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的发展

2022-07-12

第一篇:青少年体育的发展

试论中国青少年体育健身的发展

组长:杨澄昱

组员:杨澄昱 黄鼎伦 黄敏杰 林萧鑫 戴新城

一、探究目的

随着近年来中国国情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无数的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出现在我们的身边。自北京奥运会以来,全球的体育目光越来越多的聚集在中国,由此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观点也越来越多。是青黄不接还是在蓬勃发展,谁都没有定论。

通过一些报道,我们对青少年的体育发展产生了兴趣。我们看到的一些报道是:青少年体质下降 67.9%的人认为责任在应试教育、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整体下降等等的报道。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有自己独有的目光来聚焦一切、透视一切,用我们的理解去了解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现状,来寻求真正的答案。

二、论文内容

在今年新加坡举办的第一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代表团在本届青奥会的13大项、16分项和93个小项的比赛中以获得金牌30枚、银牌16枚和铜牌5枚(不含混合组队参赛项目)的成绩独占奖牌榜榜首。

这是中国的荣誉,更是中国青年一代的荣誉。

体育是游戏 快乐是目的。这是青奥会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在新加坡青奥会的开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用“祝大家玩得高兴”结束他的致辞。所谓体育,其实无非就是一种游戏,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从中得到快乐是体育的目的之一。但是在中国的竞技体育领域,比赛成绩往往会与运动员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挂钩,因而被运动员视为成功的“敲门砖”。国内的很多青少年运动员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而早早地被打上了“急功近利”的烙印。

体育的价值理应是在过程中体会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快乐,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更应该成为体育的首要目的。国际奥委会在青奥会上极力营造的就是这种快乐至上的氛围。

为了让大家快乐起来,首届青奥会在设项方面就充分考虑了青少年运动员在体质和心理上的特点,缩短了一些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时间,一些集竞争性、趣味性以及励志作用于一身的奥运衍生项目也成为青奥会的一大亮点、一大品牌。

青奥小赛场 综合大课堂。这是第二个印象。 在中国,“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对一个学生的较高评价,体育也被普遍认同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但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之下,学校体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往往被看做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教育内容。

通过青奥会,国际奥委会正在向人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体育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

“国际奥委会的职责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主办体育赛事,”罗格在青奥会开赛前说,“我们同样应该肩负起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教育的责任,因为体育就是一

种教育。”

与世锦赛和世青赛不同,青年奥运会并非只是由青年运动员参加的“奥运会”,文化教育活动是青奥会的特点和亮点,也是区别于传统奥运会的重要标志。

本届青奥会为运动员设计了5个主题、7种形式的50项活动,为运动员提供了学习、贡献、互动和庆祝的平台,特别强调各国、各地区的青年运动员积极参与。五个主题分别是奥林匹克运动、技能发展、健康生活、社会责任和表达能力,活动形式包括与冠军交流、自我发掘、世界文化村、集体活动、艺术与文化、探索之旅和海岛冒险。

青奥会不仅是赛场,也是一个大课堂。“世界文化村”向青奥运动员展示205个国际奥委会成员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让他们不出青奥村也能了解世界各地文化。“探索之旅”带领运动员走进当地著名的园艺园林以及滨海堤坝,让他们切身了解到绿色、环保以及书本上常说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与冠军交流”的活动中伊辛巴耶娃、布勃卡等体坛名将与运动员们分享成功经验、探讨人生目标。

“年轻人需要接受教育。十几岁的年纪正是一个人最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阶段。我们应该在这个阶段向青年人灌输正确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我们奥林匹克运动要融入教育元素的原因,”罗格说,“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举办青奥会让青少年运动员学到一些体育之外的有用的技能和态度。”

青奥会的文化教育活动或许能给中国的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一些启示。体育课不应该仅局限于组织学生锻炼、应付体育加试,而是可以作为一个平台,让体育与德育、智育相结合,真正地让学生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练好“两条腿” 走稳人生路。这是第三个印象。

本届青奥会上的参赛人员年龄都在14岁到18岁之间,除了运动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学生。不同的是国外的许多选手是在校学生,他们是“学生运动员”,而中国的青少年运动员大多来自体校或运动学校,是“运动员学生”。

虽然只是两个身份在排列顺序上的对调,但是区别还是很大的。国外的“学生运动员”是在学习中抽时间训练,而国内的“运动员学生”则是在训练中抽时间学习。如果把学业和运动成绩比喻为两条腿的话,国外选手是在同时训练两条腿的力量,他们大多文化素质相对全面,并没有过早开始系统化训练。而在体校中度过了大量时间的中国运动员则文化素质相对不足,两条腿的“粗细”明显不均。

如此差别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运动员培养体制。中国青奥代表团团长蔡振华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和西方、欧美是不同的一种方式。我们在培养中,发现一些孩子有运动天赋后,会进行系统化专业培养,但带来的问题可能是文化学习相对比较欠缺,因为他们的时间更多用在专业训练上。”

