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与发展报告

2022-09-09

报告是在工作或项目事后编写的,所以报告具有总结性、叙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格式编写,才能编写出有效的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体育与发展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中国体育与发展报告

中国体育场馆行业运营模式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关 键 词】体育场馆行业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体育场馆行业运营模式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体育场馆行业运营模式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居民生活娱乐消费升级的宏观背景下,体育产业迎来了“全民体育”时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发挥优势,而体育产业本身拥有的体育精神使其完全符合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而得以加速发展。同时,作为体育产业发展重心的体育场馆业也顺势得以快速发展,并普遍被认为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

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体育场馆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主要分析了体育场馆行业的发展环境;国内体育场馆运营状况;体育场馆行业消费分析;体育场馆行业运营管理模式;大型体育赛事对中国体育场馆的影响;体育场馆行业融资模式以及发展前景;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体育场馆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根据体育场馆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体育场馆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体育场馆运营企业、主管单位、投资企业准确了解体育场馆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以及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本报告将帮助体育场馆运营企业、主管单位、投资企业准确了解体育场馆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及早发现体育场馆行业市场的空白点、机会点、增长点和盈利点„„,前瞻性地把握体育场馆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形成企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有效规避体育场馆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体育场馆行业运营模式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第二篇: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与传承

录用编号:11t1108

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与传承

康娜娜,张文慧,张玉超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思维等方法分别从政治、经济和人文三方面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进行分析,即便在高度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彰显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现状分析,提出相应的传承与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发展电视媒体和网络信息等传播途径、加强项目创新、发挥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功能、政府政策供给与资金投入等途径。发挥学校的基础作用,协同政府、社会团体的呼应,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种潜力资源的民族特性和时代性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打造良好的发展与保护氛围。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价值与传承

Discussing on the Valu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Kang Na-na, Zhang Wen-hui, Zhang Yu-cha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116 )

Abstract: This paper, by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studying the documentary and using logical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cultural values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from three aspect,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and humanistic culture. It points out, even at the present time, with the higher degree of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still shows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e author suggests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hich include making use of the channels of TV medium and Internet, reinforcing the innovation of relating programs, performing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schools and society, government formulating supporting policies and investing more, etc. With schools displaying their constructive role and the concerted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action of protecting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features of times and nation can providing a good atmosphere for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Key word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manners; Value and development

现阶段的社会中,“全球化”和“现代化”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过去的近百年间,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逐步走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道路。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体育文化也毫不例外的演变了一种世界范围内相互渗透并相互冲击的状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进程无疑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来讲,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10YJCZH230),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2010SJD890008)

作者简介:康娜娜(1989.3---),女,山东滨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法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联系方式:E-mail:nanakang1989@yahoo.cn,15996945759

张文慧(1988.3---),女,山东青岛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玉超(1972.12---),男,河南开封人,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法学.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怎么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这笔宝贵的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成了现阶段许多学者和专家重点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制定并下发一系列保护措施与保护文件,并将其列为法律保护的范畴。2004年8月28日,第10届全国常委会第11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国政府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标志着中国将保护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全面纳入正规;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武术、杂技、秋千、蹴鞠等多项民族体育项目收录其中,明确表明了民族传统体育属于非物质

[1]文化遗产。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传统体育和游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对象。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当前急需探讨并切实解决的问题。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沿袭下来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体育文化特质和体

[2]育文化模式,是整个民族社会中最活跃、最积极,影响最直接的、最广泛和最深远的部分。

据1982年的资料统计表明,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各类多达977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中整理并介绍了全国范围内55个少数民族676个传统体育项目。这种体育经久不衰取决于这些传统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无疑与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等息息相关,即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并与本民族,并与本民族共生存。即便在高度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彰显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1.1经济价值

在欧美,体育旅游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瑞士仅滑雪旅游一项,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

[3]500万人次,创汇70亿美元。中国具有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体育项目与节日、宗教活动

