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心情的句子

2022-08-03

第一篇:被误解的心情的句子

被误解的诗句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此处的‘床’指的是井床,井栏之意。因为“疑是地上霜”就是最好的佐证。与《长干行》中“郞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床’的意思一样。二十多年来却一直以为“床前明月光”中‘床’指的是睡觉的床。现在想来在房间之内看见月光皎洁,不可能觉得它是霜呀,而只有在房间之外院落之中看见皎洁的月光才会让诗人觉得是地上结上一层霜。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据说,唐玄宗想召见诗仙,李白仍然保持一副很牛气的高人派头。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个方位名词——屋西北角。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屋漏"其实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朱门酒肉臭

杜甫诗"朱门酒肉臭"的"臭"一般人都理解为"腐烂发臭",其实这个"臭"就是"香",xiu臭,在古代是发出香味的意思。 贫贱夫妻百事哀

误解:生活贫贱的夫妻,事事不称心。

元稹悼亡诗《遣悲怀》有三首,都为名篇。其一:"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贫困生活固然有诸多不顺心,然而,从诗中所说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可以看出诗人重在叙衷肠而不是说道理。夫妻死别人所不免,但回想当年贫贱相守,而今伊人已逝,真可谓一事一悲凄,百事皆哀感了。以前贫困的时候妻子和自己受苦,现如今生活好了,妻子却亡故了。每每想起不禁悲伤哀愁。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竺可桢从地理学的角度对这首诗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受到了周培源的肯定。因为翻开地图,玉门关与黄河隔着祁连山、野马山、托来山、野马南山等等,两者相距一万六千五百多公里,确实关系不大。就版本而言,《文苑英华》、《唐诗纪事》等许多较早的本子仍做“黄沙直上白云间”,如叶景葵云:诗句有一字沿讹,为后人所忽略者。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古今传诵之句也。前见北平图书馆新得明铜活字本,“黄河”作“黄砂”,恍然有悟。盖本作“沙”,讹作“河”,草书形近之故。今检此本亦作“砂”,所据必为善本。向读此诗即疑“黄河”两字与下三句皆不贯串。此诗之佳处,不知何在?若作“黄沙”,则第二句“万仞山”便有意义,而第二联亦字字皆有着落。第一联写出凉州荒寒萧素景象,实为第三句“怨”字埋根,于是此诗全体灵活矣。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思” 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有的注解说:“声声思,一声声都含有哀怨的情思。”(十三校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页375)这是以情思释思字,未为确诂。思字古有忧、愁、悲、哀之义,声声思即声声悲、声声哀。 《诗·大序》:“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文选》卷十九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李善注云:“思,悲也。”《淮南子·缪称篇》:“春女思,秋士悲。”思、悲对文,则思即是悲。 《文选》卷十八成公绥《箫赋》:“情既思而能反,心虽哀而不伤。”思、哀对文,则思即是哀。陈子昂《宿空舲峡青树村浦》:“客思浩方乱,州浦寂无喧。”思一作愁。(《全唐诗》册二,页912,中华书局1960版) 张说《南中别陈七李十》:“画愁南海,离驹思北风。”(《全唐诗》册二,页952)愁思对文,明思有愁义。 李白《天马歌》:“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悲一作思。(《全唐诗》册三,页1684)李群玉《长沙紫极宫雨夜愁坐》:“春灯含思静相伴,雨夜滴愁更向深。”(《全唐诗》册九,页6599)思、愁对文,明思有愁义。《洛阳伽蓝记》卷一引北魏庄帝五言诗:“思鸟吟清风,哀风吹白杨。”

思、哀对文,则思即是哀。凡此,均足证明思字古有悲、哀、愁、忧之义。但是思字这一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注家为思字的今义所惑,于是训“声声思”的思字为情思,又觉得未妥,复添哀怨二字以足其义,殊不知这样一来,却又犯了增字为释的毛病。究其致误之源,即在于训诂方面欠妥。

第二篇:被误解的滋味

太阳拖着疲惫的身体,渐渐的沉到山的那一边去了,暮色四合,天色开始变得昏暗起来,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野草的气息。起风了,无边的凉意袭来,我不禁打了个冷颤…..

