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史论文范文

2022-05-15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区域经济史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区域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组织协调。从政策性角度分析东北区域问题,构建东北特色区域经济政策体系应包括:区域布局政策;区域分工政策;区域特殊、补偿政策;区域组织政策;区域调控政策;区域法规等六个部分。在区域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弄清区域经济政策实施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需要不断调整、补充与完善各项政策措施。

第一篇:区域经济史论文范文

浅谈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区域经济政策是企业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通过经济政策的实施对经济资源的配置在宏观上进行指导,从而促使区域形成自己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空间布局。只有用多种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从区域财政政策、区域金融政策、区域产业政策等几个方面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探讨,以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区域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影响

制定经济政策是区域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对经济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和配置,通过对区域的经济关系进行控制和协调,实现区域的经济发展目标。对于政府来说,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则是对市场机制运行中产生的漏洞和缺陷进行纠正,让区域经济稳步增长和均衡发展。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涉及很多方面,包含财政、金融、产业、外贸等经济市场的方方面面。这些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一、区域税收政策

1.区域税收政策的内容和作用。世界上大部分的市场经济国家都会实施税收政策来作为自己的一种国家区域政策,税收政策主要实施在一些政府期望能够更快更好发展的区域,对一些企业进行税收上的减免以降低企业和公司运营的成本,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宏观调控,这就是区域税收政策的核心内容。税收政策最大的优势就是税收政策具有选择性,在税收政策的实施中可以做到有重点、有侧重地对企业进行税收上的优惠和限制,这样实施税收政策体现政府经济政策意图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处理在区域经济中显露出来的一般的突出经济问题,故而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例如,对于一些经济发展不够均衡的区域,可适当地限制发达地区,防止发达地区在经济上的过度膨胀,对次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进行政策上的鼓励,以帮助此区域更加迅速的发展。

2.区域税收政策的意义。对于一个经济区域来说,税收是调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调整税收政策,能够为一些特定的企业和公司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用更少的运营成本,给他们迅速崛起的可能,让他们能够担负起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责任;而且区域税收政策的制定不会对国家经济体系造成负担,十分适合政府财政能力不高、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落后的国家。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想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行有效的控制,实施合适的税收政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税收政策带来了如此多优势的同时,也让税收政策成为了一项临时性的政策,因而不具有经济政策的长期性。

3.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投资产生影响。税收优惠的直接结果就是企业税负的减轻,企业运营成本的下降,企业和投资人的收益也会更多一些。相反,税收的优惠没有了,投资者的收益也会减少。所以在税法统一的前提下,对经济落后的地区实施税收优惠能有效地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就没有必要再去实施这样税收上的优惠了。在一些国家希望经济能够更快发展的地方也要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让区域内的企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早日能够挑起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梁。在税收优惠方面,区域税收优惠可以和行业税收优惠一起实施,这样可以在保护行业竞争公平的前提下创造发展区域经济的条件。(2)税制结构影响区域财政。对不同的主体税种的实施也能够对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我国的一些落后区域,自然资源丰富,但是企业的管理落后,效益也不好,税制结构不以商品劳务税和资源税为主只会造成税源数量和质量的降低。故而税收收入也可以不受企业成本费用的影响,这样对于企业财政的收入也是一个保证。在税制结构上以商品劳务税和资源税为主,不仅能够减轻落后区域的经济压力,还能够促进区域中各项事业欣欣向荣。这样的税务结构,减轻了纳税企业的税务压力,也解决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使得落后区域能够得到更大的经济优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也被有效地减小了。

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财务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容和作用。为了解决中央和地方之间财政的不平衡,国家实施了财务转移政策。财务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为区域间各项事业的均衡、协调发展创造了政策上的条件。在财务转移支付政策中最主要的就是区域补偿政策,这种政策是世界各国解决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政策,其原理是在控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对区域收入进行转移,所以区域转移支付政策对区域内的经济调节是直接的,而且被转移的收入被应用到社会福利和财政补贴中,有效地缩小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财政转移支付的目的是提高贫困地区的社会福利,让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2.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有效地抑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而且对实现社会的公平,解决了经济社会的“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合理的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形成一种区域内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次发达地区的援助机制,提高社会服务的平均水平。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提高中央财政宏观调控的能力,在进行财务转移支付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得到了补助,边缘资金得到了利用,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政府宏观调控的政治意图也得以体现。而且,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活跃地方政府的增收节支,让地方政府的经济循环更加合理。我国目前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大多不够规范,地方政府过多地把财力花在税收和与中央的拉锯中,无力发展经济,这也是政府职能没有正确发挥的原因。

