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区域经济论文

2022-04-17

摘要:新时期江苏区域经济仍存在典型的不平衡。基于对苏南、苏中与苏北的考察对比,结合相关数据研究江苏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针对新时期江苏区域协调的思路和对策,如公共服务均等、居民福利均等化,提出有利于苏北自生能力尽快提升的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新时期区域经济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新时期区域经济论文 篇1:

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必须与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

【摘要】在新时期的经济运行中,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区域产业发展高度契合,必须与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技工院校必须以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导向设置专业;必须坚持校企深度合作,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必须提升专业设置的质量,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才能培养出直接可以服务于新时期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关键词】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调整 人才培养 专业设置

【基金项目】课题支持:广西“十三五”期间技工教育立项重点研究课题:广西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设置与区域社会需求适应性研究。

一、调整专业结构是技工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新时期的经济运行中,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使原有的市场格局被打破,一些曾占有市场巨大份额的企业优势不在,整个市场重新组合、重新分配。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对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技工院校的专业结构必须适时调整,为社会提供实时对路的“产品”,这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二、技工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工院校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整体长期需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育人理念,也直接影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技工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专业设置结构失调,一些传统专业的设置单一,院校之间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突出,同行业技工院校各自的优势、特色得不到体现。(2)专业设置与新时期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契合度不高,专业设置与学生就业对口率低,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设置不匹配。(3)学校的教学与企业使用的技术有代差,致使学生知识更新不快,适应不了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三、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实践

(一)设立专门机构,充分调研,全面掌握区域产业发展的信息

技工院校要设立专门机构,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形势,技工院校应充分利用劳动力需求信息网络,充分调研。要以“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为原则;以“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高度契合,提升对当地主导产业的支撑力”为目标,专业设置与专业布局实现合理配置,专业设置要满足区域产业需求,要依托现有的优势专业开拓高端前沿专业。

(二)以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导向设置专业

按照“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结合区域新经济新产业新职业的发展,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立足点,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瞄准先进制造业,根據学校的办学实力、教学资源、发展潜力等,在既不丢掉和减少学校已经形成的专业特色和就业市场占有率,又要积极增加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相匹配专业的高新技术比重,确保学校的主体专业始终处于推陈出新、充满活力状态,从而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三)坚持校企深度合作,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中国制造2025》指出: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技工院校要坚持校企深度合作,以校企合作为基本载体,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结合新型学徒制试点,与当地高端、高新企业深度合作,共制育人方案,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四)提升专业设置的质量,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

技工院校要提升专业设置的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体化教师队伍,发掘学校教学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设备设施和优质高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专业的办学条件。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上升通道,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

广西机电技师学院在校企融合、实训基地、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及实施新型学徒制培养方面,实现了校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共同培养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学院在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提升了专业设置的质量,保证了学生的就业质量,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

[2]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社部发〔2016〕121号

作者简介:

戴宽强(1960-),男,广西桂平人,广西机电技师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和《液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广西“十三五”期间技工教育立项重点研究课题“广西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设置与区域社会需求适应性研究”课题负责人。

作者:戴宽强

新时期区域经济论文 篇2:

新时期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摘 要:新时期江苏区域经济仍存在典型的不平衡。基于对苏南、苏中与苏北的考察对比,结合相关数据研究江苏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针对新时期江苏区域协调的思路和对策,如公共服务均等、居民福利均等化,提出有利于苏北自生能力尽快提升的建议。

关键词:

