织以及体育教育等方式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地生根。

【关键词】健康中国 全民健身 价值 路径

2016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深刻意义和价值,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要求。这一战略部署突出强调了健康的身心素质对我国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大价值。全民健身事业是推进健康中国进程的重要步骤与核心环节。尽管健全的医疗体系是保障公民健康的堡垒,但增强群众体魄、保障群众心理健康必然离不开运动健身的功能。为此,必须着力发展好全民健身事业,构建和完善全民健身的公共服务体系,依靠全民健身对公民身心的重塑作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发展。

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战略是密切关联的

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终极目标是使我国不同年龄层次的公民拥有健康的身心状态,增进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与获得感,这一点与发展全民健身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相同的。提高身心健康素质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以健康中国的实现为目标,健康中国以推进全民健身为重要支撑点,共同为发展当代中国的健康事业发挥力量。全民健身的阶段性成果和持续发展,为健康中国的提出和实施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同时全民健身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础工程和必然途径。由此可见,健康中国为全民健身提供了目标导向,而全民健身是推进健康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健康中国视野下的全民健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途径和主要目标之一。中国梦是民族复兴的梦,更是一个民族健康进步的梦,人民群众参与追寻中国梦的伟大实践需要拥有健康的体魄与稳定、积极的社会心态,全民健身为人民追寻中国梦创造了有益的条件。在全民健身实施过程中,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身体“本钱”更加丰厚,心态更加宽广包容,可用更加从容、积极的精神面貌投入社会建设,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发展全民健身是促进公共体育多样化的重要实施手段,是符合当前我国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健康及文化需求的重要决策。多年来,我国的公共体育尽管种类多样,但在具体操作中仅有少部分体育项目得到了推广。这一方面源于项目自身的技术性难度以及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也受到全民体育技能教育不到位、基础公共服务不健全的影响。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可深挖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当代竞技体育、民间自由创意体育的资源,建立新型的公共体育项目框架体系,促进公共体育的多样化发展,为健康中国视野下的公众体育运动提供更多的选择及服务,增强健康中国的运行活力。

发展全民健身有助于促进反哺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全民健身工程集合了物质资源、精神资源、人力资源及政策资源等多种有利条件,整合了区域体育事业的发展资源,开辟了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路径。具体表现为三方面。第一,全民健身对经济资源的调动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拉动体育文化经济产业的增长,激活体育文化市场消费,培育长效化的潜力型体育经济产业。第二,全民健身将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决策依据。发展全民健身中涌现出的新的问题、挑战与群众信息反馈,将是优化健康中国战略部署的现实参照。第三,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将反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公共医疗可以为全民健身提供医疗救助,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健全化;而全民健身发展的直接成果是增强公民的身体素质,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增强群众的免疫力,可有效减轻公共医疗卫生的社会负担,在真正意义上推进健康中国的发展。

健康中国视野下全民健身的实施路径

政府要主导全民健身战略布局,加强计划定位及决策实施的宏观调控,实现全民健身的时代价值。第一,明确全民健身发展的总目标,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度结合。体育部门应协同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实现“跨界合作”,将发展全民健身定位于反哺公共医疗卫生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在全社会主导“大健康”的发展理念。第二,加快全民健身与医疗卫生事业的有机结合,健全公共体育服务的医疗保障制度,主导建立集资源、制度、基础设施、医疗保健、教育辅导等为一体的新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第三,明确社区服务全民健身的职能及责任,建立社区全民健身目标责任制,将社区打造成为基层全民健身服务网点。

利用各类媒体加强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的话语传播,在社会形成推崇全民健身、发展全民健身的风潮。第一,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刊等,要加强对健康中国战略及全民健身规划的信息传播。广播电台特别是功能性强、信息更新迅速的交通广播应得到充分利用。借助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凝结全民健身的主流话语。第二,充分发挥出网络媒体在传播全民健身理念中的作用。网络平台包括微博、微信、主题社区等需要强化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与职业责任,加强对健康中国及全民健身相关信息内容的传播力度。凭借新型媒体的号召力和庞大的网民基础,发展新媒体网络體育组织沟通平台。第三,利用公共场所广告宣传固定媒体传递健康中国视域下的全民健身工程。在公共交通场所如地铁站、机场、火车站等立体广告传媒中加大全民健身公益广告的投放,扩大全民健身话语传播的覆盖面,使公众随时随地接受最新的全民健身动态信息。第四,吸引网络公众人物在个人自媒体平台传播健康中国视野下的全民健身理念,依靠公众人物、榜样人物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扩大全民健身的社会影响力。

