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开发论文

2022-04-17

【摘要】三峡作为中国十大景点名胜之一,中国35个旅游胜地之一,拥有18大景区、290多个景观,其中,国家级景点超过60多个。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应该在国内旅游中占有重要一席。可是,作为三峡民俗文化的关注者,笔者只见到一个事实:三峡旅游因为线路的单一性和民俗旅游开发的浅层化令旅游者大感失望,许多人慕名而来,败兴而归。三峡旅游的前途令人堪忧。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民俗旅游开发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俗旅游开发论文 篇1:

我国民俗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从文化生态视角出发,提出了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地分析了其具体情况,系统地阐述了民俗旅游开发的策略,并提出有效措施,提倡对传统民俗文化要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开发原则,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问题;对策

一、民俗旅游的内涵

民俗旅游就是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民俗旅游是民俗资源与旅游形式的结合;是以本民族、本地区的标志性、特异性的民俗文化作为旅游开发的立足点;表现了一种特殊的经济交换关系。旅游地居民通过出售自身民族文化的形式并提供展演场地,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和就业机会。

民俗旅游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旅游,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或地方特色。旅游者主要是以感受民俗风情而进行的旅游活动,旅游目的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产品的核心也是民俗文化和风俗习惯。民俗旅游产品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在人文旅游资源越来越趋于形式化和商业化的同时,民俗旅游产品的朴素更能体现其本质和内涵。民俗旅游产品主要是由旅游目的地民众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饮食文化、民族特色等组成的,所以说当地民俗态度的好坏、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

换句话说,民俗旅游就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开展的旅游活动,它也是旅游者体验异地文化的审美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它更能满足旅游者追新猎奇的心理,是最具活力的旅游方式之一。

二、我国民俗旅游的现状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势头良好。在北京,胡同文化早已成为国内外旅游人士的关注热点;江苏无锡华西村开展的江南水乡特色民俗旅游,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国内外游客;“给我一天,还你千年”,在杭州有着我国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宋文化主题公园——“宋城”,她采用宋代营造法式,城内斗拱飞檐,车水马龙,精彩丰富的民俗活动和气势恢宏的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真实再现了宋代都市的繁华景象。这些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是极具价值的旅游资源。

但民俗旅游在开发过程中也存在观念滞后,对民俗旅游资源挖掘不够、职能部门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势必会影响民俗旅游发展。

三、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

一些地方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对民俗旅游资源实行掠夺式开发,结果造成许多民族文化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度地旅游开发,是以牺牲民族文化特征换取部分人的经济利益。

(二)舍本逐末,民俗旅游资源丧失原始性

开发商过度地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传统的民俗文化变得庸俗化。许多经典的民俗文化被改造后变成经营者赚钱的资本。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本应尊重民俗、弘扬民族文化,但开发商却人为地再造民俗节目,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旅游项目过于艺术化、民俗文化丧失其原貌。

(三)外来文化加速了旅游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异

旅游开发是多元文化的交汇行为,大量旅游者带来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外界信息的进入,破坏了旅游地社会、生产和生活现存的和谐与平衡。外来文化与本土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碰撞,甚至出现局部的对立,从而干扰和阻碍了本民族民俗文化原有的秩序和发展进程。

(四)盲目仿照,缺乏新意,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我国少数民族向来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鲜明的地区特色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出发点。但很多民族地区为了增加旅游地的吸引力,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就从形式上照抄照搬一些民俗活动,天天过节日、处处有节庆。百花争艳的民俗旅游产品市场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大相径庭的旅游活动。

四、解决对策

(一)坚持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开发原则

在旅游开发中,要理清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不可轻保护而重开发,提高了经济效益却忽视了社会效益,这样就可能导致优秀民族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俗旅游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发展经济固然是个永恒的话题,但文化的消亡却是我们无法弥补的。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有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保持民俗旅游资源的民族性和真实性

民俗是民间群体生活的体现,它的最大吸引力就是淳朴和神秘。要注意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努力维护其原生态,避免其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民俗的特征与生命就在于它的本色。不能忽视它的原始、古朴而对它进行刻意地修饰。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和论证,就地取材,要尽量保持其原有的面貌,体现其原始特色,切忌不可跟风模仿。民俗的神秘性决定了民俗旅游的开发利用必须寻根探源,分析不同时期的因素和变化特点,然后才能因势利导,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

