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服务创新之浅见

2022-08-03

第一篇:保险服务创新之浅见

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之浅见

提要:社会发展需要新型的人才,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的实践能力。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学科改革的排头兵,要发展进步,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创新将是永恒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首先从主体的观念上着手,建立培养创新的主观基础;再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三个方面,衔接课内课外,分别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主体性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新时代的走向,也是实现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示的根本途径。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江泽民总书记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势在必行。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已多年,亦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当前仍然存在许多弊端,许多一线教师、老教师仍存在机械教条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学生成绩的优劣仍是判别教师能力和学生的主要工具。教学中,教师授而不创,学生受则不创,学生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教师的认识又局限于教参。若是考试,则屈服于“标准答案”,这无疑使语文教学丧失了创造力培养的功能,因而也失去了教学的内在动力,无怪乎某些地方的语文教学深陷于低效率和低效益的尴尬境地而不能自拨。因此,重视创造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自身规律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扩大效益的必然选择。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学科改革的排头兵,应该首先进行改革,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不仅直接孕育创造性思维的诸多品质,表现为相当独立的领域优势,而且渗透在其他各门学科之中,内化为各门学科的重要基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是教育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为什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你?原因在于:首先,语言材料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表意上的多元化与模糊性、表达上的概括化与内隐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可以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甚至允许多种见解并存,这就为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智力,而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作者智力的结晶,对学生具有开发智力的功能,不但是砥砺学习者思维的燧石,也是指引学习者思维的路标。再次,语文训练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思维体操,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很好的锻炼,特别是作文训练,其中包含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尤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能实现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呢?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堂是创新教育实施的重要阵地,要真正落实创新教育,就必须进行课堂创新。著名

教育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创造力培养能否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首先取决于语文教师是否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观。教学观左右着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评价的标准等。由于受传统的“一支粉笔,两本教材”的教学方式,以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参考书”的备课模式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干扰,从整体上看,当前语文教师的教学观还很不适应培养创造力教育的要求,其占主流的教学观有两种:一是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传授知识的传授式教学观,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座知识“仓库”,教育的任务就是往这些仓库里放入知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被视为“知识容器”、“两脚书橱”,思维限制在老师设定的框框内、书本知识的框框内。二是认为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是教师最主要任务的应试式教学观。这两种教学观使大量的语文教师不敢把课文当做例子,而变成了做课文的奴隶,也无法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没有把学生会学当作教学追求的目标,而把会考试作为终极目标。这样的教师观所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是保守封闭的,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

那么什么是创造力培养教育所需要的教学观呢?就是“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以激励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的主要方面,以帮助学生具备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教学的本质内涵,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为教学的根本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一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应该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对喜欢质疑、喜欢提“怪”问题、回答问题超出课本的学生,应持热情欢迎的态度,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超过老师,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二要有科学的教学观。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除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要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了这样的教学观,在教学中才能处理好教师、学生的教材的关系,才能使师生的创造力都得到发挥和发展。

人的发展必须依靠主体性的发挥来获得,人的主体地位也是在主体性发挥过程中呈现。教育教学活动,在本质上是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学生在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也是认识自身,所以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观基础。

那么,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呢?

所谓主体性,即是主体的品质与能力的反映或概括,作为教育教学主体的学生,其主体性的品质与能力主要表现在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这三个层面。主动性,即主体参与认识(学习)活动的行为时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主动性是主体作用发挥的基础,也是主体性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对学生来说,他们参与学习过程必须从始至终保持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才能为其主动学习与发展提供可能性。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主要要求是:对学习有较稳定的兴趣,能逐渐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与目的;主动安排与合理分配学习的时间与顺序;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课后主动运用课内掌握的学习方法完成作业、安排复习或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外知识。但是 ,学生受其年龄特

征影响,主体的积极主动性主要是靠学习兴趣来激发,靠学习过程的成功体验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来保持。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课堂教学情景多样化的创设来激趣,给学生成功体验的多形式评价来激情。独立性,即主体具有独立参与认识(学习)活动的能力与方法,这是学生主体性的核心层面。只有主体具备了学习的独立性,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才能经常有成功的体验,积极主动性也才能长久保持。但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立性又是相对的,他们的独立性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而不是生来就有且可一劳永逸保持的。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更新,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学习难度的不断增加,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必然不断出现,独立学习能力就需不断地培养和提高。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区分、区别对待;教学中,掌握教学进度和内容深浅度。要强调的是,独立性不排斥同学间的互相合作和主动向老师请教。创造性,即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的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它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最高层面和最佳方式。所以学生的创造性不一定都是逻辑思维迸发出的创新火花,不少是直觉思维性质的心血来潮迸发出的创新火花,而且还往往是在热烈的互动氛围中和在相互议论启迪下爆发出来的,它是一种群体共生效应的产物。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与培养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立性与互动性结合起来,激起生动活泼的互动氛围。学习过程的创造性要求是:善于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时不满足于常规的思考方法,善于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能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并寻求不同思路;善于转换角度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善于直觉思维,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实践操作方式往往与众不同。

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完整地统一于学生的主体性之中。主动性是基础,独立性是核心,创造性是升华。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这样,课堂教学就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生动活泼发展的目的,促成创新素质的形成。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尚处在启蒙阶段,对他们进行创新的教育是创新启蒙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更需要通过主体性的发展与发挥来实现,而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发展。所以,创新精神的培养要通过主体性发展来实现。如何在实施以主体性发挥与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素质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程序,诱发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巧妙地设置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问:悟空本领这么高强为什么还要三打白骨精呢?当白骨精出现时,在唐僧师徒的心目中各是什么形象?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想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如果一个教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于漪语)。”

二、给学生壮胆,树立自信

自信是事业成功、竞争取胜的必要条件。要培养自信的学生,首先教师自己

要自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具有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支配的精神。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弱,模仿性较大,但好奇心强。但凡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教师应给予肯定,并因势利导,开展讨论、搜集。既提出自己 的观点,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不强求一致,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三、勤于钻研与实践

实践出真知,只有勤奋钻研,多动脑筋,多动手,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培养。教师和学生都要多写多改,只读不写,只讲不做只能当一个不合格的教师,无法对学生树立榜样。在教学中,教师要教学生做什么,自己首先要做到什么,不能光喊口号不动手,在日常生活中,要勤钻研,要重视实践。这是创新的基础。

下面我就简单的从阅读、作文及口语交际教学中,浅述吾意。

一、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大量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如能积极挖掘,系统整合,将会在增强阅读造血功能与发展活力时,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和素质提高。阅读教学怎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呢?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活动以外,以下两点也不可小觑与忽视。