整合调动区域社会组织资源,凝结人才、物质及创意力量。第一,在广泛的社会领域中发现人才、运用人才。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健康中国视野下发展全民健身项目的资源宝库。要重视在社会领域深挖传统体育项目的时代价值,寻找项目的传承人和主要推广人,使抖空竹、太极拳、武术、象棋、放风筝以及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等“小众体育”逐渐发展成为大众体育项目。第二,发挥社会组织的枢纽作用,鼓励企业、公益组织、志愿者团体、老年协会、青少年文化组织等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向社会提供由企业赞助投资、公益组织承办、志愿团体具体实施以及全民参与的灵活公共体育服务。第三,建立全民健身社会资源共享机制。对全民健身大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实施经验、场地设施、人力资源等加强社会共享,促进资源的合理使用及流动,提高全民健身的资源利用率。

总之,健康中国是造福人民与社会的伟大战略,既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提升我国人口素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内在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政府应加强发展主导,持续发挥出综合媒体的话语传播优势,调动社会组织资源,循序渐进开展主体体育教育,使健康中国的理念和导向得到广泛传播,促进全民健身的大众化、高水平发展。

(作者分别为河北经贸大学体育教学部副教授;河北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2016年社科联基金项目“河北省环京津特色体育文化产业研究”(项目编号:201603040301)和河北省教育厅2017年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研究”(项目编号:zd2017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8月21日。

责编/周素丽 姜成(见习) 美编/杨玲玲

作者:康建敏 郑颖

中国梦框架内的体育经济论文 篇3:

中国足球,未来35年

除了“史上最高规格”“首次多部委联合”“首次时间段明确的长远发展规划”等等“第一”“之最”外,人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这部规划究竟靠不靠谱、能不能落实?

足球规划又来了。

2016年4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中国足球协会)、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共同编制的《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简称《规划》)发布。

除了“史上最高规格”“首次多部委联合”“首次时间段明确的长远发展规划”等等“第一”“之最”外,人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这部规划究竟靠不靠谱、能不能落实?

让我们来看看足球研究者、从业者对此的解读。
为什么是足球?

《规划》中,足球的发展被提到整个国家、民族发展层面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为什么?

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撰文认为: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要树立现代足球运动理念,遵循足球运动发展规律,最终努力实现“足球崛起梦、体育强国梦、民族复兴梦”,意义之深远一目了然。

从战略定位上来讲,“全民健身的重要事业、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体育强国的重要基石、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这个定位在以往谈足球时都未曾有如此全面而深刻的阐述,这样就把发展足球的定位提升了。尤其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这一定位,这与《规划》后面提到的“培育足球文化”前后呼应,同样体现出了意义深远的定位。

他认为,另外一个意义深远可以在发展原则中看到,发展原则用了持续发展、创新发展、规范发展、开放发展这四大发展理念,这是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十三五”期间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有机地用到了足球之中。

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陈国强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足球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竞争最完全、最充分的体育项目,通过各种排名计分机制,水平高低一目了然,光是嘴上说没用,“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因此,选择大力发展足球,既能比较清楚地验证目标是否实现,同时也表明我们敢于挑战。

而另一方面,在大的体育项目里,中国在足球上的水平又是最差的,至今,男足国家队连亚洲冠军也没有拿过,尤其近年来屡次在世界杯、奥运会预选赛阶段苦苦挣扎,民众非常不满,改变现状的呼声特别高。

《规划》中也指出了中国足球目前存在的问题:发展理念滞后,对足球价值和发展规律认识不足,急功近利的思想较为严重;体制机制落后,政社不分、管办不分、事企不分的问题依然存在;法治水平偏低,行风不正、竞赛秩序较乱,缺乏有效监管;足球基础薄弱,人才短缺、设施不足,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足球运动需求。

