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2022-07-29

第一篇: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加强纪检监察干部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

摘要: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能更好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能建设更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环境。本文从反腐倡廉入手,指出了加强纪检监察干部专业化、职业化的重要意义及当前纪检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期望打造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专业化、职业化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字:纪检监察 干部队伍 专业化 职业化

一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把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作为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抓手。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腐败现象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这对纪检监察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近几年以来,为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贯彻落实各级反腐倡廉工作部署,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不断优化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整体结构,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提高纪检监察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水平。这既是适应当前反腐倡廉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加强纪检监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加强纪检监察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纪检干部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内涵

纪检监察干部是一支专门的干部队伍,承担着特殊的职责。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专业化,是指纪检监察干部要拥有能胜任纪检监察工作的知识体系,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为职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职业化,是指纪检干部表现出的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的专业知识、技能、工作方法以及思维方式等等,其要求是具有鲜明的纪检监察职业特点、职业标准和职业道德。

(二)加强纪检监察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 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发挥职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常言道“打铁还得自身硬”,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的假设和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的监督机关,而纪检监察干部,作为“党的忠诚卫士”,一方面必须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努力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工作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必须坚持原则,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铁的纪律、严要求、高素质与能力来为党服务,发挥职能,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强有力地政治和纪律保障。

2.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适应新形势、服务中心工作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面对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要求,结合“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纪检监察干部既要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又要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换言之,纪检监察干部要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新形势和任务对纪检监察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纪检干部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因此,就要加强纪检监察干部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纪律保障。

3.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经过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也需意识到,反腐工作重在坚持做到“常”“长”二字,我们反腐倡廉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当前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各级党委和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和监督下,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从总体上是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扎实的队伍,也为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新任务、新形势和新要求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整支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中仍需加强,特别是乡镇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建设相对滞后。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管理不够专业。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内监督的机关,属于执法执纪机关,其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纪检监察机关要有专业的内部管理。而目前的状况是,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管理相对常规化和一般化,这导致了当前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难以专业化。

(二)干部配备“专职不专用”,人员结构不够合理。这种情况在乡镇纪检监察机关比较常见。一方面乡镇大都配备了4到6名纪检监察干部,但除了纪委书记是专职的,其他干部多是兼职的,有的地方甚至纪委书记还驻村或分管计生或综治。县直各单位纪委或纪检组根本就没有专职的纪委委员,除纪委书记或纪检组长外,别无他人;由于一般的纪检监察干部大都身兼多职,使得他们参加纪检监察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种干部配备不齐、专职不专用或者根本就兼职的情况使得他们工作起来力不从心,往往是“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难以做到专业化和职业化;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进入纪检监察机关没有具体的和刚性的“准入标准”,有的地方纪检监察干部年龄偏大,大都不是专门学习会记、审计、经济、法律等专业的人,懂财会、懂法律、懂电脑、懂写作等专业人才少,也存在“高学历、低能力”现象,特别是在某些乡镇。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导致了纪检干部队伍的不够专业。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按照规定,应对纪检监察机关实行上级机关和同级党委双重领导。而在实际中,纪检监察机关在组织人事、财物经费以及各种事务上对同级党委政府仍然存在一定依附性,而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仅局限于业务指导这个层面。也就是说,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组织人事、福利待遇、行政经费等要害问题方面,上级机关难以为下级机关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乡镇的纪检监察机关,由于缺少办案经费和现代化办公设备的保证致使纪检监察工作难以开展,纪检监察专业能力也不足。