种类繁多,单从数量上来比较就比外国有明显的优势。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相结合,让人们亲身经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神秘与魅力,感受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同时推动旅游当地的经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产业相结合,刺激了与此类项目相关的体育产品、文化产品的消费,扩大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消费市场;民族传统体育与医学保健康复相结合,其简单易行的特点和强大的健身养生功能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同时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消费市场开辟新景。

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潜在的消费市场是不可估量的,但是国内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现状不容乐观。在当今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蓬勃发展之际,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呈现出萎缩的趋势,经济市场开发,体育资源利用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发展空间较大,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4大旅游客源输出国,第1大旅游目的国,将有1.57亿国际旅游者到中国旅游,又有2.5亿以上的中国人到各地旅游。预料到2006年全球旅游消费

[4]将支出4.1万亿美元,占居民个人总消费支出的12%。

1.2政治价值

中国民族体育从起步到发展经历巨大的考验,由体育弱国发展至今,中国正值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时机,民族传统体育在此过程中彰显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强大的民族精神,增强了体育活动参与者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责任感,从而,维护了民族自尊。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屹立于东方、成为东方强国的积极推进因素,民传统体育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一切都是祖国内繁荣、外强大的必要力量。民族传统体育从这个民族的生活中历经千百年沉淀而成,使这个民族具有共同的精神信仰,在抵御外来文化政治侵略时,容易形成统一的防御战线。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与国外交流的信息,是中国外交的一种手段。例如,武术,因其独有的魅力,广受西方人的喜爱。体育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在任何地方和任何人交流都不会有障碍,因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所带来的交流困难不攻而破。通过传

统体育文化的交流使外交国领会中华民族的和平、和谐外交精神,秉承和谐相处五项基本原则,加深对中国的信任。传统体育文化将谱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的篇章。

1.3人文价值

《周易正义》是“人文”为“文明”“文德之教”,具体就是“诗书礼乐”之教,是从我

[5]国周朝开始的,改造社会和教化民众的治国方略和措施。西方体育重视竞争性和功利性,

这种思想也给起源与发展于西方的奥利匹克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发展一度受到种种不道德行为与现象的阻扰,过度的商业化、兴奋剂现像屡禁不止,而“真、善、美的统一”是中国文化的强调点,在这种礼文化的约束下的中国传统体育都是以德、仁等伦理道德标准为前提的。强调和谐中国文化对这些问题特殊的协调功能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强调“和谐”的理念不仅突出、强化了奥林匹克主义原有的和谐思想和弘扬了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重新彰显了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同时也为解决、处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遭遇的种种问题和诸多矛盾,提供了解决思路与方法论基础;对当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与发展

[6]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3.1健身与休闲娱乐价值

作为体育活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以强健体魄和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而解决身体健康最好的途径就是参加体育运动。自古至今民族传统体育都广在民间流传。据1997年对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的统计数据显示气功、健美操、交谊舞、武术、秧歌位居前五,属于民族传统体育范畴的项目位居第一,显然,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倡导下,民主传统体育项目因其独有的特点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体育锻炼的首选。快节奏的生活要求我们更加充分的去挖掘民族传统提议的健身价值,使对国民强身健体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我国从历史上盛行的体育项目种类很多,蹴鞠、捶丸、角抵经过改造与发展形成了现代体育项目。这些项目最早创立的初衷也是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可以锻炼人的感知器官,实现愉悦身心。民族传统体育中观赏性和娱乐性项目内容丰富,各种球戏和杂技扔广为流传,被人们保留在民间与艺术的大舞台。

1.3.2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

“少数民族文化反映了少数民族的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促进了民族团结、提高了民族凝聚力。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它丰富的内涵影响着和谐文