新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文献标识码:A

1 新时期区域经济现状

1.1 我国新时期的区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导致了区域经济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本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区域经济协调的重视。党的十八大党明确提出区域性战略的重要性不会削弱,跨区域增长极的培育将成为重点。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将其提升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继续贯彻落实十八大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区域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在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做出了更为科学细致的安排,这值得各个方面予以高度关注。区域发展战略始终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区域经济差距现状可以说是我国整体区域经济状况的一个缩影。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苏北地区的一些县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的仅能达到温饱水平。目前,苏南地区已基本实现小康,且大部分经济指标超过了小康标准,而苏北则处于温饱向小康的过度之中,且部分县市还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江苏省委、省政府近些年也开始重视苏北和苏南的协调发展,一直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苏北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旨在增加苏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扶持苏北产业发展、促进对内对外开放、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推动苏南苏北合作等。“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要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加大对苏北发展的扶持力度,二是强调增强苏北发展的内生动力。具体在坚持把推进“四项转移”作为整个苏北发展工作的主要着力点,重点抓好推进国内外产业向苏北转移,深入推进南北对口合作,重点推进共建园区建设(胡俊峰,2014),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2 江苏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现状

表1与表2数据来自江苏省统计局网站的《江苏统计年鉴》。从地区生产总值看,2013年,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5个苏南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总和为36385.87亿元,南通、扬州、泰州3个苏中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总和为11297.81亿元,徐州、盐城、连云港、淮安、宿迁5个苏北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总和为13558.88亿元。苏南以占全省41.7%的人口创造了全省59%的GDP,其GDP份额与人口份额之比为1.4;苏中以占全省20.7%的人口创造了全省GDP总额的18%,其比值为0.87;而苏北以占全省37.6%的人口创造了全省GDP总额的22%,这一比值仅为0.59。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3年全省人均74607元,苏南为110051元;苏中为68897元,苏北为45444元,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产业结构分析,三大区域的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劳动力比重由南至北逐步上升,第二产业的比重苏北略低于苏南、苏中。苏南的第一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仅仅有2.29%,说明苏南的产业层次较高。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口都占主要部分,第二产业已成为苏南的主导产业,而第三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了47.39%,表明其产业结构较为优化。苏中第二产业比重比较大,从业人口也大多集中在此产业,结构有优化趋势。苏北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口占1/3,但第一产业的产值大约只占苏北总产值的12.45%,而且就业人口中第二产业的比重最少,产业结构不合理,体现苏北的产业层次较低。三大区域经济结构仍存在较大的差异。

1.3 江苏三大区域经济差异原因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现今,江苏经历了一个经济加速增长与产业结构急剧变动的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出一个由相对较小到持续扩大再到趋于缩小的演变过程。但是经济水平差距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苏南地区一直领先于苏中苏北,处于发展较快的趋势的原因主要有外资影响、地域优势以及科技创新等。

(1)图1~图3的数据来自江苏省统计局网站的《江苏统计年鉴》。统计了近10年江苏三大区域的进出口以及FDI数据。从进出口总额看,无疑是苏南地区增长迅速,并有着一定的上升趋势,2008年到2009年的小幅下降应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苏中、苏北增长幅度很小,贸易总额远低于苏南。FDI总体趋势特点与进出口总额大致相同。从出口所占进出口总额比重看,苏北苏中比苏南高,但苏北主要以原料、矿产等初级产品和低技术产品出口为主,高附加值、高收益的加工、精加工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较小。

(2)地理因素,相比于苏中和苏北,苏南有较好的地域优势。苏南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受上海的辐射和推动,交通便捷,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其经济快速发展。苏中东濒东海、南靠长江,与苏南联系紧密,受一定发展辐射带动作用,经济发展较苏北好。而苏北地区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虽有运输优势,但整体城市化进程较弱,基础设施不良,综合运输不强,并且距离上海较远,接受发达经济的辐射和引拉作用较弱。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发展靠的是人才和教育。图4是2004年到2008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地区人口数的比重,明显的苏南技术人员比重远多于苏中和苏北。图5直观地表现了苏南专利多于苏中、苏北,进一步体现其人才科技方面的优势。可以认为,苏北具有人口优势,人才却匮乏,这必然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同样苏南地区先进的科技,较为完善和优质的教育给了其发展的动力与基础,其快速发展又会倒过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聚集,进而不断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等。