(四)干部综合业务素质不够高。干部综合业务素质既包括干部的思想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一方面在有些人眼里,纪检监察工作是容易得罪人,惹人嫌,吃力又不讨好的苦差,由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差导致了一些纪检干部产生了“不敢为、不作为、只要不出错”的心理,在工作中出现了怕影响人际关系、怕管多了影响了中心工作的开展等畏难情绪,有的还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种心理都影响着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还有一些秉公执纪、廉洁自律的纪检监察干部还常被调查对象所埋怨,甚至被亲戚朋友们所不理解这导致了一些纪检监察干部思想不稳定。另一方面,纪检监察干部有的年龄偏大,学习的动力、能力和精力不足,加之培训又少,导致了他们的业务知识跟不上时代。本来,纪检监察工作具有自身的特点,是纪律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平时多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是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跟上时代进步脚步的重要方法,也是加强专业化、职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的必要手段。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如缺少有效的学习培训机制、对外交流少、经费不足等,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培训较少,几乎很少组织这样的培训,造成有的纪检监察干部业务知识不精通,知识面窄,知识陈旧单一,理论水平、思维模式、创新能力和工作方法等相对滞后,制约着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在乡镇纪检监察机关,精通业务知识的干部较少,这使得乡镇在执纪问责过程中缺少专业的指导。

(五)纪检监察工作缺乏职业标准,干部缺少专业化、职业化精神和目标。纪检监察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专业性和纪律性,其有着特殊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从目前来看,纪检监察工作并没有规范的职业标准,在具体工作中,对纪检监察干部提出的要求,强调更多的是政治层面上和党性层面上的工作纪律和政治纪律。这就造成干部职业生涯的规划不足。

三、如何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中纪委十八届二次全会指出:“要用铁的纪律打造人民满意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要打造人民满意的专业化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增强干部岗位责任意识,宗旨意识,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笔者认为,要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纪检监察准入门槛,配强干部队伍和设施。

一方面纪检监察干部不同于一般的干部,他们是维护党的纪律的忠诚卫士,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直接或间接地牵涉到群众的利益。纪检监察干部是选人用人的实际监督者,但他们本身的选拔任用,也检验着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因此,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严把准入关,严格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标准选拔纪检监察干部,综合考虑德、能、勤、绩、廉方方面面的素质,可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吸纳、选拔有专业知识储备、纪检监察工作经验、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对那些党性观念特别强、能力突出、作风特别扎实的干部,可“不拘一格降人才”。建立起适合纪检监察干部成长的内部选拔用人机制,为优秀干部提供成长平台和上升空间,增强纪检监察队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人员配备上,综合考虑干部的优化组合,注意老中青结合、各种品质互补,保证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要适当补充和吸收法律、经济、审计、心理学等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改善队伍知识结构。在办公设施上,应加强对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的配套办公设施、装备、经费等的保障,少数地方连专门的执纪问责办公室都没有,应增加对配套装备如电脑、复印机、打印机、摄像机、录音笔等硬件设施的投入,这样才能保障执纪办案的专业性和职业性。

(二)与时俱进,加强专业化、职业化学习和培训。

纪检监察工作是一项业务性、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与时俱进,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能使纪检监察干部不断掌握和更新经济、法律、审计、金融、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应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其理想信念入手,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抓实。

第一,坚持思想教育。结合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教育,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可以通过观看教育影片、漫画、书籍、文艺演出、听党课、主题演讲比赛等形式,既丰富了干部生活,又加强了思想教育。重点是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把好纪检监察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要注重引导广大纪检干部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拒腐防变能力,并把思想教育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在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同时,应引导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斗志,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决策部署上来。其次是要抓好自身廉政教育。通过正反、面典型示范教育、党纪政纪教育、法律法规、艰苦奋斗教育,使纪检监察干部始终做到自重、自警、自励,努力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和拒腐防变的楷模,成为党员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的模范。最后是要创新学习方式。应经常性地开展评优选优活动,使教育贴近实际,具有针对性,以此进一步增强纪检监察干部的荣誉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并力求见成效。