从体育产业角度而言,足球也无疑是全球最具商业价值的项目。公开数据显示,全球足球产业年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占体育产值比重超过40%,堪称“世界第17大经济体”;全球球迷超过16亿人,其中中国球迷就超过3亿。“其他的先不说,就说国内,中超5年的版权费就达80亿人民币,自己的金矿是一定要挖掘的。”陈国强告诉《新民周刊》。

在这样的认识下,《规划》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四部委共同编制,以中国足球发展规划史上最高规格、最高级别的力量联合推动。并且,有明确的保障措施和监督责任界定。

以往的规划在措施上都比较含糊,但这次的《规划》非常实在。比如财政和金融政策上,既有明确的公共投入,又有足球领域金融服务新业务,还有足球用品、赛事服务等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或发行债券,设立足球基金以及多样化的保险产品。

在规划和土地政策上,有三个明确的“纳入”,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来保障足球场地的建设。在税收和价格政策方面也将实施一系列优惠。

同时,《规划》明确:由共同编制此规划的四部门等,负责本规划的监督检查,要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建设任务顺利推进、规划目标如期实现。长期以来,保障措施不利,限制了中国足球以及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这一次,在上级部门的监控督促下,政策的有效保障和落实可以期待。
具体到每一个数字

历史上,中国足球从来不缺“规划”,光“十年规划”就有三个,但由于人员频繁变动、目标急功近利、部门条块分割等原因,这些“规划”多沦为一纸空文未能落实。

足球不是四年一个周期,它需要更长久的时间来培育,这次《规划》体现了“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风格,从宏观上为未来35年的中国足球设置了权威的“路标”和国家级的发展规划。

如果说2015年3月印发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简称《方案》)是中国足球改革与发展的“纲”,那么《规划》则是中国足球改革与发展的“目”。在《方案》中,中国足球实施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三步走”,侧重于定性,但并未公布具体的时间表。而在《规划》中,将三个目标的时间明确为:近期目标(2016-2020)、中期目标(2021-2030)、远期目标(2031-2050)。

《规划》的一大亮点是,对一些关键性的指标做到了明确定量。

例如,近期目标为2016年-2020年,中小学生经常参加足球运动人数超过3000万人,全国足球场地数量超过7万块,每万人拥有0.5-0.7块足球场地;中期目标为2011年-2030年,每万人拥有1块足球场地。“十三五”期间,全国修缮、改造和新建6万块足球场地……其中校园足球场地4万块,社会足球场地2万块。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中国足协副主席王登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到2020年建成2万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我们要求特色校每周至少一节足球课,2万所学校按照平均每个学校1000人的话,应该有2000万人学会踢球。同时我们在所有学校鼓励大家把足球作为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一,由此至少还有1000万孩子将学会踢足球,因此3000万人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问题是如何保证这2万所学校都能做到每周一节足球课?他说,这就涉及师资、场地的问题,规划也把场地建设作为重要部分列进去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保障。同时,师资可以通过培训、兼职教师、动员社会力量等措施解决。

他提出:目前学校体育设施短缺非常明显。同时,他认为还有一个机制问题:全国6万块,4万块在校园,也就意味着未来校园足球场要向社会开放,同时,社会场地也要向学校免费或优惠开放,最后包括学校、公共、私营的场馆,能够整体利用,形成一个社会治理体系,这可能是更重要的。

又如,《规划》分8个“专栏”明确了“十三五”期间体制改革、校园足球、足球场地、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如“注册裁判员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在全国基础较好的50个城市,建立分级制度的城市业余足球体系”等。

就在《规划》发布的4月11日当天,中国足球最具知名度的业余联赛——2016赛季城市足球联赛和城市足球冠军杯两项赛事在京举行启动仪式,新赛季的城市足球联赛将扩展到9个城市。

赛事负责人、城市足球理事会理事长辜建明说:“2016赛季,两项赛事均会‘扩军’,并且将与中国足协的赛事体系连通,成为中国足球赛事体系中的最底层架构。其中,城市足球联赛成年组的冠军将直接进入中国足协业余足球联赛大区赛决赛圈,城市足球冠军杯成年组冠军将直接获得中国足协杯的参赛资格。”

