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批改让学生做主

2022-09-29

新课程理念的支撑下, 我在平日的作文评改教学实践中, 采用“由扶到放”的策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端正思想——授之以渔——互评互改——自评自改——讲评反馈。

一、端正思想

我听过不少同行的课, 有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了“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他们在课上把课桌摆成饭桌型, 提几个所谓“启发性”的问题, 学习方式上公开对学生说你们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其结果常常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没事做, 学生在下面却乱成了一团, 还美其名曰叫“气氛活跃”, 学习效果不得而知。所以, 在让学生自批互改之前, 教师要讲清这样做的目的, 告诉学生老师不可能给你改一辈子, 这样做是为达到“终身受用”之目的, 并不是单纯为减轻教师的负担。我常常跟学生说:“评改时, 你就是老师。希望别人怎么对待自己的作文, 就要怎么对待别人的作文。”同时, 教师也得端正思想, 让学生参与评改不等于放手不管, “学生为本”决不是“放羊式”教学。相反, 教师更应该加强责任感, 扮演的导航者的角色要贯穿教学全过程, 放下架子, 融入到学生学习活动中去。

二、授之以渔

教师示范, 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会改。教师事先可以在学生习作中挑出的不同层次的作文, 从立意、内容、结构、语言、表达、标点、错别字等方面详加修改圈点 (注意符号规范, 字迹工整) , 再借助投影仪等电教设备, 展示给学生揣摩。

学生具体操作时可分“四步走”:首先用四五分钟的快速浏览, 勾出错字、病句, 看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恰当,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步放声慢读, 细细品味, 从头至尾精批细改, 勾画出好词佳句, 思考作文是不是围绕着中心来写, 开头能不能使全篇文章顺利展开, 吸引读者, 结尾看是否与开头照应, 突出中心, 写好眉批;第三步粗看, 既检查批改情况, 又酝酿批语。提醒学生批改要抓关键, 抓重点 (注意单元作文常常有个侧重点) ;眉批要有针对性, 知识性, 趣味性, 准确性;总批要简明富有启发性, 具体性和建设性;总的要求是多表扬, 少批评。第四步小组内交换检查, 组长审阅。这样做, 就让学生直接感知了修改作文的全过程, 懂得要“改哪里”和“怎样改”, 为后面的互评互改打下基础。

三、互评互改

可把全班学生划分若干小组, 每四人一组, 任命一名语文成绩好的同学为组长, 进行互评互改。批改时, 教师将全班作文本分发给各小组 (不能发给本人) 。每人批改一本, 按上述“四步走”法改 (评改有困难的学生评语由其他的执笔, 并在评语后打上分, 最后要求签上改的同学的名字) 。改完后, 与本组另外三名同学交换, 看本组其他同学批改过的, 发现错批、漏批或批语不当的及时转告主批人。然后组长最后审阅4本作文。

这个阶段中, 学生纷纷动脑、动嘴、动手, 人人参与, 各抒己见, 有时很可能要大声地争执, 教师切忌不要横加干涉。我们应该为孩子们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思维感到高兴。只是提醒他们不要影响别人。我在教学中就遇到过许多感人的场景:学生们常常会因为一个词语或者小小的标点符号争得面红耳赤;在写《我的心里话》时, 有个组长下的评语足足有500多字, 比原作还多出100多字;在改七单元的想象作文时, 一个孩子拿着作文本找到修改者, 指出他的评语中“段落安排不合里”的“里”字写错了……我不免感叹孩子虽小, 可做事的认真劲儿值得我们这些大人学习。

四、自评自改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改’与‘作’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 我想作文教学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改到最后, 还得让本人来品尝得失, 我想这才是作文评改的终极目的。

学生轮流批阅后, 再还给作者 (还的时候最好修改者本人去, 而不用发本子的形式, 这样有利于交流) 。作者仔细看批改后的作文, 既要看原文, 又要看批语, 改正错字, 病句, 甚至重写。对困难较大的学生, 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最后, 教师还应要求学生结合本次的他评和自改, 在评语后写出简单的感受或经验教训 (不必求多, 几句话也可) , 争取自己的作文每次都有一个升华过程。

五、讲评反馈

(一) 做好讲评前的准备工作

讲评前, 教师要重新把全班的作文本收上来, 仔细审阅全班学生作文批改和自改情况, 在教案上做出概括总结, 罗列出学生评改实践中的优缺点, 结合课程目标, 抓住一两个较为突出的普遍性的问题重点在课堂上讲评。

(二)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讲评课的目的是帮助小学生提高认识和能力。讲评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始终要掌握“鼓励为主”的原则。对学生的成绩和进步要给予充分肯定。但表扬要注意实事求是, 恰如其分;对于评改较差的学生, 要善于发现他们优点, 即使是微小的, 也热情鼓励, 不能讽刺、挖苦, 过分苛求。

(三) 尊重学生多样性思维

记得评改《假文盲》一文时, 有个学生在篇末写了这么一句:“可恨的是在我们的社会中, 像这样的假文盲不只一个, 而是一群!”评改者认为这太罗嗦了, 应该改为“可恨的是在我们的社会中, 像这样的假文盲是一群。”面对争执, 我没有妄下结论, 而是把问题留给我全班同学, 让他们仔细朗读这两句话, 比较有什么不同。结果很多学生读后谈到:其实这两个句子意思差不多, 只不过第一个句子的语气更为强烈, 更适合表达作者内心的愤怒, 所以建议保留。我真为学生们的自我感悟能力感到骄傲。

上一篇:“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教学设计下一篇:高校文明校园标准与测评体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