第二,适应新形势和时代的发展,加强纪检监察知识业务培训,使其能接受新知识,提高处理新问题的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违法违纪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和智能化,办案难度相应加大,旧的工作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反腐形势,纪检干部如何不断适应形势增强业务知识与能力,一是要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有计划地选派纪检监察干部到上级机关参加业务知识培训;二是对新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同志,搞好岗前培训。三是多举办集中业务培训和讨论会,严格学习制度,使纪检监察干部快速成长为业务精英。四是根据工作需要,多加强纪检系统内干部的交流,这样既能增进兄弟单位间的感情,又能取长补短,开阔视野,相互学习。在系统、专业化的学习和培训的基础上,多运用业务知识指导实践,提高纪检监察工作能力。

(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专业化管理。

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专业化管理是基础,制度是保障。纪检监察机关不同于一般的部门,有其特点,首先应紧扣其特点,注重专业化管理,对纪检干部的要求也应更加严格,其次,应针对专业化管理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一整套能进行专业、有效、规范管理的制度体系。在建立健全制度时,既要以现有的制度体系为着眼点,根据新任务和形势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建立健全制度,体现“梯次性”;又要从制度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入手,根据执法监察、执纪办案和内部管理的需要,及时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现“实效性”。如:从规范执法执纪问责入手,建立首问责任制、行政问责制、公开办事制、限时办结制、督查考核制等制度,规范信访举报、执法监察、案件查处、纠风及等工作程序,完善业务流程,使干部在执纪办案时严格按照程序的规定和要求来办,使得干部办案更加专业和规范。

(四)制定纪检监察职业标准,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作风扎实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一直以来,由于纪检监察工作的准入制门槛不高,又没有专业的职业标准,导致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建设存在一定困难。

1.制定纪检监察职业标准和规范。纪检监察当前全党正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可以此为契机,通过学习教育,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开展纪检监察职业道德规范讨论活动等,认真、深入查找纪检监察干部在政治意识、思想作风、工作纪律、工作作风、道德品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整改措施,制定出适应纪检监察机关特点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起长效机制。

2.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扎实的工作作风是加强纪检监察干部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一种持久战斗力。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党形成并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传统;形成并保持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我们党的革命、建设和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物质丰富的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腐朽思想有所抬头,纪检监察干部是处于反腐败斗争的前沿。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的作风建设,使纪检监察干部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和秉公执纪的优良作风。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加强作风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防治意识,提高党性修养。二是引导广大纪检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我们党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引导广大纪检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树立群众观念,践行群众路线,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三是要大兴调研之风,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了解和解决反腐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探索反腐倡廉的新思路、新举措。

3.培育纪检监察职业精神。引导纪检监察干部做好个人职业规划,明确工作目标,牢记使命,培育纪检监察职业精神。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王岐山强调,完成党的事业最终要靠人,关键是用好干部,对党忠诚是对纪检监察干部最根本的政治要求。因此,要加强纪检监察干部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以铁的纪律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同时,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也要坚定理想信念,认清形势,牢记使命,严守工作纪律,落实责任,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落实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各项决策部署,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作者:黄旻 温艳 大由乡政府 纪检干事 15779868335

第二篇:法官职业化建设

近些年,面对越来越多的纷繁复杂的各类案件,这就要求法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素质。因此法官职业化建设提上议程,法官职业化是法治国家对法官队伍建设的唯一选择,提出法官职业化建设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面对严峻的形势,法官职业化建设在现实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在法官遴选方面,在我国现有体制下,许多基层法院地 法官都是由一些军队退伍人员任职,他们自身缺乏法律知识,没有审判经验,对法院审判程序不甚了解,缺乏最起码的职业素养,,近几年我国虽然引入了司法考试,通过司法考试遴选优秀的人才进入法院系统,但大多数的人还是很难进入法院系统,这是与已有的体制相违背的。而且在人才分配方面,人才的分配在各地区极不均衡,造成了发达的地区人才济济,落后的地区缺乏人才。

