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批改学生的作文

2022-08-23

第一篇:如何批改学生的作文

如何指导学生批改作文

学生自己批改作文,可以有效的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可以把作文批改分成10个部分,每个部分给5分,一篇作文满分为50分。

1.看格式(5分)

初批作文,只要求同学们看作文的格式是否正确,批改作文时只写一条关于格式的批语。批文用减分法,此项倘不减分,此文则为满分,然后签上批改人的尊姓大名。

2.看卷面(5分)

显然这一条又是大家都能看得出来的。后进学生批改别人作文,指出卷面不整洁时,下次自己写作文也注意卷面了。

3.找错别字(5分)

发现错字,要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确的字。一篇文章至少3个学生错别字。如果找得粗心,不正确,要受到惩罚。学生批改之后,老师还要抽查,重点抽查那些粗心的同学。这样使粗心的同学也认真起来,批改的时候,手里抱着大字典,唯恐漏掉了错别字。发现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最多扣5分。10个以上也不再多扣,但要一一给予指正。

4.找病句(5分)

挑出一篇作文中的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划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处。每处病句减1分,减至5分,不再多减。

5.纠标点符号(5分)

王红兵文档

1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发现明显错误的地方,有一处扣1分,有五处扣5分,超过五处,不再多扣。

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学生经过

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够掌握。再批改两三篇,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再一条一条地增加新的要求。

6.看文章的中心(5分)

要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集中、新颖、深刻、准确。这四点在作文指导时,就具体举例,告诉学生什么叫集中、新颖、深刻、准确,其中关键要抓住两点:深刻与集中。学生批改之前,老师先大致看几篇文章,在进行批改指导时,又简介两篇好的文章,再举两篇中心不突出,不集中的例文,学生从老师举的正反两方面的例文,举一反三,就能批得符合实际。学生在批改时将文章的中心是否集中、新颖、深刻、准确写入尾批。集中占3分,深刻占2分。

7.看文章的选材(5分)

这一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①文章是否围绕中心选材。②材料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材料是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三点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点,随着作文水平的提高,才提出选材具有典型性的要求。在批改时,将中心材料用波浪线注明在文章的下面,同时把符合生活实际的材料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材料,分别注明在文章的旁边;尾批时也将用材料的情况写进去。第一点占3分,后面两点各占1分。

8.看文章的结构(5分)

就文章的结构而言,批语也要写清三点: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

②过渡是否自然。③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或者自然。第一点2分,其他两点1.5分。

9.看表达方式(5分)

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论文当然以议论为主。除此之外,还要看其是否符合作文指导的要求。如写记叙文,要求夹叙夹议,本文是不是做到了。写说明文,要求说明中有描写的成份,文中有没有适量的描写。写散文,要求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文章中结合得怎么样。尾批时写入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根据文章情况,可酌情减分。

10.看语言(5分)

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用词是否确切。语言不简练,重复、罗嗦者酌情扣分,此项不超过二分。语言不通顺,不是指有病句,而是指句与句之间衔接不连贯者,扣分也不超过二分。用词不准确酌情扣分。并将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用词是否确切写在尾批中。

每篇文章都要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进行,久而久之,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自然有所提升,写作水平自然能够提高。

第二篇:如何批改小学生作文及给评语

精彩的作文评语会给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帮助,也会使学生变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作文评语为老师和学生架起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让老师和学生共同享受着教与学的乐趣。那么如今学生习作应该如何改,特别是对刚学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作文,我们应该如何改,才能更好的实践新课程教学目标?

一、师生共批互阅中品尝快乐

三年级的孩子,初学写作文,若看着自己分下来的作文被全批全改,“大好河山,一片红”,他肯定很难为情,认为自己不是块写作的料,就大大打击他的自信心了,使他的写作兴趣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接下来他们还会有兴趣再写作文吗?

