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范之浅见修改稿

2024-05-04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范之浅见修改稿(精选5篇)

篇1: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范之浅见修改稿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范之浅见

黄梅县中医医院(435500)钱巧平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手术室的各种职业危害,针对手术室护士工作在受空气污染、生物污染、心理危害的环境中的危害,采取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感染、防止身体疲劳等一系列防范措施。结果增强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自身保护意识,促进手术室护士身体健康。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目前,我国的职业病危害十分严重,而且职业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全国不完全统计,2000年共报告各类职业病11718例,据有关卫生专家预测,如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今后十年将有大批职业病病人出现,因职业病危害导致劳动者死亡、致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数将不断增加,其危害程度远远高于生产安全事故和交通事故。许多职业病严重损害劳动者的健康及劳动能力。手术室护士每日接触最多的就是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因此感染一些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概率变得很高,而我国是乙肝(HBV)、丙肝(HCV)的高发国,艾滋病(HIV)的发病率也日益增长;另外,手术室内的挥发性麻醉剂和化学消毒剂对空气的污染、仪器设备对人的污染及噪音、长期不规律的作息等都在不经意间威胁着手术室护士的健康,如何加强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正确防范各种危害因素,以最大程度来保证护士的健康,值得我们探讨。

一、手术室各种职业危害因素

1血源性感染危害因素经研究表明,护士发生针刺伤,只要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伤者感染HBV,概率为6%~30%;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3%;皮下接触HIV的危险性是0.3%,黏膜接触为0.09%;针刺感染HCV的危险性为1.8%。

2物理化学性因素

2.1消毒用的紫外线和臭氧消毒机释放的臭氧长期低剂量吸入可致肺气 1

肿、肺纤维化,同时对眼也有刺激。

2.2戊二醛溶液 我院一些不耐热的内镜设备如肠镜、胆道镜等消毒灭菌,均采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法。戊二醛对皮肤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当其暴露于空气中时,可使人过敏,产生头晕、胸闷、恶心等感觉。

2.3手术中产生的各类废气使用电刀时产生的烟雾,病人和工作人员呼出的二氧化碳(CO2),由于手术时门窗紧闭,空调系统通风量受限制,室内空

气中的负离子降到最低水准。

2.4 手术时间无规律,生活不规律,造成胃肠功能紊乱、人体生物钟紊乱,长时间超负荷运转可致躯体疾病。

二、防范措施

1从事护理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相关疫苗的接种。

2护理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使护士深刻认识到各种危险因素的严重性,并熟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要求她们严格按照标准预防的措施来开展手术室护理工作。

3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接触患者前后,包括脱手套后,手或身体其他部位被患者血液、体液、人体组织污染后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

4检查、使用和测试化学消毒剂时,须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避免直接接触。

5消毒、灭菌容器应尽量密闭,减少消毒剂在空气中的挥发。

6控制手术室参观人数,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

7平时加强营养,办公室常备零食,及时补充能量。注意加强身体及心理素质的训练,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耐受能力。

8发生意外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8.1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应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冲洗。

8.2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8.3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挤出伤

口的血液,再用碘酒消毒并包扎。

8.4可疑暴露于HB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

8.5可疑暴露于HC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尽快于暴露后做基线检测。

8.6可疑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尽快于暴露后做基线检测,专家评估,予PEP暴露后血液监测。必要时注射疫苗、药物预防。

8.7跟踪期间特别是最初的0-12周内,不应献血和母乳喂养,性生活时戴避孕套。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士应充分认识自身所处的恶劣环境,努力提高身体素质,在工作中有意识地防范各种职业危害,以期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的健康不因工作而损害。

作者简介:钱巧平(1970-)女,大专,主管护师,护理部主任。邮编:435500

地址:湖北省黄梅县人民大道262号,手机:***,0713-3331017

篇2: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范之浅见修改稿

【摘要】 通过对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类汇总分析。探讨急诊科护士损害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社会性、暴力性职业危害因素的发生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将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点,有利于急诊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关键词】防范,对策,危害,职业,护士,急诊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受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的影响,人类疾病谱和医学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先进仪器和药物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临床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也变得复杂多样。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急危患者的第一线,既承担院前急救的任务,又要负责院内急救的工作。患者流动性大,病情危、急、重且复杂, 对救治措施、应急管理程序、医疗器材、医务人员素质能力等要求较为严格,而且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情绪也相对处于急躁、不稳定的状态中,加之部分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使得工作在最前沿的急诊护士处在高风险之中,成为职业高危人群。职业危害在卫生保健行业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也威胁到护理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现综述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范对策。

