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思政建设

2024-05-01

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精选8篇)

篇1:语文课程思政建设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

创新案例——苏武传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教学部 余姣)

一、本案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苏武传》的基本知识点,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积极性。

(二)能力目标

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三)情感目标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培养学生树立重责任,讲奉献的精神品质,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千年传承过程中,体现的“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二、本案例思政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体会“苏武精神”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重责任讲奉献”的中华精神。作为一个正直的人,不能没有高贵的气节,苏武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在多次逼降面前,始终保持着坚贞的气节,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伟大的精神指引社会发展的方向,伟大的精神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伟大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前进的不竭动力。他的忠贞,他的坚忍,他的信念,他的气节,都是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扬的。

三本案例课程思政设计

教学内容

思政要素融入点

育人目标

1.苏武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清醒得外交意识,手持的汉旌节可以磨断所有旌穗,心里的汉国威仪是不能受到半点侮辱的;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让学生体会苏武身上“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君子品质,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结合历史不同时期的著名人物的行为表现,启发学生思考新时代的学生应该有怎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苏武牧羊北海边,雪地又冰天,羁留十九年。渴饮血,饥吞毡,野幕夜孤眠”,如果苏武没有强健的身体,那么他也无法坚持十九年,除了坚定的意志,强壮的体魄也是我们成就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体育,始终在习近平心中有非凡的分量。在谋划国家发展时,他坚定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倡导全民健身;在开展对外交流时,他常以体育为媒,增进中外人民情谊;在国内考察调研时,他悉心推进体育工作,妙语鼓励体育健儿。在日常生活中,习近平也是不折不扣的“体育迷”,喜欢游泳、爬山,对足球、排球、网球、篮球业武术如数家珍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全民健身的理念在我国早已深入人心。近年来,全民健身的硬件设施覆盖越发广泛,参与人数大幅增加。全民健身给中国人带来的幸福感日益增长。做为青年学子我们要散发属于我们的朝气,放下手机走到操场参加体育运动,强壮我们的身体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

3.怎样读《汉书》

习近平谈读书之道

使学生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增强文化自信。

四、实施过程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

1.讲授法+讨论法——以点带面,由浅入深,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讲授《汉书》的价值。运用问题启发方法,引导学生讨论《汉书》在文学和史学方面的价值。

2.启发法——启发学生结合实践,在知识梳理中自主思考本单元主题的思政融入点和育人目标,使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深入学生内心,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学生责任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3.项目任务法——围绕家国情怀主题,给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设计的权力,启发学生结合社会热点,以微视频、微话剧、经典诵读和创办刊物等多样化方式完成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锻炼学生文献查阅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小组沟通协作能力。

(二)组织与实施

(三)考核与评价

教师对学生本单元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采取过程性多元考核评价模式。课堂上设置多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实践环节,计入成绩评定,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本案例学生成绩评价表)

五、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经典阅读兴趣,厚植家国情怀。

本案例从学生接受能力和难易度出发,按照“为什么读——读什么——怎样读”的设计思路,由浅入深,以点带面,在《苏武传》导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苏武精神当代价值。时代不同了,但气节作为仁人志士的基本品格,却始终没有改变。所不同的是,过去要接受艰难困苦的考验,现在则要接受物质享受方面的考验。课后作业和教学反馈环节显示,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苏武精神的当代价值,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身体素质有重要价值。现在国家富强了。物质生活也相对丰富多了,糖衣炮弹的请惑比直截了当的艰苦生活更难以拒绝,这个时候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人坚强意志品质的时候,一味追求荣华富贵和物质享受,最终将会成为人民的敌人和历史的罪人。

六、特色与创新

1.教学内容上,优化整合,将经典导读与思想解读有机融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了课程思政教育和学科内容的有效结合。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信念与意志;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是他精神的高度概括。让学生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深入浅出地解读儒家思想内涵,从而让学生在纵向历史脉络与横向对比中,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科学性,增强文化自信,让课程思政做到“润物无声”。

2.将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思政落脚点,将实践成果作为课程思政检验环节。本案例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将课程思政学习效果落实到多个观测点,重点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和项目任务教学法。教师给学生充分选择权,小组成员自主选择微话剧、小视频、路演等方式,展示“苏武精神”的内涵解读。学生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培养了文献搜索分析、小组协作探究、演讲语言表达、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等综合能力。