(三)预防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

要正确看待本民族与旅游者间的文化差异,科学地引导当地居民客观看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盲目迎合与模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排斥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可能总是处于长期封闭的环境中,它要不断地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获得新的发展。民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并不完全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但在开发的同时,应增强当地居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传统文化的不可再造性和独特价值,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要保护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事物,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民族文化为代价。民族文化资源是千百年来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积淀,尽管有些内容与当代社会不相适应,但有相当多的成分在当今和今后都会发挥积极作用。保存人类文明结晶的完整性,也就是在保护民族文化。保存历史,留住人类创造的足迹,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四)立法保护,从宏观政策上保护民俗旅游资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国家制定了一些关于保护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物等少部分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法规,但是,像饮食用具、手工艺品、民族器乐等大部分民族文化资源等还没有被列入法律保护的范畴。民族文化内容广泛、类别繁多,要对其实施有效的保护,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功能和宏观调控功能,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划民俗旅游资源项目的开发,最大限度地保持民俗旅游资源的完整,使它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五)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其他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

多元化、综合化是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发展方向,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不但要注重风土人情方向,还要正视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也会产生良好的旅游效应,增强民俗旅游的生命力。刘三姐品牌开发就是一个民俗旅游资源优化整合的典型示范。事实证明有创新的旅游产品,才能以其特有的古朴与神秘持续地吸引旅游者。

五、结语

我们要在对民俗旅游进行充分调研后,方可对民俗旅游进行有效合理地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用科学的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要坚决摒弃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导向,更要立于长远的打算,精心挖掘其文化性,并保持民俗旅游的与众不同,使其散发出独特魅力,使民俗旅游为我国的旅游业增添光彩,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民俗。

参考文献:

[1]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建人民出版,2006.9.

[2]高红艳.民族地区文化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0-21.

作者:徐 杰

民俗旅游开发论文 篇2:

关于三峡民俗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摘要】三峡作为中国十大景点名胜之一,中国35个旅游胜地之一,拥有18大景区、290多个景观,其中,国家级景点超过60多个。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应该在国内旅游中占有重要一席。可是,作为三峡民俗文化的关注者,笔者只见到一个事实:三峡旅游因为线路的单一性和民俗旅游开发的浅层化令旅游者大感失望,许多人慕名而来,败兴而归。三峡旅游的前途令人堪忧。本文仅就三峡民俗旅游的开发谈几点想法,权作抛砖引玉之意。

【关键词】 民俗旅游 三峡 民俗文化

一个旅游地之所以声名雀起,一个地区之所以旅游经济繁荣,很大的原因在于当地民俗文化的开发程度。于是,去西藏感受藏传佛教的宗教氛围,去新疆品尝吐鲁番的葡萄,去三亚享受“3S”(温暖阳光、碧蓝大海、金色海滩)旅游,去台湾欣赏阿里山云海,甚至走出国门去俄罗斯追忆喀秋莎,去加拿大触摸红河谷,去欧洲追寻莫扎特等等都成了这几年旅游新热潮。“旅游”成为当今中国人最时尚的话题。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输出国。

一、三峡民俗旅游开发现状:喜忧参半

三峡地区是中原汉文化圈与西南苗、瑶文化圈的交际区域,古代系“三苗”所在。长期以来汉人与土家、苗、瑶等少数民族杂居,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带有三峡特色的地方民俗,在吃、穿、住、行上都独具特色,例如:三峡饮食麻辣辛香,尚滋味,烹饪方法多样化,重庆火锅、麻婆豆腐、西陵肥鱼与农家腊肉、香肠、鮓广椒、懒豆腐、“金包银”饭并驾齐驱,以“十碗八扣”为代表;三峡服饰民俗化,土家族和苗族服饰最具特色,喜银饰,重色彩,古朴精美,以“西兰卡普”为代表;三峡民居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以“吊角楼”代表,素有“吊角楼上枕一夜,十年做梦也风流”的美誉;三峡山路崎岖陡峭,坐上滑竿,可以欣赏山中美景,行走三峡栈道,更可以感受“天梯隶隶,开辟奇功”的伟绩。

三峡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独具魅力,与全国同类产品不相上下,但游客停留时间短、购买力不强、回头率低。以一组数据为证:2005年来宜境外游客中80%为一日游,在宜花费167.32美元/人天,停留时间仅1.21天/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宜昌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4:54.6:32,旅游业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8%。出现以上问题,主要症结在于:

1、旅游线路单一。三峡旅游主要线路数年如一日,大神线、大小三峡线,沿路所安排景点这几年都没什么变化。有游客戏说游三峡是“晚上上船睡觉,白天上岸看庙”,旅游工具单一,旅游景点固定,游客无选择余地,更谈不上休闲、自助娱乐了。三峡大坝上马后,江水上涨,对沿岸风光多少有些影响,游客在浮光掠影的游览中疲惫不堪,三峡根深蒂固的民俗文化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2、民俗表演低俗。不少景区虽然有民俗表演,但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表演性质过浓,民俗底蕴不深,有的男女表演所谓的“十八摸”,以低俗取悦游客,殊不知适得其反。有的演员素质不到位,表演时身穿高跟鞋,有的甚至在表演过程中向扮演新郎的游客索取礼物或金钱。