首先,教师要树立文章陌生化的教学导入观念。 长期以来,“老八段”式的阅读教学讲求“知人论世”,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时先作者、后背景、再作品。这固然能使学生对陌生文章熟悉些,从而为文章的理解奠定基础。但是这种“知人论世”的阅读教学导入过程,却容易使学生在熟悉文章时产生理解上的思维定势,学生对陌生文章的理解也容易受到以往社会的评价的约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学生创造性理解文章的思路。在文章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章本身进行陌生化的感悟,使学生对文章有新的理解和创造。如我们很熟悉的文章《三亚落日》,文章一开始就写道:“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习惯上,很多教师习以为常地让学生一开始就带着“诗意”这顶帽子去看课文,让学生受制于原来“有诗意”就是这样将落日分别比作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等,通过拟人、比喻的修辞来体现三亚的魅力。相反,教师可以恰当地从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带领学生反向思维,哦,这就是“有诗意”。有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文章陌生化的教学导入观能恰当赋予文章以新鲜的感觉,多角度地思考,能使学生有所创造。而我们熟悉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名言正是由于陌生化的曲解而被赋予“教师的奉献精神”的新意,以流传至今。文章陌生化教学导入的根本意义在于:使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社会评价中走出来,从陌生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最终使学生形成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

其次,教师要运用文章学习迁移指导法

文章学习迁移指导法在具体教学操作中可有以下三步:辅合求同助理解、发散求异促创新和辩证比较以折优。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就一反三。”如何在文章教学的广博内容中举好“一”?有创造力的教师总是引导学生运用辐合求同思维对知识进行不断总结、归纳,把新旧知识

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出最基本的概念和系统的知识,得出规律,达到获得文章知识板块助益于理解的目的。如布置学生阅读三篇游记:叶圣陶《记金华的双龙洞》、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和刘白羽《长江三峡》,从阅读中启发学生概括出写游记的一般方法,并写成读书笔记。在这种辐合求同的思维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有关游记知识的文章知识板块,而且有效地锻炼了自己的探索创新能力。

“举一”后还要“反三”,不“反三”思维的创造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三”的过程就是发散求异促创新的过程,教师可有意提供给学生一些训练的机会,如学了一篇文章后,要求学生变换文体改写。除此之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是创造思维的起点。另外,教师还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习以为常的见解、观点,如树大自直、开卷有益等,让学生从陌生的角度去挖掘他们的新意,这是训练学生创新求异思维的好方法。

辩证思维是让我们在对立统一中寻求确切、新颖且有价值的解答。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善联想、灵活性强,但往往容易走向片面化、绝对化。因此,我们在发展学生辐合、发散思维的同时,应注意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就是辩证思维的典范,作者对待文化遗产,不是采取简单的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态度,而是运用辩证的方法在扬弃的基础上拿来。教师把这种文章中的辩证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肯定大有启发,并能有效知指导学生的创造能力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二、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写作就是创造,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缺乏实践意识。只是坐而论道,大讲文章的“章法”,不去亲自体察诱导文章生产的整个过程,不写“下水文”,对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质性的引导作用。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陷入一种固步自封的写作思维和写作习惯之中,缺乏创新精神和意识,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诱导学生的创作意识。 教师要时常通过自身的语言、表情、动作、习惯等去唤醒学生写作的意识,从而使学生热爱作文,乐于写作。可以现场演示作文教学,营造教学场景,诱发兴奋点,然后趁热打铁,记下所见、所闻、所感,限定作文时间,避免懈怠,把作文“逼”出来。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捕捉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及时分享与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乐于写作。

其次,教师“下水作文”引路。

“下水文”千万要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仿效具有操作性。教师的抛砖引玉,供学生对照参考,使学生写有目的、学有目标、改有参照。

最后,在作文中引导学生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想象力丰富与否关系着创新力的强弱。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进行细心观察,认真积累,把平时的所知、所感进行积累,一旦入情入境,便会得心应手。

三、口语交际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口语交际是用口头语言来传递信息,也就是平时的“说话”。口语交际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接受能力、对语境的洞察把握能力和创造性使用语言的能力。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常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生理条件和心理素质,影响着说话的发音、习惯和态度;知识积累的多少,影响着说话所用的词汇和内

容的信息量;智力因素的参与影响着口语的组织和控制;表达技巧的高下则影响着话语的生动和幽默等。教师应根据教育的要求,首先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使用普通话的习惯,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学生往其感兴趣、对口味的话题上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吐自己的心声,从而锻炼他们的说话水平。在引导的过程中,应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作出恰当的纠正与指导,并注意表扬学生们的创新话题。如在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中《聊聊当前的热门话题》,教学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看电视新闻或通过网络查询,明确当前的热门话题。在课堂上教师再组织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各抒己见,有创新观点的发言,教师要适当肯定和表扬;此外教师还可以对一些学生陌生的观点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形成较全面的理解。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处处有发现,随时有创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一种能力提高的同时,其他几种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就目前看来,我们语文教学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但还缺乏相对的广度和深度。主要表现在一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二是“唯本”思想在一定范围内比较普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一条真正意义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之道就十分必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四个环节落实:

一、激活课堂气氛,铺就教学创新之路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能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一堂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会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注入无尽的活水。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环境,让学生敢于说真话、敢于说心里话、敢于标新立异;巧用激励因素,促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以致整个课堂气氛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多用新颖教法,以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加强师生互动,以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二、鼓励质疑问难,炼就学生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首先,为学生质疑问难提供宽松的环境;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问难习惯,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在学习中去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再次,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基本方法。就一篇文章的学习来说,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构思、立意、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去作深层次的设疑质疑。

三、激发想象,培育创新品质 爱恩斯坦曾经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想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十分主要的意义。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主要涉及到语文教学中的三个领域:即阅读、作文、口语交际。具体实施方法,前面已做了阐述。

四、衔接课堂内外,拓宽教学创新空间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向课外延伸。由于课外阅读开放性很强,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进入多彩的“王国”;语文学科的基础特点之一的工具性,与其它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应通过与其它学科加强联系,大大拓宽语文学习的创新空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

创新之人。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和基础,担负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又是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前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让学生在不断更新的新颖活泼的创新教育中,逐步树立创新意识,以至形成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健全人格。

参考书目:

①华宝建《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2月第1期

②李守静、李继武《简论创造性思维的内涵、特点与形式》,《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10月第5期

③谢红《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创造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5月 ④刘雪峰《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2003年3月

⑤浙江省跨世纪骨干教师中学语文研修班《独立自主,促成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11月

⑥彭坤明《知识经济呼唤语文教学的创新》2000年3月

⑦陈代来、黄大泉《落实语文创新教学的四个环节》2002年9月

⑧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师范学校教学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 ⑨易海华《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1999年1月 ⑩尤志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篇:保险服务改进与保险服务创新