三、区域投资政策

1.区域投资政策的内容。投资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对区域投资的分配能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助力。国家对区域的投资主要分配在社会基础设施和工业企业的布置上,这两个方面是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部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包含对交通运输环境的建设,对居民供电系统、供水系统的建设以及解决居民住宅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建设可以让区域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好,更容易吸引到外界的投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区域的经济增长做准备。在工业企业的建设方面,国家政策将重要的工业企业定位在一些区域的重点位置,以图区域经济可以在工业企业的带动下迅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共同发展,对一些落后的、贫困的地区政府一般会加强投资的力度,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实力,控制住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区域共同富裕。国家的区域投资政策对区域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

2.区域投资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区域投资是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区域投资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生产力的布局调整。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果没有政府的投资,经济上就会落后发达区域,没有投资,区域生产力也就得不到发展,对区域的投资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必要前提。区域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个作用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投资包含着各种生产要素,投资的对象包含人、财、物等,这些生产要素受到投资的要求和配合,区域生产力才得以发展,对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进行区分投资,自然能够有效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进行控制。而且区域投资可以将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可以满足区域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让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各种商业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利用,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就提高了投资的效益,甚至,投资还能对社会的再生产结构起到巨大的影响。区域投资往往能够帮助被投资的产业迅速发展,只要投资的方向正确,就可能促进区域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并给一些薄弱产业也带来发展的机会,这样企业内部的结构也就得到了改善。新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会让区域间的产业结构日趋完善、合理,故而区域投资能够有效地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比例关系,同时实现区域发展的各个经济目标。良好的区域投资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共同富裕,还能发展区域生产力,实现政府区域经济资源配置的职能,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目标,完成科学技术到生产力的转化。

四、其他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区域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对于一个区域来说,要想能够更快地发展,实现经济的崛起,就必须要拥有足够的资本,这是经济发展最关键的基础因素,往往也是制约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区域金融政策就是充分利用当前存在的信贷货币,提高资源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故而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金融专业本身就有分布不均匀的特性,这就让区域金融的层次和形势更加复杂。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能够聚合资本的形成,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个强大的推动力,还体现在对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了,让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更高。金融政策能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能动作用和调控作用,所以,区域金融政策的实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2.区域产业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区域产业政策指政府对产业进行保护、调整和完善参与企业、产业的运营活动以及对商品、金融、服务进行干预,来调控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从而影响区域的布局和发展政策的总和。区域产业政策能够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合理利用区域资源谋求最大区域效益;让区域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有效促进产业发展;加强对区域积极协调发展的调整和统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实现共同富裕。

五、结束语

对于区域社会发展来说,区域的经济能否如同预期一样迅速而又健康稳定地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区域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合理实施区域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减少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江.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和区域经济增长[J].财经问题研究,2012(02).

[2]刘玉珂,邝湘敏.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湖南省级数据的实证[J].经济地理,2012(01).

[3]刘渝琳,刘明.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优惠投资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J].世界经济研究,2011(06).

[4]刘泰洪.财政分权和职位晋升:地方政府竞争的制度逻辑[J].学习论坛,2013(01).

