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论文

2022-07-03

【摘要】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也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它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质量。一个拥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就是要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正所谓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论文 篇1:

加强高校“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研究

【摘 要】分析高校“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加强“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策略,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80后” 高校思政课教师 师德建设。

0025-03

“80后”教师是青年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所谓“80后”,指的是出生于1980~1989年之间24~33岁左右刚步入社会不久的新群体。改革开放以来所呈现出的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应试教育、独生子女等特点在“80后”身上留下深深的时代符号,构成他们成长的主要社会背景。“80后”基本上都已经进入工作岗位,因此在高校教师行列中也逐步有了他们的位置,成为高校的主要培养目标。他们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日益成为高校的主力军,并正显示着他们的独特魅力和价值。然而在师德问题上,他们却有着这个群体的不足和缺陷,因此,教师群体中“80后”的师德问题成为一个新的德育课题,思政课的特殊性让人们更加重视“80后”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本文针对高校“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加强“80后”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师德建设的内涵及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纪律、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综合素质。师德,是教师从业的基本准则,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第一,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付出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灵魂,即“师魂”。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第二,学高为师。“学高”是教师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要求教师应具有深厚而广博的知识。学生听课,要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教学并不是课本内容的重复,而是对知识探究的一个过程,是数学思想学习的一个过程,是开发潜能的一个过程。第三,身正为范。“身正”要求教师应该处处为学生做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

思政课的作用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而不断地改革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同时思政课的教学者也十分重要。思政课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教师的师德建设直接关系着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除要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素质,还应具备坚定的政治思想、较高的理论水平、完善的人格魅力和较深厚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立场不够坚定

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多元化的文化不断影响着部分“80后”思政课教师,受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等的影响,他们对于政治缺乏敏感度,政治素质不高,政治信念淡薄。他们往往认为上课仅仅是自己的一个教学任务,简单完成即可。对于学生中的一些不良政治倾向,他们认为这是学生的言论自由,不关自己的事情,因此不能很好地正确引导。甚至一些教师还参与学生这样的讨论,发表一些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这在大学生中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对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起到消极作用。

(二)缺乏敬业精神

教师想要得到学生的尊重,必须要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然而,目前部分教师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缺乏敬业奉献的精神,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他们仅仅将教学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忽略了教师行业的特殊性。思政课教师从专业角度出发,更应该在教师行列中成为爱岗敬业的排头兵。而部分“80后”的思政课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他们不愿意更新教学内容,不愿意钻心研究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教育引导仅仅停留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没有利用其他时间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加以指导,缺乏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

(三)理论功底不深

向学生传播知识、培养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要求,然而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这还不够,他们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教学中深入浅出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传达正确的三观教育。然而,目前部分“80后”思政课教师对于理论学习走马观花,仅仅停留在读书期间所学的一些专业知识,很少学习马列专著,表现出专业素养不高,理论功底不深的缺点。这就造成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照本宣科,断章取义。

(四)师表意识不强

“80后”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吸收了多样性的文化,因此是个性张扬的一代。这表现出部分教师仪表不得体端庄,着奇装异服;举止不够文明,有在教室吃早餐、在学生面前说粗口话,纪律观念不强,在课堂上发泄不满等现象;只注重知识讲解,很少和学生交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日常生活都漠不关心,没有意识到自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分子,仅仅把自己当做一名授课教师,把这些工作单纯地认为是一线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事情。

三、原因分析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不断传入国内并改变着部分国人的思想。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等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高校是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聚集地,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容易接受社会新思潮和新事物。等价交换、利益驱动、自我为中心、一切从现实出发等忽视大局和缺乏责任感的观念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让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对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也会有一定的作用。

(二)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的负面影响

师德评价是高校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了教师评价的一票否决。然而师德的考核评价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考核评价机制。表现在,教师若无一些实质性的表现,如重大教学事故等现象发生,学校的一些领导认为如果只是小问题就不想因此影响教师的职称评定,因此在年终的师德考核则评价为优秀。久而久之,很多教师就按照自己的平常习惯教学,只要掌握好分寸,不发生重大教学事故就可以了。他们并没有将教师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作为首要任务,更多的是对业务水平的培训。这样的导向助长了教师轻教学、轻育人和轻政治的倾向。