1职业危害因素

1.1 损害性因素

损害性因素中机械伤是急诊护士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急诊科护士在抢救病人时,往往来不及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便直接进行护理操作,工作中接触多种锐器,如注射针头、头皮针、针剂安瓿及手术刀片等,稍疏于自我防护,皮肤黏膜受到伤害,容易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据报道:急诊护士受以上4种锐器损伤,占伤害总数的85%以上。在应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时,大批急诊患者来就诊,急诊护士应接不暇,更容易受到锐器损伤。有文献表明,医院感染中有80%与锐器伤有关[1];应菊素等人的研究显示[2]:急诊护士针刺伤受伤率为90.3%;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多种病原体都是通过锐器伤传播,如常见的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据报道:护士受锐器伤后,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0.3%;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的护士乙肝感染率可高达30%;丙肝感染率为1.2%~10%[3]。

1.2 化学性因素

1.2.1 化学消毒剂 急诊科工作环境中使用消毒剂较多,如戊二醛、含氯消毒液、过氧乙酸、甲醛等,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频繁接触这些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可致中毒或致癌。有调查报道,广泛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中,都含有环氧乙烷的成分,长期接触环氧乙烷的孕妇流产率高达16.7%,在早孕接触危险性更大[4]。

1.2.2 各种治疗用药 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治疗用药,而许多药物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一些化学药物具有相当的近期和远期毒性,化疗药物可以降低人体免疫力是得以认可的。

1.3 生物性因素

医院是各种细菌、病毒聚集的地方,病人是主要污染源。急诊科是危重患者救治的场所,急诊护士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或病人接触,非常容易被传染。尤其许多急诊患者是在诊断不明的情况下就投入到抢救中,通过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及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如艾滋病、乙肝、丙肝、流感)等的感染是急诊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5]

1.4 物理性因素

急诊病人往往为突发意外,尤其是创伤病人。没有家属陪伴,经常需要做各项辅助检查,如床旁摄片、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遇到急危重病人,护士首当其冲作为第一责任人陪同在旁,经常接触电离辐射,长时间的蓄积作用会致畸、致癌、致突变。另外,消毒空气过程中,紫外线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的损伤,使用不当可造成眼炎、皮炎等 1.5 心理社会性因素

护士这一职业主要是女性承担,女性特殊的生理心理状况、家庭的重担、工作压力等是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中的社会心理因素。急诊室护士经常是在应急的情况下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的,需无条件的全身心投入,工作持续紧张和刺激,导致一定的精神压力,容易出现精神不稳定、心烦意乱,经常接触各类突如其来危重病人、意外伤害及死亡病人太多,忧伤情绪影响护士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现在社会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而现有的医疗条件还不能满足所有病人的需要,尤其护士的地位还没有被社会所完全认同,所以当病人的需求没有被完全满足时,护士经常是某些病人或家属的出气筒,有时,因为给小孩穿刺时没有一针见血就破口大骂,甚至打人、砸东西。这些问题给护士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风险性和紧张感。

1.6 暴力因素

近年来,医院暴力事件频发,急诊科作为一个特殊性的医疗场所,更是袭医事件的高发科室。发生暴力事件主要原因有:就诊病人及家属素质参差不齐、对医院的就诊流程和收费不理解、现有的医疗条件达不到病人和家属心中的标准和要求、接诊医生或护士态度欠佳语言生硬,加上不良的工作环境,半开放的抢救场所,使护士的操作多处于患者家属的直视下,护士心里压力大,穿刺时不能一针见血。这些来自病人及病人家属的暴力侵犯不仅影响了医院正常的诊疗秩序,同时也严重危害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2.防护对策

2.1加强自身保护,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护士首先应充分认识针刺伤的危害性,在进行各项操作时集中注意力,严格管理各种锐器,做到有效预防。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评定表明60%~80%的锐器伤是可以预防的[6]。加强标准预防知识的学习。标准预防中明确规定在所有可能暴露于血液, 体液的过程中应戴手套,每位急诊科护士都应该提高预防针刺伤的自觉性。为昏迷、烦躁及其他不合作的病人穿刺时要有人在旁协助。抢救病人采用安全型留置针进行输液。一旦发生锐器伤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 用肥皂水或流动水进行冲洗伤口5~10min, 用安尔碘消毒后包扎伤口,意外受伤后48h内做HBV、HCV、HIV等基础水平检查。若可疑感染HBV病毒,应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若可疑感染HCV病毒,应在暴露4~6周后检测HCV RNA;若可疑感染HIV病毒,尽快检查HIV抗体;并在暴露后第4、8、12周及6个月时对HIV抗体进行检测,根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指导原则》进行相关的处理。意外暴露后必须在48h内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并填写意外暴露报告卡[7],做好跟踪监测工作。管理层对护士要经常强调洗手和戴手套的作用,保证护士在急危重病人抢救时能沉着应对,有条不紊,避免遭受外源性的污染。损伤性污物,如针头、锐器使用后应及时放入专用容器盒内,密闭存放,禁止双手回套针帽。2.2防护器具的使用