两种体制孰优孰劣也许无从比较,两者也确有可相互借鉴学习的地方,但是对于国内的青少年运动员来说,过于忽略文化课程的学习可能会导致他们在退役后的生活中遇到不小的麻烦。

对此蔡振华表示,近些年中国开始逐渐加强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前不久,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一起研究、制订适合运动员群体的文化教育方案。总体来看,这些措施在解决运动员保障政策,以及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所突破。

英国跳水选手托马斯·戴利在青奥会期间曾经说:“对我而言跳水与学业同

样重要,因为我退役之后,还需要去工作,所以我得好好上学。我必须像所有人一样完成学业,以确保自己能够像别人那样有能力获得一份工作。毕竟伤病随时有可能到来,甚至有可能结束你的运动生涯,所以必须要为自己今后的出路作打算。”

作为罗马世锦赛男子十米台的冠军,16岁的戴利被认为是本届青奥会上最大牌的明星。如此年少成名的“大腕”都如此重视学业,我们更应该对青年运动员的出路问题加以重视,让他们在体育生涯结束后的生活中走得更平稳些。

而对于我们而言,体育健身只是一个娱乐与保持健康的方式。所以,我们进行了一个调查,调查在北新泾区域内学校的健身设施的开放状况。

三、探究方法

调查在北新泾区域内学校的健身设施的开放状况。

开放学校未开放学校

由此可见,在上海能够开放的体育健身设施还是有很多的。

但是,在这些可以使用的场地中,有些几乎没有人来使用。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子女都是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所以,他们都受尽宠爱,对运动等总体力劳动十分反感,而且现在正值暑期,许多学生不愿出门,宁愿在家里打游戏、看书,做一个沙发土豆。

在网上发起的调查中,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主要责任在谁?上周,网上301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7.9%的人首选“应试教育体制”,48.6%认为责任在“政府”,48.1%的人选择“学校和老师”,43.4%的人选择“父母”,41.3%的人认为“青少年自身”也要承担责任。

“大家就关心学习成绩,根本没什么运动时间。”

这是一个广泛的论点。要解决一切,就必须从源头入手。首先,减少一些不是十分必要的课后练习,腾出时间让我们锻炼;其次,培养同学们对体育的兴趣,这样就能够让更多人投入到健身中去。

四、研究步骤和时间安排 调查:3天

寻找资料:2天 讨论并撰写论文:10天 编辑:1天

五、参考资料

第二篇: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阳光体育运动策略研究.

第2期(总第91期 2008年6月 贵州体育科技

G uizhou Sports Sci ence and Techno l ogy N o.2 Jun.,2008 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 阳光体育运动策略研究 闫领先

(河南理工大学 体育系,河南 焦作 454000 摘 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现状进行全面了解,旨在为阳光体育运动的贯彻落实提出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以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策略 1 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将健康解释为: 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健全,才算是完美健康的人。 [1] 培养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和昂扬的精神的新时代才子,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而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如今,生活富裕了,文化水平提高了,但青少年学生的体能和健康素质不但没有相应提高,而且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滑坡。我国从1985年开始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学生的体能水平比1995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教

育部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最近二十年,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主要表现在学生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20年下降,学生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50%,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了1/4;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3]。今年,重庆全市17万余名考生中,仅4万余名考生体检合格,约13万名考生因近视、体重超标、转氨酶偏高等原因体检合格受限,600余名考生体检不合格。更可怕的在体能下降的同时,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也在弱化。中小学生中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还有3% ~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5]。20世纪末,国家教委在调查的12 6万名大学生中有20 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6];中国心理卫生协会1991年调查表明,在大学生中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高达25.4%[7];1998年,崔玉华等在首都北京的7所重点大学和1所普通大学作调查表明,有心理障碍者占26.4%[8];在对北京海淀区16所大学的调查发现,因精神方面有问题而休学的占休学人数的37 9%,退学的占退学人数的64.4%,各居第一位[9]。2006年,在北京8所重点大学实施的有关重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790名大学生中,有46.2%表示觉得自己的压力很大,44.7%的人表示压力一般,另有4.2%则几乎被压力压垮,有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处于郁闷、无聊和迷茫的情绪中[10]。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鉴于此,探析改善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之策略,对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2 改善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之举措

在生活富裕、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的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而体能和健康素质却相对滞后。其原因如下: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尚未建立,现代健康的观念尚未树立,全民健身的氛围尚未形成; 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尚未深入人心; 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和社会还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倾向; 应试教育和就业择业制度的变更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 体育设施和

25 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总之,当前学校体育工作情况不容乐观,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鉴于此,本人就改善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之举措提出如下建议: 2.1 提高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程度,加强领导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但具体执行单位是学校,学校是实施主体,直接监控实施的过程、细节、存在的问题,因此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纳入学校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规划,并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切实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尽快改变学校体育 形式上重要、实践上次要 的不良现状;其次加大学校的权利,使其在实施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更加有利于健康促进措施的实施。