2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针对江苏三大地区的不平衡发展,本文认为政府要注重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福利均等化,通过区域和城乡一体化理念,实现苏南、苏中、苏北协调发展。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基于公平原则和社会平均水平,把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使不同社会阶层均衡受益,由此确保全体人民公平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缩小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公共服务的范围界定为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等八个领域,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的任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都离不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注重公共服务就是注重民生,以人为本的标准要求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协调江苏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动力。江苏目前不均等化的现状制约了苏北地区的发展,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周边城市,不利于江苏整体的经济增长。而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苏中和苏北加强基础设施,注重医疗、教育与基础保障,加强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等(徐康宁,2014)。

同时,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起到社会政策兜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良好区域发展协调的环境,进而有利于优化社会财富分配,有利于缓解和抑制利益分化进程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提高生产效率等。

3 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

3.1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特别要结合苏北产业结构,统筹区域发展。一要加强苏北、苏中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支出、医疗保障等服务(Sylvie Dmurger,2002)。苏北、苏中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程度远不如苏南地区有利。可以引导国内外直接或间接投资优先考虑投入到交通设施领域,因为,有利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吸引产业资本,从而增加地区总收入、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二要增强苏北、苏中地区的教育优惠,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教育体系等。苏北、苏中地区经济不发达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相

应的优秀人才带动生产力。加大优秀师资的引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建设有竞争力的高水平高校吸引外来人才等,均有利于增强地区创新能力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等。

3.2 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公共服务需求压力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要求政府需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做到财为民用,重点偏向苏北,提高苏北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同时也要规范财政支出,完善监管机制。

3.3 加速工业化进程

苏北、苏中地区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加速地区工业化就是非农化、减少劳动力剩余的过程。因此加速工业化进程是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环节。同时苏南、苏中、苏南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以连云港为例,连云港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有着天然的港口,且属于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理应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是长期以来连云港与周边尤其是与发达地区的交通欠便利,使得该地区发展较为缓慢,在江苏省的经济排名还比较靠后。此外,工业化进程还会有利于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其数量和质量。

3.4 实现区域合作:苏南研发,苏北制造

当前,苏南地区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外商投资的数量也相对较多,这也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区域投资成本相对较高,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下一步外商投资的数量。所谓区域合作,即外商或国内企业在苏南地区进行经营或研发,而将一些用地面积较大,劳动力需求较多的分公司、子公司或者工厂搬迁到苏北、苏中地区(徐元明,刘远,2009),这不仅会分摊成本,而且会带动区域板块经济增长、引进与提升研发实力、吸引国内外高质量人才集聚等,进而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快江苏整体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康宁.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与新思路[J].江海学刊,2014,(02):7277,238.

[2]刘军,徐康宁.产业聚集、工业化水平与区域差异——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0,(10):6572.

[3]Sylvie Dmurger.地理位置与优惠政策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贡献[J].经济研究,2002,(09):1423,92.

[4]胡俊峰.跨江合作、产业转移与园区共建——新时期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纵横,2014,(08):3234.

[5]储东涛.从“区域共同发展”走向“区域协调发展”——对江苏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性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2):7481.

[6]沈正平,翟仁祥.江苏省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及其协调研究——兼与鲁南和中国东西部地区的比较[J].经济地理,2003,23(06):743746,755.

[7]徐元明,刘远.江苏南北差距现状与区域统筹发展的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3035.

[8]薛鹏.地理环境与经济增长:从理论到实证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4.

[9]王筱安,向亮,何凯.从城乡地区差异的比较论江苏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思考[J].企业导报,2013,(3):135136.

[10]Gallup J L,Sachs J D,Mellinger A D.Geograph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999,22(2):179232.