[7]化的建设。” 社会道德风尚在中国传统“礼文化”的影响下形成,赋予道德和伦理关系的

属性,在集中力量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起到突出的伦理道德教育功能。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功能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和持续性,后作用是其独特的社会价值,这种社会价值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体现,规范着人的行为,稳定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教化和熏陶这民族的发展。唐代的木射是具有道德人文精神项目典型的代表,击打者轮流击打木柱,这些木柱上用红笔标仁、智、信、礼、义,打中用红笔标注的木柱为赢,而打中黑笔标注的傲慢、贪婪等字样的木柱为输。 这种行为模式丰富了人文内涵,又为其注入了道德准则。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在今天得比赛场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比赛团体,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竞争性,但这种竞争性是为了优劣的争,在比赛中,参赛人员比较技术高低、本领强弱,明显其别于西方体育竞技的功力主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和”为贵,以“和”为特点的竞争性是体育社会文化价值的精粹和魅力。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民族传统个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社会和时代提出的要求。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及追求利益的思想深入给体育文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现出的逐渐消亡的局面给人民敲响了警钟,寻找其发展的有效途径已迫在眉睫。由于缺少组织和支持,研究水平参差不齐,保护与传承的方法、手段单一等,使得挖掘保护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关注保护的形式和结果,而没有甚至是很少考

虑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传承、存在的根本动力等至为关键的问题。因此,挖掘整理、继承弘扬我们国家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2.1保护形式

人民政府为开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提供了一些政策依据,如《中华人民共和共体育法》第十五条指出:国家鼓励、支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提高。但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还没有专门性的法律法规,面对当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面临的困境,从国家政府到地方应建立起一条系统的保护政策与措施,实“从整体到局部”严密的保护线。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人民劳动的产物,它来源于劳动实践、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等。在我国,许多民族关于历史文化的文字记载较晚,甚至有些民族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文字,那么用身体语言进行历史教育就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而体育文化就是身体语

[9]言的重要形式。由此看来,保护好民族体育的继承人与代代传授的方法是保护民族传统体

育文化的重要途径。

2.1.1 开展全国性民族传统体育盛会

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共有十六个竞技项目,3大类表演项目展开角逐。它不仅成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演的舞台,更是成为我国各民族和谐团结、拼搏奋进的重要象征。1953年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项目运动会成功举办以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其中,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被纳入比赛中。从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开始,取消金牌榜,更没有人使用兴奋剂,前八名的选手可以在同一个领奖台上领奖,在这种和谐友谊的比赛理念影响下,没有人使用兴奋剂,这种亲和力是各民族团结在一起,和谐友好相处。这样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被很好的保护,而且通过比赛的角逐使项目本身趣味性增加,这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推动作用。

2.1.2 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基地

国家为了保护原始得自然环境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建立起自然保护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可以吸取其宝贵经验,建立一系列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基地,选拨优秀的继承人,开办民传教育班,培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后代,改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形成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和整理部门,发扬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将其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使宝贵的文化得到发展,民族体育基地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任务刻不容缓。

2.2发展与传承

文化迅速变迁的背景下,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批判继承和对现代体育文化的选择性吸收,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本民族特色又被国际社会认同的必经之路。现在的社会,无论哪一种文化形态的发展和开发都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各方对文化保护事业的大力支持下,现在的任务就是选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和保护珍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2.2.1 发展电视媒体和网络信息等传播途径

电视与电脑的发展与普及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天便捷而又广泛的道路。各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通过一定的整理出现在荧屏上远比那些令人乏味的非黄金时段和重复播放的节目来的更吸引人民的眼球,通过这种方式让民族传统体育时事出现在人民的视野中,逐步走进人们的身边,加深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同时能激起人们群众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的热情。

CBA、CUBA、中超等国内体育赛事,广受人民喜爱的节目,其追捧的原因并不是比赛的的激烈与精彩,中场休息时的表演类节目也深受人们的关注,这种关注也给中国传统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将表演类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激烈的赛事一起呈现给观众,无论是坐在观众席还是电视电脑前的人们,都会感受到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激情体验。 [8]

新兴媒体,如移动电视、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数字电视等作为为技术支撑体系下形成的媒体形态,能将信息覆盖到全国的各个角落,快捷的传递信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观众同步观看赛事转播,交流自己的想法与心得,这是一种全新的突破。