辜建明的另一个身份是成都市足协主席。他说:“在《方案》和《规划》相继出台之后,地方协会原有的职能、任务、目标有了重新定位。地方协会如何生存?开展赛事活动是重要抓手,城市联赛涵盖老、中、青、少和儿童,给市民提供享受足球、享受健康的平台。基层的足球爱好者最需要身边赛事,成都去年举办了1.2万多场比赛。竞赛是杠杆,足球发达国家的城市里通常有16—18个赛事品种,成都现在有各类赛事12个,有这个基础才能谈足球人口的增长。”

辜建明提出:正如《规划》指出的那样,中国足球的人才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推行城市足球联赛主要目的就是打造中国足球人才的金字塔,改变以往地方足协专注职业赛事,忽视民间基础的传统观念,将原有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足球的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好了,足球的基础才能打好。”他认为,优势资源和技术资源的进入,有望使社会足球发挥更大的效益,更好地让公众享受到足球的快乐和健康。
夯实足球根基

“足球从娃娃抓起。”校园足球可谓是国家足球发展的源头。因此,《规划》将校园足球的建设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近期目标中,要求建立健全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实施全国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制度,即高校、高中、初中、小学校园足球四级赛事。到2020年,全国特色足球学校达到2万所,中小学生经常参加足球运动人数超过3000万人。同时,完善考试招生政策,激励学生长期积极参加足球学习和训练。支持建设一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试点县。《规划》要求提高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招收足球专项学生的比重,依托具备条件的本科院校设立足球学院,积极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足球专业。

在中期目标中,《规划》提出,“校园足球、社会足球、职业足球体系有效运行。”

校园足球的“体系”该如何理解?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中国足协副主席王登峰解释说:“第一是教学和训练体系。这涉及整个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到2021-2030年这个过程里面,我们要把校园足球教学体系完善起来,包括用什么教材、教法,教师如何培训等一系列机制。第二是竞赛体系。包括校内比赛、校际比赛和选拔性比赛。选拔性比赛要打出一个年龄段每个组别的全国最佳阵容、全省最佳阵容和全市最佳阵容,这些孩子就为职业队、为各俱乐部选拔后备人才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直接服务于中国足球的发展。”

开展校园足球,学生安全非常关键。《规划》中指出,“引导保险公司根据足球运动特点开发职业球员伤残保险、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足球场地设施财产保险等多样化的保险产品,鼓励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

2016年3月,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专项保障基金”,基金实行免责保障,这对现行的校方责任险是很好的补充。王登峰说:“该基金在全国推广的可能性很大,它属于以支定收,覆盖面大,而且先行赔付,无论是谁的责任。这就避免了首先要划分责任再去理赔的问题,这是最大的一个变化。但同时我们会加强安全风险防控,包括对教师、教练、学生、学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普及急救知识,双管齐下。”

培养足球文化也是《规划》中的一项内容,王登峰指出:“通过校园足球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第一个目标,让他们掌握运动技能是第二个目标,培养健全人格则是第三个目标。使他们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尊重对手,尊重规则,这些都是足球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职业化体系的构建是足球发展的根基。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认为:《规划》从不同层面讲到了职业足球体系有效运行的问题。至少从三个层次推动了工作的进展。

首先是职业联赛管理的现代化,明确提出要建立具有独立社团法人资格的职业联赛管理机构,明确了职业联赛不同层面的结构体系优化,同时明确提出了联赛的运行管理,组织竞赛,竞赛水平要达到亚洲一流。这是从联赛层面与“管办分离”有机的结合。

其次是推动职业俱乐部建立现代治理结构体系,完善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严格准入、规范管理职业足球俱乐部,加强行业自律,加强职业俱乐部梯队建设,打造百年俱乐部。这第二个层面在我国目前情况来讲非常重要,“三大球”目前都没有建立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职业俱乐部,没有形成行业自律,也没有打造百年俱乐部。明确提出这个问题后,就为“俱乐部联盟”的成立,推动行业自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目前我国主要是学习欧洲的俱乐部比较多,而欧洲这个体系与美国如NBA这样的体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允许一家独大。这种差别可以在俱乐部与国家队成绩上的差别得到体现。这里面也会看到俱乐部联盟的行业自律问题和俱乐部体系的建立问题,比如NBA的限薪制度和选秀制度。