加强服务改进与创新是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也是保险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保证。但在保险企业的具体实践中,因没有把服务改进与服务创新严格区分开来,导致服务工作方向性不清、目的性不强,既耽误了服务的改进,更无益于服务的创新。现就保险服务改进与保险服务创新谈一下肤浅看法,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提高对保险服务改进与保险服务创新的正确认识与准确理解

改进是什么?改进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变革,使其得到提高。创新是什么?创新是在原来并不存在的情况下,创造出新的东西来。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就是把一种过去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改进与创新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原来是有还是没有。这个区别对于保险服务来讲,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至关重要的。原来就有的服务,就是保险的基础服务,这基础服务的改进只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基本服务需求,是保险企业的服务底线。原来本没有的服务,就是保险的创新服务,这创新服务是为了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的最大化,这是保险企业谋求做大做强所必须面对的。正确认识与准确理解服务改进与服务创新的区别,保险企业就会知道什么时候要侧重服务改进的工作,什么时候该考虑服务创新的问题。否则,如果无视服务改进与服务创新的本质区别,把两者混淆在一起,在基础服务工作都做不到位的情况下却在吆喝服务创新,或在要考虑服务创新的时候却只盯着传统服务的改进,这对保险服务的提升是毫无益处的。

一直以来,我国保险公司和国外先进同行的主要差距之一就是服务,这在我国加入WTO的时候,专家学者都表示过极大的担忧,指出加强保险服务建设才是存在之本。近几年来,迫于保险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未来发展的动力,许多保险公司制定出了较为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但不少保险基础服务工作却并未得到有效落实。最显而易见的例子是,不少营销员还是把保险服务异化为“敲门砖”,用服务的理由把客户的门敲开,进去以后就没服务什么事了。这时候的保险公司,就要把保险服务改进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需出服务新举措,不必想服务新问题,需要的是实实在在地把基础服务做好,改进保险服务。

保险服务创新即是另一层面的问题。如1992年,友邦保险初入中国,率先引入个人营销员制度,而后又陆续推出海外交费、海外理赔、电脑度身定做保单等服务,服务的“新”优势使其获得超额利润。又如近年的中国人寿北京市分公司,组建了一支几十人的名副其实的大学生营销员团队,团队里全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有清华的、有北大的,有硕士、有博士。听说一营销员就是央视名嘴毕福剑的大学师妹,老毕的保单那是信手拿来。这就是保险服务创新,创新地用名牌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去服务客户,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

笔者谈服务改进与服务创新的区别,主要想表达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各保险公司要有自身的明确定位,要看清楚自身的服务层级,如果公司的服务水平还处于较低层级,那就要重在服务的改进,服务的创新可先缓一缓;如果公司的服务水平较高,那就要关注服务的创新,须知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永葆生机的源泉。第二层意思是,不管哪个层级的保险公司,都要充分关注服务改进与服务创新两块工作,服务工作要改进、创新双管齐下,只是工作中要区别对待、分类管理而已。如上面提到的中国人寿北京市分公司,其搞服务创新,并不说明其就不需要进行服务改进了,其实其服务改进工作还任重道远,只是其的确有必要搞服务创新,京城是精英白领扎堆的地方,没有一支名副其实的高素质营销员团队,精英白领这个保源极其丰富的细分市场,你就无法插足。当然,服务改进也好,服务创新也好,是需要成本投入的,这是题外话了,本文按下不表。

保险服务改进是根本,现阶段保险业要大力加强保险服务改进工作

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大多为“保险咨询→风险评估→保险方案设计→承保→承保后风险防范→出险后查勘定损→理赔”,保险公司的服务就应该贯穿到整个业务流程中,形成一条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服务链。这就是所谓的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大服务观。但实事求是地说,在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阶段,保险服务的理念还是停留在“以业务为中心”的阶段。虽然很多保险公司都以“服务至上”、“客户至上”等作为宣传口号,但事实上“以客户为中心”的大服务观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就从业务流程的全程服务来看,在一些保险企业中,之前备受非议与批评的承保、理赔“两张脸”的现象是有了明显好转,但至今仍存在服务链脱节现象,就是只注重承保、理赔服务而忽视全程服务了。全程服务还应该包括对保险咨询、风险评估、保险方案设计、承保后风险防范和出险后查勘定损等在内,而这些服务很多保险公司都还做不到位。笔者是保险公司的客户,每年的保险费从银行直接划账,钱是每年都见自动划到保险公司了,但就是三四年都见不到保险公司该交回的发票,终于有一天心虚了,打电话到保险公司咨询保险费是否收到了、保单是否有效,获得肯定回答后才安下心来。收到保险费后给客户送回或寄回发票是保险公司应该做的基础服务,业务员上门回访或电话回访也是保险公司应该做的基础服务,但笔者就是享受不到。这就是典型的、极为常见的保险服务不到位的现象。保险企业现在都较为注重承保、理赔服务,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全程服务的现象,这势必造成业务脱节,失去市场,降低竞争能力。

所以,笔者认为,现阶段的保险企业,保险服务改进是根本,必须大力加强保险服务改进工作。加强保险服务改进工作要做到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就是要注重服务细节改进,在每一服务环节的细枝末节上雕花刻凤,力求完善及完美。如中国人寿中山分公司于今年8月份正式启动大堂柜面午休值班制度,方便客户休息时间办理业务,这就是很好的服务细节改进的例子。从大处着眼,就是要培育大服务观念,从整体上改进和改善服务,要求全员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无论是承保部门、理赔部门的员工,还是财务部门、人事部门和其他职能管理部门的员工,都要“以客户为中心”,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培育客户忠诚度为服务目标,使客户从投保开始到保险责任终止,都能享受到连续、优质、高效的保险服务。

保险服务创新是关键,保险业要立足长远,加强服务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目前,随着保险业的迅猛发展、多种融资渠道的组建、金融保险企业的混业经营等方式的出现,保险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实际上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而服务正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所以,保险公司在完善保险基础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或者说在做好保险服务改进工作的同时,必须要大力加强保险服务创新工作。

保险服务创新涉及到保险公司工作的方方面面,创新内容广,创新形式多。如可围绕“保险咨询→风险评估→保险方案设计→承保→承保后风险防范→出险后查勘定损→理赔”这一服务链,逐步向外扩展链接创新服务;也可从服务意识、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制度以及延伸服务领域等方面思考服务创新之道。以上这些保险服务创新理论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也如雨后春笋,专家学者、业内人士都多有涉足。笔者认为,保险服务创新内容、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落脚点却要侧重于一个群体——优质客户。