其次,法官选任注重年轻化,我国法律规定年满23周岁即可担任法官,基本上大学本科毕业既具备了选热播法官的资格,从职业化的角度来看,这一规定是脱离现实的,过于年轻使得法官缺乏经验,容易造成案件误判错判,而西方国家的基层法官只有在年龄达到40岁以上才可以担任,充分维护了司法的公正,另一方面,中国法官退休过早,这是对人才的浪费。

面对诸多问题,我们应加快法官职业化建设,应规范看是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法院系统,设立法官助理人制度,将优秀的法律人才补充道法院,同时加强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地区之间的法官职业水平差距缩小,建立地区同等的待遇制度,从而使得偏远的地方也可以吸引人才,同时建设和培养一批复合型法官&和专家型法官,规范法庭秩序和提高法律的公正权威。

其次,对于法官的任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适当延长,不要一刀切,对于那些经验丰富,身体健康的法官可以适当延长其任期,同时对于法官的任职年龄也应相应的提高,个各地区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标准,注重法官的知识素养和从业经验,提高法官队伍的素质。

根据我国的审阶制度的规定,基层法院无疑是处理各类案件最多的法院系统,因此基层法院应当侧重培养一批复合型的实用型的法官,尤其是人民法庭的法官应当尽可能更多的懂得各类纠纷案件相关法律知识和相关程序,以适应基层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

多年的法律建设,使得我国的法律职业化建设初见规模,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法律人积极地找出问题,尽快的完善我国法律职业化建设。维护法律的尊严。

第三篇: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

XXXX公司成立不久,在全体员工努力下,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但市场环境是随时变化的,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日益激烈,就其体形式而言,从产品竞争,到技术竞争,到品牌竞争,再到战略竞争,其手段日益向高级化和综合化发展,而最终决定竞争成败的,就是企业的员工,企业员工队伍的建设已经越来越突出地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和制胜的根本。公司的长远发展,员工至关重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竞争力强的员工队伍,把“员工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做为公司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

如何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成为现代企业家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综观同舟企业员工队伍,其现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XXXX下属50个分公司,地处20个省,地域差异产生了文化差异,各厂有各厂的特点。

(二)50个分子公司在人员结构上也不同,既有老厂又有新厂,老厂多为正式员工,受到多年大唐文化的熏陶,而新厂多为外聘员工,思想还没有统一到公司的文化中来。

(三)专业的复杂性问题,我们的收入来自市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市场是客户,服务好客户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因此要统一文化,统一行动,统一服务标准。

(四)销售环境随时变化,在这日益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要能生存

- 1念、文化、政策、职业道德、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学习;培训,可以在员工进入公司一定时间后,进行集中培训;职务阶层培训,主要对不同职务阶层的人、依据职务内容,分别进行培训,以提高其担当职务的能力;职能培训,主要是对公司中不同职能资格的人,依据其职能资格水平,分别进行培训。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队伍的教育培训,要形式多样,紧密结合公司工作的特点,尽可能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成果,真正实现寓教于乐,有声有色,在员工接受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从点滴做起,力戒形式主义。企业也可以利用社会性的专业培训教育机构,为专业的培训提供服务。

二、激励员工,提高效益

一个优秀的人才加入到员工队伍中来,并且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得到提高,但如果企业不能给予有效的激励与鞭策,那么企业对这类员工的投资与从他们身上得到的效益则不能成正比。

(一)创设有利于员工发挥所长的文化环境。一个企业能否真正发挥员工之所长,与公司的文化气候关系密切。企业领导要带头在公司里树立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的良好风气,并制定员工成长的各项政策。要多与员工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使员工忠于自己的工作。

(二)要为员工设计好一个完善的事业发展阶段。一个优秀的员工对于自己在一个企业长期的发展是非常重视的。如果他看不到自己的职位与责任的提高与发展,那么他在这个企业的工作热情不会很