(三)高校对“80后”教师的师德引导和重视不够

“80后”教师,大都是一毕业就进入学校工作的本科或硕士研究生,他们缺乏社会磨炼和专业培训,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道德观念。特别是自己还处于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向教师转型的阶段,他们非常需要学校的师德引导和重视。然而,高校却忽略了这一事实,他们放松了对这些年轻教师的培训,对思政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引导不够。他们还停留在思想上的重视,对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因此导致了“80后”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下滑。

四、加强“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重视对“80后”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80后”思政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80后”教师进校后,除参加必需的岗前培训外,学校还应该给他们配备一定资历的指导教师,让那些师德高尚、育人意识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他们进行传帮带,不仅要教会他们如何上课,还要指导他们如何育人。一些教师没有接受过任何师范训练,因此“80后”教师的传帮带从教案编写开始,通过互相听课、公开课和观摩课等来帮助他们了解基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规律,懂得课堂管理,使他们尽快适应教书育人,顺利实现从一个学生向教师身份的过度和转变。一些高校还要求“80后”教师必须参加一定的实践锻炼,如担任辅导员、班主任、教学秘书、校外挂职等为期1~3年的基层实践锻炼。让他们通过这样的锻炼,了解世情、国情、民情和校情,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通过参加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沉淀思想、感悟人世,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创新师德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为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学习主要是通过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教师资格证培训课程中学到,然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如何考试拿到资格证,对于培训内容的学习不是十分深入,应付了事者居多。而思政课教师在上岗前除了要参加教育厅组织的教师资格培训,还要参加思政课培训。针对思政课的再次培训出发点很好,然而这样的培训也过多地流于形式。鉴于这样的现状,高校应该针对思政课教师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并将这些规范具体化到实际教学中。同时,针对当前师德仅仅是考核“软指标”,没有重大的违纪违规行为人人都可过关的现象应该逐步改变。思政课教师的师德评价,应该从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共同评价,特别是学生方面。思政课的师德主要体现在教学中及和学生的相处中,因此师德评价和考核应该建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师德优秀的教师在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学习进修方面加以倾斜,对于师德评价较差的教师应该不推荐学习进修、职称晋升等。从正方两方面分别鼓励和约束,最终推进“80后”思政课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

(三)不断提高教师修养,强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要想教好书、育好人,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和品德。鉴于思政课教师的特殊性,教师更应该自觉修身养性,修得明理,并内化为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第一,自觉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不断提高水平,能将最前沿的正确理论和观点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待教育,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第二,完善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应改变传统的教书育人的观念,认为教师仅仅是授课,教会学生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其实摆在教师面前的,教会学生知识会做事之前,必须教会学生做人,那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气质。要改变这一传统教育观念,完成这一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思政课教师比高校的其他专业课教师,任务更加重。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具有人格魅力的人,自觉提升自身素养。

(四)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争做大学生思想引路人

思政课教师的基本条件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彻底学习研究,在之前学业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加以认真学习,并将所学理论传输给学生。而部分“80后”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不深,更应该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多和学生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中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指导学生学会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人生发展,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争做大学生的思想引路人,使自己成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80后”思政课教师具有他们这一代明显的时代特点,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是高校教师就要求他们马上符合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要求,应该给这一代一些时间去慢慢改变,同时还需要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帮助。我们相信,在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帮助指导下,通过教师的个人努力,可以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为提高思政课的时效性、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申晶晶.“80后”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建设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2]张志巧.“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探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3]邓洞天.从育人为本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9)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赵 婷(1985- ),女,山西长子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基层党建。

(责编 何田田)

作者:赵婷

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论文 篇2:

论高校思政课“80后”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

【摘 要】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也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它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质量。一个拥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就是要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正所谓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80后教師队伍 师德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师德内涵的概括。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肩负着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引导他们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因此,一个思政课教师的师德修养的好坏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学生以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以及是否能成才。最近这几年,越来越多的“80后”年轻人加入了思政课教师的队伍,他们的加入使得思政课教师队伍更加充满活力,而在今后,“80后”教师也将势必成为思政课教学前线的主力军。和众多“70后”“60后”教师相比,“80后”教师在思政课教学工作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首先,“80后”思政课教师由于年轻,刚从学校毕业又处于学生和教师身份的转型期,使得他们更容易知道学生之所想,在课上课下很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其次,“80后”思政课教师由于他们特殊的成长背景,所以养成了他们个性鲜明,谈吐幽默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更容易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教学实效性。再次,和其他年龄段的老师相比,“80后”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能熟练使用最新型的教学工具和多媒体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虽然在教学上“80后”思政课教师特点鲜明,有着自己的一些优势,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和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80后”思政课教师在思想上和价值取向上很容易迷失方向,一些年轻思政课教师暴露出不少师德问题, 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的发挥。因此,研究80后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问题对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80后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师德问题