2.2 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环境,迅速掀起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高潮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在全体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认真组织、积极动员全体学生参加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逐步在全校形成人人参与锻炼的良好气氛。

要加强舆论宣传,推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学校要借助媒体在广大师生中广泛宣传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战略意义,掀起学习、普及身体健康知识、体育运动知识、体育欣赏知识、运动营养知识等的高潮,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 健康第一 、 达标争优、强健体魄 、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等口号深入人心。要结合校工会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的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身运动,在教职工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带动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

2.3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经费投入,保障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

体育建筑、场地、设施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大力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提高学校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水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从体育经费投入、条件建设、师资配备、课程指导、督导检查等各个方面加大学校体育工作力度,为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有关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提供经费保障;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工作重点,积极促进教育与体育的结合;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联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共同挖掘社区和学校的资源潜力,加大健康促进的物质保障,为学生营造健康、安全、优美的学校物质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山区的贫困地区,政府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更应该加大资金、师资、条件设施等的投入力度,使这些地区的学生尽可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2.4 以体育教学为基本平台,端正办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上体育课的主动性

首先,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素质教育,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其次,改革原有的 教师为主体、考试为目的 的上课制度,真正保证让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为使体育课真正发挥它的应有功效,学校要加快体育师资队伍培养步伐、在保障正常上课秩序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形式对体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打造高素质体育教师团队,为实现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提供人才支持,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上一轮课程结束前,体育教师给学生讲授不同项目体育运动的特点、适宜的人群等相关知识,让学生依据个人的体质和爱好自由选课;彻底改变以往的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不良局面。

2.5 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运动,调动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首先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形成制度。并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积极组织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探索学生有兴趣、学校有特色的群体活动,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

吸引力,进而增强广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激励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掀起校园青春健身活动的热潮,真正形成 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比赛 的活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6 其次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让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 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为确保每个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各级各类学校在继承 两操一课 的优良传统基础上,明文规定除当天开设体育课的班级外,其他所有班级的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为法定课外锻炼时间,安排体育教师组织辅导,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辅导等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并负责到人,使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有指导、有监督、有目标、落到实处。并对他们的活动进行考核 在每个活动场所入口安装,全年课外活动参加次数凡不低于108次的学生,并对达到合格等级的学生颁发 阳光体育证章 ,优秀等级的颁发 阳光体育奖章 ,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和自觉性。

2.6 全社会都要支持学校体育工作,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 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来自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群体的关注、支持和帮助。为确保使学生 想练就练,随处可练 ,学校和社会体育场馆设施应当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的体育场在节假日也要向学生开放,充分发挥各项体育资源对促进学生健康和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积极作用。新闻媒体要宣传健康、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普及体育健康知识,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咨询活动,为学校体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通过学校、社区和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在广大家长中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健康观、成才观,注重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学校、社区要和家庭加强沟通与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家庭、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学校的新闻媒体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赛事的报道力度,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

2.7 积极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青少年学生肩负着改造和建设社会、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任,而社会总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尤其是我们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各行各业的体制在改革,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不断地变化,青少年学生不仅要意识到社会的迅速变革,而且必须认清形势,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体验生活,了解社会,以便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适应于社会的发展和各种体制的改革,从而造福于社会。

3 结束语

青少年学生肩负着历史和人民所赋予的神圣使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对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全国人民共同支持和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状况,真正贯彻落实 人本主义 、 健康第一 的教育理念;重视与强化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要明确目标导向,真正构筑起以健康为目标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和多种多样的阳光体育活动,最大限制地动员学生投入到健康促进的大潮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适合于未来社会需要的 身心 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调查报告[N].2006.11.30. 中国 青年报 第6版. [2] 杨洪辉.施伦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J].山东体 育科技1998.4:65~69. [3] 樊富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2.54. [4] 崔玉华.大学生自杀者社会心理健康的作用[J].中国

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3:177~179. [5] 刘仁盛.健康促进新理念与体育健康教育关系论析 [J].体育与科学,2004.2.78. [6] 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系列报道之二青少年心理健康 问题调查[N].教育在线,2007.4.30.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 质的意见(全文[N].新华网,2007.5.24. [8] 关于印发 河南理工大学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 案 的通知,河南理工大学文件校办[2007].11号, 2007.4.3. [9] 陈至立.周济等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广大青 少年全面健康成长[N].中国教育新闻网.2006. 12.23. 27

第三篇:论中小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影响

[ 2009-12-23 9:26:00

推荐论中小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影响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中小学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它既有助于拓展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材渠道,又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俱乐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自2000年以来,国家、省体育局利用体育彩票公益基金在全国创建了两千多个以学校为依托单位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旨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大力推进“送体育进校园”活动,深入实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不断扩大业余训练规模,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爱好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青少年体质,并向其传授体育运动技能,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提高人才培养效益,努力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只有中小学群众体育开展的好,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多,竞技体育项目在学生中普及率高,才有可能促进学校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扩大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材范围和培养效率。中小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中小学群众体育开展的有效载体,在促进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体育俱乐部可以拓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材渠道