一般情况下操作、接触病人时除工作服、鞋帽外,还要戴口罩、手套,特殊情况下需穿隔离衣,戴护目镜,和防护面罩。手套要在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应更换,操作时手套破损及时更换,操作完成脱去手套后,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接触刺激性较强的含氯消毒剂,尤其是在更换或测试消毒液时,应带好口罩、手套,避免直接用手取放。辅助检查时,护士最好离开放射源区。如病情需要必须陪同,则必须带好铅帽、穿好铅衣。床旁摄片时应配备含铅屏障,以便拍片工作人员及时躲藏于背后,防止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2.3加强心理辅导,提升心理应急能力

急诊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护士应有自己的支持系统,以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疲劳。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对护士工作加以正面宣传,提高整个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认同[8],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使护士的付出和获得的社会尊重之间平衡。教育护士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学会自我放松、自我调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放松心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投入护理工作中。解决急诊护理人员缺编问题,减轻其工作量,管理层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构建合理护理梯队。管理层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弹性排班:繁忙时段加强护理力量,遇病人较少时,可合理安排人员轮休,每个班次均有高年资护士把关。重视护士家庭的因素,关心护士个人生活,及时解决护士实际困难,使她们没有后顾之忧,身心愉快的为病人服务。提升护士心理素质,对有负面情绪者应采取措施,或积极寻求社会支持,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宣泄、倾诉,也可使用姑息、转移、忽视等方法减轻心理压力,营造积极、健康、愉快的身心环境。2.4暴力事件防护

2.4.1加强安全法制教育,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并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增强相应的应急能力。

2.4.2改进急诊就诊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加强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配合,避免暴力事件。

2.4.3不断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提高各种急诊抢救的成功率,减少暴力发生的诱因。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只有具备比较好的人文素质,才能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给病人更多的亲情关怀,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及暴力事件。医院应加强治安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安全保卫制度,我院在急诊科安装监控装置,增派保安人员巡查,以增强防范能力;同时,还设立了专门机构,接受和处理病人投诉,使医疗纠纷得到合理解决,避免和减少暴力冲突的诱因。

小结

急诊科作为急危重症病人相对集中的场所,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具有复杂、多变、不确定性,而护理人员对自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在我国,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可以说是一项空白[9]。目前护士学校均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也无相应的教材[10]。对在职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的深度、广度都不够。护士的职业危险

因素及如何安全防护正逐渐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患者在治疗中需要一个安全的就诊环境,护士也需要一个安全的操作环境进行工作。因此,应将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列入护士教育课程,列入岗前培训内容,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首位,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工作。护理安全文化是一种护理管理思路[11],医院管理层也要加大在职业安全方面的投入,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管理制度,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把职业危险因素的发生率降到最低。这需要各部门的重视,同抓共管,全员参与。只有加强职业风险防护知识的教育,提高自我防护能力,严格遵守各种诊疗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才能使护士的健康得到有效的保障,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保障患者的安全。

参 考 文 献

篇3: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和防范

1 各种传染系列的危害因素和防范

1.1 危害因素

护士每天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容易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

1.2 感染途径

意外针刺伤、刀割伤、血液溅落到眼膜和不完整性皮肤等血液传播。

1.3 防范措施

要求手术医生完善术前检查, 常规手术如有传染病必须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传染类型, 麻醉师同护士在术前访视必须看是否有化验免疫系列结果, 并在次日晨会上重点交班, 如无术前免疫系列检查拒绝手术或者按急诊要求处理巡回护士在术前准备应按“二甲”要求准备一次性布类物品, 术后对一次性物品进行焚烧, 器械是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清洗→擦干→打包高压灭菌。如果参与有传染病病人的手术, 要求洗手护士和手术医生选择一次性双层手术衣和双层手套并戴护目镜, 巡回护士带一次性医有手套。洗手护士传递锐利器械正规, 术后正确处理锐利器械和物品, 各种桌面、地面、床用0.1%含氯消毒剂擦洗。每年定期给科室人员进行体检化验免疫系列。通过以上防范措施, 科室连续5年无一例医护人员被传染。