近年来,90后逐渐成为了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和过去的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的性格行为特征极其鲜明。他们普遍比较早熟而且渴望独立。大部分90后是独生子女,多数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从没离开自己的家,在家里倍受亲人呵护,疼爱,因此生活的自理能力较差;在校学习期间,习惯于依赖老师,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性格行为方面,90后大学生自信务实,但内心容易产生孤独感;对事物爱憎分明却很容易走极端;容易接受新事物,有创新意识,但相对比较缺乏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对一些消极的社会现象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却又往往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个性独立,但抗压能力差,遇事容易冲动。面对着具有如此鲜明特点的90后大学生,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通过加强完善师德方面的建设,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才能做到与时俱进,顺利完成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就目前来看,总的来说,多数80后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思想积极向上,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工作热情高、创新意识强,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能够较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同时,他们具有相对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强的自我塑造、自我教育能力。思想解放、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又有着广泛的接收信息渠道。在和90后学生的沟通方面,由于他们年轻,相比70、60后教师,更善于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学生也很愿意和年轻教师交流。但不能不指出的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一些80后的年轻思政课教师也暴露出不少师德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缺乏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它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永远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在教学中自觉地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 纠正个别学生错误观念, 从而为社会主义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当前存在着个别80后思政课教师缺乏坚定政治理念,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薄,政治立场不够坚定的现象。个别老师甚至在课堂上信口开河,发表一些有悖于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的错误言论,严重影响着思政课的形象和教学效果,有违一个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

2. 胸无大志、得过切过、师表意识差。师表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生活和教学中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则信其道。”但实际情况是,部分80后思政课教师往往忽略了师表:上课时穿着随便,粉笔头横飞有之;平时不备课,上课老出错有之;语言粗鲁,行为粗俗有之;上课时手机乱响,业务繁忙有之;上课时底下学生不听课,秩序差,仍能面不改色心不跳口若悬河者亦有之……教师没有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课上和课下的高度不一致,使得思政课教师的形象也大打折扣,学生很容易对思政课程产生抵触和厌烦情绪。

3. 冷漠,缺乏对学生的亲和关爱。作为90后的大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他们敏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在学习和感情方面遭遇问题,远离亲人的他们很容易产生孤独无助。因此,他们更需要思政课老师的关爱和引导。而现实是,现在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课堂,一个班动辄百余人,一些年轻的思政课教师在课上忽略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仅仅是纯理论的讲解;照本宣读,下课后直接回家。课下也不愿意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因而造成了学生有问题想找老师沟通也找不到的尴尬局面。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关爱理解,长此以往,他们势必会得出思政课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的错误结论。

4. 重科研,轻教学,缺乏职业责任心。课堂教学,是一个高校教师工作的核心。面对90后大学生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点,每一个高校思政课教师都应该不断积极地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精彩的课堂和自身的人格魅力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热爱学生,肯下功夫钻研教学,真正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然而由于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加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增大,一些80后思政课教师过分重视个人利益和个人自我价值的提升,而忽略了教学工作。由于缺乏一定的敬业精神和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一些教师很容易对教学工作产生倦怠感,功利倾向化也日益严重。个别年轻教师在教学一两年后,产生了上课不认真,课堂内容缺乏新意,还有的80后年轻教师为了尽快提职称,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科研当中,无心教学,对待课堂教学日益敷衍,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地位在学生心中一落千丈。

二、加强80后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

针对当前社会的新环境和90后大学生鲜明的个性特点,高校思政课教师都应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扶持,成為大学生真正的人生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师德方面,总的来说,我们要与时俱进的努力培养和完善教师 “师业”“师爱”“师能”和“师风”四个方面。“师业”就是要求每一个思政课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从心里要树立对于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师爱”方面,每一个思政课教师都应该在教学工作中真正投入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关心他们的,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和感动学生。“师能”方面要求每个思政课教师,特别是80后年轻教师要不断钻研教学,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完善自我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以课堂抓住学生的心。最后,树立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师风”影响学生,从而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具体来说,在加强和完善当前80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方面,既需要学校方面的努力,也需要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努力。