我一个人漫无目的走着,还是不想回家,想起今天发生的一幕,觉得一阵心痛,泪水无声的流了下来….

那是今天的班会课,也是今天的最后一节课,我们班的同学李伟,突然站起来对老师说他新买的钢笔不见了。李伟是我们班的班长,学习成绩又好,所以老师很疼爱他。但是,他和我的关系却不好,我不喜欢他平时嚣张的样子,也不喜欢他经常欺负女同学。因为这个原因我和他就有了过节。

那是一次上美术课,李伟在他前桌的后背上贴纸条,上面还画上了猪的图像,而且还扯着这名女同学的头发玩,我看着很生气。就告诉了老师,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李伟,而且课后让他写了检讨。李伟觉得很难堪,他恶狠狠的瞪了我一眼,还说以后一定要报复我。 今天他说钢笔丢了,我也没在意。可是,谁知他却把矛头指向了我,他对老师说我拿了他的钢笔,还让老师搜我的书包。看着老师凛冽威严的目光,我的脸一下子火辣辣的,我没有拿他的钢笔,可是我却莫名其妙的紧张起来。老师没有搜我的书包,而是让我们自行检查。而让我意外的是,在我翻书包时一支钢笔掉了出来,李伟赶紧跑了过来,捡起钢笔,大声的对老师说:“这就是我的钢笔,你这个小偷,还不承认……”我一下子懵了,也记不清李伟还说了什么,老师又说了什

么,只记的同学么唏嘘的声音,嘲笑的表情和鄙夷的目光。那时我才知道什么叫无地自容……

后来,老师打电话通知了家长。我可以想象爸爸妈妈知道后愤怒的样子,和他们羞愧的心情。也可以想象,回家以后,面对我的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暴风雨。可是,我真的没有拿李伟的钢笔,但是,我能和谁去解释呢?又有谁会相信我呢?

天越来越黑了,风也越来越冷了,我蜷缩着冰凉的身体,不知道该去哪里,我觉得自己像那随风飘摇的枯叶,痛苦的心无处归依……

第三篇:10个被误解的民间俗语

10个被误解的民间俗语 和 中国古代讲做人的八端

王八蛋原是“忘八端”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但为了打到一只狼真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吗?原来,这句俗语的本来面目是“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由于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读音有了变化,才导致了“鞋子”被误传为“孩子”。

我们常说的俗语里,还有哪些与原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本报记者通过查看古籍和咨询专家,找出如下10个被误解的民间俗语。

NO.1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出处是《卖油郎独占花魁》,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

NO.2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这句俗语的原意是指3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人们把“裨将”说成了“皮匠”。3个下层的、在第一线上行军打仗的裨将,有时他们的经验和智慧集中起来,就比远在大寨里指挥、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来得有效。因此,“3个臭裨将,赛过诸葛亮”才是这句谚语的原意和原字。

NO.3

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见棺材不落泪”,本应是“不见亲棺不落泪”,意思是见了亲人的棺材才落泪,而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

NO.4

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这本是一句歇后语,“跳到黄河——洗不清”。因为黄河水中含大量泥沙,十分浑浊,跳进黄河中,要洗净身上的污秽是不可能的,比喻一个人难于洗刷自己身上的污点。后来变为“跳到黄河也洗不清”,比较费解。

NO.5

有眼不识金镶玉

现在人们说的“有眼不识金镶玉”其实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这句俗语典出《韩非子·和氏》。里面所说的“荆山玉”就是出自荆山的和氏璧。 NO.6

不到黄河心不死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里写到:“我道:‘你不到乌江心不死,今已到了乌江,这心原也该死了。’”。因此,“不到黄河心不死”应为“不到乌江不尽头”。

NO.7

王八蛋

这是一句民间骂人的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变成“王八蛋”。

NO.8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应该为“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这句俗语意思是要想打到狼,就要不怕走路、不怕费鞋。因为猎人想捕狼,往往要翻山越岭、跑许多山路,所以非常费鞋,如果舍不得费这一两双鞋子就很难捕到狼。就这样,“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这句俗语就诞生并广泛流传开来了。