1.4 对意外损伤处理

2006年我科1名护士穿线时不慎被缝合针扎破 (病人有大三阳) , 当时立即更换洗手护士, 给挤出血液、碘伏消毒, 事后3个月化验未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如皮肤接触血液、体液, 用肥皂水冲洗, 溅入眼睛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然后滴抗生素眼药水。

2 化学性危害因素和防范

2.1 危害因素

手术内许多物品的消毒、灭菌、环境的消毒、标本的浸泡都要用到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碘、乙醇、含氯消毒剂等挥发性消毒剂, 这些消毒剂对人的皮肤、呼吸系统、胃肠系统、神经系统都存在一些不良影响, 对眼睛、呼吸系统、皮肤都有很大的刺激性, 并能致畸、致癌, 严重者引起肺水肿而死亡。环氧乙烷灭菌完毕若不将气体彻底排放, 吸入过量可引起呕吐、意识模糊等急性中毒症状。戊二醛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 沾染量大可灼伤, 当其暴露完全时可使人过敏, 产生头晕、胸闷、气喘、恶心等感觉。麻醉废气:目前我国采用半封闭式或封闭式麻醉装置, 而一些中小型医院甚至未采用半等闭式麻醉装置, 所以有许多麻醉废气直接或间接放在手术室内, 而手术室窗户关闭紧密, 这就是造成手术室空气中一定浓度的麻醉废气, 它对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操作能力都会造成一定影响, 长期接触会在人体内蓄积、中毒而致畸、致癌等。

2.2 防范措施

要求工作人员在检查使用和测试化学消毒剂时, 必须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防护镜等, 准确操作, 避免直接接触。采用密闭式容器, 减少消毒剂在空气中的挥发。在甲醛熏香旁边放置防护镜, 在打开消毒容器前戴口罩、防护镜, 屏住呼吸, 快稳拿出所需物品后立即关好容器, 既能真正起到消毒作用, 又能减少消毒剂在空气中的挥发。根据“二甲”要求, 已不再能用甲醛重点消毒, 科室已向院方打申请报告, 重新购买合理的消毒容器, 在未购买回之前, 无菌间尽量开窗通风, 使之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向院方提出申请, 设置专门的消毒室, 有良好的通风设施, 尽量减少有害气体在室内的累积。对于麻醉产生的废气, 医院在采供之前尽量采取专业人员的意见, 购置精密的循环密闭式麻醉机, 并在麻醉上建立废气吸收系统或将麻醉废气连接管通到室外。目前我科未安装废气吸收系统, 要求科室人员在术毕后开启排风扇30 min后, 再进行空气消毒。由于妊娠期间护士不得接触产生的各种废气, 所以科室凡有怀孕的护士, 在怀孕期间安排敷料班, 尽量减少接触各种废气, 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并同时体现出人性化管理。

3 物理性危害因素和防范

篇4: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

物理性危害:对手术室护士构成职业危害的物理性因素主要是针头及锐器刺伤。针刺伤时,只要0.004ml带有HBV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1]。感染HIV危險性为0.3%,感染HCV的危险性为1.8%。

化学性危害: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都有一定的挥发性,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危害。可导致护理人员头痛、职业性皮炎、鼻炎、哮喘,还可以导致妊娠期胎儿畸形、流产。环氧乙烷、甲醛、甲苯不仅可以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和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诱发癌变,并具有累积效应。病人的物品、术间空气、病人的血液、分泌物、引流液等都可能导致化学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AIDS),通过医源性传播的效率最高,1次即可感染[2],是生物性危害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因素。

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大量污染的器械和污染的血液,病原微生物种类复杂,且有相当数量的传染病人在最初的诊治时没有被发现,器械未做特殊的处理。一些抗力较强的病原微生物,常规消毒方法难以奏效,个人防护意识差等原因,使护士被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

有研究表明:针刺或接触污染的血液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3%,如果暴露于含有HBV的血液或体液,感染几率为6.0%~30.0%,如果病人的乙型肝炎e抗原呈阳性,那么感染几率为27.0%~43.0%,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的几率为1.8%[3]。护理人员感染肝炎后,不仅会传染给人家,还可能通过垂直传播传染胎儿。