在学校方面,应进一步重视和提高思政课的学科地位,加强对80后年轻思政课教师在专业教学技能和师德教育方面的培养。当前在我国很多高校当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学校领导对思政课学科和教师不重视的现象。一些校领导虽然承认思政课学科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给予这个学科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在对年轻思政课了教师师德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上也多停留于纸面而无太多实际行动。个别二级学院的主管领导甚至认为思政课根本不重要,任何人都能教好这门课程。这种对学科的不重视甚至是忽视,极大影响了年轻思政课教师在师德和教学上的进一步提高和他们教学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逐步健全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培养机制,重视思政课学科地位。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各高校在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上多下功夫。通过岗前培训,很多青年教师学习了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提高了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坚定了职业理想,陶冶了教师道德情操,确立了教师道德信念,为今后自觉履行教师道德行为打下基础。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大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业务上做到教育教学理念、专业知识、课堂教学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教育创新能力过关,从而增强他们教书育人能力,促使他们的精神境界、思想道德更加高尚,教育思想更加端正,执教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在岗前培训中应该将教育法规、师德规范、各类学校的规章制度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并严格考核。在学科建设方面,高校领导应多重视和关心思政课年轻教师的生活,多给予他们一些在科研和教学方面激励和鼓励,多给予他们一些锻炼的机会,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找到自己职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最大程度上调动他们教学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上发挥自身最大的能量。

就80后思政课教师自身方面,应努力做到为人师表,“以生为本”,不断总结,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和教学技能,找到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平衡。在师表方面,年青教师要严于律己,模范言行,戒骄戒躁。在教学上,80后思政课教师在课余时应努力向老教师虚心学习和“取经”,多听听老教师的课。在保持自身教学方面优势的同时,吸收其他老师的教学优点,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课下,主动加强自身对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教学手段方面,发挥自身年龄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在课堂以外,发挥自身善于运用网络的优势,延伸课堂,多抽出一些时间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从而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给予他们一些帮助,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和爱。科研是要做,但对于年轻教师来说,笔者认为只有在教学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搞科研才会更加得心应手。所以80后思政课教师还是要在搞科研和教学工作中找到一种平衡,不要全力扑在科研上而忽视了教学。社会对一个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还是要把教学的本职工作搞好。科研是重要,但对于年轻的思政课教师来说,教学工作更重要。

三、结 语

加强80后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不光关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更决定了高校思政课今后的学科发展。高校应逐步健全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培养机制,关怀年轻教师,使他们能在教学和师德上尽快成长,为社会主义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接班人;作为年轻思政课教师自己,要善于学习,不断总结,扬长避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做一个合格的高校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志巧.“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探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0(135):88.

[2]陈锋.试论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1):10.

作者:王乐

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论文 篇3: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育人路径研究

[摘 要]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是在体育课程健身基础上,更加强调思政教育的育心功能,从而实现综合育人目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主体与原则;需要加强课程建设,既要做强体育课程本身,又要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需要加强学段贯通,体育课程内部联通;需要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创新,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场景创新;需要融合联动,实现课程融合联动,师资融合发展,校地融合共育;需要强化保障,构建制度、物质财力保障,建立评估评价体系,从而确保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综合育人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综合育人;体育课程;课程思政

The research route of political and virtuous awaren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LIU Fang1,SUN Jin-hai2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Shandong Women’s University, Jinan 250002, China;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61, China)

Key words:comprehensive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urriculum-based political and virtuous awareness

黨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学校体育作为学生“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重要课程,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过程中,要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承担更加光荣的使命。但囿于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等因素影响,学校体育“野蛮其体魄”功能发挥较好,学生身体素质显著改善、体质指标数据不断提高,然而“文明其精神”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心理不健康、“媚外”庸俗等问题屡见报端,缺乏爱国情怀、民族自信、社会责任感等问题还存在于某些学生中,使得体育综合育人效果难以充分展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理论课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也为各类课程“文明其精神”指明了方向。体育课程发挥好综合育人功能,需要在继续保持“野蛮其体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明其精神”的育人功能,守好体育“这段渠”,种好课程思政“责任田”。为此,体育课程要与思政元素充分结合,建设体育课程思政,发挥好价值观引领,实现综合育人。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下,体育类课程要在“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3]。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4],是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基础工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學校建设等多方面,要树立体系意识,加强系统集成,从顶层设计、课程优化、资源融合、学段贯通、体制保障等方面,规划设计好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一、顶层设计,勾画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大写意”