这句俗语中的“鞋子”一词后来又怎么会讹变为“孩子”呢?原来,在古汉语中是没有j、q、x这3个音的,所以,在古汉语中“鞋”是读做“hai”。后来,“hai”音分化,一部分仍读做“hai”,另一部分则读做了“xie”。但在我国四川、湖北、湖南、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中,“鞋子”却一直被读成“hai zi”。时间一长,“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也就被讹传误记为“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了。

NO.9

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皮没有汗腺,酷夏,狗借助舌头来散热,这个成语就是以狗的这一身体特点而言。由于“皮”与“屁”谐音,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贬之,意思更为鲜明。后来人们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地将 “狗皮不通”变成了“狗屁不通”。

NO.10

无奸不成商

“无尖不成商”被误解为“无奸不成商”。“尖”来源于古代用来度量的斗。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在那个时代,不能敦厚到这种程度的,就被公认为不够资格当商人。后来由于人们道德素质的下降,“无尖不成商”慢慢就变成了“无奸不成商”。

中国古代讲做人的八端

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一)孝:就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就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二)悌:就是悌敬,悌敬兄长。这是作弟弟的本份,悌敬是报兄长的恩。

(三)忠:就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尽忠是报国家的恩。

(四)信:就是信用,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行必笃敬,不可失信用。

(五)礼:就是礼节。见到人要有礼貌,应该鞠躬,不行礼就是野蛮的行为。小朋友!见到师长要敬礼,见到父母要敬礼。

(六)义:就是义气。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对朋友要有道义,无条件援助,绝无企图之心。

(七)廉:就是廉洁。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

(八)耻:就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

第四篇:被世人误解的七句话

1、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过去那个被打的人还笑笑说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对你越好……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感动到傻眼,这多好一孩子,多伟大的情操啊……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又是孔老先生的话,小小景仰一下下先。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说,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抹杀了多少真理与人民的创造性,但同时,我们的问题就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有人说古时候的中国人民是不幸的,即便是在物质丰富的盛世,他们的精神世界也贫乏得可怜,到了中近代,西方的思想领域渐渐迎来了文艺复兴,迎来了民主共和,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推动世界的发明进步与思想启蒙,而聪明的中华民族呢?在更早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伟大的四大发明,走在了世界的前边,可为什么就是这么好的基础,到了近代我们反而远远于西方这些小字辈的民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多恶毒的训诫啊!它象一条张开血盆大口的大蛇,狠狠地缠在中华民族的身上,泯灭了多少先进的思维火花,束缚了多少应有所作为的苗子。但反过来看看,故意曲解这句话的封建统治者固然可恨,但我们能完全把责任都推到他们身上吗?

这本身就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情,我们怎么就没想想,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用一生置身于教化天下民众的孔子,又怎么会说出“民不可使知之”的蠢话来?更可笑的是,这句话我们竟然就这样相信了几千年膜拜了几千年,这最后该伤心的,是孔老先生呢?还是我们呢?

3、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民间谚语联对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最搞笑的一个例子之一,就算是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生,也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处,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我们认识的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

原来,这句来自民间的谚语本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句子,里边充分运用了对仗。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就跃然于纸上,可惜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这一句话,到了朝廷上那些所谓的学高八斗的“君子”嘴里就变了个味。为什么呢?这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性说起,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那些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学者们某天吃饱了没事儿干,便发挥他们的专长自做主张,把这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了,于是这句话,终于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的笔下的又一个牺牲品,“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话里一个君子对一个丈夫,一个度对另一个量,本来是很完美的一个句子,可经过上千年的以讹传讹,竟成了“无毒不丈夫”这句现在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4、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现今女权主义抬头,孔老夫子的这一句话便立时变成了女权精英批判者们群起而攻之的绝好靶子,看看,这就是你们中国男人歧视咱女性的最初起源,孔夫子这老混蛋啊!害我们女性被压迫了几千年啊几千年,好不容易翻身做主人哪,我们要顶上半边天再抢他们的半边~~天!一时间,群情激愤,凶狠异常,热闹非凡。