笔者所指的优质客户,是指那样长期不出险的客户,这是与出险客户相对而言的。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客户中多为长期客户甚至终身客户,买保险十年、二十年了而从没出过险,这类客户绝对不在少数。保险公司现在已基本做到了理赔不再难,理赔工作已从过去的“找理由不赔”变成了现在的“找理由赔”,使出险客户都享受到了满意的服务。而长期不出险的客户,现在的情况是反而得不到保险公司的任何服务,这是不正常的,要知道他们才是保险公司的优质客户,是他们带给保险公司丰厚的利润,他们才是最有资格获得保险公司优质服务的。笔者有位新认识的球友,知道笔者在保险公司工作,多次向笔者表示过对保险公司的不解、不满与心寒。其在某保险公司买了一份主险与附加医疗险,交费10年后,第11年身体出现了毛病住院治疗,保险公司也按附加医疗险合同作了理赔。但当他第二年再去交保险费的时候,却被告知因他身体的问题,保险公司不再跟他续保附加医疗险了。他说,作为保险公司10年的老客户,履行了10年的交费义务,期间没有享受到保险公司的任何服务,现在享受了一次小小的理赔服务,就给一脚踢出了门外,感觉很不爽。“上帝”不爽了,是因为保险公司的服务没有做好,保险公司是要考虑服务创新了——对长期不出险的优质客户的服务创新。

如何对长期不出险的优质客户进行服务创新?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保险公司的资源优势提供创新服务。保险公司其实拥有很多的资源优势,如拥有充足的客户资源,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拥有强大的财务资源。保险公司就应该用心开发这些资源,致力进行服务创新。如今社会上流行一商业新词“秒团族”,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本地“秒团”式团购网站,这些网站模式相仿,团购的物品涉及美食、美容、健身、娱乐、保健等,网友能以低廉的价格进行团购并获得优惠券,网站每天推出新的团购产品,更新的时间是在每晚零点,部分商品带有“秒杀”的性质。“秒团族”的出现就提醒保险公司了,保险公司就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客户资源优势,与相关大商家、大超市洽谈,让大商家、大超市让利,定期组织客户以低廉的价格进行团购活动,这样既服务了客户,又给商家、超市带来生意,保险公司还可借机对客户进行二次开发,甚至借机与商家、超市洽谈相关业务,一举三得,乐也融融。这就是保险公司利用自身的客户资源优势进行的服务创新。又如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一些有关投资咨询、理财顾问、信息交流及定期免费体检、健康咨询、附加康复护理等服务。再如利用自身的财务资源优势,可以建立自己的急救医院、康复中心等,让客户在那里享受优惠的服务甚至免费疗养。

客户的需求是无限的,保险服务改进是满足需求,保险服务创新是创造需求。保险公司要把服务改进与服务创新严格区分开来,正确认识与准确理解服务改进与服务创新的区别,从服务改进满足客户需求开始,然后找到市场上的供需契合点,逐渐过渡到服务创新创造客户需求,以实现客户对于更高品质服务的种种需求,促进保险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和谐发展。

中保网·中国保险报 2010年08月17日

第三篇:动物“强制免疫”之浅见

动物强制免疫及其保障措施

汤建国1 谢康2 刘开利3

(1.陕西省南郑县畜牧兽医工作站;2.陕西省南郑县法镇兽医站;

3. 陕西省南郑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动物的强制免疫,是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采取制定强制免疫计划,确定免疫用生物制品和免疫程序,以及对免疫效果进行监测等一系列预防控制动物疫病的强制性措施,以达到有计划按步骤地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的目的。它体现了动物防疫法预防为主的方针。正确的理解强制免疫,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好的帮助。

1 强制免疫的意义。一是可以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动物的用途逐步多样化,与人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养殖业的发展和动物产品流通贸易的增加,也加大了动物疫病发生和传播的风险,动物疫病防控难度也不断加大,因此,在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接种,强制免疫是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二是保护人体健康。很多动物疫病都是人畜共患病,可以传染给人,如病毒病、细菌病、衣原体病等,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危害和威胁,有一些新的人畜共患病还在继续被发现和证实,因此,它是保障消费者安全,保护人体健康的需要;三是维护了公共卫生安全。在动物免疫方面,需要强制免疫的病种都是国家规定对人与动物危害严重的一类疫病,该病发病率高、传播迅速,严重损害公共

安全。,因此,做好强制免疫工作,对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有着重大的意义。

2 强制免疫的法律依据。《动物防疫法》第十三条、十四条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在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接种方面,必要时采取行政强制措施。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强制免疫工作。违反本法规定,对饲养的动物,不按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进行免疫接种的饲养当事人,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其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代作处理,所需处理费用由饲养当事人承担,可以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3 强制免疫的实施对象和主体。根据强制免疫的概念,强制免疫实施对象是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而必须免疫的动物,它是实施强制免疫的关键。按照动物防疫法第十四条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乡级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本管辖区域内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做好强制免疫工作;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强制免疫工作。由此可见,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是强制免疫的实施主体,他是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具体工作和动物疫病预防计划的最终落实者和实施者,也是饲养、经营动物的单位和个人的法定义务。

4 强制免疫实施的保障措施。《动物防疫法》第十四条规定: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强制免疫工作。但同时该法第六十六条也规定:因依法实施强制免疫造成动物应激死亡的,给予补偿。具体补偿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规定,国家对疫区、受威胁区内易感染的动物免费实施紧急免疫接种,紧急免疫接种所需费用,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

第四篇:团体“公共保额”之浅见

一、“公共保额”的产生

当投保单位为员工投保团体医疗保险时,有的会考虑在给每个员工购买了个人医疗保额(通常包括门诊和住院)之后,再向保险公司购买一个团体“公共保额”。其作用是,当单位所属员工中,如果某个被保险人自己名下的个人医疗保额用完,可再从“公共保额”中获得一定医疗保障,以弥补大额的医疗费用支出。

“公共保额”的额度通常由投保单位和保险公司双方协商约定,常见的保额从10万到50万不等,其多少与投保单位参保人的数量有关,与投保单位的投保意愿以及保险公司能否接受有关。

“公共保额”的设置,能较好解决投保单位出现高额医疗费用支出的被保险人的保障问题,有效降低单位和个人的负担,受到投保单位的欢迎。据了解,“公共保额”最早于上世纪90年中末期,应珠三角地区的一些大型外资和三资企业的需求而产生。后来,随着市场的扩大,国内各家保险公司纷纷以此作为竞争手段争夺市场,从而在整个团体保险市场广泛开展起来。

二、“公共保额”的模式

“公共保额”按个人可使用额度来分类,可分为“限制使用”和“无限制使用”两种:

模式A:“限制使用”模式,指每个被保险人可使用的额度有限制,这是比较普遍的做法。约定的“公共保额”内容大致如下: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被保险人因疾病/意外发生的符合当地社会医疗报销范围医疗费用,在保险公司赔付超过个人名下医疗保额之后,超过的部分在“公共保额”中支付,赔付比例通常为90%-100%,每个被保险人每内在公共保额中的可支付费用是有限的;本保险合同设一个最高的公共保额。

例如,某单位团体为员工1000人购买团体医疗保险,每人名下医疗保额1万元,包含门诊和住院责任。被保险人张三,在保险期间内,当年用完个人名下医疗保额1万元之后,可继续使用公共保额10万元中的2万元,约定给付比例是100%,该单位“公共保额”的额度为10万元。

模式B:“无限制使用”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由投保单位与保险公司约定一个“公共保额”,对每一被保险人可使用的金额没有限制,只要发生的医疗费用超出个人名下的医疗保额,无论超出部分的医疗费用是多少,保险公司悉数给付,直到用完该单位合同的“公共保额”为止。

例如,被保险人张三,当年产生6万元医疗费用支出,在用完自己名下医疗保额1万元后,还有5万元医疗费用需报销,由于“公共保额”的使用没有约定每人可使用的额度,因而张三仍可从“公共保额”中获得5万元的保障。该单位“公共保额”的额度为10万元。

“公共保额”按申请方式,又可分类为“单位许可”和“不需单位许可”模式。

模式C:“单位许可”模式

有的“公共保额”设置了被保险人申请条件,即被保险人要求获得“公共保额”待遇,需经过投保单位的批准许可。其“公共保额”通常这样设置: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每被保险人个人名下的医疗保额使用完后,对于超过的保险责任范围内的医疗费用支出部分,可通过投保人向保险公司申请使用;单位“公共保额”设定一个总额度。

模式D:“不需单位许可”模式

有的“公共保额”设置不用经过投保单位申请或许可,被保险人可直接使用。其“公共保额”通常这样设置:在本合同有效期内,当被保险人个人医疗金额用完之后,对于超出部分,保险公司按该被保险人对应的公共保额医疗保险金给付比例给付给该被保险人,累计给付的公共保额医疗保险金以该被保险人对应的公共保额医疗保险金个人使用限额为限。保险公司对同一团体同一保险期间所累计给付的公共保额医疗保险金以该被保险团体公共保额医疗保险金额为限。

三、“公共保额”存在的问题

“公共保额”在团体保险运营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公共保额”对被保险人显失公平

无论是那种模式的“公共保额”,都存在着对被保险人显失公平情况。表现在:

a)假设每一被保险人名下医疗保额为1万元,设置“公共保额”为10万元。

按模式A,每人每年可以使用“公共保额”2万元。假使现有张

三、李四等6名被保险人当年发生医疗费用都为3万元,都用完自己名下的保险金额1万元,剩余2万元需要使用“公共保额”。张三等前5名索赔者每人获得2万元“公共保额”后,“公共保额”用完,到李四索赔时便享受不到“公共保额”,从而出现对李四不公平情况。

b)按模式B,同样,前5人先后获得“公共保额”2万元,公共保额用完,李四享受不到“公共保额”。

c)按模式C,前5人,都是经过单位申请许可,他们都获得享受“公共保额”,李四因种种原因没能通过单位申请或者许可,不能享受到“公共保额”。

d) 按模式D,李四可以不需要单位申请或批准,但由于出现“公共保额”用完的情况,所以也没享受到“公共保额”,从而得到不公平的待遇。

2、“公共保额”须经单位申请才能享受无法律依据

按照模式C的约定,“公共保额”的使用必须经向单位申请许可后,被保险人才有权使用,也就是说,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金必须经单位同意方可进行。这显然无法律依据。

《保险法》第十二条有规定,被保险人是指其财产或者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

法律赋予被保险人享有保险金请求权,因而,每位员工/被保险人都享有向保险公司申请“公共保额”保险金请求权的权利,不应受投保单位的约束或限制。

3、“公共保额”在统计上出现冲突

某投保单位为属下1000人购买医疗保险,每人名下保险金额1万元,另设置“公共保额”10万元,按模式A,约定每人可以使用2万元。

——按“约定1000人,每人可以使用2万元公共保额” 口径统计,则“公共保额”是2000万元,这样,保险公司承担的总的保险金额=被保险人名下保险金额+每人享受公共保额 = 1000*1万+ 1000*2万 =3000万元;

——按“约定1000人,每人名下保险金额1万元,公共保额10万元”口径统计,则总保险金额=每人名下保险金额+公共保额 = 1000*1万+ 10万 =1010万元。

不同的统计口径,出现了冲突,且数字差别巨大,“公共保额”的实施该如何确定呢?

4、“公共保额”给保险公司带来潜在巨灾风险

按照模式A,出现了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每人可以享受2万元“公共保额”,被保险人1000人,人人有份,故可享受的“公共保额”总额是2000万元;第二种是,虽然每人可享受2万,但保险公司最多赔付“公共保额”10万元。

两种解释该取哪一种?

《保险法》第三十条规定,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合同条款有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合同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

按《保险法》规定应做出有利于被保险人解释方法,假如当年出现巨灾事故,该单位有200人遇险并都产生医疗费用,都需要按照模式A享受并索赔“公共保额”,则保险公司需赔付200人*2万/人= 400万元,此时,保险公司赔付的就不是“公共保额”10万元了。

可见,“公共保额”的解释不确定性给保险公司留下了潜在巨灾风险。

5、“公共保额”仍存在“保额模糊”

“保额模糊”,指签订保险合同时,存在不能对每个被保险人名下的“公共保额”进行明确、具体分配的情况。

按模式B,投保时仅是投保单位和保险公司约定的“公共保额”10万元,但具体分配给谁,投保时不能确立,唯有等到某个被保险人出险后,当该被保险人来申请时,根据能赔金额才能确定个人的“公共保额”,从而出现“保额模糊”情况。

《保险法》关于“明确保险金额”有规定,第十八条, 保险合同应当包括下列事项,签订保险合同时,保险金额必须明确,保险金额对于每一被保险人也要明确,无论是个人名下的基本保额,还是额外公共保额,都必须在订立合同时给予明确。

模式B对于“公共保额”显然不明确具体,出现“保额模糊”情况。

四、对“公共保额”的建议

1、订立保险合同,应遵循公平原则。

这一条在《保险法》第十一条有规定。“保险公司与投保单位签订保险合同时,除了应体现出对投保人和保险人双方公平之外,合同的内容也要体现对全体被保险人公平。”如前所述,“公共保额”在设置中存在着对被保险人不公平情况,故应对“公共保额”管理加强规范,使保险合同体现公平原则,使每一位被保险人都获得同等、公平待遇。