作者:王晓婷 王姬 王珊

新时期区域经济论文 篇3:

新时期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与新亮点

作者简介:

刁秀华(1973-),女,黑龙江依兰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俄罗斯经济、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研究。E-mail:diaoxiuhua@dufe.edu.cn

摘 要:推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中俄两国区域经济合作的主旋律。在俄罗斯东部开发和中国打造“一带一路”北向通道的大背景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尤其是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合作力度不断加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正在形成。本文从中俄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着“一带一盟”建设、上海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合作及俄罗斯“向东看”战略等新优势出发,系统论述了中俄区域经济共赢的新亮点,即随着中国东北新一轮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开发,中俄两国区域经济合作尤其是东部两个毗邻地区的经济合作模式将会不断创新,双方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开放前沿;合作高地;“一带一盟”建设

近些年,在“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和“一带一路”北向通道建设的推动下,中俄两国经济合作尤其是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对接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区域经济合作硕果累累。合作共赢成为两国区域经济合作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一方面,中國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两个毗邻地区的发展能够互相借重。另一方面,中国东北地区新一轮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同步实施,以及“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尤其是“一带一路”北向通道的建设,为双方提供了对接合作的新机遇,形成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一、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

普京执政后,高度重视东部地区尤其是远东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在连续多年的国情咨文中,都特别强调远东开发战略的重要性,并为此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东部地区开发战略和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是近几年俄罗斯建立远东跨越式发展区和设立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一区一港”)的重大举措,对远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了切实加快东部地区尤其是远东地区的开发进程和发展速度,解决远东地区发展瓶颈问题,俄罗斯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发展与东北亚尤其是与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合作。在2009年9月中俄两国共同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到期后,2018年9月中俄双方共同出台了《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2018—2024年)》这一接续性文件,不仅为中俄两个毗邻地区的经济合作规划了新的具体蓝图,而且也表明了中俄地区经济合作的可持续性。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尤其是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合作力度不断加大,这既是两个毗邻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的现实需求,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理念的重大变化和开发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一方面,远东地区开发不再仅仅依靠俄罗斯中央政府,“自我发展”模式日趋显现;另一方面,远东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不能只依靠本地区的力量,同时需要遵从市场经济的原则,走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道路。可以说,俄罗斯实施远东地区开发战略,是依重中国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而借助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能够促进中国东北地区振兴和发展,双方具备经济合作互动的基础性条件,要素禀赋互补性强且互相借重。具体而言,一是资源和资金互补。加快东部地区特别是远东地区开发,虽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但一直受资金短缺瓶颈的严重制约,因而俄罗斯迫切希望中国扩大对远东地区各领域的投资。事实上,中国正不断加大对该地区的投资。截至2019年年底,已有52家中资企业入驻俄罗斯远东“一区一港”,项目投资总额超过3 000亿卢布[1]。而俄罗斯则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来满足中国东北振兴的需求。二是技术和市场需求互补。俄罗斯远东地区虽工业基础雄厚,但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改造严重滞后,对东北的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和设备具有旺盛的需求。而具备转移优势产能的东北装备制造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也十分需要拓展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市场,特别是强化在航空航天、核能、军工和重大装备制造等高科技和现代化装备制造领域的深度合作。三是交通互联互通为中俄两国东部毗邻地区的经济合作提供了保障。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是承载产业互动和区域联动的重要载体,尤其是作为经济发展大动脉的铁路运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俄罗斯远东地区正在建设的“滨海1号”和“滨海2号”国际交通走廊,成为连接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重要国际大通道。目前,这两个毗邻地区已形成包含水陆空在内的综合运输体系。

近年来,中俄两国区域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正在形成。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推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中俄两国区域合作的主旋律。总体而言,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合作领域,正从资源开发性领域向航空航天、核能、军工、重大装备制造等高科技领域和现代化装备制造领域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规定的200项重点合作项目多为能源、交通、木材加工、电力行业、装备制造业、采掘业和农业等传统行业。《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2018—2024 年)》则确定了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合作的七个优先领域:天然气与石油化工业、固体矿产、运输与物流、农业、林业、水产养殖和旅游业。

今后,在俄罗斯东部开发和中国打造“一带一路”北向通道的大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合作关系将会更加紧密,两地区将会构成事实上的区域经济合作共同体,成为促进中俄双方关系不断深化的领跑者和提升两国整体合作水平的重要载体。这种密切合作关系将会随着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国东北全面振兴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一带一路”北向新通道的开发和建设而不断深化。

作者:刁秀华

上一篇:管理学案例教学论文下一篇:史料与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