目标决定方向,方向决定成效。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目标方向,强化顶层设计。只有确定好目标,设计好顶层,才能明确建设的原则和主体,持续稳步推进,勾画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大写意”。

(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核心使命,一切教育工作和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核心使命展开。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5],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育心作用。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在体育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使体育课程育人效果更加突出。所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谋篇布局,为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基垒台,确立发展目标。

体育是学生的必修课,是打通课上课下、联结校内校外、融合课程专业和兴趣爱好的桥梁,实现“三全”育人功能的重要课程,还是锻炼身体、启迪智慧、砥砺品行的有效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方面突出体育课程教学的健体功能,另一方面引入思政元素,更加强调课程的育心功能,综合育人的效果不断呈现。因此,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抓手和着力点,突出“体育+思政”综合育人效果,将综合育人确定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多主体协作的结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多主体参与,共同促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宏观层面,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着眼于培养学生思想意识,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态度,有清晰的自我认识与正确评价,与他人良性互动,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须承担起宏观主体责任,发挥好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国家意识引领和行政规范引导作用。

中观层面,学校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承担开齐开足体育课程,评价监督教学质量的任务。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学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发挥体育教学思政功能,是学校开展体育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学校应切实承担起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规划、引导、保障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6],发挥好综合育人功能。

微观层面,教师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教师是课堂中的主角,任何课程教学都要发挥好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引导作用。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无论是课前教学资源的收集,还是课后教研备课,无论是课堂上课程内容的讲授,还是课后对于知识的践行,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主体予以保障。只有教师能讲、会讲、讲好体育课程思政,才能够发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综合育人的积极作用。

(三)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7],突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引领作用。

坚持体育课程与思政元素充分融合。传统思维中,体育课教学以健体为主要目标,突出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思政教育则是突出育心功能,侧重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似乎二者关联性不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打破健体与育心的界限,实现健体中的育心与育心时的健体高度融合。这就要求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体育元素与思政元素充分交流互融,二者融合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这一共同体内。

坚持易于实践的原则。体育课程思政不是要向学生灌输枯燥的深刻原理,也不要求学生背诵思政经典著作,而是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通过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实现价值观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升华,反映育魂的实践要求,最终实现综合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让学生易于实践,便于理解,善于转化,体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作用。

二、双向互济,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立交桥”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在保证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融入思政元素提高体育综合育人效果。因此,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明确体育课程与思政育人的关系。

(一)体育课程要突出“主桥”优势

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体育是能够同时实现启智、健体与育心功能的学科,尤其是在健体和育心方面发挥独特功能,因而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构筑好体育课程这一“主桥”。体育课程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培养运动技能为主要目的,直接磨炼学习者的意志品质,这决定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突出体育课程教学的中心作用,在发挥体育课教学健体功能的同时逐渐迈向育心功能。

体育课程教学可培养学生团结一致、遵守规则、顽强拼搏等人格精神,这些都是育心功能的发挥,具有鲜明的育人特质,也符合“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体育要义。然而,在实践中,受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体育课教学注重健体功能,忽视了育心作用。从理论界反映的情况看,“野蛮其体魄”在体育课教学中也没有得到完整实践。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修缮”利用好体育课程这座“主桥”,只有把“主桥”建设好,在实现强体目的的同时,不断挖掘思政教育育心功能,才能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从而达成综合育人目的。

(二)思政元素要发挥“引桥”作用

引桥是立交桥中连接主路,实现不同方向道路互联互通,保证通达目标的关键部位,从这个意义引申,可以说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重要的“引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思政要与各学科结合,以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的。而思政元素既能够实现与不同课程的结合,又可以将不同课程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课程思政网”。

课程思政建设虽然“主路”方向各异,但与思政元素结合后,其育人指向一致,通过与各课程思政建设并联实现综合育人的效果。例如,爱国主义是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要内容,同时艺术、历史等课程思政建设也可以利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实现本课程思政教学目的。因此,相同的思政元素可以“嫁接”不同课程,使思政教育成为“公共资源”,从而克服课程思政建设资源不足、课程主体生搬硬套等问题。让包括体育课程在内的各项课程与思政元素充分融合,使各类课程在思政育人上达到协同,就可有效实现各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达到综合育人目的。