手术室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加强职业安全知识培训:护理管理者要加强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知识培训,利用业务学习、专题讲座、护理查房等多种形式进行强化教育,严格执行卫生部关于医院手术室验收标准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标准。严格划分工作区域,人流、物流不交叉,不逆行。在工作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各种危害因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手的保护:①术前做好自检。手部皮肤有破损时,暂不参加感染疾病的手术配合。②遵守规范洗手流程。③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应戴手套,必要时应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若不慎被污染的血液或体液溅入眼睛时,立即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眼部。④严格执行手术操作规程。传递锐利器械时,应将器械尾端向前传递,并做提醒,防止术中意外的刺伤、刀割伤;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锐器部或按压废弃物,以免误伤;使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锐器盒中。如遇刺伤,应及时在流动水中挤出伤口之血液,并用3%碘酊消毒损伤部位的皮肤,更换双层无菌手套。必要时,抽血检测,做药物预防。

改善手术室通风换气条件:空气流动能增加化学污染的自然清除率,减少蓄积;麻醉机应增加排污管道,管道出口应加装过滤装置,减少排出气体的毒害性;尽量使患者体内的气体麻醉剂交换完毕,再拔出气体导管,以便减少手术间的污染。

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①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②配制消毒剂时,避免直接接触或粉末误吸造成皮肤、黏膜的局部毒性,应戴口罩、手套(必要时戴眼罩穿防护服),防止发生喷溅;避免浓度过高或滥用消毒剂。③避免环氧乙烷残留:灭菌后的物品必须彻底解析后才能使用。灭菌物品残留环氧乙烷应<15.2mg/m3,灭菌环境中环氧乙烷应<2mg/m3。④甲醛熏蒸的物品,应放置30分钟后再使用。⑤臭氧消毒机消毒室内空气时,工作人员应离开现场,并在关机60分钟,O3浓度降至正常允许范围,人员方可进入室内。

参考文献

1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梅,等.医务人员职业性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52.

2 周益秋.手术室护士的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6(18):34.

篇5: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保护

1 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 经常接触病人的体液、血液、呕吐物、排泄物, 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疾病的机会较多。

1.1.1 锐器刺伤

手术室护士与其它护士相比受伤危险性更大, 感染机会会更高。除使用注射器、静脉输液等常见原因外, 手术室护理人员还面临着手术器械的误伤害。

1.1.2 皮肤黏膜损伤

国内手术室护理人员缺编现象较普遍, 有时护理人员皮肤黏膜有轻微的损伤还是照常参加手术, 这就增加了感染的危险。

1.1.3 无保护接触病人的体液、血液等污染物, 时间较长:

未养成戴手套的习惯, 护士通常在接触病人的大小便排泄物时戴手套, 而在接触经皮肤传播的血液时较少戴手套, 甚至有人认为戴手套没有价值, 会防碍工作, 或是浪费。她们仅在知道病人患有传染病时才决定戴手套, 多数护士还没有很好建立地常规预防措施的观念。

1.2 空气污染

1.2.1 麻醉剂

手术室使用大量的麻醉剂如异氟醚等。这些麻醉剂可呈气态弥散于空气中, 也可经病人吸入后排出大量的麻醉废气, 长期接触可导致麻醉废气在体内蓄积危害健康。

1.2.2 紫外线

手术室普遍采用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紫外线能使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活跃的、不稳定的和有毒的臭氧。

1.2.3 化学消毒剂

甲醛、戊二醛、碘伏都是手术室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 对皮肤、眼结膜、上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甲醛还具有致敏诱变致癌的作用;是职业性皮炎的常见元凶。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 容易引起头痛、胸闷、气喘、咽喉炎、眼灼伤及肺炎, 流感样症状, 寻麻疹和手部棕褐色色素沉着等症状。此外乙醇等消毒剂还有易燃的危险性。

1.2.4 噪音污染

噪音对人体的听觉有明显损害:听力下降;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增加, 血管收缩, 导致血压升高;对内分泌系统也有影响:烦躁、判断能力和持续记忆力减退, 降低灵活性, 导致精力分散, 工作易出错。监护仪、高频电刀、超声清洗机等的噪音等。资料表明, 噪声超过50db (A) 可影响人的休息和睡眠, 声级达到70~90db (A) , 会使人感到厌烦, 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噪音长期刺激可引起耳聋, 机体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功能紊乱