作者:田际炜

第二篇: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构建东北特色区域经济政策体系

摘 要:区域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组织协调。从政策性角度分析东北区域问题,构建东北特色区域经济政策体系应包括:区域布局政策;区域分工政策;区域特殊、补偿政策;区域组织政策;区域调控政策;区域法规等六个部分。在区域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弄清区域经济政策实施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需要不断调整、补充与完善各项政策措施。

关键词:协调发展;东北特色;区域经济政策

作者:谷永芬 洪 娟

第三篇: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摘 要基于长江经济带2000~2016年数据,分析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对二者的动态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和空间差异进行综合衡量和评价,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升,经历了由不协调到协调发展的状态转换,当前处在耦合协调发展的中级阶段;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发展水平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推动上、中和下游之间区域物流的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促进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空间差异

长江经济带作为与“一带一路”倡议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并列的国家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对协调长江流域各地区经济的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截止到2016年末,长江经济带GDP为33.51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45.06%;物流产业增加值为13 658.71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1.32%;而该地区总面积约为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1.35%;地区GDP总量和物流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均超过40%以上,说明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及地区间差异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獻综述

关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早期的研究以定性分析和作用评价为主,认为物流业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起到基础性作用,应该优先发展[1-3]。在定量分析方面,Rubbén等(2013)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物流产业基础设施投资对西班牙Arogon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4];Pablo C.等(2014)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研究了物流业和信息技术对经济产出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流信息技术指标每提升1%就能使得区域经济产出的技术效率提升0.59%[5];Peter J.等(2018)运用美国邮政编码层级的数据集,通过增加空间准确度,并在统计上控制相关变因,论证了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双向协同成长关系[6]。

关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及其空间差异,Mohammad(2013)、Sultan(2014)分别运用GDP和货运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7-8]。贺玉德和马祖军(2015)运用 CRITIC赋权法和DEA协同发展模型,对四川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9];谢守红和蔡海亚(2015)运用熵值法对2002年~2011年长江三角洲区域物流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的协调度进行了测度[10];胡玉洲(2016)通过构建动态耦合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11];梁雯等(2017)构建复合系统动态耦合模型,实证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演化速度和耦合度,结果显示两者的协调发展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12]。杨宏伟(2017)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省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性[13];戴德宝等(2018)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及Kendall协同系数检验法,对西部12省市区的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西部各省区物流业发展水平保持稳定上升的发展趋势,但区域内各省市区之间的差异特征明显[14]。物流效率的非均衡发展和空间差异是影响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诸多研究成果[15-17]都显示我国区域物流效率的非均衡性和空间分异性特征并没有伴随着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而缩小,相反区域物流效率的趋异趋势却非常明显。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现有文献从多角度采用多种方法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对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原因的研究却比较少,尤其是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更少。本文首先分析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然后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及空间差异进行综合衡量和评价,最后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为推动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致了对区域物流的更大需求,并为区域物流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支持,促进了区域物流的发展和成长,同时也对区域物流的运行方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区域物流的高质量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生产要素和商品的跨区域流动,通过成本节约效应、规模经济效应、服务提升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等提升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两者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形成高效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体系,促进了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一)区域经济是区域物流的基础,决定了区域物流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区域经济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决定了区域物流的规模,并为区域物流的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区域经济的发展通常伴随着人才、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和集聚,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内产业分工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派生了对区域物流的极大需求,带动了区域物流业的发展[18]。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地利区位、主导产业、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条件等因素也对区域物流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

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只有当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我物流服务状态,才会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物流需求侧重点和重视程度也不同,相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更强调成本节约而言,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则对区域物流提出了更高的、基于效率的物流服务需求,要求区域物流系统能够对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提供更加灵活的、低成本的、高效率的物流服务。同时,现代物流业发展所需要交通运输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往往由于沒有足够的资金投资于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从而不能有效推动区域物流的发展。

(二)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现代物流业作为区域经济系统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物流活动贯穿于企业供应链的供-产-销多个环节,涉及到区域经济运行的多个行业和部门,以纽带的方式联系着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物流产业的前后关联效应显著,极大地提升了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带来生产效率、流通效率和消费效率的联动提升,降低了区域经济运行的成本。同时,区域物流的集聚化发展使得众多物流企业汇集成一个相对独立又与区域经济系统有着密切联系的产业集聚区。在物流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在信息搜索与共享、增殖服务提供与获取、物质与人力资源的储备及其他辅助性服务等方面具备了外部经济性,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为不同企业间进行资本、信息和技术交流提供了便利,有助于增进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加快知识传播和扩散,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从而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区域物流体系的网络效应可以促进区域内物流资源的优化整合,强化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空间可达性,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内产业间的分工和专业化优势,有利于区域内资源和要素的集聚以及市场的扩张,扩大了经济运行主体的空间活动范围,从而带动区域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区域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还能够提升一个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化,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促使区域经济发展迈向一个更加稳健、高效的新平台,实现区域经济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方法