(三)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形成“环形”态势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以实现健体与育心相统一为价值追求,如何发挥二者综合育人效果,从而实现健体与育心双向互济,需要深入研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授,使学生获得体育知识与技能,身体得到锻炼,同时辅之以思政教育元素,将价值观念的形成与道德品行的提高,融合引入体育课程教学“主桥”上,在显性化实现健体目的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育心。健体的目的是用体育知识与技能把学生塑造成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使之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思政育心是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实践,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所以,二者最终指向一致,通过充分融合,形成立德树人综合育人的闭环。

三、纵横贯通,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畅通路”

体育是纵向贯通大中小学的课程,体育运动是伴随人一生的活动。体育课程可分为公共体育课程与体育专业课程,二者对学生要求不尽相同。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既要纵向贯通各学段,又要横向辐射不同的体育课程教学。

(一)实现各学段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畅通连接

体育是与学生相伴学习生涯的课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也要贯穿始终。目前,国家已经建立大中小学全学段一体化、相互衔接的体育课程与教学体系,立德树人是贯穿全学段育人的目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服从于这个目标,成为各学段体育课程建设重点关注的问题,所有课程建设都要围绕其开展。

每个学段学生各有特点,每个阶段的体育课程既有相通之处,也需因“段”而异。所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既要保证共同的价值追求、相同的育人目标,也要保证因“段”而异,反映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共同守护好“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小学阶段,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着眼于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让学生在心灵中埋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种子,培养积极阳光的心态,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8]。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体育课程思政应着眼于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让学生体会爱国、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旨,体会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感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赛场精神,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种下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种子茁壮成长,良好的品行与道德观念逐步养成。

大学阶段,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有了一定认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着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其中蕴藏的精神力量,感受体育健儿扬威国际赛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感受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力和实现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明白人生奋进之路。

(二)实现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贯通连接

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综合育人目标,需要以体育课程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思政元素育人功能,在实现全学段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公共体育课程与体育专业课程是大学体育教学中各具特点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安排、教學要求等存在明显差异,决定了二者课程思政建设既要体现差别性,又要反映联系性。

公共体育课程与体育专业课程存在差异性。相较于其他专业,体育专业学生对于体育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程度更深、范围更广、参加的训练与比赛更多,对于顽强拼搏、勇争第一的体育精神有更直接的感受,对于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规则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更广,程度更深,感受度与接受度更强。

公共体育课程与体育专业课程存在联系性,二者都以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知识存在相似性与相通性,针对体育课程而进行的思政建设也会有很多相似性与相通性。例如,对于公共体育课程和体育专业课程而言,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是一致的。又如,1932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时,奖牌为0,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金牌榜中国位列第一,表明了中华民族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不屈精神特质。这些特质作为重要的思政元素,能够同时运用到公共体育课程和体育专业课程之中,成为体育思政育人的重要素材。

体育公共课程思政建设与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反映二者差异性,基于课程知识而反映的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体系有所不同,更要关注二者在育人目标、育人范式、育人过程中的相通性,实现课程思政建设资源有效共享、深度融合,从而将体育公共课程思政建设与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贯通连接,实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最优化。

四、课程创新,绘制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笔画”

学校是育人的主要场所,课程是育人的重要途径。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体育课程育人功效,需要紧紧抓好课程建设这个主体,通过建好体育课程这一主渠道,实现综合育人目标。

(一)实现课程内容创新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载体和途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思想政治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9]。实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关键在课程建设,必须在课程内容创新上下功夫。

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综合育人目标为导向,重新审定、编排调整体育课程教学方案和育人计划,将体育课程与思政建设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场景上协调起来,实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解决好体育课程和思政建设相脱节和“两张皮”问题,解决好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和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综合育人体系两个关键问题,从而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创新。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材修订、课程优化、内容更新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思政元素,既要将历久弥新,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质、民族精神的内容加以提炼,又要与时俱进,将反映时代风貌、新时代特征的内容加以总结,作为思政元素嵌入体育教学中,将融入思政元素后的课程内容,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发挥体育课程综合育人功能。同时,充分提炼体育课程中已有思政元素,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体育精神中包含的遵守规则,爱国、友爱等元素为当代学生所用,以“工笔画”般的细致擘画、丰富课程思政内容,以课程内容的创新带动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显现。