《新课标》在设定习作初始阶段的目标时,把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增强习作自信心上,目的是首先要让孩子愿意习作、热爱习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新课标》要求

三、四年级的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有差异的,学生的习作也因智力水平、生活经验、认识程度、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难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们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兼顾个别,注意因材施教,尽量创造条件激发其潜能。因此,对习作我们可以采取评赏性的评改方法,就是教师首先要当好学生习作的忠实读者,从批评的取向改为欣赏的取向,在不同的层次上针对不同层次的习作进行不同层次的批改,使每个孩子都能有所收获。

1、一条精彩的评语对优秀习作来说,是一种锦上添花式的鼓励,激起孩子更上一层楼的强烈欲望。我们可以用欣赏的角度去修改他的文章,错字和病句这一定得改,这对于提高孩子的作文能力来说挺重要的,孩子毕竟还小,对于纠错的文字和语句接受能力还是挺快的,看了老师的修改后,他下次也不易再犯了。

2、对于中等作文的批改。我们除了抓那些确实有毛病而且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的地方加以批改,写得好而值得赞扬的地方,加以适当的眉批,给予鼓励,“批”与“改”都用到点子上,还可适时地给他提些小小的要求,能否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文章句子写得更生动些?

3、对差等习作来说,一条好的评语不仅能帮助差生分析作文的得失,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们要拉直文章的语句,多给他一些鼓励,以他们消除习作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让他们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让他们乐于写、敢于写。差生的文章再怎么面目全非,也是他们的心血之作。改太多了会挫败他们的兴致,伤他们的自尊。

所以,我们批改学生的作文,对于不同层次的文章需进行不同层次的修改,不全批全改,只抓“精”批“细”改,写贴心的评语。除了老师批改外,偶尔也可以让学生互改,让学生有个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互相促进的机会,互改后老师再收起来修改一下。当然这种情况不宜多用,毕竟是三年级的孩子,我们只是利用这种形式让孩子体验批改作文的乐趣。不管用什么方式批改学生的作文,老师批改都要及时,尊重儿童的实际,能蹲下身子,倾听花开的声音,不能以成人的意识代替儿童的童心童趣。

二、让学生在阅读评语中品尝快乐

三年级的孩子才刚触摸“作”文,刚学“作”文,面对刚学写作文的他们,老师的评语如何写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新课标》对三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开始练习习作时,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也就是写学生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强调真实表达,事实上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不要写走样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可以发挥评语、评分的更大作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比如,对学生的习作评语要具体,有鼓励性、建议性,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知道存在的问题及怎样修改。比如,我对学生的游记习作评语:“看到你写了这么多令人感兴趣的东西,老师恨不得马上飞过去去感受下你的快乐,如能按一定的顺序写,大家一定可以更快更省力地分享你的旅行快乐,你能否试试?”又如,对学生平时习作给等第时,宜多“纵比”(学生现在跟以前比),少用“横比”(同学跟同学比)。评分时,我们不能用优生的“尺子”来衡量中等生或差生的作文成绩,对那些尽管还有某些不足但已基本达到本次训练目标或有鲜明个性创意的习作,都应给高分甚至满分。同时还要注意因人而异、分别对待。写的评语要通俗易懂,要从孩子的角度来写,与孩子同感受,多鼓励、表扬他们的优点。我们应该明白即使再差的一篇习作,都会有它耀眼的亮点。哪怕是一句生动的语句、一个逼真的词语;再不然就是一个用对的标点符号,一个写得比以前更好的字。只要学生有习作的愿望,能努力地把它写出来,都应给予肯定,增强他们习作的兴趣,只有这样才更贴近孩子的心。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学生在老师的评语中明白道理,提高认识,品尝快乐;只

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让他们快乐作文;只有捧出真心,才能收获到一片炽热的童真……当孩子们阅读到这些评语时,无不为老师的理解、欣赏而陶醉,无不为自己的杰作而骄傲。

三、品尝作文成功的喜悦

追求成功是人的天性。成功的快乐最甜美。成功能让人精神焕发,对自己充满信心。充分让学生在成功中品尝快乐是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的关键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学习的情绪力量。”新课标也提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批改作文中,尽可能以满腔热情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珍惜学生的写作成果,让学生看到自己劳动的价值。学生作文有一点长处,一点进步,都及时予以肯定,还可以把学生的佳作展示在班级学习园地,或投到其他报刊杂志上,以点燃他们的写作火花。

一条精彩的评语,对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认为,一条好的评语不仅要准确,恰当,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针对性、文学性、趣味性、情感性和启发性。

作文评语不仅是学生作文成绩的总结,也是教师作文教学成效的归纳,是连结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因此,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要留心学生的进步,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在评语中应该指出来,给予肯定的赞扬。有时优点并不容易发现,甚至要教师带着放大镜去看。即使是对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之处,也应该用一种商量式的评语。如:“这个词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这句话太长了,用标点把它们分开行吗?”等。而要尽量避免一些判决书式的冷冰冰的评语。如:“语句不同,条理不清,中心不明确”等。会挫伤孩子的写作积极性和自信心。鼓励绝不是盲目的吹捧、廉价的赞扬,