2、应对“公共保额”加强规范管理。

设立“公共保额”,存在对被保险人不公平之处,还存在投保单位限制被保险人行使保险金申请权利、保险公司潜存巨灾风险、每个被保险人可使用“公共保额”模糊不清等情况,因此,很有必要对“公共保额”加强完善,规范管理。

3、应避免把“公共保额”作为竞争手段

通常,“医疗保额”按权利平等的市场价格厘定保险费率和保额,但“公共保额”是在“医疗保额”之外,属于第二层保障设置,大都是以特惠价格再设置,有的公司为了眼前利益甚至干脆取消费率而直接设置,造成行业的不正当竞争。时下,不少投保单位已把“公共保额”列入团体保险招标书项目,参与投标的保险公司不得已只好“就范”。因此,保险同业对“公共保额”正确认识,达成共识,避免把“公共保额”作为竞争手段很有必要。只有合规经营,有效防范风险,保险市场才能健康有序发展。

第五篇:歌词写作技巧之浅见

青春总是充满了感动,每当这时很多人都有一种想歌唱的冲动。很多年轻的朋友,他们有着出色的文采,有着对生活独到的见解,又或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他们不再满足于只是听别人的歌,唱别人的歌,他们更想写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

写一首流行歌曲不外于两种途径:一是依照写好的歌词谱曲,二是依照已有的曲子填词;这两种方法现在都经常使用。对于许多音乐基础不足的朋友而言,作词(或填词)相对容易一些。然而,要想写一首内容好、好唱又好听的流行歌词却也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行。许多热心而有才华的朋友将他们的歌词作品向我们投稿。可遗憾的是,我们发现其中的大部分要么是语言表达的功力还不够,要么虽然写得不错却很难谱上曲子来唱。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这些朋友没有掌握创作歌词的方法和技巧,空有才华,却难以充分发挥。

那么,怎样才能创作出一首好的歌词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歌词不等于诗歌。

很多朋友寄来的作品,其实只是一首现代诗,而不是歌词。有些朋友也曾问过:究竟诗和歌词有什么不同?是啊,要想写一首好的歌词,我个人认为第一时间就要分清这二者的区别。

现代诗歌与流行歌词确实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从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格律的限制,形式和内容都更自由。从本质上讲,歌词也具有诗所具有的艺术特质、表现技法和情感特征,但它和诗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歌词为了能够配上曲子唱,在结构、语言、韵律等方面要受到音乐旋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它又反过来制约和影响着旋律。所以,流行歌词相对于现代诗歌而言,自由度要小很多,不能随心所欲,海阔天空地写。而且语言要求通俗易懂,尽量避免谐音产生“畸意”;比如,在心里老是唱成“你知道我在等你妈(原词是„吗‟)”,那种感觉要多别扭有多别扭。本来一首很好的歌,却因为一个糟糕的谐音而“毁”了。

话又说回来,流行歌词与现代诗歌同出一源,所以写好诗歌是创作流行歌词的基础。诗歌创作的经验也能给歌词创作以很大的帮助,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成功诗歌的创作能使一个人的文笔更精练、更准确、更富表现力,这些对歌词创作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诗歌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最大特点有三:语言精练且更富有韵律,表现手法更有力度,结构更严谨。诗歌在相对较小的篇幅内要想有动人的表现力,不做到这三点是不行的,歌词也一样。有一些朋友的作品几乎像写散文诗一样自由,尽管能传神地表现内在的情感,但语言拖沓重复,甚至节奏和音韵都不整齐,这样的歌词作品即使内容非常好,很感人,也很难变成一首歌。

作词是要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把当时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在纸上最真实的体现出来,要选择押韵脚的词汇作词,这样的歌曲才会好听。要注意歌词个数的奇偶性,一般每一个小片段多为奇数的比较好听!这和唐诗是同样道理的。

作词常常使用衬字!也就是:啊!啦!呀!咦!Yeah! Di ! Da ! 等音来代替具体的歌词,来抒发感情,但是,这样的衬字在一首歌里面不能够用得太多,太频繁,这样会给人一种我们写不出东西来,肚子里面词汇量太少,就拿衬字来凑字数的感觉,这样是不好的,作词经常会用到各种修辞手段,如:比喻,对比等。这个属于文学范畴的,就不多讲了。

总之,一首好词的创作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传唱性,耐听性,要有新意,就是不要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二、词曲空间。歌词,忌太满,时时想到它是听觉艺术,留下空间,让作曲家的旋律补充表达您的思绪,凝练并有深意的词,方能传唱出去。

三、讲究韵律、结构,注意整体紧密,用词准确。 歌词是语言艺术,不研究、把握、用心对待语言,如何能写出好歌词呢?并且,歌曲又是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因此,建议歌词作者也要向生活中摄取鲜活的语言,往往生动的语言,就来自现实生活之中。

词作者要读书。古今中外,与歌词有关的书要读,无关的也要读点。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歌词作者要去亲近大自然,了解山川景物,风俗人情。让歌词中景语与情语相互引发,互相映衬。同时,一切精典的歌词都是我们的老师。所以,词作者要向一切优秀的歌词作家、优秀的歌词作品学习,研究分析这些作家的作品。

歌词的写作,最佳状态往往是音乐地进行着的,是歌唱地进行着的。歌词创作过程中,一切为音乐着想,从立意、到体裁、音韵、声部、演唱形式、节奏特点等,都或多或少地考虑,这有助于词作者在歌词创作上的迅速成熟。基于此,词作者要懂一些作曲和声乐方面的知识,当然是懂得越多越好啦!歌词写作时,仍然是“词是第一位”。也就是说写什么,怎样写,主题、立意、表达,以及切入角度等等,都由词作者作主。作词,毕竟是歌曲的第一道程序呀,不能说“不是说一首歌好不好在于曲么?反正还有曲呢,靠作曲吧!”那样说的话,就实在是太没谱了。

词作者要尽力把作词这第一道程序尽量做到最好。以你词的卓越的创作,才能引发出曲作家最佳的乐思、乐想来,才能以你的词调动作曲家创作的欲望激情。当然,歌词的写作上绝非是被动的。除了与音乐相关的考虑外,更不能轻视勿略歌词的文学性和词彩的丰富。歌词创作过程中,对语言、词汇的要求,也常常与题材、风格等相关连的。