- 3企业形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价值链条,激发其主人翁意识,与企业同舟共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努力推进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法学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但其相对自然科学来说,又是一门准科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法学特别是司法理念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一些法律原则和法学理论都随着历史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在计划经济时代,作为司法机关的法院是专政的工具,所处理的事务范围无非是打击敌人和调整婚姻家庭关系,在整个国家的动力结构中只是一个非常边缘化的角色,然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却将法院推到了权力的前沿,成为社会各种矛盾的聚焦点,当行政权力不再主导经济生活的时候,当法治的合理性、正当性得到越来越深刻的认同的时候,法院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深度进入到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调整过程中,而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权力。

法院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官便是这道防线的守门员,其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水准对社会正义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司法活动是专业化程度极高的专门性活动,必须要求具有高深的法学理论知识,崇高人格和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理解力的法官群体来对法律进行准确的解释和适用,进而调整其作用的社会关系。法官除应具备国家公务员的任职条件外,还应当具备其它一些特殊的职业要求,即法官的被动性和中立性。但多年来,尤其是在“法官法”施行前,法官职业的特殊性却一直被忽略了。因此,在当今的中国,建设现代法官制度,走法官职业化之路,是时代迫切要求。

一、法官职业化进程的困难

1、全局性的问题。法官职业化是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来在最高法院的推动下,司法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只是处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国家2002年确立了司法考试制度,并规定法官从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中择优选任,但至今未见出台有关的具体规定,司法考试制度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司法改革是一项全局性的宏大系统工程,它涉及宪法和法律的修改及相关部门利益的调整,法院体制创新的问题,因而最高司法机关是不能也不可能进行全局、全方位的司法改革。据互联网报道,2003年“非典”时期,中央成立了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最高司法机关积极行动,但在讨论和论证时,部分法学专家出现了一些过激和敏感的言论,以致这次极不容易起动的改革在中央层面搁浅。因此我国的司法改革是一个渐近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2、地方党政机关对法院进行行政化管理的问题。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司法独立,这种独立不仅指司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单独存在,行使独立的权力,更为重要的是支撑这种机制的一套知识体系亦是独立的,它具有自身运行的理念和逻辑,具有自家独立的语言系统。而在中国当今的司法体制之下,支撑法律规定司法独立的知识体系已基本形成,但在地方党政机关首长的思维体系中,司法独立的理念没有占据应有的位置,在地方行政首长的眼中,法院只是为地方中心工作服务的工具,是政府的一个部门,政府可以强令法院违规实施破产,按照政府的意图强制实施拆迁。在地方党政首长的这种知识体系的支撑下,司法不可能展现自己独有的逻辑,造成地方政府对法院的行政化管理,司法权力地方化,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不听话的法院领导随时有受到指责的危险,不得不参加地方的招商引资和选优评差活动。在司法不能展现自己独有的逻辑的状况下,何谈司法独立和法官职业化,法官职业化只能是空想。法院在司法过程中,不能完全服从于法律。指望通过最高法院几次教育整顿便可以使法院院长及法官们秉公执行而不考虑地方领导的意志是徒劳的,这是要求他们在做超越人性的事。在法院管理行政化的体制下,法官职业化建设也就丧失了应具备的基础和条件。

3、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法院的地位问题。中央“十六”大提出建设法治国家的号召,而法治国家要求法院应居于社会关系调整过程的重要地位。我国的法院在整个国家权力结构中处于相当边缘化的地位,在法治比较发达的国家,几乎所有的政治问题都要演变成法律问题,这就意味着司法权的影响力不仅及于狭义的法律领域,而应是整个政治权力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法院越来越多地对政府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对议会立法的合宪性作出判断,而我国的法院至今仍在夹缝中生存,“人财物”等重要生存环节依赖于同级党政机关,司法机关不过是地方党政机关的下属科局而已,并且不是重要的科局,这是因为法院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不会给地方行政首长的政绩添光加彩。因而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必须对法院的地位予以明确,地位明确之后,才可以引发全社会对法院地位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只有在人们认识到法院应成为整个国家政治权力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之后,法官的职业化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其进程才能加快,效果才能明显。而中国的法院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处在国家权力结构的边缘地位,司法改革和法官职业化仍将处在缺少政治保证的环境之中。