而是事实求是,恰如其分。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其一长。”把握好鼓励为主的原则,写好评语,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成功和乐趣。评语很难写,我们应该慎重对待。对一株幼苗,浇一瓢清水,可促其茁壮成长,若浇一瓢烫水,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第三篇:小学生作文批改的反思

我的教学故事

——小学生作文批改的反思

现在大部分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出题—学生写—教师批改”,教师把题目布置下去,学生提起笔来写,写完后交给老师。老师有时间了,花上几个小时,批呀、改呀,直到头昏眼花;没时间了,每本习作上“飞”一个大大的“查”字了事!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过程的教学,注定是事倍功半的教学,即使教师花费再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学效果也一定不尽人意。

而小学语文教师,最为繁重的批改工作也莫过于是对学生习作的修改了。以我为例,学生45人,一次作文全批全改,至少需要8个小时的时间。我校一周上课30课时,而我现在每周有25课时正课,加上班主任和少先队工作和其它的业务学习,如果不在下班后把学生作文带回家批改,每周一次的习作真的批改不了。劳累了一天,回家处理完家务再挑灯夜战,一是身体确实有些吃不消,二是没有及时批改,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三是教师即使圈点了很多,修改了很多,学生作文本上留满了教师的“痕迹”,但学生或者不屑一顾,根本不理会教师的良苦用心,或者弄不懂教师纲要性的、概述性的评语,有时教师还往往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如此等等,写作文、批作文成了一种负担,学生怕,教师烦。

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也为了减轻教师的批改负担,我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认为我现在的方法比较行之有效(从学生的表

现和成绩可以得到验证)。这里单讲讲作文的评改。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拟定评改策略

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教师有目的地挑选出1至2篇习作,做成课件,然后以教师为主导,全班学生共同参与修改,边修改边拟定出修改策略,制定出具体的评改细则。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课文训练的重点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含义及表达效果”,学习了本组课文后,我要求学生仿照本组课文的写法,以“一件的事给我的启示”为题进行习作。根据训练的重点,我和学生共同拟定此次习作的修改策略:1.事情的经过是否讲述清楚。2.用词造句是否生动准确。

3.事件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二、学生互改习作

以师生合作修改的习作为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改习作。要求至少读三篇习作。第一遍,边读边圈画出错别字,并大体了解习作的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第二遍,边读边修改表述不恰当的词句和内容,同时可与习作者或同桌小声讨论自己的见解或是自己不清楚的地方。这时的教师应该关注讨论的群体,或者予以适当的点拨,或者耐心倾听,并适时鼓励。第三遍,要求学生认真读自己修改后的习作,然后对习作作出合理的评价。

三、及时客观地反馈修改的信息

当学生修改好习作后,教师应及时查看修改的结果,并针对修改的情况再次强调此次训练的重点。在此环节中要把知识指导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比如,当我检查到学生陈艳给一篇题为《洗碗的启示》写了这样一句评语:“这件事一半给人以启示,一半让人掉下深崖”当我问及作出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时,该生首先微笑,然后低头不语。于是我又问:“你认为掉下深崖是什么意思?”她说:“就是让人学坏的意思。”我说挺好的解释,那么现在咱俩一起读读这篇习作,看看习作中的那些内容会让人“学坏”。其实这篇习作写的是小作者第一次洗碗时,由于抱有应付的态度,马马虎虎地洗完了碗,当父亲问道“碗洗干净了吗”是,只好默不作声,后来在父亲的要求下只得重洗一次„„。通过这件事得到了启示:凡事要认真,否则吃亏的还是自己。后来,自己再次洗碗时,洗得一丝不苟,当父亲再次问道“洗干净了吗”时,小作者大声地充满自信地回答“洗干净了”„„这篇习作紧扣训练重点,且语言表述也准确,没有任何“让人学坏”的地方。“上课你没有玩游戏,老师偏要说你玩游戏了,你委屈吗?”我问陈艳。“当然委屈,”她回答道。我说“一样的道理。你的同学习作中并没有‘坏’的内容,结果得到了你这样的评价,她也委屈呀!所以我们要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负责,而不能信口开河。并且这个小作者她平时学习不太好,这次作文却写得好呀,我们应该多鼓励她,所以,老师希望你能重新写写评语,好吗?”这样,既让学生知道了该如何对一篇习作作出恰当的评价,同时明白了做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真是一举两得呢!