这一组织形式提高了部分竞技运动项目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普及率,扩大了学校业余训练的规模,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

传统业余训练以运动技能拔尖的学生为基础,运动训练与学生的日常活动脱节,体育俱乐部则将拔尖学生的运动训练作为俱乐部活动的组成部分。

中小学体育俱乐部作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专项运动,参与俱乐部的活动,扩大了俱乐部会员在学生中的比例,让全体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俱乐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提高自身的健康和机能水平,增强体质。这就给部分具有竞技运动天赋的学生有了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特别是在俱乐部举行的小型比赛中,这一部分学生自然脱颖而出,为学校竞技体育业余训练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从而为选拔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了基础。

比如,镇江市青少年宫俱乐部,坚持开展体育舞蹈、武术、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的培训,涌现出了一批在省、市体育竞赛中争金夺银的运动员;鹤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长期坚持开展手球训练,该俱乐部手球队多次代表镇江市参加省级、国家级青少年手球比赛,获省十三届运动会少年甲组冠军,少年乙组亚军;丹阳市阳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篮球队,参加全国篮球城市青少年比赛,获亚军;镇江市八叉巷小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省队和国家队输送了多名乒乓球队员。

二、有助于提高业余训练的效率

俱乐部的活动为学校业余训练专业化提供了保障,提高了业余训练的效率。

俱乐部在会员层次上是有所区别的,即普通大众性质的会员和具有一定专业水准运动队会员两支不同的会员队伍,因此俱乐部会员活动中也采取了分层次的教学、训练。针对专业水准运动队训练,俱乐部有自己专门的教练或有专长体育教师专人、专项负责教学训练,在教学训练、比赛的计划的安排上系统科学,符合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规律,大大提高了学生业余训练的质量。

业余训练水平的提高对参训学生的成材率有极大的积极影响,它有效地提高了校运动队竞技运动水平。通过俱乐部常年开展的训练,学校运动队参加省、市比赛均能取得好成绩,这就

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并因此得到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和支持,促使他们进一步加大对俱乐部的投入和管理,形成“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最终为俱乐部的可持续性发展赢得了更大的空间。

三、俱乐部有助于提升师资水平

俱乐部能够为学校开展业余训练提供优质的教练员资源,为有效地提高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水平提供师资保障。

通常学校业余训练都是依靠本校的体育教师担任训练工作,专项训练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训练能力往往跟不上,反映出学校竞技体育训练师资的不足。为了提高训练水平,俱乐部可以通过聘请体校的高水平教练员或退役的高水平专业运动员担任运动队的训练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学校业余训练的师资水平,为学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四、俱乐部开展的竞赛活动对学校业余训练的工作有督促检查的作用

俱乐部组织的校内、校际间的比赛,一方面让具有专业水准的会员有一个展示水平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检阅训练水平的机会。通过比赛往往能够发现俱乐部在专项训练方面存在的不足和优势,为下一阶段训练工作计划的调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学校业余训练更趋科学、合理,能有效地提高训练的效率和水平,更好地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服务。

五、俱乐部能为学校业余训练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促进了业余训练可持续的发展。

学校开展业余训练和参加比赛,往往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包括教练员的工资待遇和奖励,运动员的运动装备以及参赛的费用,这些全都要学校支出,而当前学校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的状况,要学校拿出更多资金支持业余训练存在一定的难度。俱乐部通过自己的经营募集到资金,可以从中拿出一部分经费支持学校的业余训练,缓解学校业余训练方面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学校业余训练可持续性发展。

六、俱乐部为部分竞技体育项目的体教结合办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体育主管部门与教育部门开展的体教结合办学模式中,部分项目是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的,体育主管部门为俱乐部提供竞技体育训练方面人力、物力、资金的支持,教育部门负责俱乐部的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管理,利用俱乐部这一载体整合双方的优质资源,通过俱乐部的正常运转培养更多更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例如:镇江市鹤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国家级)就是在市体育局与市九中组建的市青少年手球队的基础上,以九中为依托单位,下设五个团体会员单位成立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会员1000余人,手球运动在俱乐部中得到了极大的普及,拓展了手球运动的选材渠道和训练渠道,促进了镇江市青少年手球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见俱乐部实施方案和成绩统计表: 镇江市鹤山青少年手球俱乐部实施方案

(一)、组织机构

(二)、集体会员单位:

各集体会员单位发展会员人数为本校在校生总人数的10%左右,至少配备1名专职教练员、1名兼职教练员、保证一片标准室外手球场地,1名校级领导担任集体动员单位的负责人,主抓本校手球俱乐部的管理工作。

(三)、教练员:

镇江第九中学专职教练员必须经省级以上的体育机构专业培训,并合格方能上岗。

各小学部的专职教练员、兼职教练员必须经俱乐部专门组织的市级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俱乐部每年定期选派部分教练员参加省级或国家手球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提高俱乐部整体师资水平,加快我市青少年手球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