总之,歌词创作若能在一种歌唱状态中进行,就是说歌词作者若有丰厚坚实的音乐素养,是比较好的。

目前,大家都在认为,想要写出好的歌词、好的歌曲,是越来越难了。词作者千千万万,歌曲作品多不胜数。那么,要写出好作品,该怎么做呢?这实在是一个难题。作者多,作品多,人们的鉴赏力不断提高,这就使得我们一定更须努力。

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电脑时代,人们的生活、情感、审美情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显现出从未有过的异彩纷呈的状态。世界各国人民除了考虑与本国人民利益相关的事情的同时,也在关注人类的相互依存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即人类共同关注的诸多事情。那么,歌词怎样写呢?词作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情感。不断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同时,还必须保证作品要有新意,要有创新。创新,是一切艺术的生命,歌词写作亦然。要从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感悟,创作从自身的体验出发,不能蹈别人复辙。创作中一味的重复和摹仿,不仅不能在创作上成熟起来,最终也是成就不了大手笔的。

歌词,因为往往要创造一种意境,传达某种人生态度,致使其创作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艺术创造。一首优秀的歌词的产生,是作者对某种事物、某些情景及某种情感的艺术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理性思考。所以,这种感受越是鲜明、独特的,歌词的魅力就会越大。从这个意义上开说,歌词的写作,其实也是个求新觅奇的过程。所谓的出新觅奇,也就是作者在对事物的自我感受上,感受的不俗,思考的独特,正是歌词作品出新的关键。这也是歌词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写歌词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经历,写了一段时间,作品也有一定的数量了,有的发表有的谱曲有的演唱还获了奖。但是写着写着又觉得陷入一种迷茫,突破不了自己,达不到一种新高度。所以,我们除了多读、多思、多写、多改,创作中还要掌握出新原则:即角度新、立意新、手法新、形式新,使小小歌词在有限字句之中表达出无限的意境来。而要解决突破的问题,除了在研究、总结、实践中提高自己,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在创作上要有意识地加强艺术上的追求,一是抓好情感突破口,因歌词是因情而生,所以必须重视情感的升华提炼。无情,哪里写得出好词来呢?同时要炼题、炼词、炼意。

题指的是一首歌词的标题、题目、题旨、题意,是歌词重要的组成部分。命题响亮别致,则令人振奋、耳目一新。歌词的题目是歌词创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题目起好了,就能给歌词增添光彩。要做到这一点,从创作开始就要紧紧抓住和围绕中心出题作文,同时歌词的题目不是凭空而来,应当是从生活中得到的感受,从感受中提炼出题目,力求题目要准确、鲜亮。

歌词,要求在极为短小的篇幅里,创造一个氛围,营造一个世界,塑造一个形象。这就要求词作者在用词造句上必须精当、精炼、精彩。词句必须千锤百炼。我们不能如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由此可借鉴,古人炼词功夫何等了得。好的词句是一首词的亮点所在魅力所在,有的妙词可以成为全词的核心,甚到是词眼词魂,所以词作者必须要学会炼字炼词。

把词写好写活,把意写新写深,这当是词作者追求的目标。意是词的灵魂,它起到启人心智、令人鼓舞或撼人心魄的作用。所以必须下大力气炼好它。写作前,先把自己要写的东东的真正目的、含意弄明白,然后再动笔,如果连立意还没搞清楚就匆匆动笔,那样的话,怎么能写出质量上乘的好词呢?

歌词创作有六忌。

可以说,歌词创作:第一忌,语言不精练、不优美;第二忌,节奏和音韵不合;第三忌,语言深奥晦涩或单纯说教;第四忌,结构混乱;第五忌,平平淡淡没有高潮;第六忌,有破坏没建设的糟糕的谐音。

综上所述,写一首好的歌词首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

● 尽可能描写自己有着强烈感触的故事和情感;

● 对人性、感情乃至人生要有比较深刻的体悟和见解;

● 要注重细节的刻画,尤其是很多人都可能有类似经历的那些细节; ● 不要说评书,要发挥诗歌跳跃性强的特点,“镜头”对准最有代表性的画面; ● 不要只有抒情没有故事,哪怕讲得再含糊也要有一点故事的“碎片”或“影子”; ● 要有最精华的句子来作高潮,“语不惊人死不休”,没有想出精彩的词句就坚决不动笔。

其次,精心规划歌词的结构,把握好“起、承、转、合(高潮)”的步调。

做好第一点后,我们应该对要写的歌词有了比较清晰的感觉,同时也应有了最精彩的词句,接下来就应该精心构思整首歌词的结构。有一些朋友一有了好的感觉或词句就迫不急待地坐下来写作,这往往得不到好的作品。我们要养成先规划好歌词段式的习惯。流行歌曲的基本段式有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和多段式四种。目前大多数流行歌曲都是三段式或多段式,一段式和二段式因为太短,难以很好地表现情感,已经很少用了,一首歌曲的段式一般是由其旋律决定的。

前面所讲到“不要只有抒情没有故事”,主要就是针对用三段式或多段式进行整体布局而言的,因为在写三段式的歌词时,用“故事+抒情”的手法相对容易一些。而且一首歌词如果能有一点故事情节,就能更好地进行“起、承、转、合”的变化。虽然这听起来有一些老套,但对于刚开始学习歌词写作的朋友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其实,大多数优秀的歌词作品都是很好地把握了“起、承、转、合”的结构。我们以《驿动的心》为例,来说明歌词中的“起、承、转、合”。

驿动的心 词:梁宏志

(起——)曾经以为我的家/是一张张的票根/撕开后展开旅程/投入另外一个陌生 (承——)这样漂荡多少天/这样孤独多少年/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觉 (转——)哦„„

(合——)路过的人我早已忘记/经过的事已随风而去/驿动的心已渐渐平息/疲惫的我是否有缘/和你相依„„。

大多数三段式和多段式的歌词,“起、承、合”都十分明显,却没有明显的“转”。这种情况下,“转”主要体现旋律上,一般都是在第二段(承)的最后一句上出现向高潮过度的旋律进程,而这时的歌词往往也有比较明显情绪和语气的变化,以配合旋律转到“高潮”。虽然说“起、承、转、合”的步调主要是通过旋律的变化来体现,但词作者在作词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才行。曾见过有的朋友把一首词中最好的句子放在开头,这样只会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常常被戏称之为“塌台”,意思是词的后半截撑不起来了。