(二)实现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知识。体育课程强调对体育技能的掌握,突出身体的参与,如要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育人功能,则需要适应体育教学特点,不断在教学方法上予以创新。体育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示范法、讲解法、激励法、比赛法等。然而,这些方法用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收效却不甚理想。例如,仅依靠比赛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学习优劣的依据,对于身体素质一般,虽尽力拼搏仍未取得理想成绩的学生而言,这种考核方式的激励效果较差。

因此,体育课程在融入思政元素时,需要充分结合思政教育特点,创新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如团队协作法、场景创设法、角色互换法等一系列既适合体育课程教学,又适用思政育人的方法。例如進行竞赛项目教学时,可以设定以组为单位,将成绩优秀与一般的学生编为一组,以小组成绩作为测试成绩,这样既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技能,又能够培养团队协作、关爱互助精神;既可以达成体育课程教学目的,又能提升学生思想境界。两者有效互动,有利于丰富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体系,有助于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更为创新的方式方法,从而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

(三)实现课程教学场景创新

场景设计是实现思政育人功能的重要方式。日常教学中的许多思政教育课堂或活动地点设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道德实践基地,以达到全身心参与,产生心灵共鸣的教学效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借鉴场景创新这一方法,达到健体与育心的综合目的。体育教学通常在操场和体育场馆,通过授课教师言传身教达到对体育技能的掌握,这种教学方式易使学生认为体育教学仅有健体这个单一目的,而忽视其育心作用。创新教学场景,通过引导学生进入某种预定场景,让学生在特定场景中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在健体的同时,浸润心灵,达到育心目的。例如,山东女子学院在排球课程教学中,将中国女排征战国际赛场奋力拼搏的视频进行收集、整理、编排、剪辑,授课时一方面现场讲授排球技战术知识,一方面将编辑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特别是雅典奥运会决赛,中国女排0:2落后时绝地反击、最终逆转夺冠的镜头,让同学们在观看高水平比赛的同时,不但加深对所学技战术知识的掌握,更能从视频中感受女排精神的伟大。

通过场景设计,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既掌握了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强了对体育精神的理解,达到思政育人效果。通过创新场景设计,使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进入体育教学过程,更好地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五、融合联动,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百花园”

打通学段培养,建构课程创新体系仅是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做好基础性工作。建设好体育课程思政,关键要做好课程融合联动、师资融合发展、校地融合共育等方面工作。

(一)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联动

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既不能靠体育课程单枪匹马,也不能靠思政教育一枝独秀,而是要将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联动。发挥好体育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后的综合育人效能,不仅需要继续挖掘提炼体育学科中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价值,而且需要与思政课程融合联动,构建起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合作的综合育人态势。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联动,要建立常态化、固定化的课程育人协同机制。课程融合是达成综合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政课程在综合育人目标指引下,积极配合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基础上,引导学生实现思想认识健康、意识形态正确、价值观念科学,使体育课程始终保持正确的育人立场和导向,同时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也为思政课程提供身体强健的学习者。

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引导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实现联动,需要建立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定期交流机制,提出本学科可以利用借鉴对方发展的新知识新论断,不断为对方课程建设提供丰富滋养,从而将思政课程意识形态的严肃性、统一性与体育课程运动锻炼的活泼性、开放性结合起来,将强健体魄与健康思想结合起来,让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百花园”中常结硕果。

(二)体育师资与思政师资融合发展

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打造融合课程体系,实现综合育人目标,关键要依靠教师能力的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实施见功见效。体育教师是讲授体育课程知识和技能的行家里手,但对于思政知识的讲授,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的境地。进一步拓宽体育教师思政知识视野,提高思政知识讲授能力、熟练教授技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发现,部分学校采取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定期备课教研、体育教研部门与思政教研部门定期协作研修等新机制,帮助体育教师快速拓展思政视野、提升思政知识储备、提高思政授课能力。建立定期备课与协调研修机制,能够促进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相互交流,重点在教材、教案、教学资源等环节互通有无,集思广益,形成思政资源交流共享,双方教师共同进步的局面。通过开展更加广泛的交流合作,体育课教师在讲授课程思政时可更有针对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社会思政建设联动育人