2.2.2 加强项目创新

一种文化要想发展离不开创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创新是唯一一条途径,日本柔道、韩国跆拳道通过文化整合而走上奥运的先例给我们启迪和经验。相比较之下,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发展则模仿较多,创新较少。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消了金银牌的争夺,改为等级评判一二三等奖,这就较具有竞争性和功利性特点的西方体育文化创新的一点,顺应了重视养生、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思想。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中国的体育事业给予高度重视,“举国体制”的全西化学习在很到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体育的发展与独立,但是这种“效仿”性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给予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中国创造的发展路线阻碍重重,以至于现在也很少能发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所创新的项目,现在世界体育舞台上也很难发现具有中国本土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此看来,创新才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创新需要资金和精力的投入,需要人才的培养和后背人力资源的储备。这就为政府和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2.2.3发挥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功能

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必须重视和突出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是社会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专门场所,学校有专业的老师和丰富的体育设备,集前沿教学理论与教学内容为一体,学校是民族体育发展与传承的摇篮。经过专家的调查与研究,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都有作为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其发展空间较大。在学校中开展趣味性的传统体育项目,创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读本,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参头到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学校传统体育教育体系。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体系薄弱,可供参考的理论相对较少许研究理论与方法有待提升,学校有研究能力较强的专家学者,有基础理论丰富的学习团体,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大幅度扩展的有利因素。学校教育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全国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社区是社会教育功能发挥的基本单位,社区人群相对集中,居民价值取向易于整合。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体育广场等场所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知识,让人们了解传统体育,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是西方体育思想入侵的时代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地位行之有效的方法。 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相结合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另一途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深入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健身热潮,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趣味性、表演性、健身性较强且易于开展的项目加以改造创新并与全民健身相结合,解决了全民健身场地、器材供应和无内容可练的困难。

2.2.4政府政策供给与资金投入

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地位,首先,给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工作提供各种政策。一方面,对外,政府应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流,奥林匹克文化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展现平台,为它的发展带来广阔空间;对内,政府应大力发展和拓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的根基,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条例,组织相应的研究团体,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立法工作。在人们的体育行为中只依靠的道德的力量去规范,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出现,“球场暴力”、“黑哨”这些体育赛场上出现的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体育领

域内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和人民法律意识淡薄。体育事业中侵权行为也是屡禁不止,比赛转播权、赛事商标的知识产权破坏等。这些问题急待民族传统立法工作的解决。第二,政府应给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工作充足的资金投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起源较早,而且受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杂、分布广泛而不均,这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带来很大的不便,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没有政府的自己援助是不可能在民传保护中大有作为。一方面,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体育产业,旅游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例如云南省旅游收入从2002年200亿人民币到2004年360亿人民币,如此大的盘升幅度说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蕴含巨大经济价值。彩票福利事业、体育商品产业、体育娱乐事业等得快速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这些项目的收入投入到项目的创新与发展工作中减轻政府资金压力的同时,保证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有商业文化的有机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在政府部门、商业区等地的娱乐区建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验广场,放松工作者的同时扩大了商品交易。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时代,政府应抓住时机,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市场给予充分的鼓励与支持,使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强大,走上国际并影响国际。

3 结束语

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变的紧张与迫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不能因为保护而限制了发展,发展才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出路,而又不能因为发展丢失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具有的中国内涵。介于此种情况下,我国有必要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投入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无论是社会还是政府都有责任为此奉献自己的力量。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受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要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种潜力资源的民族特性和时代性,应注意发挥学校的基础作用,协同政府、社会团体的呼应,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打造良好的发展与保护氛围。总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培育民族精神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精髓,珍视传统,才能形成我的文化向往力。

参考文献:

[1]王晓.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若干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72-75.

[2]刘远航,任作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价值[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89-92.

[3]宗体.体育旅游,燃起新渴望[J].体育博览,2004(1):3-39.

[4]宁士敏.中国旅游消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19.

[5]赵炳南.“人文”释义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价值[J].体育学刊,2007(7):54-57.

[6]熊晓正.“人文奥运”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2):149-151.

[7]曲凯音,周美晶.和谐文化构建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08(2): 49-52.

[8]汪立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6(6):61-66.