篇2:语文课程思政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如何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是摆在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下大力气创新思政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摸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路子,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本报今日起开设“聚焦高校思政教育”栏目,报道其中的典型做法,敬请关注。

“姜老师把亲历过的浦东开放开发、申办上海世博会等故事讲得生动接地气,我从中感受到上海20多年来的变化,这正是中国改革进步的缩影。”听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主讲的“读懂中国”形势与政策课,电子信息专业大一学生方荣耀收获满满,赞不绝口。

近来,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在上海高校涌现:大国方略、创新中国、人文中国、智造中国、读懂中国、中国道路……不仅强化显性思政,将传统的思政课上出新面貌,而且细化隐性思政,深入发掘通识课、专业课的育人资源,以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生动的案例和对于国情的贴切把握,赢得大学生热捧。

传统思政课上出新面貌

上海在高校推行“课程思政”改革试点,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即通识课)及专业课三类课程功能定位,从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师资团队乃至互联网手段载体运用等途径推进改革,着力实现全课程育人。

作为“4+1”思政课中的“1”,形势与政策课在部分高校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上海交通大学推出“读懂中国”课程,把传统的思政课上出新面貌。该课程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6类内容建成100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分别配套文稿与课件,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印象深刻。

前不久,姜斯宪讲授第一课“卓越全球城市上海”,用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和奋斗历程,让学生大呼过瘾。“这是交大学子的必修课,目前已面向大一和大二的8000名学生开展,不久后将推向大三学生,形成全覆盖、不断线的思政育人局面。”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说。

上海市教委面向全市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级大课堂”,问题来自学生、声音来自一线、点评来自权威,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直接对话交流,甚至不避“尖锐问题”,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特有优势,通过深化改革,突破‘你教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用主人翁的态度思考。”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说。

通识课上感受中国自信

“为什么学生喜欢‘大国方略’课?因为他们喜欢科学家、工程师那种不说教式的讲解,因为他们在内心里渴望理解中国道路,感受背靠国家的那种自信乃至‘霸气’。”上海大学“大国方略”课程首席专家顾骏教授说。

上海多所高校在通识课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配置优质师资,注重课堂互动,带领学生触摸历史、感知现实。这些课程包括上海大学“大国方略”与“创新中国”、同济大学“中国道路”、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中国”等,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治国理政”课聚焦中国共产党自身治理及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分为国共反腐史鉴、从计划治理到市场治理、文化自信哪里来等15个专题。专家搭建课程框架,主讲教师准备教学提纲和完整的教案,由本校骨干教师或相关领域校外专家担纲授课。如首讲直面学生疑问“为什么治国必先治党”,回顾国共两党治党历史,在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上海大学“大国方略”采用“2+1”师资搭配模式,1名授课者为来自非限定领域的学者、企业家、工程师,讲述个人科研感想、服务国计民生的历程,2名课程主持人负责串场、点评,把握课堂的主流方向。顾骏这样总结课程的特点:“用故事说清道理,用道理赢得认同。”

该课程已开设6学期,受益学生超过1000人。课程还产生带动效应,采用相同模式的第二季“创新中国”也已开设3学期,第三季“创业人生”即将启动。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艳华说:“上海市教委的资助支持为‘治国理政’课程开发提供了‘第一桶金’。课程随即进入良性运作轨道,已进行12个专题,120人的班额无法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接下来我们准备扩容。”

专业课透出人文情怀

课前向遗体鞠躬,上完课献花表达敬意,学生与逝者这样建立了情感的关联。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本“冷冰冰”甚至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体解剖课,如今透出温暖的人文情怀,学生在收获专业知识之外得到人格的历练与提升。

“要是没有德育意识,解惑的工作做得再好也只能算是一个百度输出终端。”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智强一席话,道出一大批教育工作者的心声。上海高校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现象,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课堂主渠道功能实现最大化。

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德育实践专业课程”重点项目建设,将专业课教师也作为育人队伍主要力量。首批10门课程立项,新增13门,另有28门作为院级项目培育建设。这些课程已占全校500多门专业课总数的10%。

“人体解剖学”任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近遗体捐献者家庭,与家属座谈,感受捐献者们“宁可医学生在我身上千刀万剐、不希望他们成为医生后在病人身上割错一刀”的奉献情怀。“急救医学”课采用团队合作与角色实践教学模式,在培训急救能力的同时增加医患沟通、换位思考、人文关怀等教学元素。