(四)、教材、训练计划:

青少年手球运动训练教学要有相应的配套教材,制定训练计划活动方案,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培养手球运动后备人才,既要能娱乐学生的身心,培养对手球运动的兴趣,又要能进行手球技、战术教学训练,让学生通过运动训练掌握一定手球运动的技能,促进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会员的影响进一步普及手球运动在中小学生中的开展,扩大手球运动人口比例,加快手球运动的发展。

(五)、活动、训练竞赛:

各集体会员单位坚持保证2次/周的会员训练制度,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手球比赛,并能选拔队员组队参加俱乐部组织的比赛,能选派一定数量的会员参加俱乐部组织的夏(冬)令营活动,镇江第九中学负责组织俱乐部夏(冬)令营活动,常规的比赛,并选拔优秀会员组建镇江市青少年手球队,代表市参加全国、省内的重大比赛。各集体会员单位每学年都必须根据俱乐部的总计划,合理、科学地制定本校活动、训练竞赛计划,俱乐部定期对下属各集体会员单位进行检查考核。

(六)、资金来源及使用:

省体育基金、市体育局、集体会员单位、社会赞助及会费交纳等渠道筹集资金。

资金使用主要用购买体育器材,手球场地的建设,活动、竞赛支出,教练员劳酬、奖励等方面,省、市下拨专项基金的分配,根据会员人数的比例下拨各集体会员单位,各集体会员单位必须有独立核算的专用帐户,真正做到专款专用,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俱乐部定期对下属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七)、考核、奖励制度:

1、会员占在校学生的比例,平时活动训练人数占学校生数的比例。

2、会员在平时教学训练方面,掌握手球运动知识、技能的程度,以及参加手球运动的积极性,态度等方面的考核。

3、对专职教练员、兼职教师、社会辅导员业务水平、教学计划、活动方案和总结进行定期检查、考核。

4、校手球队参加活动竞赛成果的考核。

5、有关青少年手球教学、训练竞赛的科研论文,课题的考核。

6、学校领导对本单位手球运动开展的重视程度的考核。

7、全校学生对本校手球运动开展情况的看法,态度的情况调查。

8、对学校资金预算及使用情况的考核。

9、各集体会员单位每年向上一级单位输送手球运动后备人才的情况。

10、俱乐部常规活动,比赛的组织工作,组队参加全国、省青少年手球比赛成绩等方面的考核。

11、对集体会员单位考核优秀的,每年组织观摩全国、省级手球比赛,并给予奖励。

表4 鹤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手球队代表镇江市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获奖情况统计表

序号时间地点比赛名称组别名次

1 2004年潍坊全国中学生、业余体校手球联赛男子A组第六名

2 2004年常州江苏青少年手球夏训比赛男子甲组冠军

3 2004年常州江苏青少年手球夏训比赛男子乙组冠军

4 2005年天津全国中学生、业余体校手球联赛业余体校男子组第五名

5 2005年天津全国中学生、业余体校手球联赛男子A组第六名

6 2005年常州江苏青少年手球联赛男子乙组冠军

7 2005年常州江苏青少年手球联赛男子甲组亚军

8 2006年常州江苏省十六届运动会手球比赛男子乙组冠军

9 2006年常州江苏省十六届运动会手球比赛男子甲组亚军

10 2006年珠海全国中学生、业余体校手球联赛业余体校男子组第三名

从实践效果来看,鹤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近几年来为中学培养了八十多名国家二级运动员,有三十多名学生录取了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大学、南京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在镇江市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得到了镇江市体育局、教育局、学校和家长的肯定。可以说鹤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镇江市以俱乐部为单位,开展竞技体育项目“体教结合”办学模式较为成功的范例之一。.

总而言之,中小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模式。它能够有效地促进中小学业余训练的开展,提高中小学竞技体育的水平,从而为摸索出一条既能为我国体育事业输送优质体育人才,又不会造成人才浪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江苏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规定(试行)》.苏体竞[2003]70号

《江苏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考核评估标准(试行)》. 苏体竞[2003]70号

[2]孙辉.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研究(S).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005

(12) : 18页

[3]胡卫.学校体育新理念与新体系的构建[J].体育科研2008年第3期:46

[4]迟泰棱等.对我国体育俱乐部现状、发展对策及模式研究[C].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政策法规司编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1995-1996)北京

[5]肖林鹏、霍兴彦.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监管机制研究[J].山东体育学报 2007年第4期

[6]骆雷、吕芙蓉、李益群.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年第3期

[7]裴新华、桂祝.广东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王金锋.现阶段中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初探[J].体育科学2006年第12期

[9]张清生.河南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0]刘海元.袁国英.关于阳光体育运动诺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7年第8期: 10—14页