第三个层面是加强职业裁判员和教练员队伍的建立,建立运动员良性发展的机制。因为随着职业运动员的增加与转会的频繁,就会凸显出谁来顾及运动员利益的问题,这个文件为将来如“球员工会”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认为,《规划》从这三个层面为职业体系的构建搭了一个很好的层次设计框架。

产业发展的推动是足球发展的强劲动力。欧洲一些“百年俱乐部”对于足球产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我国俱乐部颠沛流离、频繁更名转卖屡见不鲜,难以树立俱乐部品牌,严重影响足球根基的稳定。

《规划》中在“‘十三五’优秀足球企业培育行动”中明确提出,“培育2-3家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足球俱乐部,打造中国足球品牌,推动和培育具备条件的足球俱乐部上市”。

同时,《规划》中还提出“‘十三五’‘足球+互联网’创新行动”,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赛事转播、手机应用程序、手机游戏和动漫影视作品。实际上,国内资本和企业已开始尝试,各式足球赛事、手游等App在手机软件市场上涌现。

《规划》提出在战略定位上,要把振兴和发展足球,看做“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未来促进足球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将是大势所趋,加快足球产业与旅游业、建筑业、文化创意、餐饮酒店、健康养生等行业的互动发展,都将有助于催生足球运动新业态。

体育营销专家,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研究生课程班客座讲师张庆认为:在《规划》的刺激下,足球产业会迅速发展起来。从“硬”和“软”两个方面来看,“硬”的角度上,跟体育的设施、场地建设等硬件有关的领域会很迅速启动,因为足球需要一定的场地做支撑,而且在《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场地的要求。从“软”的角度,《规划》中特别提到了中超足彩,以此为突破口,包括足球游戏等基于互联网足球衍生玩法的创造也会很快,因为很多投资机构和相关人士都在枕戈待旦,只等这个政策的红利而来。另外如竞赛表演,包括职业赛事和业余赛事的组织、运营、经济等等各项业务都会开展;围绕足球展开的旅游等周边业态也会发展起来。
“世界一流”是否可期

《规划》提出了一些看上去似乎难度很大的目标:2030年中期目标实现时,“职业联赛组织和竞赛水平达到亚洲一流,国家男足跻身亚洲前列,女足重返世界一流强队行列”,2050年的远期目标则要“全力实现足球一流强国的目标,中国足球实现全面发展”。

这些,能实现吗?

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陈国强说,《规划》是谋划了从现在开始未来35年的发展。如果倒推回去,回顾过去35年中国足球的成绩,从大赛层面而言,就是男足分别进入过一次世界杯和奥运会的决赛圈。他认为,虽然《规划》并未对取得赛事成绩做出规定,但在民众的期望看来,至少是希望能看到男足能在打入这两项赛事决赛的次数上做出突破。这可能是一个现实的评判标准。

在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所教授闵捷看来,基础打牢了,梦想才能实现。

“我们国家的职业足球发展最近几年还是可以的,但是后劲不足,主要问题就是后备力量的培养还是有所欠缺。所以我们现在定的中长期规划,首先强调了三个基础,这就可以为我们今后的足球事业,乃至于足球产业的发展、足球的消费以及今后整个产业链的形成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他认为,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规划》应该说够细,只要将它落实好,比如校园足球做得更实一些,中国足协后备的人才培养做得更细一些,在此指导下,如果这些能够真正做到且落实到基层,长远目标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是可期的。

当然,《规划》仍是“纲目”,要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地理、气候情况差异巨大的国家全面落实,还有待于各相关部委、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足球发展规律的细则。细则之后,就看落实。

梦想不灭,拭目以待。

作者:王煜

上一篇:工程项目经济管理经济学论文下一篇:英语人才培养下经济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