采用这种形式的作文修改,一是节省了教师的工作时间,一次习作修改可在1至2课时内完成,二是再次对学生进行了训练,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并且通过互改互议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这样的教学活动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且作为教师,必须能把握全局,以“导”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第四篇: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体

教师包办作文批改的做法,剥夺了学生参与作文批改的权利,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难以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批改是作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批改的优先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这一终身受用的本领,通过自我批改、互相批改等多种渠道的实践活动,认识作文的规律,提高作文的能力。

一、“精辟细改”——劳而无功的怪圈

语文老师最苦的差事是什么?很多老师都回答说是批改作文。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每班作文都改下来,就是两座大山。老师们说愚公移山,还感动了上帝派神仙把两座山搬走了,可我们面前的这两座大山搬来又搬回,真不知何年何月有尽头。大多数的学校都要求语文老师对学生的作文全批全改,精批细改,老师也唯恐批改不精不细而耽误了学生。可是学生对老师煞费苦心的批改却不怎么当回事,他们所关心的不过是等级和分数而已,成绩好的,高兴一阵子,不好的,叹口气,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把本子塞到抽屉里完事。老师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并没有取得多少积极的功效。对此,叶圣陶先生曾直言不讳的说:“我当过语文老师,改过学生们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不在少数,这些老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都认为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既知劳而无功,却还要继续这样干下去,这一循环往复的怪圈,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无形之中也减少了学生写作训练的机会,极大地妨碍了作文教学的效率。

读书人笔下,自然有通有不通,有好有不好,因为教师批改而好了的究竟占百分之几,从来没有人统计过。自古以来,学生作文必得由老师批改,这里面大概有一个前提设想,那就是教师费心、费力的批改,学生必然能完全理解,而且能全部转化为作文的实践能力。基于这样的设想,老师总希望自己的批改能发挥点石成金的功效,于是不惜笔墨,在学生们的作文本上涂、抹、勾、划。看到学生们作文不够简洁,就毫不吝惜的把自认为拖沓冗长的地方用红杠子抹掉;觉得那个地方写得干巴没有文采,就挖空心思的进行润色,添加增补东西,以便看起来丰富一点,华美一点。老师的良苦用心真的能化腐朽为神奇,换来学生作文能力脱胎换骨的转变吗?其实不然,因为这样的设想把作文的写作和批改完全割裂开来,学生负写的责任,老师负改的责任。在学生看来,我把作文交上,就算完成任务了。至于如何批改,那全是老师的事;而在教师看来,学生的作文都是些不成熟的半成品,要根据自己的标准和想法把它们修改完善,并通过所作的终结性的评判使学生明白作文应该这样写,不应该那样写。这种作文批改的模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师生双方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思想、情意相互隔膜。学生由于没有参与到作文批改的过程之中,积极性、主动性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很难明白老师的用意和想法,教师呕心沥血的批改,苦则苦矣,却未必能换来学生实际作文能力的提高。

二、自我批改——终身受用的本领

既然教师的精批细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那么这种传统就应该加以改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在主体性教学越来越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看到,学生既是写作文的主体,也是批改作文的主体。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批改时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改的能力。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在生活和工作中,谁都有经常作文的需要。作文难得一次成功,往往要改几次才算数,作了文又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根据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作文训练不仅是培养一种技能,更关键的是这是人生的基本需求,是追求人生价值高层次的需求。学会批改自己的文章,自然也就成了实现这种高层次需求的保证。

因此我们要把学生自改作文看成是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全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这一要求,无疑对以往《教学大纲》有关内容的拓展,这种拓展是《语文课程标准》为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提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

注重学生的自我修改,是各国母语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西方写作理论和教学实践,当今处于主流地位的认识和指导原则,是把写作当作一个复杂的反复的认知过程和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修改占据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他们看来,修改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的过程,是作者基于对包括题目、读者和目的等方面的“修辞环境”的清醒体认,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内容和形式重新认识、发现和创造,还包括对文体、样式以及遣词造句的熟练把握。它不同于只是根据常识和现存的规则纠正文稿中的谬误,而是将修改置于写作教学的中心,是对写作过程的重新认识。目前,西方研究写作的学者们一个基本共识是:写作是一复杂的智力、心理、社会和技术的过程;修改不仅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而且更准确地说,它贯穿于写作的整个过程。[3]p176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念,欧美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触目可见这样的内容:“‘把写作作为思考和表达活动过程来研究。使准备写作、打草稿、修改、编排和发表作为写作过程的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利用增补、删节或改变材料等方法修改草稿、和同伴一起修改作文’‘仔细推敲草稿、更加突出文章的论点,组织结构、内容’、‘听取反馈信息,认证考虑他人的建议’”等等。这些内容同我们的课程标准中的“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虽然表达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理念是一致的。