[11]柳波.德国体育俱乐部建制探析[J].体育科学2007年第3期

[12]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第四篇:卫生知识广播讲座《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卫生知识广播讲座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冬季快到了,我校冬季长跑又要开始了,下面我说一下冬季长跑对身心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对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体育锻炼可以全面加强器官、系统的功能,改善大脑的控制和指挥能力,促进生长发育,使青少年长得更健壮。同时锻炼又能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进行调节,它有助于消除疲劳,改善注意力和记忆力,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1、体育锻炼促进新陈代谢以及消化、吸收功能

体育锻炼时能量消耗增加,必然会促进新陈代谢,迫使身体摄入、消化、吸收更多的食物以补充能量的不足,由此促进营养物质的积累,为生长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体育锻炼带来的心情愉快往往可乐以促进食欲,增强消化、吸收功能。

2、体育锻炼促进呼吸和循环功能

锻炼的时候全身肌肉都在剧烈运动,消耗大量氧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迫使呼吸系统加倍的工作,呼吸肌经受锻炼,收缩力量增强,胸廓活动幅度扩大,肺活量增大。体育锻炼使心功能增强,心脏每搏输出量明显增加。

3、体育锻炼促进神经——体液功能调节

体育锻炼可以通过刺激下丘脑控制激素释放的部位,促进生长激素等重要激素的分泌,所以经常锻炼的青少年一般生长速度较快,发育水平较高。经常锻炼可刺激大脑的兴奋性、灵活性,使反应速度以及动作的灵敏性、协调性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体育锻炼能够很好的消除大脑的疲劳,使大脑得到很好的休息,效果比睡一觉还要好。经常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治疗大脑神经衰弱一个很好的办法。

4、体育锻炼促进肌肉、关节和骨的发育

锻炼时由于肌肉运动而使得肌肉中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营养物质供应增多,肌纤维增粗变大,肌肉丰满粗壮,收缩有力,身体的柔韧性和弹性大大增强,耐久力也得到提高。锻炼加强关节的牢固性和柔韧性。锻炼可以改善骨的结构,使骨密度增厚,骨骼更加粗壮和坚固。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发育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于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具有独特作用。如:体育锻炼的对抗性和竞争性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体育锻炼的分组进行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体育锻炼对体质的提高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自信心和审美鉴赏能力。体育锻炼有助于青少年勇敢、顽强、坚毅、自强、自尊、自信、自制、机智、灵活、果断、沉着、开朗、热情等心理素质的发展。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参加者往往要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按照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进行公平公正的竞争,通过运动场景中人际相互交往,养成遵守体育规则和调节自己的行为符合体育道德标准的习惯,有助于培养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灵活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适应社会的生活。

第五篇:概述儿童、青少年阶段个体发展及审美发展的一般差异

概述儿童、青少年阶段个体发展及审美发展的一般差异 我们所讲的儿童期是指6——12周岁这个年龄段,大致相当于小学生的阶段。而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的这个阶段。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差异,本文主要就个体发展及审美发展两个方面谈谈儿童与青少年阶段的发展差异。

一、个体发展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在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种发展,从内容上表现为身心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主要指身体各器官的结构与机能以及机体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的生长发育、成熟、退化等变化,人的体质的强弱变化等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变化。心理的发展,主要指个体活动的心理机能及其品质的发展变化,包括个体心理的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个体心理的一般发展是指心理过程的发展变化,如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

在此,我们将从身体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以及情绪发展四个方面来阐述儿童与青少年在个体发展方面存在的一般差异。

(一)身体发展

儿童在经过了婴儿期的第一个生长高峰以后,逐渐进入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大多数的6——10岁儿童身体发展便出现了相对平缓的状态。

小学儿童身体发展主要表现在:

(1)身高和体重。身高和体重同时标志着儿童内部器官,如呼吸、消化、排泄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的发育情况。近年来,我国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发育情况较以前明显提高。

(2)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从大脑皮层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小学阶段,大脑皮层逐渐趋于成熟。大脑皮层的成熟奠定了记忆、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这位他们顺利完成学习和生活人物提供了基本保证。

(3)身体其他系统和组织的发展的等。小学阶段儿童的骨骼系统发展迅速,随着骨骼的增值,小学生的肌肉大小和力量都逐渐增加,但小学生的骨骼肌肉系统还未达到成人的水平,特别是韧带薄而松弛,肌肉力量也还较小,因此运动量不能过大。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增强以及性的发育和成熟三个方面,这就是青春期生理发育的三大巨变。

(1)身体外形的变化

身体外形的剧变是青春发育期最明显的特点,也是青春期生理发育的外部表现,既包括身高、体重的变化,又包括第二性征的出现。

身体迅速地长高,是青春发育期身体外形变化量最明显的特征,称为青春期生长陡增。在青春发育期之前,平均每年增高3-5厘米,但在青春发育期,每年长高少则6-8厘米,多则11-12厘米。与此同时,青少年的体重也在迅速的增加。

