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工业经济论文

2022-04-15

前言让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不断被促进,持续的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为国内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改变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区域工业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区域工业经济论文 篇1:

区域老工业经济转型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与应对举措

【摘要】株洲作为国家“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是中国典型的老工业基地。近两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深度调整,宏观经济整体下行压力逐步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金融领域潜在风险面临较大管控压力。本文在分析区域金融风险现状的基础上,就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创推监测预警新模式举措,维护金融稳定,提出了化解金融风险的路径所在。

【关键词】金融风险 应对

一、区域经济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一)信贷需求与供给结构性矛盾凸显

从需求端看,受区域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株洲市实体经济整体信贷需求意愿明显下降,大型优质企业对流动性资金需求明显减少,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虽信贷需求旺盛,但获得间接融资较难。从供给端看,在“三去一降一补”政策背景下,全市银行机构逐步退出国家调控、限制行业后,市场优质客户选择面越来越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信用风险又较高,导致银行机构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向房地产相关行业、具有政府背景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国有企业。至2017年6月末,政府融资平台及类政府融资平台项目、房地产及个人住房贷款项目这两类贷款新增额占全市贷款新增额的67%,同比提高2.16个百分点。此两类项目仍是当前银行信贷重点营销对象,影响储备项目转化有效信贷投放效能,存在资金运用上的“脱实向虚”现象。

(二)信用风险蓄积态势未能缓解,后续反弹压力大

2017年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23.81亿元,同比下降4%,较年初下降1.08%;不良贷款率1.59%,同比下降0.56个百分点,较年初下降0.21个百分点。不良余额与不良率呈现“双降”趋势,但账面不良与实际不良“剪刀差”加大。如,某些银行机构通过借新还旧、展期、重组等方式盘活不良;某些银行机构不良打包批量处置存在“待持”、“回表”嫌疑。在煤炭与制造业“去产能”、房地产“去库存”、非金融企业与政府融资平台“去杠杆”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相关风险向银行间传导速度还会进一步加快,信用风险还会进一步聚集。

(三)部分上市公司募资能力下降,资金周转能力受到考量

2017年,针对部分上市公司过度融资问题,证监会修订出台了《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对上市公司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时限、申请再融资等方面进行了限制规定。受此影响,辖内10家上市公司上半年累计募集资金12.74亿元,同比下降26.87%。其中,3家上市公司由于募集资金能力下降较快,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存在一定财务风险隐患。同时,还应警惕“减持新规”对证券市场带来的新问题与新变化。

(四)保费与退保金支出大幅增长,流动性风险隐患上升

6月末,全市保费支出为11.76亿元,同比增长21.13%;全市退保金额为6.84亿元,同比增长33.76%;退保率为14.20%,同比提高1.70个百分点。部分人身险产品集中到期,退保压力不断上升,加大了保险机构流动性管理难度,特别是在保费费率改革后,各保险机构加大了资金运用力度,资金运用规模增长较快,资金投向穿透性不强,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五)体系外风险对体系内稳健运行冲击更为频繁,风险传导更为迅速

一是出险企业持续增加。据监测统计,6月末,全市出险企业104家,同比增加22家;涉及银行贷款余额13.54亿元,同比增加7.77亿元;银行信贷风险敞口12.26亿元,同比增加4.99亿元;采取诉讼等途径处置企业19家,同比增加10家。二是准金融企业风险加大。部分融资性担保公司因代偿不及时或代偿资金不足等因素,导致多家银行贷款逾期,逾期金额同比增长50%。三是网贷平台蕴藏较大风险。部分网贷平台私下与银行信贷员合作,绕过银行对征信记录等诸多贷款条件限制,借道网贷平台将银行资金贷给信用记录不佳、偿还能力不足的客户,形成利益链条。四是民间金融非法活动频繁。由于民间金融活动点多面广线长,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确,排查整治难到位,导致高利借贷活跃,非法集资活动频繁,对金融体系内安全带来较大冲击。

二、应对风险举措

为有效加强系统内外风险监控,预警区域金融风险的引爆点和导火线,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立足區域老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特色,创推“四个三”风险监测预警新模式,实现风险早发现、早提示、早处置,牢牢守住了金融风险底线,金融风险化解举措效果凸显。

(一)纵横联动,构建金融稳定协调“三机制”

针对当前经济下行、各类风险逐步显现的态势,加强联动,有效实现风险预警全覆盖。一是完善系统内外纵向横向联动机制。构建人民银行内设部门之间、上下分支机构之间、人民银行与社会部门、监管部门之间的纵向、横向联动“三机制”。通过建立金融稳定形势定期分析制度,召开银行机构“三去一降一补”背景下信贷资产质量风险、证券期货创新性业务座谈会等形式,研判区域金融风险及变化趋势。二是突破原有民间借贷、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监测样本个体范围,扩大新型金融个体风险监测口径,延伸至P2P网贷平台、互联网金融等个体,实现风险预警全口径。三是创新编制出台《金融稳定风险监测预警操作指引》。明确将金融、准金融、非金融三大层面纳入监测对象和范围,细化信息收集方式、研判方法及预警手段,规范监测、分析、预警处置流程,为基层央行规范开展风险监测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二)点面结合,布局风险监测预警“三领域”