根据国内外作文教学的理论和经验,我们理应把作文批改的权利下放给学生,确立学生批改作文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参与批改的实践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目的,承担起应负的责任,那种在平时作文训练中草率应付,不认真写,不认真改,对老师的批改意见不作仔细思考,只是一看分数了事的不良现象,也会得到应有的遏制。

三、学会批改——培养能力的阶梯

把批改作文的任务交给学生,但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方法和策略,不具备批改的能力,主体作用也不可能得以真正的实现。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一直包办作文批改,学生对此茫然无知,现在突然让学生做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难免会觉得无从下手,难以应付。这种情况如果处理不好,会加重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负担,把教师的苦差事转变成学生的苦差事。要想使学生自主批改作文,就必须进行批改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批改作文。

1、要让学生养成批改作文的习惯

叶圣陶曾指出:“务令学生养成自己检查修改已成之篇,此习惯必须养成„„检查者何?检查思考是否准确得当。思考于何验质?验之于语言是否准确得当。修改者何?将思考之未尽善处改好。在校作文有老师改,出了学校没有老师改,故必养成检查修改之好习惯。”好的习惯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坚持。作文“写完了,从头到尾看一边,马上自己审核,自己修订,这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站在读者的地位把自己的作文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样做是从群众观点审核自己的作文,也是一种好习惯,这些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事实上,凡是工作认真负责的人,文章写得比较好的人,大都有这样的好习惯。鲁迅曾说:“我写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把它读的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用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得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其实,文章中诸如意思重复、前后矛盾、文句不通以及标点、文字等方面的差错 ,只要养成认真审核的好习惯,都是可以及时发现并加以改正的。

2、要把批改的方法和要求给学生讲清楚

作文写完之后,先作总体回顾,看立意是否得到理想的表达,布局是否得体适宜,材料取舍是否妥帖得当等,如果有全局性的毛病,就要重新写作,大修大改。接下来进行局部推敲,主要是表达技巧方面的反顾和敲定。要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和能力,尽量作到遣词造句准确得当,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自然和谐,对不准确的多余的字、词、句、段能够进行删、改、调、换等修改。必要的时候,还要学生舍得“割爱”,也就是把自己喜爱的、然而用在作文中却多余的或者不准确的材料、句子、词语毫不吝惜的删除掉。学生如果能够把这些方法熟练的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上交给老师的就不会是草率而成的“半成品”了。

3.要拓宽作文批改的路子,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参与作文批改的实践活动

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老师的书面批改、当面批改,学生的自批自改、互批互改、小组批改、师生共改等形式。作文批改不能就文论文,应就文论理,引导学生透过个体的材料,把握作文的规律,在相互沟通、交流互动中品尝其中的甘甜,调动其作文、改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在写作方面的经验、认识、技能、行为的全面提高。

在发挥作文批改的整体功能上,优秀的语文教师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特级教师魏书生早在1979年3月就开始尝试让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他的作法是逐步要求学生能从以下十个方面写出具体的评语:①格式是否正确;②卷面是否整洁;③错别字几个;④有几处病句;⑤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的错误⑥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⑦看文章的选材;⑧看文章的结构;⑨看表达方式;⑩看语言是否简洁、流畅、深刻。作文批改都在语文课上进行,老师指导,学生抽签互批。这种形式的批改,实际也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合作学习的情景,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人人有任务,各个担责任,相互之间交流心得,沟通见解,分享感受。既可以学到别人的长处,也可以把别人的缺点错误引以为借鉴。学生有新鲜感,有积极性,随着鉴别和评价能力的提高,还能使同学之间研究学习的风气更浓了。经过多次的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的记住了些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他们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就增加了自己的作文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旦得以实现,他们会主动和教师一道把案头的两座大山移走。教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得到了实际的锻炼,在具体的实践中掌握了终身有用的本领。作文教学的效率会因此而大大提高。