此前,儿童每年体重增加不超过5公斤。到了青春发育期,体重增加十分明显,每年可增加5-6公斤,突出的可增加8-10公斤。

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部表现,是青少年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开始从童年的中性状态进入到两性分化的状态。在男性身上,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喉结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唇部出现胡须、周身出现多而密的汗毛、出现腋毛和阴毛等。在女性身上,第二性征则表现为嗓音细润、乳房隆起、骨盆宽大、皮下脂肪较多、臀部变大、体态丰满、出现了腋毛和阴毛等。这些第二性征的出现使得男女青少年在外形上的差异日益明显。

(2)体内机能的增强。在青春发育期,个体体内的各种生理机能都在迅速增长并逐渐达到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心脏压缩机能的增强,肺的发育,肌肉力量的增强以及大脑的发育。

(3)性的发育和成熟。生殖器官在青春发育期以前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因此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但随着青春发育期的到来,由于性激素的作用,生殖器官开始迅速发育,并完成了性器官与性功能的成熟。对于男女青少年,性器官和性功能的成熟,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都给其身心的发展变化带来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

(二)认知发展

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注意、感知与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

(1)注意。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的注意发展是有差异的。

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备,其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还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新颖、奇特、突发的无关刺激所吸引,因而容易分心。所以新生入学之初,首要的一个教学任务就是注意力的培养,促进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

到了小学高年级,由于儿童高级神经的发展和成熟,也由于经常性的学习行为习惯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自控能力,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同时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也有很大发展。

(2)记忆。

随着年龄的发展,儿童的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都在发展,但一般来说,幼儿阶段无意记忆占优势,这种情况一种延续到小学一到三年级。到了小学高年级(4——6年级)儿童有意记忆的发展逐步赶上无意识记的发展。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的形象记忆占优势,他们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优于对语言材料的记忆效果,小学高年级儿童对抽象语言材料记忆的增长率逐渐超过了对具体形象的增长率,但他们对抽象语言材料的记忆仍然以具体事物为基础。

小学低年级学生常采用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随着年龄的增

长,儿童的记忆有了明显的增加,他们学会了用多种记忆方法和策略(复述、组织等)来促进意义记忆。

(3)思维。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发展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皮亚杰把人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小学生恰恰处在皮亚杰所讲的具体运算阶段,所以他们的思维呈现出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由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有一下几个特点:

(1)整个青少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

青少年思维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阶段,于是,抽象与具体获得了高度的统一,抽象逻辑思维也获得高度的发展。这种转化的关键期在初中二年级,约十三四岁。从初二开始,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即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了高中二年级,约十六七岁,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青少年的思维或认知趋向成熟。

(2)青少年辩证思维的发展

青少年在掌握辩证思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的三种形式中,其发展趋势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性:辩证概念和辩证判断的发展,似乎是同步的,在每个年级中,两者几乎都处于同一发展水平。而辩证推理的发展,则远远落后于前两者。

(3)青少年思维品质的矛盾表现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思维品质的各成分及表现形式体现着不同的发展水平,这就构成了思维的年龄特征。在青少年期其思维品质的最突出特点是矛盾表现。由于社会对青少年有独立思考的要求,青少年思维品质的发展表现出新的特点,最为突出的是,其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

青少年看问题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这是其年龄阶段的一个特点,是正常的现象。尽管青少年开始能够逐步地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思维活动,开始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使他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

(三)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小学儿童社会性发展集中表现在:

(1)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一是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的发展;二是小学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对权威关系的认识、对友谊的认识等)的发展。

(2)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A.亲子交往。儿童入学后,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儿童与

父母的交往时间、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都有所改变。

在交往时间上,与学前期相比小学儿童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相对减少,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相对减少,儿童对父母的依恋和依赖程度减弱。

在交往内容上,小学儿童的父母更多关注孩子的血液和品德。如辅导学习、检查作业,与孩子讨论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讨论日常行为举止的适当性等。在交往方式上,父母的控制性在小学阶段开始减弱,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自己做决定。

B.同伴交往与同伴团体的形成

小学时期是开始形成同伴团体的时期,因而又被称为“帮团时期”。小学时期的同伴团体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在一定规则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限制其成员的归属感;具有或明或暗的行为标准;在共同目标下形成了一定的组织。这种组织的结构可能是松散的,也可能是严谨的。

C.师生交往。师生关系是小学儿童面对的又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小学儿童特有的社会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与教师的交往方式。刚刚跨入学校大门的儿童总是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使他们心目中的权威。随着年级的增长,儿童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随之增长,而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影响着他们对教师的反应。

2.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

青少年期的生理、认知、情感和品德的发展变化特点,决定着这一时期的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在一下几个方面:

(1)追求独立自主。由于成人感的产生而谋求获得独立,即从他们的父母及其他成人那里获得独立。

(2)形成自我意识。确定自我,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3)适应性成熟。所谓适应性成熟,即适应那些由于性成熟带来的身心的,特别是社会化的一系列变化。

(4)认同性别角色。获得真正的性别角色,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即所谓男子气(或男性气质)和女子气(或女性特征),这对幼儿期的性别认同说来是个质的变化。