[9]李俊怡,王晓芳,方征.社会环境的变迁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J].体育文化导刊,2006(3):55-57.

第三篇: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业立国的农业经济,其思想核心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发展。这种在农耕文化状态下所孕育出来的体育活动形式其自身必然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以儒家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体育形态。

汉唐盛世时期,我国的古代体育文化曾经有过发展,也出现过繁荣。汉代开通西域,社会开放,中外文化得以交流。相对发达的封建经济,为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进一步需要,也为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以蹴鞠为代表的古代球类运动就是当时较为盛行的项目之一。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朝历代的统治思想,并潜移默化,形成了至今也还起作用的文化心理。因此,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与演化有着巨大的感染和塑造力。儒家思想中,寓体于道,把道德教化置于首位,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古代体育形成了一套稳固的道德价值体系,统治阶级要求人们寓德于体,把礼的观念植入体育伦理之中。主静倡敬,在民族传统心理方面,却极大地制约着古代体育的发展,使中华民族长期形成了“静漠恬淡”,顺乎自然的性格与和谐共处,融合化一,贯通一体的理念,并形成了以导引养生术、气功、太极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为主的身体运动方式昌盛。温文尔雅、重文轻武的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腐蚀着人们的体育意识,并束缚了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仁”与“礼”。仁与礼是中国上古氏族社会血缘文化的产物,它一方面具有维护亲族关系,提倡人间之爱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又把这种“爱”纳入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之中。从礼出发,以高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反对竞技运动的平等精神,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发展起了难以估量的制约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为了维护上述等级制的运行,必然衍生出一种普遍的行为特征,即不能由于利益的争夺而冲击了上下尊卑的秩序。由于每个人必须首先遵循仁礼等级,利益由此便成了中国人耻于谈论的东西。因而,在中国古代体育中较有抗争性的足球、马球等运动项目却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销声匿迹了。

在中国古代,温良恭俭让是人们终身恪守的生活信条。儒臣们反对马球运动,抨击球类比赛,其根本原因在于竞技精神全面地违反了儒家伦理型文化,是对儒家抑制型人格的彻底否定。这种行为严重制约了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

儒家文化对古代体育具有指导、孕育、渗透和促进作用,成为中国古代体育产生与发展的源流及其思想内核。但是,中国古代体育的缓慢发展和体育文化的衰落又受制于儒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等消极思想的影响。

第四篇: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

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12月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01年中国群众现状调查的结果。具体内容如下:

自1995年6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到2000年底,全民健身计划第一期工程已经结束。为了检验全民健身计划一期工程实施效果,推动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在1997年第一次调查的基础上,于2001年对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第二次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一、关于我国体育人口

(一) 我国参加体育活动总人数

2000年,我国16岁以上城乡居民有35%的人参加过一次或一次以上体育活动,比1996年提高0.65%;65%的人在这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体育活动。

(二)我国16岁以上体育人口的基本情况

根据1997年规定的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即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强度者),2000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达到18.3%,比1996年的15.5%增长了2.8个百分点。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在我国人口总数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增长的比例数。

将7岁至15岁的在校学生和武装力量作为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我国的体育人口占可统计的7至70岁总人口的33.9%,比1996年提高了2.5%。

性别分布:男性占56.6%,女性占43.4%,我国男性体育人口占男性总人口的20.2%,女性体育人口占女性总人口的15.8%。比1996年分别提高了3.3%和2.2%。

年龄分布:年龄段为16-2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33.4%;年龄段为26-3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14.4%;年龄段为36-4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12.8%;年龄段为46-5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15.3%;年龄段为56-6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21.7%;年龄段为65岁以上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22.2%。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型"分布。

文化程度分布:我国体育人口有与文化程度基本成正比的特点。不同学历人群中的体育人口分布分别占该人群的比例如下:研究生,占26.3%;大学生,占35.9%;高中生,占27.4%;初中生,占16.6%;小学生,占9.0%。除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体育人口在该群体中所占比例比1996年略有下降外,其它均有所上升,尤其是研究生文化程度的体育人口在该人群中的比例比1996年上升了20.2个百分点。