上海外国语学院开设“中外时文选读”课,将外语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结合在一起,教学篇目不仅有《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等西方媒体的专家文章,还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李克强总理在20冬季达沃斯论坛的致辞等。

篇3:语文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思政理论课,课程体系,高职生

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已呈普及态势。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部手机就形成了一个移动式的互联网,成为了一个移动式的小平板电脑。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渗透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观念等。高职生是接受新生事物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网站、论坛、QQ、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也走进了高职生的个人世界,网络生活越来越多地被广大高职生喜爱和接受。但是,众人皆知,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利弊双存,既不能视为洪水猛兽,也不能全盘接受,必须规避其风险,为我发展所用。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在改革进程中收获颇丰,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这中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为此,高职院校只有顺应形势,积极融入互联网信息社会,本着改革创新的精神,前瞻性地将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建设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做到趋利避害,求实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一、带来的冲击

(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在课本中详陈,讲解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也在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听,无需发表个人见解,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少,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高职生可利用发达的网络,随时获取个人需求的相关信息,打破了在课堂上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唯一性,知识信息来源变得多元而又多样,教师的传道解惑功能变得弱化。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后,高职生在获取信息方面享有自主权与选择权,同时这种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随机和随时,高职生只要是需要,只要是感兴趣,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随时都可以在网上查寻,这为高职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高职生们对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依赖性减少,兴趣越来越淡化。

(二)冲击着高职生的思想观念领地。

移动互联网普及范围广,信息量大,开放性与互动强,传播速度快,这些都给高职生耳目一新的感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平台。高中生可以无拘束发表评论、畅谈个人看法,但在检索信息与浏览信息方面,由于网络信息鱼目混杂,个别网站为吸引眼球,提高点击量,甚至鼓吹极端享乐、甚至无中生有与谣言惑众,这些都对青年学生的道德思想毒害很大。境内外敌对势力也利用互联网“西化”、“分化”我们,他们抓住我国社会中暴露的某一矛盾无限上纲上线,别有用心,挑拨群众与政府之间的对立,污蔑我们的党,污蔑我们的政府,污蔑我们的现行社会制度;有的网络媒体公然提出雷锋形象是虚构出来的,邱少云事迹为假,毛岸英死于蛋炒饭等等,这些错误信息给高职生的思想认知造成了很大的迷惑。

二、带来的机遇分析

(一)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通常是凭借个人本专业深厚功底的积淀,加上课前熟悉教材,若有模糊问题再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或征询他人等来获取相关准确信息,然后内化,再传授给高职生。众所周知,由于一位教师的时间与精力受限,则个人了解、掌握信息的量也非常有限,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所掌握的信息内容或许面太窄、也可能已过时多日,缺乏新鲜感与吸引力。而互联网的功能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利用智能手机上网点击便可瞬间浏览最新的国内外前沿信息及其动态发展。因此,其在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方面,具着明显的优势和功用。

(二)移动互联网拓宽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渠道。

众所周知,互联网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播手段为一体,引入思政课堂,打破了思想政治课教育以往局限于课堂交流的传统模式,大大减少了对思政教师的依赖性,拓宽了信息来源渠道,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打造了一个立体的空间,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思政工作者个人所掌握与了解的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高职生随时随地就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个人所需信息资料,不在局限于课堂有限的时间、空间与教学资源,与过去相比,不仅拓宽了信息来源的渠道,也节约了获取信息所需的时间。

(三)移动互联网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动性。

高职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且喜欢关注时政和社会热点等问题。互联网覆盖面广,知识更新速度快,在此方面迎合了高职生们的心理需求。移动互联网时代,绝大部分高职生能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积极地参与网络生活,能主动地获取有益的网络信息,以社会热点为例,高职生通过手机一直关注与跟踪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并积极跟贴发表个人言论,从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现在的“我先查询我先知”,然后与教师,同学积极互动、交流看法,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权,而且还能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氛围。

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做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育向移动互联网教育转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学如果继续停留在以教材为本,沿袭思政工作者一人主导课堂,按教材体系知识进行纯理论灌输的传统模式进行授课,教学实践已证明,思政教师的精心准备、认真宣讲的结果将会是收效甚微。为此,要利用好网络信息这个资源宝库,各种高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别人成功的经验介绍、高职生的积极评价等相关信息丰沛、多元,都能为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以校园网为依托,拓展思想政治课教育的网络空间。