二、法官职业化的改革

要实现司法公正,重要的问题仍在于制度,只要认真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司法不公甚至司法腐败,多半是源于制度的缺陷,而非法官的个人品行。当今司法公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人们对所谓的司法腐败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可以说这为法官职业化注入了难得的契机和动力。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官职业化制度,我们认为,下面的几个设想值得考虑。

1、改变目前司法权实际从属于地方的问题。在现行体制下,法院的司法管辖范围与行政管辖范围完全重合,宪法规定法院院长以及法官由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产生,并对其负责,财政也完全受制于地方,这直接导致地方法院对地方的严重依赖。甚至在中国还存在企业管理的法院,如铁路法院,森林法院,石油法院等。本来是国家设在地方的法院,却变成了从属于并听命于地方或是企业的法院,于是地方法院各为其主,破坏了人们对法律统一性的依赖,司法的公信力明显下降,以至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该体制弊端的解决,部分学者和法院人士比较热衷于“法院重直领导”的改革方案,这可以说是一个新的误区,这种方案虽然改变了法院从属地方的缺陷,但却造成下级法院从属于上级法院的后果,而司法独立的本质应该是法院的独立和法官的独立,每个法院从行政上应独立于它们的上级法院和地方机关,只有这样才是法院应具备的“人格”。“重直领导”说,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亦是值得研究的,在少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其法官的待遇是相当高的,“重直后”,最高法院能否解决他们的高待遇问题,就是解决了,落后地区法院的法官待遇是否应同发达地区法官的待遇一致,这部分资金如何解决。所以这种方案是不可取的。最客观的方案就是在不与宪法和法律冲突的情况下,即在保证改革的合法性前提下,可以从制度上确保法官职业化的进程。在人事上,法院院长及法官的选任仍由地方组织部门和上级法院负责,然后履行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命程序,但要对法官的员额加以严格的限制。同时以党的文件形式规定地方组织部门和人大不得以任何非法定的理由和非经法定程序对法官特别是法院院长进行调整、调动和交流,从而确保其法定的任期。在财政上,按照法官的待遇高于同级公务员的法律规定,及法院物质装备的实际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法院经费数额,交由地方权力机关审议批准,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决议,由行政机关给予严格的执行,即将法院的物质装备和经费在法律层面上给予保证,无需法院再耗费精力到行政机关去谋取。这种作法,将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地方对法院的非正常控制。以上关于法院人事和财政问题的变革,不涉及法律的修改,操作也易行。只有在法院取得了基本的独立之后,法官的职业化和法官追求正义的热情与智慧便会被激活。法院和法官才取得了法律上独立的“人格”。法官职业化才能取得进行操作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2、尽快落实法官职级与待遇挂钩。法官的职级已经评定,但始终没有与待遇挂钩,法院法官的待遇仍然套用行政级别,“法官法”规定的法官待遇适当高于公务员的规定没有实现。因法官的待遇低下,造成法院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法院很难引进高层次和高素质的人才,再就是留不住现有的高层次人才。另外由于编制的限制高层次人才进不来,而现有的不符合“法官法”要求的法官又不想退出法院的两难境地,所以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最高院必须推动有关国家机关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不要因为法官整体的素质低,就不愿提升法官的待遇,这样将造成恶性循环,法官的整体素质随着人才的流失可能进一步降低,只有提高法官的待遇,才能吸引到高层次的人才,只有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才能确保司法公正,素质低下的法官才能逐步丧失审判权或退出法院。在法官待遇与司法公正的关系问题上,最高法院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最高院包括财政部为何不利用从提升法官待遇这个投入较少的手段,来换取司法公正这个最大的价值(回报)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法官高薪,才有法官的职业化。在不违背现行的财务制度的前提下,对各级法院可在推行法官助理制度的过程中,对担任法官职务的法官给予相应的补贴,增强法官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3、改变法官管理行政化的倾向。行政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首长负责任,强调行政首长的个人权威,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在地方党政机关对法院进行行政化管理的模式下,法院的院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迎合和服从地方首长的意志,特别是在工作中,法院院长的潜意识也在支配其为地方中心工作服务,这样就给法官的管理带来行政化的问题。法院为了地方的利益及地方党政首长个人意志的需要不得不以牺牲国家法治的统一和司法权威为代价,来迎合地方党政机关,这就迫使法院院长和审判委员加强了对法官的控制。本来中国法官的整体素质就不高,监控加强的结果就是法官权力的虚化和内心的失落,加之当事人及律师的鄙视使法官进一步失去责任心和荣誉感,愈加不思进取,不注重学习和提高素质,重大和疑难案件推给院长或审委会就算完成任务,即使事后证明案件判错了,法官也不担责,同时也为部分法官故意误导审委会提供了条件,审委会成了少部分法官逃避责任的有力稻草。由于法官的责任心不强,业务能力处于较低的状态,又导致对法官进行更加严厉监控的正当性。现在法院内部的错案追究制,人大的监督办法的出台,检察院法律监督力度的加强,正是法官管理行政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在这种形势下,法官的独立意识、中立意识和责任意识无法养成,从而无法形成追求公正司法的风气,法官的权威亦无法形成。没有法官的权威,就没有司法的权威,法院裁判的公信力可以说现在已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准,这就造成中国为何多年来不能产生著名法官、检察官、律师根本原因。纠其原因就是在当今的体制之下,中国法官没有法律上的独立“人格”所致。因此在改革时应对此问题引起重视,解决的途径就是加强独任审判员和合议庭的职责,弱化审委会的职能,使法官真正成为行使司法权力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法官职业从大从化向职业化的转变。