职业分布:体育人口中有职业者占82.1%,无职业者占17.9%。不同职业人群中体育人口的结构比排序为:科教文人员、管理人员、工人、服务人员、农民。管理人员群体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时间及强度上依然高于其他人员群体。科教文人员中的体育人口增长幅度较大,由1996年的12.6%增加到2000年的34.3%。值得关注的是:工人中的体育人口相对于1996年减少了6.2%。

家庭情况:未婚者占14.5%,已婚者占81.7%,其他占3.8%。3口或4口的核心家庭,体育人口分布最多,体育人口与个人经济收入没有固定关系,与家庭收入有关,基本呈收入

越高,体育人口越多的关系。

(三)2000年我国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

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体育人口中参与体育活动前3位动机是:1.增强体力、增进健康;

2.消遣娱乐和精神情绪的修养、改善;3.增加社交机会,与朋友同伴交流。也有部分人是为了提高运动能力和延续学生时代形成的体育习惯。

在遇到健康问题的时候,体育人口首先想到参与体育活动,而非体育人口首先想到的是补充营养保健品、改善生活规律、加强营养等非体育手段。

活动的主要内容:体育人口活动项目的前10位是:1.长走与跑步;2.羽毛球;3.游泳;

4.足篮排球;5.乒乓球;6.体操;7.登山;8.舞蹈;9.台球、保龄球;10.跳绳。与1996年相比,体育人口在活动内容上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只是气功、太极拳、武术、地掷球、门球等项目参加人数有所减少,而参与球类、舞蹈等娱乐、竞技性强的项目,以及登山活动人数有所增加。

体育人口中有23.2%的人在2000年至少参加过4次体育比赛或表演,更有72.6%的人坚持在周末参加1小时以上的体育娱乐活动。

体育人口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化程度,有32.8%的人参加了体育俱乐部或基层体育组织。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效果:体育人口在身心各方面的锻炼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其身体和心理的基本状况明显优于非体育人口。如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低于非体育人口7.1个百分点。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2%,职业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7%;肥胖的发生率低于非体育人口1.5个百分点。而有身体疲劳、体力衰退感觉的人,体育人口比非体育人口要少一半。体育人口饮酒、吸烟的比例比非体育人口要低得多。

二、我国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点的主要特征

(一)我国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点的一般情况

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点包括晨晚练点、体育中心(室、站),体育辅导站和项目、人群体育协会的活动点等。活动点的规模以中等(31~90人)为主,占活动点总数的46.4%。在参加群众体育活动点的人群中,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体,女性所占比重较大。活动点的活动时间以晨晚练为主,晨练占80.7%,晚练占47.7%,其中有一部分活动点是晨练与晚练都开展活动的。活动点稳定性较强,常年坚持的占93.4%。64.0%的活动点的活动时间不随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活动时间最长的季节是5~10月份。每天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占总数的57.8%,在2小时以上的占总数的42.2%。

(二)我国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点的活动项目

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点所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依次为:1.健身健美操,占52.0%;2.武术,占44%;3.秧歌,占43.1%;4.交谊舞,占33.3%;5.广播操,占23.3%;

6.羽毛球,占19.5%;7.气功,占14.9%;8.门球,占11.2%;9.网球,占2.9%。与1996年比较,参与气功锻炼的人在逐渐减少。气功从1996年所处的第一位滑落到第七位,所占比重由46.7%减少到14.9%。

这些活动点的活动项目基本坚持长年不变,占总数的78.1%,有13.3%的活动点随季节变化有所变化,有8.3%的活动点有随体育潮流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向。

(三)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的活动场所

由于单位、学校、社区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相对封闭,部分场馆的开放又带有盈利目的,加之城乡居民享受体育设施进行活动的权利的意识相对淡薄,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的主要场所依然是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占总数的71.2%,比1996年上升了0.6%。能利用单位、学校、社区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的只占28.8%。