(5)社会化的成熟。学习成人,适应成人社会,形成社会适应能力。价值观、道德观的成熟是社会化成熟的重要标志。

(6)定型性格的形成。发展心理学家常把性格形成的复杂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龄前儿童所特有的、性格受情境制约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小学儿童和初中的少年所特有的、稳定的内外行动形成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内心制约行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稳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已经定型,因而性格的改变就较困难了。

(四)情绪发展

小学阶段,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情绪调节控制能力的发展,保证了儿童情绪的稳定性,使小学生能够较好的适应学校的课堂生活和完成学习任务,并保证了他们与同伴的友好相处。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儿童的自制力毕

竟是有限的,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家长和教师长期不懈地给予引导,帮助他们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由对个别事物产生的情绪、情感逐渐转化为对社会、对集体和对同伴的情感;由事物的外部特征引起的情绪、情感转化为由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的情感体验。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

青少年的情绪表现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且表现出明确的两面性,即不稳定的情绪体验。进入青春期后,他们面临着许多的新问题,但又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使得青少年突然感到烦恼增多,出现压抑、孤独地情绪,真实由于这种情绪,导致他们出现反抗的心理。

二、审美发展

小学儿童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丑与美的标准,他们已经能够独立地区别美和丑的事物,以及美和丑的事物特征小学高年级的个别学生开始出现朦胧的崇高感和幽默感,这是崇高和幽默审美态度的萌芽。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少量的艺术性的审美标准。小学高年级学生中的个别学生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审美创作的欲望,具体表现为设计墙报、黑板报,布置联欢会的会场,创作小型文艺节目等。个别高年级小学生还有了审美理想的萌芽,表现为自己将来打算成为一个美术家或歌唱家等等。

小学时期的学龄儿童接纳审美形态的范围开始扩大。到了高年级,儿童已经能够接纳优美形态、丑感形态、悲剧形态、喜剧形态,但除了优美形态外,对其他审美形态的领悟(或理解)还非常肤浅。相应地,小学儿童已经有了优美感、喜剧感、悲剧感和丑感的美感体验,其中以优美感和喜剧感的体验较为深刻。小学儿童有了相当稳定的审美偏爱,偏爱优美的歌曲、音乐和舞蹈,喜欢看喜剧,喜欢看有色彩的图画,喜欢听有情节的故事,喜欢看故事片电影或电视剧。小学高年级儿童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优美与丑陋的审美评价标准,他们能鉴别美与丑的事物和美与丑的事物特征。小学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还在持续地发展,审美感知的敏感性在提高,主要表现在鉴赏音乐、歌曲和美术作品方面,但他们对抽象的、浪漫的、荒诞的、幽默的和崇高的艺术品还缺乏敏感性或鉴赏能力,所以,是加德纳描述的处于“写实主义”的高峰期。由于这个时期的儿童有明显的接纳和理解艺术形态和艺术风格的困难,而且在审美评价活动中正处在主要采用非艺术审美标准时期,故将此时期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命名为前艺术审美阶段,或称为非艺术审美阶段。这与加德纳的看法基本一致,即儿童还不能用艺术的眼光接纳和理解艺术品。

进入中学的少年,由于其认知能力的提高、兴趣的广泛、情感的丰富,他们对许多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和审美形态发生浓厚的兴趣,表现为宽泛的审美偏爱,萌发过各种审美理想,并有试图从艺术家的角度审视艺术品的愿望和尝试艺术创作的欲望。如果我们的教育允许中学生选择所学的专业,并不受将来就业和发展

的制约,以及不受功利的影响,那么,相信会有许多中学生选择钻研艺术的专业或课程。无奈,中学生课程的增多,升学和就业的现实压力,使他们不得不去学习和钻探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另外,科学和社会知识对中学生也有吸引力。这样就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对艺术问题的钻研和思考,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这在决定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审美心理,特别是艺术性审美心理的持续发展。所以,加德纳将这个时期称为“危机期”是不无道理的。到了中学以后,只有少数被认定有艺术天赋的学生选定艺术学习方向,接受严格的艺术技能的训练。然而,这些专业性的艺术训练常常是十分艰难和痛苦的,同样需要耐心和毅力。加上训练的功利性过强,他们被限定在狭窄的专业艺术领域之内,且主要注重艺术技巧的训练。所以,那种轻松、自由的审美心理也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反而形成了专业的、功利的、僵化的审美个性。那些比较聪明、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之余尚有精力的中学生,在学习之余,可能会花少量的时间或精力来审视艺术问题,因而,这些学生的审美心理可能得到持续的发展。事实上,科学和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左右眼。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艺术家的一个感觉,有时可以等于科学家的几个大脑。一个具有健全审美感的人表现为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对审美活动的投入。这样的人最有可能心理健康,快乐达观,拥有高质量的生命。

上一篇:七上生物实验总结下一篇:浅谈简爱女性精神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