将学校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宣传的海报、展板、板报、广播、电视等媒体资源整合起来,建设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将五大发展理念、中国梦的伟大构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生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内容挂在网上,以声、色、光、图的形式展现出来,给高职生一个多姿多彩的学习空间。

(三)搭建“在线交流平台”,实现人机互动。

在高职院校校园思想教育政治网内设置师生互动专栏,搭建“在线交流平台”,实现人机互动。选择离高职生现实生活比较接近的话题,让高职生们融入进去,参与进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传播党的声音、方针、政策的主体,成为维护安定和谐的主流。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校园博客、校园论坛、校长信箱、百度贴吧等形式加强老师、校方与高职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密切感情、增加理解、增进共识,使高职生在课堂之外也能接受政治思想的熏陶与道德的洗礼,逐步成长为重德强能的社会所需人才。

(四)加强网络信息管理与监督,正确引导舆论。

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有积极向上的健康信息,也有萎靡颓废的消极信息,还有网络谣言、色情暴力等低级腐朽内容,如何让高职生识别筛选健康向上的信息,抵制消极颓废信息的侵蚀已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老师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老师应当发挥引路人的作用,引导学生筛选有用信息,抵制不良信息,并对学生思想中出现的错误苗头加以规范和引导,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其进行说服教育,澄清错误认识,形成正确思想观念。

(五)营造和谐网络环境。

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浏览信息后很少有人去认真思量,去核对信息内容的真实与伪假,甚至在人多的场所以讹传讹,无形中助长了不正之风的蔓延与弥散。不仅不利于指导广大高职生有效利用好网络为学习所用,部分洞察力偏弱的高职生甚至在虚假网络信息面前茫然迷惑。为此,必须净化网络,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才真正有利于高职生在政治思想领域的健康发展。为规避风险,应做到防范于未然,首先运用科技手段从信息源头过滤开始;其次通过疏导、及时公布事实真相,加强网络法制教育等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干预和引导,弘扬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积极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生活环境。

小结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如何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应当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只有顺应形势发展,深入互联网发展的特点与实际,以改革的精神,让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互联网技术融合起来,努力探索移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背景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办法、新举措、新途径,思想政治课教育才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丽萍.高校网络舆情的利用及引导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6:78-81.

[2]何思平.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2:243-243.

篇4:语文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研究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开发学生各种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增加课内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适应和融入社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强调“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教师素养的要求,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进行整合和改造,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自信,让每一个学生在其最近的发展区域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中,都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宗旨。

第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注重语文的多元影响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汉语言文字对语文教育的重要影响。

第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改变原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刻意追求语文学科严谨的知识系统;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过于强调统一和集中,课程变得凝固和僵化的状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新理念对语文教师素养的新期待

第一,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在语文教学各个方面:一要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二要注重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三要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第二,符合新课程发展要求的教师角色。综合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新课程的发展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这一角色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化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

(一)课程目标建设

根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性质,其课程主要目标为:使学生对小学语文课程及其教学有正确的认识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能力,初步奠定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参照《语文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目标也从三个维度来把握,具体描述见表2:

(二)课程内容建设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教师的要求,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应打破单一的理论课程模式,采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并举等措施,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课程体系,为培养未来小学语文教师良好的素养提供课程支撑。其课程体系见表3:

1 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其核心课程,目标在于使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小学语文课程及其教学,掌握基本的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形成初步的语文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

2 核心课程、实践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既是一门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课程。“语文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主要通过课堂演练、微格教学、小组练习、个人练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教学见习”就是让师范生走进小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对语文教学形成直接的体验与感受,形成教师的角色意识,为专业技能的训练奠定必要的感性基础。“教育实习”是对师范生在思想和业务上的综合训练,旨在使师范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于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3 拓展课程是对核心课程的补充和延伸,共有五门课程。其中“语文教育史”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历史状况,对于不同时期语文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有一定的认识。以史为鉴,改进语文教学,使学生少犯或不犯错误,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语文教育心理学”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三个方面阐释了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有助于师范生明确在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谋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5:课程思政培训总结

其中xx教授于20xx年3月18日参加过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她主要从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政治认同、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共育英才三个方面来阐述了自己对思政课程的思考。强调教育首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主要就是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结合丰富生动又新颖的案例绘声绘色地阐明了作为理论教师“当什么样的老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的问题。她讲到,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样的思政课讲座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指明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并使思政课教师感受到了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培训中,熊教授还讲到总书记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六项要求,对如何上好思政课提出了八个统一。怎么才能深入理解这六项要求和八个统一,并把它有效落实呢?她认为:

一是要讲政治,要把讲好思政课当做一项事业来做。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是价值引领,要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全情投入,把讲好思政课当做毕生的一项追求。

二是要重视科研,尤其要重视教学研究。良师必定是学者,要想讲好思政课,必须有深厚的学术涵养,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并且践行。学者未必良师,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研究,要认真学习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掌握教学艺术,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做到“配方”要更科学、“工艺”要更精湛,“包装”要更时尚,真正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具体谈到教学方法,她指出,思政课要有理论深度,从学理上把理论讲透,展现理论的魅力,做到以理服人,同时拿事实说话,增强理论的现实说服力。同时要有“讲故事”的本领,得把有意义的事情讲的有意思、有温度、有色彩,不枯燥、接地气,学生爱听,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让高深的理论说家常话。

经过这两个晚上的线上培训学习,让我明白:讲好课,是老师的工作和本职;育好人,是国家赋予老师的使命。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教育观念,必须紧随时代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学习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提供思想政治素质,争做新时代的好老师,要做学生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教书育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将“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等新思想,新动态,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切实自觉地做到,以学校大局为重,正确处理好学校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切实做到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认真完成、学校的号召积极响应。其次要做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引路人。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帮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高尚品德,明白做人的道理。

篇6:课程思政培训总结

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语意深远。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我们xx省xx技师学院作为青少年学生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政和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做好这一工作,最为核心的是:学校要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水平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立德树人,我们要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xx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对如何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所以作为思政教育主战场的学校更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7:思政“全”课堂课程感悟

“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课程思政建设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落实,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说,有三点需要做好。

首先是要抓好课堂教学管理。高校要在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下功夫落实到位。其次是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特别是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第三是要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目标,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怎么样,关键在教师。《纲要》在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方面明确了五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广共享”,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区域、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二是要“强培训”,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和内容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三是要“重合作”,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四是要“树表率”,鼓励支持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五是要“深研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积极支持课程思政类研究选题。

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介绍,兰州大学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高度融合,集育德育才于一体,始终坚持老中青“传帮带”,积极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将兰大特色的育人经验传承创新,将励志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等融入课堂教学,激励和带动广大教师树牢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既当好知识传授的“经师”,更做好价值引领的“人师”。

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探索实施“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建设计划,要求每个学院每年至少培育1个课程思政教师团队,5年内培育5-8个课程思政教师团队,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全校建成一批“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发挥课程思政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主动性,使思政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为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提供保障。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只是教授课业知识和能力的‘授业者’,还应该成为传播品德和价值的‘传道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课程思政建设能否成功关键在教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说。

据了解,为了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效,教育部建立了完善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一是“上下”同步齐动。“上”到战略精心谋划,教育部将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统筹研究重大政策,指导各地各高校开展工作。成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专家咨询意见。“下”到一线落地生根,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切实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工作格局,同时要明确经费支持,加强课程思政经费保障。二是用好评价这根“指挥棒”,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三是抓好课程思政示范典型,持续深入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建设国家、省级、高校多层次示范体系,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选树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设立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在全国树立课程思政教学标杆。

篇8:语文课程思政建设

当前, 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清晰明确, 就业导向逐步凸显, 职业能力已成为所有能力的概括和统一。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 既要坚持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又必须要明确定位, 深化改革, 使其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意义。高职护理专业的语文教学应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力争能有效指导学生对专业学科的学习, 增强学生运用本国语言从事社会交际和思想交流的能力, 促进学生复合型、应用型知识结构的形成, 提高其适应不同学科的灵活性和社会生存的竞争力[1]。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高职护理专业一年级的学生, 共84学时, 为期1学年。人才培养目标是: (1) 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掌握各种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 培养较全面的职业素质。 (3) 提高自学能力和鉴赏能力。 (4)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和品德修养的形成。 (5) 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6) 充分发挥文化素质课的基础作用, 服务于专业课教学。 (7) 更好地教会学生寻求人生的意义, 寻找正确的生活方式, 获得基本的生存能力, 培养学生的高素质、高技能, 使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

2 教学内容设计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 以人文精神培养为内核, 以语言技能培养为主线, 全面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言语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