社会是学生的最终归宿。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学生更好地面对社会,走向社会,而参与体育活动是学生与社会沟通,提前感知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专设规范社会体育组织章节,允许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同时允许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10]。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仅仅驻足在校门之内、停留在课堂之上、存在于师生接触之中,是无法完全实现体育思政综合育人目标的。

真正实现体育课程综合育人目标,必须要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与社会中的思政建设衔接联动。社会中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学生到社会中参加体育运动和训练竞赛,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接受课程思政教育,随时汲取社会中充盈的正能量。例如,教师提前了解学生赛点地域的体育人文精神、历史文化知识、红色教育资源,在带领学生训练比赛中,向学生讲授相应的思政知识,使学生在比赛训练之余,通过感知身边的思政元素,不知不觉中启迪智慧、浸润心灵。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知名运动员教练员入校园,向学生讲授争金夺银背后的感人故事,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六、体制保障,建设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后勤站”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发挥综合体的育人功能,必须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一)加强制度保障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天马行空、信马由缰的课程。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中央和教育部密集出台相关文件可以看出,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建章立制、有章可循。制度保障是体育課程思政建设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需要建立完整,且符合不同学段、学校特征的制度和标准体系。制度要紧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内容、主题方向、现实目标、实际要求等,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设计谋划制定,通过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确保综合育人目标的实现。

学校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及时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学校领导亲自抓、教务部门牵头抓、体育教学部门主要抓、思政等相关部门配合抓等齐抓共管的局面。同时也要明晰各方责任,避免“一起抓,又一起不抓”的局面。学校要形成规范的包括体育在内的课程思政建设制度规范,体育教学部门要针对体育课程思政特点,落实制度,细化规范,提出具体的操作手册和标准体系,用制度保证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二)加强物质财力保障

课程建设既要“智力”支持,也要必备的物质财力予以保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也不例外。笔者调研中发现,2020年之前,各级各类学校基本没有在体育课程中涉及思政内容,因此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师资配备与培训、相关课程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等方面都存在短板与弱项,需要不断地给予物质支持、财力保障,加以提升完善。

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已有体育课程物质财力保障的基础上,加大投入予以保证。可以在体育课程教学经费中增列课程思政专项,专门用于支持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用以购置必要的软硬件器材,增加相关专家费和培训费,通过邀请专家讲座与教师对外交流等方式,加大对体育教师思政能力的培养,通过物质财力保证,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硬件上去了,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软实力”。

(三)建立科学的评估评价体系

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对建设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评价,从而达到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查漏补缺、促进体育课程思政更好发展的目的。

建立评估评价体系,需要统筹考虑体育课程教学要求和思政建设特点,针对体育课程与思政建设各自特征,以及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差异性,充分考虑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和育人功能,建立能够动态反映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各相关指标,组成评估评价系统,用以评价育人效果,同时各指标又能统摄于学校综合育人框架体系中,反映学校立德树人的成果。评估评价指标和内容,要面向课堂、面向学生,突出育人实效,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育人主体、资源融合、质量保障、效果呈现等方面因素都纳入评价评估,从而保证学生既能够参与体育学习,掌握必要知识技能,又能达到品德的升华。

七、结语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新”事物,使长期“隐藏”于体育教学中的育心功能“显性”化并逐渐放大。建设好体育课程思政,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协同联动,既要在顶层设计上勾画“大写意”,又要在课程创新、资源融合上画好“工笔画”;既要建好不同课程间的“立交桥”,又要建好各学段、体育课程内部的“畅通路”;既要建好各方协调、综合育人的“百花园”,又要建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发展的“后勤站”,真正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综合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21-12-20]. 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高〔2020〕3号[EB/OL].[2021-12-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赵富学,黄桂昇,李程示英,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释析及践行诉求[J].体育学研究,2020(5):48-54.

高健,颜天民.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2):94-97.

谢亚雄. 湖南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现状及路径[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21.

贺超.新时代书法美育的实践路径探析[J].书法教育,2021(8):29-35.

贾一波.高校公体教学中体育保健课的教学现状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34):156-157.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見[EB/OL].[2021-11-01].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 体发〔2020〕1号[EB/OL].[2021-11-0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

[责任编辑 张桂霞]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20CSZJ66)

[收稿日期]2021-11-24

[作者简介]刘芳(1981-),女,山东龙口人,山东女子学院体育教学部教授,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孙晋海(1962-),男,山东枣庄人,山东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 刘芳 孙晋海

上一篇: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论文下一篇: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