(一)熵值法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为克服原始数据的单位与量纲的差异,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3.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在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具体情况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选取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所选变量原始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及各省统计年鉴,能够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权威,数据质量较高,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利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如表1所示。

(二)利用动态耦合评价模型计算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

1.加权计算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

2.计算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度

耦合度(Coupling Degree,记为CD)是描述系统或要素彼此相互作用影响的程度,是一个相对静态的衡量指标;耦合协调度(Synergetic Coupling Degree,记为SD(t))是度量不同系统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反映了系统由无序(低水平发展)走向有序(高水平发展)的趋势,体现了系统间的动态发展过程和协同状态的变化。借鉴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18-20],建立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

公式(4)反映子系统间的耦合度,体现了子系统间相对静态的耦合状态。其值越低,说明两系统之间的耦合水平越低,系统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其值越高,说明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度越大,系统的共振性越强,并趋向于新的有序结构。

3.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

为动态的反映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耦合度模型中加入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协调系数T,得到公式(5),即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SD(t)。

其中,T 为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反映二者的综合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贡献。α、β为待定系数,分别表示区域经济子系统与区域物流子系统的贡献系数。由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在两者的协调发展中扮演者同等重要的作用,故其贡献系数α、β分别赋值0.5,即 α=β=0.5。

耦合协调度动态地反映了两个子系统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过程中良性耦合程度的大小,反映了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SD(t)的值越大,表示两个子系统的动态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越高,为良性协调状态,系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用越强;相反,SD(t)的值越小,说明两个子系统的动态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越低,为失调状态,系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用越弱,处于各自独立发展的状态。

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耦合协调度划分为5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一种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形成连续的阶梯状分布,从而更为直观的反映两个系统间的动态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如图2 所示。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

根据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见表1)和公式(3)加权计算得到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上、中、下游地区的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见表2)。图3和图4分别显示了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上、中、下游地区区域物流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变动情况及发展趋势。

从整体来看,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2000~2004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物流的综合发展水平高于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区域物流子系统对两者协调发展的贡献大于区域经济子系统,区域物流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2005~2009年为第二阶段,该阶段内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同步发展状态,二者之间的耦合性达到最高水平;2010~2016年为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内,区域物流的综合发展水平低于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子系统对二者协调发展的贡献度较大,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分地區来看,下游地区在绝大部分年份里(2001~2003年除外)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高于区域物流的综合发展水平,而且其偏离度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只是在最近两年(2015~2016年)来才逐渐缩小,这种情况说明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区域物流的发展已不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游地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以2010年为分界点,在2010年之前,区域物流的综合发展水平高于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对二者协调发展的贡献度较大,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但在2010年之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反超区域物流子系统,该种趋势一直延续到2016年。就下游地区来看,两者的变动趋势与中游地区类似,也是以2010年为分界点,其区域物流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与中游地区的变动趋势一致,但是2016年上游地区区域物流的综合发展水平又反超了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

总体而言,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在样本区间内呈稳定的上升趋势,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推动了二者的协调发展。

(二)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及空间差异分析

利用公式(5)分别计算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上、中和下游地区区域物流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见表3),并根据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等级的划分标准,判断长江经济带整体及各地区所处的协调发展阶段和耦合协调发展水平。

从长江经济带整体情况来看,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水平在样本区间内逐步上升,经历了由不协调发展状态(耦合协调度小于0.4)到协调发展状态(耦合协调度大于0.4)的转变,体现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就当前阶段而言,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处于耦合协调发展的中级协调阶段,离高级协调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未来应加大区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逐步提高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见图5)。

分地区来看,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区域物流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绝大数年份里(2000年除外)都高于中游和下游地区,且率先由不协调发展状态进入协调发展状态,处于协调发展的领先地位,成为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长江经济带整体协调发展。中游和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和状态基本一致,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趋势下,与下游地区的差距正逐步缩小。