4、尽快实行法官员额制。法官员额制与司法公正、司法权威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以前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和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对法官按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以致法官的荣誉感和责任心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而法官员额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法官的数量由法律加以规定,法官的任命和罢免应依照、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并赋予法官弹劾申辩权的制度。通过法官员额制,可为法官抵御非正常的干扰创造条件,法官员额制将从技术层面使法官被免除资格或调离审判岗位的随意性受到限制。由于没有实行法官员额制,造成法官地位不稳定,很容易使那些敢于抵制非法干扰的法官(包括院长)被调离审判岗位或被调离法院,从而使追求司法公正的个人努力变得苍白无力。另外,可以使被免除法官资格的法官获得一个申辩的权力,让那些非正常的干扰暴露在阳光之下,从而约束非法干预行为的实施,在法官和非法干扰之设立一道防火墙,确保法官能够以自己的学识、良心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公正地审理案件。现在各级法院在国家未来实行法官员额制的情况下,可进行法官助理制度的研究和探讨,并尽快实行法官助理制度,将审判权赋予少部分具有高尚人格和掌握高深法学知识,并对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理解力的法官,这对司法权威的树立,法院公信力的提升极具现实意义。

营口开发区法院

第五篇:谈基层法院的法官职业化建设

2002年7月25日,最高法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用正式文件的方式提出法官职业化建设的概念,是对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发展和推动。《意见》对法官职业化建设作了详细的步署,但笔者认为,由于基层法院工作所具有的特殊规律,基层法院的法官职业化建设,与各上级法院相比,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基层法院法官职业化建设

的现状和困难。

(一)人手少、任务重,审判任务的逐年增加与编制精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确定法院的编制数往往根据辖区内案件数及案件标的等,基层法院的编制常常偏低。即使处理同样数量的案件,基层法院要比上级法院的工作量大,一审案件的工作量要二审案件的工作量大。这主要由几个因素造成:一是当事人中学历层次、文化素养低的多,法院取证、质证、庭审等工作难度加大。二是当事人中自然人、私营业主多,自然人财产的隐密性,住所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文书送达、执行等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三是涉及婚姻、家庭的案件多,鸡毛蒜皮的小案子,却常常最为烦琐,耗费审判人员大量的心血。四是新类型案件多,增加了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各基层法院减编10后,原本就处于饱和状态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