3、民俗开发不精细。一个地区民俗文化开发仅限于表层,缺乏深层次文化内涵,该产品存在不会久远。三峡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渊源的人文历史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巴楚文化,但有些景区在文化内涵的开发上却显得不够精细。例如,在解说莲沱大桥时,居然有导游把它附近的一块巨石说成唐僧师徒所用的晒经石,岂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又如,三峡特色皮影戏表演,某一景区为了节约成本,旅游旺季竟只有一个节目,令人余兴未尽。在旅游纪念品的购买上,有游客抱怨无东西可买。笔者作过一番调查,宜昌旅游部门这几年评出的三峡十大特产不外是脐橙、蜜橘、三峡苕酥、腊货、干货系列,虽然物美价廉,但对游客没有吸引力。

二、三峡民俗开发前景:征途漫漫

上述原因导致如今三峡民俗旅游出现低迷。为此,笔者有如下想法:

1、解放思想,打破地域界限,建立以宜昌、重庆为核心的“大三峡旅游经济圈”。“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地域和历史渊源关系上讲,巴渝、宜昌、鄂西和湘西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地域上,它们同属于大巴山区,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接近。从历史上讲它们同属于中原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际地,有着共同或相近的文化特征。历史上三地多次相互移民,风俗民情有着相同之处。宜昌、重庆若能联合出击,共举三峡民俗开发旗,相信民俗文化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最近国家六部委委托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中心制订了“大三峡旅游经济圈”的总体规划,这个规划已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希望可以拭目以待。

2、大力支持本地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三峡地区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高职高专院校可根据市场要求设置相关专业及专业课程,如旅游线路、导游业务、三峡民俗、旅行社管理、旅游服务与规范、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礼仪等等,与企业签定定单培养协议,积极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同时委派专职教师对企业职工进行职业培训,以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3、改变民俗旅游的传统模式,注重游客的参与性。三峡旅游发展到如今,依然是以消遣观光为主,游客在旅行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再加上民俗表演的舞台化,游客无法真切感受三峡民俗的文化魅力。可在原有线路基础上开发出多条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选择空间,同时推荐精品线路,如:清江土家文化旅游、车溪民俗文化旅游、屈原文化旅游、昭君文化旅游、三国文化旅游等线路,供游客选择,让游客在目睹或参与泥巴变成陶、苞谷变成酒、竹子变成纸的过程中体验浓浓的民俗氛围。三峡民俗开发还要突出休闲与娱乐性,但不能庸俗或低俗。深挖三峡民俗的文化内涵,如巴山舞具有全民参与性,它既可以创造旅游活动气氛,又可以成为旅游者参与的一项重要活动。“竹枝词”本是巴渝民歌,反映三峡民风民俗,其中反映出来的民风民俗今天还可以借鉴。可开发三峡民俗文化旅游村,让游客置身清山绿水间,山歌嘹亮,土家人比邻而居,有客上门,请喝罐罐茶,请尝土腊肉,请品苞谷酒,请跳巴山舞,主客同乐,让游客亲身感受土家文化。

4、开发三峡游文化产品,强调区域文化特色。民俗文化中蕴藏着丰富资源,只是缺乏宣传包装。可组织有关部门请出民间能工巧匠,自己设计、自己制造民俗产品。例如夷陵区农民版画就很有特色。大巴山区的“桃花”是一项传统工艺,用来制作枕头、枕巾、被面、童衣、肚兜等。构图大多为“米”字圆形,呈放射状,中心是-个单独的“力”状,寓意吉祥,象征光明。利川的黄杨木雕曾经远销比利时、荷兰、日本等国。土家族的“西兰卡普”这一特殊工艺可请人现场展示,现场兜售,价格一定不菲。

民俗旅游历来被作为地方经济的亮点,对于异域风情的追逐历来也是文人墨客旷达人生的重点,今天的游人更是如此。试想,见惯了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喧嚣,猛然置身于“蛮歌声坎坎,巴女舞蹲蹲”的世界,是否会感受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宁静?三峡民俗旅游若能开发如此境界,定能成为国内旅游的新视点。

作者:王 玲 李述容

民俗旅游开发论文 篇3:

民俗旅游开发的误区与对策

[摘 要] 文章详细剖析了目前我国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民俗旅游 开发 误区 对策

作者:胡新添 程道品 李 铭

上一篇:我国美学研究论文下一篇:儿科病房护理论文