先根据当年老孔的处境,提出一个疑问:“孔老先生当时,为什么要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的话?任何人说话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当然,除了疯子,而我们的孔老先生应该不是疯子吧?而且这位孔老先生受《诗经》的影响很深,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他认为《诗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而我们再来看看这部孔子都很推崇的巨著,里边倒有很大一部分歌颂了女子的活泼美丽,大方善良,歌颂了当时男女平等的浪漫爱情氛围,事实也是这样,在春秋时代,男女间是相当平等的,而孔夫子本人更是曾反复多次以诗经里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来表达了自己对婚姻和女子的平等看待观点。所以,说孔子歧视妇女,不仅和孔子的思想不符,更与当时的民间社会整个大环境对不上号,因此这个说法,实在是大大地有待商榷。 所以我们就要看看,孔子当初是在什么一种环境下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的?这话又是对谁说的?他一宗师级别的身份,不可能在路边想着想着突然心情烦躁就开骂一八杆子打不着的妇女同志吧?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卫国之行,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我来大致翻译一下这段话,当代全国教育劳模孔老先生受卫国国君的邀请,来到了卫国参观学习休养,但在这期间,孔老先生突然发现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来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支持他来这教化卫国民众的,尤其是那个卫灵公的老婆,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开炫耀,贬低了孔子,孔老先生那个郁闷啊,你卫灵公到底是喜欢德才多些,还是喜欢女色多些?在你心里我和你老婆哪个重要?干醋自己吃完,依然没人鸟他,孔子怒了,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丢!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GO,GO,GO!”收拾行李就离开了卫国,离开之后,心情平复了,想起卫国公老婆那种仗着得宠,骄横跋扈乱政扰民的烂事儿,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你看,知道了这些历史背景和人生经历,孔子这话就很好理解了。我们知道,他骂的人是那种“被养”的女人和小人,女子还好说,可想想什么人才能养小人?君主啊!再看看孔子的卫国之行,一切都明白了,他这话断不是发神经突然开骂起包括自己老妈在内的所有女人,而是有一个特指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卫灵公那位老婆南子,就是那些“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宫廷女权,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后一句话怎么解释呢?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君主,对那些后宫的女人和没什么本事的拍马小人太亲近了,她们就会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开始用你的权力胡做非为,而你疏远她们吧,她们又要埋怨,总之是非常麻烦。此前没见过什么宫廷里女人之间的斗争的孔子说出这话是可以理解的,他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孔子之前,妲己误国,烽火戏诸侯,这些事例还少吗?孔子之后,宦官小人当道,皇后外戚乱政的桥段更是屡屡上演,不可枚数。所以我们的女性同胞们,你们要清楚,孔子当时没发神经把你们全天下的女人不分青红皂白地乱骂一通,别再憋屈他老人家了~~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养生主》

但真相说出来,往往会让人哭笑不得,庄子的这句话其实是这样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庄子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面对的知识是无限的,要我以本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种永远看不到边的尽头,你当我是SB吗?这样会搞死自己的捏~~庄子是一个追崇顺其自然,清净无为的洒脱人物,他认为人吃个饭,饱了就行,没什么必要追求奢华,穿个衣,别冻着就行,实在不需与什么人攀比。同样,学问也是如此,学够了就行,学以致用,学问学来就是为了用,你一个人再牛B,还能全部用到这世间所有的学问?既然不能用到,那你老学老学把自己整个生命都拿来学这是干啥呢?时间都被你拿来学习了,还怎么有时

间把学到的东西拿来用呢?这不就跟吃饭是为了炫耀穿衣是为了攀比的人一样,完全本末倒置了吗?所以他老人家就在《养生主》一书中给后世陷入这个怪圈的书呆子们提了个醒,你们这样苦学盲学乱学通学,对身体不好滴,会搞死自己滴~~

6、相濡以沫

原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说起这句话,其实大有来头,我想大家都听过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吧?江湖,这个“江湖”是从哪儿出来的呢?很多人以为最初是古龙小说里的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不然,江湖这个词最早的出处,便是在庄子说“相濡以沫”的这句话中。在《大宗师》篇中,庄子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他说的是有一天,一眼泉水干了,两条小鱼被困在了一个小水洼,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彼此从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湿气来湿润对方的身体,互相扶持,互相依赖。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找到一条水路,开开心心地回到广阔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