(四)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的组织管理

我国的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一半以上为锻炼者自发组成的,占总数的60.3%。其他依次为:居委会帮助组成的占总数的13.8%,各类体育协会帮助组成的占6.6%,体育行政部门帮助组成的占6.3%,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帮助组成的占4.6%,民办公助的占4.6%,各级工会组织的占2.6%。活动点的管理主要由锻炼者自主管理,占总数的63.8%。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体育协会在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中正在逐步发挥作用,体育协会帮助组成的活动点由1996年的3.7%增加到2000年的6.6%,但所占比重依然很小。由于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对体育行政部门有很大的依赖性,对体育协会的作用还缺乏认识,认为体育行政部门应对活动点进行管理的,占总数的23.3%,体育协会在群众体育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提高,体育协会自身的宣传和管理职能还有待加强。

各活动点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锻炼者所交的会费,占经费来源的47.5%,其次是街道、居委会拨款,占12.4%。活动站的经营收入仅占3.7%。

(五)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

在调查的348个活动点中,有151个活动点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占43.4%。在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活动点中,有75.5%的活动点有1-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24.5%的活动点有3名以上(包括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男性占48.6%,女性占51.4%。

三、关于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

(一)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客观原因

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诉主观原因依次为:第一,缺乏兴趣,占30.2%;第二,认为"没有必要",占6.8%;第三,认为自己"身体较弱,不宜参加体育活动",占6.4%;第四,学生时代就不喜欢体育活动,占6.0%;第五,认为"体育活动不适合自己的举止行为",占1.9%;第六,担心他人讥笑,占2.3%。

影响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诉客观原因依次为:第一,缺少时间,占53.8%;第二,缺少场地设施,占34.9%;第三,精力不足,占29.8%;第四,缺乏经费,占16.8%;第五,"不懂锻炼方法"和"场地远,不方便",均占12.9%。与1996年相比,时间与场地设施的问题依然是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问题。

(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中断体育活动的情况

在1997年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人口进入青年时期后,尤其是离开学校后,有中断体育活动的现象。在2000年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并出现逐渐加剧的趋势。在中断体育活动的人口中,20岁以下者占68.7%,30岁以下者占90.5%,与1996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8.0%和11.7%。

调查发现,有38.7%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准备在条件合适的时候重新参加体育活动,有37.9%的人表示今后仍然不打算参加体育活动,有23.4%的人尚在犹豫之中。

四、关于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体育

(一)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情况

我国城乡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依然以非经营性的体育场所为主。2000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中有8.8%的人曾到经营性体育场馆去进行过体育消费,比1996年增长0.2个百分点。其中以中青年、高文化程度人群为主,16-35岁年龄段的占63.7%,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1.9%。

家庭体育消费在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消费中所占比例较小,在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日常生活消费以外最主要的十一项消费支出中,子女教育费用依然是家庭最主要的支出,占15.9%。购买体育比赛门票和购置体育器材分别占7.4%和4.4%,居第五位和第九位。

我国城乡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全年体育消费平均为397.42元。2000年在以下五个方面的体育消费依次为:购买运动服装鞋帽,平均204.37元;购买体育器材,平均92.09元;去场馆参加活动,平均56.78元;订购体育图书,平均26.28元;购买体育比赛门票,平均17.85元。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能力有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的关系,两极差距较大,研究生文化程度的居民全年平均体育消费1378.63元,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群全年平均体育消费119.28元。

调查显示,对经营性体育娱乐场馆的门票,城乡居民目前能承受的价格10元以下(包括10元)的占75%,10元以上的占25%。与1996年10元和10元以上的占15.5%相比,有较大提高,但相对来说还比较低。

(二)我国城乡居民余暇时间的支配意向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31.6%的余暇时间用在家务劳动上。本次调查将我国居民喜爱的余暇活动分为15类,前5位的排序为:第一,看电影、电视,占23.8%;第二,阅读书报,占14.1%;第三,会客聊天,占12.9%;第四,棋牌活动,占10.8%;第五,体育活动,占5%。

(三)不良嗜好情况

在城乡在城乡居民中喜欢饮酒的占26.2%,有抽烟习惯的占34.5%。比1996年都略有所上升。这是影响我国公民健康状况的主要不良生活方式,这一情况农村组明显高于城镇组。在接受调查的人中,已有16.4%的人意识到要改掉不良的嗜好,以维护自身的健康。