紧紧围绕“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实施,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将监测预警范围由原有银行、证券、保险监测主线扩充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三去”监测领域,有效防止了新增行业风险对金融运行的冲击。一是防范“去产能”领域风险。出台企业风险监测制度,编制出险企業名录,对全市上百家涉及化工、煤炭、房地产等行业企业的资产、负债、融资风险等指标进行采集,分析风险隐患,督导金融机构防范企业经营、政策性和项目支持风险。针对“清水塘老工业基地”通过关、停、转、升等措施化解有色化工、冶炼等行业过剩产能情况,进行按季跟踪分析,同时,多次深入产煤大县攸县开展煤炭去产能实地调查,就“去产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金融风险问题,提请政府部门重点关注。二是防范“去杠杆”领域风险。分析非金融企业杠杆变化态势,结合政府融资债务结构变化情况,选取房地产行业、冶炼行业、政府融资平台等开展深度分析,监测去杠杆行为对金融营运盈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处置对策。三是防范“去库存”领域风险。依据创新开发的“房地产金融指数系统”,协调房产管理部门及房产企业实时采集相关数据,深入研判房地产“去库存”中积聚的行业贷款、舆情和资金链融资风险,测试去库存过程中产生的银行风险防控压力。

(三)先行先试,新推宏观审慎管理“三手段”

根据层面风险变化特点,创新实施差别化行业预警处置,维稳履职充分、高效。一是差别化行业预警处置。针对风险凸现行业予以重点揭示和提请处置,通过开展现场评估、现场评级、现场督查及现场核查“两评两查”工作,实现了现场工作机构数量及覆盖面的突破,基本摸清了辖内银行机构风险底数。如,选取8家银行机构开展近3个月的不良资产现场评估,针对贷款重组、表外承接等6种掩盖不良问题,采取约见反馈和书面反馈相结合形式,督促金融机构采取综合风险防范措施予以整改。每年对10家法人机构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对同业业务占比较大的法人银行机构开展同业业务现场督查,就其操作风险、市场违约风险等问题责其整改,促其规范经营。二是差别化金融管理。每年组织开展金融机构综合评价,对市区22家银行类机构采取分类打分、分类评价办法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业务准入和提高优惠金融服务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严格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及时对其影响程度作出评估,积极做好舆情监测与应急处理,全年全市未发生重大金融风险和突发事件。就银行机构综合评价结果、重大事项报送情况及证券期货机构风险监测信息报送情况以文件形式通报的同时,在全市金融稳定工作会上进行宣读通报,督促金融机构加大问责力度,扩大其影响力。三是差别化存款保险政策实施。选取抗风险能力较弱、保费交纳基数较大的两家投保机构,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资本充足率、保费交纳基数现场核查,2017年在辖内全面铺开投保机构存款保险现场核查,针对个别机构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率指标数据偏离较大问题,约谈高管人员,制发风险警示函,责其限期改正。每年组织对10家投保机构开展存款保险评级,根据评级结果实施风险差别费率,按规定对未改制的农村信用联社适用费率予以适当下调。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履职效能更为高效

围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通过积极梳理和创新建立监测机制,依托创新监测手段,构建内外联动的良好格局,使履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触角延伸开来,进一步丰富了原有风险监测体系,增强了基层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全局性和针对性,确保了全辖风险领域得到有效监测。所形成的农信社改制过程中不良资产集中处置、“过桥贷款”、“分贷统还”扶贫模式、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民营企业参股法人机构、互联网金融风险等40余篇专项研判与风险监测成果获上级行内外刊采用和省级领导批示,为上级行和省、市政府决策與处置提供了有效参考。连续两年在湖南省金融稳定工作会议上就金融风险监测模式作经验交流,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金融稳定科获“中国人民银行专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二)风险揭示更为充分

通过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政策开展行业监测分析,由行业风险排查索及至运行个体点位风险排查,使系统内外风险监测布局更加全面,末端点位风险预判更加及时,行业主线风险揭示更加充分,为防范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提供了决策参考。

(三)金融运行整体更为稳健

创新金融维稳履职方式,由行业风险监测丰富金融、准金融、非金融三大层面风险监测布局,在促进防化风险、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的同时,确保了全市金融整体运行更加稳健有序,尤其是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法人机构呈现结构优化、总量扩大、风险总体可控等良好態势。至6月末,各项存款余额3038.9亿元,较年初增长7.46%,同比增长12.79%;各项贷款余额1497.13亿元,较年初增长12.11%,同比增长13.01%;累计盈利27.15亿元,同比增长26.8%;不良贷款余额23.81亿元,同比下降4%,不良贷款率1.59%,同比下降0.56个百分点。

作者简介:谢丹妮(1970-),女,汉族,湖南醴陵人,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金融稳定科科长,研究方向:金融学。

作者:谢丹妮

区域工业经济论文 篇2:

关于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现状与优化对策分析

前言

让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不断被促进,持续的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为国内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改变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进入新世纪后,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工业经济的区域结构比较平衡,协调性较好,但是不可否认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一定的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有延续重工业的发展思路、工业空间的分布水平层次较低、没有有效的集中产业、产业增长模式仍然比较粗犷。在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尤其是需要面临资源的紧缺和环境保护的约束,对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优化以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强化规划和引导,努力寻求政策的支持,不断地引导产业的升级亦或者转移,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的推动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并让工业经济区域结构趋于合理。

当前,从整体上来看国内工业经济区域比较平衡,也具有较强的协调性。但同时,随着国内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注定成为其内在要求,国内范围内很多区域的工业发展以及在对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暴漏很多的问题,同时也新增了很多的挑战。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怎样让区域内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得到促进,有效的对工业区域结构进行优化,也不仅是政府面临的难题,也是理论界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对国内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就国内工业区域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路和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国内区域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中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现状

1、工业区域结构趋于均衡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的区域布局总体上趋于平衡,不断由高度集中的沿海区域向中部和西部转移,充分的发挥在中西部有优势的工业增长潜力,一批新的工业增长极不断涌现,一些具有多元化的区域工业格局也不断出现,国内区域结构显现出比较有序的平衡态势。

2、工业区域结构协调性增强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不断地加快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度,不断地优化产业结构。在国家相关政策的主导下,各地区发展较快的产业主要有:先进的制造业、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出现让区域工业结构更加优化,更进一步的增强了工业区域结构的协调性。

3、产业转移呈现出加快趋势

最近几年,国内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较快,转移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产业层次也日趋提高,这在工业区域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之所以要进行产业转移,主要是这可以让产业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以内在的经济联系为依托进行布局,让区域行政的限制进一步减少,从整体上有效的发挥各地区产业的优势,合理的对区域分工以及对产业转型进行升级有较大的意义。

4、新的工业增长极形成

在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些关键的如“城市群”和“经济圈”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这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后,国内产业布局趋向于城市群和大都市圈转移,当前,国内重要的增长极是三大经济圈。尤其是近些年来,由南向北的产业转移趋势不断增强,国内其他区域工业落后于沿海地区的局面有所改变,当前区域投资的热点区域是环渤海地区,该地区和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形成“三分天下”的区域增长局面。与此同时,新的工业增长极在某些重点优势区域中出现。

二、中国工业区域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路和对策

1、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

在区域内实施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战略,对工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让主体功能规划在空间发展和布局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并强化其战略性、约束性以及基础性。对人口的分布、经济的布局、国土资源的使用以及城市化的格局在整体上进行统筹,在一些适合的区域引导人们和经济进行转移,尽可能的让生态发展和农业得到保护,让经济、环境、人口可以协调发展。在整体上建立区域的发展战略,对不同区域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因地制宜的进行各生产要素的流动,区域间也要不断的深化合作,让区域的互动发展处于良性的循环之中,切实的对区域发展的差距进行缩小。

2、积极引导区域产业转移

目前,在空间上我国的产业和人口分布并不匹配,推进产业转移有利于协调人口和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区域结构。就东部区域来讲,我们从“十二五”规划中就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以及先进的制造业是重点发展的对象。对东部区域中不适合发展的产业适时的转向中部或者西部区域,同时中部和西部区域也要对自身的优势充分的发挥,科学的承接来自东部区域或者国际上的产业转移。同时,西部区域要对资源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大力开展特色产业,立足国家能源基地的定位,对资源进行深加工。由于中部区域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外界普遍认为其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不仅区域上具有优势,在建设上也是承接最佳的选择。所以,产业转移给中部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这对中部区域产业的优化和经济的转型具有较强的意义。

3、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要想让循环经济的目标实现,就需要在科技上加大投入,对节能减排的相关技术、设备要大力的发展和推广。不仅要对落后的设备和污染较高的企业给予淘汰,还要充分的发挥市场的作用,对法律、经济等必要的行政手段综合运用,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等指标的约束作用进一步强化,对落后产能的鉴定标准不断完善,市场准入条件不断严格,加快研究让落后产能推出市场的相关机制和制度。一些需要大量消耗能源并具有较高污染的企业如:矿业、建材、造纸等行业,不断的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研究,让能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地提升,不仅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废物的排放,更要降低废物排放中有毒有害成分的含量。与此同时,对政策机制我们要进一步的完善,在区域内实行分类管理的政策,根据区域的不同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对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要不断地深化,出台的相关制度要不仅要有利于生态保护更要有利于污染的防治等。同时政府在其中不但要在政策上进行指导,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财政支持,对相关企业在引导的基础上给予扶持,科学的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要从各方面对工业区域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根本就是区域结构的优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优化工业区域结构,实现国内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唐山市曹妃甸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作者:王立军

区域工业经济论文 篇3:

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区域分析

[摘要] 本文采用2003年成都市所辖19个区(市)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的数据,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一些定性研究所不能得到的结论,把19个区(市)县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照综合经济效益划分为三个区域,并对三个区域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指标体系经济效益聚类分析

作者:丛日玉

上一篇:数学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营销渠道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