五、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样本区间内逐步提升,经历了由不协调发展状态到协调发展状态的转变,当前处于耦合协调发展的中级阶段,距离高级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推动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对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就当前阶段(中级协调)而言,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的综合发展水平低于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利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尤其是下游地区两者之间的背离长期存在,影响了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向更高级水平的演进。

(二)政策建议

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逐步完善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互动作用机理和良性循环机制。由图1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决定区域物流的规模和水平并为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物质保障等方面的支持,也对区域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区域物流的发展通过规模经济效应、空间溢出效应、成本节约效应、服务提升效应以及资源配置和优化效应等提升了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推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提升了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贡献度来看,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的综合发展水平长期低于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贡献度较低,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未来应着力提高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的综合发展水平,提升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最后,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从研究结果来看,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是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长江经济带要通过构建“以点带线、连线成面”的空间立体发展模式和区域物流网络通道,加强区域内各省市之间的互动和沟通,破除行政区划壁垒,加快区域一体化建设进程,以局部带动整体,推进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向更高阶段(高级协调)转化,同时降低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 DANUTA K M.Logistics change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in the polish econom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4,35(1/3):23-28.

[2] MELENDEZ O, MARIA F. Th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problems of Latin American integration efforts:the Andean part, a case of study[D]. Knoxville: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2002.

[3] MACIULIS A,VASILIAUSKS A V, JAKUBAU S G.The impact of transport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ational economy[J].Transport,2009,24(2):93-99.

[4] RUBEN S,JOSE B,SUSANA V,SAMIIR J K. The economic impact of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the case of PLAZA——the Zaragoza Logistics Platform[J].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techno-logy,2013,36(4):299-318.

[5] PABLO C, XOSE L F,MIGUEl ?魣 P, MANUEL A. Impact of logistics on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world production(2007-2012) [J]. Networks & spatial economics,2014,16(4):981-995.

[6] PETER J H, CATHERINE L R.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fluence on logistics clusters" growth and competitiveness[J].Regional studies,2018,52(3):350-361.

[7] MOHAMMAD 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gistic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Indonesia: analysis of time series data[J]. Journal Teknik industry,2013,15(2):119-124.

[8] SULTAN K, EMARH ?魻. Research into the long-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logistics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urkey[J].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14,3(1):11-16.

[9] 贺玉德,马祖军.基于CRITIC-DEA的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型及评价——以四川省为例[J].软科学,2015(3):102-106.

[10] 谢守红,蔡海亚.长江三角洲物流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5):20-27.

[11] 胡玉洲.基于长三角城市群数据的城市群物流与经济动态耦合分析[J].商业研究,2016(7):180-186.

[12] 梁雯,陈广强,司俊芳.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与区域物流动态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2-19.

[13] 杨宏伟,郑洁.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省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7(7):56-62.

[14] 戴德宝,范体军,安琪.西部地区物流综合评价与协调发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8(1):90-99.

[15] 余泳泽,武鹏.我国物流产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0(1):65-71.

[16] 诸裕祥,陈恒.我国区域物流也发展非均衡性及其外部效应估计——基于要素投入及其效率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8(1):112-121.

[17] 陈永平,张亮亮.区域趋同还是趋异:中国物流产业效率及其收敛性——基于2006-2015年30个省域面板数据的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8(3):5-19.

[18] 梁雯,陈广强,柴亚丽,孙红. 皖江城市带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耦合协调度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8(4):78-86.

[19] 时朋飞,李星明,熊元斌. 区域美丽中国建设与旅游业发展耦合关联性测度及前景预测——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8(2):86-102.

[20] 彭迪云,刘畅,周依仿. 区域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6(7):104-110,121.

Study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Logistics and the Regional Economy i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Guo Hubin1,Deng Zhituan2

(1.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Shanghai 201209, China;

2. Institute of City an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200020, China)

Key words: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regional logistics; regional economy;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責任编辑:张梦楠)

作者:郭湖斌 邓智团

上一篇:新收入准则论文范文下一篇:议论文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