五、群众体育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调查表明,我国城乡居民对全民健身工作是满意的,对今后群体工作的要求和愿望依次为:第一,要求建立配套的体育场所,占26.8%;第二,加大对体育知识的宣传力度,占16.9%;第三,希望能有专人指导体育锻炼,占16.3%;第四,希望建立健全群体的法规政策,占15.2%;第五,希望进一步开放体育场馆,占13.8%。

在过去的4年中,体育人口增长比例高于人口增长比例,但体育人口结构仍然不够合理。青少年与老年人群体是构成我国体育人口的主体,而处于中间位置的青壮年、中年人群体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职工体育成为群众体育的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薄弱环节。

4年来,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消费额等有所改善,国家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为改善群众健身活动的条件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场地设施及资金短缺问题依然是困扰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对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的调查中,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仍是经费匮乏、场地拥挤和器材缺少,分别占27.0%、21.9%和17.6%。人们的体育意识在不断加强,“花钱买健康”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高文化程度人群的

体育消费明显高于低文化程度人群。中青年则是体育消费的主力军。但总体上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依然薄弱,体育消费水平依然不高。

调查表明,城乡居民参加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的方法、手段的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还有待提高,有氧锻炼的知识与方法要推广普及,以解决我国正在蔓延的肥胖问题。

调查还表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与日益增长的体育人口尚有较大差距。群众体育的社团正在逐渐发挥作用,但群众体育的计划行政色彩依然较浓,群众体育的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体育社团缺乏宣传、引导、规范,体育社团在群体工作中的作用还有待加强。对于本次调查的结果,国家体育总局正在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将在此基础上,制定工作对策与措施。

第五篇:中国体育场馆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体育场馆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在群众体育领域,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不足,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组织体系建立、科学健身指导等诸多方面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未来几年将是体育场馆建设的加速期。《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建设县级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体育场馆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体育场馆作为体育赛事与其他活动的基础载体,在体育产业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保障体育赛事顺利开展的重要一环。随着各类体育赛事、大众体育的兴起,全民掀起体育热潮,场馆需求火爆。原有事业单位自主经营的主流模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体育场馆需求,国家开始加速体育场馆经营的社会化、市场化步伐。随着政府放松体育赛事审批和对场馆运营的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体育场馆运营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2014年12月25日上午,《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正式发布。按照2013年底全国总人口13.61亿人(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平方米。

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用地面积39.82亿平方米,建筑面积2.59亿平方米,场地面积19.92亿平方米。对比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全国体育场地数量增加84.45万个,将近翻了一倍,用地面积增加17.32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1.84亿平方米,场地面积增加6.62亿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增加0.43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5.87个。

图表 中国体育场馆行业数量规模

数据来源:国家体育总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改善,精神生活领域在不断拓宽,大量的闲暇时间和剩余的金钱使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体育集健身、娱乐、时尚为一体,逐渐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各种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体育场馆作为休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学者鲍明晓说,时至21世纪,体育产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体育场馆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体育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之一,因此,合理利用体育场馆资源有利于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在此研究的国有体育场馆是指国家投资兴建的,以满足我国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竞技体育竞赛和群众健身需求的体育场、体育馆,属于公共体育场馆。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体育场馆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目前,在国有体育场馆投资主体中,国有经济成分的场馆占总数的30.6%,集体经济成分占总数的25.5%,企业(私营)占23%,私人占12.8%,另外有8.1%为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和港澳台投资,国有体育场馆的比例最大。

从第五次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的数据来看,目前我国具有独立法人形态的体育场馆业从业机构为680家(15省市)。在现有从业机构中,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的占88%,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仅占12%,这表明在我国当前体育场馆业从业机构以事业单位为主,企业从业机构较少。

图表 2010-2013年体育场馆业从业机构

数据来源:国家体育总局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上一篇:做好党建工作的意义下一篇:做个有思想的点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