最后要注意的就是歌词的结尾,以及全词的和谐。词的结尾一般有三种:一是将高潮的全部或部分反复至结束;二是从高潮过渡到一些虚词上,像“啊”、“啦”之类;三是重复开始头(也可以略加变化),让高亢的情绪平静下来。歌曲的结尾主要由曲作者安排,可词作者如果能在创作时就考虑到,就能给曲作者留下更多的创作空间。另外,全词的每一个段落要做到前后呼应,尤其在细节上,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完美的作品。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起——开头和高潮一样重要,你的故事、你的情感一开始就要能吸引人; ●承——最不容易把握的部分,能否顺利过度到高潮,全看最后一二句; ●转——不一定要有明显的“标记”,更多的可能只是情绪和语气的变化; ●合——早说过了,没有想出这一段,就不要轻易动笔。 ●结尾——要让人有回味无穷、“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

第三,把握好歌词每一段的节奏感,运用合理的句式来组织语言。

词作者如果是填词,那有原曲的旋律参照,一般都会处理好语言的节奏感。如果是先创作歌词,那就要会为自己的词设想一种旋律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创作。这一点很重要。

流行歌词有别于美声歌曲和民族歌曲类歌词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相对自由一些。传统的歌词对句式有一定的要求,如2+2+3的七字句、2+3的五字句。流行歌词没有这些限制,在同一段内句式可以有比较大的变化。但在不同的段落之间,尤其是旋律相同或相近的段式中相对位置上的句式,要求不能有太大的变化。如果这些段落句式差别太大,就会给谱曲造成极大困难。如果每一句(或每一段的相应的句)字数完全一样,旋律上一旦处理不好,就会给人以僵化、单调的感觉。这时,相应句式的少许变化,反而会使整首歌曲显得更生动。

每一句字数基本都相同的歌词是非常难写的。没有顶尖大师的水准,最好不要尝试。 第四,语言要有优美的音韵,即使是纯粹的朗诵也能给人强烈的乐感。

从学术上讲,语言的音韵是由其平仄和辙韵构成的。所谓平仄,指的是字的声调,在普通话中汉字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基本上前二种为平声,后二种为仄声。一些方言的声调就更复杂了,比如粤语(广东话)就有九种声调,说起话来都像唱歌一样。不过流行歌词的平仄并不是很讲究的,相信大多数词作者在创作时不会从声调的角度去考虑平仄的问题,而是凭自己的语感,自然而然地调整歌词的平仄关系。

所谓辙韵,就是我们常说的押韵,辙和韵是同一个意思。中国的传统诗歌对辙韵(以及平仄)有很深入的研究和规定,比如一个四句的段落中,

二、四句一定是押韵的,第一句也常押韵。辙韵有“十三辙”和“十八韵”之分,前者又是后者的基础。下表列出了十三辙的类别,供大家参考:

十三辙 韵 母 用此韵的歌词

发 花 a(啊) ia(呀) ua(哇) 《雨一直下》 梭 波 o(喔) e(鹅) uo(窝) 《小城故事》 乜 斜 ie(耶) üe(约) 《雾里看花》 姑 苏 u(乌) 《风雨无阻》

一 七 i(衣) ü(迂) er(儿) 《同桌的你》 怀 来 ai(哀) uai(歪)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灰 堆 ei(诶) uei(威) 《爱不后悔》

遥 条 ao(凹) iao(腰) 《我是一只小小鸟》 油 求 ou(欧) iu (优) 《让我欢喜让我忧》

言 前 an(安) ian(烟) uan(弯) üan(冤) 《真永远》 人 辰 en(恩) in(音) un(温) ün(晕) 《凡人歌》 江 阳 ang(昂) iang(央) uang(汪) 《梦里水乡》

中 东 eng(冷) ing(英) weng(翁) ong(轰) iong(拥) 《月亮代表我的心》

在很多流行歌曲中,用了不只一个韵,为了让歌词的音律有更多的变化,往往会用二个以上的韵,但一般不超过三个。比如:《驿动的心》三段分别用了“人辰”、“言前”、“一七”三种韵,由于这三个韵母的发音变化很自然,所以韵虽用的多,依然有很好的乐感。巧妙的换韵,会赋予歌词以多样的色彩和情绪,用得好的话会有很好的艺术效果。过多的换韵会使这首歌没有明显的韵脚,处理不好的话,歌词就会显得很难唱。初学写作的人不要轻易尝试。

在歌词转韵中,常常会用“通韵”的手法,即利用韵母中主要元音相近、相似的字,如音和英、安和昂、优和乌、衣和诶等韵,这样会自然很多。一个优秀的词作者会十分重视歌词的押韵,他们会从作品的表现技法、作曲家谱曲、歌手演唱三个角度综合考虑,挑选那些适于传达情感、咬字清晰、发音顺畅的字作韵脚。

只有在偶然的机会下,一些顶尖的词作家才会用自由韵(也即不押韵),初学者千万不要模仿,那只会浪费你的灵感。这样的作品并不多,而且往往是在一些原创的经典作品。其实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些歌词是用了很自然而又巧妙的转韵,只不过韵脚太多,且转换之间也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所以被归入自由韵之列。

以上分别从立意、构思、分段、遣词四个方面介绍了流行歌词的写作要点。但千万别把这些当成条条框框生搬硬套,真正在写作时应灵活处理。这里介绍一种速成的方法,就是模仿他人的作品,进行填词。找一二首旋律非常熟悉的歌曲,不要看原词,纯粹从旋律的角度考虑来填词。这样能很快明白诗歌与歌词的不同,而且也能从中领悟到很多语言无法准确讲述的技巧和要诀。

其实拿别人的曲子来填词也是流行乐坛常见的做法,不少港台的流行歌曲都是拿欧美或日本的流行歌曲来重新填词的,你的成名作就是从此诞生的呢!

如果填词已能摸到诀窍,就可以开始自己作词了。歌词从内容上分不外乎叙事、抒情、写景、说理、对唱五种。而流行歌曲中最常见的就是“叙事+抒情”,即使是纯叙事的歌曲也需浓厚的感情做基础。纯抒情的歌也不多,写景的流行歌曲好的也很少。说理的流行歌曲也不多,因为一不小心就成了说教。对唱的形式一般用在重唱中,二个或更多的人像互相对话一样地歌唱。

开始学作词时,还是以创作“叙事+抒情”的作品来锻炼自己,等真正有实力和灵感时再创作其他类型的歌词吧。学习写作的过程总是这样的,先是模仿,然后是写作,最后经历不断地磨练和突破,才能进行原创的殿堂,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

有了一个好的作品之后,还要给它起一个好的名字。好的名字是歌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能够反映歌词的主题,吸引人的注意和兴趣。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一、用这首歌中最经典的句子;

二、用这首歌最核心的意象;

三、用与这首歌有关的对象;

四、用能够反映作者创作意图的概念。

创作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朋友们,努力吧!要切记,只有深明作曲之道,才能创作出数一数二的词。

上一篇:保险学期末模拟试题下一篇:被误解的心情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