2.1 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人格、品德修养的塑造是医学院校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现今由于人文精神缺乏, 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只重物质, 不讲精神, 导致医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下降, 具体表现为:性格孤僻、心胸狭窄、自控力差、医德素养缺乏等。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其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医学生应是人性丰满的大写的“人”, 正如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尔德·霍夫曼教授在谈他的人生经历时说:“一个人要想成为优秀的科学工作者, 必须具备人文修养。”为此, 我们采用文学专题形式的教学体例, 共分10个单元, 52学时, 每一文学专题分别承载不同的人文素质教育目的, 每一专题选择不同体裁、不同时期的选文对本专题内涵进行深层解读。既富有广度和深度, 又注重文章内容和学生的职业生涯相贴近, 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2]。

2.2 说写表达能力是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是支撑人才大厦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说写表达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难点内容。大部分学生不善于组织语言, 与人交谈时往往词不达意, 我们根据本校学生实际, 结合学生职业需要,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安排了写作训练、应用文写作和口语训练课。

(1) 针对职业教育不是精英教育, 而是技术性应用人才教育的特点和高职护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的实际情况, 在写作指导的过程中不要求学生写“美文”, 只要求学生做到语言流畅、中心突出, 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 为以后书写护理记录打下良好的基础。安排了写作训练6学时, 作文讲评2学时。

(2) 根据学生以后的岗位实际工作需要, 安排了包括总结、演讲词、广告词、读后感、简报、书信、自荐信等在内的应用文教学, 共计12学时。

(3) 为了给以后更好的护患交流创造条件, 口语训练课上我们结合普通话等级考试模式, 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共计6学时。

3 教法与学法设计

3.1 教法设计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 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 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造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课文的实际特点, 确定了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3]。重点设置了以下几种教法: (1) 情景教学法。激发兴趣, 逐渐深入。 (2) 启发式教学法。逐步引导, 不断探究。 (3) 点拨法。展开联想, 拓展思路。 (4) 凸显主体的体验法。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做到课堂中有生活, 生活中有语文, 从而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如朗诵、演讲、编排课本剧等。 (5) 案例教学法。这是在应用文教学中非常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6) 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可制造全方位的人文环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 受到审美感染, 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伤逝”一课时, 可播放影视片断, 设置问题“男女主人公的性格优缺点是什么”, 让学生讨论、思考“什么是责任, 什么是奉献”, 从而使作品主题逐步呈现。

3.2 学法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这种需要尤为强烈。“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4]。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强调学习习惯的养成,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法上重点采用了讨论法、悬念法和积累法。其中, 讨论法可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上口语训练课前让学生思考并制定口语训练目标, 课上分组讨论、准备演说稿, 通过观看其他学生的课上表现, 总结出口语表达中应注意的问题。悬念法可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其对教学保持饶有兴致的关切心情。积累法可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厚积薄发, 在逐步的学习中逐步积淀语文素养, 提高语文能力。

4 课程资源建设

选用科学出版社出版, 由张建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 教材符合本校的人才培养计划。

4.1 体例的创新性

教材改变了以往语文教材注重传授系统知识, 以文体结构作为单元模块的特点, 采用更适合职业学校学生使用的主题模块。

4.2 突出教材的人文性

每一文学专题分别承载不同的人文素质教育目的, 选文立足职业教育的教学实际需求, 文质兼美, 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以及专业课程相联系, 不仅有传统名篇, 还有鲜明特点的时文, 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4.3 加强了实用性

强调对学生读、写、说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4.4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每一文学专题后为学生设计互动平台, 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掌控课堂。

除此之外, 我们的教学相关资源丰富:每位授课教师都有完备的授课资料、电子讲稿、备课材料;不断更新的试题库;4种语文辅助教材;全部诗词都有名家朗诵的音频资料;小说教学中有相应视频材料;口语训练教学中有指导录像等。

5 考试考核方法

传统的评价方法, 仅凭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 只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对于学生的能力、素养情况则无从考查, 很难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5]。所以我们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试模式,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期末成绩占70%, 平时成绩占30%, 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学习态度、写作、口语4部分。如此一来, 在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 也约束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更具教学效果。

以上是笔者对于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课程说课的体会, 其中难免存在有待商榷的地方, 在以后的教学中会不断完善, 继续革新。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2, 13:13~16.

[2]刘新英.关于大学语文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2:38~39.

[3]陈丽荣.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新模式探讨[J].太原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3:129~130.

[4]黄志刚, 李剑, 何凌风.浅谈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06, 14:168~169.

上一篇:选大臣读后感300字下一篇:已抄报税证明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