第五篇:对小学生作文批改的探究

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批改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点和缺点,并从中受到怎样写好作文的启发。通过批改,教师可以了解学生作文的实际,便于总结作文的教学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也可以搜集素材,为作文讲评作好准备。

但长期以来,作文批改存在着劳而少功的现象。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学生往往只着眼分数,并不能从中认真领会教师批改的意图。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根据本人教学实践,我认为可行有效的作文批改应遵循四个原则:

(一)、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最具普遍意义,其实质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施教。这一原则,在作文批改中,体现在对不同作文能力学生的指导及评价上。对写作能力高的学生作文,宜多用启示性批语,评价客观、恰当,既要给予鼓励,也要在关键问题上加以指点,提出更高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对写作能力中等的学生,批语应以又帮又导为主,既给予具体的帮助,也抓典型的问题给以指导、点拨,如“这句为什么改就好些?”“能不能这样„„”对写作能力较低的学生,以鼓励为主,他们作文中的优点,要给予充分肯定,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是给予鼓励,使其得到巧固和发扬。

如果学生作文毛病较多,就应采用面批的方法。对这一类学生面批效果较好,面批最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多留少删,多就少改的原则

小学生对事物认识和思想感情与成年人并不完全相同,教师阅读学生作文时,要细心体会作文中所反映出来的孩子的想法,孩子的语言,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成年人的语言习惯去看学生的作文。因此,批改小学生作文时,就应多留少删,多就少改。如果教师遵循这个原则批改作文,就必是事倍功半。我记得有位特级教师讲到这样一个例子。她在二年级第二学期让学生练习写话,有个孩子写了这样一句话:“昨天,有个美国叔叔到我们学校来参观,美国叔叔是男的。”在成年人看来,“美国叔叔是男的。”是多余的话,应该删去。但这位教师认为:“小孩子唯恐别人不知道叔叔是男的,就写上了那么一句。这个话,出自儿童天真、幼稚脑海,在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可以原谅的。只要他不说“美国叔叔是女的,留在文中,没有关系。”这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一个高明的园丁对待幼苗精心培育的态度。事实正如此,学生的作文中是常常会出现天真可笑的童言稚语的,对此,尽量不要按成年人的标准去随意改动。多留少删,多就少改,有利于保护学生写话、作文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健康发展。

(三)、多鼓励,少批评,赏识的原则

批改作文中坚持多鼓励,少批评,赏识的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喜欢听褒扬的话,小学生在练习作文的过程中,

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帮助指导,不能因作文中有一点小毛病,就横加指责,即使是寥寥数语,也会让学生寒透了心,视作文为畏途,失去了写好作文的信心和动力。而赏识原则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加油站,第一次的赏识都能使学生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并产生巨大的动力。在批改作文中运用赏识性语言,如“此句读起来特别有韵味。”“新颖的写法,可贵的创意。”这些赏识性的语言,能极大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对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注意发现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有位特级教师说得好:“与其在批语中写上‘通篇语句不通’,不如把文中少数几个写得通顺的连贯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批上’ 这几句写得连贯通顺’。”显然,这两种批法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采取后者,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写好作文的愿望,可能在教师真诚的表扬、鼓励、赏识中得到巩固和发展,以至增强了写好作文信心,而采取前者,学生可能在教师的指责中失去对作文的信心,放弃对提高作文水平的努力。

(四)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的原则

作文批改要考虑不同年段学生的作文能力和修改能力的实际,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心智不同,不同年段的要求也不一样,因而批改作文的方法就应有所区别。就低年级学生而言,作文的兴趣需要很好地保护和激发,批改方式要注意生动活泼。使作文批改洋溢着情趣,既能扎实词、句训练,又可激发学生对批改作文的兴趣。到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语句表达基础,批改作文时既要重视对段的内容修改,也要重视对段的结构的修改。教师初步修改后,可

将习作中出现的内容和结构上的错误归纳、整理成典型病例,再复制或打印成卡片分发到每一个学生手中,然后指导逐层讨论修改,最后再出示教师批改(放大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在形象直观的对比中强化对段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至于高年级学生,经过低、中年级的锤炼和发展,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自批自改的能力。因而教师可根据学生在作文能力水平的学生组合成结构小组,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同等的批改权利,在相互批改中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作文的批文方法问题,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研究而又普遍重视和关心的问题,所谈以上几点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一得,具有片面性,还望各同行专家们批评指正。

上一篇:如何申请新西兰留学下一篇:如何开展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