(二)审判人员素质偏低,具体表现在:

1、学历层次低,法学理论功底较差,基层法院人员的来源大多为转业军人、社会招干、党政机关调入人员,由正规院校法律专业分配的大学生人数比例较少,硕士、博士生更是凤毛麟角。

2、部分人审判业务水平较差,虽经自学、函授、党校等学习和各类培训,一部分勤于学习、善于积累经验的人具备了一定的审判工作能力,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由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学习持应付态度,使得他们的业务水平远远达不到现代审判工作对法官的要求。如驾驭庭审的水平、法律文书制作水平不高等。从某法院“文书看台”中的文书为例,很多文书说理不清、对证据的认定不合规则,错用和漏用法律条文等,文书中遣词造名、标点符号不符合规范、错别字等低级错误也时有出现。

3、司法理念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很多人对法律的理解还停留在机械化、片面化的阶段,纠问式庭审、凭经验办案在一些人中仍然根深蒂固,

4、职业道德修养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作为一名法官所应具备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敬业精神不够,个人人格修养不够,对当事人缺乏耐心、不文明办案等行为时有发生。所有这些,与法官职业化、精英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三)工作条件差,人员福利待遇不高基层法院的行政经费来源大多依赖诉讼费收入和少量的财政拨款,有限的经费,要应付各种行政办公费开支,还要负担法官及各类辅助人员的福利奖金等。由于经费紧张,基层法院要改善办公条件困难重重,法官及其他辅助人员待遇偏低,法官的培训、教育等经费得不到保障。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法官的工资甚至得不到保证,有的法官被迫在下班后做小生意补贴家用。就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法官的办公条件和收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相比仍然偏低。

二、几点建议

(一)给予基层法院一定的政策倾斜在全国法院系统,无论是法院的数量,法官的数量,还是每年审结的案件数,基层法院都占绝大多数,基层法院的法官职业化建设是整个法院系统法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健所在。而与各上级法院相比,工作任务繁重、人员素质不高、工作条件较差等,这些制约着法官职业化进程的困难和矛盾在基层法院更加突出。因此,笔者建议,对基层法院的法官职业化建设给予充分重视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一是适当增加人员编制,用于招录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二是合理确定法官的员额比例,目前全国各基层法院,在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比例确定问题上做了各种尝试,有111样式、121模式及131模式等,但无论采取何种模式,都应以适应各法院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以确保审判任务及法院各项工作的完成为前提,因此,鉴于基层法院的实际情况和各地区的差异,最高法院在确定法官的员额时应给予基层法院一定的宽松度。三是加大对基层法院法官的培训力度,在以往的各类培训体系中,给予基层法院法官的培训机会很少。从业务对口培训到在职研究生的培养,从外派交流到出国进修培训,往往自上而下,先满足上级法院的需要,轮到基层法院时,名额已是少之又少。建议,今后,培训工作多向基层法院法官倾斜一些,保障法官平等地受培训的权利。

(二)建立适合基层法院特色的法官管理体制笔者认为,现存法院机构体制有以下弊端:

一、有限的审判资源被浪费。庭室长大部分精力用于行政管理,办案数很少,作为业务骨干的优势发挥不出来。

二、给法官定额工作带来困难。庭室长占据了法官的名额,却只能审理很少量的案件,结果只能通过增加法官的数量来解决问题,这与法官职业化和法官员额制的宗旨有悖,而如果庭室长不任法官,使法官大部分业务骨干失去裁决权,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三、行政事务多头管理。法院的行政事务由院长、综合部门、庭室长同时担任,既浪费了人力,也因环

上一篇:职业教育综合知识下一篇:中医少年儿童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