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要说起这句话,大半的愤青都会告诉你,这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标准的无政府主义宣言,标准的对社会不满。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根本不是从字面上理解的,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世间万物都看成猪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猪狗,也根本不是所谓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把百姓看得低微卑贱。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它说的是一个公平的道理,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为什么现在你啃着干面包,别人却吃着海鲜大餐?孩子,在大叫不公平之前,为什么你不想想你是否和他流过一样的汗水?如果想不通,也行,那就别想了,为什么你不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稍微扭转一下这样的“不公”?只是大叫着不公平大叫着没天理大叫着等着天上掉个馅饼下来补偿你的委屈你的遗憾你正损失着的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年华,有用吗?

第五篇:被误解的教育名言盘点(本站推荐)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是教育家和行政管理者喜欢引用的一句话,我不知道这句话最早出自那里,只是觉得用此话使用频率过高,社会影响过大,而且很多时候用在了很特别的地方,大多时候不但没有激励起教师的永担重任决心,反而起到了打击教师自信的负面作用。该名言没有定语做条件限制,从语法的角度重新定义,解释此话,还原过来的意思就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好,学生教不好,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师的问题。”

从上句话很显然可以看出,目前的教育专家对教育现象了解的不是很到位,而且十分的肤浅和狭隘。说这句话的人通常忘记了一个基本的常识,任何行为必须都要设置一个环境,即是前提。

我们再回到这句话里来,学生都可以教好,“好学生”标准是什么呢?甲可以说学习好,乙可以说体育好,丙可以说品行好,丁还可以说……。总之,好的标准在此话里面没有做出任何的定义,就是说“好”的范畴没有规范出来。国家的教育政策说的“好学生”应该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并举”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发展的完美境界而已,世上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人。所以,这个方针实施起来就是空中楼阁,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这样的人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如果“好”的标准是五育里面的任何一个,只要占一个,就是一名好学生,那我可以自豪的说,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达到这样的标准,他们走进学校就能够找到自我价值,就能够实现自我的满足。所有的教师在这样的条件下,也都可以找到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都能够成为出色的教师。

可是,目前的“好”大多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学习好,成绩好,分数高。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我认知结构的差异,决定着学习的过程中必然有着层次和区别,但如今的教育将所有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里,大家都靠一种方式自我成长,用一种评估标准衡量一个学生的潜质和发展机遇,就是成绩。所谓的“好”学生,就是以成绩好,每次考试得分高。在这样的前提下,“好学生"y永远都是有限的。因为学生自身的智商和情商,还有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家庭教育等问题,你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成为考一百分的尖子生,你说这可能吗?五根手指头,伸出来还有长有短了,怎么可能将所有的学生拉到一条水平线上吗?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确有教不好的学生。学生教不好,学生成绩考不高,全部责任都在于教师,就在于某些老师教不好,就在于某些老师能力低下,如此推理和定性,这样的谬论,我想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捧腹大笑的,荒谬的判断!对教师职业极度的不尊重和不知情。

如果好的标准是以学生的个性成长和自我发展为依据的话,我想所有的学生的确都可以教好。如果学生还不能好起来,那就说明教师没有履行职责,应该受到管理部门的训诫和谈话,或者降岗处理。目前的教育体制如果能够真正的、全面的、大胆的推行素质教育,营造构建灵活、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健全各项管理模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在学校里研究每一个单独的个体,结合他们的自身特点,如心理机制、认知特点、性格核心、思维模式,大力挖掘学生的潜质,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视野,制定出他们的发展纲要,我想每一个学生都会快速的成长起来,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塑造成功,那样教育的理想就实现了:的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可惜的是,很多人在说此话的时候,对于“好”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对于“好”只有一种判断,就轻易草率的说某某老师不怎么样,某某老师无能、差劲等等,以至于严重的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和自信,从而降低了教师对职业价值的怀疑和自身价值的迷惑,所以整个教师群体就陷入了一种失落和颓废的状态。我建议,再说这句话,不妨变更一下,“真正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上一篇:保险服务创新之浅见下一篇:百姓生活网西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