1.3 细胞毒素类药物

癌症病人手术时需要台上或台下注射细胞毒素类药物。其毒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 突出表现在白细胞下降, 血小板和红细胞也会受到影响, 还可出现生殖系统毒性。

1.4 X线照射

手术过程中, 特别是骨科手术, 常需影像学辅助, 护理人员经常受到X线照射, 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产生多种伤害, 如造血功能低下,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1.5 电灼伤, 化学毒品烧伤:

手术室使用大量的仪器设备, 因空气潮湿、连接或操作不当及设备老化等原因常有漏电、短路现象发生。病人、医护人员也因此被电灼伤。另外化学药品乙醇的使用, 也给烧伤带来了可能性, 如脑科、骨科手术, 往往使用碘酊、乙醇消毒, 如乙醇尚未干透或用量太多浸湿床单, 在使用电刀手术, 术中会产生火花, 易燃液体遇火弧光后发生起火造成患者和医护人员烧伤, 这样的事故国内屡有报道。

1.6 身心损害

繁重的工作, 长时间站立, 受重力影响血液在下肢储留, 回流不畅, 再加上饮食不规律, 使手术室护理人员患下肢静脉曲张, 胃下垂, 腰背酸痛的机会增多。另外, 超快的工作节奏, 严肃紧张的工作气氛, 新技术新业务的日新月异, 又加重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 使她们患偏头痛、神经衰弱、痛经的可能性增多。

2 防护对策

2.1 制定职业暴露管理制度:

根据职业防护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并完善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应急预案, 完善消毒隔离制度, 制定防护流程, 完善防护设施, 建立医务人员利器伤管理制度, 处理及上报制度。

2.2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在职培训的内容, 医院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 并进行考核。

2.3 执行严格的自我防护措施:

(1) 1987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出"全面性防护"概念:无论患者是否具有血液传播性疾病, 所有患者的血液及特定体液都视为可能具有HBV、HCV、HIV及其他血液传染病的传染源, 即视所有患者具有传染性。接触传染患者, 工作人员应戴手套, 最好戴双层。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减少50%。据国外报道, 用双层手套穿孔率为4.7%, 其中外层8.9%, 内层<0.5%, 而仅使用单层手套穿孔率达11.5%~50.0%。 (2) 据报道有1/3的针刺伤发生在处理使用后的注射器过程中, 美国CDC早在1987年在全面性防护措施中就提出: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 (3) 使用不用手 (hand-free) 传递技术。Hand-free传递操作是美国人最早提出的, 即现在国内提出的"非接触技术", 为防止术中传递时刺伤医务人员而采取的一种新技术。术中把锐器放入中介物-肾形盘, 再由护士拿起, 减少传递时造成的伤害; (4) 有报道称:使用锐器收集箱后, 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降低50%, 所以提倡使用锐器收集箱; (5) 若发生职业暴露, 应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如有伤口, 应在伤口旁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 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并包扎伤口, 被暴露的黏膜, 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4 应用防护眼镜、防渗口罩、一次性手套、防渗手术衣或手术衣内穿一次性围裙:

防止器械落地刺伤足部, 清洗器械时刷子必须在水面以下操作, 防止水滴四处飞溅, 沾在衣服、操作台、甚至自己身上而造成交叉感染的危险。冲洗各种带管腔的器械时应戴面罩, 冲洗时管腔朝向后下方, 避免直接冲洗到池壁上, 防止管腔内的血液、痰液及各种液体物质飞溅到池壁上反弹到操作者面部, 特别是眼睛。

2.5 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

健康查体1次/年。近年来, 随着乙肝疫苗的应用, HBV的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接种乙肝疫苗后的保护率70%~90%, 免疫效果可持续3~5a[4], 所以要接种乙肝疫苗, 加强职业健康教育, 提高工作人员免疫力与抗病毒能力。若未接种乙肝疫苗而被乙肝患者的血液污染, 最好能在24h内接种, 并定期追踪;若被HIV阳性血液污染, 最好在6h内应用抗-HIV药物, 并于6周、12周、6个月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

2.6 化学消毒剂的防护:

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配备容器盖, 可以避免消毒剂的挥发, 既可以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 又减少了对身体的伤害, 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使用排风扇或使用空气净化装置。

2.7 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掌握用电知识及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避免漏电及触电事故发生;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时, 取消好的无菌物品时, 应待其冷却后再取或戴手套, 避免烫伤;各种仪器应定期上油或请专业人员维修, 以减少噪音。

上一篇:关爱生命远离火灾下一篇:设备维护维修的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